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电工电子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电工电子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电工电子实训总结

大学生电工电子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融合;递阶式;五线谱;多元化

作者简介:张学军(1966-),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城市学院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益阳 413000)龚红玉(1971-),女,湖南益阳人,湖南益阳国基实验中学,中教一级。(湖南 益阳 413049)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高等学校教改项目([2010]243号)、湖南省科技厅资助课题(2011FJ317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059-02

湖南城市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成立时间不长,基础环节薄弱,实验实训设备能基本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实践性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试点,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本文主要就“我校”实训中心在电类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行总结,旨在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

一、课程、专业之间加强融合,淡化界限

实践性课程体系与相应的理论课程体系紧密联系。我校实验实训中心在教学改革中坚持了“三淡化”:一是淡化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二是淡化了专业之间的界限,加强各专业之间的交叉渗透;三是淡化了软件实验与硬件实训的界限,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提高实践效果。将电工电子实训课程设立成多模块化实训课程体系结构,有助于不同专业进行优化组合。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扬弃了传统实验内容,系统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工程性实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实训中心开设的电工技术等7门基础实训课程,实训项目78个,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训占60%。电子产品组装、设计实验室、创新性实验室长期对学生开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拓展的空间和平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如完成“大学生创新性、研究性项目”、“电子设计竞赛”等,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08级2位同学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湖南赛区一等奖、国家二等奖。

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立强调课程之间和专业之间的融合、个人能力培养与团队协调发展的融合,从电工电子实践初步、电路基础实验、电工技术实训等八个方面开设实训项目,并先后编写出版相应的实训教材和自编实训讲义。

在修订教学计划的同时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量,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电子技术的理论课学时为56,实践学时为16,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之比为1∶3.5;电路基础(电工基础)的理论课学时为56,实践学时16,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之比为1∶3.5;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的理论课学时为32,实践学时为32,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之比为1∶l。

二、教学方法上,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展递阶式教学

在实践性教学方法上,我校实验实训中心打破了传统的将实验依附于课程的教学体系,建立了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培养、设计能力训练、综合技能提高、创新人才指导的“五级递阶式教学”新模式。

基础知识教育指在电工电子实习基地内进行为期1周的实习,包括基本工具的使用、基本焊接技术练习、基本的继电控制电路安装调试、电子小产品的安装调试、交直流电路的常识、安全用电知识教育等。这项教育每年面向全校电类专业的学生,受益面广。

基本技能培养包括电工技术实训、电路基础实训、模拟电子技术实训、数字电子技术实训等,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训占60%以上,主要培养实践技能和实验的分析方法。该级实训同样面向全校电类各专业的学生。

设计能力训练主要面向电类各专业进行电子课程设计和单片机课程设计,由给定题目或自选题目到设计、安装、调试全过程,采用项目式进行系统的训练,各门课程的设计训练时间为1周。

综合技能提高是指电子综合实训和课外自主创新性实训与研究:电子综合实训包括电子技术实训、单片机技术实训、PLC可编程控制技术实训、电路板制作、电子产品的设计安装调试等。课外的创新性实训与研究包括毕业设计、电子设计竞赛等,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通常2个人组成一组,老师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创新人才指导主要是指培养“三创”人才,即创业、创新、创造性人才,利用课外时间(含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电子设计比赛及社会团体组织的各种竞赛、“挑战杯”创业竞赛、老师的科研课题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一至三级的实践教学模式中实训课尽量采用1人1组,可减少学生依赖性,增加主动性,体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第四级和第五级是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的环节,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如步进电机控制器、简易汽车信号控制器、简易数字频率计、低频数字式相位测试仪等实训项目都融入了科技创新的成果,尤其是与实际工程应用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热情,取得了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研究成果,如三相应急电源、智能综合继电保护装置、电子节气门智能控制器等。

在实践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课件、虚拟、仿真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将部分多媒体课件放在系部的网站上,供学生事先浏览和预习,为进行实训做好准备。此外,还实行实训室全面开放、学生网上预约实训,形成以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自主式、合作式、开放式、研究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为广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提供条件。

三、加快实践性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实践教学人员多样化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训中心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实训技术人员,还必须有较高水平的理论课程任课教师和科研人员等参与到实验实训室建设、实践教学课程建设中来,以整体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与质量。针对过去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多次召开实践性教学研讨会,广泛听取意见,探索符合新时期办学规律的队伍组成模式,形成了由五部分人员构成的动态稳定的队伍组成模式,并提出了相关要求。

目前活跃在实训中心的人员实行“五线谱”,有五个部分:实行八小时上班的专职实训人员、兼职教师、涉及实训教学内容的任课老师、新进中青年教师、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对涉及实践教学内容的任课老师,学校要求必须保证实训课时在现场指导,要求新进中青年教师必须在实训中心工作一段时间,安排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生在实训中心协助工作。

学校为了提高师资水平,有计划地组织实训人员进行培训,还将专职人员派出去培训、学习和交流。目前学校实训中心现有专职实训技术人员7人,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者硕士学位,平均年龄35岁,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队伍。

