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1
到2010年,将基本形成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县有支中心,乡村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
目前,国务院已公布了两批10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777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繁荣发展农村文化”作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内容之一,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多年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2007年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增长25.9%。国家发展改革委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8亿元,用于扶持1086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到“十五”期末,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基本实现。“十一五”期间,又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国家通过转移支付39.48亿元,新建和扩建2.67万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到2010年将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去年11月,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中央专门安排8亿元用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今明两年,中央还将安排28亿元,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财政部将边疆文化长廊建设补助资金和基层文化设施设备维修补助资金从每年11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实施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用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有了明显增加。各地也加大投入力度,落实了一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扶持公共文化建设。目前,全国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2414个、文化馆2806个,乡镇文化站32976个,村文化室103601个,初步形成了覆盖乡村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一些重大有影响的文化项目。广大农民群众可以享受丰富、快捷的数字化文化服务。截止到2008年12月,全国已自建、共建文化共享工程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0万个(其中,配备共享工程专用设备的有19.7万个),工程服务已覆盖全国61.2个行政村的65%。从2007—2010年,中央财政将投入24.67亿元支持工程建设。到2010年,将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县有支中心,乡村有基层服务点,实现“村村通”。送书下乡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问题而实施的文化工程。从2007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3亿元,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1000多辆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
各地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文化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能力,筑实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根基。
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乡村旅游;解说系统;满意度;优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5)01-0035-04
A research of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based on tourist satisfactionanalysis
-Case study of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Li Sen
(Guangxi Eco-engineer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uzhou 545004 , China )
