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的作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乡村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乡村的作用

数字乡村的作用范文1

关键词:数字化 教学资源 调查

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数字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凸显,正如扬州市教育局局长周应华在《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实践》一书所言:计算机和网络是一扇通向世界先进教育的大门,打开这扇门,就会发现外面教育世界的无限精彩;计算机和网络是一个挽手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忠实朋友,和这个朋友相处越久越深,教师们对其信赖感就愈强,思想和行为改变也愈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在拉大,山区乡村教师数字教学资源应用能力普遍低下,这成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率先必须逾越的“坎”。

一、数字资源应用在乡村学校举步维艰

日前,笔者围绕数字教学资源的应用,采取问卷和座谈的形式,对南方某市两个山区县的农村教师进行专题调查。

表1.乡村学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情况调查表

注:年龄A指20~35岁、B指36~45岁、C指46~60岁;培训次数指参加县级以上、每期7天以上的培训。

统计表明,目前山区农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能力偏低,使用热情不高,提升的积极性不强,数字教学资源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极为有限,现状堪忧。

二、数字资源“困”在乡村学校,原因何在

1.教育观念滞后

许多农村老师未能认识到教师的角色正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机制间变换,学生的学习思维正在从“海绵式”向“淘金式”转变。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时常讲出这样的话语:都教半辈子书了,不要太复杂,我的学生还有上重点大学呢;用电脑、上网等上课,那是城市学校的事,再说,校长只不过说说而已……除了重要性认识不足之外,还存在畏难情绪――老教师“临近退休不学了”、年轻教师“人在农村随波逐流”。这些观念极大地伤害着我们的教育,因为我们的孩子们将生活其中的世界正在以比我们的学校快四倍的速度变化着( 威拉德・达吉特 在《地球村在行动》一书中指出)。

2.平台建设滞后

突出表现为:硬件设施配置不全不足,实用性不强,老化现象严重,有的形同虚设;数字化音频、视频等资源短缺,添置和保管没有规划;校园网建设滞后,甚至空白;县、校两级对教师用好网络、微信、微博等通讯平台服务教育教学的引导工作不力等。

3.信息技术滞后

因为疏于使用,大量中老年教师未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操作;年轻教师虽然会简单操作,但对资料的处理合成就显得力不从心,更谈不上移动终端课件、精品开放课程、学科主题社区等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数字资源应用,教育现代化的必然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教学材料,包括数字化幻灯、数字化投影、数字化音频、数字化视频、数字化网上教学资源等。

与传统的教学资源相比,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使用过程智能化、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等特点。实践证明,它对学生在以下方面有深刻的影响: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建构知识的能力,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互动精神,进而培育其开发本身的价值,训练其判断分析力、评估力、批判力和帮助他人的能力等。

四、乡村教育数字化,路在何方

数字乡村的作用范文2

休闲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体现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美国专家弗瑞戈比提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张惠娣(2004)指出“休闲文化是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指人在闲暇时间内,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构建的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通过渗透、融合、凝聚、熏陶、感知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动力源泉。张祺等(2009)提出休闲文化在大多数农村尚处于自发萌芽状态,但农村休闲文化蕴涵着强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因此应重点发展农村休闲经济,其包括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休闲体育三个方面领域。吴建华(2009)认为乡村旅游文化可以分为健康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田园文化、民俗文化及乡村市场文化。林雪涤(2013)认为农村休闲文化主要有四种类型:民俗民乐型、休闲娱乐型、农庄采摘型、主营经济型。因此,众学者认为通过各不同的休闲方式,激发并提高人的生活热情和意志,促进身心健康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休闲文化就是人们在休闲时间所创造出的休闲观念、态度、方法和休闲方式。乡村休闲旅游能够强身健体、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动农民回乡建设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都有巨大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研究还可以从主体、客体与介体的角度来分类,从主体来看,包括旅游者休闲旅游的行为文化、消费文化、参与文化等;从客体来看,旅游产品文化、企业及经营文化、生态文化等,如浙江富阳的龙门古镇孙权故里,有老街文化、厅堂文化、弄巷文化、宗祠文化、古镇庙会、砚池文化等;从介体来看,包括民俗文化等,因此,在研究休闲旅游文化过程中,尤其是浙江省,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还有城市文化的冲击、杭派文化的熏陶、浙商文化的影响等。

