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概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乡村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乡村概论

数字乡村概论范文1

关键词: 数字媒体 广告设计 发展趋势

设计是艺术与工学的结合体,广告设计即是在艺术与工学的结合体下与新时代的广告调和与融合形成的结晶体。在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从最开始的吸引消费者,到现在的数字媒体视野下创作出并非只是为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是让消费者通过数字媒体与产品交互运动起来,更深层次地了解产品相关的各种信息与生产产品的企业,以及企业的发展历史与企业的历史文化。

数字媒体广告是基于计算机数字平台的艺术,它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络技术为支撑,提升艺术的表现力,给广告创作带来无限可能。

一、数字媒体广告定义及数字广告分类

数字广告在传统广播、电视、电影的基础上,依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交互融合,由二维到三维、静态到动态,虚拟与现实交互融合,不再简单运用文字和图像两种传统符号表现广告内容。

数字媒体包括数字广播、数字视频、数字电影、数字报纸、数字报纸、手机电视、移动电视、视频网站、网络游戏、电子杂志、微博、博客等。数字广告在城镇、乡村的广泛应用简易地传播了大量的国内国际信息,让广大消费群体更简单明了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数字广告简单来说就是借助数字技术支持、新兴媒介的广告信息传输形式,主要包括:互联网络广告、手机媒体广告、数字电视广告。

1.互联网络广告,借助网络媒体的广阔空间,使各种各样的通信简单化、多样化、快捷化,为人们提供巨大的信息资源。互联网络广告主要的传播形式有视频广告、RichMedia(一般指使用浏览器插件或其他脚本语言、Java语言等编写的具有复杂视觉效果和交互功能的网络广告)、插播式广告(弹出式广告)、文本链接广告、电子邮件广告、聊天室广告等。

2.手机媒体广告,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手机媒体广告简单、快捷、信息资源广阔、适应人群广泛的优势特性,迎合了消费者消费心理,促进了手机媒体广告的迅速传播。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微博、手机博客等是手机媒体广告主要的传播形式。

3.数字电视广告,其广告画面效果清晰、视觉效果冲击力强、收视效果好,可以实现与受众的互动等多种优势,加深观众对广告的印象,刺激观众的购买欲望。

二、数字媒体广告优势

数字媒体广告相对于传统广告报纸、广播、电视而言更多样化、快捷化、简便化、生动化,更便于广告的投放,实现广告的利用价值。其主要优势有:

1.覆盖率高、应用广泛。从公共交通工具的车载电视到机场、火车站、商业楼宇、医院、酒店里的LED,从门户网站到视频网站、网络游戏、电子杂志、博客、微博的快速发展,从手机短信到无线网络、手机报、手机电视的普及,可以充分说明数字媒体广告在各个领域的覆盖。数字广告在我国城镇、乡村得到广泛的应用,很简易地传播大量的国内国际信息,让广大消费群体更简单明了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可见数字广告逐步成为我国信息传播的主流。

2.数字广告信息简易、生动。新媒体广告由二维到三维、由静态到动态,能通过精美的动画视频、3D影视及生动的音效等方式表达广告的本质内涵,广告信息更简单明了,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了观众对广告的认知。

3.数字广告全面性、整合性。人机交互、数字媒体与产品交互、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融合等展示形式多样化,具有文字、图像、色彩兼备功能,吸收传统广告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实现静态到动态、平面到立体的转变,做到企业经济、文化、发展历史、理念等要素完美结合。通过构思和独特创意,以强有力的视觉刺激,吸引观众的眼球,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达到广告的最终目的。

三、数字媒体广告的发展现状分析

1.数字媒体广告的现状。在当今二十一世纪信息速度如此快的状态下,全球范围内的新媒体、数字影响、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广泛,数字媒体广告依靠各种现代电子高科技载体迅速发展,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拥有强壮的生命力及长远的发展前途。就数字媒体广告发展的现状来说,不论是设计师、商家还是消费者,对数字媒体广告的期许与期待都是强烈的:设计师希望借助数字媒体下的广告让消费品有其充分的发展空间及发展的舞台,商家希望借助于数字媒体媒体广告让自己的产品深入消费者的内心深入,使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消费者希望体验数字媒体下的广告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方便与便利。

2.数字媒体用户增长快速。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增多,数字媒体技术更成熟,使手机用户、互联网用户等迅速增长,通过以下手机用户迅速增长数据,可以看出数字媒体广告孕育的巨大投资价值。据工信部统计,2012年全国移动电话(手机)用户净增1.26亿,达11亿。移动电话普及率达82.6部/百人,其中,移动互联网用户达7.6亿。到2012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2亿,比上年增长18%。无论从移动电话等终端的普及率,还是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绝对数量、增长速度和使用频率上看,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已经有了可观的用户群,成为覆盖最广泛的数字化新媒体。

3.国家对数字媒体产业的重视。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推动高附加值、低消耗的数字媒体产业发展,突破数字媒体产业化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国家科技部高新司的指导下,国家863计划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组组织相关力量,深入研究数字媒体技术和产业化发展的概念、内涵、体系架构,广泛调研数字媒体国内外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仔细分析我国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我国数字媒体技术未来五年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方向。这充分说明数字媒体广告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前景是无法预估的。

四、广告设计对数字媒体的影响

过去我们比较熟悉的媒体几乎都是以模拟的方式进行存储和传播的,而数字媒体却是通过计算机进行存储、处理和传播的。数字媒体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学习中随时随地地感受到数字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高质量的优质服务。享受优质服务消除不了广告设计对数字媒体的影响,只有有了广告设计的锦上添花才能够让数字媒体大放异彩,只有有了广告设计的点睛才能够让数字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在消费者的面前,只有有了广告设计的艺术工学的修饰才能让数字媒体有长远的发展。

数字媒体的传播渠道与传播速度和技术优势都是传统媒体无法超越的,这使得广告设计能够在数字媒体的依托下得到更淋漓尽致的释放,在数字媒体的传播渠道与传播速度中让广告本身的实质性内容与潜在意义都慢慢渗透在接收信息的消费者的思维中。不论数字媒体视野下的广告设计的发展趋势如何,最终都离不开新媒体与旧媒体在时空上的结合,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融合,才是当下数字媒体视野下的广告设计发展的最佳趋势。

