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1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一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2017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2017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5.新型城镇化红色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7.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8.抗日胜利纪念2017推荐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9.建设调研报告

10.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年起开始担任乡镇的主要领导,经历了镇区建设的全过程,镇区从杂乱无章到现在的三纵四横的基本格局,从没计划的建设到聘请省设计院设计中长远规划,从窄小的的街道到现在的宽20米的两条共长5公里的主街道,从低矮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商业服务区,处处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心血和汗水,但现在看到对全镇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内心感到欣慰。下面我就近几年关于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的增长谈几点体会。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相关产品的需求。2000年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使用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打通了宽32米、共长4.5公里的南北和东西两条主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四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大到了3.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万多人。同时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南北大街亮化工程、XX庄的窗口工程、中心游园工程、市场工程等四大工程,南北大街铺设了25000平方米的彩砖,开挖了下水道,种植了大叶女贞,安装了路灯和无线广播,设置了垃圾箱,架起了过街彩虹,规划了斑马线。**村商业街拆旧建新,还修建了一大二小3个绿岛。在镇区中心位置投资135万元建起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中心游园。建起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封闭农贸市场。这些工程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大量水泥、钢材、砖等建筑材料,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入住新型城镇化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20**年全镇拥有各类市场5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5000多万元,其中新型城镇化居民消费1400万元。新型城镇化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4200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90%和26%。

3、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4、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100多家非公企业和36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铸造、刺绣、磨料、细木板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新型城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吸引了外部企业的青睐,纷纷洽谈入驻。

5、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17年底镇区建有大型广场、群众文艺宫、镇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全镇自发组织文艺剧社30多家。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当前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我们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经济发展的必须的保证。

2017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2017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5.新型城镇化红色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7.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8.抗日胜利纪念2017推荐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2

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内容之一。目前各方均认为我国必须要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但是对于如何改革,观点并不一致。归纳起来,主要有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差异主要体现在新型城镇化中如何保障粮食安全,是否要严守耕地红线,以及是否允许农地入市、集体建设用地自由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对于上述问题,一方主张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中国农业大学发表了以《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几点思考》为主题的演讲,他认为当前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但无论如何发展,“保住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都不能忘。针对土地制度改革中呼声较多的“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观点,陈锡文表示不赞成。他认为这样就破坏了制度,把农村建设用地应是自有自用的规则破坏了,国家承受不了这种压力。华生也认为,农地入市、集体土地自由流转以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现行土地制度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问题。

另一方认为,进行土地制度改革首先需改变严守耕地红线的思路,同时要按照市场原则建立几家土地交易市场,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甚至农地进入交易市场流转。如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内部重大课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一揽子方案》之子课题《土地制度改革与新型城镇化》报告中所提出的,进行土地制度改革首先需改变严守耕地红线的思路,报告认为:在过去若干年内,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在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严控土地供给、严控市场需求的管理方式造成土地资源的价格扭曲,既不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而且还导致人地矛盾突出,城镇建设用地供给紧张。他认为今后通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农田整治以及拓展农业国际贸易与投资,过去所固守的实物形态的18亿亩耕地红线是可突破的,城镇建设用地规划也可有很大突破。报告建议按市场原则建立土地计价交易的统一市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占补平衡,通过市场机制来优化配置。又如,周其仁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观点是,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农村土地(包括农地和集体建设用地)应在确权(包括使用权、经营权和转让权)的基础上,进行流转集中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他在《农村产权制度的新一轮改革》的文章中分析介绍了成都市土地制度产权改革的做法,即以切实保障城市化加速的农业基础和耕地资源为前提,全面确立与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有保障的农村土地和房屋的转让权,不但要把农村集体土地的农户使用权、经营权还给农民,而且要把由此派生出来的转让权也还给农民,并赋予农民产权以更为全面和多样的权能,以适应城乡一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的要求,为城乡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可靠的制度基础。

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观点虽然截然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的城镇化”目标。新型城镇化包括“人的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二者同等重要且利益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人的城镇化”推动“土地城镇化”,而“土地城镇化”又承载着“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协调好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稳妥推进各方面改革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

(胡秀荣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3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正如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主任慕海平所言,城镇化不仅要有“人口的城镇化”,更应是人口、土地、产业、社会、农村五位一体的城镇化。

