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经济目前的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经济目前的现状范文1
关键词:跨国公司,发展,全球化,对策
0引言
全球性公司作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正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这种多国经营有利于相互合作,采用新技术;其次,有利于突破贸易限制,进入市场;再次也为各自进入地方市场提供了便利,从而节约了市场调查和建立市场网络的费用。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普遍认为,全球性公司的兴起,是国际经济活动中的健康现象,并预言这将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经济必将全面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对于我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讲,应当积极响应国家“走出去”的战略号召,成为有实力的跨国公司。本文分析了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主要问题,从企业自身和政府的角度提出了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主要策略。
1本世纪初全球跨国公司发展情况
毋庸置疑,在本世纪末以前的130多年里,跨国公司成功而迅速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1世纪初跨国公司的发展将会出现以下一些走势:
第一, 企业兼并,强强联合仍将成为跨国公司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形式;
第二, 跨国公司的研究与开发合作更趋国际化;
第三, 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将进一步加强;
第四, 跨国联盟将成为跨国公司发展的新趋势;
第五, 全球性公司正在兴起。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批跨国界、不同于上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的全球性公司已经悄然兴起。
2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
在我国,相当长时间里把跨国公司看作是剥削第三世界和各国劳动人民的“吸血鬼”,因而对跨国公司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利用外资的逐年增多,国际跨国公司的触角日益伸入到我国,我国企业也逐步走向世界,逐步国际化。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从无到有、日益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条件,但仅有的几家跨国企业同全球性的国际跨国公司相比,差距仍很悬殊。我国跨国公司的现状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跨国经营的企业大量增加,但总体投资规模较小。
2003年我国累计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了7178家非金融类企业,协议投资总额147.9亿美元,中方投资额近100亿美元;累计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承包工程合同额约123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879.2亿美元。目前,从事跨国经营的中国企业已发展到3万多家。虽然我国对外投资的企业多,但投资规模小。据统计,1999年我国的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平均金额只有220万美元,而目前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是450万美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是600万美元。其次,跨国经营的企业多,但形成跨国公司的企业少。目前,我国跨国经营企业已达3万家,相当于世界跨国公司总数的近1/2,但还没有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这反映出我国跨国经营的总体水平不高。再次,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贸易加工类企业多,高新技术产业少。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行业主要是贸易型企业,占61%;其次是资源开发型企业,占19%;生产加工型企业,占12%;交通业占2%;其它为6% 。
(2)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总态势良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相距甚远。
近年来,我国大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由1996年的3家企业,增长到2001的11家。从营业收益率来看,2000年到2001年分别已经超过了世界500强的平均收益率0.25和2.5个百分点。2001年均超过了美国、日本和韩国的水平。但是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总数仍然很少;进入500强的11家企业仍不具有世界优强跨国公司实力;进入500强的我国企业基本属国家垄断企业,市场竞争力差,这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有着本质的不同。
2.2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必要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目前,世界6万多家跨国公司拥有85万个子公司,足迹遍及全球各地,它们中间不仅有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也有新兴后起、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这些国外子公司雇佣了5400万员工,控制着世界贸易额的65%以上,技术转让的80%以上和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90%以上。全球最重要的工业、服务业都已经进入了跨国公司一体化国际生产、流通和服务的网络中。与此同时,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不可低估的力量。200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达到535亿美元,从事跨国经营企业达3万多家。目前,已经有15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这些巨大的变化使跨国公司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理论界广泛关注的亮点。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以及有效利用外资,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2.3发展我国跨国公司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全面参与国际分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正在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经济战略,将直接影响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在经济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地位。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实施,归根结底要体现在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的实施上。因此,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与控制,应该适应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的要求,借鉴跨国公司的有效做法,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企业特点的跨国经营战略和控制体系。
(1)走出去是企业扩张的需要。低成本扩张,境外收购、合资、独资建厂,进行境外加工贸易是当今世界上跨国公司盛行的投资方式和跨国经营方式,也是发展最快、最有前途的方式。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变产地为销地,有利于突破各种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迅速形成规模,降低成本,扩大品牌影响力,直接开拓目标市场。
海尔从1998年开始重点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目前海尔在全球共有8个海外贸易公司,在南非投资374.5万美元建立合资工厂,此外还在印度尼西亚投资100万美元,合资建设电视机生产厂。深圳康佳集团在印度投资900万美元组建合资企业,生产彩电、冰箱、视听和通讯产品,此外还在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投资建厂。广东TCL集团已在越南投资1000万美元建立彩电生产工厂,有50万台年生产能力,已占越南10%的市场份额。此外还在印度合资建厂,占当地7%的市场份额。广东科龙集团目前正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建立生产企业。
(2)以大型国企为依托,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以民营企业为依托,积极发展中小跨国公司,建构我国市场经济跨国公司框架体系。
我国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已具备了3个条件。一是国有企业经过改革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三年脱困目标如期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路子。二是近10年来在发展企业集团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和教训。三是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发展前景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
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目前具有良好的成长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国家统计局对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的统计,2001年规模以上民营企业的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货值及利税总额等均有提高。我国民营工业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和经济效益,它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比国有企业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一批民营企业已经走出国门,在跨国经营中取得了成功经验。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高。如:联想、TCL、远大等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已经在跨国经营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3)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使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我国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实施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重组,加快解决国有资产产权单一的问题,使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只有这样,“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大规模重组”才会真正有效。
第一,应积极推进跨所有制的企业兼并重组,使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竞争性领域基本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真正形成以市场为主导,以资本为纽带,企业自发兼并扩张的竞争格局。第二,鼓励国有企业上市,尤其到境外上市。境外上市能够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实现国有资本的国际化流动,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融资能力。第三,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优势企业应积极开展跨国并购,通过跨国并购实现快速扩张和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加速跨国化进程。
3 结 论
21世纪是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是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以及跨国公司的巨大作用都将会给世界经济及人类的生活质量带来深刻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且处于上升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发展的需要,趋利避害,充分把握和利用经济全球化及跨国公司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不断地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段先胜,杨秋梅.外国直接投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3.
