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机床电气线路维修》 教学设计与实施
机床在工农业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其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维护及故障处理是电工职业岗位的一项重要技能。高职院校《机床电气线路维修》课程主要介绍机床控制线路,线路的安装、调试、维护及故障处理,逐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故障处理能力及实践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机床线路维修、改造和安装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专业能力目标。能对CA6140型车床及X62型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进行故障分析,对CA6140型车床及X62型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常见的故障进行分析、查找及排除,了解相关的低压控制电器,掌握控制线路的保护功能和检测知识。
2.方法能力目标。掌握常用的电工工具和仪器仪表使用的方法;能够识读和绘制电气控制原理图;能规范合理地对控制电路器件布局,并正确识读、绘制接线图;掌握电气维修技术的基本方法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具有安全用电的观念,做到安全生产、规范操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具有质量、效益、成本意识。
(二)教学情境设计
二、考核方案设计与实施
(一)理论考核内容
(二)实践考核内容
采取自由组合与教师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将学生2至3人分成一个小组,派小组长抽签决定完成表1所示的19个任务中的一个任务,学生抽3次签,选择3个任务中的一个任务完成即可,任务完成质量参照表3进行评分。
三、考核方案设计实施及考核结果分析
(一)考核方案设计与实施
采用综合考核方式,主要对学生进行任务理论考核、实践考核,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任务理论考核20%+文献查阅20%+平时学习态度20%+小组答辩10%+任务文档的制作10%+机床线路创新设计10%+应急能力10%。期末考试成绩=实践考核50%+理论考试50%。
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一个有益探索。
(二)考核结果分析
根据2011―2012上2010电气自动化技术1、2班的考核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对2010电气自动化技术1班来说,从考试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平均分为65分,及格率为61%,最低分为18分,说明该班学生掌握了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达到合格水平;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优秀率为0,处于及格水平学生较多,说明考试成绩不太理想,今后有待改进。在考核中,错误比较多的题型是选择题、机床工作原理分析题、计算题等,原因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复习不到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严重,存在不劳而获的思想等。
对2010电气自动化技术2班来说,从考试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平均分为59.1分,及格率为61%,最低分为6分,说明该班学生掌握了该门课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达到合格水平;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优秀率为0,处于及格水平学生较多,有17位学生考试成绩不及格,其中有2位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足10分,说明考试成绩不理想;有将近30%的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平时不预习,上课不做笔记、不听课,作业应付完成。在考核中,错误比较多的题型是选择题、机床工作原理分析题、计算题等,原因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复习不到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严重,存在不劳而获的思想等。
三、结语
本课程的任务设计来源于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任务分析,根据企业的真实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和职业的标准化教学内容设计,使教学过程由“学科系统化”发展到“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面向岗位,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确保了“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冯美英等.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思考[J].考试周刊,2009,(30):11-12.
[2]吴明明.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任务驱动式”教学思考[J].考试周刊,2009,(30):171.
[3]董晓岚.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数控实训基地建设[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49-53.
[4]孔令文.维修机床电气设备时的基本安全知识[J].农业机械,2009,(21):35-36.
