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学习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的学习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学习方法范文1

直观的感觉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向我们表明一个事实: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生基本上都是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历史的。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把变革历史学习方式作为主要目标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也将有利于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作为一个重要原则。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两册教材的确为学生转变历史学习方式提供比较充分的条件。然而要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还需教师和学生都作出艰苦的努力。下面我就如何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教学中,实现学生历史学习方式转变问题谈一下看法。

一、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历史教育

从知识的来源看,学习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大类型。接受学习在儿童、少年和青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的学习中占重要地位。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接受间接知识、接受书本知识是他们的重要任务。在各科的学习中,接受学习对于历史学科学习的重要性,相对突出,历史难以“目睹”,难以“发现”,接受前人的记载和老师的讲述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式。否定接受学习的观点是错误的。这种观点会把历史教育引入误区。但是,接受学习可分被动接受学习和主动接受学习两种类型。我们倡导的是主动接受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学习?

(一)形成主动接受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接受的动力首先来自兴趣。没有兴趣的接受往往是被动的,一旦有了兴趣,接受就会主动起来。新教材中的导语、“小字”部分、“史海拾贝”,以及丰富的插图,多样化的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除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外,还可根据自己的特点或特长、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并使其兴趣长期保持下去。

仅有兴趣是不够的。主动接受的更大的、更持久的动力来自对历史学习的意义的认识。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感受体验到学习历史是“有用”的。学习历史可以丰富知识,活跃思维,启迪智慧,更深刻地认识现实,把握未来。学生的感受一般是发生于细处,如通过中国古代史的学习,知道了很多成语的来源,他们会感到学习历史对学习语文大有好处。又如用所学历史知识,去评价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分析该作品是正说、戏说历史,还是乱编,他们会感到,学不学历史的确是不一样。因此,教学中应从细处着手,大处着眼,提高他们对历史学习的认识。

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对历史学习意义的正确认识相结合,主动接受学习就有了不竭的动力。

(二) 保持主动接受的状态

主动接受学习要求学习者接受知识和培养接受能力时保持主动、积极、能动的状态,注意力集中,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讨论争辩。从教师的角度讲,讲述必须有吸引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还要注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是有时间限制的,不可能40分钟内都高度集中。因此,要把一节课分为两三个或三四个时段,教学要有张有弛,要抓住开始、、总结三个关键时刻,让学生始终保持主动积极的接受态度。

(三) 从心理层次上实现主动接受

区别被动接受和主动接受主要是在心理层次上。如果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图示理论来解释,被动接受过程是消极的记忆或背诵老师灌注的“图示”的过程,而主动接受过程是学生自己在“前图示”的基础上主动自觉地构建新的“图示”的过程。比如讲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老师要求学生记住如下图示“猿猿人人”,学生通过背诵记住了这一图示,这就是被动接受。而主动接受则不同,他的学习过程是:

1.当老师介绍元谋人、北京人体质特征时,学生主动与自己脑中小学阶段已形成的前图示“猿人”相联系。

2.学生对“前图示”进行充实和改造。如思考元谋人、北京人在“猿人”这一图示中是什么位置?什么概念可揭示出他们的本质特征?

3.通过主动的努力,形成新图示A:“猿元谋人、北京人人”,或形成新图示B:“猿猿人现代人”或形成新图示C:“猿古猿猿人人”。

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如学生通过《三国演义》以及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等,头脑中已形成关于曹操、诸葛亮的“前图示”,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他们如果将教材和老师提供的史料,主动与自己的“前图示”进行联系,并对其进行充实或改造、顺应或同化,最后形成关于曹操、诸葛亮的新“图示”,这个过程就是典型的主动接受学习过程。

以上所举例子,均属知识的接受,除知识外,能力、方法、以及感情态度价值观教育,同样也应引导学生主动接受。

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是发现学习。实际上,无论是杰出科学家,还是学前儿童,都有自己的“发现”,都在进行发现学习。因此,发现学习有很多类型。目前我国广泛提倡的是探究式学习或研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中小学生发现学习的基本方式。在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中,在使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以促进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创造了诸多条件,这是新教材与传统教材质的差别之一。这些条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学习活动的安排及其相关建议的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组织和开展好历史学习活动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和关键。

