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告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告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 盈利模式 广告 创新
0 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各国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使得全球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在此背景下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研究日益兴起。进入21世纪,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化成为学者的关注热点。我国也对低碳经济做了多项研究,但广告领域的发展并没有过多的将低碳经济与之结合考虑,广告商只一味追求收益的多寡,造成资源的浪费污染现象严重。而广告盈利模式作为广告收益的决定性因素,自然使广告商们绞尽脑汁。但当今广告盈利模式过于单一,创新点不多,各家广告公司为了追求最大的效益,不顾发展模式是否科学,一意孤行。若能够将广告盈利模式结合低碳经济加以研究,势必会给广告业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1 南京市现有广告盈利模式
1.1 资源占有型广告盈利模式 这类广告公司往往利用商业楼宇视频媒体、卖场终端视频媒体、公寓电梯平面媒体、大型LED彩屏媒体、互联网广告平台等资源抢占广告市场,这里典型的是“商务楼宇广告”。在南京奥体名座这座写字楼里就设置了“商务楼宇广告”。这家广告公司是上海兰媒传媒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我观察到这栋写字楼总共为17层,人们在等待电梯的时候会经常盯着液晶电视打发时间,这其中有公益广告也有商业广告。例如前段时间热议的关于“取熊胆药企拟上市”的问题,液晶电视就播放了活取熊胆不符合人道主义的公益广告。除此之外,它时常会播放一些商场打折促销的活动,如化妆品、服装之类的商业广告。另外还有创建于2003年的“分众传媒南京分公司”,它覆盖着商业楼宇视频媒体、公寓电梯媒体、户外LED、网络广告媒体等。在2007年分众传媒南京分公司几乎垄断了南京所有的楼宇广告市场,液晶电视多达近3800台。分众传媒正是通过楼宇广告锁定中高收入人群,使广告主能精准地抓住受众目标,增加了实际销售水平。
1.2 资源整合型广告盈利模式 单一的广告公司往往资源有限,如今有很多广告公司都通过和可利用的资源整合从而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南京会购科技信息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肯德基豆浆节省1元,汉堡节省4元,豆捞坊抵用券50元……”一年前,当这种按钮上印着一个个商家LOGO的“电子折扣”服务终端出现在南京地铁一号线时,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用途,但仿佛一夜之间,这种新兴购物模式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遍及全城。会购先后在南京中央商场、新百商场、新城市广场等主要商圈,江宁、仙林、浦口等三个大学城共铺设60多台会购优惠服务终端,几乎每一个地铁站都可以见到“会购”打印终端的身影。它将目标受众锁定在“地铁一族”身上,实现了最大化覆盖。
1.3 资源依赖型广告盈利模式 广告行业中绝大多数企业为资源依赖型,它们通常依靠媒体资源或者是企业盈利。2010年12月16日,户外广告公司德高集团宣布,其子公司德高上海有限公司与南京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将拓展南京地铁一号线一期工程的广告媒体资源,并启动南京地铁二号线和一号线延伸广告媒体的经营。如今,德高在南京地区地铁线路广告运营已覆盖两条线路,共服务57个地铁站[1]。德高集团的总裁表示它们非常有幸能和南京地下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更加深入的合作,并相信他们的合作是德高集团的专业经营能力在中国地铁乃至全球地铁运营商中的再一次肯定。可见德高集团正是通过抢占地铁这一新兴的、稀有的媒体资源,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2 南京市广告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盈利来源单一化,经营风险高 如今大多数的企业广告盈利模式都较为单一,如发传单、树广告牌等。这就等同于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有极大的风险性。在市场经济发展较为平稳的时候尚可,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就容易被同行中实力较大的企业所排挤,从而面临破产的危机。因此,合理的盈利模式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应尽量增加产品或业务量,扩大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模式,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提高经营效益,保证企业的长期生存与发展。
2.2 顾客群体广泛,管理复杂,成本较高 如今的广告公司面临的客户群体较为广泛,为了盈利,广告公司往往想做到面面俱到,却忽视了最简单的盈利模式就是擅于发现和牢牢锁定自己的目标客户。无论客户大小,盈利和持久合作是第一位的。其次是要使成本得到有效控制。而怎样才能更好地控制成本呢?首先是领导要善于在沟通中发现企业的不足,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免遭不明损失。二是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避免资源和资金的重复消耗和浪费。三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和科技手段降低企业成本。过去由几个人来完成的工作利用科学技术可以由一个完成。四是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使责任落实到部门,从而使管理科学简化,成本控制规范有效。
2.3 高度依赖资源,而资源的引进、培养易遭破坏 广告盈利大多数都对资源的依赖性较高,特别是人才资源。而真正的人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得到不断的、持续的发展,人才是最关键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或领导应该首先把着眼点放在企业内部的优秀人才上,而不应该舍近求远。同时,企业能否留下优秀的人才也是衡量企业自身是否优秀的关键。企业内部应该不断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避免人才资源的损失。
