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管理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征信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征信管理存在的问题

征信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 急症科;问题;护理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277-01

由于急症科的管理任务、抢救任务、突发事件以及抢救时间相对较为严重,为了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各类医疗纠纷,就必须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1]。处于新形势下的急诊护理工作除了要满足现代医学管理理论的相关原则之外,还必须建立起一套高效、准确、快速的医疗服务体系[2]。为了适应患者对于护理工作所提出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医院方面就必须加强护理工作的日常管理力度,以便于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3]。

1 急诊护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急诊护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流程管理

由于我院急诊科的人员流动相对较大,护理人员严重不足,这就使得我院的急诊、分诊、接诊处理等程序不能同时进行分配,最终使得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得不到及时地分诊以及接诊处理。在对患者进行化验治疗的过程中,不能将患者及时地分配到注射室来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且对于120所接收的患者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安置。

在我院急诊科患者所接收的急诊患者中,经常会遇到交通事故、自杀以及吸毒等涉及到法律问题的患者,由于人员的配备不足,因此就不能及时的告知患者的家属或相关单位。在对急诊病人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必须及时有效的建立静脉通道、心肺复苏等,由于一些新手缺乏足够的抢救经验以及急诊意识,最终使得患者的病情被延误。由于在对患者进行急诊、分诊以及接诊的处理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地管理,这就导致了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急诊处理不利、分诊延误、接诊不清的恶性循环。

1.2 缺乏规范的急诊护理工作管理制度

由于急症科的日常工作比较繁忙,突发状况随时可见,对于护理人员的请假以及排班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急诊科内的财力、物力、人力不能进行科学有效的运用。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举止、仪表以及行为等不够规范,缺乏安全感、可性度。在对急诊患者进行护理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化的专业知识培训,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不能严格的按照“三叉七对”的相关要求来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稍有偏差就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医疗事故。在我院的急诊科护理人员中,绝大部分都是年轻的护士,她们的职业素养还有一定的欠缺,且没有较为完善的交际能力,这就使得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护患纠纷。

1.3 急诊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基于急诊科的特殊性,它对于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从事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好的专业操作技术,而且还必须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护患沟通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一般情况下,急诊科所接治病人的病情都较为严重,对于此类患者必须要及时的进行确诊,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此过程中,如果护理人员的思维迟钝、判断失误以及心理素质相对较差,最终会对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预后造成严重的影响[4]。如果从事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护士没有一个较好的身体,在工作过程中不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使得护理人员将一些负面情绪带到工作当中,最终就会对患者的抢救过程以及治疗效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5]。一些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由于不能忍受家属的不理智行为以及过激言语,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护患纠纷。

2 加强急诊护理管理的相关措施

2.1 完善急诊护理的相关护理流程

在对急症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其主要的工作流程为接诊、分诊、急诊处理。所谓的接诊就是指,医护人员对医院所接收的急诊病人以最精炼的医学技巧、最快的速度来对患者的病情作出明确的判断[6]。所谓的分诊就是指根据患者的体征、主要症状以及家属的述说来对患者的实际病情的隶属专科、轻、重、缓、急进行划分,并对患者作出相应的初步诊断[7]。所谓的急诊处理就是指,普通病人由分诊护士送到相关科室就诊即可,对于病情较为复杂且难以确定科室的患者则可以使用首诊负责制的方式来对其进行处理。

对于需要进行临时治疗以及化验的患者,可以将其安排到急诊注射室来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120所转入的患者,分诊还是必须前去接诊,并对其迅速的安置。对于自杀、吸毒以及交通事故等涉及到法律问题的患者,一定要立即通知相关单位及其家属,对于危重病人,一定要由分诊护士将其收入到急救室中进行及时的抢救,然后在办理相关的手续。当患者抵达抢救室,而医生还未到达时,护理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止血、吸痰、心肺复舒、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等处理。

2.2 对急诊护理工作的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处理

为了提升我院急诊护理的工作质量,改善护理过程中的各项不规范行为,就必须制定出相应的护理管理制度[8],确保急诊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能够做到:为患者服务心理化、操作程序化、工作规范化以及管理制度化。对于急诊科中的财力、物力、人力进行合理的应用,同时还必须制定出一套较为严密的规章制度。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按照“三叉七对”的相关要求来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即根据医院的相关要求进行操作前查、操作时查、操作后查;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此外,从事急诊护理工作的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高尚的情操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与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

