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乡村建设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乡村建设报告范文1
他一度担心失传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儿调”,现在正逐步发扬光大,每晚在村中心广场上排练的就有近百人。
作为传承人,他打心底里高兴。
“儿调”因山歌唱词中有“儿”而得名,包括生活歌、山歌、情歌、对歌、号子等类别和难以计数的曲目,具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它仅存于石柱县境内,并和当地民歌相互融合,形成了“土家儿调”。
过去,由于唱它的人少,市场化难度大,几近失传。
转机缘于政府的适时介入。从2013年起,石柱县每年投入资金用于“儿调”的发展与传承,并在部分小学建立了传承基地进行课堂推广,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
“儿调”是重庆广大乡村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
当下的重庆新农村,随着群众文化“村村有组织、户户能参与、天天有演出、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常年不断线”的目标确立,异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正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新景致、农民生活的新内容和表达欢愉之情的新方式。
那么,在这些新的景致、内容和方式背后,重庆的乡村文化繁荣又有着怎样的“源动力”?
新观念――农民的自信舞出来
深秋夜凉。
重读年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这些字眼,温暖着在主城一家文化单位工作的李静雯的心。
李静雯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老家,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天山堡。这片宁静乡土在历经环境整治、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精准扶贫等蜕变后,焕发出别样生机。
乡村的夜,不复记忆中的寂静。
每当夜幕降临,天山堡村中心的小广场上,就会亮起明亮的灯光。待音乐响起,早已梳妆打扮好的农妇和土家汉子便在小广场上汇聚起来,随着节拍翩然起舞。
他们的脸上,带着从未有过的从容和自信。
“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清代《溪洲竹枝词》里的场景,莫不如此。
“几年前,村民健身就用传承下来的摆手舞代替坝坝舞了,现在参加的人越来越多。”李静雯说。
前段时间,李静雯回了一趟老家。她发现,随着村民生活条件的好转,他们的文化娱乐形式有了很大改变,“看电视、打麻将的少了,健身、跳舞的多了,特别是对文化的传承更加重视了”。
2015年6月,酉阳县土家摆手舞大赛举行。大赛现场,绚丽的服饰、动人心魄的音乐、生动的舞姿,无不展现着酉阳美丽乡村中村民幸福生活的情景。
“同样是舞蹈,但它和坝坝舞不一样。”在李静雯看来,二者虽然都可以看作全民健身的一种形式,都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但摆手舞的繁荣则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乡村文化的繁荣和村民的精神面貌,以及社会各界对巴渝文化的传承。
“舞蹈是一种展现美的形式,只有充满自信,才能用肢体表达美。”透过酉阳摆手舞,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公共文化服务处处长文科看到了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自信,以及背后所显现出来的乡村文化生活的繁荣。
新方式――文化的鸿沟填起来
用舞蹈来健身,曾是城乡文化差异的重要标志。
早起或晚饭后,外出跳一段,是很多城市居民的选择。
在过去的农村,早起干活,为生活奔波,晚饭后早早熄灯就寝。乡村的文化生活,相对单调乏味。
当农民唱起“儿调”,跳起摆手舞,意味着什么?
“城乡一体化。”文科的回答掷地有声。
过去几年,重庆共建成“美丽乡村”近1000个,村文化服务中心、健身广场、农家书屋、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等更是数不胜数。全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正不断向农村延伸,城乡差距日渐缩小。
当“美丽乡村”建设让全市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之时,一个个散落在乡间的村文化服务中心则承载着文化的音符,渐成重庆农村百姓不可或缺的脉动。
“在‘儿调’、摆手舞里看到的是农村文化繁荣和农民的自信。而在村文化服务中心里,看到的则是当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文化建设因为自信而日益缩小的差距。”文科说。
当村庄的文化、历史、特色、名人得到重视,并被挖掘和整理,陆续搬进村文化服务中心,这种乡土文化自信也随之激发。
“包括‘新乡贤’‘最美家庭’等以农民为主角的评选,都能让农民的自信迸发出来。”文科认为。
“先祖由湖广于大元入川,故土造就了祖辈们的勤劳与淳朴。苏氏族谱有宗规十七则明令载有‘耕读当勤、赋税当纳、邻里当和’家训……”
这是永川区何埂镇仓宝村苏祖才老人将“家风家训”搬进村文化服务中心为村民讲课时的场景。
2015年4月,永川区启动“新乡贤”文化建设,年近七旬的苏祖才老人成为913名“新乡贤”之一。
在一年多时间里,老人通过讲传统文化、家风家训等,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在永川区,913名“新乡贤”,成为乡村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时任永川区委书记熊雪说:“这股以农民为主角的新生力量,是缩小城乡文化差异、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播繁荣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新路径――多元的供给足起来
2016年7月的最后一天,作为“文化下乡”的一部分,荣昌区“送电影下乡”惠民活动来到古昌镇冲锋村。
傍晚7点30分,村子中间的一块空地上挤满了人群。
区里的数字电影放映队给村民带来了经典影片《湘江北去》《西柏坡》,以及科教、政策类影片《走进农村合作医疗》。
“年轻的时候没有电视,能看场露天电影就是最好的享受了。没想到今天还能重温看露天电影的感觉。”62岁的村民李洪萍满脸喜悦。
这样的喜悦,让重庆市文化委副巡视员谢宾颇为自豪:“农村复兴,当从文化复兴开始。物质要富裕,精神更要富有。”
据谢宾介绍,在全市,这样的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还有721个,他们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乡镇综合文化站有1025个,它们为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依托和组织指导。农家书屋在全覆盖的基础上,又新建了100家数字农家书屋。
