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单细胞动物的主要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单细胞动物的主要特征范文1
多读书,读不同观点的书,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能够增强自己判断真伪的能力。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1动物的主要类群
自然界中,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根据其体内有没有脊柱,可以将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动物、哺乳动物);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鸟类和哺乳动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是恒温动物。
鱼、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是变温动物。
1、腔肠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如水螅。
)
(1)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
(2)代表动物:海葵(被称“海中之花”)、海蛰、珊瑚虫、水螅(身体有内外两层细胞----内胚层和外胚层)。
(3)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①海蜇经加工可食用。②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构成珊瑚礁。
珊瑚礁的作用:①形成岛屿;②加固海岸;③为海底鱼类提供重要的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2、扁形动物(大多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但涡虫自由生活)
(1)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
(2)代表动物:涡虫、华枝睾吸虫(精巢发达,呈树枝状得名)、血吸虫、绦虫。
(3)与人类的关系:
有害:①人或动物如实使用了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华支睾吸虫的鱼虾,就会感染该病。
②我国南方流行的血吸虫是由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的。
3、线形动物(有些自由生活,有些寄生在人、家畜、家禽、农作物体内)
(1)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状;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
(2)代表动物: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生殖器官发达。)、蛲nao虫、钩虫、丝虫、线虫。
(3)预防蛔虫病的措施:①注意个人卫生,不喝生水,蔬菜水果洗干净,饭前便后洗手;
② 要管理好粪便,粪便要经过处理杀死虫卵后,再做肥料使用。
4、环节动物
(1)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2)代表动物:蚯蚓(靠湿润的体壁呼吸,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以植物的枯枝、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主要运动器官肌肉,刚毛辅助运动,靠近环带的为前端。)、沙蚕、蛭
(3)与人类的关系:
蚯蚓:①疏松土壤,改良土壤。②能提高土壤肥力。③身体富含蛋白质,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和食品。④处理有机废物。
沙蚕是鱼、虾、蟹的饵料。
蛭的唾液中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蛭素,在医学上,可生产抗血栓药物。
5、软体动物(目前已知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
)
(1)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2)代表动物:河蚌、扇贝、文蛤、镒蛏、石鳖、蜗牛、乌贼(贝壳退化成内骨骼)、章鱼(贝壳退化成内骨骼)
河蚌内的珍珠是由外套膜受沙粒等异物的刺激,分泌大量的珍珠质把异物层层包裹起来。
珍珠与贝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
(3)与人类的关系:
中国是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总量名列世界第一,其中贝壳产量也位居世界首位。
有益:食用(牡蛎、扇贝、鲍,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且脂肪含量低。)
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蛸)、珍珠粉等皆可入药)
工艺品(螺壳、珍珠壳)
有害:有的危害农作物,传播疾病(如钉螺与血吸虫的传播有关)
6、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数的80%)(1)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2)代表动物:虾、蟹、蜘蛛、蜈蚣、苍蝇、蝗虫等。
(3)节肢动物分为四类:
①昆虫类(蜜蜂、蜻蜓、蚊子、苍蝇蝴蝶、蝉、蟋蟀、七星瓢虫) ②甲壳类(虾、蟹) ③多足类(蜈蚣、蚰蜒、马陆)④蛛形类(蜘蛛、蝎子)
(4)昆虫(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①主要特征:身体分头、胸、腹 三部分;有一对触角(触觉和嗅觉);胸部生着3对足(善于跳跃)和2对翅 (适行)
呼吸器官:气管、气体通道:气门。3个单眼1个复眼、口器:摄食
外骨骼的作用:1、保护内部的柔软器官2、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②代表动物:蜜蜂、蜻蜓、蝉、瓢虫、螳螂、菜粉蝶、家蚕等。
(5)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①虾、蟹食用②蜜蜂等昆虫传播花粉③蝎子、蜈蚣、蝉蜕等入药④果蝇是实验材料
⑤蚊、蝇、螨叮咬人传播疾病
7、鱼
1、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1)体色:体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易被上下敌害发现(保护色)。
(2)体形:梭形,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3)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有黏液减少阻力,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感知水流、测定方向的作用。
(4)用鳍游泳,鳍是鱼的运动器官(背、胸、腹、臀、尾鳍),胸鳍和腹鳍有保持鱼体平衡的作用,尾鳍能够保持鱼体的前进方向。
(5)用鳃呼吸 鳃由鳃丝、鳃耙和鳃弓组成,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中密布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6)雌雄异体,体外(水中)受精,水中发育。
2、鱼类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1)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代表动物:淡水鱼类(中华鲟(“长江鱼王”活化石)、草鱼、青鱼、鲢鱼、鳙鱼、鲫鱼、鲤鱼)和海洋鱼类(鲨、带鱼、银鲳、魟)等。
“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鱅鱼。
8、两栖动物
(1)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2)代表动物:大鲵(娃娃鱼)、青蛙、蟾蜍、蝾螈等。
(3)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
雌雄异体,水中产卵,体外受精,变态发育。发育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9、爬行动物
(1)主要特征: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用肺呼吸;在陆地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2)代表动物:乌龟、鳖、蛇、鳄、蜥蜴(完全摆脱对水环境的依赖)
10、鸟(地球上大约有9000多种)
(1)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2)家鸽适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身体呈流线型,减小空气阻力。
②两翼和尾部生有大型正羽,可以扩大两翼面积,使两翼扇动有力,尾部的正羽有控制方向的作用。
③胸肌发达,能强有力地牵引翅膀扇动空气。
④骨骼薄,长骨中空,可减轻体重;胸骨发达,有龙骨突,为发达的胸肌提供附着的场所。
⑤食量大,消化能力强;直肠短,能及时排出粪便,减轻体重。
⑥用肺和气囊进行双重呼吸,可获得充足的氧气。(气囊的作用是:暂时贮存气体,辅助呼吸)
(3)家鸽生殖和发育的特点
①体内受精,卵生,主要是体外发育。
②卵细胞:包括胚盘(含细胞核)、卵黄,卵黄膜三部分。卵黄是供胚胎发育的养料,卵白和卵壳都有保护卵细胞的作用,卵白还给胚胎提供水分和养料。
(4)代表动物:鸵鸟、企鹅、鸡、鸭、鹅、家鸽等
(5)与人类关系:
猫头鹰捕食鼠类;大山雀、灰喜鹊、啄木鸟等捕食农林害虫;鸡鸭鹅食用;丹顶鹤、孔雀等观赏。
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2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动物的运动
(1) 动物的行为是指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2) 运动系统是由骨、关节和肌肉组成的。
(3) 人有206块骨 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 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4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包绕关节)、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其中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关节面。
(6)在运动中:骨起杠杆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即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
(7)人体主要的关节: 上肢 肩关节 肘关节 腕关节 指关节
下肢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趾关节
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9)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10)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
二、运动强度应适当;
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11)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12)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13)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14)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15)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16)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17)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二、动物的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
(2)据行为获得的途径,动物的行为大致可分为两类:
①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如:蜜蜂采蜜、蜘蛛结网、蚂蚁做巢、小鸟喂鱼、吃梅分泌唾液。
②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如:大山雀偷饮牛奶、黑猩猩取食香蕉、蚯蚓走迷宫、谈梅止渴、望梅止渴。
(3)社会行为:
①含义: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协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所具有的一系列行为。
②重要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如:白蚁群体、狒狒群体、蜜蜂等。
③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方式:通过各种动作、声音、气味随时交流信息。
④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
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⑤意义:使动物能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4)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3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①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态平衡: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②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如二氧化碳等)循环。
③能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从而扩大了植物的分布范围。
2、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
常用方法有: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菌治虫。
3、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调查活动去了解)。
畜牧业和渔业的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
4、动物与仿生:
①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的技术。
②动物与仿生:A、长颈廘与宇航员的“抗荷服”; B、萤火虫与冷光;
C、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 D、乌
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4细菌和真菌
一、观察菌落:
1、细菌的发现者:列文﹒虎克(荷兰人)。
细菌存在的证实者:巴斯德(法国科学家),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①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②细菌与真菌菌落的比较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1)配制培养基 琼脂的作用:不能作为细菌和真菌的营养,为其生活提供场所;
牛肉汁(或蛋白胨等)的作用:为细菌提供营养物质。
(2)高温灭菌、冷却 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器具放入高温条件下灭菌。
(3)接种 将少量的细菌或真菌放入培养基中。
(4)恒温培养
3、细菌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和营养、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细菌
