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贸易盈利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贸易盈利模式范文1
[关键词]贸易模式;贸易利益;贸易条件;贸易摩擦;比较优势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劳动力禀赋优势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先导,中国的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且出口商品结构先后实现了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逐步上升等几个重要转变。中国经济发展的外向型特征也不断加强,近几年的贸易依存度达到60%~70%。
但在依靠出口取得大量外汇并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贸易条件恶化、贸易摩擦增多、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等问题。贸易条件恶化直接导致中国当前贸易利益的相对下降,贸易摩擦导致中国持续获取贸易利益受阻,而比较优势升级缓慢则影响到中国未来所处的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中国面临的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比较优势升级也面临很大的困难,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到中国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因此,如何缓解这些不利影响,保证中国当前和长远的贸易利益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WwW.133229.CoM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的出现与中国当前的贸易模式是密切相关的。在中国发展中大国地位和低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当前贸易模式的选择对自身获取贸易利益产生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根据中国的一些特定条件进行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
一、中国贸易模式的特征分析
1 外需依赖性逐渐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商品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且外需相对内需比例提高,逐渐形成了外需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近年来,中国的制造业生产越来越依赖于外需拉动,贸易依存度达到60%~70%,2009年中国更跻身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图-1显示了2002年以来中国内外需的比例变化,可以看到外需的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中国内需相对比例的逐渐下降和绝对规模的缓慢增长。从私人消费需求占gdp的比例来看,中国这一比例20世纪80年代约为50%左右,20世纪90年代约为45%左右,近几年降至35%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低于美国70%的比例。而且图-1数据表明,2002年以来中国国内需求当中消费需求相对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当中居民消费需求相对政府消费需求的比例都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居民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吸收的国内生产能力越来越少。从以上几个相对指标值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外需依赖性是逐渐增强的。
2 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大。由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尚未完全对外开放,引入外国直接投资和进行对外贸易就成为中国与世界经济融合的主要形式,而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大都投向了加工贸易领域,外资企业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对进口零部件进行加工组装再出口,直接推动了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外资主导下加工贸易占重要地位的对外贸易模式,因此,随着中国吸引外资规模的扩大,中国对外贸易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也显著提高。图-2和图-3为根据中国历年统计年鉴数据绘制的趋势图。图-2表明,外资企业在中国货物进出口当中所占比重呈攀升趋势;图-3则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加工贸易方式在总贸易当中一直占据相当大的比重。笔者对统计数据的分析表明,1980年中国加工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仅为4.4%,而2001-2005年间中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与进口额已分别占到总出口额和进口额的55%和40%;2006-2008年间,虽然受世界经济形势影响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49.8%和37.1%的高水平。
3 比较优势升级缓慢。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出口大国,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要素禀赋方面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中国的劳动力资源极为丰裕,劳动力成本低,且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的大量失业人口和农村的大量过剩人口的流动抑制着工资成本的提高。这样的要素禀赋条件决定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其他产业的劳动密集环节具有长期、持续的成本优势,但也使得中国的比较优势长期停留在劳动密集领域,升级缓慢。二战后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都是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起步的,其比较优势大约以10年为周期持续升级,现已进入出口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阶段。而中国近30年来出口商品仍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家电、电脑零部件等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组装加工业。虽然近年来机电产品已在中国出口商品中占主导地位,但是其中多为金属紧固件、电机、缝纫和纺织机械、变压器和整流器等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品。
二、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分析
1 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条件与贸易利益的影响。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而大国地位在很多情况下会对贸易利益产生影响,因此,在分析中国的贸易利益时必须考虑到这种大国条件。从对贸易条件的影响角度来看,当大国从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商品,或者向国际市场大量出口商品时,都会改变相应商品的世界供求形势,并造成本国贸易条件恶化。此外,在大国发生经济增长时,以不变的贸易条件衡量该国国民收入增加,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会通过影响生产和消费而影响到该国的贸易量,可能造成超顺贸易、顺贸易、中性、逆贸易和超逆贸易等几种不同的结果。除超逆贸易型增长外,其他类型增长均导致贸易规模的扩大,并造成大国自身贸易条件恶化,且增长后的贸易规模越扩大贸易条件恶化越严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国民收入增加带来的福利水平提升,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贫困化增长,即导致该国福利水平较经济增长前绝对下降。
而以上关于中国贸易模式特征的分析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当中加工贸易的比重相当大。加工贸易模式需要大量进口原料和中间投入品,组装后再大量出口,这种“大进大出”的贸易模式正与大国贸易条件恶化的前提条件之一相符,因此造成我国进口物资的世界价格上扬,而出口商品的世界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另一方面,关于中国贸易模式特征的分析还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伴随着外需依赖性的增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是持续扩
大的,近年来贸易规模的扩大更为显著,而近20年来中国一直保持着8%以上的高经济增长率,显然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顺贸易或超顺贸易型的,即经济增长增强了中国的对外贸易意愿,表现为贸易规模增长的速度超过了国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由前面关于大国经济增长与贸易条件变化关系的分析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显然属于会使贸易条件出现较严重恶化的增长类型。
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相结合,共同造成了中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很多学者如赵玉敏(2002)、林丽、张素芳(2005)、崔津渡、李诚邦(2006)等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中国贸易条件呈长期恶化趋势。虽然有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说明了在价格贸易条件下降的同时中国的收入贸易条件仍然是上升的,但笔者认为这是在出口商品单位价格降低的情况下以更大的出口数量去抵补,以避免总收入的下降,从长期来看并不可取。贸易条件的恶化意味着中国只能以出口更多的出口商品去换取一单位进口商品,即出口单位商品的贸易利益减少,而相应的进口国贸易条件改善,这种相对价格的改变事实上使得实际收入从中国向进口国转移。对中国出口企业而言,由于核心零部件基本都依赖于进口,中国出口企业以收取劳动加工费作为主要收入,其利润是很微薄的,贸易条件的恶化则进一步压低了利润,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民福利水平的提高。