七年级历史教材的活动安排在辅栏和“学习与探究”之中,除此之外还有七个“主题活动”,按规模可分为以下三类:

小型活动:如读、写、说、议、练(测评)等。

中型活动:如讨论、辩论、制作等。

大型活动:各主题活动基本上属此类,其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强,涉及人多(全班乃至年级),准备时间和活动时间较长(不仅课内,还要占有课外时间)。

对于教材安排的活动,一般说来,教师都应发动组织和安排学生去搞。当然,教材的安排意见是指导性意见,教师可按教材的精神安排其他活动以代替之,但绝对不应轻易取消活动。活动需要一定的条件,教材安排活动时,对此是有考虑的,如历史考察活动,教材已作了这样的建议: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依次选择考擦对象。一般来说,级别越高,价值越大,不得已则可求其次。教材还指出,如学校所在地缺乏考察对象,则可利用某一历史遗址或名胜古迹的照片、图片或音像资料进行“模拟考察”。这样一来,可以说任何学校都可以找到考察对象。

活动需要动手动脑动口,有些活动还要动脚,即走出学校到社会上去调查和走访。但其关键是动脑,也就是任何活动的核心都是思维的活动。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组织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从而获得创造性的成果,这是活动的最高境界。当然,对于初中学生的创造或创新,我们不能过高要求,只要是“新”于教材内容、“新”于教师的讲述和理解,应该说就有创造性。

历史教师是历史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但历史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自己。在开展历史学习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尤其应发挥好以下一些同学的作用:一是历史兴趣小组同学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多种活动的设计、主持、评比和总结工作。二是有某种特长的学生的作用,如书法、美术、音乐、诗歌、戏剧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在相应的历史学习活动中,都可发挥很好的作用。

对历史学习活动要及时认真地总结,建立起以表扬为主的激励机制。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尤其是闪烁着创造智慧的成绩或成果要充分肯定。不能人为地划分“优生”和“差生”,很多其他学科考试成绩平平的学生,在实践性综合性强的活动中,可能成为出色出众的积极分子。老师的一句话一次表扬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三、倡导新的学习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将主动接受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上面我们将主动接受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亦即发现学习)分别作了说明,实际上二者不应分开,应将主动接受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如学生在认真听讲、主动接受老师讲解青铜器司母戊鼎时,同时就在想:什么是青鼎?它与一般的铜有什么不同?与红铜、黄铜有什么不同?它是干什么用?司母戊鼎和很多寺庙中烧香用的铁鼎怎么很相像?这实际上就是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结合起来。又如进行历史遗址或名胜古迹考察,是较典型的探究式学习,但学生的年龄小知识毕竟有限,需有人加以讲解或指点。学生既听别人或老师介绍,又自己加以考察,这也是将主动接受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的一种表现。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要做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者,历史教师自己首先必须进行研究性学习或研究,做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者。通过自己研究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丰富了感受,积累了经验,就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质量。就具体做法而言,要注意以下几点:教师必须改变一讲到底的灌注式教学方式,采取启发教学,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心理学的学习方法范文2

班主任学习心理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学习理念,借鉴思维。心理学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一样,有它内在的规律和学习的步骤。它有用但也并非万能,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学生的各种情形,但它不可能帮助我们解决所有问题。它既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和高不可攀,也没有快速入门拿来就用的捷径。它和其他知识的学习一样,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从基础入手慢慢地积累和掌握。同时,班主任学习心理学也要有切合实际的定位,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专业的心理辅导者,而是成为一名更为专业的班主任,只需懂得一些心理学的思路和原理,能够将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运用于班级管理即可。基于这样的定位,我们的班主任们在学习心理学时也就需要明确重点。我们的重点不在于懂得多少理论,学会多少专有名词,而应该集中在两个层面――“学习理念,借鉴思维”。所谓心理学的理念简单来讲就是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充分尊重生命的独特。认识到学生的问题都有其背后的缘由,有些可能是成长中的必然,有些则可能是他(她)特别人生经历留下的印记。这样的理念能够让我们在面对学生问题时更为从容和理性;心理学的思维其实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思维,他特别强调尊重个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了解学生问题的根源,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循序渐进地逐步推进解决。这样的理念和思维是我们班主任最容易学习和感悟到,同时帮助也最大的,有了这样的理念和思维,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就可以保证在班级管理和学生问题处理上大方向不出现偏差。

