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粮食产量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提高粮食产量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提高粮食产量的建议

提高粮食产量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地区资源;商业银行;资产质量

2002年以来,依托资源优势,经济快速崛起,经济增速连续8年全国第一。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影响,自治区经济增速明显回落,企业效益大幅下滑,在内蒙古经济高速增长时产生的诸如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一煤独大”、集中度过高,民间借贷日益膨胀等问题也陆续暴露出来,给银行经营带来了诸多风险隐患。商业银行要认真分析形势,积极预判、提早行动,从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机制流程、主动调整结构、创新管理手段等多方面入手,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保障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一、以区域经济优势为信贷业务发展的立足点和增长点

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拥有中国最大的煤田和天然气田、最大的草原、最大的森林和最大的风能资源。在矿产、能源、成本、区位等方面形成了得天独厚的区域比较优势。依托这些优势,自治区形成了能源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装备制造业、涉农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的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针对自治区经济优势特点,区内商业银行应不断加强区域经济研究,确定信贷业务发展的立足点和增长点。

1.落实优势特色行业差别化政策,为信贷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不断挖掘成本优势客户群体,大力支持煤炭、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能源工业中的大中型企业;重点支持依托能源优势,成本优势明显、受到政府支持的电力、炼焦、煤化工等相关产业的大型企业;积极发展以乳、肉、绒、粮等加工为主的涉农产业中的全国龙头企业;对金属冶炼行业中资源禀赋突出的小类行业,选择支持技术含量高、有产业集群效应的大型企业;允许在全国市场具有领先优势的特色优势行业信贷和贷款余额适当增长等一系列差别化政策支持。

2.紧扣自治区经济发展脉搏,确定信贷业务发展政策,准确定位客户目标。以自治区具有显著成本优势、收益良好、抗经济波动能力强的企业客户群体为目标客户,扩大授信客户群体。拓宽行业范围,与支持自治区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与投资推动结构调整、实现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相结合,与促进消费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与增加就业和改善民生相结合,与支持自治区优势产业相结合,与改善自治区经济发展中的“瓶颈”相结合。

二、转变信贷业务发展方式,持续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增强抗风险能力

1.转变经营理念,坚持收益覆盖风险。坚持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加强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等指标的研究、管理和考核。建立以EVA和RAROC为衡量标准的贷款定价模型,针对不同企业客户的风险特点,坚持风险覆盖收益的原则,设定了收益回报底线要求,实施差别化的客户定价和产品营销策略。

2.推动信贷结构调整,提高抗风险能力。自治区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存在贷款行业和客户集中度较高,议价能力偏弱,抗外部风险能力降低,业务的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制约等问题。要确定降低信贷集中度的指导思想,从客户、行业、产品、区域等维度,制定信贷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目标、路径和保障措施,科学实施信贷结构调整。

3.坚持信贷政策重检,准确划分客户类别。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宏观经济政策,在充分分析客户的基础上,通过信贷政策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重检,对客户和银行自身信贷政策的适应性进行重新认识并拿出相应的对策来付诸实施。在宏观政策重检方面,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环境、信贷政策,结合经济特色和优势,定期对信贷政策进行重检和调整。在微观客户重检方面,坚持“进、保、控、压、退”的原则,为客户制定差别化的信贷政策。

三、创新信贷审批管理机制,统一风险偏好

1.积极创新管理模式,提升信贷审批集约化水平。商业银行要开拓思路、大胆创新,通过合适的审批模式,在保证效率的基础上,提升审批环节对授信风险把控能力,为持续提高资产质量提供有力保障。对公司、机构类信贷业务尽量提高审批层级,将授信审批权限集中到自治区一级。以统一信贷业务审批标准,起到统一风险偏好,提高审批质量的作用,也有效避免人为干扰、地方行政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在个人贷款方面,要根据分支机构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采取差别化的授权,尽量避免单人审批制度,实行双人以上的审批方式。

2.利用区域经济研究成果,提升信贷审批专业化水平。商业银行要始终坚持围绕自治区经济优势开展授信业务,不断提高审批质量和专业化水平。在审批环节,除了严格审查客户基本面、行业、规模、信用等级以及项目的核准、土地、环保、资本金等基本要素外,将成本优势作为授信客户的重要标准。积极将区域和客户的成本优势转化为自身的经营优势,以此抵御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收益水平。

四、完善信贷队伍建设,为业务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信贷业务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对信贷岗位提出了多样化和专职化的要求。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信贷队伍的配置和培养,采取切实措施满足信贷岗位人力需求,提高员工履岗能力。健全客户经理、产品经理、信贷经理和风险经理队伍的配置,保证各级信贷队伍的建设。创新培训手段,提高培训针对性,保证信贷人员的适岗、履岗能力。

五、强化基础管理,完善内控体系,为信贷业务发展保驾护航

1.加强基础管理,提高精细化水平。一是加强执行力,做到政策传导到位、执行到位、监督到位。二是加强精细化管理,实现工作部署量化、执行标准细化、规章制度严密可操作。三是优化信贷业务流程,减少环节,提高效率。

