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1
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的本质特征。重视群众的文化工作,提高群众的文化道德修养,这是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的本质特征,同时也是进一步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加强群众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的根本任务则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不断强调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积极鼓励广大群众参与,提高群众文化水平。通过提高群众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二、提高群众文化工作的措施
1、群众文化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首先,要抓住各地区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把地区性的文化特点与文化宣传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不会让群众感到陌生,易于接受。群众熟悉当地的历史文化,相关部门可以将先进思想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赋予群众文化活动新形势、新意境,让广大人们群众充满兴趣,能够在欢乐的氛围中学到新思想、新文化。比如,现在西方思想冲击比较严重,大多数年轻人都已经忘记了我国一些传统节日,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可以采用联欢、举办文化展等形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增加群众传统文化思想意识。
2、发展地区广场文化。文化广场是现代社会文化环境和综合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可以极大地提高群众文化修养。政府和相关文化部门要加大财政投资,修建广场文化,为群众精神娱乐提供场所。群众可以空闲时间集聚在不同的文化广场,可以通过下围棋、戏剧、健身等方式来放松自己,无形中也提高了自身文化修养,结识不同人群,学习一些娱乐知识,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都有利于群众文化建设。因此,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提高群众文化修养,文化广场显得格外重要。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建设,地方性投资主要投向经济建设,同时还要加大文化建设投资,注重群众的文化建设。
3、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群众文化不仅仅局限于一种环境或者方式,而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等,这些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发展的空间。我们不能单纯认为群众文化只是广场文化,只是中老年人文化,还包括学生、商人等。因此,我们必须扩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比如,在校园中,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综合型学生。在企业中,在发展企业经济之外,还要树立企业自身文化,加强员工文化建设。总之,我们不能将群众文化局限于一种形式,要多方位、全面提高群众文化水平,提高群众整体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全面人才。
4、做好文化宣传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媒体等快速发展,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利用网络、媒体等形式来宣传文化,一些先进人物、感人事迹等通过网络快速传播,使广大人们群众受到影响,无形中提高群众文化建设。各地区要做好网络、媒体文化宣传工作,一些先进文化或者历史文化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进行传播,让群众能够及时的了解。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重视文化建设,侧重宣传积极、健康的文化思想,对于网上出现不健康文化传播的现象,给予严厉的惩处,提高群众文化建设意识。
三、总结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0-0015-02
1 引言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的重点方面之一,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水资源合理利用、水生态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就我国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来看,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关键性问题丞待解决,水生态明文建设还需加快脚步。因此,为了达到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采取有效策略实为必要之举。
2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特征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解是该项工作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必要条件。根据现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及已有实践管理,目前对于水生态文明建设内涵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理解是:通过采取工程性(技术、机械设备、水处理工艺等)和非工程性手段(政策、方针、制度等)措施,对水生态系统进行建设,使其在满足社会发展、人类发展需求的同时,形成一种完善的、可自我更替的、良性演化水生态系统过程。从水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中可以理解到,水生态系统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对象,而形成良性演化的水生态系统则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1]。
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三方面:①多学科交叉性。水生态文明建设囊括了一切水生生态系统,包括自然水生生态系统、城市水生生态系统、与水力相关的陆地生态系统等,是所有水生生态系统一个治理、改造、建设和适应的过程,涉及内容广泛,需要多种学科提供理论支持,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地理科学、化学、经济学等,具有非常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特征。②主观意愿性。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和需求是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的,并经历了一个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改造,再到适应与主动相结合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这样一个发展历程[2]。回顾这一发展历程,其中无处不体现着人类的主观意愿性,人类希望对水生态系统进行良性改造,通过人类活动来完善水生态系统建设,希望水生态系统生生不息的良好发展下去,这些都是对人类主观意愿直观充分的体现。③符合全球未来水资源管理理念与发展趋势。在全球水资源匮乏的形势下,世界各国水资源管理工作被提上日程,水资源管理越来越强调文明和谐,许多国家开展的水生态系统改造工程、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超前,与未来全球水资源管理理念和整体发展趋势一致。
3 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3.1 顶层设计不明确、不科学
目前,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研究,无论是在理论、政策制度方面还是技术标准方面都研究的比较多,并形成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但有关具体的实践探索和建设实施研究却相对较少,缺少实践性指导经验与方法[3]。即使一些地区、区域流域将水生态文明建设付诸了实践,但也多为当地自发开展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依据当地实际需要所进行的活动,由于缺少实践经验与相关理论作指导,导致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出现了“各自为战”的局面。在顶层设计上,还不够科学明确,现行水生态文明建设技术标准与政策体系还不够系统全面。