1、细菌的主要特点: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鞭毛、荚膜和DNA集中地区域构成。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1)异养——细菌一般不含有叶绿素,只能吸收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生活的营养方式。
①腐生:依靠分解动物植物的遗体,从中吸收有机物来生活。
②寄生:从活的动植物体内吸取有机物来生活。
(2)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3、细菌在自然界作用和人类关系
(1)细菌对于自然界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
(2)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如:醋酸杆菌(制醋)、乳酸细菌(制泡菜、酸奶、青贮饲料)、棒状杆菌(制味精)、甲烷细菌(制沼气)、根瘤菌(固氮)等。
(3)少数种类的细菌对人类有害,如:病原菌、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软腐病细菌。
(4)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根共生形成根瘤。
三、真菌
1、真菌的主要特点和主要真菌的名称
①主要特点:细胞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成形的细胞核构成;以孢子生殖;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是异养。
②霉菌和蘑菇由多细胞的菌丝构成。青霉长有孢子的直立菌丝呈扫帚状,曲霉长有孢子的直立菌丝呈放射状。
③主要真菌的名称:酵母菌(单细胞)、青霉、曲霉、蘑菇(多细胞)、大型真菌(蘑菇、灵芝等)。
2、真菌在自然界作用和人类关系
①促进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循环。
②有些可使农作物患病,食品、纺织品霉变,使人患病。
③藻类和真菌共生形成地衣。
八年级生物上册知识5病毒
1、病毒形态结构:比细菌小得多,形态多种多样,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由蛋白质的外壳和遗传物质(核酸)组成。
2、病毒生命活动: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一但离开寄主细胞,就不会再有任何生命活动了。
它在宿主细胞中通过复制、利用宿主细胞的物质和结构来繁殖后代。
单细胞动物的主要特征范文2
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注意DDT的例子
(富集)课本26页。
课本27页1题33页生物圈2号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8
的图要掌握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3-44,注意事项以及各步骤的作用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液泡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注意事项以及各步骤的作用
动物细胞的结构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盐、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57页1题,课本57页最后一段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各组织的功能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P65题3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
输导组织等
根的结构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
变形虫
草履虫见课本70页图,71页2题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胚是幼小的生命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本84页表和85页图,课本88页2题
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植株的生长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氮、磷、钾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花的结构(课本102)
传粉和受精(课本103-104)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与生活中果皮区别)
课本105页1题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结构
从外到里: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途径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见课本最后)
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区别
部位
含有叶绿体的细胞
所有的活细胞
条件
光
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
产物
有机物,氧
二氧化碳,水
能量变化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系
相互依存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单细胞动物的主要特征范文3
主题一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________物镜的放大倍数。
2.当视野较暗时,可使用反光镜的________和遮光器的__________。
3.当镜筒下降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________。
4.用显微镜观察玻片上的“p”,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______”。
5.如果物像在视野的左上方,想把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应把装片往________方移。
6.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物像就越______,看到的细胞数目越______,视野越______。
7.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的液体是________;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上滴的液体是____________。盖盖玻片时,使其一边先接触液滴,再缓缓放下是为了防止出现________。染色时使用的染液是________。
8.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有__________、细胞质、_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细胞没有,而植物细胞有的结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细胞中,能控制物质进出的是__________;能量转换器有__________(植物特有)和__________。
10.多莉羊的诞生,说明细胞的控制中心是__________,它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11.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酵母菌、衣藻、变形虫等)的身体虽然只由______个细胞构成,却有精致和复杂的结构来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2.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______个细胞。细胞分裂过程中,__________的变化最为明显。新形成的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________。
13.细胞________使细胞的种类增加。
14.骨骼肌主要由________组织构成;血液属于________组织。
15.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是根、________、________;生殖器官是花、果实、________。
16.高等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________________植物体。
17.高等动物和人的结构层次: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物体或人体。
主题二 生物与环境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1.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________;生物能生长和________;生物都有遗传和________的特性;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________除外)。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生态因素包括__________因素(如______、空气、水等)和________因素。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________(如鹰和兔子)、________(如水稻和杂草)、________(如豆科植物和根瘤菌)、寄生等。
4.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如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并________(如蚯蚓能疏松土壤)环境。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由__________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__________、消费者和__________(细菌、真菌等)。
6.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由________者制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来源于__________。
7.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____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称为__________。
8.食物链以__________为起点,不包括__________。
9.某些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会沿着__________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积累得越______。
10.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________生态系统(“绿色水库”、“地球之肺”)、________生态系统(“地球之肾”)、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1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生态系统越复杂,该能力越______。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__________的,若外界干扰太强,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1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__________,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主题三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
1.双子叶植物种子中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________;单子叶植物种子中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主要是________。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有种皮和________。
2.________是新植物的幼体,由________、________、胚轴和________组成。
3.种子萌发的条件
(1)环境条件:适宜的________、一定的________、充足的空气。
(2)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________;已度过休眠期;有充足的营养物质。
4.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
膨胀种皮变软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
\o(――首先发育)――发育)――发育))
5.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__________。
6.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________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数量;另一方面要靠________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7.芽在发育时,________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______。
8.花的主要结构是________和________。前者包括花药和花丝,花药里有花粉,内含________;后者下部的子房中有胚珠,内含__________。
9.绿色开花植物从开花到结果,中间要经历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过程。
10.果实和种子的形成:\a\vs4\al\co1(子房壁
\a\vs4\al\co1(\b\lc\
\rc\}(\a\vs4\al\co1(珠被种皮受精卵
))种子)))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11.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________、__________、有机物。化肥主要是给植物生长提供__________。
12.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含________的、含________的和含________的无机盐。
13.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结构是________。
14.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是________。
15.叶片由________、________和叶肉组成。
16.植物蒸腾作用的“门户”是________,主要分布在叶片的________表皮。
17.蒸腾作用可拉动________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提高大气________,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8.光合作用的场所是__________;条件是________;原料有水和____________;产物有有机物和________。光合作用的实质是________有机物,________能量。
19.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作物产量的方法有:合理密植、增加大棚中的____________浓度或__________强度等。
20.____________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
21.呼吸作用的场所主要是__________;原料有有机物和________;产物有水和____________。呼吸作用的实质是________有机物,________能量。
