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体系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0-0222-02

1 澳大利亚21世纪职业教育的体系特点

1.1 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建立起政府、企业、行业和个人间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使职业教育经费总额逐年增长。其中政府投入占60%,企业行业投入占30%,个人投资与学院自筹经费占10%。同时澳大利亚政府鼓励教育输出,吸引海外学生就读各级各类学校,对学校盈利部分实行免税政策。另外,澳大利亚政府全额投资建立了许多水准较高的实训基地,使学生通过专业技能训练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从而保证TAFE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完整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澳大利亚十分重视职业培训,建立了相当完整的职业培训体系,每年为各行业150万以上的劳动人口提供各类培训,用于职业教育培训的经费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职业培训机构是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即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作为职业教育培训的有力补充,澳大利亚还有许多社区培训机构、企业培训机构和私立学校。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主要承担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培训,社区培训机构和企业培训机构主要承担员工培训、失业人员短期培训和其他较低层次的培训任务。私立学校自筹经费,以市场为依托,靠竞争来发展,不过它可以平等参与政府培训项目的招标,竞标成功也可获得政府的培训拨款。

1.3 与学历证书相衔接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澳大利亚相继颁布实施了国家资格及认证框架、国家资格认可标准等,建立了全国统一的职业能力认证系统。各州的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培训机构都必须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培训考核,劳动者取得的资格也被各州各行业认可。这样既提高了培训质量,又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澳大利亚职业培训标准与能力考核标准是高度统一的,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标准统一,取得相同职业资格证书则表示劳动者具有相同能力;二是突出了能力要素,突出了现场的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学历教育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相通,国家建立了与学历证书相衔接的、各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1.4 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订的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各行业和社区的需要,TAFE学院联合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设置了多种灵活的正式与短期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以满足各行业的人才需求。可供选择的不同程度的文凭课程、证书课程和短期课程高达1000多种。为了确保培养的学生能符合行业发展的要求,澳大利亚政府严格规范对课程设置的审批管理。TAFE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严格按照行业协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体系标准。课程模块要根据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和能力标准、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以及企业团体提供的课程需求信息和就业市场反馈信息来决定。

1.5 全国联网的就业服务体系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就业行业关系协会、家庭以及社区服务协会等提出总的就业指导思想和工作计划,各州政府的相应协会根据其总的思想,制定所管辖范围内的就业计划;对联邦政府就业政策中不适合本辖区的条款进行修订,同时在分析研究所辖地区行业发展以及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就业计划和项目。全国就业服务网(Job Network)有效地建立起行业部门与求职者之间的联系,利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工作网点,以及互联网和电话网等多种网络信息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免费的就业服务系统。使求职者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迅速获得他所需要的就业和培训信息。

2 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2.1 采取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来支持和扩大学校职业教育培训,以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2.2 企业、行业应加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合作参与力度

我国职业教育培训要在各个层面上与行业委员会、企业等建立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国家应该设立职业教育培训管理局,负责协调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关系。并设立咨询委员会,为政府提供企业的需求信息,同时把政府的政策下达给企业。为了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企业可以为学徒支付较低的工资,其他的保险、福利、培训费等由政府支付。企业也可以通过对学徒的工作表现,来考察未来的员工,这样有利于企业招收到优秀的技术工人和员工。同时我国要加强立法,建立相关激励制度和政策,加以引导和规范,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鼓励行业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与培训中来,吸纳社会优良资源,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2.3 建立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

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作为职业资历、学分转换的主要参照,并为各类教育提供灵活的衔接方式・由于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证书不完善,职业资格证书缺乏权威性和社会认可度。因此必须改革国家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为社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同时,依据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制,制定学分互认制度,架起职业院校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

2.4 产学研合作教育

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企业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场所,参与实训指导,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对高职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向前发展的有效动力。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搞好校企联合、产学结合,最重要的是,让企业积极参与专业设置,实训室安排、考核评估等教学活动,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企业培养出实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2

1建立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

目前,中高职医学院校教师培养体系缺乏规划性,覆盖面小,文化课教师缺少培训机会,专业课教师缺少实践锻炼。因此,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政策机制,逐步形成培养与培训并举、理论进修与企业实践并重的中高职教师培养体系。首先,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师培养。一体化教师培养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目前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培养机制,要建立“定期研讨、专项培训、常态沟通”的培养机制。中高职医学教育有着共同的使命,即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能力,系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医学人才。因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和社会服务上需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实现资源共享。制定有关制度,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采取多种方式,如脱产培训、下临床、岗位培训、跟班研讨、老教师带教等,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医学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校企合作,组织临床和文化课教师下临床锻炼,了解临床新技术、新管理理念,及时跟踪学生实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其次,完善中高职教师培训制度。比如建立5年一周期的教师轮训制度,包括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以保证所有教师均有机会,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实践制度,要求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两个月;探索新任教师到企业实践半年(或以上)后上岗任教制度,为不耽误正常教学工作,可以利用寒暑假集中到学校实习实训基地(各合作医院)训练,解决覆盖面小的问题;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加入医学行业协会组织,了解医学前沿信息,及时更新理念。