2.3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

从事急症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一定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休养,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尚的医德,此外还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感以及事业心,在工作的过程中还必须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理念[9]。急诊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急诊过程中的各项技术以及药品进行全面的掌握,对急诊过程中的相关检验数据以及监护参数进行熟悉。在对患者进行抢救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迅速、及时的完成各项护理操作。此外,护理人员在如常工作中还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能将社会以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来,做到精神饱满,沉着镇静,工作有条不紊,从而使病人产生安全感;还要有较强的自制力,能够理智地对待病人及其家属由于对病情的担心,而出现的一些过激的言语和不理智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周莉.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潜在法律问题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8):111.

[2] 王霞.手术室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对策[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3):1850-1852.

[3] 岳艳杰.急症科护理人员常见职业危害及防护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1):1304-1305.

[4] 谷冬梅.预见性护理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患者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5):876-878.

[5] 左金英.急诊室患方暴力原因分析及对策[J].天津护理,2007,15(2): 106.

[6] 丁圣荣.急诊患者家属心理行为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C].//第十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8:142.

[7] 申玉云.如何搞好急症科的护理管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 1883.

征信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问题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识码: A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的客观要求。在现代经济生活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分工日趋专业化,这就要求一个生产流程中各个环节最大可能的协调一致。因此,要有效的组织企业生产经营,就必须有一定强制力的权威与服从机制――即行政管理,否则,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就可能因缺乏组织性而不能实现。

一、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脱离时代。计划经济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同样存

在一些不合时宜的弊端,一些企业领导深受这种思维的影响,虽然体制改革已进行多年,但是在巨大的惯性思维影响下,导致一些企业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旧有作风和不良习气,即套用党政机关行政模式,导致企业计划脱离实际,不符合企业需求和

管理特点,一切流于表面,属于形式主义,在这样的行政管理下,很容易造成企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而且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官僚作风严重,很多时候过于苛刻不近人情,容易导致员工动力不足、士气低下、缺乏活力,在这种工作环境下,员工的工作效率自然也就不如人意。

(二)行政管理脱离实际。一些企业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这样一种恶性循环:行政管理人员由于对企业的了解不够,导致其对企业具体业务不熟悉,在进行行政管理时,一方面“说不到点子上”;另一方面“假大空”的作态惹人生厌,尤其是制定一些不合时宜的规定,被行政管理人员想当然的拿出来推行,这种脱离业务部门实际需求的行政管理,自然会引发业务部门怨声载道,使业务部员工存在抵触心理,认为行政人员在“瞎折腾”,不体恤下属员工,导致绝大多数员工不愿意与行政管理人员打交道,双方几乎成了对立关系,毫无交流。这种隔阂横亘在双方之间,显然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不利。而行政管理人员感觉自己的权威受到挑衅,有的选择回避,尽量不去打扰其他部门,有的选择反击,越发变本加厉的制造矛盾,从而使得双方的隔阂加深,在这种情况下,行政管理人员越发不会前往业务部门去

接触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导致行政管理也越来越脱离实际,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在企业内部形成对立的“阶级斗争”。

(三)行政管理脱离科学。游击作风是这种特殊时期下的产物,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符合当时时代的需要,却不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应当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而不是行政管理人员的主观意愿,然而在很多企业中却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由于企业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的责任分工、层次的工作程序等,所以导致行政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工作时无迹可寻,只能遵照领导的思想,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对企业进行行政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导致很多时候行政人员完全依靠灵感来进行决策,缺乏科学性,容易偏离实际。同时因为职责不明确,管理人员对大小事务皆要插手,导致下属无事可干,或者束手束脚,领导“瞎忙活”后觉得员工拿钱不干活,感觉自己像“员工”,员工像“领导”,容易引发劳资关系紧张,彼此存在隔阂与对立。如此不科学的行政管理,不仅会严重拖累企业效率,也会打击员工士气,同时还有可能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行政管理脱离全面。目前我国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普遍存在脱离全面,过于局限,缺乏完整体系的现象,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将一些具体的事务,如办公室管理、后勤管理、文档管理等作为工作重点,虽然工作性质与国家政府机关相同,但是国家与企业是不同的主体,这就导致企业过度关注行政手段和行政人员素质的提升,而忽略了企业行政管理的自身价值意义:把企业各环节各部门联合成一个健康有序的有机体,并通过各种行政管理手段有效的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保证企业生存发展、目标顺利实现。所以,企业行政管理脱离全面,缺乏完整体制,就会使得行政管理工作舍本逐末,难以实现自身价值。