3.2 监督工作不到位
诚然,目前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中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理论与技术水平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依旧较大。这表明技术、管理手段仍旧是制约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技术、管理手段的限制,加之工作人员本身专业能力与认识的不足,造成了监督不到位,监督管理不完善等问题,给一些工厂污水、废液的排放提供了便捷通道,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增大了水生态文明建设难度。
3.3 思想认识不统一
长期以来,以自身利益为中心,不注重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顾虑自然有限承载能力的人始终大有人在,并且这种思想观念影响着每一代人,使得水资源等各种自然资源遭到持续性破坏,并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而破坏程度在不断扩大。受这种思想观念支配的人们,对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战略指导思想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理解,未能形成这种执政观,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阻碍作用[4]。虽然随着社会文明程度和人们文化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在国家政府的大力宣传倡导之下,一些人们的节能减排意识、低碳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意识有了一定提升,但整体上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尚未统一。
4 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发展,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重大发展成果,水利工程规划、施工、设计、运行、管理理论与技术日益成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且不管是建设理念还是建设技术都在不断更新,不断向着更先进、更和谐、更文明的方向发展。现阶段,我国以环境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作为民生水利的主线,以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用水需求为基础,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水利科技的更快发展,提高了水利技术水平。为了加快推进我国水生态系统文明建设,解决具体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性问题,将理论与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依据理论指导,运用先进技术,相信可以进一步推动水生态文明建设。
4.1 依据各种先进理论指导水生态文明建设
4.1.1 统筹兼顾理论
由于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多学科交叉性特征,为了保证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各种学科知识的应用和各方面建设整体协调统一,遵照统筹兼顾理论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统筹兼顾理论的指导下,建设人员需要对水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学科知识,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分级,将水生态系统改造工程进行项目分解,保持建设人员所学专业与其所负责项目相一致[5]。在此前提下,加强各专业队伍、各部门之间的联系,让各部门、各工作人员相互之间了解彼此的工作进度,提高整体工作的协调性与同步性,做到水生态文明建设分工明确、步调统一、整体协调。
4.1.2 “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
作为自然与人类发展和活动驱动的必然结果,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典型的“自然-人工”二元特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也可以说水生态文明建设是“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与生态系统紧密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在自然状态下,受太阳辐射、地势能及其他能量的共同作用,流域水分一直处于不断的转化和运移状态,在这一循环过程中,水分的内在驱动力表现为自然的一元特性。而人类活动的加入,人类活动对流域水循环影响深度与广度的不断扩大,直接或间接的改变了全球水生态系统循环方式,流域水循环内在驱动力从自然状态的一元特性逐渐转变为“自然-人工”状态的二元循环结构,且人类活动频繁地区,这种影响和改变更加巨大[6]。二元水循环结构含有水量、水生态、水化学和水沙耦合的伴生过程,这一伴生过程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加巨大深远。
基于这一理论分析,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可以利用“自然-人工”的二元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作用,对流域的布局、结构和功能进行人工改造,提高流域布局与结构合理性,强化水生态系统功能。
4.2 综合运用各种关键技术
适用范围广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给水资源管理带来了变革性意义,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不断更新则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在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用到的关键技术主要有智能技术、水生态修复技术、云技术、3S技术、物联网技术、水资源合理配置与调度技术、远程监控技术、评估补偿技术、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模拟技术等等。依据二元水循环理论运用智能技术构建智能水网,构建无线网络,让水生态系统工程覆盖在无线移动网络之下,对水系统进行在线监测、远程监测[7]。利用基于低碳模式的水资源配置技术、复杂水利工程群联合调度技术等多种调度技术,对水网内的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调度,加强水网内各水生态工程之间的联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利用除藻技术、水污染处理技术、水污染防治技术、富营养化处理技术等多种水生态修复技术对污染水源水域进行处理,降低水源污染程度,减少水中污染物含量。以二元水循环理论为基础所开发的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模拟技术,包括流域分布式产沙模拟技术、多源复合水污染模拟技术、水文生态耦合模拟技术、多源数据同化技术等。利用这些模拟技术开展一系列模拟实验,得出水循环最佳处理方式,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度。利用水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技术、生态评估与补偿技术对水生态文明建设阶段性工作成果进行评估评价,找出当前文明建设工作存在不足,为区域水生态目标的合理设定,生态服务功能需水和水生态系统需水的精确核算,流域、区域生态需水的有效整合等提供所需数据支持。
5 结语
水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水利事业、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不言而喻,水生态文明具体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关键性问题不容忽视,水生态文明建设所需支撑技术不可或缺。在明确水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前提下,相关建设人员应加强对其中关键性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找出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综合运用各种先进技术,统筹规划,努力加快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孙 宇. 生态保护与修复视域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罗增良,左其亭,赵钟楠,等. 水生态文明建设判别标准及差距分析[J]. 生态经济,2015(12):159~163.
[3]吴兆丹,王张琪,赵 敏. 科技创新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J]. 水利经济,2015(6):40~44.