四、考核方法上,实行考核多元化,并形成了完善的考核体系

在实验实训考核方法上,实训中心建立了多元实验实训考核体系。根据课程与实验实训项目的不同,考核设笔试、口试、操作、设计制作等多种方式,不同的实验实训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数电和模电实训采取平时实验实训成绩和考试实验实训成绩两部分组成的记分办法,而且考试由笔试和操作两种方式进行,操作部分的内容是随机的,在学生进入实验实训室后由学生自己从题卡中抽出什么内容就完成相关内容的实验实训测试;又如电工电子实习,成绩由电工和电子两部分构成,每部分都由多个子项目构成,并有详细的评分体系,指导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如实地评定成绩,激励学生认真进行每个子项目实训。这样的考核既激发了学生实训的兴趣,也提高了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五、结语

针对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从实践经验出发构建了以实践为主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深化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即高等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可以重点关注如下可选择的对策和建议:加强课程、专业之间的融合,淡化它们之间的界限;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展递阶式教学;要实行实践教学人员多样化;实行考核多元化。极大地丰富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能为高校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进而为推动我国地方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实践上的指导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柯常青.欧盟创新人才培养政策举措[J].中国人才,2012,(3):36-38.

[2]丁志群,赵洪霞,王金霞,等.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15-17.

[3]雷云玲,李再新,刘芳.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4):115-118.

[4]任彦华.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2.

[5]王铁钢,欧月娥.改革教育观念,培养创新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J].高教论坛,2008,(4):169-170.

[6]李豫黔.论高校实践训练课程对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价值[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7,(4):18-21.

[7]关荣锋,董兴法.创新人才培养与电子专业教学模式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9,(6):45-46.

大学生电工电子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层次化模块化开放式电子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01-02

一 引言

由于综合性大学“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各类专业均需进行电子工程实践教学。综合性大学一般设有电气、电子类专业(电类专业),非电类专业和文经管类专业。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进行合理科学的培养,提高各层次学生相应的素质能力是电子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以往对各个兄弟院校的参观学习,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不断摸索总结,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提出建立“层次化、模块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 “层次化、模块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研究当前社会需求,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综合职业能力,确定对应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类别的学生构建基础层、综合层、提高层和创新层四个层次体系,由此实现综合性大学四年不断线的电子实践教学训练。其中基础层、综合层实现所有参加电子实践的学生的“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培养基础扎实、综合应用能力强、具有一定工程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层实现电类专业、对电子方面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专业性培养,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强能力的提高型人才;创新层针对能力强且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进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此体系最终实现学生面线点的受益,具体培养模式参见下图。

电子实践教学体系

1.实现教学体系的层次化、模块化

电子实践教学体系分为基础层、综合层、提高层和创新层四个层次,且每个层次的教学内容以专题模块进行内容划分,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模块实现学生不同学科专业需求和个性发展需求,实现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类型的人才培养,实现大学四年不断线的电子实践教学培养。

基础层:教授基本技能及工程知识,例如安全用电知识、手工焊接实训、常用元器件识别与测试、常用仪器设备操作实训等模块。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动手能力及培养学生简单的工程意识。在教学改革中我们将基础层的教学从大二、大三阶段提前到大一阶段,学生对电子元器件、电子产品有了形象具体的认识后,会消除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畏难情绪,并可以提高兴趣,提高专业课知识的获取度,为综合层的教学做好教学铺垫,形成良性循环。

综合层:教师根据社会热门技术,为学生提供可选制作项目,例如红外线心率计、脉宽调制电路、温度计等,学生可选择教师提供项目亦可自立课题,实现开放教学。教学组织上实行项目化团队教学,学生自行开题、项目制作、结题、PPT答辩交流,在项目制作过程中包含电路设计、元器件采购、PCB电路板设计制作等环节,是一个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通过项目化团队教学,并实现实验室部分时间的开放,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提高层:以一、二两层培养为基础,以所学专业课程或兴趣为核心,学生在已学理论、技术的支持下结合自选的专业或兴趣选择相应模块。这些模块包括单片机实验、EDA实验、DSP实验、PLC实验、嵌入式实验等,此外还包括各类选修课和培训认证。以此提高学生的软硬件设计和动手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及就业能力。