2.持续加强贷后管理,提高贷后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一是要完善贷后管理制度,细化贷后管理流程,对相关部门及人员在贷后管理工作中的职责进行具体划分,对有关贷后管理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归纳整合,规范贷后管理操作流程和步骤。二是加强授信条件的落实和问题客户的预警跟踪管理,提高贷后管理的质量。三是积极持续落实整改,提高整改完成率,健全整改长效机制。完善多发问题信息库,以合规的角度评估信贷风险,对同类多发问题开展集中治理,降低问题的多发频率;对以往年度发现问题进行持续追踪整改,消除遗留问题的风险隐患;加大对整改问题的核查力度,通过开展现场核查和非现场监测,保证整改结果的真实性。

3.强化合规管理,严格问责制度。合规经营,尽职免责是信贷经营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商业银行要对责任认定部门职责分工、政策要点和责任追究进行明确的安排部署,进一步完善责任认定工作机制,在制度层面和约束机制上保障授信业务各个环节和岗位合规尽责。■

参考文献

[1] 陈凯.2011,《经济发展与国有商业银行利润效率》,《上海金融研究》第10期,77-88

[2] 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路还有多长.中国经济时报.2003

[3] 程玉伟.2012,《中国商业银行盈利影响因素分析》,《时代金融》第11期,75-76

[4] 曾俭华.《利率机制实证分析及我国利率市场化思考》武汉金融.2002年第3期

[5]郝晓春和丁岳维.2013,《中国商业银行利润效率分析与对策建议》,《财会周刊》第2期,39-41

提高粮食产量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山东省逐步回归分析粮食单产价格指数比

粮食作为国家的战略产业,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建国60年来,山东省粮食生产成绩显著,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建国初山东粮食总产量为870万吨,到1978年总产量为2288万吨。2001年左右,出现了大幅度减产,主要是由当年粮食价格低,许多粮农转种其他作物以及干旱灾害引起的。2008年总产量增至4260.5万吨,名列全国第二,且连续六年增产,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然而,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的减少和退化,水资源的缺乏及农业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存在,山东省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无法进一步提高,粮食问题仍然是山东省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因此,有必要对山东省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一、数据来源及建模过程

1、影响因子的选取与数据来源

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由于研究方法和地理范围的不同,研究结果亦有很大差异。本文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选择了七个因子作为分析对象,即:X1―粮食单产(公斤/公顷)、X2―种粮劳动力数量(万人)、X3―生产资料与粮食价格指数之比(以1978年为基期)、X4―化肥用量(万吨)、X5―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X6―成灾面积(万公顷)、X7―有效灌溉面积(万公顷)。其中,本文数据来源于《山东省农业统计年鉴》、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相关网站。

2、分析思路

(1) 数据的多重共线性检验。利用Evivews6.0软件,通过OLS方法计算七因素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1。

可以看出,解释变量之间的共线性严重,可用逐步回归法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

(2)逐步回归分析。利用Eviews6.0软件,运用OLS方法求出七因素的基本回归方程。根据经济理论意义可知,X1是最重要的解释变量,故选择第一个基本回归方程作为分析的第一步,然后通过逐步回归进行修正,得到最优结果,见表2。

(3)模型检验。①方程拟合优度检验:通过回归分析得R2=

0.838899,通过检验。②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F=70.29854,查F分布得临界值F0.05(3,30)=2.92,因F>F0.05(3,30),故模型通过F检验。③解释变量t检验:经回归分析得所有t的数值均大于t0.025(30)=2.092,所以所有解释变量均通了t检验。④序列相关性检验:用杜宾―瓦森(Durbin-Watson)检验法,查表得dL=

1.18,dU=1.46,由于dU

综上所述,该模型通过了检验,是较为理想的模型。

二、建模结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所建模型表明,粮食单产和生产资料与粮食价格指数比是影响山东粮食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其中粮食单产每变动一个单位,粮食总产变化0.4764个单位;生产资料与粮食价格指数比每变化1%,粮食总产变化13.75%。图2为粮食总产实际值与模型拟合值的对比曲线,可以看出模型拟合值与实际值具有很高的拟合度,最大拟合误差仅16.5%。

1、粮食单产

图3为山东省粮食总产及单产的变化曲线。

可以看出,山东省粮食总产及单产呈现出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山东省粮食总产及单产总体呈上升趋势,2001年左右,粮食单产也出现了大幅度下降。

由于山东省土地资源有限,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是提高山东省粮食总产量的最有效途径。

在1979―2008年有效灌溉面积几乎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粮食单产从1979年的2835kg/公顷增长到了2008年的6391kg/公顷,增长了2.68倍。据测算,在应用机械耕整地、精耕细作、机械化旱作、节水农业等农业机械新技术的产粮地区,由于粮食单产的提高可使粮食增产11%~15%。

