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1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监督体系的日益完善,会计内控管理也被纳入了日程。但当下,会计内控工作遇到了很多阻碍,进展十分不利,鉴于此,本文先对事业单位中会计内控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然后对背后的原因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最后对事业单位中,关于强化会计内控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内部控制

当下,会计内控工作刚刚起步,在各级事业单位中实施的情况非常不乐观。

1 事业单位中关于会计内控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态度问题较为严重

在事业单位中,经常出现对内控机制缺乏认识的情况,应付、敷衍的情况十分常见,这种情况存在于大多数事业单位之中。部分人员甚至对这一政策进行私下抵制,这往往是因为这个政策的实施会对他们的个人权利形成制约。这种心态上问题造成了很多单位中人员主观不想配合、上级落实的力度也不足,相当不利于内控机制构建这一政策的实施,所以仅有传统意义的管理,但是在出现风险事故的时候是难以进行管控的。

1.2 过于笼统,缺乏细致

大多数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上内部管理相对较为严格,在资金的收入支出以及审批上都存在具体说明的文件,看似内控工作已经做好,但是缺乏细致,无法精细到具体业务的流程和细节,仅仅在强调费用支出时的要求以及条件。其实这是个普遍问题,会计内控的框架看起来不够细化,而停留在粗浅的表面上。另一方面缺乏对无形资产管理方面的规范,说明会计内控机制这个框架本身在落实上就十分不完善。

1.3 缺乏监督力度

相关的文件已经对会计内控机制进行了具体规范,对自我评价和内部监督检查方面都进行了要求,如果存在特殊情况,则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检查工作进行确定,例如检查的范围、频率和具体方法。但是会计内控方面的监督检查工作在很多事业单位中根本不存在,专项审计工作缺失,审计深度也往往浅尝辄止,效果较差。

1.4 执行力度不足

很多事业单位中虽然对支出环节都有具体明文政策来进行规定,规范其流程,但是落实得却十分艰难。例如支出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内控往往仅是走个形式,对审批审核和支付这些环节并不重视,所以在不少事业单位中,资金流失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1.5 理念方面的滞后严重影响政策落实

其实会计内控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不仅仅和会计的日常工作相关,而且还对管理会计等理念进行了要求。但是在大多数事业单位中,这个理念都十分滞后,仅仅认为此项政策和会计的工作是相关的,理念的落后带来执行上的问题,更无法支撑单位的具体管理和具体决策了。另外,《内控规范》中,对风险评估的事宜进行了着重探讨,但是在大部分事业单位中,对这个问题几乎毫无认识。另一方面,预算管理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结合程度仍然较低。

2 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内控规范》本身是个十分繁杂的系统,在文字上本身较难理解,并且缺乏相关的说明规范和专门文件,所以独立性较差,也缺乏明晰度,所以对于上面提到的多方面问题,诸如落实不到位、执行力度差、理念滞后等问题都有较为明显的因果关系。

2.2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行政事业单位是的重灾区,依然执行者上令下行的形式方式,而《内控规范》本身缺乏独立性,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各级事业单位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力度不足的现象。并且很大一部分的单位负责人本身并没有对这个政策在具体工作中留出余地,时间精力和资源都不足,会计内控建设也就无从谈起,所以这无法对这个体系完善和健全带来助力。

2.3 对政策理解不足,存在偏差

会计内控在推进中,其实不光是对于传统会计工作而进行的,它囊括了三个方面,内部控制理念、会计理念的变革以及事业单位本身的改革,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三者没有进行结合、齐头并进,单位在实际落实政策的时候跟政策本来的目的相违背,所以影响了改革的进程。

2.4 内控自身存在的问题

其实当下,内控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一切都要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和修正,在初期,常常出现成本比收益较高的尴尬局面,而在这一系统进行探索的时期,经常暴露出这个不完善的系统的不足的以免,部分单位难免浅尝辄止,这不利于这个政策的前进。所以目前看来,内控机制还相对不成熟,投入往往大于产出。

3 对事业单位内控水平进行强化的策略

3.1 对政策本身进行细化解读

当下,事业单位中的内控管理在注册上缺乏明晰度和独立性,这就造成了理解上的不便利性,并且该政策涉及到了三个方面,会计理念、事业而单位以及内控理念,当下我国各地区情况复杂,差异性较大。首先应该对内控管理这一内容上进行细化解读,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内控管理到底是什么来进行理解,通过思考来增加这一政策的完善度。对此,首先在国家层面上,应该对其进行详细的研讨,而且根据我国现有的情况来对政策进行详细解读,例如我国存在诸多差异,不同省份和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不同等级的事业单位存在差异、而这些事业单位在具体的职能上也存在差异,在政策执行的时候是否也要考虑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单位的特殊性。

