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暴力对学生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暴力对学生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暴力对学生的影响

校园暴力对学生的影响范文1

一、应对大学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的构建原则

(一)可操作性原则

从西方国家应对校园暴力所制定的政策和措施来看,处处体现了可操作性原则。例如,美国制定了—系列较为完善的安全计划来保障校园安全,这些计划包含了上至教育部,下至学校的全套内容。《保护我们的孩子:行动指南》(SafeguardingOurChildren:AnActionGuide,2000)为学校制定和完善本校园的安全计划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依据,从而降低校园暴力,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二)全方位强化原则

应对大学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要体现在全员、全面、全过程。在此教育中,力求全员参与,而不仅仅是高校部分管理人员的参与。要加强对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培训,提高他们对校园暴力的认识度和应对校园暴力的方式方法,将此部分内容纳入全校安全教育机制中,完善高校安全教育机制和体系,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安全氛围;校园安全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持续开展,要始终贯穿于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中,且应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三)动态开放原则

应对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的各构成部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同时由于各构成部分作用的关系,使高校的安全教育机制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中。因此,机制需要不断创新以顺应时代要求。学校在先前的公共安全保卫工作中形成的“铁桶式”办法,确实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作用。但在新形势下,学校公共安全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要解决好这些新问题就要解放思想,求新求变,努力将安全教育机制由“静态式”转为“动态式”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H因此,应对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也应把握动态开放的原则。

二、应对大学校园暴力的安全教育机制体系的构建

(一)校园安全预警机制

1.引入风险评估,预防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事件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但这不意味着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之前无任何征兆,了解和掌握这些征兆可以预防校园暴力,从而降低校园暴力发生的概率。学校还可以通过对那些有暴力倾向或暴力特质的学生给予行为或情感上的帮助来降低校园暴力事件。2002年美国教育部提出学校可以引入风险评估体系以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降低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事实证明,风险评估(ThreatAssessment)作为一种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新方法,它可以大大降低校园暴力的发生率。因此,我国可以借鉴此方法预防校园暴力:

(1)学生的暴力行为是可预测的。风险评估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构建信息报送机制;家庭、班级、同辈群体、特殊事件等因素是可能导致暴力行为产生的因素,因此需要特别关注。

(2)收集证据的来源应该多样化、合理化。学校可以对有暴力倾向的学生进行积极关注以加强监督与引导,但对这些学生的怀疑必须是有理有据的,否则对该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充分利用资源,如学院班级、学生工作、保卫部门、心理咨询部门和社会服务部门等多渠道多方面收集证据和提出处理意见。

(3)风险评估需要重点关注哪些学生会有暴力行为和造成的危害有多大,可以采用什么措施进行风险规避和解除风险。

2.重视对全体教师和管理者的培训活动,提升教师和管理者技能

学校的部分教师和管理者因缺乏对校园暴力行为及危害的正确认识,常常容易导致低估校园暴力的发生和造成严重后果的程度。因此,学校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校全体教师和管理者对校园暴力行为及危害的认识,教会相关人员早期预警和干预技术。

(1)在学校应大力宣传“安全教育,人人有责”的理念,强调学校所有人员都负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并通过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议宣讲、自主研修等形式,对学校领导、学生工作管理者(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宿舍管理员等后勤服务人员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相关培训,使学校全体人员明确暴力行为的范围;了解校园暴力行为的表现形式;认识到校园暴力存在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2)辅导员、班主任需要了解观察学生的言行得失,重点关注过往有攻击性行为或言语的学生,了解这类学生以往攻击行为的出现情形。如这类学生对上学容易产生焦虑;身体常常有莫名伤痕;情绪容易不稳定等情况,教师如能及早发现苗头,及早关心关爱学生,平复学生的焦躁情绪和引导他们采用合适的方式处理问题,其实是可以很好地逼止这类学生暴力行为的产生。

(3)教师可以在平时注重引导学生用理性、积极的方式来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研究发现,不良生活方式与校园暴力有显著相关。119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纠正偏差行为和改正不良生活方式,让学生了解暴力行为的表现及其危害,明白暴力冲突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4)专业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留意学生夜不归宿、旷课、缺课情况。研究发现,那些喜欢旷、缺课和晚归、漏宿的学生参与校园暴力的可能性比普通学生更高。因此,教师需从缺席学生的行踪、学生是否有暴力前科和最近暴力违规事件的内容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和沟通,这样可以有效预防校园暴力。

