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乡村的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乡村的背景范文1
一、社会背景: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的必然性
(一)对目前的乡村治理与乡镇体制的满意度
问卷中以1-10等十个数字来测评专家学者们对目前的乡村治理与乡镇体制的满意度,1代表非常不满意,10代表非常满意。统计数据如图表一。
表一:
附图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专家学者对目前的乡村治理和现行乡镇体制是不满意的。以6为中间线,63人当中,选择6的5人,占7.9%;选择6以下数字的51人,占80.9%;选择6以上数字的只有7人,占11.2%。值得一提的是,选择非常不满意的人不在少数,共9人,占14.2%,而满意度高的9、10两个数字没有人选。
(二)乡镇政府在乡村治理方面职能发挥情况的评价
专家学者们认为的乡镇政府各项职能发挥情况依次排序如表二。
表二: 乡镇职 执行党的路
能发挥 线、方针、 完成上级
情况评 政策和上级 人民政府 维护 从事 管理 从事 促进 保护公民、
价
行政机关的 交办的其 社会 经济 社会 公共 文化 其他组织
命令、决定 他任务
稳定 建设 事务 服务 建设 合法权益
人数
53
52
47
32
29
11
9
7
百分比
84.1%
82.5% 74.6% 50.8% 46% 17.5% 14.3% 11.1%
统计结果表明,对乡镇政府在执行路线、上行下达、完成任务和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功能发挥情况,专家学者们给予了充分肯定,其认同度均超过了50%。但对其保护公民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和从事公共服务方面评价不高,其认同度均在20%以下。这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乡镇政府的转型尚未完成。
(三)促使乡村治理变迁和乡镇政府改革的主要因素
专家们认为目前乡镇存在的最突出的三个问题依次是:1、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2、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滞后,公共服务能力较差;3、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在公益事业和处理负债方面陷入困境。详见表三。
表三: 当前乡 机构臃
乡镇政府
取消农业税
乡镇与站
镇存在 肿,财政 职能转变
后,乡镇在
所责、权、 体制障
乡镇政府 村两委
的主要 供养人
滞后,公共 公益事业和
利不统一, 碍,党政 缺乏权威, 交叉任
问题 员过多
服务能力
处理负债方
相互之间
关系难
在群众中 职后,乡
较差
面陷入困境
的关系
以理顺
威信不高 镇工作
难协调
难度大
人数
46
39
32
20
18
16
6
百分比 73%
61.9%
50.8%
31.7%
28.6%
25.4%
9.5%
从分析来看,专家学者们认为促使我国乡村治理的变迁和乡镇政府改革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是财税体制的改革。乡镇政府财政拮据日益显现,乡村治理模式难适应,持这种看法的达47人,占74.6%。其二是市场经济的呼唤。乡村治理的传统模式和乡镇政府的职能未能随着市场经济而转型,持这种看法的达41人,占65.1%。其三是乡村关系的乱象。党政关系、条块关系、县乡关系、乡村关系诸方面的不协调,持这种看法的达39人,占61.9%。其四是村民自治的困惑。缺少自上而下的配套,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不明显,持这种看法的达33人,占52.4%。其五是土地保障的缺失。农民土地权益缺乏保障,出现种种矛盾和纠纷,持这种看法的达30人,占47.6%。
(四)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与对改革的基本态度
据统计,对当前农村工作的重点依次排序如下:一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加快乡镇政府改革;三是完善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四是维护社会稳定,化解乡村矛盾;五是解决土地纠纷,实行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六是抓好基础教育,搞好乡村文化建设;七是推进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非农化;八是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详见表四。
表四:
解决土地