3.2 完善内控制度体系

推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体系,应该从四个方面着手,其一是强化全覆盖的落实,就宏观方面的制度缺失等问题进行及时补漏,避免出现无形资产管理等方面规范缺位的现象。其二是应该充分吸纳规模性研讨的最新成果,确保制度设计的前沿性,避免相关工作导向坐标的滞后。其三是在具体流程设计及控制方法、措施配备方面,应该推动实现精细化,以利于在系列行政事业单位落实执行。其四是适当注意对不同情况的区别对待,对不同地区及不同性质的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适当区分开来,分别给出指导性规程及细则。

3.3 践行落实评估监督

在宏观方面,国家或者较高层级的政府应该适当明确倡导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风险评估或评价工作,《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便是这方面的举动,不过相对于会计内控而言偏于笼统。在微观方面,系列行政事业单位均应严格落实《内控规范》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规划或计划,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落实,以确保内部监督工作的实际效果。

结束语

本文首先根据各级事业单位的会计内控实际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其中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最后关于如何改善这一情况给出了几点建议。会计事业关系着我国财政金融工作的开展,根据会计工作的成果,我国才能对经济发展提出具体的政策和目标,这是关乎到估计民生的大事。当前,会计内控还不完善、不成熟,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多多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让会计内控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温月梅.浅析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管理的不足与解决建议[J].中国外资,2013(05).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现状 完善措施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它不仅是为确保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程序和政策,还应使企业能识别可能阻碍实现这些目标的风险因素并采取预防措施。准确地说,内部控制已不仅仅是原来人们理解的诸如岗位牵制、会计稽核等会计控制行为,其实质上更是一种是由管理层负责实施的,贯穿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的,以提升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行为。

事业单位大都是公共服务行业,借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内控规范配套指引》中的相关规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不仅能保证事业单位资金安全完整,财务信息提供准确,预算管理水平和运营服务效率得到提高,更能保证其各项工作稳健运行,是衡量其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事业单位内控管理现状

(一)管理层内控意识薄弱

领导层内控意识的提高是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前提条件。部分事业单位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认识存在误区,将内部控制制度等同于会计控制制度,认为有财务稽核环节并进行岗位牵制就是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而内控管理的表现形式也仅仅是财务人员自查,内控制度得不到强制执行。

(二)内控制度不完善,可执行性差

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视不够的现象较普遍。部分单位用日常会计核算制度代替内控制度,或生搬硬套COSO框架和其他单位建立的内控制度,建立的内控制度不能结合本单位业务管理特点,和单位实际发生的业务无法融合,导致内控制度无法执行。还有的单位内控制度过于简单,不能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内控制度体系,导致内控制度不能有效提高单位管理水平,防范风险。

二、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提升的必要性

事业单位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在发展过程中既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防止风险;又要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管理。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渗透于单位管理服务各个环节,可以有效地管理风险,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完整,帮助管理层提高管理水平,实现各项管理目标。

(一)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帮助事业单位防范风险

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事业单位的风险客观存在。由于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和公共服务性特征,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集中在能否合理合法的运用财务资源,最大限度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具体可以分为:预算管理风险、财务收支风险、资产运营风险、偿债风险、政府采购风险、发展风险和操作风险七大风险。只有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才能让事业单位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事业单位进行风险管理,合理防范规避风险的重要工具。

(二)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提高管理水平

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是国家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的主要载体,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群众满意度,是事业单位管理的首要任务。目前事业单位虽已建立运行了服务体系,但还存在服务流程设计不合理、不清晰,部门之间配合不协调、不顺畅,需要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的问题。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效落实管理目标,一套有效的内控制度应包含单位经营管理的所有流程关键点,并应对所有流程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全面检测,及时发现其中不科学、不合理、冗余的部分,并修正它们,达到提高管理,改善经营,切实实现单位各项管理目标的目的。

三、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提升的对策

(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建设

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直接关系到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贯彻执行的效益。内部环境包括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内容。事业单位领导层应明确其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中所负责任;管理层要能够充分运用内部审计等管理工具对单位各项管理服务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发现不利于本单位管理服务目标实现的环节,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方案,协助单位改善管理服务水平;应积极培育优质人才参与落实内部控制制度的各个环节的工作,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质量;通过建立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企业文化氛围引导职工认识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贯彻落实。

(二)增强风险意识,采取有效措施管理风险

事业单位和企业相比所受经济形势、产业政策、融资环境、市场竞争、资源供给等经济、经营方面的外部风险比较少,但在组织机构、资产管理、服务流程、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依然存在风险。事业单位的管理层要能清晰地识别出单位当前存在的风险类型,导致风险的原因及引起后果的严重程度等,并能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分析,确定要采取的应对措施。

(三)设计适合单位管理特点的内部控制措施

事业单位管理层应该根据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制衡性原则、适应性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对单位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确定单位管理的关键环节,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管理特点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

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29条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要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事业单位管理层首先应确定哪些岗位和职务是不相容的,其次要明确规定各个机构和岗位的职责权限,使不相容岗位和职务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不相容职务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等。