目前,尽管山东省的小麦、玉米、水稻、甘薯等粮食作物的平均亩产已经远远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与全国其他高产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只就山东省内而言,亦有高产区和中低产区之分。例如在一些高产区的小麦产量已经达到了1200斤/亩,但也有部分中低产区的小麦产量仅每亩几百斤,因此将中低产区尽快转化为高产区,山东省的粮食单产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生产资料与粮食价格指数比

图4为粮食总产和生产资料与粮食价格指数比的变化趋势曲线。

可以看出,生产资料与粮食价格指数比与粮食总产的变化趋势呈近似负相关对称分布,符合现实情况。

农产品的生产和其他工业品的生产一样,农民要根据投入与产出比来决定自己的农业行为。当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或者农产品价格下跌时,农民的预期福利就会下降,理性的农民就会选择少种地或者减少对土地的投资。如减少化肥用量、少购买高产作物、购买高科技机械的动机降低等,于是就会导致来年粮食生产总量的下降;当市场出现相反的情况时,农民就会采取相反的措施,于是促使来年粮食生产总量的上升。

另外,在经济较发达的山东省,大多数农村都离城市很近,这就为农民进城打工提供了便利,农民很容易在进行农业生产和进城打工之间进行选择,这就使得生产资料和粮食价格变化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并且影响粮食总产上显得更为突出。

3、种粮劳动力数量

在粮食生产的历史上,人口的增长曾经是粮食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但近年来,农业机械化代替了人的劳动。山东省的大多数农村都出现了农业劳力的闲置,人均耕地不到两亩,农村劳力的增加已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即使农村劳力继续增加,由于土地总量、土地生产能力等的限制,粮食总量也不可能按人口增加速度增长下去;反之,由于人口政策的影响,当未来人口逐渐减少时,粮食总产量也不会因为人口的减少而迅速降低。

4、化肥用量

目前,山东省化肥施用水平已经较高,特别是在一些高产地区,其增产作用已经较小,受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化肥投入在粮食增产方面的能力逐渐下降。

另外,由于施肥方法落后、偏施和过施,导致长期以来化肥利用率只有30%左右,其中磷肥为10%~20%,钾肥为45%~50%,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盲目增加化肥的施用量并不能从根本上增加粮食产量,关键是要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5、农业机械总动力

农业机械的增加也曾是粮食增产的主要因素。然而,目前山东省的机械化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省拖拉机增长4.1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24.2%,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增加1.5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40.2%,特别指出的是5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增加8000多台,同比增幅达135.3%;大中型和小型拖拉机增长比由上年同期的0.48:1增长到0.57:1,同比增长18.8%;联合收获机增加1.1万台,同比增长12.2%。高度的机械化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大部分农业机械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在非农忙时节,农业机械大都被闲置,农业机械的增加实际上加快了农业劳动的速度,减轻了农民的体力劳动,而在粮食增产上效果并不明显。

6、面积

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潘护林基于《山东省农村统计年鉴》1991―2005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对山东省15年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综合灾情进行了统计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农业气象灾害总体上呈年均受灾面积大、成灾率高且波动幅度大的特点;在各主要气象灾害中,以旱灾年均受灾和成灾面积最大,低温冻害年均受灾和成灾面积最小;但从对种植业总产值的影响来看,又以涝灾影响为最大,其次是风雹、低温冻害与旱灾相对较小。能看出,仅从受灾或成灾面积的角度不能准确判断某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经济影响,还需要从农作物种植制度、价格等人为因素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7、有效灌溉面积

自1979年以来,山东省的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基本没有变化,其主要原因是受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的限制。

三、结论及认识

第一,利用Eviews6.0软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的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最大误差仅为16.5%。所建模型表明,粮食单产和生产资料与粮食价格指数比是影响山东省粮食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其中粮食单产每变动一个单位,粮食总产变化0.4764个单位;生产资料与粮食价格指数比每变化1%,粮食总产变化13.75%。

第二,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粮食单产是提高山东省粮食产量的最有效途径;采取增加科技投入、改进现有耕作方式和耕种技术、改良农作物管理方式,以及通过常规杂交和生物技术培育良种等方法来提高粮食单产,可有效地增加粮食产量。

第三,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而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资料和粮食的价格。采取适当措施以稳定、提高粮食价格,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种粮补贴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粮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农业机械化代替了人的劳动,农村劳力的增加已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途径;高度机械化的同时带来农业机械的闲置,农业机械的增加实际上加快了农业劳动的速度,而在影响粮食产量上效果并不明显。

第五,受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化肥投入在粮食增产方面的能力逐渐下降;施肥方法落后、偏施和过施现象普遍存在,盲目增加化肥施用量并不能从根本上使粮食增产,关键是要提高化肥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Javier Blas、Geoff Dyer:世界和中国都面临粮食问题大挑战[J].中国投资,2009(5).

[2] 李妍:中国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

[3] 王海燕:河南省主要影响粮食产量的因子分析[J].中国商界,2009(174).

