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经济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国内经济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国内经济现状

当前国内经济现状范文1

[关键词]石油;开采技术;发展情况

中图分类号:TE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367-01

一、前言

挑战往往同发展伴随而生,各行各业莫不能幸免,石油行业也是一样。近些年来,我国的石油行业同国外大趋势一起经历了高速的发展,同样,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其中最严峻的一项当属石油开采技术。人口激增,能源需求随之逐渐加大,石油行业首当其冲,当前我国石油开采环境相对来说较为复杂,开采条件自然也相对较为艰难,这就要求我国在开采技术上进行进一步的革新,才能使石油采量能跟得上国内的能源需求,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分析石油开采技术并据此提出增大开采效率的策略,则是当前的重要课题[1]。

二、石油开采现状总结

随着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石油工业已经成为全人类都不可或缺的一个领域,它作为使用最广泛的能源资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生产生活都无法与之剥离。抛开开采环境和开采条件的限制,当前最能影响石油产量和采收率的途径非石油开采技术莫属。老油田、稠油以及油砂、深水油藏等重点领域当前是国内外石油开采技术创新的集中点所在,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之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突破。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的革新,当前我国的石油开采技术也在逐步革新之中,渐趋完善。但是,目前我国在开采量和开采效率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影响到了我国石油资源的合理利用[2]。高效高质必然成为新时代石油开采领域的新的标准,而这就对石油开采技术革新的要求更加急迫,更需要引起国内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

三、石油开采技术分析

笔者通过文献分析,对当前石油领域采用较多的开采技术进行总结分析,概括如下几个方面[3]:

1、 智能化技术

随着经济的急速发展,当前国内外科技领域的发展也日益突飞猛进。尽管有些人意识不到,但不可否认的是智能化技术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工智能当前的应用领域极为广泛,它的标志性技术如神经网络、案例推理等都在科研实践中得到了验证。石油开采作为国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自然也避免不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石油开采技术的渗透。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突破,人工智能这一炙手可热的工具在石油开采技术中的应用日益娴熟,并日趋完善与精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依然不能十全十美,仍旧存在许多实际性的短板,如:数据的可视化问题,数据可视化是当今的研究热点问题,而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其同样被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这一环节的关键性不容置疑;其次,当前科研领域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处理高维度数据,使其可视化结果更为精准可信,而石油开采是一个复杂系统,这个系统的数据自然以高位多梯度来显示,这样就使得数据可视化过程存在技术性的难题。

2、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技术

GIS,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目前在石油领域应用的层面十分广泛,诸如石油勘探、数据建库、可视化等层面都有所涉及。其次,它在技术管理和技术支持上也表现优异。它的最大优势在于能有效的简化数据并进行数据集成,并在数据存储和数据分析领域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当前应用存在的问题是技术水平相对成熟但是实际应用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待改进。尤其是数据录入效率低下,人力物力投入超出预计,而且在更新速率上显然与投入不能成正比。所以,研发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在这些方面应注重分析其产生原因并加以改进和优化。

四、提高开采技术的策略分析

1、技术革新

任何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关键技术的支持,这在石油领域同样适用。石油开采技术直接决定了我国石油的产量和开采效率,这就要求国内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要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并针对这一点进行相应的调整。笔者认为,技术革新应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技术的科研投入,让科研带动经济发展正是跟基于此。及时的引入科技术成果,并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以更好地支持工作进程。其次,相关工作人员要善于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现有技术的短板和缺陷,并据此寻求更好地解决方案,从实践中进一步的完善和优化现有的技术手段。再者,及时的更新技术设备也是很重要的,设备的更新往往能反映科技新成果,新的更为高端的设备,在技术上一定能带来更有效率的支持[4]。

2、人才培养

众所周知,各个领域的发展除了技术的支持之外,也离不开相关人才的建设。相比各经济发展大国来说,我国在石油开采技术的研发起步较晚,技术层面比较滞后。但是,这五十多年来,在研发人员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国的开采技术虽说相对来说存在落后的情况,但是距离发达国家的距离正逐步缩短,相信齐头赶上也是可望可及的。我国在石油开采使用的自主开发的技术极其少,在这一点上,国内相关部门要引起重视,要积极展开也需要研发人员积极上进,对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深入的学习,并根据我国油田现状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创新,寻找适合我们自己的专有开采技术,为经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3、加大投资

无论是科研层次还是技术层次,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这就需要国家和石油企业在相关技术支持方向加大投入,让更多的资金支持鼓励科研和创新,为石油开采技术革新提供助力。

五、讨论

石油是全人类都离不开的不可再生资源,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石油开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尚不领先,故此如何针对国内的石油开采技术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进行调整,对国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意义都十分重大。笔者通过分析文献,总结了当前我国石油开采技术的两个主要方面,并对此进行分析,据此提出相应的革新策略,以期为我国石油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志军. 关于石油开采技术的研究与探讨[J]. 经营管理者,2015,21:430.

[2] 王志军,谭贺文,张云,尚庆录. 试论复杂条件下的石油开采技术[J]. 经营管理者,2015,22:353.