[4]张 诚,严登华,秦天玲. 试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与支撑技术[J]. 中国水利,2014(12):17~18.
[5]陈 进,李伯根,许继军. 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及在云南省的实践[J]. 水利发展研究,2015(1):14~18.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实现途径
作者简介:段有成(1975―),男,甘肃镇原人,陇东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根本、最精华的伦理范畴和取向,中国传统的诚信观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开展诚信教育意义重大,建立大学诚信教育评价约束机制和加强诚信教育环境引导,对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品质,推进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大学道德育人功能都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价值观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源泉
儒家创始人孔子把诚信视为“进业修德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成为中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核心。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德育教化功能,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开设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学习经典传统文化、阅读传统经典、学习历史文化名人等多种方式,把历史与现实密切结合,将美与丑进行对比,充分利用我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础
大学作为道德教育建设的主阵地,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它是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发育和成长起来的。大学的“两课”教育要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把诚信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与时俱进,多渗透市场经济和知识时代所需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把诚信作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达到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完善大学生诚信教育约束和评价机制
提高主体的自律意识,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评价机制,对大学生的所作所为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使他们能真正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从而确立合理的奋斗目标,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将学生在校期间所涉及的诚信事项进行记载,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守信和诚信等行为进行动态监控,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奖先评优的主要依据,并把这些数据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把学生的诚信记录和学校对学生诚信评价等级作为学生学籍档案的一部分,成为将来社会对个人评价的主要依据和重要指标。
四、加强诚信教育环境引导和实践体验
一方面,要创建文明和谐的道德育人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优势,建立诚信教育专题网站和论坛,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网络成为诚信教育的重要平台。同时,发挥网络资源的交互时效,积极与家长和社会建立联系,把诚信教育延伸到校园外,充分利用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大众媒体等多种形式,形成整体合力,共同进行诚信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形成全方位的诚信友爱的道德育人环境。
另一方面,要缔造健康的诚信文化环境。通过宣传先进典型事迹,设置诚信教育专栏,在公共场所设立诚信格言、警句,运用校园广播、板报、校报等,利用征文、辩论等正面舆论引导,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园环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社团文艺活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之树立“以诚实守信为荣”,光明做事、坦荡做人的价值观念,营造崇尚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之,诚信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道德规范之一,诚信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它不仅仅体现在大学和大学生中,最主要的,它是实现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具备的道德规范,其实现途径不仅是多样的,而且是多元的。
参考文献: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农村图书馆;建设;流动图书馆
农村图书馆是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农村图书室普遍存在着图书陈旧、阅览人少、利用率低、经费严重不足、图书品种少、数字图书信息缺乏、少年儿童读物少等问题。加快农村图书馆建设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和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建设好农村图书馆,近年来我国图书馆理论研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在实践中也有不同的有效探索。农村图书馆作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目前农村图书馆的现状
(一)图书陈旧,阅览人少,利用率低
目前大多数现有的农村图书馆长期坚持使用的很少,有的图书馆已经徒具虚名,有名无实,有的是为了凑任务,应付检查,平时都是关门大吉,并没有给农民提供借阅的方便。还有的图书馆即使看似正常运转,但是并没有多少可供农民阅读的报刊杂志,甚至有些报纸都是过期的,中老年人大部分没有读书看报的习惯,而对此有需求的年轻人却没有报纸可看,这种情况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尤其严重。
(二)经费严重不足,图书品种少,馆藏数量增长缓慢
绝大多数农村图书馆因为经费有限,不能及时地补充书籍,人们想看、急需的书没有,损害了人们读书的积极性,图书馆对于读书的宣传不到位,人们的读书意识淡薄。
(三)农村少年儿童读物极少
儿童图书馆在农村里的发展状况更是堪忧,有些农村即使有所谓的图书室,但是儿童图书几乎没有。家里条件好的,可以买书来看,但是有些孩子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买书对他们来说就是奢侈,有的家庭把买书看成是无用的奢侈品,这就使得农村少年儿童可看的图书极为贫乏。
(四)网络普及率低,数字图书信息极为缺乏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我国城市居民已经广泛地运用上网阅读图书资料,查阅相关信息。但在农村,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农村,目前互联网的应用极少,这就极大地削弱了农民获得经济信息的能力。
二、加快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对新知识的需要也在日益增长,农民迫切希望有自己的图书馆,特别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加快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也就成历史的必然。
(一)农村图书馆建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现实的影响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民的种田积极性日益增加,有许多农民不再进入城市打工,而是留在农村里发展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广大农民迫切需求能够改善生活状况的方法,农民急需能够引导他们发家致富的知识,这就需要农村图书馆能够担负起这方面的责任,指导和帮助农民走上致富的道。通过建立农村图书馆,可以使农民通过看到各种各样的科技书籍开阔眼界,成为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的新型农民,从而使他们科学种田,提高经济收入,尽快摆脱贫困。