当前 发展农 加快 完善保障 维护社 纠纷,实行 抓好基础 农村城镇 防止
农村 村经济, 乡镇 体系,解 会稳定, 土地制度 教育,搞 化、农业 农民
工作 增加农 政府 决农民后 化解乡 改革,提 好乡村文 工业化,农 负担
重点 民收入 改革 顾之忧
村矛盾 高土地使 化建设
民非农化 反弹
用效率
人数
47
39
33
32
32
30
27
数字乡村的背景范文2
【关键词】数字影视;特效;设计制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140-01
“一个真包子1元,做一个特效5毛钱”这句话在《花千骨》播放期间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讨论,也促进了人们对于数字影视特效技术及其相关设计制作问题的研究;从实际的影视剧的发展来看,数字影视特效技术的应用使各种类型的影视剧设计与制作效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尤其是在这股潮流之下还极大地推动了影视特效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以下就在这种现状之下进行主题探讨。
一、概述
《饥饿者》(1974年)这部动画片播放之后,二维技术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因为它通过电脑技术初步制作了变表过渡帧效果。这是数字特效的开端,而到了《星球大战4:新的希望》这部电影上映后,三维电脑动画制作技术才引起了真正的轰动,开启了一个以数字影视特效设计技术为基础的制作模式。
二、国内现状说明
首先,我国的数字特效技术特点集中体现在速度快、效率高两个方面,比起《大闹天宫》这部动画片的手工特效技术,《西游记》中的皮影技术应用,《兰陵王》、《紧急迫降》证明了中国数字电影特技走上了新的轨道;直到《青娜》的问世才真正意义上有了全数字电影的事实。
其次,虽然我国在这个方面有所发展、创新,但是,真正意义上的2D、3D时代还未真正来到中国,一般所谓的特效多以CG特效技术为准;所以与国外相比,差异较大。
三、数字影视特效设计制作
数字影视特效设计与制作,属于两个层面,在设计层面,主要是指设计技术。而在制作方面,则是指技术的应用及产生的效果。以下就从这两个层面进行具体说明。
(一)数字影视特效设计技术
第一,从背景方面看,计算机、制作软件(如Houdini、Softimage、Inferno等)是数字影视特效设计的基础;其通道在于视觉传达。
第二,在软件不断获得更新的情况下中,数字光魔电脑特效因其画面质量、跟踪技术、虚拟摄像、同步拍摄等功能获得了业界的认同,从而实现了拍摄与特效的有效融合;目前来看,在诸如科幻、动作、大场面、悬疑灵异等各方面,应用都非常成功。
第三,在数字影视特效设计技术方面数字合成技术也非常关键,因为它能够满足声音、场景、运动节奏等基本条件,也可以在风格方面提高画面质感,以多种元素的合成达到传达上的统一性、完美性。具体来看,在像素颜色的调整、复杂几何变换操作、音色与色调及节奏的协调等技术,均可实现一部作品由画面感到质感的飞跃,始终保持流畅性、基调统一性、视觉效果、听觉效果在一个系统的设计传达之中。
(二)数字影视特效制作
第一,通常而言根据特效技术的应用虽然可以实现特效制作与拍摄的同步性,然而,大部分的数字影视特效制作多集中于后期编辑制作阶段。在数字影视特效制作后,影视作品的效果会产生一种所谓的“二次创作”,使作品在数字影视特效技术的应用下,达到制作的完美性。
第二,上文中所介绍的数字影视特效设计技术在电影制作^程中是具体的制作方法,而它的思路,则是透过三维数字影像技术,将截取、创作好的图片、文字、声音,以及视频素材等完全进行融合式地添加;具体如《夜宴》中的奴隶奔跑场面、《星球大战》中的背景设置、《变形金钢》中的动作变换等;另一方面,这种制作能够达到“假做真时真亦假”的效果,所以,容易营造“虚拟的真实场景”,在这个方面令人震撼的就是《阿凡达》,还有《指环王》中的场景等均是数字影视特效设计技术在制作中的应用,它的作用与价值非常大,还实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由梦到现实的转译。
第三,需要指出的是,在数字影视特效制作方面可以举出卡夫卡小说的相关影视短片《乡村医生》中的画面、动作、场景、音乐、背景、基调等进行说明;也可以通过在网络引起不小轰动的十几分钟的《三体》短篇,来认识数字影视特效制作在由一种意识、文字描绘,转化到真实的场面的震撼力等。
四、结束语
总之,数字影视特效设计技术已经通过实践证明了它的作用与价值,也使人们认识到了信息时代这种强大技术的影响力,但由于我国在这个方面多受制于美国、韩国等技术团队,所以,在影视、动漫、游戏等各个行业虽有所建树,但是未能突破一直以来的技术限制。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挖掘、研究数字影视特效设计制作方面的课题,从而为我国特效技术行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周晓璇.写实主义的传承与虚拟技术的推进――台湾数位化电影表演的发展与启示[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4(6).