参考文献:

数字乡村概论范文2

关键词:虚拟现实;数字校园;虚拟漫游;三维仿真建模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设计领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得到了高度的发展。通过计算机产生的设计结果,可通过图形设备向设计者展示,并可模拟,允许设计者作出修改。而现阶段的二维、三维的表现方式,只能传递建筑物的部分信息,并且只能提供单一尺度的建筑物信息,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可展示一栋活生生的虚拟建筑物,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用户在虚拟建筑中进行漫游、人机交互,大大提高了项目设计的质量。

一、什么是虚拟现实

从广义上讲,只要是通过三维模型实现一些人机交互操作就可以称为虚拟现实。更严谨的界定是指通过对三维模型的操作、定义,然后应用于相应场景中,并赋予该模型功能性的表现。以一个汽车的3d模型为例,在汽车的三维模型出来以后,可让用户对场景进行选择,比如是运行在城市还是乡村,然后还能让用户为汽车模型编写动作脚本,定义汽车是按某条线路在跑还是有人来操作。也就是说,只有在同时具备了产品、场景、脚本这三项要素时,才是真正完整的“虚拟现实”虚拟现实(简称VR)也称虚拟实境或灵境,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系统,它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具有视、听、触等多种感知的虚拟环境,用户通过使用各种交互设备,同虚拟环境中的实体相互作用,使之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交互式视景仿真和信息交流,是一种先进的数字化人机接口技术。

二、虚拟现实的特征

(1)多感知性所谓多感知,是指除了一般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视觉感知之外,还有听觉、力觉、触觉、运动,甚至包括味觉、嗅觉等感知。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

(2)交互性,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包括实时性)。例如,用户可以用手去直接抓取模拟环境中虚拟的物体,这时手有握着东西的感觉,并可以感觉到物体的重量,视野中被抓的物体也能立刻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

(3)构想性,强调虚拟现实技术应具有广阔的可想象空间,可拓宽人类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以随意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

(4)浸没感又称临场感,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模拟环境应该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使用户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该环境中的一切看上去是真的,听上去是真的,动起来是真的,甚至闻起来、尝起来等一切感觉都是真的,如同在现实世界中的感觉一样。

三、虚拟现实的应用

虚拟现实的本质是人与计算机的通信技术,它几乎可以支持任何人类活动,适用于任何领域。

(1)虚拟教学。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和教学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教师和学生一起经历虚拟环境,观察一些关键性问题,还能让学生自己“进入其中”进行详细观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

(2)虚拟实验。虚拟实验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建立各种虚拟实验室,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生成各种“虚拟”新的设备,教学内容可以不断更新,使实践训练能够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环境,从而加速和巩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3)虚拟仿真校园。以虚拟现实技术作为远程教育平台,可为高校扩大招生后设置的分校和远程教育教学点提供可移动的电子教学场所,通过交互式远程教学的课程目录和网站,对各个终端提供开放的、远距离的持续教育,还可为社会提供新技术和高等职业培训的机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等。

(4)虚拟漫游技术在建筑设计上应用体现。虚拟漫游技术不但能够给用户带来强烈、逼真的感官冲击,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还可以通过其数据接口在实时的虚拟环境中随时获取项目的数据资料,方便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投标等,有利于设计与管理人员对各种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辅助设计与方案评审。

首先,它有利于设计者规避设计风险。用户在三维场景中任意漫游,人机交互,这样很多不易察觉的设计缺陷能够轻易地被发现,有利于设计者规避设计风险。

其次,它有利于加快设计速度。设计者既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系统,很轻松随意的进行修改,改变建筑内外立面的材质、颜色、设置光源性质、灯光强度、改变绿化密度等,只要修改系统中的参数即可。

再次,有利于快捷的传播。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应用在网络和多媒体中,方便快捷的传播产品信息。最后,它有利于用户真正参加到项目设计中来。让用户真正的参与到项目中来,第一人称行走相机以眼睛的角度查看一个场景,并允许用户自由行走。由于这种方式非常接近现实世界,因此这种类型的相机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因而能增加我们在建筑漫游中的沉浸感和构想性。

总之,虚拟建筑漫游系统所体现的直观性、交互性以及多方位的信息等优势,是传统的平面图纸和实体模型所无法比拟的。相信随着计算机软硬件及设备的进一步发展,随着虚拟现实的不断完善,虚拟现实在建筑设计上的应用将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程大锦,《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

[2]冯文,孙立军,《动画艺术概论》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3]张荣华 几何建模技术在虚拟校园漫游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期刊论文]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

数字乡村概论范文3

关键词:后现代 消费观 新媒体 影像革命

一、消费社会与拟像时代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人类历史发生了划时代的裂变。大众文化的普泛化传播,信息社会、消费社会的到来裹挟着反战、性解放、享乐等思潮席卷欧美;政治的动荡变迁、国际局势的骤然紧张与分化,使得所谓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和流行有了更为激荡和复杂的时代背景。从经济角度而言,工业化(机械化)所采用的批量化的生产方式造成了物质商品的极大富足和充裕,而城市化(都市化)浪潮的推进使得传统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模式逐渐瓦解,社会的群体结构也逐渐被城市和乡村这两个有着明显区别的生活空间所划分。依托于市场经济完善而快捷的流通体系,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逐渐纳入到了规范化的社会节奏之中,城市公众所享有的消费资源的丰富和多样化逐渐成为了可能,闲暇时间和可支配资金的增多,更为消费行为的实施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让・博德里亚认为,消费社会就是服务和物质财富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和消费,这是与一种高度发达的经济体系的垄断性地位相适应的一种社会模式,而与物质积累相对应的大众的消费心理以及消费习惯的培养,则更多依赖于大众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以电视、广播、报纸、书刊、户外广告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体,所制造的各种各样的视觉符号正充斥着当代人的生活空间。我们进入了一个人造影像无所不在的时代。约翰・费茨克也认为,“后现代主义媒体不再提供现实的二手描写,它们模仿和制造它们所传播的现实”①,大众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洞察不得不依赖于媒体所造就的信息传播和事实报道。所以,由媒介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拟像世界)不断冲击着人们固有的现实观和现实认同方式,传媒“过多地生产了威胁我们真实感知现实世界的影像与信息。符号文化的胜利导致了一个仿像世界的出现,符号与影像的激增消解了现实与想象世界之间的差别”②。前不久,电影《阿凡达》在全世界刮起的3D旋风,就充分证明了数字合成技术所营造的唯美虚幻的“类真实”影像世界所特有的视觉感官美和深层次的视听震撼。

