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疗卫生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疗卫生现状

医疗卫生现状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 478.2 R 197.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1014-02

【关键词】 卫生服务研究;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高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是为高校学生和教职员工服务的卫生机构。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推进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在运行中也面监许多新的问题。高校教职工参加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定点医疗保健机构,高校医院不再是教职工就诊的必选或首选医院。在经济体制转变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大学生公费医疗制度的发展,医疗保健机构作为高校的“附属”设施,不可能得到学校的重点投入,设备添置难,医务人员进修培训难,高学历、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引进难,学校医疗卫生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影响了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的建设和医疗保健水平的提高。

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市高等学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在规模建设、科室设置、人员队伍配置等内容的调查研究,全面了解上海市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医疗保健机构现状,为上海市高校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出建议,促进高校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

1 对象与方法

选取上海市高等学校28所,高职高专类学校26所,中等专业学校56所,总体覆盖率为82.1%(高等学校覆盖率为90.3%,高职高专类学校为86.7%,中等专业学校为76.7%)。被调查学校均设有校内医疗保健机构,各校区也均设有分支机构。对选取学校医疗保健设置、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及卫生人员职称构成情况进行调查。

2 结果

2.1 卫生机构 由表1可见,各院校在医疗机构设置上大多以门诊部和卫生所为主,科室设置较齐全,除预防保健科和综合门诊室外,主要开设的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口腔科和妇科;高职高专类学校以卫生所和保健站为主,主要以综合门诊的形式提供医疗服务;中等专业学校设为保健站和卫生保健室,提供综合门诊服务的仅占57.1%,所有高校和半数以上的中专学校医疗保健机构也承担着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工作。2所高校设有住院病床并提供住院服务,其他各校通常提供门急诊服务;但门急诊观察床设置率较低,设置床位数较少,总体设置率为45.5%,3张以上床位设置率仅为13.6%。

表1 上海市高等学校医疗保健机构配置及服务情况

组别学校总数内设医疗保健机构12≥3类型综合医院门诊卫生所保健站卫生保健室/医务室服务内容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生指导服务方式门诊急诊住院

高等学校28151031186212828252762228172

高职高专学校262312014183242423221626100

中等专业学校5655100004214523649443245370

合计110931251191062181048897931052106332

【作者简介】 张浩(1983- ),男,上海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卫生、卫生经济。

【作者单位】 1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23;2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 复旦公共卫生学院;4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通讯作者】 马进,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23。

2.2 卫生人员 参与调研的学校共有医卫技术人员1144人,其中医师667人,卫技人员477人。医卫人员实配达标校比例为20.9%,但各校在人员配置上也存在失衡现象,有些院校在应配人数和实配人数短缺明显。总体来看,其中全科医师比例基本达到要求;但从学校层面看,达到要求的学校只占41.8%,中专学校医师配备数以1~2人为主,见表2。

调查学校的内设医疗保健机构中,90.9%达到“医卫人员占总在编人员比例80%以上”的要求,且高校、高职高专类学校、中专学校达到要求的比例均在90%以上。总体来看,中、高级技术职务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的62.2%;但从学校层面看,达到要求的学校只占46.4%。见表3。

表2 上海市高校校内医疗保健机构全科医师比例

组别医师总人数全科医师人数达标学校数

高等学校461131(28.4)12(42.9)

高职高专学校10120(19.8)9(34.6)

中等专业学校10543(41.0)25(44.6)

合计667194(29.1)46(41.8)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表3 上海市高校校内医疗保健机构中高级职称医卫技术人员比例

组别医卫人员总数中高级职称人数达标学校数

高等学校860558(64.9)15(53.6)

高职高专学校13771(51.8)11(42.3)

中等专业学校14782(55.8)25(44.6)

合计1144711(62.2)51(46.4)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进一步分析发现,医师中中、高级职称人员的比例相对较高,占70.3%;各学校达到要求的比例也有所增加,尤其是高校医疗保健机构中中高级职称医师占总医师数的75.0%;中专学校达到要求的学校比例较低,为46.4%。见表4。

表4 上海市高校校内医疗保健机构医师中高级职称比例

组别医师总人数中高级职称医师达标学校数

高等学校461347(75.3)21(75.0)

高职高专学校10158(57.4)15(57.7)

中等专业学校10564(61.0)26(46.4)

合计667469(70.3)62(56.4)

注:()内数字为百分率/%。

3 讨论

本次调查显示,上海市高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设置类型有限,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简单;卫生人员分布不均衡,中高级技术职务人员比例不合理。针对于此,笔者建议如下:(1)学校和政府应在经济上加大投入,政策上给予强化,高校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重要功能和设置标准应该严格以预防保健和传染病、常见病的防治为主,而非包揽全部医疗任务。(2)以加强学校卫生室认证建设为第一阶段目标,在建设过程中着重通过人员队伍建设带动工作条件的改善。在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进行功能定位的同时,提高校内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的准入要求,并按照全日制学生和教工综述的1.5%左右比例对医疗卫生保健人员进行定编,定期进行绩效考核。同时加强对卫生人员的职业培训,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稳定专业思想,更好地实现其为师生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功能。(3)明确人员任职资格,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应具备全科医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师的育人技能,因此,建设双师型(医师、教师)的人员队伍是校内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4)学校心理咨询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不能等同于以服务成人为主的心理咨询师,必须具有心理学、教育学背景以及医学、预防保健学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共同组成心理咨询团队的形式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下,学校卫生工作不仅需要满足学生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还应该为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保障的需求而不断探索发展。学校卫生保健机构只有不断加强基本建设,完善医疗保健人员队伍发展,在社会医疗改革发展中准确定位,进一步细化预防保健工作,扩大健康咨询范围,探索系统化的健康教育模式,才能实现保证在校师生员工的基本健康需求,保障学校工作的稳定、健康、顺利开展。

4 参考文献

[1] 张毅.高校医疗保健机构运行中面临的新问题.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3):69-70.

[2] 石阶瑶.高校卫生机构在改革中的定位.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14(4):131-133..