2 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摩擦与贸易利益的影响。在大国条件下,中国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还带来了另一个对贸易利益的负面影响,即贸易摩擦增多。当某商品的主要出口国与他国出现贸易摩擦时,其他国家会采取不同的手段对该出口国进行贸易限制,当限制非常严格时,可能导致出口国的出口数量大幅下降,甚至停止出口,这就使得出口国无法持续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虽然wto等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倡导和推行贸易自由化,但是保护贸易政策仍然以各种相对隐蔽的手段活跃在国际经济领域当中,近几年来贸易保护主义更是暗流涌动,上升趋势日益明显。在这样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大国受到的负面影响比小国更为明显,尤其是一些商品出口大国受到的影响更加突出。一方面,在产业结构互补型的国家之间,可能出现出口大国从进口大国长期获得大量贸易顺差的情况,以及特定商品出口大国的大量出口冲击进口国相应产业的情况,这都容易引起进口国的反对,导致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竞争型的国家之间,则可能出现出口大国与众多出口小国争夺有限国际市场的情况,这也容易导致同类产品出口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这种贸易摩擦较为隐蔽,但其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中国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并影响到中国持续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2000年以来,中国已取代日本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中美贸易摩擦案例明显增多;中国与日本、中国与欧盟的贸易摩擦也不在少数;此外,中国与国际市场上进行出口竞争的印度、墨西哥、土耳其、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自1995年以来,中国连续15年成为全球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根据wto网站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12月,中国共遭受反倾销立案677起,而位于第二的韩国遭受反倾销立案仅252起。就对华反倾销的国家结构来看,20世纪80年展中国家对中国反倾销的立案比例仅为3%,而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中国遭受的677起反倾销立案中,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发起的为222起,约占33%,其余为发展中国家发起,约占67%,这一趋势体现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贸易摩擦的升级。此外,中国还多次被欧美发达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或者实施保障措施,而贸易摩擦最为突出的中国和美国还曾就纺织品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举行过数次贸易谈判。为遏制中国的商品出口成本优势,近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2009年后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这样的发展形势显然不利于中国持续获取正常的贸易利益。
3 中国贸易模式对比较优势升级与未来贸易利益的影响。贸易利益在不同产品的出口国之间分配是不平衡的,初级产品和低技术产品往往是需求收入弹性小的必需品,又由于进入门槛低成为大部分落后国家选择进入的部门,供给增长持续大于需求增长,因此,贸易条件总体呈恶化趋势,导致相应产品的出口国贸易利益递减。相反,出口高端工业产品的国家则得到较多的贸易利益。因此,比较优势的升级关系到中国在未来能否实现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模式,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在比较优势动态性的问题上,一些学者如krugman(1987)、lucas(1988)、young(1991)和redding(1999)指出,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进入具有“干中学”(1eaming by doing)效应的部门,则该国在这些部门的生产经验或人力资本积累速度较快,相应部门的比较优势加强。因此,对于比较优势原本在低技术部门的落后国家来说,如果通过生产补贴或贸易保护促使本国进入具有干中学效应的高技术部门,则有可能通过干中学在以后实现比较优势的逆转。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规模经济性明显的产业来说,如果一国能够提供足够的国内市场,也可以为这类产业的成长提供空间,使其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成本降低,国际竞争力加强,这些都是促进一国比较优势结构提升的途径。
关于中国贸易模式特征的分析表明,中国当前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比较优势升级缓慢。分析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到,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增长是以外资企业主导下的中间产品进口为支撑的,贸易模式基本上是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大量进口高技术含量的中间产品,经国内组装后再出口欧美的“三角贸易格局”(triangular tradepattem)。这样中国就长期停留在垂直型国际分工产业链的低端,并经由干中学效应不断强化产品加工组装的能力,而无法进入高技术含量的关键零部件和终端产业,也就不能通过干中学机制实现高技术产业比较优势的提升。另一方面,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往往具有规模经济性,需要足够的市场容量才能降低成本,实现产业成长,但这类产业不是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依靠外部市场实现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很小,国内市场条件就成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中国贸易模式特征是外需主导性在逐渐加强,居民消费水平偏低且增长缓慢,实际上抑制了国内一些潜在规模经济产业的发展。
三、中国外贸战略调整的政策建议
通过分析中国贸易模式对贸易利益的影响可以看到,受中国大国地位、国内要素禀赋条件和需求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当前贸易模式当中的外向型特征、加工贸易比重大的特征和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的特征是不利于中国长期获取正常贸易利益的,从长远来看,中国的外贸战略应当进行适当的调整。
首先,中国当前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应进行调整。在目前比较优势升级缓慢的情况下,中国必然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主导的贸易格局。但以上分析表明,在中国的大国地位条件下,这样的贸易格局如果不断扩大就必然会导致日益明显的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问题。为了避免贸易条件恶化和贸易摩擦加剧对中国贸易利益的不利影响,中国应当适度控制对外贸易规模,调整目前的外向型发展战略。调整方向为逐步将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规模降至一个与中国经济总体规模相适应的水平,与此同时通过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会保障、抑制商品房价格上升和补贴耐用品消费等政策措施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最终形成主要以国内居民消费需求来拉动国内投资需求和经济增长的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而对外贸易则作为该经济发展模式有益的补充。这样,中国就有可能避免和扭转贸易条件持续恶化的趋势,并缓和与他国的贸易摩擦,为自身经济发展营造一个更加稳定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其次,从长远角度看,中国不能一直依赖基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获取贸易利益,必须实现比较优势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升级。为实现比较优势的升级,中国有必要在适度控制对外贸易规模的同时培育和发展本国高端技术产业,一方面,充分利用目标产业存在的“干中学”效应,在初始发展阶段通过一定的政策工具为其提供成长空间。对于中国来说,在当前的国内外经济条件下实行高度的贸易保护已不太现实,但仍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利用wto所允许的规则和措施对本国未来战略产业给予适度保护,以及通过生产补贴为其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从而在这些产业积累生产经验或人力资本,形成通过干中学机制不断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考虑到有关产业的规模经济性,应该通过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为这些规模经济产业的成长创造市场条件,从而使其通过国内市场容量的扩大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性,降低成本和提高国际竞争力。通过以上两个途径,中国可以逐渐改变出口商品长期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的格局,推动比较优势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升级,以在未来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
[参考文献]
贸易盈利模式范文2
[关键词]引力模型 地理因素 宁波 贸易发展
一、文献综述
1.贸易引力模型
