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统计学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统计学分析范文1
[关键词] 分娩镇痛;县级医疗机构;卫生经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c)-0007-04
Health economics analysis of labor analgesia used in county-level medical institutions
XU Lifang JING Guolan HUANG Xiaojing SHI Xuefeng
1. Supply Department, the People's Hospita of Changy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Changyi 261300, China; 2.Medical Insurance Office, Central Hospital of Tai'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Tai'an 271004, China; 3.Department of Health Economics, Xuzhou Medical College, Jiangsu Province, Xuzhou 221004, China; 4. Department of Health, Management Schoo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st and effect of labor analgesia used in county-level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to provide some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abor analgesia. Methods In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re and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Xinmi City, 165 pregnant women who were giving birth to the baby from July to August in 2010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analgesia labor group and non-analgesia labor group according to the date of delivery. There were 80 cases in analgesia labor group and 85 cases in non-analgesia labor. Pain scoring and cost during delivery of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Reduction of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was 2.96 points in analgesia labor group while -0.37 points (increase of 0.37 points) in the non-analgesia labor group. As for the pain relief effect, cost effectiveness ratio was 498.66 in analgesia labor group, while 1207.31 in the non-analgesia labor group. Accordingly, when reducing 1 pain score, the cost of non-analgesia labor group was 2.42 times of the analgesia labor group. Conclusion Analgesia labor technology plays great role in reducing pain of pregnant women during delive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labor technology accords with cost-effect principl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in basic medical institutions.
[Key words] Labor analgesia; County-level medical institutions; Health economics analysis
分娩镇痛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减轻产妇分娩时的疼痛或者使疼痛消失。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开始采用分娩镇痛技术,到20世纪90年代末,分娩镇痛率已达80%以上[1]。在中国,分娩镇痛则相对起步较晚。分娩镇痛技术颠覆了“生孩子痛不欲生”的传统观念,因而受到了广大产妇的欢迎。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镇痛药物及不同的给药方法,将分娩镇痛与计划分娩相结合,达到满意的分娩镇痛效果,目前推广的分娩镇痛技术包括非药物的精神预防性分娩镇痛、气体吸入分娩镇痛、椎管内分娩镇痛以及局部麻醉分娩镇痛等[2]。实践证明,采用分娩镇痛技术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量,增加日间分娩率,不影响产后泌乳量,对母儿无不良影响[3]。2008年6月开始,河南省新密市妇幼保健院、中医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始推广、使用分娩镇痛技术,本研究旨在通过现场调查的方法,将分娩镇痛技术与该技术被推广前基层常用的分娩技术进行成本-镇痛效果比较,推广分娩镇痛技术使用的社会效益,从而为该项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7~8月在河南省新密市妇幼保健院及新密市中医院就诊的165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分娩日期随机分配为分娩镇痛组80例和非分娩镇痛组85例,但是由于对某些调查问题有无应答现象,故统计表中会出现人员例数减少的情况。研究对象中河南省新密市妇幼保健院85例,河南省新密市中医院80例。分娩镇痛组:在分娩过程中使用气体吸入分娩镇痛、椎管内分娩镇痛以及局部麻醉分娩镇痛等技术的孕产妇;非分娩镇痛组:未采取以上方法积极镇痛的孕产妇,仅仅使用分娩镇痛技术未推广之前的基层若干年最常使用的普通方法,主要为按摩、言语鼓励等方法。在治疗过程中,研究人员根据事先制定好的调研问卷对患者进行现场询问。两组产妇年龄、文化程度、病史、及用药史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问卷内容 调研内容包括孕产妇实施分娩镇痛技术前后痛苦变化情况、治疗费用情况、治疗前后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状况等几个方面。
1.2.2 疼痛评分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4]对孕产妇分娩前和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0分为无痛,10分为极其痛,分娩中疼痛减少分值 = 分娩前疼痛分值-分娩后疼痛分值,进而了解分娩镇痛技术后产妇疼痛减少情况。见图1。
图1 视觉模拟评分标尺
1.2.3 疼痛减轻程度调整评分 由于非分娩镇痛组的减轻的疼痛程度评分为负值,即分娩过程中比分娩前痛苦增加,为了便于两组的比较,本研究对疼痛减轻程度的评分进行了调整,即将非分娩镇痛组的痛苦减轻评分调整到1(由-0.37分转换为1分,即-0.37+1.37=1),然后将分娩阵痛组的痛苦减轻评分随之调整(2.96+1.37=4.33分)。