二、企业行政管理问题创新措施

(一)行政管理要与时俱进。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要杜绝套用党政机关行政模式,应当参考国内外先进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然后根据自家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特色进行行政管理,一方面保证企业的行政模式符合企业需求与特色;另一方面保证企业的行政模式与时俱进。坚决杜绝形式主义、面子工程、官僚作风,用包容、耐心、亲和的态度与部门员工打交道,协调各部门关系,建立企业内部和谐工作氛围。

(二)行政管理要联系实际。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要杜绝一切“假大空”、“瞎折腾”行为,不要不懂装懂,务必保证“不了解实情,坚决不做指挥”,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从企业的利益出发,深入到企业各个部门,了解各部门实际需求。行政管理人员要有容人之量,能够接受批评与非议,并要耐心地了解情况,及时地做出回复,对正确的批评虚心接受并在工作中改正,对错误的批评耐心解释沟通,在企业内部建立务实的企业文化,并建立切实的行政管理制度,如业务考评、服务要求、工作要点等,将行政工作落到实处,“干实事,说实话”,杜绝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

(三)行政管理要科学严谨。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不能仅依靠“务实”这一种特性,务实是好事,但是不讲科学,不讲条理的“蛮干”、“瞎干”、“随意干”,不仅起不到推进作用,反而会拖累企业发展的后腿,使得企业行政管理混乱,领导与员工都无法在企业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所以企业行政管理,要讲究科学性,首先需要将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从而明确企业每一个人员的职责,使得领导与员工各司其职,并建立逐级授权、环环相扣的工作程序,使得行政管理有迹可循、有章可依,严谨的进行,确保企业资源高效、高质的利用。

(四)行政管理要体系完善。

1、构建完善的权利体系:即构建企业的行政架构,包括职能分解、人事相合、岗位设置等内容。

2、构建完善的事务体系:即构建企业的具体事务,企业行政管理最终是要落实到具体事务上,行政管理体系离不开事务体系的支撑,事务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办公室管理、文档管理、后勤管理等内容。

3、构建完善的技术体系:即建立企业内部的技术职称,行政管理需要技术作为支撑,技术体系具体包括企业行政管理中的领导与管理、监督与控制、协调与沟通。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会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而要做好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不但要有与本企业实际情况相符合的、规范的企业行政管理模式,做到有章可循,有条可依,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工作环境和企业行政管理体系,这样企业在进行行政管理工作时,才能做到杂而不乱、繁而不烦、张弛有度,从而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应有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晓芳,曾乐平,李凯.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措施研究[J].中国商贸,2013, (18).

[2]叶丹.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 (9).

[3]王耀华.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 (10).

[4]罗维肖.施工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1, (5).

[5]韩基权.基于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25).

征信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3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概念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围绕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工作的总称。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管理、收入征集管理、支出管理、采购管理、资产、资金管理、现金及银行存款管理、财务监督等。

2012年颁布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规则、主要任务都有明确规定,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有据可循。但由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规则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基层财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另外,随着我国行政体制和事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以部门预算、 国库集中支付、 政府采购等为核心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1.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大多人员编制少、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往往对预算编制工作缺乏必要的重视,往往会出现预算编制敷衍了事,简化预算编制程序,领导审批走过场,审批程序不严谨。2. 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合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多注重单位短期的业务活动,没有长期性统筹考虑,缺乏明确的预算目标。编制方法简单,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仍习惯以上年度的基数为基础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调整支出结构,其预算结果没有体现财务预算编制的特点,不匹配实际业务的发展,不足以应对未来不确定因素。预算编制缺乏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又缺乏广泛细致的科学论证,带有很大的草率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内容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财务管理混乱,人员素质偏低

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受制于编制人员少,人员专业素质低,身兼多职等问题,导致财务工作人员任务重,负担大,往往疲于应付各项工作,忽略对新知识、新规则制度的深入学习、研究。部分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是半路出家,以前没学过会计相关专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匮乏、对如何提高会计管理水平更是无从谈起。不仅如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往往还缺乏年轻人才,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在职会计人员由于专业素养不高,对考取会计专业技术职称畏难情绪大,导致不少从事会计专业的人员居然选择报考容易取得的非非会计专业的技术职称,这就导致具有会计中高级职称的人员相对较少。基层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由于上升通道有限,往往缺乏上进心,对新知识,新技能不感兴趣,工作缺乏生气和活力,更无创造性。