Abstract:Taking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as a case study area, based on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his research has analyzed the satisfaction of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The commentary elements with strong importance and weak performance were "Scenic spots commen-tary content", "scenic region traffic and scenic attractions guide" and "interpretative signs layout" and soon. According to this, this research proposed design model of rural tourism interpretation and the appropri-ate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building of Sanjiang Danzhou Scenic s rural 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and provided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the image of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Ruraltourism; interpretation system; satisfaction; optimization; model
解说系统是旅游目的地诸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目的地的教育功能、服务功能、使用功能得以发挥的必要基础¨。一个优秀的旅游解说系统可以提升游客的旅游效果,增加市场美誉度和重游率。文章选取三江县丹洲景区作为研究地,通过对游客的实地调查,运用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方法,结合SPSS数据分析软件,分析游客对乡村旅游解说系统的满意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解说系统的优化方案,为构建合理高效的乡村旅游解说系统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研究区概况
丹洲景区位于三江县融江下游一个四面环水的岛上。景区内的丹洲村属多民族、多姓氏杂居的村落。景区内民风淳朴,文物古迹众多,环境优美,素有“家家盆景,户户奇石”的美誉。丹洲景区是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景区、广西历史文化名村。景区的游客类型以自驾车散客为主。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17.0对游客的社会属性以及对景区的旅游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评分进行相关分析;并运用IPA法,对各解说要素的重要性和表现性进行评估。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景区的乡村旅游解说系统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于对丹洲游客的问卷调查。调查实施时间为2014年6月中旬至8月中旬,在丹洲景区游客较为集中的丹洲书院、东门城楼、北门城楼、码头、返程渡船等地对游客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并辅以人员访问,共随机发放问卷350份,回收317份,其中有效问卷295份。
调查结果与分析
游客对丹洲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分析
游客对丹洲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整体评价中,有47.7%的游客认为一般,有16.6%的游客表示满意,有35.7%的游客表示不满意。这说明丹洲景区目前的旅游解说系统有待完善。
利用SPSS17.0对游客的社会属性与对景区旅游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评分进行相关分析,见表l。
从分析结果看,游客对丹洲景区解说系统的总体满意度与性别、年龄、职业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学历.收入和出游方式负相关,其中学历与游客满意度的相关性较为明显;游客的学历和收入越高,满意度越低;团队游客相比散客满意度高。
游客对丹洲景区旅游解说系统要素的重要性和表现性评价的IPA分析
IPA(l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即重要性与绩效表现分析。首先,确定所要考核的观测变量和考核分值范围;然后,分别确立各观测变量的重要性(I)及其表现性(P)的分值,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见表2。
在表2的基础上,画出标有刻度的lP图。游客对18项解说要素重要性评分值的总平均数为M(I)=3.68,表现性评分值的总平均数为M(P)=3.16。所以本文在分析时用I=3.68和P=3.16作为象限的分界线(图1),将IP图切割成四个象限。图1中的小黑点表明解说要素的位置,数字“l”至“18”分别代表18个解说要素。
第1象限要素分析第1象限的要素表现性和重要性都很高。落在第一象限的4项要素分别是“2.导游员服务态度好、热情大方”、“5.导游词对主要景点、土特产及美食进行解说”、“12.景点、景观解说内容简明、准确、生动”、“15.交通节点指引标识内容清晰,导引性强”。根据数据分析也看出,除第15项之外,其他3项,重要性和表现性的差值较大。因此,景区应加强导游员的培养与培训,通过导游员这扇窗口,使丹洲的风物人情更好地展现在游客面前。