1.2.4 成本确定方法 成本是指所关注的某一特定的方案或药物治疗所消耗的资源价值,用货币单位表示,直接成本(或直接费用)=挂号费+诊察费+检查费+治疗费+化验费+床位费+护理费+其他+药品费用+交通费+食宿费;间接成本(或间接费用)=患者误工费+陪护误工费;总成本(或总费用)=直接成本+间接成本+无形成本[5]。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产妇分娩前及分娩中疼痛程度比较
无痛分娩前,分娩镇痛组无痛、轻度不适、不适、难受、可怕的痛及极为痛苦者所占比例与分娩镇痛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167;P < 0.05);分娩中,分娩镇痛组无痛、轻度不适、不适者所占比例分别是38.5%、53.8%与7.7%,与非分娩镇痛组(0.0%,0.0%,2.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54.994;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孕产妇分娩前及分娩中疼痛程度比较[n(%)]
2.2 两组孕产妇分娩前及分娩中疼痛程度的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分娩前,分娩镇痛组视觉模拟评分与非分娩镇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529,P < 0.05);从视觉模拟评分的减少情况来看,分娩中分娩镇痛组平均减少2.96分,而非分娩镇痛组减少-0.37分(即增加了0.37分),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54.954, 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孕妇分娩前及分娩中疼痛减少的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分,x±s)
2.3 两组孕产妇分娩次数的比较
分娩镇痛组与非分娩镇痛组在分娩胎次总体构成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 = 16.205,P = 0.000)。一般而言,产妇在第一胎分娩过程的疼痛程度要远大于第二胎、第三胎及更多次分娩。本研究中分娩镇痛组为初次分娩者占77.5%,而非分娩镇痛组初次分娩者仅占50.6%,理论上讲,如果不实施无痛分娩技术,分娩镇痛组产妇的疼痛的严重程度要高于非分娩镇痛组。见表4。
表4 两组孕产妇分娩胎次情况比较[n(%)]
2.4 两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清醒程度比较
不清醒、一般、比较清醒、十分清醒者在分娩镇痛组中所占比例分别是2.5%、62.0%、22.8%与12.7%;而在非分娩镇痛组中分别是5.9%、74.1%、16.5%与3.5%,两组患者在清醒程度的总体构成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575,P > 0.05)。见表5。
表5 两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清醒程度比较[n(%)]
2.5 两组孕产妇住院天数情况比较
分娩镇痛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略高于非分娩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7.122,P < 0.05)。见表6。
2.6 两组产妇治疗费用比较
分娩镇痛组产妇住院期间的各种医药花费明显高于非分娩镇痛组,两组间各项费用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7。
2.7 两组产妇成本-效果分析
本研究以分娩中视觉模拟评分值的减少分值为效果指标,住院期间总医药费用作为费用指标进行成本-效果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分娩镇痛组成本-效果比为498.66,非分娩镇痛组成本-效果比为1207.31。据此推算,每减轻1个疼痛评分值,非分娩镇痛组的成本为分娩镇痛组的2.42倍。见表8。
表8 两组产妇疼痛减轻的成本-效果比较
3 讨论
大部分产妇正常的分娩过程均伴随较剧烈疼痛,分娩疼痛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可导致产程延长,酸碱平衡失调和胎儿宫内窘迫等不良后果,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或历史的原因被人们认为是人类一生中必然经历的一种自然现象,所以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即使在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不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仍有相当比例的产妇在遭受分娩时剧烈疼痛的折磨。事实上,适当的分娩镇痛能够消除疼痛,减轻应激反应,改善胎儿血液供应,对母婴有利[7-11]。通过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无痛分娩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痛苦程度,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施分娩镇痛技术的产妇其住院总费用高于未实施分娩镇痛技术者,此外从费用-镇痛效果来讲,分娩镇痛技术符合成本-效果原则。
目前,虽然分娩镇痛观念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得到普及,被认为是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然而在国内,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分娩镇痛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现在国内剖宫产率的一再上升,也影响了我国人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所以,在全国提倡并推广分娩镇痛是一项较好的策略。本研究建议加大分娩镇痛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分娩镇痛技术在基层卫生机构的应用;合理该项适宜技术的收费,尽量将该项技术的收费控制在合理水平,引导更多的产妇接受该项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芳.影响分娩镇痛规模化开展的原因调查及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9.
[2] 吴新民,陈倩.分娩镇痛[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65-69.
[3] 曲元.分娩镇痛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医刊,2008,43(9):34.
[4] 曹卉娟,邢建民,刘建平,等.视觉模拟评分法在症状类结局评价测量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09,50(7):600-602.
[5] 程晓明.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 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7] 孙立娟.分娩镇痛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07,29(4):370.
[8] 龚祖康,周朝阳,李浩,等.规范化开展分娩镇痛技术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3):3541-3543.
[9] 马小平,刘惠林,朱利,等.“GT-4A分娩镇痛工作站”镇痛在导乐分娩中的应用体会[J].江苏医药,2013,39(4):485-486.
[10] 李爱敏,张鑫.GT-4A电脑疼痛治疗以分娩镇痛与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病杂志,2011,14(17):79-81.