22.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________(选填“促进”或“抑制”)呼吸作用:中耕松土、及时排水等。
(2)________(选填“促进”或“抑制”)呼吸作用:果蔬的低温保鲜;储存粮食时,晒干、真空包装等。
23.绿色植物为许多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作为生物圈中的__________,它们制造的有机物,通过食物链、食物网,养育了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24.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____,能不断消耗大气中的____________,并将________释放到大气中,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主题四 生物圈中的人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人体内主要的供能物质是________,主要的备用能源物质是________,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是__________(也可提供能量)。
2.水、无机盐和__________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3.人体缺________易患缺铁性贫血;儿童缺________易患佝偻病,补钙的同时,有时还应适量补充__________。
4.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______;缺少维生素C易患__________。
消化和吸收
5.人体的消化系统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消化道依次为________、咽、食道、______、________、大肠、等。消化腺有唾液腺、________(分泌胆汁)、________(分泌胰液)等。
6.淀粉在________开始消化,蛋白质在______开始消化,脂肪在________开始消化。淀粉的最终消化产物是__________。
7.________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8.合理营养是指________而均衡的营养。
9.按照“平衡膳食宝塔”,每日摄入量最多的食物种类应该是____________类。
10.购买食品时要注意是否有________图标;关注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和__________、是否有添加剂等。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1.血液是由________(运输营养物质及废物等)和__________组成的。
12.红细胞富含____________,主要功能是运输________。成熟的红细胞________细胞核。
13.白细胞的体积最________,________细胞核。当身体有炎症时,白细胞的数量会________。
14.__________是最小的血细胞,________细胞核,主要作用是止血和加速凝血。
15.把血液从心脏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是________,它的血流速度最______,管壁最厚;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是________,有些里面有防止血液倒流的__________;毛细血管的管壁最薄,只允许红细胞________通过。
16.血液流经三种血管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抽血或输液时,针刺入的血管是________;中医上“切脉”时所摸的血管为________。
18.心脏主要由________组织构成,壁最厚的腔是__________。
19.心房和心室之间有__________,心室和动脉之间有__________,它们可以防止血液倒流。
20.体循环的途径:左心室__________各级动脉全身组织细胞周围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__________。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由________血变为________血。
21.肺循环的途径:__________肺动脉肺泡周围毛细血管__________左心房。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由________血变为________血。
22.肺动脉内流________血,肺静脉内流________血。
23.ABO血型分为________型、________型、________型和O型。
24.输血的原则是输________血。
人体的呼吸
25.呼吸系统由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______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6.气体由外界进入肺的途径:外界鼻________喉________支气管肺。
27.呼吸道能使到达肺的气体________、湿润、________。
28.痰是在________产生的。防止食物进入呼吸道的结构是____________。
29.吸气时,膈肌________,膈顶部下降,胸廓容积________,肺容积________,肺内气压________。
30.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泡中的________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____________也通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
31.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______层上皮细胞构成,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32.氧最终在组织细胞的__________中被利用,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并释放能量。
33.人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说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34.排泄是指人体将代谢废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多余的水和无机盐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35.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方式有排汗、呼气和________。
36.人的泌尿系统由________、输尿管、________和尿道组成。________是形成尿液的场所,是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
37.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38.尿液的形成过程
(1)肾小球的________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__________和大分子__________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进入__________中,形成________。
(2)肾小管的__________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__________、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重新吸收,而剩下的水、无机盐、________等就形成了________。
39.尿液的排出过程: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________,暂时贮存起来,当贮存到一定量时,由________排出体外。
40.若在某人的尿液中发现了血细胞或蛋白质,则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发生了病变;若在某非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发现了葡萄糖,则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发生了病变。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41.人体神经系统由______和________,以及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42.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____________;具有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功能的是________;能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是________。
43.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
4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________,分为________反射(生来就有,如眨眼反射)和________反射(长期经验积累形成的)。
45.反射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神经冲动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向为__________传入神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若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则机体______感觉、______反应;若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则机体______感觉、______反应。
47.人类特有的反射是与____________有关的反射,如谈虎色变。
48.眼球中,能感受光线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结构是__________。
49.视觉的形成过程:光线角膜__________________玻璃体__________视觉神经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50.近视是指光线经晶状体等折射后成像于视网膜的______方,应佩戴______透镜矫正。
51.听觉的形成过程:声波外耳道________听小骨________(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52.内分泌腺没有________,分泌的________对人体有调节作用。
53.生长激素由________分泌,幼年时分泌过少会患__________,分泌过多会患__________。
54.甲状腺能分泌______________,幼年时分泌过少会患__________,成年时分泌过多会患甲亢。
55.同时具有内分泌功能和外分泌功能的是________,它的内分泌部分是________,分泌的__________可调节血糖浓度,分泌不足会患__________。
56.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________调节的影响。
主题五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动物的运动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
2.骨骼肌由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
3.关节由关节面、__________、关节腔组成。关节面由关节头和关节窝组成,其表面覆盖____________,可以减缓冲击,减少摩擦。__________内有滑液,可以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
4.运动的产生:__________受到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________运动,于是躯体的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5.在运动中,骨起________作用,关节起________作用,骨骼肌起________作用。
6.屈肘时:肱二头肌________,肱三头肌________。伸肘时:肱二头肌________,肱三头肌________。
7.运动的协调:运动系统在________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等的配合下共同完成运动。
动物的行为
8.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____________所决定的行为。
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________而获得的行为。
9.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______,学习行为越复杂,“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______。
10.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形成一定的________,有明确的________,有的群体还形成________。
11.群体中的信息交流:动作、声音和________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主题六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人的生殖和发育
1.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________,其功能是产生________,并分泌________激素;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________,其功能是产生__________,并分泌________激素。
2.生殖过程
(1)受精:卵细胞在__________内与结合,形成受精卵。
(2)着床:受精卵发育成胚泡后,植入____________的过程。
(3)胚胎发育:胚泡中的细胞继续进行分裂和分化,逐渐形成胚胎,在8周左右时发育成胎儿(初具人形)。胚胎发育的场所是________。
(4)胎儿的发育及分娩:胎儿生活在羊水中,其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器官是________;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的阴道产出。
3.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显著特点:____________。
(2)男女生体形发生变化,区别越来越明显,出现____________。
(3)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__________。
(4)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________,女孩会来________。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4.昆虫的生殖特点:________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5.昆虫的发育方式有两种:一种是____________发育,其过程是卵幼虫________成虫,如家蚕、蜜蜂、蚊子等;一种是______________发育,其过程是卵________成虫,如蝗虫、蟋蟀、蝉等。
6.若某种害虫的发育方式为完全变态发育,则其在________期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7.两栖动物的生殖特点:________生殖,卵生,________受精。
8.两栖动物的发育过程(以青蛙为例):__________蝌蚪幼蛙成蛙。发育方式是________发育。
9.雌雄蛙抱对,可提高__________。
10.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的发育必须在________中进行。
11.鸟的生殖特点:________生殖,卵生,体内受精。