当前国内经济现状范文2

关键词:通货膨胀 财产保险 措施

经济发展推动了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手中的资金、资产也越来越多。一方面标志着国内社会正在积极步入小康社会。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居民财产的增加,相应的财产保险也成为了保险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式复杂多变,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国内经济正处于改革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财产保险是公民财产安全的有效保障措施。在近几年,国内的财产保险业务不断攀升,创造了非常好的保险业绩。但同时,由于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状况并不乐观。重视通货膨胀下财产保险公司盈利问题的研究对保障财产保险事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通货膨胀概述

通货膨胀是非常常见的经济学现象。通货膨胀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同时需要严格控制。通货膨胀一旦超出控制范围则会对经济产生毁灭性的影响。目前国内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通货膨胀控制预警机制,保障国内经济安全运行。但从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现状来看,通货膨胀将是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财产管理任务。正确理解通货膨胀对做好相关工作有重要意义。

1、通货膨胀的定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为: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出现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上涨的现象。从通货膨胀的定义可以看出流通纸币、铸币、信用货币的过度发现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2、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财产缩水,对社会经济发展是不利的。但为什么还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流通货币的过量发行,其间接原因则是控制纸币发现的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或刺激经济增长或平衡汇率而发现的。例如:2008年,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政府在国内实施了四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通过财政刺激拉动内需对保障经济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温和性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因此,通货膨胀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将不可避免。

3、通货膨胀对经济影响。根据通货膨胀的定义,可以看成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首先,通货膨胀造成物价整体上涨,间接导致流通货币贬值。近几年,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指数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国内物价普遍上涨,人工工资也普遍上涨。其次,通货膨胀导致流通货币购买力下降。当前国内的经济现状已经让人们意识到通货膨胀对居民存款的影响。财富缩水已经迫使人们开始关注财产保值方面的投资。最后,通货膨胀一旦超出了政府的控制范围,极有可能发展为激烈性通货膨胀。如果一旦出现则会严重破坏整个经济体系。例如: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08年的美国次贷金融危机,都对国内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二、通货膨胀环境下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现状

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同时通货膨胀也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货膨胀,最终都会呈现一个结果。即:流通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因此,通货膨胀是居民财产安全的潜在风险因素。同时,通货膨胀也是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有很大影响。

1、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来源分析。国内财险公司的盈利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所谓承保利润是保费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值部分。投资收益则是财险公司利用保费对外投资所取得利润。国内所有保险公司的盈利都来自于这两个部分。其中任何一项收益发生变化都将影响到财产保险公司的整体收益。

2、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公司承保利润的影响分析。通胀对保费收入影响主要基于:价格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等。首先,通货膨胀造成国内物价普遍上涨,其中财产保险公司的保费也会在非常上涨的范围内。受保费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必然会造成一部分放弃投保或改投其他保险或其他投资方式。价格上涨带来的需求下跌是必然的。因此,通货膨胀造成了保费收入的降低。其次,通货膨胀对人们的收入造成了巨大压力。就以国内近两年的经济情况来看,通货膨胀的物价水平不断上涨,但同比的工资水平上涨的比较慢。收入没有很大的增长,但居民用于生活的开支却在不断上涨。这样受生活成本压力的影响,一些居民会选择放弃财产保险的选择。最后,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国内的金融市场越来越繁荣。居民投资理财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例如:股票、期货、黄金等等。在通货膨胀综合压力下,居民选择其他替资方式成为威胁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重要因素。另外,通货膨胀也增加了财产保险理赔的概率和风险,提高了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理赔成本。

3、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影响分析。投资收益是财产保险公司盈利的重要来源,而且财产保险公司在投资方面有加大的灵活性。为了实现投资较高的收益回报,一些财产保险公司会将投资锁定在流动性较高的投资项目上。目前财产保险公司主要以投资银行存款和债券为主。一般情况下通胀会提高债券投资的收益率。另一方面,由于通胀率升高时,银行存款率也会随之上调,因此通货膨胀下投资银行的收益率也会提高。因此,一般情况下,财产保险的投资收益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会有所增加。可见,财产保险的是应对通货膨胀比较有效的投资方式。

三、通货膨胀下财产保险公司提升盈利水平的措施

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公司的盈利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例如:据统计2006年,财产保险公司利润总额1.78亿,2008年则损伤83.47亿,到了2010年财产保险公司利润总额225.59亿元,实现了财产保险公司盈利水平的大幅度改善。而在2006年到2010年这段时间周期内,国内的通货膨胀指数变化明显,是影响财产保险收入的重要观测因素。在国内财产保险发展过程中,投入更多的精力积极研究通货膨胀下的企业的盈利保障措施是非常必要。

1、财产保险公司要正确认识通货膨胀对企业盈利的影响。从前面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企业盈利影响的分析来看,有坏的一方面也有好的一方面。因此,正确认识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企业盈利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正视通货膨胀下财产保险企业盈利面临的问题是关键。首先,在当前一些财产保险公司过于追求投资收益,以“现金流承保”的方式换取更多利润。该方式的操作在增加了财产保险投资收益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财产保险投资的风险。其次,国内现有财产保险体系和制度还不完善。通常财产保险是以承保人财产损失为赔付条件的。在通货膨胀条件下,承保人的财产损失发生概率增加,而现有财产保险制度对财产保险的赔付条件、赔付率等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在财产保险管理方面对财产赔付准备金的管理也不科学。这些漏洞都有可能增加财产保险的成本。最后,国内可用于投资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投资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现代社会的经济现状越来越复杂,通货膨胀发生概率和指数也越来越高。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任何一项投资其风险都在增加。理性看待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盈利的影响,充分认识到财产保险公司存在的影响盈利的问题,是做好改善工作的前提。

2、财产保险公司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通货膨胀的财务应急预案。首先,在公司内部建立一套科学的体系用于检测通货膨胀指数。通货膨胀对企业造成严重影响一般是由于企业的反应滞后造成的。建立一套完善的通货膨胀监控系统,可以帮助财产保险企业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获得及时的通货膨胀指数,及时做出正确的财务处理,降低损伤。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系统。该系统一方面用于评估承保人的财产风险,相抵理赔风险。另一方面,用于评估财产保险企业内部投资风险,有效降低和控制投资风险,增加投资收益。最后,重视财产保险产品的创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种可替代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受通货膨胀价格因素的影响,难免会降低财产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做好财产保险产品的创新,定制更加合理和让消费者放心的财产保险产品,可以大大提高财产保险的市场销售情况,保障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有效应对通货膨胀对财产保险的影响。

四、结束语

财产保险已经被现代社会所接纳和认可,但在新环境下财产保险事业的发展也面临了新的问题。通货膨胀的持续存在成为影响财产保险企业盈利的隐患之一。重视通货膨胀对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盈利状况影响的研究是非常及时和有价值的。对保障财产保险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雅琴.论CPI对我国产险保费增长的影响[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1(04).