(三)预算分解,支出管控不严

1. 某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支出未合理分解预算指标,也不按支出预算的用款计划开支,甚至个别单位随意改变资金用途和支出规模,挤占挪用项目资金、专项资金。主要表现为: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违规将与项目无关的或不应由项目承担的费用在该项目资金中支出,形成挤占项目资金;或违规挪用于其他项目、基本建设等。

2.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自行购置属于采购目录规定的建设工程、办公设备、货物或服务,未按规定执行政府采购;未报经审批自行变更政府采购方式,自行采用单一来源方式或者非竞争性谈判方式进行采购等;或在招投标过程中,委托给无招标资质的公司实施邀请招标,或评标委员来自采购单位。

(四)资产管理存在漏洞

1.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责任分工不明确。在日常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多数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落实不严格,导致管理制度成了摆设。固定资产管理的分工也不科学,采购部门和管理部门相互之间脱节,缺乏经常性沟通,致使一些新增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入账,管理责任人不明确。

2.固定资产登记入账把控不严。一是账务登记不合理,有的单位只进行固定资产的会计账务处理,不登记固定资产台账和固定资产卡片,这就导致账物脱节,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对实物无从把控。二是财务会计信息更新滞后,甚至不更新,个别单位对固定资产升级改造、维修保养不进行账务登记、对调拨捐赠转入形成的资产不及时入账,甚至根本就不入账;对固定资产盘亏,报废和处置也不及时调账。

3.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不严,清查盘点间隔时间过长,有个别单位甚至好几年不进行清查盘点。由于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大都是兼职,由于本职工作繁忙,再加上思想不重视,导致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流于形式,放任自流。未严格按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定期进行清查盘点,从而导致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难及时发现,进而导致对问题的处理大大滞后。

(五)财务监督力度不够

1.监督管理不力。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忽视财务监管,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不处罚,不制止,听之任之;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从自身利益出发,打小算盘,不认真执行财务管理规定。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监督流于形式,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与执行程序存在随意性。

2.会计监督基础薄弱。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对会计监督工作不够重视,忽视会计基础工作和管理;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法规意识淡薄,对违反会计制度和规范的行为不以为然;有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内部财务监督乏力等。

3.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心怀侥幸心理,对八项规定熟视无睹,认为身在行政体系末端,对中央八项规定政策反应慢一拍,觉得对八项规定的落实往往是走个过场,对“三公经费”支出依然如旧。

三、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对策

(一)是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定期培训

只有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有效的应对新时期财务管理工作,为此,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创造条件,提高培训频度,提高培训层次,不搞简单、乏味的说教,要学用紧密结合,现场观摩体验,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培训形式。培训要以提高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干部综合素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金监管,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提升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理财和服务水平。

(二)逐步实现从会计独立核算到集中核算,从国库授权支付到国库集中支付转轨

目前部分有条件实行上级财政集中核算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还实行独立核算,这就给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了散、乱、随意性大的温床,会计集中核算的实施必然会规范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规范了财政资金的收入支出管理,有效的提高了基层单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及效率。较大程度的防范了基层单位任意开支,违规开支,违法开支的现象,增强了基层财政资金开支的公开性、廉洁性、高效性。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将各基层单位发生的大额支出和经常性支出通过财政直接支付给收款人或供应商,例如:工资、工程建设、商品和服务采购等都由国库集中支付。一次性支出及小额日常公用支出可以通过财政授权支付。这就从制度上克服了财政资金管理效率低,透明度不高,财政收支信息失真等一系列弊病。

(三)科学规范编制基层单位预算,严格执行预算管理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要求推广“零基预算”。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时,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经费支出基数,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一切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因此,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要改变以往那种把上一年预算简单修改一下就编完下一年预算的做法,切实重新审视本单位的每一项开支是否必要合理,将预算编制与工作实际和需要相结合,抓大放小,在保障刚性开支的前提下,优先安排重要项目预算,尽可能压缩不重要开支预算,彻底杜绝非必要开支预算。