第Ⅱ象限要素分析第Ⅱ象限的要素表现性高而重要性低,包括“6.标示牌所选材质与环境协调”、“7.标示牌颜色美观,与环境协调”、“9.标示牌的高度合理”、“16.旅游接待设施标识内容清晰,导引性强”、“18.环境及安全管理解说标识内容清晰,警示性强”5项。其中第“6、9、18”项的表现性与重要性的差值为负值,说明丹洲景区对于这几项的建设较为完善,现状优于游客的心理预期,在今后的建设中这几方面不必再过于强调。
第Ⅲ象限要素分析第Ⅲ象限的要素表现性和重要性都比较低,包括“1.导游员普通话标准、口齿清晰,善于与游客进行沟通”、“3.导游词包含丹洲的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4.导游词注重对丹洲生态美学价值的介绍,引导游客欣赏”、“8.标识牌样式与环境协调,趣味性强”、“13.景点、景观解说内容图文并茂”5项。这5项中,第1项比较接近第Ⅳ象限,且表现性与重要性的差值达到了1.32,在今后的建设中,对导游员的培养与培训仍需加强。
第Ⅳ象限要素分析第Ⅳ象限的要素重要性强,而表现不佳,包括“10.标示牌的位置布局合理”、“11.景点指引标识牌内容清晰,导引性强”、“14.景点、景观解说内容突出景区特色”、“17.一般便民设施标识内容清晰,导引性强”四项。第“10、11、17”项对游客起到至关重要的导引作用,假若建设得不完善、不科学,则直接影响游客的游览效率和旅游感受。经调查发现,不少游客在游览即将结束时还没找到闽粤会馆、丹洲书院,而非常具有乡村生态美的“融江沙洲”在整个解说系统中形象模糊,首次登岛的游客根本无从知晓。游客对第14项“景点、景观解说内容突出景区特色”的行前期望较高,而其表现性在各项要素中居倒数第5位,亟待引起景区管理部门的重视。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乡村旅游主要以散客为主,游客对自导式解说系统的依赖性较强,对景区交通及景点导引、景点解说内容、解说牌的布局、导游员的自身素质等解说要素有较高期望;这些解说要素和游客的期望均有一定差距,亟待完善。
乡村旅游解说系统优化研究
解说内容突出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主旨
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是乡村性。乡村旅游解说系统的解说主旨是对“乡村性”的解说。丹洲景区的乡村性体现在沙洲、柚林、小院、奇石、美酒、腊味等风物上,这是真正打动游客的“丹洲特色”。目前,丹洲景区的景点、景观解说内容较为平淡,只对古城墙、城门、丹洲书院等文物古迹进行简单交代,而游客感兴趣的丹洲风物却鲜有提及,没有突出景区的“乡村性”特色。可针对具有丹洲特色的重阳酒、蜂蜜、柚子茶等乡村风物进行详细的解说,再配以趣味性的解说设施,提升游客的旅游感受,使其领略到乡村旅游的价值所在。
构建景区多层次的解说信息模式
丹洲景区现有的解说信息较为单一,在美感度、生动性、趣味性等方面有待加强。笔者认为,除交通导引等服务性的解说信息外,景区应对其他旅游解说信息进行分层,从浅层次知识传播型解说到中层次技能传授型解说,再到高层次情感价值型解说。针对不同的解说层次,运用不同的手法,设计相关解说信息。如知识传播型解说信息的设计应简洁生动,技能传授型解说信息的设计应强调游客的参与体验,情感价值型解说信息的设计要能触动游客的心灵,使其产生共鸣。
解说媒介的多元化
景区目前的解说媒介以解说牌为主,比较单一。应结合景区多层次的解说信息,打造多元化的解说媒介。如解说牌、参与性的解说设施、互动型的解说平台、向导式人员解说等等。调查中有游客反映,不知道去哪儿请导游,并且如果只是花钱请人带个路,就没有必要了。说明游客仍希望享受到高质量的导游服务,但景区的导游服务与游客之间没有建立便捷的服务通道。作为一个管理完善的景区,应拥有高素质的导游队伍,为景区的旅游解说系统锦上添花。
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3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18世纪英国诗人库柏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
时至今日,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已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从老牌的“城市中心”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到无数的新兴城市如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以及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等,全球70亿人口已有近一半居住在了城市,而到2050年,世界三分之二的地方将变成城市。
事实告诉我们,人类已迈入“城市时代”。城市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繁荣和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资源紧缺、城市贫困、文化冲突等诸多挑战。 优美宜居的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追求
矛盾无处不在,如何科学应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有效解决城市问题的路径。
从全球来看,2015年可谓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年。在这一年,联合国通过了到2030 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部17 个目标中,有11 个是“建设具有包容性、安全、有复原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与此同时,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全球城市以及美国西雅图、德国弗莱堡等其他领军城市也已经纷纷制定了到2030年要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战略规划。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城镇化”道路上也面临经济发展与社会福祉、人与城市、城市与自然的多重挑战。在中国,无论是北上广等率先发展起来的超大城市,还是正在建设中的中小城市,其发展的过程几乎都是以高的生态消耗为代价,由此引发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疾病、冲突等问题都使得城市陷入了“不可持续发展”的漩涡。
