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排放废气对环境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排放废气对环境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工业废气;污染治理;防治对策
1 概述
自21世纪开始,中国开始全面治理生态问题,不但修订了相关法律法规,针对资源利用、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等内容做出了明文规定,同时还要求未来的工业发展应当是可持续的发展,同生态协调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明确了我国对于环境问题的态度,同时也坚定了社会各界治理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的决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加工产业以及石化产业的增加、汽车的增加等,使得排放到大气中的废气越来也越多,并且这些废气难以分解,会随着大气流动而扩散,污染范围大,对环境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应当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理念,以工业、环境和谐发展作为基础目标,加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保护自然环境,保护人们健康。
自人类发展进入工业化阶段以来,废气污染始终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若无法生存,那么发展就无从谈起,只有将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才能真正的令工业持续发展。因此应当落实工业生产中的环保理念,提高工业废气污染防治技术,限制排放危害性大、量大的废气,令工业发展、经济进步同环境友好发展,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2 工业废气概述
所谓工业废气是指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有害气体。从形态上可以将工业废气分为颗粒性废气以及气态性废气,但是随着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在工业废气中还发现了放射源性废气。这些工业废气若不经过处理大量排放到大气中将会严重威胁环境及人体健康。从来源方面进行分类可以将工业废气分为燃料燃烧废气以及燃料生产废气。而我国工业废气来源主要是燃料燃烧所产生的,例如木炭生产中,厂家需要对木材进行燃烧、熏蒸,因此会产生大量的气态性、颗粒性废气,这些废气会严重影响生产厂家周围的环境。而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废气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而环境对于废气的承载量有限。废气所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也成为了工业发展所要面临的又一严峻考验。
3 工业废气成分
石油化工行业是工业废气生产排放量最大的行业,也是废气污染治理最为困难的。由于石油化工生产中所排放的废气不但成分复杂、种类繁多且排放量大、污染性强,难以治理。从形态上分析,工业废气可以分为颗粒性废气和气态性废气。
3.1 颗粒性废气
此类污染物主要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性烟尘,其来源主要有水泥厂、重型工业材料生产厂、重金属制造厂以及化工厂等。在生产中,此类企业所需原料需要经过提纯,由于杂质较多,提纯后的可燃物不能完全燃烧、分解,因此以烟尘形态存在,形成废气,排放至大气中引发空气污染。
3.2 气态性废气
工业生产中,必然会产生废气,这些废气若不经过处理便排放到空气中势必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其中气态性废气是工业废气中种类最多也是危害性最大的。目前气体性废气主要有含氮有机废气、含硫废气以及碳氢有机废气。(1)含氮废气。此类废气会对空气组分造成破坏,改变气体构成比例。尤其是石油产品的燃烧,在工业生产中石油产品的燃烧量巨大,而石油产品中氮化物含量大,因此废气中会含有大量氮氧化物,若排放到空气中会增加空气氮氧化物含量,对大气循环造成影响。(2)含硫废气。含硫废气会对人们的生活环境造成直接危害,这是由于其同空气中的水结合能够形成酸性物质,引发酸雨。而酸雨会对植物、建筑以及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尤其会影响人的呼吸道。另外还会对土壤和水源造成影响,造成二次污染。(3)碳氢有机废气。该类废气统称烃类,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主要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此类废气扩散到大气中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引发一系列问题,影响深远。例如臭氧层破坏会加重紫外线的照射,而紫外线会对人的皮肤造成伤害,引发各类健康问题。另外紫外线照射度的改变也会对生态系统以及气候造成影响。
4 防治对策
4.1 加大监管力度、落实监管制度
政府及相关监管部门针对工业废气污染问题应当严格监管,及时发现问题,并对需要整改的企业给予指导。(1)治理。首先应当令人们认识到工业废气污染对大气的危害以及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治理工业废气污染的必要性。加强监管力度,定期对企业进行检查、通报,谁污染谁治理。(2)发现问题。我国目前最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便是大气污染,其是和人类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因此在通报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绝不姑息,必须严肃对待。(3)通过严格的监管提高企业对废气治理的重视。作为政府,要严格监督,对不合格的企业予以查封,停止作业。在我国,很多工厂为了盈利不惜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或者即便被强制性的安装了废气治理系统,但是在生产中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废气治理仅仅成为了摆设。因此,加强工厂管理者和工人的环保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环保部门应该定期组织到工厂开展环保宣传,让工人和工厂管理人员意识到随意排放工业废气产生的后果。
4.2 加强工厂内部管理
工厂对工业废气未进行有效处理就随意排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督,因此,环保部门应长期对工厂的废气排放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如果存在违规现象,及时与工程人员沟通;如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则需对所在工厂进行停顿改造。此外,政府部门也应对随意排放废气的工厂进行严打,一旦发现随意排放废气的工厂应当从严处置。作为企业个体,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响应政府的政策,自我监督,为实现人类的“碧海蓝天”贡献力量。
4.3 完善工业废气的治理技术和设备
目前,用于处理工业废气的技术主要有活性炭吸附、深度催化、直接燃烧、冷凝回收、吸收和近些年新发现的生物学处理技术,这些技术都有其优缺点和提升空间。目前生物处理技术是一种较为完善的技术,它是利用微生物将工业废气转化为对人体无害或可利用的物质。在设备方面,目前有十几种工业废气处理设备,这些设备仍然存在着体积庞大、处理力度小等缺点,应用到生产中不但会增加生产成本还会对生产效率造成影响。对工业废气的防治技术和设备进行改进,将会提高工业废气的处理效率,并减少因其排放而带来的危害。所以,我们要不断的革新工业废气的治理技术,投入资金和人力,研究开发新的治理技术,增设更先进的设备,并结合当前的大气治理需求和环境特质选择合适的治理方法,促进良好环境的建设。
5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目前我国的工业废气污染问题仍旧十分严峻,影响着我国工业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污染防治以及管理力度,通过新设备、新技术的引进,有效降低废气的排放量以及危害性。另外还应当从社会大众观念的提升入手,通过环保理念的普及,提高大众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以此提高社会监督作用,多方面加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实现可持续化的工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正怡.生物法处理工业废气的技术探讨[J].科技促进发展,2012(4):42.