12.鸟卵中相当于一个卵细胞的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3.________里面含有__________,是胚胎发育的部位,将来发育成雏鸟。
14.________是胚胎发育的主要营养物质来源;________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
15.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一般包括求偶、、筑巢、________、孵卵和育雏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复杂的繁殖行为。
植物的生殖
16.有性生殖:由两性____________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__________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繁殖。
17.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________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如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等。无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只具有________的遗传特性。
18.嫁接时要使接穗和砧木的__________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嫁接获得的新品种所结果实的特性与________相同,如将柿子树嫁接到枣树上,获得的新植物体所结的果实是________。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19.________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________是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20.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统称为________。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____________。
21.生物的性状是由________控制的,有时还受到________的影响。
22.染色体:由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存在于__________中。
DNA:主要的____________,携带着大量的遗传信息。
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________片段。
23.每种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特定的;每条染色体上一般有______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______个基因。如一般情况下,人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有______条,包含______个DNA分子,含有数万对基因。
24.在体细胞中,染色体是________存在的;基因也是________存在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
25.在有性生殖过程中,________和__________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26.在形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数要________,即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或卵细胞,故染色体在和卵细胞中是________存在的。受精时,来自和卵细胞的染色体在受精卵中又构成新的成对染色体,且每对染色体中,必有一条来自________,一条来自________。
27.相对性状有________和________之分。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也有________和________之分。
28.表现为隐性性状的个体,其体细胞的基因组成只有______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的个体,其体细胞的基因组成有______或______两种。(相关基因用D、d表示)
29.基因组成为Dd的个体,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______遗传下去。
30.男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女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__。
31.男性产生的两种的比例为________;女性只产生一种卵细胞。两种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故生男生女机会________,概率都是________。
32.遗传病是由____________改变引起的疾病,可遗传给后代。
33.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是:近亲结婚大大提高了________遗传病的发病率。
34.可遗传变异由____________的变化引起,能遗传给后代;不可遗传变异仅由________因素的变化引起,没有____________的改变,不能遗传给后代。
主题七 生物的多样性
细菌、真菌和病毒
1.细菌是______细胞生物,基本结构有__________、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的区域,无________________,属于原核生物。其生殖方式为________生殖。此外,有些细菌还具有鞭毛或________;有些细菌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的________。
2.单细胞真菌有__________等,多细胞真菌有________、________等。
3.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__________,真菌属于真核生物。
4.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作为__________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如________引起手癣、足癣、小麦叶锈病等;与动植物共生,如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__________与豆科植物共生等。
5.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食品制作,如酿酒、制作馒头和面包——__________,酸奶、泡菜——__________,制醋——__________,制酱——________;疾病防治,如青霉菌可产生杀死________的青霉素;生成清洁能源等。
6.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__________外壳和内部的____________组成。
7.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________在活细胞内。
植物类群
8.孢子植物包括:藻类植物、苔藓植物、________植物。
9.藻类植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结构简单,______根、茎、叶的分化。
10.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叶的分化,但茎和叶中______输导组织;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11.蕨类植物________根、茎、叶的分化;________输导组织。
1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繁殖方式都是________生殖。
13.种子植物包括两大类群:________植物和________植物。它们的主要区别是种子表面有无________包被。
动物类群
14.无脊椎动物类群
(1)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__________;有口________。
(2)扁形动物:身体呈________对称;有口无。
(3)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__________;有口________。
(4)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________组成;靠________或疣足运动。蚯蚓靠______________呼吸,身体前端有________。
(5)软体动物:柔软的身体表面有__________,大多有贝壳;运动器官是________。
(6)节肢动物:体表有坚韧的__________;身体和附肢都________。蝗虫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________。
15.脊椎动物类群
(1)鱼类:生活在水中;体表常覆盖________;靠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________的协调作用游泳;用________呼吸,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
(2)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______呼吸;成体可在陆地生活,也可在水中游泳,用______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3)爬行动物:体表覆盖角质的____________;用______呼吸;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4)鸟适应飞行的特征有:身体呈流线型;前肢变成______;骨轻、薄、坚固,有的骨中空;胸骨上有高耸的__________,增大了胸肌的附着面积;________发达,提供牵动两翼飞行的主要动力;具有与肺相通的________,可辅助呼吸,气体交换的场所是______;食量大,排便快。
(5)哺乳动物:生殖发育方式为____________,提高了后代的__________;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16.恒温动物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
生物的分类
17.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______、门、纲、目、科、属、______,其中“______”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分类单位越小,其中包含的生物种类越______,所含生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越______,所含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______。
18.根据生殖方式的不同,可将植物分为孢子植物和________植物。
19.根据体内有无________,可将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包括________、两栖类、爬行类、________和哺乳类。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20.生物多样性的内涵:____________的多样性、________的多样性、____________的多样性。
21.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________的多样性。
22.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____________的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
24.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在成分上的明显区别是:原始大气中没有________。
25.米勒的模拟实验证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_。
26.原始生命起源于____________。
27.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最直接证据是________。
28.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________到________。
29.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____________。
30.____________是由猿到人的最关键一步。
31.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____________不断进化。
32.变异具有__________性,而____________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主题八 生物技术
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1.发酵食品的制作步骤:________(消除杂菌)接种(含活的菌种)________发酵。
2.酿酒及制作馒头、面包时需用到__________,其在________条件下可以将糖类转化为酒精。
3.__________在温度适宜、没有氧气的条件下可以将牛奶中的糖类分解成乳酸。
4.食品腐败的原因:________和________分解食品中的有机物并在其中生长、繁殖。
5.食品保存的方法:除去水分,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__________(晒制、腌制等);____________——冷藏法、冷冻法;____________——巴氏消毒法。
现代生物技术
6.转基因技术:将一种生物的________导入到另一种生物体的基因组中,通过导入基因在生物体内的表达,来改变生物的________的技术。
7.科学家把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大肠杆菌内,对大肠杆菌进行大规模培养,使之大量生产__________,用于治疗糖尿病。
8.克隆技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____________方式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成的后代的过程。
主题九 健康地生活
传染病和免疫
1.传染病:由__________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间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体的三道防线及其功能
(1)第一道防线:________和________,有阻挡、杀灭、清扫作用。
(2)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有溶解和________作用。
(3)第三道防线: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通过产生________,抵抗________。
5.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能遗传,________特异性,对______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它包括人体的第__________道防线。
6.特异性免疫:出生以后逐渐形成的,不能遗传,________特异性,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它包括人体的第________道防线。
7.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________。
8.抗原侵入人体内,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叫做________。
9.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具有__________,一定的抗体只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
