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经济环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内的经济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内的经济环境

国内的经济环境范文1

    我国在各个城市成立了诸多的环境监测管理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国家除了建立检测局和环保局之外,还有许多的相关部门,例如:农业部、水利部、科技部等都是与环境监测技术工作息息相关的重中之重,以上这些部门都对环境监测技术有着很大的帮助,如果没有法律支持,这么多部门归属于不同的管理规范之中,最终导致国家检测局收到的汇报数据也是不统一的。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是根据先进的环境监测仪器,如果没有先进的环境检测仪器以及相关配套设备投入到环境监测工作,就会适得其反根本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上级部分分配下来的任务不能很好的完成,始终在起跑线上,即便是拥有专业技术人才和环境监测技术,没有先进的仪器配合也是无疾而终。上述内容中所提到的我国对环境保护意识还不够强烈,环境检测技术还没有完善成熟,这些原因也是导致我国对环境监测设备的忽视,环境监测设备的成本是昂贵的,再加上环境监测工作自身也需要相当一部分的经费,这就产生了矛盾,设备老化没有足够的资金对其进行改善,然后想要更换先进的设备却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环境监测的顺利开展,也影响了我国环境的发展。目前来看,我国的环境监测机构主要还是政府部门主管,所以,有些城市的环境监测结果并不是真实有效的,某些城市的环保部门为了突出地方的政绩上报的环境监测数据以及结果都是虚假不真实的,这样做的后果是直接影响了全国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有效性。

    2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应对策略

    2.1我国应该加强立法,提高环境监测技术的重要地位

    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所以,我们应该找出最根本的原因来解决实质性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尽快的建立起关于环境监测技术的法律法规政策,在法律的基础上严格要求环境监测技术的规范性。我们还应该高度的重视起环境监测技术工作,因为在整个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技术起到关键性作用,国家应颁布一些具体的关于环境保护法、环境监测法等专门的法律法规政策,并不断的完善环境监测技术工作制度的建设,使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收到法律的保护,使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政策中的内容对不法人员执行法律。

    2.2制定相对统一的,完善的可操作的环境监测技术的标准和方式

    我国关于环境监测技术部门应该以目前国际上的标准进行制定,与国际接轨,吸收国外成功的环境监测技术,对环境监测技术的标准制定应及时、准确、有效的进行统一,这样一来才能更好的按照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工作的规范章程来执行,这样做不仅能提高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工作的可实施性以及执行性还能使环境监测技术进行统一的方式方法。目前,我国关于环境监测技术的执行标准还是原有的旧模式,没有与国际上的标准达到统一,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也与世界的环境监测技术脱节。

    2.3大量的投入资金,重点放在环境监测技术的建设上

    我国每个城市所建立的环境监测站都是环境监测技术工作最根本也是最实质的地方,环境监测站故名思议就是在对环境进行监测之后所得到的所有数据,前提是必须是真实可靠的,最后汇聚到环境监测站,不难看出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是必须的,只有将环境监测站建设的完善,才能保证环境监测技术得以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所以,我们应该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建设环境监测站,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认可,然后吸收先进的思想,从根本上作出改变,政府可也以与社会各界多方面接触引进资金来强化环境监测技术以及其他领域。建立环境监测站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及范围内进行,实施市场体制,这样可以无形中增强对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

    2.4建立一个严格的监督管理部门

    各政府应该建立起监督管理部门,监督管理部门能够保证环境监测技术以及监测数据是否是真实有效的,所以,我们应该建立起一个非常严格的监督管理部门,及时有效的对环境监测站汇报的第一手监测数据进行管理监督,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环境监测技术工作的真实可靠性,并且能更好的去发展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政策。

国内的经济环境范文2

(一)旅游经费投入布局不合理当前,我国旅游经济管理方面的旅游设施较为落后,这是由于国家和当地政府对于旅游经济的投入经费偏少,即使有一定的投入,其布局不够合理科学,从而造成有限的旅游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成为了一种奢望。具体来说,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中,设施不够健全,旅游资源受到了严重的闲置。即使有些旅游业的发展中投入了一定的经费进行设施配套,但是,由于投资数额较少而大大限制了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不够协调,各种旅游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快速发展的旅游需求,一些旅游景区管理意识较为滞后,严重违背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而引发了“不发展不破坏、小发展小破坏、大发展大破坏”的尴尬局面。

(二)旅游产品缺乏必要的特色当前,我国旅游景点的开发现状中存在着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严重违背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要求,在开发之初不充分考虑到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而且在资源开发遭受一定破坏之后也没有及时进行弥补或保护,这显然是一种短视的经济行为,缺乏长远的旅游经济发展眼光,以牺牲生态和谐系统为代价,是极度不科学的。这种旅游经济发展模式也造成了旅游产品的无特色现状,因为他们更多的在乎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经济前景,从而不会从长远的角度来考量游客的感觉体验心态,无法真正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提供的旅游产品不够精致,也没有创新理念作为指导,从而造成了旅游景区超限量接待现象严重而又没有可持续发展下去的循环动力。