以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为例,由于大部分贪污舞弊、挪用公款等违法违纪现象都与现金直接相系,且货币资金是流动性最强、风险最高的资产,因此单位必须要建立严格的资金内控制度,保证资金的安全完整。大多数事业单位已对资金管理的主要风险关键点实施了控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如《现金管理控制制度》、《票据印章管理制度》、《银行存款管理制度》、《资金支付授权审批制度》等。但部分事业单位因为财务核算比较简单,岗位编制有限,在下列不相容职务中存在普遍风险:

(1)资金的支付岗位与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编制岗位:部分单

位由出纳负责银行对账单和单位现金、银行日记账的对账工作,并编制未达账项银行余额调节表。这样安排容易使出纳利用职务之便,伪造、篡改银行对账单,掩盖自己贪污单位资金的行为。为了防范风险,事业单位单位应该在内部控制制度中明确规定由出纳岗位外的专人定期(至少每月一次)对账,编制余额调节表,及时查明未达账项发生原因并处理。还应明确规定由记账人员之外的人员定期复核余额调节表,以确定单位银行存款账面余额是否真正和银行对账单余额相符。

(2)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保管岗位、支票保管和印章保管岗位:单位用于银行资金支付的财务专用章和法人章必须分开保管,支票和印章也要分开保管,以防出纳人员利用一人保管之便从单位账户中随意转账窃取单位资金。

2、授权审批控制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30条授权审批控制要求单位应根据常规授权和特殊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

事业单位要对本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关键流程、关键环节如资金支付业务、办公用品采购业务、固定资产政府采购业务等建立严格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各级审批人、经办人对于各项业务的职责范围、审批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审批人应根据制度规定,在审批权限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经办人应该在职责范围内,按照审批人的批准意见办理各项业务。

3、会计系统控制

会计系统控制是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主要通过对会计主体所发生经济业务的记录、归集、分类、编报等进行控制。事业单位应按照《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要求设置账户,登记会计账簿,进行复式记账,编制、报送、保管财务报告等,并能够向上级管理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等相关信息,接受评价与监督。

4、财产保全控制

事业单位要妥善保管各项实物资产及相关的文字记录;定期对各项资产进行盘点,对于出现的账实不符的情况要查明原因,落实责任;对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存货等变现能力强的资产必须限制无关人员直接接触。

5、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内部管理控制的手段,预算制度和实施的过程,是单位利用数字量化工具,描述所处经营环境、拥有的资源,表达经营管理目标是否实现的过程,也是识别、预测、评估、控制风险的过程。可以说,预算控制的内容涵盖了单位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应通过编制预算将单位的经营管理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业务部门和每一个职工。通过检查预算的执行情况,比较、分析内部各单位未完成预算的原因,采取改进措施,确保各项预算落实执行,达到实现单位经营管理各项目标,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

6、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

事业单位虽不生产实物产品,但会给社会提供各种服务产品。事业单位管理层应借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在深入分析本单位经营管理实际的基础上,综合业务运营和财务分析数据,按照预算控制的各个项目,定期开展单位经营管理情况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明原因并加以改进。

绩效考评控制要求单位科学设置考核指标体系,对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和辞退等的依据。事业单位在编制绩效考核指标时要认真分析不同部门不同岗位的特性,分别编制与之相适应的,合理有效的考核指标。绩效考核要通过设置薪酬、晋升等激励措施,鼓励员工不断学习,展现自己的才能,以便使单位能够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还应设置与各岗位职能相匹配的责任追究体系,做到赏罚分明,责权利相结合,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管理机制,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反馈内控信息改善管理漏洞

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中应明确规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岗位之间要及时、准确、完整地采集与单位管理服务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及时反馈不合理不通畅的流程并调整改进。还应设置信息采集渠道,及时收集、筛选、反馈社会公众对其管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存在的问题,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五)及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根据内外部环境、经营管理流程的变化不断更新。事业单位应经常对单位组织结构中职责分工是否健全、各项手续是否完备、岗位职权划分是否符合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中受管理层影响程度等关键点进行有效性评价,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充分性、健全性、有效性和可执行性。

四、结束语

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基础,是提升其管理水平的关键。事业单位需要不断探索,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管理特色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使之高效运行,以有效促进各项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秋颖.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提高企业经营效率[J].中国西部科技,2009(17):67-68

[2]许波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2009(01):67-68

[3]马红梅.如何加强内部会计控制[J].国际商务财会,2008(10):30-32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3

关键词: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7-0222-01

一、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的意义

全球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对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是否真正发挥作用的质疑。根据美国损失控制协会对于美国企业18 000例巨灾的统计,其中70%未设置风险管理系统的企业,在遭受巨灾后五年内会结束营业。对风险的管理,国外一些管理先进的企业在管理中早已逐步开展,对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是被提到议事日程,加紧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各种风险管理机制。