引力模型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为了解释与预期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的方式,利用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说。引力模型的最早导入,可追溯到凯瑞(Carey,1858),其所著的《社会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万有引力现象解释社会现象。最初引力模型仅是一个简单的计量模型,自20世纪40年代,地理学家、经济学家才大规模在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方面引入引力模型。而最早把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中的是Tinbergen(1962)和Poynoben(1963)。他们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里,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大国的贸易量占其GNP的比重小于小国的,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在过去50年中,引力模型在实证贸易研究中已被广泛应用,而造成引力模型流行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其在预测各种变量(国家经济规模、地理位置远近等)对于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大获成功。比如,经过引力模型的验证,确实可以说明地理因素与贸易路径有其相关性,两国之间的贸易与两国之间的经济大小成正比关系,与两国之间的贸易与两国之间的地理上或文化上距离成反比关系。二是理论体系日趋成熟。在诸多教授如Tinbergen、Anderson、Bergestrand、以及Krugman等学者的经营之下,理论基础越见稳固;三是经济学家对于地理与贸易的关系产生了新兴趣,即国家和地区“爹娘给的、无法更改”的地理位置对于贸易是否是毫无意义的因素。简单说,引力模型的基本观点就是论证了国家或地区的双边贸易往来中,地理因素、贸易成员经济规模、人口等自然因素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其他拟制因素。目前引力模型已成为分析国际间经济整合的影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已经公布的关于某地区间经济整合的影响总体经济、福利和产业结构等的影响几乎都使用了这一模型。
2.地理因素对贸易发展的影响
地理因素对人类的影响是从始至终的,特别是在现代文明的经济发展中,地理因素更是起着非同寻常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经济学教授戴维兰德斯在他所著的《国富国穷》一书中对气候和环境对国家经济贸易的影响做出了详细的分析。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孟德斯鸠也说过:“炎热地带的人民就像老人一样胆怯,寒冷地带的民族就像青年一样勇敢。”亚当.斯密斯在《国富论》的第三章指出:“劳动分工专业化的程度由市场大小所决定,而市场大小由运输成本所决定。”这样的说法中也隐含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从世界来看,新加坡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新加坡国土面积小,物产资源匮乏,但是它一直坚持以出口为主导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虽然是东南亚的一个小小的岛国,但是它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处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海上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东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扼新加坡海峡咽喉,是东南亚海空交通枢纽,适合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加上周边国家的丰富物产资源,共同造就了新加坡的商贸中心和大转口港地位。
从我国来看,自党的后,全面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尤为突出。无论是沿海经济特区,还是亚太地区“弓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确立,都是建立在优越的地理位置基础上的。从现状看,对外开放使我国东部地区出现了一个月牙型的面向太平洋,辐射其他大洋、大洲的黄金海岸。随着东部沿海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地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经济,特别是贸易的存在与发展。因此,研究地理因素及其对经贸的影响具有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对预测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国际贸易变化和做好对外经援工作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这一出发点,以宁波市为主要研究对象,试着探讨宁波市在地理因素方面的优劣势及其对宁波经贸的影响程度,从而对宁波市的发展建设方向提出自己的建议,望其能扬长避短,进一步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宁波地理因素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
(1)港口资源优势
宁波港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国际深水大港,与之配套的集疏运交通网络已日趋完善,港口生产能力强劲。
(2)地理区位优势
宁波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的中段,出海口十分开阔,宁波港处于亚洲港口的中心位置,对外面向环太平洋地区,对内覆盖华东地区及长江流域,拥有作为国际航运枢纽的优越地理位置。
(3)日益完善的交通优势
近年来,宁波的交通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陆上交通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发达的海陆交通网络体系将为宁波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提供强劲动力。
(4)人口优势
宁波市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绩效明显,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强大,保障了劳动力的供给。中产阶级在壮大,购买力旺盛。
(5)商贸文化传统优势
宁波具有1000多年的对外贸易历史及重教重文的悠久传统,有着深厚的儒商文化底蕴。在优秀儒商文化的熏陶下,近现代涌现出众多卓有成就的宁波帮商人。且宁波与上海、苏南地区同属吴越文化,为宁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基础。
2.劣势
(1)资源劣势
宁波本地缺少生产所需的矿产资源和一次能源,水资源也不宽裕,二次能源短缺,电力生产能力虽强,但本地能用的电力尚显不足。工业企业生产需用的能源、原材料大多需要从外地购入,相对成本较高。而同时宁波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临港大工业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中资源消耗型的产业上升较快,带来了较严重的资源压力。
(2)科研人才劣势
多年来,宁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较为稀缺,吸纳人才的平台少,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科技力量十分薄弱。虽然1999年,宁波市通过“科教兴市”一号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力度,人才短缺的状况有了较大程度的缓解,科技实力有了明显增强;2004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做出“人才强势”战略,构建区域型人才高低的重要决定,但由于起点低、基础弱,与同类城市相比,科技与人才仍显薄弱,影响了宁波城市的发展能力和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力。
(3)城市化劣势
宁波的城市化在不断发展,但由于宁波城市基础薄弱,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中心城区建成区规模偏小,体现城市功能的服务业发展较滞后,缺乏对周边地区的服务和带动能力。
三、宁波市地理环境因素对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1.引力模型的建立
传统的重力模型只包含两个解释变量: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吸引力”因素和以距离为“排斥力”因素。如果我们用Yi和Yj表示国家i和国家j的国民收入(人文地理因素),用Dij表示两个国家的首都之间地理距离(自然地理因素,那么两国的商品贸易可以写成如下的对数线性形式
LnXij=a+blnYi+clnYj-dlnDij (1) 在这里,a,b,c和d都是正的常数。该方程式可以使用贸易伙伴国家一年的截面数据或连续几年的集中数据来进行估计。为了适应本文的研究内容,我们借鉴专家的资料,重组如下模型:
LnXij=a+blnYi+clnYj+dln(Yi/Pi)+eln(Yj/Pj)+flnIITij+glnDij+hlnGTL+Uij(2)
其中,Xij为宁波对各经济体的出口总额。各解释变量中,Yi和Yj为宁波和各经济体的名义GDP,一般GDP(经济规模总量)越大,潜在的进出口能力也越强,因此系数b和c的预期符号位正值;Yi/Pi和Yj/Pj为宁波和各经济体的人均GDP,反映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本――劳动比例(资源禀赋差异),系数d和e应有正的预期符号;IITij表示人均GDP之差的绝对值,反映由人均水平决定的双边需求水平接近程度,根据“林德定理”,该值越小,相互需求越大,由此产生的双边贸易流量就越大,因此f为负的预期符号;Dij为宁波与各经济体之间的绝对距离,反映运输成本的高低,是阻碍贸易的重要因素,因此g的预期符号为负;GTL表示各经济体与宁波是否有共同语言,如是,取“1”,否则取“0”,一般说来,拥有共同语言,就反映相互之间在政治体制、风俗习惯、法律制度方面比较熟悉,从而减少了跨界沟通的成本,可以促进贸易。因此,h有正的预期符号。
2.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用的数据如宁波市的进出口贸易额和GDP来自宁波市统计局的统计年鉴,而各经济体的GDP来自世界银行的报告;对于各地区间的绝对距离,本文采用通常并且相对简单的做法,即以国家或地区的首府为基点,文中涉及到的城市有宁波、青岛、中国香港、台北(中国台湾)、华盛顿(美国)、东京(日本)、首尔(韩国)、布鲁塞尔(欧盟),数据来源于地理专用软件WinGlobe。
3.实证结果