二、视觉消费与眼球经济

无论人们承认与否,消费社会都已被看作是一种公认的全新的社会状况,而视觉文化的异军突起则打破了语言、文字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形态的独断地位,“视觉”观念更加注重对于视听等感官欲望的开发与满足,并进一步拉近了艺术等文化形式与人的本能欲望之间的距离,表现出对于人的“肉身”的认同和尊重,总体说来,比“语言文化”的理性模式更具人性化、人文化。③本雅明也在其所著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一文中提出,大规模无差别的复制技术的发明,使得传统艺术的膜拜功能(宗教、祭祀供品)让位于现代艺术的展示功能,视觉艺术与商品经济捆绑销售成了一种历史的自觉选择,由此,视觉消费成为了消费社会中最具活力和最具竞争力的消费类别。视觉文化消费也成为了大众消费的一个新的选择。

视觉文化成为了当代影视艺术与消费社会理论前沿研究的一个新向标,学者周宪认为,视觉文化特指以视觉为主导的当代文化现实,他进一步论述道,“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的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变。④从文化传播角度讲,视觉技术成为了新的意义建构和文化表述的方式。视觉竞技场已成为了文化生产和话语霸权构建的一个新的场域,传统的由文字语言搭配组合而成的意象空间已经逐渐被直观形象所营造的符号世界所代替,媒体/媒介成为了一种无所不能的文化工业的典型代表,开始承担起引领文化思潮和大众意识观念走向的职责。即使有些理论家指责媒介传播的文化低俗、幼稚,缺少人性深度和艺术美感,然而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视觉消费已成普泛化的发展趋向时,话语霸权已经由传统精英知识阶层转向了掌握视觉文化消费主导权的大众媒介。

费尔巴哈在评价20世纪“现代性”显著成果时写道,“偏爱形象胜过实物,偏爱摹本胜过原型,偏爱再现胜过真实,偏爱表象胜过存在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大众审美观点的写照时,生产和消费形象就必然会成为当代社会的主要活动。”⑤由电视、户外广告、电影、杂志所制造出的美轮美奂的视觉形象和物象奇观,成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利器。游走于店铺林立的购物街,欣赏着街边橱窗里陈列着的精致商品,成为了都市大众消闲娱乐的新方式,这与波德莱尔笔下的“都市漫游性”(动感凝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漫游性包含着动感凝视,既体现一种动态的、四处浏览的观察模式,又催生梦幻迭至欲望流动的”⑥,传统的以交换行为展开的对于商品使用价值的占有,演变成单纯的满足视觉感官愉悦的购物体验。由此可以做出推断,视觉消费是以注意力为核心的体验型经济的核心要素。

三、新媒体、赛博空间和个人专属媒介场域

我们现在所说的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相对照而形成的一个媒体形式的概括,“新媒体通常是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⑦。笔者认为,新与旧的区别不应单单指时间前后,而应该侧重从传播方式和内容形态上做出划分。伴随着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以及通信行业3G风暴进入人们的生活,新媒体借助于全球性的新技术应用,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数字传播技术为驱动,发展成为多元化的信息制造传播平台,主要包括互联网站、手机媒体、数字电视(SITV)、机航媒体、户外液晶、移动电视、电子报刊等。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备了竞争优势。首先在信息呈现方式上,新媒体是以声音、图像、文字图形等复合形式进行跨媒体、跨时空的立体化多点式传播,可以实现全天候全覆盖的高密度信息传播。此外,它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互动性特征,信息实时与受众随时互动,使媒介与受众的关联性由一种媒介主导受众接受的被动模式,转变为平行交流实时反馈的传――受关系模式。

所谓“赛博空间”,是由电脑与网络联体而营造的另类世界与虚拟空间,这一术语来源于威廉吉布森的著作《新浪漫者》之中,表示“意识和交际活动的一种新的扩大的场所和场景”(史蒂夫・康纳)。网络空间因其无可比拟的透明性与网罗范围的空前扩大,逐渐被开辟为种种文化意义得以建构的竞技场。从中可以看出,网络新媒体为个人情感与意志表达以及多元化的观点陈述,构建了稳定的媒介平台和畅通无阻的沟通空间,一些有着相同爱好、志向的人可以通过网络组成沙龙式的“文化族群”,大家可以互通信息、沟通情感。

传统媒体由于自身职能和功能定位决定了它拥有信息传播的主导权,掌握着话语霸权,必然与受众保持着相对的审视距离,而新媒体却突破了媒介对于受众而言只能远观而不能拥有和利用的惯常方式。新媒体在传播技术上主要运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以电信网络作为运作平台,实现讯息的快速通达的多面传播。例如,随着三网融合以及交互式业务的开展,手机作为个人信息收发的媒体终端,拓展了更为广阔的业务领域,如手机电视、联网游戏、建立手机社区、开通个人BLOG、手机银行等,都已成为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业务领域的重磅炸弹,开始抢占媒介领域竞争的制高点。依托于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方式,普通人可以快捷地向他人传播信息,“新闻生产已经不再是少数媒体机构中编辑和记者的权利,已逐步演化成‘多数人向多数人传播新闻’的传播模式。”⑧由此,受众对于媒介的深度占有和利用成为了可能。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四、新媒体美学愉悦、影像库叙述和审美嬗变

麦克・费瑟斯通认为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商品,它们体现梦想、欲望与离奇幻想,注重当下的现实体验,追求浅层的精神感官愉悦,抛开生存压力的重荷和束缚,成为了人们最迫切的消费诉求。麦克卢汉说“媒体的形式决定着媒体的内容”⑨,新媒体由于自身在信息符号、编码译码、传输技术、接受终端等方面有着自身的差异性优势,数字化、即时化、个性化、互动性、多媒体、跨时空、渗透性等个性特征,决定了其讯息传播不是追求影像叙事的完整流畅、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解析以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宏观概括,而倾向于即时性的“文化”的生产与传销,追求艺术的通俗化、短命的(稍纵即逝)、消费性的(易被忘却)、廉价的、大批生产的、诙谐的、机智而有魅力的视觉文化形式,是新媒体产品的突出特征。