创新层:通过课外科技活动、电子竞赛训练班等实现创新层人才的培养。(1)课外科技活动包括校级开放实验、校创新大赛、校机器人大赛、省级新苗项目等,为了实现对学生短期被动的课外科技活动培训到长期的系统化主动的培训转变,成立创新实验室,为课外科技提供一个宽松开放的平台。该实验室全天候开放,以大学生自主管理为主、中心教师指导为辅。实验室由科技社团的学生管理,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学生的培训和课外科技活动。(2)建立有特色的电子竞赛训练班。中心从2011年十月开始从大一或大二学生中招收自愿参加电子竞赛训练班的学生(120名左右),实行自主管理和淘汰制,利用课余和节假日进行,1~2年为一个训练周期,分为3个阶段:基本技能训练;单元系统制作训练;电子竞赛命题式系统制作训练。 2.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实现开放式教学 由于传统的教学在内容、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导致学生的能力提高受到了限制,为了能够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实现自主学习,适应综合层、提高层和创新层教学的需要,需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实验模块,项目的多样性、可选性);教学时间的开放(实现晚上、周末的开放);教学空间的开放(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实训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资源、教学互动及教学管理网络化)的开放式教学组织方式。目前通过开发实验室安全准入系统、实验室预约系统、实验室门禁系统及视频监控系统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的开放式管理,并实现了对教学过程质量的监督,确保教学过程的安全有效进行。 3.机制保障 教学制度上的建设,为了保障教学的顺利实施,制定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开放管理制度、课外科技制度、学生项目申请激励制度、教师激励制度。以此确保整个实践教学模式顺利的长效运行。师资队伍的建设,由于教学体系内容与时俱进,内容涉及面广,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从引进人才、教师师资队伍再培养、让教师到科研院所、相关的行业企业挂职轮岗,以及制定相关教师的激励措施等方面来提高教师素质。 三 结束语 经过近几年的研究与探索,我们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电子实践教学体系,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成绩。由基础层、综合层次向提高层和创新层输送的学生比例在逐步增加。例如电子竞赛训练班招募学生由起初的120名/年到目前的200多名/年,教学效果也有较明显提高,目前参加电子竞赛训练班的同学已经经历了2012年和2013年的电子设计竞赛,获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2011年获得省一总计为9项,而2012~2013年两年,省一为8项、国一1项、国二2项。省级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2007~2012年共申请3项,2013年申请了3项。我们将继续完善“四化一式”电子工程实践教学模式,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培养学生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根良、郑青根.多层次电子电工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80~81 [2]莫仕勋、莫耀赐、蔡义明等.电气工程学科实验平台的建设与开发[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4) [3]林丽纯、罗兴进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新体系[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3):321~322 [4]李林法、张英香.加强实验教学的改革,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5(7):13~14 〔责任编辑:肖薇〕

大学生电工电子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电子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刘久凯(1961-),男,吉林德惠人,吉林农业工程职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电工与机电。(吉林四平13600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0-0162-02

一、高职电子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子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尽管国内高等院校输送了大量电子类毕业生,但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技能仍与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缺口。理论知识有余、动手能力不足,求职中表现的“眼高手低”是广大高职电子专业学生最大软肋之一。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校内外开展各种实践活动,确保学生能在基本的理论知识引导下,拓展产品开发思路,不断自省设计、组装并改进一些电子电路,让学生所掌握的本领能够高效地转换为生产力,为社会进步服务,是当前高职教学的重要任务。随着教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对高职电子专业而言,应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建设出电子品牌专业,加大实践教学创新,建立完善电子实践的教学体系,促进产教学研的综合发展。

二、创新电子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路径

(一)将实践课程纳入教学体系,聘请实践型教师

高职电子专业一般都设置有独立的实践课程,总体上来说,实践课程无论在课时还是学分上分配仍明显不足。因此,电子实践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加大对于实践性课程的重视程度,提升当前实践类、实习类课程的课时与学分分配,让实践成为学生能力考核的重要指标。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设一些和数电、模电以及电路基础等相对应的实践性课程,例如,电工电路制作与调试、电工上岗等级培训等,通过这些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课程的开设,使得实践课程学时与学分超出整体教学的一半及以上,促进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

高职的实践性教学比重增加势必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除了相关的硬件设施应该到位之外,一支既具备丰富的电子类理论知识,又拥有广泛的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更必不可少。随着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高学历群体逐年增多,理论知识丰富者不乏其人,但基础扎实、具备真知灼见的并不多见;由于电子类是经济发展中的热潮,从事电子类工作的社会群体很多,有操作经验与能力的工程师也不少,但能够形成体系,将之深入浅出表达的人却不在多数。因此,电子专业教师人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从源头引进和内部培训两方面着手。首先大力扩展素质电子教师的队伍,从高等院校及企业高级工程师中选拔优秀人才;其次大力培养本校的电子教师队伍,对这些教师加大实践技能方面的培训,促进他们的快速成长。

(二)强化校内专业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1.根据电子类工作流程开展校内实训。从电子类产品的制作流程上看,要完成一个电子电路的设计项目,需要首先进行产品的设计构思,随后画出原理图与版图,其次进行PCB板制作、产品装配和调试、产品检测。电子专业开设时应根据这些过程鼓励学生完成电路的设计与开发。在PCB制作中,对于纸板、钻孔、割边等过程教师可以在示范后,让学生提出更优更稳定的解决方案。

2.根据电子类工作过程开展校内实训。校内电子专业实训基地还可以根据电路系统设计、电路图绘制、电路原理仿真、印刷线路设计、印刷电路制作、产品装配及调试及产品检验等过程建设实训室。这个实训室的技术可以包括电子组装技术实训室、EDA技术实训室、电子检测技术实训室等。与工作流程开展的校内实训不同的是,这种实训工作更侧重学生在开发设计方面的细节,帮助学生发现生产装配上的误区,提升他们调试检修的能力。