宁波市根据模型得到的结果看,判定系数系数R2=0.960,修正后的判定系数为0.943,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得较好。F=57.729,并且各变量都满足1%的显著性水平。
因为计算时发现宁波市名义GDP和各主要经济体人均GDP显著性水平很不理想而剔除。余下的几个变量中各主要经济体名义GDP、宁波与各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距离和是否有共同语言满足都较好满足显著性水平。
青岛市根据模型得到的结果看,判定系数系数R2=0.985,修正后的判定系数为0.979,表明模型在整体上拟合得较好。F=162.064,并且各变量都满足1%的显著性水平。
同样因为发现青岛市名义GDP和各主要经济体人均GDP显著性水平很不理想而剔除。余下的几个变量都较好的满足显著性水平。
4.结果分析
第一,可以看出,无论宁波市还是青岛市,各主要经济体名义GDP系数值都是所有变量中最大的,且显著性水平满足1%,说明出口目的地的GDP对于宁波市和青岛市贸易的出口额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而且GDP指标比人均GDP指标有着更好、更准确的解释性。研究表明,如果两国的贸易规模更多的由他们的GDP总量来决定的话,那么说明该国的贸易结构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的商品仍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的。这一点非常符合宁波市和青岛市对外贸易的现状。虽然近些年发展迅速,但宁波市和青岛市出口到发达地区的主要商品还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上面,处于全球产业链的初级阶段。
如果宁波立志要成为世界级的港口城市,那么加快产业链的升级势在必行,因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终有一天会消失的。这一点上不能仅仅指望祖国经济不断发展带来的经济结构转型,宁波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应该适时而动,抓住机遇完成“华丽转身”。
第二,距离是阻碍宁波市和青岛市对外贸易的最重要因素。这也是全球贸易最大阻碍因素,过去是,现在是,在可见的将来也会是。虽然在“全球化”交通和信息技术君临天下的今天,世界各地前所未有的联系在一起,运输成本不断下降,但距离因素仍然对贸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本文得出的距离因素的系数的绝对值相对于国际权威机构的数据要小得多,这不得不解释为宁波市和青岛市的特殊性。宁波市和青岛市对外贸易的主要手段是海运,这就给距离因素的考量带来了变数。比如,宁波到欧盟的航线需绕道东海、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地中海,这是直线距离不能反映的;再比如,宁波到各主要经济体的终点不一定是首府,而可能是离首府较远的城市。这些都为距离因素在模型中所起的作用带来了不小的变数。但总的来说,距离(或运输成本)作为阻碍宁波市和青岛市对外贸易的主要因素这一结论是无可置辩的。
第三,按照常识性的理解和研究的普遍结果,共同的语言,共同的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的确有助于贸易的发展。但由于历史原因,祖国还只有10几年的光阴,台海两岸的贸易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这一因素在模型中的作用体现的还不明显,甚至在青岛市,这一系数还出现了不能忽略的负数,这不能不引起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政治和历史原因,还有就是江浙地区与香港、台湾地区因为地缘、人文和区位的优势而有着相比于其他多数大陆地区(比如山东)更紧密的贸易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分流了港台与青岛的贸易流量。
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联系的日益紧密,宁波或青岛与港台地区的贸易会有着飞跃式的发展。这方面的潜力巨大,正等着被挖掘。
第四,因为本文着重考察的是宁波市或青岛市对外贸易的出口额,因此宁波市名义GDP、宁波市人均GDP等因素在模型的影响无法体现也在情理之中。
综上所述,宁波市和青岛市对比后得出的优势在于背拥长江三角洲,与港台地区有着地缘与人文上的优势和悠久的贸易交流的渊源,与欧盟的实际海运距离也要更近些(虽然直线距离显示青岛更近);劣势在于与韩日的距离相对较远。
四、本文的建议
1.准确定位、明确发展重点
宁波要在长三角区域发展中走在前列,率先发展,就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找准定位,明确发展的重点。宁波最大的优势在于港口和地理区位,必须围绕港口和区位找准自身的发展方向,确立自己在长三角的地位。首先要突出港口资源优势,找准长三角南翼及浙江省的现代物流中心的定位,并配合上海成为亚洲国际航运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
2.发挥区位优势、弥补地理劣势
宁波市有着长三角这一独特的地理优势,就应该抓住这一点,努力优化配置,积极吸引贸易伙伴。要把握两岸关系回暖、香港与祖国经贸不断深化的历史性机遇,利用区位、人文和历史渊源上的优势加大与港台地区的全面合作。可通过各种优惠和鼓励性政策吸引韩日地区的贸易伙伴,或者加强与其他港口(比如青岛)的联系发展东亚贸易,弥补距离上的差距。
3.加快产业链的升级
宁波市的出口商品还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上面,这虽受国情制约,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宁波市理应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率先实现产业链的升级,更好的融入世界经贸体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4.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宁波的城市交通建设起步晚,基础薄弱。近几年虽有较大发展,但相对于宁波经贸向前不断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必须加强地铁、轨道和高速公路的建设,围绕宁波港建设好世界级的港口城市。
5.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服务能力
宁波要吸引和留住贸易合作伙伴,就必须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服务能力。提升宁波的城市功能,首先要在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同时,加快发展体现城市功能的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到突出的位置上,加快推进区域商贸物流和金融服务中心建设,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教育、商务服务、大宗贸易、信息服务、中介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等生产和生活服务业,以增强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服务能力。
6.加强科研教育的投入
宁波科技和人才的缺失已经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凸显出来,未来更是有可能成为阻碍宁波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加强科教的投入已是刻不容缓。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朱钟棣 郭羽诞 兰宣生:国际贸易学[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09):第96页
[2]吴思敏 詹正华: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J]. 特区经济, 2006(11)
[3]朱钟棣 郭羽诞,兰宣生:国际贸易学[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09):第96页
[4]刘俊: 区域贸易安排的法学进路[M]. 中信出版社, 2004(08):第58页
[5]刘俊:区域贸易安排的法学进路[M]. 中信出版社, 2004(08):第58页
[6]师博. 社科人文:第1辑[M]. 南方出版社, 2004(03),第113页
贸易盈利模式范文3
贸易顺差――持续数百年的盈利模式
一国经济增长是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即贸易顺差)“三驾马车”拉动的。2005年,在国内消费和投资略显颓势的情况下,外贸增长迅猛,进出口总额占到GDP的64%,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头号主力。事实上,在过去10年中,外贸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无疑成了中国经济能得以持续发展的盈利模式。其实,中国的贸易顺差持续上升这样一种凭借人力资本优势的盈利模式早在几百年前就发生了。在前,中国的GDP一直占全球第一(一般估算均占20%以上),1689年英国与中国在广州正式通商,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国。中国向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出口丝绸、瓷器等,维持了100年以上的贸易顺差地位,其结果是全球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而欧洲出现了贵金属货币的短缺。
除了欧美贸易外,中国在与东南亚各国,尤其是日本的贸易中也保持顺差地位,并从日本获得了该国出产的大部分白银。据估计,从1550年~1800年大约250年间,中国共获得了大约12亿两白银,占这段时期内世界白银总产量的一半左右(Barrett,Ward.1990),而其他学者较为保守的估计也认为中国在那段时期至少占有了全球白银产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总之,如此之大的贸易不平衡肯定会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为抢夺白银而不择手段,1840年的直接原因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为获取白银而走私鸦片。
靠贸易顺差拉动经济增长之路越走越窄
2005年中国对美的贸易顺差达到1142亿美元(按美国的统计口径大约为1700亿美元),高于中国全球贸易的顺差总额,美国的贸易逆差总额的四分之一来源于中国。而截止2005年底,中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8189亿美元。如加上香港的1243亿美元,中国就超过日本,成为外汇储备最高的国家。中国目前的贸易地位和外汇储备,确实与200年前的中国有某些相似之处。而在二战结束后就取代英国成为全球霸主的美国,会不会向当年的英国那样向中国发动一场“战争”呢?我想,人类文明毕竟又推进了百余年,在信息传递速度和对称度都大大提高的今天,避免战争的能力也相应提高了。但问题是,通过利用人力成本低的优势来持续实现贸易顺差模式,能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呢?
