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核污染 食品 安全 放射性 措施

2011年3月初,一场发生在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的里氏9.0级的强烈地震,将人们从播种希望的喜悦中猝不及防地带入到顿失家园和亲人的惊慌与悲痛中。而伴随其后的日本福岛核电站熔毁导致辐射泄漏的事件,又让全世界的眼光都聚焦到了核污染带来的危害问题上:核电站周边空气与土壤中放射剂量超标;在日本几个灾区城市的蔬菜、牛奶等食品中被发现受到不同程度的核污染;在我国沿海部分省区的一些蔬菜中也检测到了放射性物质,一些海产品中的和物质含量也有所增加,部分地区甚至发生了以为能预防核辐射的食盐抢购和囤积的现象,致使在一段时间内许多超市和食品店里的食盐严重缺货。这一连串的消息使得本来谈核色变的人们更加束手无措,惶惶不可终日。虽然这场灾难已经成为过去,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的事件都向我们警示:核污染问题离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已经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食品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民以食为天,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认真思考:核污染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哪些影响?对我们人体健康造成哪些危害?我们在该如何控制食品核污染?

一、食品的核污染问题

1.核污染

所谓核污染主要指核物质泄露后的遗留物对环境的破坏,包括核辐射、原子尘埃等本身引起的污染,还有这些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后带来的次生污染,比如被核物质污染的水源对人畜的伤害。核污染具有危害范围大,对周围生物破坏极为严重,持续时期长,事后处理危险复杂等特点。

核污染的起因有:核武器实验、使用,核电站泄露,工业或医疗上使用的核物质丢失等。这次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问题主要是因为发生在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的里氏9.0级的强烈地震引发的,既存在核辐射问题,对抢修工人的直接照射危害,在日本本土的空气及周边构架的空气中都检测出不同剂量的原子尘埃;也从核电站周边的土壤及水源中检测到放射性物质,甚至在大叶蔬菜及牛奶中检测到超过卫生标准的微量放射性元素,这就是典型的核污染现象。

2.食品核污染

食品污染是指食品受到有害物质的侵袭,致使食品的质量安全性、营养性和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化学物质的不断产生和应用,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来源也进一步繁杂。根据引起食品污染的物质种类不同, 食品污染可被分为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和物理性污染。其中食品核污染属于食品的物理性污染,即食品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杂质超过规定的含量,或食品吸附、吸收外来的放射性核素所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所谓核污染的食品是指含有了放射性物质的食物。当我们吃下这些食物,其中的放射性元素继续产生射线,破坏人体细胞和DNA,最后导致癌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放射性元素的广泛存在,通常的食物中也能检测到放射性。也就是说,问题不是“有没有放射性”,而是“放射性有多强”。正常的环境中生产出来的食物不会有超过常规强度的放射性,一般也就不会去检测。如果出现了放射性物质的泄漏或其他严重的核事故,它们就有可能通过水和土壤进入植物体内,在进入动物体内。于是,这个地方生产的任何食物都可能被污染。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对食物进行放射性的检测。如果明显高于通常值,这些食物就是“辐射污染的食物”,不能再食用。跟细菌等污染不同,食物加工手段,不管煎炒烹炸还是涮煮烤蒸,都无法破坏这些放射性元素。

3.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核污染中的放射性沉降物除直接通过辐射作用影响人体健康外,还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在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就会产生有害作用。一般来说,放射性物质主要经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其中食物占94~95%,饮用水占 4~5%), 通过呼吸道、皮肤进入的较少。而在核试验和核工业泄漏事故时,放射性物质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这三条途径均可进入人体。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继续发射多种射线引起内照射。当放射性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便能对人体产生损害,其危害性因放射性物质的种类、人体差异、浓集量等因素而有所不同。人在大剂量照射的情况下,可以发生放射病,并可致死;一般剂量和小剂量照射,均能引起慢性放射病和长期效应,如血液学变化,减退,生育能力障碍,以及诱发肿瘤等,人会出现头晕、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发展下去会出现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如果超剂量的放射性物质长期作用于人体,就能使人患上肿瘤、白血病及遗传障碍。

4.食品核污染对人体危害的特点

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由于摄入污染食品后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内各种组织、器官和细胞产生的低剂量长期内照射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的损伤和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食品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是小剂量、长期内照射作用。具有种类较多、半衰期一般较长、被人摄取的机会多、 有的在人体内可长期蓄积、影响或危害程度大、消除影响的时间长等特点

二、核物质污染食品的途径

放射性物质对食品污染的来源包括天然放射性物质和人为的放射性物质。

1.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

天然放射性核素分成两大类,其一为宇宙射线的粒子与大气中的物质相互作用产生,如14C、3H等;其二是地球在形成过程中存在的核素及其衰变产物,如238U、235U、32Th和40K、87Rb等。

天然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很广,存在于矿石、土壤、天然水、大气中。矿石、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随水体流动的稀释扩散等进入大气,成为放射性尘埃,又经气流和雨水扩散,大部分会沉降到江河湖海和大地表面,污染水域和植被,通过吸附滞留、固着滞留、生化浓缩、物化浓缩、生物回游运转等方式进入生物圈,然后通过作物、饲料、牧草等进入畜禽体内,最终以食品途径进入人体。

各种放射性物质经食物链进入人体的转移过程,会受到诸如放射性物质的性质、环境条件、动植物的代谢情况和人的膳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食物链成为动植物组织的成分之一,这就形成了环境天然放射性本底。食品的天然放射性本底取决于天然放射性污染的机会规律和生物富集作用,一般认为,除非食品中的天然放射性物质的核素含量很高,基本不会影响食品的安全。