(二)校园安全保障机制

1.制定有效的校园暴力预防制度,营造安全氛围

借鉴美国学校安全防暴管理经验,学校应有相应的机构或部门进行系统的暴力防治的教育与辅导工作,并制定全套的校园暴力预防处理制度,从早期预警、综合治理和程序化处理三方面出发,对校园暴力进行专门防治:

(1)在未发生校园暴力事件之前,学校需建立校园暴力预警、综合治理机制。做好日常观察和了解学生工作;对容易引发校园暴力的较严重区域进行巡查;提供并告知全体师生在紧急状况或被暴力威胁时的求助途径,使学校能够快速处理暴力。

(2)校园暴力事件发生之时,暴力处理系统应立即启动。学校相关部门需快速采取行动,妥善地处理暴力事件。学校相关管理人员应积极掌控和及时处理,必要时需要请求支援以确保危机的消除。

(3)在暴力事件发生之后,善后处理系统立即启动。善后处理系统主要应围绕恢复校园秩序、安抚师生心理和吸取经验教训等方面。事件快速处理结束期,学校应该对该事件作出详细说明,并通过曰常教育与训练告知全校师生学校在该事件中的暴力处理程序,增强全校师生对学校安全管理的信心。

2.进行文化防控,加强大众媒体的教育功能

不良影视作品、网络暴力信息和游戏对大学生的行为养成和思想观念会带来巨大影响,导致许多学生产生暴力倾向,甚至认同了暴力文化。研究表明,文化防控是对暴力行为进行约束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亲和力强的特点。

(1)学校应大力倡导主流文化,使社会所提倡的评价标准和社会准则深入人心,从而减少暴力冲突。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生养性、礼仪道德、待人接物等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品德教育中,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区分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利弊。

(2)高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宜的文化氛围,使暴力文化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例如,高校网络控制中心对暴力信息进行等级划分和屏蔽调控。鼓励学生举报暴力文化宣传网站,让大学生认识到暴力文化对人的身心伤害。

(3)呼吁大众传媒对其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和采取传播方式的选择需慎之又慎,共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

(三)校园安全教学活动机制

1.品格教育

品格教育又称品德教育或品质教育,是给学生明确地、直接地教授一套价值和美德(valueandvir-tues),以形成学生良好品格的教育形态,其目的是塑造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在方法上强调榜样示范、明确区分正误、阅读文献、说服教育等方法的运用。H28美国是较早针对青少年进行的品格教育的国家,通过目的品格教育以减少校园中出现的少女怀孕、青少年吸毒、校园暴力等行为,大量研究显示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829我国一直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存在缺憾,大学生的品德教育更是不为大学生所关注和运用,从而引发了许多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更甚至许多学生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或言语伤害了别人,也有些学生不清楚自己正遭受着校园暴力的侵扰。因此,高校的品德教育中,可以将校园暴力事件的类型、行为表现、易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等内容纳入其中,提高学校老师、学生对校园暴力表现的认识度。将信赖、尊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等内容纳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内在修为,增强学生悦纳自己、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周围事物,并有强烈的公德心去服务社会等内容,可以丰富高校品德教育内容和提升教育的实效性,从而降低乃至消除校园暴力的发生。

2.冲突教育

冲突教育是教育学生如何正确认识和建设性地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冲突问题。美国为预防校园暴力在中小学推行详细的冲突教育,结果显示,接受过冲突教育的中小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商量”来降低冲突水平或解决冲突,愿意帮助同伴化解冲突,而且嘲笑同伴、绰号侮辱同伴等行为明显减少。目前在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普及推广的针对校园暴力干预的情感认知计划(SEAL、PATHSSecondStep:AViolencePreventionCurriculum),跟踪显示这些计划明显提高了学生社交和情感认知的技巧。学生发生暴力行为的频率减少了32%,学生展现自我控制的频率增加36%。因此,我国也可以在高校推行冲突教育,通过对冲突观教育、冲突解决策略教育、情感认知教育等内容,来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冲突及其影响,形成关于冲突的正确的观念和看法,教会学生如何采用策略处理冲突发生,并引导学生通过理论指导和实际训练,来合理整理自己的情绪,从而消除或降低暴力事件的发生。

