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1

1、通过《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在老师的教导下,正确地运用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给我带来了深远意义。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运用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些原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应该遵循的原则。我觉得上了《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收获挺大的。理论课让我更深刻了解了是如何形成的,而且更进一步体会到的精髓。我个人认为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论课让我受益匪浅。 《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2、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老师们在教授理论知识时,深入浅出,语言幽默,并联系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加以阐述,这种讲课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理论精神,并学会了用的基本原理对现实进行分析。

3、虽然从初中政治就开始接触到《基本原理概论》了,但却一直认为它只是一门离现实比较遥远的科目,而且认为很少能在实际生活中得以运用。但是在大学中系统学习了这门课后,发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体现出其中的原理。感谢老师的认真讲解。 《基本原理概论》对与大学生确立人生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矛盾的观点,联系的、发展的理论以及实事求是的相关方法论在现实学习、生活中给予指导,有助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建设者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理论有助于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及理论水平,从而更好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上基本原理概论课,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社会主义本质,更加坚定了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信念!

(来源:文章屋网 )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2

关键词:心理委员 班级 大学新生 团体心理辅导 西南石油大学

自从2004年心理委员作为新生事物的提出,到两届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讨会的顺利召开,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心理委员机制在全国高校获得了很快的发展,建立心理委员机制的各高校都对本校心理委员工作的更好开展进行了有意的探索。笔者于2010年担任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生辅导员,同时兼职对本科生进行心理咨询工作的实践发现,大一新生由于各方面原因出现新生适应不良的现象非常普遍,有些同学及时寻求心理委员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大学班集体和学习方式的特点,对班内其他同学的熟悉过程相对缓慢,致使他们缺乏及时和充分的人际交流和支持,包括心理委员在内。因此新生在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扰时,因对心理委员不熟悉和不放心,不愿到心理委员那里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扰,这使得心理委员工作的顺利开展遇到了阻碍。有些高等院校针对这种情况,采取了由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对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做法,并取得了很好的心理援助的效果。但是专业的团体心理辅导老师数量有限,如果由团体心理辅导老师对心理委员进行团体训练的培训,然后对所在班级内的同学定期进行团体训练,不仅有利于班级内每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和整个班级体凝聚力的提升,还可以将团体培训这种有效的方法更大的发挥它的作用。

一、团体心理辅导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初,团体心理辅导传入我国大陆,内地一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通过实践研究,证实了它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品质方面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关于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改善方面,许多高校的心理学工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中心等人对22名大学生社交团体治疗训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对实验组14人进行团体应对方式训练;河北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对34名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天津中医学院对18名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训练的研究;清华大学心理研究所官锐园、樊富珉对10名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学生进行团体训练等等。

二、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

1、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必要性研究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的转变为班级心理辅导模式提供了理念支持。我国最初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辅方面;然而,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已经不再局限于一种矫正性的教育理念,它必须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够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成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现代学校的教育组织形式为班级心理辅导模式提供了现实性引导。现代学校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而组织起来的,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单位。所以,从现代学校的基本组织方式来看,班级首先应当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象。

2、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可行性研究

在班级里开展团体心理辅导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存在着许多有利的条件。

(1)学生班级是非常可靠稳定的辅导群体,大学学生班级建制虽然因各学校不同而各有差异,但是基本上在30~60人之间,因此一个班级分多个小组进行团体辅导是可行的,并易于开展长期跟踪研究。

(2)班级中每一个学生,既对班级有着某些共同的要求,但又是互有差异的独立个体,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经历,有着不同的对团体的需要与期望,有着不同的性格、爱好以及不同的身心发展程度,这些差异为团体主题的交流、人际间的吸引提供了基础。

(3)班级中的学生都处在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面临着共同的发展课题,有着类似的成长困扰;成长中的青少年更关注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更容易接受来自同龄人的反馈和建议,适宜进行团体辅导加以解决。

(4)团体心理辅导符合在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既渴望了解自己,也渴望与同龄人交流,在团体中,随着人际关系的发展,会逐步建立起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支持性的团体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成员们可以更轻松自然地进行自我表露。