事实上,随着中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中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升级。2005年堪称贸易争端年,欧美对华纺织品特保争端是建国以来国际反响最大的贸易争端,其波及中国就业人数之多、涉及出口金额之巨均为此前中国对外贸易争端所未见。2006年新年伊始,欧美再度对中国鞋业提出反倾销。据称我国已经有4000种以上商品受到进口国的调查。除了出口商品受到反倾销、反补贴及特保措施等非贸易壁垒阻碍外,西方各国对中国汇率政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指责也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背景下,中国要靠这种模式来推动经济增长的路将会走得越来越艰辛。
而且,这种凭借人力资本低廉优势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也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即便是在清朝,由于丝绸出口的需求量很大,导致东南省份通过砍伐森林来种植桑树,又由于人口膨胀导致的粮食需求的增加,同样也导致了毁林造田的后果。因此,中国的森林面积减少并不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实际上可以追溯到17世纪。如今,传统的出口品种已经被纺织、服装、鞋帽、玩具等取代,但本质还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在延续两三百年前就拥有的比较优势。当然,与过去不同的是,境外企业在中国经营的加工出口贸易几乎和纯出口贸易平分秋色,中国成为了世界加工厂(而非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其背后原因还是因为有取之不尽的廉价人力资本。由此可见,我国外贸比较优势几百年来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200多年前由于外贸活跃而使得经济富庶的岭南、江浙等沿海地区,现在同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然而,我们在获得了比较可观的白银或美元的同时,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又失去了什么呢?是生存环境。作为世界加工厂后产生的巨大废弃物所带来的污染、大量资源的消耗,作为廉价劳动力最大供给国必然产生的人口密度过高问题……尽管目前我们是全球第三贸易大国,但与前的中国比,贸易地位恐怕不如那时(当时对所有国家的贸易均是顺差);积累多年的8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只是去年美国GDP的6%,这与200年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白银财富是不可比的。而且,这种纸币形式的储备往往受制于人,且使得本国驾驭货币政策的空间减小。以付出巨大代价来获取不大的利益,这就是中国当前的贸易盈利模式。
转变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几代人努力
我们再来看一下西方国家几百年来的盈利模式。欧洲原先要比中国穷,所以才有了一批冒险家航海到东方寻找黄金的冲动。他们靠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大量移民,并在那里采掘和生产白银。拿白银和亚洲国家交换商品。他们又了解到非洲很多地方的货币是贝壳,于是,欧洲的商人将马尔代夫购得的贝壳运到非洲,用来换奴隶,给欧洲带来了廉价劳动力。当然,最终让欧洲致富的还是靠18世纪的那场工业革命,在全球取得了技术领先地位,并将这种技术用作对别国资源的掠夺,如英国到了19世纪就成为拥有很多殖民地的“日不落帝国”。如今,虽然游戏规则已经文明了许多,但西方国家无疑仍处于全球贸易中的有利地位,凭借着技术优势和跨国经营策略,西方国家总能用最低成本支配各类生产要素,然后在全球销售拥有专利技术或具有品牌的所谓高附加值的商品(如LV箱包的高昂价格只是体现其品牌而非使用价值)。
现在大家都已经意识到靠外贸来带动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希望通过扩大内需等办法来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但问题是理想和现实之间总存在差距。比如一个年出口50多亿双鞋的中国制鞋业,是难以通过扩大内需来消化其产能的。又如我们早在八・五计划时就提出“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的目标,至今也未能实现。这说明,人总是倾向于拿最小的成本或唾手可得的东西来换取最大的回报。
有人说中国在18 世纪之所以没有像英国那样出现工业革命,是因为当初中国人力资源成本要比英国低;英国纺织业采用氯气漂白技术的发明和推广是因为英国缺少阳光(暴晒漂白),看来也确有其道理。因此,在现有人力资源成本依旧低廉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贸易盈利模式似乎不可能。要改变经济增长的方式,不能只停留在规划和口号上,必须提高现有生产要素价格的成本,如土地成本、能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等。尤其需要控制人口,笔者认为,我国尽管实施人口控制多年,成就显赫,但正如我们低估了GDP中服务业创造的价值一样,中国的实际人口,尤其是非城市户口的人口数存在被低估的可能,需追加对农业人口及农村向城市移民人口在生育控制上的投入,此外,还可以通过增加教育等投入来提升人力资源成本。
贸易盈利模式范文4
1.1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内涵
作为新兴网络经济的一项具体应用,电子商务的本质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其中,技术是手段,核心是商务模式。因此,只有产生实际的利润,才符合商业原则,才有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必要。这就涉及到如何获利的一个根本问题,即盈利模式。电商盈利模式理论在电子商务理论和实践的环境下得以发展,在传统企业经营和运作模式的理论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深化。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系统,它是指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价值,同时企业和其他参与者能分享利益的有机体系,它包括产品及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结构,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形成,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电商模式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且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以实现网站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1.2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分类
电子商务的范围波及人们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等各个方面,其管理与服务也涉及政府、经济、工商及用户等多方面。互联网在逐步渗透到每个人生活的同时,多种业务活动也在网络上相继展开,推动了电子商务领域的繁荣与昌盛。电子商务的应用小到个人理财、网上购物,大至公司经营、国际贸易等诸多方面。根据有关专家的观点,若想在低门槛的电子商务市场生存,就要制定出可行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本文按照互联网网站收入的来源不同,将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细分为:网上目录盈利模式、广告支持盈利模式、数字内容盈利模式、交易费用盈利模式、服务费用盈利模式、广告—订阅混合盈利模式和线上销售盈利模式等,具体分析如下。
1.2.1网上目录盈利模式
网上目录盈利模式是指将有机目录的模式扩展到网上,并用网站的信息代替商品目录的分支。比较常见的网上目录盈利模式有纯网络型网上商店、网络直销型、传统零售网上商店和网络营销型。运用此模型销售的商品有计算机与家电、音响、图书制品、服装零售、奢侈品和鲜花等。网上目录盈利模式的成功因素在于该种模型选择销售合适的产品,并进行较全面的产品目录分类,建立方便有效的订购流程,满足客户体验,且拥有完善的售后服务。
1.2.2数字内容盈利模式
数字内容是以互联网为核心技术,将图像、音乐、影像、文字等内容运用数字化处理技术来进行整理和使用的产品与服务。数字内容产业包括数字娱乐、数字学习和数字出版等项目,其中数字娱乐的发展最快。数字盈利模式的成功因素在于建立良好的用户保持,拥有独特且丰富的信息内容,建立合理的付费方式,且有效保护知识产权。
1.2.3广告盈利模式
广告盈利模式为主要依靠网站广告来获得收入。广告盈利模式包括:某类综合性的互联网信息资源并能提供相关信息服务的门户网站;根据某种策略、运用特殊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再对该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到的相关信息展示给用户系统的搜索引擎服务;为迎合中小企业的需要,将分类的广告渗透到生活各方面的分类广告网站;以广告的发行及增值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报业出版商,及零售收费向用户提供上传与下载视频的社区网站。广告盈利模式的成功因素在于它拥有庞大的用户量,较高的知名度和精准的广告投放及较完整的广告效果跟踪技术。
1.2.4交易费用盈利模式
交易费用盈利模式指的是企业通过支持某个交易活动来收取其相关费用,收取的费用则根据处理交易的数量与规模来确定。网站作为新的中介形式,通过整理和筛选相关交易信息,帮助交易双方完成网上交易活动。因此,完善的交易平台,专业的服务保障,便捷安全的在线支付体系成为交易模式成功的关键。
1.2.5服务费用盈利模式