医疗卫生现状范文2

(一)农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现状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

世界发达国家农村卫生服务人员为每1000人拥有10名卫生服务人员。除此之外,按WHO的标准,医护比为1:2,我国是1:0.61,农村则更低。WTO推荐的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是1∶3∶1,我国农村是1∶2.4∶1.83。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县农村的卫生人才奇缺,空编严重,人员素质偏低,结构欠合理,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退休的多、引进的少。许多乡镇卫生院找不到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和有执业资格的医师。有的乡镇卫生院医生要分管多种工作,如后勤,财务,甚至还要参与乡镇工作等,用在本职工作及学习的时间很难保证。现有农村医卫人员的医技水平也不容乐观,大多数农村医生都是初级职称。我们在走访当中发现有些私人诊所的医生都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职称。或者有些村卫生所的医生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有的仅仅只是经过几个月的培训。 由于医技水平有限,很难为当地老百姓解决看病问题,仅能提供一些最简单的医疗服务。当遇到略大一些疾病时,手足无措,无力解决,要么让病人转到大医院,要么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特别是农村土生土长的医生(过去叫“赤脚医生”)专业知识欠缺,这些人大部分文化程度比较低,有很多医生是依靠祖传的一些土方法然后就自行开业成了医生。目前农村绝大多数是私人诊所,它们凭借其廉价、快捷的优势为多数农民之首选,然而私人诊所的医生专业知识有限,只能对付小病,缓病。对于急诊的处理知识不全面,有些急诊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而错过抢救时间。

(二)农村现有医疗条件和待遇普遍较差

目前农村乡镇卫生院缺少先进仪器设备,同时原有的设备陈旧,并且无专业人士应用,通常都是临床毕业的学生去使用,比如说X光机不是影像专业的毕业生,而是普通临床专业毕业生使用。对于村级卫生所设备更少,有些必要的急诊抢救设备都没有,比如说氧气瓶等。一般的农村卫生室都是普通的民房,一个药柜,几张椅子,其它就没有了,诊所的布置也不合理。因此对于村卫生室只能处理一些小感冒,对于简单的急救都是很困难的。现在的医疗体制基本上还是以药养医的体制。乡镇卫生院医生的生活待遇还是靠自负盈亏,一些贫困县农村的乡镇卫生院由于自身技术力量不足,医疗器械落后,群众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看病,而一些较难的疾病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又看不好,导致基层卫生院本身收入比较低,有很多医生的平均月工资不足千元,有的甚至在500~800元不等,导致一些有技术的医生选择跳槽或到沿海打拼。目前培养一名医学大学生至少得花费5~6万元(民办医学院则更高),毕业后,若到这些缺医少药的农村就业,不吃不喝工作5~7年后也只能挣5、6万元。面对这样的现实,医科毕业的学生大多不愿意到边远和贫困地区工作。现有的乡镇卫生院或乡村医生,特别是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通过学习和培训后大多想方设法到条件好的县级医院工作。这样更造成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人才严重不足或奇缺。

(三)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83%的被访问者表示医疗费用过高。农村群众常这样感慨,“现在干什么事情都敢想,就是不敢想生病”。进一次医院一个普通感冒至少要50~80元。输一次液吊两瓶,一组能量,一组消炎,成本只需10至20元,医院要收50~150元。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价格平均翻了几番,新药特药价格尤其昂贵,医院处方用药价格比药店要贵50%以上。同时,医生在给患者治病时,往往存在开大方、开重方、开新药的现象,甚至多开不少辅助药品。虽然现在90%的农民都参加了新农合,报销比例也有提升,但仍不算高。据汝城县汝合医组发〔2010〕1号文件规定,2010年度的住院补助比例在2009年的基础上上调5%,即定点医院乡镇级为80%,县级为65%,省市级为55%,定点民营医院参照定点医院补助政策但补助比例相应降低5个百分点,其他医院为30%至45%。医疗费用支出比例过大还是使许多农民得了病进不起医院,看不起病。30%的被调查者年家庭医疗卫生支出超过2000元,占家庭年收入的20%以上。到2010年,汝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2000元,所以,不少农民有病不敢上医院,只有“小病拖,大病扛”。据调查显示,农村有30%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40%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

二、农村乡镇卫生院、所对全科医生的需求状况分析

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需要更多的全科医生。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紧缺,乡村医生并不是全科医生,他们有的只是普通的中专毕业生。他们所学习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只是民众普遍认为是医生就应该知道许多,久而久之乡村医生就默认成了全科医生。然而像湖南汝城的边远乡村都没有医生,一个村都没有一个卫生室,一个小的感冒都得走十多里路去买药,或者请别的村的医生上门诊治。目前农村的医生大多数实际是内科医生,但由于要面对和诊治各种疾病,之后又成了外科儿科医生等。也很少有参加了全科医学的培训,更少有人拥有全科医生执业证书。我们对株洲、湘潭、浏阳、望城、娄底、郴州等市县部分农村卫生所及乡镇卫生院的300份调查表进行统计,拥有全科医生执业资格证书的医生只有35人,占11.7%;接受过全科医学培训的有180人,占60%;其余的既没有全科医生执业资格,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并且分布不均。相对于娄底、郴州,其他几个市县的医生在职称、学历、全科医学知识等方面比较有优势。对于娄底、郴州等地区的农村,一个乡镇只有一所卫生院,而且医生人数很少,设备不齐全。对于农村卫生所,医、护人员一般没有区别,医生既是医生又是护士,医护比例完全不能达标。

目前农村缺少医生,主要原因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农村乡镇,他们认为农村卫生院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没有很好的晋升机会,同时条件比较差,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同时以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医学生投身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我们从湖南省卫生厅获悉,湖南省在改善乡镇卫生院硬件条件的同时,将以全科医生培养为重点,提升乡镇卫生院“软”实力,力争到2012年实现每个乡镇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三、培养全科医生有效途径分析

(一)要在教学中逐步增加全科医学的内容

医改高度重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把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近期,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到2020年,我国将通过转岗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以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的现状,我国还专门提出要实施农村定向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目前,我国设立全科医学教学机构的高等医学院校并不多,仅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设立了全科医学或者家庭医学部,开展全科医学的研究和教学。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应改变只偏重培养大医院专科医生的做法,在教学课程中逐步增加全科医学的教学内容,在全科医生培养方面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的作用,研究解决全科医学教材、师资等关键性问题。在全科医生培养短时期内难以全面到位的情况下,高等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门类齐全、临床教学资源与经验丰富等优势,积极参与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切实提高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教学培训课程设置应包括:医德医风;人文学科课程(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课程等);临床医学课程,内容上要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满足农村卫生服务要求;应用课程,开设全科医学概念、全科医生临床策略、卫生事业管理和社会健康保险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原则上应实施目标教学,注重整体观念,采取医教研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建立全科医生实习基地。

(二)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做到全而精

对广大农民朋友而言,大医院和知名医生离他们比较远,唯有身边的全科医生能在第一时间告诉他们如何防止食物中毒,如何预防心肌梗死,如何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因此,与远离农村的大城市大医院的服务相比,他们更欢迎贴近他们身边且掌握全面医疗技能、保健知识的乡村全科医生。所以,全科医生应具有综合服务能力,一是社会适应能力。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扎根农村基层的奉献精神,严谨的医疗作风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二是医疗能力。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以及必需的护理知识及技能,能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能初步处理危重急诊病人及做好病人的转诊工作等。三是预防保健能力。掌握和加强预防保健、康复医学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可以进行社会调查、筛检与农村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检测,以及对村民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开展健康教育等卫生方面的服务。