二是立足案例,边学边用。班主任很忙,有很多的日常事务需要去处理,因此班主任学习心理学特别需要有效。他们不能够像学院里的大学生那样从理论入手,一本本书地读过来,而应该立足案例,关注运用,谨慎地边做边学。老师的工作其实和医生的工作有点类似,简单来讲就是十分依赖经验,对他们来说,了解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中我们甚至会发现面对病人,一个初出茅庐的医学博士有时还不如一个经验丰富的乡村医生有用。因此,班主任学习心理学就应该更多地来讨论个案,利用实际案例的分析进行学习。如果实际教育中没有这样的条件的话,网络论坛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像班主任之友论坛、K12论坛、心海论坛等,很多网友都会把自己的疑难个案放上来进行求助,如果把这些都当作案例分析的素材,认真地去参与讨论,那么这些案例就成了你成长的机会。针对这些未完成的个案进行研讨,一般能达成两方面的目标:一是助人解决问题;二是促进自己成长。这里就要避免只是单纯地给他人出主意,因为这样视野和思考深度都会受局限。如果带着双重目标,把参与这类个案讨论当作是一个既助人又助己的大好时机,那么思考的东西可能会更多些,更深些,对自己的提高也会更快些。案例学习也不能是简单的纸上谈兵,我们还可以针对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网上开展求助和讨论,然后再根据讨论的结果尝试着应用于实际。这里的求助,需要注意不能只是罗列出个案的一些具体的问题或行为上的表现,而要叙述自己在处理个案问题时所经历的一些细节过程,说明自己是如何与当事人接触、交流的,自己曾经采用了哪些对策和方法,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没有什么效果的,原因何在,现在又遇到了什么新情况或者什么难题,等等。只有有了这样一个具体的描述,网络上的思考与讨论才可能深入,才有可能让你不断地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实践方式,获得更大的提高。这里还需要提醒的是,到论坛上求助和讨论目的更多的不是为了获取现成的资料或答案,而是为了在与网友们的交流中反思自己的工作,改善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调整自己分析问题的思路。这样的学习能够把抽象的理论活化,便于理解和接受,更能够让老师们感受到学习的价值,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的学习方法范文3

在《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明确提出:“要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特别指出“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该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爱这一科,并从中受益呢?笔者认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营造教学环境,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指教师安排、设置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即学习的外驱力);另一方面指使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内部环境(即学习的内驱力)。

其宗旨就是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情境的“驱使”下,学生总处于一种“动”的状态中,即动脑、动手、动口,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基础和根本途径。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只有使课堂活动成为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过程,创设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安排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可见学生学习的状态如何,学习的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教师对学习环境的安排、设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图片及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其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从而达到情感的教育与审美体验。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的使用,能使教师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是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营造好的教学环境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生动有趣的导入,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他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指出:“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一节课的导入开始。生动有趣的对于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意义,好的导入不仅在上课伊始就让一节课成功了一半,而且从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自觉地改变着学习方式。

好的导入方式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引起学生感官的冲击、思维的震憾、无比浓厚的学习兴趣。从形式上来讲,有实物导入法、视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等。从我上课的实践来讲,我比较常用的是实景导入法、实物导入法和视频导入法。

如上《大众传媒》这节课,一进教室,教师在三分钟内都是用手语动作着,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引得学生摸不着头脑,纷纷猜测今天教师怎么不会说话了?有的猜教师在表达什么意思,想干什么?有的猜教师今天为什么会这样?老师的哈哈一笑,更让他们摸不着头脑,相信再不愿意上课的孩子也会被这独特的开始吸引住。然后,老师再问他们:“看懂老师的意思了吗?”“老师刚才在用什么方式表达意思?(手语、肢体语言)”“除了这些方法外,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表达我的要求?”并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学习――《大众传媒》。学生在恍然大悟中被课堂深深吸引,并自然而又深刻地记住了教学内容。