2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是“十二五”以来推行的师资培养计划,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为主要内容,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培训质量为着力点,大幅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中高职医学院校要积极推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并将其列入年度工作计划中,有秩序地安排教师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和跨国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3实现“双师”到“三能”高层次人才转变

“三能”型教师是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各中高职医学院校这方面师资数量都不足,教师队伍结构亟待调整。要采取灵活方式,加大兼职教师引进力度。首先,支持中高职院校设立一批兼职教师岗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量考评和薪酬补助机制,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其次,制定兼职教师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完善兼职教师聘用程序、聘用合同、登记注册、使用考核等管理环节,加强兼职教师聘用工作指导与检查,建立兼职教师资助项目公示制度。再次,加强师资培训条件和内涵建设,牵头组织职业院校、医院等方面的研究力量,共同开发职业院校师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内涵建设。最后,除了培养现有的“双师”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外,要吸纳一批优秀硕士生和有临床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学者、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任教,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4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在中高职衔接中,校长的改革创新意识、战略思维素养、决策执行能力和学校管理水平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国家有严格的校长培训机制,是以国家和省级示范中高职院校校长、教学副校长为重点培训对象,举办中高职院校校长共同参加的专题研究班,促进中高等职业学校管理者之间办学经验和发展思路的交流。采取国内培训与海外考察相结合方式举办中高职院校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各医学院校校长交流讨论当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作为校长,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运用现代教育管理方法,多与兄弟院校交流,吸取成功经验,积极牵头,推进中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有效衔接。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保险专业工学结合保障机制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3年4月22日

一、各级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要大力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灵魂,在职业教育界,学校要与企业合作已成为共识。于是,传出了“校企合作是学校热企业冷”、“没有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是一句空话”的议论,更多的人指责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感。

在召开的首届中国国家级开发区职业教育年会上,有企业发出了声音:“校企合作,我们同样急切。关键是如何合作。”在年会上一些院校代表和企业代表都有不同建议。陈天祥说:“政府可以推出优惠政策、降低门槛、对违法违规的办学现象进行惩处。”不是说政府完全不管,政府在起步阶段甚至有替代市场的效用。在校企合作市场化的过程中,需要政府进行恒温调控,发挥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一句话,政府要做应该做的事。”有些专家认为,如何指导学校和企业跳出和谐动人的“双人舞”是政府的事。总而言之,大家都达到了一个共识就是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从法律、利益、情理三个方面不断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为校企合作“穿针引线”,搭建平台。

在这种情况下,借鉴美国政府的做法,我国应重视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构建校企合作的教育体系。以法律规定的形式确定企业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方面的义务。此外,还有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的身份、学校和企业的职责、学生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报酬等。这些问题都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明确。在此基础上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在税收方面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优惠。在具有了法律基础的保障前提下,在保险行业领域里还可以发挥保险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可以在行业内部出台规章,明确各家保险公司在培养保险专业人才方面的义务和责任,应大力支持配合高职院校保险人才的顶岗实习。关于校企合作的协议内容必须明确具体,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校企合作,提高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最后,可以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因为保险行业协会是保险行业内部的协调和自律组织,可以在行业内部形成关于保险公司培养人才和选择人才方面的共识并可以提出方案。

二、建立保险公司和学校双方利益机制——驱动校企通力合作

企业与高职院校都是利益主体。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盈利,凡是能够有助于企业合法盈利的行为与合作都会受到企业的欢迎,否则,迟早会被企业拒绝。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以适应企业需求、争取给企业带来利益作为出发点与企业进行合作。一是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保险专业的教学计划以不同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不同设计,分为内勤岗和外勤营销员岗,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此委员会由学校和企业专家、毕业学生来构成;二是适应保险公司业务和流程的需要,实行弹性学制。在保险公司实习的学生如果顶岗操作时间过短,学生熟练了就走,只能给企业带来麻烦而不能带来利益,让企业感受到企业只有提高设备或顶岗实习的义务。如果顶岗操作时间长,既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又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企业付给学生报酬远远低于职工报酬)。为满足保险公司在特定时节对人才的需要尤其是对保险营销员的培养,保险专业可以采用弹性学制、学分制。如在弹性学制和学分下保险新产品设计和上市前的准备工作包括市场调研、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新产品的宣传等工作,我们学生可以承担全部或部分内容。这样,学生既学到了实践知识又为保险公司节约了成本,又培养了保险行业的人才;三是为保险公司提供智力支持。如在校老师可以帮助保险公司培训员工和中层干部,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轮训与鉴定。因为在保险理论体系方面与保险理念方面是在校教师的专长,完全可以承担企业的部分培训任务,而实战经验方面是企业内训师的专长。同时,在校保险专业教师可以接受保险公司委托的项目研究与开发,与保险公司一起进行产品开发和营销策划,等等;四是提供优秀毕业生。保险专业毕业生优先让保险公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进入毕业实习阶段的学生根据企业需要和毕业生意愿,可以直接签订就业协议。保险公司也曾表示他们需要保险专业的人才,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只要是专业底子扎实,勤学敬业,踏踏实实,专科生也是保险公司所缺少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尝到了甜头,获得了利益,必然强化长期合作的动机与动力。而校企长期友好合作的受益者是企业、学校、学生,可以说是“多赢”。