二、中国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的创新路径

循环型经济理念在中国旅游经济管理中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即是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从根本上防治旅游环境污染、遏制资源浪费与保持旅游生态和谐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确保旅游经济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等,我们要加强技术支持,建立健全教育宣传与经济奖惩机制,系统整合旅游资源,贯彻以政府为主导与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开发旅游经济的政策,强调旅游产品创新,理性旅游消费等,从而让我国旅游经济管理在循环经济模式的指引之下真正实现创新型发展。具体创新路径如下:

(一)创新系统观所谓循环经济系统,就是指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整合在一起的大系统,该系统内还要实现一定的循环运动,它要求人们在进行生产和消费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个大系统的合理性。因此,我国旅游经济管理应该以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作为指导性系统,把各种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在一起,尽量避免各种管理的体制障碍,牢固树立起大旅游观、大资源观、大开发观、大发展观,使得旅游经济管理处于一个系统控制的优化体系之中,从大局出发,使得各个旅游景点获得全面性的发展,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相关的旅游法律法规,严格遵循生态经济发展要求,使其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增强旅游经济的活力。此外,我国旅游经济管理中还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要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入手,综合评价各种旅游要素,尽可能的从总体规划上实现旅游产业的循环型发展。

(二)创新经济观所谓循环经济观就是指要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使得各项经济发展能够在一定生态承载能力的基础之上,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否则,一旦超过了生态承载能力,就会变成了恶性循环,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甚至退化。因此,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强化这方面的观念,积极创新经济观,让旅游产业在循环经济观的指导之下,获得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发展,从而让资源在可承载范围内进行良性循环。这就需要旅游经济管理与环境容量进行密切配合,大力促进旅游业经济观的适时转变,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各种旅游资源,在满足游客旅游需求的同时,尽可能的保证生态环境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给予旅游活动特定的空间,坚持一定的旅游管理原则与法规,做到旅游规划与旅游管理相协调一致,一旦旅游景区发生大量游客涌入的现象,能够在较为成熟的旅游经济管理模式下得到充分有效的控制,从而取得最佳的旅游资源承载能力,一方面保障了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获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实现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三)创新生产观我国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的创新过程中,还离不开生产观的创新,它需要在维持良性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之上,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力,从长远的角度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尽可能的节约天然旅游资源,通过高科技等各种现代化的手段来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为社会创造出良性循环的资源使用态势,从而更为真切的体现出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要求。因此,我们的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就需要进行清洁生产、节能生产、绿色生产等,以此作为新型的生产观,让旅游产业这么一个较为综合性的生产系统,按照新型生产观来运行,努力促进我国旅游产业中旅游经济管理的生产观转换,明确各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并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有效提高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的可持续性,使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延伸到旅游产业当中去,积极引进各种先进的设备,对旅游业加大经费投入,从而保证旅游业的循环发展。

(四)创新宣传观我国循环型旅游经济管理就是试图建立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社会生态,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观,建立健全相关的旅游经济管理宣传教育体系,向广大公众提供正确的舆论导向,规范各种公共行为,通过有效的教育宣传以及社会文化建设渠道,让循环经济理论深入人心,广泛影响到各个社会阶层,还可以在旅游区建立各种标识系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媒介来引导游客树立起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的旅游观,及时促进游客的消费观创新,做到文明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旅游消费,让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大力促进环境伦理观提升,实现旅游经济管理的循环性发展。

三、结语

国内的经济环境范文3

关键词:室内环境设计;色彩运用;色彩搭配

室内环境设计是人类改善生活环境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室内环境设计作为独立的形式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包涵的内容具有特殊性,涉及很多边缘学科理论,在现代社会,环境艺术设计得到迅速的发展,挺向多层次、多样化、多风格的发展趋势。协调的室内环境能让人产生舒适的感觉,而这种心理上的感受又体现在和谐的色彩搭配与空间的布局上,协调的色彩搭配能使人感到清新、爽朗的感觉,只有当色彩与室内环境完美的结合,与使用者的工作、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相符合时,才能真正的使人与环境达到协调之美。

1 室内环境设计的发展

早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就能够利用树枝做骨架,树叶做屋顶等形式作为遮挡风雨,抵御野兽袭击的居住场所。人类构筑建筑物大约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也就自然存在,室内设计也就与建筑设计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具历史学家研究考察得知,早在原始社会的半坡村(西安)遗址,是最原始、最简单的建筑形式,并已考虑按功能进行空间分隔,比较合理的布置房屋内部格局。房屋呈方形或圆形两种形式比较常见,在方形房屋中有一圆形的浅形火坑,一侧为卧室,另一侧为休息,浅火坑靠近门口,并安排有进风的浅槽,以使门口进来的冷空气得到加热,使室内温度升高。圆形房屋内的火坑位于中央,门内两侧设有短墙,用来引导限制气流保持内部温暖不会降低,根据需要对空间进行合理分配,力图使内部空间应用尽量合理化。室内环境设计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时代的烙印,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

