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建筑调研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建筑调研范文1
【关键词】高校住区 公共服务设施 配置 规模 布点
1基本情况
1.1区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位于西安市南郊,北邻太乙路,南邻,西邻雁塔路,东临太乙路,教学区与生活区由建设东路一分为二。
1.2人口与规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总占地面积4300余亩,现有教职工2800余人。其中,生活区占地面积14.2Ha,共有6500人,约2500户,户均2.6人,其中,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共有2100人,老龄化率32.3%。2100名老年人中离休干部的人数为50人、退休职工共有1460人,其他人员590人。建大住区人口数量分布如图1.1。
图1.1建大住区内的人口数量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资料整理绘制
1.3建设状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区始建于1956年,经过不断的建设翻新,现在住区内有不同年代建设的48栋住宅楼,以多层住宅为主。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完善。住区生活氛围与环境较好,具有人气、活力。
2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布点与规模
2.1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状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区的总人口为6500人,在人口规模上处于居住组团与居住小区之间。但在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上,将建大住区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应配建居住小区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规范中要求居住小区应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中建大住区基本都已配建。未配建的有托儿所、邮电所、储蓄所、综合食品店以及公厕,其他设施均已配建;规范中认为适宜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市场、停车场、热交换站以及防空地下室等,建大住区内也已配建;除此之外,建大住区内还配建有规范中在此级别并未要求配建的设施,如附属中学。总体来说,建大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较为完善。
2.2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建规模
通过将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千人指标与规范规定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可见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千人指标总指标满足规范要求。其中,除商业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千人指标不达标之外,其他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千人指标均达到规定要求或超出规定要求。
按照规范中对居住小区中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规模的要求对比建大住区内已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发现,教育设施中,幼儿园的用地面积超出规范要求的面积,附中附小的面积均不满足规范要求;文化体育设施规模远小于规范要求,无法满足住区居民进行文化体育活动的需求;医疗卫生设施由于除服务住区本身居民之外还要服务于学校学生的原因,因此规模大于规范要求;其他设施基本满足规范要求。
综合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千人控制指标与各个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两个方面对比可见,虽然建大住区千人指标基本满足规范要求,但具体到住区各个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之中,依然存在规模不足,无法满足住区居民使用的问题。