经济统计学分析范文2
奇台县人民医院药剂科,新疆昌吉州 831800
[摘要] 目的 分析180例不同厂家生产的甲巯咪唑治疗甲亢的临床效果,以评价其经济学价值。方法 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诊治的甲亢患者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90例对照组患者予国产甲巯咪唑片口服(北京市燕京药业有限公司生产),90例研究组患者予进口甲巯咪唑片口服(德国默克雪兰诺有限公司生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行成本-效果分析与敏感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为0.61元/%,敏感度分析结果为0.55元/%;对照组患者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为0.15元/%,敏感度分析结果为0.13元/%。结论 国产甲巯咪唑片治疗甲亢,兼具有效性、安全性与经济合理的优势,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关键词 ] 甲巯咪唑;甲亢;经济学;国产;进口
[中图分类号] R58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c)-0067-02
甲亢(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内分泌疾病中常见的伴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基础治疗多予硫脲类抗甲状腺药口服,临床疗效已得到实验研究证实[1]。本研究通过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中最小成本分析法原则,对国产与进口甲巯咪唑片治疗甲亢行经济学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随机选自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诊治的甲亢患者1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9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43:47,年龄21~61岁,平均(38.52±6.47)岁,甲状腺肿大分度为Ⅰ度52例,Ⅱ度38例;研究组男女比例44:46,年龄20~60岁,平均(37.61±6.34)岁,甲状腺肿大分度为Ⅰ度49例,Ⅱ度4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甲状腺肿大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甲亢诊断标准;临床征象均符合甲亢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血清T3、T4、yT3、FT3、FT4水平升高,TSH水平降低或正常;均签署治疗方案知情同意书;无应用相关药物的禁忌症[2]。排除标准:突眼症患者;合并有造血系统、肝肾功能障碍疾病者;凝血机制障碍者;既往有长期服用激素或影响甲状腺功能的药物史;B超等辅助检查证实为甲状腺肿瘤患者[3]。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甲巯咪唑口服治疗,服药方法:10mg/次、3次/d、持续治疗28 d,于治疗后第29 d行甲状腺功能复查,评定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4-5]。对照组患者服用甲巯咪唑片由北京市燕京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1020440,规格5mg*100s;研究组患者服用甲巯咪唑片由德国默克雪兰诺有限公司生产,注册证号H20100528,规格10mg*50s。
1.4 观察指标
疗效性指标:临床控制、显效、有效、无效;不良反应[6]:药疹、瘙痒、粒细胞缺少、肝功能异常;经济学分析[7]:药品费用(C)、下调10%的药品费用(C)、临床效果(E)、C/E、C/E。
1.5 判断标准
对照组治疗成本:C=6×7.8÷100×28=13.1,C=13.1×0.9=11.79;研究组治疗成本:C=3×34.5÷50×28=57.96,C=57.96×0.9=52.16。参照美国《甲亢和其他病因甲状腺毒症诊治指南》[8]疗效判定标准,评定本研究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控制:脉率稳定,血管杂音及甲状腺区域震颤等临症消失,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状态;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血清水平基本正常,甲状腺片、T3抑制试验为阳性;有效:症状好转,甲状腺片、T3抑制试验为阴性。
1.6 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性指标情况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控制、显效、有效与总有效率均比对照组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药疹、瘙痒、粒细胞减少与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其中药疹、瘙痒的病情较轻,未经特殊处理自行缓解,治疗结束后症状消失,粒细胞减少与肝功能异常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且未影响临床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种治疗方案的经济学与敏感度分析
在有效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情况下,研究组治疗方案有效率每增加1%所需药费为0.61元,对照组仅需0.15元;且将成本下调10%后,两组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之比与下调前比较,结果基本相同,详见表3。
3 讨论
甲亢指的是因甲状腺功能增强导致甲状腺激素释放过多,造成机体内分泌环境受到破坏,初期临床表现为出汗、进食与排便次数增多、体重减少与心悸,若内分泌紊乱长期未得到纠正,可出现眼睑水肿、突眼与视力减退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9-10]。磺脲类抗甲状腺用药作为甲亢的基础用药,其起效机制为通过抑制甲状腺内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阻断甲状腺素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合成,抑制甲状腺素的生成[11-12]。甲巯咪唑是临床常用的磺脲类抗甲状腺用药之一,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甲状腺素含量,并且对机体吸收摄入碘的影响较小,更有利于改善患者内分泌环境失调状态[13]。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性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控制、显效、有效与总有效率均比对照组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不同厂家生产的甲巯咪唑治疗甲亢,临床治疗有效率均较高且受厂家因素影响较小。表明甲巯咪唑治疗甲亢,能够促使甲状腺素水平下降,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与研究。本研究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两组患者均出现瘙痒与药疹等轻度过敏性反应,血生化检查结果显示存在粒细胞减少与肝功能异常患者,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治疗方案均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分析原因与本研究资料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较严格有关,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须告知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针对病情较重患者应停药并予相应对症治疗。
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患者多采用长期用药方案限制,在选择具体药物时,医务人员不仅需考虑其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而且需注重经济与社会效益,合理分配与利用医院资源,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本研究应用最小成本分析法原则对两种治疗方案的经济性与有效性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组患者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为0.61元/%,对照组患者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为0.15元/%,表明在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前提下,对照组有效率增加1%所需药物费用比研究组少0.46元,表明国产甲巯咪唑治疗甲亢具有效价性高优势,是经济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同时,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采购制度的推行,药品价格呈下降趋势符合时代与社会要求,因此本研究将两组患者的现有治疗成本均下调10%,以评定对成本-效果行敏感度分析。本研究结果得出下调后成本-分析结果受价格参数影响较小,且对照组方案更具有经济学价值。表明此成本-效果分析结果可信度与敏感度均较高,国产甲巯咪唑片治疗甲亢,能够使患者临床获益,且用药安全性、经济与社会效益均较高。针对当前部分医疗机构过度追求疗效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盲目、大量地应用进口类药物现象,本研究结果得出的进口药与国产药的临床有效率基本相同,可用于指导临床提高用药合理性水平。但因临床治疗效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临床治疗中应加强对治疗方案的适应症的研究,以进一步改善甲亢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国产甲巯咪唑片治疗甲亢能够使患者临床获益,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有效性与经济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 李显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合理用药[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1,11(4):49-51.
[2] 徐丹,李路,袁凤易.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46例临床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1,31(8):22-24.
[3] 蒋晓真,尹瑞六,赵咏桔.抗甲状腺药物致粒细胞缺乏症相关因素探讨[J].上海医学,2012,27(5):276-278.
[4] 童春华,詹丽英,李志晋.甲巯咪唑治疗格雷夫斯甲亢合并重度肝损害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2013,26(22):115-116.
