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专业导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工程专业导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工程专业导论

网络工程专业导论范文1

关键词:网络工程;计算机导论;教学过程;教学手段

一、引言

作为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入门课程,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力求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进而对专业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此同时,也使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为大学四年的课程学习建立一个宏观认识。因此,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是全面而简要地介绍本专业的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后期的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计算机导论课堂教学上,普遍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首先,这门课程面对的是一年级新生,专业知识对他们来说还是一扇尚未开启的大门,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其次,这门课程既是一门以方法论为目的的广度优先课程,又是一门讲解计算机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深度紧跟课程。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这门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容易陷入既想深入讲解又担心过于听不懂的尴尬境地。

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第一,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关键;第二,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桥梁;既要保证完整性,逻辑性和科学性,还要追求趣味性和通俗性,调动课程气氛,使学生全面理解。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关键

为了将这些教学内容完整有效、生动有趣的介绍给一年级的新生,采用了“首尾呼应、印象深刻”的教学过程设计。即在开始每一个新的知识点讲解之前,或在课堂教学开始的15分钟内,先播放一段视频,或者分享一个故事、或者分析一个热点新闻….,通过这些课外的内容引出本节课要讲解的重点知识,力求从课堂教学的开端部分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为了达到首尾呼应,印象深刻的目的,下课前通常会布置一些与课堂开端内容有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去完成。例如,在结束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课堂授课时,布置课后讨论题:有人说“电脑技术越来越厉害了,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电脑最终将战胜人脑”,请问你怎么看?以前也曾让学生思考这个作业,提交上来的答案五花八门,天马行空。而在采用了首尾呼应的课堂授课之后,再次提交上来的答案就不一样了。有的学生答案是:计算机工作原理并不神秘,在其内部只会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只会使用二进制数,并且发展至今,还一直沿用冯.诺依曼的体系思想,没有任何的发展。因此,结论是电脑不可能战胜人脑。答案虽然还有些一年级新生的幼稚,但也具有了一定的专业性。

事实证明,精彩的导入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深刻的结尾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三、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桥梁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即使将教学手段设计的既有趣又通俗易懂,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依然是时间有限的,教学互动能够使得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因此,课堂互动的手段设计最好没有固定的时间,课前准备好几个互动的题目,或课堂一开始,或中间时段,或下课之前,都可以进行互动,注意把握时间即可。

但是,课堂间的互动如何生动有效?且不偏离课堂教学的内容,是需要好好把握的。太严肃的题目容易导致冷场,太活泼的题目又容易导致场面失控。总之,课前应仔细思考互动的题目,事先应做好各种心理准备,及时把握全局。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互动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通过上述教学手段的采用,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从“零基础”开始,逐步深入理解“什么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网络工程专业学习什么内容”,“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什么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等等内容。

四、结束语

本文探索了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并概括介绍了部分成功的教学案例,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发现精彩的导入可以使得课堂教学先声夺人、引人入胜。而有趣的结尾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曲径通幽。巧妙的互动会巩固学生的拓展能力,可以环环紧扣、逐步深入,真正达到了计算机导论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陶永鹏,王雅轩,郭武.“计算机导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探索[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2]刘莹莹,潘娟,张仁龙.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改革策略研究[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

[3]全,.“课堂教学有效性论纲”[J].教育研究,2015(10):90-97.

[4]刘玉,许国动.“教师教学领导力: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视域”[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1):80-84.

网络工程专业导论范文2

绝大多数网络工程专业都是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者通信技术等专业分化出来的,基本没有跳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老专业的框框,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比较盲目,或照搬重点大学的教学计划,在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在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课程体系构建,造成毕业生解决工程问题能力不足,难以适应企业和工程部门要求。对照培养目标,我校根据市场调研对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进行知识点的归类整合,在学校工科学生培养的框架内删除一些陈旧课程,删除一些课程中的陈旧知识。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增强课程教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新整合的网络工程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六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主要是一些大学生必备的工科课程,如“大学英语”、“数学”等相关课程。专业基础课模块:主要有“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课模块:主要涉及网络工程专业必修的一些专业课。