服务费用盈利模式是指按照服务本身的价值而收费的盈利形式。如各种网上游戏、网络咨询、远程教育教学、会员服务、传真服务和多种增值服务等。因而,服务费用盈利模式因其专业的服务满足顾客需求,这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2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先进的商业模式,快速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新兴产业。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多种盈利模式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支持的同时,也随之产生了一些问题。在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影响因素中,成本、管理和风险这三个因素对其影响尤为突出,同时还受渠道冲突的影响,如何利用最少成本、最低风险及有效的管理合理避免冲突,从而获得最大收益成为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最终目标。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问题如下。
2.1成本问题
企业实行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产生的成本包括通讯成本、设备投资所需费用及维护费用。此外还包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电子商务处理单证的费用、业务管理改善费用和差旅费用等。电子商务成本包含的内容较多,因此,多方面的费用支出成为电子商务盈利模式的一大阻碍。
2.2管理问题
企业实行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后,后期的运作活动包括供、产、销及资金支付等所有其它方面的系统工程。是否盈利及盈利多少与管理有直接关系。拥有同样的基础设施、技术及同样的起点,有的企业能稳健发展,而有的企业却连连亏损。因此,管理问题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和障碍。
2.3风险问题
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使新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电子商务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在技术和非技术这两个方面跟上整个行业的发展步伐。因此,技术性风险和非技术性风险成为电子商务盈利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2.4冲突问题
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电子商务品牌间冲突,品牌内部冲突及网上销售与传统销售渠道的冲突等都会加重电子商务发展的负担。
3应对电子商务盈利模式问题的对策
3.1合理进行成本预算
为解决成本问题,第一,要进行成本预算,综合考量多种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设备投资方案;第二,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合理控制库存量,避免出现库存量积压的现象;第三,缩减员工数量,有效降低管理成本;第四,建立更完备的电子商务订单处理体系以处理不同的电子商务单据;第五,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归纳当前业务管理模式的优缺点,从中寻找突破口,学习和借鉴相关管理模式的成功之处,从而制定适合自己的电商管理模式,随着业务管理的改善和提高,有效降低业务管理费用。
3.2实行规范化管理体系
针对管理问题,首先,要结合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生产方案,生产当前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在不影响产品品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成本,满足顾客需求,为企业赢取利润。其次,在销售过程中,可以有效改善其产品销售结构,让顾客认识到改善产品销售结构对整个价值链的意义。
3.3有效规避风险
对于技术性风险,消费者无法规避和改变,只能通过企业加强技术研发消除,企业可以加强技术保证,确保电子商务信息的安全;实行法律保障,确立支付平台的法律地位等。对于非技术性风险,企业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如严格审查交易双方的信用度,完善实名制度;发展信用中介机构,提供专业化、市场化的信用管理服务;成立电子商务监督和投诉的专门机构,加强信用监督;完善失信惩戒机制,打击失信违法行为等。
3.4合理经营避免冲突
为避免品牌间的冲突,可以采用提高产品的品质,实行差异化战略,同时适当降低产品销售价格的方式来避免。因此,若要提高产品的竞争优势,在产品生产时就要凸显产品的独特性,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以优质、个性化的产品风格满足顾客需求。同时,也可以与竞争伙伴建立联盟的关系,实现共赢。此外,采取网上销售模式,顾客看不到实体,会担心产品质量。因此,网络销售应保证产品质量,增强信誉认证,避免使顾客买到虚假产品。而作为传统销售行业,商家则应该丰富产品种类,提供多种价位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顾客的需求。由此可见,电子商务企业要想实现其盈利模式,首先,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考虑现阶段市场经济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运营发展的盈利模式;其次,要不断规范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发人标准,研发更专业细致的盈利模式,刺激电子商务的成长,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最后,要通过分析大数据技术,准确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客户精准定位,提高客户的购物体验,培养客户的品牌忠诚。
4结语
贸易盈利模式范文5
[关键词] 传统媒体 盈利模式 创新
传统媒体主要是指电视、广播和报纸,是相对于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而言的。在当前媒体的大竞争时代,传统媒体单一依靠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应对新形势的挑战。传统媒体要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在盈利模式的理念和措施上有所创新。
一、我国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正面临“拐点”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一般都遵循着“二次售卖”模式,即媒体将媒介产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卖给媒体受众,再将受众卖给广告商,通过收取广告费来获得利润。在这一模式下,媒体靠“买内容”盈利,利润往往很小或不盈利甚至亏损。但从利润总额看,由于广告收入的增加,就可以弥补相应的损失,甚至能够增加利润总量。这种盈利模式的关键因素是媒体要占有较大的媒体传播市场份额,才能依此获得较多的广告收益。目前,广告收入在传统媒体的盈利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的大。据统计,将近有一半的传统媒介,其广告收人占经营收人的90%以上。而美国的许多媒介集团的广告、发行或节目收人往往只占其全部经营收人的三分之一左右。
单一广告盈利模式必然会对传媒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带来限制和威胁。由于广告投放深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因此对“广告收入”的高度依赖,势必使传媒经营的风险增高。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风险正在成为传统媒体需要认真面对的现实。
1.传统媒体间的竞争,导致媒体间广告收入差距拉大
过去,由于我国广告业发展还不成熟,加之媒体之间竞争并不剧烈,使得我国传统媒体利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就能获得较大的收益,媒体也借此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当前我国总体的广告市场投入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媒体数量的扩充,必然会导致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减少。
另外,由于创新不足,媒体数量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一些强势媒体,依靠其强大的影响力,在广告市场上占有着比较多的份额。据尼尔森媒介研究的最新报告显示,2007年三大主流媒体――电视、报纸、杂志的广告投放总额达4415亿元。而电视媒体仍位居中国媒介行业的龙头地位,是各广告主投放的首选,占各媒体类型总额的82%。而报纸和杂志分别占据总额的16%和2%。广告收入的差距还体现在地区之间。一些来自省级以上强势媒体“居高临下、抢分蛋糕”,严重蚕食了一些地方媒体的广告市场空间。不仅如此,一些同城媒体也存在相互“分餐争食”的现象。
2.新媒体的竞争,进一步压缩传统媒体占有的广告市场空间
由于数字化媒介的崛起,人们消费和使用媒介的方式正面临着深刻变革。数字化新媒介的发展,使我们进入了大媒体竞争时代。广告主选择对象极其丰富,把媒介的使用变得“碎片化”和“分工化”。据《Netguide2008中国互联网用户媒介与广告接触测量报告》数据显示:在调查互联网用户最能影响其购买行为的媒介时,53.9%用户选择互联网,而居第二的中央电视台只有19.4%。互联网“购买影响力”已经高于中央电视台。2007年11月公布的国内四大网站新浪、网易、腾讯和搜狐200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四大网站在第三季度网络广告总收入达到1.08亿美元。这表明网络媒体在广告市场上已经获得大众的认可,形成了对CCTV等传统媒体的挑战。
从以上两方面分析看,我国传统媒体原有的广告赢利模式正面临“拐点。如果不能及时加以创新,传统媒体就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媒体盈利模式应创新理念
随着报业集团、广电集团的组建,传统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而媒体的盈利模式单一弊端越来越明显。正如接受挑战意味着创造机遇一样,整个传媒业盈利模式的困局也恰恰是传媒业发生新突破的机遇。只要不断追求创新,努力探寻新的盈利模式,就会使传媒业获得突破性的发展。