三、西南石油大学应用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心理调适的效果研究

对大学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以使大学新生能更快的融入新的班集体,并对大学新生中普遍存在的新生适应不良现象进行及时和有效的调试成为很多高校的心理学工作者采取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援助策略,笔者自担任西南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2010级辅导员以来,应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大学新生进行了必要的心理调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班级新生的学习动力得到了有效的激发,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新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提高了新生适应能力;同时有效改变了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自然进程,缩短入学适应时间;对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中的心理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四、心理委员对班级内新生定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点论证

心理委员通过对本班级的大学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更快的熟悉班级内的每位同学,并通过活动来观察每位学生的反应方式和性格特点,从而能更好的为本班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援助本班级内的学生通过这种定期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更快的熟悉新同学,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也可以让每位同学加深对心理委员的信任了了解,从而为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主动的寻求心理委员的帮助奠定了很好的人际信任的基础。由心理委员对本班级新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不仅使得每位学生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成为可能,也使得他们能定期接受必要的团体心理辅导,从而可以使大学新生的适应不良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因此,心理委员对班级内新生定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应该作为一种有效的机制予以长期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3

班主任往往有个认识误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可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而对于分数低的学生,认为他们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学会,还谈什么创新呢?因此,老师提出有难度的问题时,总习惯找功课好的学生回答;设计主题班会时,总向几位班干部讨主意:外出活动时,总喜欢让性格外向、热情主动的学生组织。这样一来,那些功课差的、不是干部的、内向的学生难得有“闪光”的机会。事实上,分数高低并不是衡量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唯一标杆。功课不出众的学生也渴望能有机会“露一手”,可是老师往往把他们放在被遗忘的角落。这种不公正、不科学的做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这些学生常常埋怨“老师偏向”。因此,我们提倡这样的口号:把您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您满意的微笑让每一个孩子分享。

二、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对象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如中学生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想象力、独立活动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时,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忽视了层次性,我们可能把苛求当成严格要求,把学生富于想象的科普小论文视为幼稚天真,把学生敏锐的社会小调查批评成缺乏起码的统计学知识,把充满童趣的小制作看为粗糙无用的垃圾!

孩子们的创新和成年人的创新是有区别的。孩子们创新的价值更多地表现在创新过程中,在于得到师长赞赏之后的成功体验。因此,班主任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时,一定要从他们的思维发展水平、知识起点、生活经验的积累出发,目标不要过高,内容不要太难,要求不要过严。

三、差异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之间在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心理学家把人的智慧类型归纳为七种:即语言文字、逻辑思维、音乐、绘画、空间动感、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等七种智慧。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两三种智慧优势潜藏着,等待着别具慧眼的师长去开发它。所以,老师不但要充分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让每个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发展,而且,还要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创新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孩子的创新灵感。

四、基础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深厚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没有知识,人们的正确观点就难以形成,分析问题无依据,更难有所创新。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基础性。学生只有基础课程学得好,建构起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探求未知的世界。“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古人这段比喻,在很大程度上讲的就是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实践对创新的影响非常巨大。因为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方知自己知识的有限。为了进一步创新,更需要继承全人类的文化精神财富。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五、活动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动手操作、实验探索、调查研究和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在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活动、探索的结果,要在学生活动和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我们认为,知识传承很重要,间接经验的学习很必要,但是从学生成长角度分析,过程比结论更可贵:“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贵;亲身体验比道听途说更可贵;锐意开拓比坐享其成更可贵;说自己亲眼所见比鹦鹉学舌更可贵,这叫“过程价值观”。目前学生缺的正是主动探索的精神,缺的是直接体验,缺的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缺的是动手去操作。

所以班主任在组织活动时,一定要把学生推到主置上,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而不是推一推才动一动的木偶。鼓励学生参与,加大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广度和深度。

