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范文1
关键词:城市景观; 生态设计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is not a process that artificial environment is constantly invaded and occupied the space of natural ecological, but it should be synergy with the natural evolution. Decline in the quality of today's global environment, how to build quality livable cities and eco-garden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urgent.Key words: urban landscape; eco-design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3-00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运动迅速展开,城市面积快速扩张。虽然城市生态问题的迫切性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但由于缺乏现实的实施手段和管理体制,生态理念还很难真正落实到现实的发展计划中去。因此,改变城市扩展的运营模式和空间格局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一、生态设计的含义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设计的最深层的含义就是为生物多样性而设计,而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
二、生态设计的三大理念
2. 1.保护性景观生态设计
即利用生态的设计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着基地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基地生态系统。
2.2. 恢复与促进性景观生态设计
即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和逆向演替机制,用景观的方式修复场地生态环境,促进场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2. 3.补偿性景观生态设计
即在设计中运用科学手段,应用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设计手法和景观元素,有意识地为己遭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是一种以景观形式对自然进行补偿的设计过程。
三、生态设计手法
3.1 对场地的处理--保留地域特性元素,体现人文内涵生态设计应尊重场所的属性,因为每个景观的历史是惟一的,故应考虑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将带有场所特征的所有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比如基地原有的建筑或构筑物,往往保留着特定的场所记忆,如果简单拆除掉,即一去不复返,把好端端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毁于一旦,不但会导致景观历史文化内涵的缺失,也会增加景观造价。相反,通过科学论证和民主决策,依法从严掌握土地政策,特别是在建项目事先进行科学设计,通过生态恢复和空间改造使其适应于现代的使用功能,这些构筑物往往成为景观设计中的亮点。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把关闭和废弃的工厂进行生态恢复后成为市民的休闲地,当今已成为一个新的设计潮流。这种对历史人文的记录的景观,具有延续的时代价值。比如德国埃姆舍公园中将原有的众多工业设施改造成了展览馆、画廊、办公、运动健身与娱乐建筑,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公园中还设置了一个230km 长的自行车游览系统,可以让游客充分地了解、欣赏区域的文化和工业景观,有效地减少对机动车的使用,从而减少城乡环境污染。
3.2 对空间形态的处理--创造适合物种多样性空间环境、体现生态性
3.2.1 边缘效应
城市构筑物或绿地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 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 有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边缘效应设计原则是分割尽可能少,因为斑块小,边缘生境所占比例大,反之,边缘生境所占比例小。
然而,在常规的设计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生态边缘效应的存在,比如我们常常看到水陆过渡带,这本来应该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边缘带,却只有曝晒的生硬的水泥或石块护衬;又如在公园里丛林的边缘,自然的生态效应下应该是一个丰富多样的林缘带,而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修剪整齐的草坪;又如,建筑物的基础四周,是一个非常好的潜在生态边缘带,而通常我们所看到的则是硬质铺装和单一的人工地被。其结果必然是雷同、单调,缺乏美感。
3.2.2 连通性
相似的绿地斑块之间最好能设置廊道连接,这样可以增加物种交换和流动,给缺乏空间扩散能力的物种提供一个连续的栖息地网络。据研究,廊道的最小宽度为 30.5 米,最佳宽度为91.7-183.5 米。如水体、城市行道树都可以作为一种廊道,高质量的行道树结合周围复杂的植物背景对提供多样化生境是有效的线性景观要素,是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景观结构。比如一条硬质的道路把原有的生态环境割断,而采用木栈道的形式,对园林中有一些具有生态价值的自然景观,如陡坡、河流、湿地、湖岸、植被等,最大限度地对原有自然形式给予保留,保持物种的流通。
3.3 对材料的设计---节约与再利用,体现经济性
3.3.1 材料本土化利用
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地方建设材料容易与当地地域环境融合,体现出可持续景观的地域性和生态保护性,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降低造价,这在很多景观设计中已受到设计者的青睐。如我国西北的黄土,江南的青砖、筒瓦、乡土树种等都属于地方特色材料。乡土树种是在长期演变中形成的地域性植物,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不但适宜于在当地生长,能充分反映地域特点,而且经济投入少,管理和维护成本低。目前在许多城市都存在追求不适宜当地环境的外来树种,搞大跨度的异域种植,不仅气候、水土不适应,养护管理困难,物管成本增加,还造成了植物外来种生态入侵的现象。
3.3.2 材料的再循环利用
对废弃的土地、原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运用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赋予新的活力和风貌,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使用中的废弃物,大大节约资源和经济成本。地形的填挖平衡,返还枝叶变废物为营养都是最直接的生态设计应用。
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是其中重要一方面。完善水资源的收集和综合利用体系,通过减少地面硬质铺装和改变地面土坡结构,利用建筑、道路、绿地的坡度等方式进行雨水收集,让雨水自然均匀地渗入地下,使其作为主要的灌溉及水景资源,从而减少水资源消耗。
3.4 对植物的设计---建立多样性植物群落景观 ,体现生态性
借鉴和模拟野外自然群落景观,通过人工方法使植物群落接近或达到原始植物群落的性质和功能,使不同的植物形态、色调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植物成层结构,提高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为物种多样性创造适宜的生境结构。
3.4.1 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适地适树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土壤条件,以及对阳光的需求不同来配置植物,例如苔藓类植物喜欢阴凉潮湿的环境,仙人掌耐旱不耐寒等生态习性都是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尽量选择一些对酸、 碱、旱、 涝及坚硬土壤有较强适应能力,少病虫害的树种,以确保植物良好地生长。
3.4.2 利用园林植物特性来改善环境
通过选择对烟尘及有毒气体等污染物的吸收和抵抗性都比较强的植物种类, 使绿地发挥净化和美化环境功能。如柑橘对二氧化硫吸收力较强;大叶女贞、珊瑚树等具有净化氯气污染的能力等。还有许多水生植物如菖蒲、芦苇等对水体净化有重要作用。
3.4.3 实行乔、灌、草、地被植物合理搭配
研究表明,乔、 灌、草相结合的植物群落所发挥的生态效益是同面积草坪的4 倍,因为乔木能改善群落内部环境,为中、下层植物的生长创造较好的小生境条件。乔、 灌、草配置的适宜比例为l∶6∶20∶29(即在 29 平方米的绿地上设计 1 株乔木、 6 株灌木、20 平米草坪)的种植参考模式。
3.4.4 不同植物群落的组合搭配
阔叶树、针叶树组合搭配,对改善空气质量最理想。速生与慢生树种组合搭配,能快速地突显景观效果。比如常绿树与落叶树组合搭配,形成的混合林比单一森林种能增加动物种类。据研究表明,常绿乔木与落叶乔木最合适种植比例为 3∶7。相同宽度的林带,植物群落的种植对于降低噪声有较好的效果,因此可以在噪声较大的地方宜布置乔、灌、草形成覆层的 “吸音走廊” 。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设计归根结蒂都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聚居与自然共同生存和发展生态健全且优美的环境的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寻求人类和自然互利共生的途径是维护城市稳定发展的建设方法。我们应在设计实践中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自然伦理,探索能结合本土实际的生态化发展模式作为谋求完美生活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实现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
参考文献
[1]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化[J].规划师, 2000, 16(3):5~9.