[5]付伟等.高职课程《机床电气线路维修》“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74-77.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自我发展;树立目标;教学质量;校企合作
中等职业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旨在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自动化相关的系统运行、设备检修、自动控制、实验分析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所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以及为了提高专业水平进行入职前短期培训的系统职工。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中职生电气专业教学的一些思考。
中职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这些孩子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都在悄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反应灵敏、记忆好、兴趣爱好广泛,任何事情都觉得新鲜好奇,都想去尝试,但却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方向。由于填报志愿大多是由父母代替,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对于专业的学习仅仅是浮于表层,缺乏深入学习的动力和自觉性。个别学生还可能因为缺乏兴趣而产生应付心理,容易产生迷茫的情绪,因而影响到专业思想的稳固性,影响到专业人才的培养。
电力行业是一个十分特殊的行业,要求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劳动者人才。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职教育服务于电力行业,主要设置电工、电机、继电保护、电力电子技术和高电压技术等课程,这些是使学生能够转变为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必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今后能够从事电气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该专业授课内容包括各种常用电气设备结构的认识、工作原理的理解及运行条件参数计算等,这些专业课程不乏有很多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专业术语、繁琐枯燥的原理公式推导,这对于本身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理解有一定难度。而与之不同的文学类课程则能引入很多历史或现实中的事例,教师可以将课堂进行得有声有色、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很好的教学目的。因此很多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会发现,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不能及时解决,便逐渐失去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失去对专业学习的热情,这对于专业教学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在现代教育技术和学习模式走向信息化的今天,专业教学是否仅仅就是多次重复的简单劳动呢?如何才能将专业教学工作做好,成为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好教师呢?我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建筑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有优良的心理品质、一定的审美能力、独特的教学风格、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自我更新发展能力。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由于该专业工作本身就具有严谨性和高要求性,因此教师一定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通晓基本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知识,博学多才。尤其是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我,加强进修和不断学习,参加研究项目,跟踪电气专业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新技能和新设备,不断更新知识,让现代电力系统的迅速发展与教学接轨,这样才不会将专业知识讲死,才能适应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帮助学生找到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目标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范文3
一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队伍
该项目具有能力较强的研究队伍,课题组成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掌握教学规律和授课艺术,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并具有多项研究成果。课题组老师均担任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有着较深的认识,这些都有利于课题开展。参加本课题研究的老师,都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经历过其他课题的研究,并且针对所研究的课题,他们大多数人有相关的研究经验,有数篇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或发表。其次,实施人才培养教学过程中的老师,专任教师中同时具有技师资格证和高校教师资格证的“双师”素质教师占100%。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经历5年以上的占50%。研究队伍的构成,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正常进行和实现预期目标。
二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过程按照“调研、方案设计、实践、成果”研究方案进行。第一阶段为初步研究阶段。研究教育部高职教育教学纲领文件;开展职业岗位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人才需求调查工作;根据调查结果,整理出人才需求调查报告。第二阶段为人才培养方案拟定阶段。根据前一段的工作总结,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并进一步优化;拟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成果形式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相应课程的课程标准。第三阶段为实践与修订阶段,通过三年人才培养改革实施实践,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建设核心课程资源,改革教学方法,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第四阶段为形成成果阶段。完善并形成最终“基于就业导向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交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批;确定教学条件建设方案;完成研究报告;并建成电气自动化专业院级、省级精品课程。
三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方法
该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主要采用由外到内、由宏观到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运用调查法、比较法、文献检索法、行为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方案研究工作。在具体操作上,以学校开设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班级为研究对象,进行循环招生、循环教学、循环试验,在实践中构建和完善符合岗位要求、满足就业竞争力需求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四 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内容
该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人才需求与学生就业取向调查分析
针对京津冀、山东省内、长三角经济带的多个厂家和参与各个工作岗位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做了大量调查,得出调查结论,明确人才培养改革的紧迫性。