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新型城镇化则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化供应和服务。国务院总理在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考察时也提到,城镇化要有产业作支撑,实现“产城结合”。而新型城镇化下的产业发展,则必须符合“低碳、生态、智慧”等要求。目前,上海市嘉定、奉贤、松江等几个区重点推进的新城建设项目,早已超越了将新城当作疏散市区人口的单一居住功能,转而探索产业与城市融合的新途径,建设多功能一体化的现代化城区。以前瞻性思维作为核心竞争力之一的企业,中国安防技术有限公司也已把战略重心转向全面聚焦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从顶层设计、产业布局、资源配置、战略合作以及人才引进、运营管理等方面着手,树立全国城镇化建设的典范。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新型城镇;机制研究

前 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实施的核心在于如何科学地因地制宜布局和规划,否则就会面临很对问题。

一、新型城镇化提出的时代背景

1、经济全球化

广义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球化,狭义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全球化,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的快速发展、生产的国际化成为其重要标志,资本、技术、产业的跨国转移,对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必将使我国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大为提高。

2、信息化发展

信息技术正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把信息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新主题。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并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信息己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和独特的生产要素,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加速城市现代化的关键动力。

3、科学发展观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任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树立正确政绩观的具体体现。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表面上看是顺序的变化,实质体现了我们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又好又快发展首先是“好”的问题,在发展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注重推动发展与节能降耗、生态保护相协调,注重让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4、新型工业化

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完成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首要选择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大报告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了明确描述,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二、新型城镇化规划基本原则分析

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必须遵循训相应的基本原则,着眼于整个城镇群的发展,而不是简单地城镇经济以及产业的叠加或者排斥。新型城镇化规划基本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原则

人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最关键因素,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人的需求而开展的。为此,以人为本成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首要原则。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应该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他因素紧密结合起来,而不是为了建设城镇而将农业以及田地消除,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最重要目的是让人们生活的更好。

2、绿色低碳原则

绿色低碳原则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需要注意的另一重要原则,绿色低碳原则主要指的是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注意低碳环保,建设环境优美的人文环境,进而提升城镇的软实力。同时,是否最大限度的做到节能减排,是否最大限度的做到生态环境保护,早已成为衡量新型城镇化规划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进一步遵循低碳环保基本原则,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开展清洁工程,加强对于乡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同时,着重的解决工业企业以及城市污水处理,建设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城镇。

3、基础设施完善原则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为了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生活以及工作需求,应该加强基础设施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只有这样才可以打造出利居、乐居以及宜居的环境,这就是新型城镇化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完善原则。基础设施是城镇空间互动的桥梁,只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生活设施以及生产设施建设并重,才可以缩短城乡间设施落差以及空间距离,才可以促进人们生活安康。

4、城乡经济一体化原则

在实际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关部门应该注意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有机结合,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城镇带动乡下,工业促进农业的新局面,进而促进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进程的实现。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着力发展服务业,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城镇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国城镇化建设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理念下的城市规划完善性策略分析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关键是规划。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规划决定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要经得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从我们所看的四个城市和国内外经验特别国际上优秀城市来看,抓好发展规划有以下几点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

1、抓好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的规划。每个城市都要有发展目标定位,纽约是国际大都市,法兰克福是国际交通枢纽城市。我们江西要建设什么样城市?我认为要建设人民群众满意的城市、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我们的目标定位应该是生态城、园林城、现代文明城。从这几天所看的四个城市的特点,苏书记亲自倡导的“一大四小”等一系列城市建设思想,在实践中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变化,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群众营造“美的空间、人的乐园”。

2、抓好城市发展规模的规划。城市不仅要做大,关键是要做优。我们要以营造最适宜人居环境、最佳创业环境为目标,根据基础条件、能源资源、环境容量等,科学确定城市人口规模和 区域规模,使城市有足够的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城市成为最佳最优城市。

3、抓好城市发展形态的规划。城市形态应提倡功能明确、生态连接、多核组团式的发展。荷兰的商业中心在阿姆斯特丹,行政中心在海牙,港口城市在鹿特丹。世界上比较优美的城市,除新加坡之外,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是很好的,由14个岛屿互相联系,组团之间以森林、河流、海岸线为连接,交通快捷,城市在绿树丛中,人们生活高度方便,文化素质、文化程度比较高。我们要防止简单“摊大饼”式发展,倡导组团式形态。

4、把城市发展特色的规划做好。把城市的特色创造出来,就要对江河、山林以及湿地等这些自然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创造出具有特色的产业,通过历史文化以及旅游资源的利用,把城市文化品位提升上去,把城市个性的魅力彰显出来。