[2]周苏玉.我国财险公司经营管理效率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1(01).

当前国内经济现状范文3

美国当然要对储备货币无法继续支持世界贸易增长负起责任。如果白宫此前的几位当家人能够正视美国经济长期保持的低投资率——与世界上最贫困、经济增长最缓慢的撒哈拉以南国家不相上下,将来自美元作为储备货币而为美国赢得的海外债务型流动性,用于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以此持续改善美国的就业市场,增强国民的收入与消费支出能力,而不是毫无节制地扩大同样是债务型的消费,以及盲目扩张与此有关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那么,金融危机原本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化解。

不仅如此,美国长期以来的海外投资扩张,其本质依然是美国海外债务型流动性的扩张,虽然明显提升了大企业的盈利能力,但在生产力快速向海外流失的同时,导致美国贸易逆差节节攀升。这进一步促进了支撑美元信用的基础不断裂变。

不过,一味地追究美国的责任,而不是同时反思本国的责任,绝不是一个好的态度。

换一个角度看,钱是用来花的,储备货币与任何货币一样,归根结底的用途是交易的媒介。如果发行在外的储备货币加快周转,而不是被一些国家大肆囤积,那么,当前的储备货币危机也不会严重到如此地步。

来自IMF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7年,世界外汇储备合计由1.55万亿美元大幅增长到4.3万亿美元,累计增加额多达2.75万亿美元,相当于前10年累计增加额的4.4倍。其中,仅来自中国的增加额就高达1.4万亿美元,占以上世界外汇储备合计增加额的51%。加上日本、俄罗斯、印度及巴西同期的表现,5国合计增加额为惊人的2.82万亿美元,是同期世界外汇储备增加额的1.03倍。

储备货币的囤积,说明世界贸易体系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也意味着囤积储备货币的国家未能将外汇储备贡献的流动性用于促进国内经济的更快发展。

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世界经济增长的历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长期依赖贸易顺差贡献的流动性增长。那些真正富裕起来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借助于出口快速增长期间获得的流动性来加快本国经济的结构型转型,进而实现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后的经济可持续增长。由于劳动力成本具有十足的刚性,一旦成为制约出口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注定会使本国经济增长的链条出现断裂。

另一方面,储备货币向来的历史教训表明,一个国家的“得”,是另一个国家的“失”。当主要出口增长国将储备货币囤积起来之后,势必导致另一些国家以至世界出现储备货币短缺,同时也限制了另一些依赖资源性产品出口来改善国内经济状况的国家的发展。

糟糕的是,中国国内的一些学者,固执地认为外汇储备不是用来花的,而是用来防范风险的。正是这一思想主导着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令外汇储备对年进口的比率由1990年的21%提高到2000年的74%,以至目前的180%。既然中国只有少量的融资型海外债务,外汇储备对年进口的比率保持在30%便足够了。

然而,过度的外汇储备,一方面成为世界储备货币危机的部分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也严重低估了中国总人口演变趋势当中的重大风险。

由于财富增长总是与抚养比成反比,随着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到2100年,中国总人口将从13.8亿人的峰值减少到5.6亿人。这意味着,假如中国不利用现阶段外汇储备充裕这一有利时机加快国内经济转型,那么,20年之后,中国继续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将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

面对当前世界储备货币危机,有两句话很值得思考。

一是儒家名言:“君子反求诸己”,

一是道家名言:“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

当前国内经济现状范文4

关键词:美元贬值;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95 -03

一、引言

自从美国崛起,经济实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开始,美国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也已经诞生,但是近几年来美元的国际地位有所松动,币值的下降趋势明显。美元的贬值不是短时期内的因素造成的,是长时间国际经济与本国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02年年初它呈现出疲软的态势,但是这种现象没有能够维持多久,自2014年1月起美元有所反弹,但是这一时期的贬值幅度总的来说一共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六,这是如此庞大的下降预期。美元贬值,对中国的经济的影响是我们所应该关注的问题,在世界金融市场上,美元的主导地位仍然稳定,随着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相关性的继续联系与往来,因而研究美元的走低对我国经济体系乃至国民幸福指数的影响是很有价值的。

