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的根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暴力的根源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1

关键词 暴力 预防

众所周知,校园不文明现象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且触目惊心,愈演愈烈.逃课,偷窃,打架,斗殴,拉帮结伙等,对社会,学校,家庭尤其是对学生自身的成长和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以近些年来呈疯狂上升趋势的校园暴力行为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这应引起有关阶层和个人的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一) 校园暴力及其现象

综合近年来各类校园暴力问题,大致分为三种形式,即语言暴力,力量暴力和心理暴力。

1、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主要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

2、力量暴力。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肉体伤害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力量暴力表面上对受害学生的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很有可能让受害者残废,甚至死亡.但除了身体上的伤害,更大的是精神上的伤害.受暴者可对人性歪曲认识, 严重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人格的形成。施暴者则对自身的心灵成长增添了大量的阻力,很有可能导致他们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使得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心理暴力。心理暴力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心理暴力的问题常被忽略,但其危害又非常大.心理暴力可能无处不在,而且任何学生和老师都可能成为施暴者。心理暴力的危害是潜在持久的,让学生无法对自己建立正确的认知,无法树立真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到他们以后的社交能力,同时对社会,对人性也无法建立正确的认知,严重的也可能导致受害者学生患上抑郁症,及社交恐惧症等。

(二)校园暴力的危害

近几年的有关报道已经批露了我国数起由于同学的长期勒索、敲诈、抢劫、欺侮而发生的同学出走乃至于自杀的恶性事件,校园暴力的危害不容忽视.但是由于校园暴力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而学校的收报率较低,受害学生也就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往往是在造成了一定的后果后。校园暴力的危害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经常受到校园暴力侵害的学生整日生活在暴力的阴影当中。

2、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不健全人格的形成.这种危害不仅体现在受害者身上,施暴者的身心同样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3、破坏了社会秩序,使人们对法律失去信心.校园暴力的状态得不到有效改善,学生受到严重侵害而感受不到法律的作用,那么不但受害者本人对法律失去信心,就连他们的家人,同学等也会对法律失去信心,最终导致我们的法制宣传事倍功半。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

(一)家庭对校园暴力形成的影响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能够健康地形成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家庭,是青少年走向生活的起点,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因此家庭是校园暴力形成的起源,主要体现家庭构成、家长素质、家庭教育这三个方面。

(二)社会文化对校园暴力形成的影响

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的变化时期,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变化,也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影响。例如,越来越多的歌厅、舞厅和网吧,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为了满足玩游戏的愿望,不顾一切地勒索低年级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就实施暴力行为。另外,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

(三)学校管理对校园暴力形成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继家庭之后走进的又一个人生重要课堂,学校的管理及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发展有极其大的影响,因此学校是校园暴力形成的重要原因,主要体现在学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师态度的教育等方面。

(四)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分析校园暴力的成因

人的行为与心理结构是密切联系的,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同样的刺激在不同人身上反映就不相同。心理结构支配着行为有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校园暴力形成的根源,可以从犯罪行为的关系来分析。

从犯罪心理结构分析犯罪行为的发生:犯罪心理结构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是以对外界消极因素的学习和模仿为开端,在具有倾向性和选择性的反映活动中形成不健全人格,经由不良行为的尝试,使此种行为习惯和态度渐趋定型化,进而萌生犯罪意向,犯罪心理结构形成。在一定的外界环境下,外化为犯罪行为的。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社会化过剩的关键时期,在少年期的社会化过程中,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内部心理结构的动力以及主观需要和客观现实性之间的矛盾更为错综复杂。青少年的心理发育水平与心理发育水平不同步,两者之间就必然存在一定的矛盾,这就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一大诱因。青少年精力过盛、自控能力差、兴奋性高等因素都推动了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校园暴力预防的基本措施

(一)从心理学角度

由于校园暴力 的根源在于青少年内心机制的发展,所以预防校园暴力的基本措施首先应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着手。应加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知识教育和心理技能训练,提高其心理的容纳性和承受力,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结合家庭、学校及社会三个方面来做。

(二)从教育学角度

从教育的角度,要预防校园暴力,同样也得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来采取预防措施.