[5] 张颖,李凯军,何剑峰.碘131与甲巯咪唑对甲状腺眼病发展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3):414-415.
[6] 许炳灿,金小岩,曾映娟,等.混合核苷片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亢203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3,18(4):272-273.
[7] 熊盛池,熊利,余登国.心得安及甲巯咪唑联合稳心颗粒对甲亢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7):36-37.
[8] 雷水红,蔡霞,李经,等.硒联合抑亢丸、甲巯咪唑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性甲亢的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37):88-89.
[9] 曹长春.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致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药,2011,6(12):1517-1518.
[10] 李桂梅.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致白细胞减少12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1):33-34.
[11] 杜馥曼,杨玉芝,王嵬民.小剂量甲巯咪唑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阵发性房颤的临床观察[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1,27(5):420-421.
[12] 卢旭姿,陈丽平,赵双霞.美托洛尔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4):84-87.
经济统计学分析范文3
1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与针对性不强
我国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医学统计方法课程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医护类专业学生医学统计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上,高职院校受本科医学院的影响比较深,一直以本科教材的压缩版为蓝本,选择基本的“医学统计方法”进行教学,其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指标计算、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等,但一般将重点放在抽象概念的讲解、公式的推导、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假设检验等方面,而且在内容的组织上也比较零散,没有一条前后贯穿的主线,也没有考虑学生毕业后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本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结果另文报道)显示,医护类高职毕业生就业后主要用到的依然是上述的基本统计方法,但问题在于他们普遍不知道怎样正确选择统计指标和统计推断方法,以及如何准确解释和表达出统计分析结果,而统计学中的概念、公式和统计指标的计算(多采用SPSS软件和Excel软件处理)等内容几乎没有用到,这说明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存在内容选择上的缺陷,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
2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对于数学基础较薄弱的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公式繁多、概念抽象和逻辑性强等因素的存在而使医学统计方法的内容难以理解和掌握。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统计方法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形式,往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学习,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原则,师生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最常见的形式是先介绍统计原理,接着讲授统计公式及其推导,最后举例说明。其最终结果是将课程的重点引向统计学中的计算上,把医学统计方法当作“数学”课来上,而忽视了学生统计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当前,绝大多数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采用SPSS软件分析统计数据,这在客观上要求各高职院校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尤其是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和SPSS软件教学。王春平等[4]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统计原理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对内容进行认真裁剪,只是将教材内容照搬到课件上,将黑板变成“白板”,没有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多媒体教学尚且如此,遑论采用SPSS软件教学了。虽然有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软件,但所占的课时比重太小,可仅看作是实践教学的一个小小的补充。
3忽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医学统计方法对高职医护类专业学生来说,只是日后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一个重要工具,主要用于对医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得出科学的结论。鉴于此,我们更应注重的是医学统计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不是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受本科院校的影响太深,在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全面性,轻视实践教学而导致实践学时安排很少,而且实践教学内容多为单项技能训练,而非综合技能训练项目,忽视了对学生统计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戴士弘[3]认为学生的能力是训练出来的,而不是通过老师讲授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只能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强。
二、解决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中主要问题的对策