如何在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不再只看重冷冰冰的数字增长,而要在规划设计、管理治理时更注重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 涉农期刊 数字化传播 新农民 发行模式
科技更新换代频率的加快,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视听体验、阅读方式。数字化交互方式的运用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载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颠覆了传统的期刊发行模式。而这种数字化发行模式的出现,对出版者、读者及其相关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一、期刊数字化发行模式的迅速崛起
数字化发行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新方式,是借助二进制数字的方式把期刊所要传达的信息包括文字、照片、视频、语音等,存放在特定的服务器中,通过网页、通讯运营商、手机类APP 运用、电子阅读器等媒介传播的出版发行形式。
涉农期刊数字化以易得性、及时性、全面性、低成本等优点,填补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技术资源之间的交流空白,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式,加速了信息传播的进程,给农业期刊的制作与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我国目前尚处于期刊数字化的初级阶段,传统期刊纷纷组建以现有品牌为中心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传统平台与数字化平台的相互推进、相互补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2013 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数字出版业实现营业总收入2540.4 亿元,而其中,期刊数字化销售与数字报纸收入增长仅为7%,远低于数字出版整体增速,这说明期刊出版物的数字化平台尚需进一步加强,①同时也表明当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业的抗衡、甚至是取代传统出版依旧有巨大的困难。
纵观国内市场,传统期刊数字化的崛起只是迫于市场和科技的压力,将传统期刊文本数字化成网络信息,用管理期刊编辑发行的方法来打造数字化平台;而少有期刊能够大刀阔斧的改革,按照互联网思维建设期刊的数字化平台,从崛起的“百度”、“新浪”、“网易”等国内互联网巨头的手中夺取市场份额。
二、涉农期刊数字化发行的必然性
1、国家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2013 年8 月,国务院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方案》指出:到2015 年,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0%,行政村通宽带(有线或无线接入方式)比例达到95%。②
2、农村信息化对涉农期刊的冲击
宽带农村是宽带中国的重要组成,也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在以宽带为载体的数字化信息进入农村后,传统涉农期刊的功能逐渐式微,期刊已不是农村农业生产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昔日,期刊、电台、电视“三足鼎立”的农村信息的大众传媒时代以被集三者于一身的互联网所打破。互联网以自身的独特性造就了其他大众传媒不可匹及的影响力。
同时,涉农期刊读者群发生了变化,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网民的数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急剧增长。尤其是随着全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现今农村的20—40 岁的主力人群,都能很好的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便捷性也使农村居民更倾向于接受这种无纸化的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方式。
3、涉农期刊的传统发行模式面临的问题
邮政发行系统的矛盾日益突出。国有邮政系统独揽天下,邮递成本也不断提高,涉农期刊的发行成本已经高达40%。我国农村有6 亿多人口,有阅读杂志能力的人群至少有3.6 亿。但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真正有阅读期刊习惯的连2%都不到。此外,进城务工人口的快速增加,农村常住人口减少,涉农期刊面向的受众群不断缩小。2013 年,乡村常住人口62961 万人,比上年减少1261 万人。况且,进城务工人口中95%以上初中以上学历。③农村常住人口要么是儿童、要么是老人,均不是涉农期刊可拓展的受众群体。近年来,城市最低保障工资不断上涨,就业岗位的不断增加,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也在不断提升。按照2014 年深圳市最低保障工资计算,个人年内最低收入在20000 元,而现今粗放型的农业生产,农村收入的相对减少,导致了大量的用户放弃了涉农期刊的阅读。