“‘文化下乡’和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只是文化生活的一方面。”谢宾说,“农民有了迫切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的社会公共文化供给才会越来越重要。我们应不断丰富农村的公共文化供给,以提供更多样的文化选择。”
前不久,秀山县钟灵镇陈家坝村的村文化服务中心来了几位县里的书法家,村民们每天都会去找他们学习书法。
“秀山是书法之乡,我们不会书法怎么行。”有村民表示。
从2016年起,梁平县金带镇双桂村的农家书屋每天都会向村民开放,养生保健、农业科技等多种读物都可在这里借阅。
“看书的人挺多,接下来村里会考虑再增加一些书。”村综合服务专干李茜茜说。
如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引导公共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正在广大农村基层落地开花。
新呈现――美丽的乡村活起来
当文化的清泉流进乡村时,乡村变了模样,村民也变了模样。
铜梁区涪江边上的高楼镇,数百农民忙时种田,闲时舞火龙。他们不仅庄稼种得好,而且把火龙舞遍了大半个中国,并舞出了国门。
永川区自启动“新乡贤”和“最美家庭” 等以农民为主角的文化建设以来,农村的矛盾纠纷和量直线下降,社会风气更加和谐美好。
近年来,开州区长沙镇也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相继建起了长沙广场、滨河走廊、桔林公园等休闲健身场所。
“我们虽然住在农村,但享受的是城市待遇 ,住楼房,逛市场,出门就有小广场,健身器材、休闲广场一应俱全。”村民们很是高兴。
长沙镇的转变是重庆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自2013年以来,重庆围绕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美化乡村环境、丰富乡村文化、构建和谐乡村四个方面下功夫,努力建设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市、区县两级示范村近1000个,形成了点上有特色、面上有规模、整体大变化的“美丽乡村”发展格局。
2016年8月27日傍晚6点,开州区长沙镇齐圣村。
数字乡村建设报告范文2
“互联网+”将给传统产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想必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农业可谓是传统产业中的传统产业,当“互联网+”的时代来临时,这样的产业也注定会改变。事实上,有些变化已经发生了。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大对乡村旅游休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这是中央1号文件连续第三年提及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并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无疑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理念,带来了新机遇,增添新活力。
据最新统计,全国仅在淘宝和天猫上的农村网店,就超过200万家。CNNIC第35次调查报告也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底增加188万人。阿里巴巴在去年10月的“千县万村”计划中,宣布将在未来3到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设覆盖10万个行政村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京东则宣布在2015年全面启动“千县燎原计划”,首批在全国55个试点县开展电商进农村综合试点。连硬件厂商英特尔也表示,将推出定制化的农村网店专用电脑和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产品。
从表象上看,这是“互联网+”的横空出世,是农村网民、农村网店的爆发之势,而其背后则是更为深刻的变化。无数农民正在通过鼠标和手机屏幕“日进斗金”,电子商务在带动农村收入提高的同时,通过打破数字鸿沟和信息不对称,倒逼农业转型升级。曾经饱受销路之苦的农产品与广阔市场的距离不再遥远,曾经就业无门的乡村青年有了创业就业的新平台,曾经缺乏后劲的农民增收之路有了新途径,曾经活力不足的农村消费市场出现了令人兴奋的新增长点。基于此,许多地方非常勇跃地把发展农村电商作为实施新农村“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首选。
但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互联网+”不该只是局限于农村电商,如今的“互联网+”孕育着无限可能。有人认为,“互联网+”时代赋予了传统农业、落后农村、弱势农民奔向现代化征途上一次后发制胜的绝佳契机。也有人认为,“互联网+”给新农村建设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将是下一个风口。例如,“互联网+生产”,使农业生产实现智能化、精准化、数字化、可控化和全程监管;“互联网+培训”,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技术等造就出一批“新农人”;“互联网+服务”,以借助农业信息平台和信息共享,构建科技成果应用新通道;“互联网+管理”,突出农业政务系统和农产品质量监管,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总之,“互联网+”在新农村建设中意义是重大的,涵盖着众多新产品、新模式与新业态,必须要全方位的开发和利用,而那种只把“互联网+”局限于农村电商,就显得过于短视和狭隘了。
“互联网+”之于新农村的未来,前景广阔,值得期待,是一座富矿、金矿,有待于挖掘和开采。我们坚信,“互联网+”的时代,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一定会到来。
数字乡村建设报告范文3
Abstract: Since entered the "Internet +" era,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Qianxi'nan Prefecture improves the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in the state, and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four farm - beautiful countrysid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tent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Qianxi'nan Prefecture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the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important rol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经济