在《新媒体语言》一书中,数字媒体艺术家、批评家列夫・莫诺维奇指出,与传统叙述相比,电子游戏和其他“新媒体产品的内在结构由影像数据库构成,它是迥异于叙述性的一种新的想象和认识世界的方式”⑩。南加州大学电影理论家、新媒体批评理论家玛莎・金德也对于“影像库叙述”进行了理论化的表述和实践领域的创作,依据他的观点,“‘影像库叙述’的特点是没有清晰明了的开端与结尾,没有经典性的三幕(开端、、结尾)结构,尤其没有以因果关系构成的首尾呼应,取而代之的乃是一个充满故事因素的叙述场(narrative field),而叙述的最终完成必须依赖于阅读者(使用者)与这些故事因素之间产生互动。”故事题材的累积从原创拍摄,转移到对已有影像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用拼贴、组合、零碎、散乱的方式完成叙事结构的整体性建构,淡化积极倾向的意义表述,代之以单纯的物象解读,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彻底迎向大众,为大众提供“崭新的平面的毫无深度的感觉”。

当单纯追求感官刺激成为一种时尚,当沉溺于影像世界当做一种愉悦,在这个讲究效率的社会中,面对图像凌驾于文字之上、视觉刺激超越听觉享受、感性宣泄压倒理性思考的现象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去怀疑由影像所营造的“视觉霸权”对于大众生活的高强度的干预和介入。在视觉狂欢的时代里,当粗俗裹挟着无休止的感官愉悦超越了沉思冥想式的理性审视和反思时,片面地强调视觉冲击力而忽视审美感受力的培养,必然会使大众审美陷入浅薄化、庸俗化。当社会人群的审美价值观发生变异与扭曲的时候,我们应当保持对视觉文化的清醒认识,正视和研究因社会发展带来的视觉危机问题,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结语:媒介与视觉素养

国际视觉文化协会成员John Debes在1969年时对于视觉素养做了如下定义:“视觉素养系指人类通过观看,同时整合其他感觉经验,发展出一组视觉能力的素质”。中国台湾的视觉文化研究学者总结出视觉素养“指人类对于图像的流动、主体与符号象征的意涵能够加以辨识(指客观认知)与了解(指主观赋予个别化意义)”。进入网络时代以后,新媒介信息传播的种种特殊性对网民形成更加严峻的挑战,对于媒介素养意识较薄弱的社会大众来说,让他们具有与浅层次的媒介乐趣保持一定距离的能力成为了最基本的素养诉求。要正确地认识新媒介传播的文化意义和反面影响成为了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培养。对于新媒体产业的管理机构来说,净化网络环境、防止低俗文化泛滥、传播正确价值观和意识理念成为了内在要求。可以说,新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的支持,然而,一个健康、文明、科学的媒介环境才是保证新媒体产业健康发展的最基本保障。

注释:

①③约翰・费茨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M].李彬,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58,60.

②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24.

④周宪.读图 身体 意识形态[J].文化研究, 2006(3):72.

⑤陈永国.视觉文化研究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9.

⑥孟建,Stetan Friedrich.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阐释[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6,172.

⑦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

⑧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2006(5):12―15.

⑨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8.

⑩新媒体语言[M].麻省理工学院,2001:233.

吴翠珍.媒体教育中的电视素养[J].新闻学研究(中国台湾),1996(53).

作者:郑军系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导师

刘国强系东北师范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

数字乡村概论范文4

[关键词]广告学;学研一体化;艺术+人文;创意+技能

随着媒介技术和传播环境的变革,企业需要的是更能够适应新媒体传播环境,综合运用媒介手段进行新媒体策划、创意、运营、传播、营销推广和大数据分析的多元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如何为行业培养急需的新媒体广告人才,如何培养具有较强的多元融合意识、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实战实践能力的新媒体广告人才,本文结合本校,武汉工程大学广告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改革,探索新媒体广告人才的培养方法与路径。

一、基于实践教学创新的新媒体广告人才培养模式

1.依托院校特色形成“艺术+人文”、“创意+技能”的交叉融合模式

新媒体背景下,媒体转型与融合趋势向广告人才培养提出了巨大挑战,在媒介融合日益深化的环境下,高校的广告学专业也在思考如何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培养社会急需的新媒体广告人才,以推进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我校广告学专业2013年创办于文法学院,后经学校专业调整后设置在艺术设计学院,逐渐形成了“艺术+人文”、“创意+技能”的交叉融合培养模式。首先是夯实理论基础,依托艺术学院特色,提出“”的融合思路,打破专业壁垒,倡导专业融合。因此在基础理论课程中除了开设基本的新闻传播理论、市场营销理论课程外,还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国画与书法、艺术流派与广告等加强学生艺术理论和人文知识引导的课程模块,还开设了传统文化调研、民俗采风这类实践课程,教学中融入“立美育人”的理念。其次是注重综合能力的发展,强调“创意+技能”两手都要硬。我专业遵循“厚专业基础,宽教学口径,强设计能力,高综合素质,重实践技能”的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策划创意的核心能力的同时,着力发挥学生在视觉设计、视频制作方面的优势,通过参与艺术设计学院举办的课程设计展、专题设计展、毕业设计展等各类作品展,注重培养学生在调研、策划、文案、设计、视频剪辑制作、活动执行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2.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

2012年教育部颁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第十二条明确提出“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强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原则,逐渐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新媒体广告人才的培养是高校育人职责,也离不开行业资源和企业力量,如何借助企业力量共同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平台,实现校企共赢也是值得探索的育人模式。我专业与深圳红瓜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建“短视频与直播实验室”,企业投入资金和设备为学生搭建了一流的短视频制作与新媒体直播的硬件平台,也为企业储备好的短视频博主和直播带货人才。此外,本专业与多家广告公司、新媒体机构、咨询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等。校企之间开展了项目导入课堂、业界精英进课堂、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现场模拟招聘等丰富多样的合作形式,深入推进协同育人。