教师在活动中所承担的角色,是一个参与者,一个提供信息服务的人,一个在学生求助时才出面的指导者。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4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精品教学资源创新基本模型的构建,离不开影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四要素:教师、教学知识、过程管理和信息技术支持。其中,教师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学知识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客体;过程是教学知识交流创新的途径;信息技术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重要工具。在理清四要素的基础上,结合知识管理的重要关键环节(知识习得、分享、整合、存储、创新),建构出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的基本模型。该基本模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和四项主要促动因素。具体见图1:

一、五个基本环节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模型包含的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反思教学问题”“群体阅读”“课堂实践”“总结与提炼”“教学实践与反思”。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这五个环节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从反思教学问题出发,分析并明确教师对教学知识的需求。然后通过群体阅读方式,获取教学知识。再通过课堂实践中应用及领悟教学知识的内涵与实质,并不断寻求新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反思和总结其中的有利于解决教学问题的经验、诀窍等,提炼并生成新观点,进而产生新的教学知识;最后再迁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与反思,转变教学行为,内化教学知识,并成为教师知识系统的一部分。上一轮探求结束后,将促进下一轮的教学知识探求,不断螺旋上升,促使教学知识不断的共享与创新。

(一)反思教学问题

从教学实际出发,寻找并确定现阶段教师最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教师教学问题所在就是教师教学知识缺失的地方。找到阅读教学问题的根源后,便找到了研讨的方向,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寻求与分享老师所需的教学知识。

(二)群体阅读

当教师遇到教学问题时,最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阅读。我们通过教师群体阅读的方式来补充教师的教学知识的缺失。群体阅读指的是组织者从问题出发,根据教师的需求而开展的知识获取和知识分享的互动阅读交流活动。教师把群体阅读与个人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分享与传递个人的理解与思考。这种“理解与思考”实现了教师价值观念、个人实践知识的转化与更新。

(三)课堂实践

群体阅读在于获取需要的教学知识。如何应用及发挥教学知识的价值,需要课堂实践,教师们通过群体阅读,获取了新的阅读教学知识后,便尝试应用在课堂上引导教师应用教学知识。通过课堂实践,老师们才会有如此多的体会与感受。这个过程就是理解和领悟教学知识的过程,也是逐渐转化成个人的教学知识的过程。这是实现教师教学知识创新的关键环节。

(四)总结与提炼

经过课堂实践后所产生出来的教学知识,是零碎的,杂乱的,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化统整,才便于教师对这些教学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精品教学资源管理不应只停留在获取和应用所获得的教学知识上,而应更深入去思考和总结,进而产生新的想法,或形成新的教学思路,或提炼出新的有效教学策略等课程建设成果,这是精品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也是其价值体现。

(五)教学实践与反思

通过老师应用和团队所产生的教学知识,进一步领悟和内化,进而转化为个人知识。同时,团队成员间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批判。因为只有进行深入的反思、批判与重构,教师才能创生出对教育问题深刻而富有个性的见解,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教W问题,以及促进教学知识的持续创新。

二、四项促动因素

精品教学资源创新四项主要促动因素包括群体对话、信息技术、互动场和学习型组织。

要实现对精品教学资源的创新,需要教师在一定的活动空间中,通过对话交流产生知识,然后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让教师与知识之间产生联结,再利用分享的组织文化加速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并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促进教师持续地学习,促进教师专业知识价值增值,提升教师素质和组织的竞争力。

(一)群体对话

教师是教学知识的载体,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主体。教师优质的隐性知识能否有效提取,教学知识能否得到共享与创造,实现隐形知识向显性知识均的转移,依赖于教师间的对话与互动。因此,教师进行高质量的群体对话,才能有效地推动知识共享到知识创新的迈进。

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高职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基本模型探析

(二)互动场

著名的知识管理学家野中郁次郎提出了“场”的概念。“场”就是一个进行知识动态转换和产生相互影响的场所。他强调任何组织都不能忽略“场”的建设。

互动场是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的“场所”,是教师教学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空间。教学精品资源创新中,组织者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有利于教学知识传递的“知识场”,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组织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或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场”,才能为教师提供适宜的知识共享和创造的平台。可以说,没有“互动场”,教学精品资源创新无法进行。给教师创设了各种教研的“场”,如实地集体备课、网络集备、课堂教学观摩、网上论坛等,逐步形成“实践――反思――再实践――智慧生成”的教研活动机制。由此可见,教研活动,就是给教师创造各种各样对话互动的“场”,使教师知识流动起来,并达到知识的共享与创造。