二、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美元贬值加剧国内通货膨胀

美元的贬值态势,在2002年年初就开始有所表现,自此后十几年间,从国内物价角度分析,我国已经经历了三次较大幅度通货膨胀的威胁,物价涨幅幅度明显增加,基础产品和基本生活资料特别是房地产的价格涨幅最为显著;除了中国国民经济的自身内在因素,美元的疲软之势对国内诸多方面的作用也直接而明显的体现在国内商品的物价水平上,走低的美元对我国相应商品价格的剧烈冲击体现如下:一是致使生产资料的价格持续涨幅性攀升,如工业化的化工生产原料、食品原料等,从而引发全国性的物品涨价,加剧了我国的通货膨胀现状;二是主要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大量周期性的外币热钱、外国商人的直接与间接投资以及外来设备等也积极的自主流入到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给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带来巨大的冲击力,至此中央银行不得不增发货币来缓解上述状况,进而又加深了通货膨胀的深度、广度及负面影响,这对我国经济调控部门行使货币政策调控通胀所Ю吹南质敌院陀行性作用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实施难度也有所加大。由于美元的走低趋势,致使我国与国际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明显,出现了大宗商品的需求大于供给的现状,从而加剧了国际市场对我国国内商品生产市场大宗商品的旺盛需求,生产线的日益繁忙,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诱使了投资炒作等间接现状的出现,经济泡沫的虚拟化现象在经济层面激增。由于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冲击性影响,美元在2008年遭遇了金融危机,加大了它的贬值危机,相应的美元贬值现状作用在中国市场上又微弱程度的推进了国内通货膨胀,进而以此来刺激在国内利好巨大的房地产市场金融泡沫的加剧,为了调节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国内采取适度调低储蓄利率的货币政策来激发国际间货币的流进与流出。美元的贬值,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人民币升值的步伐,也使国内货币供给量、国内货币需求和货币的外部输入有不同幅度的波动,大多表现在国内的货币市场运作、大宗商品进口和人民币实际汇率等方面;在这种趋势的作用下,国内实际性的产量输出有所增加,从而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物价上涨的态势,但是总体来说美元贬值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是利弊两方面的,我们既要把握战略机遇,维持物价稳定;又要规避较大风险,抵制其对物价的大幅度波及。

(二)美元贬值使我国国际收支交易规模受限

1.美元贬值使我国外汇储备缩水并加大汇率风险

近几年,增长量迅猛是我国外汇储备量总体规模的一大特点,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量,为我国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备力量,但是巨额的储备含量也必然存在弊端和风险。我国外汇储备币种大量集中于资产极为纯粹的美元货币,其中以美国国债居多。在当前美元贬值的背景下,热钱流入致使外汇储备风险加剧,外汇水平下跌幅度加大,从而加剧了国内经济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我国外汇储备量在这种影响下,它自身的缺陷就会越来越从微小变得复杂。美元贬值使我国大额的外汇储备将面临如下两种主要问题:一是我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下降,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引起资金市场的波动是必然的,加剧了汇率的市场风险;二来要直接面临因储备资产成本增加而引发的储备资产缩水的近况。因此,在美元贬值的大背景下,积极主动地探讨美元外汇储备的最优结构和币种比重是有必要的,在保持最优外汇量和外汇结构的前提下,灵活调节外汇储备机制,以此来降低美元贬值给我国外汇储备带来的诸多限制。由于美元贬值,使得不断增大的外汇储备量给我国的外汇管理当局的管理与监控工作也带来障碍,为了缓解美元贬值带来的汇率风险,我国外汇管理当局理应把追求效益的目标慢慢地转变为追求稳定性和低风险性。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有系统性的投机成分和币种结构方向上的不稳定性,这些因素对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以及今后经济的发展前景一定会产生负作用。

2.美元贬值加剧我国国际收支

加剧了我国以国际美元为主的经常性账户顺差,产生了一个在经常账户上盈余的持续趋势,致使经常性账户和它的子账户在货币流量上惊人的增长,由此,自然的会使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和流出的投资收入平衡发生变化。美元走弱以及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收支顺差,对于加剧国际收支赤字现象的作用仍将存在并加剧,调节投资收入平稳与赤字减少的可能性受到阻碍。为了更好地应对美元贬值的影响,我们应该充分预期美元贬值的大致幅度,相应地采取应对的措施。2005年7月,我国外汇管理当局宣布实施以实际的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在加强国际化贸易往来的同时,也使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伴随着美元贬值这一现状,也使人民币间接系统的被迫升值,加上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加,这也是导致美元相对人民币贬值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使国际短期金融资本逐渐涌入我国外汇市场,国际金融资本大量的短期投机资金流动迅速涨幅,短期资本流入,将使国内市场的流动性过剩,致使国内的借贷成本持续下降,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产生和国内经济过热。金融资本流出中国,这对我国的国际储备、汇率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美元的贬值造成的国际间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巨大落差,很有可能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成为潜在金融危机的诱因。尽管中国这个资本与金融项目还没有完全开放的国家仍在实施外汇管制,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攀升,经济的发展步伐必然带动资本与金融项目在不久的将来全面性开放,但随着美元贬值危机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资本逃避规定流入国内,以更加微妙并且迅速的步伐带给中国经济增长的障碍和挑战。

(三)美元贬值带来了就业率增长的诸多不确定因素

美元贬值蔓延到中国,致使我国国内就业率发生变化是必然的,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民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居民生活的水平与质量,所以是当前必须值得首要考虑的问题。在中国14亿人口中,就业率、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国际金融关系之间正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并引发更加深层次的复杂织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美元的贬值对中国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它促进就业率的变化,在我国就业增长机制和排斥机制并存,美元贬值的作用带有两面性。中国的汇率盯住美元汇率基本上是现在人民币汇率采取的策略,单一的盯住美元并在适当的范围内波动,而非一成不变。贬值的美元,相当于人民币兑其他货币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贬值,这将刺激国内需求,为非美元兑换商品的出口、资本流动性重置均带来缺口,美元贬值,指引着外商投资进入非美元国家,对我国经济同时也产生了正面的刺激功能,从而来提高和促进中国的贸易顺差,扩大中国与国际上商品及劳务之间的流动,这样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居民就业的机会与范围,继续扩大产品、技术、服务、出口和外资引进,其中技术开发、服务行业、高科技行业的就业增长率会速度发展。相反,美元的贬值也对国内的就业率产生威胁,2002年至今美元已经给我国居民就业已经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的变化因素,因此,将使就业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现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本质是大幅度、大力度注重发展工业化进程,工业的发展决定了居民的就业前景与程度,美元的贬值致使国内及外国资本引起资本配置重组,致使国内工业发展的不平衡加剧,这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国内就业率增长的原因,进而制约经济增长,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在经济还处于发展中的我国,美元贬值带来的大中企业出口风险的加剧,使经济吸收能力相对于就业逆生长的幅度加大。