事业单位运营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需要进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为了更好的保护、防范以及控制财务风险,提升资金的使用率,以此更好的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深化。

二、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理论分析

(一)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决定了事业单位的基调,直接影响事业单位员工的控制意识。控制环境提供了内部控制的基本规则和构架,是其他四要素的基础。

(二)风险评估

每个事业单位都面临诸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有待评估的风险。风险评估的前提是使运营目标在不同层次上相互衔接,保持一致。风险评估指识别、分析相关风险以实现既定目标,从而形成风险管理的基础。由于经济、产业、法规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需要确立一套机制来识别和应对由这些变化带来的风险。

(三)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指那些有助于管理层决策顺利实施的政策和程序。控制行为有助于确保实施必要的措施以管理风险,实现经营目标。控制行为体现在整个事业单位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中。其中包括诸如批准、授权、查证、核对、复核经营业绩、资产保护和职责分工等活动。

(四)信息和沟通

公允的信息必须被确认、捕获并以一定形式及时传递,以便事业单位员工履行职责。信息系统产出涵盖运营、财务和遵循性信息的报告,以助于运营和控制行政事业单位。有效的沟通从广义上说是信息的自上而下、横向以及自下而上的传递。所有事业单位员工必须从管理层获得清楚的信息,认真履行控制职责。事业单位员工必须理解自身在整个内控系统中的位置,理解个人行为与其他员工工作的相关性。事业单位员工必须有向上传递重要信息的途径。同时,与外部诸如服务对象、上层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之间也需要有效的沟通。

(五)监督

内部控制系统需要被监督,可以通过持续性的监督行为、独立评估或两者的结合来实现对内控系统的监督。持续性的监督行为发生在企业的日常经营过程中,包括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监督行为、事业单位员工履行各自职责的行为。独立评估活动的广度和频度有赖于风险预估和日常监督程序的有效性。内部控制的缺陷应该自下而上进行汇报,性质严重的应上报上层管理部门。

在上述五要素中风险要素的管理是关键。控制的目的就是要防范风险,若不存在风险也就没有实施控制的必要。根据COSO报告理论,行政事业单位无论其规模、结构与性质,其组织的不同层级都会遭遇风险,管理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各层级的风险,并采取措施尽量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会计控制所涉及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声誉风险、资产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效率风险和操作风险,这些风险与核算业务的流程息息相关。因此,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应从风险因素出发,加强对业务资金流程的分析;其次要按照业务风险的信息结构和风险源的性质,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适用的风险计量方法,同时要结合控制流程的概念,找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建立一套完备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体系。

三、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的识别

(一)建立充分的外生风险发现机制,及时发现外部因素变化带来的风险

管理者应重视以下外部因素带来的风险:1.经济形势、行业政策、政治环境、同行业的行动、资金供给等经济因素。2.法律法规、监管要求等法律因素。3.安全稳定、文化传统、社会信用、教育水平、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因素。4.科学技术进步、装备改进等科学技术因素。5.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6.其他有关外部风险因素。

(二)建立充分的机制以发现内生风险

管理者应重视以下内部因素带来的风险:1.单位领导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2.组织机构、服务方式、资产管理、业务流程等管理因素;3.研究开发、投入、信息技术运用等自主创新因素;4.财务状况、管理服务成果、资金来源等财务因素;5.稳定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安全环保因素;6.其他有关内部风险因素。

(三)与单位目标相关的风险确认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服务的目标,是风险评估与防范的基本前提。单位的目标充分陈述了单位希望取得的业绩和成就,并以相关战略计划作为支持。可能影响单位目标实现的相关风险大致包括以下因素:1.单位目标是否充分体现了单位期望获得成就的陈述和指导,并且此目标足够具体,与本单位的管理服务直接相关;2.单位目标是否有效地传达给了各管理部门和全体员工;3.单位的战略选择是否跟单位目标保持关联和一致;4.单位的业务发展计划和预算与现状之间是否保持一致。充分保证业务发展计划和预算以及长期战略目标、与现状之间保持一致,脱离现实的计划、预算就意味着风险;5.关注具体管理服务活动目标与单位战略目标的内在联系;6.有充足的资源支持目标;7.对每个重要的经营活动目标确定了相应的风险。单位在制定内部控制的政策和程序的过程中,通过明确管理服务活动目标和风险的对应关系,确保内部控制措施的完整性。

四、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创建

(一)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创建的原则

1.合规性目标:确保事业单位运营活动遵循内外部相关法律或法规的规定;2.提升管理的目标:通过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活动,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从而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和效果;3.创建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意识和氛围;4.通过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体系,培养一支风险管理专业团队;5.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建立针对各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保护行政事业单位不因灾害性风险或人为失误而遭受重大损失。通过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使决策更加准确、高效,使内部运营的合规、安全运营理念、方法在行政事业单位各层面得到全面贯彻执行,使整体运营安全、有效。