[2] 梁能.跨国经营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世界经济目前的现状范文2
关键词:经济形势 对外投资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实施海外投资其实是国家机构或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了过剩资金之后的产物,是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利润最大化、资金和资源实现最优配置的一种发展战略。国家和企业都有进行资本的扩张和业务规模的扩大的需要。我国的企业也要充分利用这个趋势走出国门,进行资本的扩张和业务规模的扩大。
因此,如何评估投资风险看清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是我国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世界经济形势与我国的海外投资现状
1.世界经济形势走势下的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现状
(1)世界经济形势现状与走势。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一直趋于缓慢复苏的阶段,增长回温速度缓慢,部分经济体徘徊在衰退的边缘。
从上图可以明显的看到,近三年来,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一直在努力恢复自身的经济状态,美国经济并没有出现特别好转的迹象,欧债危机的恶化使得欧盟地区的经济复苏速度尤其缓慢。日本的经济下滑趋势也相对严重。
分析其背后主要成因,主要是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打击,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日本作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对外贸易受到严重打击,造成经济增长速度持续缓慢。
(2)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发展现状与趋势。2012年,我国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中国国际收支表中,到2011年底,海外净资产1.77万亿美元,但海外投资的净收益却为-268亿美元,其中实际收益为1280亿美元,收益贷出为1549亿美元。我国的海外投资收入,主要来自于外汇储备经营收益,资产投资收益所占比重非常小。
从2011年我国海外投资和投资收益的数据来看,2011年我国的投资主要是流向了发展中国家,投资比例达到了89%,行业分布并不均衡,而我国海外投资中,非金融类的海外投资主要是以民营企业或是股份制企业为主,国有企业所占的比例只有55.1%。
此外,我国的海外投资中,债券投资所占比例为87%。由于,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债券投资的收益显然要低于股票投资收益。
目前我国的对外投资主体仍然以政府及相关机构为主。企业和私人投资的目的都是寻求利润最大化,会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并灵活制定战略,这一点是官方投资暂无法做到。当前公司和私人的投资收益较高于官方投资。当然,随着我国企业的发展,公司和私人所占投资比例也逐渐在升高。
2.用EVIEWS分析世界经济形势与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联系
(1)数据引用
(2)模型建立
Y=C(1)+C(2)*X1+C(3)*X2+C(4)*X3+c(5)*X4 + c(6)*X5
其中 Y——2006-2012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金额 X1——美国GDP增长率
X2——欧盟GDP增长率 X3——日本GDP增长率
X4——中国GDP增长率 X5——世界GDP增长率
(3)引入变量并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利用Eviews,运用OLS估计方法对式1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得回归分析结果: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F检验显著,但有3项t检验不过关,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多重线性。 检验到上一步可得到x1 与y的线性关系显著,f检验和t检验合格。
得到回归方程: Y = 10.5047 + 0.43225*X1 + 0.391052 * X2
(4)方法验证及修正
从上表可以看出x2的t检验的p值最大,因此将x2因素剔除再进行回归分析。运用OLS估计方法剔除x2的方程进行估计,得回归分析结果:
以上模型估计效果较好,继续逐步回归得到以下结果:
(5)自关性检验
①DW检验
Durbin-Watson stat的值较接近3,说明回归方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
②LM检验,检验结果如表
LM检验表明 p值=0.661205>0.05 表明回归方程没有二阶自相关
(6)得出结论
综上所述:Y = 10.5047 + 0.43225*X1 + 0.391052 * X2
X1是美国经济增长率,X2是日本经济增长率,通过模型可以看到,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对我国的直接对外投资的影响较小。而世界GDP的增长是X5,在模型中对Y的影响没有,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当前的经济形势对经济直接对外投资影响不大,形势有利于我们海外投资抄底。
三、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动力与策略
1.参与国际竞争推动企业海外投资
企业实施海外投资的主要原因有两点:(1)部分企业海外投资是为实现技术提升,由于缺乏技术积累,就不得不走跨国并购之路的捷径实现技术升级。通过政策扶持实现海外并购,并购重组实现核心技术的收购,技术实力。
(2)企业的自身竞争力提升到一定程度需要扩张海外市场,尤其是国内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在已经具备一定的垄断性优势的前提下进行海外投资。实施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化的发展战略和全球化的战略布局。
总之,企业的海外投资战略制定与执行,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国际化竞争力。
2.降低投资风险优化投资结构
投资风险方面,政府手段的债券投资应该是海外投资的一种补充和外交引导,而不应该成为主要的投资方式。纵观收益较高的投资结构,一是根据不同的区位实施绿地投资或是重组并购等不同的投资模式,二是在投资行业上主要选择经营风险小,稀缺垄断资源的行业,以及技术上已经成熟的企业进行并购重组,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和最大限度的资金运用。
3.加强世界经济形势的分析,完善政府海外投资收益保护政策
海外投资要实现较好的收益,风险防控规范和法律体系的保护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海外投资实现最佳收益的基本保障,能解决实施海外投资的后顾之忧问题,保障海外投资能在毫无顾虑的状况下实施激发创新性和整体战略性的投资战略;其次,实现海外投资收益最大化的根本内容还是要改变我国的投资主体偏差和优化投资结构,鼓励企业实施直接资产的投资,多进行股票投资而非债务投资,从而提高投资收益。
世界经济目前的现状范文3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 “世界工厂” “低价”困境
奇格蒙特•鲍曼在写《全球化――人类的后果》时,世界的全球化程度应该远不如现今。然而几十年前他对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及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结构乃至我们时空概念的影响的精辟论述和预言仍在被一一验证。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这股全球化浪潮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形成了一块大背景,如何在这块大背景下写好这一笔,是我们正面对着的巨大挑战。
一、“在外地主”引出的思考