三、建立保险公司和学校间的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全面合作

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一是成立由高职院校和保险公司企业负责人及有关保险专家参加的保险专家委员会,由专家委员会制定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共谋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保险教学计划,充分发挥保险公司的优势,由保险公司提出培养保险专业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和知识,进而提出教学课程、教学内容,然后在校保险教研室教师再加以补充和调整,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双方领导相互兼职。保险公司负责人及有关领导兼任学校副校长或金融系、保险系部副主任,学校领导兼任保险公司某部门的副职或顾问;三是聘请保险公司核保部、理赔部、培训部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和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保险营销员作为学校特聘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并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甚至让保险公司的老师参与到学校的课题中,专门讲授某业务流程的内容。而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企业有关兼职人员、特聘教授、实习指导老师支付一定的报酬,使得他们劳有所得;四是制定合作企业、兼职人员奖励制度,对于合作好的企业、兼职教授(教师)给予奖励,并通过有关媒体报道宣传;五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符合教师任职条件,且企业与本人愿意的,调入学校从事高职教育事业,以改善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学校教师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到保险公司做兼职内训师、核保部、理赔部门实习,学习保险实务实践知识。

四、建立保险公司和学校间的约束机制——规范校企健康合作

有约束,有规范,才有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才能提高合作的效率。一个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必须要明确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此项工作的推动可以借助保监会和保险行业协会的作用来实现。法律约束是通过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比如,保险系部在协议中承诺某某时间要派多少专业学生去公司实习多长时间,保险公司已将此内容纳入工作计划,如果学校不能履约,导致公司工作受到影响和损失,学校必须按协议赔偿。再如,协议规定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由保险公司负责。所以,法律文件、协议是校企合作的法律保障。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如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不仅如此,还要强化道德约束。校企合作双方都要按照合作共赢原则加强道德教育,使得校企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符合双方的利益要求、制度要求和道德要求。特别是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要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自然成为企业的一员,是一个纯正的“职业人”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

五、充分发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校企合作中一个比较容易走进的误区就是过分强调单方面的决定权,对合作的对方抱有一定成见。对学校而言,容易自持是人才培养方面的专家,忽视企业的意见。在实际的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安排、课程设置等方面并没有征求这些企业人员的意见。美国社区学院的经验表明,在合作中要重视企业的作用,给予企业主导或者说领导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过程中的优势,才能吸引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甚至我们可以让保险公司在校企合作中充当牵头者、主导者、领导者。这样做可以让保险公司在情感上更加舒服和自愿,对校企合作非常有帮助。

除了以上方面的合作保障机制外,在合作中我们还应构建情感机制:一要加强校企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二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如学校应经常走访保险公司相关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接待交流,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三是经求校企合作双方相关人员的意见,关心其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

主要参考文献:

[1]徐沈新,王健康.高职保险专业顶岗实习问题探析.当代教育论坛,2008.

[2]郑祎华.高职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辽宁高职学报,2007.1.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4

一、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内涵剖析

(一)四大职教模式对职业能力的规定 CBE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培养目的在于使毕业生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CBE模式突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同时也重视对学生沟通技巧的培训,其目的在于使毕业生毕业时更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某一职业一般设有8~12个能力领域,每项能力领域由6~30项在某种意义上相关的单项技能组成。CBE模式规定对学生能力领域和单项技能的定义要避免使用诸如“知道会计报表之间的关联”等静态行为的描述,而应该使用 “必须能够解释会计报表之间的关联”等行为动词来描述应该掌握的技能。沟通技巧主要包括搜集文献、保管记录、准备报告、参与讨论和讲座等环节。德国的双元制明确学生是在“为未来工作而学习”,在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一次学习向终生学习迁移的时代变迁下,双元制要求受教育者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从业能力和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两个方面。从业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包括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其中,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具备的人际交往、公共关系、环境意识、职业道德等,比如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方法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拥有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比如制定工作计划。专业能力指在专业领域,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能力,例如编制会计报表等。关键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无直接的关系,能够使职业者在新的环境中重新获取未来新的职业技能与知识,比如时间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分析与综合、联想与创造力、自信心、团队工作协调等。英国BTEC模式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学生生存性的核心能力培养,将职业能力分解为通用能力(common skills)和专业能力。通用能力被认为是未来从事一切职业必备的能力,是继续学习的基础,使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多样性选择的人们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因此BTEC规定无论是哪个领域、哪个级别的标准,都强制性地包含通用能力。在充分征求企业意见的基础上,BTEC把通用能力归纳为7个领域18项学习成果,如表1所示。专业能力目标实际上就是职业标准,是国家根据对职业的功能分析和产业部门的实际需要制定的,规定了对人们从事的某一项具体工作或岗位的要求,同样要求用行为动词加以描述。