专业群组课模块:是一些对于学生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很有技术性的课程。我校网络工程专业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只开设了两个方向:网络设计与管理和网络技术应用与开发。专业选修课模块: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个好开设一些比较前沿的课程。限选课模块:主要是针对理工科学生开设的一些文科课程,如“大学语言”等。同时以英语、语言、网络技术和实践环节不间断这四大主线,不间断贯穿大学四年,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在一、二年级开设“英语”、“c语言”、“java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导论”和“计算机网络原理”等课程,三、四年级有“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网络协议编程”、“企业级JAVA开发技术”、“网络工程设计与技术”等网络专业课程,保持大学四年中语言和网络知识的连贯性,具体如表2所示。

实践体系的构建

在大学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仍较突出,大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学生就业、社会适应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仅是困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然而,在实践环节设置上,存在一些普遍问题,如:上机学时不够,实验和课程设计进行放羊式管理,学生不认真,教师不仔细,导致实践环节形同虚设;实验条件有限,实验室设备不全,有的课程实验难以开展等等。根据培养目标和本校实践情况,对实践课程体系从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实践平台建设、保障措施、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系列改革。

在网络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设置中采用“点”、“线”、“面”立体化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层次模式,设置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开放实践等。“点”就是某一门课开设的具体实验。在“点”的选择与设计上体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避免片面强调教学内容覆盖度或技术细节的面面俱到。在有限学时内,学生学精通的所有应用点或所有技能点既无必要也不现实。“面”是对应教学内容的功能线所进行的划分,实践能力的功能构成是主要依据。相应地,实践教学内容分成网络设计与管理和网络技术应用与开发两个“面”。“面”主要包括一些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线”是由一些“点”组成的,即某一类相关课程组成“线”。“线”主要包括一些课程设计和大型实验。

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新型教学方法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要求教师尽量使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积极开展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建设和利用好课程教学网络平台。教学方法改革具体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师制。学生从大二开始就跟随教师做工程项目,解决学生学习盲目、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能学什么的问题,使学生尽早地进入工程师的角色。第二,校本仿真实训。利用现有实验条件,以开放办学的形式,将企业的技术骨干、主流技术、项目规范和工程项目“请进来”,由企业技术人员同专业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工程项目实践训练。第三,顶岗实习。“走出去”,到企业进行实际工作锻炼。只有“走出去”,才能真正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在锻炼实践能力的同时,学习企业文化,形成团队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就业能力,从而解决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第四,联合定制就业,开展人才定制培养。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与成长性好的IT企业开展人才定制就业。在解决部分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还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使更多学生提早进入职业规划阶段。

为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情况,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的考核,采用以工程为主线的过程监控与评价机制。对学生能否完成项目流程设计的内容进行监控与评价,阶段之间环环相扣,每一个阶段内容的完成情况由任课教师讲解、指导并进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对主要环节内容、进度、考核点进行监督。与此同时,邀请校外专家包括企业团队成员对教学流程进行评价、监控与指导并参与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学有所得、学能所用、学会所创,使大学时期的学习过程转化为真正吸收的过程、转化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我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院在学校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通过逐步分年进行试验室建设,到目前为止已建立了网络协议仿真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网络安全实验室等实验室,基本能满足学生要求。把实验室建立成真正为学生服务的开放实验室,建立完善的开放式教学环境,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开放管理制度、教学指导方法和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学生在实验室能自主地进行综合创新性开放式实验。坚持从一年级就开设网络技术前沿系列讲座。#p#分页标题#e#

从二年级起实行导师制,及早发现有潜能的学生并给予专门指导,使他们尽快进入科研训练,学生也可自己提出研究型项目方案,学校给予资助。成立网络工程小组、网络软件开发小组、网络安全小组、网络攻防小组等各种兴趣小组。在不同年级开展各种比赛,一年级开展程序设计比赛,二年级开展网页制作大赛,三年级开展网络设备配置大赛,四年级开展网络系统设计比赛,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网络工程专业导论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人为本;职业生涯规划

作者简介:陈利平(1966-),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任长安(1980-),男,山东荷泽人,湖南工学院计算机信息科学学院,讲师。(湖南 衡阳 421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十一五”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专业(湘教通[2006]165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019-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需要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而高校培养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因各种弊端不能满足市场要求,造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部分学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许多高校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没有考虑社会实际需要,因此,培养的人才就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在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时都要进行社会调研;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上针对学生进行培养,构建以人为本的培养模式。[1-2]经过十多年时间的不断实践与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以湖南工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进行说明。