3.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主动质疑的习惯和思辨能力,把消极、被动使用媒体的观念和行为转变为自主、自觉的观念和行为;鼓励学生接近并合理使用媒介,并积极参与信息的加工和传播,培养有社会理想的公民。08有研究显示,媒介对个体的需要、信念、价值观、智力、技能、理性和情感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9]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公众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受大众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和改变,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原本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更加复杂,BBS、博客、播客、网络电视、网络电影、网络游戏、网络交友和网络购物等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消费观念等,许多因受媒介不良影响产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在许多媒体频频曝光。因此,高校非常有必要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来降低和消除因不良媒介产生的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率,以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媒体和辨认媒体信息。英国莱恩马斯特曼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的18条原则和实施建议,他认为媒介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8目前,许多国家将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纳入学校课程内。

4.生活技能教育

生活技能教育是培养个体采取适应和积极的行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1016国际酒精研究中心(ICAP)对南非和伯兹瓦纳的中小学生进行生活技能教育,经过4年(1996-1999)的追踪研究发现,与之前相比,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倾听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表现得更加自信,师生关系有了极大的改善,而恃强凌弱、辱骂他人以及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明显减少。ua17生活技能教育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能够较好地指导学生学会自我情绪管理。

校园暴力对学生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校园暴力;中学生;危险因素;措施

一、国内校园暴力的现状

在我国,从1996年、1997年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调查发现,80%以上的城市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2001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对一万名学生进行的调查中,高于40%的学生在校内外遭遇到同学或社会青年索要财物,2003年浙江大学《青少年攻击的社会心理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49%的同学承认对其他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87%的同学承认曾遭受到其他同学不同程度的暴力行为。关于校园暴力现象研究的起源,在我国理论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以徐久生为代表的“美国起源说”。孙凌寒、朱静于《校园暴力与学校社会工作》一文中指出“校园暴力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另一种观点是为大多数学者认同的“挪威起源说”。如万华在《师生权益保护热点问题的法律透视》一书中指出“对学校里的起伏问题最早的探讨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期的瑞典”。美国学者以严重暴力事件为研究对象,将破坏学校财产,侵害师生生命健康权利的犯罪行为归纳为“校园暴力行为”,挪威瑞典学者更重视“校园欺侮行为”的研究。21世纪,校园暴力研究趋于国际化。

二、案例分析校园暴力带来的影响

暴力行为带来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校园暴力可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校园暴力不仅直接伤害了学生的身体,还会严重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些学生由此产生恐惧心理,难以集中精力学习,造成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完成学业。

2.校园暴力可使家长的工作生活受到影响。由于担心校园暴力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许多家长亲自接着孩子上下学,从而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有的家长不得不求助于相关法制机构。

3.校园暴力可使校园正常秩序受到破坏。校园暴力的存在和发生,使学生不得不挤出时间和精力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又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4.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

5.今日的这些问题学生,很有可能就是今后的犯罪分子,后果相当危险。法林顿发现,在12-14岁被老师评为攻击性严重的学生中,22.4%的人随后因暴力行为被定罪;被老师评为攻击性较弱的学生,只有7.2%的人犯罪。

三、导致校园暴力发生的因素

(一)个人因素

中学生没有正确的判别能力,冲着所谓的“哥们”义气而常从旁观者演变为肇事者,卷入暴力事件中。同学交往中发生小的纠纷后,没有及时化解矛盾,事态进一步扩大而导致的暴力行为。此外,因受挫情绪不稳定,引起情绪上的冲动和愤怒,因而产生对一定的对象报复和攻击的行为,在暴力中寻求发泄。由于受到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印象而产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亦是重要原因。因为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视、网络的普及,不少学生受到网络的冲击,被影视、网络上的一些不良的文化洗脑。

(二)校园生活

研究发现,当学校对暴力学生施以粗暴的训练方式或是体罚,不但无法抑制学生重演同样的暴力行为,还会使学生对学校产生疏离感;“老师的负向评价与行为”、“老师的关心”、“老师的惩罚”与学生的暴力行为有显著相关。学业成绩越好的学生,偏差行为越不容易发生。