澳大利亚TAFE模式中的职业能力包括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关键能力一般包括:收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交流思想与信息的能力,计划与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运用数学方法和数学技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技术手段的能力,文化理解力等八个方面。专业能力目标则采用了CBE模式的思想和做法。

(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内涵界定 CBE模式将职业能力主要定义为完成某一特定职业的技能,更多地注重学生毕业后能即刻胜任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但是对于职业的多变性以及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并未做过多的考虑。而其他三种模式除了培养学生具备完成某项工作直接相关的专业能力外,还要求学生具备未来从事一切职业所必备的能力(BTEC将之称为通用能力,TAFE和双元制都将之称为关键能力,TAFE模式下的关键能力更多的是对BTEC通用能力的借鉴),既考虑了学生的短期求职需要,也考虑了学生未来发展前景和持续生存需求,将对学生培养的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进行了有效的融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就BTEC的通用能力和双元制的关键能力比较而言,双元制的关键能力与从业能力有交叉重叠的地方,归类并不是很清楚,而BTEC对通用能力的定义更为清晰,描述更为具体和全面,而且还明确了每项通用能力的学习领域和学习成果,并且在课程大纲中逐项列出,便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操作和评估。在专业能力领域,四种模式都要求在对工作岗位进行具体分析后,用行为动词而非静态动词来描述学生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因为行为动词比静态动词更能清晰地告诉学生能做什么而不仅仅是知道什么,这对我国会计专业长期以来用知道、了解、掌握、熟悉、应用等词语来静态描述学生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提出了挑战。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将会计专业职业能力目标定义为就读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既具备直接胜任企事业单位财会岗位群某一类或几类一线岗位的专业能力,同时也具备未来从事一切职业必备的通用能力。其中,对通用能力内涵的规定借鉴BTEC的做法,并且直接在课程大纲中明确学习成果并加以考核。对专业能力的界定则如四大模式一样,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以会计专业预算学习领域为例来说明职业能力的规定。职业教育会计专业预算学习领域对应的是企业预算专员岗位。根据弗布克管理咨询公司的调研,预算专员岗位职责主要包括四项:协助预算主管编制企业全面经营预算,并负责预算的跟踪管理;根据预算监控日常开支,并定期进行反馈;按时、按质、按需提供内部管理报表,对企业经营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按时进行年度预算的编制工作。根据上述职业分析确定专业能力目标是学生必须能够:解释预算的目的和作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预算方法;根据确定的预算方法编制企业全面经营预算;编制现金预算监控日常开支;撰写企业经营状况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在这一专业能力目标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同时提高和锻炼BTEC所规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与他人合作共事、交往和联系、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数字的运用、科技的应用以及设计和创新等七个领域的通用能力目标。

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析

(一)四大职教模式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CBE模式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采用模块化的学习包进行。学习包由学习包开发专家、行业专家和教师组成。其中,学习包开发专家主要提供开发方法和程序上的指导,行业专家的作用是在技能培训环境方面提供咨询,教师是最终负责技能培训的实施者。学习包开发过程可分为工作程序分析、技能组合分析、学习进度计划开发和技能学习指导书开发四个阶段。其中,技能学习指导书是学习包的核心部分,包括的内容有对本项技能的介绍、学习途径、学习资源和评价目标等。CBE模式的学习包既有科学的开发依据,又能为学生提供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详细地指导,并提供了个体化学习的机会,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模式也存在一些操作层面的问题,比如在职业分析过程中专业人士过多地关心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角色和任务而出现不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双元制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通过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发挥作用,职业院校负责理论课程教学,企业负责实践课程教学,每周学生在企业实践3~4天,在学校学习理论1~2天。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包括分析职业工作过程、了解职业教育条件、确定职业行动领域、描述职业行动领域、评价选择可行动的行动领域、转化配置学习领域、扩展描述学习领域和扩展表述学习情景8个基本步骤。双元制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采用教考分离的考试制度,考试命题由与培训无直接关系的、联邦16个州组成的行业协会所设的专门考试委员会制定,考试也由其行业协会组织,考试的核心是考核学生的自主能力,从而以考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双元制模式下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可以实现学生真实的参与企业的工作过程,但对这种模式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企业的积极性以及可提供的条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现实难题。BTEC模式对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课程大纲实施,课程大纲突出对学生通过学习应该获得的成果的描述,由BTEC课程专家根据全国性雇主协会制定的职业资格标准来编写。BTEC通过课业的形式来考核学生技能的获得情况,BTEC课程的课业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更是对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训练,所以每个课业既要有专业能力成果,又要有通用能力成果,而且教师进行的课业设计要结合社会和实际需要,有真实的实践背景。BTEC模式的课程大纲以及考核方式清楚、明晰,方便可行,但是在给学生提供具体能力培养指导方面比较欠缺。TAFE模式对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培训包进行,培训包的开发过程与CBE模式一致,是从行业对人才的规格需求入手,分析确定能力体系,将能力体系通过教学领域分析,进行教学内容筛选,再根据能力标准将教学内容分解形成课程科目,最后根据课程科目学习顺序设计出课程方案。TAFE对学生的考核包括理论水平考核和实践能力考核两个部分。考核的重点强调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强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TAFE模式的培训包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能力培养指导,但是技能组合分类过于复杂,操作起来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