2.食品中的人工放射性物质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飞速发展,核能不仅仅应用于国防、军事领域,也广泛应用于核工业、核动力工业、放射性矿石的开采与冶炼、医学、辐照食品技术、农业、科研等领域,使地球表面的人工放射性物质明显增加。如核爆炸时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裂变产物,随同高温气流被带到不同的高度,大部分在爆点的附近地区沉降下来,较小的粒子能进入对流层甚至平流层,绕地球运行,经数天,数月或数年缓慢地沉降到地面。因此,核试验的污染带有全球性,且为放射性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核电站,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底,全世界共有441台核电机组在运行。从一座核电站排放出的放射性物质,虽然其极微量的浓度几乎检不出来,但核电站的温排水排放量很大,经过水生生物的生物链,被成千上万倍地浓缩,成为水产食品放射性物质污染的一个来源。进入人体的放射性物质,在人体内继续发射多种射线引起内照射。当放射性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时,便能对人体产生损害。

环境中人工的放射性核物质人为污染的放射性核素主要有以下几种:131I、90Sr、89Sr 、137Cs,主要来源于核爆炸,核废物的排放和意外事故。自从人类利用核物质以来,人为核污染事故已发生不少。二十多年前发生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是最严重的核污染事故,其危害是令人触目惊心的。

三、核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核污染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因核泄漏、核事故等事件的发生概率极低,更应该在利用核辐照技术处理食品时注意这类问题。因辐照食品可通过核辐射技术杀灭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及害虫,可不经高温处理而保持食品的新鲜度和卫生品质,是食品保鲜的有力措施之一。食品在接受核辐射后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营养成分的破坏

辐照后食品中的营养素受到影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被破坏或变性,存在营养价值降低的问题,特别是对蛋白质和维生素A、E、K及维生素C的破坏,同时也涉及感官性状的变化。但因日常人们食用辐照食品比例很低,每天大量食用的混合膳食相比,不会因辐射引起某些营养成分的损失而造成营养不足和食品的安全性。

2.有害物质的生成

辐照后的食品是否生成有害成分或带来有害作用的问题,与照射剂量有关。过高剂量 (大于 104Gy) 照射时,会产生有害物质;低剂量 ( 小于 104Gy) 的照射,目前尚未发现产生有害物质。因此,辐照处理食品时,只要使用规定照射剂量,就可降低放射物质对食品营养物质破坏的程度

3.致癌物质的生成

1968年美国曾对高剂量辐照的火腿进行动物试验,观察到受试动物除繁殖能力及哺乳行为下降、死亡率增高、体重增长率下降、血液中红细胞减少外,还观察 到肿瘤的发生率比对照动物高。但中剂量(103~104Gy)和低剂量辐照食品的实验,还未发现致病效应。目前,研究者们认为,食品在推荐和批准条件下辐照时,不会产生具有危害水平的致癌物。

4.诱变物质的生成

辐照食品可能生成具有诱变和细胞毒性的少量分解产物,这些产物可能诱导遗传变化,包括染色体的畸变。实验表明,用经过照射的培养基来饲养果蝇,则其突变率增加,数代后死亡率增加。

5.伤残微生物的危害

食品微生物是引起食品霉烂变质的主要因素,控制或杀灭食品表面上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就是目前提高食品保鲜的手段之一,其中,利用核辐射技术灭菌就是其中的一项手段。已有实验证实,在完全杀菌剂量(4.5×10-2Gy 至5.0×10-2Gy)以下,微生物会出现耐放射性,而且反复照射,其耐性成倍增加。这种伤残微生物菌丛的变化,生成与原来腐败微生物不同的有害生成物,有可能造成新的危害。

四、控制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措施

食品放射性污染给人体带来的危害是小剂量、长时间的照射作用。为了防止这种污染,必须从预防入手。防止食品的放射性污染,主要在于控制污染源。

1.适时或定期地进行食品卫生监测

食品遭受放射性污染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要经常预测,及时掌握污染的动态。进行核试验,要事先做好附近地区生物和食品的预防覆盖工作,事后适时开展放射性沉降物的监测。对应用于工农业、医学和科学实验的核装置及同位素装置附近地区的食品,要定期进行卫生监督。

2.防止已受放射性污染的食品对人体的危害

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规,坚持对食品进行放射性物质的监测和检验,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卫生标准,按章处理放射性污染的食品。发生意外事故造成的偶然性放射性污染,要全力进行控制,把污染缩小到最小范围。包装密闭的食品因干燥灰尘使外部受到放射性污染时,可用擦洗或吸尘方法除去。如果放射性物质已经进入食品内部或已渗入食品组成成分时,则应予以销毁。

目前,核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的加工、保鲜等环节,只要认真做好防控工作,就可以避免食品核污染事件的发生,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莫惠兰.食品营养与食品卫生监管并重应对食品安全双重挑战的思考分析.中国保健营养 2012年 第14期.

[2]沈培均.日本核污染危机启示录.综合运输 2011年 第04期.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2

【Key words】Uranium geology; Radioactive waste; Retired; Governance

0 前言

某分析测试中心长期以来担任着国家北西部铀矿地质勘查样品的分析测试以及铀矿冶工艺试验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样品的副样、放射性分析废液以及工艺试验遗留的放射性固体残样、废液等[1]。根据国家政策的调整,该实验室的铀矿冶工艺试验操作将实行全面退役,为此,原用于工艺试验的操作台架、盛装容器、受放射性污染的工作场所等一并纳入本次治理的对象。