涉农期刊的内外困境,将其数字化、信息化改革推上了日程。如何借助数字化,使期刊重新赢回受众,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成为所有涉农期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涉农期刊数字化发行模式的着力点
从信息化发展的历程看,未来农村信息化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网络化,以互联网为主的网络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农村,用于传递文本、图片、音频、动画和视频等信息。二是专业化,专业化服务将进一步突出“, 小而精”将成为农业活动中的重要表征,将农业活动分解为无数的细节、过程和阶段,每个单元都要形成专业化服务。三是傻瓜化,即农村用户使用信息简单方便,实用性、模仿性强。④根据未来农村社会的特点及其要求,涉农期刊应与时俱进,平步于甚至是超前于农村的发展,为健康农业的建设保驾护航。
1、涉农期刊内容的转变,由综合性向专业化或情感化方向分散
传统期刊大都是综合性期刊,既有专业性的科普知识,也有怀乡念故的诗歌散文。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与接收速度,人们获取信息的目的性也日益增强。
首先,增强专业性的科普知识,打造专业的数字化期刊。《农村百事通》从创刊以来,坚持以“为农民生产生活当参谋,为读者经营致富当顾问”的办刊宗旨,以“服务大农业”为己任,以“传科技,授知识、教方法”为内容特色。开门见山地引导农村群众“做什么、怎么做”。
其次,贴近“新农民”,挖掘乡土特色,拓展潜在读者。2006 年1 月,《读者·乡村版》作了重大调整,更名为《读者·乡土人文版》。该期刊,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内容的定位,主要传播情感类要素,获得了城乡读者的欢迎。
2、涉农期刊宣传方式应主动、积极,由之前单靠邮政代为推广的方式转变为全方位推广方式
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的推广方式,一是涉农期刊数字化应依托互联网,要想期刊进入人们视野、走进农村并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利于互联网自身的宣传是不可缺少的;二是手机平台的运用,运营商短信、WAP 网页及APP 客户端运用。相对于互联网的普及来讲,手机的便利性、易学性使其在农村得到了很好的普及。目前移动通信运营商已经开通农村服务平台,为农村群众提供技术服务。
利用杂志自身的准确定位和参考价值,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书屋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科技下乡活动”等政府服务项目,有选择性地免费向农民赠送期刊杂志,并推广数字化杂志。参加各类农业展览会,改变“靠天吃饭”的观念,宣扬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由单纯的技术支持拓展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支持,延伸服务广度与深度,打造生产预测、疾病控制及产品市场的拓展等一体化信息提供服务,赢得受众的信赖。《农村百事通》自1992 年成立读者服务部以来,每年都为读者邮购农产品,培训实用技术,这也受到了全国广大读者的广泛欢迎,从而实现杂志的口碑效应,打造了自身的品牌。
3、涉农期刊数字化合作对象的多样化选择
高等院校、农业企业、政府农业部门,独立在各自领域为农民服务,服务虽然专业化但并没有为农民带来全面效益。各类农业机构单位一直经由涉农期刊,向农村提供生产生活的重要信息。涉农期刊应借助自身在农村的优势和地位,打造信息的数据库体系,减少搜索和应用的难度。
不能把期刊的销售作为期刊寿命的终结,而应以期刊的销售为开端,带动农业市场、农业科研机构的一体化;经由期刊提供更多的咨询渠道,读者可与技术人员、产品厂家咨询与反馈,建立农业虚拟产业链。而借助于互联网数字化的优势,虚拟产业链的建设也更为简单和迫切。农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式都迫切需要进行转变。期刊的数字化发行可借助网络自己检索功能,形成不同的板块和体系,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期刊的关注点,而应更多的关注“生态农业”、“幸福农村”的时代要求。
近年来,“三农”服务的力度不断增大,农村生产资料的集中,高层次农业从业群体的出现,为农业期刊及其数字化的发行模式提供了更为专业和广阔的市场。农业逐渐摒弃以往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像工业和第三产业一样,需要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的指导;而且,我国农产品市场需求量的庞大,决定着农村杂志市场的广阔,也决定着农业信息的数字化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城乡一体化传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4B140】
参考文献
①《2013 年新闻产业分析报告》,2014-09-17
②《宽带中国战略及其实施方案》,2013-08-17
③《2013 国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2014-01-20
④张向红,《顺应信息化趋势发展农村科技期刊》[]]《.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8):9-11
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5
目前一些地方乡村财务帐目及管理异常混乱,集中表现为“五不清”,即一是会计帐册混乱不清,财务收支既不公开,也无人监督;二是专项收支不清,村里卖地办厂,建公路补偿及水电费征缴款项不清;三是村与乡里上交定购、提留、农业税等帐不清;四是乡村集体收入算不清;五是村与队、户帐不清。