10.疫苗通常是用灭活或减毒的__________制成的生物制品。疫苗的作用相当于________。
11.艾滋病的病原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HIV。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________传播和________传播。
用药与急救
12.药物可分为处方药和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
13.在使用药物之前,应该仔细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______________、药品规格、不良反应、生产日期和__________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14.心肺复苏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15.静脉出血时,血液呈________色,应压迫伤口______心端止血;动脉出血时,血液呈________色,应压迫伤口______心端止血。
健康的生活方式
16.健康是指一种身体上、__________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17.____________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
18.被称为“生活方式病”的疾病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9.吸烟的危害:能诱发多种________系统疾病,可能诱发肺癌;酗酒的危害:导致____________疾病和肝脏疾病等;吸毒的危害:损害人的________系统,并使心肺受损等。
20.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要从我做起,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参考答案
主题一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①目镜 ②物镜 ③反光镜 ④粗准焦螺旋 ⑤细准焦螺旋
(1)大光圈 凹面镜 (2)细准焦螺旋 (3)物镜 (4)p (5)左上
2.①清水 ②生理盐水 ③生理盐水 ④重叠 ⑤一侧 ⑥气泡
⑦碘液
3.①细胞核 ②细胞壁 ③叶绿体 ④液泡
(1)乙 (2)细胞膜 (3)① (4)线粒体 叶绿体
4.①分裂 ②分化 ③细胞 ④组织 ⑤器官 ⑥植物体
(1)分裂 相同 (2)保护 (3)系统
主题二 生物与环境
(1)生物 非生物 (2)A (3)F B、C、D、E G (4)2 FED
(5)捕食 (6)F (7)D (8)增多 自动调节 一定有限的
主题三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①胚芽 ②胚根 ③子叶 ④胚 ⑤胚乳 ⑥子叶 ⑦胚芽 ⑧胚根 ⑨胚
(1)胚 胚 (2)胚乳 子叶 (3)胚乳 (4)水分 (5)根 胚芽
2.①成熟区 ②无机盐 ③分生区
3.①子房 ②胚珠 ③果实 ④种子
(1)雌蕊 雄蕊 (2)传粉 (3)胚珠 受精卵 受精 (4)胚珠
4.①叶脉 ②光合 ③气孔 ④蒸腾作用
5.①不变蓝 ②变蓝 ③碘液 (1)淀粉 (2)对照 (3)光
6.①氧气 ②二氧化碳 ③能量
7.①二氧化碳 ②水蒸气 ③二氧化碳 A光合 B蒸腾 C呼吸
主题四 生物圈中的人
1.①口腔 ②肝脏 ③胃 ④小肠 (1)消化腺 消化道 (2)淀粉
(3)蛋白质 (4)胰液 胰岛素 (5)胆汁 脂肪 (6)小肠
2.(1)① (2)①和② (3)①和③
3.(1)胃 小肠 (2)淀粉 脂肪 蛋白质 (3)葡萄糖
4.(1)Ⅰ 糖类 (2)坏血 (3)蛋白质 (4)钙
5.①血浆 ②白细胞 血小板 ③红细胞 ④红细胞 ⑤白细胞
⑥血小板
6.(1)动脉 静脉 毛细 (2)甲丙乙 (3)甲 丙
7.①右心房 ②右心室 ③主动脉 ④左心房 ⑤左心室
(1)⑤ (2)主动脉 动脉 肺动脉 静脉
(3)房室瓣 动脉瓣 心房 动脉
8.(1)主动脉 (2)动脉 (3)②ABD③ (4)①
(5)氧气 营养物质 二氧化碳 (6)减少
9.①肺 ②膈肌 (1)舒张 呼出 (2)扩大 小于
10.①肾小管 ②肾小囊 ③肾小球 ④尿素 ⑤原尿
⑥葡萄糖 ⑦肾小管 ⑧尿液
11.①感受器 ②传入神经 ③神经中枢 ④传出神经 ⑤效应器
(1)反射 (2)①②③④⑤ (3)有 无 (4)简单
(5)视网膜
12.①晶状体 ②视网膜
(1)放大 (2)视网膜 视觉中枢 (3)甲 丙
13.①鼓膜 ②耳蜗 (1)耳蜗 (2)鼓膜
主题五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①关节囊 ②关节腔 ③骨 ④关节
(1)关节囊 (2)不同 两 (3)骨 关节
2.①收缩 ②舒张 ③舒张 ④收缩
主题六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1.①卵巢 ②卵细胞 ③雌性激素 ④子宫 ⑤输卵管
(1)输卵管 (2)受精卵 (3)子宫 (4)胎盘
2.①蛹 ②幼虫 ③若虫 (1)完全变态 (2)成虫
3.①胚盘 ②卵黄 ③卵细胞 (1)① (2)卵黄 卵白
4.①染色体 ②DNA ③蛋白质 ④染色体 ⑤DNA ⑥性状
5.(1)显性 (2)Dd DD或Dd (3)3∶1
6.①XY ②22条+Y ③22条+X ④XX ⑤XY ⑥女 ⑦男
(1)母亲 父亲 母亲 (2)1∶1 50%主题七 生物的多样性
1.(1)根、茎、叶 无 (2)根 无 (3)有 有 (4)孢子
2.①DNA ②细胞壁 ③细胞壁 ④细胞核 ⑤蛋白质外壳
⑥遗传物质 (1)成形的细胞核 (2)细胞 活细胞 (3)芽孢
(4)分裂 孢子
3.(1)氧气 (2)氨基酸
主题八 生物技术
1.①受精卵 ②大鼠 2.(1)B 细胞核 (2)无性
主题九 健康地生活
①溶菌酶 ②吞噬细胞 (1)一 二 (2)非特异性
要点必默
主题一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1.× 2.凹面 大光圈 3.物镜 4.d 5.左上 6.大 少 暗
7.清水 生理盐水 气泡 碘液
8.细胞膜 细胞核 线粒体 细胞壁 叶绿体 液泡
9.细胞膜 叶绿体 线粒体 10.细胞核 11.一
12.两 染色体 相同 13.分化 14.肌肉 结缔
15.茎 叶 种子 16.组织 器官 17.组织 器官 系统
主题二 生物与环境
1.反应 繁殖 变异 病毒 2.非生物 光 生物
3.捕食 竞争 共生 4.影响 5.非生物 生产者 分解者
6.生产 太阳能 7.吃与被吃 食物网 8.生产者 分解者
9.食物链 多 10.森林 湿地 11.强 有限度 12.生物圈
主题三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1.子叶 胚乳 胚 2.胚 胚根 胚芽 子叶 3.温度 水分 胚
4.吸水 胚根 胚轴 茎和叶 5.成熟区 6.分生 伸长
7.幼叶 芽 8.雄蕊 雌蕊 卵细胞 9.传粉 受精
10.果皮 胚 果实 11.水 无机盐 无机盐 12.氮 磷 钾
13.导管 14.叶片 15.表皮 叶脉 16.气孔 下 17.水 湿度
18.叶绿体 光 二氧化碳 氧气 合成 储存 19.二氧化碳 光照
20.二氧化碳 21.线粒体 氧气 二氧化碳 分解 释放
22.促进 抑制 23.生产者 24.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 氧气
主题四 生物圈中的人
1.糖类 脂肪 蛋白质 2.维生素 3.铁 钙 维生素D
4.A 坏血病 5.消化道 消化腺 口腔 胃 小肠 肝脏 胰腺
6.口腔 胃 小肠 葡萄糖 7.小肠 8.全面 9.五谷杂粮
10.QS 保质期 11.血浆 血细胞 12.血红蛋白 氧气 没有
13.大 有 增加 14.血小板 无
15.动脉 快 静脉 静脉瓣 单行 16.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17.静脉 动脉 18.肌肉 左心室 19.房室瓣 动脉瓣
20.主动脉 右心房 动脉 静脉 21.右心室 肺静脉 静脉 动脉
22.静脉 动脉 23.A B AB 24.同型 25.呼吸道 肺 肺
26.咽 气管 27.温暖 清洁 28.气管 会厌软骨
29.收缩 扩大 扩大 降低 30.氧气 二氧化碳 31.一
32.线粒体 33.变浑浊 二氧化碳 34.二氧化碳 尿素 35.排尿
36.肾脏 膀胱 肾脏 37.肾单位 肾小球 肾小囊 肾小管
38.过滤 血细胞 蛋白质 葡萄糖 尿素 肾小囊 原尿
重吸收 葡萄糖 尿素 尿液
39.膀胱 尿道 40.肾小球 肾小管 41.脑 脊髓
42.大脑皮层 小脑 脑干 43.神经元 44.反射 简单 复杂
45.反射弧 感受器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46.无 无 有 无 47.语言文字 48.视网膜
49.瞳孔 晶状体 视网膜 50.前 凹 51.鼓膜 耳蜗
52.导管 激素 53.垂体 侏儒症 巨人症
54.甲状腺激素 呆小症 55.胰腺 胰岛 胰岛素 糖尿病
56.激素
主题五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骨 关节 肌肉 2.肌腱 肌腹 3.关节囊 关节软骨 关节腔
4.骨骼肌 关节 5.杠杆 支点 动力 6.收缩 舒张 舒张 收缩
7.神经 8.遗传物质 学习 9.强 少 10.组织 分工 等级
11.气味
主题六 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1. 雄性 卵巢 卵细胞 雌性
2.输卵管 子宫内膜 子宫 胎盘
3.身高突增 第二性征 增强 遗精 月经
4.有性 5.完全变态 蛹 不完全变态 若虫 6.幼虫
7.有性 体外 8.受精卵 变态 9.受精率 10.水 11.有性
12.卵黄 卵黄膜 胚盘 13.胚盘 细胞核 14.卵黄 卵白
15.产卵 16.生殖细胞 受精卵 17.母体 母体
18.形成层 接穗 柿子 19.遗传 变异 20.性状 相对性状
21.基因 环境 22.DNA 蛋白质 细胞核 遗传物质 DNA
23.一 多 46 46 24.成对 成对 25. 卵细胞
26.减半 成单 父亲 母亲 27.显性 隐性 显性 隐性
28.dd DD Dd 29.会
30.22对+XY 22条+X 22条+Y 22对+XX 22条+X
31.1∶1 均等 50% 32.遗传物质 33.隐性
34.遗传物质 环境 遗传物质
主题七 生物的多样性
1.单 细胞壁 成形的细胞核 分裂 荚膜 芽孢
2.酵母菌 霉菌 蘑菇 3.细胞核 4.分解者 真菌 根瘤菌
5.酵母菌 乳酸菌 醋酸菌 霉菌 细菌 6.蛋白质 遗传物质
7.寄生 8.蕨类 9.无 10.无 11.有 有 12.孢子
13.裸子 被子 果皮
14.刺细胞 无 两侧 角质层 有 体节 刚毛 湿润的体壁
环带 外套膜 足 外骨骼 分节 气管
15.鳞片 鳍 鳃 鳃 肺 鳞片或甲 肺 翼 龙骨突 胸肌
气囊 肺 胎生、哺乳 成活率
16.鸟 哺乳动物 17.界 种 种 少 多 近 18.种子
19.脊柱 鱼类 鸟类 20.生物种类 基因 生态系统 21.基因
22.银杉 水杉 大熊猫 23.生态系统 建立自然保护区
24.氧气 25.有机物 26.原始海洋 27.化石 28.水生 陆生
29.森林古猿 30.直立行走 31.自然选择 32.不定向 自然选择
主题八 生物技术
1.灭菌 密封 2.酵母菌 无氧 3.乳酸菌 4.细菌 真菌
5.脱水法 低温抑菌 高温灭菌 6.基因 性状 7.胰岛素
8.无性生殖
主题九 健康地生活
1.病原体 2.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3.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4.皮肤 黏膜 杀菌物质 吞噬细胞 吞噬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抗体 抗原
5.没有 多 一、二 6.有 三 7.抗原 8.抗体 9.特异性
10.病原体 抗原 1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血液 母婴
12.非处方药 OTC 13.用法与用量 有效期
14.胸外心脏按压 人工呼吸 15.暗红 远 鲜红 近 16.心理上
单细胞动物的主要特征范文4
一、编写教学导案――构建有效生物课堂的前提
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教材的价值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平时的生物教学前,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在个性、特长、知识、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多层次、分目标的进行教学预导案的设计。例:一位老师教学《绿色植物的主要类群》一课前,为学生布置了如下预习作业:(1)藻类植物探究:①列出你所知道的藻类植物?②藻类植物一般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主要特征是什么?(2)苔藓植物与蕨类植物探究:列出常见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猜测它们的生活环境。(3)你在预习中有哪些困惑和发现?此类方案的设计为学生的预习指明了方向,给了学生一片自由探究的空间。学生可以依据文本去探究,也可跳出文本来发挥。长此以往,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再如,教学《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一课前,应明确具体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准备:(1)准备两种不同颜色的实物苹果;(2)确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3)利用多媒体课件,人、植物或者动物性状和相对性状对比图片以及多幅亲子间照片,精心设计出教学过程、课堂总结、课堂反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
二、营造民主氛围――构建有效生物课堂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者要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热爱学生,要像父母亲一样关爱的学生的成长。要努力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在学生中人为划分等级,以此消除学生在课堂中的紧张感和压抑感。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心,时刻关注学生自身的不同表现,当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回答的时候,要培养其质疑品质,尽量指导学生自主设置学习中的生物问题,由其他同学或者是教师进行解答。同时,对于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者应想尽办法给予鼓励和表扬,充分肯定问题中的“合理”成分,要以一种和蔼可亲的态度与学生一起共同讨论问题。
三、优化教学过程――构建有效生物课堂的关键
1.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然而,从某种程度上讲,初中生物教材在具体内容方面有较多单纯性理论知识,加之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往往会对生物理论学习产生深奥与枯燥的感觉,部分学生因此还会丧失学习信心以及兴趣。例:教学《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课,教者从生活角度提出问题,用动漫手段创设直观情境,通过层层推进激发学习兴趣,逐渐揭开科学之谜。(1)提问导入:你们知道什么叫光合作用吗?你能举出我们身边的事例作说明吗?(2)播放动漫: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问:①此类植物是以什么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的?②这些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会释放什么物质?(3)设想情景:如果没有光合作用,我们的世界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4)实验探究:在一天的早、中、晚,分别从一种植物上取下三片相似的叶子,先用酒精脱色,再用碘染色。仔细观察其中的变化。
2.引导观察实验。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实践表明,学生是否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关系着学生能否透过实验的现象,抓住物质变化的本质。例:《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一课,教学片断如下:(1)出示酵母菌、草履虫、衣藻、眼虫、变形虫样本,要求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探究单细胞的特点;(2)积极观察思考:①在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滴加生理盐水,而不是清水?②观察临时装片时,如何区分细胞和气泡?③用凉开水漱净口的目的是什么?