排放废气对环境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医药化工;有机废气;生物处理
中图分类号:X70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212-01
在所有化工行业中,以医药化工生产产生的有机废气处理最为困难,并且因有机废气所具有的特点,在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也会危害人体健康,一直以来都备受相关部门重视。为实现医药化工生产的环保性,必须要对现有的废气处理措施进行分析,从所存问题着手,通过研究确定出更有效的处理措施,争取能够提高处理溶剂废气的有效性,降低废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 医药化工有机气体形成原因
1.医药化工溶剂
医药化工在研制过程中会形成溶剂废气,并且其中部分溶剂废气会以废气的方式排放,溶剂废气进入大气环境中,就会造成环境污染。与普通化工废气不同,医药化工溶剂废气为有机废气,其中含有甲苯、甲醇、丙酮以及二氯甲烷等物质,对空气环境污染效果更严重[1]。因此,医药化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溶剂废气的管理,以免其排放到空气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2.医药化工溶剂废气排放规律
医药化工溶剂废气的排放,最为常见的为间接性排放,排放过程并不规律,废气含有的污染性质以及浓度都比较高,其排放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例如空气中会存有异味,并且因为其为有机性废气,在空气中扩散速度更快,为废气排放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3.医药化工溶剂废气排放特征
医药化工行业产生的有机废气,主要与研制过程中的物质相关,在废气排放上具有排放量大、多点性排放等特点,因为排放的无规律性不但增加了管理的困难性,同时也增加了对人们健康的威胁性[2]。在医药研制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溶剂量巨大,相应产生的溶剂废气也较多,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也会降低生产效率。
二、医药化工废气处理现存问题
虽然在环保理念下,更多的医药化工企业意识到加强溶剂废气管理的必要性,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整体上看,对医药化工有机废气处理的效果并不乐观,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现在存在部分废气污染严重的医药化工企业,在废气治理后效果并不满足要求而被迫关闭。绝大多数医药化工企业建立了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并且冷凝法回收溶剂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更能够实现对溶剂的有效回收,不但能够减少溶剂废气的排放,同时也可以在提高产品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溶剂消耗[3]。
从我国医药化工行业溶剂废气整治工作来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处理效果上还存在很大的距离。现在我国医药化工行业对溶剂废气的处理主要采取活性炭吸附方式,此种处理方式需要配置蒸汽进行脱附,并且需要浓缩-催化燃烧装置的配合,整个处理工艺相对复杂,并且成本高、操作复杂。正因为活性炭处理措施所具有的缺点,很多医药化工企业为节省成本,选择不配置脱附与浓缩-催化燃烧装置,即便是活性炭吸收饱和后也不进行脱附或者更换,废气治理效果低下。医药化工行业溶剂废气治理成本高,收效低,更使得部分企业直接放弃对此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整个处理效果停滞不前,成为制约废气处理发展的主要阻碍。
三、医药化工溶剂废气处理方法分析
1.吸收法
吸收法是气态污染物处理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处理手段,以吸收过程来区分,可以分为化学吸收与物理吸收两种,主要是以气体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在液体溶剂中溶解度不同,或者溶剂废气与吸收剂发生化学反应的方式来完成污染物的分离,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4]。此种方法中选用的吸收剂一般为液体类物质,例如水、液体石油以及表面活性剂等混合试剂对溶剂废气进行吸收。
2.热破坏法
此种方法主要应用于低浓度有机废气,以操作过程来区分,可以分为催化氧化燃烧与直接火焰燃烧两种,其中直接火焰燃烧法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具有投资少的特点,需要在适当的温度以及保留时间条件下进行,具有较好的热处理效果。而催化氧化燃烧能够有效降低有机物起燃温度,利用催化剂,将有机物置于气流中进行加热处理,保证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化学反应,将废气中含有的有机污染物去除。比较常用的催化剂有贵金属与非贵金属以及盐类等物质,催化剂种类的选择在整个废气处理中起到的作用巨大,需要结合实际需求来选择。
3.生物处理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处理法现在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医药化工废气处理中,此种方法实质上是一种氧化分解的过程。整个过程中微生物以废气中含有的有机成分作为碳源与氮源资源,然后对其进行代谢降解,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以及无机盐等无害物质,进而达到废气净化的目的。现在废气处理经常应用的生物处理装置有生物洗涤器、生物滤池以及生物滴滤塔等。生物处理法主要适用于浓度较低的有机废气处理,现在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以及成本低等优点。其中,对于浓度相对较高的有机废气,在处理时经常会因为滤床中颗粒物积累过多而出现堵塞情况,形成较大的阻力,降低处理效率,还需要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继续进行研究。
4.吸附法
吸附法即通过一种物质吸附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缓慢作用的过程,起到吸附作用的吸附剂需要具备疏松多孔的结构,并且化学性质应该稳定,不易发生化学反应,另外还需要其比表面积大,可以完成多个位点对气体污染物的全面吸附,现在比较常用的吸附剂包括硅胶、人工沸石、活性炭以及氧化铝等。此种废气处理方式工艺相对成熟,并且能耗较低,能够有效应用于污染物种类较少的废气中。
结束语
医药化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应用到大量溶剂,这就产生大量溶剂废气,并且在其处理上具有更大难度,对空气环境以及人体健康威胁比较大,因此要结合其特点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分析,选择切实可行的处理措施,争取不断提高其处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元群,康颖,吴斌,刘劲松.医药化工行业溶剂废气治理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04):65-66.