(三)加大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与反馈

校外实训基地给电子专业学生提供了更真实的环境,也是培养他们竞争力的重要场所。作为学生实践创新培养的最佳阵营,很多高职院校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寒暑假等假期安排学生投身到生产、经营与服务的具体环节中,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提升他们的实践操作水平。事实上,有些电子专业学生有充沛精力,经常提出一些创新想法,但是在可行性方面考虑欠妥,难以被企业所接受,所以产生倦怠心理。专业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到这些正常运转、遵循市场规律、讲究经济效益的企业中来,端正大家的心态,使得他们更关注自己创新成果的投入产出比,进一步深入调研创造新技术的环境,从“纸上谈兵”中走出来。

校外实训时学生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更多,通过操作可以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真正热爱什么工作,哪些方面表现比他人更突出。电子专业教师可以将学生实习模式划分成岗位模式与工程模式两种,工程模式更侧重于整体把握能力,做好时间管理,重视结果导向;岗位模式更侧重于细节处理、工作技能的展示。两种模式都需要学生能够看懂各种元器件手册,能够通过书籍、上网等方式获取资料;在一些电子电路、电子器件上,了解测量优劣的方法,能够提出一针见血的问题,经常自省,立志成为电子业的高技能人才。

校外实训相比校内实训而言,虽环境更加真实但更不易控制。高职电子教师应注意做好互动反馈工作,定期与学生所处的企业领导,或学生直接上司进行沟通,了解企业方面对学生的期望,并通过合适的渠道与方式将信息反馈给学生,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

(四)根据不同级别层次开展不同的实践教学

1.低年级基础操作阶段强化基本技能实训。实践能力提升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打好扎实的基础十分重要。电子专业高职学生在低年级如一二年级时,应重点关注电子专业的基本技能,例如,在电子实验课程中,强化计算机操作练习、做好电子电路的课程设计,让广大学生掌握一些基础仪器与设备的使用办法及注意事项,能妥善使用电源电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万用表示波器等仪器,这一时期可着力安排与基础相关的实验与课程,如万用表的组装、收音机组装、计算机连接测试、计算机AUTOCAD、VB等基本软件使用等。这一时期教师可安排一些校外高级工程师之类的人员开设讲座,旨在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实践的重要性,并深度发掘自身的兴趣点与特长的结合点,在基础理论与基础操作都掌握得较好的状况下,开始思考自己的从业方向,对实践能力培养有所倾向。学生中接受与理解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参加一些权威考试,获取电子类从业证书。

2.二、三年级强化专业课的实践。前文指出,学生初入大学时,应尽可能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学习中去,教师尽可能传授一些相对浅显易掌握的内容,实践教学以实验为主。当学生步入高年级后,应更多考虑社会生产实际,这时候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与周边企业、国内知名电子企业相关的课题开展研究,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进行模拟设计最终解决问题,这一阶段的训练更侧重综合知识的掌握能力,旨在通过系统的训练巩固知识、增强实际应用能力。电子专业在这一时间段内主要需掌握的课程和实习包括电子设计、电子组装技术、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工艺、数模电路、电力拖动以及数字电子技能实训等。在数字电子技能实训中,教师可以布置设计题目如数字抢答器的设计与制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画出数字抢答器的原理图,自行准备器材并进行组装连接,最终确保运行正常。对数字抢答器设计过程中的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比出它与报警钟、彩灯控制器等的区别。在电子组装技术实训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手机、计算机、监控探头等进行拆卸、安装,或者进行一些学校所在城市社区的义务维修活动,真正根据用户的需求对问题开展团队研究,在特定时间内进行加工调试,最后达到用户的需求。这一阶段的实习与实训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社会现实,能够主动地寻求并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设计、维修作品都可以作为学生的成果,可以适当对学生创新产品进行评选。为鼓励学生进一步创新,增强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设计橱窗展出、板报介绍等,让学生相互借鉴。此外,在课堂成果展示中对历届学生的作品进行深度评析,选出优异的产品参加一些特定比赛。

3.毕业设计阶段升华实践能力,加大创新培养。由于国内有些高职院校与企业有对口培养关系,电子类专业直接向企业输送人才的也不少。一方面,学生到了高年级,也更为关注就业等切实问题。毕业设计成了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一项考验与训练,教师应鼓励电子专业的学生从实习企业、社会知名企业等产品、流程上发现问题,组建合作团队,制订全面而具体的解决方案。电子专业毕业设计的环节可以从整个生产经营入手,包括开发设计出新的产品或流程、元件与设备的采购、开展人力资源管理等。这一阶段的实训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职场氛围,通过一定的“职场仿真”,使得学生对团队合作、企业组织产生更深刻的认识,为进入工作打下基础。毕业设计是对学生高职阶段学习成果的总结,也是对学生全面考查的重要手段。这时教师、企业工程师以及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都应该参与到答辩的专家小组中来,学生的综合表现也由多方共同决定。企业工程师可以从实践角度上提出更多实用性的意见,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知识转化为科学技术。另一方面,企业人员、相关领域技术人员的参与,可以避免教师对学生的刻板效应。鼓励那些平时不露头角,但有着很强的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的人才更好地表现。