2 基于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对所调研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到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的职业领域和主要就业岗位群,最终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与本专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较强的职业发展能力、较强的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能力,能够从事自动化产品的电气系统安装调试、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维护、自动化工程设备升级改造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 构建基于就业导向的“平台+模块”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过程采用六步法完成:(1)通过市场需求调研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2)通过岗位分析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3)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4)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应具备的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5)通过职业能力分析确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6)最后完成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即从教学内容归纳出课程体系。
在构建时,组织专业教师、企业的一线专家等组成分析小组,在课程设计专家的指导下,引入创新教育理论,采用能力/素质分析的方法,根据能力解析表和专业教学目标,提出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考核评价标准,通过这种方式筛选出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最终确定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的具体构成包含公共基础课程平台、专业群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专业方向课模块、选修模块(包括专业拓展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素质拓展模块、专业集中实践模块等,构建了“三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
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寓于课程体系全过程来实现。
4 开发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做、学、教一体化”教学
在教学团队指导下,采取边开发边实践再反馈的思路,开发一体化课程。在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按照图1的方法进行分阶段教学。制定了合理的一体化学习效果评价方案,加强过程性评价。
五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效与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从改革研究到最终方案实施,已经经历了五届毕业生,从企业的反馈到毕业生的评价,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企业的认可度都非常好。其成效具体表现在:第一,形成了与区域产业发展相融合,与企业需求密切衔接的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方案。第二,提升了高职自动化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了毕业生好评率。第三,建立了以符合企业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第四,构建了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第五,建设了院级、省级精品课程群。第六,打造了一批高水准的师资团队。
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又具有以下几个特色和创新点:
1 参与人员广泛是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成功的保证
在人才的培养的各各环节,除了优秀专职教师的倾心付出,学院还聘请、引进了企业中经验丰富的专家、工程师和一线的技术人员。这一点上突破了原来只是聘请企业专家的做法,而是通过更广泛的人员的参与,更加真实地了解了企业岗位的设置、人才需求、人才类型等许多的信息。
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
通过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综合改革,先后与包括亚太集团、皇明集团等多家公司签定了共建协议,投资上千万元,在实验实习、毕业生就业、科技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合作,建设了设备先进、能满足教学、科研、实习等需要的实训基地。该项目已经运作两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建成的省级精品课程群是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重要成果
构建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院级、省级精品课程,是课题组及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初期目标,而在几年的课题研究实践中,最终也实现了这一目标。精品课程的建设,完善了专业课程资源,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实施的重要依据。
5 以大赛为抓手,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是创新途径
教学团队的成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如山东大学生机电创新设计大赛、山东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山东省职业技能比赛等,这些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这些竞赛用到了许多的工程和企业常用的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六 结语
基于就业为导向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这些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教学中去,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确定了指导方向,对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相关专业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钟波,等.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
索与实践[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
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范文4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电气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大。然而,电气设备的使用、安装与维修的不恰当不仅会给人们造成严重的伤害,还将会引发电气事故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严重的损失。调查显示,在我国化工、机械与冶金等行业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中,大多是由于电气事故引起的。所以,电气安全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电气安全试验的概述所谓电气安全试验指的是在设备或其零部件的样品上进行的型式试验,主要是检验设备的结构和设计方面是否能够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同时,电气安全主要包括设备安全与人身安全两方面,设备安全指的是电气设备及其他相关设备、建筑的安全;而人身安全是指在进行电气设备操作使用中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电气安全试验是对设备进行安全认证的首要程序,通过展开电气安全实验人们能够发现设备中所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以便于为使用该设备的技术人员提供必要安全防护要求。
一般情况下,为了减少或者避免设备在出现故障时对操作人员造成危害,还必须安排专人对设备进行单一的故障试验。同时,在进行单一故障试验前还需要认真检查受试设备的电路图,从而可以通过电路图来判断是否有可能引起危险故障。尤其是工业自动化设备,检测人员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对于电源变压器,应该将次级绕组短路; 2)对于保护阻抗保护导体,需要将保护导体断开然后再进行相关试验;3)如果是短路、过载或者输出的情况,务必将各个输出短路,一次短路一个。此外,如果在电气安全试验过程中有迹象表明最终可能产生火焰蔓延和电击安全隐患等,必须要一直试验直到出现这些危险为止,但是要使最长时间不应超过4小时为宜。(如图所示)
3防电击试验的概述
作为工业自动化设备防电击试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电气安全试验,在单一故障和正常条件下的试验,必须要根据各种不同的标准与要求进行检测和判定。本文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工业自动化设备的防电击试验进行阐述:
3.1可触及零部件的判定研究表明,对于工业自动化设备中的可触及零部件的带电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因此,在试验过程中必须先利用试验针来判定零部件是否可接触,对于可触及的零部件其电流和电压的限值如下: 1)电流限值为对非正弦波或混合频率电流为峰值0.7mA或对正弦波电流为有效值0.5mA; 2)当电压限值为峰值46.7V和有效值33V,或者直流值70V; 3)电容的电荷限值为45μC。
3.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对于工业自动化设备中危险带电零部件与可触及零部件之间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能承受在设备预定要接入的过电压。同时还要考虑到单元中安装的和额定环境条件或制造商说明书中要求的保护装置对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产生的影响。要确保电气间隙能够承受在电路中可能出现的由设备运行引起的最大瞬态过电压。对于瞬态过电压不可能发生的情况,规定电气间隙时要按最大工作电压来进行。而对于两电路之间的爬电距离,要使用施加在两个电路之间的绝缘上的实际工作电压。此外,必须保证爬电距离要不小于电气间隙的规定值,当计算所得的爬电距离小于电气间隙时,则加大爬电距离使之达到电气间隙的规定数值。
3.3介电强度试验程序在进行防电击试验前,务必要选定好参考试验地,因为参考试验地是电压试验的参考点,它在试验过程中可以充当任何可触及导电零部件,控制件上由绝缘材料制成的可触及零部件、外壳上任何可触及绝缘部分的保护导体端子或功能接地端,其作用非常大。同时,还要进行单元潮湿预处理,并且不能在单元预处理期间工作,要使预处理要在箱内空气相对湿度为92.5%±2.5%,箱内空气温度保持在40±2℃的潮湿箱中进行。如果在试验设备中的某个电路与某个可触及导电零部件之间或者两个独立的电路之间彼此是连接在一起的,或是不隔离形成一个整体的,不能在它们之间进行电压试验。此外,还要确保与被试绝缘并联的限压装置和保护阻抗之间必须是断开的。为避免出现双重绝缘和加强绝缘所规定的电压有可能会加在不必承受这些电压的电路零部件上的情况,要使这些的零部件在试验期间断开,或者对要求加强绝缘或双重绝缘的电路零部件可以分开进行试验。进行电压试验要根据污染等级和工作电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测试值,试验过程中避免出现击穿或重复飞弧现象,而对于出现电晕效应和类似现象可以忽略不计,不作影响试验效果的因素。
4结语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工业自动化设备的电气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电气安全试验在人们生活中日益普遍。然而,在电气安全试验中,必须谨记安全第一、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务必将检测人员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在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检测仪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试验人员必须不断地深入理解电气安全试验中的相关标准与要求,全面掌握电气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能够切实地做到如何正确选择试验仪器和试验方法,对出具的试验数据负责,这也是对所有使用该设备人员的人身安全负责。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工业自动化设备的电气安全试验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电气安全试验技术的发展与改革。
参考文献:
[1] 郑旭, 张桂玲. 工业自动化设备的电气安全试验[J]. 中国仪器仪表, 2010(07).
[2] 陈广文, 李修伟. 工业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发展策略[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9).
[3] 孙琥. 科学发展观旗帜下的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J]. 硅谷, 2009(01).
[4] 刘永强. 浅谈我国电气自动化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2).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范文5
1 教学现状分析与分级教学意义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被确立为国家骨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后,如何进一步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质量与内涵,如何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开创教学工作的新局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精心谋划的战略课题。
目前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对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采用的是传统的面向全体学生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实行同样的考核标准。而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的生源来自全国各地,地区发展的差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所带来的入学时学生智能倾向、认知风格、知识能力的参差不齐,对这种传统的“统一管理、统一授课、统一考核”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分级教育就是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前提下,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针对学生不同的智能倾向、认知风格、知识能力等,来构建教学情景和评价体系,因材施教,使学生各尽其能、各有所获,效率优先,兼顾平等,从而保证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学有所长。
2 分级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
2.1 学生分级
学生分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针对智能倾向、认知风格、知识能力不同的个体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情景和评价体系的构建,实施的时候学生分级的主要原则有两个:一是个人意愿,即充分尊重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二是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可以通过对基础知识的评测进行展开,通过个人意愿和测试成绩相结合,依据正态分布的规律,把学生分成提高级、基础级和认知级三层。为了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紧迫感和积极性,学生分级要实行“半期动态分级制”,即在学习课程进行一半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新分级,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进行学生分级的时候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比如说分到认知级的学生有没有自卑心理,要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多沟通,多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更主动和谐的发展。
2.2 教学目标分级
根据不同级别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各个级别学生要求应达到的学习目标,以便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例如在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C语言实训》教学时,提高级学生的学习目标侧重放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基础级学生的学习目标侧重基本知识和基本编程方法的培养,而认知级学生的学习目标则主要侧重编程基本知识的认识与了解。
2.3 教学内容与方法分级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分级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各个级别不同的教学目标,来分别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情景、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评级体系等。
例如在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C语言实训》教学时,提高级学生的教学内容应侧重算法设计、编程思想、知识的综合应用等,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开展教学,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站在更高层次上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并引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培养学生较好的编程能力与编程素养。基础级学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对C语言基本知识、基本技巧的掌握。以项目教学法和案例验证法为主开展教学,而教学内容要作适当取舍,侧重与编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编程技巧的培养,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编程素养,达到后续课程对C语言知识的基本要求即可。认知级学生的教学内容侧重对C语言基本知识的了解和C语言基本编程的体验,主要以对项目的验证为主进行开展教学。