(二)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创建内容

1.组织机构创建。组织架构是一套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保障体系运转的畅通和提高风险管理体系日后工作的正常和有效,在行政事业单位目前的组织机构框架下,成立了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并成立下属的风险控制部来具体实现风险的管理;2.风险管理专业团队。这支团队包括风险控制部专职人员、中介机构专家组、财务部门总账骨干人员和各业务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联络员及骨干人员组成;3.通过借鉴目前运行相对比较成熟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运作模式,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框架,该制度体系:包括单位层级的实施手册、部门级的风险管理制度以及具体业务的作业指导书三个层级的制度;并根据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制定了风险管理工作具体操作方法;4.主动、和谐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硬性手段和软性手段的统一。风险管理意识未来要成为行政事业单位员工的日常行为和工作习惯,形成“风险无处不在,风险管理人人有责,企业最大的风险是缺乏风险意识”的风险管理理念;5.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风险管理的动态系统创建。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流程,首先考虑业务的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然后根据业务的执行情况,进行风险监控,持续改进,形成风险管理的闭环反馈。通过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对风险管理的各个步骤进行追踪与沟通,使风险管理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与充实。

参考文献: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4

摘 要 作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能够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性,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强化使用事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建议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财政改革的日益深化,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剖析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强化措施,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一、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财务内部控制意思比较薄弱

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体现在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这两个方面,目前事业单位由于受到编制等事项的限制,导致一些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甚至还有一些财务人员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并且单位很少针对财务工作开展系统的培训和学习,而会计制度和知识更新非常频繁,从而导致财务管理中诸多问题的出现。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是否良好,与其管理层和财务部门的财务内部控制意识是否强大息息相关。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事业单位从整体上缺乏内部控制的意识,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有的事业单位管理层和群众甚至认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和执行效果从来不进行评价,从而导致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管作用。

2.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会计监督制裁力度不够

很多事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一方面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不够规范,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大额费用审批制度及出差管理制度等都存在着不够管理松懈的问题,某些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的购置方面存在很多漏洞,容易造成资产流失和帐外资产的风险;另一方面是财务人员的分工不够合理,岗位的设置比较随意,特别是不相容职位存在着由相同财务人员担任的现象,同时单位的财务信息系统比较落后,安全性较低。

目前有些事业单位的一切工作都是以领导的指示为依据,具有法律效力的会计法规在这些单位里流于形式,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有些下级财务人员宁可违背会计法规,也不敢违背上司的指示,使得会计法规形同虚设。有的财务人员因遵守法规而违背了上司的意愿,便会遭到打击报复,会计监督制裁力度较弱。

3.会计基础工作薄弱,预算控制不够合理

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某些事业单位存在着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数据不够准确、会计凭证不够规范、会计资料不够完整、帐外设帐和私设小金库的现象;二是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缺乏,其知识和理论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不能有效地按照构建财会法规、财经制度独立进行会计监督。

事业单位的预算控制是保障其预算严格按照编制的要求实施预算,达到预算制定目的的重要手段。现在很多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不够合理,不能够反映本单位的职责、目标和下一年度的支出计划。由于事业单位预算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不强,导致其预算调整追回比较频繁,资金的使用缺乏预见性,遇到突发问题就要向领导打报告,从而削弱了预算的约束力和控制力。

二、 强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1.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增强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意识

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决定财务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要严格落实财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同时对财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后续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力求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队伍。

与此同时,要增强不同层次的内控意识:(1)单位领导要牢固树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观念和意识,支持财务人员实施内部控制,教育职工理解和执行内部控制;(2)财务人员要牢固树立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实施内部控制的观念和意识,把财务审核的内控机制贯穿于日常的工作中,确保各项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确保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转;(3)单位普通员工要牢固树立遵守财经纪律的观念和意识。事业单位要营造群众监督、民主理财的良好气氛,确保每位普通员工都能参与到会计监督的工作中。

2.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内部审计监察制度,确保现金管理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出差管理制度、大额费用审批制度的严格实施:建立恰当的审批程序,根据不相容职位相分离原则,明确管理职责以及各种监督关系,使职责分工明确,权利相巨制衡;完善外部和内部审计监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并根据实施效果制定奖惩机制: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强化各种流向的信息沟通,加强备部门的合作交流。

3.加强会计系统控制,做好预算管理工作

事业单位要加强会计系统控制,制定适合本单位的会计管理制度,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与此同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在编制方面,要采取“零基预算”。各级预算在编制的时候,应当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在保证事业单位支出合理需要的前提下,按照预算支出额的一定百分比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突发事件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开支;在预算时实施方面,要确保预算执行的刚性,各部门在各项业务活动中要严格按照预算办事;在预算评价反馈方面,以预算的各项指标为依据,对全面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系统的记录和计量,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对比来考核各责任中心的工作成果,从而进行有效的纠偏和奖惩。