(二)农村图书馆建设对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的同时,从物质向精神生活追求发展,这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我国很多地方的农村,文化生活几乎是一片空白,农民缺乏娱乐活动,辛苦劳动一天之后,没有图书馆的时候大部分时间就消磨在打牌、搓麻将上,年轻人容易沾染不良风气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安定有着负面的影响。通过建立农村图书馆,给农民借阅书籍提供方便,人们不仅可以借阅到科技书籍,而且还可以借阅小说、报刊、杂志等。通过建立农村图书馆,可以使农民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陶冶、美化人们的心灵,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培养农民的道德情操,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成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现代农民。
(三)农村图书馆建设对农村的法制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不少群众纷纷走出去打工,由于法律知识懂得不多,各种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成为社会治安的隐患。由于知识的欠缺,人们缺少一定法律知识,在农村很多事情人们不通过法律解决,却通过武力来解决,经常有人触犯了法律,事后却对自己所范的错误茫然无知。农民在外打工,有时候遇到欠薪问题,不知道诉诸法律来解决。通过建立农村图书馆,可以使农民普及政治及法律知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四)农村图书馆建设有利于农村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
在我国农村有很多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对农村的这一部分儿童进行教育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应该成为社会的责任。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在农村建立图书馆,在引导农民积极读书,寻找致富的方法,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应当给农村儿童提供更多的适合他们阅读的刊物,使更多的孩子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能够走进图书馆,通过知识来安慰他们孤独的心灵,使他们在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关心下健康的成长。
三、“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是我国目前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有效方式
(一)农村“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的含义
所谓图书分馆主要是指以省级、县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在所辖区域各县(区)、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农村乡(镇)设立的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与以往一次性的“送书下乡”和传统提供图书借阅服务的“流动车船”不同的是,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引进现代物流理念,将有限的图书资源无限流动起来,盘活了公共文化资源,使公共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实质性共享,达到效益最大化。
(二)领导重视是搞好农村“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建设的关键
领导重视了才能对图书馆有效地投入资金,而农村图书馆所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缺少资金,只有投入了足够的资金,才能购买图书,使图书馆有效地运行。在农村图书馆建设中,要购买能够引起农民阅读兴趣的图书,特别是一些能够指引大家发家致富的书籍,使农民有阅读的兴趣,吸引农民走入图书馆,农民在图书馆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能把进图书馆当作一种习惯。虽然农民对图书文化的意识比较淡薄,但是图书馆加强宣传,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
(三)农村“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要配备专业的图书馆管理人员
有的农村图书馆员素质低下,根本不知道如何管理图书,图书有借无回,越借越少,使得图书有借无回。因此提升农村图书馆员的素质是当前农村图书馆建设中的一大任务。农村图书馆不仅只是提供书籍借阅的场所,也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场所,图书馆管理人员可以组织他们进行自学,为他们提供学习的书籍、教材,对他们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学习,扩大图书馆的功能。要改变农村图书馆的坐等服务的方式,要根据读者的需要上门服务,特别是流动图书馆能更好地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使那些远离图书馆的农民有机会看到自己喜欢的书籍。图书馆开展流动性上门服务,扎根于农村广阔的天地,服务于广大的农民读者,农村图书馆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四)农村“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要重视网络和数字图书资料体系的建设
农村图书馆因为条件所限,网络还不发达,在农村建立数字图书馆还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农村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要重视网络和数字图书资料体系的建设,这也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农村图书馆应该引导农民接触网络,让农民不走出家门也能知道外面更广阔的天地。
总之,农村图书馆是农村科技人才的摇篮,是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在农村建立“图书分馆”和“流动图书馆”,是提高基层图书馆利用率,提高贫困地区的文化生活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流动图书馆面向农村、面向贫困地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信息服务,它的实施,对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实践,想法克服农村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就一定能够改善农村图书馆现状,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图书馆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5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升华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由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升华到了“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的,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为全党全社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提出奋斗目标。它要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从社会规范的角度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要求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全体公民的根本道德准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社会思想道德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人民群众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然而在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些道德领域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理想信念淡漠、人生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问题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拷问着人们的道德良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正常经济秩序。