2.3建大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 分析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概论》一书中认为,居住小区级别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一般在400-500米之间时能够更好的服务与住区之中的人群[1]。如图2.1所示,对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距离进行分析可见,由于建大住区呈东西向狭长形态,而住区内的公共服务设施沿东西向道路布置,因此,在空间距离上能够满足住区所有居民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为位于住区中部的校医院、贾平凹纪念馆等设施,而位于住区西部的高层业主活动中心、高层下的场地以及住区东部的附中旁场地等设施仅能满足部分居民的日常使用,对其他居民来说,距离较远,使用不便。
2.4建大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与老年人出行时间距离 分析
根据王江萍的《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中对老年人出行活动特征的分析,老年人在外出活动中根据出行时间、范围以及活动半径可划分出不同的出行活动分布圈,包括基本邻里活动圈、区域活动圈、市域活动圈和集成活动圈[2] 20。由于本文研究的是高校住区中的人群活动,因此,按照基本邻里活动圈和区域活动圈来对时间距离进行划分。其中,基本邻里活动圈符合老年人5分钟的步行距离,约180-220m;区域活动圈符合老年人10分钟的步行距离,约450m。[2] 20
如图2.2所示,通过对建大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老年人出行的时间距离划分可以得出,对于住区西侧的居民来说,在满足5分钟时间距离的基本邻里活动圈中,可以到达离退休活动室、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早市及高层下场地等公共服务设施。而对于居住在住区东侧的居民来说,在同样的基本邻里活动圈中,居民能到达贾平凹馆前场地、附中及附中旁场地。因此以上公共服务设施是住区居民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设施。而在老人10分钟步行距离的区域活动圈中,住区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同样存在无法满足住区所有居民使用要求的问题。
图2.1建大南院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空间距离 图2.2建大南院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时间距离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综合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两个要素对建大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点进行分析,可见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布点位置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住区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日常使用要求。沿着东西向道路带状布点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得住区居民出行距离拉长,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便。
公共建筑调研范文2
一、基地分析
基地位于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的北侧中央森林公园中,北侧为象山宿舍区,南侧为一个湖,西南侧为北苑食堂,西侧为镜湖,东侧为逸夫图书馆,整个地势高差达20米,山脚下为学校创始人时钧先生的石雕像,周围环以
各式花草,并且沿石阶而上,右侧有一层层叠落的叠水景观,在半路有一个休息平台和亭子,
山间的道路都是以木栈道为主,沿着山间道路走便可以到达图书馆。
基地附近流线以从南侧篮球场东苑食堂以及教学楼和东侧图书馆的为主,次要流线从西侧北苑食堂来的。主要节点为南侧十字路口以及东侧图书馆门口。
为了符合地形以及周围景观,主要入口应放在南侧或东侧,主要景观面以看见西侧镜湖和南侧的湖景为主,考虑到较大高差,应采用园林分散型布局,主要建筑风格为较江南式的现代中式风格。