1深入调查研究,重新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课程教学目标虽说从属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它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样,都应涵盖职(执)业资格证书、典型工作岗位和职业岗位迁移三个方面所需的相关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尤其要突出能力目标,因此在制订课程教学目标前,必须认真研究医护类专业近几年的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积极针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跟踪毕业生成长轨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涉及的医学统计方法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就可以制订出针对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目标。这样的课程教学目标既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包含了执业资格考试所需的一些基础知识,同时也兼顾了毕业生就业后的发展需要,指向明确,能促进学以致用,这就从根本上为高职医学统计方法教学指明了方向。
2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目标一旦确定,接下来就是要思考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的问题,不仅要实现,而且要实现好,教学内容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载体。内容的选择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不应囿于教材,否则就会本末倒置。因为课程是有生命的、原生的,而教材是次生的,是课程生命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历史记录[5];同时要考虑授课对象专业上的差异,如护理专业除介绍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一些常用统计方法外,还应增加护理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如量表研制与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等,充分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此外,教师还应对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裁剪、加工和序化,使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如在介绍成组设计的方差分析时,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将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和q检验连贯起来讲解,这样学生就明白在什么情况下采用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指标、这些指标如何计算、如何进行假设检验以及在多个均数总体上有差别时还需进一步通过q检验来判断两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这个过程实际上与工作中的应用过程高度一致。经过这样处理的教学内容逻辑清晰、前后贯穿、简便实用并且由易到难,但不失其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专业教师非常熟悉教学目标和内容,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教学内容。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这是应该做并且能够做好的。
3充分应用软件,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经济统计学分析范文4
关键词:公共基础设施 公交车夜班 收益 民生 环保 太仓市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77-02
公共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赖以运行的基础。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国民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瓶颈作用显得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公交是一般指以公交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包含公交车、出租车、公共自行车、地铁、轮渡等系统。公交车很重要,夜班公交车也很重要,缺一不可。
那么,为什么需要夜班车呢?开乡镇夜班车有什么优缺点呢?花多少钱呢?怎么开呢?下面笔者将进一步阐述。
一、太仓市开通公交夜班车的利与弊
古代取消宵禁必然带来经济繁荣和人民幸福指数上升,所以在一些节日会开宵禁,这已经是常识。而现代中国不存在宵禁安全风险,没有宵禁,作为公安系统标兵的平安太仓,就更不存在这种安全隐患了。增开各城镇夜班车的惠民政策,有限的投入,不但会增加人民幸福指数,人民会称赞政府,提升内需,减少污染,更可以繁荣经济,可增加税收,运作好的话是有盈利可能的。
在江苏省苏州太仓市,没有轨道交通,没有铁路,没有公共自行车。只有公交汽车这一种公共交通。分为三个公交线,城区公交、城镇公交、长途公交。长途公交汽车因为是和其他城市相连接的,太仓靠近南方最大交通枢纽之一的上海,可以分流到上海去。朝阳路站连接嘉定北站的班车很方便,班车频率也很高,从5:00-23:05有54班之多,到上海反而比到太仓乡镇更方便。
城市公交夜班线很完善,但是目前太仓的乡镇公交夜班车很少。除了少部分夜班车是在市区附近,只有沙溪开通了3班和浏河开通了2班夜班车,而港区、璜泾、九曲、时思、鹿河、浏家港、王秀、岳王等乡镇也都是需要夜班车的。总共201~215,301,302,401,换乘站―利泰共18个左右的班车需要夜班车。沙溪、浏河、陆渡为试点,开通部分城乡夜间班车,除了127路最晚到22:35分,浏河镇靠近美兰湖站,也开了很多站,晚上18:15分就没有了;还有100路最晚到20:50分(其实这个试点很好)。因此,乡镇到了晚上基本上就没有公交车可以乘坐了。
太仓市没有乡镇夜班车虽然节省了夜班公交车的费用。但是外地到太仓旅游的人,只能在太仓市城区住宿,无法体验江南水乡的天然风光。表面上看来是增加了太仓市城区宾馆的消费,但是从长远来看,减少了下次来太仓旅游的积极性,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同时,太仓没有乡镇夜班车给市民带来许多方便,18点以后,想要到乡镇,还不如太仓到上海方便呢,只能靠私家车或者出租车。
另外,太仓没有夜班车的缺点,增加了乡镇和太仓城里面的交流成本。太仓要发展必须带动乡镇,不然就没有活力。而且也不利于太仓旅游业和房产的发展。
自比上海后花园的太仓,近水楼台先得月,完全可以利用地缘发展旅游经济,将路过或者居住在上海的旅游人员,吸引到太仓乡镇旅游,晚上乘乡镇夜班车回到上海,促进无污染绿色旅游业发展,这是旅游业潜在的一大增长点。
太仓和上海嘉定只隔一条河,可以吸引上海人来买房、养老,还不包括其他消费的税收。从增加税收这个角度看,开通乡镇夜班车真是刻不容缓。
日常在太仓工作的住在乡镇的人,家在乡镇的大部分都开私家车。平时上下班就可以少开私家车了,而乘坐公交车,除了减少汽油费,还可以减少汽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同时还可以服务很多没有厂车但是却需要加班甚至倒班的部分员工。
太仓市区是太仓市经济的中心,住在乡镇的人,如果有夜班车就可以多个选择了,喝过酒以后除了找人代驾,另外还提供了一个更加廉价、安全、方便、合法、合理、低碳环保、健康的选择,就是坐夜班公交车回家。
二、太仓市开通公交车的具体成本预算