1.坚持“内容为王”理念,提升传统媒体的主业盈利能力
媒介产业是内容产业,“内容为王”是传媒发展的一条铁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要遵从“内容为王”的理念,这是传媒获得发展的思想基础。因此,传媒提高盈利能力首先就要在提高内容的质量上下功夫,通过走“精品化”的道路,提高媒体的主业盈利能力。
2.树立整体经营的理念,走多元化经营道路
长期以来,广告是媒体经营的核心,但同时又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因此,当整体或区域经济增长进入低谷区时,首先受到冲击的是广告市场。随着广告投放的减少,媒体的盈利状况将恶化。不仅如此,随着物价的上涨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媒体成本支出也呈现刚性增长。因此,调整媒体的盈利结构,首先就要从改变单一依托广告盈利入手。在壮大主业的同时,有选择地多元化经营,重视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开发,通过价值链接使媒体增值,降低广告收入在全部收入中的比例。
3.树立跨媒体经营理念,由依靠单一媒体盈利模式转变到跨媒体盈利模式
所谓跨媒体就是指一个媒体集团拥有不同类型的多家媒体,而跨媒体经营则是媒体集团通过利用拥有的多家媒体这一平台来进行各种经营活动。当前,我国的媒体集团发展很快,实行跨媒体经营可以进一步扩大盈利的来源范围,并能减低成本,使媒体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传统媒体的跨媒体经营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传统媒体内部的报纸、杂志和电视几种不同介质媒体之间的跨越和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综合媒体平台。二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跨越和融合,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力争在新媒体领域也要分一杯羹。
三、传统媒体盈利模式的创新方向
目前,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媒体已经逐步意识到广告、发行等传统盈利模式已很难满足利润的高速增长和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因此,创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运用市场化的运作理念和多元化的产出模式,已成为传统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适当提高“一次售卖”的获利比重,缓解媒体经营的成本压力
从产业的角度看,传媒产业要想盈利,首先就要能够制做出有价值的、能够对受众产生较大影响力的“内容”。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良性的互动的关系,将促进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传统媒体一方面要继续依靠“二次售卖”来获利,另一方面要在拥有高质量的“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受众的经济承受能力,适当提高“一次售卖”在收入中的比例。例如,上海的《新闻晨报》历年来发行量和广告额不断攀升,但每天的发行亏损却在80万元左右。在对市场仔细分析后决定从2005年7月1日起,把报纸的零售价提到7角。如今该报日均发行量达50万以上,仅此一项就增收2400万元。报价的适当提高,将使这些媒体主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为进一步办好报纸提供非常好的物质基础。
2.注重活动营销策略,提高媒体品牌的增值盈利能力。
活动营销,也叫事件营销,是指新闻媒体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整合自身的资源,借用社会关注的焦点,策划各种富有创意的活动或事件进行创收的一种市场营销活动和过程。从美国《财富》杂志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到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年度经济人物”,从《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的系列峰会,“活动营销”在媒体营销和增加创收方面开始扮演重要角色,逐渐成为媒体发展的一种新盈利模式。
3.实行多元经营,扩展传统媒体的盈利空间
多元经营是指在传媒行业之外的更大范围内进行扩张探索。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许多传统媒体就已经开始涉足其它行业,多元化发展已触及房地产、金融、贸易、物流、IT、办学等高端行业。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就在系列化和一体化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多元化发展。它旗下不仅有南方广告有限公司、南方报刊发行总公司还有南方房地产公司和南方新发展顾问公司等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利用南方报业的影响力在各自的领域内谋求更大的发展。多元化发展实现了报业集团对相关产业的开发,并大大增强了媒体的实力。
4.进军新媒体领域,开拓传统传媒盈利新天地
数字新媒体不仅给传统媒体带来了竞争,也是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新方向。面对数字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许多传统媒体采取跨媒体的方式,通过与新媒体的嫁接,使自身发展成一种数字化多媒体传播平台。而这种数字化的传统媒体也就多提供了一种收入来源。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就大力进军新媒体,从经营网上视听业务的东方宽频到经营数字电视与高清电视的文广互动,从经营IPTV的百视通到经营手机电视的东方龙,文广的触角延伸到电视、电脑、手机三大终端。
总之,由于形势的变化,传统媒体正面临空前的挑战。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在创新盈利模式上做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钟慧:主流媒体广告投放增15%[N].文汇报,2008-2-14(10)
[2]周婷:四大门户季度广告首破1亿美元[N].中国证券报,2007-11-23(B04)
[3]阎峰:传媒赢利模式:概念、特点与战略层次[N].新闻界,2006(3)
[4]喻国明:产品为王:传媒产业竞争的新主旋律[N].当代传播,2008(2)
贸易盈利模式范文6
房地产业典型盈利模式关键成功因素
经过多年的发展,房地产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带动了诸多相关行业的共同繁荣,但随着房价的不断上涨,需求的逐步放缓,房地产行业也开始由“黄金十年”进入“白银时代“,尤其是2013年以后,房地产业的整体库存规模显著攀升,达到存量资产饱和状态,企业盈利能力步入下行趋势,加强对房地产业典型盈利模式及可持续性发展对策的研究意义重大。
一、房地产业典型盈利模式
(一)土地开发盈利模式
1.基本形式
在出让土地以前,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对土地进行一定程度的整体规划,运用统一征地、拆迁及农转用等方式对国有土地进行运作,这是土地一级开发,经过这一系列过程才能够促使土地达到一定标准,也才可以实施出让。这项业务的实施主导为政府,同时其主要运作靠市场化来完成,我国房地产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政府也逐渐完善了各种政策来推动其进步。最初,政府采取行政干预的方式来推动房地产业的进步,而现阶段,政府以制定相关政策和监管实施的立场实施干预。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政府在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现阶段,我国的土地一级开发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方式是,土地开发由市(区)级土地储备部门来执行,相关工作内容包括对资金的筹集、对规划的办理及拆迁等;另一方式是,土地开发由开发企业来执行,政府不直接参与,相关工作内容由土地开发企业自主执行。土地开发盈利模式如图1所示。
2.特点
(1)资金相对密集。这是土地一级开发过程中最主要的特点,任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巨大的资金数额。
(2)融资不易。相关企业在进行土地一级开发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业绩和银行信用等因素,常常导致其难以短时间内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同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有能够进行融资抵押的固定资产。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土地开发的过程中,企业没有使用这部分土地的权利,因此不能够将土地作为固定资产进行抵押。
(3)风险较低。作为资源类商品,土地以最前端的部分出现在房地产整个产业当中,同时地开发过程是对土地进行交易和加工的过程,因此没有较大的价值风险的存在,相对风险低。
(二)房产开发盈利模式
1.基本形式
企业全部活动的中心为房产开发,这就是房产开发盈利模式。当房地产开发用地到达投资者手中以后,投资者就需要完成开发建设并将其出售,从而回笼资金。即通过对土地、建筑材料进行加工、生产,实现成品(可售房屋)并完成销售,获取利润。现阶段,这种开发模式是市场的主流运营模式,充分体现了房产开发企业价值实现的路径。
住宅房地产、商业房地产、工业和其他房地产等是房地产的四种主要形态。这一划分取决于物业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作用。住宅房地产为民众居住提供有效服务,可以促使人们安居乐业,以重要的生活资料形式在人们生活中出现;而商业房地产是土地和建筑等在应用过程中以商业经营为目的,主要设施包含建筑房屋及全部相关基础设施等。
2.房地产开发的主要成本项目