2.4 盈利理念陈旧,缺乏时代先进性 目前大多数盈利模式都缺乏创新性,只将眼光放在短期如何盈利上,忽视了对企业发展的长远想法,这样的盈利模式可谓是“瞎猫捉到死耗子”,没有系统地、科学地对企业盈利模式进行创新思考。
广告行业和现代经营模式是在满足合作方需求的运营中求生存、谋发展。因此只有首先从考虑对方利益出发,让合作者真正获得价值体验,自身才能有持续发展的源泉。其次是品牌依托。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产品品牌认识企业,也可以通过企业认可产品。广告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就是品牌,人们一样可以通过某种服务来认可企业。因此创建企业服务品牌,用品牌作依托,是广告企业将来谋求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客户对品牌选择的自主行为空间越大,企业在服务体系上下的功夫也要更细、更深,尽可能从服务质量管理精细化、品质化方面迎合需求,为顾客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方式,而不是以固有化模式来等待市场适合自己。
3 低碳经济背景下南京市广告盈利模式创新
低碳经济源于对社会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消费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类更好、更持续的发展。随着社会及自然资源日趋紧缺,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应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努力在新的形势下进行创新,使企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而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如何节约资源是企业首要关注的问题。另外,企业的资源来源于多个方面,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企业需要充分认识并且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社会效用最大化,树立共赢思想。
3.1 低碳科技运用于广告制作中,降低顾客成本 广告公司应当采用节约型科技能源应用于日常经营活动,在广告内容上多运用低碳理念,杜绝为了获利而对广告产品做出不实的估算,造成产品积压,浪费能源资源。在广告制作过程中应该对设计的图纸进行回收再利用,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广告内容进行不同的创意思维方式,因为有时候一个任务安排下来,广告公司的所有员工都会苦思冥想,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能源。另外公司办公场所应大力引进节能灯、太阳能等环保能源,力争从每一个细节上降低顾客成本。
3.2 高效创新广告投放形式,提高顾客价值 约翰・沃纳梅克有句名言,我知道我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2]。因此,广告投放如何做到把钱用到刀刃上是个大问题。
首先是广告投放形式能否得到消费者的响应,找准有效的受众。有的广告投放后收效甚微,就是因为没有把握好这个问题。例如:凤凰卫视每周三晚上的“军情观察室”很多年轻人爱看,如果插播越野摩托车、游戏软件之类的广告,肯定效果奇佳,但如果插播“椰岛鹿龟酒”“钙中钙”之类的保健品广告,效果会大打折扣。
第二是广告的形式要丰富多彩,推陈出新。除了传统的广告伞、广告包之外,还可以推出“坐椅广告、广场地砖广告”等等,在其产业链上不断寻找突破点和空白点,开发创新更多的广告发行模式。如广告公司可以把一些广告用新颖的生产工艺刻在坐椅和地砖上,使人们在休闲或等待过程中了解到商品信息或公益广告内容。在电视广告制作中,形象是展示广告主题的有效办法,所以有的广告公司喜欢找名人代言;有人公司喜欢加入搞笑的动漫形象。但无论采用哪一种,其目的是就深让受众过目不忘。
第三是广告投放量并不是越多越好,应该根据不同的场所、人群和时段来决定和调整广告投放量。例如电视广告晚上七八点是黄金时段,报纸广告每周四周五效果最佳,选择版面也有讲究,头版是最吸引人的位置,即使是在其他版面上,也要做到在其周围尽量不出现比自己产品地位高、内容形式好的其他广告,以免冲淡自身广告,损害产品形象。
最后我们应多加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体,提高在网络上的广告投放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主动浏览网络广告的比率是21.1%,被动浏览为26.3%,两者相加达到52.6%,而且经过调查研究网民对网络广告也是充满了信任[3]。因此广告公司可以根据视频内容锁定目标消费人群,同时公司也能制作精美的广告屏保,吸引人们使用。甚至鼠标指针、书签、工具栏都可以成为广告的载体。广告公司还可以为客户制作微电影,通过一个短片,可表达亲情、友情、爱情等等,这种方式很是受到大众的追捧,这样的微电影可以在电视广告播放时选取几个镜头,就可以成为一个15秒的广告,并且可以演化出一系列的广告,减少了重新制作的运营成本,可谓是一举两得。
3.3 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 首先,广告公司应该全方面的衡量企业自身资源的类型、数量,在其基础上评估企业资源的稀缺性,弥补不足。同时租赁资源或出售闲置(也可以是利用不充分)资源,促使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化、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例如在广告公司业务量较少时,可以面向广大市场,对需要打印、制作海报、名片的受众提供服务,同时将自己广告公司的名字附在印刷产品上,这样可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同时减少资源的浪费。若一些广告公司通过联盟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更可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减少资源的浪费使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如2005年由于WTO的缘故,外商独资企业正式进入我国。面临兵临城下的状况,沈阳户外广告协会应运而生,平时都是竞争对手的30家户外广告企业老总坐到一起,共商发展大计[4]。这样一种结盟的方式有效地加强了资源的利用,并且结束了各家公司因为“单打独斗”导致行业恶性竞争的状况,这对于不正当竞争与非规范运作给予了严厉的打击,相信广告公司的结盟会对自身有个更长远与绿色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小元.德高集团拓展中国南京地铁广告资源.中华广告网,2010-
12-16.