家庭教育。家庭是最早对孩子进行社会规范教育的,一是灌输行为准则,二是指点生活目标,道德品质和意志性奠定基础.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必须先解决家长愿意教育而又不会教育的矛盾.通过多种方式向家长宣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提供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介绍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宣传科学育人,让家庭的教育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决定性的环节,从教育的角度看,学校教育是预防校园暴力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条防线.加强学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师德,提高教师素质,克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校园暴力”行为。

重视非重点学校的教育工作,加强对后进学生的教育.应改善非重点学校的教育方式,增加人本的教育理念。

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可以是家庭教育得到指导,听取意见,研究教育措施,交流教育经验,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职能充分发挥。

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是配合学校和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创造健康的氛围.正处在身心成长期的青少年学生对于环境既有很强的依赖性又缺乏足够的辨别和抵抗能力。因此,为他们创造健康的环境尤其重要。要加强建设教育环境,一方面对学校周边环境则尤其加强管理,保证良好的学校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保卫工作,提高对其外来侵害的抵抗能力,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外生活应给予积极的关注,对于有严重不良娱乐生活的学生更应该以积极引导,且不可听之任之,最终酿成大祸。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2

老师给学生劝架是应尽的义务,但是碰到了拿刀子的学生干架老师是否还应当尽这份义务呢?蔡老师挺身而出了,结果是一个年轻生命的黯然逝去。这种用生命换来的为师责任得到了社会的赞许,虽然没有先例,但是网友仍然建议追认其为烈士。追认烈士的建议的确具有其合理性,起码弘扬了为师者的教育责任,然是否真的能够追认还需时间进行验证。为蔡老师争得应有的荣誉固然重要,但是笔者更关心的还是那些制造“教师烈士”的凶手们。难道仅仅就是那些肇事的学生吗?

蔡老师年轻生命的逝去固然是跟所在学校脱不开干系的。学生在该校开学第二天就公然打群架,是学校教育不当;学生打架可以亮出刀子则是学校的管理不当。在教育不当、管理不当的校园里面,劝架老师被误杀似乎不再是一件纯属意外事件,而是冥冥之中暗含着某些注定的因素。此其一。

其二,我们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这可能并不是上述学校仅有的错误,而是全国教育的一个通病。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面对学生犯的错误,家长不能正视自身原因,却把责任推卸给老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教书育人的身份蜕变成了活脱脱的“服务员”――不仅要小心翼翼地去避免学生学习上的挫折,还要防止学生产生生活上的挫折。这让不少老师在自己原本教育方式的施行上畏畏缩缩。《礼记》有云,“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老师的退让,不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更使得某些学生“飞扬跋扈”,在错误面前底气十足。这无疑在助长着“校园暴力”的发生。

其实,推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社会风气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未成年学生,可以轻易地从电影中、媒体里以及网络上接触到不适合自己成长的信息,而身边又缺乏成人的监督与合理引导,久而久之他们便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之中。我国又正处于转型社会阶段,尚未确立一个统一的社会价值观,这就让不少“惟利是图”的“商家”,将“不良市场”开发到了在校学生这块“肥肉”上。在舆论的不当引导、环境的不良影响下,这就不奇怪为什么“学生会干部老生殴打新生”、“北外女生刺死同学”以及“布鞋妹妹”之类的事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了。

诚然,社会风气的改善有助于“校园暴力”的改善,但毕竟改善社会是一个长久而艰巨的事情,要尽快改变“校园暴力”频发的现状还是得从教育体制上直接下手,而目前我国学校的培养目标似乎着重于培养“好成绩”的学生,并非“好公民”的学生,这就使得“监狱”式学校管理成为了必然结果。在这个管理制度下,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真正的平等与尊重,从而通常使得“民主”解决不了学生间的矛盾。既然对待学生的态度不能平等,那么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手段自然便会“不平等”,而“校园暴力”通常是他们的解决矛盾、宣泄情绪的最佳选择。

老师成为“烈士”,这也许是件新鲜事,但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老师当“烈士”的原因只能是“校园暴力”的“牺牲品”。倘若我们不从根源上找出使“校园暴力”频发的“凶手”,那么“教师烈士”肯定会越来越多。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3

关键词 校园暴力 中小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校园暴力定义

关于校园暴力的定义国内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1996年世界卫生大会从医学的角度对校园暴力做出了定义:蓄意运用躯体的力量或权利,对自身、他人、群体或社会进行威胁或伤害,造成或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死亡、精神伤害、发育障碍或权利剥夺的行为。简而言之,和在校师生直接有关的暴力行为,都可以界定为校园暴力。由于校园暴力主要发生在中小学校园,因此在这里我们主要叙述的是中小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暴力、欺凌行为。