一、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是从2000年开始招生,于2006年成为湖南省重点建设专业。自专业开办以来,学校一直着力研究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等问题。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修改和完善专业教学计划,注重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3-5]增加技能训练。在充分调研和分析市场需求后,我们将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个目标、三个层次”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目标是培养工程师,三个层次是“应用(培养网络管理员)、设计(培养网络工程师)、开发(培养网络编程工程师)”。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学生学习能力、学生自身定位来制订。

IT人才市场调查表明,用人单位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也应有不同层次。另外,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差别,因此要求个性化培养。若学生学习能力较差,则引导他们以网络管理员作为自己的职业定位;若学生学习能力一般或编程能力较弱,则引导他们以网络工程师为自己的职业定位;若学生学习或编程能力较强,则引导他们以软件设计师为自己的职业定位。

二、以人为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人是富于个性的存在。不同的学生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因此,教师不能以一个标准去对待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实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主体地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获得个性化发展。对于在校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其认识自己的个性,了解专业的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依据其个性和专业要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1.大一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

为每个新生班安排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同时还聘请同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做辅导员,并开设一系列的讲座,让他们尽早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准确定位职业目标,规划好职业生涯。在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后,还要关注规划的实施,有时还需要调整、充实和完善。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第一年开设的是基础课: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电路等。大一的课程相对来说比较轻松。因此,从大一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63个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90%的学生目标明确,而且制定了详细的分阶段计划。十多个学生制定了自考本科的目标,三十多个学生制定了计算机水平考试的中级(网络工程师、程序设计师)目标,还有十多个学生制定了专升本的目标。

2.大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逐步实施职业目标

大二相对来讲比较紧张,计算机专业课程较多,是学生实施职业目标关键的一年。美国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在《一年致富》中有这样一句名言:一切成就的起点是渴望。目标就是力量,奋斗才会成功。在引导学生制订职业生涯目标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目标奋斗。除了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职业认证考试。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是我国最有权威的职业考试,它由人事部和信息部共同组织,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参加网络管理员和程序员的考试,分阶段实现自己的目标。

2008级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有三十多个学生参加了网络管理员的考试,有5人通过,同时有1人通过网络工程师的考试。有14名学生利用暑假时间参加CSTP的软件开发培训。

网络工程专业导论范文4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实训;师资队伍

我国的独立学院产生于1999年,是以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普通高校,被称为中国高等教育“第三种模式”[1],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至2009年4月,全国经教育部批准的独立学院共有322所,其中江苏有26所;随着独立学院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2009年江苏省高考录取率已达到70%以上,更多学生有了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了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2]。

1就业现状

2002年以来,高校计算机专业初次就业率连年下滑,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传统专业遭遇就业寒潮[3],出现了毕业生滞销现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30万人,比2009年多了19万人,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计算机专业人才真的“无业可就”,还是“有业不就”?

就业难固然有大环境的影响,例如全球金融危机,此外劳动力密集型、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也使部分用人单位追求实用和低成本。但通过市场调查分析,国内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轨,学生眼高手低、对自己期望值过高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2独立学院教育现状分析

1) 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分析。

我国的“应试教育”由来已久,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理论知识,实践环节重视不够,教学过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4]。尽管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了“计算机二级证书”,但与社会所需的一些技能存在脱节,专业的事做不了,一般的工作别的专业毕业生也能做[5]。毕业生感觉大学4年“什么都学过,什么都不会”,感觉应该多学一些技能和社会接轨,能在社会上立足的知识。

2)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严重缺乏,加上目前高校对实验教师普遍不重视,使刚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不愿意直接进入实验室。教师队伍项目实战少,实践能力欠缺,注重使用,缺乏培养[6]。目前所谓的独立学院绝大部分并没有真正独立,依托母体师资,难免有将本三的学生当作本一、本二的学生来培养的嫌疑。

3) 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对本三层次的学生而言,其自身的学业水平与本一、二的学生有差别,学生生源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自觉性不高,仅凭学习兴趣,缺乏刻苦勤奋的精神。进入大学,面对松散式的高校管理,他们失去前进的动力,老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甚至教了还不学是目前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的现象[7]。

3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由原来的毕业教育转变成了就业教育,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标准,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国内独立学院绝大部分定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提出了“理论够用、能用、会用”的人才培养模式[8],教育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积极响应社会所需,提供学生专业教育。根据市场需求,我院计算机专业分为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两个方向,以下为我院提出的各专业知识结构、相应课程体系以及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一些举措。