三、 结论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确保预算平衡、促进其健康发展的关键。事业单位必须不断发现其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反复思考,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5

关键词:内部控制;管理会计;事业单位;推动应用

近年来,管理会计引起了各事业单位的广泛重视,并逐步将单位会计的应用到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中。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在近年来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此种背景下,事业单位就需要更加重视管理会计工作,加快自身管理会计的转型升级,实现内部控制效率的提升。但是由于管理会计引进国内的时间较晚,缺乏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从当前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应用情况来看并不容乐观,难以发挥管理会计的有效性。

一、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的关系

内部控制在保障财务报告及其信息完整、有效的同时,还给予单位管理决策重要的参考数据和信息,是一种传统财会工作与财务管理相结合的会计工作新理念。管理会计依托于单位的治理基础,参与到决策和管理工作的,由此可见,管理会计不仅是财会工作,同时还与企业的内部控制紧密相关。内部控制和管理会计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也为两者的有机融合提供了可行性。

二、内控视角下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的应用的重要性

(一)促进单位治理现代化的转变

事业单位实施管理会计要求其所有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其中,由此促进单位预算管理、决策等活动高效进行,促进单位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管理会计的应用可以促进事业单位自身治理的改善,从而实现现代化财务管理的转变。

(二)促进国家战略的落实

就事业单位而言,传统的会计工作主要是记账类会计,会计信息的作用没有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应用管理会计可以完成各项信息资料的分析整合,加快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增强。全面开展管理会计之后,战略部署得以快速、有效落实,实现单位资金的有效利用,取得更高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增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根据相关规定,2014年1月1日起,事业单位必须全面落实内控规范。但是由于自身单位特殊性质的原因,事业单位内控工作效果并不理想,而推行管理会计,各个单位自身的会计控制、物资采购、预算管理等工作更加清晰,促进事业单位内控效果的显著改善。

三、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目前开展的状况

根据国家《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指示,国内各个事业单位开始积极的推行管理会计,逐步提升管理会计在内部管理工作的地位。单位领导层加强对管理会计政策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切实推动在内控活动中应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应用和磨合,事业单位的管理会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单位的管理问题得到了相应的解决。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管理会计的应用依然任重道远,由于事业单位自身属性等因素,导致管理会计的高效推行遭受了制约。

四、内控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推进管理会计应用面临的困难

(一)内控思想不足,管理会计的应用环境较差

单位自身性质造成成本管理压力缺乏,内控思想相对欠缺,内部管理工作不到位。长时间以来,单位领导层在管理方面往往侧重于业务、实物资产,对于内部的管理缺乏充分的重视,滞后的管理思想极大的影响了管理会计的有效推进。

(二)内部管理缺不足,管理会计基础薄弱

这些年,财务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总体而言不容乐观。比如,很多单位缺乏完备的内控制度,内控管理规范性不足,尤其是财务内控工作,基础会计工作相对薄弱。加之各个事业单位之间发展层次不同,这些都对管理会计的推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三)管理会计方法缺失

国内管理会计的应用较为滞后,而管理会计的应用更多集中于企业,而且缺乏充足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些导致在管理会计实际的应用中,缺乏合理的管理会计方法,这也影响了管理会计进一步推行。

(四)信息化建设滞后

管理会计的高效的应用依托于信息化建设。但是很多事业单位单位由于自身发展规模不大、人员数量较少,会计管理基础薄弱,会计工作电算化初步建立,信息化发展步伐相对缓慢 ,这一问题对于管理会计的推行也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五、基于内控视角推动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开展的总体思路及有效措施

(一)内部控制视角下推动管理会计总体思路

1.合理的设计建设业务流程。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相应的内控工作小组,进而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部门,安排该部门专门单位内控体系建设以及运行活动规划等工作。

2.积极的进行内控体系建设。积极的编制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明确其相应的内控流程,通过图示的形式对相关业务流程进行明确和展示,标明内控中的关键风险点。

3.组织有效的内控评价。在内控报告实施环节,可以组织有效的内控评价活动,在此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性和全面性原则。

4.初步编写评估报告。在内控报告编写环节,向单位的有关部门初步进行内控汇报,对于内控缺陷初步认定的不足及其应对措施进行及时的汇报。

5.组织下年度的内控体系建设。详细的研究内控缺陷,并以此为切入点,组织下年度内控体系的建设工作。

(二)基于内控视角推动管理会计在事业单位开展有效措施

1.加强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思想,营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事业单位必须不断提升包括领导在内的各层次人民的管理会计思想,充分认识在单位决策过程中管理会计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特别是构建起以管理会计为基础的决策文化,单位的很多决策都是单位领导层依靠个人经验做出的,单位几乎不存在使用管理会计进行决策的情况,为了建立一个良好的管理会计运用环境,需要加强对管理会计的宣传教育,营造健康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由此才可以确保会计体系得以顺利的建设。