2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2.1家庭原因

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上产生各种纷繁复杂的观念,家长在各种矛盾与利益的选择中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秉持“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观念,而长期处于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其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国内有调查显示,当家庭中出现亲密伴侣暴力时,儿童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攻击等适应方面的问题。而儿童一旦出现适应方面的问题,就可能引发问题行为。国内学者李涛等发现,儿童社会适应的不良通常表现为外化问题行为和内化问题行为。外化问题行为主要包括攻击、违纪、多动等违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行为;内化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等发生在个体内部的消极情绪问题。

2.2暴力传媒的影响

如今的社会快速发展,新的传媒方式正在不断滋长。生长于新世纪时期的青少年,不可避免的会受到新兴媒介的影响,这些新兴媒介主要包括电视和网络游戏等。由于电视电影节目良莠不齐,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并没有发展完全,因此观看这些电视暴力的青少年,容易受到这些节目的替代强化,将自己代入电视节目,容易幻想自己就是电视中的暴力人物,潜移默化地在现实生活中产生攻击行为。而相较于电影电视中的角色,电子游戏中游戏者可凭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属于直接强化,即游戏者如果表现出攻击性就会得到奖赏,这种对暴力的直接参与强化了攻击行为,将使攻击行为增加。因此网络暴力游戏是诱发青少年暴力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2.3学校原因

在当今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轻德育重智育,一昧地教书却忽略了育人。缺乏生命教育及法制教育,使学生只注重成绩,忽视自己道德建设。而学校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不作橐彩堑贾滦T氨┝ο窒舐沤不止的原因之一。在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后,有些学校为了维护政绩形象,秉持“家丑不外传”的观念,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低调处理,将欺凌行为简单的定义为学生之间的小打小闹,因此不但不为受害学生讨回公道,还积极做受害学生家长做思想工作,希望他们能不追究到底。有很多受害学生和家长由于不想招惹更多麻烦,往往选择接受道歉或者隐忍转校,对施暴者的追究往往也不了了之,这无疑会纵容和强化施暴者“恃强凌弱”的思维和行为。

2.4政府原因

由于我国现有的教育法律体系及相关政策,没有形成有效而又明确的依据来认定“校园欺凌”事件,使得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处理经常会不了了之。而受《未成年保护法》的影响,未成年人犯罪基本上都会从轻处理,或是由家长带回去教育。因此当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时候,由于没有明确保护暴力受害者的法律,以及由于对未成年犯罪的宽大处理,使得施暴者可以肆意妄为而不用担心法律的惩罚。特别是对于处于十四岁以下的儿童,由于无责任能力,因此在违法犯罪后不会被判刑,只是让家长领回家教育。这使得很多受害者家长在没有有效方法避免孩子遭受校园暴力的情况下,会鼓励孩子采用以暴制暴的方式来对待校园暴力,而这种方式无疑造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使校园暴力愈演愈烈。

3校园暴力的防治

3.1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却也是孩子问题产生的根源。有研究表明,青少年情绪特征及其控制机制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密切联系,父母采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等负性养育方式越多,其子女有更高的愤怒情绪,并容易在特定情境中向外表达。因此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耐心引导而不是拳打脚踢。平时要注重于孩子进行交流,关心孩子成长,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性格,对待孩子所遇到的困扰能及时知晓,与孩子保持沟通,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建立民主化家庭。而对待家庭内部亲密伴侣之间的暴力问题,可采取系统家庭治疗,系统家庭治疗对改善青少年家庭环境、减少青少年家庭内的暴力行为有协助作用。有利于缓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3.2媒介方面

人际关系对青少年建立自我认同感、培养社会支持体系和应对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的青少年更容易受到电视媒体和电子游戏诱惑,试图使用虚拟世界作为替代来缓解现实中的社交问题。青少年学生很多是在现实生活中抑郁不得志,找不到自己的价值,与同学关系紧张淡漠才沉迷网络。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价值,在与同学交往中体验乐趣意义,能够有效缓解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的依赖。而对于一些沉迷网络游戏不能立即抵制诱惑的青少年,应该让他们多接触亲社会视频游戏。通过亲社会这一游戏使其远离暴力游戏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将亲社会行为纳入自己的意识,减少暴力行为。已有研究显示,亲社会视频游戏会促进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同时减少青少年的攻击。