2 室内设计的色彩因素

光是万物之源,由于光的存在,才产生色彩,没有光便没有色彩。在环境设计中色彩是最基本的要素,它的存在离不开具体的物体,却具有比形态、材质、大小等更强的视觉感染力,不同色彩的引导着人类的不同感情,不同的色彩搭配,也相应的透露出设计者不同的情感挺向,具有文字、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色彩的设计不仅要考虑美学理念,还要运用色彩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根据不同场合、时间、空间需求,相应的选择色彩搭配,使色彩本身的美感作用达到最好的统一。由于眼睛的特殊性,人在接受色彩的过程在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偏差,在室内不同的光照下同一色彩会呈现不同的色彩效果。现代科学研究证明,当视网膜上某一部位发生光刺激时,会引起邻近部位的对立反应,色彩通过属性的特征给人以主观的心理反应,导致某种心理活动与情绪的产生,相同的色彩在不同的室内环境中给人产生的感觉也不尽相同的,不同个体对色彩的审美心理也有不同的体会。色彩刺激的直接性,通过联想,使色彩产生象征意义,影响人的情绪与心理活动。象征性色彩是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色彩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对空间效果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整室内空间感觉、光线明暗体现室内空间的个性来引导观者的视觉美感。在传达视觉信息中要符合环境的需要,视觉信息中积极、正面功效才能发挥的更好。

室内色彩设计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特点,不同的使用性质与需求以及停留时间长短所需环境气氛等因素,确定室内主色调,合理选择恰到的色彩配置。室内环境色彩设计由多种色彩组合,主要有背景色、主体色和强调色三大类。配色方法也有单色相配法、类似色配色法、对比色配色法、双重补色配色法、三对配色法、六角色配法等。室内色彩主调的选择是色彩设计中首要的问题,贯穿整体室内空间。色彩的呼应、重复给人以视觉上的联系与运动意向,色彩有节奏的布置排列从而产生韵律,室内环境色彩搭配的和谐一定要考虑配色协调关系,来体现室内色彩环境的设计整体性、统一性,辅助色彩和点缀色彩搭配的合理运用最能增添艺术气息,从而打造出舒适、高雅的室内空间。各种色彩合理搭配的巧妙组合,使室内色彩达到完美多样统一,创造出心旷神怡的室内环境效果。

室内色彩设计主要通过整体色彩的和谐来进行室内主体色调的延伸。而室内空间主体色彩的选择更要符合色彩功效学和色彩心理的要求,根据色彩所具有的固有特性引导空间的视觉效果,用色彩划分空间得到希望营造的特殊气氛。在一些特殊地理环境的室内环境设计还应考虑地域气候特征和风俗习惯等。地域的气候特征对室内色彩基调的选择主要表现在气温方面,直接影响人们生活的舒适感,视觉上的需求导致不同的心理反映。

室内环境色彩设计按照空间来划分,可分为商业空间、城市交通建筑空间、办公空间、文化教育空间、医疗空间、家居空间等等。由于室内色彩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所以能够直接影响人们在环境中逗留的时间,在选择室内色彩时应根据空间的用途、功能的不同来选择正确的色彩搭配,通过色彩协调性去获取心理上的平衡,比如在医疗手术室中由于医生长时间接触血色,易引起疲劳,色彩大多运用冷色来加以调节;在餐饮空间如果想营造可以休息久坐高雅的环境,则应使用淡雅色,以快餐为主的餐厅则应使用一些比较艳丽的色彩;体育竞技场馆经常采用纯度比较高的红黄等色彩来刺激运动员的求胜欲;阅览室、图书馆以营创安静的环境,则用偏冷纯度比较低的色彩。每个空间对色彩的需求各自不同,只有充分了解色彩设计的属性特征,才能创造出一个视觉舒适的空内环境。

3 结束语

人类赋予了色彩不同的性格特征,环境中的色彩变化也直接影响人类的行为活动。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人类对环境的要求也逐渐升高,不论是公共室内环境,还是家居室内环境,都越来越强调色彩和图形完美结合,通过用色彩和图形来调整人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张宝华,胡俊涛.设计色彩[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郭泳言.室内色彩设计秘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 汤重熹.室内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 吕永中,俞培晃.室内设计原理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

[6]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新世纪出版社,1996.

[7] 张绮曼,郑曙.室内设计资料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国内的经济环境范文4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的关键之年。“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五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时间节点。“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十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中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规划,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最后的一个五年规划,对能否顺利实现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谋划好 “十三五”发展,制定好“十三五”规划,事关我区未来发展大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从本期开始,本刊特开辟“十三五前瞻”专栏,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就我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路径、产业布局等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一、“十三五”时期国际环境变化趋势和特点

(一)国际经济环境出现复杂多变的态势

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全球经济仍存在脆弱性。二是各国产业发展战略加快调整,制造业格局出现重要变化。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制造”战略,推动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和区域产业分工的新一轮调整,提升区域专业化分工和融合水平。三是全球能源格局出现重大变化。随着北美能源自给率以及各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比重的提高,推动世界能源结构改善,并导致全球油气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四是新一轮技术革命孕育兴起,前沿技术酝酿群体突破。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普遍加大了科技创新力度。新能源、先进制造、3D打印、人工智能等交叉融合技术成为研发的热点。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全新的生产方式,拓展新的增长空间。