[2](美)康妮?小泽(Connie P. Ozawa)主编.生态城市前沿[M].出版地: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章家恩主编. 生态规划学[M].出版地: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范文2
关键字:蓝色生态、自然水体、亲水空间、景观设计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water environment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ecological view,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ater landscape ecology evaluation system.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water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of outstanding cas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ter landscape ecological system design method of the blue, to reshape the water landscape ecological and close water space.
Key word: blue ecology, natural water, close water space,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今科技的高速发展,及快速的城市化使城市的水体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美国麦克哈格为代表的景观师,强调“设计结合自然”,生态主义在水体景观设计中越发受到重视。但目前许多景观设计仅仅把“生态”当成口号,并没有尊重水体景观的“生态性”。因此研究水体景观设计思路和方法意义重大。
1.往年的溪流今天在哪里?
我们发现,往年的那些如丰富的神经一样遍布大地的溪流,也悄然消逝了。或许是因为自然界到处存在洪水隐患,或许是因为人们认为混凝土加固的河流更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然而我们不得不正视目前我们城市水体景观体系存在着问题。
1.1城市水体不成系统,死水没有动起来。
“财富在集聚,河流却在衰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导致城市水体的原有的水网体系遭到破坏,水体流动性降低,断头水,死水过多。仍然记得上个世纪90年代,泉城济南趵突泉的水还是流向大明湖的,如今水网的终端导致大明湖水没有源泉,趵突泉也因没有大明湖水的循环补给,由常年泉变为季节泉。
1.2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城市老城区、某些小城镇没有统一的排水系统,生活废水大都不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华”现象比比皆是皆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水体的戏剧化加深:燃气系统普及,人们不用塘草作为燃料;加之农用机械的普及,水牛饲养的减少,导致某些小城镇内的池塘已经杂草丛生,从而导致水体含氧量的不足,水体景观生态系统处于瘫痪中。
1.3水体被渠化、坝化,导致水体生物多样性减弱。
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人们开始河湖的改造计划,运用“现代主义”手法规划水体。大多数河流和小溪都被调节、拉直、滥用、甚至开凿成为管道运输了,进一步改善后的情况,对可怜的水系来说,情况越来越糟。
为预防洪水,城市修建了防洪堤,水体岸线被渠化,变得刚硬,水生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完全分离,导致两栖类生物和部分爬行动物无法生存,水体没有了活力。
河流被拘禁在混凝土当中或被限制在平行的两个堤岸之间,为保证枯水期“城市水景常存”,很多河流中间加上了橡皮坝的截水,导致回流生物不复存在,河流也变成了死水……
1.4岸线缺乏设计,滨水空间缺乏规划,水体景观效果差。
水体遭遇厄运的原因,预防洪水,城市化,破坏森林等。岸线缺乏设计,滨水空间缺乏规划,水体景观是没有得到改善,在视觉上表现了技术统治者的观点,甚至认为预制混凝土开上去“比天然石头铺砌更让人愉快”。
2.城市水体景观生态性评价
城市中水体景观系统涉及水生生态生态系统,及滨水区域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城市中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部分,人类的亲水性更加深了对水体景观的依赖。
2.1健康水系
健康水系是用于定性地描述一条河道或相邻冲积平原的排水、水质、生物、以及生态功能,可以概括一下关键词:
(1)“安全”满足防洪能力,边坡维护避免土石松动、落石、低滑、塌落现象。
(2)“生态”满足涵养水源所需的生态基流量,有较高生物多样性,水体自净能力强。
(3)“美观”“可达”主要指滨水生态系统的景观效应――水的亲切感和景观异质性。
2.2水流的形态
城市水体多经过人工改造,水流形态过于单一。而自然水体的水流形态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种――深潭(水生生物常流量时之生存空间及垂钓景点)、浅濑(水生生物洪水期之避难空间)、急流(水流湍急、溶氧量较高)、缓流(枯水期水体常见形态)岸边缓流(生物多样性丰富)、回流(急流区周围的回流区对逆流生物意义重大)。
不同的水流形态分别适合不同的水生和两栖动植物生长环境;流况愈多,则生态性愈高,有利于水中生物之栖,水体的自净能力也较强,景观效果也较佳。
2.3水体生态指标体系
2.3.1定性指标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主要通过水体表观现象和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指标反映。
(1)水体表观现象:水体是否清澈、无意味,有无污染物、漂浮物等。