一“五不清”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目前乡村会计基础工作差,具体表现在:一是帐簿设置不规范。“糊涂帐”、“流水帐”、“包包帐”较多,核算乱;二是原始凭证不规范。白条抵库现象严重,签字手续不全,自批自报、自买自报等现象时常存在;三是报表不齐。有相当部分乡镇企业有年报无季报或有月报无年报;有的报表数字是根据上级下达的计划和任务倒算出来的,采取“统计加估计”的方式上报的,结果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四是会计档案不全,有些凭证、帐簿、报表没有及时分类归档保留,一两年就遗失了。
2、管理体制不明。目前在乡村财务管理权问题上一直意见不一致,客观上存在着乡村两级财务由乡级农经站,乡级财政所或乡镇企业局两线管理,造成了机构重叠,人员冗多,管理职权、范围不明确。
3、财会人员素质不高。据调查,目前村乡财会人员普遍年龄老化,文化程度低,大多数没有经过专门培训。
4、对管理者制约不严。不少乡村领导不熟悉财会知识,“外行”管“内行”现象履见不鲜;而且有的乡村领导财经法纪观念淡薄,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个人说了算,长官意识严重。
5、财务监督不力。不少乡镇很少对乡村财务进行定期审计,没有监督机制,没有审计组织机构,缺乏民主理财和群众监督意识。
二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
由于目前乡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五不清”问题,造成了目前乡村经济的重大损失,影响了村里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得村党支部缺乏号召力和凝聚力,各种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所以完善乡村财务管理、财务审计、民主理财制度在当前是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建议:
1、围绕“统”字,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规范监督程序;二是统一帐、表、册、据,规范会计操作程序;三是统一审批手续,规范支出管理;四是统一业务培训,规范交接手续;五是统一档案专柜,规范财务资料。为此,乡镇领导必须提高对乡村财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使之逐步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强化“责”字,加强会计资料管理。乡村财务档案是记录和反映乡村业务的重要证据,是乡村财会的信息载体,因而必须要管理好财务档案。首先是对会计凭证、帐簿、报表以及其它会计资料进行全面清理,逐月逐年装订成册,立卷归档;二是要专人保管,专柜专地存放;三是对会计档案存档、移交、查阅,要建立存、交、查登记簿,完善手续,明确责任,避免资料的丢失。
3、明确“章”字,建立健全约束机制。建章立制是乡村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要解决乡村财务混乱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定区域内制定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为此,首先要建立乡村财务跟踪审计制度,尤其是不相容职务控制制度,设立主办与出纳会计,实行帐款分开;三是建立“一支笔”审批制度,控制多头批款,多头报销现象。
4、着力“训”字,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财会人员是村乡里的“内当家”,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法制观念,要有较高政治觉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此,各级领导应重视对乡村财会人员的培养,定期进行业务培训,争取尽快地把国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新的财税制度,贯彻落实到乡村一级;同时乡村也要建立会计人员认证上岗制度,即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上岗,按照其资格证的级次,持证应聘相应岗位之职。
5、注重“稳”字,保持财会队伍稳定。多年来财会人员队伍不稳定问题一直困绕着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稳定的会计队伍。因此,首先应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凡经群众推荐,村委会上报,乡镇考核合格,应由乡镇会计管理站审批并统一颁发聘书;二是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乡村财会人员的配备、考核、聘任以及劳动报酬、岗位责任制等均作出明确规定,不经乡主管部门批准,不得任意调换和聘任财会人员;三是对乡村财会人员进行全面清查,建立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网络,以便储备和统一调配整个乡镇的会计人员。
6、突出“严”字,定期开展财务审计。针对一些乡镇存在的财务不民主,帐目不分开等问题必须建立一整套监督机制,强化内部约束和外部监控制度。因此,首先县、乡两级应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组织,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审计人员,对乡村财务实行定期审计、专项重点审计和不定期抽样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努力做到“民主评议,逐月定审,季度复审”,及时发现问题,就地解决;二是逐步建立乡村会计报表必须经会计师审签有效制度。由社会专业机制根据“两法”、“两则”等法规,配合政府财税的工作来行使社会监督职能,从而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良好社会氛围。