[4] 田德斌、车明诚:黑龙江省粮食产量波动分析与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

[5] 刘定惠、朱超洪:安徽省粮食生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9(5).

[6] 赵慧江:基于回归分析的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9(2).

[7] 姜长云、蓝海涛、张艳平:我国农产品成本上升的问题亟待引起高度重视――以粮食和生猪产品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08(22).

[8] 朱万红:我国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1).

提高粮食产量的建议范文3

一、粮食测产方法对夏秋产量的影响

1.主要粮食测产方法的比较分析。夏粮以前采用长形和圆形面积样本混合测产,现在上级要求统一运用10平方市尺圆形面积样本测算。秋粮根据高低杆作物分别采用长形和圆形面积样本混合测算。夏秋测算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一直采用实割实测方法测算单位面积产量,可以说与农业部门的随机结构测产方法不同。结构测产是事前观察测算的统计方法,而实割实测是事后的结果测算方法。因此实割实测是粮食产量调查的灵魂,实割地块抽样环节必须按制度规定完成所有抽中小区的踏田估产工作,实割小样本的抽选和放置必须科学、规范、统一,并且实测过程的样本割取、凉晒、脱粒、装袋、测湿、称重、扣损等都是必须完成的项目。预产时上级部门要求可以依据夏秋粮食成产三要素原则,采用结构测产方法。通过对2012年夏秋粮地块测产比较分析:夏粮结构测产采用八五折进行亩产测算,与实割实测方法存在的统计误差在±5%幅度,相应弱于组测算的实际亩产。而秋粮经常因晚熟湿度大,采用上级统一规定的八零折算进行结构测算单产,也可发现误差在±5%左右。

总之,通过大田的密度、穗粒数、粮食品种的粒重可以测算粮食单产,但与农业部门随机测算的不进行折算的结构测产单产有明显的误差。粮食生产三要素中最难以掌握的是夏粮千粒重和秋粮玉米品种的白粒重,不能当时准确测算,只能根据品种或经验进行测算,明显存在一定的误差。另外,大田密度有效株数查测比较严格,因人不同都会产生差异,所以,夏秋粮食测算的实产只有进行统计部门的实割实测方法才能进行最后验证。若不,就会因结构测产标准性误差不能避免或是误差过大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测算。

2.粮食测产方法存在的统计误差规范化要求进一步缩小。夏秋粮食预实统计数据因为分别存在着一定的误差,但省市对粮食产量采集方法操作规定严格;抽样与全面统计数据采集方法不同,但规定数据误差标准统计。一是夏秋粮食产量预实产数据,全省统计要求误差在±5%幅度,而我县近年来粮食产量数据在省市统一要求的基础上,统计误差尽量控制在±3%左右,个别年份在±5%左右。乡乡抽样统计数据与市调查网点误差保持在±2%左右,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质量。二是为了充分尊重自然规律,调查结果要体现自然条件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为农业的再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统一,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中举足轻重的因素,在绝大多数乡镇还起着决定作用。三是自然规律是粮食调查工作必须要尊重的客观规律之一。全面统计的村级数据与抽样调查数据个别村误差较大:有的在10%、15%左右。全面统计数据横向比较误差也很大。所以,为了科学认定乡镇数据,县队以乡乡抽样调查数据先对全面统计的乡镇数据进行第一次评估,再以试点推算数据对全面统计数据进行第二次评估,能够保证缩小全面统计数据与抽样数据的统计误差,达到±5%的要求。即以法定抽样数据对起参考作用的全面统计数据进行科学评估,可以减少统计误差。随着对粮食多种测产方法的经验总结和规范,将会使省市网点与乡乡抽样网点全面统计数据的误差进一步减小,能够全面提高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质量。

3.省市评估反馈数据对县级粮食测产数据的影响。粮食测产数据受气候条件影响特别明显。比如这两年:夏粮春旱突出,收获时常有局部灾情发生;秋粮播种时常有旱情,夏玉米灌桨期经常低温寡照,秋雨连阴,从而使预产形势乐观,但实产灾情影响明显,不是增幅降低,就是生产趋势逆转。总体显现特点是预产高,实产低,与前些年测产数据形成相反的趋势。之所以产生这种特点,主要是小气候多且变化大,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明显。因为抽样调查样本也不可能充分显现灾情影响。有时就会显得比较乐观。以往省市评估数据是预产高,实产低,现今是以预产数据评估为主。因此,粮食数据会产生一定的误差。但是省市评估又以增减幅度为一硬性控制条件,反会增强县级数据与实情相符,并有效控制在确实的标准误差区间,从而会改变现在预实产趋势难以把握或误差较大的弊病。同时,为了正确掌握粮食统计数据,控制好乡乡抽样数据、省市网点数据与全面统计数据之间的误差,就要科学地参考农业部门的科技推广因素、气象部门的特殊气候条件预报影响和民政部门的灾情数据等,更好的综合评估粮食产量总体数据。这样才能对乡镇数据进行总体认定,并考虑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因素影响,做到均衡评估,更加准确地反映粮食生产的实际水平。最后依据省市反馈数据统一对县和乡镇粮食总产量进行反馈和公布信息。