(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路径 四种模式在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方面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色,而且也各有优劣。可以博采众长、联系实际,形成会计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路径的5个步骤:(1)组织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以及教育专家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进行职业分析,包括涉及的职业领域内各项工作活动顺序、内容和要求,为学习活动的排序和教学环境的开发提供依据。(2)对就业岗位群各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进行分析,形成专业能力组合,使大量的、分散的材料形成协调、连贯的整体,构建课程体系。在专业能力组合的描述方面要注意使用行为动词进行动态描述。确定每门课程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和通用能力培养目标。需要注意的是,可以根据各门课程的情况合理配置通用能力的7个领域,并确保整个课程体系能覆盖所有领域。(3)围绕专业能力组合,开发学习包,重点是课程大纲和专业能力学习指导书的开发。课程大纲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提纲挈领式的学习指导,让学生知道要学习什么,获得什么以及怎样被评估。职业能力指导书则明确告诉学生为达到某项能力应该具体会做什么,如何去获得这项能力,以及如何被具体评估的。课程大纲开发可以参考BTEC的思路,包括课程概述、专业能力成果、教学内容、评估每项专业能力成果的标准等必备部分。专业能力成果以及评估标准方面的描述参见表2。专业能力学习指导书的开发可以参考CBE的思路,包括内容有本项能力的介绍、学习途径、学习资源和评价目标等。(4)针对某一专业能力目标,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课堂讨论、实践学习、社会调查、实地参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课业、扮演角色、演讲、口头汇报、书面报告、自我评价、小组活动、解决实际问题等。在“理解企业筹资渠道”这一目标中,可以采取项目教学的形式,通过小组活动开展金融机构调研,撰写书面调研报告,同时制作PPT进行课堂汇报,还以采用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具备相关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5)采取针对获得具体能力的开放性全过程考核,确保考核到学生应该获得的每项专业能力,能运用所获得的专业能力解决相应职业岗位中的实际问题,强调的是学生能做什么,而不仅仅是知道什么,同时还需考核学生通用能力的发展情况。在考核手段方面,对于技能性强的内容,比如担任出纳员、制单员、簿记员、收银员的大部分职业能力,可以借鉴CBE的考核手段和评估方式,主要采用学生演示、教师观察来确定,对学生技术能力掌握的程度分为四等六级,如表3所示。

对于技能不突出的职业能力,比如投融资岗位方面的职业能力,可以借鉴BTEC的课业考核法。课业设计应严格围绕专业能力目标,紧密结合社会实际,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同时需提供发展通用能力的机会。学生课业等级的评价标准可以分为三个等级:通过、良好、优秀,具体描述如表4所示。

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的建立和实施是在一个全新的架构中使职业院校学生获得会计基本岗位知识、技能以及从事所有社会职业活动所具备的基本的、通用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转变为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估者,学生也将从传统的“听课、做笔记、写作业”的学习模式中走出来,更多地需要围绕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企业实践、仿真实训,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完成具有真实背景的项目式任务。因此,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及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研究》(GZZD2011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美国;继续教育;经验;启示

2007年七八月间,笔者作为四川大学赴美培训班的成员,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进行了为期近1个月的学习,其间,实地考察了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波音公司、微软公司等高校和企业,对美国的继续教育有了更直观、更深切的了解。美国能成为世界上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完备的继续教育体系,研究美国继续教育的基本经验,对于准确把握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取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发展继续教育的经验

1、重视继续教育立法,提供强力法律支撑

立法是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干预、管理和控制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美国通过立法对继续教育干预,实行保护与监督,保证其发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继续教育法规已成为美国法律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美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1862年通过的《莫里尔法案》,鼓励兴办“赠地学院”。开展以成年人为对象的推广教育;其后又通过了《史密斯一列威尔法案》(1914)、《史密斯-休斯法案》(1917)等法案;1946年制定的《乔治-巴登法案》规定,对渴望就业者和有必要提高工作能力者进行培训和再培训;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领导机构,有计划地对青年和成年人开设职业训练;1961年的《地区再发展法案》强调通过职业培训以促进失业者集中地区的发展;1962年的《人力开发与培训法案》规定加强失业者和半失业者的培训;1963年的《职业教育法案》规定需要提高现有知识和技术水平的成人劳动者和需要特别职业训练的失业者、半失业者均应接受职业教育;1964年的《经济机会法案》规定要对那些在劳动市场中处于不利境地的阶层提供一定的职业训练;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案》提出加强对继续教育活动的援助;尤其是1966年出台的《成人教育法案》,对成人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教师培训、管理体制、经费等问题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规定,确立了美国成人教育的法律地位,为美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此外,还制定了《全面就业与培训法案》(1973年)、《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案》(1977年)、《职业训练合作法案》(1982年)、《职业训练计划》(1992年)等法律。上述10余部法案均对美国继续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继续教育立法工作的推动与重视。是美国发展继续教育最为重要且最有特色的经验。