(五)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引导学生考证

各大高职院校的电子专业的实力差距,由全国性的大赛可见一斑。因此,由于日常的交流沟通甚少,各大高职院校都十分珍惜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制作大赛等官方举办的比赛。高职院校电子专业的教师应该做好学生参赛的动员工作,鼓励学生组建团队踊跃报名。教师可以通过之前几届的指导经验,对参赛报名的学生进行适当指引,在学生参赛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挫折时,鼓励他们不畏艰难,勇攀荣誉的高峰。与普通高等院校电子系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更突出,但理论基础与创新能力略有不足,因此,帮助学生正视自身的短板,消磨掉他们的惰性心理,积极组队参加各种竞赛,可以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丰富实践阅历,为走向工作岗位增加砝码。

为强化实践教学,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考证状况,有些专业证件是学生求职的敲门砖,因此,通过培训让学生掌握几门娴熟的技能,对于他们提升竞争力大有裨益。职业训练与专业证件会成为日后从业的重要依据,高职院校电子专业教师也应正视职业准入问题。因此,有针对性地、按部就班地开展职业技能型的实用人才培养,让学生拥有真才实学后走入社会,才能为电子行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国勤.对职教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5).

[2]韩震,虞立红,李艳玲,张晓辉.构建教师发展导向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

大学生电工电子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18-03

教育部有关“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指示中提到:“各高校要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各类院校都要合理定位,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各地教育部门要大力开展就业实习实训,建立稳定的、能满足教学和就业需要的实习实训基地。”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指示精神和具体实施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201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实践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实验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以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完备的实验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室使用效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成立“电工电子创新人才培训中心”。

“电工电子创新人才培训中心”的培养模式是:实施“2012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安排在相应学期第3~16周的周六和周日,以及部分暑假时间)补充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个性化特色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以提高学生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采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实践教学观念和管理体制;构建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先进的创新型实践教学团队,配置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参加全国性和省级“电子设计大赛”和“IT创新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的成果作为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以“电工电子创新人才培训中心”毕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作为实践教学的特色。

1 “中心”设立的目的、意义及指导思想原则

“电工电子创新人才培训中心”培养学生在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自动控制、电子科学、电子信息、光电信息、通信、仪器仪表与数字控制等1~2个领域内具备硬件、软件的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和技能。“中心”着重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适应21世纪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需要,能在相应领域内从事各种元器件、部件的制造和应用,能从事系统设计和系统集成等工作,以及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的工作。培养“合格+特色”的一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提高学生的工程系统创新能力,拓展学生就业领域,同时提升学院在同类院校中的竞争力,打响学院品牌。

“中心”设立的指导思想原则是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主线,以常态化运行为管理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目标,以“理论、设计、实验、技能”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为手段,旨在提升学院在各级电子设计大赛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 “中心”的运作模式

2.1 稳定队伍,固定场地,规范管理

变突击集训为常态培养,改变原带队教师临时召集,场地临时借用的松散型管理方式,建立有着稳定的师资队伍、固定的培养场所、明确的培养目标、系统的培养计划、优质的参赛梯队的规范化运作机构。

从目前已有的师资力量来看,总体满足“中心”的运作要求,但在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年龄结构的合理性、专业的匹配性等问题上难以满足“中心”中长期发展目标;从场所来看,开出理论课程的场所已解决,而系统培训,开出设计、实验、技能等课程的场所不足;从管理来看,规范师资、安排教学计划、配备场地、调用实验器材、控制参赛队的数量和质量等,已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

目前采取的实施方法为:1)对师资的培养建立“传帮带”的机制,通过搭班子,以老带新、中带青、强帮弱,提高师资的水平;做好“中心”教师资源规划,以年龄、职称、专业方向、协作能力作为依据,解决师资长远发展问题;2)“中心”理论培训纳入日常教学安排,教务统筹排课,解决理论课教室的问题;落实学部实验中心统筹管理职能,协调实验室安排,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解决实验、专题训练、强化训练场地不足的问题;3)以2013年湖北省电子设计竞赛为切入点,在实践中摸索,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最终达到创建“电工电子创新人才培训中心”管理体系的目标。

2.2 建立阶梯式淘汰机制,不断优化参赛队伍

改变以前精英强化训练方式,建立大一、大二、大三阶梯式的逐级淘汰机制,不断优化参赛队伍,保证参赛队伍的相对稳定性。总结3年以来的电子设计大赛培训经验,多方听取学院领导的意见,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和条件,结合学院实行“潜能导师”个性化教育理念,初步计划只在信息学部和机电学部各专业招收电子设计竞赛培训生源,大一招收120人,大二招收80人,大三招收45人。而实际报名人数达到702人之多,其中大一(2012级)384人、大二(2011级)203人、大三(2010级)115人。考虑到学部的师资、场地、经费等诸多因素,学院做出决定:对大一(2012级)的384人进行选拔赛,最终录取138人,编成4个班,保证两学部各专业都有人参加。