[2] 薛文平,孙辉,姜莉莉,马春,张新欣.VOCs在活性炭纤维上吸附性能的研究[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1,(02):12-13.
排放废气对环境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工业环境污染;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2)02-0024-06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技术投资,外商直接投资不断涌入我国,对我国的生产创新,产业升级,技术改进以及劳动力就业等方面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一些污染密集型行业从西方发达国家转移到我国,造成了对中国工业环境污染的恶化。统计数据表明,流入中国的FDI超过七成进入了制造业领域,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的FDI增长较快,而这些行业正是我国工业环境的主要污染源。1979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仅为0.86亿美元;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达527.43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当年全球吸收FDI最多的国家。截至2004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8941家,合同外资金额10966.0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2.01亿美元,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全球第二位。据外资快报统计,2011年1~11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086家,同比增长3.2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37.69亿美元,同比增长13.15%。中国大力吸引外资的同时,FDI带给中国的环境压力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工业“三废”的排放和产生量逐年递增,工业环境逐渐被破坏,如何全方位保护环境,实现环境要素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今后利用FDI的政策取向和重点目标。
本文采用我国近二十六年的经济统计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与外商直接投资为指标,对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工业环境污染的关系进行探究,从而透视各指标对我国工业环境污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工业环境污染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有正效应的现有理论,Eskelang和Harrison(2003)通过对4个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认为外资企业明显比国内企业排放污染物少得多,提出了“污染光环”假说,即外商直接投资把先进的技术引进东道国,导致东道国治理污染技术的提升,并提高了环境标准,从而减少东道国的环境污染。
黄菁(2001)对中国217个城市2003~2006年的工业污染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以及FDI与环境监管之间的影响等。实证表明,FDI通过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环境污染治理的影响,对我国的工业污染治理和环境状况改善具有有利影响。郭红燕,韩立岩(2008)运用中国1992~2006年的数据进行计量检验,总结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和技术是影响中国环境污染的三个决定因素。经济扩张促进了污染排放,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降低了污染排放。此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宽松的环境管制,其具有“污染避难所”的效应特征,但中国尚未成为世界的“污染避难所”。张彦博,郭亚军(2009)认为我国FDI的存量增加所导致的经济规模扩张和经济结构的严重污染化使污染排放恶化,而FDI导致的技术转移促进了正面的环境效应,同时我国存在工业污染的区际转移,主要是因为中国各个区域环境管制程度不一。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有负面效应现有理论,JieHe(2005)的污染天堂假说认为,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跨国公司会把具有污染性的生产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资本也会随之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进而采取中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FDI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得出FDI增加1%,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增加0.098%,FDI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转换引起的污染排放的增加抵消了FDI对环境管制影响所引起的污染减少。
陈凌佳(2008)利用2001~2006年度中国112座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FDI对我国整体以及不同区域的环境影响。证实了FDI对我国环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增加一个百分点,工业二氧化硫污染强度增加0.0587个百分点。沙文兵、石涛(2006)利用我国30个省(市,区)1999~2004年度的面板数据,以工业废气排放量为因变量进行计量分析,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进行测度,结果显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负面效应。苏振东、周玮庆(2010)采用了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2~2007年的年度数据与已有研究相比,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方法,指出FDI对我国环境具有明显的负面作用。就全国总体情况来看。FDI流入每增加1%,环境污染的程度就增加0.035%。王冬梅、何青松(2010)借助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关系的理论,运用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对长三角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成显著性正相关,外商直接投资提高1%,污染水平就提高0.056%;长三角地区GDP与环境污染成正相关,长三角地区的GDP每提高1%,受污染程度则提高0.467%。
综上所述,针对FDI对环境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两个观点:一类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一方面提高了东道国人们的收入水平,使人们对环境健康的要求也上升,环境改善投资也加大。另一方面先进的技术使得东道国治理污染的技术有所提高,处理污染的标准也上升。第二类是支持“污染避难所”假说,认为FDI的涌入对东道国的环境有破坏作用,成为外国重污染企业的避难所。但以往文献大都选取环境污染的某一指标,如单一废水或废气的排放量来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没有综合考虑环境污染的三个因素(废水、废气、废弃物)的排放与产生量,本文将选取工业废水、工业废气以及工业废弃物三个因素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计量分析,考察经济增长、居民消费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环境的影响。三、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基本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从1985年的19.56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057.35亿美元。期间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资实际利用额有所波动,从1998年的454.63亿美元下降至2000年的407.15亿元。此后,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则逐年递增(见表1)。从1985年到2011年11月,累计外商投资项目732 003个,实际利用外资11480.46亿美元。