3.3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定期督促班主任对学生开展校园欺凌主题班会,让学生明白欺凌行为的界定与后果,并且可通过小品、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体验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内心感受。定期开展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学生热爱生命,敬重生命,同时能够懂法、守法、用法。建立健全学校心理辅导机构,并将学校心理辅导机构介绍给学生,使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时候,能找到地方去解决。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应与学生多加接触,留心有异常情绪的学生,及时的给他们心理帮助和辅导。同时应防患于未然,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方面的意识,教给学生对遇到暴力事件时,正确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在真正遇到问题时不至于孤立无援。由于缺乏自信的孩子更容易卷入暴力事件,因此应该在学校教育时注重对孩子进行自信心及社交能力训练,使他们能够对自己产生自信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4政府方面

政府应该尽快建立校园安全立法工作,完善校园暴力立法行为。健全暴力行为惩治制度,让欺凌者受到应有的惩罚,才能有效地鼓励那些被欺凌的孩子起来反抗。同时政府可以建立工读学校,对那些有暴力行为,不适合在普通学校就读但是不至于送入少管所的青少年,送入工读学校就读。在工读学校应该进行常规的学校教育,使处于学习黄金期的青少年不至于荒废学业,同时建立职业教育,让青少年在工x学校里学会一技之长,这样以后进入社会,能有自食其力的能力找到自己的价值,不至于无所事事。更要进行法制教育,让青少年能够真正的懂法、守法、用法,明确法律的界限。

4小结

校园暴力的频发,我们不能集中于哪一方面的过错,也不能忽视每一个方面的原因。对校园暴力的杜绝与预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只要社会各方齐心协力,就能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还孩子一个清平世界。

参考文献

[1] 秦秀清,朱双燕.论校园暴力的类型及主体特征[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报,2011,24(1):32-34.

[2] 李涛,徐振兴,等.亲密伴侣暴力中儿童的社会适应及干预[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9):1448-1456.

[3] 邵阳,谢斌.男性暴力型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愤怒情绪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对照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4,481-483.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4

校园霸凌又称校园欺凌或校园暴力,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具体地说,就是被欺凌的学生个人在心理、身体和言语遭受恶意的攻击,且因为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的生理力量、社交力量等因素不对等,被期凌者不敢或无法有效反抗。

校园霸凌的欺凌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透过对受害人身心的压迫,造成受害人愤怒、痛苦、羞耻、尴尬、恐惧,以及忧郁。校园霸凌不只发生在校园,因同龄人而引起的校园霸凌也可能发生在校外,甚至在互联网上。

霸凌的种类包含肢体霸凌、言语霸凌、关系霸凌和非直接霸凌四种。霸凌是一种行为,通常会造成被欺凌者心灵创伤、扭曲,也会造成学业成绩滑落、人际疏离,甚至有可能逼迫被欺凌者产生报复性攻击行为,或使被欺凌者转而霸凌他人;但对欺凌者也有一定影响,他们成年后的犯罪率、酗酒现象比例相当高。

[ 运用方向]

1.校园不是法外之地。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校园内也要依法治理。很多学校发生校园霸凌后,为息事宁人,大都不了了之,导致校园霸凌越来越多。校@不是法外之地,要通过法律手段让霸凌者受到严惩,才能杜绝霸凌现象。

2.普法教育任重道远。中小学生之间之所以发生霸凌事件,根源在于学生不懂法,不知法,不守法;学校之所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因为学校不习惯运用法律武器。可见,普法教育任重而道远。

3.霸凌没有赢家。人们一般认为,校园霸凌的被欺凌者是受害者。其实,欺凌者也是受害者,欺凌者成年后的犯罪率、酗酒现象比例相当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4.唯分数论者当戒之。在应试教育和唯分数论的冲击下,许多学校重视知识教育,轻视法制与规则教育,忽视生命、尊重与心理教育,导致校园霸凌行为频发,受害者会长期受到欺凌。

[ 习作片段]

校园本是教书育人之所,本应是学生汲取知识的乐园,但近年来的“校园霸凌”事件却给乐园蒙上了阴霾。抵制“校园霸凌”,断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落到实处。

作为学生最切身的场所,家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家长们不应一味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而应适时与孩子沟通,让孩子认识到校园暴力事件的可怕之处,让受暴学生及时站出来,及时走出心理阴影……

学校应加大德育力度,鼓励学生举报“校园霸凌”,同时加大监管范围,让学生安全进校,安全回家。一些地方教育部门的不作为不应成为学校不作为的理由,学校应就自身机制深刻反省,改正并强化……

进一步说,“校园霸凌”事件不能仅作为人们的谈资,更是一座警钟。发生过的事可以弥补,尚未发生的有待我们预防。司法机构并非只针对成年人,它们的执法对象是全社会,法律的空白更应及时得到填补……