“公司属于投资者-而不属于它的雇员和原料供应商,也不属于它所在的地区”,鲍曼如是引用邓拉普的话。仔细地来看,“雇员是从当地人中间招聘来的他们可能受诸如家庭义务、家庭财产等的负累-很难随公司迁往别处。供应商得运送供给品,一旦公司易址,当地供应商低运输成本的优势马上就消失殆尽。”“原则上,持股者的分布根本不由空间决定……因此,他们可以决定换一个他们探明或预测将有机会分得更高利润的公司,而把舔伤口、修复损失及处理垃圾的任务留给别人-那些受地域限制的人”。这是鲍曼总结的所谓“在外地主”的最显著的标志。而这一结论,尤其是那句触目惊心但又不得不让人承认其描述的准确性的“把舔伤口、修复损失及处理垃圾的任务留给别人-那些受地域限制的人”让笔者不禁想到了中国目前作为“世界工厂”的全球经济形象。中国到底是不是“世界工厂”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是怎样的“世界工厂”?我们又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工厂”新的内涵?这是鲍曼这一命题带给笔者的思考。
二、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现状
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资本大规模进入、入世为全世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无数的“在外地主”将眼光投向炙手可热的中国;另一方面,中国要成为“世界工厂”成了主流的声音。中国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让他们在工厂里找到工作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他们实现了就业,世界则从这些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身上得到了更便宜的中国产品。
然而,这种繁荣的双赢,伴随着出口产品数量和外汇储备的迅速增加,时不时地会蒙蔽了我们的双眼。须知我们为之付出的,是中国众多大城市上空饱受污染的空气;是一条条受到严重污染再也不能恢复清澈的河流;是云南原本广袤的森林区里的一棵棵木桩。更令人唏嘘的是,我们付出了这些代价换来的,只是国货价廉质次的声誉以及国外反倾销的控诉。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遏止,但是有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工厂”较之“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工场”有了新的内涵。按照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世界工厂”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来料加工型“世界工厂”。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便宜,跨国公司就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工业品的生产加工基地。这类“世界工厂”在国际分工生产价值链中处于最低端;第二类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着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这种类型较第一种类型的层次提高一步,但仍然属于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工厂”;第三种是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名牌,也控制着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这一类“世界工厂”能够获得生产链的最大经济利益。只有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才能真正成为对世界经济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体,才能成为与英、美、日相抗衡的世界经济强国。
从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正在成为第一、二类世界工厂,这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也是由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西方资本越来越多地流动到中国的现状决定的。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我们辛苦劳作的成果,有相当部分随着西方高昂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和中国富人迁移到国外去而流失。所以,全球化给中国带来各种益处的同时,也让我们走进了一个“低价”困境。现在,“中国低价”无疑低过了头,它透支了中国的环境、土地和人力,仅仅使中国企业的老板获得了利润,却失去了中国通过全球化提升为“第三类世界工厂”的机会。
三、如何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
如何走出这一困境,在鲍曼此书的论断中没有清晰地写明,他只是对受地域限制的、被搜刮剩余产品的“非精英分子”的人群表示了同情。然而,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无法回避、必需正视的问题。事实上,如果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入世的契机,全面发展经济,成为“第三类世界工厂”是有完全有可能的事情。
首先,要从战略的高度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全球化对应之策。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建立鼓励科技人才创新的机制。
其次,加强立法,适应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中国“入世”以后,首先要根据WTO的法规相应地修改自己的法规;同时也应积极参与WTO和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现行规则的修订,以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尽可能减少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再次,具体到行业,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现状制定不同类别的发展战略。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应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产业,其中主要包括纺织服装业和家电业;对于具有国内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主要是指农业机械,要通过自身所拥有的实用的技术,可靠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更大范围地占领国内市场;对于具有高增长性的产业,中国缺乏优势技术,但是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和引进资本相结合,加上自己的创新,在学习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如汽车、重大装备、石油、飞机制造等产业。
最后,要加强环境监测,劳动保护,维护工人利益等方面的工作。要防止对环境的过度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不要“断子孙路”,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待农民工要以保护他们的利益为出发点,我们要成为世界工厂的目的,是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
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但在不同的体制下,全球化会结出不同的果实。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工厂”,更多的不是一种目标,而是客观发展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却是与中国企业调整竞争战略、加强自身实力分不开的。中国所追求的应不仅仅是“made in China”,而是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重心。
参考文献:
[1]奇格蒙特•鲍曼.郭国良,徐建华译.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商务印书馆,2001.