(三)信息技术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在精品教学资源创新中的应用,主要有两个层面:其一是教师个人层面,其二就是组织层面。我们从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系统平台架构与教师知识管理的工具两方面进行简单的介绍。

1.精品教学资源知识创新的管理系统平台结构

我们以通信工程概预算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为例,建设该专业的精品教学资源创新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团队、课程特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持续更新与共享、实训条件、教学资源、校企合作等。教师对各个模块信息进行管理、更新操作,学生根据各个模块进行学习,能对相关的知识和资源进行检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虚拟的研讨空间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如QQ等。具体如图2 所示。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天津农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全员育人的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B-05);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天津地方高校全员育人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视角”(项目编号:2013FDY50)。

职业核心能力是高素质人才从事某种职业必备的最基本能力。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称为“八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问题,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一项重要工作。从全员育人的视角出发,设计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

一、积极借鉴国外高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先进经验

主要借鉴英国的BTEC模式、美国的CBE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英国的BTEC是“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的英文首字母组合,这个机构提出了人才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问题,“通用”主要是指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想要去的成功都必须掌握的技能,这种技能是可持续发展的,适应终身学习的。BTEC所设置的课程要求适用于各个国家。美国的CBE模式是以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培养的是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是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是在德国“双元制”的基础上提出的,将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教学工厂”, 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支撑,在教学时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分级教学模式。

二、构建全员育人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

秉承全员育人的培养理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理论课程的讲授与实践实习的锻炼结合、共性培养教育与个性特殊训练结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的“五个结合”,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打破单一教育途径和单纯注入式教育的壁垒,让高校教师、社会用人单位人员、管理人员等各个层面的人员都能参与到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中。

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的内部结构,开设模块式课程教学。第一大模块是职业基础性素质模块,包括思政类课程和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等;第二大模块是职业能力素质模块,包括外语应用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革新等;第三大模块式职业行为养成模块,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人际沟通合作、自我学习等。

在开设课程模块的同时,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构建。实践环节主要有教学实验、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等环节内容,将教学实验作为基础环节、综合实训作为关键环节、顶岗实习作为提升环节。同时,支持学生社团发展,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

三、打造全员育人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平台。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主要包括校企合作模式、引企进校模式、集团办学模式、校办企业模式、企业办学模式等。

校企合作是学校根据情况择优选取与专业相宜的行业企业,由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学生到企业参加顶岗实习或生产实习;同时,学校也可以为企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培训企业职工,提供技术和专利等,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互惠。引企进校是学校通过引进企业有利资源条件,与企业在学校内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以校内实训基地生产线为共生单元,以协同进行人才培养为共生形式,形成校企之间互利共生的关系。集团办学是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和教师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多种教育资源实行重组整合,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将学校人才培养、经济产业和社会效益形成融合式的网络化发展,使学校与政府、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教育与培训、就业与创业等都得到对接和联合,互为补充,共同促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校办企业是学校将教学、培训、生产和科研融于一体,筹措一定的资金和条件在校内或者校外创建产权归属学校的公司或企业,供学生生产实习实训和教师培训使用的同时,生产一定的产品打入市场。企业办学是企业根据自身生产实际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条件,开办学校,设置专业,培养人才。

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范文6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019-02

一、构建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必要性

1.高职学生特点所需。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课相对薄弱,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自我管理不严,迟到、旷课严重,传统学生过程管理无法监督。教育学有个观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手段。

2.高职学生工作适应新时期所需。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多校区,学生规模上万;管理职能增加,由单一的管理教育向服务转变,如学生资助管理、绿色通道、心理健康建档筛查等。这些都需要打破传统纸质办公、手工作业的固有模式。