(三)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支持力度

医疗卫生现状范文3

【关键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消毒供应室; 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 集中管理

doi:10.14033/ki.cfmr.2017.1.0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1-0061-03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担负着医院可重复使用物品的回收、清洗、包装、消毒、灭菌及发放工作[1],如果消毒不彻底会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2],供应物品不完善可影响临床诊断与治疗。所以,消毒供应室的设备配置和运行必须要满足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工作的需求,又能达到预防或控制疾病传播,保障临床医疗用品使用安全[3]。目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设备配置严重匮乏、建筑布局及流程不合理、清洗消毒灭菌质量得不到保证及管理制度相对滞后[4],显然无法满足现代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工作需求,因而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势在必行。本研究于2014年6-12月对海阳市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设备配置及运行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并掌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现状及医院管理人员对接受集中消毒供应服务的意愿,探索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供依据。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山东省海阳市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调查内容包括消毒供应室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建筑布局、医疗器械清洗流程及消毒灭菌效果鉴测等。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展开调查。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与访谈内容是根据2009年卫生部针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3项强制性行业标准进行设计表格,即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第1部分:管理规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5-6]。调查者将实地考察看到的和访谈结果填写在对应的表格里,随机抽取供应室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进行监测,结果详细记录在专用登记表。对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室工作人员及医院院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现场发放调查问卷表,调查前说明调查目的,逐条解读问卷项目,取得被调查者的知情同意,20 min内当场回收问卷,由调查人员进行统一评判。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2009年卫生部针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3项强制性行业标准中相关内容规定,判定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消毒供应室的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建筑布局、医疗器械清洗流程及消毒灭菌效果鉴测等,是否符合行业标准相关内容规定要求,核实调查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将收回的有效问卷调查表、实地考察与访谈内容调查表,按各项目输入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调查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17家为乡镇卫生院,2家为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有独立消毒供应室有4家,合格率为21.0%;供应室实行集中管理、操作流程基本符合要求有3家,合格率为15.8%;有消毒供应室专职工作人员的医院有6家,合格率为31.6%;70%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室的设备配置、管理制度及操作流程等不符合规定要求,见表1。

2.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室建筑布局情况

调查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供应室建筑布局基本符合要求有4家,合格率为21.0%,80%以上消毒供应室没有实行分区管理,无污净专用通道等必要的布局,见表2。

2.3 供应室设备配置及设施情况

本次{查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设备配置和器材的配置合格率在15%~36%,大部分消毒供应室的基本设施配置不到位,见表3。

2.4 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情况

调查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供应室的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情况,见表4。

2.5 市场需求

调查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有17家(89.5%)愿意接受集中消毒供应服务,并同意使用消毒供应中心(CSSD)提供的器械,其中,3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议每日提供下收下送1次,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议每周提供下收下送2~3次。费用方面:如独立单包装剪刀1把3元,清创缝合包1包10元,阑尾手术器械包价格80~100元等,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有18家(94.7%)能接受。

3 讨论

3.1 建立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重要性或必要性

根据2009年卫生部针对《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3项强制性行业标准,要求消毒供应室的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必须符合标准,才能保障临床医疗用品使用安全[7]。然而,这次对海阳市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运行现状调查的发现与3项强制性行业标准要求严重不符合,基层消毒供应室基础设施设备简陋,大部分供应室建筑布局及流程不合理,建筑面积与位置都不符合要求,清洗消毒及灭菌设备配置落后,以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为主,无超声波清洗机、高压水枪及烘干柜等,消毒灭菌设备滞留于早期的消毒功能状态,供应室未实行集中管理,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缺失,器械物品使用的棉布包装存在污渍及破损情况,70%的供应室消毒灭菌工作人员由其他岗位人员(如未持有压力容器操作上岗证书的护理人员)兼职且未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器械干燥保养不规范,以目前现有的供应室设备配置、人员配备及管理制度等,无法保证消毒灭菌效果质量。因此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势在必行,用专业人员做专业的事,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保证各种医疗器械绝对无菌及使用安全,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保障措施。

3.2 建立消毒供应中心(CSSD),节约人力物力成本

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又叫超级消毒供应中心(CSSD),指那些具备对所在区域内多家医疗机构(如医院、门诊、诊所、保健机构等)的全部可复用医疗器械进行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发放功能的消毒供应中心[8]。消毒供应中心(CSSD)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每家医院都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消毒供应中心显然是不可能的。政府部门也鼓励符合要求并有条件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CSSD)为附近医疗机构提供消毒供应服务[9]。建立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后,将各医疗机构可复用器械及物品实行消毒供应中心的集中管理,集中清洗、包装、灭菌和发放,进行专业化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清洗消毒物品的质量,确保再生医疗用品的安全性,节约人力物力,减少资金投入成本,有效地达到资源共享。

3.3 有效地提高医疗用品消毒与灭菌质量

建立消毒供应中心(CSSD),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自行配备医疗器械或以租赁的方式实行有偿供应服务,消毒供应中心对可复用的医疗器械进行回收、清洗、包装、灭菌、监测及发放。实行市内消毒供应物流配送,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物品的及时、安全、足量配送。消毒供应中心实行区域化管理,实行集中化、专业化、信息化管理[10],先进的清洗消毒灭菌器械设备配置,专业的供应消毒工作人员,规范化的操作流程及科学的管理制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医疗用品消毒与灭菌质量[11]。

通过本次对海阳市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的设施、设备、人员、建筑布局、流程、资金投入、清洗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等方面展开调查,论证海阳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CSSD)管理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能有效地将资源整合与共享,提高医疗器械清洗消毒灭菌质量,保证供应安全与效率的最大化,有效地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减压减负。

参考文献

[1]李秋玲.试析消毒供应室潜在的风险与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 (36):120-122.

[2]刘明秀,王玲,朱堂琼,等.18所基层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中心现状调查[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5,14(12):851-853.

[3]曲立美.集中式中心供应规范管理模式在消毒供应室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24):41-43.

[4]潘晓琼,潘晓雅,郑祥超.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现状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6,33(3):261-262.

[5]寻凌福,欧洁梅.区域性集中消毒供应模式的实施[J].现代医院,2013,13(12):89-91.

[6]魏静蓉,府伟灵,廖建梅,等.重庆部分医院灭菌工作的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4(1):60-61.