在上《合理的购物方式》一课,使用“一个白白的信封”导入本课,从钞票这个实物和它的作用,开始了“消费”这一概念的学习,之后,又使用应季的水果、流行的影碟;在《伊斯兰文明》一节课中,展示穆斯林盖头和《古兰经》,对于从未接触这些物品的南方学生,不仅牢牢地吸引了他们的眼球和大脑,更能用实物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感受。在上《诚信是金》一课时,可使用赵丽蓉的小品《打工奇遇》片段导入商业的诚信问题等等。总之,在语言、实物、声音等等多种方式的配合,一节课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转变被动的机械的学习方式为主动的、独立的、不断张扬的学习。把外在的驱动变为内在的学习要求。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这种变化除了学生自觉的要求外,主要取决于老师如何把固定的课本知识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意和主动性。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指出:“学生是一切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主体的含义之一就是,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教学内容的讲授,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要求: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要引导学生不断深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 这就告诉我们《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是基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那么,教学当然也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上教版有《儒学》一课。“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体系,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如何设计教学,才能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这个很抽象的思想,认识到它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它对中国人思想的长久影响呢?

在《儒学》的教学中,教师不是死板地写出儒学的主要思想,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设问“你的父母对你的品德方面有哪些要求?”告诉学生,父母之所以这样要求他们,是因为父母的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然后引出儒学的主要内容,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这些思想评说哪些在今天是有道理的;哪些是应该加以改变的。让学生在评判中展现自己的观点,在与别人的思想碰撞中体会真知。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听。学生迫于外在压力的学习动机大大多于内在的学习需求,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消极的,学习欲望是朦胧的,学习激情是压抑的,学习方法是统一僵化的。处于这种状态的学习没有探索欲望,没有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是必然的。课程改革正是从根本上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可见,新课程标准时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化》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完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和阿拉伯帝国的早期历史后,以《哭泣的耶路撒冷》为题,引导学生进行了专题学习。他们自己收集材料,制作幻灯片,扮演老师的角色,负责主讲,学生在已有的相关知识的支持下,从各方面搜集了现在耶路撒冷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在资料的整理中他们也感受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当今的社会问题,也体会到了自己幸福安定生活的可贵。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言自喻。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他们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和自己的看法,教师顺势增加了一节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这也符合了新课程倡导的问题教学法和研究教学法的要求。

新课程教学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进行备课时的出发点是根据课程标准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对教材理解进行备课,但毕竟与学生的思维有些不一样,就会出现一些不符和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制作幻灯片,担任主讲,由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发现师生思考方式的差异,得到信息反馈, 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又能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扩大知识面,让他们说出他们最喜爱的知识,让他们做学习的评价,一举两得。

角色置换教学法,让部分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学生,并通过课外阅读掌握大量的知识,开辟一堂由他们来讲的历史课,无疑给他们一个知识发挥、个性开发的好机会,同时,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展开的找资料的过程也是吸取知识、开拓视野的过程,对学生素质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探究辩论。更应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事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治史能力。如组织历史辩论会;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调查、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活动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史兴趣、提高了治史能力,同学之间也增进了解,师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

3.课后延伸学习,体现个性特征。《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明确指出:本课是一门开放的课程,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固定的结论转变为注重个性化的思维过程。

笔者也认为:现代的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人”的加工厂,学生不应该是标准一致的产品,而应该是一个个有着不同个性的活生生的充满感情的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培养是应该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的。因此,作为最为弹性的作业,则成为在本课学习中最具个性,最有延伸价值的部分。这里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现个性的天地。 如在〈三国鼎立〉一课中设置的课后作业:“如果你是班主任,三国中的人物是一个班的学生,请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给他们安排一个相应的职务,让职务最符合他们的个性。”这个作业不仅能考察出学生对三国中人物理解的准确程度,更能体现他们每个人的个性。这个作业没有统一的对与错的标准,只要言之有理、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就可以。