5、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得到持续性的发展,城市规划离不开精心的论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对城市的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进行规划与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对人民与历史负责。不但要把建设的规划工作做好,还要为人们创造休闲娱乐的空间,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把规划科学决策的机制完善起来。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专家的指导,部门间的合作,公众的参与,科学的决策,对规划进行严格的编制,并进行审批。

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着眼农民,涵盖农村,体现了人本化、集约化、多元化、低碳化,强调协调性、融合性及多样性。有利于资源的统筹配置和生态环境的有效恢复,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建设宜居家园,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5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服务;新型城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6-020-01

一、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城镇化建设当中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报告当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是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能。随着一系列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公共图书馆也开始了白上而下,尤其是在基层乡、县等地的资源、设备、场地以及设施等全方位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将公共图书馆在服务城镇化建设当中的主要任务划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确保图书馆设施逐渐由“全设置”朝“全覆盖”方向迈进。即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普遍均等,做到常住人口的全而覆盖。第二,实现图书馆服务朝图书馆服务均等化的全而转变。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事业近十年来有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图书馆发展依旧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这也是现阶段我国新型城镇化图书馆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公共图书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当中的作用

(一)公共图书馆是城镇居民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空间

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得居民对社会文化知识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公共图书馆作为广大居民学习和文化休闲的重要场所,起到了学习空间的作用。居民的学习和休闲都需要一些基本的设施与服务作保证,公共图书馆的存在能够从学习和休闲的功能上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此外,公共图书馆也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居民科学文化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因此,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推进剂。

(二)公共图书馆是衡量城镇信息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因此信息化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一项重要支撑,是衡量城镇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速度也不断加快,信息化建设也必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公共图书馆是提高居民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方式

新型城镇化的居民大多数是由乡村迁居到城市,然后在城市当中从事一些非农业的工作,其生活方式也由原来的乡村生活逐渐转变成为城镇生活,这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新型城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将会对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要充分利用白身丰富的信息文化资源优势以及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社会文化的教育功能,提高居民的文化素养。

三、公共图书馆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新型城镇化共享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

随着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及电子阅览室建设的全方位实施,使得我国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进程也日益加强,新型城镇化公共图书馆作为数字文化工程的中心也开始逐步在各个站点构建基层服务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深度也逐渐加强。当前,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公共图书馆主要是依托数字文化工程来拓展图书馆的服务。依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来为广大居民提供数字文化服务,以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树立正确的理念,培养居民发展图书馆的意识和能力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公共图书馆包含了丰富的文献资源,因此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地和集散地,必须要促进新型城镇化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尽量满足居民对文化信息的需求,引导居民进入图书馆学习。但是,在实际当中,居民图书馆意识淡薄的现状十分严重。

(三)政府要设立专项经费,确保公共图书馆的正常运营

众所周知,图书馆是一个公益性的服务组织,政府的经费支出就是公共图书馆得以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更是图书馆得以发展壮大的保障。所以,公共图书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确保有经费的投入,并保障在经费上支持公共图书馆各项科学活动的开展,主要包括购买书籍、培训馆员以及更新设备等,为居民读书提供必要的条件。此外,政府部门还应当共同建设资源信息共享过程当中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合作,重视对居民弱势群体的关心和照顾。

(四)分类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构建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遵循地方政府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要尊重基层首创的精神,鼓励创新,开展试点运行,选择重点突破。要积极总结推广经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实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一定要坚持因地制宜、试点先行等推进顺序,构建完善的图书馆服务体系。

新型城镇化建设报告范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政府行为;制度创新

1.前言

党的十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已经指明。[1]以新型城镇化为“切入点”,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和社会和谐进步,已经成为一种必经途径和重要方法。因此,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是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坚持的发展模式,这就要求政府作为这一发展模式的推行主体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和目标,并且积极推动相关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扫除障碍,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制度政策保障。

2.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意义

国务院总理最近反复提出,城镇化是我们未来最大的需求来源,以及未来经济平稳发展的动力所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未来的经济部署中都将强调加快城镇化的发展。因此,探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意义的必要性就更加突显,是我们更好的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2.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传统城镇化是以政府为主导,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实现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产业向第二产业转变、社会文明向现代化转化的过程。其主要涉及人口的城镇化、产业的现代化、社会的文明化和城镇规模及数量的扩大化。[2]与传统城镇化相对而言,新型城镇化抛弃了旧的以政府为主导,片面的追求经济GDP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扩大,而不考虑整体的全面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着眼于促进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向现代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变化和转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新科技、新技术为推动力,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等的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从而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文化,完善公共服务以及城市管理水平,使更多的居民享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2.2新型城镇化的意义