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体公民道德素质,是一项重大的而紧迫的任务。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策略
(一)不断深入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并加强宣传教育
实践出真知,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反过来又指导实践的深入发展。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学习研究关系到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让他们明白坚持指导思想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让学生自觉地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学生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二)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外实践教育有机结合
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干巴巴的同年轻人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让他们懂得你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结合具体的实际生活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把课堂教学和有效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加强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建设。
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在社会中学习,在社会中成长。
(三)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建设网络思想教育新阵地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的发展,既给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对学生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既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设了新的空间,也向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开辟、建设、发展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广大师生适应和运用网络的要求,也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领域、发挥作用的需要。
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针对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并运用网络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在网络空间或虚拟空间中所进行的,它是现实空间教育的补充、延伸与扩展,是一种新领域、新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主动在高校占领、建设网络阵地,努力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使之成为大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引导大学生适应和运用网络的有效指南。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义范文6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也是世界范围的普遍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立人和自然的新关系,建立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人类社会的新文明。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远意义
生态问题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突出。人类生于自然,依赖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从西方国家开始的工业革命,建立在廉价能源和廉价资源的过度消费的基础上,使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人口膨胀、粮食危机、资源枯竭、能源匮乏、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退化、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极端天气增多,等等;都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和蜕变正从局部的区域问题演变为影响全球的生态危机,从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事实证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不仅仅是工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从根本上讲它是一个包括社会制度和发展理念在内的社会问题。因此,人类要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发展模式,重新构建一个符合自然规律、与自然友好、又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经济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我国的工业化则是在能源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都成为紧缺资源的条件下开始的。因此,自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十七大报告总结过去五年工作的时候,指出我们当前面临的若干突出问题,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我国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后,就正式成立了专门保护机构,加强管理保护。尤其是近些年来,制定了很多专门性的、综合性的条例法规、标准、政策,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在某些地方和某些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整体而言,由于种种原因,“消耗大于补给,支出大于投入,污染大于保护”,已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崛起,人民要幸福,我们就必须改变高消耗低效率的西方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同时,我国现存的资源总量、土地总量和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了我们不能重复“先污染、后治理”,“清自己污他人”的老路子。
一言以蔽之。正视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全球发展和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立足中国实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不仅可以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也是对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
科学内涵