3.1计算机软件方向

要求必须掌握文化基础(信息技术)或计算机导论、语言基础(VC++、Java)、计算方法、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基础知识;掌握数字逻辑与系统、计算机组成与系统结构、汇编与微机接口、Linux操作系统、软件工程(UML)、数据库系统应用等应用基础课程知识;具有系统集成、嵌入式系统图形与动画技术、网页与网站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应用能力。

3.2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

要求必须掌握文化基础(信息技术)、VC++、Java网络基础(华为网络学院1)、数据库、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掌握网络应用基础(华为网络学院2)、数据通信、网络程序设计(VC下的网络编程、.NET、Java)、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等应用基础课程知识;具有系统集成多媒体(语音、视频)、通信网络安全、网络测试、无线网络、网站设计(三剑客)、网站应用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游戏、3P)、管理维护、网络安全的应用能力。

3.3实践能力要求

为进一步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要求:1)教师对应用与创新培养中关键的知识点、难点要反复提示,让学生达到巩固、消化、熟练的程度。2)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建立校内、校外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更接近就业的实际需求。3)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使学生利用新工具、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加强考证训练。考证使学生不仅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还具有专业技能证书,为就业增加筹码。

3.4 “走出去、请进来”的实训师资队伍

针对目前高校教师缺乏项目实训的不足,我院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

1) 集中进行短期的教师培训,让他们到企业脱产学习、参观学习。在不断更新设备的同时,加强与厂商的联系,树立教师“先做学生,后做老师”的典范,体现换位思考的理念。

2) 双师型人才培养。在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积极鼓励学有余力的教师参加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认证考试,参加国家计算机水平考试。我中心有两人取得锐捷网络工程师证书,两人取得华为-3COM公司的网络讲师认证证书,一人取得软件设计师水平证书。

3) 出台相应的政策,引进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才,充实实验教师队伍。例如我中心与江苏科技大学船苑电脑公司网络工程部联合,聘请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工程师参与网络工程实验项目的开设和指导工作。

3.5校企实训基地的建设

目前,我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较少,为此,我院采取微缩模型,充分挖掘现有实验室的能力,如在网络工程的教学实习基地模拟网络布线现场施工的环境,按照功能大致划分为示范区、制作区、施工区,使学生能实战演练;在影子工厂实训室引进了金舟公司影子工厂教学实习软件和电子商务教学实习软件,针对企业资源计划模拟系统(ERP)、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物流管理模拟系统、旅游管理模拟系统、房地产管理模拟系统等课程开展演示、操作及实验教学,对企业中的职能及流程进行仿真,使学生对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6江苏微软技术中心合作模式

为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学院与江苏微软技术中心合作,在大学四年级时为学生提供“微软软件工程师实训体系”合作计划。学生在资深项目经理的指导下,运用最新的软件技术和技术架构体系,进行大型应用软件的实际开发,体验大型软件公司的工作流程,体验微软企业文化。学生在编程经验和大型软件的测试方面得到锻炼,掌握了正规的编程方法,养成了良好的职业习惯。

4学生学业、职业规划的制定

4.1帮助新生制定学业规划

中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受班主任、家长和就业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所读的专业有可能并非是自己喜欢或向往的专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其新的努力方向还没有确立,学习方式和管理方式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新生不能很快转变角色,往往把握不住自己,甚至一学期有好几门课程不能通过。因此,帮助大一新生做好学业规划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专业教育,可帮助学生明确专业目标和努力方向。对于大一新生,主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为今后在工作上自觉、主动学习做好准备,可以采取考证的方法来实施这一过程(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大二是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要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可通过计算机水平考试(初级),全国、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三级)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完成规划。

4.2指导学生选择就业方向

大三学年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为今后就业选择方向的关键时期,在积累了一、二学年的基础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我们利用校企合作进行项目实训和短期培训,采取“做中学”的措施,解决学习与社会的衔接问题,可以通过企业认证(思科、华为、锐捷),计算机水平考试(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四级)来实施。大四是学生告别本科阶段学习,投身社会,创业、就业的过渡期,学院派学生到真实的企业环境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进行大型项目的实战,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动手能力、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素养。

5结语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工程实践、操作等方面的技能已成为重要任务。我院本着“一切为了学生成才,为了一切学生成才”的办学宗旨,以“育人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战略[9],继续发挥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优势,取得了就业率达85%的可喜成绩。

参考文献:

[1] 陶建平,常本勤,顾建业. 民办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7(3):102-103.