综合计划招生和实际招生情况,按3:2:1的比例控制,以创新学分、潜能兴趣方向及晋级考试等方式,建立大一、大二、大三阶梯式的逐级淘汰机制,保证稳定培训生源,优化参赛队伍。

2.3 以常规学科教育为主,在优中选优,锻造实践人才

常规的学科教育是正常按专业教学计划进行的培养,而“人才创新培训中心”是按个性化教育理念,以电子设计竞赛为主线,对有潜能的电工电子人才的强化培训。在师资安排、学生课程安排上,以常规学科教育为主,以培训中心为辅;在满足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兼顾中心的教学;如果正常上课时间与培训课程时间冲突,以正常上课为主。

在此,有一点除外:大三的暑期正是电子设计竞赛强化训练时间,部分专业的暑期生产实习和电子设计竞赛开赛时间冲突。这时考虑学生意愿,是选择生产实习还是电子设计竞赛,若选择电子设计竞赛,则可以用电子设计竞赛的培训替代生产实习的学分,与此同时,“创新人才培训中心”出具相应的证明材料。这样,一方面作为学生替代生产实习学分的依据,另一方面为实际参赛队伍的稳定提供有力的保障。以上这些措施是锻造实践人才的基石,也是培训中心健康发展的保障。

2.4 个性化培养模式,强化大赛技能技巧

为了落实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和学院人才潜能的挖掘,成立“电工电子创新人才培训中心”,有组织、有计划地推动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1)科研创新培养模式:在培训中心的运作模式下,在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中,若发现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则单列出来,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另外通过申请“大学生创新设计”专项经费予以资助;若发现有理论和工程素养的学生,则提前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或者引导学生进行发明创造。

2)课题培养模式:在学院的组织与管理下,有课题的教师把课题放到“中心”,组织“中心”师生进行课题的开发,特别是学院立项的课题纳入“中心”平台中来,一方面让“中心”优秀学生得到锻炼,另一方面让课题得以完成,最终为学院发展科研打下基础。

3)引进“企业+中心”共同培养模式:通过学院引进校外企业,按照企业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行培养,简称订单式的培养,这是高职院校一贯的成功做法。另外可以设法把公司的岗前培训、生产培训、技能培训和高级技能资格证等都嵌入到“培训中心”来。

2.5 在大赛中锻炼队伍,向着以赛养赛的目标不断发展

通过不断的培养、在大赛实践中的磨练,形成科学的、个性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强大的师资力量,创造品牌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以大赛为主线的培训模式,如果运作取得实效,可以考虑以赛养赛的想法,一些大赛配有奖金,获得的奖金可以按比例反哺到“中心”日常运营中来,还可以通过和外单位的科研协作、校外企业的资助等方法来维持“中心”的运作。

3 培训安排

“中心”为成功参加2013年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特将培训课程分为3个阶段,即电子设计竞赛基础培训课程阶段、专题训练阶段和强化培训阶段。

3.1 建立较完善的电子设计竞赛培训课程教学体系,为培养创新人才端出丰富的知识套餐

为了巩固和加深理论和实验环节,基本解决“四位一体”综合教学中的“两位一面”的问题,研究推出具有培养、选拔功能的三段式集训课程教学体系,即电子实用技能、电子技术应用、实用电子系统设计与创新。共有8门课程,分别是电工电子工程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集成电路应用、高频技术及通信系统设计、CPLD与仪器仪表设计、数字控制系统设计、电子系统案例设计(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践学时远多于理论课时),加上一个强化训练(根据各人兴趣不同,可做多个自选课题,包括独立设计的创新性课题)。

由于集训课程在设计上具有很强的知识集成性与旨在应用的工程实践特性,它是相关课内教学通向应用的桥梁,因此,并不主张用它来替换相关课程的课内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具有更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强的创新能力。

3.2 专题训练阶段

专题训练主要是针对历年全真试题进行培训,共分成4个专题:交直流稳压、稳流电源设计;通信系统设计;仪器仪表设计;数控系统设计。每个专题初步定为32学时,共计128学时,主要针对大三的学生进行培训,通过全真题认真剖析,让学生对电子设计竞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让学生掌握全部单元电路的设计,熟练掌握基本软件的使用技能以及培养快速编程的能力,完成基本单元电路和基本程序模块的储备,为开赛时增添自信心。

3.3 强化训练阶段

1)强化训练重要性。电子设计竞赛基础课程培训第一阶段形成“理论”和“实验”一个面,构成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学生的基础知识平面,有了这知识的平面,使其构成知识体成为可能;再通过第二阶段的专题训练,能让电子设计竞赛学生的电路“设计”和编程“技能”形成另外一个新的知识平面。

若这两个知识平面是平行的,则电子设计竞赛学生没有经过第三个阶段,这样掌握的知识是相对独立的知识平面,只有经过第三阶段的强化训练,才能让两个独立的知识平面相交,就构成电子设计竞赛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以“理论、设计、实验、技能”四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方法才能让个性化教学理念更进一步得到升化。