[7]朱清平,陈义连.消毒供应中心集中管理后在优质护理中的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9):72-73.

[8]廖小h,陈善泽,傅臻,等.建立区域性消毒供应中心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3):12-14.

[9]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ws310.1-2009,ws310.2-2009,ws310.3-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9.

[10]葛朝珍,倪晓平,蒋辉权,等.杭州市医院医疗器械清洗质量监测分析[J].中华院内感染杂志,2013,13(4):35.

医疗卫生现状范文4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236-01

前言

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是落实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一基本原则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效率,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按照上级部署,我市于2011年开始启动了基层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截至2012年9月,全市所有9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了绩效工资,初步完成了岗位设置,部分乡镇卫生院公开选聘了院长,并对富余人员进行了分流,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稳步推进。

一、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96所,其中乡镇卫生院83

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所,共有在职人员6587人,其中在编5183人、专业技术人员4891人。调查发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2315人,占35.14%,具有执业护士资格1400人,占21.25%;高级职称47人,占0.7%,中级职称1142人,占17.34%,初级职称3821人,占58.01%,无职称1577人,占23.94%;按学历构成看,本科学历246人,占3.7%,大专学历2341人,占35.53%,中专学历3249人,占49.32%,无学历751人,占11.45%。

二、困难和问题

1、素质参差不齐,队伍结构亟须优化。

一是医护比不合理。共有医疗人员2315人,护理人员1400人,医护比为1:0.61,与乡镇卫生院医护比1:1的要求相差甚远,更严重的是个别乡镇卫生院连1名取得护士执业资格的人员都没有。二是职称比例失衡。乡镇卫生院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占18.04%;初级职称占58.01%;无职称占23.94%。三是学历普遍偏低。乡镇卫生院里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仅为35.53%,中专及以下学历占52.95%,更有少部分根本无行医资质的人员在其中滥竽充数,提升了医疗风险。

2、编制总额不足,人员分流难度较大。

我市各基层医疗机构现有工作人员6587人,尚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正常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但上级下达编制仅4587名。在此情况下,我们按照上级的要求,就人事制度改革进行艰辛的努力,完成了编制岗位设置,推行了院长聘任制等工作,但在人员分流上,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一是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全面推开,分流后将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二是一次要分流达1800人,无疑将直接对社会稳定造成较大的影响。

3、部分医院身份特殊,定编定岗难以落实。

涟源市斗笠山矿区医院、桥头河矿区医院,双峰县第五人民医院、骨伤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新化县芦茅江医院是因撤乡并镇、企业转制等原因设置的,既不属于县级综合机构,又不是建制镇卫生院,一直得不到国家在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基建项目、医疗器械配置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经营状况十分艰难。双峰县第二人民医院和双峰县青树坪中心卫生院整合成新的青树坪镇中心卫生院后,从根本上解决了原来的特殊身份问题,但导致了人员严重超出编制标准、办公用房短缺及医院规模与乡镇卫生院职能定位不相适应等问题,人员定编定岗更难以落实。

4、绩效工资制度不完善,挫伤业务骨干积极性。

按照省里统一部署,我们在全市所有94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全面实施了绩效工资,以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财政补助、基层医务人员个人收入挂钩。打破了以前“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按业务收入与贡献发放工资的格局。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在实施绩效工资前,其收入水平往往是医院的人平收入的5-6倍,而实施绩效工资后,收入差距大幅缩小,实际又恢复到了“大锅饭”时代,起到了“奖懒罚勤”的作用。尽管奖励性绩效工资部分向业务骨干有所倾斜,但相比以前其收入大幅下降,严重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了这些业务骨干纷纷外流。

三、对策和建议

1、增加编制总量,严把准入关口。

根据娄底市主要属于山区(其中新化、冷水江、涟源还划入了武陵山片区)的实际情况,建议按每千名服务人口1.4人核定编制数。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制度改革,卫生系统不再接收没有取得卫生系列执业资格的退伍军人安置任务,杜绝不具备卫生专业执业(从业)资格的人员进入卫生专业技术岗位。国家必须出台相关政策,对通过提前退休或病退、自谋职业、学习提高等方式分流的不具备卫生专业执业资格的人员所需经费,由各级财政分担。

2、落实财政保障,建立长效机制。

争取各县市区财政逐年增加卫生投入,其增长幅度要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长幅度,要将卫生经费列入预算,并落实到位,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医保支付政策,落实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的补助,建立起稳定的补助渠道和长效的补助机制。尤其是落实人事制度改革中分流人员的相关工资待遇及提前退休、病退人员待遇等支出费用,使得农村卫生人员基本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有保障,稳定基层卫生队伍,确保基层卫生稳步发展。

3、加大培养力度,提高队伍素质。

一是要培养定向医学本科生,保证他们毕来后能到基层工作。二要重点培养学科带头人,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要加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建立一支兼职的人才培训师资队伍,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从面上提高专业技术队伍的总体素质。三是制定宽松政策,支持卫生人员在职学历教育,提高队伍的业务水平。四是健全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作制度,真正根据卫生院的需求选派好医生,试点一所卫生院就搞好一所卫生院。五是继续对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晋升中、高级职称实施政策倾斜(农村卫生中级职称降低5分,农村卫生高级实行单独考评)等诸多稳定农村卫生人才队伍的政策,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4、明确特殊身份,科学设定岗位。

将由于特殊历史原因设置的涟源市斗笠山矿区医院、桥头河矿区医院,双峰县第五人民医院、骨伤医院、第二人民医院、新化县芦茅江医院尽快定性,以便能享受县级医院或乡镇卫生院在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基建项目、医疗器械配置等政策待遇,还有利于上述单位更好地开展岗位设置,科学设定岗位,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医疗卫生现状范文5

摘 要 农村社会医疗保障的实施和进一步深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农民需要获得医疗保障,另一方面却面临着有一定参与率,但参与率不高的尴尬。本文主要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农民对农村合作医疗需求的分析,对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不高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西部地区 农村合作医疗 需求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由合作医疗基金组织和个人按一定比例共同负担医疗费用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它曾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中最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取得过世人瞩目的成绩, 农民对上世纪70年代的合作医疗制度记忆犹新,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中老年人,对于合作医疗免费打预防针,减免部分医药费,村卫生室依靠中草药预防病等往事非常怀念。但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现存的合作医疗保障已经从原来的辉煌走入了当前的低谷,无论是覆盖面还是保障水平都已萎缩,使广大农村再次陷入了医疗保障的空白区。[1]

2003年以来,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扎扎实实、积极稳妥地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因此,农民希望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尤其是贫困家庭迫切需要可靠的医疗保障。