[2]郑作时.谁为全球化的中国利益负责[J].协商论坛,2007,(7):36.
[3]陈小洁.中国“世界工厂”的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7,(1):56.
世界经济目前的现状范文4
一、推动国际油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今年以来油价快速上涨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可以概括为原油供求关系趋紧、心理疑虑加重和投机活动猖獗三大因素,同时也是国际上争夺石油资源和控制石油市场斗争的反映。
1、石油需求持续增长。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几年的低迷状态之后,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呈现复苏的趋势,今年更是出现了“同步增长”的良好势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新任总裁罗德里戈·拉托目前乐观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可望增长4.6%,为15年来最高增幅。从世界主要经济体看,表现都好于原来预期。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4.4%(以年率计算),高于一个月前公布的4.2%的初步估计,表明美国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欧元区和欧盟25国经济环比均增长0.6%,分别比去年四季度环比增速高出0.2和0.1个百分点。从同比来看,今年一季度欧元区和欧盟25国经济分别增长1.3%和1.6%,而去年第四季度同比增速为0.6%和1%。日本经济环比增长1.4%,折合成年率为5.6%。这是日本经济连续第八个季度出现增长。数据显示,日本经济很有可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地产和股市泡沫破灭后首次进入经济持续增长阶段。世界经济增速加快,国际市场原油需求持续增加。国际能源机构(IEA)曾预测今年世界石油需求每日将增加100万桶,3月11日把需求增加量调高到165万桶,而在该组织4月份的《石油市场报告》中,又把这个日均需求量预增加到170万桶,达到8030万桶。美国能源部情报局发表的2004-2005年世界石油预测报告认为,世界石油需求将大幅度增长,继2003年增长1.8%之后,2004—2005年的增幅可能超过2%。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对油价形成新的上涨压力。
2、原油库存下降。原油库存量高低是国际原油价格升降的一个决定因素。2003年以来,西方国家商业石油库存不断下降,到2003年年底原油库存降至25.27亿桶,比最近5年同期的平均水平减少9500万桶;今年1月底降到24.94亿桶,2月底进一步降到24.62亿桶,仅相当于这些国家52天的原油需求量,低于IEA要求的90天的标准。为此,IEA发出警告,石油库存量进一步下降将加剧现货市场供应短缺和价格风险。如目前美国商业石油库存已经降到1975年以来的最低点,为了防范石油供应中断,美国一直在增加战略储备,这反过来又加剧了国际原油市场供应的紧张。据美国能源部公布的数字,美国石油储备每天以116桶的速度增加。美国计划储备7亿桶石油,而目前石油战略储备为6.392亿桶,离7亿桶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业内人士认为,美国政府扩充石油储备的政策使世界石油价格每桶攀升了6美元。
3、欧佩克(OPEC)限产保价。半年多来,OPEC两次作出减产决定:2003年9月2日减少日产量90万桶,尽管没有真正执行减产决定和部分成员国超限额增产,但国际油价一直呈震荡攀升走势;今年4月1日起又将原油日产量减少100万桶,并要求成员国立即停止超配额的原油生产。OPEC采取的限产保价政策,人为地减少国际市场原油供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原油供求的紧张形势,推动石油价格攀升。多数成员国认为以前的油价过低。如沙特石油部长称,纽约原油价格在30-34美元反映了目前投资和维护油田的成本。尼日利亚总统石油顾问称,必须找到一个新的参考区间以指引投资者,把22美元作为底价不现实。还有的成员国表示,升高油价是应对通货膨胀影响和美元贬值的保障措施。
4、探明石油储量不足。石油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商品,是非再生资源,探明储量对石油价格影响很大。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世界油价长期走低,导致国际资本从石油勘探开发领域大量撤离,自此世界石油勘探再无重大进展,国际石油市场新增产能停滞不前,而原有产能却以每年10%的速度递减。IEA估计,现在低成本的大油田基本上都已被发现,世界石油产量将在2015年以前达到顶峰,在石油产量递减之后,石油供不应求即会出现。目前,世界每天用油约8000万桶,一年大体为300亿桶。现已探明可开采的石油储量为1万亿桶,预计还有未探明的、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的石油储量1万亿桶。未来开采新的石油资源将更加困难,70%在中东地区以外,如西非沿海的石油储量蕴藏在几千米的深海下面,开采里海的原油则要遇到几个月的冰冻期。然而石油需求量却在波动中逐年增加,据估计,到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量将增加30%。原油产量和供应量能否满足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正在受到全球的关注。如果人类进入后石油时代,在石油产量递减而石油生产又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少数公司手里的情况下,石油有可能成为较昂贵的能源。
5、心理疑虑推波助澜。当前的石油市场动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心理因素导致的。一方面,近年来中东地区局势动荡不安,一些主要石油出口国局势不稳,尤其是中东伊拉克局势持续紧张和沙特阿拉伯多次遭受恐怖袭击,导致人们对原油供应中断的日益担忧。今年,中东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冲突及美军虐囚事件,都加重了市场对恐怖分子袭击采油、运油设备的担心,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石油开采和运输成本。有西方媒体分析说,这种担忧导致油价出现每桶5—10美元的“恐怖风险溢价”。OPEC从去年以来一直对原油市场供大于求可能造成的油价暴跌存在疑虑。代表西方石油消费国利益的国际能源机构IEA前不久又发表报告称,今年二季度,世界石油市场对OPEC原油需求量将下降10%,每天达2330万桶。这些举措和判断给市场的预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伊拉克地区的不安定,也会给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带来一系列不确定性的因素,使各方面对国际石油市场的担心加剧。