2、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多元办学格局

继续教育的对象是一切具有学习愿望的人们,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此庞大的教育任务,仅靠国家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因此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协作是必不可少的。美国继续办学机构有多种类型。其中高等院校办继续教育最为典型。在美国,高校兴办继续教育已有100余年,其在美国继续教育系统中所占比例为24%。仅工科高等院校就有200余所为企业提供继续教育。即使是美国的研究性大学,也重视继续教育,将其提到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现在美国高校中有近50%的学生是接受继续教育的,有的高校比例还更高。如密西根大学商业管理学院,攻读学位的学生有2000余人,而参加继续教育的学生却高达6000多人。在美国,大的公司和企业也十分重视对员工开展继续教育。一般大型企业都有专管人力开发的机构,制定本单位继续教育的计划,组织开办专业培训课程,对员工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企业在继续教育系统中所占比例为50%。美国的行业协会如美国律师协会、工程师教育协会、医师继续教育协会等,也都大力举办继续教育活动,行业协会已成为美国继续教育的一个有力组织者。其在美国继续教育系统中所占比例为20%。此外,私人也举办继续教育,全美国有近200家私人举办的继续教育机构,其在继续教育系统中所占比例为6%。这样,美国继续教育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体系,遍及全国,形成网络,有力地推动了继续教育的发展。

3、政府引导多方投入,推动继续教育快速发展

资金是教育发展的基本和必要条件。为了加速发展继续教育,美国政府除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拨款外,还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继续教育经费所承担的比例,规定了企业、产业部门及雇主对职工教育经费所应承担的义务,并积极倡导、鼓励民间团体、个人投资教育,从而保证了继续教育资金的来源,有力地推动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各州举办继续教育的公立大学、社区学院、成人学校所需经费的70%均由政府提供,私立大学所需经费的13%也由政府提供。例如《美国成人教育法》颁布后,开展了由联邦政府拨款支持的各种成人培训,先后约有230万人参加了基本技能训练和相当于高中程度的教育。1963年,《美国全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后,美国政府拨出大笔联邦经费。用于建立地区职业中心,开展职业教师的训练及职教的科学研究等,截止到1990年底,美国政府共资助了12056个各种类型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美国的企业、产业部门,更是意识到培训员工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大力为其职工支付培训费用。据美国人力训练发展协会统计,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每年为职工在职教育提供的各种形式的资金约为2100亿美元,远远高于美国全年的普通教育的投入。到90年代中后期,这种投入已达到6000亿美元。仅IBM一家公司,一年用于职工教育培训的费用就有7亿美元之多。美国企业近10年来用于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的开支年均递增5.5%。除了直接支持职工培训教育外,还有的企业向成人学校慷慨解囊,捐赠教学设备,资助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例如美国坦迪公司曾免费向教师提供价值100万美元的计算机。作为民间团体和私人,对继续教育也给予积极支持和提供志愿服务,如“文化学园”,运用志愿人员推动公立学校、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建设,为成人举办演讲课程与研讨活动,又如福利财团在1951年成立了成人教育基金会,支持继续教育的研究与规划,该财团在1996年又捐赠1000万美元,建立了一个教育电视台,向广大成人提供继续教育服务。

4、紧扣社会发展需求,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美国,继续教育已形成买方市场,“学员消费者第一”“学员市场至上”被越来越多的继续教育机构当成谋生存求发展的口号和策略。从继续教育机构办学的角度来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市场发展的状况要求怎样,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课程,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一般来讲,在继续教育实施中,每一个培训项目的完成大致要经历以下过程:第一个阶段是培训中

心派有关专家到企业听取企业主的培训要求,确定培训目标;第二个阶段是根据企业的需要物色和聘请任教人员,一般是培训项目领域中学术造诣较深、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第三个阶段是由专家提出继续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学时安排等工作计划,与企业主协商后实施;第四个阶段是继续教育项目结束后,培训人员返回原单位,按预定的目标要求实习一定时间,经企业验证合格后由培训中心发结业证书,不合格者重新培训。整个教学过程采取理论讲授和模拟实习相结合的形式。授课占总学时的1/3;实践则占2/3。由于培训内容是工业生产最新科研成果,且又着重于实际操作,大大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学员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培训内容,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并直接应用于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二、美国继续教育发展的趋势