[2]全光.King of Merchants.团结出版社.2011-02-01.
[3]沈剑虹.机会与策略――数字杂志的广告盈利分析.广告论坛,2008-05.
广告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2
关键词:内容; 渠道; 盈利模式; 创新; 扩张; 集成
目前城市电视台和中国大多数电视台一样,主要盈利模式是广告。但不同之处则在于,城市台作为非卫星传输的地面频道,无法通过在本地播出节目大举实现广告盈利。覆盖范围的狭小决定了广告份额的有限,所以,创新盈利模式,成为城市台必须研究的课题。笔者试图从渠道运营商向渠道和内容集成商转变的视角,探讨城市电视台创新盈利模式的多种途径。
1 何谓内容?何谓渠道
电视台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就是制作和播出,简单地说,制作就是内容,播出就是渠道,内容以节目的形式存在,渠道以频道的形式存在。以往电视台的盈利主要靠渠道即播出来实现,而节目内容本身是免费提供给观众的,电视台是通过把观众对节目内容的注意力和关注度—通常以收视率来表示的影响力卖给广告商,从而实现自己的盈利。创新盈利模式就是要使电视台不仅在播出渠道上赚到广告的费用,而且在制作环节赚到节目内容售卖的版权收益;不仅在传统播出渠道上赚到广告的费用,而且要在多媒体终端上赚到广告的费用,从单纯的渠道运营商向内容和渠道的集成商转变。
2 国外电视台的内容经营给我们的启示
在国外,频道的细分是非常专业化和精细化的。美国直播卫星电视公司拥有285个普通频道和130多个全时高清频道,内容涉及新闻、电影、体育、娱乐、宗教、纪实等多种类型,其中各个类型的电视频道又细分为很多专业频道,如新闻类有世界新闻频道、国内新闻频道、财经新闻频道、各地新闻频道;娱乐类频道有音乐频道、电影频道、纪实频道、表演频道等;但这还只是第一层次的细分,还有更细的划分,如音乐频道又分为摇滚频道、古典频道、流行频道、乡村频道、爵士频道;纪实频道有真实频道、探索发现、国家地理、历史频道等等。这些细分的内容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电视节目的个性化需求,也使得它的内容制作者有了自己独特的市场空间。在美国,除了新闻节目是电视台自制自播外,其他娱乐类、生活类、纪实类节目大多是委托独立制片人制作或者在辛迪加购买的,就是说,电视节目不仅是自给自足的产品,而且是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靠出售节目内容的版权也可以实现盈利,而且是节目制作者的主要盈利模式。
3 内容创新的几个着力点
中国目前还是制播合一的电视体制,但国家一直鼓励非新闻类的节目制播分离,这也从制度上保证了渠道和内容的分别经营。在覆盖手段和范围无法与央视和省级卫视竞争的情况下,城市电视台要想走出单纯依赖广告的盈利模式,急需从内容制作入手创新和突破。
3.1 找准定位、高端策划
针对目前城市台频道内容严重同质化的现状,频道定位一定要科学、细分,避开央视和其他同行,形成差异和特色。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做深、做专、做精某一个或几个节目品类。如央视做音乐频道,城市台就可以只做流行音乐或古典音乐,甚至可以像《同一首歌》那样只做活动;央视做生活频道,城市台可以只做家居或美食、服装频道,这样才能在内容上突破,做成精品和品牌,不仅能在本台的频道播出、在各种新媒体终端播出,还能成为其他电视台和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力争占领全国市场、海外市场,从而走出版权销售加多终端广告的复合盈利模式。但无论制作哪一种节目,都必须瞄准行业最高标准,占领某一细分市场制高点,谋得在整个电视市场和产业链中的独特地位。著名的民营节目制作公司光线传媒就已经占领了娱乐节目中演艺圈这块的细分市场。但目前科技节目、体育节目、动画片还有大片的空地,即便是娱乐节目也只是刚刚兴起。
3.2 精品制作、品牌营销
精品制作不仅是制作手段精良,更是创意、策划的精良。我们都喜欢看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探索频道的节目,不仅被其中旖旎的风光、刺激的冒险所吸引,而且也为其中独特的哲学、美学视角所折服,而这一切都是依托于一个个好的创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句句经典的旁白构成的。品牌营销是指节目的推广与发行。长期以来,我们的节目一直是自制自播,一次性使用,所以它只是产品不是商品,也无法进入流通环节。但如果电视台把自己定位于渠道和内容集成商,不仅要运营渠道,还要经营内容,则其节目就必须进入推广和营销的通道并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销售出去,取得广告以外的版权收入。目前很多民营电视机构开始在这一领域显示身手,如光线传媒制作的《娱乐现场》、《音乐风云榜》、《最佳现场》等电视节目,已经在全国620多家电视频道播出,覆盖全国所有地区。
城市台在版权推广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努力:1)横向推广、跨区域推广,把节目推广到其他的电视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2)要跨媒体、跨行业推广,把节目的版权推广到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电视、IPTV、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不同的媒体和终端,实现一个产品的多次盈利;3)要纵向推广,依托版权做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比如,美食、家居节目可以进入品牌授权市场,文艺节目可以进军演艺经纪,少儿节目可以进军动漫制作、以及服装、玩具等衍生品和主题公园的开发,从产业开发角度,拓宽盈利渠道。
4 渠道扩张的着力点