二、建议

提高粮食产量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171-03

一、中国粮食生产及要素投入的现状

(一)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

从1996―2007年的十二年间,中国粮食生产大致走过了一个“U”字形的发展轨迹。1996年,粮食产量首次达到10 091亿斤,之后的1998年达到10 246亿斤,1999年达到10 168亿斤。但随后五年粮食生产连续下滑,2003年粮食产量下滑到8 614亿斤。2004年开始,中国粮食生产稳步发展,实现粮食连续五年增产,连续三年突破10 000亿斤,2008年高达105 741.8亿斤。

(二)要素投入的现状

1.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对中国粮食生产的贡献。农业化肥施用量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的化肥施用量由1990年的2 590.3万千克逐年提高到2008年的5 239万千克,历年的增长幅度平均可达5.91%,2008年农业化肥施用量翻了一番。在中国农业化肥施用量增加的同时,中国粮食生产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从1990年的44 624万吨到2008年的52 870.9万吨。

2.粮食生产播种面积约束加大。2004―2008年这四年间,耕地面积平均每年减少约600万亩。1996年、2008年两年的粮食产量同样是10000亿斤水平,但面临的耕地资源条件却大不一样。1990年中国耕地面积130 066.7千公顷亿亩,到2008年减少为121 715.9千公顷,净减少了8 350.8千公顷。

3.自然灾害的发展概况。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旱灾、洪涝、地震、滑坡、泥石流、低温灾害、台风等,其中水灾、旱灾是灾害中的灾害。

从上图可知,水灾的成灾率要远远高于旱灾的成灾率,特别是1998年的水灾成灾率高达50%以上,当年的粮食增长率极速下降。随成灾率的上升,粮食增产率下降;反之,上升。

4. 农业机械总动力的使用状况。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90―2008年呈线性上升趋势。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小型农机耕散地、插秧,大中型农业机械耕整地、精量播种,收获作业的效率是人工几倍甚至几十倍。中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90―2008年呈线性上升趋势。发展农业机械化是缓解季节性短缺劳动力矛盾,保障粮食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

5.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变化及特征。农业劳动力指达到一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农业劳动者,是农业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农业劳动力的数量是指农业中达到一定劳动年龄的人口数。1990―1995年中国农业劳动力人数分别为33 336万、32 335万,2008年中国农业劳动力人数降低到28 056万。农业劳动力总体呈初中及以下女性化特征;老龄化趋势显现;农业劳动力主要从事农作物种植业。

6.提高农业有效灌溉面积。近年来,中国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不断增加,截至2008年,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8 471.7千公顷,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4.8%。仍有将近一半的农田得不到有效灌溉,只能“靠天吃饭”。主要由于农田水利建设存在投入不足、设施和设备老化失修、投入渠道分散等多个问题。此外,农业用水不合理和大量浪费的情况普遍存在。许多地方仍采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渠道渗漏现象严重。

7.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中国农业科技三项费用2009年达到25.18亿元,是2001年10亿元的2.5倍。农业科技的结晶,让中国粮食产量迅猛增长。推动粮食亩产从1949年的69公斤提高到目前的330公斤。

上述各要素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通过构建模型,运用 Eview5.0计量软件证明各要素对粮食生产的显著性影响。

二、模型设计

(一)设立模型产出函数

本文选择了影响中国粮食生产(Y)的农业化肥施用量(X1万千克)、粮食播种面积(X2千公顷)、成灾面积(X3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X4万千瓦)、农业劳动力数量(X5万人)、有效灌溉面积(X6千公顷)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X7万元)7个因素为解释变量。βi代表产出的弹性系数,μ为随机变量,Y是中国年粮食产量(万吨),是被解释变量。本模型数据来源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截取1990―2008年间的时间序列数据。

设粮食生产函数为:Y=β0+■βiXiμ

其中,成灾面积的符号为负,其余均应为正。

(二)用OLS法估计模型

■=- 30001.03+4.554X1+0.500X2-0.122X3-0.359X4-0.816X5

+0.960X6+1.814X7

t值 (-3.27) (5.69)(6.64) (-4.32)(-2.14) (-2.44)(1.98)(1.23)

R2=0.9842,R2=0.9742,F=98.14,DW=2.51

由于R2较大且接近于1,而且F=98.14>F0.05(5,13)=3.02,故认为粮食产出与上述解释变量间总体线性关系显著。

估计结果表明:其与实际的经济意义相符合,粮食生产与化肥施用量、播种面积成正比,与成灾面积成反比。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农业化肥施用量每增长1万千克,粮食产出就增加4.554万吨;粮食播种面积每增加1千公顷,粮食产出增加0.5万吨;灾面积每增加1公顷,粮食产出就减少0.122万吨;有效灌溉面积每增加1千公顷,粮食产出增加0.960万吨;农业科技三项费用每增加1百万元,粮食产出增加1.814万吨。