1、教育理念终身化

终身教育已成为美国流行的教育思潮,其核心意义就在于要求人们终生持续不断地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和满足日益上升的个人需要。终身教育思想打破了“一次教育定终身”的传统观念及其所垄断的教育格局,这一思想的提出和深入人心为美国政府和社会重视继续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思想先导作用。在当今的美国。继续教育对象不分男女、老少、贫富和肤色,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年龄从20岁至80岁都有。成人学校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招生办法上尽量适应各类成人学习的需要。在学籍管理上,学生在学校的学籍短则为3年。长则可达10年,中途辍学,学籍保留;在学分管理上,经学校同意,学生到其它学校选修的学分也可以通用(互换学分)。

2、教育主体专业化

继续教育专业组织的兴起,对继续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国有许多继续教育专业团体。有些是国际性的、有的是全国性的,也有的是地方性的。比较著名的国际性的继续教育专业组织有老人寄宿学院、国际继续教育与训练协会。全国性的继续教育组织主要有继续教育与训练审核理事会等。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专业组织的推动,美国培训业完全遵循市场化的运作机制,诸多培训主体在市场上都提供极具专业特色和针对性的培训项目。

3、教育层次高级化

随着高技术产业发展以及高科技在生产中普遍应用和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推进,美国继续教育培训层次呈现出高移的趋势。美国企业科研人员大多数受过本科以上的教育,甚至是硕士或博士毕业生,这决定了为他们继续教育服务的机构和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2005年美国参与继续教育的人数接近1亿人。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有近7 000万人,占参与成人教育总数的75%。为了满足人数众多的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职工接受继续教育的需要,美国十分重视对大学后成人继续教育的投入,联邦教育预算每年都在600亿美元以上。美国现有近2万个各种类型的大学后成人教育中心,其经费、师资、校舍等都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资助。美国还创建了国家技术大学,这个由45所著名大学联合创办的新型学校,利用卫星进行硕士研究生教育和短期课程继续教育。

4、教育手段现代化

目前,继续教育领域普遍利用因特网、卫星等先进的通讯技术,使成人参与教育活动的时间安排、内容选择及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等更加方便灵活。我们到过的斯坦福大学,就借助因特网,运用E-mail、联机交谈、Web教材、电子公告板、联机图书馆和联机检测等途径,卓有成效地对成人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采用,为继续教育的个性化,即课程、进度、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提供了便利。

三、美国继续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1、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管理体制

拥有完备的法律制度做后盾,是美国继续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法宝。与美国相比,我国的继续教育立法工作显得较为薄弱。为了完善继续教育体制,加强继续教育的稳定性、连续性和严肃性,我们应当积极推进继续教育立法,变人治为法治,以法治教,以法保教,规范继续教育的行为;保证对继续教育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使办学规模、经费、编制等适应继续教育发展的需求;依法建立继续教育发展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

2、增加经费投入,提供发展保障

发展继续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大力增加对继续教育的投入。要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由国家、地方、政府、经济界、社会团体以及受教育者个人多方筹资,大力增加对继续教育的投入。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扶持和鼓励单位、个人向继续教育领域投资。有计划地吸纳国外机构和资金进入我国继续教育市场。

3、多方合力办学,走社会化办学之路

美国的继续教育是由大学、企业界、社会团体、私人四个系统一起办,广开学路,不仅意味着多系统办学,而且课程的种类、深度、组织形式也多种多样,适合不同层次的需要。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继续教育施教机构单一,主要是各种各类的高等院校,覆盖面不宽,难以有效满足社会需要;学习内容比较单一,多为学术性的,实用性不够。因此,我们必须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发挥、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服务。要鼓励各种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都应参与继续教育,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提供有特色的教育服务。

4、实施科技兴教,推进教育现代化

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的继续教育体系,突破了函授、夜大、自学考试等传统的助学方式,通过卫星、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进行继续教育,因其具有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等优势,将更能满足各类从业人员的求知需要。随着全球宽带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继续教育的发展将形成以网络继续教育为主、传统的区域性办学为辅的继续教育模式。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发展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使我国的继续教育水平步上新台阶。

职业教育协会工作计划范文6

6年来我们以教育教学科研来引领专业建设,先后开展了“办模拟公司,培养高职生职业技能和价值观的实验研究”“物业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典型工作任务引领下的项目教学探索”等课题研究,使学院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与教学本质观发生了由知识本质观到活动本质观的转变,能力培养教学体系初步得以确立,自编并出版了《物业管理工作教程》。按顶层决定性原则,我们认真对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反思。通过市场调查和学习,我们认识到在高职教育中工业文化的缺失、职业价值观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低效的问题确实存在。在顶层设计的理念下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就必须把职业价值观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特别是物业管理专业,其职业内涵为物的管理、人的服务,本质是人的服务,培养高端的物业管理人才必须把以尊重人、尊重劳动的基础价值观培养放在首位,落到实处。同时,教育部文件要求高职教育要服务经济转型,文件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从文件精神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与区域经济紧密结合,不断追求技能型人才的综合能力的提高,向高端发展。据此,我们认为,原来专业教学计划中列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略有提高,仍定位在培养基层主管及物业管理员层级,但综合能力要求应提高,力争本专业学生毕业后能达到原来毕业生工作一年后的能力水平,相关的技能指标及应达到的标准要进一步提炼及细化。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依据顶层决定性的原则,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进行专业建设的其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依据整体关联一体性原则,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一步做好专业建设的相关工作