前面我们讲的主要是内容方面的创新。但要做渠道和内容集成商,在渠道方面的运营也不能忽视。城市台在渠道上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渠道扩张战略。
一是多开办电视频道,二是运用新媒体传播。在内容不足,覆盖有限的当下,新开电视频道只能分切本地蛋糕,并不是渠道扩张的良策。利用新媒体倒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其中网络电视不仅可以增加电视节目传播的渠道,还可以提高覆盖范围,使城市电视台超出节目覆盖的区域,成为实际上的全国媒体、世界媒体,而通过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则进一步提高了节目覆盖的深度。
广告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3
就在中国综艺节目的舶来模式备受诟病的同时,大众日益增长的娱乐需求以及节目制播分离模式的普及,反而推动综艺节目制作和销售市场化的进程,随着金牌节目收视率的持续上涨,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热钱投入。
综艺秀场不差钱
如果打开电视,看到江苏卫视的主持人问参赛选手“我们经常使用的飘柔洗发水是美国哪家公司的产品”时,并不需要表现得很惊讶。
虽然2013年下半年广电总局收紧“紧箍咒”,颁布《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加强版“限娱令”,但是丝毫没有动摇《我是歌手》《爸爸去哪儿》等金牌综艺节目的吸金能力。
2013年,立白1.5亿元冠名《我是歌手》,引发业内人士的质疑。但是随着《我是歌手》第一季的热播,央视索福瑞数据调研显示,立白洗衣液的知名度提升13%,美誉度提升11%。
转眼进入2014年,《我是歌手》代表中国综艺节目出走,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当它在台湾大受欢迎的同时,创下同时段收视率220%的增长。立白更是借此机会向高端品牌转型。
紧接着,立白加码以2.34亿元人民币拿下《我是歌手》第二季的冠名权。立白集团媒介传播部总监王冬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将在更多方面对《我是歌手》进行赞助。
同一时间,中国综艺节目制作与销售掀起了一股“亿元”消费热潮。
有统计称,今年1-4月,综艺节目冠名排行榜前十名中,《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非诚勿扰》《我是歌手》《梦想星搭档》《我要上春晚》《中国梦之声》冠名费用均破亿,其中《爸爸去哪儿》以3.12亿元人民币遥遥领先。
除了冠名费,综艺节目的广告收入同样跨入“亿元”时代。随着《爸爸去哪儿》第二季节目的热播,广告收入已突破10亿元;《我是歌手》第二季中,一条15秒的广告被炒到63万元人民币,预计总营收超过11亿元人民币。
如果再加上各种周边创收,综艺节目已经为上下游产业链划出一个巨大的利润“蛋糕”。
随之而来的,是综艺节目的制作成本水涨船高。
就在观众惊讶于《爸爸去哪儿》的四十多个摄像机位时,浙江卫视惊爆35亿综艺投入计划。其中由谢霆锋主持的《十二道锋味》每集制作成本预算做足100万,不仅在埃菲尔铁塔下涮起羊肉火锅,在塔斯马尼亚大吃海胆,还请来范冰冰、赵薇等重量级嘉宾。
综艺圈里一时间遍地是黄金,开启了一个高成本运作的综艺新时代。
民营制作公司加速崛起
3月,东方卫视成立东方卫视中心,深化制播分离;4月,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制片人王刚携团队辞职;5月,东南卫视实行“独立制片人制”,在频道和栏目之间建立起明确的契约关系。
市场化的浪潮终于冲向电视制作圈。
一大批以节目制作为主要业务的综艺节目制作公司应运而生,光线传媒、灿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世熙传媒、唯众传媒等积极活跃在中国电视综艺节目制作的广阔天地里。
根据以上各制作公司的上市年报、招股说明及收购审计报告中的数据显示,在灿星营收数据仅统计《中国好声音》部分,光线传媒仅统计其综艺节目营收的前提下,灿星以11亿元利润高居2013年中国主流民营综艺节目制作公司盈利能力排行榜榜首,其利润率高达85%。紧随其后的光线传媒利润为1.57亿元,利润率为40%。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综艺节目制作公司的营收虽然呈高速增长之势,但行业总体盈利能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蓝色火焰广告有限公司虽然营收达到8.98亿元,但利润率仅为12%。
振奋人心的是,梦想强音公司仅依靠运作《中国好声音》栏目的内容营销,即实现3.35亿元人民币的营收,利润达到0.66亿元。无疑,《中国好声音》的成功成为制播分离制度在中国落地的重要里程碑。
“好声音”的盈利模式,虽然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受较高利润前景的诱惑,仍然成为我国制播分离盈利的主要模式之一。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将依据节目收视率的高低来决断利润的最终分成方式,而在此过程中,前者负责节目的投资运作,后者负责招商运营。
广告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4
关键词:金融危机传媒业影响契机对策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传媒业的影响
我国的传媒业虽然是事业性质,但是与西方传媒业的运营模式是相似的。两者都是在市场化的条件下运作,依靠广告收益为主,其他经营为辅的产业化模式。因此,金融危机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传媒业造成影响。此次危机对我国传媒业既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也会提供一些机遇,可谓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金融危机对传媒业的消极影响