3.信息化发展必然。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应用软件技术的推广,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的“热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施、应用和升级已是大家研讨的重点对象。高职院校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数字化校园建设,构建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体系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二、现有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系统体系不完善,功能单一,覆盖面窄。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推行“数字化”校园工程,但主要集中在网络建设、网络使用,保证学生、教学上网需要,对学生工作管理信息化体系建设考虑较少,大多数学校仅限于教务管理系统、财务收费系统等,部分学校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也仅停留于对学生基本信息进行“增、删、改、查”等简单功能上。

2.各系统数据库不统一,数据不一。由于高职学生中途退学、休学,甚至不管学籍,一走了之的现象较为普遍,因而导致学校很难对在校学生说出一个准确数字。主要是因为各系统建立的时间不一、开发公司不一,导致数据库接口不开放,基础数据不能及时共享等。

3.应用推广度不够。目前部分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是由公司开发成品,直接拿到各学校使用,但不同单位管理模式、方法和流程不一,未进行有针对的二次开发,导致“水土不服”,并未提升工作效率,反而增重负责,导致学生工作管理者、辅导员和学生等不愿使用。

三、构建新型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1.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构建本系统的主要思想就是“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成长”。如一:学生日常管理子系统中对学生考勤管理,可以采用指纹打卡或教师课堂考勤网上录入学生课堂出勤情况,如果一个学生课堂缺勤达到不同数量,可采用不同的颜色对其个人进行警示,同时辅导员、任课教师也可看到其出勤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教育管理。

2.数据接口统一,数据共享。构建此系统时打破原有的数据接口不统一,无法实现数据共享的问题。系统统一规划,共享数据接口,数据库采用SQL2005或Oracle,不同子系统可以数据互访互调。

3.体系完善,结构清晰。根据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职责与特点,为更加合理有效第构建管理信息化体系,把体系分为“1个核心数据库,4个管理模块系统,10个子系统”。“1个核心数据库”即为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共享中心;“4个管理模块系统”即根据学生管理工作职责与需要,分为“学生管理”、“学生成长与服务”、“学生个人评价”和“管理绩效”四个管理模块系统。

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各子系统功能简介

针对高职学生工作管理与服务权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体系包含了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全部核心系统和子系统(功能系统),现在就各主要模块的基本功能作一个简要分析。

1.核心系统。核心系统同时作为一个数据中心,主要提供全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处理、存储、交换,以及用户管理等功能,其数据中心所拥有的数据不仅包含学生自身的各种信息,而且包括各种与学生有关的文件资料。它没有直接的用户,但又同时为所有使用本系统的用户提供服务。信息系统应有专门的维护人员进行维护,以保障其持续正常运行。

2.信息系统。主要有关学生相关信息的平台,并且按院、部门、单个学生来、查询、审核。

3.学生基础信息管理系统。主要负责对学生基础信息管理,采用系统编号的管理模式。主要提供对学号、学生身份证、学生家庭信息、学生简历、学生在校异动、学生联系方式的查询服务。

4.公寓管理系统。其功能包括学生入住、学生寝室调换、学生退寝等,主要管理者为公寓管理部门,主要权限为调用数据中心学生学号、考生号等信息进行学生入住、对学生在公寓住宿情况的统计、修改、审核、统计等。

5.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档案入校后的管理、主要管理者为学校学生及二级院系学生事务办公室,含档案入库、退学、休学、毕业离校档案的管理,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6.学生就业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就业数据的管理、主要管理者为学校就业与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含学生投放简历、学生就业情况、学生创业情况的管理,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7.学生奖惩管理系统。包括学生处分管理、学生奖学金评定系统和学生三优评定系统、学生违纪记录系统。

8.学生资助管理系统。主要是帮助学生在生源地、绿色通道等有关学生资助方面的事务,将相关信息传送给财务系统,并可以进行录入、修改、审核、统计等。

本文从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出发,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和特点。同时结合信息技术,实现学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设计完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并对系统模块进行解释和分析。

参考文献:

[1]胡红霞,孟治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2]纪楠.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科技向导,2012,(08).

[3]倪玉林.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研究[J].中国外资,2011,(05).

[4]杨晶晶.爱心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5]吕爱玲.浅谈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的学生工作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