2)强化训练的计划。强化训练历时超2个月,共计64天,所有16位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指导教师要轮班指导,完成64×16=1024学时的指导任务。竞赛前两周,明确带队教师及参赛队员,形成参赛组队。每一个参赛选手、每位指导教师要全面备课,有目的地去解决每一位学生的具体问题,让每位学生都要完成1~2个功能完整的设计作品,至少掌握2个方向的竞赛内容,以一个方向为主,另一方向为辅,以不变应万变。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总结

毋庸讳言,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与学生实力和一般本科院校相比,有一定差距,而且对“大三下”的学生而言,面临考研压力,对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既抱有希望,又有顾虑,怕得不偿失。然而,文华学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从2006年开始进行电子设计竞赛方面的教学改革,容太平老师的“依托电子通信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展学生潜能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研究”从2006年开始进行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鼓舞学生参与电子设计竞赛竞争。

到目前为止,文华学院的电子设计大赛参赛经验已经有6年了,取得优异成绩:2008年共有6人获得湖北省二等奖;2009年共有3人获湖北省三等奖,3人获“天华杯”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二等奖等;2012年3人获毕RIGOL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等。学生通过电子设计竞赛,获得了宝贵的人生历练的勇气和信心,知道了从集训中获取知识、历练意志,将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才是关键中的关键,也才是对电子设计竞赛宗旨的本意回归。

所以,把电子设计竞赛和教学改革统一起来,也是领导和教师激励学生参赛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提高电子设计竞赛集训质量的一种有效办法。电子设计竞赛作为一个契机,推动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模式的改革,这些教学改革的深入又必将把竞赛推向更广泛的参与和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大学生电工电子实训总结范文5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解决学生仪器使用不熟练的问题,以示波器为例,学生做物理和电子技术等实验时已经使用多次,但是还有同学操作不熟练,不知道有些功能怎么用。所以说首先让学生学会熟练使用示波器等相关的教学辅助仪器,特别强调是熟练,让每个学生都有信心,实验仪器都会熟练使用,只要电路连接正确就能得到实验波形和数据。其次是必须要求提前预习实验内容,仔细看实验指导书,认真听教师讲解,不能盲目动手操作。在实验课的时间安排上,尽量做到讲完理论内容马上就做实验,学生学了理论内容是对所学知其然,有了实践结果就知其所以然了,这样才能起到强化理论知识的作用。另外,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的耐心指导,及时提醒也是特别重要的。

    实验过程中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达到每个实验要求达到的实验目的,这样才算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几点管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也非常有效。把实验成绩分成三个部分,预习报告、课堂中的实际操作、实验报告[3]。上课之前先检查预习报告并提出相关问题,根据预习情况给予成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动手能力和表现情况随时给出课堂表现分数;规范实验报告的书写,根据书写实验报告的要求和实验结论、分析、心得体会是否详细、真实、准确等情况给予实验报告分数,坚决杜绝抄袭现象。三者的综合,是该学生本次实验的最后分数。第一次实验特别重要,必须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亲自动手操作,只在一旁观看的或者不认真的操作的,不予通过,直到学生自己真正认真正确完成实验内容方可离开教室。这样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态度会格外认真仔细。

    重新编写实验教材很多高校的实验教材是生产实验箱的厂家提供的,根据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指导思想,从新编写的实验指导书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3]。其中验证性实验基本涵盖了高频实验课程中的经典内容,如调谐放大器、功率放大器、振幅调制与解调等。验证性实验内容中增加实验原理的说明,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设计性实验,在原有验证性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增加学生自主设计的内容。充分利用实验箱上的扩展资源,外扩自行设计的面包板或印刷电路,为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灵活的安排实验内容。考虑到学生设计、安装、调试方便,我校采用固定时间开放实验室和创建大学生创新中心等办法,使学生有时间有空间真正动手操作,同时也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综合性实验,加入小课题、小项目、和小产品的制作和研究。

    增开课程设计在学期末增加了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自行查找相关资料,结合通信领域的先进技术,出相应的电路原理图,并运用仿真软件进行设计、分析和仿真,经过老师确认后到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去制版,电路板制作完成后,通过测试,电路最终达到设计要求,可以制作组装成产品。课程设计由教师提出相关要求或学生自己选定题目,由学生查找资料、设计制作、书写设计报告,答辩等环节组成。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都能看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小产品,教学效果特别好。通过原理电路设计、电路板设计、安装,单元电路调试及系统总调的设计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掌握高频电子线路单元电路及系统电路的设计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熟悉电子线路设计和开发的整个过程,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践基础。

大学生电工电子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电子技术实验 教学改革 实践 创新

电子技术实验综合了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是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类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工程设计理念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演示,学生验证为主,实验内容陈旧,实验过程固定,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目前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器件层出不穷,客观上促进了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以任务驱动方式重新设计基础性实验内容,增加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比例,探索和建立一种“创新型”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与创新为主体[1],教师指导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创能力,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1 实验项目的设计与教学体系的构建