同时,尽管FDI在空间结构上的分布有所改善,但东部地区仍占据着的绝对优势。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差距十分突出,2010年我国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实际利用外资前五位的是:江苏省5081亿美元,广东省4213亿美元,上海市3394亿美元,浙江省1832亿美元,辽宁省1476亿美元,共15996亿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数的59.12%。而利用外资最少的、青海、宁夏、贵州、新疆五省,只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的0.595%。
四、我国工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环境不可避免受到了的影响。自1985年以来,“三废”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投资的增加,环境压力也不断增加。
(一)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增长
我国工业废水的增幅比较显著,虽然其间有阶段性的回落,但是总体上快速增长,从1985年的2574009万吨增长到了2007年的2466493万吨(见表2)。自2007年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废水处理能力也有所提高,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374732万吨,比上年增长1.3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为2263587万吨,比上年增长2.48%;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5.32%,上升了1.08个百分点。
(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稳步上升
我国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稳步上升,从1985年的73972亿标立方米到2010年的519168亿标立方米,平均增长率为23.15%。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处理废气的能力也不断提高。2010年,随着我国节能减排各项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大气环境得到改善。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85.1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 864.4万吨,比上年减少0.08%,工业二氧化硫去除量为3 304.0万吨,同比增长14.33%。烟尘排放量为829.13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为603.2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2.18%和0.18%,工业烟尘去除量38 941.4万吨,同比增长18.55%。工业粉尘排放量为448.7万吨,同比减少14.3%。
(三)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呈递增趋势
随着我国工业生产的发展,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工业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从1985年的48 409万吨到2009年的203 943万吨。201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达到240 944万吨,同比增长18.14%。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498.2万吨,同比下降29.88%。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情况较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为161 772万吨,比上年增长17.0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67.14%。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为57 264万吨,比上年增加20.59%;处置率为23.77%,比上年上升0.48个百分点。此外,“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达17 785 034万元,比上年增长10.59%。
五、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环境影响分析
(一)模型设定及变量的选择
鉴于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考察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环境污染总体水平的影响,此处采用工业“三废”排放总量指标对工业环境污染综合指数进行度量。本文选取我国1985~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3个指标来测度我国工业环境的发展,同时采用1985~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来分析。并建立工业“三废”与各因素关系的模型:
pollution=β・GDPβ1CLβ2FDIβ3 (1)
来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环境的影响,其中变量的选择如下:
pollution代表工业环境污染,其中所包括的fs,fg,fw分别代表我国1985~2010年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见表2)。
GDP指各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β1表示GDP增加1%会导致工业“三废”的排放增加β1%。CL表示居民消费水平,即人均消费。β2表示人均消费增加1%会导致工业“三废”排放增加β2%。FDI指各年我国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β3表示FDI增加1%会导致工业“三废”的排放增加B,%。三种变量的数据见表1。
为了进行计量分析,对(1)式进行对数化,得到:
ln(ponution)=lnβ+β1ln(GDP)+β2ln(CL)+β3ln(FDI) (2)
令β0=lnβ,则上式转化为
ln(pollution)=β0+β1ln(GDP)+β21n(CL)+β3ln(FDI) (3)
(二)数据选择
根据数据的可获性,选取198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如下:
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分别采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全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以及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国内生产总值采用《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年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居民消费水平采用《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的绝对数,外商直接投资采用《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额。具体数据见表1与表2。
(三)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之前要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不通过数据平稳性检验而直接进行的计量分析,有可能导致“伪回归”现象。所以,本文采用stata10.0软件,用ADF检验方法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在检验过程中,截距项constant和趋势项trend的选择根据皆为数据图形,最佳滞后阶数K的确定依据是stata10.0软件中的赤池检验值(AIC),同时选取AIC最小的阶数,然后对各项数据的对数值进行原始数据检验和一阶差分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3。
(四)数据的协整性检验
根据表3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所有数据在零阶水平上都不是平稳数据,但所有数据在一阶水平上都是平稳数据。根据计量协整分析,要求数据在一阶水平上是单整数据,从表3可以看出各个数据均在I(1)水平上平稳,所以符合协整检验的要求。本文采用Engle两步法进行分析,首先对计量方程进行回归,然后提取残差进行分析,如果残差满足平稳性要求,就认为这些数据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根据检验结果,数据efs为在5%水平上的平稳序列,数据efg和efw为在1%水平上的平稳序列,说明各数据存在较强的协整关系,可以进行计量关系以及计量分析,检验结果见表4。
(五)实证结果
利用Stata10.0软件对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通过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
