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城市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城市研究报告

数字城市研究报告范文1

这家咨询机构估计,未来一年,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将增加近50%,达到3.33亿人;到2015年,中国网民总数将激增至7.5亿人。

麦肯锡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如今有15%的网民属于重度用户。这个群体中有一部分人,可称为“数字瘾君子”,每周泡在数字媒体上的时间超过28小时。另一重度用户群体是玩网络游戏的年轻人。

还有25%的中国网民属于中度用户。不过,他们可能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网络营销目标群。这一人群由收入较高的专业人士和企业高管组成,他们往往借助网络进行研究和交流,可谓“信息集散人士”,同时还是移动设备的尝鲜者。

数字城市研究报告范文2

9月15~16日,国际城市论坛2011年年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论坛以“建设智慧城市,创新社会管理”为主题,我国首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

围绕论坛主题,与会领导和专家分别从科学执政看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城市变革与城市管理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着力点等方面发表主旨演讲。在第二天的圆桌论坛上,获得2011年度“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的城市代表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这一主题,以化解民怨和顺应民意为主线进行了深入研讨,取得了积极成果。

信息技术引领城市变革 智慧城市重在社会管理的“智慧”

2011年被誉为中国智慧城市的元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上百个地区提出建设智慧(数字)城市的目标,28个省市将物联网作为产业发展重点,80%以上城市将物联网列为主导产业。

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建设,不仅是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城市改造工程,更是一个城市系统重新再造的过程。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组织部部长赵长茂在论坛发言中指出,社会管理的前沿性要求建设智慧城市。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兴起,并推动了产业变革和社会转型。信息网络从一个技术工具正在变成与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科技的前沿性直接投射于社会层面,各种问题直接表现为社会矛盾,并呈现扩大化、关联化、整体化的趋势。在这一背景下,现有的社会管理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市场化、多元化、网络化、动态化的社会环境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日趋严峻。

与会代表认为,智慧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着城市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是从根本上优化城市治理模式、优化城市运行机制的“解决方案”。同时,以信息技术引领城市变革,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的效能和质量,这既是智慧城市的核心要义,也是推动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在此次年会上,“智慧城市实验室”首次公开亮相。作为我国首家智慧城市发展研究平台,该实验室将通过打造可视化的电子政务信息平台、智能化的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和多元化的智慧城市共享空间,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从化解民怨到顺应民意 创新社会管理要抓住本质规律

论坛圆桌会议期间,获得2011年度“中国城市管理进步奖”的各城市代表阐释了他们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实践经验――

山东泰安市从管理理念、管理主体、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等方面探索系统化的社会管理创新,改变了过去单纯管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从单纯重视政府作用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偏重管制、控制向更加重视服务,重视协商、协调转变;从偏重事后处置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真正实现了社会管理惠及民利、保障民安。江苏淮安模式改变了传统事后被动处理的维稳工作方式,实现了事前主动预防,完成了对社会稳定问题由粗放式治理到集约式治理的转变,充分体现了基层基础,源头治理的现代公共治理理念。同时,把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此外,还有北京市朝阳区的“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系统,上海市浦东新区的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厦门市的“无讼社区”等等。

从建设智慧城市,到体制机制创新,从社会风险评价,到政府公共服务,从加强社会参与,到解民怨顺民意,这些来自基层的鲜活实践为我们梳理出未来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路径,那就是无论是决策层面、执行层面、监督层面还是参与层面,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化解民怨走向顺应民意。与会代表认为,民意才是需求,尊重民意才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最本质规律。要把群众满意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顺应民意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环节,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放在社会管理的首要位置

作为此次论坛的一项重要成果,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推出的国内首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城市整体上已进入一个典型的危机频发期,主要表现为五种不稳定因素与九大纠纷极易诱发和放大为社会危机。与此同时,“五全两信”问题正成为社会公众关心的焦点。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医疗安全、生产安全、网络安全成为引发社会矛盾最敏感的“导火索”,而政府失去公信,社会失去诚信又成为隐藏在这些“导火索”背后的“炸药包”。

数字城市研究报告范文3

而零点调查公司为“品质生活――2005中产人群在中国巡演沙龙”进行的研究报告则给出了十条标准,包括: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水平在人民币50万以上;个人总体年收入水平20万以上;自己有一辆轿车、同时拥有高尔夫卡和健身卡等等……

万事达卡的标准是年收入超过5000美元,折合人民币不到5万;而零点调查公司的标准是年收入水平20万以上。不到5万与20万以上,这也太悬殊了吧?我们应该信谁的?