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设置被学生接受和喜爱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点亮学生心灵之灯。在教室这个环境中,教师不再是严肃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益友,在师生流动的交流中学生获得了知识,教师获得了职业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

[2] 理论发展与斯卡特金[C]//中学教学论选读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心理学的学习方法范文4

关键词:初中地理;自主创新;学习方法

自主创新学习是适应时展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发展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已成为当前教育关注的焦点。审视目前初中学生学习地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教学中教师教得多,学生自主学得少,以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很少主动思考,自我表现机会少,学习兴趣低;(2)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考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不考不学。基于此,地理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被动的教学模式,重视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道德品质得以培养和发展。下面就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谈几点看法。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创新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只有让学生身心愉悦,才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进行自主创新。地理课堂教学亦是如此,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的课堂,学生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师要学会正确地看待和理解学生的不同观点和看法,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尊重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正确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以此增强学生课堂“主人翁”的意识,锻炼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学生在跳一跳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创新学习的欲望。

二、培养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打下基础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知倾向,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使观察更加敏锐、想象力更加丰富、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兴趣的高低、浓厚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态度、效果。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过去“要我学”的消极学习态度,增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的意识,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创新学习。具体方法略谈一二。

1.联系实际,稳定兴趣

地理学习与生活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每个学生都在体验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与自己的关系,这也是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善于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有效地引入课堂中,这是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如,教学“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消弱作用”时,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指挥交通的红绿灯,用绿色表示安静与安全,为什么用红色表示停止、禁止,用黄色表示有危险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也是学生所熟知的,但是却很少有学生知道原因,因此,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巧妙设疑,强化兴趣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尝试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同化未知知识的过程。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研究和分析问题。在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给学生观察、实验、阅读、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提炼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让学习兴趣持久下去。

另外,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训练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要进行及时检查、不断校正,才能使学生最终获得良好的学习能力。

三、指导学习方法,为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奠定基础

自主创新学习不同于自学,自学是没有教师指导,独立学习的模式,而自主创新学习有赖于教、学双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和鼓励,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逐渐得以提升。

1.引导学生学会对地理规律进行提炼,使学生的归纳能力得到提高,自然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引导学生学会学法总结,要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纳分析,总结解题规律,细心揣摩答题思路,从而得出解某一类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让学生思维方式得以超越。

3.引导学生学会整合知识,建立地理认知结构,这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进一步解决地理问题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知识构建过程也是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应认真研究,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在地理教学中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让学生更加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心理学的学习方法范文5

学习活力激发是学生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状态基础和有效手段,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追求的学生培养目标。它不仅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而且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我们在激发学生学习活力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构建亲生对话平台,力求资讯传递无障碍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生想学、乐学的校园氛围,我校在整体的校园环境设计规划时,就以“学堂”为打造目标,借学生的视角、学生的需要来整体部署校园各个对话平台,努力将校园变成与学生交流信息、说学生学习事、表学生自豪心、为学生服务的开放式大课堂。

1.开发多样平台

校园的空间是有限的,除了专设了一些学生自我展示、管理的平台,我们努力利用已有空间,开发能为学生服务的多功能平台。

在我们的校园里,你可以看到各种有趣的平台: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展示平台的教室外墙上的“成长墙”;学生科学观察的教室窗台、花坛“生物角”;学生美劳作品展示的天花板“工艺区”;学生语言文化熏陶的走廊过道……

2.开放平台内容

我们重视校园主题化视觉文化布置,坚持“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站在儿童的立场想问题”,在校园的各个平台中,我们总是让学生参与其中。以楼梯台阶、走廊过道为例:我们一方面是以“四书”为主的经典名句、以“礼仪”为主的生活常识,用以熏陶、教导学生;另一方面向学生征集环境布置的字画、照片和标语,做成以“生语”为主的自我感悟。我们还特别开展了“劝学佳句”的征选活动,选取了学生自创的劝学名句,也通过照片墙展示“学生的身影、学生的作品”,这对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3.体验各种岗位