开通夜班车还会有经济上的蝴蝶效应,一旦大家都确定了夜班车可以选择乘坐,而且定时定点,班次稳定,部分人可能会改变生活时间模式,增加了夜生活,扩大内需,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些都会带来经济的长远增长。
太仓某超市早已开通免费购物班车,为了卖东西,都开免费购物班车了。而只要消费就有税可收的政府,为什么不增加夜间的乡镇公交班车呢。
那么增加夜班车成本多少呢?我们先算经济账,成本费用计算如下:
增加一班人员,车子都不增加,同样利用白班的车辆,轮流保养,只需增加夜班人员工资和燃油费用,18:00~1:00每小时一班,也就是19:00,20:00,21:00,22:00,23:00,24:00,1:00,暂时只要7班,而线路现有的,基本上费用是可以算得出来的。
经济统计学分析范文5
关键词 大一统 专制王权 权力经济 腐败
〔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2)05-0123-06
关于以大一统①为特征的专制王权的研究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然而,把专制政治看作一种商业运作、把专制王权看作一种商品,从价值构成和成本-效用分析的角度,研究其生产、交易和消费的方式、过程,从而以历史理性的方法,去认识王权在传统社会中的资源分配和制度建构作用、它的种种悖谬与病变,特别是具有普遍性的不可克服的痼疾——,以实现对传统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解,这样的工作还没有人做过。而这正是本文所要进行的尝试。
一、 专制王权的商品属性及其生产
什么是专制王权?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权力。关于权力,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托马斯·霍布斯把权力定义为:“获得未来任何明显利益的当前手段”;②对伯特兰·罗素来说,权力是“预期效果的产生”;③而《权力论》一书的作者丹尼斯·朗则认为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④这些定义都着眼于权力的势位条件或行为本身,往往强调了权力的意向性就不能兼顾权力的潜在性(或者相反),并且没有强调权力的制度合法性,因而容易导致将权力混同于一般的影响力、暴力。我认为,权力是一种由公共资源——包括劳动力、财富、社会象征资本(真理话语权、习俗、制度……)等——占有状况所决定的不平等关系,这种不平等所产生的势能使一方对另一方具有了影响和支配力,这种影响和支配力就是权力。依此可以直截了当的定义为:权力是一种具有合法性依据的强制力。这个定义既涉及了权力的基础(公共资源),也强调了权力不同于一般暴力的特殊性。权力是一种合法性宣称,它的正常行使有赖于对方的认同和接受,因而与单向施加于他人的暴力不同,但暴力(强制)无疑是权力的实质:权力之所以是权力正在于它可以随时随地地诉诸强制。
权力资源要素包括两大类有学者认为个人魅力(包括行政能力、道德感召力等)也是权力要素,在将权力广义地看成是一种人际影响力的时候,才可以这么说。——实际上是生产权力的“资本”:合法性象征体系(意识形态、制度、习俗等文化要素所建构的旨在论证权力合法性的符号系统)以及体现为社会支配力亦即赋税征取能力的国家机器、制度(军队、监狱、警察等)、习俗等。前者是权力的精神性渊源,它使权力由一种纯粹强力变成了一种社会性公共产品,进而成为具有一般等价物性质的特殊商品——使权力具有了交换价值;后者是权力的物质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定的社会身份、地位相应支配的生产、生活资料——即财富)和载体形式,由此形成了权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基于血缘关系的、结合了社会象征体系和财富分配方式的社会等级秩序是权力的自然形式。在大一统系统内,皇帝的身份是唯一的,他是上天之子,是道的化身,处在人类社会体系的端点处,是人间秩序的枢纽。他的威力无所不在,无所不及。因而大一统专制王权是权力最纯粹、最完整的形态,它未经污染,未经分割,代表着人间的统一性,意味着对世间万物的所有权和支配权。
经济统计学分析范文6
关键词:中药材流通;中药产业;规模经济;信息不对称;蛛网模型;经济学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01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4-0001-04
Analysis on Problems in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WANG Xiao-fan1, LIU Ying2, LI Qi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s the vital part of the TCM industrial chai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nection of agriculture link and industry link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which has influence o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whole TCM industrial chain. Because circulation activities mainly include exchange and storage activities instead of manufacturing real products, they are much more difficult to be managed compared with producing activity. This would lead to problems in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impose negative effects on TCM industry. Based on scale economy theory,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ory and cobweb model theory,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oblems in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discussed the deep reasons behind these problems, and proposed relevant suggestions for optimization.
Key words: circu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TCM industry; scale economy;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bweb model; economics
中药材流通是中药产业链流通环节中的首要部分,起着连接中药农业环节和中药工业环节的重大作用,关系到整个中药产业链的健康发展。中药农业环节所创造的价值能否顺利转移到中药工业环节以形成最终的中药产品,关键取决于中药材流通活动。中药材流通活动既影响中药材的质量与价格,又影响上游药农的行为与决策,对整个中药产业链具有引导性影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GXS5B157);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YETP0800)
通讯作者:刘盈,E-mail:
响。近年来,随着中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提升,中药材流通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由于流通活动主要包括交换和储运活动,并不生产实体产品,创造的价值具有无形性特征,因而较之生产活动更难管理,导致中药材流通活动问题丛生,对中药产业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1],成为中药产业进一步协调发展的瓶颈。笔者现基于规模经济、信息不对称和蛛网模型等经济学理论对中药材流通问题进行分析,剖析已有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1 基于规模经济理论的中药材储运问题分析