[2]冷佳霖.粒子特效技术在影视动画中的发展趋势与思考[J].科技与创新,2015(8).
[3]王涛.数字特效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以台湾某旅游节目制作为例[J].中国有线电视,2015(12).
数字乡村的背景范文3
摄影与电影本就难舍难分,再加上当今各类高科技领航,摄影师又何尝不是运筹帷幄之中的导演呢?仅色彩这个环节,便足够忙乱一阵了,拍摄时要捕捉亮眼的色彩,后期制作要精心调色,打印输出更要盯准色彩,每个环节都考验摄影师对色彩的敏感度。虽然数字技术无所不能,但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既为摄影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掌控色彩的自由度,也有接踵而至的尴尬。例如,要通过色彩表现风光无限美,总觉得镜头拍的不如鼠标击的,但其中的度如何把握,层次性如何确定,不仅需要过硬的技术,还考验摄影师敏感而精准的视觉判断能力;再有,通过色彩表达情绪,小清新还是深沉前卫,或多或少都会涉及到色彩心理学,这堂课还是不能缺,纵然我们空有高超的PS功夫,也不能出空拳吧?
行摄路上,还是要擦亮双眼,不能被熟知的东西所蒙蔽。
1 《简约也可以时尚》—Ross Garrett
现居约翰内斯堡的南非摄影师Ross Garrett擅长时尚及肖像摄影,他的时尚摄影作品精致细腻,充满雕塑般的古典美感,画面的色调与模特的造型相得益彰。其实,简约也可以很好地诠释时尚理念,而在色彩这个环节上也要与简约主题相吻合,其实净色往往是最难驾驭的色彩语言。
2 《华丽的复古》—Alexia Sinclair
大多数艺术家都喜欢将摄影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从而产生视觉效果更震撼的作品,来自澳大利亚的女摄影师Alexia Sinclair也不例外,她的摄影作品一反传统意义上的古典审美,通过艳丽的色彩与大胆的想象力呈现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进而表达自己的复古理念。
3《末世,初始》—Frank Herfort
德国摄影师Frank Herfort的作品在色彩上颇费心思,灰暗的背景给人带来一种末世感,但他又会在细节上弱化这种感觉。例如,人物的亮色着装、汽车的暖色彩以及车顶鲜艳的卡通游泳用具,这些都会提亮画面的色调,色彩的巧妙运用带给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也赋予了作品丰富的内涵。
4《极致光影》—Inobras
现年45岁的俄罗斯摄影师Inobras的作品将色彩与光影完美结合,作品拥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从他的每幅作品都可以看到这个效果。但最令我们惊奇的是,即使采用了同样的光影技巧,每幅作品看起来又是那么不同,这些相似又各自不同的画面好似梦境,同时也极易使我们陷入回忆之中。
5《乡村故事》—Andre Arment
印度尼西亚摄影师Andre Arment的作品大多拍摄于乡村,画面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色彩饱和艳丽,又有点奇幻风格,看起来似真似幻,熟悉又陌生。摄影师对色彩的掌控很准确,既有乡村小镇的自然景致,又营造出一种超脱于自然之外的理想氛围。
数字乡村的背景范文4
(一)数字化学习概述
数字化学习可以实现资源的全球共享,它的出现使得学习不再是仅仅在学校完成的事情,人们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环境。
1.数字化学习的概念。所谓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使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手段,自主获取和学习数字化资源、进行互动和交流的过程。
2.数字化学习的特点。首先,数字化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自主自发的获取学习资源,根据个人需要有选择的获取知识。其次,数字化学习能够实现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学习者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与其他学习者交流与协作,创设网络学习共同体。再次,数字化学习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学习者随时随地可进入学习环境。最后,数字化学习有利于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3.数字化学习的要素。数字化学习包含三个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手段[1]。其中,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进行数字化学习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包括设施、工具、平台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信息技术手段加工而成的供学习者使用的学习资料,如视频、音频等数据;数字化学习手段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环境获取学习资源所使用的方式或方法,如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
(二)学习型城市概述
学习型城市的理念具有悠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但它在1992年哥德堡会议被OECD赋予了新的内涵。OECD认为,城市在促进学习方面处在一个特别的强势地位,人们的学习与他们所处的直接环境相关,60%的OECD国家的人们生活在城市;城市提供了一个框架,为支离破碎的和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提供了连贯性;城市为社区主导的学习和社会行动提供了一个焦点。
1.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它以市民自我完善、自我素质提升为目的,以城市居民为中心,以城市整体发展目标作为每位居民的奋斗目标,帮助市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行为,建立开放的终身教育系统和网络,加快知识更新速度,培养和造就大批高质量的各级各类人才[2]。虽然在每个地方的特定的模式是不同的,但学习型城市有一个共同的议程:成人与学习机构的协调;为提高学习的访问的策略;对当地经济的相关教育和培训战略;教育部门之间的联系;学习和社会参与之间的联系[3]。