1 治理源项调查

某分析测试中心受污染的源项调查,即待治理工程量[2]。

2 治理目的

本次实验室放射性废物退役治理的目的是:对实验室现存的所有副样和分析废液进行合理处置,对铀矿冶工艺试验产生的废液进行合理处置,对放射性污染的门窗、通风厨、试验台架等拆除后进行表面去污处理,经处理后达到可回收利用要求的,送往回收站处理,对经去污仍难以满足回收要求的,木质采用焚烧(目的是减量化)、钢制物品采取分割、毁坏(目的是减量化及不可重复利用)以减小最终处置体积,对被污染的工作场所墙壁采用铲除墙皮、地面采用深挖、回填新鲜土壤的方式进行处置,经最终处置后的工作场所达到无限制开放使用的目的[3]。

3 治理方法综述

通过“测、清、挖、拆、铲、填、洗、制、装、运、封、植”的整治方案进行整治工作。即:“测”―用仪器现场监测,指导整治工作;“清”―清理非放射性试剂、放射性污染物和一般废物;“挖”―将受污染的污物挖出;“拆”―拆除被污染的设备、设施和建(构)筑物;“铲”―铲除被污染的墙面表面层;“填”―用未受污染的黄土对挖出的部分进行回填;“洗”―采用化学清洗的方法去除尚能使用的设备、管道及台面的表面; “制”―对粉末样(副样)和废液体掺和水泥和沙子制成水泥块;“装”―将放射性废物装袋、建筑垃圾装车;“运”―将已装车的废物和建筑垃圾按处置要求分别运至指定地点;“封”―对存放放射性废物的坑道口进行封闭;“植”―对整治后的地面、场所和坑道口进行植树(草)绿化等进行综合整治[4]。

3.1 放射性废渣、副样、地质废矿样及放射性分析废液

由于副样是粉末状的,为了避免在运送和封填时发生洒漏和流失,造成二次污染。处置中将全部副样清理集中后与水泥砂子混合,加入废液、废水制成不规则形状水泥块。每个水泥块的重量控制在15kg左右。水泥块在防雨彩条布上凝固后,全部装入双层化纤编织袋内待运。废矿渣及矿样则直接装袋待运[1]。

3.2 受污染的工作台架、通风装置等

对受污染的设备、仪器、管道,去污后可再利用的,采用清洗办法进行去污处置。配制10%~15%硫酸稀释液,用以擦拭设备、仪器、管道表面沾污层,然后用清水擦拭2~3次。清洗后对设备、仪器、管道表面进行监测,达不到要求的,用上述方法重复进行去污,直至达到国家标准为止。用过的硫酸稀释液和污水,用于水泥块制作中。

对受污染、没有利用价值的物品,能装袋全部装入双层编织袋;不能能装袋的物品,如废弃的钢管、瓷管、塑料管等采取分割、?Щ档姆椒?集中外运坑道处置。对装放射性溶液、试剂的玻璃瓶及实验中使用过的玻璃器皿全部粉碎后搅拌在副样中预制水泥块。

3.3 受污染的工作场所

3.3.1 墙面铲除

用人工对污染墙面进行铲除对铲除墙面产生的沾污废物,全部装入双层编织袋后运至楼下集中待运。

3.3.2 地面处置

由于被沾污地面多数为混凝土地面,有害物质侵入混凝土表层,对于污染严重的水泥地面采用冲击钻先打眼震动,表面松动后,人工剥离。去掉地面表层后,用10%~15%的氢氧化钠稀溶液清洗,达到彻底去污的目的。清洗地面产生的污水收集后用于制作水泥块。

4 放射性废物的运输、管理、及最终处置去向

4.1 废物运输

为使污染物顺利送到处置场,对每天产生的废物实行晚上装车,第二天清晨运输的办法进行处置。

4.2 废物的管理

为防止废物抛洒和车辆污染,装车时,先在车厢底层铺垫一层彩条布。搬运废物时,要求轻搬轻放,以免包装袋破裂,发现破裂时应及时套装。车辆装好后,用彩条布覆盖,大绳捆绑,停放在单位大院内指定地点,并派人守护。

运输中指定专人押运。为防止掉袋和撒漏,做到途中随时检查,并随车配备编织袋和清扫工具。

卸车时,现场工作人员清点放废数量后,与押运人员办理交接手续,填写放废交接清单。为防止二次污染,由现场管理人员监督卸车实施。放废卸完后,由专人对车箱进行清扫。卸完车后,在施工人员的指挥下,将废物用人工搬运至坑道内指定地点,由内向外堆放,摆放整齐。坑道未封闭前,派专人昼夜守护。

普通建筑垃圾全部运至当地环卫部门指定的垃圾处理填埋场处置。

4.3 废物的最终处置

实验室废物终态处置场确定后,即对坑道进行清理和施工准备工作。

按设计在距坑道口10m处砌第一道封闭墙。设计墙体厚度为1米,坑道刻槽深度为20~25cm,筑墙材料为块石、水泥、沙子等。第一道砼墙砌好后,用废石和黄土对坑道进行充填,厚度为5m。详见《坑道封闭工程剖面图》。在距坑道口4m处,砌第二道封闭墙。第二道毛石(砼)墙封堵后,外部覆盖3m厚黄土,并植树绿化。废弃物入坑情况见照片1,坑道封堵情况见照片2[1]。

5 治理效果

(1)铀矿地质实验室的废物已全部清理,工艺楼、化验楼一层及其它建(构)筑物受污染的墙(地)面已铲除,实验室场地得到整治,施工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

(2)实验室的污染物终态处置场-某铀矿地质勘探大队退役治理的坑道选择合理,符合永久存放实验室污染物的要求。

(3)实验室退役后的监测结果显示,工艺楼及分析楼一层内的贯穿辐射剂量率由整治前的987nGy/h降到整治后的平均116nGy/h,达到实验室区域内室内本底水平124nGy/h;实验室区域外环境贯穿辐射剂量率与室外环境本底持平;