规模经济是指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下降的现象。中药材流通活动中的规模经济性主要体现在储运活动上,随着储运数量的提高,平均成本会呈现下降态势。其规模经济性主要来源于储运设施设备固定成本的摊薄和劳动力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率提高[2]。但目前中药材流通活动中,因药农和个体商贩作为流通主体的分散性,规模经济性往往得不到体现,导致储运质量偏低且成本较高。
1.1 缺乏规模经济导致储运质量偏低
中药材的储运问题主要集中于中药材市场自由交易过程中。在中药材市场交易中,药农和个体商贩往往采用“自家储存”和“卖到哪里拉到哪里”的方式完成储运。因多数中药材具有易受潮、易生虫、不易保存的特点,自给自足的储运方式难以保证中药材在储运过程保持原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储运环节严重影响了中药材质量。
寻根溯源,这种低质量的储运活动是因规模经济性的缺乏所导致。对大量分散在市场中的药农和个体商贩而言,每家所交易的中药材数量有限,使固定成本摊薄和专业化分工难以实现。一方面,如果为保证中药材质量而各自建立完善的物流设施设备,则高额初始投资难以通过储运数量的增加被摊薄,所建立的设施设备也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那么,单次储运的平均成本将会大大提高,甚至超过其收入而使利润为负。因此,药农和个体商贩几乎没有动力去投资建设储运设施,而是普遍维持着原始的储运方式。另一方面,如果将储存和运输的各个环节根据其特点和需求交由不同专业人员完成,尽管储运质量会大大提高,但因单个药农和个体商贩的交易数量过少而使各专业人员的工作量过少,人员利用率过低且无法通过大量重复活动提高专业水平,因而药农和个体商贩也没有动力去进行专业化分工。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使中药材储运活动缺乏规模经济性,导致储运质量偏低。
1.2 分散性导致整体储运成本较高
目前,从事中药材流通活动的分散药农和个体商贩出于竞争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一般基于自身预测而保有库存,并利用自有条件进行运输活动。尽管每个药农和商贩都追求最低成本,但中药材流通业的整体成本却很高,其关键就在于分散性。
1.2.1 库存成本 在中药材流通活动中,药农和个体商贩的库存量一般是预测的实际需求与安全库存之和,其中的安全库存并非市场实际需求,而是为应对缺货风险而设置的。就单个药农和商贩而言,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则可使库存达到经济水平;但从整体角度来看,若将所有药农和商贩的最优库存加总,则达不到整体最优水平。其原因有二:①分散药农和商贩对市场需求预测仅仅基于自身信息掌握,准确度不及联合预测;②在同等缺货概率条件下,分别保持独立库存的数量要求远高于联合库存,因为联合库存可通过共享安全库存来应对缺货风险,而所有药农或商贩同时出现缺货的概率比单个药农或商贩要低得多。
1.2.2 运输成本 在分散运输模式下,药农和个体商贩主要采用单线运输支持交易完成。因此,为更快满足订单要求,往往在运输具达不到满载即发货,且回程空驶,运输工具利用率较低,导致平均成本上升。另外,目前中药材运输多保持简单的商物合一模式,即商流和物流相一致,商流发生的同时必须伴随物流的发生,使中药材在多次交易过程中不断被运往所有权所在之处,而每一次运输都会导致中药材都或多或少出现数量和质量上的损耗,且随重复运输活动而大大提高。
2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问题分析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的一方完全清楚包括产品质量在内的产品详细信息,而交易的另一方并不清楚这些具体信息。由于中药材的特殊性,其质量好坏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有效鉴别,因而在中药材流通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产生劣药驱逐良药及流通加工活动主体错位的结果。
2.1 劣药驱逐良药
中药材不是药品,无法用说明书或成分表来表达其全部信息,且品种复杂多样,同名异物或异物同名现象较多,不同基源药材品种的功效不尽相同,且中药材讲究道地性,只有道地药材才能发挥最佳临床功效。由于中药材鉴别方法和技术有限、鉴别人才匮乏、质量标准缺位及鉴别成本较高等原因,买方(主要为中药工业企业)很难对每个品种做到信息的全面掌握。买方不能区别良药和劣药,那么,良药和劣药的价格将是一样的,劣药的价值被高估,而良药的价值被低估。在这样的市场中,劣药的卖家愿意以高于其价值的价格出售药材,而良药的卖家却不愿意低于价值出售,劣药驱逐良药,直至将良药完全逐出市场。如果买卖双方具有完全信息,那么交易的是良药;反之,买卖双方具有不完全信息,那么交易的就只有劣药,消费者将被剥夺消费良药的权利。目前,中药材流通活动中知假售假情况频繁出现,公平交易受到严重阻碍,正是这种情况的具体表现。
2.2 流通加工活动主体错位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买方难以鉴别市场上中药饮片质量,正规饮片加工企业生产的饮片和小作坊加工的饮片将以同等价格出售,而正规饮片加工企业的成本却远高于小作坊。在市场价格下,企业无利可图甚至亏损,导致中药工业领域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了饮片加工活动。同时,很多药农在中药材流通活动中更愿意去进行饮片加工活动,甚至认为这种加工活动就是所谓的“流通加工”。事实上,中药材的流通加工应是为方便储运,使中药材在流通过程中保持原有质量而在流通领域进行的加工活动,如进行包装、条码标签附加等,这些活动不增加药材本身的使用价值,但能使储运活动更顺利进行。然而,目前中药材交易市场的现状是,由于小作坊式的饮片加工活动带来的利益远高于流通加工活动,因而中药材流通加工活动未完全执行其自身职能,而是超越流通界限去从事生产加工活动,代替正规饮片企业进行饮片生产加工,流通加工活动逐渐畸形发展为非正常生产活动,这些饮片加工活动缺乏相应的资质认证,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3 基于蛛网理论的中药材价格波动问题分析
蛛网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西方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提出的,在引入时间变化因素的基础上,论述特定商品在供需数量和价格变动上的相互影响[3]。该理论解释了某些生产周期较长商品的产量和价格波动情况,是一个有意义的动态分析模型[4]。由于中药材市场符合蛛网理论的3个基本假定(完全竞争;价格由供给量决定,供给量由上期的市场价格决定;产品不是耐用品),因而中药材价格波动问题可用蛛网理论解释。蛛网理论认为,当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时,波动逐步加剧,越来越远离均衡点,无法恢复均衡,此时蛛网为“发散型蛛网”。发散型蛛网模型给出了中药材价格波动剧烈的经济学解释。
3.1 中药材供需市场状况
由于中药材供给市场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单个药农获取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能力有限,是价格的接受者,只能根据市场价格调整自己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然而,中药材的种植周期一般较长,在播种之后生产规模就确定下来,到收获之前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改变规模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中药材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期的生产规模,本期的供给量取决于上一期的价格水平,但本期价格却取决于本期的供求关系。从供给与需求的价格弹性来看,药农根据上期的价格水平确定当期的生产规模,一旦中药材价格发生波动,下一期的中药材生产规模也会发生相应波动,价格波动对供给的影响较大,即供给的价格弹性较大。同时,由于每种中药材的需求量有限且较为稳定,人们不会因价格下降就多消费某种中药材,也不会因价格提高就减少消费,价格波动对需求的影响较小,即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