[2] 周苏. 独立学院发展十年[J]. 计算机教育,2009(23):149-156.

[3] 陶建平,刘书一,顾建业. 高校实用网络技术实验室的设计与实现[J]. 计算机与网络,2007(19):57-59.

[4] 乔淑云. 提高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23):97-99.

[5] 刘爽,李锡祚,陈鹏. 就业导向的IT实训方法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9):140-143.

[6] 裘正定,周洪利. 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J]. 计算机教育,2010(10):114-118.

[7] 李宁宁,邓丽. 高质量就业的有力保障:项目实训[J]. 计算机教育,2010(10):137-140.

[8] 何静嫒,朱征宇. 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10(2):25-27.

[9] 陶建平,刘书一,顾建业. 实验室软、硬件建设的改革与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11):135-136.

Employment-oriented Education of Computer Majors in Affiliated Colleges

TAO Jian-ping, LIU Shu-yi

(Computer Center of Nanxu College,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enjiang 212004, China)

网络工程专业导论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33-9486-02

Study and Practice on Teaching Reform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OUYANG Yong, MA Zhong-bao

(School of Computer,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8,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features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and discusses the scheme of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its contents and methods. Course construction is strengthened during teaching activities in classroom with cultivating students' capabilities in creativity and autonomic learning.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teaching reform; innovation

《计算机网络》是网络工程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在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之前,学生应先修完《计算机科学导论》、《高等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课程,具备计算机操作、简单程序设计、微积分和矩阵运算等能力。该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包括: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ISO/OSI七层协议、数据通信基础、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TCP/IP协议、Internet技术与应用、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技术等。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内容丰富、发展迅速的学科,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信息共享、知识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经过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笔者认为本课程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概念和原理,掌握计算机网络设备使用和网络规划设计技术,还要让学生具备熟练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编程能力,着重培养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教学内容与方法

1.1 教学内容改革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前沿性的特点,课程教学既要维护学科的系统性,又要体现出学科发展的先进性,这就要求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理论的讲授,还要体现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了“有所讲,有所不讲”的原则,重点讲授TCP/IP参考模型、数据通信与编码技术、路由选择协议、TCP与UDP协议、计算机网络应用编程知识等,同时适当地介绍无线网、语义网、对等网等当前流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1.2 教学方法的改革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包括加强对学生思维的有效调动,突出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等三个方面。

1.2.1 调动学生思维

《计算机网络》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提问或自问自答方式,有效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在讲解以太网帧的知识点中,笔者在课堂上讲授数据编码、媒体访问控制、逻辑链路控制的概念之后,用C++程序演示了以太网帧的构成及各个字段的输出后,要求学生编写程序对MAC地址进行分析,加深了对MAC地址作用的理解,同时向学生讲解RFC1071文档,要求学生参照该文档编写计算校验和的程序,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

1.2.2 理论联系实践

《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多、实践性强,课程中包含的计算机网络应用和仿真软件版本更新快,功能较复杂。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促进对理论的学习。例如在讲解套接字的知识点时,笔者介绍了BSD Sockets和Windows Sockets的概念和用法,并以Windows Sockets为例,分别演示了使用数据报套接字和流式套接字的流程,向学生介绍了套接字库函数的用法。通过课堂演示和讨论,要求学生在对当前的网络即时通讯软件的技术路线进行调查,以C++或Java语言实现客户端和服务端架构的通讯软件,并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对软件进行点评,详细讲解其中的关键代码。这样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1.2.3 培养学习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提及的网络设备有近10种,如网卡、网桥、网关、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等;提及的网络协议有近20种,如MAC、ARP、IP、ICMP、UDP、TCP、HTTP等;相应的网络技术应用也层出不穷。就笔者本学期所讲授的《计算机网络》课程而言,其理论学时加实验学时总共56学时,若要对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面面俱到,在讲课时间安排上就很困难。古人云:“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进而具备创新能力,比老师一味讲解要重要得多。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重点讲解、专题讲解的形式,以网络工程专业的就业导向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更好的适应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2 教学手段与实践

2.1 教学手段改革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理论上有一定深度,在应用上有一定难度,为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我们认真设计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电子教案和实验项目,开发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实例。《计算机网络》是我校的精品课程之一,学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一直非常重视,不仅加大了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的投入力度,也加强了该课程的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运用板书、电子教案、动画演示、实例设计等多种手段,将抽象的原理和复杂的操作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课程讲解做到由浅入深、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同时又具有启发性,正确把握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在教学手段上注重融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强调讲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讲授内容注重适合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组织教学内容;讲解内容让学生理解消化,加强其知识的持久化和迁移化。通过课上讨论、课下辅导,定期座谈的形式,和学生多交流,了解学生听课效果,建反馈机制,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及时纠正教学偏差。