1、传媒投资融资受挫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呈现低迷状态。部分依靠银行投资或海外投资的传媒企业将会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国内外股市动荡,上市公司股价下跌,众多中国传媒上市公司股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中国20多家上市的新媒体公司的股价随纳斯达克大盘影响大幅震荡,损失惨重。国内传媒上市融资计划受挫,一些传媒机构上市计划也因为资金原因而被迫搁浅。如“超市”分时传媒、展架媒体易取传媒、迅雷网络纷纷推迟上市计划。由于中国传媒市场化程度不高,参与资本市场的不多,因此这方面影响不大。
2、媒体广告收入下滑
金融危机对传媒产业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广告收入的下滑这方面。金融危机的爆发及蔓延,不可避免地对经济造成影响。一些企业在经营和销售上出现困难或对市场信心不够,从而减少了广告的投放费用。传媒业对于房地产、汽车、通讯等领域的广告依赖程度很大,在此次危机中这些行业均受到影响和冲击,因此媒体广告收入下滑。而中国媒体广告收入占行业比例大于西方媒体,因此,受到的冲击比较大。中国传媒业依靠广告为主要来源的单一的经营模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呈现薄弱的一面。
媒体广告收入减少,致使媒体竞争激烈。而报业是传媒业中受其影响最严重的一个。由于中国报纸来源于进口美国废报纸,金融危机引起的美国纸质涨价加上广告收入的减少,无疑让中国报业雪上加霜。不少报纸的发行总量由于报价的提升而萎缩。同样,报业也为了减少经费的开支而相应地减少报纸版面,以致报纸信息量减少。这次金融危机对于中国报业可谓一次重新洗牌。
(二)金融危机为传媒业提供契机
1、新媒体受到重视
传统媒体因为对广告依赖性较大,因此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迫于经济的压力,不少中小企业转移广告投放方向,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备受广告商青睐。近年来,我国新媒体发展迅速,不论是技术还是运营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及时性、便捷性等优势。而在金融危机时期,人们对信息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对信息的及时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以其优势恰巧满足了特殊时期的人们的心理需求,因此,金融危机对于新媒体来说会是一个机遇期。
2、娱乐产业逆势而上
虽然金融危机对部分电视剧投资造成一定影响,但总体影响不大。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电影行业2008年发展仍令人叹为观止,电影票房连续2年保持26%以上增速,增幅居全球之首,电影产值首次进入全球前十名。①根据以往的金融危机经验来看,金融危机时期人们收入减少,物质需求的减少使得人们对精神消费的需求加大。娱乐业能缓解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失望,给精神生活带来娱乐和放松,调节紧张的情绪。抓住危机时期人们的心理特点,创作出符合人们在特定时期期望的优秀作品,娱乐业定会逆势而上。因此,金融危机对于娱乐产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
3、加速媒体重组与并购
在金融危机时期,媒体广告收入减少,而以广告收入为主要收入的媒体竞争将会更加的激烈。2009年中央电视台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于2008年11月18日举行,招标总额达
92.5627亿元,比上年增长12.3299亿元,增幅18%左右。②广告市场的萎缩并没有减少在强势媒体的投放,因此许多中小媒体处境非常不乐观。一些中小媒体在竞争中将会处于经营困难、破产甚至被兼并的情况。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强势媒体将更加强势,而弱势媒体则有可能面临出局。因此,这一条件恰好为媒体之间的并购与重组提供了契机。弱势媒体由于竞争力较差,被强势媒体兼并,使强者更强,可以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合理的重组与并购是媒体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媒体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对策
金融危机从美国波及到了中国,如何应对此次危机则是中国传媒人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产业既有消极影响,也提供了机遇。
(一)政府的政策性支持
传媒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美国如今成为传媒业大国,政府的支持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直以来,美国政府都在积极推动传媒业的发展,并为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随着传媒业的发展,美国政府还不时地修改并及时地推出各项法规法律来保障传媒产业的顺利发展。为应对此次金融危机,我国政府部门应牢牢抓住机遇,出台相关政策,对传媒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大力推动传媒业的发展。