尽管学生涉事者为“未成年人”,但惩罚也不可少。让涉事者真正暴露在阳光下,受到应有的惩罚,才可能让“校园霸凌”事件真正远离孩子,让学生远离伤害……

预防校园霸凌,家庭、学校、社会应各司其职,加大道德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大司法力度,将矛盾化解于无形,防患于未然,才可还给学生一片安全的蓝天,拥抱未来的精彩。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5

2016年6月15日上午,江苏省连云港市中级人民法院对2015年连云港电大女生孙某受辱至伤事件作出维持原判的决定。即将18岁的徐彤一直低着头,不断地道歉,恳求法庭给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去年5月,包括徐彤在内的四人,对连云港电大女生孙某殴打、剪发、烧头发、拍并上传至网络,引发全国关注。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曝出,网上流出的照片或视频令人触目惊心。我们的教育体制更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围绕在青少年身边的一切都是为考试成绩服务的,而爱和快乐却相当的缺失,我们没有真正关心或在乎孩子的想法和需求。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反思。

令人唏嘘的是,上述暴力事件的施暴者之一徐彤,其实也是受害者。她从小被人用烟灰缸砸、骑在身上打,她被对待的方式,决定了她对待这个世界的方式。经受过暴力的她,暴力因子也潜伏在她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合适的引线就会爆炸。需要警惕的是,现行的教育制度中的弊端,则是这一隐性暴力的源头。

在人们纷纷提出各种策略制止校园暴力的当下,更要去思考,如何完善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如何为青少年创造更为健康的学习成长之路。

孩子的暴戾何来?

女儿徐彤的二审庭审中,坐在旁听席上的51岁的徐志平流泪了。学园林出身的他发现,自己可以精准诊治多种植物的病情,面对女儿却束手无策。

这是全国多起同类校园暴力案中,为数不多被判刑的案例。2015年11月连云港市海州区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是:在共同犯罪中,陈丽颖、徐彤是主犯,并以故意伤害罪、强制侮辱妇女罪,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六个月、三年六个月。

徐彤觉得,自己不应被认定为主犯。她并不认识被打的女生,打人是“想帮好友陈丽颖出气”。办案人员对提审中的一个细节印象深刻:徐彤拿起烟灰缸砸孙某的头,陈丽颖提醒她,“不要用烟灰缸打,以免砸出事。”徐彤说:“我有数,我以前被人这样打过。”

“她打人好像是报复谁的感觉。”办案人员说,打人的四个女生,有三人未成年,她们对受害打脚踢,用皮带抽,用石头砸头,拍,用打火机烧头发,导致受害人全身多处受伤。

在徐志平和妻子记忆中,女儿一向胆小怕事,小时候看见路上的蚂蚁,“半天都不敢迈过去”。一审审判长李保群则对被告人的两面性印象深刻。他记得第一次见到她们时,“一个个都像小绵羊,后悔、哭,令人痛心”。但看着她们施暴的过程和手段,他惊愕不已,“施暴时,人性中的恶占据了绝对地位。”

徐彤的家位于连云港市老城区的一个综合市场旁。2008年,徐志平花30万元买了这套两室一厅的房子,借了很多债。1965年出生的他,从老家东海县农村考上农校,毕业后从事园林绿化工作。由于单位离家20公里,他每天五点出门,夜里十一二点才到家,几乎缺席了女儿绝大多数的生活。但他非常重视女儿的学习。徐彤小学升初中时,分到一所校风较差的学校,徐志平主动找老师,“一定要严管,必要时可以打。”那时,徐彤的成绩一直排在年级前几名,2013年被连云港市高级中学录取。

不过,临报志愿时,徐彤想上五年制大专,遭到了徐志对:“我不同意,人要有更高的追求。”他希望女儿至少考个二本,“这样以后才有希望。”徐志平更不想自己的经历在女儿身上重演。1999年后,高等教育扩招,高学历成为单位的标配,只有中专文凭的他,无论晋升还是工资级数,都受到难以突破的限制。为了把女儿送进东海高级中学――江苏省四星级重点中学,背着买房债务的他,又借了4.5万元支付女儿的借读费――这相当于整个家庭一年的工资收入。

但临开学时,徐彤打了退堂鼓:“我还是考哪儿上哪儿吧,东海高级中学都是尖子生,差了将近100分。”“你不要害怕,只要有志气,慢慢往前赶,总能赶上。”徐志平劝导女儿。