(二)各国之间合作竞争更加深化和激烈

一是区域间合作继续深化,国际贸易和跨境投资快速恢复。现阶段,各国充分认识到加强彼此间合作的必要性,区域合作组织和新兴大国呈现出新的活力和动力。欧盟通过地中海联盟扩大了区域合作的边界,西半球国家决定成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体等。东亚启动了涵盖16国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及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二是全球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新变化,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主导发起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设置了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重新划分全球和区域自由贸易体制。

(三)地缘政治和非传统安全因素增多

一是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美国调整了战略选择,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使得亚太地区局势更加紧张。二是中东乱局日益扩大,动荡局势加剧扩散。三是美欧、俄罗斯激烈博弈,正在使脆弱的全球经济复苏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二、“十三五”时期国内环境变化趋势和特点

(一)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十三五”时期,受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外部需求减弱、人均资本下降、消费需求培育还需较长时间等因素影响,我国潜在增长率下降,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二)产业结构酝酿新形态,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成为发展重点

“十三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将朝着服务业加快发展、工业中高加工度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价值链由低端向中高端跃升、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将成为发展的新亮点。

(三)新一轮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和投资增长

“十三五”时期,通过供给创新,消费潜力将进一步得到释放,消费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会明显增强。一是商品性消费继续较快增长,处于偏旺状态。二是消费的传导功能使得结构升级的经济效应得到放大。三是带动投资结构优化。四是消费的增长能进一步消化高投资形成的积累。

(四)科技创新进入加速期,创新将成为新引擎

我国新一轮创新驱动战略,创新要素的跨省转移速度将更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将加快形成,必将助推重大科技突破。

(五)资源环境问题备受关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成为重点

“十三五”时期,随着绿色低碳型新常态的确立,一方面,推动产业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和安全保障型转变,实现低碳绿色发展;另一方面,传统资源型经济扩张的空间将进一步压缩,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六)区域共同体深入推进,区域合作新格局逐步形成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区域合作、区域共同体发展的重要时期,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区域间交流合作将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领域将会更广、更深。

(七)对外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外部合作机遇增强

“十三五”时期,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广度、深度和频度显著提高,利用外部机遇增强,国际影响力上升,海外投资将逐步增加。但外部环境复杂程度前所未有,对处理对外关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八)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改革红利逐步显现

“十三五”时期,随着我国全面改革深入推进,改革的红利逐步显现,将成为支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对内蒙古的影响

(一)“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给内蒙古带来的挑战

1.对内蒙古以资源型为依托的经济模式的挑战。第一,国内外供需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经济增速回落,全国能源消费增速也步入下行通道。国际石油价格连续下跌,对煤炭等资源价格产生打压作用。第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强。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强的形势下,环保压力持续加大,环境容量接近极限。第三,资源型产业大多是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行业。“十三五”时期这些行业的扩张空间将严重受限,传统资源型经济的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只有低碳创新才能为转型发展提供驱动力和新的发展空间。

2.对内蒙古重化工业主导的产业模式的挑战。内蒙古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重化工业。第一,国际上发达国家再制造业化,新兴经济体则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争夺中低端制造业,内蒙古的工业必须向中高端转化,从而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中争得一席之地。第二,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中能源、冶金、化工等重化工业排放占到2/3,对能源需求很大,造成了资源浪费并且牺牲了环境。第三,重化工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相对较低。第四,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阻碍构建多元支撑的产业体系。

3.对内蒙古单一投资拉动向“三驾马车”协调拉动转变的挑战。新常态下,由于产能相对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依靠高强度投入铺摊子的空间越来越小,投资增长乏力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经济下行风险的主要来源。必须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改善投资的质量水平,有效提升我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我区消费对经济贡献依然较弱,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左右,进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只有1个百分点左右。未来一段时期提振消费和进出口,促进三驾马车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任重道远。

4.对内蒙古生产力集聚发展的挑战。第一,非公有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偏低,竞争力不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领域有限,产业层次不高;政策落实难,非公有制经济服务环境亟待优化;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加剧。第二,内蒙古县域发展还很不充分。县域城镇化率只有38%左右,大部分经济强县严重依赖能源产业,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平衡、城镇发育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都是“十三五”期间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产业的集中、集聚和集约性弱。主要表现为产业园区布局分散,入园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企业集聚程度低,产业发展中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等。

5.对内蒙古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的挑战。从劳动投入看,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步放缓,但是抚养支出上升、储蓄率下降、投资资本减少;从资本投入看,由于资本过度深化导致资本边际回报率加速递减,大量资本沉积于生产能力过剩环节,导致投资效率大幅下降,而这种趋势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改善,传统要素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依靠廉价生产要素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内蒙古如果不尽快促进经济发展从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极有可能面临经济过度下滑的风险。