3.协同实战环节的新媒体教材编写与课程模块开发模式

新媒体广告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好的课程内容开发和教材开发,目前国内高校一直缺少一套与新媒体实战课程紧密配套的新媒体教材丛书,导致高校开出来的一部分课程缺少合适的配套用书,针对这一问题,我专业教师张志(知名新媒体大v秋叶大叔)主编,专业教师团队参与编写了一套新媒体教材。内容结合当前新媒体实战的各个环节进行开发设计,涵盖从新媒体营销、新媒体运营、软文营销、社群营销、内容电商到短视频实战、直播营销、新媒体文案创作等14个课程模块,完成了相应的教材编写及配套网络课程内容开发,目前此套教材已经成为众多院校新媒体专业的指定教材用书。

二、基于实践教学创新的新媒体广告人才培养路径

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新媒体广告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内容。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综合化的实践教学改革,既强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保证了学生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又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形成。

1.“企业情景化认知教学”导向的专业考察学习

新媒体营销传播环境下,广告业运行模式及人才需求都发生着巨大变化,广告教育只有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了解人才需求,才能更好的做好人才对接。从2009年开始我校广告学专业提出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去”的专业考察教学实践环节的改革。通过近两周时间,带领学生集中走访业界知名的专业类公司,近距离的与企业高管和精英人才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不仅让学生开阔了专业视野,了解了当前行业发展动态,前沿的专业资讯,也帮助学生树立了清晰直观的职业理想,实现情境化认知教学。教学过程中结合广告学专业的特色与要求,安排有企业参观、内部访谈和交流讲座等环节,参观的企业又分为广告主企业、广告公司、传统媒体单位和新媒体公司等不同类别。目前在专业考察中参观过的代表性企业有:腾讯公司、阿里巴巴、北京蓝色光标有限公司、深圳红瓜子文化传媒、广东省广告公司、广东省电视台、新浪(山西)、深圳特区报、羊城晚报、金燕达观、天橙广告、奥康、红蜻蜓、意尔康等。在参观学习中,学生对企业、媒体运作流程进行考察、与公司高层互动等,从第一线理解行业发展和专业需求,直观理解媒介融合给广告专业带来的巨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

2.专题技能培养导向的实验类课程改革

《中国新媒体广告人才需求调查》的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新媒体广告人才最应具备的技能主要是:文本创作与编辑、视频制作与编辑、数据分析与效果评估等。为此我们结合实验课程设计,加强学生专题技能培养。如影视摄像与编辑实验课,减少原有的影视剪辑软件部分的授课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短视频创意、脚本创作及作品拍摄与特效制作;再比如《广告文案写作》,采取了理论课+实验课的组合授课方式,在理论授课结束后,增加一定的实验课时加强学生的实战文案创作能力;传统的《广告效果评估》课程,此前只停留在学生通过问卷调研、小组访谈等方法进行广告效果评估,在引入了人机实验室后,引导学生通过脑电仪、眼动仪、面部表情分析软件系统等方式,更深入的探索广告效果评估的方法。

3.创新服务能力培养导向的实践类课程改革

在广告学专业“四服务”教学理念的执行过程中,以毕业设计、专题设计、课程设计为依托开展课题研究,教学成果丰富,相继出现了《南京“朝花夕拾”城市旅游文化品牌设计》、《武汉“武号店”城市旅游文化品牌设计》、《襄阳“长襄忆”城市旅游文化品牌设计》等一批具有情怀的为家乡服务、为地方服务的一系列特色鲜明、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的作品;也有以《“拾履”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策划》为代表的传播工匠精神,以《“稻可道”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策划》为代表推广地方特色品牌形象,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青少年视力健康公益传播》为代表的公益科普传播等着力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等多元化、多角度、多维度的专题研究。在课程设计、专题设计等综合性实践课程中分别有武汉仟吉、武汉世茂林屿岸、广州360媒体网、LucyTim、武汉工程大学招生宣传、研华科技、淄味淳、不二酱、秋叶ppt等多个企业项目命题引入课程,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对相关主题进行文案创作和品牌推广,完成情况深受企业好评。在传统文化调研、民俗采风环节,以乡村旅游资源发掘和地方特色产品推广、地方传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为主要方向,带领学生“挖掘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经济”。2014-2018年以“恩施民族元素的再设计”、“恩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视化传播”为主题,展开恩施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化媒体传播,学生将采风搜集到的民族元素和在地生活体验相结合,利用专业特长展开创意设计和新媒体制作,并最后通过作品展览的形式呈现,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结语

媒介技术迭代、数字革命深刻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方式和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也使得广告教育改革成为一种必然,探索如何培养具有较强的多元融合意识、创新创造意识与能力以及实战实践能力的新媒体广告人才是当前高校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的教研课题,以上是我校广告学专业在新媒体广告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探索和尝试,本专业也将继续与兄弟院校,企业各界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探索教改思路,深化教改成果。

参考文献:

[1]高源:《新媒体环境下广告传播人才培养路径研究———评〈新媒体广告传播〉》,《新闻爱好者》2020年第6期

[2]陈培爱、闫琰:《中国新媒体广告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20年第7期

数字乡村概论范文5

关键词:文明城市;测评体系;酉阳县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Zhou Fan

(Chong 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The paper is a study firstly used the empirical approach in China.The methods of information collective involves group interview content analysis of literatures and documents,field investigatio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observation.The paper regards the certain city which actually is an integrated society and also a large system,as the object of empirical research.Then the paper evaluates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politic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the city by us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ivilized City(ESCC),which is also firstly designed in the paper.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of setting up ESCC through the analytical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Then the paper takes You yang city as an example and evaluates its degree of civilization by using ESCC.