Key words: Internet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build;economics
中图分类号:P31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007-02
0 引言
“互联网+”自2015年被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来[1],黔西南州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相继推出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战略、“三年会战”、“大电强网”等相关政策,大力推进全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挥其在全州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和战略性性的作用[2,3,4]。“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分两个层面:一是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是指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度网络、互联网、卫星通信等,二是能力基础设施,主要是指IDC、大数据、CDN、云计算以及与存储等[6],两者互相共同作用。
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强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5,7],目前,黔西南州由于地理条件客观原因,信息化开发不成熟,服务机制不健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服务缩小城乡差距[7],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任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黔西南州发展“大数据”以及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16年计划总投资8亿元,2016年累计完成投资8.7亿元,同比增长24%;市(州)城域网上链带宽达410Gbps;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121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6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7822个;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覆盖规模18.8万户;农村家庭数字电视延伸覆盖4.3万户;高清交互数字电视规模达8.9万户。完成高速3G/4G覆盖670公里;高速公路隧道3G/LTE覆盖54个;高速铁路3G/LTE覆盖60公里。
1.1 电信公司
2016年计划投资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规模达32.4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1.76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达1501个;城市宽带50M(20%用户)接入能力达20%;农村宽带12M(15%用户)接入能力达11%;农村移动互联网络覆盖行政村比例75%。
1.2 移动公司
2016年计划投资2.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38亿元;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规模达61.8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1.99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达3600个;城市宽带50M(20%用户)接入能力达19%;农村宽带12M(15%用户)接入能力达14%;农村移动互联网络覆盖行政村比例97%。
1.3 联通公司
2016年计划投资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亿元;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规模达26.95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1.78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达2721个;城市宽带50M(20%用户)接入能力达19%;农村宽带12M(15%用户)接入能力达14%;农村移动互联网络覆盖行政村比例51%。
1.4 铁塔公司
2016年计划投资2.7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2.6亿元。
1.5 广电网络公司
2016年计划投资1.5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5亿元;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覆盖规模18.8万户;农村家庭数字电视延伸覆盖4.3万户;高清交互数字电视规模8.9万户。
1.6 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工程完成情况
2016年计划投资1.44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44亿元;建成光缆5173公里,覆盖905个行政村,新建乡村级机房69个,完成县至乡10G传输平台、州至县波分传输平台的扩容改造。
1.7 小康讯完成情况
2016年计划总投资为21979万元,分别由移动公司和铁塔公司共同投资承建,累计完成投资22513万元,贫困村通信网络覆盖629个。
2 发展数字经济
2.1 夯实数字经济发展的各项基础
一是硬件基A,发展数字经济的前提是具有发达的信息基础设施,黔西南州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会战。二是人才基础,高端人才是黔西南州发展数字经济的最大瓶颈,应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同时与阿里巴巴等企业合作,专门为黔西南州培养大数据、网络技术、虚拟现实等领域紧缺的技术人才。三是安全基础,安全保障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线,做好黔西南州大数据安全靶场。