(2)生物多样性:水体生物多样性是否丰富;水生生物及岸边植物生长如何,能否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2.3.2定量指标
水体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状况如何,主要取决温度、溶氧、导电度、PH等定量的指标体系,通过运用生态学手段,使水体的指标保持在一定范围内。其中,溶氧为判断水体水质程度最重要的指标,可维持水中的水生物的生长和水质净化的有利环境;导电度、PH质可以判断水体是否盐碱化。
3.城市水体景观生态设计手法
基于生态主义的景观设计,不仅要求城市水体满足安全和景观功能,更重要的是建立可持续的水体蓝色生态体系。
3.1构建蓝色生态水体网络框架与滨水区生态保育目标
3.1.1网络框架的构建
城市水体需要脱离原来沉闷的混凝土砌筑的岸线和肮脏的河沟形象,以新的方式展现在大家面前。借鉴台湾基隆城市水体景观设计做法,通过整理水系,“疏通”、“清淤”,疏通连活,填满端头死水,对现状水体密布区域做节点处理,形成点线面相结合水体系统。
3.1.2生态保育目标
维持滨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完整,以减缓各种人为活动对水域环境的冲击,通常建立滨水廊道的保育目标:
(1)滨水保留区(蓝线范围):为滨水泛洪平原的范围,建立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禁止一切建设活动。
(2)滨水缓冲带(绿线范围):在溪流两岸或生态敏感区设置宽度不一的绿化带,沿着河岸种植树木、停止喷洒药物,减缓人类活动的影响。
(3)滨水开发带(灰线范围):须进行各种积极开发经营,对滨水区域的开发强度加以限制,以保护水体生态系统。
3.2精心设计水体形态,营造自然蓝色生态空间
坚持“蓝色生态”的设计理念,河湖水系整理须在安全、景观兼具并重下,规划接近自然形态的水系――溪畔、深潭、浅滩及高滩地,游憩亲水空间,及防砂坝,潜坝,固床,增设鱼道,维护生态环境并可防止洪水灾害,达到环境和谐。
避免干扰动物栖息地,城市水体改造尽可能保留原有“孔穴”、“乱石堆”、“巨砾石块石”或“岩石落差”,整治后方能营造出湍流,急流,水濑或深潭,浅滩等自然生态环境。人工水体用“置石”、“跌水”等生态方法整治水系;以增加水体的流动性,提高水中溶解氧,为动物栖息提供良好的“小生境”。
3.3建立自然河道和洪泛平原,提高水体的生态滞洪功能
径流应该从源头开始控制,借鉴德国鲁尔区水景设计案例,首先提供一个功能性的自然河道和洪泛平原,提供防洪能力和污染物的吸纳潜力;其次在洪泛平原、河道与河岸提供一个完整的生态栖息地。
江河等带状水体有较强的流动性,避免河道硬化,使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以减小江河对洪水的压力。对于喀斯特地貌的城市河道体系,规划水系应该保持其较高的滞水性,保留较多的地表水,强化水体的景观效应,同时为湿地生物提供更多的生存空间。
3.4合理设计滨水断面和生态堤坝,使堤坝内外形成和谐的关系。
混凝土、块石堆砌的护岸,破坏河道的生态与稳定。借鉴荷兰鹿特丹水景设计案例,采取土石、植被固定等通水断面,可用麻绳网或木排桩护岸加以固定,并紧邻岸线出可以设置滞洪性质的景观步道;城市水体两岸植被覆盖良好,河道稳定且具良好的城市生态景观。
设计透过性坝体或防砂坝、鱼梯,维护生态循环。为兼顾生态与灾害防治须兴建防砂坝时,则坝体设计可采梳子坝,以利自然输砂平衡及鱼虾之回游;防止水体渠化,增强水体的生态性。
3.5规划水体景观岸线,营建生态亲水空间。
水体岸线是人与水对话的重要部位。水体岸线设计最主要是岸线平曲线设计和驳岸形式规划,营造一个集休闲、娱乐、运动为一体的滨水空间。
(1)生态岸线:以“自然式”驳岸为主,顺应原有地形与岸线。设计凹槽空间,以供洪水期间水生生物栖息避难;合理进行植物配置,打造“水生湿地系统”。
(2)生活岸线:保证城市滨水地区的完全开放与共享,满足人们游玩、休憩、交往、观光的众多需求。可以采用“引水岸线的设计”、“栈道”、“亲水平台”等形式。
(3)公共岸线:城市公建集中的岸线。避免采行平行等宽护岸,岸线上可以设置“公共建筑”、“码头”、“小沙滩”、“亲水广场”等公共活动空间。
(4)滨水区的开发性:滨水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能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保持视觉上的通透性。功能的多样性滨水区应提供多种形式的功能,如林荫步道、成片绿茵休憩场地、儿童娱乐区、广场、游艇码头、观景台、赏鱼区等。
4.结语
风景旧曾谙,现状城市的自然水体已不复存在;它们或被封闭于地下管道,或被混凝土和人造堤坝阻挡着……渠道化的水流通道现在必须被恢复为健康:水体岸线设计、河道修复、水质改善、湿地生态栖息地的修复与创造、景观美质增进等,使整个城市绿地与城市水体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网。我们急切的希望水体能够自组织运行,健康的水体景观系统得以恢复。
参考文献
[1]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科学出版社2001
[2]王海珍.水生植被对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的作用[J].自然杂志2002,24
[3]汤姆・特纳.景观规划与环境影响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蔡晓明.生态系统生态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信息
[1]王振宇(1986年)男 山东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城市设计方向硕士研究生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范文3
关键词:生态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地域特色: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86.2;TU984.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5-0144-02
1 引言