(三)交友与休闲

暴力性少年犯罪人自我报告的暴力行为与家庭中的犯罪和暴力行为有一定关系,但暴力行为与少年犯罪人的同伴友谊相关更显著。青少年同伴关系越差,越容易发生偏差行为;有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其同伴关系比无偏差行为朋友的青少年差。

(四)家庭互动

父母管教态度不一、使用打的方式、对孩子缺乏约束、或与孩子互动时采用强制的方式,均有助长孩子的攻击行为,父母管教方式亦与子女暴力行为相关。父母经常争吵、母子关系差、家庭婚姻状况不良等与儿童异常行为有关。

四、校园暴力的解决措施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对学生的行为具有绝对性的影响。因此,校园暴行的预防策略应将教师的行为也列入首要考虑条件。为了帮助教师学习增进师生关系的技巧,学校除了能主动提供训练计划之外,更要在校园里建立咨询网络,以便随时为教师提供协助。而教师能以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学习适当的行为,避免使用其他不良方式去处理个人困扰。

2.协助学生学习处理人际问题的技巧:人际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学生必须学习如何应对与他人发生纷争的情形。首先,要敏感地觉察周围环境是否将对他造成不利的后果;其次,能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化解纠纷,尤其重要的是要避免无意间挑起他人愤怒的情绪等等。同时为了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还要让学生知道在何处可以找到受援的个人或单位。

3.改善校园活动空间:事实上,一个人的心理状态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物理空间有着相当程度的关联性。例如长期置身于吵杂场所的个人,容易用高分贝的音量与人说话,自然容易将双方的情绪挑高;而长期身处绿山旷野中的人,自然是心旷神怡不易动怒。在校园里,制造视觉上、心理上愉悦的感受或许可以提高学生对其他事物的忍受程度,从而降低暴行的发生。

五、结语

校园暴力对学生的影响范文3

当前媒体报道的各类校园暴力事件情节恶劣,令人震惊。一些施暴者为了炫耀或其他原因,还将视频传到网络上。违法者的嚣张令我们深思,校园暴力伤害为什么频繁发生?

首先,法制不健全,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成本低是首要原因。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存在部分条款滞后、在实施过程中操作性较差等缺陷。对校园暴力的制约过于落后,打击偏轻,未成年人受到侵害缺乏快速有效的举报和救助途径,缺少有效的预防、发现、报告和处置的一整套制度。缺少可操作的有关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条款,对于伤害未成年人的许多行为,没有明确定罪,导致绝大部分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得不到应有的制裁。根据法制网舆情中心的调查,1-5月媒体报道的事件中,只有不到三成的涉事者负刑事责任。

其次,在社会发生飞速变化的背景下,崇尚权力、武力,崇拜金钱的一些观念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影视、书籍中的暴力手段被包装和美化,很多学生欣赏暴力并沉溺于暴力游戏,模仿影视作品中的帮派行为,在校园内为非作歹。甚至有一些施暴者看到网络上的校园暴力视频后产生了炫耀和攀比心理,导致校园暴力升级。

第三,学校教育过度重视智育,在管理中对校园暴力缺乏足够重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忽视德育、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容易产生偏差。加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压力较大,一些学业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容易在压力下产生对校园和同学的对立情绪,在行为上更易出现攻击性。也有一些学校管理混乱,校风校纪涣散,学生容易染上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的恶习;一些学校将校园暴力看作学生之间的普通摩擦,重视不足,从而导致其愈演愈烈。

为此,我们建议: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和改进学校教育三管齐下,有效遏制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发生。

第一,增强法律中关于校园暴力伤害的条文的可操作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校园暴力猖獗,各州通过修法对参与校园暴力的青少年加强了刑事惩罚,特别是为打击群体犯罪,所有参与者都要“连坐”判罪。即使涉及校园暴力案件的青少年未满18周岁,如果后果严重并且有前科,也可以当作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犯罪定案、量刑,从而有效遏制了校园暴力。建议参考这一做法,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等相关法律,对校园安全的内容予以明确具体化,把遏制校园暴力纳入校园安全范畴;对校园侵害情节恶劣者依法判处严刑,对于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法律也要做出更细化的规定,便于各地司法机关在惩治该类行为时有统一标准;适当提前刑事责任年龄;同时加大校园法制宣传,加强中小学教师法律知识培训与考核,编织未成年人免遭校园暴力侵害的安全防护网。