二、建筑系馆的基本功能
“现代建筑理论认为,功能表现为内容,空间表现为形式,二者联系不可分
割。它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中,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不同的功能将产生
不同的空间形式,而不同的功能组合也会导致不同的空间形态和空间组织方式。
⒈
教学:建筑系馆的教学部分根据教学的需要,以课程设置为依据,主要分为教室、
实验室、资料室等。教室以专业的设计教室为核心,辅以评图室、展厅、多媒体
教室、机房、美术教室等。这是学校中其他院系所不具备的空间,也是建筑系馆
的独特之处。实验室包括物理(声学、力学、光等)、模型、色彩等辅助教学的实
验室。此外为了增加与外界的信息和理论等的交流活动还配有报告厅。基本上每个建筑院校的建筑系馆都配有大小不等的报告厅。
⒉
教研:与中小学不同,大学的院系除了教学的功能外还承担科研项目,且是其重要
的组成部分。科研成果决定了一个系在相关领域中的位置。建筑系通常以教授为
负责人,吸收青年教师加入,以共同研究的课题为中心成立工作室或由授课和研究方向相近的教师组建成教研室,兼具课题研究、工程实践、和本科以及研究生
教育的功能。
⒊
管理办公:院系都拥有独立的行政管理体系,所需用房包括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
设备用房等。这是校园中各院素共同具备的功能空间。
基本功能空间
空间形态特征取决于功能需求,而基本功能空间的特征具有内向性与独立
性,它保证了学习、工作的效率,降低了与外界的干扰。基本功能空间按其特定
的功能进行区域划分,这样便于管理和使用。建筑系馆与其它教学建筑的共同点是一般都将教学、教研与管理办公划分在不同的区域内。其中教学空间所占的比
重最大,是建筑的主体空间,而且建筑系馆的空间特点也主要体现在教学空间上影响教学空间形态的因素主要为教学方式和内容。
建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讲究经验的积累与创造力的培养。自古无论中外都是以师徒之间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的。即使在现代,建筑教育虽然形成了一套学校教育的模式,但学习方
式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师生间面对面的指导与交流,
而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又决
定了对学生的训练涵盖了艺术与技术等许多方面。
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建筑系
馆的教学空间设计,并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教学空间特点。因此以下主要针对教学空间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
Ⅰ设计教室:
设计教室为建筑系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它在使用上要满足授课、讨论、
绘图、制作模型,展示等功能,此外不同院系培养方式不同而对设计教室的要求也不同。
即使是同一系馆,
在不同时期教育方式的改变也会影响设计教室的空间。
因此设计教室空间需要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如作为建筑老八校之一的清华大学建筑系馆,属于国内资格较老的建筑系馆,早期的教师格局为典型的封闭式格局,各班之间交流较少。随着学科国际化的发展,清华大学建筑系馆改变了教学方式,将所有建筑教室打通,形成全开放的教学空间,使学生从保守、封闭
走向交流、开放。
设计教室常见的空间形式有两种,以班级为单位(常以25.40人左右为一个班),空间尺度较小的设计教室,这里称其为小教室。而年级共用甚至跨年级、
专业共用的教室,由于空间尺度较大在这里称其为大教室。
1小教室:
空间内使用人数相对少,空间尺度小、空间形态比较单一,容易形成并列的均质空间,其空间尺度的设定与普通小教室不同,主要取决于其设计活动的特殊
需要。小教室形式具有空间组织灵活的特点。通常情况下,一个班一个教室,这种安排优点是方便管理和教师授课,缺点是各班之间缺乏交流。如:同济建筑与规划学院的明成楼设计教室,可容纳25人的教室,为开间7.2米,进深9.6米的
矩形空间。郑大建筑学院新系馆方案中的设计教室为开间15米,进深7.5米的矩形
空间,每班约35人。
2大教室:
由于使用人数多,且包括不同年级甚至专业的学生,因此其空间形式变化较
多,而大的空间尺度,决定了它在采光照明以及结构形式的设计上与小教室有很
大的区别。
它还影响了建筑整体的空间组织方式进而决定了该系馆的建筑形态特
征,同时也决定了该建筑学院的教学方式。大教室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A.大通间式:
即以一个大尺度的完整空间作为设计教室。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密斯于
1950-1956年为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的建筑与规划学院设计的克郎楼他将设计教室放在面积为120mx120m的没有柱子的大通间内,可供当时400名学生使用,仅用一人多高的活动木板来划分区域,
并与评图和展示空间形成即分又连的流动的空间特征。
此外还有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于六十年代建成的旧馆也采用该种大通间式的设计教室,在结构上采用倒伞型薄壳顶覆盖。该设计教室为当时四个年级学
生的共用设计教室。
相对来说这样的空间适合学生人数以及专业划分不太多的院
系。另外还有一些是按照年级或教育阶段划分的,如:天津大学建筑系设计教室
就是每层有一个16mx23.7m的大教室,供一个年级90人使用,共有5层。这种空间的特点是能够强迫各级学生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促进知识的传播,有利于整个院系学术气氛的塑造。
B.阶梯型空间:
空间内地面呈阶梯状降落形成区域划分,不同专业或年级处在各自的区域
内,同时它又具有大空间的完整性。例如:美国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设计教
室采用一个巨大的中心设计教室,供建筑、规划和城市设计的学生共享。设计教室呈阶梯状层层下降的地面,如同舞台般每天上演着各种设计过程和成果。屋顶是巨大的倾斜钢网架玻璃顶,不仅起到了采光作用,还将室外美景尽收眼底。设计教室成为该馆最大特色。又如: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新系馆设计教室:绘图空间为混凝土折板屋顶,以侧向天窗采光,从三楼高度以半层高差逐渐下降,直至
落到地面层,形成五个区域,分给五个年级使用。
C.复合型空间:
在大空间内设有夹层,利用楼梯或坡道进行空间上的连接。形成既分又合的空间形式,这种教室一般都是通高两层,可利用侧立面开窗采光。空间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如:耶鲁大学建筑系馆设计教室,中间为通高两层的大厅,两侧有夹层,空间开敞,通高的侧立面有落地玻璃采光。
Ⅱ评图室
评图活动是建筑设计学习的重要环节,
一方面是由教师对学生设计成果的分
析和评价,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与教师交流,并听取不同意见的机会。因此评图空间是建筑系教学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功能上应考虑满足悬挂图纸和摆放模型,许多评图空间还具有作品展示的功能。评图空间在空间设置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独立空间设置,另一种是结合其它多功能空间设置。
①
独立空间设置其优点是安静、少干扰。但在空间形态上不同于其它独立空间具有明确的封闭性。评图空间普遍具有较为开敞、通透的空间特征,目的是鼓励交流和观摩。
②
结合多功能空间设置:结合多功能空间如:
多功能厅或中庭等空间,
其空间形态更开敞更具公共性,适合更多人参与。这种结合方式是近年来的系馆设计中使用较多的方式,国内许多新建建筑系馆和老建筑系馆的改造都选用这种方式。
这与教学方式开放化的趋势相适应。
展示、交流等多种功能,为学生提供公共交往的场所。重庆建筑大学的中庭同时作为连接个功能空间的核心空间,评图时过往的学生驻足观望,了解其他年级的学生学习概况,听取各为指导老师的点评并能从中受益。
Ⅲ
实验室
建筑系的实验室根据教学特色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院系倾向于技术,实
验室在建筑空间内所占比重就会很大,内容也比较复杂。有的院系倾向于人文、
艺术,实验室就比较简单,且内容也会有所差别。不过建筑系所要具备的基本的实验室主要包括建筑物理实验室和模型室。
①
物理实验室:
主要承担声、光、热等实验和检测功能,因此需要一个大尺度空间,此外在结构上有时也有特殊的要求,所以大多位于建筑的底层或半地下层。例如:东南大学建筑系馆物理实验室就是一个以声学实验和检测为主的实验室。为了完全隔绝外界声音的干扰而达到理想的环境状态,实验室在结构上采用双层钢筋混凝土墙,且墙间留出1.5M的中空,地面下则垫有刚性弹簧减震层。这个实验室不仅用于教学,还承担科研的任务。
②
模型室:
制作模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三维空间概念,是将设计方案从平面构思向具体
的空间形象推演的必要阶段。因此制作模型是建筑设计的重要过程。每个建筑系馆都应有自己的模型室,为学生提供制作工具和指导。模型室的空间尺度没有一定之规,主要是由教学特色决定。一般倾向于技术的院系在模型的制作过程中强
调解决结构、材料等问题。模型室就是一个工程车间。
国内大部分建筑院校的建筑系馆内没有单独的模型制作空间,