四、注重练习反思――构建有效生物课堂的保证
1.强化练习巩固。练习是检查理解广度和深度的工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检验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效果,就必须要加强生物教学的测试练习。练习的题型多样,形式多种。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等;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具体的实践活动。练习的时间可以为课前、课中,也可以为课堂结束的时候。需要指出的是练习题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梯度以及差异,要兼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其能够灵活使用。例:教学《遗传现象和变异现象》一课,为了检查教学效果需要设计练习进行教学反馈:(一)选择题。1.性状是指( )。A.生物的形状;B.生物体的性别;C.生物体的形态、生理特征;D.生物体的大小。2.“一树结果,酸甜各异”,可以用遗传学上的来解释。A.变异现象;B.遗传现象;C.生殖现象;D.生长现象。(二)列举题。1.豌豆的白花――豌豆的紫花;2.人的黄皮肤――( );3.玉米的高――( )。
2.及时反思。所谓反思就是写本课教后小结,即就一节课的内容安排、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活动设置、方法运用和即兴调控等方面记下心得体会、经验教训或理性思考。
单细胞动物的主要特征范文5
Ernst Heinrich Haeckel,Die Lebenswunder(《生命奇迹》),Leipzig,1906.
1758年,瑞典生物学家林耐首次把人类纳入到灵长目动物的行列,他还将其一分为四,即美洲人、欧洲人、亚洲人和非洲人。在此,林耐采用“双名制命名法”对上述四个人种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例如,欧洲人“肤白、乐观、体态健壮。发长而密,蓝眼。灵活,聪慧,有创造力。着装紧束。以法治理”;亚洲人则“肤黄、忧郁、体态僵硬。黑发、棕眼。严肃、讲排场、贪财。着装宽松、凭庸见治理。”
偏离上述四种规范的人种则被他命名为“畸形人种”,这是些或由“气候严酷”,或由“人为因素”导致变形的非正常人种。根据林耐的观察,头部呈锥形的“大头人种”――中国人便属此类“畸形人”。尽管后起的西方生物学家或博物学家们如布鲁门巴赫、拉马克、达尔文等人渐渐在改变林耐动物分类学的逻辑抽象性,但人种划分的标准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1868年,德国的进化论者、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制作了一幅名为“10个人种及其亚种一览”的人种分类图。在这张图表中,“中国人”属于第9类人种当中的“蒙古人种”,在40个种族序列当中位列27。“这个人种的肤色以黄色基色为特征,头发时或呈亮豌豆黄或本身即为白色,时或呈暗黄。其头颅形状大多为短头,也常常有中头(如鞑靼人和中国人),但从未出现过硕长的头颅。他们或许是从南亚地区的波利尼西亚北迁过来的。”
为什么海克尔会做如此猜测呢?自赫胥黎在1863年提出“人由猿进化而来”的定律以来,由于缺乏古生物化石遗存作为直接证据,当时的生物学界普遍认为以达尔文为首的进化论思想是空泛的“理论”设想。为了维护进化论的“科学地位”,海克尔从1866年以来就曾提出,有可能存在一种“猿人”,它是猿与人之间的过渡形态。直到1890年,荷兰博物学家欧仁・杜伯瓦(1858-1940)随荷兰殖民军来到当时的荷属印尼爪哇岛,在几位工程师和从当地抓来的犯人的协助下才发现了后来被称为“直立猿人”的化石。当杜伯瓦的发现于1894年在欧洲发表时,海克尔非常欣喜地称这位荷兰人找到了由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丢失的链条”。1868年,海克尔断言“人类是狭鼻猿组群中的一个小小的支脉,是由生活在古代世界中的这支组群里长久消失的种类发展而来”,在海克尔看来,南亚或东非才是原始人类最初的发源地。也就是说,世界上其他各民族的共同祖先很有可能是从上述两个地域迁出的,这样,中国人的起源自然而然被认定为南亚。杜伯瓦之所以选择位于南亚的爪哇岛寻找猿人的痕迹,正是基于海克尔的上述假设。
恩斯特・海克尔(1834-1919),德国动物学家、博物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艺术家和自由思想者,他是达尔文进化论学说在德国最卓越的传播者、实践者和辩护者。出生于普鲁士王国治下的萨克森省首府波茨坦的海克尔,其父亲是当地政府顾问,母亲则出自律师家庭。海克尔早年遵父母之命学习医学,后于1859-1860年到地中海地区旅行,并开始观察和研究海洋低等生物。自1862年,他开始在耶拿大学任教直至1909年退休,前后长达47年之久。在对放射虫等低等生物的研究当中,海克尔彻底贯彻了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所提出的进化论思想,并在精确和系统地描述生物物种方面表现出突出的才能。不仅如此,在同时代人的眼里,海克尔的才能还体现在其对生物进化规律的认识和对自然体系的哲学把握方面。1866年出版的《普通组织形态学》可为前者代表,后者则以1899年发表的《宇宙之谜》一书为证。在这部广泛流传的通俗著作当中,海克尔将其毕生的生物学知识组织成包罗万象的“一元论哲学”。
海克尔擅长以图表形式排列动植物物种和人类的进化秩序,他制定了一张详细的“人类系统种系树”,把由单细胞动物到人类的进化过程当中出现的数十种动物物种一一排列出来,令人一目了然;不仅如此,他还把遗传、适应和进化如此复杂的规律用简洁的“生物发生律”概括出来,并辅之以丰富的观察和实验例证,以便于理解。作为一名科学家,其思维的系统性和表述的清晰度甚至让达尔文本人都感到惊奇。基于以上原因,加上其本人著述浩繁,门徒遍布欧洲,海克尔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赢得读者最多的生物学家和哲学家。海克尔提出的“种系发生学”(Phylogenie)与过往以胚胎发育过程为中心的“个体发生学”(Ontogenie)研究不同,试图依据物种进化的观点来探究动物(人类)种系的发生和变化过程及其自然规律。
在此,我们所关心的并非是“种系发生学”研究本身,而是作为这一研究的前提出现的海克尔的“种系”(Phylon/stamm)以及在这一概念影响之下的“种族”概念的形成。“种”(species/Art)的概念一直占据着海克尔动物形态学研究的核心地位。那么,什么是“种”,何谓“种系”?海克尔本人年轻时就已经对“种”是否恒定不变这个在当时生物学界争执不下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海克尔认识到,有机物形态学要上升为一门科学,其任务在于认识生命体外在和内在的形式关系,但是,更重要是解释造成这些形式关系发生的原因,在他看来,这正是区别于林耐及其影响下的旧形态学只满足于描述这些形式而不去解释其成因的关键。形态学可划分为两个门类,即解剖学和形态发生学,前者研究已经成型的形式,后者则以正在变化或形成中的形式为对象,这就是生物进化史。为了深入研究有机体的构成原理,我们必须进行必要的分离工作,以确定不同程度的离散单位。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设立可供进一步观察和研究的基本单位,这个基本单位就是生物个体。然而,有机物个体与无机物个体不同,它由异质的物质成分构成、不能用数学方法加以把握,而且它还能够自我生长,二者最本质的区分还在于后者能够组成“抽象的单位,人们称之为种(Art/species)”。人们通常认为,组成种的诸多个体拥有共同的本质特征。但是,同种个体的外在特征或形式彼此常常不同,而且同一个体的形式在生长期的各个不同阶段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一来,判定是否同种的标准不是所属个体形式上的相同,亦非其相似性。因此,“种”并非一个封闭单位,相反,“这样一种现实存在的、封闭的单
