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即原始性的科学发现和原始性的技术发明,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前人所没有的发现或发明。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源头。我们已身处知识经济时代,而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取向,全面推行的高中新课程改革,为创新教育有效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相比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以及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一、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在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费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知识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教学即研究,而不是现成知识技能的传递,哪怕所传递的知识是很好的,教学的核心就是催生学生新观念的产生,学生不是装知识技能的“容器”,教师也不是“填装人”,更新了教育观念,教师才会从“指挥者”走向“引导者”,由重“传递”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施以引导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各种观念、思想、规律、方法的发生成长过程,(简接的)体验数学家是怎样发现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新问题、归纳总结成一般规律,再回到实践中去检验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影响、引导学生,而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二、数学学科的创新教育要突出在创新能力训练方法的引导上

需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在学生的创新能力训练方法上加以引导是十分必要的,我的做法是:

1、努力提高自学能力

阅读自学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有教师辅导的,很多知识还是靠自己钻研,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不断积累得来的,所以我们的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学,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表明,自学能力强的同学,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强,学习的深度,广度就强,学习悟性就强,学习技能就强。

2、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指采用与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 。

我们的学生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反弹琵琶,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和挖掘,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3、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换角度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画家齐百石说过:“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数学亦然。引导学生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学生运用侧向思维。

4、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它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教学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能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跨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三、创设宽松氛围、营造创造新思维的环境

只有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为此,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优化课型结构,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既要学习和实践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实践学习等学习方法,又要吸收传统的教学学习方法,针对具体探索问题的特征,将其综合应用,灵活恰当应用。

充分应用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素材,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创新能力常常是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习得的,靠背诵和记忆是学不到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统计知识时,让学生调查统计本校学生周体育锻炼时间的分布情况,本班同学家中每月开支情况。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享和合作,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道德。

四、爱护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关键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2

实验比较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资料统计法、材料分析法。

1.1实验比较法:对象我校高一一班52人和三班50人。对这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观察,对有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进行标记。在接下来的两个月课程中一班使用正常教学模式(平行班),三班使用既定的策略进行教学(实验班)。得出结果:

1.2对比分析法: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解析心理障碍的表现

2.1.1焦虑。由于某些体育运动项目或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学生会因此产生焦虑心理,若焦虑心理不能得以及时排除,则会转变为对体育训练的恐惧。出现恐惧心理的学生,他们害怕上体育课,上课前会找各种借口和理由逃避上课,课堂上不敢正视教师,一旦教师提问或是组织课堂活动,他们总是担心自己会完不成动作出洋相,无论何种测试来临,他们不是积极参与练习,而是想方设法躲避考核,以免考核结果令他们难堪。这种心理在对一些技能要求较高的体育考核中出现的最多。此类心理障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非常严重。

2.1.2羞涩。有的学生甚至由于某次示范或提问而弄得面红耳赤。在中学阶段的女生中,对体育活动“心动”却不“行动”的现象非常普遍。虽然这种心理障碍后果不是特别严重,但如不能及时排除,则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2.1.3厌恶。受恐惧心理的影响,学生的体育兴趣会迅速下降,以致厌恶体育学习。当这种心理障碍形成后,学生对参与任何体育活动都毫无兴趣可言。他们会讨厌与体育有关的一切,包括体育教师、那些体育成绩好的学生,甚至会完全放弃参与体育有关的活动。

2.1.4逆反。逆反心理是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出现心理障碍的顶峰。对体育持逆反心理的学生,已不像以前那样只是对体育的恐惧和厌恶,而是经常出现“顶牛”现象。在课堂上,他们会故意扰乱课堂纪律,影响他人学练。课堂上顶撞老师成为他们的乐事。在课外,他们会有意破坏与体育有关的环境,有意损坏其他学生的体育活动器材等,对整个班级乃至整个学校的体育活动氛围都会造成较大影响。

2.2体育课堂中学生心理障碍排除的对策

体育教师应该深入解析和研究学生的心理,合理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及时地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增强学习动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创造条件。