第二,净化社会风气,加强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和报道。全面实行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分级制度,严禁在面向未成年人的作品和游戏中出现暴力情节。对暴力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报道要实施严格审查制度,严禁过分曝光暴力细节。

校园暴力对学生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暴力;班主任;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572-01

最近一段时间,各地中小学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学与其产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围殴下跪掌掴;浙江庆元,四名初一男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关在黑屋里殴打,用绳拴脖烟头烫身;安徽怀远一名小学副班长借检查作业和背课文之机向同学勒索财物并逼迫吃屎喝尿;重庆渝中区一名初中学生遭十多名同学围殴40分钟后死亡……这些中小学校的校园暴力事件,深深刺痛了人们的神经,一时间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

为何近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发生?神圣的校园貌似成了腥风血雨的"江湖"。虽然事情是发生在孩子身上,原因却不完全在他们那里。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学校、家庭、社会都负有一定责任,其中学校负有重要责任。中小学校是教育未成年学生的重要场所,而班主任作为学校最基层、最具体的教育者,对学生的各方面的影响深刻且巨大,也是最了解班级学生的各种状况的教师,对防止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可以起到重要作用。那么,作为班主任可以通过哪些措施防校园暴力事件呢?

1.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还很淡薄,同时,处理问题往往带有明显的情绪性和冲动性。因此,对待同学矛盾容易走极端。在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班主任可以通过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法律意识。让学生知法、守法、尊法、用法,懂得违法的后果,知道合法权利受到侵犯,应该通过合法方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不是绕开家长和老师,采取暴力解决。班主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班级法制教育。

1.1 定期开展召一次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法制教育班会形式是多样的,或者是教师普及一些和学生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或者是组织学生观看法制宣传的影片;或者是让学生编演一些自己喜欢的校园剧,让学生在编演和笑声中学到法律。在教育中,班主任特别要帮助学生分析暴力解决问题的危害性和提供解决问题的合法途径。

1.2 针对初中生接触互联网较频繁的实际情况,班主任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工具渗透法制教育,把互联网作为宣传法制安全教育的新阵地。例如,建立班级QQ群,假期及时法制安全信息和校园暴力事件处置情况等;建立班主任个人微博和博客,及时更新法制安全信息,及时点评一些案件,同时让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让学生充分认识校园暴力对他人和自己的巨大危害性。

1.3 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邀请校警或专业法律人士来作法律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等,让学生对法律的体会更加深刻。

2.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

要避免校园暴力,班主任还应加强对学生的自我保护教育。比如要求学生在平时注意以下几方面:要谨慎交友,避免结交有不良习气的朋友,更不要因为哥们义气加入犯罪团伙;上学时不要带太多零花钱,平时不炫耀、不露富、不轻易说出家里的经济状况;和平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遇到小矛盾小磨擦,不要太冲动或者意气用事,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可互相拉帮结派;大多数学生遇到勒索就会乖乖给钱,不敢告诉家长或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在破案过程中找来了解情况时,也不敢出面作证,这种软弱的态度无疑助长了施暴者的,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如遇校园暴力,学生该学会机智自救,要沉着冷静,拖延时间,切勿与对方碰硬。同时,被施暴后,要第一时间告诉父母或老师,并及时报案,学会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宽容谦让的良好品质

一个班级之所以会出现暴力事件,和班级的团结有很大的关系,班主任应该多关心班级的团结问题,通过组织各种集体活动,让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学生团结了自然就不会出现矛盾,班级就和谐了。

另外,现在家庭中大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较为严重,往往不懂得去宽容谦让,尊重别人。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宽容谦让教育。例如利用身边的事情对学生进行教育: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别人发生摩擦,当别人不小心踩到你,你应该摆摆手,说声没关系;当别人弄坏了你的东西,向你道歉时,你也应该宽容地付之一笑。这样,我们就会减少无谓的摩擦,生活便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中也要善于运用宽容,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比如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对个别犯错误的学生理解、尊重,给以改过自新的机会,使其最终改正错误。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减少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的几率。