2.2 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升级”的工作重点,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加快出台相关保障措施,搭建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推动产业集群、园区信息化建设,以创建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为契机,搭建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服务平台等,推进企业信息化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向产业集群渗透,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加快“智慧园区”建设,实现智慧化管理、智能化监控、人性化服务。
3 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当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1 面临的困难
①在城镇建设过程中,个别乡镇仍然存在对《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学习不够、认识不够、贯彻不力的现象。如:2016年3月底,义龙试验区修建木咱镇至德卧镇的东峰林大道,在未与义龙通信联建办、安龙县通信运营商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强行拆除通信杆路9公里,损毁光缆27公里,造成木咱镇通信阻断,影响手机用户6000余户,宽带用户700余户,义龙试验区管委会虽已出面协调,但还未得到妥善解决。
②部分单位和企业保护信息基础设施的法律意识还不强。主要是施工方和一些不重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部门,造成信息基础设施大面积受损,危害到企业和广大群众利益。
③纵向、横向沟通不畅。通信事故发后,企业未能及时向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报告,导致事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协调和处理。建立健全信息基础设施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行业与行业、行业与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统筹、协调、调度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
④网络安全缺乏资金、人才。信息管理在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都很缺乏,需增加相应的管理技术人才和网络安全资金。州、县行政部门都存在同样的问题,网站维护基本都是外包。
3.2 对策建议
①加大《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宣传贯彻力度,依法保护信息基础设施。通过短信、网站、微博、微信、易信、广播电视媒体、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方式多样化进行宣传,提高民众对《条例》的知晓率、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
②加强协调沟通。把黔西南州通信联建办“嵌入式”派驻工信委,一是为工信委做好技术、规划等支撑,将信息基础设施实质性地纳入到城乡建设统筹规划之中,在州人大的监督下,与公检法等联动,优化完善全州信息基础设施保护的执法检查机制,加大落实《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的州级执法检查、通报、问责力度,高效推进我州各项信息化建设工作;二是以推进黔西南州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实施为出发点,将落实《贵州省信息基础设施条例》尤其是保护和迁改补偿信息基础设施落实情况纳入到年度考核之中,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创造良好环境;三是按照国家、省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督促联建办加强各通信企业的沟通协调,减少通信设施的重复建设,强化企业共享的规范性,全面清理整治非法共享和共享安全隐患,杜绝非法共享和疏于管理而导致信息基础设施共享安全事故发生,提高资源共建共享率和安全共享率;四是明确责任,出台制度将全州小区、企业单位等室内无线分布系统等室内通信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纳入到小区和企业单位自有预算中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和交付,通信运营商负责外部公共区域的通信设施的建设及负责通信接入部分建设和运营管理。
③加强统筹协调,强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年会战。在州指挥部的统筹协调下,每个季度召开一次调度分析会,集中统筹解决会战中存在的问题。
④加强财政支持,大力筹措资金。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各类专项资金和国家对西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国家级开发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贴息支持,引进民营企业和社会投资参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4 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投资增长较为迅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趋势也将增强,从而形成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对全州建立“大数据”中心呈现出良好势头。目前,市(州)城域网上链带宽达410Gbps;光纤到户(FTTH)覆盖家庭121万户;光缆线路总长度6万公里;3G/LTE基站规模7822个;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改造覆盖规模18.8万户;农村家庭数字电视延伸覆盖4.3万户;高清交互数字电视规模达8.9万户。完成高速3G/4G覆盖670公里;高速公路隧道3G/LTE覆盖54个;高速铁路3G/LTE覆盖60公里。
参考文献:
[1]司文博,鲍宁远.运营商在新r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讨论[J].世界电信,2016(2):46-49.
[2]胡海波.中国IDC产业发展与监管[J].现代电信科技,2014(11):18-21.
[3]李璐璐.粤西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利用情况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9):171-173.
[4]刘磊,李旭辉.安徽省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其发展战略[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34-35.
[5]朱丹.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8):23-25.