(4)实验室退役整治后的表面沾污水平α为(0.4~0.5)×10-2Bg/cm2,满足本工程管理限值0.08Bg/cm2要求;β表面沾污已达到环境本底水平;

(5)退役的楼层受污染的建筑经过整治,室内的氡浓度由整治前的560Bq/m3降低至整治后的66.4Bq/m3,达到国家标准(GB50325-2001)Ⅰ类民用建筑工程?Q200Bq/m3的标准;氡析出率为(0.20~0.25)Bq/m2?s,满足管理限值0.74Bq/m2?s的要求;

(6)土质地面表层土壤镭含量为0.09Bq/g,达到了管理限值0.18Bq/g的要求。

(7)依据《实验室退役整治工程竣工辐射监测评价报告》,实验室退役整治后,所致公众年附加剂量最大值为0.042mSv/a。达到了“军工铀矿地质实验室退役整治工程”个人附件剂量管理目标限值0.05mSv/a的要求。

?C上所述,实验室退役整治工程的实施效果,满足军工铀矿地质实验室退役整治工程设计的各项指标,达到了无限制开放使用的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6 结论

(1)铀矿地质实验室放射性废物的治理工程采用“测、清、挖、拆、铲、填、洗、制、装、运、封、植”的“十二字”整治方案在保证废弃物得到有效治理的同时,又保证了外环境不受到二次污染。治理过程是可监控的,有效的。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核医学;放射防护;职业病;屏蔽设计;辐射危害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1]等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放射诊疗单位在新开展核医学项目时,需委托有资质的机构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国家对放射诊疗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预评价也制定了GBZ/T181-2006《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2]等技术标准。笔者在进行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过程中,发现一些易忽视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

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主要内容有概述、建设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辐射源项分析、防护措施评价、辐射监测计划、辐射危害评价、应急准备与响应、放射防护管理、结论和建议部分,其中防护措施评价含工作场布局、分区与分级、屏蔽设计、防护安全装置、其他防护措施等。

2核医学建设项目放射防护预评价中常见问题

2.1布局与分区

与其它普通影像诊断、放射治疗等放射诊疗建设项目一样,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也需要涵盖GBZ/T181中规定的各方面内容。但在核医学建设项目中,因多采用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用药后的患者也将成为一个流动的放射源,同时,患者的唾液、尿液等分泌物或排泄物也将成为污染源项的一个来源,防止放射性污染及防止人员之间的交叉照射,是核医学项目与加速器治疗、普通影像诊断等完全不同的地方。因此,在放射防护措施评价中,除各房间屏蔽厚度的核实外,整个工作场所的布局、分区也是评价的重点。其中工作场所中的人流、气流、物流的走向是评价的核心,在兼顾方便诊疗的同时,应尽量调整布局或采取措施,以减少放射工作人员与给药后的患者、给药前与给药后的患者间的交叉照射。关键是尽量减少和避免医护人员、患者和公众接受不必要的照射。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建设单位由于条件的限制,又想上尽量多的核素与诊疗项目,往往导致布局不合理。因此,在与建设单位前期沟通和评价时,应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选址、建设面积等条件,建议取消一些不合理或此规划条件以及人员条件下无法开展的诊疗项目,避免因要求大而全而导致无法满足放射防护的要求。

2.2防放射性污染措施的评价

核医学科中防放射性污染是一个重点。在预评价时,应对照GBZ120-2006《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3]、GBZ134-2002《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4]等标准要求,对场所的墙面、地面、管道、卫生通过间、表面污染监测设备、工作人员操作时的防污染措施、受检者的防污染措施等细节,切实评价建设项目拟采取的各项防污染措施,如墙面、地面拟采用的材质、防护层高度、表面污染仪的配置、131I治疗病人的用餐问题、治疗病人被服的管理和拖把等清洁用具等的管理等。

2.3三废的处理

放射性废物、废水、废气是核医学科防止放射性污染必须考虑的问题。核医学科通风的评价不能仅限于通风橱的排风,废水的评价也不能仅限于设置衰变池。要求设计单位给出废水、废气排放管道布局图、衰变池设计图等,对建设项目的废水、废气处理做出全面评价。例如通风口的设置、通风换气量、气流的走向,衰变池容量、格局及屏蔽的设计等。同时,应关注设置在一楼以上的核医学科的废水管道的屏蔽防护等问题。固体废物处置的评价,应注意放射性废物桶的数量、放置场所等是否满足工作需求。

2.4评价目标值的设定

因核医学建设项目多涉及非密封型放射性核素的使用,除了常规的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等评价目标外,需加入放射工作人员手部、眼晶体等器官的年当量剂量的要求。同时,在设定建设单位的管理目标值时,虽然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5]中,眼晶体年当量剂量的限值为150mSv,但鉴于2011年ICRP关于组织反应的声明及2012年ICRP118号出版物[6]中眼晶体白内障的吸收剂量阈值考虑为0.5Gy,ICRP建议,放射工作人员年平均年当量剂量为20mSv,任何一年中的当量剂量限值为50mSv,建议将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管理目标值定为20mSv或更小的一个分数。同时,在辐射危害评价时也用此值对放射工作人员的眼晶体剂量进行评价。2.5屏蔽设计目标的选取屏蔽设计的核算是预评价的重点。