7、坚持“明”字,真正做到民主理财。农村财务能否如实向群众分开公布,能否接受群众的监督,事关重大,它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农村的稳定,因而农村必须要实行财务分开,进行民主理财。对财务公开的时间、内容、地点,管理及效益要进行逐一规范。时间上要定期公开;地点应设在住户集中,位置显眼,群众易看到的地方;公布时,所有的帐目必须都是上级审计部门审计合格的;公布后,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的建议。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要本着实事求是,对党和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对财务公开中揭发出来的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要在群众进行民主评议的基础上,该纠正的纠正,该查处的一查到底。:
数字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6
当前农村灌渠的水利建设仍跟不上大农业发展,部分重点任务推进缓慢,农田灌区渠道改扩建、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明显落后于大江大河的治理,不具备抵御常遇洪水的能力,依然是水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的主要薄弱环节。乡村灌渠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毁和待建工程信息资料缺乏,农村水利统计工作建设明显滞后。大型灌溉水工设施续建配套未补全和渠道渗漏严重,工程项目建设投入与需求差距大,灌区的病险水库数量多、分布广、问题复杂,除险加固任务依然繁重。农业灌溉统计调查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基层统计力量比较薄弱,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基层统计部门灌溉水况统计分析往往仅以同期数据相比较为主,未进行有针对性、倾向性、建议性的深入分析,缺乏参考价值。不重视统计指标的准确性、严肃性,也不根据考评或其他需要随意变动资料的口径、时间。对档案资料的建设和管理没有充分考虑信息数据库建设,灌溉统计数据未能建立统计信息的软件设计开发,统计方法单一,管理目标简单。
灌溉经济信息缺漏,统计指标陈旧基层呈报的农田灌溉统计报表中,发现与灌溉项目相关的文件和图表资料不齐全。例如:工程概况、水工建筑物投资规模及构成、项目前期及审批工程统计信息、灌溉计划投资安排和项目完成进度等统计信息缺漏。另外,拟建农田灌溉项目的审批信息和资料尚未整理建库,前期工作的统计管理台账尚未建立,优化整合规划管理的信息资源也未完成。灌溉基层统计管理人员缺乏,兼职多,统计队伍建设不完善。农水统计方法大多采用层层上报的统计报表制,基层的统计报送则是由农水供灌单位向各级水利部门报送统计数据。目前,许多农村小型水库基本上没有水管单位,水管员的工作也无法到位,涉及灌溉运行及乡镇水利设施供水运行的统计指标数据,基本上是在多年前的统计资料中,由灌溉部门统计人员根据掌握的情况,根据阶段内的变化相对估算,进行增减或推测,造成统计数据准确性较低。灌溉统计信息服务同大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表现为农业灌溉水利信息产业和农村信息市场的不发达,未能认识农村经济统计的重要性[2]。
标准化、规范化的统计计划和管理系统亟待建立农业资料统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系统欠缺,导致统计信息管理与监测不准,统计基础不强同样反映在农水灌溉工作上。例如:规划计划处掌握的节水灌溉、蓄雨节水灌溉面积和灌溉农水处掌握的不一样,同从灌区报上来的各数据也不一致。工程统计指标概念不清。比如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与实际建成的耕地灌溉能力不符,灌溉统计数据反映的仅仅是有效灌溉面积,实际灌溉面积远大于此数据。再如农田地小尾渠供水数据缺乏,仅按实际田亩推测估算,或直接按一定田亩上交水费数评估灌溉供水效率。指标设计不完整,农田灌溉统计信息数据的收集和具体统计调查停留在原有基础上,数据抽样率太低,造成灌溉统计调查单位的数量急剧增加,特别是自负盈亏的水管基层单位,难以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且对统计的支持和配合程度下降,虚报、瞒报现象时有发生,主管农业水利统计部门获取真实统计信息资料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在对灌溉统计报表的规范上,还需不时核对校正。
统计信息管理人员缺乏,业务素质不高灌溉统计机构缺乏,给统计信息建设与管理带来一定难度。统计工作人员更换频繁,具体管理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灌区有关统计人员对统计指标不能认真理解、严格掌握,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一些业务员没有较强的统计理论知识,不懂科学的统计方法,更不知道怎样搞好统计分析,只能从数字上进行一些简单的、粗浅的对比,对统计信息处理重视不够,更谈不上统计信息的建设管理。农业水利统计工作人员专业结构比较单一,大多数由只熟悉一般统计知识业务的财会专业人员充当统计工作,或由一般的工程技术人员临时统计,人员的知识面窄[1],既满足不了各地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纵深方面发展。