“体验教育”是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总体思路,我们以“生活绿色公司”为载体,开展了多个岗位体验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参与了常规性工作、临时性工作和管理型工作岗位的体验。

例如,“读书漂流吧”是学生根据年段推荐目录,用自己捐献的图书布置起来的开放式读书场地。学生可以申请成书吧的会员,早上与放学时间更换登记书籍,并定期更换书目,日间由值周班级进行分工管理,确保书籍整体摆放。这种自主的管理方式,能让学生在一种无压的环境下自由阅读,当时也被2012年2月11日的《青年时报》报道,标题是《自己当馆长,让图书玩漂流》。

二、开展特色实践活动,追求学科整合无界限

“特色品牌”就是知名度,是一种无形资产;有了知名度就具有凝聚力与扩散力,就成为发展的动力。而活动是解决组织具体任务的优选路径。学校基于已有的基础设施,提出以“主题实践活动”的策划、实施,来有效整合课堂内外,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1.提升策划理念,打造品牌

我们学校以打造有校园影响力的特色实践活动为目标、为途径、为手段,力图全面营造一种教育学习氛围。

我校特别策划实施了“阅读激发学习活力”的景华特色阅读系列活动。学校以书为纽带,让先贤的智慧与现实的契机融合,让阅读生长出师生更多的思想;带他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伟大的心灵,走进自我,感受幸福,拥有幸福的人生。学校的读书活动分阶段开展了以下活动:氛围营造、启动活动、 活动小——世界读书日景华书市及校刊首发式、 常态化活动。通过以上一系列标识性活动的开展,稳定了学生的关注度和满意度,使本次学校读书会搞得风生水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让孩子从小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阅读态度,激发其主动学习的内驱力。

2.推进实施效果,辐射整合

活动是在一个主题下,将观念和行为完美地统合在一起,以综合的形式开展的实践,强调课程对学生的整体发展。学校要认真分析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要保证环境创设的丰富性及适应性,在活动空间上,要充分利用学校与教师、家庭与家长、社区与文化环境等全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全方位为学生开放活动,着眼于让学生在个人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中得到发展。所以,搞纯粹的读书活动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改革学校教育的影响方式、提高教育的辐射力和渗透力才是最终的目的。校园的特色系列活动还应与整个校园文化、学校教育融为一体,使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前提下,整合各种学习资源,以点带面,让学生在精致的“学堂”环境中耳濡目染。

在“阅读激发学习活力”的主题下,我们各个部门整合了学期规划,推出了协助推进实施效果的相关措施和操作安排。

三、完善评价奖励体系,成长过程无遗漏

学校以全面衡量学生素质发展和反映学生个体差异为出发点,引进“荣誉银行”的评价手段,改革以往的评价方式,从德智体美诸方面入手评价学生的发展,以全面、综合、动态的方式关心、指导学生,呵护每一个生命健康、自信地成长。

1.积分式累积升级,构建荣誉梯度

我校以“Honour银行”为荣誉累积平台,利用荣誉章→荣誉卡→荣誉兑换等荣誉升级策略和方法,让每个在校学生作为主体,记录学校、社会、家庭中的某些方面的进步,肯定和鼓励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规范、劳动技能、体验活动等方面所做的积极努力,在关注自身的生命成长过程、享受成长快乐的同时,使他们自然地产生自尊心和强烈的荣誉感并自觉地改正不良的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荣誉银行”的启动仪式上,大队长向全校同学了荣誉银行的操作办法。学生从第一级别的“基础荣誉章”——启明星,到第二级别的银色奖章——恒星月,再到“终极荣誉章”——金太阳,在“奖章分级,荣誉积分,累积换卡”的过程中收获无穷乐趣。

对学 生的教育,不仅要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多数学生的转变和进步,有了荣誉银行,每个同学每一次肯定都能得到记录,他们在这个小小的银行里面盘算着自己的所得。我们以此为抓手,着重于学生的成长过程,着眼于班上全体学生的进步,建立激励机制,带动全体学生进步。