位是由所有种组成的总和,这些种均由一个也是同一个种系形式渐渐发展而来,如一切脊椎动物均由一种单细胞动物进化而来。这一总和我们称之为种系(Phylon),研究这一种系的发展、确定所有属于这一种系的种之间的血亲关系是有机形态学最高和最终的任务。”按照海克尔对形态学再分科情况,以研究变化或形成中的形态为中心的形态发生学或进化史便被一分为二,即个体进化史或个体发生史(Ontogenie)和种系进化史或种系发生史(Phylogenie)。海克尔强调,由于确定种的标准即所谓同种个体共有的“本质特征”所表现出的不稳定性使得“个体”不能成为有效的形态学分析单位,相对而言,“种系”这个单位才是现实而有效的。因此,“种系发生学”居于形态学研究之首。
然而,个体发生史和种系发生史并非彼此分立的两个学科,在海克尔看来,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生物进化史的完整图景,而如何从发生学或进化史的角度重新定义“个体”、“种”和“种系”,这是海克尔要面对的根本问题。从解剖学来看,“个体”只是“同一的外观形式”,不具有绝对意义,而是相对的概念。海克尔说,“只有当包含个体的种的概念被完全定义之时,个体才能获得确定的意义。”综合上述意见,我们可以推断,无论“个体”还是“种”皆非绝对的概念,而是相对于上一级分类――“种系”而言具有意义而已。所谓形态学的个体是指拥有同一的形式外观,后者又构成了一个“自我封闭的和形式上连续相关”的整体,而生理学的个体则是指它们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能够保持自身存在的同一的形式外观,而这样一种存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均能“确保发挥有机的功能即维持自我的生存”。与此不同,从进化史角度而言的“发生学个体”则以“进化同一性”(Einheit)为尺度,而非无机物意义上的空间上的“不可分割性”;反之,进化的同一性或单位是有机体跨越时间和空间在形态上保持的一致性。为了区分二者,海克尔不再采用只适用于无机物的个体(Indivi duum)概念,而代之以适应有机物变化的概念“个体性”(Individualitfit)。换句话说,作为进化史的单位,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着级差,这样一来,“发生学的个体”就展现出不同层级的“发生学个体性”。生物个体在出生、生长到死亡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形式变化,海克尔将后者称之为“生殖圈”,它构成了一种同一性或单位,是发生学个体性的第一级。相同的生殖圈的总和构成了“种”的概念,它以类似的方式由生殖圈的多样性结合而成,正如一个生殖圈是由单个生物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组形态变化一样。由于“种”是建立在相同生殖圈的组合这个一级个体之上的单位,因此,它被定义为二级个体性。由于生存条件的变化不仅会使生物个体产生变化,而且个体对新的外部环境或生存条件的适应又会使自然界中产生新的种,所以“个体”和“种”不仅在解剖学意义上不是绝对的、封闭的单位,而且在发生学意义上亦非绝对的和恒定的个体性,只有“种系”才是进化史研究中封闭、稳定和可靠的分析单位。由此,海克尔绘制了一幅名为“生物单种系树”的图表,它将由单细胞生物到脊椎动物的进化史中出现的生物物种一一排列了等级。
“个体”、“种”和“种系”各自从来都不是恒定的,而是处在不断进化的过程当中。由于三个概念分别被定义为生物体的三种不同层级的个体性,它们的进化历程并不交叉,而是相互平行的,这被海克尔视为生物界最显著的现象。而在个体、种和种系进化史三重平行关系中,海克尔认为种系进化才是生物进化的真正起点,与种系和个体两个有实物对应的概念相比,“种”只是一个人为的、抽象的概念而已。发生学意义上的“种”情况既如此,那么如何反过来界定形态学和生理学意义上的“种”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持物种不变论的林耐、阿卡茨(1807-1873)一系生物分类学家在“种”的问题上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不一致的情况:在理论上,他们认为,拥有共同本质即恒定特征的个体属于同种;但在实践当中,谁也无法断定这些本质和恒定的特征究竟是什么,因为种与种之间常常会出现连续和过渡的形态。于是,为了维护种物种不变的神创论观点,他们只好把后者视为例外的情况。海克尔认为,在种的界定方面出现此类错误的原因乃在于这些分类学家仅凭经验工作,缺乏“连贯”思维作为哲学指导。海克尔强调,对于科学研究而言,经验只提供原材料,只有哲学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理解的机制。植物学家和细胞发现者之一谢尔顿(1804-1881)批评道,界定物种所用的规范法则源于主观的想法,在构建概念和抽象观念的方式中隐含着这样的根据,即我们把诸物种的共同特征固定为我们精神活动的对象,而未考虑到这些对象是处于具体的时空当中、居于“此地”的自然对象。“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里随着生存条件的变化会出现不同的形式,因此,如果要依照自然的本来面目界定它,就必须全面考虑到这些不断发生着分化的形态,相反,同种个体之间共同的或本质的特征不但难予确定,而且也从来就不是恒定的。
为了使“种”的定义囊括上述一切变化形态,海克尔说,我们必须将“种”向下细分为“亚种”(Subspecies/Unterarte)和“变种”(Spielarte/Varitate),后两者涵盖了大量偏离了“种”之规范特征的个体,以及一个种向另一个种过渡的诸多形态。遗憾的是,在制定区分这些亚种和变种的标准方面,生物学家自始至终都未能达成一致的意见。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亚种和变种之区别特征的“本质”或恒定的不同程度来对它们予以界定。这里就出现了一个介于二者、与它们类似的“种族”(Rasse)界定问题。“种族”一般是指人工培育而产生的类别,特别是指长时间以来通过这种方式被固定下来的变种和亚种。“种族”之本质特征的“本质性”或恒定性弱于亚种,但高于变种。总之,“种及其以固定特征来区分不同种的做法本身是一种完全任意和人为的行为”,这种权宜之法囿于我们对每一物种与其血缘物种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不完善。在现实中,诸多物种处于不同的进化阶段,其形态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均有所不同,个体又分别处于不同的成长期,这些因素都加大了从形态学角度界定上述三个概念的难度。从生理学方面也同样如此,海克尔断言,不同种的个体产生的杂种,以及两个亚种、种族和变种产生的混血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以异种(亚种、种族和变种)产生的后代的繁殖能力之有无来界定种也是不现实的,这些区别都是量的而非质的区别。
德文“Rasse”(种族)一词最初来源于法文“Race”,在日常德文中,其对等词是“Geschlecht”、
“Art”,“Stamm”,三者均有“事物的本质”之义。“Rasse”在生物学上最初是指人工培育的动物品种,如海克尔的上述用法,这个意义与另一生物学术语“Unterart”(亚种)对等。作为一种福柯意义上的话语实践,“种族”在西方则有着很长的历史。人们习惯上认为所谓“种族”首先是用来描述生物学现象,或者说是一个纯粹自然科学的概念,但是如高伦(Christian Geulen)所指出的那样,“种族概念绝非一个起源于动物学一生物学、之后才被用于人类身上,实际情况则恰恰相反”。“种族”最早被用来区分人类群落的做法产生于15世纪西班牙的“征服时期”,在这个时期,回教徒、摩尔人和犹太人从宗教、文化和起源方面被视为不同的“种族”,因此它是应基督教归化异教之需而兴起的文化和政治概念。自然科学的“种族”概念则出自18世纪,人们试图用生理差异来制造人类不同的族群。在这个意义上,“种族”可以说一个现代的概念。在欧洲历史上,“种族”首先一个伴随古代世界的民族争战、基督教的跨地域传播、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主义扩张而人为发明的文化和政治概念,自然科学和“种族”概念只不过是上述文化和政治概念的“生物学化”(高伦语)而已。尽管18世纪的生物学家坚持把“种”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来运用,但正如上文所述,达尔文、赫胥黎、谢尔顿和海克尔等人从进化论角度一再对其界定标准的非科学性提出批评,这一度使种族这个术语的科学有效性丧失殆尽。