二、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我们的社会正从信息时代步入智慧时代,新的应用技术与新一轮技术革命使对旅游者旅游信息与文化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乡村旅游文化的体验都得以改变,因此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对于游客来说,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包括乡村的方言、着装特点、生产生活方式、老的建筑、特别的饮食、不同的节庆与礼仪、千奇百怪的禁忌等等,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是最具的潜力的旅游资源。比如浙江桐庐的环溪村,作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坐落在著名的天山岗山麓,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其素有“门对天子一秀峰,窗含双溪两清流”的风貌写照,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落之一,拥有著名的爱莲堂、尚志堂、安澜桥、保安桥等众多古建筑。休闲旅游文化在智慧旅游时代将更深刻地影响着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而旅游文化是乡村旅游业的精髓与核心,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强大引擎,也是乡村旅游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乡村居民和旅游者也日益感受到文化要素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乡村休闲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无时不渗透着文化因素。旅游的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没有文化介入、没有真正参与休闲旅游活动的休闲旅游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不再是乡村旅游的附属品,而是决定着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对于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可以弘扬中华传统、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

三、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的重要意义

随着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在对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潮流下,游客越来越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文化服务,更多的乡村自驾、散客、个性游客将成为潜力较大的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对信息查询和信息共享有着根本性的需求。智能移动客户终端的APP应用如客房预订、机票预订、线路预定已经十分普遍,随着现代无线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云技术、数据处理已经被运用到旅游产业的之中且越来越普遍,可见,信息技术是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智慧化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悉知,智慧乡村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智慧化的文化宣传不但有利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更加方便于休闲旅游地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对于休闲旅游地的形象产业属性定位与价值提升有着不可低估的巨大潜力。

四、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平台建设

最早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引用数字化技术在古迹保护上,使用数字化产品,包括图片、文化场景展示、3D情景体验、互动游戏等。数字化是将各种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字数据,这样一来,存储和处理数据变得既方便又容易,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数字化,不仅能够方便了行政管理部门对文化资源的管理利用、也方便学者们的挖掘与研究,最方便的是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本土性保护与传播。信息采集过程中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为了准确地采集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信息,必须建立本地专家团队和独立专家团队,以确保休闲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对各类乡村休闲旅游文化进行归类,包括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及介体文化。遵循保护文化原始性、科学性的原则来建立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库,同时也必须明确这些文化要素的变化规律。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宣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体现在设施设备方面,各乡村旅游地要建设乡村基础网络工程,包括无线宽带网络工程、室内WIFI覆盖工程;架设气象、交通、信息等旅游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电子宣传牌。基次是在软件技术方面,各景区及所在乡镇、村要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门户网站、并开通官方微信微博平台,除传统户外宣传牌、指示牌,配以电子显示器、电子讲解平台。官网应主要展现乡村地方历史文化、休闲旅游设施文化、特色乡村景观文化、休闲饮食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信息,其中节庆活动影像资料应该注意原创性、真实性,而景区景点文化介绍视频与音频资料要注意科学性、应用性。核心是打造乡村旅游地形象口号标识并配以图文介绍。民俗活动项目和相关文化性旅游项目的内容建应建立专门的链接网站,并做到网页内容实时更新。设计开发乡村休闲旅游App应用,支持微博、微信等视频信息的共享,让游客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休闲旅游文化体验。通过引进人才、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拉动文化资源信息共享。

五、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功能

(一)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休闲旅游文化保护要突出乡村特色和当地民族特色。发展智慧乡村休闲旅游,就是要协调乡村文明、城市现代文明的和谐。文化宣传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是是智慧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休闲旅游文化利用与共享的重要前提。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智慧乡村发展也要秉承“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的理念。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让人类更加理解智慧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感受高质量的休闲旅游体验同时保护后代的资源。借助智慧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以保护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游客对文化要素的不必要的破坏。