都是和设计教室绘图空间在一起的,调研过程中很多学生提出了模型空间的问题,此部分的空间需求很大。
Ⅳ公共交往空间建筑系馆的“公共空间可以解释为存在于建筑内部为教师、学生所使用和感知,而不产生直接教学活动的公共性活动空间。”以往人们对公共空间的认识总是停留在交通空间或辅助空间的概念上。随着教育思想的改变,教学活动的概念宽泛了,教学的方式、方法也越来越开放、灵活。一些活动离开了教室,利用公共空间的开放性特征以达到更广泛的传播知识和交流信息的目的。
因此公共空间
逐渐成为了设计中被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许多新的建筑系馆都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进行了许多新的尝试。
空间构成要素
⑴
“走廊”空间:
走廊、连廊、楼梯等形成的空间都属于线性空间具有连续性和方向感,具有
动态空间特征。廊的基本形式分为外廊和内廊,建筑内廊的形式一般于建筑所在
地区的气候有关,一般北方学校的建筑廊道为内廊——如哈尔滨建筑大学,南方学校大多设外廊——如深圳大学。在这里将其归纳为“廊”空间。在使用功能上
“廊”空间主要作为交通空间将人引导到目的地,它所形成的路线是人们天天、
时时通过或可能通过或观念上通过的道路;
并把多数空间要素相互统一并与更大
的整体联系起来。人在空间内的进行过程中感知和使用。此外,它不仅是方向上
的指引和传导,还是空间过渡的界质,能使人停留或导向两侧的功能空间,因此
它非常强调空间的渗透。
⑵庭/厅空间:
门厅、中庭、内厅、过厅等节点空间都是趋于静态的空间形式。而门厅、中
庭、内厅等在功能上起到集中或疏散人流,缓冲、过渡的功能,并具有场所的效能。因此将其归为一类。但它们也有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a.门厅:
门厅是建筑中出入口处的内部过渡性空间,也称进厅、前庭等,它是空间中
主要“廊”的起止点,具有通过、接待、分流、过渡等重要作用。它有人流密度
大的特点,且是人们活动的必经之地,应有足够的缓冲空间以满足人通行、停留等要求。进厅的位置分布、数量和面积均应随着人流量大小、流线的走向等实际
情况分出主次,合理配置。
b.中庭:
最早是由建筑的中心庭院演化而来,它强调一种垂直的纵深感,是建筑内部
公共性空间系统中被明确区别的,是最难忘的场所;内部公共性空间结构中最明确的要素;是空问序列的。它能够提高环境系统的整体效益,是复杂功能和
空间组织的中介,它既是目标空间,又是选择空间,具有交通、交往、休憩、展示等功能,并为人们提供良好的活动环境。
c.过厅:
是停留、过渡、展示的场所,它与中庭或主要内厅比属于次一级空间。它与
中庭/内厅的层次关系是教学建筑内部公共性空间层次的一个重要体现。
过厅是很好的组织交通的方式,它通常设置在几个方向的廊的相接处或转折处,可与竖向交通设施结合布置,起到分配人流的作用;廊与人流集中的空间的相接之处,作为缓冲空间:进厅与大厅之间,或大厅与大厅之间,起着联系和空间过渡的作用。
d.屋顶:
屋顶空间常常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空间,很多校园建筑的屋顶都没有被充分
的利用,而建筑系专业的师生充满创造力的把建筑系馆的屋顶利用起来,对有限
的建筑系馆的空间环境进行充分的发掘,提高空间的可利用度,同时增强了建筑
系馆的个性特色!国内许多建筑院校的建筑系馆的屋顶空间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重庆大学建筑系馆的屋顶规划成小型花园,设置座椅和绿化,给师生们提供了一个安静的世外桃源。
总之,建筑系馆的教学空间相对于其它专业的教学空间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许多功能可独立设置也可互相结合。因为不同院校教学特色和教学方法差异较大,因此在设计上不能照搬一般教学建筑的固定模式,要根据具体需要进行专门设计。
三
实例分析——郑州大学建筑系
郑大建筑系馆主入口的设计独具匠心,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四根直径一米左右的柱子,对称分布在入口两侧,上面刻有院系名称,既能起到路标的作用,同时也引导作用。入口处的巨大黄色框架起着门的作用,他就是一个边界,界定了内外空间,同时他也起到了一个框景的作用,其明亮的黄色与背后的灰色建筑对比强烈,同时呼应楼梯处的竖向黄色体块。月牙形的水池、圆形的柱子与棱角分明的主体建筑相互柔和,相得益彰。整体设计有别于其他工科系馆,却又遥相呼应。
建筑系馆内部入口设计较简单,在这里彭一刚老先生,设计了一个折线型的雨棚,对入口进行烘托,虽然简单但是和建筑主体的清水混凝土设计很协调。
公共建筑调研范文3
论文关键词:钢结构,吊装,施工
钢结构具有综合强度高、抗震性能好、基础造价低、施工周期短等一系列优点。而在机械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诸多大型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都出现了大体量钢结构构件的吊装。另外,钢结构吊装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施工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及措施要求。本文以广州某超高层建筑为背景,对该项目中的钢结构吊装施工过程进行论述,为该技术方法的推广及改良提供参考。