2.5μSv/h是放疗、影像诊断等项目中较为通用的目标

值[7-8],在核医学科屏蔽设计核算时,绝大部分场所都可将此作为屏蔽设计的目标值。但在注射室、注射后休息室、检查后留观室、受检者卫生间等墙体,及防护门外控制区内患者停留的场所如走廊等应不做苛求,同时患者可能短暂经过的走廊防护门外等非限制区的瞬时剂量率也可不做苛求。但屏蔽体外如楼上、楼下等场所若是其他医护人员或患者等公众成员长期居留的场所,则剂量率目标值就需远小于2.5μSv/h,应根据其实际居留时间计算目标剂量率。因此,在屏蔽设计核算时,建议同时考虑剂量率和剂量负荷。如18F工作场所的剂量负荷可参照AAPMTaskGroup108:PETandPET/CTShiel-dingRequirements等资料,以达到屏蔽设计目标。在采用剂量负荷法时,建设项目每天的核素用量、患者数量等,将是影响屏蔽厚度的关键因素,在工程分析时要切实了解建设项目的规模、核素用量等因素。在屏蔽核算时,要关注通道、走廊等患者停留或通过的地方所对应的邻近区域,如顶棚、楼板的屏蔽,特别要关注工作场所邻近区域或楼上、楼下有长时间居留人群时的情况。同时在核算时,应考虑到注射后休息室、检查后留观室等房间可能同时存在多人在同一房间等情况。因此,屏蔽设计核算应充分考虑放射防护最优化原则,也要为今后的发展留有一定的余量,同时也要考虑到当前医患矛盾、公众对辐射的认知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影响。

2.6辐射危害的评价

在评价正常运行条件下工作人员所受到的剂量时,除常规的全身剂量估算外,也需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因注射、给药、摆位等操作放射性核素或近距离接触用药后患者所导致的手部、眼晶体的剂量。此时,需假设常规注射、给药、摆位等所需的操作时间、与辐射源的距离、所使用的屏蔽物等情况,如注射时是否使用铅注射屏蔽防护器,运送药物时是否使用药物贮存运输器,用的是何种屏蔽物质、多少屏蔽厚度,是否采用自动封装、封装橱的屏蔽厚度等等。估算时,也需考虑核素的衰减、18F扫描时已等候30min以上及检查前排尿等细节。

2.7视频监控、语音对讲、门禁等设施

视频监控、语音对讲系统、门禁等设施,对核医学科加强患者管理、减少人员受照剂量是很有效的措施。因此,建议设计单位给出这些管理设施的设计图,并在预评价时要对这些拟设置设施做一个较全面的评价。

2.8内照射危害的评价

在核医学建设项目的评价中,评价单位往往注重工作人员外照射剂量的评价,而忽视核医学科存在的内照射危害。国内外多项研究中表明,在131I治疗病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气溶胶,放射工作人员体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核素污染[9],张震等[10]采用空气采样器,宋易阳[11]等采用全身计数器等,估算放射工作人员可受到0.34~0.44mSv/a有效待积剂量的内照射。因此,在预评价过程中,内照射危害仍是预评价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应关注甲状腺癌等治疗病房,其通风系统等防护措施能否有效地减少放射性气溶胶等对患者及医护人员造成的内照射危害。建议评价机构应具有相应检测放射性气溶胶的能力,否则无法在类比项目获得必要的数据支持。

2.9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应急响应与管理的评价

建设单位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应急响应与管理的评价是预评价中的难点,也易被忽视。患者的管理是核医学科管理的重点之一,也是降低人员受照剂量的重要措施。但在目前的实践中,建设单位往往注重硬件的投入而忽视软件的管理,表面污染仪、门禁等设施、表面污染监测制度等措施经常形同虚设。因此,应针对建设单位拟定的各项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可操作性进行详细的评价,对不合理的地方提出补充建设。在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评价环节,建议关注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的配备,对从事注射、封装等操作的人员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应加戴指环剂量计。同时,建设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也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核医学科的特点列出可能出现的药物滴洒、用错药物或剂量等异常情况的应对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地评价。

核医学建设项目预评价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评价人员在掌握放射防护知识的同时又需要熟悉核医学诊疗流程,应严格依照国家放射卫生相关标准并适当引入国际上适宜的新技术标准,才能真正做到既能指出设计中放射防护方面的不足,又能充分便于诊疗单位的实际应用。

作者:黄丽华 郑森兴 陈新俤 郭进瑞 单位:福建省职业病与化学中毒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放射诊疗建设项目卫生审查管理规定:卫监督发[2012]25号[S].

[2]卫生部.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报告编制规范:GBZ/T181-2006[S].

[3]卫生部.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标准:GBZ120-2006[S].

[4]卫生部.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卫生防护标准:GBZ134-2002[S].

[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S].

[6]ICRP.关于组织反应的声明及正常组织器官的早期和晚期辐射效应———辐射防护中的组织反应阈剂量[M]//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118号出版物.北京: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4:84-101.

[7]卫生部.电子加速器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GBZ126-2011[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8]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9]王红波,孙全富.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职业性内照射研究进展[R].广西北海: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放射医学与防护学术交流会,2015.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4

    1.1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将有害物质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后,使水体的水质和底泥的物理、化学性质或水生生物的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

    1.2水体污染的危害

    1.2.1危害人体健康

    被污染的水体中含有农药、多氯联苯、多环芳烃、酚、汞、铬、铅、镉、砷、氰、放射性元素、致病细菌等有害物质,它们具有很强的毒性,有的是致癌物质。这些物质可以通过饮用水和食物链等途径进入人体,并在人体内积累,造成危害。

    1.2.2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当含有大量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农田排水连续排入湖泊、水库、河水等处的缓流水体时,造成水中营养物质过剩,便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的透明度降低,失去观赏价值。同时,由于藻类繁殖迅速,生长周期短,不断死亡,并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可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从以上两方面造成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1.2.3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