现代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就是为了协调人、自然、社会三者关系,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宜居的生存环境。目前,国内关于城市生态风光带和生态走廊的设计的实践很多,园林设计师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大大提高城市绿地的质量,对城市环境起到重要的改善作用。
现代景观生态学,利用斑块、廊道、基质三个景观要素来描述景观的空间格局,形成斑块廊道一基质模式。其中,廊道是指与两侧景观要素显著不同的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在城市中主要指城市风光带、生态走廊及带状公园等等。这些呈带状的城市生态廊道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它与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道路、水体,城市走廊等廊道连接起来构成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及周边地区的联结体,从而形成城市更稳定的生态空间保护体系。
2 城市生态凤光带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思路
基于城市风光带特殊的景观功能和生态调节作用,在设计时,既应强调园林景观的艺术性,又要保证其实用性,具体思路如下:
2.1 设计理念
现代城市生态风光带将本着“生态、自然、和谐“以人为本”的思想进行设计。“强调生态,突出特色”:设计主题――绿色项链,生态廊道。以城市休闲广场和道路节点为“珠”,以狭长形绿地为“链”,使带状绿地形成统一的整体。另外,为使城市生态走廊达到营建域市生态整体性及区域生态连续性的目的,园林设计要构建城市生态廊道的基本网络,完善园林绿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之具有系统性、有机性,保证城市园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因子的生态维持能力,实现城市内部良好的生态维持能力。
“以人为本、回归自然”:以人为本,考虑人的活动空间尺度、舒适度、感观美度;人工和自然相结合,既强调舒适亲切又满足回归自然心理需求。
2.2 城市生态风光带设计手法
现代城市生态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一方面考虑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采取多样性设计来满足功能的多样化和人的多选择性及不同层次需要。另一方面,在园林设计结合自然的同时尊重场地发展过程,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综合地反映景观健康的内涵、特征及水平。为此,园林设计首先以功能和结构、格局与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反馈作为出发点。
针对不同的功能区,对空间性质进行设计,如文化主题空间、运动主题空间、休闲主题空间等等。其中场地空间的布局在设计中有效地结合风光带地块相对狭长的特点,进行“链”式分布,即所有空间零星分布于林荫之下,以道路将其贯穿的方式,最终形成“以点带线,以线连面”的布局形式。充分体现方便周边居民的使用,充分体现园林景观与功能的均好性。
2.3 结构格局设计
在生态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中,绿地的有效生态效益不仅取决于绿化覆盖面积和占地面积,而且取决于绿化的空间结构和绿地类型。风光带的植物群落的结构主要体现多样、统一的原则。“多样”是指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形成一致的差异性,格局多样性是指景观类型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及各类型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功能联系。“统一”是指这种差异性的彼此协调,其中包括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均衡、比例、节奏等。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总体层次、群落层次和物种层次方面。植物群落的结构格局包括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间结构。
2.3.1 园林植物群落水平结构布置
依据公园内不同场所的性质,配置相应植物空间。包括界定空间(分隔空间和围合空间)、联系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创造特色空闻和统一空间,见图1。
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采用增强边缘效应,突出林缘变化的手法:色带花灌木近边缘栽植,利用矮小、密枝的黄刺玫、丁香、迎春、红瑞木、连翘等密植,形成一条自然变化的曲线,同时要增强与周边不境的联系。
2.3.2 园林植物群落垂直结构布置
与地形竖向相协调,植物景观在竖向结构上,除强调乔、灌、草多层结构外,还注重充分体现植物的自然美。选用不同树形的植物,如塔形、柱形、球形、垂枝形等拟在不同林冠线的起伏变化上丰富竖向设计。
突出林冠线起伏变化的手法:一方面运用植物自然特征,如雪松、桧柏、云杉银杏、白蜡、刺槐等构成变化较强烈的林冠线;另一方面利用地形高差变化,布置不同植物,获得相应的林冠线变化。
2.3.3 植物群落时间结构(季相)
春――春暖花开,万象更新,树木开始发芽,广场周边与林下点缀的花灌木,营造了点、线、面结合的缀花效果。主要应用的春花灌木有:迎春、樱花、连翘、碧桃榆叶梅、海棠、丁香等,同时结合玉兰、垂柳、梨树等春景落乔的运用,以及二月兰等草花地被的应用,使生态风光带呈现绚丽的春日景象。夏――仲夏流碧,万物葱茏,乔灌草混交的种植方式在这个季节把生态风光带公园装扮成绿色的氧吧,同时夏花植物:洋槐、栾树、合欢、紫薇、珍珠梅、石榴、木槿以及水生植物荷花、睡莲和大量的花卉给夏季增添了绿色之外的色彩,使整个风光带或城市生态走廊坐卧在绿树繁花之中。秋――金秋送爽,也送来了象征丰收的色彩。元宝枫、银杏、黄栌、火炬树等秋色叶树种使城市生态风光带呈现出层林尽染的红火气氛。冬――秋去冬来,北国大地一片银装素裹,但丰富的常绿树种使风光带或生态走廊的冬季仍然呈现绿意,雪松、白皮松、桧柏、云杉、油松、铺地柏等常绿乔灌木与红瑞木、棣棠等观枝植物相映成趣。