1工程概况
广州市某超高层在建工程为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商住两用楼,总建筑面积约18.6万平方米,由地下室、裙楼、四座塔楼三部分组成。其中地下室3层,负三层高3.9m,负二层高4.2m,负一层高4.5m,每层建筑面积为11567m;裙楼首层、五层高6m,二至四层高5m,一至五层建筑面积分别是:7288m(架空316m)、6592m、6553m、6287m;770m(架空2324m),第五层为钢结构转换层;4座塔楼,其中A1、A2两栋为45层的高级公寓,A3、A4两栋为42层的豪华住宅,建筑物最高处为163.6m,结构平面布局如图1所示。
图1结构平面布局图
本工程钢结构构件的分布情况为:结构负三层底板至裙楼第五层每层钢管柱(直径1200mm、管壁厚度25mm)共32条,其中A1、A2栋区内每层各7条,A3、A4栋区内每层各9条;第五层劲性钢骨砼柱共116条,其中A1、A2栋区内各有31条,A3、A4栋区内各有27条;转换层中钢骨劲性砼梁共142条,其中A1、A2栋区内各有37条;A3、A4栋区内各有34条。由此可见,本工程钢结构吊装工程量是相当大的。另外,由于本工区位于广州市区繁华的珠江新城E3地段,现场施工用地有限,工期紧凑,因此,钢结构吊装施工是本工程的一大重点和难点。
2施工策划及准备
2.1施工策划
(一)将钢结构吊装施工分为三个阶段:a)地下室负三层底板至负一层;b)裙楼一层至四层;c)转换层。
(二)各层钢结构构件最大重量(尺寸)情况如表1所示。
表1钢构件细目
名称
重量
(t)
长度
(m)
地下室钢管柱基础节
2.02
1.2
负三层钢管柱
2.85
3.7
负二层钢管柱
3.21
4.2
负一层钢管柱
3.42
4.5
首层钢管柱
4.54
6
二层钢管柱
3.82
5
三层钢管柱
3.82
5
四层钢管柱
3.82
5
转换层钢管柱
6.8
5
转换层钢骨柱
3.63
6
转换层劲性钢梁
公共建筑调研范文4
经过第一天的走访,我们了解到了真正的节能,是指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采暖、空调、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
我们的社会实践就这样开始了,接下来我们做了问卷调查、走访建筑工地、访问了设计施工人员、走访市建委以及和科教处人员做了交流。虽然在走访和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通过队员一致的分析和讨论,我们都一个个克服过来,虽然我们的实践算不上圆满的完成,但也还算顺利。
在做调查问卷的时候,我们遭到了误解,大家都对发放传单或做调查问卷的举动比较反感,我们好多队员在做调查的时候遭到拒绝,可是大家都不放弃,当然也有好多市民在了解我们的目的以后也很热心的填写了问卷,我们一起努力完成了初定的调查问卷量。但是问卷统计总结后的结果不尽人意,现在的市民对国家在建筑节能方面的政策措施都不是很了解,不知道何为节能,为何要做节能,当然我们在做调查问卷的同时,也做了很好的讲解和宣传,相信接受过我们问卷的市民一定对建筑节能有了一定的了解。
走访**市建委的时候,碰巧赶上了省里有领导过来检查建筑节能减排这一块的事项,所以第一次没有成行,经过多番协调我们终于见到了市建委科教处的黄教授,他给我们概括地讲,节能就是“四节”,即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大多数人对建筑节能的了解仅仅局限于建筑材料、水电气等方面的节能,而最重点的采暖、照明等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节能问题往往被忽视掉。其实,建筑围护结构材料和建筑设备的使用是相辅相成的。把建筑围护结构做好,建筑材料选好,只是创造了节能的条件,使房间的负荷变小了,但真正的能耗还是在用能设备的使用上,如采暖、空调等。
在目前,最有效的节能减排是广泛的运用太阳能,如果太阳能能够在浙江普遍使用,那取得的效果已经不可言喻了。我们又谈到新农村建设的问题,这些新科技要下乡必须得要一个途径,新农村建设就是这个媒介,他能很好的将新科技带到农村、城乡,并将它们用的得当。当然这只是一部分,我们的调研项目是建筑环保节能,所以我们的重点依然围绕着如何做好节能减排,如何推广建筑节能,如何推广太阳能等一系列问题。