民消费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与工业“三废”排放产生量的回归分析,得到如下分析结果:
ln(fs)=12.417+1.186ln(gdp)-1.3341n(cl)-0.103ln(fdi)(1)
(36.75)(5.62) (-4.84)(-3.82)
R2=0.9099,N=26
方程(1)是各个解释变量对工业废水排放量影响的数据模型,R2=0.9099说明曲线拟合较好,模型可以在90.99%的程度上说明废水污染这一现象。同时模型(1)整体的显著性较高,各参数都通过了在1%显著条件下的t检验,这充分反映了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平均来说,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GDP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增加1.186%,人均消费每增加1%会显著导致工业废水排放减少1.334%。FDI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减少0.103%。
ln(fg)0.366+3.1181lh(gdp)-2.758(cl)-0.293(fdi) (2)
(0.80)(10.96) (-7.43)(-6.93)
R2=0.989,N=26
方程(2)是各个解释变量对工业废气排放量影响的数据模型,R2=0.989说明曲线拟合较好,模型可以在98.9%的程度上说明废气污染这一现象。同时模型(2)整体的显著性较高,各参数都通过了在1%显著条件下的t检验,这充分反映了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平均来说,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GDP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气排放增加3.118%,人均消费每增加1%会显著导致工业废气排放减少2.758%。FDI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气排放减少0.293%。
ln(fw)=1.878+2.7951n(gdp)-2.5921n(cl)-0.2481n(fdi) (3)
(4.25)(10.13) (-7.20)(-6.06)
R20.981,N=26
方程(3)是各个解释变量对工业废弃物产生量影响的数据模型,R2=0.981说明曲线拟合较好,模型可以在98.1%的程度上说明废弃物污染这一现象。同时模型(3)整体的显著性较高,各参数都通过了在1%显著条件下的t检验,这充分反映了各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平均来说,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GDP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弃物排放增加2.795%,人均消费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弃物排放减少2.592%,FDI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弃物排放减少0.248%。
(六)结果解释
1 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环境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环境(废水、废气、废弃物)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FDI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减少0.103%,工业废气排放减少0.293%,工业废物生产量减少0.248%,且对三者影响均显著。这说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同时,可能会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产生量的增加,但同时,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带动经济增长以及技术的进步,同时也会引起国家对能源的利用以及环境治理的重视,随着全国工业废水与废气治理设施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废弃物利用及处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工业废水排放的达标量不断提升,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烟尘及粉尘的去除量也不断增加,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以及“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也逐年提升,所以并不能单纯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一定会造成环境恶化。
2 经济增长对工业环境污染的影响。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GDP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1.186%,废气排放增加3.118%,固体废弃物增加2.795%,并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其原因应该是当经济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相对来说还比较缓慢,环境管制和政策执行能力也还不能与经济的发展速度相适应。目前,我国收入水平仍然处于环境库兹涅茨倒u曲线的左侧,尚未越过其顶点,这意味着我国工业环境污染程度仍将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持续恶化。
3 居民消费水平对工业环境污染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消费每增加1%会导致工业废水排放量减少1.334%,工业废气排放减少2.758%,废弃物产生量减少2.592%,并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虽然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对淡水资源形成巨大的压力,并且都市汽车消费的增加会加剧空气的污染,但随着人们的消费习惯的改变和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环保的消费品以及高品质的生活,从而引导工业企业逐渐重视高效环保的生产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缓和了工业环境污染的进程。
六、结论与建议
排放废气对环境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废气排放 面板数据模型
一、模型的建立—面板数据模型
本文以我国31个省和直辖市为样本,通过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采取此模型主要出于两方面的原因:1)由于每个省条件不同,存在个体差异影响;2) 考虑废气排放量的影响因素时,可能忽略一些变量,为控制由此可能导致的内生性问题,面板数据模型相较一般线性回归模型更好。
(一)变量的选择及数据来源
考虑到废气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汽车排放,本文考虑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GDP、人口密度和人均汽车数。其中,1)由于废气排放主要与实体经济如工业等有关,故文中的GDP为实际GDP;2)由于各省规模不同,故文中用的是人口密度而非总人口;3)在考虑到汽车数时,笔者主要采用的是人均汽车数,因从经济角度看,更容易采取措施就人均汽车数做出调整。
因此,模型中的因变量为废气排放量(lfp);自变量分别为:实际GDP(lgdp)、人均汽车数(avercar)和人口密度(ld) 。笔者主要搜集了2003-2009年间我国31个省和直辖市的相关数据。本文中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局。
(二)模型选择和回归结果
本文的模型形式如下:
lfpit=αi+β1lgdpit+β2ldit+β3avercarit+υit
其中,i=1,2,3,…31,代表各省或直辖市;t代表年份(2003-2009)。
面板数据模型主要有三种情况:1)当对所有的i, αi =α时,为Pooled—OLS回归模型,即一般的OLS模型; 2)当αi为随机变量且与各自变量无关时,即cov(Xi,αi)=0时,为随机效应模型(RE),即各省或直辖市自身对废气排放的差异影响是随机的;3)当αi为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且与自变量相关时,即cov(Xit,αi)≠0时,为固定效应模型,即不同的省或直辖市对废气排放量有固定影响。
由于不同省或直辖市条件不同,故笔者认为其对各自废气排放量的影响也不同,所以笔者只对后两种情况进行回归分析。根据STATA软件的回归分析:
随机效应模型(RE)的结果为:
lfpit=αi+1.917lgdpit-0.460ldit+6.161avercarit (1)
(0.000) (0.000) (0.000)
固定效应模型(FE)的结果为:
lfpit=αi+2.378gdpit-1.434ldit+5.371avercarit (2)
(0.000) (0.007) (0.003)