6、投机商借机炒作。油市背后的期货投机常常是操纵油价涨落的被忽视的因素。近年来,由于国际社会对游资进行了严格防范和约束,相当多的对冲资金开始转向国际原油期货市场,利用当前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和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在全球范围内的商品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进行倒买倒卖,谋取超额利润。石油期货交易量目前约为现货交易的好几倍.据估计,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真正的需求方只占交易总量的三成,其余均为套利者,国际投机对每桶原油价格造成的影响大约为8美元。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势头日益明显,商业原油库存的下降,以及中东地区动荡局势对人们的心理影响,再加上夏季用油高峰即将到来,这些因素都使投机商确信第二季度油价不会出现季节性回落,因而纷纷投下赌注。自2003年9月起,华尔街的投机商们就开始大笔购买石油和汽油期货。同时,油价的上涨导致了汽油价格上涨,汽油价格上涨反过来又在投机商的鼓动下,拉动了原油价格上涨,从而使泡沫越吹越大。有专家认为,如果真是因为产出无法满足需求,本次油价上涨的获利者首先应该是产油国或产油企业,但统计表明本次油价上涨最大的获利者却是石油加工公司。如美国最大的石油加工企业和油商康菲公司2004年一季度的毛利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3%,达到了16.2亿美元。英国石油公司去年的获利已创下历史最高水平,今年一季度又上升了17%。
7、政治因素日益凸显。按常规分析,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油价最终由需求决定。可是近年来,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生产国际化的发展,政治因素对油市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争夺石油资源和控制石油市场,已成为油市动荡和油价上涨的深层原因。伊朗石油部长纳姆达尔·赞加内认为,油价居高不下不是由于供求关系基本面造成的,而是政治因素。正因为政治因素的介入,国际石油市场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迷雾重重,市场运行态势和发出的信息常常相互矛盾,致使不少石油界业内人士在预测油市前景和油价走势时,屡屡大跌眼镜。
综合分析,国际石油价格高位运行是诸多因素互动的结果,在决定石油市场走势中,供求关系基平面已经由相互作用的多种因素所替代。从近期来看,被扭曲的石油价格经过市场的调节和各方力量的较量后将会缓慢回落,但回落的空间将十分有限,油价在高位徘徊的现状在短时间内难以缓解。从总体和长期来看,国际石油市场从供过于求变为供应偏紧,从买方市场转为卖方市场,国际油价保持在较高价位是不可避免的,低油价时代即将结束,预计油价将在每桶28—33美元之间上下波动。
二、国际油价高企对世界经济及我国经济的影响
较高的油价水平最终要传导到原材料和消费价格环节,并影响投资等经济活动。油价上涨必然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效益,影响企业扩大再生产,还将抬升物价,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给世界经济及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1、石油价格持续上涨使世界经济增长蒙上阴影。不久前,西方七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发表声明指出,高油价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隐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油价在一年内若上涨15美元,将使世界经济增长率减少1个百分点,相当于损失3000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该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甚至指出,这个数字很可能被低估了,因为油价飙升还会使消费者及企业信心大跌,重挫消费和投资支出,间接损失难以估量。
世界经济目前的现状范文5
一、历史与现状
世界发展史显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曲折、持续发展的过程。据美联储和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发表的报告,近两千年来,世界经济出现了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第一波浪潮出现在两千年前的罗马帝国时期,由于交通网络的建立和共同语言、法律、货币等的出现,英国与中东地区之间的贸易获得了大发展。第二波浪潮发生在16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拓了海上通道,推进了欧、美、东亚地区的贸易。随着这些地区的贸易后被英国、荷兰的贸易公司所控制,欧洲国家内部出现了反对声音,国际贸易扩张受挫,全球化发展一度陷入停顿状态。第三波浪潮出现在1815年一1913年间,国际贸易再次大幅扩张,金融资本和劳动力加速流动,新技术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轮船、火车、电话、电报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运输和通讯成本。比较优势理论问世并日益受到重视,许多国家开始接受国际贸易不是零和而是双赢的理念。科技发达和资本丰厚的欧洲,特别是英国成为国际贸易和货币体系中心,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土地的国家则已成为其外围。制成品、金融资本及熟练的劳动力从“中心”流向“外围”,自然资源和农产品从“外围”流向“中心”,形成了互补互利的交换格局。在这一时期的大多时间里,各国政府对贸易、资本流动和移民实施开放政策。但由于来自“外围”地区的廉价谷物进口使“中心”地区的地主收入面临下降压力,19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不少欧美国家相继提高关税。后来,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的相继发生,第三波经济全球化浪潮进入低潮并出现倒退。
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出现在二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时期,并持续至今。与以往相比,第四波全球化浪潮发展具有新的特点。
首先,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世界贸易迅速增长。按2000年美元计算,世界出口额从20世纪60年代初1万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10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约5.5%,高于同期世界CDP增长率(约3.1%);同时,世界投资大幅度扩大。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额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100亿美元增至2005年的9160亿美元。目前,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占全球GDP的25%,FDI占全球CDP的21%,而1913年仅分别为8%和5%。随着中国、印度、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空前扩大。