(四)美元的相对贬值是中国经济实力积增的必然结果

当今的世界经济体中,美国是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体,中国是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经济国家,故而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和汇率的变动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中国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增长,从现在的中美经济实力对比来看,中美之间各行业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两国间汇率水平自2006年起减低幅度也愈来愈大,美元的贬值对远期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格局的确定甚至是世界经济的全球性扩张都将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短期内美元将持续疲软,但是大幅度贬值状况是不可能发生的,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贬值过程;从中长期预期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美国经济最强国的地位依然稳固,美元仍然会是全球化经济交往中的货币宠儿,美元作为国际间大部分甚至全部重点储备货币的作用还是很稳固的。我国外汇储备的绝大部分持有货币就是美元,故而美元的贬值造成的我国会计账簿上外汇储备的损失也是一种必然的现实,美元的贬值,最大的对外作用是不利于我国对外举债,加剧国内国际间的债务危机。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直接影响则是导致石油价格、原材料进口成本的大幅度基础性增加,从而导致石油化工产业的成本加大,减少了原材料的进口规模,企业的产出规模与销售效益都会一定规模的受阻,进而使国内就业情况堪忧;另外国际上个别国家和部分利益集F为了抵制美元贬值的风险,规避自身的损失,要求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亦与日俱增,在这样的国际发展格局下,我国与他国之间就容易引发一系列的贸易往来磨擦和冲突。我国在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同时,要紧抓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迎接美元贬值给我国带来的挑战,明确其中所蕴含的风险和潜在危机,在成本最低的条件下抓住汇率变动下的潜在利好。

三、抵御美元贬值对国内经济冲击的研究方案

面对美元贬值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引发人民币的加速升值状况,管理当局、个体业主、居民个人都应增强经济意识,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尽可能的规避隐患,及早采取措施,减轻和避免可能给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失。

(一)稳住人民币升值速度,抵制国内通货膨胀

国家监管当局应注重提高市场研究和分析能力,积极地控制国内重大资金调拨审核程序的严谨性和国际资本流入和流出限制条款及政策的灵活性。面对美元贬值所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国家监督管理当局应该加强国内经济商之间、国内与国外经济商之间的合作,努力的去寻求和探索国际合作机会,也可以在经济论坛中给美国施加一定的压力,从而减缓美元的贬值在规模和速度方面的加剧。从当今的国际经济交流情况看,大量的美元贬值在国际经济市场和全球化趋势明显的世界经济体中产生的压力不容小觑。努力调节国内价格水平的稳定,应该协调发展市场经济,重点加强人民币升值步伐的稳定,抵制国内通货膨胀也是缓解美元贬值强劲冲击的最有效方法。

(二)优化外汇储备币种结构,改善国际收支

1.优化外汇储备币种比重

由于近年来欧元区实力的增长和综合经济的发展,面对美元贬值带来的外汇风险,我国可以通过增加与欧盟等经济体的联系这一方法来缓解美元贬值的压力,加强与其他经济体的金融往来,可以优化外货储备币种结构,减缓对美元的依赖,可以适当地增加外汇储备中欧元等货币的总资产。国家外汇储备管理当局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调节外汇储备协议上对我国原始的外汇限额制衡幅度,可以适度地放松对流动性外币账户的限制条款,适度鼓励社会生产中的大中型企业主加强对外合作和经济往来的调节程度的自治性。例如:我们国家的一部分外汇储备可以应用在建设西部、作为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援助等。

2.改善国际收支,优化资本配置

美元贬值加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从而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及遏制了了规模效应的产生及作用,这就给我国企业带来严重的出口障碍。假如仍然保持国际市场出口商品价格不变,那么企业主的出口利润就会大大的减少。监管机构应当严格资本流入和流出,从而防止国际热钱大量流入带来扭曲的价格信号,优化资源分配规模与方向,使得每一笔资金均可以得到优化配置;进一步改善现有的国内货币管理机制和外币投资机制之间的适度性,稳定汇率,强化内部调控,以此应对美元贬值给我国国际收支带来的压力。

(三)加速就业结构转变,完善国内就业体制

我国必须从调整全面化的产业不合理结构、增加产品自身的附加值等方面来缓解美元贬值带来的挑战。我国可以适度地增加技术性产品进口数量,从而研发高科技产品,提高企业竞争力;快速贬值的美元使得相关企业缺乏足够的时间来调整经营模式与程序,导致企业经济效益的低下、就业职工失业机会的增加,我国应该为全国性的适应美元贬值带来的机遇与风险争取时间,调整产业规模与效益结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关注科学教育,继续实施和完善就业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与居民生活和就业密切相关诸多保障体制的完备性。

(四)明确机遇和挑战,紧抓发展的战略机遇

我国可在现阶段采取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税率、放松居民对国外外汇配额标准和提高对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等措施来抓住有利机遇,扩大出口,增加外国对本国的产品需求,来刺激中国的经济增长,用大幅度净增加的国民生产总值来抵消部分美元贬值给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损失;积极面对美元贬值产生的挑战,推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调整当前的经济政策来适应美元的贬值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策略性分析,鼓励跨区域间经济往来合作,增强全民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

四、结语

美元的贬值对我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美元的贬值也可能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整体收益。从长远来看,美元的继续贬值是明确的趋势,其对我国外汇储备继续产生缩水压力,出口放缓,经济增速放缓等副作用的同时,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对外投资流入吸引力,增加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促进居民消费欲望的增加,改善了出口产品的结构比重与规模,美元的贬值给我国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均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国必须紧抓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尽可能最大程度的预测与规避风险可能性,稳定经济涨幅规模。

参考文献:

[1] [美]埃里克・赫莱纳.美元大趋势[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2] 王佳靖.美元占款变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机制[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2.