一、云南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情况

2005年云南省人口、农民收入情况统计表 单位:(万人、元)

人口统计情况 云南总人口 乡村总人口 农村参加医保人数 特困人口数

4450.4万人 3137.5万人 602.51万人 405万人

2005年统计,全省总人口为4450.4万人,乡村人口3137.5万人占总人数的71%,其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602.51万人,仅占农村总人数的19.2%。作为一项“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是自上而下的。这里,政府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理所当然是运作主体,县乡两级公立医疗机构也是积极主动的,农民则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被宣传、被动员、被要求……始终被动的农民似乎不知道自己应当是合作医疗的主人和受益者。尽管通过行政手段获得较高甚至很高的“参与率”,但实际上农民的“参与度”并不高,即内心的认可程度、信任和信心不足,热情不高。

二、农民对获得社会医疗保障希望迫切

对云南砚山县稼依镇戈白村、店房村、小稼依村,阿猛镇阿猛村及广南县阿科乡阿科村(共计11个村小组96户393人)进行以下问题的调查结果

问题 你对农村医疗保障的需求达到什么程度?

反馈结果 一 般 需 求 188人 47.8%

特 别 需 求 165人 41.9%

不 需 求 39人 10%

问题 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否会对你的生活有积极的影响?

反馈结果 认为有一般影响 70人 17.9%

认为有较大影响(能够提高医疗保健水平) 153人 38.9%

人为有很大影响(能改善生活质量) 106人 27%

认为没有影响 43人 10.9%

说不清楚 21人 5.3%

在对被调查的地点11个村小组96户家庭393人关于“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需要程度”问题的回答中,有47.8%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需要,41.9%的被调查者认为特别需要,两项合计达90%;只有10%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需要。在对“建立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是否会对生活有何影响”的回答中,有17.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般影响,38.9%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够提高医疗保健水平,27%的被调查者认为能够改善生活质量,三项合计达到84%;认为没有影响的仅占10.9%, 5.3%的认为不知道。因此,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是符合老百姓需要的。

一方面云南农民严峻的生存条件,低收入的客观事实要求应该实行合作医疗,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民对合作医疗也是有很强的主观愿望的。另一方面则又表现出参与度不高的现象,是什么导致了农民这一矛盾心态的产生?

3、云南省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了解不足

由于部分地区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农民不知道农村合作医疗为何物,加上农民自身的封闭性和被动性,致使许多农民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利弊不了解,也就不热心。同时有思想观念上的局限性,在农民中广泛存在侥幸心理,另外、在报销机制上也存在不利于农民参与合作医疗的因素。

调查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了解情况,有58.8%的人听说过,但对其政策具体的内容如补偿办法等却不清楚,21.8%的人对这一政策,一点都不了解,甚至没听说过。不少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依然心存顾虑,主要担心缴了钱不受益,特别是害怕“进了医院缴费就是无底洞”。

(2)部分农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筹集困难,无力支付医疗费用。

目前许多村集体经济已没有了积累,农民收入大都来源单一,经济承受能力较低,面对广大的农村弱势群体,仅靠中央、地方财政和农民个人集资,资金来源有限;云南省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农民收入低,可支配现金少,贫困地区农民筹资困难,尤其是贫困农民,虽然安排了贫困医疗救助资金,但远远不能解决贫困人群参加合作医疗的问题。由于贫困医疗救助制度不完善,贫困医疗救助资金有限,贫困医疗救助的能力有待提高。如会泽县是国家级贫困贫困县,据调查有3%左右的人看不起病。一位老乡说:“不是那些人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是他们连吃饭都没得吃,那里有钱看病。就是交了5元钱,生病了也看不起病,钱也是白交,干脆就不交。”所以国家在实施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时候应该考虑为农村社会中低收入者的提供更优惠的医疗政策,让农民感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好处。

(3)政府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与农民取向的矛盾

针对农村合作医疗是保小病好,还是保大病好的实际问题。政府主张农村合作医疗主要保大病,而大多数农民认为:第一,大病是小病积累的结果,小病及时医治,大病就会很少;第二,保小病,大家都会受益,参与积极性就会高;第三,保大病不可控,超出了农民的管理能力;第四,大病应该以政府救济为主,家庭保障另想办法救济,不应该纳入社区合作医疗的范畴。从政府这几年的合作医疗试点经验来看,一方面是人均30元钱用不完(大病最高只报3000-5000元,群众还是看不起大病),另一方面是很多人小病不去看(小病有可能拖成大病);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政府认为在为群众做好事,另一方面群众认为政府并没有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

(4)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自身体制的不足,制约了发展。

笔者对文山州广南县阿科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存在的问题调查资料如下:(调查户数/人数:167户/291人)

问题1 你当前看病就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人数 比例

反馈

结果 认为乡镇医院医药费太贵,比私人诊所贵得多。 73人 25.1%

乡镇医院医疗水平有限,医务人员素质不高,医治不满意。 75人 25.9%

认为路途太远,就医不方便。 63人 21.6%

认为入院手术太复杂 55人 18.9%

认为满意的 25人 8.5%

问题2 你赞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吗/

反馈

结果 认同这一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看病负担。 151人 51.9%

认为有利有弊,需要完善。 121人 41.6%

无所谓 19人 6.5%

问题3 你对农村合作医疗有何顾虑?

反馈

结果 担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不稳定 143人 49.2%

担心报销资金无法兑现 85人 29.2%

无顾虑 63人 21.6%

问题4 对管理机构的意见

转贴于 反馈

结果 获得补偿,比较难办,程序也比较复杂,办事效率不高。 132人 45.4%

对农村医疗保政策的不了解导致获得赔偿时不方便。 91人 31.3%

比较方便,很满意。 68人 23.3%

在问及当前农民看病就医存在的最大问题时,有44%的人认为现在乡镇医院医药费用太贵,家庭难以承担,在农村调查时,农民还反映农村医疗保险定点的乡镇卫生院医药费用更贵(相对于私人的诊所医院)。而且根据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规定,只有在指定的定点医院就医所产生的费用才能得到补偿。农民在许多时候并没有得到实惠,反而增加了看病负担,特别是农村常见的多发慢性病(如风湿和骨质增生等),不但不能治好医药费还很贵。另有45%的人认为乡镇医院就医程序复杂,医疗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技术水平较差,医疗设备陈旧,农民不能从其获得满意医疗保障。农民大病小病不愿去乡镇一级医院就医。同时也有38%的人认为乡镇医院路途太远,不方便就医,只有15%的人对当前乡镇医疗状况还比较满意。