其次,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劳动分工和资本流动已突破了“中心”与“外围”的格局。过去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购买大宗初级产品,现在新兴市场经济体有能力生产并出口包括高科技在内的制成品。更重要的是,国际资本流动出现重大变化。19世纪世界最大经济体英国拥有经常项目盈余并对外输出资本,而当今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出现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并从新兴市场经济体输入大量资金。据联合国报告,2006年从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资金达7630亿美元,这种资金倒流现象已持续了几十年。
第三,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生产过程布局达到了新水平,高新科技开发和应用,不仅使发达国家企业将制造业生产流程转移海外,也将服务业部分业务流程外包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经营成本。服务外包使可交换的服务范围迅速扩大,从而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服务出口额从1984年的3578亿美元增至2004年的20093亿美元,其中发展中国家服务出口额从541亿美元增至3953亿美元。
第四,国际资本市场流动性加强。目前全球资本流动总量扩大,资本流动形式也在增多。过去国际证券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等少数领域,而现在投资者把投资范围扩散至众多部门的债券、股票及其他衍生金融产品。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提高金融开放度,西方银行等金融机构扩大全球经营规模,有助于新兴经济体金融部门发展,但也带来较大风险。
第五,劳动力全球一体化水平提高。近20年来,随着中国、印度和前东欧国家与世界市场联系增加,全球有效劳动力(经出口加权计算的劳动力)扩大了3倍。发达国家通过进口最终产品、将中间产品的生产外包到境外以及吸收外来移民等,利用这些不断增长的全球劳动力供应。劳动力的日益全球化提高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劳动力报酬。
二、动力与阻力
第四波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持续发展,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政府开放政策及新兴市场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等三大动力。
第一,科技进步导致运输与通讯成本大幅度降低,航运、水运技术的改进及通讯、电脑、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降低了运输、通讯成本,而且改进了全球供应链条的管理,加快货物、资本、技术及人员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
第二,经济自由化程度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开放政策。二战结束前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后来制定的一系列经贸规则,为全球化深入发展奠定了机制基础。近几十年来贸易自由化的持续进展,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多轮谈判取得了成果,较大幅度降低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支持全球化发展的政策。目前,世贸组织成员已增至150个。发展中国家平均关税从上世纪80年代的30%降到目前近10%的水平。
第三,人口众多的东亚、南亚国家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为全球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二战后历史表明,向世界经济输送廉价、勤奋和较高素质劳动力是一些亚洲经济体通往繁荣的重要路径。专家认为,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已走过这一道路;如今中国、印度等规模宏大的新兴经济体也正沿着这一路径发展,并将对全球经济发展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中、印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成功转型,将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成功的发展范例。
然而,经济全球化发展也遇到不少阻力,突出表现为三对矛盾。一是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本地化的矛盾。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迅速流动,但自由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受制于一国国内政治力量特别是国内政治意向。全球化发展需要国家政府支持,而政府决策需要国内政治支持,缺乏民众支持的开放政策和全球化是不可持续的。目前,美、欧一些国家受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贸易政策正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西方国家社会和政界对经济开放的反对声音在增加,经济民族主义、经济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二是全球自由贸易机制与双边、区域优惠贸易安排的矛盾。美、欧在农业补贴政策方面的分歧导致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困境。与此同时,美国却热衷于双边及次区域自由贸易谈判。目前,世界范围已达成的双边和区域自贸协议多达数百项。三是经济全球化的近期结果与长期效益的矛盾。从理论上看,经济全球化将惠及所有国家和群体,但眼下的现实是不少国家和群体并未或甚少获益,他们对全球化采取反对或不支持的态度。
总之,经济全球化这一列车仍将不停顿地前进,因为其动力仍大于阻力。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从战争、大萧条、疾病恐慌、自然灾害、金融危机、股市泡沫破灭、恐怖袭击及能源危机等重重磨难中挺了过来,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韧性。在可见的未来,第四波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仍不会重蹈上一波全球化浪潮倒退的覆辙。
三、前景与趋势
未来较长时期经济全球化将持续的前景得到了一些重要国际经济机构的认可。
去年3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情报部和美国思科公司发表“展望2020年经济、产业和公司趋势”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未来15年经济全球化发展将可能出现四种前景(见表格1),其中出现“有管理的全球化”的几率达65%,而出现停滞、倒退和无限制发展的几率分别为10%、5%和10%。在“有管理的全球化”情况下,世界开放程度和速度不一定高于上世纪90年代,但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是毋庸置疑的。