2.联系事业单位内部环境,强化管理会计的应用。对于管理会计建设环境创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不但可以确保单位财务信息的准确、有效,同时还可以保障管理会计可以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所以单位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确定完善的管理会计制度,合理的结合内部环境建设。其二,根据单位自身的需要组织内部的机构和岗位的设置,同时对各个岗位职责进行明确,进一步强化内控。

3.建立管理方法体系。事业单位要想更加高效的应用自身的管理会计,必须建立完备的方法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从而实现管理会计的高效应用。为此各个单位应当建立合理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单位应当充分考虑自身的业务流程,分析管理目标相关的财务数据、管理会计模型等,反复论证各项管理会计模型,不可过于复杂加大操作难度,也不可过于简单失去分析价值,同时需要注意自身的监督活动,保障预算的准确性。

4.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管理会计的高效应用是以充足的财务信息为基础的,同时为确保内控信息可以畅通的传递,需要搭建一条信息交流渠道,通过这一渠道可以完成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这不仅可以按照管理会计目标向单位内部各个部门职员进行信息的传达,同时还可以将信息传递给上级部门,确保信息的传递及时、高效。现在很多单位依靠信息化手段共享各种信息,在管理会计方面也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实现单位业务的整合,统一采集和处理单位各项信息,可以保障信息的同源、高效性,通过这一信息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内控沟通体系的建立和管理会计信息的处理。

六、结束语

综上,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以及响应财政部号召,各个单位积极的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切实分析管理会计和内部控制二者的之间的联系,基于此了解了管理会计推行所面临的困难,最后提出了各项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婷婷.浅议管理会计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的应用[J].齐鲁珠坛,2015,04:13-15.

[2]乐婷.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应用研究[J].审计与理财,2016,02:38-41.

机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范文6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比较了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的异同,并着重从制度、环境和风险管理三个层面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据此建立了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全面风险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措施

近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频频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及资产损失浪费现象,深刻揭示出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国财政部于2012年11月29日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它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管理指明了方向,也再次印证了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文本旨在通过分析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探讨如何从全面风险管理角度,更好地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

一、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1.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关于全面风险管理(ERM)的概念,目前国内外尚未统一定义。COSO委员会在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中对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是:“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组织的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它人员来共同实施,应用于战略制定以及组织各个层次的活动,旨在识别可能影响组织的各种潜在事件,并按照企业的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这是对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广义的定义,不仅适用于企业等营利性组织,也同样适用于事业单位等非营利性组织。

当今理论界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是,被普遍接受的是美国COSO委员会于1992 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报告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该过程的目标主要有:可靠的财务报告;遵从法律法规;有效的经营三个方面。这些目标的实现受到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共同影响。该框架还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评审五个要素,具体如图1所示:

2.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异同全面风险管理(ERM)拓展和细化了COSO内部控制,并将其作为一个子系统,形成了一个更全面、更强有力的关注风险的概念。虽然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紧密联系,但全面风险管理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全新的组成部分,在增加了管理目标和要素数量的同时,引入了风险组合观等概念,并在对风险的定义和对策方面都做了补充和调整,具体如表1所示。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于制度、环境以及风险管理等层面,结合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五要素,总结为以下问题:

1.制度层面

内部控制中控制活动这个要素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风险能够应对和控制的制度和程序,因此内部控制中制度性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制度体系并不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表现为单位没有单独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缺乏明确的财务岗位责任制,无有效的单位内部支出约束机制等,导致了单位财务管理随意性大,财务人员职责不明确,造成了财务管理的失控。

(2)资产管理和控制制度薄弱。表现为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会计人员并未像企业那样对资产进行严格的账务管理,“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现象严重,导致资产的账实不符以及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3)预算控制刚性不足。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制度编制粗糙,没有细化到具体的项目。同时,由于预算之外的追加项目多,使得预算的随意性大,不利于实现预算管理权威性和约束力的功能,也无法发挥预算控制作为内部控制核心环节的作用。

2.环境层面

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五大要素之首,是实施内部控制的根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单位的人力资源政策、单位的内部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诚信和价值观念、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单位文化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单位员工尤其是领导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内部控制在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分配不清。主要体现在财务会计部门只从事单位的账务处理工作,并没有参与到单位的管理活动和管理决策中。同时,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岗位设置的不合法合理的兼岗现象,不相容职务未能相互分离,从而导致岗位之间的制约和监督力度不足。