2.4 实训项目教学分级
由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要求的不同,在进行实训项目开展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级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实训项目,例如在上面提到的《C语言实训》课程中进行循环语句学习的时候,提高级学生可以用具体的实际系统进行展开,比如银行模拟取款系统,基础级的学生主要用实训指导书上基本的项目任务进行展开,而认知级的学生主要是通过验证型的项目进行学习。从而做到分级教学主张的效率优先、兼顾平等的原则。
2.5 评价考核方式分级
为了与分级教学相适应,还要根据不同的级别设置不同的评价考核方式,主要体现在评价内容不同和评价方法不同。提高级学生的评价体系以项目完成情况、项目答辩、平时表现法、笔纸测验法等方式进行。基础级学生的评价体系以项目完成情况、平时表现法、笔纸测验法等方式进行。而认知级学生的评价体系以作业评分法、平时考核、笔纸测验法进行。
3 分级教学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由于分级教学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不同,从而导致了学生的教学班与行政班的不一致性,增加了系部管理的难度,也对课程安排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系部、教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重视和协调。同时可能还会出现提高级学生的骄傲自大、不思进取,而分到认知级的学生有自卑心理,自暴自弃。这些都需要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多沟通,多对学生进行引导,并实行“半期动态分级制”,即在学习课程进行一半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重新分级,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紧迫感和积极性。
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范文6
【关键词】 电气工程;课程体系;应用型;教学平台
为适应时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国内许多高校都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我校在专业建设中对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实践性教学环节等进行了深入改革与创新,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以实际办学条件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我院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掌握电气工程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够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设计、系统运行、设备管理与维修、供配电的安装、调试、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
2.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通过向兄弟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广泛调研,消化和吸收他们的培养经验和反馈信息、以及目前比较优秀的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在制定该专业培养方案上进行了改革。根据培养目标确定学生应该具备和达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须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能力为本是应用性本科教育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坚持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根据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调整,形成了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除了利用学校课程平台设立的通识课程、电工类大类课程外,确定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微机原理与应用、电器原理与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在实现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保证专业知识的完整性及实用性。鼓励使用英语或双语教学,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设立研究型课程和讨论性课程。
二、实践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应用
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才不会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才会发挥作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职业技能比赛与认证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外举办的各种科技讲座、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进一步强化能力培养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由于这几个实践环节的目的、时间和形式不同,实施过程也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基础实验应以专业基础理论分析验证和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基础实验是实验教学的第一环节,搞好基础实验不仅对提高实验技能而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大有裨益。基础实验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和专业基础实验,体现在电工电子基本技术训练模块、计算机应用训练模块和基本控制技术训练模块中。
2.专业实验应着重学生的测试、调试、分析计算和初步的设计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界限,面向工程、面向现场,创建了电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提出了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模式。已建成“电力电子实验室”、“电机拖动与电气控制”,“单片机实验室”和“电工电子实验室”等。
3.课程设计应着重学生测试、调试、设计和初步的开发能力的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主干课程都安排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环节对培养学生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至关要。课程设计时间一般只有一周到二周,故课题难度不宜太大,但要有一定的广度。课题必须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覆盖课程的主要部分,要强调工程基本素质的培养。
4.毕业实习应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判断生产中的技术问题的能力。通过2~3周的毕业实习,使学生掌握发电厂电气运行、维护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厂生产的各项制度,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熟悉电能生产的主要环节,分析电厂电气设备的布置及二次设备(继电保护、自动装置等)的配置;学习电厂的事故处理、事故设想和防范措施;了解继电保护屏、中央信号及控制屏的设计、安装、接线、调试;了解电力企业的生产管理和各职能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搜集毕业设计有关资料。
三、结束语
由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社会经济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对于三本院校,在电气工程领域,我们应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高、实践动手能力强,能从事工程技术开发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且,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要经过多次实践和反复修改的。因此,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扎扎实实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 王晓芳,罗庆跃等.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邵阳学院学报,2008:28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