再看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倪鹏飞博士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04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在前四位的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而2005年的“综合竞争力”排在前四位的城市依次又是:上海、深圳、广州、北京。仅仅一年时间,北京的“综合竞争力”就倒退到深圳、广州之后,请问倪鹏飞博士,您这是怎么看出来的?2006年的排序会不会是上海、深圳、北京、广州?2007年会不会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2008年会不会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

数字城市研究报告范文4

经过2012年的狂飙突进,“扩散和蔓延”将不再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下一步发展的关键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和渗透,“分化和差异”将主导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未来走向,这越来越体现在用户的使用方式、应用体验、审美取向和价值理念上。

关键词:移动互联、社会文化

移动互联网是今后十年全球最重要的技术变革因素,人类的工作、生活、市场营销、经济组织形式和政治表达方式将因此产生根本性的变革。

近日,由点心、友盟以及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共同发起的移动互联网研究联盟,在京了首份年度研究报告,研究认为,分化和重组是理解当下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主线。

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主任王汉生分析说,中国移动互联网是在中国特定制度、社会及文化背景下发展的,理解中国移动互联网,必须首先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行为特征。中国社会的高流动性是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增长的社会基础。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这种高流动性仍将存在,构成了中国移动互联网持续发展的动力。

人口的高流动性成为主要“推手”

根据友盟最新提供的数据,截止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智能移动设备保有量超过2亿部,其中,iOS终端6000万部,Android终端1.4亿部。

而根据媒体公开报道,中国智能手机在2012年第二季度的出货量超过4200万部,占全球总出货量的27%,比美国多50%以上。2012年,全球Android和iOS市场平均增长率为33%和12%;而在中国,这个数字是159%和87%;在App应用市场,中国市场2012年第二季度的激活增长率是870%,远远超越全球平均水平。

为什么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增速远超全球?这种繁荣是暂时的虚火,还是长期的趋势?

友盟CEO蒋凡认为,从表面看,千元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为中国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降低了门槛。但从深层次看,移动互联网在中国有着强大的社会基础。

研究表明,中国在近10年有近2亿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大部分是青壮年人口。而户籍制度导致大量隐性城市人口和半城市化人口的存在,中国特有的城市化进程造成了中国人口的高度流动性,周期性的城乡流动、城市扩张带来的通勤时间增加、以及越来越频繁的旅游和公务出行,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增长提供了最坚实的社会需求,这就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不同于欧美诸国的最大特点,也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一枝独秀的根本原因。

“分化与差异”成为未来趋势

移动互联网研究联盟的报告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数字鸿沟依然存在:10%的安卓手机用户拥有除智能手机以外的多种上网工具;12%的安卓手机用户则只拥有手机一种上网工具。其中,高价位智能手机(3000元以上)拥有者拥有多种上网设备的比例高出平均值一倍以上,而村镇用户只拥有手机一种上网工具的比例也高出平均值近一倍。

点心COO黄庄分析说,中国移动互联网在2012年的快速扩散,使得用户智能手机的拥有机会趋向均等化。但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分化和差异越来越体现在用户的使用方式、应用体验、审美取向和价值理念上。

数字城市研究报告范文5

总部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一份研究报告,探究了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及改变依赖出口、廉价劳动力和土地且不计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转向更加依赖生产力增长和国内消费的必要性。报告发现,中国特大城市的数量是官方数据的两倍。特大城市的定义是超过1000万人口的城市。以下是这份报告的一些要点:

1. 特大城市增多

中国政府的统计中只有六个超过1000万人口的城市,原因是它剔除了外来务工人员和郊区人口。OECD将狭义上的行政范围以外的都市地区人口也纳入调查中,称中国目前有15个特大城市。

2. 规模大

经济自由化推动了城市化。1980年,只有19%的中国人口居住在城市。根据政府的预测,这个数字在2020年可能达到60%。来自农村地区或其他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中国城市人口中的比例已经达到一半左右。报告援引政府的数据称,全国的城市中大约有2.74亿的外来人口。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省,三分之一的居民来自中国其他省份。

3. 六成流动人口为年轻男性

2012年,将近60%的中国流动人口是16到40岁的男性。与印度和巴西的流动人口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更高:五分之四的中国流动人口至少完成了初中教育。2010年,中国90%的建筑工人和80%煤矿工人都有流动背景。该报告称,中国的城市官员缺乏与周边地区合作的动力。因此,报告称,“三十多年来,地区竞争一直是改革的主要特征”。报告接着表示,“城市间的竞争造成了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部分重复建设由高增长率承担了,但还有一些被认为是浪费。”

4. 投入本地需求的地方财政不足

从1994年开始的全国税务制度改革,使财政制度更加集中化,流向北京的中央政府的收入日渐增加。中央政府常常是根据当地的户籍登记,即户口数据为社会服务拨款,但这些数据并未算入在城市生活却没有城镇户口的外来人口。现金短缺的市级政府,更缺乏为外来人口提供医疗保健或教育等社会服务的动力。报告称,为了支付这些费用,各市变得过度依赖出售土地使用权和贷款。

5. 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过去30年,中国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从政府数据来看,1978年开始进行经济自由化时,中国城镇家庭的收入是农村家庭收入的2.5倍。到2012年,城镇居民的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3.1倍。尽管农民工在城市里挣的钱比留在乡下的人多,但他们享受不到很多社会福利及住房补贴项目,这些通常是留给有城镇户口的居民的。

数字城市研究报告范文6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事故

中图分类号:U23 文献标识码:A

一、运营事故分类

地铁事故多种多样,地铁领域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领域并以专业、复杂而著称。就像一千个人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划分也会产生不同的事故类型。以事故的自身特点来划分,事故一般有以下几类:

(1)根据国家标准《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GB/T 50438-2007)

我国事故伤害的评定的依据是:是否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伤害,是否造成了经济损失和是否在运行时发生。按照这三个依据由轻到重分为一般事故、险性事故、大事故等五个层级。

(2)按事故类型划分

地铁事故的种类不同,但失事的原因主要有不可抗拒力、人为过失、管理不善、设备出现问题等。而地基塌陷、地铁车辆本身的原因、线路偏移、城市建设、停电等都会导致设备出现问题从而出现事故。这些原因是笔者在研究国内外的事故情况和基于地铁自身特性和事故特性得出的。

二、基础数据调查与统计

一个世纪以来发生在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等地的地铁事故和21世纪初以来北上广等地的1825起铁路事故都成了笔者的研究对象,其中近95%的研究案例都是中国的案例。研究后,笔者发现国外和国内的地铁事故引发的原因是不同的。国外的地铁事故多是由外因导致的,像投放炸药等恐怖活动、失火、乘客不小心掉出车外等常见的导致地铁事故的原因占到了总的事故原因的80%以上。与此不同,中国国内的事故多是由地铁车辆自身的原因、地铁部门的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的。这些原因都是属于地铁管理的内部原因,在总的事故原因中所占的比率偏大,竟然占了70%以上。

笔者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调查了我国国内的地铁事故:

(1)实地调研。在北上广的地铁运营公司经常可以看到本文作者的身影。本文作者相信实地考察的方式可以得到更多的数据,也可以使自己得到的数据更精确、更权威。也正是这种亲力亲为,才使本文作者得到了许多的重要材料,如历年来的地铁事故材料。他还特别针对北京地铁整理了08年以来的事故材料。