从截据项与斜率项的t检验值看,X1、X2均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n-6=13的临界值t0.025(13)=2.16;X3斜率项的t检验值为负,符合经济意义,其绝对值大于t0.025(13)=2.16。但是X4、X5、X6、X7前的斜率项的t检验值小于t0.025(13)=2.16,且X4、X5系数的符号与预期的相反,这表明要素很可能存在严重的共线性。

(三)检验简单相关系数

X1,X2,X3,X4,X5,X6,X7的相关系数矩阵表如下所示: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其中X4与X6、X1与X6、X1与X4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0.973、0.964,证实确实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采用逐步回归的办法,去检验和解决多重共线性问题。

(四)确定初始回归模型

通过分析粮食生产Y与各变量X1,X2,X3,X4,X5,X6,X7间的回归,其中X1与Y的R2最大。这充分证明了粮食生产受农业化肥施用量的影响最大,与经验相符合。因此■=38 067.25+

2.313X1选为初始的回归模型。

(五)逐步回归

将其他解释变量依次导入上述初始回归模型■=38 067.25+2.313X1中,寻找最佳回归方程。

因此,最终的粮食生产函数应以Y=f (X1,X2,X3)为最优,拟合结果如下:

Y= - 36 730.44 + 4.56X1 + 0.63X2 - 0.14X3

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农业化肥施用量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最关键因素,农业化肥施用量与粮食生产之间具有高度的线性关系。生产函数分析结果和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是基本一致的,农业化肥施用量是影响中国粮食生产的最终重要因素。虽然成灾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不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成灾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逐步回归过程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劳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对中国粮食生产有一定的影响,其参数未能通过t检验。最终的粮食生产函数Y=f (X1,X2,X3)为最优。

三、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

1. 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生产有直接的有限影响。随着中国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逐渐减少,并且从土地稀缺性上可以看出粮食播种面积发展空间是有限的。

2. 农业化肥合理施用能有效提高中国的粮食产量。随着科技的发展,测土配方肥施用对中国粮食生产有显著性的影响,并且成为粮食生产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3. 中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农业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生产的严重影响,包括粮食生产受到的影响面广以及粮食产量损失巨大两个方面。其成灾率与粮食生产率成反比,成灾面积越大,粮食生产越低;成灾面积越小,粮食产量越高。

4.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与有效灌溉面积对中国粮食的生产仅次于农业化肥施用量,现代粮食生产已打破单纯的依靠物质投入转向科技兴农。

(二)建议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农业化肥过量施用并不能促进粮食增产,相反会对于我们的环境带了严重的破坏,导致面源污染;在对农田施肥的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对农作物的有效灌溉;更重要的是,化肥施用量攀升只是农业科技应用不足条件下农户粗放生产的结果。由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单靠化肥的施用来提高粮食产量不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必须与农业科技、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劳动力等多个方面协调发展。其次,保证粮食基本播种面积不动摇。协调农业产业内部农林牧渔业土地利用比例,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粮食的经济效益,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同时通过科技提高单位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再次,自然灾害的不可控制性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自然灾害束手无策。加大粮种试验,增强粮种的抗旱抗涝抗病虫性;加强农田水利投资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策略;同时我们要加大对自然灾害的防范,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乃至国民经济的损失。最后,农业科技转化为粮食生产力是未来集约型农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中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EB/OL]. agri.省略/sjzl/baipshu.htm.

[3]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提高粮食产量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东部盟市 化肥施用 环境影响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化肥施用对农民高产量、稳产量有着积极作用,是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粮食产量以及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化肥的不合理以及过度施用,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各种的疾病和环境污染问题。但是,化肥的合理使用已经成为在农业生产与环境发展当中必须改善的一个重大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农业化肥的施用量也在不断增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情况对土壤和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的损害,但还没有有效的措施解决这样的损害。因此,必须引导农民合理施肥,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有效地降低并且解决化肥过量和不合理施用所带来的环境、大气、人体等问题,最终实现环境优化以及提高种植效率。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农民必须在固定的耕地面积上合理施肥,同时要提高粮食产量,还要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以及质量。如何用好化肥,充分发挥化肥的作用,一来能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二来也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本研究主要是以农村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为目标,在粮食产量中化肥起着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根据呼伦贝尔盟、通辽市的化肥施用情况,对化肥施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本次调查,减轻因不合理施肥而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降低化肥成本,促进农民的增收。

二、东部盟市化肥施用现状分析

(一)陈巴尔虎旗

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

本文以东部盟的若干盟市一切入点,运用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的数据来分析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关系。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比关系。化肥施用是影响粮食产量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以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数据来分析。