(四)是加强审计监督

征信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个人信用体系 信息安全 监督

一、我国征信业及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发展现状

我国的征信业及个人信用体系发展起步较晚,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但征信业及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速度较快,并取得一系列成就。《征信业管理条例》、《征信机构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相继出台。同时,央行在2006年完成个人与企业两大征信系统建设,并实现全国联网运行。截止2012年,这两套系统累计为超过1859.6万户企业、其他组织和8.2亿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档案。此外,我国已有27所高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专门培养征信管理人才。并且人社部于2005年开设了“信用管理师”的职业资格认定,为征信行业提供人才培训指导和职业资格认定。征信业及个人信用体系发展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二、当前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风险

任何一项新的事物在发展初期都会面临许多问题,征信业和个人信用体系也不外如是。尽管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征信业和个人信用体系的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和风险,突出的表现在:

首先,征信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外部环境并不理想。尽管目前制定了一系列的关于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法规和规章,但最重要的法律层面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仍迟迟未出。同时,一些法规、规章等条文过粗,缺乏可操作性。与此同时,政府公权力的滥用也让人担心信用管理的公正性,如江苏睢宁将上访纳入信用扣分项目,明显是以政府管理指标取代信用评级指标。此外,社会信用意识的缺乏也是征信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发展受挫的重要原因。

其次,征信业和个人信用体系自身建设存在问题和风险。在问题方面,主要存在信息采集过窄(主要是信贷信息)、未能实现有限信息共享、信用信息服务产品单一等,而在风险方面,则主要存在个人信息安全风险以及信息失真或虚假信息风险等。

最后,征信管理人才建设滞后于征信业发展需求。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加快征信管理人才建设,但仍滞后于征信业的发展需求,据估计我国信用管理人才缺口近百万。一方面,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高校过少,直接影响信用管理人才的供给。另一方面,对于信用管理人员并未建立其强制性的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后期培训制度,也导致信用管理人员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

三、加强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征信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外部环境建设

首先,国家应加快个人信用立法建设,尽快从法律层面解决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上位法“缺席”的情况,完善个人信用建设的法律体系。同时,应出台配套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并细化细则条文内容,增强条文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其次,国家应尽快建立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价标准和相关评价流程,规范个人信用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评价、使用、存储等相关活动。在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上,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处于公立的监督者的地位,而避免公权力干预下的行为扭曲。最后,应加强征信和个人信用体系宣传。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离不开民众的支持和配合,应在宣传中突出信用管理为客户增加价值的内容及强调信息安全保护的防范措施,打消民众的顾虑,增强民众的配合程度,提高全社会信用自我管理的意识。

(二)创新信用管理,丰富信用服务产品和内容

首先,应完善信用管理的整体框架和体系,在现有信用管理市场的基础上,建立起信用登记、信用调查、信用评级、信用咨询、信用监督、信用保险等多层次的信用市场体系,多方位满足市场需求。在个人信用上,应逐渐从商业信贷信用发展到社会综合信用。其次,丰富信息服务产品,加快信息资源共享。目前个人信用信息服务还主要局限在个人消费、信贷等方面,未来应在扩大信用信息采集的基础上,丰富个人信息服务产品,如提供个人信用咨询、信用规划、信用风险管理服务等。最后,加快新技术应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在信息安全管理上,应按照相应标准科学制定出信息搜集、整理、存储、使用等信息提供和使用者的权限范围,严格高等级信息权限的授予与管理。同时,企业自身应提高职业道德意识和规范信息管理流程,职能部门也应加强监督和管理。

(三)加快征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教育部应会同央行、财政部、银监会等职能部门,在研究和吸取国外相关大学专业设置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符合我国实际的信用管理人才培养标准,先行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高校根据市场情况开设信用管理等相关专业,加强人才供给。培养过程中可考虑同部分银行信用管理部门建立实训基地。其次,建立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发展征信管理培训市场。人社部应会同财务部、央行等职能部门加快出台相关执业资格考试和相关后续管理和培训教育制度,完善对征信管理人才市场的监管,提高征信管理人才整体质量。同时,应鼓励和发展征信管理培训市场,细分培训市场,鼓励和培养几个有影响力的信用管理培训品牌。培训机构自身也应通过加强基础建设、引进优质师资、个性化办学等提高培训质量,丰富信用管理培训服务内容。