2.2.1.对策1――怡情策略。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身心正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在心理上表现为半幼稚、半成熟状态。他们的成人感增强了,且有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渴望独立的愿望。但他们往往又不能很好地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表现在学习方面即使不能持之以恒。又由于他们认识的局限性,所以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因此,对在体育学习上已经形成逆反心理的学生,教师要特别注重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在教学实验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充分说明运用情感策略对于消除学生的焦虑心理有很大帮助,A学生是高一一班的一名男同学,由于协调性偏差在高一田径必修1(跳远项目共三课时)的教学中不愿意参加练习,原因是动作僵硬而引起其他学生嘲笑。教师采用普通的集体示范法和个别指导纠正法希望让A同学改正动作问题。三节课后测试中A同学没有参加考核。B同学是高一三班的一名情况相似的男同学,不同的是该同学体重偏大,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提前对该学生的状况进行了第一手的了解,在后面的跳跃练习里教师同样采取集体示范和个别指导纠正,只是在练习中不断鼓励该生,同时给了他一个不可能立刻完成的目标,但告诉他一定行。B同学在考核中达到了全班的平均水平,比刚开始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2.2.对策2――分层策略。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就群体而言,存在着个性差异。就个体而言,存在着自身差异。在教育过程中,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自身差异是消除学生羞涩、恐惧、厌恶等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分层策略就是根据学生心理障碍发展的程度和个性差异,对全体学生实施分层教学。实现 “跳一跳,够得着”把学生分为A、B、C、D四类。在教学方法和要求上分别对待,以使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够得着”。让他们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前景。反观平行班内容结束后成绩差异还是相当大且平均成绩低于实验班。(100米平均成绩实验班14秒6,平行班15秒4)证明有效的分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困生的成绩,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中等学生的水平。

2.2.3.对策3――激趣策略。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首先要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让他们树立自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意志。要使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养成与他人合作、积极向上的品格。其次,要创造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组织各种适宜所有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和游戏,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愉快中学习、锻炼。让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2.2.4.评价策略。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没有达到和谐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加速了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首先评价是为教育服务的,新课程改革以及选项教学的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评价,反对硬性的“一条线”、“一刀切”的评价方法,只要学生有进步、有兴趣,就给予其积极的正面的评价。承认个体差异,鼓励学困生进步,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最终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其次评价应具有指导性,不是一味的降低难度和水平,而是结合个体差异进行的分层次比较。这有利于同一水平上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

在试验教学中,实验班的田径必修1的三个内容中三项运动技能(100米、实心球、跳远)的及格水平均比平行班设定的要高。

在成绩评定中,平行班和试验班均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结合考核成绩评定,排除教师评价和考核成绩评价,我们发现实验班学生自评和互评平均分低于平行班,说明实验班学生能更加客观的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目的。而教师评价的尺度主要以课堂表现和出勤状况为准,实验班明显要优于平行班,结合考核成绩评定总分平行班和实验班所差无几,但是笔者给出的结论是实验班整体教学效果优于平行班。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3

Abstract: Connectionism theory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a subject of study on simulation of neurons in the brain and its connection intensity unit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based to explain human cognitive ability. The connectionism theory has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university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This paper briefly explains the basic meaning of the connectionist theory and main feature, and the learning and memory of this theory, an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implications of connectionism on university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关键词: 认知;联结;词汇教学

Key words: cognitive;connection;vocabular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0-0283-02

0 引言

20世纪中期,认知心理学在西方流传起来,认知心理学的目的在于研究和揭示人的认知过程的本质。联结主义(connectionism)理论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国内有些学者称之为连通主义,连接主义,联接主义,但笔者认为“联结主义”能更好地反映这一理论的特征。联结主义理论在其发展初期曾经陷入过低谷。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理论得以复兴并迅速发展。从此联结主义模式开始在语言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个科学领域广泛应用。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础,威尔金斯曾说:“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没有词汇,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词汇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联结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意义,能够极大地推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1 联结主义理论的基本涵义与主要特征

联结主义是研究建立在模拟大脑神经元单位及其连接力度的人工神经网络基础之上来解释人的认知能力的一门学科。联结主义理论 “以心理活动像大脑”作为其隐喻基础,把认知过程类比为神经网络的整体活动。