2.学习型城市的特征。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首先,公民学习意识普遍增强,即每位市民、每个组织或单位都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都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即每位公民形成了持续学习的生活方式,延续了在校学习,充分利用城市为其提供的学习机会;其次,学习内容全面化和多样化,学习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是开始注重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及学会发展等能力的培养;再次,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化,即城市中的公民逐渐采取高效率的学习手段及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最后,学习体系的全面化和社会化,即公民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校系统,而是充分整合社会中各种教育资源,构建社会化的学习体系[4]。
二、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引入和推广,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进程,有助于将远程教育延伸到社区和居民身边,有助于探索一种更加开放的、适宜学习型城市建设需要的社区远程开放教育模式[5]。下面以对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特别是利用数字化学习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一)英国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策略与经验
英国的许多城市和地区,受“学习型城市”这一概念的启发,将终身学习的发展作为地区发展策略的关键部分。学习型城市建设比较突出的城市有:利物浦、谢菲尔德、赫尔斯旺西、诺维奇和雷特福德,尽管这些城市在规模与性质上差别很大,但均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在许多地区和城市,终身学习的规划往往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必需部分。这些城市开办了大量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项目和活动,以此来促进和鼓励学习的参与程度,如诺里奇的“学习商店和学习活动周”,利物浦、南安普敦和纽瓦克的“IT计划”等。在英国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基于数字化学习(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项目工程有谢菲尔德-“城讯通”项目、斯旺西-“城市及乡村学习网络”项目、西伯克希尔-“电子社区网络”项目等。下面通过以上三个项目来阐述英国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策略与经验。
1.谢菲尔德-“城讯通”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发展和延伸以私营部门、公共部门和社区为基础的学习电子网络,建立城市合作伙伴关系,即该城市所有大型和小型组织,均参与城市学习中心的运行。首先,该项目所采取的策略是扩大和统筹学习中心活动,即建立一个学习中心分层的动态结构,确立各个等级和层次学习中心的学习支持服务范围。当然,所有学习中心都必须符合项目规定标准。其次,“城讯通”项目的评价涉及到大量关系链,项目评价沿着“实践,进展与评估”的路线,将“城讯通章程和评估问卷”作为工具,由“城讯通”督导小组进行二次评估。最后,“城讯通”项目通过了关键参与者都同意的协议,以此来约束参与者行为,确保参与者共同遵守章程,切实保证项目落到实处[6]。由上可知,“诚讯通”项目为我国提供的可借鉴的经验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和个人的参与是关键点;通过建立分层次的学习中心,确保各类人群的参与;通过制定章程和协议约束组织行为,确保项目效果。
2.斯旺西-“城市及乡村学习网络”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确保贫困地区也能通过使用新技术而受益,使得数字化学习覆盖更多的地区和市民。首先,该项目致力于建立社会合作关系,将数字化学习技术应用到社区学习策略发展中,建立城市和乡村的合作关系,将专业的学习支持服务团队作为本项目的基础。另外,社区教育在该项目中起到表率作用,但其他组织也非常积极。由此可见,“城市及乡村学习网络”项目经验可总结如下:以社区教育发展为抓手,建立城市和乡村的合作关系;以专业的学习支持服务团队为基础,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来吸引更多的市民;促进城市及乡村数字化学习的共同发展,扩大数字化学习的覆盖面,以此来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
3.西伯克希尔-“电子社区网络”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规划和审查,促进电子社区网络的发展,它仅仅着眼于通过新技术的使用提高社区学习参与程度。首先,该项目已经开展了合作伙伴关系网站(EezEE网站),该网站对学习内容、链接到其他网站的内容、学习支持服务的咨询和指导都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其次,该小组制定了一项实施性较强的行动计划,以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即通过技术的运用解决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最后,该小组已经开始讨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提供信息方面所起的作用,即,技术不仅仅是纯粹作为一个接入点,更重要的是提供和鼓励反馈。然而,该项目认为,数字化技术主要是社区网络内部的“社交工具”[7]。到目前为止,该项目仍未解决参与人数量的扩大和参与质量的深化问题,但该项目所采取的一些举措仍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建立城市学习网站,并对学习内容及链接、学习支持服务质量负责;制定行动计划,解决学习机会不均等问题;将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反馈和监督的重要渠道,以此来监督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举措是否合理。
(二)国内城市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策略与经验