去年底,世界银行在《2007年全球经济展望:驾驭新一波全球化浪潮》的报告,预测未来25年经济全球化将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在全球贸易扩张、金融市场一体化、技术扩散效应增强和国际移民持续进行四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生产要素流动性和配置效率将进一步提高,未来25年全球化进程很可能将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尽管降低农产品和服务贸易壁垒仍困难重重,贸易保护主义还可能以新的面目出现,但未来全球贸易自由化趋势仍十分强劲。据估计,世界商品和服务出口将从2005年的10万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27万亿美元,出口占世界GDP比重将从2596提高到34%。
其次,在全球化推动下,世界经济可望长期保持较强增长势头,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将从世界经济的外围走向中心,逐步成长为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未来25年,世界GDP年均增长率将达3%,高于过去25年的增长率。按2001年美元计算,世界GDP将从2005年35万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75万亿美元,其中.增长的近一半来自发展中国家。由于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抓住全球化机遇,实现高速增长,发展中国家GDP将从2005年的8万亿美元增至2030年的24.3万亿美元,占世界GDP的比重将从23%提高到33%。
第三,在全球化增加总体收入的同时,收入分配将可能更不平衡,世界贫富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未来25年,世界有高达三分之二的国家面临收入分配不均问题,全球赤贫人口(每日消费低于1美元)分布将出现重大变化:东亚和南亚所占比重显着下降,而非洲和拉美所占比重明显上升。
世界经济目前的现状范文6
【关键词】 国际金融战略 资本账户管制 人民币国际化
一、引言
中国经济在经历了快速增长之后逐渐趋于平稳,增速保持在7%到8%之间,并且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而中国要想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上不断的增强在国际经济的影响力以及提高相应的地位,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是必然趋势,而且也是其它经济体所希望的;在经历了2008的经济危机之后,人们开始怀疑持有美元以及其他世界货币的安全性,而中国经济的平稳增长使人民币的比值也相应坚挺,所以持有人民币成为他们的新选择;但是我国对于资本账户的管制,使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遇到了障碍,也使其它经济体想要持有大量的人民币的愿望难以实现。因此,让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之需,也是其他经济体所望。
二、人民币国际化内涵与现状
对于货币国际化有两种解释:一是将货币国际化界定为货币的跨境使用,二是将之定位于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货币体系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性;实际上,这两种理解反映了货币国际化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跨国化和全球化。前者通常反映了货币国际化的初始状况,后者则是货币国际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只有少数货币才能发展及此。而我国也仅仅能称得上是跨国化,离全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国的货币要想走向国际化,首先必须有较大的经济规模和较强的对外贸易的实力,这一点我国基本已经具备;其次就是国际社会对货币的信任,虽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较快,人民币相对坚挺,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还是薄弱的,所以国际社会对于人民币还没有到完全信任的程度;最后就是具有有深度、流动性和开放性的金融市场,这一点对于我国当前的状况是很难达到的,因为我国对于资本还没有完全放开,还是实行管制的,金融市场相对发展迟缓,开放度不够,所以这也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必须克服的一大障碍。
人民币的国际化首先是一个市场行为。虽然在很长时期内,中国对外经济的主体是借助于外币来实现对外经济循环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币也越来越溢出国门,在比较小的局部上成为实现对外经济循环的载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地位、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循环中的比重的日益扩大,世界经济对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期许也日益增强。再加上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一些重要的国际货币的信心呈现下降趋势,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在世界市场上日益强烈。
为了顺应市场的这种要求,过去几年里,中国开始推动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并制定政策推动在国际贸易中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我们看到,这些措施已经对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很长时期内,中国对外经济的主体是借助于外币来实现对外经济循环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币也越来越溢出国门,在比较小的局部上成为实现对外经济循环的载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地位、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循环中的比重的日益扩大,世界经济对人民币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的期许也日益增强。再加上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人们对一些重要的国际货币的信心呈现下降趋势,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在世界市场上日益强烈。为了顺应市场的这种要求,过去几年里,中国开始推动人民币的境外流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推出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并制定政策推动在国际贸易中直接使用人民币结算。这些努力也取得了相应的效果。但是要想真是实现国际化,我们需要克服的困难还有很多。
三、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面对的障碍