2.4 应注重花色、叶色植物的应用
对于江南城市而言,生态风光带还在一定的区域内设计园林景观小品。充分利用乡土植物的花色、叶色造景,如在大面积的樱花和郁金香含苞待放之时,成片栽植的紫叶李在常绿树前,满树红艳,布满了粉红的小花。待樱花、郁金香开完,紫叶李仍以她秀美的叶色自成一景。紫叶李也常于园路旁丛植或孤植,所植之处红叶摇曳,艳丽多姿,令人赏心悦目,若配以金钟、喷雪花、八仙花、金边黄杨等,花期红、黄、白相映,颇为美观。常色叶树种,因其常年或整个生长季保持色彩,因而也有更多的花木可以配置,如夏秋的各色紫薇、木槿、石榴、夹竹桃、合欢等。
2.5 落叶大乔木近建筑栽植
利用树木冬、夏的变化来调节建筑的室内
温度,形成相对宜居的小气候环境。另外,房屋的屋檐悬挑可以极好地解决建筑夏季不必要的热量获取。
植物选择以乡土树种中抗性强、管理粗放、少维护的树种和地被植物为主。植物配置时多以群落式的复合结构为主,提高绿地单位面积上的绿量,使整个园区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发展。
3 具体应用实例
以邵阳市资江风光带景观设计为例,对城市风光带园林景观设计要点及人文地域特色塑造进行探析。
3.1 生态风光带园林景观结构
流动的邵阳市资水风光带一期工程东起双清公园,西至资江二桥,全长约6km。区内资水迂回曲折,波光粼粼,蜿蜓于翠岗、沙洲与域廓之间。城市凭江临风,在水一方,景色因水而殊异,空间因水而生动,这得天独厚的亲水地带是人们理想的游览亲水步行区。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自然条件,景观设计确立以突出邵阳市特有的水、山、洲、城一体的城市风貌为主题,以资江廊道为观景轴,把山、水、洲、城、堤、绿化等有机结合起来,构筑独具一格的资江风光带。确定资江两岸范围内用地以居住、游览、文化娱乐为主,在局部地带为激活人气,规划布置古玩、书画和花乌市场。这样既结合了资江风光带的特点,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该园林景观主要由“一带、二场、三段、六园”构成,并分为12个景区,依据资源条件和地形特点,每个景区赋予一个核心内容。为保持景区空间的连续性和开放性,用堤、路、桥梁、视线、水以及文脉贯通风光带全景区创造一个自然、优雅、富有生气的人性化生态空间。
3.2 风光带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植物配置
在绿化配置时,根据不同地段的地质、地貌、环境、功能、景观及游人心理,进行不同的色彩变化、季相变化和图案变化,使得资江风光带绿化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和艺术性,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保持统一,体现了自然与艺术的结合,给城市增添光彩,给市民带来美的享受。
资江风光带绿地总面积达10多万m2,设计大气浑然,大量利用了本土植物资源,如香樟、广玉兰、桂花、垂柳、罗汉松、红橙木、金叶女贞、杜鹃、龟甲冬青、山茶、鸢尾等,在空间层次上,注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高低错落在种类上,注重生物多样,并以不同季相、花色和香味有机的搭配。对斜坡和护坡处理上注重垂直绿化设计,布置垂吊或攀援绿色植物(如迎春、长春藤、紫藤、金银花、绿萝等),即可增加绿化率,又可为行人提供遮荫乘凉的场所,创造了一个舒适、优美的城市道路空间环境,见图2。
同时根据各主题景点的性质和要求,灵活运用自然式、规则式以及混合式的植物配置手法,把各园林小品、公共设施等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成为城市风光带绿化的新亮点。
3.3 注重地域人文特色的塑造
邵阳市资江风光带南岸是宝庆(邵阳旧城)古城发源地,北岸是新城,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遍布南岸,有被定为国家级文物的明代北塔,有省或市级文物的宋至清代宝庆古城墙、清代水府庙、双清亭外亭和古仙人井。
因此,资江风光带内建筑尺度一定要适合人体的尺度,建筑物的空间应有层次,高低跌宕、错落有致。资江风光带南岸,建筑形式要和古城风格相执调,建筑采用粉墙黛瓦,以传统江南民族风格为主;北岸因是新区,建筑风格可采用现代形式,创造朝气蓬勃的江北新域;但南北两岸建筑规模要小,体量要轻,形式要透、色彩要明,做到自然与历史人文相融合的建筑环境,创造开敞、亲切、怡人的滨江建筑风格。
利用自然保护生态平衡另一重要手段则为城市绿化,它不仅是衡量域市环境的因素,而且是城市赖以生存的氧气来源,对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涵养水源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水系岸边的绿地也是人们游憩休闲的良好载体,各种科普文化、体育、健身、游乐、联谊括动必然要依托绿地来布置和开展,因而也是水系景观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在滨水居住区临水边设置滨水广场,开辟滨江绿地带,在改善城市内部生态的同时,也塑造出了浓郁的地域风情和人文特色,现已成为本城市一道亮丽的生态风景线。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城市生态风光带园林设计时应借鉴景观生态学理念,从空间格局的设计到园林中植物的配置移植和人类活动方式的设计,并本着整体绿化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结构、功能和景观形成过程三位一体的调控整合,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提供更多的生态支持,最终实现现代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波,包志毅,生态规划:发展、模式、指导思想与目标[J]_中国园林,2003.1.
[2]刘翠鹏,丁岗.城市同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建设初探[J].中外建筑,2004,2.