6.对内蒙古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挑战。第一,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在城乡和地区间存在不平衡。第二,“十三五”时期,全区可支配的资金增速减缓甚至减少,但民生支出只增不减,财政支出加大,加剧了地方财政收支矛盾。第三,按照新调整的扶贫标准,全区仍有200多万贫困人口,一些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问题还需努力解决。

7.对内蒙古社会管理方式的挑战。“十三五”时期,内蒙古处于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期、社会矛盾的集中凸显期和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期,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新的风险。第一,由发展水平提高引发的人民对发展目标的新期待。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将越来越强烈,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会显得更加迫切。第二,城镇化步伐加快,不仅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阶层结构,也给社会组织和社会管理带来很大压力。第三,对加快建立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建设模式和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第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必然涉及到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利益关系重新调整,不同利益群体对不同利益的诉求和矛盾可能进一步凸显,社会突发事件增多。

(二)“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给内蒙古带来的机遇

1.中高速增长带来的机遇。中高速增长为内蒙古经济提质增效、推动资源能源节约利用、资源转化增值、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空间,也为内蒙古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逐步增强微观主体对中高速增长的适应能力。

2.结构优化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将朝着农业现代化、工业智能化、服务业信息化发展,这必将促使内蒙古的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提升消费对内蒙古经济增长的贡献带来新机遇。

3.经济增长新动力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国家将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从传统的投资拉动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增长,内蒙古可抢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机遇,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努力实现赶超跨越。

4.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我国的改革攻坚将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和突出问题入手,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有序推进,为内蒙古实现经济提质增效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激活其新的发展引擎。

5.“一带一路”战略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带来的机遇。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受益最大的区域将是深度参与的沿线省区市。内蒙古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同时,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有利于完善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内蒙古要抓住机遇,加强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在能源、交通、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互惠互利。

6.国家产业政策完善和创新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会进一步简化产业政策,更多地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突出政府产业服务能力建设,调动社会创新积极性,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促进内蒙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7.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等战略的实施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城镇化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一体化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战略的深入实施,内蒙古在全国的战略定位更加凸显,这为促进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8.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更加注重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推进政社分开,放开市场准入,推动社会组织明确权责,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为内蒙古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与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统一提供动力。

9.市场机制的完善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法律制度,通过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进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内蒙古经济健康发展带来新机遇。

国内的经济环境范文5

关键字:环境监测;矛盾;处理方案;环境监测体质

中图分类号: X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若想对当下国内环境进行行之有效的保护,其中,最为关键性的处理方案就是制定合理科学的环境监测体制。换句话说就是,环境监测是我们进行环境保护的有效处理方案。假如我们没有对环境实施监测,那么我们国家的环境保护和掌管没有任何的条理性,杂乱无章。假设没有环境监测体制作为根基,接下来的环境保护工作将无法进行下去。所以,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下国内的现有状况下,人们环境保护的意念还是较为缺乏的,许多环境监测工作无法顺利的实施。那么,该怎样处理好当下国内环境监测体制潜在的矛盾呢?我们来进行具体详细的分析:

1 环境监测工作的当前状况和潜在的矛盾

纵使我们国家有关环境监测体制没有发展健全,却已有了一个开始的进步。譬如,我国已在特定区域内建设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关键的监测技术的监测体系,有2300多个的环境监测站以及接近50万人的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但尚未成熟,为此潜在很多的矛盾呢。

1.1当下国内未确立专门的有关环境监测的法律规章制度

国内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规章制度有很多,但仍然没有一则法律规制度是针对环境监测方向的。目前现有的唯一执行的关于环境监测的法律就是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环境监测管理处理方案》,但是这部管理法的内容太概括,没有具体的管理事项,这部法律是在2007年9月1日实施的,这部法律对当前的环境形势已经没有太大的实用性了,它已经跟不上环境监测的发展了。因为只有这一部关于环境监测的法律,现在来说还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所以在当前没有一部相对统一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环境监测的工作,使得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很不明确,使得环境监测的工作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来作为保障,这样就造成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钻了不少法律不完善的空子。

1.2当下国内未有统一的、完整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环境监测的准则和处理方案

当下我们国家建设了许多有关环境监测的掌管单位,譬如,国家的检测局除外,有农业部、水利部、科技部、环保局等以及一些地方有关的掌管单位已对环境监测的工作作为最为重要的工作,这些部门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关于环境监测的调查以及研究一个合理的方案,环境监测的工作现在处于一个多管理,无法律,多部门的不同的管理规范之中,最终导致了国家检测局得到的关于环境监测的数据也不统一。

1.3环境监测硬件设备落后、活动经费缺乏

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要以先进的环境监测器械为根本的,假如没有先进的仪器和先进的设备的利用,环境监测工作根本无法正常的开展,这就会造成上级分配的工作无法顺利完成,僵持于原地不动的情况之下,尽管我们有先进的技术人才,也没有办法顺利的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上面说到的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烈,环境监测的技术还不成熟,所以,我国境内普遍潜在环境监测的设备不充足,技术人员的技术不够先进等矛盾,对于环境监测的设备的造价是非常高的,环境监测的工作本来就经费不充足,所以造成一些老化的设备没有资金改善,先进的设备没有资金购买的状态,这就影响了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影响了我国环境的发展。