[3] 陈帅.贸易顺差、外汇储备积增对我国经济的影响[D].合肥:安徽大学,2013.

[4] 苏珊红.美元贬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04).

当前国内经济现状范文5

1经济形势介绍

2008年,总体来说,经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后,我国农业生产形势依旧良好,消费需求增长较快,通胀水平也在进一步回落。但全球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因此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世界经济减速导致的全球性需求减少引起我国2009年上半年出口量下降,使得国内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的矛盾突出。为此,我国中央政府适时出台了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来扩大内需,在2009年的上半年,国内经济已经呈现回暖的趋势,CPI消费者指数在今年2月份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也在逐月下降……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政府的经济振兴措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现出积极迹象。正因为如此。很多国外的学者和机构都视中国为这场危机的救世主,认为中国的经济将推动全球经济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2目前我国国内企业统计工作现状

对企业来说,统计工作就是通过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准确及时把企业的产、供、销的数据较全面、较具体地反映出来,把感性认识变为一组组供领导和决策者参考的数据,统计工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在当前的上述的国内经济形势下,本文对国内企业统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2.1认识不到位

统计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根本的一点就是企业领导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够,因此导致企业管理者和统计人员对统计工作的性质认识模糊、并对其重要性了解甚微。很多企业的领导者都认为统计工作只是简单的数据记录和计算,统计数据就是填填数字及报表,对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决策没有指导和参考作用。

2.2统计方法、手段有待改进

在当今的信息化的经济环境中,国内很多企业的统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都亟待改进,有的甚至还是改革开放年前的统计方法和手段。例如很多企业的统计工作都是以手工统计为主,未能实现统计方法的信息化。

2.3统计指标落后

当前,企业经营者重视的是市场信息、经营质量、经营环境等经济运行质量指标,而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统计系统则要求企业上报以经济总量指标为主、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为辅的指标系统,导致企业管理者对自身企业统计的信息不感兴趣,集中地说明了企业统计指标的落后不科学,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2.4统计监督机制缺陷

由于国内企业的管理者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不足,及对其的重视不够,使得国内企业的统计监督机制存在缺陷或不健全,统计人员与会计人员混用,统计数字经常被随意修改,大大降低了统计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降低统计信息的有用性。

3企业统计工作的建议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步伐,需对企业的统计工作做出改革,以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对企业统计工作提出的挑战,从而更好地为企业管理者服务,提供有用的统计参考信息。

3.1转变认识

首先,应该从根本上加强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对统计工作的认识,使其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要彻底地认识到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因此企业领导和相关的统计人员则应该多学习现代统计概念,应认识到统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实力,所以应该转变认识,加大统计工作投资力度。

3.2改善统计方法、手段

改善企业统计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势在必行,企业应该加大对统计工作的投资力度,争取实现统计工作信息化,可根据国际企业的成功经验采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来全面根本上改善企业统计方法,能节约时间并能有效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为企业领导者管理决策提供统计信息。

3.3设置适宜的统计指标体系

企业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环境来设置合适的统计指标体系,来综合反映企业的整体运营情况。因此,企业在追求效益的同时。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来量身打造适宜的统计指标体系,适当的时候并可设立专题性指标体系,从而使得指标体系既能反映企业运转情况又能够与政府统计要求相适应。

3.4加强统计监督力度

统计工作的监督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其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企业在对日常统计工作的各方面进行改革的同时,也要对其自身的统计监督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统计工作的全面性。

3.5人才培养

当前国内经济现状范文6

[关键词]金融危机;货币政策;宏观经济紧缩;宏观调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已发生过两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尤其是以美国次贷危机转化成的华尔街金融风暴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已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产生强烈冲击,直接造成世界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虽然这次金融危机仅对我国金融系统产生间接冲击,且影响范围非常有限,但却严重影响到国内实体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随着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急剧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已从虚拟经济加速向实体经济蔓延,特别是在2008年3季度以后,我国相关实体经济遭受到空前强烈的冲击。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内实际GDP从2008年前两个季度10%以上的增幅,迅速下滑到2009年第1季度6.1%的增长率水平,若从2007年第2季度算起,GDP已连续8个季度出现下降,且这一趋势还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为遏止经济增长速度降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在2008年间出现过三次重大调整,由最初“双防”转到“一保一控”,再全面转向“确保增长”。因此,货币政策经历了从紧――灵活审慎――适度宽松的转变过程,表现出强烈的逆经济周期调节特征。与此同时,我国还充分利用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来推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尽快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制定和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逐步推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希望依靠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搭配来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确保国内经济稳定运行。这些政策措施为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奠定了基础。但在当前形势下,金融危机还没有见底,世界经济增长将可能继续放缓,国内宏观经济依然存在较为强烈的下行压力,并有引发全面通货紧缩的危险。在此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作用,熨平经济波动,增加国内消费和有效投资,保持出口贸易平稳增长,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宏观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宏观经济变动

对1996-2009年1季度国内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自1997年以来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显著影响,并且两次金融危机期间国内宏观经济表现出的特点也有所不同。