在联结主义看来,认知其实就是由相互联系的具有活性值的神经单元构成的网络的动态整体活动。运用这种网络时,大多是选择一些单元作为输入单元,这些单元都具有由环境赋予的活性值,其他一些单元则被选作输出单元,网络的任务就是计算与每一输入单元对应的输出单元数值,这些数值通过联结在单元之间传递。在联结主义模型里,单元里不包含任何信息,信息贮存在加工单元的联结或权重里,通过调整权重就可以改变网络的联结关系并进而改变网络的功能,这就是联结主义的基本内涵。联结主义理论被称为当代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方向,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1.1 平行结构和平行处理机制

联结主义神经网络是由大量简单加工单元相互联结构成的高度平行的非线性网络,网络的所有运算在同一层次内的所有加工单元都是同时进行操作的。网络采用的是平行分布的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或知识分布储存在各个神经单元之间的联结权重中。无论是单个神经单元还是整个网络,都同时具有信息储存和信息处理的双重功能。

1.2 分布式表征

在联结主义网络模型中呈现的是高度分布及维度——转换表征特征,这意味着信息的很多项目是存储在特意安排的联结权重集之中。因此网络可以在输入信息的激励下采用“联想”的方法提取已经储存的信息,同时,采用分布式表征的方式来加工知识信息。

1.3 浮现特征

联结主义模型一个核心的思想就是语言学规则具有浮现特征,而浮现特征强调的是特征的获得是通过一定的输入浮现出来的。浮现特征代表了人类获取知识并进行分类储存的认知能力。

1.4 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

联结主义理论认为当神经网络面对一个全新的输入模式时,可以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而训练是网络学习的重要途径,神经系统能在外部刺激下按一定规则调整神经单元之间的突触联结,逐渐构建起神经网络,这一构建过程就是网络的自组织过程。

2 联结主义理论的学习与记忆观

联结主义理论区别于传统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独特的学习与记忆观。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将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分布储存在联结权重变化上,这种分布式储存使网络能够储存较多的复杂模式和恢复所记忆的信息。因此,网络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储存记忆的过程。

3 联结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在语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词汇教学在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词汇教学过于注重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但拥有大的词汇量并不等于具有较强的词汇能力。只有当学生对词的形式、意义、搭配、语法、语用、社会文化内涵等都有所了解后才称得上真正掌握了这个词。笔者认为联结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有如下的启示意义。

3.1 加强词汇输入

联结主义理论的浮现特征所强调的是特征的获得是通过一定的输入浮现出来的。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因此,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真实的情境,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而忽视了听力技能。

笔者认为,听是一种比读更为有效的词汇输入手段。在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已学单词的理解,还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新词汇,并能够增加语感,促进其它语言技能的提高。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原版的听力资源,比如BBC,VOA等。

3.2 加强词汇搭配和词块教学

语言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习惯地一起连用或共现的现象叫做搭配。英语词汇搭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性或常规性的词语运用方式。所谓词块就是词与词的组合,是一个多词单位。长久以来,无论学习者学习词汇,还是教师讲解词汇,多数情况下学习者能了解和为他们提供的都是孤立的某个词汇的知识,词汇搭配知识非常有限。而联结主义的学习观为我们了解英语词汇搭配的学习过程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实际上,英语词汇搭配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新输入的词汇知识和已掌握的词汇知识之间的固定或半固定的关系并建立适当权重的联结,然后在构建或调整新的联结关系的过程中,使正确的词汇搭配得以输出,以此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3.3 构建语义网络

联结主义理论指出新的信息与我们脑中已存在的信息有一定的联系。有生词出现时,相关的己知信息将会在分析与记忆处理中被激活。一般来说,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所学单词可以激活的节点就会相应增多,它自然就会嵌入到节点组成的网络之中,从而形成了知识加工所需要的最佳神经网络。

通过一词多义、上下义、同义、反义等这样的语义关系很容易就可以把孤立的词联结在一起,建立词汇语义网络,这使得单词与单词之间的权值加大,联结更加密切。以多义词教学为例,具体来说,我们在所有相关的词义中总会找到一个最核心或最中心的意义,即所谓的“原型”,其他词义则在这样中心词义的基础上衍生而来,从而构成词义的辐射范畴。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多义词词义的深层关系,那些过去看似互不关联的词义其实是以语义网络的形式彼此连接的,且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系统性。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一切可能创建新学单词和已学单词之间的语义网络,设计能够加深学生新旧知识联结的练习。通过给出一个词的派生词、词性变化、同义词和反义词、通过词根词缀联想等方式来扩展学生的词汇知识,或利用树形图表明词义的上下关系和并列关系等方法构建语义网络。联结主义理论使得词汇学习变得更加生动而且有效。