[3]肖笃宁,解伏菊,魏建兵,区域生态建设与景观生态学的使命[J].应用生态学报,2004.10.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范文4
关键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问题;探究
1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1.1 园林景观设计有利于改善城市人们的生活环境
现代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对于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是非常之重视的。因为一座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是否合理,不仅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水平,更代表着该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合理有内涵,不仅可以让人赏心悦目、身心愉悦,更重要的是园林景观对于防风沙、涵养水泥、杀菌灭菌、降低噪音、吸附有害气体、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1.2 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使城市生态景观更加丰富多彩
园林景观通过精心设计可以为生活在大都市的我们营造出优美、舒适的环境,同时也可以使城市的生态景观更加丰富多彩。单一的景观元素是不可能营造出和谐、优美、舒适的环境的,需要借助于对园林景观的设计,让每个单一的景观元素结合在一起,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的特点,让园林景观更加富于变化。如在营造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绿地生态景观、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湿地景观、道路廊道斑块等景观,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就要思考,如何将这些元素很好的糅合在一起,使自然生态景观完美的再现于城市景观当中,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在工作之余能够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所以说,园林景观设计可以使城市的生态景观更加丰富多彩,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必经之路。
1.3 园林景观设计有利于更加完美的展现城市的文化,体现城市的个性
1.3.1 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理法的运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想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须擅于创造特色,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最忌讳模仿,模仿太多令人置身其中不知身居何处,想要有自己的特色,那就要借用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的主要理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也就是说,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怎样利用当地的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地处理人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营造出具有本地特色、历史人文景观。使自然生态景观融入园林景观设计当中,这样做不仅能够打造属于自己城市的文化符号,同时也能让初到该城市的到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城市宣传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1.3.2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有利于更好的宣传城市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生长的各类植物也不尽相同,建筑物的风格也千差万别,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省园林景观建造的成本,也利于园林植物的存活。另外,当地的物种和人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一些植物对于城市的历史和人们的习俗有着深远的影响。如许多国家或者城市都有代表自己城市的花,荷兰的郁金香、中国的牡丹、哈尔滨的丁香、广东的木棉等等。构筑物也是如此,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考虑当地植物和构筑物的作用。
2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园林景观设计要以自然为主体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所追求的是减少、甚至没有人类参与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此,我们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不要过分刻意的改变大自然原有的风貌。
2.2 园林景观设计要以生态为核心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生态的要素,不要人为地去隔断园林景观的生态系统,这样做不但会破坏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还会影响景观的整体效果。
2.3 园林景观设计要以地域文化为载体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一定要对当地的文化有详细的了解,了解该城市的自然和人文发展历程,掌握该城市的文化精髓,这样所设计出的园林景观才会有自己的灵魂,才能为该城市的各个群体所接受,这样做也更能彰显该城市的魅力之所在。
2.4 园林景观设计要以营造自然和谐为根本
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力推进,设计者在设计园林景观的过程中,也要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在设计过程中的和谐要素。一般情况下,园林景观设计是否和谐主要体现在:一是景观的配置要和谐,如植物树种的选择、植物布局的选择等;二是不同元素间的搭配要和谐。
2.5 园林景观设计中要体现以人文本
设计园林景观就是为了让人生活的更加舒适、愉快。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上一定要注意“人”的因素。应考虑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多注重 “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
参考文献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范文5
园林景观的形成是受制于一定的自然条件以及人文条件的综合作用,现代都市的快节奏感,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们工作压力大、超负荷劳作,他们渴望身心的放松和解压,娱乐消遣也就成为了首要选择、园林景观之地就成为了消遣之地。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经历了质的飞跃,眼下,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它的园林景观设计,特别是著名的园林景观设计,每天都能吸引络绎不绝的游人们前往,而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稀奇新颖的园林景观建设争相涌现,居民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渴望惬意、休闲、美观、生态的生活环境,因此园林景观的艺术性愈发凸显,其在城市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不断彰显出生态、绿色以及创意。
一、园林景观艺术概述
对于园林景观艺术而言,其艺术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与专业技术的技术水平有关,当然,在城市的影响下,园林景观艺术的设计手法也会显现出许多不同之处。园林景观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质的学科,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艺术所体现出的最具现代文明发展的形态,其关键作用是为了给人类创造出和谐、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而进行的自然景观的空间设计。