1.1 设计任务驱动的基础性实验

电子技术基础性实验多为验证实验,如单管放大电路、组合逻辑设计、触发器等,目的在于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加深理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思考和分析,只是机械、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讲解进行操作。而任务驱动实验项目是将实验教学内容中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实验重新设计和整合,将每个实验设计成具体的任务,把理论知识要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提出设计要求,并以问答方式给出设计提示。学生每人一组,在预习实验时,需要先查找相关的实验资料,根据设计要求,确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并进行Multisim仿真分析,经教师审阅后再进行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搭建硬件电路,实验数据的记录要随时与理论计算和仿真结果进行对比,发现问题要善于运用理论知识来思考和解决,真正体会理论指导实验,实验验证理论的快乐。最后是实验结果的分析,要求写出的实验报告具有个性和独创性。具体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任务驱动基础实验内容设计采用从易到难、软硬件结合的方式,让每个学生循序渐进地融入和掌握实验,从动手实验中发现自己的创新潜能,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电路的能力。

图1 任务驱动基础性实验教学实施方案

1.2 增设引进新技术的综合设计性实验

综合设计性实验选择具有工程背景或实际应用价值的实验项目,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完成一个内容相对综合、难度相对较高的实验任务[2],如设计函数发生器、功率放大器、直流稳压电源、竞赛抢答器、汽车尾灯控制电路等,也可选取电子竞赛中的实用电路。实验任务以技术指标的方式给出,并给出部分电路设计原理图或设计指导,要求学生两人一组,通过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和研究,在课外用Altium Designer完成整个实验原理图的设计,选择元器件和实验仪器,课内只进行电路调试、测量和数据处理等环节。在实验中引入EDA虚拟实验,学生在动手实验前先仿真,验证设计方案,调试和确定元器件参数,从而避免实验的盲目性,还可认识很多新器件[3]。这样不仅弥补了传统综合设计性实验中实验学时数不足的问题,还可以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现自我思维和创新的空间,学生能提出自己独特的设计方案和实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创新的设计潜质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3 开设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

创新性实验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开发、新技术应用研究的高层次实验教学环节[4],题目由小型的电子系统设计、电子设计竞赛题目以及教师的科研子课题单元等构成,如红外线检测系统、出租车计价器、水温控制系统等,借鉴电子设计竞赛的模式进行。学生2~3人一组,题目任选,也鼓励学生自拟题目,按照设计要求完成从拟订实验方案和论证,新器件选用,系统安装和调试,最后形成电子小产品的整个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整个实验以学生在课外完成为主,实验室预约开放,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完成自己的设计,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重在对学生设计方案和方法的指导,强调学生的自主开发、自主研究和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和综合设计能力,为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申请大学生创新项目等提供平台。

图2 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教学实施方案

1.4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一个由简单到综合,由基础到创新,分层次、模块化、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使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新的教学模式可分为3个层次:基础层、综合设计层和研究创新层(如图3所示)。

图3 “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

基础层主要以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传统验证性实验内容,是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是大二学生的必修实验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层是为大二、大三学生设计的,包含综合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和电子工艺实训,主要从学生独立设计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小型电子系统设计的整个流程,锻炼他们的综合设计能力及创新思维。研究创新层可进行学生电子设计创新、各类大赛的集训、毕业设计和学生自选实验,全部在课外进行,还可为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科技制作提供平台,主要面向大三、大四学生开设,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制作和调试,最终达到电子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重点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2 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机制的设计

对学生的实验考核注重实践能力的考查,总体分为两个部分,即:总成绩=平时实验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

平时成绩由所有单个实验成绩组成。单个实验成绩=现场操作(占50%)+实验报告(占50%)。在每次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辅导,全面了解学生的总体情况,然后对每个学生的现场操作按照A+,A,B+,B,C五个等级进行打分。实验报告包括预习报

告、实验情况、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及实验总结等,教师根据具体书写情况,给出A+,A,B+,B,C五个等级的成绩。重视平时单个实验的记录,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每一项实验,能给学生比较全面、客观的评定。

期末考试成绩采用理论与操作相结合、基础知识与综合运用相结合的方式。期末成绩=现场操作(占50%)+理论(占50%)。现场操作的题目从本学期已做过的实验中选取,将平时的实验项目分成30~40个小题目,包括实验线路搭建、实验数据测量以及实验结果分析和记录三部分,学生考试时随机抽取1题,在15~20 min内独立完成实验线路连接、调试并得出结论,由教师检查实验线路和测试结果。现场操作考试考查学生对完成某一规定实验项目的仪器操作水平、数据测量方法与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测试来自所做实验题目的相关理论知识考查,或回答问题或理论计算,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教师按考核标准综合评定成绩。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独立动手操作的能力。

3 结束语

为了提高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对电子技术实验进行了改革和探索。设计了任务驱动的基础实验内容,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并将现代电子技术的新器件和新技术引入实验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并建立了循序渐进的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提出了完善的实验教学考核与评价机制。电子技术实验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系统综合设计能力、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实践表明教学效果显著,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段玉生,周雨阳,刘艳.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电工电子实验课程创新[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32(S2):119-121.

[2]肖看,尹仕,严国萍.创新型电工电子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