1.北京的策略与经验。自1999年将建立终身学习制度和进入学习化社会为主要标志的教育现代化作为北京市城市发展目标之一开始,北京市在创建学习型城市和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服务市民、促进学习、交流信息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电大系统作为学习型北京建设的主力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北京开放大学(北京电大)专业的开办密切结合北京市的人才培养需求。北京开放大学开设的计算机类、电子类、软件开发类等课程,是针对首都信息化建设对工程类人才的强烈需求;而金融经贸类课程又有效适应了北京市经济贸易发展的需求;另外,法律、会计等专业为北京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学历层次提高和业务能力提升提供了渠道;各学科教育专业为北京市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8]。(2)坚持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特色,充分发挥电大系统集成优势,成为创建学习型北京的重要基地。各区县分校立足本地实际,培养适应本地特色应用性人才,将构建学习型地区纳入当地发展规划,立足社区,统筹资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奠定基础。(3)建设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网站,免费向市民开放。学习型城市网站可以向市民提供综合教育服务,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整合各种优质资源,提高市民整体文化素质,促进学习型北京的建设和发展。
2.上海的策略与经验。上海市自1999年便提出要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概念,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终身教育体系框架[9]。(1)架构覆盖全市的终身教育系统,形成三网合一的虚拟校园。上海开放大学(上海电大)充分发挥电大系统优势,将电大系统与社区教育机构有机整合,形成了覆盖多个社区学院和学习点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有机整合了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和社区教育等,有力推动了学习型上海的建设。另外,上海市将通讯网、电信网和办学网有机结合,三网合一,市民可自由选择到校学习或者上网学习[10]。(2)集成数字化的终身学习网。上海市自2004年开始建设教育资源库,经过3期,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资源库,覆盖8大类数字化资源。以资源库为中心,上海市将上海教师教育网、党员干部在线教育网等9个学习网集成为数字化学习公共平台[11]。
3.天津的实践探索。“十一五”期间,天津教育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数字化学习、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天津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手段。为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工作原则,天津市政府又提出市民素质提升工程,这项工程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将成为天津市政府构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天津的重要举措,建设市民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学习资源库,建设示范性社区,形成终身学习网络[12]。(1)构建起完备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2006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天津电大承担“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学习中心”建设任务,以天津市欣苑社区为试点[13]。通过构建社区型数字化学习中心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天津市数字化学习中心向天津市市民提供四种支持服务,即技术平台支持服务、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服务、学习管理支持服务和后勤管理支持服务。通过多项支持服务工作,满足天津市市民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保障社区居民学习活动充分开展,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2)依托天津市政府和天津市教委开展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非学历培训项目。截止到2013年,天津电大承担了包括红十字救护师培训、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党员网校、普通高中空中课堂和大学生创业培训等多个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培训项目,天津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注册学员33万余人,累计访问600万人次,积极发挥电大数字化学习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由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地电大的实践经验可知,城市电大要立足自身系统办学优势,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建立城市市民终身学习网站,整合城市优质资源,解决资源分布不均等的问题;向城市市民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切实满足市民需要,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终身学习,建立城市终身学习体系框架。
(三)案例总结
综合分析以上城市案例可以看出,数字化学习在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1)数字化学习使得学习资料和信息的获取更加容易,人们更容易参与学习。在以上案例中,均通过建立城市学习网站,市民足不出户即可轻松获取学习资料,由于可以更经济有效地获取更多的信息,使得人们更容易参与学习。(2)数字化学习技术能够促进和激发各个年龄阶段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案例中的城市通过建立城市终身学习平台,整合多种优质资源,开展各级各类学历、非学历项目,充分满足和激发了各个年龄阶段学习者的学习欲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学习资源共享程度的极大提高,使信息技术手段、数字化学习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3)数字化学习能够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从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领域,数字化学习都有着传统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促进了学习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使得市民学习更有效率,进而可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