(3)内部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随着政府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等财政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方式的开展,以及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物品购买实施政府采购等制度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领导渐渐将纪检监督等同于内部审计。因此,在内部审计部门设置上也就不再用心,导致内部审计部门虚空,审计人员不具备基本的审计专业水平、对审计单位问题的处理权限不足等问题出现,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3.风险管理层面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是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指单位及时科学的识别和分析单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各种相关风险,并能科学合理地确定应对这些风险的有效策略。行政事业单位风险包含单位组织层面的宏观风险和单位业务层面的微观风险。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在组织层面上,由于我国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以及缺乏有限的制约监督机制,导致我国行政事业面临滥用公共权力和腐败舞弊的风险。与此同时,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不受市场经济竞争的影响,难以保障公共资金使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使得社会上出现了非法的“寻租”现象,严重浪费了公共资源,造成了经济资源配置的扭曲,不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健康发展。业务层面上则主要包含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中的各种风险,亟待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针对上述风险的措施。

三、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对策

1.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上述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充分说明了行政事业单位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地内部控制体系已迫在眉睫。行政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全面风险管理(ERM)的相关理论建立一个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体系。由于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政府部门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企业关于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结合的内控体系,需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如图2所示。

首先,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要考虑到该体系的先进性以及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适应情况。因此,需要在设计和实施时遵循一定的原则,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原则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设立原则,总结为以下几点:

(1)适用性原则。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对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适用性。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特殊性,制定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并且保证措施具有高度可实施性。

(2)成本性原则。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下的内控体系要有一定的适用性而非复杂性,要杜绝形式的过于复杂而引起的高成本,加强可操作性,避免体系流于形式,最终实现以最小的成本防范最多的风险,从而实现成本效益最大化。

(3)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要系统性的设计内控体系。首先在单位整体层面上设定控制目标和管理流程。然后,再在每个具体的层面上设计目标和策略,实现决策层、执行层、操作层的完整监控,最终实现内控管理的目标。

2.基于风险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重点措施

在以上原则的规范指引下,行政事业单位风险内控体系建设的重点措施结合本文前面提到的当面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着重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内控环境,强化风险管控意识。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得以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内部环境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上文中提到的内部环境包含的几项内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环境建设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方面要加强对单位全体成员的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尤其是单位的领导层要充分认识到内控建设紧迫性和重要性,树立牢固的风险管理内控意识,杜绝所谓的“一言堂”、“拍脑袋”等形式主义现象的发生,发挥好领导的带头作用,加强内控方面的学习,从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环境中软环境的建设。例如,对单位人员灌输风险理念、树立诚信和价值观念,建设有内控特色的单位文化,增强员工的凝聚力,从而实现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

(2)加强审计监督力度,建立独立审计队伍。审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不可或缺的监督机构。只有审计部门对单位各项业务实施恰当的监督,才能确保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行政事业单位既要建立一支独立审计队伍实现内部监督,又需要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的监督检查作用,从而实现内审与外审相结合的有效审计制度。国家审计部门应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的实施进行专门审计,尤其是要加强对单位财务会计行为的监督检查,指导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完善自己的会计制度体系,从而促进单位廉政建设,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通过制定正式的章程、明确内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范围、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修养和业务水平,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控制监督力度,确保单位内控制度更好地贯彻实行。

(3)完善内控制度体系,规范单位内部行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和财务会计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的支持与保证。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遵循“实用性”的原则,并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制定一套规范健全的制度体系。对于宏观管理的内控制度,财政部门可以组织有关权威专家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的制度问题,研究制定《非盈利组织内部控制指引》以及《单位腐败风险防控准则》,切实落实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的原则;完善单位管理层对重大经济事项的集体决策制度;强化系统对单位的控制作用。在单位具体业务层面上,则应建立以预算资金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控制度,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相结合,对政府采购支出业务实施的关键环节进行规范与监督,实现单位资产的信息化管理等。

(4)建立财务信息系统,预测防范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和分析,采取有效方法进行一定的防范和控制的一个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应结合当前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建立一套有针对性和适用性的财务信息系统,以加强内部控制的实施的效率和效果性。要想构建一个完善的财务信息平台,应满足一下几点要求:首先是要充分的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和数据库,建立一套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风险预警与内控的协同,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及时、科学的预警评估,减少资产的闲置和资金的浪费现象发生;二是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对单位内部现金流和信息流实现统一的内控平台开发,确保单位预算资金的低风险,实现富有挑战的全新预算资金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 万里霜. 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融合[J]. 企业管理, 2009(9):177-178.

[2] 刘永泽, 唐大鹏. 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J]. 会计研究,2013(1):57-62.

[3] 董月超. 从COSO框架报告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异同[J]. 审计研究, 2009(4):94-80.

[4] 马丹丹. 基于COSO报告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改进探析[J]. 现代经济信息, 2010(24):183-184.

[5] 关振宇.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规范的现实意义与应用解析[J]. 社会科学家, 2014(1):46-49.

[6] 唐大鹏, 于洪鉴. 基于风险导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J]. 管理现代化, 2013(6):66-68.

[7] 中华会计网校. 最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务操作指南[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3.

[8] [美]COSO著,方红星等译.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9] 马赛. 全面风险管理下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J]. 现代经济信息, 2012(6):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