(二)休闲旅游乡村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

乡村旅游地的形象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每一个乡村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旅游形象是向游客传达乡村品牌描述性和说服务性信息的高度概况,是用于向大众传递乡村信息和资源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所以对于在发展期、成熟期的乡村旅游地来说,有必要进行旅游地形象的定位和形象的传播,促进乡村旅游地得的发展。乡村旅游地形象是旅游者首先接触到的有关休闲旅游的信息,在目的地宣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更是乡村营销活动组织过程中所离不开的中心。在旅游竞争日益激、旅游信息海量增长的今天,一个特色鲜明、意境优美、过目不忘的优秀乡村旅游形象,对乡村的休闲旅游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三)休闲旅游乡村产业属性定位与形象价值提升

数字乡村的作用范文3

关键词:乡村;初中数学;兴趣;培养

兴趣作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针对乡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信心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内驱力,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信心且有兴趣,当然这并不是向学生讲几个简单的数学故事或是举几个与生活有关的例子就能够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最重要的是应该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数学的心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讲解、少些训斥,多些引导、少些遏制,为学生创造合适的机会来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心,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效的[1]。

二、创设情境,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生活中常见而又生动的例子来向学生解释那些枯燥的概念。比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相关内容时,可以通过事前准备的简单图形组成一些图案展示给学生并提问:这些图案都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这些图形的边与边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后回答并进行总结。最后,通过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实践操作,用简单的图形拼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拼出图案最多的小组获胜。

三、感受数学美,从而产生追求美的欲望

首先,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数字美。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有关数字的小知识,比如,神奇的“3”,“三思而后行”“白发三千丈”中的“三”都是一个泛指的数字,“三才”中的“三”指的是天、地、人。再如,圆满的“5”,有人们所追求的五伦、人生礼仪中的五理、音乐中的五音。其次,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图形美。从简单的等边三角形到正多边形的稳重,从抛物线的对称美到圆的和谐美,等等,无不让人感到惊叹。再次,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语言美。数学语言有自己独有的特点,虽然枯燥乏味,但是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可见其语言美是一种内在的美。最后,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逻辑美。数学作为一门十分精确的科学,数学语言十分精练、准确,具有严密的逻辑性[2]。

四、引入数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尽可能说,让学生尽可能操作,力求为学生主动学习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有机会成为观察、思考的主体,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会被大大地激发出来。比如,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关内容时,由于学生的方位感不是很强,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可以将“东西”方向转化为“左右”方向,以学生左手方向为正,右手方向为负,并邀请一位学生上前来具体走一下,其他同W认真观察。第一次该学生向左走了2步,第二次向左走了3步,那该学生一共向左走了几步?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向左走了5步。”有没有同学能够用算式表现出来呢?请一位学生上台来写出算式:(+2)+(+3)=+5。接着让那位学生在向右走两次,与向左走的步数一致,学生们也很快写出了算式(-2)+(-3)=-5。引导学生观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得出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的结论。通过这样的小实验,学生观察得出的结论很自然,学生也更加容易记住。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与观察,得出了结论与书上的一样,从而使得学生的内心感受到成就感。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帮助学生树立起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而言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数学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红伟.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数字乡村的作用范文4

一、调研分析,优化组合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正地了解情况,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决策。以下是我市(县级市)农村教学点调查情况表:

50岁以下教师有135人,占总数的66.2%;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占80.4%;20-30岁的教师是近年来考聘的大学生;30-45岁的教师基本都是中师毕业,后经过自考、在职培训等方式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教学点教师学历达标,“老、中、青”年龄比例比较适合。调查研究为设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途径提供了依据。为此,市教育局集中了全市小学特级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共51人,按个人专长、年龄大小、不同学科组合成19个培训导师小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导师团队作用。如:地处偏远的教学点教师较少,就把相邻的2个教学点组合成1个培训小组,选派年轻、会开车的导师团队,以便培训工作的展开;年轻教师多的教学点则选派特级教师作为首席培训导师,希望唤起他们职业热情,或选派课题研究经验丰富的导师团队,旨在通过课题研究提升他们教育教学水平……总之,尽量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二、顶层设计,培训有方

根据我市教学点的实际情况,培训以“提升农村教学点教师现代化教学能力”为着眼点,创建“三校”交融、“导师引领”“自我学习”的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模式,聚合优质资源,推进农村教学点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提升。