英国规划师戈登?卡伦(GordonCullon)在其所著《城市景观》一书中指出景观是一门相互关系的艺术,一座建筑是建筑,两座建筑则是景观,也就是说视觉事物之间构成的空间关系是一种艺术。人类追求美以及和谐等关系是出于本能性的,景观的构成本质上就是美且秩序的空间。景观艺术不仅代表了科学性,同时也代表了文化性,这种行为主要是将人类对于世界的各种感官以及经验进行综合化的艺术处理,由此达到符合园林景观艺术的作用。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是景观艺术设计所致力于解决的,既要保证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下生活,又不能够将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破坏掉,由此达到和谐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园林景观艺术在城市的影响下势必展现出不同的一面,且园林景观艺术对于城市的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城市影响下的园林景观作用
(一)装点城市空间,美化城市环境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的作用,而目前城市空间最为突出的自然景观就是园林景观艺术,在城市的发展作用下,园林景观也不甘示弱,不断凸显着自身的价值,并为城市空间增添靓丽之美。正是由于园林景观的作用,才使得城市空间更为生动,形式各样的园林景观艺术给发展中的城市无形中又增添了活力,保证了城市发展的充足动力。一座城市如果没有任何自然的存在,那么它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因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生的,必须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能够彰显出价值所在。因此,对于城市而言,园林景观艺术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城市空间恰恰是在园林景观艺术的包裹之下才变得如此美妙,园林景观艺术装点了城市空间,城市发展也使得园林景观更加艺术化。离开了园林景观的作用,城市环境将大打折扣,只有在保证园林景观艺术存在的同时,才能够使得城市环境更加具备优势。
(二)凸显城市文明,表达与众不同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发展理念,各个城市会根据自身的发展理念以及特色需求进行城市空间的打造。园林景观艺术必须和城市发展相互符合,能够代表城市的个性与特色。在园林景观内,各种设计艺术包括亭阁、楼台、雕塑、植物造型以及各种建筑小品等都可以很好地表达出各自城市的特色,与此同时在设计的时候融入了城市文明,将城市文明通过设计手法进行各种造型的表达,真正体现出城市的特征和发展理念,彰显出城市的与众不同,这是城市对于园林景观设计的需求,也是城市的代表和象征。
(三)绿化城市,保证城市生态发展
当下,生态已经成为人们所共同关注和呼吁的问题,各个国家都在为生态环保而进行各种努力,这种努力和坚持不懈见证了人们对于生态环保的强烈要求。绿化是城市发展的一面镜子,城市的发展必须保证生态环保,只有生态环保的城市才算得上是发展的城市。因此,当下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园林景观的基础上不断搞好城市绿化,保证城市的生态发展,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步伐。所以说城市影响下的园林景观艺术必须要符合生态环保标准,能够在优化城市环境的同时给人类带来生态性能,让人们处于一个和谐、惬意的生态城市中,为人类创造出健康和财富。
(四)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环境
基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愈发快节奏化,在城市的影响下,园林景观环境也表现出了与众不同,这种与众不同势必能够给人类带来物质抑或是精神上的改变。城市影响下的景观环境做得到位与否,不只是与城市的外在形象有着必然的关系,而且还对调节生态气候有重要作用。比如说光是园林景观形态万千的绿化的存在,就足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降低噪音、防止风沙、吸附有害物质等作用,由此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此外,城市影响下的园林景观艺术主要是通过视觉效应进行的,园林景观艺术以各种人性化的或者是符合人类生活习惯的表达方式,营造出和谐、怡人的环境空间,由此达到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这一目的。
三、城市影响下的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突出环境氛围
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的时候,绿化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在进行绿化设计的时候,目的不只是突出绿化设计的美感和生态感,更重要的一点是将城市空间的环境氛围凸显出来,仔细探究城市的历史以及发展脉络,从细节处着手,规划出符合城市空间范围的园林绿化。在绿化树木的选择上,应该选择城市的象征性绿化树种,由此来体现城市的绿化特色。比如针对三亚而言,它是热带区域,在绿化上最具象征意义的是美丽的椰子树,椰子树也是三亚的标志,被称之为三亚的市树,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绿化设计的时候,应该将椰子树作为重点绿化树木,让游人来到三亚能够感受到椰子的独特味道,享受到真正属于三亚的椰子风情。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绿化树种要求,园林绿地设计应该重点突出城市环境氛围,让人感受到城市的精神象征。
(二)绿地规划协调统一
园林景观的规划尤为重要,其不仅关系到园林的整体感和美感,而且也影响到城市的整体空间,只有绿化保证规划协调统一的状况下,才能保证园林景观有机体的顺利有序进行。如果是杂乱无章的绿化则会影响游人的心情,同时也会使城市发展受到一定负面的影响,使得城市空间也杂乱无章。由此可以看出,园林景观绿地规划的重要性,必须保证绿地规划的协调统一,方可促进园林景观建设的合理有序进行,从而达到城市的高标准要求。比如说,在园林里根据需求设置协调统一的围树椅,不管你是路过还是游玩的都可以在此休息,可以想象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香气四溢的各色花香,加上绿化设计的相得益彰,让人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灵都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在园林休闲是一种生活享受,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三)合理的植物选择
园林的绿化设计要尤其注意绿化植物的形态、色彩,要和城市环境相结合,树形要整齐,乔木要冠大荫浓、挺拔雄伟,花灌木无刺、无异味,花艳、花期长。特别需考虑遮阳与日照的要求,在园林的休息空间应采用高大的落叶乔木,夏季茂盛的树冠可遮阳,冬季树叶脱落,又有充足的光照,为游人提供不同季节舒适的环境。地区不同,绿化布置上也有所区别,如在夏季时间长,气温较高的地区,绿化布置时可多用冷色调植物,而在北方则可多用暖色调植物布置,由此改善人们的心理感受。此外,园林绿化选择还应该考虑经济性,应该选择那些不但可以降低绿化费用,而且还有利于管理养护的绿化树种。
(四)追求文化内涵
当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于文化内涵的体现愈发凸显,尤其是历史遗留下的园林景观,其是对于城市文化内涵的最好表达和诠释,许多园林景观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艺术表达的时候,对于当地传统文化的挖掘以及传承尤为关注。城市影响下的文化景观艺术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它的宗旨主要是展现本座城市的优秀文化,将民族的优良传统展现给广大游人。园林景观设计中尤为注重文化景观符号的表达,文化景观符号也是城市文化景观中的重要视觉设计系统,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形态的符号去表达城市的历史以及城市发展的种种动态,不仅表达了城市的具体内容,而且也彰显了文化符号的设计魅力,也实为一种艺术精神的诠释。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范文6
关键词: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研究
河流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元素,随着城市不断的发展,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环境问题,城市的河流经常被作为污水的排放地使用,因此,为了改善生活质量,人们对于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河流生态景观是在保证了河流以及河流周边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利用生物技术、景观设计以及水利建设并用形成的河流景观区域。
1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现状