3.4 创建网络自主学习模式

联结主义模型具有自适应、自学习、自组织的特点,因此,构建网络自主学习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是用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依据网络的资源进行交互学习、超文本链接等特征,能够自主性、探索性以及有主见的学习。因此,如果教师为了影响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就需要在课堂上尽心设计词汇网络课件,根据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来激发、维持学习动机与自主学习的策略,使学习者能够真正获取自身所需的词汇知识。

3.5 加强历史文化知识教学

联结主义理论主要是通过研究人类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生如何运用先前掌握文化知识的方法来学习新的知识。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词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运用这些所学的新知识来对新词汇进行掌握。因此,在外语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就需要教师在教课中导入历史文化内容,训练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感知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化因素的兴趣和跨文化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文化素养。

4 结语

在外语教学中,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与发展都离不开词汇的积累和运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词汇能力。本文仅仅初步探讨了联结主义理论对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几点启示,尚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笔者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师对词汇教学工作的思考,使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变得更加合理、高效!

参考文献:

[1]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

[2]贾林祥.联结主义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葛鲁嘉.联结主义:认知过程的新解释和认知科学的新发展[J].心理科学,1994(4):237-241.

[4]李平.语言习得的联结主义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2(3):164-175.

[5]邢红兵.基于联结主义理论的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研究框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5):66-73.

[6]曾凯.联结主义理论对学习英语词汇搭配的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64-268.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发展着变化,新的时期对教育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积极进行教育方面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二十一世纪是高速发展的时期,在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人才,小学阶段是建造一个人最基本价值观世界观等的时期,是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阶段,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我们就分析小学生心理教育中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小学生容易存在的心理问题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案例告诉我们:在开始建立世界观价值观的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当小学生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心理方面的问题,教师能够及时的予以指导,教导学生用正确的心理和心态去面对问题,避免走极端、避免学生变得消沉。

学生最大的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方面的问题,下面我就学生遇到的学习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有专家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脑力活动,因此,在小学生日常的学习中,采用的是游戏和活动相互转化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转化的过程中,以学习为主,但是学习的内容比较多,包括考试等,太多的内容,学生就难以应付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信心不足等,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容易引起学生的焦虑。现在,小学生的任务比较繁重,加上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等比较高,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比较大的压力。所以当学习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变得心神不宁,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养成一些坏的习惯,总的来说,因为小学生承担了太多的学习压力,造成了思想上比较沉重的包袱,容易形成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现在,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校,最看重的依然是学生的成绩。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承担了比较大的压力,最为明显的是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有考试焦虑症。同时随着年纪的不断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压力就越来越大,过重的心理压力给学生带来了比较大的负担,导致学生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比如一些神经衰弱、抑郁、失眠等现象,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在平常的学习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小学生眼中,老师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再进入小学之前,学生与家长的关系最为亲密,进入小学之后,教师成为小学生的“第二任家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教师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来的素养,会被学生直接模仿,如果教师不能够做好表率,那么学生也会有样学样,在成长中失去分辨是非的能力。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从学校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同时,还要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中。在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需要经常进行沟通,构建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系统。在构建学生健康体系的过程中,学校的老师需要和家长不断进行协调、互补。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一笔宝贵的教育资源,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意义。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生发展和管理的计划。

同时,我们需要还需要对老师的培训和教育。让老师参加一些培训等,提高老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控制自己的坏脾气,减少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同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状态,当发现学生出现心理方面问题的苗头时,能够及时做引导,与学生谈心、沟通,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的知心人,避免学生造成心理问题。

三、结语

新的时期,对学生有了新的要求。我们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加强对小学生心理的教育,构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因此,作为老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多积累一些经验,并且把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倩,李田伟,袁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27)

[2]彭小虎,刘玉洁,王国锋.长沙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5

【摘要】本文对传统的精神分析式治疗和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疗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两者的区别,提出后者的优势。然后对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提出其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及应用。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共情;倾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20-01