公共建筑调研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塔吊基础;设计;验算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塔吊作为一种垂直运输工具,被广泛运用到了各类工程建设中,我国建筑业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塔吊大量的使用经验。然而,在实际的是施工中,塔吊事故却时有发生,成了建筑施工中事故发生的多发点,不但对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塔吊自身结构问题,而另外一方面则是塔吊基础设计存在问题。由于厂家在塔吊说明书上只是注明标准环境下基础承台的配筋及预埋件大样,桩的形式则是一个大概的描述,但实际施工中,往往是周边环境千差万别,塔吊的布置受诸多因素影响,自然也造成了塔吊基础的设计要因地制宜。以下以某工程为例,介绍其塔吊基础的设计与验算。
1、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用地面积约2795O,总建筑面积约 8846O,属于小高层住宅,地下2层,地下室面积约3092O,地上1-2层为商业裙楼、3-9层为双塔住宅楼,建筑天面高度31.0米。建筑面积约面积为7291O。工程位于住宅密集区,场地狭窄,工程的深基坑是另外一个标书,深基坑设计无考虑到塔吊基础问题,并且深基坑已基本完工。
本工程拟在地下室底板施工前安装1台塔吊。由于场地有限,将塔吊布置在基坑内。 塔吊型号为QTZ63(5515型);起重臂长度40m;塔吊独立安装允许臂底高度可达41米;首次安装高度35米,搭设高度为45米,塔吊附墙一次,可满足施工需要。
2、塔吊基础设计特点
本工程塔吊基础设计见附图示意,基础为三桩承台的桩基础,桩为A800(砼充盈后直径达到900)的钻孔灌注桩,桩长约11米。桩承台面负外地台2.5m,比±0.00建筑标高负2.85m;桩承台及桩的上段架空,桩嵌入承台达1m,承台厚2.5m。塔吊基础的结构采用以上形式有以下原因:一、桩台面负2.85m是为了避开工程的排水管安装,待工程竣工后不用打烂承台,而节约工程成本。二、桩台要架空是因为已完成的深基坑造成的,桩要嵌入承台1m是考虑到承台架空后、承台和桩的接点增加承受弯矩。
3、塔吊基础计算
3.1 塔吊参数
(垂直力)P=578kN
(最大倾覆力)M=2137kN・m
(水平力)H=192kN
3.2 计算简图
3.3 单靠承台抗倾覆验算
承台厚h=2.5m,承台面积A=21.61O
基础自重(包括承台和桩自重)
按(最大倾覆力)M=2137kN・m 计算时
+M=2137+192×2.5=2617kN・m
-M=(578+1876)×1.6=3927kN・m
(安全系数)=3927N・m/2617kN・m=1.5006>1.5,安全
3.4 单桩竖向承载力验算
承台自重G=1351kN
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建筑桩基计算规范JGJ 94-2008中5.3.5)
(桩长11米,相对基坑第一次放坡面约有5米在基坑第一次放坡面上,故而还有6米是有侧阻力,即 )
按(最大倾覆力)M=2137kN・m 计算时
,满足要求。
,满足要求。
3.5 单桩水平承载力验算:一般塔吊基础如按标准环境(承台埋在土中),设计时对基础的水平承载力可不验算,但本例中承台是架空的,故应验算基础的水平承载力。
计算信息:①水平承载力计算桩长取基坑以下嵌固段,取6米;②水平承载力由3支桩共同承担,附加塔吊外水平力H=192kN,故单桩承担水平力=H/3=64kN,所以只要所求的单桩水平承载力>64kN,即满足要求。③桩主筋设计采用14C18。
输入验算参数(桩类型:桩身配筋率ρg≥0.65%的灌注桩; 桩顶约束情况:固接;截面类型:圆形截面;桩身直径d=80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30,ft=1.5N/mm2,Ec=200000N/mm2;桩身纵筋As=3563mm2;净保护层厚度c=60mm;钢筋弹性模量Es=30000N/mm2;桩入土深度h=6.000m;桩侧地基土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25kN/m4;桩顶容许水平位移xao=5mm),采用结构软件计算得到验算结果:单桩水平承载力验算安全。
3.6 承台配筋验算
承台在塔吊作业下,最危险截面在截面I-I处,只要最危险截面I-I配筋满足要求,则承台配筋满足要求。
承台最危险截面I-I处最大弯矩=F1×1.5=1286×1.5=1929kN・M
承台最危险截面I-I处设计配筋
承台最危险截面I-I处实际配筋As'
最危险截面I-I处承台有效宽度lo=3810-2×60=3690mm
最危险截面I-I处承台有C18根数n=3690/170=21.7根,取22根,即22C22,则As'=8360mm2>As=6129mm2,满足要求。
4、结束语
总之,塔吊作为目前建筑施工行业最主要的机械,具有重心高、危险性较大的特点,因此必须注重它的基础设计,要根据不同环境因素而设计,并按不同的结构形式而验算。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发生,从而保证施工方的安全进度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宗成,王耀怀,施镇权.塔吊基础与地下室底板合二为一设计与实践[J].工程质量.2015(10).