国家对农村推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有73%的农民表示支持认同这一政策,减轻了农民遭遇重大疾病时的医药负担。可以看出农民对于参保的积极性很高、期望也比较大。15.4%的人认为这项政策有利也有弊,自己也有其它的看法。在问及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有何顾虑时;有44%的人担心新型农村医保政策不稳定,怕钱白投了,27%人对其获得补偿时,担心资金无法兑现,办理时程序复杂。也有20%的人对此无顾虑,相信政策带来的巨大实惠性和稳定性。

农民从农村医疗保险管理机构获得补偿,这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也是农民最为敏感的问题,同时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执行和落实的关键所在。有43%的人认为从管理机构获得补偿不方便,要获得补偿,比较难办,程序也比较复杂,办事效率不高,29%的人承认是自己对农村医疗保政策的不了解导致获得赔偿时不方便,只有24%的人认为办理农村医保补偿,还比较方便,很满意。

四、改进西部地区农民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的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受到农民的欢迎,也迫切希望能够加入进去,并且在部分试点地区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也确实为农民带来了实惠减轻了看病负担。但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新生事物,涉及面广,覆盖人口多,地区差异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还存在着认识尚未完全到位,筹资成本较高,补偿方案需进一步改进,制度措施不够完善,管理能力亟待加强,农村现有卫生体制对于农民参与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改革仍须加大力度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进行大力进行宣传引导。

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做法,使其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从而引导农民不断增强自我保障和互助共济意识,并最终形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传单等形式宣传合作医疗对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大意义。同时,宣传各级政府对开展合作医疗的支持和承诺,宣传合作医疗的相关规定,宣传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和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重视,通过宣传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参加合作医疗是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农民对医疗服务有效需求和互相共济的重要举措,以此改变农民的医疗消费观念,消除农民参保的疑虑和困惑,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使全社会支持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人参加合作医疗,人人享受合作医疗。

(2)强化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

针对农民对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顾虑,建议应对定点卫生院利润率进行合理限制,以薄利多销为经营宗旨,建立行政监督机构,完善监督制度,及时发放农村合作医疗就诊卡,使每个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凭卡实行医疗保健,使农民既当受益者又做监督者,对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情况定期实行公开,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作情况和定点卫生院的财务账目定期进行审计。[9]

(3)应制定较科学合理的医疗补助标准。

科学合理的利润率是巩固提高合作医疗成果的基础。利润率太低或者太高,都会影响医疗机构和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要加强对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制订出合理的补偿方案,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对维护农村农民健康权益和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教育,教育农民如何正确地分析评价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利弊,根据不同健康状况下农民的心理开展工作。二是要根据年度内的资金使用情况,对没有享受合作医疗的农民群众本着无病关心的原则,为这部分农民开展一次健康查体,并确定将这一措施落到实处。真正使有限的资金用于农民群众的疾病医疗和保健,让农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否则,就会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4)提高农村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和扩大受益面,在农村中逐步建立大病救助政策。

要让群众既少花钱又能看病。要严格执行药价标准,保护农民群众合法利益。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当十分注重农民的参与,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变“高”的参与率为“深”的参与度。包括从政策设计、具体实施、筹资与监督管理各个环节都应当体现参与性和公开性。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模式的农村合作医疗,不宜搞“一刀切”。重点应当及时由“保大病”调整为“预防保健为主”。一方面国家加大对农村卫生防疫、健康教育,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的投资力度。另方面合作医疗资金使用方向着重放在社区能够治疗、不需住院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杜绝“小病拖大”、“大病等死”。变“大病统筹”为在贫困山区农村实行普遍的“大病救助”。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负责,并可吸收民间捐赠。管理上须与“合作医疗”完全分开。“大病救助”不同于目前已经实行的“农村特困医疗救助”,覆盖面应当更广些。建议由政府扶贫开发部门或民政部门负责,另设专项基金。

(5)加强农村保障相关法制法规建设,应严格规范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权责,维护农村合作医疗的信誉。

要将全部合作医疗资金纳入县级财政专户储存,做到医疗基金统一管理,设专门基金专帐、专户,县合作医疗办公室每月定期审核汇总基金运行情况,由财政部门根据审计结果,开具申请支付凭证,提交银行,办理资金结算业务,直接将资金转入定点医疗机构银行帐户,对农民群众应当享受报销的要简化手续,定期办理,对整个基金的监管要责任到人,防止失控。真正使合作医疗实施过程公开化、透明化,要实行基金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当前,县乡镇财政普遍困难,但要确保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防止任何形式的挤占、挪用,确保所筹资金每一分钱都花在合作医疗上。同时,要放宽转院条件,简化审批手续,要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办法,对违反基金管理规定的要严肃查处,不能姑息迁就,要将合作医疗的收支情况进行公示张榜公布,确保农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6)加强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建设和加速培养农村卫生人才,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民参保的热情。针对乡镇卫生院存在的机制不活、医疗水平低,设备陈旧的问题,合作医疗定点医疗应加大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的投入,改善就医条件,方便群众就医,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农民群众放心就医。要合理配置卫生资源,鼓励支持医学专业大学生到乡镇医院工作,为乡镇医疗水平的提高注入活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的医疗保健得到较好保障。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并严格代购药品管理,切实保证代购药品的质量,只有这样,农民的医疗保健才能得到保障,才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总之,要加强和完善农村社会医疗保障的法制建设和体制建设,使农村社会医疗制度对农民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参与热情,通过提高农民的参与度成为解决当前农村合作医疗困境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胡兰英.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J].《农村经济》,2005,(11):70─72

[2] 罗平县委宣传部

[3] 董忠播.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问题. 《云南社会科学》, 2004,(3)64─66

[4]郭家骥. 云南省情认识新论.[J].《云南社会科学 》, 2004,(2):82─84

[5]张新生.构建供求平衡的农村社会保障[J].《农村经济》,2005,(9):90─94

[6]韩留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根本性障碍[J].《农村经济》,2005,(12):84─86

医疗卫生现状范文6

关键词:老年人;健身;健康

中图分类号:G 80-051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3-0202-0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his paper makes analysis on elderly physical exercise condition in communities, rural areas and pension institutions from Shen County, Dongchangfu District, Linqing City in Liaocheng of Shandong.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rural elderly fitness consciousness is weak, with nearly 1/3 elderly people not participating in physical exercise. The primary purpose of the elderly fitness is to build up a good physique. The choice of fitness event is low intensity aerobic exercise. Elderly people are in lack of social sports instructors and fitness venues, and the standard of sports consumption is low. It suggests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the investment in physical fitness for the elderly, and further implement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elderly sports.