四、结论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个人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一环。政府、企业和社会都应提高信用意识,多方协同,共同推动个人信用体系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征信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征信业发展 征信管理条例 监管 信息共享 人才培养

一、加快征信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社会信用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需要,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加快征信业发展能打击失信行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保护群众权益;加快征信业发展,有利于加强银行信贷监管,培育新的信用文化,维护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二、我国征信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征信业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主要从事信用报告、信用评分、信用评级、信用担保等征信业务。征信机构和征信业务不断扩大,征信市场已经初具规模,但征信业在发展中也遇到很多问题,如社会信用制度供给不足、信用立法处于短缺、信用机构竞争无序等,信用法律法规的缺失也制约了我国征信市场的发育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正常发展。目前征信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征信法律制度落后于征信业的发展,征信体系建设与法律制度不成体系。加强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有完备的信用法律体系作保证。对信用机构的设置、信用管理体制的模式、信用行为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征信业务的监管、公开信息的共享、信用产品有效需求的培育,对政府、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商业银行以及其他社会主体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权利与义务以及失信行为的法律责任等都没有相应的法律,需要立法做出明确的规定。例如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尽管在《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了诚信守法的法律原则,在《刑法》中规定了对诈骗等犯罪行为的处罚,但都缺少与信用制度直接相关的立法。征信业涉及众多敏感信息,由于法律的缺失,当征信机构处理时,无法可依,制约了征信业的发展。

第二,对征信业缺乏有效监管。现有征信企业无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约束。市场竞争无序、征信服务不规范,评级机构数量多规模小,竞争激烈。为使效益最大化导致短期利益行为,以价定级,以价评分,影响征信业的公信,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无强有力的监管手段和惩罚方法。

第三,征信市场信息不能共享。在征信活动中,征信机构作为独立第三方,采集、整理和分析企业以及个人信用信息,并为信用交易的开展提供信用报告等信息服务,其中,信息采集是首要环节。在我国,信用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行业和机构,各个行业间壁垒森严,信息采集成为征信机构的困难问题,征信体系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就是要实现信用信息充分共享。然而,随着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信用信息共享所面临的困难问题亟待改善。

第四,征信产品市场需求不足。目前征信产品市场需求方主要企业发债需要评估以及金融系统信贷需求,产品需求单一,缺少外部推力。

第五,征信机构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目前征信机构数量众多,但普遍规模较小,发展不平衡,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合理。征信机构在内部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征信机构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持,而专业人才缺乏,投入不足,管理滞后,使征信机构没有国际竞争力。

三、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征信业发展

我国征信业规模和业务不断扩大,但征信业的发展,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显现出迫切要求政府加强对征信业的引导、扶持和管理,以规范和完善征信行业发展。

第一,借鉴国外的模式,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特点的征信服务机构。国外有三种模式:一是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采取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为主体的企业征信制度。由政府出资,建立全国数据库,主要以服务金融系统、企业征信管理机构是非赢利性为目的,直接隶属于央行。征信企业登记的内容包括企业信贷信息登记和个人信贷信息登记等。二是美国以市场化的商业运行形式为主体的企业征信制度。市场化方式运作,以赢利为目的。征信行业完全是私有,还存在大量的民间信用管理机构,主要在于联系本行业的征信企业,为这些征信企业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场所,替本行业争取利益。三是以日本为代表,是银行协会建立的会员制征信机构与商业性征信机构共同组成的企业征信制度。日本银行协会建立了非赢利的银行会员制机构――日本个人信用信息中心,负责对消费者个人或企业进行征信。该中心在收集信息时要付费,在提供信息服务时也要收费,以保持中心的发展但不以赢利为目的,会员银行可以共享其中的信息。与之并存发展的还有一些社会化的商业征信企业。发达国家的征信业发展和存在形式都有其历史背景,美国经济高度市场化,各种法律法规健全,每个人从出生就有其社会保险号伴随一生,各种机会都会拒接无信用的人。德国等欧洲国家是以制度管理人,对没有信用的人惩罚严厉,一般不会用失去信用做代价,国民信用意识比较强。我国国情决定我们不能照搬任何一种模式,只能建立适合我国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征信模式。