Key words:Civilized city;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Civilized City(ESCC);You yang city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渝东南边陲的武陵山区,渝、鄂、湘、黔四省(市)在此接壤,是渝东南重要门户。全县面积5173平方公里,是重庆市面积最大的县,辖39个乡镇,人口73万,其中土家族44.5 万,苗族16.5万人,还有满、彝、回、黎等1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3.6%,是土家族苗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西面有滩急浪高的乌江天险;东面有被喻为"土家族摇篮"的酉水河和古朴的民风民俗。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创建重庆市级文明城市为目标,以以德治国建设为根本,以群众性创建活动为载体,扎实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曾先后荣获 "中国金融生态县(市)区"、 "中国青蒿药材产业之乡"、 "苏商投资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 "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品牌景区"、 "重庆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绿色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 2010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工业投资13.6亿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6亿元;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23.4亿元,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13.5亿元,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81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0.6亿元。2010年10月至2010年12月,重庆市精神文明办分别组成创建文明城市考评团,根据《全国文明县城考评体系》,采取实地考察(包括实景模拟、实地调查与实地观察)、问卷调查、整体观察等办法,对重庆市酉阳县2009-2010年度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进行初评和综合评定。考评实行了百分制,由初评和总评两部分成绩合成,其中初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末评成绩占总评成绩的90%。在前后三次历时两个半月的考评活动中,酉阳县总分列渝东南片区第一名,被重庆市委、市政府授予重庆市(2009-2010年度)文明县城荣誉称号。下面我结合酉阳的创建工作和具体实际对文明县城的测评实施过程作具体的分析。

一、文明城市测评的实地考察

1.实地考察的涵义及优缺点

实地考察,是指考察者没有带着事先的假设,直接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深入事件发生的现场,了解正在发生的和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运用自身感官搜集有关资料的方法。实地考察是人们获得第一手感性材料的可靠来源,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与问卷调查、材料审核等其他几种研究方法相比,《测评体系》运用实地考察的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1)直观性和可靠性强。(2)真实性强。(3)考察深入。(4)简便、易行、成本小。

2.实地考察的适用范围

由于实地考察具有上述优点,它尤其适合于城市社会领域的考察。实地考察的适用主要为以下5个方面:

(1)找寻城市社会表面现象的真实含义。(2)发现隐藏行为。 (3)考察特殊事件。 (4)考察组织、社区、城区或城市。 (5)考察特殊人群。

3.各类指标在酉阳的实地考察结果

根据《全国文明城区考评体系》的要求,测评地区应按一定的比例列出建议实地考察点供考评组备选,重庆市酉阳县备选的考察点共66个,当中公共场所38个,社区5个,窗口23个。考评组对测评指标中的实地考察项目进行了分类,分组走进街道、进入社区随机进行了抽查,通过整体观察、现场询问等形式完成调查资料的搜集,形成了实地考察访问记录。下面是实地考察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和不足:

主要商业零售店:酉阳俊佳欣商场存在不配合测评工作,多次推辞情况。

行业协会:酉阳个私协会关于城区重点人群信用信息的上传情况,有信用信息但无上传。

法制教育:酉阳实验中学和酉阳二中有相关法制宣传栏,但无配备专职的心理疏导教师。

文化出版行业:酉阳俊佳欣百货门口书报亭证照齐全,但无亮证经营。

行人遵守交通规则:酉阳城北街心花园路口实地调查:有3人乱穿马路。

二、文明城市测评的问卷调查

1.《测评体系》的问卷调查

文明城区测评的问卷调查是民意调查的一种实现方式,就是通过问卷所设计的问题了解民众对当前社会问题的感受、愿望、倾向、评价、态度和思想观念来把握民意和其发展方向,为政府的发展战略和策略提供基础的参考。在问卷的设计、内容和调查方法上有许多明显的特点:

(1)调查对象的多层次性。(2)问卷设计的综合性。(3)问卷设计的精、简、明。

和一般的调查问卷不同,《测评体系》的调查问卷与《测评体系》中指标内容相对应,共分为五个部分29道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有关问卷调查的几点说明

(1)问卷调查采取委托调查、访问人员入户调查、网络调查等3种方式,具体发放比例由考评组事先协商确定。酉阳县的测评问卷由考评组委托酉阳县统计局及县文明办分文明城市测评前、后两个阶段开展,共开展电话调查1200多人次,发放征求部门意见问卷80多份。

(2)调查对象是全县18岁以上的居民、外地户籍在本县工作、外地临时人员。

(3)对于问卷中所提问题的回答,得分的情况有两种:①每1题回答的结果是指标全部得分,也可能是一个指标的部分得分。②每2或3题回答的综合结果,是指标的全部得分,也可能是一个指标的部分得分。

3. 问卷调查统计后发现的问题与不足

问卷调查完毕后本小组全体成员集中对本次实地考察的测评结果进行了汇总,形成完整的《实地考察操作表》与《"窗口"行业考察操作表》各一份。10位组员负责对200份有效问卷进行计算机录入,问卷录入完毕,4位组员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录入数据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为测评报告的撰写准备了详实的数据材料。

(1)有关对政府职能部门、"窗口"行业服务质量的评价这一测评标准的测评方法为问卷调查,根据对酉阳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您如何评价区政府及接到的工作-办事效率"这一题中,选择"可以"、"基本可以"、"不可以"和"不清楚"四个选项的调查对象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33%"、"42%"、"14.5%"以及"10.5%"。 "可以"与"基本可以"的加和百分比仅为75%,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不能对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的行政监督。(详情参见表一)

表一:您如何评价区政府及接到的工作-办事效率

(2)有关对市民素质和社会风尚的评价这一测评标准的测评方法为问卷调查,根据对酉阳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您是否参加过单位或者、社区举办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这一题中,选择"经常参加"、" 有时参加"、" 没有参加"和四个选项的调查对象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19%"、"46%"、"35%"选择"经常参加"与"有时参加"这两项的仅占"65%",65%<80%,所以此项测评内容的测评状态为不合格。(详情参见表二)

表二:您是否参加过单位或者、社区举办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3)有关对政府职能部门、"窗口"行业服务质量的评价这一测评标准的测评方法为问卷调查,根据对酉阳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您对本区各级政府提供的下列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吗?"这一题中,选择"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不清楚"四个选项的调查对象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39.5%"、"37.0%"、"9.0%"以及"14.5%",选择"满意"与"基本满意"这两项的仅占"76.5%",76.5<80%,所以此项测评内容的测评状态为不合格。(详情参见表三)

表三:您对本区各级政府提供的下列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

(4)有关对市民素质和社会风尚的评价这一测评标准的测评方法为问卷调查,根据对酉阳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您或您熟悉的女性朋友求职就业时遇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吗"这一题中,选择"没有"、" 基本没有""经常有"和"没有"四个选项的调查对象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23.5%"、"43.5%"、"14.5%"、 "18.5%"选择"经常参加"与"有时参加"这两项的仅占"67.0%",67.0%<75%,所以此项测评内容不符合测评标准。(详情参见表四)