2.多元化展示评价,增加成功体验

一位教育家讲过:“教育的本质就是唤醒,是解放,是发现,是选择。”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放在课程、教材与教学的整体框架下进行设计,使教学和评价成为一体,使之难以分辨什么是教学、什么是评价,从而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细心地寻找学生每一个进步的足迹,让学生的成长过程无遗漏是我们的追求。我们也努力从增加学生在活动中的成功体验来激发学生自我的发展欲望和校园幸福感,进而让他们多一些追求成功的内心驱动力。

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创设各类评价展示的平台,多元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围绕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努力成就最好的自己,使学校教育的甘露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内部动力,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要给学生关注、给学生展示,更要给他们肯定的评价,让他们能准确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积极地发展自己,就是我们不断完善评价奖励体系永恒的追求。

四、探究活力课堂模式,师生沟通无功利

学生的活力课堂的探究是我们激发学生学习活力的实践研究的最必要的途径,但课堂也是最难的研究阵地。它需要教师内在的思想、思维都能统一到位。我们觉得真正有活力的课堂一定是师生融洽、且基于学生思维基础和感受的生本课堂。为了让教师们能达成共识,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理论学习——改革学习交流方式,开放中提高信息获取

在教师培训上,除了教育局组织的师训活动以外,学校提出“三大内容、两种形式”的方向引导。三大内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专业培训,与工作有关的非专业学习,与专业、学校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个人爱好和兴趣”;两种形式:“全员+自主(相约星期二)”“师说+名家”,以此来提高教师学习的意识,提高信息的获取量。

专家的引领自有理论学习的高度,而我们特别引以为傲的是我们学校成立的教师读书会。该会所是校本全员培训的主要平台,我们以“不启不发——跟孔子做教育”为主题,以教研组为单位,选择好相关书籍,教师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寻找、领悟自我认同的理论,提升个人理论水平。各教研组组织教师承办理论报告会,创造教师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除了学校组织的教师交流活动,我们教科室在2012年新学期初,特别推出了“相约星期二”这一种自主培训的形式。借助一些周二下午下班后的时间,以自愿报名的形式,给教师们进行专门的草根式自我充电。

2.实践研究——放慢课堂交互节奏,等待中保证学习效率

2011学年我校的校本培训是以“放慢节奏,让课堂充盈‘等待’”为主题。初听之下,感觉“慢课堂”与学生的学习活力激发似乎存在矛盾。但是,仔细想想,学生课堂学习活力的激发与节奏的快慢无关,而是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和思维状态是否积极有关。而我们的“慢课堂”,就是提出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探究真正兼顾大多数学生的落实、发展和提高的课堂教学节奏,以慢求快,努力把教育教学真正做成一个“细致活儿”,让学生在学习“扎实”的基础上焕发出思维的活力。

心理学的学习方法范文6

关键词:教学方法;信息化;兴趣;互动交流

信息技术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产物,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变革。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也需要立足于时代背景,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但从目前来看,这一改革工作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关注与思考。因此,教师需要探究的是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运用信息化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代初中学生的兴趣更难以把握,也导致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逐步降低。历史学科中蕴含了大量的史实,但无法在教材中展现出来。多数学生面对大量的文字描述感到头疼,因此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学方法将历史学科丰富的内涵以及趣味性的内容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历史学科的魅力,并产生学习历史和研究历史的主动性和欲望。

以《灿烂的青铜文明》为例,仅仅依靠教材,教师无法让学生感受灿烂的文化,无法被青铜器的魅力所吸引。此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展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在直观的观察中感受青铜器的魅力,进而感受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最终引导学生对历史产生向往,使课堂变得更有活力。

二、运用信息化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

信息化技术能够帮助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与交流。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引起学生的关注与讨论。

例如,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珍贵的影视资料,让学生对的惨烈有深刻的认知。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看到了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也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意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以及对爱国志士的敬佩之情。在激烈的交流与互动中,学生对的历史影响以及相关的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同时也在交流中提高了自身的交流能力。

总的来说,信息化历史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应该正视信息技术,要通过实践完善信息化教学,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发展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