统计信息网络管理尚未建立一体化的协同管理模式灌溉信息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系统的管理,统计信息建设和监管缺位,与国家经济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信息管理技术创新滞后,安全性和风险性较大。未认真梳理、整合水利灌溉统计网站各服务事项,登载与农田灌溉事项、办理统计信息流程相关的农村服务内容,不能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路径和办理流程。
灌溉统计信息管理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由于农业基层统计单位的工作经费本身就紧,不能满足平时各方面需要。加上现有灌溉工程设施不很齐全,水工程配套设备和更新改造、扩建的经费缺口大,资金需求量大,统计工作管理上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未能得到根本重视。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灌溉统计管理信息软实力农业统计信息化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早建立农业灌溉信息管理系统和应用配合模式,建设农业经济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管理系统和信息沟通系统[2]。具体拟采用Microsoft平台数据统计管理软件实用模型,数据交换编辑监测、查询、分析评价农业灌溉新技术,运用Passport信息管理服务的统计新方法完善基层的统计服务体系,并尽量采取SPSS统计应用软件对灌溉数据统计分析、均值比较。最近一些省份农科统计人员结合农业水利实际,会同信息技术人员创新研制开发了一种SIMS(SeamlessIntegrationofMultisourceSpatialdata)———数据格式集成转换系统的统计软件,服务于农业灌溉领域数据库建设。SIMS实际上是一套运行于网络环境下,基于大型关系型数据库系统,融合C/S、B/S结构于一体,以科学、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方法为核心,支撑统计信息运行全过程的统计数据管理、处理、保存和开发利用的工作平台。它是基于统计系统现有的软/硬件及网络环境,开发支持各级统计机构统计业务数据处理工作,该软件包同时集报表数据处理的设计(定制/布置)、数据采集(输入/审核)、整理(汇总/计算/查询/输出)等功能为一体,并将逐步成为统一规范的统计工作信息化平台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统计数据传输、分析、处理、监测中,对推动农村灌溉统计信息建设与管理工作起到很大作用。农业灌溉统计信息智能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开发适应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灌溉统计信息服务的硬件和软件,引进和普及高科技的信息设备是我国农业灌溉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加大统计信息建设项目申报,增加资金投入,解决好统计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为农业灌溉统计信息的建设创造有利条件。#p#分页标题#e#
开发创新,保障灌溉统计信息服务质量统计信息的管理是统计工作的生命[3]。统计信息质量建设与科学管理,体现在统计数据的搜集、加工整理、保存、分析和开发研究全过程,因此资料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有用性和简便性应成一体,用以综合衡量灌溉统计信息是否满足用户需求[4]。从农业灌溉统计信息的形成过程看,高质量的原始统计信息资料,通过高水平的加工整理,才能形成高质量的统计信息,农田灌溉部门统计信息的服务态度、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也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紧跟农业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整合和完善农村水利灌溉统计程序[2]。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农业水管单位要以农村灌溉信息模式创新为核心,着力推进农业重点领域的农田灌溉技术创新,开发科学适用的统计产品。
加强统计信息数字化建设,提高统计数据管理规范标准统计数字化建设是实现灌溉统计信息管理现代化中的关键核心技术[4],通过数字化建设,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这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并要求灌溉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通过建立以高科技数字方式存储的农业水利统计数据库,也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使灌溉基层单位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夯实灌溉统计基础,健全基层统计工作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我国农业发展变化要求,关键看农村基层统计信息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统计管理人才队伍,必须加强农水部门统计人员各种管理技能和各种素质的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灌区统计分析能力[5]。要对统计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提高统计效率。针对当前灌溉基层单位统计队伍力量薄弱的状况,要着力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加大管理统计工作的支持力度,稳定基层统计队伍,提高对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