表四:您或您熟悉的女性朋友求职就业时遇到过不公正的待遇吗

(5)有关对政府职能部门、"窗口"行业服务质量的评价这一测评标准的测评方法为问卷调查,根据对酉阳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您是否知道社区遇到重大事务时要通过召开听证会、评议会或议事会进行决策"这一题中,选择"知道、"知道一些"、" 不知道"和"不关心"四个选项的调查对象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15.5%"、"55.0%"、"25.5%"以及"3.5%",选择"知道"与"知道一些"这两项的仅占"71%",71%<80%;(详情参见表五)

表五:您是否知道社区遇到重大事务时要通过召开听证会、评议会或议事会进行决策

(6)有关社会安定秩序这一测评标准的测评方法为问卷调查,根据对酉阳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您对本区近年来聚众赌博、等社会不良现象的评价"这一题中,选择"没有"、" 比较严重"、" 不严重"和"不清楚"四个选项的调查对象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24%"、"23.5%"、"25.5%"以及"27%",选择"没有"与"比较严重"这两项的仅占"73.0%",73%<75%,所以此项测评内容不符合测评标准。(详情参见表六)

表六:您对本区近年来聚众赌博、等社会不良现象的评价

(7)有关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这一测评标准的测评方法为问卷调查,根据对酉阳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显示,"您对本区各级政府所承诺的"实事工程"完成情况的满意度"这一题中,选择"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和"不清楚"四个选项的调查对象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30%"、"45%"、"10%"以及"15%",选择"满意"与"基本满意"这两项的仅占"85%",85%<90%,所以此项测评内容不符合测评标准。(详情参见表七)

表七:您对本区各级政府所承诺的"实事工程"完成情况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M].上海:三联书店,1995.

[2]中央文明办组织编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概论》[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3]鲍宗豪,张华金.《科学发展观论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酉阳县文明办组织编写.《酉阳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汇报材料》[R].2010.

[5]酉阳县文明办组织编写.《酉阳县创建首届重庆市文明县城工作报告》[R].2010.

[6]华斌.《数字城市建设的理论与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薛薇.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年.

[8]胡国清生活.质量研究综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9]毛大庆.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理论及方法研究[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3.

数字乡村概论范文6

摘要城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势必出现社会文化的某些断层,本文从社会学视角,通过对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工越轨行为,以结构紧张理论假设,文化功能与冲突理论假设来进行分析。从结构紧张理论来看,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分化与断裂及微观的城市农民工社会资本弱化两个角度来进行考虑,从文化功能与冲突理论来分析,提出城市适应性不强与群体性偏见及亚文化的影响是导致城市农民工越轨行为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农民工犯罪 结构紧张理论假设 文化功能与冲突理论假设

中图分类号:C913.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和所有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相类似,我国城市农民工问题缘起于上世纪末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打破了农村社会的封闭与宁静,在城市不断的扩张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从广袤的农村流动出最年轻、最富活力的打工者,形成新兴的农民工大军涌入了城市。他们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为我国企业的原始积累贡献了力量,推动了我国城镇的发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涌入城市的农民极少能收获与希望相符合的结果。相对于城市社会群体而言,城市农民工的身份比较尴尬,他们借以谋生的环境与他们产生的社会互动也并非如城市居民那样的和谐,农民工高比例的越轨行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社会学视角中的越轨行为,又称社会越轨、离规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根据越轨行为对社会规范偏离的程度,可将越轨行为分为违俗行为、违德行为、违纪行为、违警行为和违法行为。近年来,城市中农民工的越轨行为特别是违法犯罪性的越轨行为有增无减,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稳定的主要威胁因素之一。在北京市处理的犯罪人员中,外来人口所占比例在2003年,达到64.21%。有资料显示,早在1999年,上海进城农民犯罪就占到了全部刑事犯罪的53.43%,广州的这个数字是52.92%,东莞为80.96%。2000年北京、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的犯罪,外来人口犯罪占总犯罪比例70%以上。农民工越轨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学者所关注的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党和国家需要尽快解决的难题。

二 从社会结构紧张角度分析

在越轨理论中,默顿从文化价值上将社会结构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一类是达到目标的手段,“默顿指出,社会的文化价值使人们树立起目标,而能否实现目标取决于由社会结构决定的与之相应的手段”。简单的说,社会的文化倡导成功,成功这一社会目标也往往被人们等同于财富、声望。社会也同时为人们达到这种目标提供相应的手段,如接受教育、获得比较好的工作等。默顿通常用他的越轨理论来解释美国社会下层财产犯罪率的问题,认为下层财产犯罪率偏高是由于人们无法用合法手段实现物质上的成功,而采用偏离社会规范的不合理手段集聚财富的行为。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相对于城市中的社区人群,为什么取得成就目标的合法机会并不能同等地分配给城市中的农民工呢?笔者尝试从宏观的社会结构分化与倾斜及微观的城市农民工社会资本弱化两个角度来进行考虑。

首先,从宏观角度上来说,经济、社会体制转型造成了一个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更大程度分化的社会分化,而不断深入发展的城市化使得这种社会分化的趋势更加不可避免,伴随着中国原有的城乡二元对立结构不断的瓦解,城市化的冲击不断地影响着农村,城市的积聚效应也不断地吸收着周边农村地区的资金、劳动力和市场。农村原有的社会结构被分解、重组。旧的社会结构成分不断解体,新的社会结构成分不断产生,对于一个社会的社会控制体系来说,这种分化潜在的风险在于:当分化出去的社会结构成分没有能够被纳入社会结构中,如城市中的农民工群体无法很好地融合至城市结构中,结果是或者造成不同社会结构部分之间的分裂(断裂),或者造成不同社会结构部分之间的冲突。而在这个过程中,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说,可控的社会结构成分变得不可控,那么,就会成为冲突与越轨的根源。