此外,在中国资金匮乏是一个长期制约传媒产业发展的瓶颈,此次金融危机给中国媒体带来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资金的匮乏。有统计显示,中国影视产业的融资来源大部分是自有资金,政府投入和社会资金比例很低。目前我国的传媒业具有明显的事业化性质,市场化程度不高,民营企业比重较小。当前金融危机必然会引起中国传媒业的重组与合并。政府可制定相关的政策,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基金会,为有资金紧张的传媒企业或价值的文化产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融资。
(二)改变经营理念
中国传媒业与西方传媒业的盈利模式不同,中国传媒业的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广告,盈利模式相对单一。因为中国传媒主要靠广告收入,一旦市场变化,传媒业就会受到影响,抗风险能力低。而西方传媒业的收入来自于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指的是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发展战略。③多元化经营可以积累资本,提高文化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并可以用多元经营的资本来发展传媒业的核心业务。美国在传媒业中打造了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如美国的迪斯尼公司收入主要来自如影碟和电影的出版、电视、度假区、主题公园的业务,以及文化衍生产品的制作与销售等。以电影为例,好莱坞的电影来自票房的收入只占总收入的一小部分,更多的收入则来自于DVD、网络版权、衍生产品授权等电影后产品开发,中国的电影产业的主要收入是来自于票房。好莱坞制作每一部影片,都进行了一系列的营销策划包括市场分析及调研、媒体广告、效果跟踪等。比如美国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包括影院发行、图书销售、DVD销售、服装销售、玩具销售及家居产品销售等。而我国的电影营销中,主要强调的是广告和宣传,收入也主要是靠票房来维持。后期的产业链不够成熟,盈利模式单一。所以,中国传媒业应努力扩大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媒体业间与行业间合作
金融危机时期,媒体间的竞争越加激烈,单一的传媒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更薄弱。因此,媒体间的并购与重组是必然趋势。利用这个契机,媒体间可以进行合作,形成合力。媒体间的合作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互补的优势,从而节约成本,提高竞争力以及抗风险能力。此外,从传媒资本的角度看,中国传媒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在明显加快,国家有关政策也开始松动,由原来的严格控制到现在的限制性进入。因此,政府可鼓励传媒业打破区域及行业的限制,向其他领域进行拓展。我国传媒业除经营核心业务外,可尝试涉足音像、游戏、动漫、音乐、电影、体育及通信等领域,进行文化及创意产品开发,提高传媒业的综合竞争力,做强做大领军式企业。
(四)内容创新,扩大市场
金融危机下,经济低迷,人们的收入与消费水平都降低。不少企业面临资金困难或倒闭,就业难,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加大。据以住经济危机的经验,人们在物质上需求的减少使得人们转向精神消费,在精神文化产品中寻求安慰。1929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时,人们纷纷涌向电影院,通过看电影去忘却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及缓解紧张的情绪压力。因此,此次危机恰好给了媒体一个机遇去开发精神文化产品,促进文化消费。我国传媒业者可紧紧抓住危机下人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去编写电视电影剧本,开发适应观众需求的电视栏目,争取广大的受众。
再者,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迫切想了解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及应对策略,对经济的动态及信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在图书销售市场上,《货币战争》、《次贷危机》等原本只有经济专业人士才关注的经济读物成为畅销书。各类电视、报纸、杂志及网站的经济类信息的频道及栏目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对经济类的节目还可以再进一步深度挖掘及开发,以满足危机下广大受众的需求。
总之,此次金融危机时间持续多久,对我国传媒业的影响有多深,目前还无法预期。在这次危机中,如何转危机为机遇,是中国传媒人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此次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因此,研究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及探讨其对策,对于我国传媒业避开困境,抓住机遇,大力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徐兰.中国电影业“不愁钱”时代到来.中国资本策划网,/article/hybt/2009-03-17/Article_20090317110342.html.