从P值可以看出,实际GDP、人口密度和人均汽车数均对废气排放量有显著的影响。但根据Hausman检验,最终选择的是固定效应模型,即不同的省或直辖市确实对废气排放量有固定的影响。Hausman检验的结果如下:
Ho: 选择RE模型
T = (b-B)'[(V_b-V_B)^(-1)](b-B) ~ chi2(3)= 26.22
Prob>chi2 =0.0000
其中,b代表固定模型的回归结果,B代表随机模型的回归结果。
因此,拒绝Ho,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说明不同的省或直辖市对废气排放量具有固定影响。即选择(2)。
(三)结果分析
根据结果显示,实际GDP和人均汽车数与废气排放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经济越发展,每人拥有的汽车数量越多,废气的排放量就越多。而人口密度与废气排放量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笔者的预期不同,因为通常认为人口密度越大,废气排放量就越多。如果换个角度考虑,该结果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人口越密集,人们更关心环境保护,而且工业区多在人口稀疏的郊区,所以人口密度可能与废气排放量存在负相关关系。
二、政策建议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要减少废弃物排放量,政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控制实际GDP 增长,这并不可行,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但废气排放多与工业有关,故可适当地降低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2)增加人口密度,从某种程度上讲,与计划生育政策冲突,除此之外,人口密度过大可能会引发其他的问题,如高犯罪率和交通拥挤等。(3)控制人均汽车数量,此办法相较可行的,且与目前的一些政策相符,如“摇号买车”。(4)改善技术和开发新能源,目前最受人们追崇,通过利用新能源和新技术减少对传统资源如石油、煤等的使用,进而达到控制废气排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鹏举,李翠丹,黄伟奇, 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关系——基于东莞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09 .7
[2]俞俊峰,张彩洁,我国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天府新论,2011.3
[3]晏君根,浅析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2
作者简介:
排放废气对环境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贸易增长模式;环境污染;外向型;内源型
中图分类号:F1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8-0034-06
收稿日期:2010-03-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东部地区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发展尤其迅猛。作为我国的两个贸易大省,广东省与浙江省的进出口一直位居全国的前列。然而,伴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浙、粤两省的污染物排放同样保持一个快速增长的态势。本文通过研究贸易增长模式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利用具有明显贸易增长模式差异的两大外贸强省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比较不同贸易增长模式对环境的影响。
一、两种典型的贸易增长模式
对于贸易模式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贸易模式的理解。本文从贸易增长的角度来进行研究。
(一)广东“外向型”贸易增长模式
“外向型”模式指主要通过大规模地利用外资并以加工贸易为主来发展经济,推动本地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其核心是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广东外贸增长中,对出口贸易贡献最大的是外商直接投资和加工贸易。由表1可以看出,20世纪开始,广东外商投资企业比重已超过6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外资企业投资广东从事加工贸易居多,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已占其出口总量的7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加工贸易大省,如机电产品和设备的加工制造,原油加工业等等(高敬峰,2004)。其贸易增长模式主要特点是:外资企业出口在出口中占主导地位、出口中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产品结构层次高(张小蒂、李晓钟,2006)。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广东这种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并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增长模式被称为“外向型”出口模式。
广东毗连港台,交通运输方便,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地理位置的优越和政策的优势,促使广东较早地向外向型经济发展。且有江西、湖南、四川、广西等腹地,大量农村劳动力待转移,因而有丰富的低成本劳动力资源。另外,最早开放和设立的深圳、珠海两大经济特区以及后来设立的汕头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促使了大批企业到该省从事加工贸易。
另一方面,广东重化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由于资源、基础设施以及市场等方面的限制,相当一部分的国产产品的质量和供应达不到出口产品的要求。为了提高出口产品档次与质量,增加出口,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和更新换代,政府鼓励开展“两头在外”业务,提出“利用加工贸易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这也是广东“外向型”贸易增长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
(二)浙江“内源型”贸易增长模式
“内源型”经济是指主要依靠本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推动本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经济发展模式。浙江省是我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以“草根经济”著称。其中温州等城市是典型的依靠内源型经济发展起来的地区(钱方明,200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浙江省外贸出口突飞猛进地发展。由表1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出口70%以上是由本土企业创造的。实践证明,浙江集体、私营企业具有产权明晰、机制灵活、成长性好的特点。这些企业是开拓国际市场较活跃、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大发展潜力的新生力量(张小蒂,2003)。
浙江外贸增长模式中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经营灵活的企业机制,反应灵敏的贸易结构和具有浙江比较优势、适应市场需求的商品结构。浙江一般贸易在出口中占绝对地位,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形成了以一般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统计资料显示,2001年,浙江一般贸易出口182.58亿美元,占出口的比重为79.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3个百分点,跃居全国第一(张小蒂,2003)。2006年浙江省的一般贸易贡献了全省90%的顺差。与广东出口商品不同的是:在浙江出口商品中,纺织、服装等轻纺产品占半数以上,而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较低,形成了以轻纺产品为主的商品结构(郑恒、黄波,2003)。可见,浙江省贸易增长模式主要特征是:民营企业出口占主导,选择一般贸易为基本渠道,加工贸易比重低,产品层次相对较低(张小蒂、李晓钟,2006)。相对于“外向型贸易增长模式”,这种由民营企业主导出口的贸易模式被称为“内源型”贸易增长模式。
二、浙、粤两省出口与环境差异比较分析
(一)浙、粤两省出口情况比较分析
广东省与浙江省作为我国的两大贸易大省.两省出口一直位居全国的前列。从表2我们也可以看出广东省的出口总额一直领先于全国各省,并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近三分之一。而浙江省出口一直处于上升趋势,20世纪开始,其出口总额在全国各省市的排位也一直保持在第四位。总体上看来广东省的出口总额要大大超过浙江省。