公共建筑调研范文6
大力培养和选拔年轻优秀人才,是实现党建工作助力企业人才培养、保证公司发展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准确把握年轻优秀人才成长规律,做好年轻优秀人才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近日,结合开展支部“一支部一课题”及公司全面深化改革,公司就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完善机制,切实做好培养选拔公司优秀人才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与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截至目前,公司共有员工46人,其中35岁以下10人,占21.7%,35~40岁15人,占32.6%,40岁以上21人,占45.6%,专科及以上学历27人,占58.7%,本科及以上学历7人,占15.3%,研究生学历1人占2.2%;
(二)、主要问题
一、整体素质不高。
公司储备人才中,本科及以上人数仅为总量的15%左右,大专及其以下学历占到80%以上,具有高级、中级、初级技术职称人数总人数,不足职工总量的10%;既懂公司管理、财务营销,又懂工艺流程设备原理以及科技法律知识的复合型公司管理人才尚不足。同时,公司系统的各类人才也存在知识更新缓慢、缺乏现代管理制度意识、缺乏开拓性精神、缺少大视野等问题,整体素质不高。
二、某些专业人才极为缺乏。
1、缺乏具有丰富经营管理经验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才缺乏是我公司目前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体制等原因,目前我公司基层管理人员几乎都是从本土就业而来,基本上是土生土长的,从外面引进的数量很少,本土人才虽有适应本土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优势,但弱点也相当明显:视野往往不够开阔;缺乏活力和创新精神;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公司难以做大。他们往往缺乏职业经理人所特有的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不具备职业经理人所具有的知识、能力结构,也不具备职业经理人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修养。
2、具有一定书面表达能力的专职党务、政务工作者。公司除了要搞好公司经营,还有大量党务、政务工作,十分繁重,文字工作量巨大。与之相匹配,应有一位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的党务及政务工作者。但目前公司系统这类专业人才极为匮乏,尤其是缺少能写文章(能写高质量总结、汇报、调研报告等)的人才。
三、公司难以留住人才。
1、对公司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近几年,我公司对人才工作越来越重视,关心尊重公司人才的氛围逐渐形成,但是思想还不够解放,对培养选拔公司经营管理人才缺乏战略眼光,从当前工作需要考虑多,从长远发展考虑少;从维持现状考虑多,从开拓进取上考虑少。培养人才的投入仍然有限,舍不得花大钱引进人才,舍不得花本钱留住人才,致使公司经营管理人才难以壮大成长。
2、公司经营管理人才机制不健全。选拔任用单一,局限于任命制,没有真正形成市场化选拔人才。人才资源开发不力,渠道单一,视野狭窄,尚未形成有一定规模和比较规范的公司经营者。我公司没有一家正规的公司经营中高层管理人才培训中介机构,有的公司举办内部培训主要是面对公司基层员工和底层管理人员。公司中高层的专业培训相对较少。没有针对公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现状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培训工作。
四、公司运作的内外环境因素制约。
1、是公司内部管理体系不健全。没有完全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对人才的标准、使用、管理机制都存在着缺陷,制约着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部分公司生产经营业绩平平,没有自身特色,对人才不具有较高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公司经营管理人才的效绩与回报不相称,干出了实绩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严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2、选拔任用机制不健全。一是各级领导干部对培养选拔年轻优秀人才不够重视,没有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的责任机制,没有把此项工作列为干部考核内容;二是培养链条还存在脱节。年轻优秀人才的培养管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是培养、选拔、考核、监督、升降、奖惩等多个环节的有机链接,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备用不结合、跟踪培养不连续、人才培养规划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3、是公司文化建设有待加强。公司经营管理人才需要一定的工作氛围,这方面往往易被很多公司所忽视。除了政策法规、激励机制、福利待遇等保障以外,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环境,要有公司文化的支撑,要有对人才更多的人文关怀,从而形成良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人才感觉到公司真正是自己创业的精神归宿、是自己精神的家园。但这正是我公司目前所缺乏的、需要大力加强的。
(三)、主要开展工作
一、抓住源头,做好对新入职员工职业规划
今年公司计划通过双选会招聘大学生5人,涵盖环保、文学、财务等公司所需主要专业,做好新入职大学生的入职培训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对于充实公司后备人才库、优化公司人力资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一是与新入职大学生召开座谈会,告诫他们要完成角色认知,把思想和行动尽快投入到企业中来;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公司的关系。在公司发展中成长成才,体现个人价值。四要理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自觉融入团队,沉下身、沉下心,在实践中不断磨练自己,不断提高做人的水平和做事的能力。二是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包括公司的规章制度、生产工艺、企业文化、技术规范等,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公司,熟悉公司运转流程。下一步,将安排新入职大学生到车间进行为期1个月的实习锻炼,进一步提高他们扎根基层、立足本分的意识。
二、梳理完善制度、建立科学选拔机制
结合深化改革,对公司目前的人力资源和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深化“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机制,激活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三、以主题党日为契机,发动全体员工了解党、走近党、爱上党,为人才选拔奠定基础。组织调研运行部,预处理+厌氧系统+污水处理系统,组织技术骨干在党建工作引领下选拔培养关键岗位技术人员,组织调研收运部、综合部、财务部,组织技术骨干在党建工作引领下选拔培养关键岗位技术人员。放眼技术一线,开展“不忘技术初心,争当技术标兵”技术演练大比武。
(四)、下步工作思路及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