1. 走出去,开阔眼界。“三校融合”中的“三校”指的是高等师范院校、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学员任职学校。应该说,乡村教师不一定全都是专业上的弱势者,但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处在中国教育的底层。有的乡村教师在教育生涯中从未跨出省门,有的甚至从未迈出过本市区域,一辈子就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辛勤地耕耘,却由于自身专业发展所限难有太多作为。他们是最急需高质量培训的群体。在“教学点全科教师培训”的三年时间里,每一位教学点教师都要到高等师范院校进行高端培训。每到放寒、暑假,教学点老师们在进修学校主管领导、班主任的带领下到闽南师范大学、集美大学学习,聆听高等学府教授们精彩的讲座,感受大学的人文氛围。这对拓展他们的眼界,提升他们的教育素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在正常上课期间,他们则分批轮流到杭州“千课万人”听课研训。这样高端的培训让教学点教师受益匪浅。某一偏远的教学点教师从杭州听课回来后写道:杭州“千课万人”小学低段语文“学本课堂”研讨观摩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激情四射的示范课、见解独特的报告、思维碰撞的互动点评,让我这个来自偏远山村的语文教师大开眼界:原来语文课是这样的精彩纷呈;原来当语文教师是这样的幸福。名师也是磨砺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2. 请进来,增强内功。每一个学期,市进修学校都会邀请各路专家到“家门口”进行全员培训,如信息技术培训、汉语言知识培训、论文撰写培训等等。福建省教育十大杰出人物,全国模范教师陈文明老师先进事迹报告《执着追求,成就教育梦想》感动着每一位教学点教师。陈文明老师是乡村教师的典范。他1982年师范毕业后,就一直坚持在最边远、最艰苦的乡村小学任教,就是这样艰苦的环境铸就了他人生的辉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他的事迹告诉了乡村教师突围之道――成功来源于自己的努力,突破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构筑自身的思想园地,坚守教育信念。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凡人、平凡事、身边人、身边事,点燃的是希望之灯,照亮的是人生之路。

3. 同进步,导师引领。教学点培训引用国外先进的“导师制”“指导小组制”,制定“导师责任制”实行培训考核目标,充分发挥导师作用,确保培训质量奠定基础。笔者和进修学校高级数学教研员黄老师与最偏远乡村的五位年轻教师结为师徒。在未来的三年里我们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2014年12月,天上飘着小雪,我们第一次下校培训,山路十八弯,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才到达目的地。我上了一节科学示范课后,听了罗老师、范老师执教的数学课和一年级语文单元试卷讲评课。听他们的课,我和黄老师都有一个共识:由于长期在农村教学点(完小)教学,缺乏信息沟通、专业引领、合作研修,他们个人专业成长基本停滞,教育理念、教学方法陈旧,教育素养逐步退化。

面对这五位年轻的教师,作为导师的我们该做什么?上示范课、听课、点评、研修是不可少的,但仅这样的常规培训是不够的。有什么方法能让地处偏远的山村教师、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一起享受现代教育资源?我想起了2013年去支教的某教学点。这个教学点只有5位老师(其中英语教师还要走教),四个年级,共38位学生。这个教学点是我市“数字化资源”全覆盖运用示范点,老师们的授课与全国名师精彩的讲解完美结合。拿音乐课来说吧,老师在一节课里同时上两个年级游刃有余。当二年级学生听视频里的老师上课时,执教老师便去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当一年级学生欢快地跟着视频且歌且舞时,老师又到二年级组织教学。老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引导孩子们分享先进的教学方法和优质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研讨会上,我把这个教学点教学情况向老师们做了介绍。这些好学的年轻人听了很感兴趣,很乐于去学习、去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看到了曙光。决定把这项工作作为课题深入研究,以此作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改进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能。我开始忙活起来,调查、搜索资料,写课题论证……向省科学规划办申请课题研究。可惜这个课题申请未通过立项,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教学点数字化资源”运用的实践研究。