图1是1992-2008年浙、粤两省出口总额的增长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20世纪90年代两省的出口总额绝对差距还不是特别大,本世纪,广东省的出口总额大幅度增加,明显超过浙江省。
(二)浙、粤两省环境状况比较分析
学者们通常运用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来反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代价,鉴于统计资料上统计口径的统一性和数据时限的长短,我们选取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作为度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张梅,2002),下面对浙、粤两省的出口与环境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比较不同贸易增长模式对环境影响的差异。本文根据浙、粤两省1992-2008年的数据进行统计,所用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各期。
为分析不同贸易增长模式下出口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分别选取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作为衡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来综合分析两省的环境状况。首先采用废气排放总量从总体角度反映两省环境成本,其次采用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从总体角度反映两省环境成本,进而比较两省不同贸易增长模式下出口对环境的影响(许士春,2006)。
从图2(废气排放总量)可以看出浙、粤两省的排放量明显呈增长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浙江省的废气排放量明显小于广东省,20世纪90年代末(自1998年开始)浙江省的废气排放量绝对值略小于广东省,但两者差距明显小T90年代初期。并且浙、粤两省污染情况的增速也不容小觑。
从图3(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可以看出浙江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基本呈增长趋势,20世纪90年代
至本世纪初广东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大致呈现递减趋势,2002年开始呈现增长趋势,且增长迅速。
三、出口对环境影响的计量分析一以废气为例
计量分析采用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来分析出口与环境的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来自出口的冲击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进一步解析(金雪军、卢佳、张学勇,2008)。
模型将选取废气排放量作为度量环境污染程度的指标来分别对比两种不同贸易模式下出口对总体环境成本的影响。总体环境成本分别采用文章第二部分所采用的废气排放量指标,出口变量用地区出口总额来表示。另外引入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控制变量。采用浙、粤两省1992~2008年的年度数据,所有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各期。
(一)模型设定与估计
该模型主要从废气角度来分析两省总体的环境负担与其出口之间的关系。所以对广东省选用lngdg、lngdx和控制变量lngdcap进行分析。相应地,对浙江省选用lnzjg、lnzjx和控制变量lnzjcap三个变量(变量说明见表3)。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以后发现|ngdg、lngdx、lngdcap、1nzjg、lnzjx和lnzjcap均为非平稳序列,经检验lngdg、lngdx、lngdcap、lnzjg、lnzjx、lnzjcap的二阶差分序列为平稳序列。采用差分后的平稳序列进行模型分析。根据VAR或VEC模型的定义,对广东省和浙江省的总体环境成本与出口的关系分别建立模型如下(金雪军、卢佳、张学勇,2008):
(二)脉冲响应
脉冲响应函数可以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即期和远期取值的影响(高铁梅,2006)。从图4可以看出浙、粤两省的废气总排放量对于来自出口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的响应情况有明显区别:广东省的废气排放量对于来自出HiE冲击从第2期开始有较大的正的响应,随后逐渐增加,第3期时达到最大。浙江省的废气排放量对于来自出口的正冲击在1期没有响应,1期之后才产生响应且相对较小。从图中可以看出广东省的出口对环境的冲击较大,出口的增加会在第2、3期内给环境带来较大的负担。而浙江省的出口增长,在短期内对环境并没有明显影响。
(三)方差分解
从图4的方差分解图可以明显看出广东省的出口对环境成本的解释力在1期没有解释力,随后逐渐增加,最后稳定在将近50%的水平。而浙江省的出口对环境成本几乎没有解释力。两者差距甚大。
(四)实证结果分析
从实证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浙、粤两省的出口对环境的影响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影响方向。广东省的总体环境成本在以废气排放量为指标的情况下在2期开始对来自出口冲击做出正向响应;浙江省的总体环境成本在以废气排放量为指标的情况下在1期均没有对来自出口的冲击做出响应,但其总体环境成本对来自出口的冲击在2期做出了轻微的正向响应。
2.影响程度。从脉冲响应来看,在以废气排放量为指标的情况下,广东省对来自出口的冲击做出的响应幅度大于浙江省。说明广东省的出口变动对环境的影响明显比浙江省大。即广东省的出口增长带来环境负担增加,且影响相对较大;浙江省出口增长对环境总体影响较小,且长期看来影响变化也不大。从方差分解来看,出口波动对于环境成本波动的解释力,广东省明显比浙江省高,两者差距非常大。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广东省出口对环境的影响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广东省为代表的“外向型”贸易模式,在以废气做指标的情况下,出口的增长带来的环境成本增加很明显,并且出口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都较大(在50%以上)。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广东省外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超过60%,而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比重已超过70%,结合图4中的脉冲响应结果,可以看出广东省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出口企业,综合广东省外资企业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超过60%,可以说明广东省外资企业存在“环境成本转移”的可能性(许士春,2006)。“环境成本转移说”指的是如果将廉价的初级产品在国际间的流动视为环境成本从进口国转到出口国的“生态流动”,那么更自由的贸易将带来越来越多的环境成本转移(金雪军、卢佳、张学勇,2008)。环境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可以看作是牺牲其他国家环境来改善本国环境的一种手段。如造纸业这类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高的高污染行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废气排放量的角度来看,城市空气污染指标主要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颗粒物。以原油加工业为例:原油加工业排放的主要空气污染物有挥发酚和硫化物(如S02)。这种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广东省)出口原材料,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广东省)加工,将产品加工过程产生的环境成本转嫁到发展中国家的现象,与“环境成本转移说”类似。
(二)浙江省出口对环境的影响
以浙江省为代表的“内源型”贸易模式,出口的增长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从表2、图1、图2、图3可以看出:浙江省的出口总额与广东省相差较大,但其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与广东省差距却不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到本世纪)。而从图4中的脉冲响应结果可以看出:浙江省出口的增长对其环境影响甚小。所以外资企业的环境成本转移带来的环境代价并不明显,“环境成本转移”效应较弱。
虽然浙江省出口对环境成本的影响较弱,但从前面分析可知,浙江省的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环境成本较高。因为浙江省的加工贸易比重相对较低,其出口主要以民营企业占主导地位,且以一般贸易为主。说明浙江省的环境成本主要不是来自出口行业,而是可能来自国内贸易以及其他重化工业产品的生产(马涛、陈家宽,2005)。而且非出口行业所带来的污染相当严重。浙江省非出口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这些中小企业环保意识薄弱,社会责任感不强,往往过于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提高,走“先污染后治理”的经营路线。因此,尽管浙江省出口中外资企业出口比重不高,出口对环境带来的影响相对薄弱,但是中小民营企业所从事的生产过程给环境带来了较大的负担。