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接下来就是要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教学计划修定、专业课程设置调整、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组织及实施、加强教师队伍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并使这些工作与培养目标形成密切的关联、匹配及有机的衔接。在此过程中实现顶层目标与子系统功能相一致,即专业培养目标与达成目标的路径、方法以及工作内容相一致,最终体现在专业建设的所有可操作性的工作均是围绕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进行。

1.优化课程体系。为实现培养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化、系统化课程的开发及重构新的课程体系是物业管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核心工作。新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不断优化的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应坚持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发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优势,构建以公共课程为基础,职业素质及职业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为引导,以职业综合能力训练的课程为核心(项目教学、任务趋动等),以职业素质拓展课程为补充的专业课程体系。

2.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教学。在物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的教学实施中,我们以《物业管理工作教程》中列出的52个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实践教学及项目教学的形式完成。基层岗位的实践教学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基层岗位的工作,感受及领悟对劳动的尊重、对人的尊重的基础价值观;管理层岗位的项目教学是通过对基层管理岗位及经理岗位29个典型工作任务的整合,按物业管理项目从获取到进行管理的过程,经过教学序化处理形成14个学习型工作任务,即14个综合性较强的教学项目,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方式组织项目教学的实施。这一过程遵循了人的认识规律及职业生涯的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手把手”到“放开手”,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即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使学生养成了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使学院能够实现“终身教育”的高职教育办学终极目标。

3.始终贯穿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是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更是当前职业学校紧迫的任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特别是关键能力的培养)及职业价值观教育的一体化。结合物业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我们申报并获批准了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中小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对接的实验研究》,在该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从服务类相关行业调查总结出来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15个模块课程引入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这15个模块是:以尊重待人、工作的意义、相信自己、正直贯穿一生、安全的工作、忠诚也是一种能力、执行力、做具有服务精神的人、培养创新意识、承担责任、团队合作、宽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法律意识。通过知晓、理解、评价、行动四步循环法教学,结合专业课程实现职业价值观教育与职业技能训练的一体化。

4.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在项目教学实施的考核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并把学习效果的评价与行业及企业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改革考试、考核评价方法,实行笔试、口试、用人单位鉴定、业主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和建立一岗一评的严格考核制度,形成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评价方案。专业的毕业设计以“做真题”形式进行,以物业管理项目教学中的真实项目如物业管理招投标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的要求标准,使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同样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5.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改革的实施最终是要由一支能力过硬、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来完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培养目标的达成度。为了达成顶层目标,按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在物业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的建设方面,我们让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真正地做一个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者,真正地去管理一个物业项目,不断提高专业能力及积累企业一线经验。同时,加强与合作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不断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数量与质量。

6.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校内实训室建设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该有机结合,取长补短,满足不同课程教学的需要。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专业建设应加大与所属区域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的沟通与合作,促进“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并加强与本地物业管理行业龙头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及顶岗的锻炼机会,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7.紧密联系行业现状。结合物业管理行业目前存在的普遍热点及焦点问题,在专业教学中需将物业服务企业“横向向服务集成商发展,纵向向房地产整个产业链延伸”的理念与学生讨论、沟通,树立学生对行业的信心,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转型发展中来。这是本专业培养目标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物业管理行业人才必须具有的意识及素质,否则无法在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物业行业中生存,并实现自身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顶层设计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践行,是对高职教学改革前期探索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理论的完善与升华。有了这个理念的指导,高职的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会站得更高,改革进行得更全面、更深入,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职的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实践及总结,在高职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建议注意以下问题:

(一)高职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应服从于高职院校发展的顶层设计

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实现学院规划发展的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两者是高度统一的,应该遵循整体关联一体性原则,且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应服从于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

(二)专业建设应在顶层设计及科学发展观理念指导下逐步进行

建设一个专业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建设好一个特色专业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应该在改革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念要与时俱进,人才培养目标要不断丰富完善,专业教学团队要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切实了解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状况,力争实现校企一体化办学。

(三)教学改革应与教学管理的改革同步进行

高职专业建设中教学改革是主要工作,教学改革应与教学管理的改革同步进行,教学改革是院系的工作,而教学管理的改革是学院层面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两者必须高度统一,否则可能出现教学管理不能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的情况发生。按教职成(2011)9号文件第4条第9点要求,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更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这同样应服从顶层设计的整体关联一体性原则。

(四)顶层设计的实现关键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