Keywords: elderly people; fitness; health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使更多人享受运动快乐、拥有健康体魄。人民身心健康、乐观向上,国家必将充满生机活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人口红利下降、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态势,而老年人身心健康会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社会的界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就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或地区[1]。根据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老年人体育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群体。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老年体育,引导更多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通过体育锻炼改善老年人健康状态和生存质量,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便捷、有效、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为了解老年人群体的体育健身现状,笔者对山东省聊城市的老年人健身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1 研究方法

1.1 问卷调查法

山东省聊城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本市总人口的8.72%,该市具有老龄化城市的典型性。以聊城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用多阶段抽样法和随机抽样法,选取聊城市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清市市区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放问卷400份,所有测试者均为自愿参加,回收问卷364份,有效问卷335份,有效率83.75%。其中:男性157人,年龄为(66.74±4.95)岁,最大年龄为77岁;女性178人,年龄为(69.13±5.06)岁,最大年龄为79岁。

1.2 访谈法

将聊城市的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省辖市临清市及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作为抽样单位进行第1阶段抽样,抽出莘县、东昌府区、临清市;再以社区、乡村为抽样单位进行第2次抽样;最后以老年人为抽样单位进行第3阶段抽样。其中每阶段抽样采用随机抽样。深入到聊城市辖的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省辖市临清市及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多个社区和村,对60 岁及以上、意识清晰,无明显的身体生理缺陷、具有自理能力、愿意接受调查的老年人进行访谈,询问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目的、时间、方式、内容、困难等。由于调查对象为老年人,为保证对文化水平较低或视力欠佳的老年人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调查员多进行一对一询问式调查。同时,走访健身团队的领头人、健身场所的管理者,专访社会学和体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

1.3 文献资料法

从CNKI中获取相关文献,对文献进行分析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2 结果与分析

2.1 老年人体育健身参与的基本情况

2.1.1 老年人体育健身参与率

如图1所示,在335份有效问卷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为8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6.57%;偶尔参加锻炼的人数最多,约占44%;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98人,接近总调查人数的1/3。

参加锻炼的人数超过调查总人数的2/3。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健身意识也随之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的队伍中;但数据同时显示还有不少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基本不参加体育活动。

2.1.2 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动机分析

从表1可见,对于聊城市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目的非常明确,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为首要目的;其次是娱乐身心、调节情绪,为27.49%;再次是加强社交,为19.12%。选择最少的是陪家人朋友一起锻炼,仅为2.59%。

调查发现,聊城市老年人锻炼的目的多种多样。总体来讲,老年人最看重的是体育运动显著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满足生理需求;其次是满足心理需求。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慢性病患病概率大幅增加。老年人不仅希望延长生命的长度,也更渴望提高生命的质量。加之老年人在退休后,与外界交往减少,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老年人希望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增加社交机会,寻找精神寄托,摆脱孤独和寂寞感,减少内心空虚,维护身心健康[2]。

2.2 老年人体育健身的项目分析

据统计,在调查问卷中所列的几项健身项目中,慢走项目是聊城市老年人健身的首选,占24.02%;其次分别是太极拳、太极扇、太极剑19%、广场舞17.27%;除“其他”外选择比例最少的是登山0.94%。分析认为:聊城市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只有外出时才有机会登山。由表2可见,老年男性和女性参与率都极高的是慢走项目,均居于第1位,原因主要在于慢走的安全性高、受限制少、运动强度低,又能够有效增强体质。除慢走外,男性老年人选择球类的人数比较多,在项目选择上更偏重于乒乓球、门球、羽毛球等带有竞争性的体育项目,而女性老年人则选择偏静态的太极拳、太极扇、太极剑项目,并有17.27%的老年女性纷纷加入广场舞的大潮中。总体而言,聊城市老年人选择的健身项目多为有氧运动。老年参与者普遍认为:有氧运动不仅对于降血压,降血脂,控制血糖等慢性疾病的防控有一定的效果,还能增强体能与耐力,能使人精神愉快、改善老年人体质、抵御疾病、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2.3 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特征分析

2.3.1 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频率分析

由表3可见,在每周的锻炼次数上,聊城市老年人选择比例最高的是每周一两次,共占44.18%;其次是每周3次,比例为15.52%;再次是每周4次,占7.469%;选择比例最小的每周5次以上,占比3.58%。其中,60~69岁年龄段的老年人中每周运动2次的比列最大,其次为每周3次、每周1次。每周健身5次以上的老年人中,70岁及以上的反而比60~69岁的人数多,这些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之所以仍能坚持高频率的体育锻炼,基本得益于形成了“锻炼-身体强健-锻炼”的良性循环。

聊城市体育事业发展受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制约,调查中不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占到总调查人数的30%左右。其中 7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占比较高,这主要因为高龄老年人受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的制约,另外,受老年人思想认识的局限,他们多数一直为生计长期从事劳动强度大的繁重工作,这些人群文化程度不是太高,成长和生活环境没有让他们形成体育健身的认识和价值观。

2.3.2 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持续时间分析

如图2所示,抽样中聊城市老年人每次健身持续时间达到0.5~1 h的有101人,占比为42.62%;其次是0.5 h以内的,占比为29.96%;再次是61~90 min,占比为22.36%。无论是锻炼持续时间,还是锻炼的频率,受到身体状况、自身心理条件和家庭生活的影响,接受调查的老年人均根据自身情况,保持适量运动的原则,一般锻炼持续时间和运动量、运动强度都不太固定,随意性较强;但总体保持一定锻炼持续时间和运动量的老年人均表示从锻炼中受益匪浅。

2.4 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场地分析

健身场地和体育器材设施是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从锻炼场地的选择上看,聊城市老年人健身场地首选是离家距离较近的住宅小区,占比为35.57%;其次为公园(广场),占比

为32.38%,略低于住宅小区。选择比例最少的是其他,约为1%;再次是学校体育觯占比为2.52%,最后是街道和收费体育馆。由此可见,聊城市老年人健身选择的场所主要是住宅小区、公园(广场)、公共体育场等这些免费场所,而且他们倾向于就近健身。对于收费的体育馆则只有9.06%的老年人去,他们认同“花钱买健康”这一新健康理念,但真正花钱消费的人数并不多。学校体育馆对外开放较少,即使开放,有些场馆收费,基本没有多少老年人去健身。

2.5 老年人参加体育健身的组织形式

聊城市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主要方式是在晨晚练活动站点,他们一般集中在住宅小区的空地、附近的公园和广场;和朋友同事一起锻炼的比例为25.94%,排在第2位,充分证明了老年人参与锻炼的交友目的和增加社交的动机;其次分别是与家人或自己锻炼,比列分别为21.41%、14.22%;参与单位或社区组织的活动人数比例为5.16%,说明聊城市各单位、社区近年来已开展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开始重视全民健身工作,但社区体育组织的活动数量仍不多,单位也较少,为退休的老年人专门组织活动,老年人体育活动组织化程度较低。大众体育健身俱乐部组织很少,仅为0.78%。