1.4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监测数据不真实、没有纪律性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的环境监测的机构主要是政府部门,所以对于环境监测的监测的结果有很浓重的行政色彩,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为了地方的政绩而谎报环境监测的数据和环境监测的结果,这样就直接影响了环境监测的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2 对于当前国内环境监测体制潜在矛盾的相关处理方案

2.1应加强立法,提高环境监测的重要意义

环境的矛盾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我们应该从实质上解决,首先我们应该尽快的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上严格的要求。我们还应该高度的重视环境监测工作,在大的前提下,颁布一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依据的关于环境监测的专门的法律,完善环境监测工作制度的建设,让环境监测涉及的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都有法可依,法律人员都有法可执。

2.2快速制定相对统一的,完善的可操作的环境监测的标准和方式

我国的相关的对环境监测的部门应该积极的参考国际的统一标准,加快制定统一的环境监测的标准,这样才能更好的规范我国的环境监测的工作,提高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的可执行性。

现在,我国还在使用旧的标准,没有和国际达到一个统一,这样就影响了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先进性,不得达到与世界接轨譬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获得所采取样品具有代表性,测量所得有效数据的完整性,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各组数据的可比性以及综合分析评价的客观性,势必要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对加强质保工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各级监测站必须以此作为监测质量保证的工作准则并制定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在监测工作的实践中付之实施。为使环境监测工作满足环境监督管理宏观决策的需要,必须使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的质量保证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充实与完善已形成的环境监测技术路线、技术规范及其体系。对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治理设备及环境保护仪器设备的环境保护技术指标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

2.3投入大量的资金,重点放在环境监测的建设上

各个地方的环境监测站是监测工作最实质的地方,这里所得到的环境监测的数据是最真实的、可靠的。所以对于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是必须走的一步。所以我们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这样就需要得到各个部门的认可和支持,然后我们还要换取先进的思想,在思想上做调整,多方面的引进资金来强化环境监测的各个方面。还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引进市场体制,增强对环境监测的积极性。

2.4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

在没有一个好的监督管理部门,我们不敢相信得到的关于环境监测的数据的真实性,所以我们要建立一个严格的监督管理部门,实时的管理好环境监测站所得出的第一手的监测数据,这样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环保政策。

2.5加强环境监测工作者的素质培养

环境监测工作以人为本,人员素质是监测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当今环境保护工作深化改革的形势下,监督管理和执法要求环境监测队伍人员精、素质高、活力强,能及时、准确地掌握环境质量和污染源动态变化。同时,监测技术及分析处理方案不断发展,监测工作所面临的任务日益扩大和深化,也势必要求监测人员积极进取,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提高业务水平,掌握新技术和处理方案以解决环境监测中的新矛盾因此,不断加强队伍素质的自身建设,自觉适应环境管理越来越严格的需求是各级环境监测站提高整体能力和服务效能的必由之路。监测站应根据工作实际制订监测人员继续教育、业务培训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详细计划,以此推进自身建设。教育培训不但要重视业务技术的提高,而且要强化政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监测人员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树立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的奉献精神和质量第一的指导思想,自觉主动地为环境管理和执法服务。

3 结束语

环境监测关乎着我们国家的民生矛盾,是民生工作中较为关键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想提升人民的日常生活水准必须要将环境监测工作做的井井有条,建立科学完善的环境监测体制,致使我国的环境监测事业得到有效的提升,争取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环境监测水平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张立,尽快理顺环境监测管理体制[N],中国矿业报,2010(03)

国内的经济环境范文6

关键词:电子商务 设施 政策改革 支付系统 运输配送

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已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随着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兴起,在公共领域和基础设施方面,非常突出的问题是现有环境不适应新模式的快速传播与广泛推广。如何建立一个高效、快速,而且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环境是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命题。对于电子商务的问题分析在2005―2006电子商务报告中已明确指出分为四大类:电子商务政策环境,电子商务技术环境,上下游发展状况,企业自身能力。但本文着重从电子商务的三个技术环境展开(网络接入和使用费高,电子支付滞留,物流很难与电子商务结合),以及国内的相关政策来解决商务问题,从而为电子商务的道路扫清障碍。

一、电子商务技术环境的介绍

电子商务是一个缩写的术语,它是包含了基础设施、流程和产品的复杂技术的集成。它将整个产业和局部应用、生产商和消费者、信息交换和商业活动带入了基于因特网的国际市场。由于网络市场和参与者的数量众多,关系复杂,发展迅速,导致对于电子商务的概念众说纷纭。然而理解电子商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要素:对传统商务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体现方式的连续性。从这个方面切入可以清楚地认识电子商务如何渗透入国内商业活动和国际贸易的方方面面。