应用该模式进行经营的房地产企业主要盈利方式就是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并最大限度的提高产品销售价格,故该模式主要的出发点就是有效实施成本控制和进行合理的市场营销组合。现阶段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需要耗费成本的环节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土地费用。包括土地的出让金、拆迁及征用产生的补偿费等;其次,前期费用。这部分费用指的是在进行土地利用的过程中,需对其进行前期规划、设计及调查产生的费用。在房产开发全部成本当中,这部分成本相对较低;再次,工程费。即房地产企业在完成建筑安装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设备、消耗的材料及安装人员的费用等。在整体的开发成本当中,占比较高。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工程费约占总成本的40%左右。
两种盈利模式对比如表1所示。
二、房地产业典型盈利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
(一)土地开发盈利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
现阶段,根据我国相关政策规定,房地产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选择这种盈利模式主要是因为在政府规定条件下能够将二级开发权利应用到这部分土地当中。因此关键成功因素包含以下几点:
首先,政府相关政策。政府颁发的一系列限制性政策是该模式应用的基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相关政策存在落实不充分的现象,因此土地开发盈利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将越来越受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进一步制约企业的盈利能力。市场化的运作及政府的主导是现阶段土地开发的主流发展方向,企业在政府赋予一级开发权利的同时,还将部分二级开发的权利交予开发商,这样才能实现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减少对政策的过度依赖。明显的周期性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重要特点,政府的调控是行业产生明显周期的主要原因,房地产业对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也日趋显著。
其次,组织与财务因素。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现阶段我国能够进行一级土地开发的企业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有效限制房地产企业实施土地一级开发的政策包括信贷和土地开发资金要求。根据国内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目前需要对土地储备贷款的发放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也限制了较小规模的企业无法顺利进行土地一级开发。
(二)房产开发盈利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
房地产企业在应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量,其中不仅包含该产业的内部环境因素,同时还包括企业内部的人才、资金和管理等多种因素。
1.产业及环境因素
在对这一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的过程中,首先要从政府的相关产业政策入手,房地产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基础环境受政府的信贷、税收等政策影响严重。国家根据宏观经济的运行趋势、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会适时调整行业相关的政策导向,从而也使房地产行业形成周期性特征。房地产企业必须时刻关注政府的产业政策变化,因势利导。再次,就是房地产企业同政府的关系。目前,房地产企业除受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主导以外,还需与各级政府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我国土地法定为政府所有,在房地产企业在盈利过程中,势必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关于规划指标、税收优惠、信贷政策的综合影响,所以企业与政府处理好关系也至关重要。
2.组织与财务因素
房地产企业的规模与现金流、抗风险能力呈正相关,企业规模越大,现金流就相对充足,抗风险能力越强。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数量较多,且多数规模较小,集中度偏低,资金实力与融资能力较差。随着国家信贷政策与风险管控的趋紧,房地产行业融资渠道与成本也相应增加。房地产企业必须有效拓宽内部和外部融资渠道,才能确保资金供给,实现长期、稳健发展。房地产企业除运用传统的银行融资方式以外,还可以尝试通过房地产信托、回租融资等方式进行融资。
三、我国房地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科学的房地产企业盈利模式
1.积极转变企业盈利方式
由于土地招拍挂广泛实施,土地开发盈利模式受到严重限制,依靠土地整理的一级开发模式盈利空间被大大压缩,房地产开发企业只有依靠房产开发盈利模式来获取利润。房地产企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规划、设计和运营等能力,才能在行业内占得先机,谋求长远、稳健的发展。
2.优化盈利结构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房地产行业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继续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也将日趋成熟。新房市场与存量房市场将形成平稳过渡,如何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优化盈利结构是房地产企业的重中之重。在资金正常流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持有型物业,增加对金融性收益产品的重视愈发重要。
3.丰富盈利方法及来源
在现阶段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中,不断丰富企业盈利方法及来源也尤为重要。大多数房地产开发企业都尝试着采取联合开发、与基金合作开发等模式对盈利途径进行探索,这样一来企业不再受制于土地资源、融资渠道、管理能力的限制,投资机会大大增加。
(二)增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实力
1.强化价值链定位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意识到,整个产业价值链中,自身环节会是存在不足的,这些不足也会严重影响价值链的稳定。房地产企业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提高自身竞争力即可,分别为采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企业基础设施。房地产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要想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将采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环节融入企业的战略发展之中,从而实现自身环节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合理定位。现阶段,相当一部分房地产企业仍属于机会发展型,这类企业只有在发展中通过强化自身实力才能继续赢得市场竞争力,在持续优化组织结构和创新管理制度的同时,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是否能获得平稳、长足利润,与人才的储备与应用具有重要的关联。现阶段,很多高素质人才在从事房地产工作,企业要想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策略,促使员工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在公司的投资、管理、运营上起到关键作用,对于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应及时转变传统的粗放型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制定并实施完善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勤勉履职,与企业实现共同发展。
伴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房地产业也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本文对房地产业的典型盈利模式及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希望能对房地产企业在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盈利模式的转变给予一定启发。从土地开发和房产开发两种盈利模式及其可持续性发展来看,未来的房地产企业在发展中首先应构建科学的房地产企业盈利模式,其次就是通过加强价值链定位及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式逐渐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程娅.大型房地产企业盈利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湖北大学,2012.
[2]李铭.养老地产盈利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安凯.上市房企电子商务盈利模式及其效率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张芳.大型房企开发旅游综合体的盈利模式研究[D].郑州大学,2014.
[5]史杰.中国企业创业模式及其关键成功因素研究[D].内蒙古财经大学,2013.
[6]苏云涛.万达城市综合体运营模式及其战略优化研究[D].华侨大学,2013.
[7]杭欣.新型房地产盈利模式初探[D].西南财经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