4.对"问题学生"积极沟通,加强人文关怀和家校共同教育

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施暴者往往都是"问题学生",他们可能在平时就存在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或成绩较差,或父母离异,或迷恋上网,或性格缺陷,或交友不慎等。我们不难推想,如果对这类学生失去信心而放任自流,那么,他们除了给自身的前途带来问题,同时还可能给班级、给他人、给社会带来诸多问题。

在健康的班级里,问题学生是孤独的,他们的思想感情得不到理解与共鸣,他们的心理往往是焦虑烦躁的,尽管有时他们看起来相当平静。所以,对"问题学生",班主任必须积极沟通和加强对其人文关怀。首先,跟这类学生沟通,一定了解他的特点和个性以及内心需要,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思考问题,让他觉得班主任真的是为他好,觉得班主任真的跟其他老师不一样,这样学生才会领情的。其次,与这些学生沟通还要把握好契机和采取恰当的方式。最后,对其实施教育,当然还需要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班主任可先与家长沟通达成一致后,再采取相应措施协同教育,效果也更好。

5.多方收集信息,在暴力事件未发生时积极预防

校园暴力对学生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 暴力;精神卫生;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女(雌)性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8-0721-03

Childhood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ental Health Problem Among Technical School Girls/CHEN Da-guang*, CHEN Jing-qi. * School of Adult Education,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123000),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certain the prevalence of childhood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and to explore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mental health problem in female students. MethodsBy using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709 female students from 5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s in Beijing, Hebei and Liaoning provinces were surveyed.ResultsOverall, 56.1% of students had witnessed physical fighting in school before age of 16. The students with childhood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showe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f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somatization, obsessiveness, 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depression, anxiety, hostility,phobic anxiety, paranoid ideation and psychoticism, compared with their peers who had no such experience. Conclusion The problem of children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is common, and the problem h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youth mental health problems.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urgent needs of increase public awareness on children witnessing school violence, develop school violence prevention program, to provid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victimizations.

【Key words】 Violence;Mental health;Factor analysis,statistical;Students;Female

儿童虐待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对受害者一生的身心健康、幸福安宁和发展乃至全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1]。目睹暴力属精神虐待范围。国外一些研究显示,目睹暴力可对儿童产生近期或远期不同程度的行为、认知、情感和身体功能障碍[2-6]。为了解现实生活中儿童目睹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以及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否有关联,笔者对河北、北京、辽宁5所中专709名在校女生进行了不记名问卷调查,以期为预防校园暴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同意参加此项调查的北京、河北、辽宁的5所中专中,以二年级女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调查905人,获得有效问卷709 份,占被调查人数的78.3%。在被调查的709名女生中,年龄16~22岁,平均17.2岁,96.2%的学生集中在16~18岁。42.5%为独生子女。

1.2 方法

1.2.1 问卷内容 在以往有关儿童虐待问题研究[7-9]基础上设计调查表。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社会人口学指标。(2)儿童期(16岁以前)虐待经历。其中目睹校园暴力的界定是,16岁前在校园里曾目睹他人严重打架斗殴。回答“是”的即为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阳性。(3)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文译本[10]。SCL-90由90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无= 0、轻度= 1、中度= 2、偏重= 3、严重= 4),评定最近1周来的心理状况。SCL-90包含10个因子,分别表示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和其他。计算10个因子的均分和总均分(均分计算方法为将各项目等级分数相加,然后除以项目数),均分越高,说明心理症状越明显。

1.2.2 调查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采用不记名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当堂发放,学生填写完问卷后由调查员当堂收回。调查员对所有班级进行统一的问卷填写指导,问卷由被调查者独立填写完成。

1.3 数据录入与分析 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主要计算相关指标的频数和百分率,描述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运用χ2检验,探讨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的影响因素;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探讨儿童期目睹暴力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

2 结果

2.1 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的报告率 在被调查的709名女生中,有398人报告16岁前在学校曾至少1次目睹严重打架斗殴暴力事件,占被调查人数的56.1%。有149人(21.0%)有过1~2次目睹校园暴力经历,144人(20.3%)有过3~5次目睹校园暴力经历,48人(6.8%)有过6~10次目睹校园暴力经历,57人(8.0%)有过10次以上的目睹校园暴力经历。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指标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情况 χ2检验结果显示,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率在不同父亲文化程度、不同母亲文化程度、16岁前不同居住地以及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的年龄特点 基于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最小年龄,计算目睹校园暴力的初次发生年龄。很少有学生报告初次目睹校园暴力的年龄是