当前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三种设施的配套建设:技术,设施构建,网络市场。当前日益飞速发展的科技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连接参与者与主干网的网络供应商,电脑、手机、电视等终端设备,通过卫星、光缆等其他网络主干的互连)流程设施连接传统市场与网络市场。这种设施能够使网上支付(信用卡、借记卡、智能卡以及网络货币)成为可能,同时也可以实现消费者在线购物后的发货和配送(虚拟或实体)。协议、法律、法规构建的“设施”影响从事商业的行为以及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数字签名的合法性和可用性、技术沟通、互联标准、认证、加密、信息披露、隐私和内容法规。

二、电子商务技术环境面临的瓶颈

发展中国家亟须解决社会经济和法规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这样才能赶超欧美国家的电子商务发展。尽管社会经济带来的挑战的克服、解决还有待时日,但冲破法规壁垒的方法明确,容易立竿见影。网络的低使用率、电子支付的低普及率(信用卡、智能卡、借记卡)以及繁琐的发货系统构成了发展中国家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瓶颈。

1.网络普及率在中国较低

(1)电信行业的垄断市场缺乏竞争活力

目前各地信息化工程建设此起彼伏,网络框架基本形成,但Internet应用没有明显地发挥外部效应,网络建设的广泛开展并没有带来规模效益、成本降低,相反,它却要求用户要为今后争取合理利益而预付本不需要的投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市场中某些行业的垄断抑制了公平竞争,ISP不得不为争夺有限的用户而恶性竞争,自身的发展举步维艰。我国的ISP和ICP之间就存在这方面的问题,ICP的服务实现了ISP资源的增值,但却无法享受增值带来的好处,相反每月要租用ISP网络带宽而增加了成本,比如一些网络公司每月交给电信的费用甚至超过全公司经营费用的50%。另一方面,ICP提供给客户的基本上是免费服务,上网的电话费、网络费分别由电信和ISP收了,那么ICP的处境又怎样?

(2)上网费用大大超出用户承受能力

用户上Internet须拥有各种外部设备,这便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即使是采用普及型电脑上Internet,每月开支也在几百元以上,这对工薪阶层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按照绝对的货币价格计算,中国人要以比美国人高201倍的价格才能买回同样大小、流量的信息(这还不涉及信息的质量高低、有用与否),况且,我国人均收入比美国少20倍。“换句话说,若按同等质量、购买力平价计算,我国与美国的价格相差4000多倍。尽管已经进行了两次资费调整,但上网费用依然使老百姓难以承受”。ITU数据表明:在不同的国家不但费用变化极大,而且ISP的收费与当地电话部门收取费用的比例变化也很大。比如,美国每月大约20美金的网费都由ISP收取;韩国每月29美金的费用由ISP当地电话部门2/3分成;在中国每月65美金的费用则由两个部门五五分成;在巴西每月37美金几乎全由ISP收取。更重要的是,由于在人均GDP杠杆的调解下,这种差异则非常巨大。比如网费在美国和澳大利亚只为25美金,只占月人均GDP的2%;而在中国,每月的网费则占人均收入的10%。

2.网络支付的滞后

(1)电子支付效率低下

电子商务远程交易的复杂性决定了其需要一套覆盖全国的征信体系,这显然远远超出电子商务企业自身的承受范围,因此第三方和政府的力量就尤为重要。到目前,只有上海等少数城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方性征信公司,对公用事业交费、银行贷款等个人信用资料进行收集、处理,而在更多的城市,征信制度还是一片空白。于是网上购物信誉度迟迟难以确立,比如买家提交订单后无故取消,卖家以次充好等等。这些除了有待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的出台,还需要从信息流的知识产权、信息监管以及资金流的电子支付、电子发票、网上银行与物流方面的所有权凭证的转移等方面通过立法加以解决。信用缺失之外,在线支付率低下的另一原因是银行界未全面参与到网上结算之中,于是导致成熟安全的协议产品和规范的缺失。近几年,国内银行逐步建立起各自的支付网关,依托于中国银联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纷纷搭建起来,有eBay易趣的安付通、首信的易支付、易达信动的1st-pay世纪支付通、中国在线支付网的IPAY、云网的支付网关服务平台、一拍网的e拍通等等,但多数代行银行职能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由于可直接支配交易款项,越权调用交易资金的风险始终存在。

(2)授权和支付体制的时效性较差

除开个人贸易,电子商务带来的完全高效和和收益的实现依赖于快速的授权、支付和金融通道的账户结算。网络交易和支付机构之间的授权至少应是即时性的,从而保证数字产品的及时发货。更重要的是,授权与最终支付间隔的时间越短,交易的效率越高,机构间带来的风险越低。中国没有配套的体系和完善的支付体制来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当国家对外汇使用进行管制时,完全参与国际性的电子商务所带来的问题会很复杂。一些国家相比另一些国家对于出口商使用外汇的自由度不同。这一战略会限制一些善于经营的小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的发展,因为这些企业必须依赖进口生产来满足外部以及国内市场。比如生产藏红花的企业通过网络进口营销知识来实现更大的全球销量。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造成对于当局的透明性很低,所以维持封闭型资本账户和开放型现金账户的要求更难实现:谁能说清一笔信用卡支付的跨国业务是购买了美国国债还是一台DELL电脑?