图1 反映的是呼伦贝尔盟陈巴尔虎旗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从图1可以看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较强的增长趋势,同时化肥施用量也具有增长的趋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999年的24658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39613公顷。化肥施用量由1995年的2601吨增加到2010年的6266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该旗的化肥施用量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2.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粮食,化肥又是粮食的粮食,2010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16805吨,2010年化肥累计施用(折纯)为73310吨,看看粮食与化肥的产量比例,这表明两大问题:化肥为粮食的增产作出巨大的贡献,同时人们每年不得不被动地间接吃掉大量的化肥,这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粮食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从粮食产量的角度来看,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图2给出陈巴尔虎旗1995-2010年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化肥施用量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相应的粮食产量也保持了较强的增长趋势。1995-2003年陈巴尔虎旗的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化肥施用量比较稳定。2004年开始粮食产量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化肥施用量也由2004年的4850吨增加到2010年6266吨,年均增长率为29.2%。粮食产量由2003年的7086吨增加到2009年的165178吨。随着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持续提高,农业生产投入逐年增加,每年每亩农作物的化肥折纯用量将继续上升,但增长趋于稳定。这说明,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化肥施用量越多,粮食产量也越高。

(二)阿鲁科尔沁旗

1.阿鲁科尔沁旗农业生产经营特点

⑴ 农民人均收入动态分析

阿鲁科尔沁旗也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型的经济发展地区。而如今收入来源为多样化的阿鲁科尔沁旗的大多部分苏木、嘎查的农村以种植业为主。所谓的农民人均收入是指在农村常住的农民在一定时期内的总收入当中,扣除在生产、经营中所使用的全部支出费用之后剩余的一部分收入。阿鲁科尔沁旗的农民人均收入增长情况如图:

从图3可见,阿鲁科尔沁旗的农民人均收入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5-1999年间农民平均收入不稳定,在此有种种原因:受自然条件的影响、灌溉问题、化肥施用问题等等。

第二阶段:2000-2010年间农民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得趋势。平均收入从1995年的975元猛增到2010年的4251元。

⑵ 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①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

化肥不仅保证粮食产量的增加,也能保证农民农产品品质的营养水平大幅度提高。下面用阿鲁科尔沁旗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的数据来分析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的增长。结果表明,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比关系。

图4 反映的是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从1999年开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逐年较强的增长趋势,但2006年明显下降,2007年又迅速增加直到2010年。2007年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97165公顷增加到2010年的110737公顷。化肥折纯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5-2000年之间逐渐减少,1995年的2361吨减少到2000年的1020吨;第二阶段,2000年开始迅速增加。化肥施用量由2000年的1020吨增加到2010年的19989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该旗的化肥施用量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化肥施用量也具有增长的趋势。

② 粮食产量与化肥施用量的关系

化肥施用对我国粮食安全起到着不可代替的保障作用。本文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来分析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1995-2010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的数据来测算化肥施用与粮食产量的增长。在粮食产量的进程中,很多因素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直接影响粮食的播种面积、单位产量的是化肥施用、农业技巧农业机械化等。其中,化肥的功劳作用非常明显。粮食总产量由1995-2010年的49372吨增加到286600吨,增长480%,同期化肥施用量从2361吨增加到19989吨,增长747%。

图5给出阿鲁科尔沁旗1995-2010年粮食产量与化肥

施用量之间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1995-2010年化肥施用量保持稳步增长的趋势,相应的粮食产量也保持了增长趋势。最明显的是,在2000年由于化肥施用折纯量突然地减少,导致了粮食产量的递减。虽然粮食产量的波动较大,但是最终粮食产量也达到了高点,2010年增加到286600吨。这说明,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化肥施用量越多,粮食产量也越高,所以化肥的作用很明显影响着粮食产量增长。

结合陈巴尔虎旗和阿鲁科尔沁旗的化肥施用量情况,可以看出,化肥在农户的粮食产量增加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化肥施用量逐年有所上升,粮食产量也逐渐上升,两者之间形成了正比关系。

三、化肥施用对环境影响分析

(一)化肥施用和环境污染

从上述的结果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化肥施用量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从而不断增加了粮食高产量,逐渐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对土壤来说,施用化肥不仅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土壤的性状,而且还能对植物创造生长的环境,从而提高农产品的高产,这是化肥所带来的好处。但是,化肥也有它的不足,化肥施用量并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来说,各种作物对化肥的平均利用率,氮为40-50%、磷为10-20%、钾为30-40%。任何事物必须要适度。化肥施用量过高,不仅对种植没有好处,而且对环境的影像也很大,从而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化肥、重用轻养,会导致耕地质量、农作物的抵抗能力下降和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必须让农民了解现有的施肥结果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生产成本较高的现状;改变传统的观念,提高生态意识,增强环保观念,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化肥对人体的影响

现代社会,一边是高速运转的农药市场,几乎不用农药,化肥就无法运转。农药的毒素在人体内流入后,各种各样的怪病就会普遍爆发,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几乎成为常见病;而另一边是化肥、农药会给人类带来困境是必然的。