国务院法制办2009年10月13日出台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规定中国征信中心是由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设立的征信机构,负责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中国征信中心是独立的法人,依法对外提供有偿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设立征信机构实行特许经营,对注册资本设最低限额限制,实缴注册资本不少于五百万元人民币,征信机构从事信用报告业务的,实缴注册资本不少于五千万元人民币。条例中也明确了公布后实施行业整改时限,这与行业现状有一定的差距,一般都规律小,对现有征信服务机构也是考验,若按条例实施前期准备没有做好,征信服务市场可能出现断层。

《条例》中有注册资本金限制,但出资人身份不被限制。中国征信中心作为征信监管部门设立的征信机构,对外提高有偿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信息资源无偿获取,没有竞争,不利于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不利于为信息需求者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征信产品定义为公共产品属于政府服务的范围,征信机构应有政府出资,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定义为商品;它应是一种特殊商品,对于提供征信产品的机构应该有严格限制,特别是对于当前我国信用体系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信用信息源大多在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征信服务机构作为中介采集信息没有任何公信力做支撑,只能凭各自的关系去获取,不利于公平竞争。《条例》中对设立征信机构注册资本设定限额、特许经营等要求是基础,前期政府应参入指导、扶持其发展,待征信市场法制法规健全,征信业框架已经形成,企业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再推入市场商业运作。

第二,信用体系健康发展,立法必须先行。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美国这样发达国家在征信业监管方面也暴露出了很多独立性不足、内控制度不严、市场垄断、权力滥用等问题,更加凸显了征信业在维护金融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征信行业而言,加快立法进程、加强对征信业的有效管理已成为确保征信业和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制定是我国信用行业发展的里程碑,填补了我国信用管理法律法规的空白,对我国征信业的发展和社会信用体系制度的建立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对政府、企业信息的披露,提高信息透明度、实现信息共享、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受侵害等都需要法律法规完善,加强我国征信法制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第三,提高征信市场监管的力度和效率,征信业运营和监管分离。《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对征信机构及其业务活动实施监督管理。防止征信市场失灵要求政府干预,但政府干预过度反而又会使征信市场发展受限制。对征信市场的监管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净化金融和社会信用环境。为了提高监管的力度和效率,对征信业的运营和监管应实行分开管理,对征信市场的监管应重点把好四道关口:对征信机构准入和退出审批关;对征信机构高管人员审定关;对征信机构违规惩戒关;对征信机构业务风险检查关。

第四,共享征信信息产品数据,以免浪费资源。建设征信体系,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信用信息的充分共享,只有这样,征信机构才能够采集到各类信用信息,并提供高效服务,从而推动信用交易的顺利进行。法律法规应明确地方政府、行政单位、行业组织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以及进行信用信息整合和共享的空间,在保护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基础上,征信系统之间、征信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同时降低信息采集成本,共同促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第五,政府引导信用市场需求,征信服务机构不断创新。征信业作为信用服务中介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市场对信用产品有需求,目前我国对使用信用产品的领域还很少。前期市场发展不完善,政府应该给予指导和扶持,可以考虑在项目审批、特殊人才聘用、资质认证等工作中,推广使用专业征信机构出具的信用产品,扩大对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征信机构不断创新满足市场对信用产品的多种需求。

第六,以征信为契机,多渠道培养信用管理专业人才,调动全社会力量,构建和谐守信社会。一个行业要发展,人才培训是基础。信用管理是跨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学科的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人员也是征信行业急需和企业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人才。信用管理师已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列为新职业之一,适当放宽报名条件,但考试过关严格要求,实行“宽进严出”,普及全民信用知识,培养全民信用观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完善征信业的法律法规已迫在眉睫。征信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法律和政府监督的作用有机结合,保护守信者,惩罚失信者,规范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政府各部门、监管单位、征信业的共同努力,在全社会范围里形成诚实守信的风气,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

【参考文献】

征信管理存在的问题范文6

山南地区地处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因地处冈底斯山脉以南而得名,行政区划面积7.94万平方公里(含印占区2.8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辖内共有12个县,82个乡镇,554个行政村,农牧区人口数298184人,占地区总人口的87.4%。农牧户73662户,农牧户人口占地区人口的90%以上。截至2013年9月底,山南地区已建立信用档案的有66078户,发放《农牧户贷款证》66078张,贷款发证面89.7%,使用率98.2%。山南地区金融机构和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农牧区信用体系建设,成但是在采集和整理农牧户信用信息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一)经济金融环境落后,农牧区金融体系发展不良。随着农牧民群众经济收入伴随着地区经济发展,同享改革成果及国家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经济收入持续改善,经济交往不断活跃。然而,商业银行因受成本管理与控制,农牧区网店建设缓慢,农牧区金融服务功能与农牧民金融服务需求不匹配。截止目前,山南地区农牧区仅有农行的乡镇网点69家,尚有13个无物理网点的金融空白乡镇。由于在农牧区网络和系统建设投入不足,征信系统建设发展滞后使农村金融服务功能严重不足,完全不能满足当地农牧户的金融服务要求。