    良好的水体内,各类水生生物之间及水生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保持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处于良好的生态平衡状态。当水体受到污染而使水环境条件改变时,由于不同的水生生物对环境的要求和适应能力不同,产生不同的反应,将导致种群发生变化,破坏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1.3水体污染防治途径

    1.3.1推行清洁生产

    通过调整工业结构和改善工业布局等调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减少污染源的排放,不仅提高经济效益,而且更有效达到环境治理的目标。

    1.3.2回收有用物质

    1.3.3发展节水型工业

    2.大气污染与防治

    2.1大气污染

    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这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2.2大气污染的危害

    2.2.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大气污染极易影响人体健康,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往往是多方面和综合性的,其中又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重金属烟尘、氟化物、碳氢化合物等化学污染物对呼吸道的危害最为常见。这是因为,呼吸道粘膜对污染物特别敏感并具有很大的吸收能力。此外,大气污染对眼、皮肤等也常有刺激和危害,并可诱发心血管、神经系统的疾病。

    2.2.2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植物的危害,随污染物的性质、浓度、排放量和接触时间、植物的品种以及生长期、气象条件的不同而异。气体污染物通常都是经叶背的气孔进入植物体,然后逐渐扩散到海绵组织、栅状组织,破坏叶绿素,使组织脱水坏死;干扰酶的作用,阻碍各种代谢机能,抑制植物的生长。颗粒状污染物则能擦伤叶面、阻碍阳光,影响光合作用,妨碍植物的正常生长。颗粒物上的重金属等有害元素还可进入植物细胞内,产生进一步的危害,使植物枯萎甚至死亡。

    2.2.3其它危害

    大气污染还可通过干沉降、湿沉降(如酸雨)形成全球性灾难;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危害生态环境;危害臭氧层,使人群和动植物对紫外线的保护屏障受到破坏等等。

    2.3大气污染的防治途径

    调整能源战略,采用清洁能源。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以矿物燃料中的煤炭为主。不仅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还形成酸雨,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威胁。因而,调整能源战略,逐步改变能源结构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

    (1)大力开发利用水能;

    (2)有步骤地发展核能;

    (3)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能源;

    (4)利用其他清洁能源。

    3.其他环境要素和物质的污染与防治

    3.1土壤污染与防治

    3.1.1土壤污染物质

    一般是指进入土壤中并影响土壤特性的物质,分为有机物类;重金属污染物;放射性物质;致病的微生物。

    3.1.2土壤污染的防治

    在制定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时,必须考虑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方法,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的排放;加强对土壤污染区的监测和管理;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3.2固体废物的污染与防治

    3.2.1固体废物的污染

    固体废物通常是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包括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

    3.2.2固体废物的危害

    侵占土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水体;对大气的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2.3固体废物的防治

    资源的回收。利用对固体废物的再循环利用,回收能源和资源。对工业固体废物的回收,必须根据具体的行业生产特点而定,还应注意技术可行、产品具有竞争力及能获得经济效益等因素。

    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置是指经过适当的处理或处置,使固体废物或其中的有害成分无法危害环境,或转化为对环境无害的物质。常用的方法有:土地填埋;焚烧法;堆肥法。

    3.3噪声污染与防治

    3.3.1噪声的污染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凡是干扰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统称为噪声。如机器的轰鸣声,各种交通工具的马达声、鸣笛声,人的嘈杂声及各种突发的声响等,均称为噪声。

    噪声污染属于感觉公害,它与人们的主观意愿有关,与人们的生活状态有关,因而它具有与其他公害不同的特点。

    3.3.2噪声的防治

    构成噪声污染有声源、声音传播途径与接收者二要素,控制噪声污染可从这二方面着手:降低声源噪声;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

    3.4放射性及电磁、热污染

    3.4.1放射性污染的概念及来源

    放射性污染指的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出的放射性污染物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从自然环境中释放出的天然放射,可以视为环境的背景值。

    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核工业;核电站;核燃料后处理厂;核试验等。

    3.4.2电磁的污染及来源

    电磁污染是指天然的和人为的各种电磁波干扰以及对人体有害的电磁辐射。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主要是研究当电磁场的强度达到一定限度时,对人体机能产生的破坏作用。

    人为的电磁污染来源于:

    ①脉冲放电;

    ②工频交变电磁场;

    ③射频电磁辐射。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随频率的增高而加大。中、短波频段电磁场对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和植物神经失调,发生头痛头晕、周身不适、疲倦无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胸闷、心悸及女性月经周期紊乱等。

    3.4.3热污染

    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使局部环境或全球环境发生增温,并可能形成对人类和生态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即时和潜在的危害现象称为热污染或环境热污染。

    热污染能改变地表状态引起灾害;形成热岛效应;影响渔业生产。

    3.5生活环境污染。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5

Abstract:Through occupies the crisis analysis which to the healthy persons the environment connotation as well as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reate, fro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 angle, elaborates the healthy persons to occupy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green building material relations. The human who causes in view of the building material occupies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posed that builds the healthy persons to occupy the environment the best way utilizes the green building material.