2.2 教学实践环节改革

教学实践环节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教学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与技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实验课中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项目,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勇于实践、大胆尝试,学会举一反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建立了功能丰富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编写了内容充实的实验指导书,节省了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实验的准备时间,直接在真实的物理设备上进行操作,使其在学习中去除旁枝末节,抓住重点,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进行实验项目设计时,我们选择了多个高水平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案例作为实验项目,重视实验项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将教学实践环节分成三部分:一是上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做实验,在实验用机上安装实验指导手册和相关软件,布置相应题目,以协议分析为主,巩固每章所学的知识点;二是采取提交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动手编程,设计应用实例,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三是在课程结束之后,通过课程设计,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经过一学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学生通过实验至少分析了5至7个主要的网络协议,通过作业编写了3至5个网络程序,通过课程设计集中解决了一个计算机网络应用问题,对网络设备、网络协议、网络编程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实际应用经验。此外,对于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平时作业、课程设计等,教师通过在课堂上集中讲评、在实验室中个别点评和学生参评等方式,告诉学生改进之处,在学生中间起到了激励和促进的作用,也活跃了学习气氛,实践表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目前,笔者所在的计算机学院中设有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专业课程。就其他计算机专业而言,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该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我们通过《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实践,深化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科建设和发展。在反馈中我们得知,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也非常有热情,在学习中收获了专业知识,提高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水平,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计算机学科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是紧跟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要体现出学科的时展要求,要以“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精神,以培养全面发展,既专业合格又有业务特长的新型人才为出发点,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Buchanan W.J, Saliou L. Enhanced methods of coursework provision in computer networks// Proceedings of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Education, 2004.

网络工程专业导论范文6

【关键词】软件学院;双师型教师;软件专业;背景方向

【Abstract】Software college wants to training high diathesis application compound talents with facing reality application and high practical ability, constructing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 contingent with high level teaching skill, vocational skill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is very important. The article analyses standard and cultivation mechanism of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 Practice proving,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 can more effectively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with according social needs and high practical innovationa ability.

【Key words】Software college; Double qualified teacher; Software speciality; Background aspect

0 引言

软件学院软件专业与背景方向的融合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不再仅需要只懂软件知识、工具使用的人才,更需要能将软件技能应用到背景方向领域,适应实际生产、生活需求的软件应用复合型人才。要培养面向实际应用、实践能力强、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建设一支不仅有很强的教学知识技能而且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尤为重要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应用能力就能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更好地逐步提升[1]。

1 双师型教师标准

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有多种,总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2-3]:

1.1 双证书标准

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教师资格证,而且有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如工程师、会计师等技术证。

1.2 双素质标准

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教师教育教学素质,而且有相关行业的职业素质、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能力,如心理素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素质等。

1.3 双能力标准

双师型教师不仅能承担理论教学研究,而且能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如实验课、课程设计、大作业、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项目环节。

这三种标准都不全面,应融合、统一起来,综合评价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应不但具有教师教学的能力和素质,还应具备实践经验、职业素养和应用技能。鼓励教师在课余时间考取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并坚持不断学习新技术、知识,掌握行业技术动态,培养技术创新能力。

2 培养机制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有多种途径,主要分三个方面:校本培训、校企合作和院校交流。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完善,是提高和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的关键。

2.1 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主要依靠学校自身资源、设施、场地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和实践水平。主要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专业发展领域遇到的各种问题,促进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实践技能提高。校本培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4-5]:

2.1.1 继续教育学习

每学期学校会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主要包括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如《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专业技术人员学术论文写作与信息检索》、《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等课程。学校各系都成立了本专业的教师阅览室,教师可以借阅查看专业书籍和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培训书籍,进行自我学习和提高。如信息工程系鼓励教师考取获得程序员、网络工程师、系统分析师等职业资格水平证书,经济管理系鼓励教师考取获得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等职业证书,建筑资源系鼓励教师考取获得建筑师、工程造价师、暖通工程师、测量工程师等职业证书,机械电子系鼓励教师考取获得机械工程师、设备工程师、电力工程师等职业证书。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可对应相应的教师职称,如网络工程师、程序员、中级会计师对应于中级职称,系统分析师、注册会计师、高级建筑师对应于高级职称。教师有了职业资格证书并具备相应的教学年限条件,可申报相应的教师职称。