十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于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新型城镇的建设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与扩大内需具有重要作用。国务院总理指出,目前中国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这对衣食等日用消费品、对住房和汽车、对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都会形成巨大需求[3];再次,新型城镇化对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城镇化对于推动新型产业、新型工业化以及工业结构的调整起到积极作用;最后,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于使农村富裕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生产率,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实现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4]

3.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行为转变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作为主要的实施主体,担负着重要的协调和促进推动作用。由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各种利益资源交错的系统,因而在具体的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求政府坚持适度调控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和依法行政原则,这样才能使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同时有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3.1思想观念的转变

建设新型城镇化,要求领导干部以及政府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同时转变作风,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把执政为民的宗旨真正铭记在心,提高防腐拒变的能力,以真诚之心和清廉之风,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通过改善民生的实际举动体现服务型政府的本色。

3.2职能配置的转变

政府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本身肩负着政治职能、经济职能、社会职能以及文化职能等各种职能之间的合理协调与配置。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该依据地区的资源状况、地理位置、人口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等因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为目标,因地制宜的发展和探索出不同的城镇规划模式,推动新型城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3.3政策法规的转变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政策法规作为指导和规范的文本,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政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应该注意本地区具体的政策法规与总法规的协调匹配度,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相关具体的政策法规,以使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法可依,同时也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给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政策法规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3.4调控方式的转变

政府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方式主要有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借此契机积极推进自身行政改革,通过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来规范市场秩序,针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比如资源利用不充分,城镇环境遭受破坏,农民的正当利益受到侵犯时,应该积极运用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干预,从而协调各部门和各方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4.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相关体制和制度创新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遗留的问题,导致在体制和制度方面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比如农村土地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公共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

4.1农村土地制度

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实行经营权30年不变,一方面对于稳定和发展农业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农地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土地产权关系的不明晰和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健全,严重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由于征地规模比较大,使大量的农民失地,然而由于征收标准比较低,同时农民缺乏非农就业的素质和机会,这些因素造成了失地农民生活困难,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因此,应该创新农村用地,提高耕地的占用成本,使城镇化用地建设更多的利用非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做到“确保被征农民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要求。

4.2户籍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建立在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虽然几经改革,但是还是没有打破这种二元分割的局面,农民与城市居民在地位、身份、就业、住房、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平等。同时,现行政策客观上造成了对农民的双重剥削,使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客观上演变为以城市居民、农民和农民工为主体的“三元结构”。因此建立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制度成为势在必行的制度创新。十以后,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落实中央已经指定的相关政策,放宽落户条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逐步取消城乡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的划分方式。

4.3就业制度

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我国自50年代初实行劳动用工制度,原则上只负责城镇非农人口在城市的安置,而不允许农村人进城寻找就业机会。目前,这种就业模式有很大的改观,但是农民就业的环境依然不容乐观,一些大中城市为了保护本地的劳动力就业,设置各种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限制条件和障碍。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该尽快打破城乡分割,废除对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各种限制,使农民具有与城市劳动力想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权利。

4.4公共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

城市中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和保险的机会,保障性住房等。由于城乡教育制度的制约,使许多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农村劳动力面临是进城务工还是在家照顾子女的矛盾,阻碍了城镇化的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创新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将农民纳入社保范围,扩大农民社保覆盖率、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着力争取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5.结论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共同推进的城镇化,我国是人口大国,即使城镇化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还是会有几亿人口在农村生活。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新型城镇化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应该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同时加强宣传,使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另一方面,要积极转变自身的行为方式,积极推进制度创新,采用综合治理,统筹协调,集约利用资源,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城镇。城市承载着历史,也孕育着未来,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人们对城市寄托着美好期待,让我们共同承担起这一时代和历史的使命。[5](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冯奎.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12,(12):12-14.

[2] 齐冬红.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定位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1,(11):82.

[3] 谈中国城镇化进程[J].中国翻译,2012(06):109-110.

[4] 楚爱丽.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若干思考[J].农村发展,2011(8):8-10.

[5] 吴江.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03):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