关键词:健康人居 环境 环境污染 绿色建筑材料

key word: The healthy persons occupies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een building material

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们在享受当代文明的同时,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致使环境不断恶化、土地严重沙化、空气质量下降、自然灾害频发、温室效应、淡水资源日见枯竭等。人类居住环境的健康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居住者和舆论的关注,人们越来越迫切地追求拥有健康的人居环境。

健康的人居环境营造是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和绿色建筑技术、材料的高效集成。环境破坏的罪恶之源不仅仅是工业污染,更严重的是建筑方面的污染。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并对环境产生很大程度的影响,而建筑材料是建筑的灵魂。合理运用建筑材料,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等方面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及人们对健康人居环境的要求,运用绿色的设计、绿色的建材营造绿色健康的人居环境已经是全球建筑界的共同选择,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

一、健康人居环境的概念

1.1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也叫“人类住区”(Human Settlement),或者叫“人类聚居”。它的含义就是人类生存、从事生产、进行各种社会活动所在的环境。人类的居住环境是由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它不仅仅是指住房、小区及城市,它是人类活动的全过程,包括居住、工作、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以及为维护这些活动而进行的实体结构的有机结合。

1.2 健康的人居环境

健康的人居环境首先要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体现社会关系的完好,它的主要基点是一切从居住者出发,利用已有的对环境和健康有益的绿色建材,向居住者提供一个健康而舒适的室内环境,与自然、社区和整个环境相协调。

1.3 人居环境的健康性

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是指影响居住者身心健康的室内外环境因素,它包括室外环境的阳光、空气、水、绿化、避免噪声干扰,要使居住者有社区感,确保居住者的私密性。室内环境要控制空气质量下降,做到建筑装饰材料的无害化、绿色化。

二、人居环境所面临的问题

地球哺育了人类,环境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由于城市建设发展的不平衡,人类居住环境急速恶化。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白血病案例和国内外医学专家研究证明,白血病与室内环境污染问题有着直接原因,引发白血病的室内环境因素主要三个方面:一是室内环境中的化学性污染。大家关心的装饰装修材料和家具污染问题,是引发白血病的重要室内环境因素。装修和家具造成的室内环境中的苯污染、甲醛污染都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伤害。苯污染主要来自于装修和家具中使用的油漆涂料胶粘剂,甲醛污染主要来自于人造板材料和各种家具中。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告,把甲醛污染列为一类致癌物质,并且提醒大家“甲醛污染与白血病有关联”。 二是室内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来自于新建筑房屋建筑材料中的放射性氡污染、装饰装修材料中的放射性污染等等。特别是一些家庭装修中使用的天然石材和瓷砖是造成室内环境中的放射性污染的主要原因。三是室内环境中的电磁辐射污染,主要来自于室内的各种家用电器和住房附近的高压线和发射塔等设施。

2.1 室内环境质量不断恶化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室装修方兴未艾,大量化学装饰材料应用于居室装修,在美化生活的同时,也更加重了室内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根据室内环境污染的大量调查分析与研究,已经测到的有毒有害物质达数百种,居室空气主要污染物产生于下列材料中:

2.2 甲醛的危害

甲醛是一种无色易溶的刺激性气体,来源于人造板材所使用的胶粘剂和内墙涂料。是室内污染物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嗅觉异常、刺激、过敏、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免疫力异常等方面。

2.3 放射性核素的危害

室内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放射性核素是长寿命的放射性核素放射的 射线和氡气。建筑中天然的材、砂子、土壤、矿石等都含有放射性核素,它可以导致人体高血压、白血病,并具有一定的致癌性。

三、运用绿色建筑材料营造健康人居环境

3.1 绿色建筑材料的含义

“绿色建材”是在1988年国际材料科学研讨会上首次提出,随后在1992年联合国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并于1994年设立了“可持续产品开发”工作组。各国纷纷制定了“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归纳而言,绿色建材是指在原材料的利用、生产过程、施工过程、使用过程、废弃物处理等过程中,对环境基本不产生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无害的建筑材料。绿色建材应具备以下特点:

(1)节约能源与资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废弃物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的材料。

(2)生产过程中不形成新的污染源。

(3)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和优异的材料性能,从而能降低建筑材料的消耗。

3.2 发展绿色建材的必要性

建筑材料是重要的基础材料工业和原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天然资源和能源消耗最高、对生态环境破坏最大、污染大气最多的行业之一。这些因素已成为建筑材料工业发展的几大障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走开发使用绿色建材,有效的利用资源,亲和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使人类拥有健康、舒适的环境,也是使人类合理地解决生存与发展的矛盾,实现“与自然协调,与环境共生”的必由之路。

3.3 推动绿色建材营造健康人居环境的政策措施

营造健康的人居环境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体现在建设全过程的系统管理,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一系列标准、规范及强制性措施来推动绿色建材营造健康人居环境。

设计是整个建设过程的龙头,在设计阶段,设计师要和业主一起就建筑物的各项环境指标进行

考察。要结合国家法规及各级政府的管理体制、配套措施,按照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优先且自愿选择对人体无害、环保、绿色的建筑材料。制定有关技术标准,确定各种材料必须检测的污染物项目、合格指标,加强材料各项性能指标的检测,建立健全科学的绿色建筑材料指标体系。加速新型绿色建材的开发及推广应用,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经济激励政策,强制性限制或淘汰落后产品的使用。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业主不但要对功能指标、结构安全性进行检查验收,还要配合各级检测机构对各类环保指标进行评估和验收,把环境污染治理落到实处,还要加强施工过程的环境控制,使施工过程具有节能、降耗、低污染的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居环境是与建筑材料密切相关的,只有运用绿色建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居环境的不断污染恶化问题,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至今,人类已从“最大限度向自然索取财富”改变为“合理利用资源,让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协调起来”,这个观念的转变让人类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同时我们清醒的认识到,解决人居环境的健康问题的确存在着一种建筑材料的绿色化的要求和真实途径。特别是在工程装修时要提倡“绿色装修”,就是以人为本,注重环保和生态平衡,注重回归自然,尽可能不使用有毒的建筑装饰材料,运用绿色建材让人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人居环境是新世纪任重道远的目标。

参考文献:

[l] 扬静.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 罗德启.健康人居环境的营造[J].建筑学报,2004.

[3] 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O2.