其次,从微观的角度上说,农民工可利用的社会资本弱化、匮乏也是引发越轨犯罪的重要因素。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呈现为二元特质并存的局面。在这样的社会里,社会封闭性特征依然十分明显。社会资本是一种由社会结构内生的关系特质,是一种公共物品、社会财富和资产,为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成员所共享。而在城市中,农民工缺乏的一定的社会资本“支配权”与“话语权”。甚至对于他们而言,有时甚至连信任、社会交往这些基本的社会资本都无法得到,因此他们不得不完全依靠内群体而生存。比方说从取得工作的途径上看,城市农民工通过老乡介绍获得工作的占据了90%,而没有通过熟人而是通过自找、中介组织等方式找到工作的成功率则非常的低。

按照社会学家林南在其《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理论》一书中所言的,农民工作为在社区中拥有较少有价值资源和较低地位的个体行动者,会体验到较大的结构性约束并且改变的机会也较少。这些个体对有价值资源的占用可以使用社区合法或准许的手段,即经过制度化的渠道,如通过技能培训或者其他的教育体系以求获得更好的工作。但是,这对于教育程度比较低的农民工而言,并不现实。那么,利用第二种手段越轨行动来获得有价值资源就成为可能,尤其在缺乏充分的可利用社会资本的前提下。当然,社会资本的缺乏不仅使得城市农民工寻求工作变得极为困难,并且也经常遭遇到诸如工资被克扣、拖欠等问题,而这又极易引发越轨犯罪的行为。

三 从文化功能与冲突角度分析

如果从文化角度进行农民工越轨犯罪分析,那我们不得不提到两种不同方向的理论假设。第一种理论假设是功能主义的理论,认为犯罪和越轨行为是由社会中的结构紧张和道德规范缺乏所导致的结果。法国著名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个人是依赖于社会的,或者至少依赖社会中个别群体的,因为共同的信仰和价值给予生活以意义和目的,而规范则引导和调整人的行为,社会联系的任何削弱都会损害共同的信仰,降低道德的价值和侵犯规范性的结构。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一体化增强则越轨行为减少,社会解体趋势加强则产生较多的越轨行为。如果以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研究城市农民工的越轨行为,那么我们必然要假设共同信仰的缺失与社会结构的松动是导致社会失范的根源,而处于失范状态的个体行为最易滋生出越轨的行为。而第二种理论假设是文化冲突理论假设,美国社会学家索尔斯坦・塞林认为越轨与冲突是文明生长过程的一种副产品,是文化准则的冲突。这种理论认为复杂的社会包含许多亚文化,每一种亚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目标和价值。这些亚文化可能集中于种族、性、生活方式、地理位置或者其它因素为中心而形成。因而该理论否定了功能主义假定的所有社会成员共享一套希望达到确定成功目标的价值观,将引起社会越轨的原因归结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塞林认为当某一文化群体的成员迁移到另一文化群体中时,不同文化准则的规范之间很可能发生冲突,社会越轨归结为文化冲突的产物。

而笔者认为,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理论假设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就城市农民工越轨犯罪的总体发展过程而言,即存在着因为历史与体制的原因而使入城的农民工无法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原有价值观受到冲击而紊乱导致的越轨犯罪的情况,也存在着由于城市社区群体集体排斥、群体性偏见与歧视、内群体亚文化与城市文化冲突而导致越轨与犯罪的情况。

首先,从功能主义的理论假设入手,在二元体制隔离的制度背景下,城市中的农民工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他们虽常年外出打工或者在城市中已经居住多年,但他们仍然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仍保留着外乡人与农民的身份。然而,农民工们外出打工的生活经历、城市中的生活方式使他们无法再甘愿回归乡村的社会和生活。这导致了城市中的农民工群体成员陷入角色扮演的混乱,从而使他们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相背离。结果必然是无所适从。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社区不能内化符合城市社区行为规范的内在信条,就无法很好地融入城市社区之中,而现有的城市管理则只把他们视为廉价的劳动力、不安定分子来进行管理,也很难让这个群体有着对所处城市的心理认同。

其次,从文化冲突论假设入手,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城市农民工自卑或者敏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城市社区群体对于城市农民工有一定的群体性偏见与歧视,尤其对一些特定地域的农民工存在歧视,城市社区的群体对于农民工的各种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容忍度也很低,普遍认为农民工是一个犯罪率较高的群体等等。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城市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是比较匮乏的,因而面临困境只能寻求群体内的资源来帮助自己,而这样更会加强群体内的凝聚力,群体的价值观对群体内成员的影响也更大,如果这个群体形成的价值观具有越轨犯罪倾向,则群体内成员越轨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 结论与建议

首先,要改善影响农民工思想观念的经济环境,改变农民工经济上的弱势地位。农民工打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脱贫致富改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的许多思想问题都是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产生的。只有把农村经济建设搞好了,才能为农民工文化素质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提供物质条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城市农民工越轨犯罪的现象。

其次,改革城市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民工的服务。改革城市的社会管理体制,革除传统户籍管理制度的弊端,消除户籍身份的差别,为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创造前提条件。要让农民工以主人翁的心态积极参与企业的民主管理。将农民工的管理全面纳入城市和流入地政府的管理体系,使农民工能够参与城市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建立和发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工的基础管理,实行农民工就业登记与企业招工的报备制度,失业登记与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等;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秩序的监管,坚决清理和制止向农民工收费和变相收费的行为,清理和废止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和限制政策。

再次,提供有益的文化产品,全面提高农民工的素质。有关文化部门应深入开展针对农民工的社会文化调查,深刻分析农民工文化需求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农民工文化生活的艺术形式,为农民工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充分利用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应深入农民工生活,创作出反映农民工生活、为农民工所喜闻乐见的节目。充分发挥媒体作用,正确引导舆论,消除市民对农民工的歧视。要扩大对农民工先进事迹的宣传,增加对农民工贡献的报道,以激发农民工的上进心,引导市民客观地评价农民工。

最后,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大多数的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因此农民工容易在遇到生活风险时铤而走险,成为城市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社会保障的严重滞后乃至缺失是诱发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失范的根源。所以,把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给予农民工正当的社会认可和人文关怀,不仅有利于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还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动荡的因素,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可以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保障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建立农民工的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必要的工伤保险及大病医疗保险等救助、补贴制度。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立法工作,依法加大对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处罚力度等。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 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4] 刘跃:《当代中国社会越轨问题的成因与解决途径――读默顿越轨理论的启示》,《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