压力之下愤而离家

开学后,徐彤越来越频繁地向父母提及压力问题,“怎么追都追不上。”同学的孤立也让她苦恼,“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起我们这些花钱进去的。”“你不能下这个结论,什么事情不是靠努力?”徐志平试图说服女儿。他的高中同学不少都很出色,有人位居政府高层,有人是重点中学的校长……更让他羡慕的是,同学的子女“有考复旦的,有考清华的”。他每次随完份子,都忍不住对女儿唠叨一番。“女儿双手捂住耳朵,跳着脚大叫……”在徐彤的母亲看来,这是女儿不堪压力、情绪失控的发泄。

厌学随之而来。徐彤在学校不按时起床,且抵触情绪很重,常常为了一点小事大喊大叫。徐彤也对父亲大叫:“都是你逼的!我考上哪里就上哪里!”父女矛盾慢慢升级。

在东海高级中学入学仅三个月,徐志平只得给女儿转学至连云港高级中学。但情况并未好转,“女儿关上房门,拿刀片在手腕上划。”徐彤的母亲说,“手腕上割得一道一道的,稍微有点冲突,就要撞墙跳楼。”在一次争吵中,徐彤曾透露,痛苦的根源在于缺少父母真正的关心。她提到小时候多次被同学欺凌:“被同学摁倒在草坪上,被人骑在身上打。”

每天早出晚归的徐志平夫妇,听说孩子被欺负,大都让女儿找自身原因,“人家为什么不打别人就打你?”2014年3月,徐彤被诊断为患有“情绪障碍”。当年上半年,徐彤休学。“我在家,她就要走。”徐志平用“水火不容”形容紧张的父女关系。

徐彤开始不回家吃饭,经常被电话叫走。离开家庭和学校的束缚,她认识了一些朋友,他们一起溜冰,去游乐场,去酒吧……在这期间,她认识了陈丽颖。

陈丽颖比徐彤大两岁,父母在她4岁时离异。在父亲陈春眼中,小时候的陈丽颖乖巧懂事,从初中开始“叛逆,不回家”。老师敦促她好好学习,她的要求是“我想要妈妈回来”,让重新组建家庭的陈春无所适从。有时连续三四天找不到女儿,陈春也曾报警。他在女儿可能出现的网吧转悠、蹲守,好不容易找着了,“没过几天又不见了”。

初二时,陈丽颖辍学。陈春既气愤又无奈,拿皮带打她,吓唬她:“你要是再走了,就别回来了。”几天后,女儿再次出走,再也没回来。随后,陈春到盐城打工,无暇再管女儿。陈丽颖和徐彤成为朋友后,徐彤身上没钱了,她会帮忙,并经常请徐彤吃饭。

女儿出事前半年,陈春的一个朋友告诉他,曾在连云港某KTV夜场看到陈丽颖在陪酒。出事前一个月,陈春连哄带骗把女儿带到盐城,准备帮她找份工作。但他提出的餐厅服务员、仓库保管等工作,女儿都不感兴趣。

出事前五天,陈丽颖又不见了。下午两点多,陈春打电话给女儿,她说:“回连云港了,过几天回去。”有时,无奈的他甚至觉得,押在看守所至少能知道女儿在哪,比到处找不到要心安。

谁欠孩子一个道歉?

事发前,徐彤还答应父母9月份开学时,再换一所新的学校就好好上学。2015年5月10日,母亲节,母亲打电话叫徐彤回家。但直到深夜,女儿也没回家。第二天晚上十点多,一位警官打电话问:“你是徐彤的爸爸吗?”徐志平脑袋“轰”的一声,“觉得完了”。

陈春知道女儿出事是在两天后。有亲友给他打电话:“你闺女出事了。”他上网一搜,蒙了。

根据警方披露,这是一起“报复性犯罪”。陈丽颖和受害人孙某于2013年相识,两人一直相处很好。2014年底,陈丽颖与男友闹矛盾,一人在外租房,孙某通过QQ聊天将此事告诉了陈丽颖的男友。男友找上门,把陈丽颖打了一顿。为此,陈丽颖怀恨在心。后来,她将孙某约出,叫来徐彤等人,出现了本案中提及的殴打对方致轻伤一级之事。

女儿出事后,徐志平变得敏感、较真,在公共汽车上看到播放暴力影片,会让司机关小声音。陈春也提及社会及他人对孩子的影响,他说:“家长的责任不可推卸,但孩子也是被不好的人影响了。”