数字乡村建设报告范文4
2013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市档案部门的工作要求,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大局,进一步做好档案文化、档案登记备份、馆藏档案资源、基层档案等建设,充分发挥了档案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的作用。
(一)县委县政府更加重视,档案工作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档案工作,褚银良县长对档案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二是制定出台一系列档案工作文件,县委办、县政府办印发了《县档案事业“十二五”规划》、《县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关于实施“记忆工程”的意见》和《县档案馆接收档案范围和标准的规定》等政策性、规范性文件,对建立档案工作长效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是高规格召开全县档案工作会议,县四套班子参加,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做工作报告,县委副书记作重要讲话。四是档案文化建设和档案登记备份“两大战略”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并有专项经费保障。五是新馆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档案馆新馆迁建工程重新选址,列入了2013年县重点实事项目前期计划,目前,已完成项目选址、项目建议书批复等前期工作。新馆规划用地9335平方米(约14亩),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
(二)档案登记备份工作更加规范,档案信息化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推进。一是档案与电子文件登记备份工作得到全面落实,进一步加强了县登记备份中心的人员、制度、场地、设备等建设;积极做好登记备份发动宣传,分别召开了登记备份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和主要民生部门参加的登记备份工作座谈会,举办了8场次的登记备份培训会;抓好重点单位登记备份工作,全年共有23家单位54类涉及民生的4.33T电子文件和业务数据备份到县登记备份中心,形成备份光盘120张,硬盘9个,并接受了省考核组的考核,被评为2013年度全省档案系统推进“平安”建设先进单位。二是档案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智慧档案馆平台全面运行,一期数字档案馆项目通过验收。完成了第一批220万页的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第二批数字化加工完成公开招标,并已扫描80万页;档案馆室系统单机版开发应用,新增省规范化数字档案室8家、示范化数字档案室3家;档案网站文化功能进一步凸现,被评为省档案系统优秀网站。
(三)“记忆”工程更有举措,档案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面开展“记忆”工程建设,坚持以项目推动档案文化建设,树立档案文化品牌。一是将档案文化建设提升到县委、县政府工作层面,县”两办“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记忆工程”的意见》,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常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列入了目标考核,设立了专项经费。这一工作机制在全省是少有的。二是开展了“微视档”品牌建设,利用档案馆资源优势,借助县档案馆数字影像工作室的数字多媒体技术,制作了1600多部“微视档”作品,这一独创工作先后被电视台影视频道、《日报》、《中国档案报》、电视台“看看看”栏目、中国网等媒体报道。三是档案文化作品及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完成了六集大型档案文献纪录片《缑乡岁月》的拍摄制作,并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受到一致好评,荣获市档案文化建设优秀产品奖;编印了《记忆·十一五》和《姓氏文化溯源》等珍藏作品,其中《姓氏文化溯源》一书,荣获全省档案部门优秀编研成果二等奖;完成了方言建档,开展省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在力洋海头村建立了乡村记忆馆;建立口述档案资料库,以音频、视频形式留存记忆,目前已录制视频资料850分钟;建立地方名人档案,开展了叶颂清等历史名人及县文艺工作者等档案资料征集工作。指导档案文化研究开展工作。
(四)档案监督指导更加有力,基层档案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一是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档案监管有了新手段。县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县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加强县重点实事工程档案监督管理。二是档案目标管理认定有了新增长,全年通过市级以上目标管理认定的达40家,居全市首位。三是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有了新推进,有11家乡镇(街道)机关档案工作达到省二级以上,建行政村规范化15家。四是农村信息资源共享有了新举措,印发《县农村档案信息资源查阅利用服务指南》,通过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档案代查点等方式,增添了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途径。
(五)档案馆基础业务更加扎实,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一是档案馆收集范围重新划定。认真贯彻国家档案局9号令,结合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县“两办”印发了《县档案馆接收档案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县档案局制定了《县档案馆接收档案范围细则》,重点将一些涉及民生的专业档案列入进馆范围。二是积极做好档案馆(室)各项业务建设。2013年,接待查档5600余人次,提供利用9300卷次;接收档案164卷,征集老照片2400张;对馆库进行了修缮,健全值班制度,加强了档案的安全保管。
(六)队伍建设更具活力,档案工作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一是充实档案干部队伍,局机关新录用3名工作人员,增添了新鲜血液,干部队伍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升,荣获全市档案系统“兰台杯”登山比赛团体冠军。二是加强档案人员培训,举办了全县档案岗位培训,全县有158人参加培训,人数创历史新高。三是创新档案宣传载体。开展免费为四世同堂以上家庭拍摄全家福及视频记录的公益文化创意活动,得到了全县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首次以电视访谈形式宣传档案工作,局长李海啸就《档案与民生》话题接受了县电视台“画音访谈”电视专访,这是档案工作第一次直面电视观众,通过荧幕向社会展示近年来县档案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档案在服务民生方面的作用,呼吁全社会更加重视档案、尊重档案。四是在机关开展了“比作风、树形象,强效能、创一流”主题实践活动,自我加压,全力破解深入实施“两个推进”发展战略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口述档案建设获全省档案系统“比树强创”主题实践活动创新破难优秀案例。五是加强档案调研和学术研究,年初制定了调研工作制度,有2篇论文参加全国流。在县级以上公开媒体发表宣传报道63篇,创历史新高。