放射性污染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 核医学;分化型甲状腺癌;放射防护;管理

国内外临床证实对分化型甲状腺癌行手术+131I+甲状腺激素抑制三步方案是目前最佳的综合治疗措施,可以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1】。然而该项治疗工作属于开放型放射性工作,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131I具有三个特点:一生物半衰期较长,物理半衰期为8.04天,服药后的患者便成为活体放射源,难免使陪护人员,家属及其周围人员受到外照射和环境污染;二它既能放射出β射线,又能放射出高能量的γ射线,故内外照射共存;三治疗甲状腺癌需131I剂量大,因此,放射防护与管理非常重要,为了保障人员与环境的安全必须加强放射防护与管理。我科2010年5月~2011年6月对206例分化型甲状腺癌行131I内照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病人的满意度为98%,无任何安全事故发生。现结合实际工作做一归纳。

1 医务人员自身的防护

131I治疗是一项特殊的医疗工作,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系统培训,一、学习有关放射防护的各种法规,学习131I的物理性质及释放出来的射线的性质等知识;二、学习个人防护知识,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和规程,严格执行外照射防护的三要素: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及屏蔽防护;三、严格把好“三废”处理关。对于放射性“三废”(废液体、气体、固体)的排放和处理,都需有专门的数量限值和行为准则的规定,以防止放射性核素向环境扩散而危害广大人群;四、工作人员应配戴放射计量仪,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体检。

2 合理科室布局及设施配套

病房设立“三区制”,无活性区为医护人员工作场所,活性区为已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病房,高活性区为放射性核素储存、分装场所,三区之间需有严格的分界,每间病房均需设置可视对讲系统,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可视对讲系统与患者沟通,既不直接接触患者,又可以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尽可能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娱乐设施,如电视、书籍,使患者能够安心住院。

3 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核医学病房除了具有普通病房的管理制度外,还要根据其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一、病区管理方面需坚持“环境与设施管理制度”、“住院患者守则”、“抱怨处理制度”等。;二、医疗管理制度需严格执行十四项核心制度;三、高活性区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放射性污染的应急处理原则” 、“放射性同位素定购领取保管使用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齐全并严格执行,有章可循,以此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进行。

4 对治疗病人的管理

4.1 131I治疗前的准备

4.1.1 了解病史 询问有无药物过敏史,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时间,停服甲状腺素片4~6周,停用含碘的药物或食物4~6周。

4.1.2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担心核素进入人体会导致人体细胞的癌变或引起不良后果,再加上服用131I后需隔离的认识不足,产生恐惧心理,所以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是核医学护理的关键。需要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人文治疗环境,热情接待,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让患者了解131I治疗甲状腺癌的原理,大致过程和注意事项,满足其探究心理。同时让患者知道我们本来生活的环境既存在有一定量的射线,称为天然射线。131I是低能量、短寿命的同位素,短期内即可衰减和排出体外,因而对身体影响不明显。核医学治疗与核武器及核污染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其治疗用量被控制在绝对安全的范围内,不会对患者产生近期的危害,而且无创伤、无痛苦,治疗效果好。服用放射性药物后,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放射源,必然对周围环境和人群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减少对健康人群不必要的辐射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隔离,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说明一般情况下,医护人员不与患者直接接触,医护人员会通过可视对讲设备系统与患者沟通,了解病情,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解决。让患者及家属认识到放射性的客观存在,以及辐射在治疗中的利弊关系,既不要过分紧张和放大对身体的辐射影响,也不能忽视辐射的存在,通过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

4.1.3 服药前对患者的宣教 一、患者入院时详细地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病房内各种设施的使用方法,管床医生和管床护士,遵守如下规章制度:一、住院患者原则上无陪伴,特殊情况需经核医学科主任同意;二、患者应在指定的卫生间大小便,禁止随地吐痰,刷牙、漱口、洗刷餐具等均应在卫生间内的专用洗涤池内进行。污染的被服和个人用品应在其病室卫生间内作去污处理,并单独放置一段时间待其放射药物表面污染监测证明其低于3BqCM,三、服用放射性药物后,不得在病室内“串门”,患者住院期间一律穿病员服,患者要求户外活动必须征得医生同意,在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地点进行。四、接受131I治疗的患者根据国家规定出院时体内允许最大活度为1.1GBq(30mci)【2】。

二、因为患者服药后须隔离,医护人员不能和病人直接接触,所以服碘前教会病人自己测体温、脉搏呼吸并将大小便一起正确记录在登记本上,每天再由护士收集记录在体温单上。教会病人如何观察服药后出现的一些不良反应,以便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2 治疗中护理 指导病人服用131I后空腹2小时,及时排空大小便,多饮水或含服酸性食物,加快“非靶”组织器官的放射性物质尽快排除,减少不必要的辐射。嘱患者按时口服泼尼松以减轻喉头水肿,对患者的病情观察,特别是服131I后3天内,一般通过可视对讲系统,特殊情况需到床边观察,医护人员应有防护设施(如铅屏),身穿铅衣,配戴铅眼镜,而且各项操作应尽量事先做好准备,以缩短与病人接触的时间。

4.3 治疗后的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在其出院后三周内仍需限定活动范围,避免与家人特别与孩子和孕妇近距离接触,减少公共场所逗留和污染【3】,131I治疗后女性患者一年内、男性患者半年内须避孕,嘱患者按时服用甲状腺激素,一是起到替代作用,使机体处于正常的代谢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外源性甲状腺素可抑制促甲状腺激素TSH的分泌,从而达到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总结:大剂量131I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综合治疗方法之一,加强放射防护与管理,做好病人心理护理,治疗前做好充分准备,使患者自觉接受治疗;治疗后做好用药护理,加强放射防护,既保证131I治疗的效果又保证了辐射安全。

参考文献

[1]裴著果,核医学影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6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