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导师组成员、教学点教师之间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情谊。有一件事值得一提。2015年5月,我们特邀示范教学点负责人冯老师前往该教学点一起做培训,不料出城不到10公里出现了极其惊险的一幕:刚学会开车的黄老师一个小小失误导致车子像脱缰的野马冲向右边的山崖,眼看车子就要冲出排水沟,坠入深谷。“小命难保”的念头刚一闪而过,我已被甩到右边的座位上。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响声,车子竟然冲出排水沟折回到公路上,惊魂未定的我们赶紧下车,只见右边车门磨损得惨不忍睹。没想到,黄老师很淡定地说了一句:“没事,车还能跑。我们继续前行!”每次我想起这件惊心动魄的事,常会为自己,为我们的团队而感动: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呢?人活着有时需要一种勇气,需要一种精气神。

三、挖掘潜能,同伴互助

1. 创建学习共同体。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师是尚未开发的巨大课程资源。如果没有教师主动的参与、研究,任何教育改革最终都是难以成功的。为此,在培训的过程中,尤其要珍视教师自身的资源。

冯老师给该教学点带来了不一样的培训,一次教学点与教学点的深度交流。他不仅倾情提供了1至4年级全部学科的教学资源,还就地用“数字化资源”上了一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可贵的沉默》示范课。直观的演示,为教师们今后的教学打开了新的思路。上完课后,冯老师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使用数字资源,如何链接资源库、如何解压、如何寻找有用的材料……老师们在冯老师的指点下,逐一上台学习运用。

在这偏僻的山村,一群爱学习的年轻人,经过半年的摸索都能较熟练地使用“数字化资源”,如视频的切换、师生的互动、与视频同步学习、老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等等。当然还有许多问题,如语文课,如何让乡村学生按视频的标准有声有色朗读课文;数学课学生看一遍视频还不理解,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补充视频的不足等等。老师们不仅能反思存在的问题,还能提出解决方法,改进教学方案。

数字乡村的作用范文5

覆盖方式的多样性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广播电视覆盖方式主要有卫星、有线以及地面无线覆盖。

随着以数字压缩和数字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电视飞速发展,卫星覆盖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中最为瞩目的是卫星直播电视(DTH)。DTH汇集了当今数字电视和卫星通信领域的诸多前沿技术,综合了传播范围广、受地理环境限制小和数字电视抗干扰能力强、传播节目多的突出优点。DTH采用数字电视压缩技术和动态统计复用技术,使用同步轨道上的广播卫星或大功率通信卫星,可以传送多至100~200套的高质量节目,无论是效率还是成本都具有其他广播电视传播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DTH不仅传送节目的能力强,而且配合有条件接收和用户管理技术,可实现对平台的所有节目、用户的直接授权和管理,还能同时传送图文、电子节目单和数据等多种信息,向观众提供金融证券、Internet、教育、游戏等各种增值业务,极大拓展了广播电视的业务空间,同时也将推动我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

各地网络整合力度的加大,也使有线电视的覆盖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广播电视领域的一项新兴产业。有线覆盖方式就是因地制宜地采用光纤、电缆、MMDS微波等传输技术,在省、市、县各行政区域范围内建设有线电视网。目前,正朝着大容量、数字化、双向多功能等方向发展。经过几年的网络实践,一个以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为主的平台和一个以传输数据为主的平台已经取得成功。既保证了千家万户收看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又为数据通信和各种信息的传输提供高速率、大容量、低资费、安全可靠的传输手段。统计显示,当前我国大多数省市已开通采用数字技术的光缆干线,实现了全省、全市范围内的联网。同时,全国骨干网采用先进的数字传输技术,为开展数字、数据传输业务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平台,从而推动我国有线电视进入了实现数字化、交互式高速多媒体信息网的实验阶段。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且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地面无线覆盖仍然是广播电视在当前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中提供服务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内容,是确保村村通的一项重要举措。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供的数字,我国有3.78亿户家庭,有线电视用户占1.4亿户,其余60%以上的家庭主要通过无线方式接收广播电视节目,因此无线覆盖在我国广播电视覆盖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无线覆盖工程成为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工程,是确保广大农村群众享有听广播、看电视等基本文化权益的民心工程,是我国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的基础工程。