(2)参考文献及研究报告。本文的研究和研究结论都是基于相关的专业资料和行业研究报告得出的,力求每一个数字和文字都有理有据,数据绝不会出现过期、缺失和不正确的现象。

(3)网络搜索途径。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互联网的用户,大量的咨询都可以在网上获得。加上以北上广地铁部门为代表的众多城市地铁部门都加入了微博,地铁相关的信息变得原来越透明化、贴近生活化,市民可以通过访问地方地铁部门官网或者查看微博信息的方式了解自己所在城市的路况信息,从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交通工具。

三、运营事故发生规律

3.1事故类型分布

1.国外运营事故类型统计分析

通过总结资料整理得到的一百多起国外地铁事故,得出了发生地铁事故的12种不同的原因,包括:火灾;毒气;爆炸;异物入侵;地震等。

其中,因脱轨导致的事故比例高达20.95%,总共21起,是所有因素中发生事故最多的;恐怖事件及供电发生故障导致的事故发生次数排在第二位,各有17次,占了16.67%;由于故障导致的事故发生了12次,相撞导致的事故有11起,火灾10起,跳下站台导致的9次,其余剩余的均只发生了一次。

2.国内事故统计分析

依据北京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对于发生故障的原因统计,同时针对资料上我国1723次事故,得出以下分类:贻误运营时间超过五分钟的被称为运营事故,在以上一千多起事故中,运营事故占了510次。总的来说,这510次中还分了9个大的方面,53个小的方面。从大方向来看,靠前的事故原因有车辆、乘客、通号等,各有142、97、145次,这些事故原因导致的事故在总事故中占了将近70%。

将国内、国外的事故原因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在国外,发生事故的原因有供电发生问题、恐怖袭击、列车脱轨,在所有事故中占了一大半;而在中国,发生事故的原因有很多,但多为如信号、车辆、车门等发生问题或者乘客跳下站台等这类质量或意识上的原因,这类原因导致的事故在所有事故中占了49.61%的比重,导致这些原因存在区别的主要因素是:

(1)国外地铁历史悠久,机器比较老旧、安全隐患存在较多,因而脱轨现象经常发生。而国际环境动荡,时常有小范围的争端或矛盾,恐怖袭击时有发生,地铁作为安全隐患多、人口密集地带,是最喜欢的地带之一。

(2)这些年,城市轨道发展地越来越好,越来越快,尽管不少技术性难题如配套信号、车辆等已经被解决,慢慢地开始脱离技术被国外所掌控的现状,然而,技术之间的整合还是有一些问题,无法完全融合,最终造成国内的地铁车辆或信号事故发生概率高。

(3)由于乘客跳下站台而导致的事故与国内的大环境有关,现在,民众的生活讲究一个"快"字,必然导致生活压力大,心理承受差的遇到这么大的压力可能会产生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这就是跳站台事件产生的源头。

3.2事故影响因素分布

对比总结国内外的交通运营事故,整理统计其中的相关数据,将发生运营事故的因素归结为:人为因素、管理失误因素、环境因素、设备设施因素这四种。人为因素大都是漏查、不遵守规章制度、指挥等;管理失误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安全教育培训不足、规章制度不完善等原因;环境因素就包括风雨雷电等这些自然原因以及如树木等周围的环境;设备设施因素则是来自桥梁、隧道等的质量问题。

结语

社会的发展使城市的轨道建设地越来越好,伴随着网络越来越普及,城市的轨道交通开始了网络化运作。这样的运作方式使人们在享受服务时更加方便、及时、省心,但事物总是具有双面性,网络化运作带来方便的另一面就是带来了安全问题:客人过多导致服务不完美、不能及时有效的处理突发事件等在网络传播下被无限放大。这些年,发生了不少交通事故,出现了很多人的死伤,这导致了产生了不利的作用,在社会上的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课题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年度报告2011[R].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