16岁前目睹校园暴力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13~15岁(54.0%)、10~12岁(9.2%)、≤9岁(3.1%)。

2.4 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与SCL-90的关联 根据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次数,将被调查女生分为童年期无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组、有1~3次目睹校园暴力组、有≥4次目睹校园暴力组。结果显示,有童年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女生其SCL-90各种精神症状因子均分均明显高于没有此经历的女生,并有随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次数增多,各种精神症状因子均分也随之增高的趋势。见表2。

为进一步探讨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分别将本研究的SCL-90的10个因子均分及总均分作为因变量,将儿童期躯体虐待/其他场所中目睹暴力/目睹有人被谋杀经历(无为0,有为1)、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无为0,1~3次为1,≥4次为2)、16岁前家庭居住地(农村为1,县城/城市为2)、是否为独生子女(是为1,否为2)、父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为1,高中及以上为2)、母亲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为1,高中及以上为2)作为自变量,分别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SCL-90的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10个因子均分和总均分均与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有关。见表3。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中专女生中有56.1%报告在16岁前曾至少1次在校园目睹严重打架斗殴暴力事件。陈晶琦等[9]2004年对528名大中专学生调查显示,23.9%的学生报告在学校曾目睹过严重暴力事件。相对于其他公共场所和家庭,在校园目睹暴力事件的发生率最高。提示我国儿童目睹校园暴力问题较为普遍。可能的原因:一是校园内的同伴欺辱较为普遍,如1项中韩儿童经历暴力的跨文化研究显示,在过去的1 a内被学校同伴施暴发生率在中国为42.7%,韩国为26.0%[11];二是学校预防暴力工作不够;三是教师体罚学生也增加了学生目睹暴力的危险性[12]。

研究还显示,随着年龄增长,童年期初次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率增高。相对于其他年龄阶段,13~15岁组目睹校园暴力发生率最高。这与以往对儿童目睹暴力研究结果[9]相似。不排除回忆偏差,即调查时间与事件发生时间越远,被遗忘的可能性越大。

研究结果还显示,与没有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学生相比,儿童期有过目睹校园暴力经历的学生SCL-90量表中各因子均分和总均分均明显偏高,而且其躯体化症状、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等呈现随目睹校园暴力次数增多而加重的趋势,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9]。Howard等[6]研究也显示,目睹暴力会损害心理健康。提示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经历与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

本研究的局限性为调查对象来自方便样本,并非随机抽样。故对调查结果的解释仅限于被调查的709名女中专学生。另外,本调查采用回顾性调查,不排除回忆偏差的影响。尽管本研究有上述局限性,但仍提示,儿童期目睹校园暴力问题较为普遍,而且与年轻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相关。应积极开展预防校园暴力规划,为目睹校园暴力受害儿童提供及时的心理健康服务。

(致谢:对所有参与本调查的老师和同学表示诚挚的谢意!)

4 参考文献

[1] BUTCHART A,HARVEY AP,MIAN M,et al. Preventing child maltreatment: A guide to taking action and generating evidence. Geneva:WHO, 2006.

[2] HENNING K, LEITENBERG H, COFFEY P, et al. Long-term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o witnessing inerparental physical conflict during childhood. Child Abus Negl, 1997,21(6):501-515.

[3] MOSES A. Exposure to violence, depression, and hostility in a sample of inner city high school youth. J Adoles, 1999,22(1):21-32.

[4] LEHMANN P.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and child witnesses to mother-assault: A summary and review. Child Youth Serv Rev, 2000, 22(3-4):275-306.

[5] FERGUSSON DM, HORWOOD LJ. Exposure to interparental violence in childhood and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in young adulthood. Child Abus Negl, 1998,22(5):339-357.

[6] HOWARD DE, FEIGELMA S, LI X, et al. The relationship among violence victimization, witnessing violence, and youth distress. J Adoles Health, 2002,31(6):455-462.

[7] 陈晶琦.391名大学生儿童期躯体情感虐待经历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校医,2005,19(4):341-344.