然而,当海克尔从种系进化史的高度俯看“种”和“种族”的概念时,因物种在时间长河中的持续变化带来的流动性之故,他对这些概念的科学性不予认可,但他并不否认处在同一时间当中的、分布在不同地区的“种”和“种族”位居进化的不同等级或者链条之上这个“事实”。一方面,为了反对林耐和居维叶的物种不变或灾变说,海克尔否认上帝制造了万物不同的等级秩序,即以“存在巨链”(la chaine de l'etre)为代表的目的论,代之以机械论;但另一方面,在时间中展开的“存在巨链”在此被海克尔加以“空间化”(借用拉夫乔伊语),从而为地理学意义上的人种学分类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过,地理人种学并非始于海克尔本人,它源于17世纪法国旅行家、医生和哲学家伯尔聂(1620-1688)。1684年,伯尔聂提出以原住民的“身体外观,主要是脸型”为标准来区分世界上不同地域的新方法。基于此标准,地球上的人共分为5个种,第一类人种不仅包括西班牙、法国、德国、英国这样的欧洲人,还包括阿拉伯人,甚至还包括他曾经去过的“蒙古帝国”人;第二类人种包括非洲人,其主要特征是黑肤、卷发;第三种则包括菲律宾、日本、中国以及中国境内的鞑靼人,他们以肤白、宽肩、小鼻等为标志;第四种则为欧洲最北部的拉普兰人;第五种则为美洲人。值得注意的是,伯尔聂的人种分类方法并没有严格依据自然地理分界线,并且他对不同人种外观的概括也非常地粗浅。地理人种学观念传入德国以后,康德在1775年也以类似的方法将人类划分为四个种族,即白人、黑人、匈奴人(蒙古人和卡尔梅克人)以及印度和印度斯坦人。康德的分类标准比较复杂,他不仅考虑了不同人种的外观,而且也照顾到了其不同的生理特征。白人,在他看来,并不等同于欧洲人,它还包括非洲的摩尔人、亚洲的土耳其一鞑靼人,甚至还包括除蒙古人之外的所有亚洲人。由此可见,早期地理人种学分类的实践还没有明显的等级论色彩,但到了法国人高比诺(1816-1882)的手中,白、黄和黑三个人种则被赋予一种等级结构。在这位种族理论家所炮制的人种等级制中,“黑人是最低贱的,它们仆倒在阶梯的最低层”,“黄人构成了它们(黑人)的反面”,白人则占据着这个等级制的最高端。在他看来,黑人和黄人不但智力低于白人,而且二者之耽于感官享受也被视为其道德低下的表征,因为白人拥有“旺盛的智力”,“长于反思”,其感性生活比黄人更“宏大、高尚、勇敢、理想化”,他们极端热爱自由和秩序,对中国人的形式主义组织和黑人的专制主义宣告敌意等等。高比诺因其上述思想被视为纳粹种族理论的先驱。
海克尔集中讨论人种分类问题是在1868年。在题为《论人类种系树》的讲演的最后部分,他承认“在此问题上所下的判断非常游移和不可靠,因为得自比较解剖学和人种学、比较语言学和考古学的相关经验相互交叉和冲突”,面对同一个证据,生物学家的解释各不相同。这就为人种分类学家们留下了巨大的猜想空间。海克尔断言,适用于动物界的种系发生和个体发生规律也同样适用于人类。因此,诸如“种”、“亚种”和“种族”这样的术语与人种学意义上的“种族”是通用的,他说,人们习惯上称出自同一个“人一种”(Menschen-Art)的“种族”或“变种”的东西,按照我们(进化论者)的看法,正代表着许许多多优良的人种,正如在动物和植物那里一样。在《自然创造史》中,海克尔把地球上现存的所有人类族群分为10个“种”,并按其分布的地区再分为40个不同的“亚种”即“种族”,这就是本文开头所说的海克尔的人种分类系统。尽管他强调这个分类法只是一种“发生学的假设”,但他依然沿用了他曾经予以批评的旧形态学标准即以人的外观为标准的做法,只不过以头发的外形代替了林耐的头颅长度指标。在10个人种当中,前4个被归入“绒发人”,其余6个则是“滑发人”。更重要的是,40个亚种即种族的划分则似乎完全以地理区域为标准,例如,“原始人”分为“西东支脉”和“南北支脉”,具体分布地为“南亚”;而“高加索人种即白人”则分为“闪族即南部支脉”和“印度日尔曼即北部支脉”,前者分布在阿拉伯、叙利亚和北亚;后者分布在南亚、南欧、东欧和西北欧。不难看出,海克尔的分类系统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地理人种学方法,不过与伯尔聂、康德的地理人种学不同,他以“发生学”名义为地球上现存的诸多人种建构了一个进化的空间序列。但我们看到,这个人为制造的发生学序列由于缺乏古人类学、考古学、比较语言学的证据,实际上大多出自于分类者的想象,这一点可从其充斥着“猜测”、“大概”等等字眼的说明性文字中透露出来。
在海克尔的分类系统中,人种的第一个进化层级是原始人。直立行走、语言能力以及与语言相关的大脑活动和精神生活的发展是人类(“智人”)区分于类人猿的决定性特征。在这些特征里面,语言是关键因素,以此为标志,在形态学、生理学和发生学之外,文化的有无及其发展状况亦构成了区分人类不同种族的标准。根据海克尔在人种起源上所持的“单种系”论,即地球上的所有人种都来源于“同一人种”且彼此具有“血缘”关系的看法,处在人种进化史之最高阶段的白人或高加索人种最初
源自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波罗尼西亚人,他们向西向北迁移形成了今天的西亚、北非和欧洲人;其后又分化为闪族人和印度日尔曼人;前者再分化为今天的阿拉伯人、犹太人等;后者则再分化为亚利安-罗马人、斯拉夫人和日尔曼人。应当公平地指出,这一建立在比较语言学家施莱谢研究基础上的欧洲人种谱系与纳粹德国的“亚利安种族”理论显著不同,后者认定德国人的祖先亚利安人起源于北欧,且斯拉夫人是其敌对的种族。海克尔认为上述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揭示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文化民族(日尔曼人)”是如何从其他低等民族那里进化而来的。他不无傲慢地说,在种族的生存竞争中,世界上的其他种族或早或晚都会被日尔曼这个最高的文化民族所战胜和排除掉。美洲原住民、波利尼西亚人以及棕种人和黑人的迅速消亡便是明证,但要战胜其余三个种族即中非的黑人、亚洲的极地人和“强大”的蒙古人尚须时日。
1904年,海克尔在《生命奇迹》中又从文化角度对世界上的所有种族重新做了划分。于是,旧的“地理人种学”转变成了新“文化地理种族志”。他认为,“将人的地位提升至如此高于动物,亦如此高于与其血缘关系最近的哺乳类动物的东西,从而使人的生命价值得到无限提升的东西是文化,以及使其拥有文化的理性”,海克尔说,“但是,它(文化)大多只属于高等人种,在低等人种那里它并不完善甚至根本上就付之阙如。”为了论证这一点,他不惜援引法国种族主义者高比诺和英国动博物学家拉伯克(1834-1913)分别对“自然种族”的“心灵生活”的描述,告诫德国海外殖民者放弃来自德意志唯心主义哲学的那种“理想人类”的概念,要向当时的大殖民地宗主国――英国学习,对这些位列低等的种族采取一种更为现实的策略。在海克尔看来,人类“心灵生活”由低向高的进化次序并非如神创论所主张的那样出自于上帝有目的的安排,相反,这是“自然规律”的必然体现。换言之,人种进化的等级制是科学的、历史的和文化的必然事实,而非神学家以及神智论者的信仰。海克尔说,19世纪自然科学诸门类的巨大发展已经使后者失去了科学价值,它必然为建立在因果逻辑上的“现代种族志”所替代,与神创论者的信仰不同,“现代种族志”是一门谨严的科学理论。
如果生物人种学或地理人种学还算是海克尔的专业,那么“文化种族志”显然溢出了他的专业知识范围。因此,要完成“文化种族志”的描述工作,他还得借助于同时代的人文学者。于是,有两位学者走入了海克尔的视野,其一是德莱斯顿的哲学和教育学教授舒尔策(1865-1908),另一位是苏格兰的教育家、哲学家苏策兰(1852-1902)。舒尔策的《自然种族的心理》一书分别从思维、意志和宗教三个方面分析和列举了所谓“自然民族”的心理现象,出于印证后者的不谬,这位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全面引述了苏策兰《道德本能的起源与成长》一书的类似观点。但是,舒尔策只是在着重分析影响种族生存的种种道德(人为)因素这一框架下,采用了苏策兰“从纯粹的心理和文化视点”对世界种族所做的层级划分方式,出于自身的目的,他仅仅关注前者对“自然民族”(野人)之心理状况的描述。海克尔显然受到舒尔策的指引,仔细阅读了苏策兰英文原著的第6章“种族的分类”,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自己的文化地理民族志。他还特别强调,苏氏人种族划分所依据有是文化和心灵生活的不同阶段,而非他本人所擅长的“种系血缘”的亲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