通过计量分析,对浙、粤两省的实证结果对比发现:以广东省为代表的“外向型”出口模式,出口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大,通过结论分析可知广东省外资企业的“环境成本转移”假说是成立的。而以浙江省为代表的“内源型”出口模式,出口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说明浙江省的环境成本主要来自中小民营企业等非出口行业。因此,本文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
(三)协调出口贸易与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
排放废气对环境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造纸;废水;环境影响评价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纸张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而推动着造纸行业的迅速发展。其中,广东是我国造纸行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据统计,2015年广东机制纸和纸板产量达2078.29万吨,位于全国制纸及纸板产量之首。广东的造纸厂已达45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268家,主要集中在东莞、广州、江门的银洲湖、湛江、肇庆、珠海、阳江等地。然而,造纸工业是一个耗水大户,大量的废水排放将对周围地表水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锅炉废气及工业废渣也成为造纸项目可能影响周围环境的主要因素。因此,造纸企业建设过程中产业政策相符性、产污环节的分析,“三废”的污染防治措施值得造纸企业与环评技术人员的探讨。本文以肇庆某造纸厂年产15000吨再生纸建设项目为例,归纳探讨此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要点。该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以外购废报纸为原材料,生产再生纸15000万吨。
1政策相符性的分析判定要点
环评总则简化了国家产业政策相符性分析内容,但造纸行业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就单个项目而言,仍应首先分析判定项目选址选线、规模、性质与工艺路线等是否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环保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及规划的要求,与生态保护红线、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质量底线是否相冲突。
2工程分析要点
2.1工艺流程与产污环节
项目再生纸生产过程包括制浆阶段、抄纸造纸阶段:以外购废报纸为主要原材料,在碎浆机中利用物理方法处理水中的纸浆纤维,使其具有适应造纸机抄造所要求的特性,并使抄出的纸张达到质量要求;然后通过抄纸机上浆、脱水成型、压榨脱水、烘干,成纸送完复卷机复卷包装后即为成品。产污环节包括以下4个。(1)废水:项目废水主要来自制浆废水、抄纸阶段白水、员工生活污水。(2)废气:项目所产生的废气主要为锅炉烟气、污水站臭气、厨房油烟废气。(3)噪声:碎浆机、浆泵、造纸机、电机、水泵、真空泵、锅炉风机、锅炉排烟等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4)固废:生产过程的损纸、锅炉房的炉渣及除尘沉渣、浆渣、除砂废渣、污水处理站污泥及员工办公生活垃圾等。目前,国家环保部已出台《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制浆造纸》(征求意见稿),对废水、废气、噪声及固废污染源强核算可参照以上技术指南进行。
2.2废水污染源强与防治措施要点
(1)废水污染源强估算要点。基于全厂区水平衡计算,可分析各股废水的水量及流向;通过同类企业废水水质实测结果及相关课题研究可估算初各股废水水质。制浆废水的污染负荷与其制浆工艺密切相关,应关注是否存在脱墨工序,若存在,应了解脱墨废纸种类、脱墨具体方法及技术装备。根据华南理工大学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唐国民等[1]的研究可了解,不同的制浆工艺,其制浆废水污染负荷有所不同。无脱墨工艺的制浆废水CODcr:350~450mg/L,SS:800~1000mg/L;废报纸化学脱墨废水CODcr约3500mg/L,SS约2100mg/L;酶法脱墨废水CODcr约1030mg/L,SS约900mg/L。一般情况下,白水水质COD:700~1000mg/L,SS:1000~1200mg/L。(2)废水污染防治措施。目前,造纸废水分为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和生物法[2]。一般情况下,白水可部分直接回用,本项目部分白水直接回用于生产,剩余白水与筛分废水一并进入物化处理系统(一体化塔+混凝沉淀工艺);经处理后的一部分排水回用于制浆,一部分水被浆渣带走,剩余部分经“一体化塔+混凝沉淀”工艺的出水与生活污水一起排入自建污水站进行“水解酸化+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排放[3]。外排废水执行《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新建企业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中的造纸和制浆联合生产企业标准的排放限值。
2.3废气污染源强与防治措施要点
一般造纸企业采用锅炉蒸汽进行供热,锅炉燃烧废气主要污染因子为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通过锅炉规模、燃料类型及使用量、含硫量、灰分等参数可推算出锅炉燃烧废气各污染因子源强。本项目锅炉采用生物质成型颗粒燃料,锅炉废气经布袋除尘装置处理后高空排放。2.4固废固废主要包括:损纸、锅炉炉渣及除尘灰渣、生活垃圾、脱墨废渣、浆渣、污水处理站污泥。其中脱墨废渣属于危险废物HW12(代码221-001-12),应危险废物委托资质单位外运处置;污水处理站污泥列入《广东省严控废物名录》内,属于HY03,应交由严控废物资质单位处置;浆渣、损纸、锅炉炉渣及除尘灰渣均属于一般工业固废,优先进行资源化利用[4]。
3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要点
3.1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要点
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分析是以水体的自净特性为理论依据,分析污染物浓度在自然净化基础上,随时间和空间的推移,逐步降低。项目预测内容为正常排放(即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及事故性排放两种情况下,对水体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项目根据废水污染物特征和聚集区排渠、受纳水体水质现状调查结果,确定水质定量预测因子为:CODcr,SS。预测前,应对受纳水体的水文条件进行调查,如:受纳水体枯水期平均河宽、平均水深、流速、流量及水力坡降。预测过程中最不利水文条件选取90%保证率下最枯月平均流量。根据受纳水体的规模、水质水量及污染源排放方式确定预测模型。由于项目受纳水体江面宽阔,废水经工业用排渠排入绥江后,不可能在断面立即混合均匀,而是在靠出水口的一岸形成贴岸的污染带。由于排放口以下1500米范围内的河段较为平直,且河流的宽深比大于20,故该河段可视为平直矩形河流,因此污染物在河段中的迁移扩散可采用《导则》推荐的二维稳态模型。
3.2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要点
项目废气污染源主要为锅炉燃烧废气,经布袋除尘后排放,预测因子确定为PM10,SO2,NO2。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对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进行预测,预测不同稳定度条件下的最大落地浓度、最大落地浓度距离及其浓度贡献值。
4结语
除了政策相符性的分析判定、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外,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也是需要关注的内容。在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下,新扩改建造纸企业值此契机突破环保瓶颈,发掘生产市场需求量大的高档纸品;寻求废水处理最优控制技术、造纸废水厌氧产沼气及集成利用技术;优先应用高效黑液提取、碱回收和废资源化利用等废木材植物纤维清洁制浆技术。
参考文献
[1]唐国民,赵朝根,何北海.废纸脱墨废水的污染特征及其处理技术[J].云南环境科技,2004(4):55-58.
[2]苗庆显,秦梦华,徐清华.废纸造纸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废纸造纸废水处理,1996(4):82-86.
[3]万金泉,马邕文.造纸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及工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