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走可持续的道路。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发展循环经济,增加可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这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内涵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的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和观念建设,而且还包括生态意识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概括起来,大致覆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一切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二要全民实施清洁生产;三要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不仅要重视生态问题,而且要主动处理生态问题。要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重要内容和出发点之一,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一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二是加强生态法制建设;三是重视生态行政建设;四是推进生态民主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和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识,是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十分注重生态道德教育,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污染、绿化祖国、美化家园的社会文明新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要重视和加强有利于生态文明的一切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一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二要优化“人居”生态生活环境;三要努力实现人口良性发展;四要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文明。
建设途径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和任务得以协调、有序地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实施道德、法律规范约束和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现途径。
首先,生态文明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因此,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必须依赖有效的、长期的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全面地、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科学的态度善待自然,并使其成为一种道德自觉,这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任务。
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和生态道德与法律意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还包括生态文明知识的教育。它不仅包括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常识,也包括生态环境的科技知识、法律知识以及生态保护技能等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教育的方法针对不同的人群可以采取不同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但随着生态问题的日益凸现和它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的日益提升,在我国有必要将其纳入到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和再教育体系之中去。不断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危机意识,超越自私和浅薄的视野,自觉地做“大自然的守法公民”。加强社会成员的生态文明教育,要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更好地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行为和风尚。“从娃娃抓起”,从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良好生态环保观念和道德的、能够自觉地关怀和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人”;教育人们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应当呵护自然、反馈自然、美化自然,为子子孙孙留下一个不遭受任何破坏和污染的美好生态家园。
当然,生态文明教育除了将其纳入国民教育和再教育的体系,实行正规教育,还必须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媒体实施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以及创建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基地建设等多种教育形式,来扩展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的认知,使生态文明意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一种浓厚强大的生态文明社会舆论氛围。
其次,加强生态文明约束机制建设。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规范约束方式,包括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同样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用一种全新的眼光认识道德规范与法律的关系,实施德、法并举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约束机制。
生态道德规范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社会的、职业的、家庭的和个人的各个方面。建立和完善生态道德规范,必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观基础,坚持生态公正、尊重生命、善待自然、保护环境和适度消费的原则。
健全的法律体制和良好的法治氛围,对于维护人们解决生态问题的权利和义务,具有道德所不可代替的作用。但是,单纯依靠法律,虽然可以将人们的生态行为强制性地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约束和制止道德底线以下的违规行为,但决不能代替道德的社会调试功能。只有将法治与德治相统一,才能培养具有高度生态文明自觉意识的社会公民,从本质上解决目前存在的一切生态失范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社会生态文明程度。
最后,要推进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要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功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活动的发展。
社会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和直接推动因素。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切方面都必须服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实践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克服实践活动的这种异化状态,遵循人与自然平等、和谐、互惠互利的价值观,自觉调整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仅要使“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等,成为人们的自觉生产实践,而且要使“健康、科学、文明”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自觉的生活行为。同时,党的意识形态机构特别是各种媒体,应进一步拓展生态文明的传播渠道,增强宣传力度,为生态文明实践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应通过各种研究活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出谋划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各级政府应加大解决生态问题的决策和管理力度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同时集中力量推行生态治理工程,诸如“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等;为生态文明实践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和物质条件。
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具有多种形式。要以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普遍参与。但是必须强调,任何社会实践活动都应当是具体的、实在的,而不是抽象的、虚拟的。生态文明的各项主题实践活动,都必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与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