二、2014年工作思路
2014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与省、市档案部门的工作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做好巩固、深化、完善、提升的文章,着重开展“六化”建设,进一步推进档案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一)开展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登记备份和信息化工作水平。要以创建省规范化登记备份中心和数字档案馆为目标,着力做好三项提升工作:一是提升档案与电子文件登记备份中心的应急反应能力。进一步完善制度,添置设备,做好重点民生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并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在线备份范围,组织开展登记备份应急演练,提高登记备份技术,全面达到省规范化登记备份中心的标准。二是提升智慧档案馆(室)系统的应用保障能力。对系统运行的规范性、安全性探索引进第三方检测,并定时公布检测结果,督促各单位规范、安全操作。按照省规范化数字档案馆建设标准,加快馆藏档案数字化步伐,全面完成第二批馆藏档案数字化,启动第三批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并做好第一、二批馆藏档案数字化验收。加大规范化、示范化数字档案室创建力度。三是提升档案信息网络安全运行能力。继续增添硬件设备,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及时更新充实内容,加强安全检测,确保档案信息绝对安全。
(二)开展品牌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档案文化建设水平。
要以实施“记忆工程”为主题,着眼于打造全国性档案文化品牌,着力做好三项推进工作。一是推进“微视档”档案文化品牌建设。做好商标注册,启动微视档网站建设。与电视台合作,推出《岁月如歌》电视专题栏目,筹划开发微视档作品。开展首届全国“徐霞客游线”历史文化微视档作品征集和“美丽”百姓微视档大赛活动,扩大档案的社会影响力。二是推进档案文化产品创作。完成大型档案文献纪录片《缑乡岁月》文化产品的包装、宣传、招商和销售工作。编印出版《记忆2013》、《缑乡旧影》图册和《文献》丛书、《宁台烽火》书籍。三是推进档案文化示范基地建设。继续做好清潭、前童、涨坑等村的乡村记忆馆建设。启动《复兴之路》数字多媒体网上演示中心建设。
同时,贯彻好县“两办”文件精神,督促指导责任部门做好发展的同步记录,及时报送原始资料,启动“记忆”名录和记忆资源库建设。
(三)开展便民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档案的公共服务水平。要突出档案服务民生这个主题,着力做好三项探索性工作:一是探索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档案查阅利用代办服务机制。计划与县外来务工办联合发文规定,凡是来务工的外来人员,在办理有关证件等事项,需要其本人提供档案资料证明的,可到档案馆申请代查服务。由县档案馆与其档案所在地联系,取得档案资料复印传真件,加盖档案馆印章,可作为其在任何部门办理有关手续的依据。二是探索县内民生档案查阅一站式服务。在农村、社区、乡镇街道的便民服务中心和县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县档案馆档案查阅利用代办点,百姓就近在任何一个点就可以查到县档案馆保存的民生档案,切实提供查档便利。三是探索81890“老百姓档案服务热线”,24小时提供档案指导语音服务。
(四)开展示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层档案工作水平。要以争创全国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县为目标,着力做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大乡镇街道、社区、农村档案室上等级创建力度。积极创建2个省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乡镇,10家以上行政村(社区)省规范化档案室,不断创新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二是提升企业档案工作水平,加大对企业档案工作的指导服务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民营企业档案馆,结合企业文化,发挥档案的作用。三是加强对专业档案建设的监督指导。根据《县档案馆接收档案范围和标准的规定》和《县档案馆接收档案范围细则》的规定,监督指导各进馆单位加强专业档案管理,及时报送专业档案目录,启动建设专业档案目录数据库。抓好《县基本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档案工作。加强执法检查,争取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
数字乡村建设报告范文5
关键词 数字图书馆 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本文利用数字图书馆传播农业知识、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提供农业技术经营信息,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我市农业经济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农村经济急需要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1.1我市农业经济概况
我市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耕地面积553183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49亩。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半干燥大陆性气候。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时数在2463~2741小时之间,无霜期200天左右。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加之位于黄河位山灌区上游,水利条件十分优越。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粮食作物品种500多个,经济作物品种107个,蔬菜品种600多个,蔬菜总产1300万吨,药材品种61个,林木果树品种225个,花卉品种146个,饲养动物品种95个,农业发展潜力巨大。
1.2农村传统生产意识生产结构已经转变
旧的传统生产意识、农业结构被逐步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农业意识和新型的经济模式。耕地、林地、水库堰塘等规模经营逐步推进,特色经济如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经济种植、养殖业迅猛发展,乡镇企业正在向产业化、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方向、组织化程度日益提高,创业人才不断涌现。