三、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对策
1.以更新市民观念为关键点,增强市民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传统学习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学习仅仅局限于传统学校教育,人们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方式、学习手段的认识更多地停留于传统的学校知识传授、课堂学习,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所提倡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数字化学习等概念,对于很多国民来说,尚属于新鲜事物。数字化学习要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必须使得更多国民接受这种学习方式。要以市民观念的更新和学习意识的增强为关键点,突破传统思维,培养市民自主、自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市民自动自发的使用数字化学习手段,促进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
2.以政府为主导,有机整合和统筹各种资源。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观念更新、基础设施建设、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学习资源的有机整合和统筹规划等多方面,需要政府协调好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各个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更快更好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因此,各城市必须以政府统筹规划为主导,通过政府组织各项惠民工程和项目、政府出台文件等行政手段,确保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各种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和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分配等措施落实到位,形成各种资源统筹规划的整体机制,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机制保证。
3.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和抓手,多方面组织和团体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应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通过小型的学习型组织建立、联合,逐渐形成学习型城市关系链,进而形成整个学习型城市建设体系。因此,各个城市应该建立基层学习型组织,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政府机关、学习型民间组织,并以此作为载体和抓手,相互交流,沟通合作,形成各级学习型关系链和关系网,进而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实现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
4.以平台建设和项目开展为动力,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中,通过开展项目来加快这一进程,是许多成功地区采取的路线之一。各个城市可以通过建设城市学习网站、开展学历和非学历培训项目,面向不同组织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如教师培训、公务员培训、企业经理培训等,扩大学习型组织的覆盖面,提高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居民受益率,能够激发社会各方积极性,包括学习机会提供者及学习参与者等,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
5.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手段,大力推动数字化学习。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各城市应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深入开展信息通信技术与居民学习行为的深度整合,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充分融入教学设计,积极整合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手段,建设好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系统,为市民提供完备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不断完善现代开放与远程教育服务体系,为市民终身学习做好服务。
四、小结
数字乡村的背景范文5
这是一个让人温暖的场景,在上海的阳光下,这50万个农村孩子,和他们同龄的上海小囡一起享受琅琅书声。本来,他们极可能成为乡村中孤独的留守儿童,妈妈的怀抱和妈妈做的饭菜都只是一个奢望,在亲情的饥渴中走向沉默甚至沉沦。
城市化的浪潮将大批农民卷进了城市,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他们节衣缩食,一只手捧托起城市的繁荣,另一只手则用带回家乡的辛苦钱,维系着乡村经济的稳定,他们这样左右兼顾的生活方式给社会留下了一个庞大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根据全国妇联的调查,中国有5000余万留守儿童。在江西,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很贴切地描摹了他们的生存状态,“父母在远方,身边无爹娘,读书无人管,心里闷得慌,安全无保障,生活没希望”。在中国GDP总量已攀升至世界第二的背景下,却仍存在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如果这个问题不妥善解决,将波及中国未来的社会稳定和人口素质优化。