2.1.2 实验实训培训

教师除了培训教学理论知识、职业素养课程,还要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对实验室、实训场所、教学工厂、生产车间的设备仪器、实践环节、操作步骤流程都要熟练掌握,可由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实验技术师、骨干优秀教师带领指导学习。

2.2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调用企业的物资、人力、社会资源,借助学校平台,有效地将学校和企业资源整合起来、共同协作,达到很好的双师型师资培养效果。企业实践技术、职业素质高,学校教学理论深厚、学术氛围浓,双方发挥各自优势。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6-7]:

2.2.1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方案

学校和企业应充分融合协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能面向社会、市场、实际应用。企业高管、工程师因与学校主管、教师共同研讨交流,制定编写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实验大纲、特色教材、毕业设计等,使行业实践技术和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过程中。

2.2.2 专兼结合

企业高素质工程师、技术人员可聘请为学校兼职教师,充实到学校师资队伍中,弥补学校教师职业技能水平不高、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企业兼职教师可以主要从事实验课程、实训实践教学。学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可以互助交流,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共同学习进步。

2.2.3 产学研融合

学校和企业积极开展项目合作,学校教师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发,企业也参与学校课题项目研究,起到良好的产学研融合效果。学校教师经过项目研发过程的锻炼培养,实践技能和操作水平会得到很大提高,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运用到教学中。

2.2.4 学术报告讲座

每个学期可邀请企业高管、项目经理、资深系统工程师来学校开展学术报告讲座,传授行业的新技术、新动态。每个学期还可进行两至三次软件专业导论课及背景方向知识导论课,将整个学期的软件专业课程及背景方向课程串连起来,梳理成完整的知识系统,从系统宏观角度认识掌握知识技能。

2.2.5 企业工程实践基地

派遣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可利用寒暑假期,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学校将教师在企业培训实践期间等同于完成相应教学工作量,提高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将软件专业教师及背景方向对软件感兴趣的教师,共同送入软件开发公司进行集中项目培养,使教师掌握前沿、先进的软件开发技能及资讯信息,为更好地教学,获取丰富的教学项目案例。软件专业教师也可送入背景方向企业,了解掌握企业的运作流程及管理结构,加深对背景方向项目的认知。我校与上海杰普、厦门中软国际、江西微软等公司都签订了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双方互派教师实践学习交流。

2.3 院校交流

学校应与各兄弟院校、其他高校交流合作,学习他们优秀的教学方法、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水平。院校交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8-9]:

2.3.1 交流研讨会

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到周边邻近各大高校、学院观摩学习,各院校的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在一起开展学术技能、教学经验交流研讨会,相互促进,学习提高。如我校经常与华东交通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邻近高校相互学习研讨。

2.3.2 网络集中培训

全省及全国各大高校都有名师、专家,为了方便各院校教师学习交流,每年都会组织教师参加师资网络培训。全国各高校的名师教授把他们的经典课程、先进教学方法、优秀教学理念在网上传播教育给各高校教师,或把各名师专家集中在某所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统一授课交流,这样方便师资力量的集中培训,也减少教师奔走各高校的旅途辛苦。如我校组织教师参加了“江西省高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微课制作推广培训班”,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课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实践”等师资培训项目。

2.3.3 校间合作项目

各高校都有自己优势专业、重点学科、特色项目,应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充分整合利用所有物资、人力资源,创造研发出有更大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成果。

综上所述,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如下图1所示。

3 结束语

学校应建立一套合理规范的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用,保障双师型教师持续科学发展。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绩效考核、薪酬待遇等方向,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并鼓励双师型教师参加校级、省级、国家级教师技能竞赛,对于获奖者给于相应的物质奖励和荣誉表彰[10]。

实践证明,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阮建凑,陈颖.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

[2]史琪,王巧霞.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6).

[3]柳福玲,姜男.论“双师型”教师素质提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4).

[4]庞鹤峰,薄煜明,孔捷.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现状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34).

[5]欧榕.地方综合性大学“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的完善[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6]范超,王柳行,任丽平,郑锴.关于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几点思考[J].中国培训,2015(20).

[7]王宏志,王B楠,张丽娟,邱欢.基于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8]罗富林.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