工程建设受多重制约

鉴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成为整个工程建设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但目前现有的条件尚不能完全满足建设管理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所设计的大量台站及其相关资料还没有完全实现数字化存储和管理。二是数据资源分散,集成度不高。有关工程建设现状资料以及工程实施的详细内容资料比较分散,不利于国家主管部门的领导决策,需要有统一的数据集成标准和管理环境。三是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建设还缺乏丰富的地理空间数据支持,缺乏诸如地形、人口、道路等一系列有关台站选址、改造、建设与实施的空间信息基础支撑依据。四是工程建设管理还缺乏清晰、直观、可视、易读的信息呈现和服务手段。五是还缺乏有效的覆盖预测、覆盖分析手段。最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地理、地形等空间数据以及相关的空间分析技术支持。

网络数字化的应用

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中,我国的广播、电视覆盖网数字化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调幅频段中波、短波广播的数字化DRM系统已在多个发射台做过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DAB和DMB数字音频广播也在广东、北京、郑州等地播出。电视的卫星传输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但对于数字电视的三种综合覆盖手段来说,在我国不能恶性竞争,而应是优势互补,适度竞争和协调发展。数字有线电视更适合于城市高楼大厦和人口密集型地区的固定接受用户收视;数字地面电视更适合于移动人群和有线电视覆盖不好的城郊地区的居民收视;而数字卫星电视更适合于居住在地广人稀地区的居民收视。

覆盖区域及技术分析

广播电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目标是实现最有效的人口覆盖,其重点是解决“盲区”的覆盖问题,新增台站和发射机或调整现有台站发射机是常用的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不可避免地会与现有覆盖区产生重复覆盖。为最大限度利用频率资源,实现最有效的覆盖,需要对前后覆盖区进行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技术及其他原因,我国的广播电视覆盖预测规划要靠野外实地考察加经验进行,这种覆盖预测规划越来越不适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对频谱资源需求越来越多,有限的频谱资源变得弥足珍贵,粗放式的广播电视覆盖规划会浪费不少的频谱资源,从而使本来就比较复杂的广播电视覆盖规划变得更加困难;二是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数字信号的“峭壁效应”要求场强预测更加准确、合理。

人口的分布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不同的海拔高度、地理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水体分布以及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尽管人口统计的最小单元是自然村,但人口的现实分布区是趋向于面状分布特征的。考虑到广播电视对城镇人口、乡村人口特别计算的要求,可以考虑在对城镇人口进行聚集性处理、对乡村人口进行面状化分布计算的基础上,对两类不同人口信息的数据进行整合计算。

数字乡村的作用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城乡统筹、资源整合、动态管理”为原则,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整体工作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农民环境卫生意识,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为目标,逐步建立完善的农村垃圾收集运输处理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村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造,着重解决影响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整体水平的村内“三大堆”无序堆放及“三边、两线、一头”沉积垃圾污染环境问题,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爱护生产生活环境意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卫生习惯,创造整洁、优美、舒心、和谐的人居环境。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1、总体目标:全局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各环卫所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加大投入,继续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加快清理农村“三大堆”及“三边两线一头”沉积垃圾,进一步改变农村“脏乱差”面貌,逐步达到卫生状况明显改观、村容形象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的目标。

2、主要任务:

(1)继续扩大托管范围,保持全市行政村托管率100%,托管资金收缴率达到100%。镇社区驻地、公路沿线、村庄周边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经营业户垃圾有偿代运处理率达到100%,农村保洁区域逐步扩展,从道路保洁,逐步延伸到排水沟清理,路边清草、小广告治理、墙面保洁、村头垃圾治理等。

(2)进一步完善镇、村环卫设施配套。加快各镇街区垃圾中转站建设进程:正在建设的,要与镇街区做好沟通,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尽快建成运营;还没有建设的,要抓紧规划设计、抓紧开工建设;水电路未配套齐全的要配套完善,正常运行;加大大型垃圾收集转运车辆、设备设施的投入,提高中转运输效率;在镇区、村庄合理配置垃圾桶、果皮箱,方便村民投放。

(3)在全市范围内深入沉积垃圾清理活动。计划用3个月的时间,全面清除农村主要道路的“三大堆”,清除占压农村主要道路的砖瓦、沙石等建筑材料,清除主要道路两侧排水沟及房前屋后“三大堆”及其他杂物,清除或规范主要道路两侧的菜地及杂草树木等,清除或处置“三边、两线、一头”沉积垃圾。将镇村周边及沿路单位、企业、门店等的生活垃圾处置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实现“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