(一)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1 两次金融危机都直接造成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降低。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从1997-2001年,我国实际GDP增长率明显下滑,虽然大体维持在8%的目标值之上,但均值呈现下降态势;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实际GDP增长率已出现持续8个季度下降,从2007年第2季度开始,实际GDP增长率已从13.8%下降至2009年第1季度的6.1%。从目前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宏观经济还没有走出拐点,并有进一步放缓的可能性,主要判断依据在于:(1)我国外贸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已接近70%,目前出口前景不乐观,同比数额在不断下降,带动GDP持续走低;(2)目前房地产投资出现持续下降,虽有缓和迹象,但在很大程度已经拉低了GDP增速;(3)受居民收入下降和负财富效应影响,消费持续增长的动力受到较大限制。此外,我国财政收入还在此期间出现负增长,为10多年来所不遇。

2 在两次金融危机蔓延期间,国内物价水平均出现持续下跌,通货紧缩在一定范围内出现。1997-2002年期间,我国CPI指数近5年出现持续下降,国内首次出现通货紧缩现象;而从2007年至今,我国CPI指数已经连续出现5个季度下降,并于2009年第1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显现通货紧缩迹象。

3 出口贸易出现较大波动,总体呈现较为剧烈的下降趋势。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出口增幅连续两年下滑,1999年探至最低点,后逐渐恢复;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率同比始终呈现出下降趋势,出现负增长加剧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大。

(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呈现出的新特点

当然,在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宏观经济走势除了表现出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所呈现出的一些共性特征之外,也展现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1 国内进口增长率在不断降低,同比持续出现负增长。截至2009年第l季度,进口增长率出现加速下滑趋势,且没有出现拐点,这一现象说明以进料加工出口为代表的我国对外贸易企业已受到严重损害,这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期间未曾出现。这一新的现象显示出中美两国经济之间已形成一个互补体系,彼此相互依存,美国居民通过举债而不断超前消费,国内居民通过增加储蓄而不断投资,客观上导致美国成为最大的债务国,我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故美国经济出现危机后,会直接将危机转嫁到我国,形成“一损俱损”的局面。

2 消费增长波动幅度虽然较大,但总体呈现出平稳趋势。2009年第1季度,消费增长率出现拐点,有回暖迹象,对比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消费增长率在波动之中始终呈下降趋势。这一现象表明,目前我国消费支出在维持国内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作用在不断提升,是今后扩大内需的重要调节对象。

3 投资增长率小幅波动持续下降,但已出现上升迹象。表明投资受前期国内防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未能充分发挥出带动国内经济增长的突出作用,在我国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后,投资已重新出现加速上扬势头,成为我国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保证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的决定因素。

二、国内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显现出积极变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消费需求稳定,企业生产正在恢复,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正在回升,市场信心不断增强,经济活跃程度在不断提高,这说明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及时并已初显成效。但是,我国经济面临困难依然很大。

(一)宏观调控面临的主要问题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原有被高投资和高出口所掩盖的我国产能过剩已逐渐暴露和加速显现,部分企业生产能力已不能被有效利用,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弱化,国内价格水平持续回落,企业利润不断降低,国内商品贸易已经开始受到影响,宏观经济在局部已出现通货紧缩并有蔓延的危险。短期内任何以扩大出口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目标将无法实现,其原因在于:

1 出口企业受金融危机损害较大,短期难以扩大出口规模。这次危机使我国东部地区依赖出口的企业受到了较大影响,暴露出我国经济过分依赖出口拉动

的弊端。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由于经济结构调整不到位,居民收入增长长期低于经济增长,导致出口企业的部分产品无法在国外找到市场,在国内又无法全部消费掉,造成积压和浪费,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已造成严重损害,短期内这一现状难以改善。

2 受贸易保护制约,出口退税政策空间变小。由于国际经济形势所迫,部分国家重新实施新的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别国商品,提倡消费本国产品,致使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空间变小,已经不能有效刺激出口。当前,我国仍然保持贸易顺差的根本原因在于进口下降剧烈,下降幅度超过出口,虽然整体保持贸易顺差,但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已经明显减弱,通过重新调整出口退税的税率来扩大出口,将在短期内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抑制而效果难料。

3 制造业产能过剩短期难以缓解。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国内制造业产能已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快速扩张,这也是长期以来推动我国出口扩张的主要力量。当前,在国际市场需求回落,国内市场又无法全部吸纳的条件下,国内制造业产能过剩已较为突出,无法通过扩大出口集中释放。

4 通过人民币小幅贬值来促进出口扩张基本无效。2008年12月16日,美联储已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下调至0-0.25%,并将联邦基金利率继续维持在低水平,这表明美国不但通过利率工具向市场提供流动性,而且将使用数量型工具和创新型工具向市场提供大量流动性,这就暗示着人民币在未来还将对美元继续升值。

(二)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

长期以来,外贸出口、投资支出和国内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外部需求持续减少,出口贸易受到制约,出口下降幅度较大的形势下,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只能依靠扩大内需,即依靠增加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

1 增加投资依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如图1所示,从1996年第1季度至2009年1季度,投资对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投资与名义GDP同步波动趋势明显。在保增长的前提下,投资无疑是见效最快的手段,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在现有水平下,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每新增加1万亿元,能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有效拉动GDP增长3.3%。可见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国内经济下滑的背景下,依然是决定我国经济能否实现增长目标的关键所在。当前,中央拿出的4万亿投资,在短期内能对我国经济目标的实现起到支持作用,但今后还应将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相结合,增强投资对我国经济拉动的传递效应和持续效应。