3.物流运输无法配合电子商务

(1)体制障碍突出

当前,中国物流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是现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如对运输的管理,是按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由不同部门管理的,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存在交叉和重复,难以有效合作、协调;又由于现行的财政体制,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也都自成一统,地区封锁、市场分割成为阻碍物流产业发展的另一大顽症。这种体制弊病是与现代物流应有的跨区域、跨行业、网络化的特征格格不入的,它直接导致了各种存量的物流要素的分散和难以整合,使得各种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缺乏必要的协调,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造成物流资源的浪费。

(2)供需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

在物流需求方面,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国相当多的企业仍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组织方式,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的市场需求。据调查,工业企业中31%和50%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企业承担,而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9%;生产企业成品销售物流中由企业自理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同承担比例分别是27%和55%,而全部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仅为18%;商贸企业物流执行主体27%为第三方,11%由供货方承担,62%由公司自理。目前,多数企业内部各种物流设施的保有率都比较高,并成为企业经营资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工商企业对高效率的专业化、社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这也是当前制约中国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

三、政策改革对商务发展的对策

鉴于上面提出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种政策的改革,尽管问题并不是政策所带

来的,但适当的政策能够积极地促进电子商务的良性发展。下面我就政策改革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1.调整电子商务中的信息产业国有资本,务实发展基础。

中央提出要对国有经济按照“抓大放小、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进行战略重组,电子商务领域也存在国有资本调整问题,应该将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国有资本从应用领域退出,集中到基础领域,同时从制度上协调好基础领域和应用领域的关系。如原由中国电信垄断的电信市场在政府切割下变成五六家经营,表而看来这种分割有利于竞争,但实际上竞争是不平等的,因为中国联通等公司的经营要依赖中国电信的设备和服务才能正常进行,竞争的一方完全可以挟制另一方。合理的做法是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网通、中国铁通及随后的铁道网和广电网中的网络通讯基础资源集中起来组建成一到二个网络基础服务提供商,主要由政府监督管理,而应用服务如分销业务则由数家竞争,政府不干预其经营自。这样做既可以增强电子商务基础领域的实力,又可为应用领域的公平、有效竞争创造前提条件。

2.经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倡导以德经商。

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宣传和有力的市场监管措施,增强公众的网络经济意识和信心。应积极倡导以德经商,逐步建设起以诚信为基础的社会信用体系,通过电子商务的开展,解决目前我国商业环境中日益严重的信誉危机问题;应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与个人信誉等级认证制度,加快建立权威性的信誉认证中心和电子商务信誉等级数据库,对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事业乃至个人进行信誉记录、评测及履约能力等级认定,并发放数字等级证书,以保障电子商务的交易可靠性和安全性。

3.加强电子商务中介体系建设与规范化管理。

应大力扶持社会化、专业化经营的电子商务第三方服务体系,发达的第三方服务体系不仅可以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稳定和强有力的支持,还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并派生新的产业领域。当前,应注重发展电子商务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ASP)和从事设计、实施和外包式运营的电子商务服务管理公司。要充分发挥现有邮政网络和交通运输系统的优势,支持邮政和交通运输部门建立电子商务的全国性配送系统以实现全程全网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要推广各类电子支付工具,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协调和推进全国范围内跨行的清算、结算等问题。在“金卡工程”全国联网的基础上,加速普及各银行间通存通取的“银联系统”,为在线支付打下基础。

4.建立健全安全电子交易体系。

要建立健全以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为目标,加密技术、认证技术为核心,安全电子交易制度为基础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商务安全保障体系。核心密码技术标准应与国际标准兼容,并必须经国家密码管理机关审核和批准方可使用。网络安全设备采用入网证管理制度,入网证由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发放。国家应鼓励由公安、工商和民政等部门分别提供个人、企业和社团法人的身份认证信息,由经过认证的商业机构运营并提供电子商务所必需的专业电子身份认证服务。鉴于目前CA认证中心建设中的无序状态,建议由国家授权主管机关统一审核和批准认证中心的设立。与此同时,要加强对行业或者地方认证中心的监管,并尽快建立第三方顶级电子商务认证中心。

5.发挥协调机制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为现代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现代物流纵贯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横跨国民经济各部门,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要充分发挥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经国务院批准,2004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提出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各地政府和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将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要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企业积极运作、政府营造环境、行业协调自律的现代物流发展的新局面

6.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专业物流企业。

要放宽市场准入,逐步取消对物流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现有运输、仓储、货代、外贸、邮政、批发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要鼓励物流企业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以电子商务和信息化为支撑,贴近市场,方便用户,降低流通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要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扩大经营规模,逐步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国、跨所有制的大型专业物流企业。

各种配套政策的改革是目前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最大的任务。电子商务在我国正蓄势待发,尤其是我国的传统产业正处在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时刻,抓住时机发展电子商务能为我国快速跨入信息经济时代打下深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铎.电子商务与物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2]赵培云,郑淑荣.如何提高Internet普及率?[M].北京:中国计算机世界,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