对于城市河流水域的开发建设,近几年我国投入了不少资金,但实际上我国的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规划、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就严重影响了城市河流建设的效果[1]。自然的河流丰富多样,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但目前人们在对于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上没有考虑到对河流的自然需求,忽略了对河流以及河流周边动植物的保护,导致河流景观设计流于表面。我国对于河流的规划治理很大程度上没有从生态的角度上考虑,因此,对于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2城市河流生态景观对城市的影响
2.1对城市环境质量的积极影响
河流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良性循环的动力,因此,河流生态景观就是改良城市环境的源泉。河流沿岸有许多自然的植被,它们能产生大量的氧气,提升空气的质量,而河流的流动性能使新鲜的空气流向城市的中心,形成循环流动。另外,城市河流生态景观是在城市建筑群落距离的地方建立的一片集中的林带,它能消除城市中各种声源造成的噪音,能有效的缓解城市中的噪音污染。同时,由于河流特有的生态环境,能形成鱼类、鸟类、植物包括人类共同和谐相处的环境,这在整体上能影响城市人对环境的感知,提升他们居住的环境质量。
2.2对城市空间格局的建设影响
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对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对其空间格局的建设影响主要表现在城市道路系统和格局的规划这两个方面。河流是城市的交通道路必须跨越的,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影响着跨越河流时的位置选取。目前,人们对于城市生活里居住的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将河流区域形成了城市居民首先选择的地方,这种新型的格局建设将城市的河流变成了城市的中心地带。
2.3对城市居住人群的心理影响
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不仅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质量,还丰富了他们的生活,这些影响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有效促进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河流生态景观设计能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让处于长期精神紧张和压力的人在精神上得以放松。城市河流景观为城市的居民提供了公共的交流空间,使得人们能更和谐的相处,而贴近人们自然需求的生态景观设计,促进人们交流愿望的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心理健康的需求[2]。而在各个城市河流景观经常能看到许多人晨读、锻炼、相互讨论养鸟技巧等现象,就是河流生态景观促进人们心理健康的最好证明。
3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研究
3.1景观设计的原则
3.1.1河流生态景观与城市景观协调的原则城市的总体规划发展中,为了保证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设计时通常会考虑到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设计,当然,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中,在尊重河流自然规律的同时,还要充分拓展城市河流景观的各种生态功能,注重与城市景观的协调性,使城市河流景观设计在城市整体规划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更好的提高城市的服务质量。
3.1.2河流景观与生态的同步原则城市的发展中对于城市河流的景观设计,主要是为了满足城市人民回归自然的需求,因此在河流生态景观的设计上应该充分表现出其开放性、美观性以及舒适性的原则,结合河流生自然态系统,在保障自然为主的前提下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实现河流景观与生态同步的设计原则。在设计的同时,还要保护河流物种的多样性,实现生态河流的课持续发展性。
3.1.3文化传承的设计原则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河流,其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特殊的文化和景观,因此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中应该保留城市河流特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让文化能继续传承的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河流景观,并且结合河流生态的多项功能,以及自然的景观和人文的景观元素,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上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3.2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的方法
3.2.1河道的景观设计方法城市的河道一般处于城市人民居住的社区、商业以及文化娱乐等特俗地段的位置,这些地方建筑物集中,交通也比较密集,因此在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上不能过于的蜿蜒,不过在解除河道瓶颈的基础上能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还能一定程度上恢复好原来废弃的河道[3]。为了满足河道泄洪的需求,对于复杂的河道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保持河流的通畅,也可适当的放弃河流的休息空间来加宽河道的宽度。在河道的底部和两边要尽量的避免硬质水泥的铺设,让其保留原有的土质能有利于河内生物的生存,还能让河流的自然渗透的水资源,弥补城市地下供水不足的情况。
3.2.2河岸的景观设计方法对于河岸的景观设计,应该尊重河岸水的自然属性情况。河岸上的自然空间是河流与河滩衔接的地方,也是河流生态景观的主要地点。现代城市中关于河岸的设计多半都是使用的混凝土设计的直岸,周围的植被非常简单,这样的设计并不能达到河岸生态景观稳定且持续发展的目的。在河岸的景观设计上,应该使用的是软式的河岸而不是用钢筋混凝的硬式河岸,这样既可以防止河水对河岸的破坏,还有利于周围生物的生长,河岸应仿造自然的河岸,边坡进行放缓,而不是做成垂直式的河岸,这样能有效增加河岸的生机。对于河岸周边的绿化,可以优先采用藤蔓式的植物,并且根据不同水位在河岸周围配备不同季节的植物,为河流的水生物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条件。
3.2.3河滩的景观设计方法河滩为人们提供了娱乐的空间,它是河道的边缘,也是城市在建设时的重要地方,为方面人们的游玩,一般会在在河滩上设计一些平台等,方便人们在河滩游玩时更接近河水。对于河滩的景观设计应该以开阔的草坪为主,并在周围的设计上布置一切相应的树群,让人们在即使身处城市中心也能体会大自然的魅力。河滩的周围的绿化建设,不仅能建设优美的绿化环境,夏天的时候能通风庇荫,冬天还能防风。当然,在河滩的设计上还要保证河流内生物的稳定生存,以及物种之间的各种生态间的关系特征,并能与自然的河流形成生态系统的网络化,这种设计既能满足河岸景观设计的优美性,还能维护河流中物种的多样性。
4结束语
河流是大自然的产物,在对于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进行设计时,首先应该是以工程技术为依靠,表现出河流的景观艺术,技术和艺术的相互结合创造了独特的城市河流景观设计,而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设计为城市创造出了优美绿化的社会环境,并且维持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完整性。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加快了我国对于城市河流的研究,很大程度上积极推动了我国城市河流生态景观的规划工作,为身处城市中心的人民营造了一个更健康绿化的河流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贾宏.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方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8).
[2]汪娟.浅析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2).
[3]田飞.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和方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9).
[4]苏娜;张德顺;韩永军;;城市受损水体的生态修复及其对水景观营造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