2.6 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消费情况

如图3所示,聊城市老年人对体育健身的消费投入较少,没有体育健身消费的老年人超过了总调查人数的1/3;参与体育健身消费的老年人中,每年消费在150元以内的所占比例最大,接近1/3;其次是以每年消费150~300元,占比为21.19%;每年消费600元以上的占比最少。体育健身消费金额与参与消费的老年人人数呈负相关。

表4表明,聊城市老年人最大的体育消费是运动服装,处在以实物型体育消费为主的较低层次的体育消费水平上。这种体育消费格局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老年人个人经济实力、体育消费理念和需求因素,还与政府、社团等相关部门和组织是否提供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服务产品、老年人可参与的赛事活动等有关。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退化,患病率增加,而通过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预防或减少疾病。这不仅减少老年人个人身体的病痛、医疗负担,而且还为社会减轻医疗压力。

2.7 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障碍分析

由表5可见 ,不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进行锻炼,60岁以上的老年人虽然不再为工作忙碌,但是他们多承担起照看孙辈的任务,或者为儿女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做家务和照看孙辈占用了老年人的大部分时间;其次是劳累、不想运动的老年人占15.7%,调查中大多数农村老年人仍要下田劳作,经历体力劳动后,他们感觉身体疲惫,不会再参加体育锻炼。在主观意识方面,排在最前面的障碍因素是“别人不参与,自己不好意思”,老年人思想比较保守,从众心理较强,周围如果没有参加体育锻炼的伙伴,他们也不好意思去参加健身活动。另外,缺少活动场地、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可参与的活动少等客观因素也是制约老年人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健身意识淡薄、自身身体条件不允许,这些个人因素占比较接近,分别为8.72%和7.91%。

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阻碍聊城市老年人体育健身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农村老年人健身意识薄弱。他们简单地将体力劳动等同于体育健身,把体育锻炼当成年轻人的专利,不好意思参与健身活动。许多农村老年人在思想和认识上对体育健身存在一定误区,严重缺乏正确的健身意识和科学的体育价值观。

2)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体健身活动中,团队的领头人多为热爱运动、乐于分享的普通群众,没有专业水平较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对老年人进行科学的健身指导。老年人不了解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只是盲目跟随周围的健身群众;老年人缺乏科学的健身方法,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强度和频率比较随意,锻炼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很难养成良好的科学健身习惯。

3)缺乏健身场地。尽管政府不断增加群众体育经费投入,新建大批体育场馆设施和健身场地,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特别是满足老年人特殊体育需求更容易被忽视。主要表现在适合老年人锻炼的场所和器材有限,农村更是缺乏甚至没有任何体育场所[3]。

2.8 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政策环境分析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与《全民健身计划》都对老年体育的基础保证、政府保障、措施落实提出要求。从对聊城市基层老年人参与体育健身的现状来看,因地制宜,因需制宜,争取党政职能部门必要措施的支持成为目前发展的关键。在政策环境上,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明确工作要点。从调查来看,目前基层老年体育组织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协会引导老年人群健身的功能作用尚未充分显现,公益和“重在基层、面向全体”的我国老年人基层体育组织的工作方针尚未充分体现和实践。实现群众体育领域老年体育的新突破,要紧紧围绕“便民、惠民”的这一全民健身的核心,从群众身边活动、设施、组织着眼着手,确保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体育健身服务的目标。这既是对群众体育的要求,也是老年体育组织的工作服务目标;因此,基层老年体育组织如何加强认识,开阔视野,在争取政策保障的同时,适时主动围绕职能部门开展工作,全方位主动争取职能部门的联动,多视角主动争取社会和市场的投入互动成为关键。

3 结论与建议

3.1 加大政府对老年人体育健身的投入力度

1)增加健身场地,为群众健身提供健身场所,配置适合老年人健身的体育器材[4]。场地设施缺乏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这一问题仍是制约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政府要通过新建体育场馆、开放现有体育场馆,通过增加公共体育场馆向老年人免费和低收费开放时间;由政府买单,鼓励社会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充分利用各种现有资源及出台相关政策,促使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体育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城建规划,努力为老年人增加人均健身面积。切实落实健身器材的维护工作,消除安全隐患。

2)积极组织老年人的体育活动。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选择,并引导更多老年人主动参与,增加老年人的社交机会,让老年人健身的同时愉悦心灵。重基层,抓活动是做好老年人体育工作应坚持的方向[5]。

3)增加经费投入,制订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政府部门除增加财政支出外,还要制订专门针对老年人体育健身的法规,在政策层面实现对老年人体育健身事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4)体医结合,增加医保卡的健身功能,政府干预,实现主动健康。

3.2 进一步落实老年人体育统筹布局与规划

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老年人的健身意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多途径扩大体育健身知识和理念的宣传,提倡健康、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不断增强老年人主动健身意识。

2)通过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有效引导老年人参与,让老年人切身体验健身的乐趣。组织比赛和交流活动是推动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开展的重要手段。开展经常性、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丰富多彩的比赛交流活动,把能够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动员起来,通过比赛和活动带动基层的日常健身,实现上下联动,努力做到活动对象普遍化,活动项目多样化,活动方式灵活化,活动开展经常化,吸引更多老年人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

3)激励机制与科学指导并行。将科学指导与激励机制统筹起来,落实下去,吸引老年人,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通过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激发落实工作的热情。要特别注重培养与表彰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家园”建设、队伍建设及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中,积极努力工作、热心科学健身的优秀团队、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和优秀管理者,以充分达到示范激励、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目的,使老年体育工作充满活力。

4)扩大推广普及适合老年人的体育项目。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他们喜欢上低强度、低难度、高安全性的有氧运动、太极拳、毽球、健康秧歌舞等体育项目,让体育融入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引导老年人乐于为体育健身投入。不断增加健身项目是组织老年人参加活动的重要载体。由于老年人年龄不同,身体条件参差不齐,对健身活动项目的爱好、兴趣各异;因此,老年健身项目越多,他们的选择范围就越宽,对他们的吸引力就越大,对扩大老年体育人口就越有利。活动项目的增多,使老年人可以充分x择自己感兴趣的健身活动,活动参与面必将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 陆颖.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老年人健身需求与问题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5(3):200.

[2] 张启成.苏州市区老年人健身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苏州大学,2009.

[3] 成璐.长沙市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