1、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能力有限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需要我们更多的跨境交易用人民币来结算,而这又需要较高的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为解决人民币结算和资金管理需求,境外企业需要通过向中国银行购买金融服务,这相当于中国金融服务的出口。服务于与中国国际贸易无关的境外消费的人民币金融服务,则意味着中国金融服务的进口。由于中国国内金融产品开发不足,市场开放度较低,境内金融机构对外服务能力较弱,致使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随着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和金融机构通过贸易渠道获得人民币,这些存在中国银行体系内的人民币,使得中国银行可以提供越来越多的跨境金融服务,推进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但是从目前跨境贸易人民币业务结算的银行主要集中在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这些银行相对来讲能够提供相对较好的金融服务。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跨境客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客户以及出国留学、定居、经商的个人客户;二是其它国家和地区与中国有往来的企业和客户。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扩大,跨境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商业银行在需求挖掘、产品开发、定价策略、服务提供等环节建立起服务链,满足对跨境人民币业务、跨境贸易金融业务、并购和项目金融业务、个人金融财富管理方面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
2、境外人民币汇率波动大
在外汇储备的选择中,汇率稳定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在境外人民币交易没有形成规模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会很大。比如,在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形成阶段,由于存量及交易量较小,汇率波动非常大。针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各企业均会或多或少持有一些人民币。如果将来人民币出现贬值,持有的人民币将对资产及盈利有重大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将会恶化贸易环境。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商愿意采用人民币计价,但是进口商不愿意采用人民币计价;如果人民币大幅贬值,其情形则正好相反。中国与东盟国家和地区主要是贸易逆差,所以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将会增强进口方接纳人民币计价的意愿。但是短期的价格因素并不是贸易对方接受人民币计价的唯一因素。
3、境外人民币来源不足
非居民获得人民币可以从居民境外的消费中获得,可以从贸易交易中获得,也可以从金融交易中获得。当前境外人民币来源主要包括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资金,内地居民境外消费的人民币,中央银行货币互换的人民币资金。在境外人民币处于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人民币的可获得性还是很难满足。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流通性很差,所以现阶段人民币还是很难国际化。
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1、逐步开放资本项目
为了维持政府控制汇率的能力,应该根据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开放资本项目,以此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一开放策略有助于降低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崛起的不利影响。具体而言,优先开放对利率变动相对不敏感的投资项目,这类投资项目不会因为利率的变动而引发大规模的资本流入和流出,因而,有助于避免汇率的大起大落。延迟开放对利率敏感的投资项目,这类投资项目容易引起套利资本的大进大出,从而引起汇率的过度波动。
2、提高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和服务水平
因为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决定了其对外贸易的程度,只有金融市场足够开放,才能支持巨大的国际贸易量,也只有这样才能加大人民币的跨境结算量。当国际结算运用人民币结算之后,就能够解决人民币短缺问题,也能够促进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这也是实现国际化的必经之路,所以首先要开放金融市场,当然这要在充分考虑国际游资冲击影响,在能够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上逐渐的走向开放,不能只为了人民币国际化而不顾整体经济的平稳增长。另一方面就是要提高本身金融服务的质量,只有在较高的金融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跨境交易以及国际交易服务,让人民币逐渐实现自由兑换,成为其他国家公民和经济体的外汇储备首选,从而走向国际化。
五、结论
当前人民币的国际化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其规模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相去甚远。为了我国能够在世界经济中得到自己应得的那份利益,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是必需的。人民币国际化这个问题更多的是一个世界市场接受的问题,而不是国家直接推动的问题。而要市场接受,就必须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做后盾。市场参与者都是趋利的,只要让他们能够确实感受到中国经济、中国的力量,发现持有人民币对自己有确切的好处,人民币的国际化便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因此,国家所能做的主要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中国的经济做大,把人民币及其配套制度做强,相信最后我国能在保证经济平稳的基础上,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参考文献】
[1] 高海红、余永定: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J].国际经济评论,2010(1).
[2] 刘谊、胡国正、闫晓茗:国际货币体系非主流货币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基于德国马克模式的思考[J].经济参考研究,2010(22).
[3] 李若谷: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 李晓:后危机时代的东亚货币金融合作―人民币与日元的协调是可能的吗?[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