1 罗杰斯的咨询风格和传统精神分析式治疗的区别

罗杰斯并不是第一个倡导人本主义取向心理治疗的人。早在20世纪30年代,兰克提出了意志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强调创造性、个体的独特性、自我指导性和个人成长。但是,罗杰斯却是第一个找到了不同于传统精神分析的理念和治疗方法,并提出一套新的概念和术语的人。可以说,罗杰斯的思想也是在已有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罗杰斯的创新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一种新的人生观,即人是有可能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然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认为,人的心理是有“生”和“死”两种本能驱动的。罗杰斯则认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的、有责任感的和有现实感的,他认为人有“自我成长”的本性,使得他们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并创造性地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很显然,这就是“以来访者为中心”治疗与“精神分析”治疗的根本差别。

在以传统精神分析的理论为支撑的治疗中,治疗师始终以一个专家的身份出现,他们模仿名医的样子,让患者视他们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救星。他们极力展现自己的智慧和知识,让患者感到自己对于生活知识的匮乏。实际上,精神分析治疗的方法就是要求患者听从他们的意见,而不是自作主张,甚至连结婚生子都不可擅自决定。罗杰斯的心理治疗让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他与来访者所建立的关系,还有他令人羡慕的建立信任和理解关系的能力。他的风格与经典精神分析式的面询风格是迥然不同的。在经典精神分析式的面询中,治疗师应该是置身其外的观察者,倾听时要排除个人情感。然而在罗杰斯的风格中,他是一位全神贯注并倾情投入的倾听者。无论带有何种层次心理问题的来访者,抑或是精神分裂患者,他都给予积极的关注,全神贯注地倾听,了解他们的情感、思想、恐惧和心理冲突,理解他们的心理世界。他的共情反应更是打动了来访者,因为在罗杰斯这里得到了治疗师对其智力、情感和精神方面的理解。罗杰斯的话语反应看似简单,仔细品味后会发现这些都是经过他的选择的。

2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三个主要观点

2.1 自我完善的人。罗杰斯和其他的人本主义理论家一样都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要保持一种乐观的感受和对生活的满足。但是,美好的生活不是静止的状态,要成为一个自我完善的人,就要不断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考验。完善的人应该具备这样的特征。首先,他能够坦诚的面对自己的经历,会用心的体会生活的全部内容,愿意去发现最有价值的生活,能够珍视这些经历。其次,他们能够关注放眼当下,关注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最后,他们相信自己的感觉,他们能够勇敢的去做认为值得的事情,不会被其他的准则或他人的想法而阻挡住。

2.2 有条件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罗杰斯的心理治疗风格中,他给予每个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而不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因为在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中,我们知道我们做的事情是可以被接受、被爱和被引以为荣的。父母应该和孩子去交流那些不被父母赞成的行为,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们的接受和爱。这样孩子就不会去隐藏那些会引起爱的抽离的自我的部分,这样利于他们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到自我概念中,而不是选择逃避。

2.3 焦虑和防御机制。如果每个人都有潜能成为完善的人,那么世界上诸多不幸的原因为何呢?为什么每个人不能最大程度的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呢?罗杰斯认识到,人经常是不快乐的,而且也不能成为完善的人。当我们感到焦虑并以各种防御机制作出反应时,我们就会远离欢乐。在他看来,当我们接触到的信息与我们的自我知觉不一致时,焦虑就会产生。比如在你的自我概念中,你可能认为自己唱歌很好听,但是你偶然听到和你的自我概念不一致的评价,即有人说你唱歌跑调,你的反应会如何呢?完善的人会愿意接受这样的信息,对其进行分析,然后把它纳入到自我概念中。然而,事实上,很多人并不能做到这样的适应性调节。大部分人会对这样的不一致评价感到焦虑和苦恼。如果我们接受的信息对自我概念的中心部分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那么这种焦虑是难以克服的。罗杰斯提出人们在意识之下的某一水平接受与其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因为这种不一致的信息实在阈下的,所以他称之为“潜知觉”。不具备威胁性的信息会顺利地进入意识层面。但是,因其与自我概念相抵触,依然会产生焦虑。人们会使用各种防御机制来阻止这个信息进入意识层面。