(三)施用与土壤生态环境

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的酸度有较大的影响,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使土壤的胶体分散,土壤结构被破坏,最终导致土壤板结。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成本以及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生产力也慢慢降低。由各种不同盐类组成的尿素、二铵、复合肥等肥料,进入土壤之后,就会使土壤溶液的浓度越来越增加,从而产生土壤形状的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农作物的根从土壤溶液中不能吸收水源的,将细胞质中的水分倒流入土壤溶液中,直接导致农作物的 “烧苗”, 从而影响作物生长。

(四)化肥施用与大气环境

化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氮肥上。随着化肥的大量施用,大气中氮氧化物含量不断增加。在种植农作物上施用氮肥之后,一部分的氮肥直接从土壤表面上挥发成气体,进入大气。另一部分氮肥以无机或有机氮肥形态进入土壤,在土壤的微生物作用下会从难溶态、吸附态和水溶态的氮化合物转化成氮和氮氧化物,进入大气,使空气质量恶化。

四、结论

本文主要是以1995-2010年的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陈巴尔虎旗以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为例分析了化肥施用现状以及化肥施用量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耕地面积持续加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也迅速上升。同时,化肥使用量慢慢增加。直到现在,化肥在农户的粮食产量增加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巨大作用。化肥施用量逐年有所上升,从而粮食产量也逐渐上升。化肥对农作物、粮食产量的作用特别明显,两者之间成了正比关系

总得来说,虽然化肥对粮食生产、粮食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对环境、人体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随着化肥施用量的增加,流失到环境中数量也就越来越多,环境的污染程度越来越高。对人体来说,跟环境的遭遇其实一样的。如果想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价值观做起,正确全面地认识化肥。

参考文献:

[1]鲍先碗.化肥、环境与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统计与决策,2007(1).

[2]林葆,林继雄,李家康.长期施肥的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

[3]王圣瑞.陕西省和北京市主要施肥状况的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2.

提高粮食产量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高标准粮田;建设;丹阳市

中图分类号 F32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3-0139-02

依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20年全国粮食消费量将达到5 725亿kg,按照保持国内粮食自给率95%测算,国内粮食产量应达到5 450亿kg,比现有粮食生产能力增加近450亿kg。考虑到影响粮食生产和有效供给生产及有效供给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本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供给、留有余地的原则,未来12年间需要新增500亿kg生产能力,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

《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2009―2020年)》明确了新增500亿kg粮食需要通过高标准粮田建设等途径来实现。而项目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基础地力,改善耕地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保证粮食生产的稳步提高。规定资金投入的主要建设内容是“农田灌排、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理、农田林网和地力建设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丹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地力建设。

1 项目实施情况

1.1 项目概况 丹阳市从2007年开始实施高标准粮田项目,分别实施了2007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丹阳市标准粮田建设项目、2008年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丹阳市标准粮田追加项目、2011―2014年新增500亿kg粮食产能规划田间工程建设(高标准粮田建设)项目,累计建设规模8 733hm2,建设总投资6 681万元。

1.2 建设地点 2007年项目建设地点为延陵镇延陵村、赵巷村和宝林村,珥陵镇护国村、中仙村、丈山村、新庄村和大施村,练湖管委会三分场、九分场和十分场;2008年为珥陵镇丈山村、大施村,延陵镇柳茹村、赵巷村、宝林村;2011年为珥陵镇护国村、珥城村、中仙村,云阳镇花园村、汉皇村;2012年为珥陵镇积庆村、扶城村,司徒镇培棠村、丁庄村、杏村村;2013年为云阳镇双合村、永福村、大钱村;2014年为访仙镇仁里村、陵口镇留墅村、延陵镇麦溪村。

1.3 建设规模 项目实施以来,丹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累计实施规模8 733hm2,涉及珥陵、延陵、陵口镇、司徒、云阳、访仙、练湖管委会等7个镇、街道,26个行政村。

1.4 建设投资 项目实施以来,丹阳市高标准粮田建设累计投资6 68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5 155万元,地方投资1 526万元,中央投资占比77.16%,具体见表1。

1.5 建设内容 项目实施以来,按照实施方案批复,项目实际建设内容为:各类防渗渠244.569km、块石挡墙0.723km、泵站16座、田间道路51.842km(其中砼路32.203km、砂石路19.639km)、方涵4座、农桥1座、田间机行渠桥969座、各类渠系配套建筑物3 503座、渡槽5座,具体见表2。

2 实施效果

通过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原有的农田基础设施,方便了农民出行和农机作业,提高了灌溉能力,增加了粮食产量。根据项目区农水站和农户调查数据表明:渠道水利用系数由原来35%提高到65%左右,水稻每次灌溉时间减少1~2h、灌溉成本节约45~120元/hm2;水稻产量提高750~1 200kg/hm2、小麦产量提高450~600kg/hm2。

按照项目实施规模8 733hm2,灌溉成本节约75元/hm2计算,项目区每年灌溉可节约成本65万元;按照水稻产量提高975kg/hm2、小麦产量提高525kg/hm2,水稻单价3元/kg、小麦单价2.4元/kg计算,每年项目区农户增加收入3 654.9万元,节本增收3 719.9万元。

3 问题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