上海以博大的胸襟接纳了50万个随迁农民工子女,这可能是一项最大的善政,它带来了亲情、优质教育与来自城市的善意,足以温暖50万颗幼小的心灵以及他们未来的人生,同时也温暖着同龄城市儿童未来生存环境的稳定安宁。
然而,50万,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不但给上海基础教育带来相当沉重的压力,以至于曾经因出生率持续下降,而出现不少缺乏生源的“富余学校”的上海,不得不赶紧补救性地在城郊结合处建设更多的中小学。
建校容易,融入难。当生活背景与家庭环境天差地别的两个儿童群体成为“同桌”,彼此的不适应与各种冲突可想而知。因此,承受压力的不光是上海的基础教育,还有上海户籍儿童及其家长。怎样缓解这份压力,柔性沟通两个群体,兼顾不同的利益诉求,是善政能否可持续发展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数字乡村的背景范文6
但是,探究新农合的财政投入的公平性,我们不能仅从投入财力的单纯数字增长以及城乡财政补助标准均等化的角度,而应该从建国以来长期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长期强调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发展城市而造成的对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和农民医疗保障的历史欠账的角度深入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府财政投入的实质公平性。
建国以来,特殊的国情,导致我国无法像西方国家那样通过海外殖民实现资本原始积累,而不得不通过城乡剪刀差的方式,通过统购统销低价购买农民粮食,然后在向农民高价销售工业品的方式,为我国工业发展积累资金。与此相对应,在政府的财政医疗投入上,也实行重城市轻乡村的政策取向。城市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障有国家承担,而在农村地区,则主要由农民自己出资。显然,这种长期重城市轻农村的做法是不符合公平理念的。
为了更直观的分析,我们参考了济南市2010年统计年鉴,并将济南市及分区县的卫生机构数,床位数,人均床位数等作为考量指标。根据年鉴,市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088家,占全市的60.7,%,为平阴县的12.7倍,济阳县的4.4倍,商河县的11.3倍。而且在这些卫生机构中,济南市区医院数量占市区卫生机构的比例为5.7%,而平阴县的这个数字为1.7%,济阳县为0.2%,商河县为1.1%。市区拥有医院178家,占全市医院数量的90.8%,为平阴县的44倍,济阳县的89倍,商河县的59倍。市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量224家,占全市(252家)的89%,是平阴县的37.3倍,济阳县的112倍,商河县的56倍。市区拥有床位数(包括各类卫生机构)24098张,占全市的75.4%,为平阴县的21.5倍,济阳县的21.7倍,商河县的23.1倍。市区千人拥有床位数为6.92张,为平阴县的2.3倍,济阳县的3.4倍,商河县的4.1倍。市区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为3.91人,为平阴县的2.5倍。济阳县的2.9倍,商河县的3.9倍。以上这些还只是从数量进行比较,而实际中,由于医疗设施的差距卫生人员的学历水平和医疗水平而产生的居民享受的医疗服务质量的差异上没有计算在内,如果把这些质的因素也换算成数字进行考量的话,实际差距将远远大于以上我们做得比较。
概括起来,济南市区同下属县在医疗资源投入和分布的不公平行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医疗机构数量城乡间严重不均衡,过多的医疗机构分布在了济南市区,导致基层各县的医疗机构数量不足,城乡分配失衡。这直接导致了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医疗支撑。这体现济南市城乡医疗设施在量上的不均衡.
二是优质医疗资源过度向市区倾斜,导致基层医疗机构的力量不足,医疗质量低下。市区不仅医疗机构总体数量远超各县,而且集诸如三甲医院在内的优质医疗资源于一身,而各县则主要为普通医疗机构。优质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于济南市区,使得济南各县(市)的医疗资源在质的方面存在严重差距,从而难以在实质上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其对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
三是在医疗机构千人床位数、千人拥有医生和护士数方面,市区占用了过多资源。这直接导致参加新农合的农村居民,更多的只能得到初级的医疗报销补偿,一旦出现大病,需要住院时,往往难以得到即使充足的住院保障。这也体现了新农合在实施中仍然强调保基础,难以保证城乡医疗保障差距的缩小。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出台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综合国力的提高,在国家整体实力有了质的飞跃的前提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构建新型农合作医疗制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通过国家财政的加大投入,逐步扭转这种差异性,从而最终实现城乡居民享受同等水平的医疗保障待遇,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制。因此,为了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质公平性,我们不能满足于仅仅实现城乡间医疗财政投入的均等化,因为这种均等化虽然表面上看似实现了城乡间的一种公平,但实质上是一种可以回避历史欠账的态度。由于这种巨大差异性的存在,仅仅平均用力,城乡间的医疗卫生水平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继续扩大。显然这是不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的初衷的。因此要想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真正公平性,在享受相同待遇水平的前提下,让农民相较于市民交更少的费用,相较于对城市的财政投入,政府财政应更多的投向乡村和基层。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新建医疗卫生机构时,改变过去那种重点医疗机构过度集中的建在市区的方式,更多的考虑城乡地理位置,尽可能的将其建在基层或者基层附近的区域,并以此为基础,将周边乡镇纳入其保障范围。这是从基础上改变城乡间医疗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实现医疗资源城乡分配一体化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