3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3.1 相信每个孩子的能力——自我完善: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乃至社会上,如果我们能够抱有“完善的人”的观点,以个体具有发展自己和实现自我的态度来对待他们,那么对个体而言是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的。我们都知道罗森塔尔效应,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我们要学会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去理解他们内心的矛盾和冲突,让他们感受到支持、理解和关怀。这样他们就会更加自由地去体验生活,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世界,积极的发展自我。

3.2 无条件的关注和支持——自由体验自我:我们通常只会关注孩子身上积极的一面,当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满意时,便会收回他们的爱。这让孩子逐渐懂得只有顺从了父母的心意,才会得到父母的爱。最后,孩子们学会了抛弃自己本真的情感和心愿,而只是接受父母心中赞许的那部分自我。他们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他们越来越不了解真实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其实他们不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有被赞许、爱和支持的东西和不被赞许的东西,然而他们否认或扭曲了后者,形成了不完整的自我概念。失去了与自己真实情感的联系。因此我们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接受人格中的所有方面。让孩子不需要去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愿望。通过交流,让孩子能够积极接受自己的所有方面,以获取内心的完善和达到自由地体验生活。

3.3 营造良好轻松的氛围——防止焦虑:在传统的教育机制下,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是知识和权力的拥有者,学生是服从者。知识传授中,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为主,教师是相对的主动者,而学生却完全是被动者。罗杰斯的观点无疑给我们以新的启示。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不要俯视孩子,蹲下来平视孩子,用温和的眼睛与孩子交流,用善意的话语与孩子平等地对话;与孩子交流,把社会需要的特定文化知识教给孩子的同时,也从孩子那里学习。让孩子感受到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安全的,是和谐而舒适的。

参考文献

[1] 施江玉&李辉.对罗杰斯教育理念的再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

[2] 曹树真. 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0.(12)

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知识学无止境,教师当与时俱进!目前,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就是“轻负、低耗、全维、高质”,而信息技术有其独到的作用,能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一个新载体,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简要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理解与认知。

一、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对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作用

1.让沉闷的课堂“动”起来,动感十足

人获取信息知识绝大部分是通过多种感官器官刺激,其中视觉器官是最重要的认知器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灵活穿插具有直观性和美感的设计,如动画、视频、图片等,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我们可先连续播放一段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必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情绪瞬间升温,激动与兴奋之后,再来研习课文,自然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让平淡的课堂 “味”起来,妙趣横生

学生面向平淡的教材和呆板的黑板,难免有枯燥乏味之感。利用信息技g,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东西,就可让平淡的教材变成有生命、有声音的物件。电子白板在师生的调控、点击下妙趣横生,往往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春》这篇抒情散文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在课中向学生展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下课前又点击乐曲《春天在哪里》,这样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学过程妙趣横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让有限的课堂 “宽”起来,穿越时空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可以解决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观看制作的课件,学生津津有味地欣赏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归航偷豆等情节画面,那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下就拉近了文本内容与学生心理的距离,通过老师的讲解,他们很好地理解了“我”的思乡之情。之后展开合作探究,学生对课文精髓的理解和重点的把握自然水到渠成,实现了教师讲读与课件展示的互补,既增加了教学信息量,让课堂“大”了、“宽”了,结果内容也更丰满,教学更精致,三节课要讲完的内容两节课就完成了。

二、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知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一个使用误区,就是把本该属于辅助地位的多媒体展示平台,替代教师的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变成课件的解说员与播音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打了折扣;“优质高效”的竞赛课堂变了味,本末倒置,“主导人”被辅助教学的物件牵着鼻子走。要知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是活生生的人,能洞察课堂中的问题,及时输送、反馈课堂教与学的信息,教师可以对制作好的课件及时进行调整、改进,甚至大胆跳过、舍弃一些内容,教师和课件服务的始终是主体学生。一切要围着主体转,如果教师的作用只限于“授业”层面,围着课件转,生搬硬套,就谈不上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其知识水平与课堂驾驭能力就无法体现,高效优质的教学自然无从谈起。

当然,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话题,有许多人极有见地地评论过。以上看法不过是笔者的肤浅之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教师,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一定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张家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改善[J].教学研究,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