[8] 陈晶琦,廖巍.中专学生童年期羞辱经历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联.中国学校卫生,2005,26(5):355-357.

[9] 陈晶琦,梁艺怀,DUNNE MP,等.青少年童年期目睹暴力经历回顾性调查.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4):234-237.

[10]陈惠昌.症状自评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增刊):31-36.

[11]玄吉龙,金花,李光哲,等.中韩儿童经历暴力发生的跨文化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2):281-282.

校园暴力对学生的影响范文6

扇耳光、香烟烫、绳索绑、拍视频、群殴侮辱、敲诈勒索、网络围攻、散布谣言……校园暴力的形式多种多样,甚至还在“与时俱进”。同玩弄小白鼠一般虐凌自己的同龄人,施暴的残忍程度令人咋舌,唏嘘不已。花季的少男少女,纯洁美好的校园环境,竟然常常出现一些残忍的施暴者、无助的受害者以及冷漠的围观者,这些不合时宜的面孔,让人们在触目惊心之后,不得不陷入深思。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则视频――一名北京105中的女生被同学殴打,一女生一边动手一边叫嚣着谩骂,被打的女生先是被一名穿牛仔衣的女生连扇两个耳光,紧接着被另一名身穿黄色校服的女生又扇了两个耳光,还有多名学生在现场围观,而且还能清晰地听见那些善于打架的男生在一旁指导:“这边肿了,换另一边扇!”“告诉她什么叫作黑社会!”……让人不寒而栗,现在的学生们是怎么了?

据法制网统计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校园暴力事件就多达20余起。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校园暴力事件出现?多少孩子曾遭受过校园暴力之苦?他们中的大多数为何选择默默忍受?家庭、学校、司法、社会,究竟是谁的角色在缺失……据悉,在绝大部分校园暴力事件中,有半数都是在教育机构内部解决掉的,根本就没有报警。即便是报警后到了公安机关,也多以行政拘留、回校教育的方式进行处理。当然,公安机关也很无奈,因为根据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规定,行为人的故意伤害行为给受害者造成轻微伤的,只承担行政治安责任;只有行为人的故意伤害行为给受害人造成轻伤以上的,才承担刑责。同时,校园暴力的施暴者本身多为未成年人,即便严重的暴力事件受到了法律制裁,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因此,对待校园暴力,“民不告,官不究”是最常见的处理方式。

在全国两会上,曾有代表提出了“校园暴力”这一话题,虽引起热议,但至今没有任何良策出台。

校园暴力概览

校园暴力又称为校园欺凌,据百度百科解释,校园暴力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的行为,多发生在中小学。无论是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还是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无论是教师、同学或校外人员,凡是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心理、生理、名誉、权利及财产等方面所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称之为校园欺凌,亦即校园暴力。

近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知识教育,轻视法制法规的教育,甚至忽视对于尊重生命及心理方面的教育。很多校园暴力都存在长久欺凌的现象。在这个漫长的欺凌过程中,受害者不仅仅会出现身体的创伤,更会对其造成心理上的严重影响。

提及校园暴力,可能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会是动手打架之类,其实不然,那只是最直接粗暴、一目了然的一种校园暴力方式,除此之外,嘲笑、谩骂、孤立等等都属于校园暴力的范畴。2015年,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的电视节目中,一位杂志编辑曾讲述过发生在她身边的校园霸凌之事,她的一位女同学,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受到班级里其他同学的一致排挤。据说在一次音乐的测评课上,这位女同学可怜兮兮地问大家“有谁能陪我唱一首歌?”没有任何一个人给予回应,像这种集体针对她一个人的情况还有很多,这也是一种校园暴力,相对于典型的打骂事件,这种类型的暴力形式更为常见。

纵观目前的校园暴力,大体存在5种方式:为大众意识里打架一类的肉体伤害、马加爵事件类的校园凶杀、对弱小同学所实施的与金钱有关的校园抢劫、对女同学性侮辱类的校园犯、集体化倾向的团体校园暴力形式等。从小学到中学,从普通学校到重点学校,甚至是一些价格不菲的知名学校,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校园暴力,现象之普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更得到了国务院总理的重要批示。批示指出,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校园暴力为什么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