1.3目前农村急需经济信息
广大农民更是期盼有人为他们提供主动、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市场信息只有被农民朋友了解和掌握,使农业生产有信息,生产资料有介绍、生产过程有指导、销售经营有市场、价格体系有保障,才能真正发挥农民朋友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
1.4但是,目前农村存在经济信息不畅、信息混乱
目前在农村确实存在信息不快、信息不灵的现象,科技意识相对淡薄,以至于影响生产、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决策性、主动性和经济效益,一些农民朋友还会因为没有正确的信息来源,而被虚假的广告所蒙蔽,造成经济损失,真正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新农村信息服务没有跟上。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是求大于供、供不应求。
2. 数字图书馆是对农村经济一种超大规模分布式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组织、管理及服务体系。
2.1数字图书馆存贮了极大量的数字资源。
几乎图书馆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一经数字化,众多的图书不再是散布于世界各地孤立的图书馆中,而是通过磁盘、光盘等有关电磁介质永久性存储,或流通于全球信息网络上。
2.2数字图书馆使农业经济信息信息获得更加全面准确便捷
数字图书馆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搬到网上去,或将馆藏资源进行大规模数字化,而是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其能够智能地、实际有效地存取全球网络上数字化的、多媒体的、海量的信息。
2.3数字图书馆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巨大作用
2.3.1数字图书馆利用当今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通过诸如Internet等计算机网络,把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农业经济信息以及大量新增加图书文献信息数字化,通过数字图书馆馆员不断进行一体化、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实现高速传播,使农业经济信息的存贮不再散布于世界各地孤立的图书馆内,而是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上的便于保存和查询的存贮介质之中。
2.3.2数字图书馆一方面可将图书馆扩展到社区、农村、家庭,使更多的人接受数字图书馆农业经济信息服务,提高数字图书馆社会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在广大的农村已经普及了网络,人们还可根据自身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通过上网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数字图书馆学习和合理使用农业经济信息。
2.3.3因此,数字图书馆能在在传播农业知识、开展农村科技服务、提供农业技术信息、丰富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数字图书馆积极开展农业知识传播、科学普及、信息传递的需加强的几点措施
3.1由于信息资源的全球共享,应对现有的信息技术、资源、人才等力量加以整合,以数字图书馆为核心,联合各类信息机构、管理机构等共同参与管理和建设,从而国家信息资源的制高点。
3.2数字图书馆对馆员员有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更高的综合素质。21世纪的数字图书馆与社会同步,共享信息知识,这就要求数字图书馆员具有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更高的综合素质来保证信息产品的质量、信息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也就是通过图书馆馆员一系列的创造性劳动,把蕴藏在文献海洋中和网络上收集到的“死”知识激活,重新组配,合成新的知识形态产品,并运用编制文献、索引、专题资料、等多种形式,把技术市场信息等编制成具有针对性的致富信息,把科学的种植、养殖、加工等致富门路以实用技术形式,按时间分阶段进行数字化,以便广大农村、农业技术工作者,以及边远乡村的农民也能享受到数字图书馆的技术经济信息,为农民提供全面的服务,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巨大的财富。
3.3引导广大农民向数字图书馆要知识。现在,广大的农村已配备了电脑及网络,农民特别是那些青年农民,很愿意利用闲暇时间多上数字图书馆学习阅览,既可以增长自己的知识,又可以掌握一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多了解一些致富的门路,多开拓自己的思路。尤其是在冬季农闲时节,引导广大农民向数字图书馆学习还可以起到扭转和减少农村打麻将赌博、迷信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实现了净化农村的社会风气,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增强人的是非观念,改变人的生活方式,起到了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一旦确立,那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就会再无立足之地。
3.4发展乡村科技信息员,建立信息服务网络。数字图书馆应由政府有部门与农业农村农民建立密切联系,发展多村科技信息员与当地农民建立广泛的联系,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信息咨询指导生产,为闭塞农民进行讲解,另一方面了解农民的需求并进行反馈,做到“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使数字图书馆真正成为推广农业科技的一个重要基地,为农民提供更加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
3.5同时应该注意到:我国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起步较晚,技术条件相对落后,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信息资源数字化问题、数字图书馆的安全问题、版权问题,此外还有经济投人、体制创新、人员素质等很多非技术性因素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与时俱进加以解决。
4.结语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科技信息的需求将会越来越迫切。我们必须继续探索,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图书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实现我市农业经济东融西借,跨越赶超,建设冀鲁豫农业经济科学发展先行区。
作者简介:张彩云(1972-),女,山东聊城市人,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副研究馆员
参考文献:
数字乡村建设报告范文6
一、任务目标