(4)通过电视、报纸、农村广播等手段在广大农村进行爱护环境卫生的宣传。从村容村貌整治着手,培养农村居民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对孩子感动教育做起,建立良好的乡风民俗,营造爱护环境光荣,污染破坏环境可耻的氛围。从村庄的环境卫生规范管理,扩展到家家户户的庭院卫生提升,再进一步扩展到个人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身心健康。

(5)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卫生监督考核机制,加强对环卫所及管理、保洁人员的服务意识教育,大力实施精细化作业和立体化保洁,制定严格的作业质量标准、考核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加强监督管理,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让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切身体会到城乡环卫一体化实施带来的清洁与舒适。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月1日-2月29日)

通过召开会议、信息报道及公开栏等方式,大力宣传本年度开展“乡村文明行动”的任务目标和方法步骤,确保把活动精神传达到全体干部职工,充分调动起全体干部职工参与行动的积极性。

(二)工作落实阶段:(3月1日—11月30日)

根据市里工作安排,对照我局工作目标及工作任务,积极开展工作,对重点工作内容分阶段、有重点的逐步推进:

1、农村沉积垃圾清理

(1)村内“三大堆”清理:主要清除农村主要道路“三大堆”;清除占压农村主要道路的砖瓦、沙石等建筑材料;清除主要道路两侧排水沟内及房前屋后“三大堆”及其他杂物。村内要因地制宜修建沙石路或硬化村内道路,配套排水设施,铺装或绿化人行道;清除或规范主要道路两侧的菜地及杂草树木等。

(2)“三边、两线、一头”沉积垃圾清理:清除或处置“三边、两线、一头”沉积垃圾;对农村生活垃圾、农业垃圾、建筑垃圾、杂草杂土等实行分类管理,生活垃圾投放入桶,其他垃圾投放到村设置的指定场所,彻底解决垃圾围村问题。

(3)镇村容貌规范管理:将镇村周边及沿路单位、企业、门店等产生的生活垃圾,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单位自行配置垃圾桶,由环卫部门实行有偿服务,实现“统一收集、统一清运、集中处理、资源化利用”。

2、开展农村改厕试点工程。

为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减少污染,增强群众的卫生意识,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计划选择一个镇街区进行农村改厕试点工程,改厕工程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全市先试点后推开,争取在近几年时间内在全市所有镇街区全面推开。

3、加快中转站建设速度。全面完成在每个镇街区建设一处垃圾中转站的任务目标。并在每个中转站配备一个滚筒筛,配齐车辆设备,将所有垃圾中转站全部投入运营。

4、完善、规范环卫数字化管理平台。

(1)继续完善督查调度机制,规范环卫数字化管理平台,加大投入,拓展监控范围,充分发挥各重要路口监控设备的作用,对全市建筑垃圾运输进行监管,以充分利用环卫数字化管理平台在作业管理检查考核上的优势,实现环卫管理由动态向静态转变。

(2)将物联网技术全面应用到垃圾清运管理,将全市所有镇街区、村庄垃圾桶全部贴上电子标签,纳入调度指挥中心统一管理,加强对垃圾清运的管理。

(三)查找问题、制定方案阶段(6月1日—6月20日)#p#分页标题#e#

结合工作责任分工及我局工作实际,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深入一线调查研究等形式,广发征求我局开展“乡村文明行动”的意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对农村环境卫生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查找整治,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具体分工落实,找好贯彻。

四、工作要求

开展“乡村文明行动”是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改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作为“乡村文明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局干部职工都要引起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全市“乡村文明行动”工作开展做出积极贡献。

1、加强领导,落实分工。成立市环卫局“乡村文明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局长范满国同志任组长,对整个活动进行总体部署安排,负总责。副局长赵常胜同志任常务组长,具体抓好此项活动的落实,确保“乡村文明行动”扎实推进、取得实效。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杨明广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乡村文明行动”的指导协调和推动落实工作,真正形成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积极参与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要不断创新活动内容,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宣传科宣传阵地的作用,宣传此次活动的意义和目标任务,并不断发掘活动过程中的先进典型及重要事件,通过环卫信息报、环卫网站及其他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调动起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