(二)征信法规滞后,社会信用意识整体较为缺乏。山南地区农牧户信用记录纳入征信系统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乏统一的制度安排,无庸质疑,这与全国、全区的大环境有关,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一部关于信用制度的全国性法律法规。仅凭征信管理机构一家的力量,很难及时获得全面准确的农牧户信用信息,由于缺乏对违约失信的惩戒机制,造成农牧户信用意识不强。同时,部分农牧区信用环境受各种干涉较多,严重挫伤了金融机构对“三农”信贷投入的积极性,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政府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缺乏信息共享机制。众所周知,社会信用信息的公开和共享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目前山南各级部门所拥有的信用数据与人行所推广的征信系统相对封闭,沟通欠佳,致使缺乏共享机制成为农牧户信用记录纳入征信系统的“瓶颈”。这种相对封闭、各自为政、信用市场壁垒重重的局面,阻碍了社会信用系统的建设,也限制了农牧区地区建立个人征信系统发展的速度。

(四)征信知识宣传成效不明显,难以深入人心。社会诚信

和政府公信成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难题,农牧区整体信用环境较差、部分农牧民信用观念淡薄,对不讲诚信的农牧户,缺乏有效的惩诫、制裁措施,导致农牧区信用环境恶性循环。从外部环境看,农牧区地处偏远,加之农牧区居民多数文化水平较低,从征信现场宣传看,效果不理想。经常出现“三多三少”现象。即观众多,提问少;老年多,中青年少;发单多,了解少。难以深入宣传征信知识。而由单个主体看,多数农牧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仅对存贷业务感兴趣,对征信知识无人问津、知之甚少。

(五)农牧户资料收集质量保证,采集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有待提高。受历史、地理等的原因,山南地区的农牧户对自身经济情况都有较为浓厚的保守思想,对自己的收入支出情况隐瞒不报,因此个人信息数据的真实性较差。同时,由于基层银行机构人员相对较少,致使难以全面掌握农牧户信用信息,采集农牧户信用信息过程中出现较多漏项,影响了农牧户信息采集的质量。

二、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政策扶持,建设农牧区金融体系建设。各级政府应把改善农牧区金融服务环境作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农牧区征信管理环境的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满足农牧区经济发展需求,推行供给导向型金融服务方式。一是对金融机构在农村建设网点、投放ATM、POS等设备实行适当的财政补贴,减轻农村经济金融机构的高成本压力,对于业务拓展成本高、预期收益低、难以通过商业化经营实现可持续供给的金融服务空白乡镇,需要发挥行政力量,通过政策扶持和正向激励机制引导资源向偏远农村配置。二是加强协同,形成合力。当地政府应积极协调工商、税务、电力、通讯等部门减免农牧区网店相关税、费,加快电力通讯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农牧户信息纳入征信管理系统搭建基础平台。

(二)加强征信立法,为依法监管提供依据。农牧区信用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相关信用立法。首先,要明确央行作为征信的管理主体地位,相关部门有义务向征信系统提供必要的信用信息,消除信息壁垒。由于各部门所掌握的大量的信用信息资源很多没有公开,使征信系统所需要的非银行信息采集工作面临重重困难,难以提高现有的信用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其次,界定公开各类信用数据标准和权限,使信用数据得以正常使用。以人民银行目前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例,作为我国最大信用信息数据库,除《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办法》外,缺少其他相应的信用信息披露办法,信用权利界定模糊,导致难以公开使用。最后是设定对失信行为的惩戒标准和措施。通过立法确定对各类失信行为的惩戒标准和措施尤为重要。统一规范市场准入和市场行为,统一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以此来促进信用活动的有序进行。

(三)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各部门间建立协调机制,完善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体制机制。相关征信管理部门要树立全局意识,打破相对封闭、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强沟通与协作。以此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信用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