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对扶贫工作重点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情况进一步查缺补漏,完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组建群众文化团队,开展系列文化惠民活动,进一步提升服务效能。创作生产一批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主题文艺作品。实现省定贫困村文化惠民活动“一村一年一场戏”全覆盖。培育文旅融合样板村,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推动特产销售,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撬动乡村旅游大市场,加大促进旅游扶贫村、具备旅游资源和开发条件的区脱贫迁建村、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村负责人培训力度,以乡村旅游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二、时间安排
全面梳理文化旅游扶贫任务,倒排工期,强力推进。3月底前,对各科室、各乡镇(街区)扶贫攻坚以来工作成效进行自查评估;4月中旬配合市文旅局完成第三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全面摸清旅游扶贫发展现状和底数;4月中旬前做好迎接市局委托第三方对扶贫脱贫攻坚成效验收的准备;5月中旬前根据自查情况和市局反馈情况进行自查自纠、查缺补漏,举一反三,建立台账,补短板、强弱项,根据自查评估情况进行整改提升;6月中旬前将问题全部整改到位;7月底前,全面做好迎接市扶贫办评估验收的准备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
一是加强贫困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核查扶贫工作重点村文化活动室在硬件建设、服务内容、活动开展、开放时间等方面是否符合省、市脱贫攻坚标准与要求,充分发挥服务效能。积极推进县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在有条件的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建设服务点,今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县、运转规范、服务有效的基层图书馆、文化馆服务网络体系。继续实施儒学讲堂标准化建设工程,在有条件的省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建设标准化儒学讲堂。推进农村书屋改革创新。
二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将“戏曲进乡村”演出向省定贫困村倾斜,优选国家艺术基金扶持项目、精品剧目、扶贫小戏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映农村生产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采取连片演出、小分队演出等多种演出形式,提升演出效果,让广大村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文化大餐。
三是加大艺术作品创作力度。运用文艺形式讲好脱贫故事,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营造脱贫攻坚全面收官浓厚氛围。加快创作生产乡村振兴题材重点剧目,争取年内完成剧本创作。加强农村现实题材艺术创作,督导更多优秀剧目早日立上舞台。继续开展非遗扶贫培训和文创产品宣传推广工作。
四是加强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区迁建社区全部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使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成为区脱贫迁建公共服务综合平台。
(二)是全面完成广电精准扶贫工作
实现广播电视无线信号“户户通”,在原有三个发射基站的基础上,再增设两个发射基站,力争6月份动工,7月份完成站点增补工作,确保无线数字电视信号全覆盖、户户通。
(三)实施乡村旅游产业扶贫工程
一是培育乡村旅游扶贫载体。采取景区带动、“公司+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支持乡村旅游合作社、涉旅企业等经营主体,带动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周边的贫困户就业增收。指导有条件的旅游扶贫村、区脱贫迁建村挖掘周边旅游资源,充实旅游元素,完善旅游功能,培育文化旅游小镇、文旅融合样板村和创建A级旅游景区,以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群众脱贫增收。
二是规范使用扶贫资金。进一步发挥旅游扶贫资金作用,增加贫困人口股息和分红。聘请第三方开展扶贫资金使用情况专项审计,并形成审计报告,根据审计情况立即督促问题整改。
三是实施旅游扶贫宣传推广工程。通过文化塑魂,旅游承载,推动产业融合,丰富旅游业态和项目,努力构建“旅游+文化+乡村”融合发展大格局。举办旅行社乡村游踩线活动。开展“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积极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通过微信、微博、移动手机客户端和媒体专栏等方式,加大乡村旅游产品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好客网、齐鲁乡村旅游网等网络平台,深化与旅游电商合作,实现旅游扶贫村产品、项目的网上推广、网上营销。
(四)开展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活动
一是充分发挥全县文旅系统委派第一书记的作用。以建强支部为目标,加强派驻村班子建设,提高政治引领和脱贫致富能力,完善扶贫计划,实现精准扶贫。
二是继续做好帮扶村调研走访慰问工作。做好领导干部到联建村进行走访调研工作,深入了解、帮助解决联建村的问题和困难。组织局机关全体党员在重要节假日,走访慰问困难党员、老党员和贫困户,帮助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困难。“七一”、“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组织各党支部到联建村走访慰问,慰问老党员和困难党员群众,开展扶贫主题党日和共建共驻活动。
四、政策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成立县文化和旅游局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推进文化旅游扶贫工作。制定并印发《2020年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定期组织召开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文化和旅游扶贫工作。局市场资源推广管理科负责做好旅游扶贫日常工作及调度。
二是强化资金投入。积极整合公共文化、艺术创作、文化产业、文化培训等各类资金,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特别是在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基层文化活动设备购置、戏曲进乡村等必备文化阵地和服务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旅游扶贫项目,推荐报送一批金融支持旅游扶贫重点项目,拓宽旅游扶贫项目融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