②蔡尚伟,苏惠文.金融危机:“超媒体发展之机”.新闻与写作,2009年02月.
③吴信训,金冠军,李海林等.现代传媒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版,第185页.
④李高业.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理论学习,2008年04期.
参考文献:
[1]李楠.金融风暴:传媒业的危险与机遇.中国传媒科技,2009年01月.
[2]陈虹.迎合潮流,对应受众——金融危机下受众需求的变化及媒体传播策略的调整.2009年03月.
广告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5
关键词:金融危机传媒业影响契机对策
一、传媒业采取与西方传媒业相似的运营模式
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创造广告收益、兼营其他项目的一种产业化运营模式。但二者的性质不同,我国的传媒业是事业性质。因此,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但是金融危机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机遇和挑战,为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创造契机。
(一)金融危机给传媒业造成的消极影响。
第一,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陷入低迷状态,发展滞后,传媒投资融资也因此严重受挫。金融危机导致那些主要依靠银行投资或者是海外投资进行运作的传媒企业资金紧张。同时,动荡的国内外股市使20多家上市的新媒体公司的股价下跌,众多的中国传媒上市公司不可避免地受到纳斯达克大盘影响,损失严重。国内的一些传媒机构由于资金短缺,将“超市”分时传媒、迅雷网络、展架媒体、易取传媒等上市融资计划纷纷搁浅。但由于中国的传媒企业较少,并且还没有达到很高的市场化程度,因此在市场方面没有受到严重的影响。
第二,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及蔓延,中国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导致传媒产业的媒体广告收入逐渐减少。一些企业由于对市场没有充足的信心,在经营和销售上也面临很多难题,从而减少了广告的投放费用。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国的房地产、汽车、通讯等行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冲击,而传媒业的广告主要在于这些行业,同时中国媒体广告收入占据了比西方媒体更大的行业比例,因此媒体广告收入逐渐减少,给中国传媒业造成巨大的冲击。中国传媒业以广告为主,经营模式单一,势必会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这次金融危机促使中国报业重新洗牌,随着媒体广告收入的逐渐减少,媒体竞争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激烈。但是由于金融危机使美国纸质涨价,而中国是从美国进口废报纸的,又加上广告收入减少,因此传媒业中的报业在竞争中受到了最为严重的影响。为应对报价的提升、减少经费开支,不少报纸发行总量萎缩,还相应地减少了报纸版面,导致报纸信息量也随之减少了,中国报业的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二)金融危机给传媒业带来了新的契机。
第一,重视新媒体。传统媒体过度依赖广告,这使得它更容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中小企业将广告投放转向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以此来缓解经济压力。近年来,我国新媒体在技术和运营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发展迅速。主要是因为在金融危机时期,人们具有比以往更加强烈的信息需求,对信息的及时性的要求更高。而新媒体凭借其及时、便捷的优势,满足了人们在特殊时期的心理需求。因此,金融危机给新媒体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第二,娱乐产业发展迅速。尽管部分电视剧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并不影响娱乐产业的总体发展。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电影行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仍然迅速,电影产值首次排在全球前十名之列。电影票房稳居全球之首,连续两年增幅至26%以上。以往的经验表明,人们在金融危机时期往往不会过分追求收入和物质,而是更多地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娱乐业不仅能够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娱乐和放松,还能调节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紧张的情绪。通过正确把握危机时期人们的心理特点来创作出优秀的、符合人们期望的作品,娱乐业定会在金融危机时期获得巨大的发展。因此,金融危机给娱乐产业提供了一次新的发展机会。
第三,加速媒体的重组与并购。由于金融危机,媒体的广告收入逐渐减少,但是媒体竞争却越来越激烈。中央电视台于2008年11月18日举行了2009年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获得92.5627亿元的招标总额,同上一年相比增长了12.3299亿元,增幅大约为18%。因此,虽然广告市场发生萎缩,但这并没有影响强势媒体的广告投放。相对来说,一些中小媒体在竞争中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有的企业无法正常经营,甚至出现破产或被兼并的情况。弱势媒体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有的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而强势媒体却能在顶住金融危机压力的基础上变得更加强势,这恰恰推动了媒体之间的并购与重组。强势媒体通过兼并那些竞争力较差的弱势媒体使自己变得更强,从而提高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合理的重组与并购适应了媒体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媒体的发展壮大。