2 扩大消费是保证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的核心。长期以来,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远不及投资,但是仅仅依靠投资扩张是无法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既定目标,还必须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刺激作用。从图2可以看出,2002年以前,我国消费支出和GDP波动趋势基本一致,2002年之后,消费支出波动明显超前于GDP,表明消费对GDP的影响正逐步增强,决定着GDP的变化方向和变化趋势。但长期以来,我国消费支出对GDP贡献度非常低,除了我国居民普遍存在的节俭和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绝大多数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贫富差距较大,呈现出“二八”现象。因此,为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以扩大国内需求,应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将收入向活劳动倾斜,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此外,还应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

三、货币政策的反应效果和取向

一般而言,当经济出现紧缩时,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复苏所发挥的作用要远高于扩张性货币政策。但是,财政政策无法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也不利于在宏观经济发生好转时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微调。因此,在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同时,充分发挥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作用,对提高宏观经济活力,保证经济增长质量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另外,从实证角度看,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波动性虽然比真实经济的波动性大,但方向一致,_2]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经济出现紧缩时的反应效果都十分显著。

(一)货币政策反应效果分析

利用ARMA(1,1)模型和VAR模型下的脉冲响应函数可分别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在逆周期调节时,各解释变量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及其效果。若以7日间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代表利率水平,并用R表示,对利率与投资、消费建立ARMA(1,1)模型,利率调整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程度分别见方程(1)和(2),其中Iu为当期投资的对数形式增长率;RI(-1)为滞后一期的增长率;RXF和RXF(-1)分别代表消费的对数形式增长率及其滞后一期增长率。检验结果见表1和表2,在10%显著性水平上,利率调整对投资增长有显著影响;在5%显著性水平上,利率调整对消费有显著影响。从方程(1)和(2)的拟合性来看,利率对消费的影响程度要优于投资,说明消费对利率有较强的敏感性。

RI=0.098622+0.654979×RI(-1)-0.006629×R(-1)

通过对利率与投资、利率与消费分别构建VAR模型,并使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后发现,本期给利率一个正向冲击后,对投资增长会产生负向影响,投资增幅会在3个季度内显著下降,并在第3季度达到最低点,之后影响会逐渐稳定,但程度略有降低,表明降低利率对投资增长率会产生较为稳定的带动作用;本期给利率一个正向冲击后,对消费增长会产生长期稳定的负向影响,表明降低利率在长期对消费增长率稳定提高会产生显著刺激作用和持续效应,利率冲击对投资增长率和消费增长率产生的影响如图3和图4实线所示。

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变化也会对投资和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如图5和图6实线所示。本期对M2变动率提供一个正向冲击会对消费变动产生正向影响,在前3季度内消费增长率会有较大波动,并在第2季度达到最高点,之后开始稳定增长,表明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消费长期稳定增长;本期对M2变动提供一个正向冲击,在前4个季度内会引起投资增长率的同向变动,但幅度逐渐减弱,在第5个季度,这种影响趋向于O,表明货币供应量M2变动只在短期内能够提高投资增幅,长期基本无效。

(二)货币政策取向

1 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扩大货币供应量,促进信贷规模稳定增长。2009年第1季度,信贷扩张速度提高迅速,信贷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经济出现继续下滑的可能,但若离开金融支持,信贷扩张则难于发挥作用,同时,为实现短期投资进一步扩张,信贷规模还需要继续适度放宽。此外,由于2009年6月份以后,人民银行到期票据量将急剧下降,银行体系流动性将有所增加,在此之前,应适时进一步扩大货币供应量,积极推动逆回购业务来保证资金注入。为此,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应更加注重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增加信贷投放,发展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多渠道增加资金供给。

2 灵活调整基准利率,降低融资成本。在目前四万亿投资基本成为政府主

导的情况下,降低利息是减少资金成本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为配合财政政策,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需进一步降低利率水平,这样才能为经济复苏、反弹提供良好帮助。中国人民银行虽然已从2008年12月23日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使目前国内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维持在2.25%和5.31%,但是基准利率依然相对较高,下调空间仍然很大。此外,央行在2008年已两次下调了再贴现率和再贷款率,在商业银行再贴现量不大的情况下,继续下调再贴现率可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再贴现业务,活跃商业票据市场,增强商业信用,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支持;而降低再贷款利率,则具有一定的政策导向作用,将为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现阶段,由于银行体系内外利率水平相差较大,不利于降低资金成本,因此有必要对包括再贷款、再贴现在内的利率体系进行更大幅度的调整,以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金融对民生、“三农”、中小企业、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当前国内消费与投资对利率敏感的显著效果,降低融资成本,扩大消费投资规模。

3 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保障金融体系流动性供给。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除了可向市场发出明确的宽松货币信号外,还能有助于快速增加银行流动性,提高银行货币创造的能力,促使财政政策在经济下行阶段发挥更大作用,并能为企业的直接融资行为提供流动性支持。2008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已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依然在高位维持,在15%-16%之间,对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具有较大的紧缩力,具有很大的下调空间。为此,应继续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之维持在10%左右,以增强流动性,减少准备金损失,提高银行配置高收益资产的能力。

四、主要结论和启示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趋严重造成国内宏观经济紧缩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时发挥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创造必要的条件。本文利用1996-2009年3月国内生产总值、投资、消费、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等变量的季度和月度数据,对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拉动投资和消费的作用及其显著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 通过对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进行调整,可以显著增强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幅度,进一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但两种货币政策工具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

2 利率在长期内对消费和投资均会产生显著影响,对消费的影响效果要优于投资,消费对利率有较强的敏感性;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一年内能带动投资增长,但是超过5个季度后对投资的影响基本无效,而M2的增长幅度在长期会显著影响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