作为审判人员,李保群的担忧来自校园暴力预防机制的整体缺失。第一次开庭时记者通报案情,他看到网友在新闻下留言,“满屏要打要杀。”在一审审判过程中,李保群打电话到各地法院寻求案例参考,得到的回复是,类似案件很少能进入法院层面。涉及未成年人案件,存在取证、验伤等复杂流程,加之一般的校园暴力很难达到轻伤害级别,“基层派出所出警压力大,嫌麻烦,一般推给学校处理。”到了学校,最多开除,大多记过或谈话就“内部消化”了。

“制度对轻微的校园暴力没有约束,许多学校的心理辅导体系形同虚设,这些缺陷使小恶得不到及时惩戒,等事情大了,惩罚再重,都很难挽回影响。”李保群说。

一审判决后,包括徐彤在内的三名被告不服,提出上诉。母亲在徐彤带锁的日记本上看到,考过硬笔书法六级的女儿,工整地写道:“我要好好读书,要想有出息,读书是唯一的出路。”

2016年6月15日,二审开庭那天,徐志平哭了,觉得“女儿懂事了”。他想站起来跟女儿道歉,但最终没能说出“是爸爸错了,不该那么逼你”。而陈丽颖的父亲陈春没来,陈丽颖也没有律师,她独自站在被告席上,听从宣判。

点评

自焚与放火

作家 乌耕

我们的教育,早已是一条成熟的考试流水线。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判断。另一个事实判断是,与考试流水线联袂而行并紧紧缠绕在一起的,是教育产业链。看看满大街的教育广告,包括在职教师主办的各种“辅导”班,你恍若置身于繁花似锦的教育产业园中。

哦,差点忘了素质教育。是的,作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配角,它被喊了很多年。起初,尚存正常嗅觉的家长依稀看到了曙光,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这道美丽的“看菜”,已经像天国一样越来越遥远。

家长向孩子伸来一只手,老师也向孩子伸来一只手。这两只手时而温柔,时而粗暴,时而不知所措,但都同样执著而贪婪。在这两只手的手心里,永远写着两个雷同的字:分数。

把一个鲜活的生命,打造成一架机械的做题和考试机器,难度很大。不过,经过几十年的历练,校长或教师已是流水线上的熟练操作工,他们知道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与成品率。比如几乎所有的高中教室里,都装有摄像头,它像警惕的哨兵一样忠实地守卫着流水线。哪个学生迟到了,或哪个男生跟女生说话了,老师即使不在也了如指掌。科技就是生产力,它能创造很多匪夷所思的奇迹,包括分数与升学率。

相比之下,家长则远没有老师从容。做家长也做成熟练操作工,不是有难度,而是没有可能。其一,就独生子女的父母而言,他们每走一步都是一个试错过程,无论你如何聪明如何努力,包括博览群书,都极有可能一错再错。因为人生是经验主义的,而且是不可逆的。其二,家长的另一个软肋,是他远比老师更爱孩子,“恨铁不成钢”的爱恨悖论,常常令他们万劫不复。

在电视上,我曾看到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被父亲锁在铁链下写作业。父亲很自信,孩子没有反抗,甚至很快乐,不过他快乐的时光危机四伏。他被锁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成为一枚随时都会被引爆的定时炸弹。

我一位朋友的儿子,今年读初一。小家伙很聪明,但也特别顽皮,一般说来,天资越高的孩子往往越顽皮,而这样的孩子最不适应考试流水线,当然也往往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老师打入另册。枯燥的记诵,重复的作业,无休止的考试,不是学习而是奴隶劳动。小家伙枯坐教室百无聊赖,他的下巴上已长出了稀稀拉拉的小胡子,于是他开始揪自己的胡子。胡子很快就揪光了,小家伙的手已经闲不下来,于是开始揪眉毛……

校园暴力的根源范文6

5月9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曾印发《关于开展校园伤害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针对校园伤害暴力现象展开为期9个月的专项治理。

11月11日,教育部又公布了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全国妇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意见主要涉及五大方面的内容:

一、健全应急预案禁止学生携管制刀具入校。

二、问题较多的学校周边设警务室或治安岗亭。

三、严惩欺凌暴力,教唆、利用中小学生违法犯罪从重惩处。

《指导意见》特别规定,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根据《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置,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

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对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惩处,有效遏制学生欺凌和暴力等案事件发生。