二、我国传媒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发展策略
金融危机从美国波及到了中国,虽然对我国的文化产业产生了消极影响,但同时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中国传媒人必须提出有效策略应对此次危机。
(一)政府的政策性支持。
政府的支持是传媒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美国政府一直都在积极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来推动传媒业的发展,同时还及时修改和推出各项法律法规,保障传媒产业的顺利发展。因此美国的传媒业能够如此发达,与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当前的金融危机势必会在各个方面影响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应在政策上对传媒业给予一定的优惠和扶持,抓住机遇,努力促进传媒业的发展。此外,中国传媒业的发展长期受到资金匮乏的制约,此次金融危使中国媒体的资金匮乏问题愈加严重。据统计,政府对影视产业的投入较少,产业获得的社会资金也不多,其融资来源大部分是自有资金。目前我国的传媒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多具有事业化的性质,其中的民营企业也只占较小的比例。而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国传媒业开始出现重组与合并的现象,政府可制定相关政策,如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基金会等,适当地为资金紧张的传媒企业或有价值的文化产业项目提供风险融资,在资金上给予支持。
(二)改变经营理念。
中国传媒业将广告作为主要收入来源,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抗风险能力较低,在市场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传媒业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这与西方的盈利模式有很大不同。
西方传媒业的经营采取多元化模式,所谓多元化经营是指企业同时经营两种以上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发展战略,其中的产品或劳务的基本经济用途并不相同。多元化经营在积累资本的同时,提高了文化企业的抗风险的能力,在传媒业核心业务发展中有效利用多元经营的资本。美国传媒业由于采用这种多层次、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因此在发展中打造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如美国的迪斯尼公司,他们主要依靠影碟出版、度假区、电影、主题公园以及制作与销售文化衍生产品等业务来获得收入。比如电影,好莱坞的电影更多地依靠DVD、网络版权、衍生产品授权等电影后产品开发获得经济效益,而不是过多地依赖票房。而中国的电影产业则主要是靠票房获得收益。好莱坞每一部影片的制作都进行了包括市场分析和调研、效果跟踪、媒体广告等一系列的营销策划。以美国的电影《哈利·波特》为例,不仅包括影片发行,还包括一系列产品的销售,如图书、DVD、服装、玩具及家居产品等。而我国则主要采取广告和宣传的方式来进行电影营销,其收入也主要在于票房。后期的产业链不够成熟,盈利模式相对单一……针对这些问题,中国传媒业应在扩大产业链的基础上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媒体业间与行业间的合作。
金融危机不仅使媒体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也减弱了单一的传媒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媒体间应积极利用这个契机进行并购与重组。媒体间的相互合作,不仅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优势互补,还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整体竞争力以及抗风险能力。另外,从传媒资本的方面考虑,中国传媒明显加快了市场化改革进程,国家有关政策也出现了松动,不再严格控制传媒业进入市场,开始允许其有限制地进行市场化改革。政府还应积极鼓励传媒业拓展其他领域,将区域及行业的限制打破。我国传媒业要做到不仅经营核心业务,还要尝试涉足音乐、音像、动漫、游戏、电影、通信及体育等其他领域,对文化及创意产品进行开发,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传媒业的综合竞争力,还可以使领军式企业做强做大。
(四)不断进行内容创新,积极扩大市场。
金融危机使经济陷入低迷状态,人们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在这种状态下降低。大部分企业出现资金困难的问题,有的甚至面临倒闭,这种局面增加了人们的就业心理压力。在过去发生经济危机时,人们在物质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往往会去追求精神消费,在精神文化产品中寻求心理安慰。
1929年,美国发生经济危机,人们在特殊时期往往通过去电影院看电影来使自己忘却烦恼,使紧张的情绪压力得到缓解。鉴于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此次危机使媒体获得了精神文化产品开发、促进文化消费发展的机会。我国传媒业者要善于掌握危机中人们的心理特点,从实际出发进行电视电影剧本的编写,开发适应观众需求的电视栏目,争取广大的受众。另外,人们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急于知道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应对经济危机,想要获得更多的经济动态及信息。在图书销售市场上,《货币战争》、《次贷危机》成为大众普遍关注的畅销书籍。同时人们也开始关注各类电视、报纸、杂志及网站的经济类信息的频道及栏目。因此,传媒业者应再进一步深度挖掘及开发经济类的节目,使广大受众在特殊时期的需求得到满足。总之,目前我们还无法预期此次金融危机的持续时间以及对我国传媒业的影响。在这次危机中,中国面临的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因此,中国传媒人应积极研究对策,将危机转化成为机遇,使中国传媒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广告传媒公司盈利模式范文6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