3.2 中药材价格剧烈波动的根源
中药材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的特点,使其价格与供给波动的动态趋势符合“发散型蛛网模型”,市场均衡一旦由于某种诱因如自然灾害、游资炒作等而被打破,其价格的波动幅度就会越来越大,造成市场价格和生产规模极不稳定。当某种中药材价格上升,药农就会大量种植该品种,但因种植周期较长,暂时无法缓解需求,导致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持续上升,并继续刺激药农进一步扩大产量。此时处于种植周期中的中药材数量剧增至远超过需求数量。进入收获期时,市场迅速呈现供过于求状态,价格骤降,但需求并不会因价格下降而有所增加,供给却因上一期的大量种植而继续增加,导致价格进一步下降,药农损失巨大,促使药农迅速减少中药材的播种,下一期市场就会呈现供不应求,价格暴涨。如此往复恶性循环。正如“发散型蛛网模型”所描述的,一旦出现诱因,这种恶性循环就必然出现,如没有其他力量介入,市场无法自发将这种状况调整到均衡状态。这正是中药材价格周期性剧烈波动的根源。
4 对策与建议
4.1 实现规模经济
4.1.1 中药材共同配送 在中药材市场集中度较低的现状下,实现横向联合、共同配送是提高规模经济性的重要途径。在中药材种植环节,应积极促进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提高药农的组织化程度,以专业合作社代替以往以单个药农为单位进行的中药材储运活动;在中药材流通环节,应促进个体商贩间的横向一体化,促进有规模的中药材流通企业发展与整合,促进中药材流通企业联盟的建立。在此基础上,建立共同的中药材配送中心,提高物流设施设备的利用率,进行中药材的联合库存和交叉配送,降低整体平均成本。
4.1.2 加快引入第三方物流 第三方物流通过社会化分工将储运活动集中于专业企业,有助于在市场分散的条件下实现规模经济。但目前中药材流通领域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水平远低于一般物流产业的平均水平,因而应加快在中药材流通活动中引入第三方物流,提高中药材流通的社会化水平。第三方物流凭借其专业化优势和集中配置的资源,可以建立完善的物流设施设备,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手段进行储运活动,并将分散的中药材储运需求集中以摊薄固定投资的成本,还可在处理大量来自药农和商贩的储运业务过程中积累更丰富多元的经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4.2 减少信息不对称
4.2.1 健全和完善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 2012年,商务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发出《关于开展2012年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的通知》(商办秩函〔2012〕881号),提出建立国家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该体系主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中药材产品包装上的电子标签,实现对中药材产地来源、生产加工、市场流通、药房使用等环节有关信息的追溯与查证[5]。目前,该体系的第一批试点城市有4个,即保定、亳州、玉林、成都,确定的第二批和第三批建设省份包括吉林、江西、河南等14个省份。健全和完善这一体系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既要建立各地方追溯平台,又要建立统一的中央追溯平台,在建立追溯平台的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平台接口的开放性与兼容性,使试点城市和逐步纳入体系的各地方追溯平台能够相互对接,并与中央追溯平台协同,以最终实现全国范围的中药材信息共享和追溯。
4.2.2 加强和改进中药材标准与认证体系 经济学理论认为,标准和认证是提供信息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中药材的鉴定标准分为一级国家药典标准、二级部颁标准和三级地方标准,主要用于以药品质量为核心的评价活动,而中药材市场的现实状况要求中药材的相关标准涉及更多方面,包括源头的种子种苗标准,过程中的采收储藏标准,以及与中药材特殊性有关的道地药材标准等。因此,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应加快全国统一、多层次、覆盖全过程的中药材标准建设。在认证体系方面,2003年开始采用的中药材GAP认证体系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认证范围有限、认证对象错位及认证监管困难等问题[6]。因此,中药材认证体系的改进与重构势在必行,使其真正成为中药材市场准入制度,成为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有力工具。
4.3 打破价格恶性循环链条
根据前述分析,中药材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由中药材市场特有的供需状况决定,因而对“发散型蛛网模型”中价格循环链条中的关键点进行管理,是防止中药材价格大起大落的根本。
4.3.1 减少价格波动诱因 中药材价格波动诱因既包括自然因素如灾害、疫情等,也包括价格炒作等人为因素。减少价格波动的诱因应主要集中于减少人为因素,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的监管,充分发挥法律监督、技术监督和舆论监督的职能,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药价等行为,控制与减少中药材投机炒作。
4.3.2 建立中药材储备制度调节供需 建立中药材储备制度通过调节中药材供需水平实现价格调节,是打破价格恶性循环链条的重要举措。当市场供给过剩、价格暴跌时,大量收储中药材以防止药贱伤农;当市场短缺、价格上涨超过预期时,将收储药材投入市场以平抑价格。
4.3.3 提高市场主体获取和处理市场信息能力 建立多层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中药材供需信息和价格信息的监测与预警工作,使药农、中药企业等各方市场主体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提高其对市场的预测水平,以做出更为合理的生产决策。通过基于准确信息的合理引导,使产区的种植时间和种植面积更加合理,保证药农收入的稳定和中药材的可持续供应;通过长期的资源信息追踪,保证野生中药材的有序开发和利用,提高中药工业与中药农业的协作水平,使中药工业企业的生产规划和原料储备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 杨勇,边敏.关于构建区域性中药材及中药饮片规范化流通平台的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10,12(12):3-6.
[2] 丹尼斯・W・卡尔顿,杰弗里・M・佩洛夫.现代产业组织[M].胡汉辉,顾成彦,沈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5-36.
[3] 邵作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经济学解释――以大蒜价格波动为例研究稳定对策[J].农业经济,2011(1):23-25.
[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