四、处置校园伤害事件严格保护学生隐私。《指导意见》特别指出,保护遭受欺凌和暴力学生身心安全。

五、落实家长监护责任,防止媒体过度渲染事件细节。

另外,关于学生在学校遭受人身损害之后的责任认定,我国法律早已有了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章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的,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承担责任,但能够证明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不承担责任。”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以外的人员人身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幼儿园、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管理职责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德国:对孩子从小进行“善良教育”

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德国就十分重视对孩子从小进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

从爱护小动物开始,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情心;另外,一项重要内容是同情和帮助弱小者。这种以亲自动手喂养小动物为载体的“善良教育”,已经成为德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都要尽力相帮,培养他们做人的基本公德。

英国:建立校园欺凌防止体系,学校为主,结合家庭、社会、司法的综合模式

在英国,所有学校都必须制定完善且强有力的反欺凌政策,以此来预防和应对一切形式欺凌事件的发生,告知所有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并按计划在校内开展校园欺凌预防活动,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校园欺凌是不被容许的。

在课堂或活动、会议中,学校让学生讨论他们被欺凌的原因,并主动搜集学生之间存在的隐性冲突,第一时间防止欺凌事件的发生。

英国教育部在2013年颁布的《学校行为纪律》中明确表明,教师有权在校内和校外对学生进行管教。学生一旦出现法律禁止的行为,校长即可依法处以课后留校或停学处分,不予宽贷,以遏止类似行为发生。

在国家政策上,制定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政策法规。

在社会层面,创造出有助于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的社会环境,从2005年起,英国每年的11月会举行反欺凌周活动,集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

在教育者层面,强调教育工作者在关注青少年学生成长上的法律责任,近年来,英国教育当局高度重视,老师在服务管理学生行为上的地位和作用,拨付专项经费用于老师的培训,帮助老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

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校内行为,也关注他们校外的表现,对学生校外行为进行管理,如果学生家长发现老师在校园欺凌方面处理不当,就可以向校长乃至地方教育当局申诉,以追究教师和学校管理疏漏的责任。

2007年,英国启动了一项小学自助反欺凌工程,主要是请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协同老师,一起反对同学间欺凌行为。

日本:多管齐下

1984年,日本官方正式将校园欺凌现象作为社会问题列入统计范畴。日本政府一直以来也在不断探索治理校园欺凌。

为此,在教育改革中,日本政府突出德育的主导地位,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以减少其紧张和压力,避免由此引发的校园暴力。

此外,日本政府还颁布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以法律形式规定学校、地方政府和警方三方联手应对校园欺凌,有助于减少学校对欺凌问题漠视不管的现象。

澳大利亚:设立网站互动

澳大利亚政府与各学校共同发起了“禁止欺辱行为”运动,并建立了互动网站向家长、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对付欺辱、骚扰和暴力可采取的k法。

政府采取的保护学生健康安全的措施包括:通过《全国安全学校框架》来协助学校积极打击校园内学生欺辱行为;培养学生具有爱心、同情心、宽容和理解的品质,以消除校园中的骚扰、以大欺小等现象。

美国:立法先行,依照法律进行规制

2000年以来,美国开始立法严厉惩处校园欺凌行为。近年来,全美有约45个州颁布了反欺凌法,主要针对学校欺凌。

并且,美国官方还设有专门的反校园欺凌网站和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很多公益性组织和专家也参与其中。

美国还制定了可操作性强的校园安全管理计划,并且,同时从学校、家庭、媒体等社会层面采取措施。

在美国,校园欺凌被称为“bullying”,根据美国教育部门今年5月公布的最新报告,发生在12~18岁孩子身上的校园欺凌事件在减少,2014年大约有22%的学生被欺凌,是2005年开始收集这类数据以来首次显著下降。一名独立于该调查的欺凌预防专家称,学校进行的各种反欺凌项目和努力收到了效果。那么,美国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明确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法律救济和施害者的法律责任。主要表现在不断完善有关欺凌的法律法规。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过了禁止校园欺凌的法案。美国绝大多数的州也在现实中不断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惩罚,使学校安全成为法律规定的政府目标。

明确学校在校园欺凌中的安全教育、管理和防范责任。

除此之外,美国近年来也向部分州的学校派驻警察,警察除了维护学校秩序外,还负责督学工作。

挪威:政府支持,学校干预,全民行动

在挪威,政府鼓励学校对包括网络欺凌在内的校园欺凌问题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学校建立了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例如,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

为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挪威国会于2002年通过了一个宣言,号召国家、地方政府以及家长和教师团体加入到尽快根除校园欺凌现象的行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