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暴力当今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暴力当今现状范文1
一、家庭教育的失误是校园暴力产生的根源
孩子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类:
1.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包括住房环境、家庭成员的组成、经济条件等。住房环境拥挤、嘈杂,经济落后。信息闭塞等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若夫妻不和睦。经常吵架、打架对孩子也很不利;如果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离异、一方或双方遗弃、死亡等对心理健康都十分有害。违法犯罪大都来源于此。
2.家庭教养态度。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分为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四种。溺爱型教育会导致孩子脆弱、唯我独尊、自私等不健康心理现象的产生。专制型家长一般文化水平较低,教育孩子一说二打、满口胡言乱语。整个家庭处于严重暴力之中。使孩子的内心充满恐惧、憎恨、逆反、报复心理,他们会用武力去解决自己遇到的一切不顺心之事。而民主型是以平等的态度、民主的方式对待子女,严而不厉、宽而不娇、爱而不溺、放而不纵、能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孩子自然会求知向善、勤奋好强。
3.家长的教育方法。父母教育孩子时只有良好的心愿,没有科学的方法自然不能担当起“全面素质教育”的职责。许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要求过于严厉,甚至是苛刻,教育方法简单粗暴,犯了错误就罚。考试没达到要求就打,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能独立生活。适应新环境呢?
二、现行教育的失误也让一些学生踏上了施暴之路
当前,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并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不少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还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素质教育的开展,面临着资金、教材、师资等诸多困难,
三、社会暴力文化的误导是校园暴力产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青少年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社会经验少。缺少对复杂事物的判断能力。有些还错误地认为江湖义气是可歌可泣的。黑帮老大才是真正的强者。这都使青少年的心理向畸形的方向发展,必然会导致校园暴力事件的剧增。
综上所述:当今青少年一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要想让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要有效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良好的行为举止、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心理成长至关重要。家长要更新观念,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不要认为给孩子吃好穿好就算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孩子内在的情感需求,学习压力和成长期的困惑,重视在细节上关怀孩子,切忌动辄粗暴对待。同时,家长要尽可能多地学习一些情绪、意志等心理常识,引导孩子认识尊重生命。帮助孩子树立对生命的敬畏,帮助孩子学会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事情,逐渐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才不至于被生活中的小挫折和小困难击倒。
其次。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心理素质对于人的思想品德、智力开发、身体发育是一种基础性因素,学校要从根本认识到对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与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测试与普查,做到心理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要重视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让学生在精神苦闷时。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大胆讲述自己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适当解压。
校园暴力当今现状范文2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教育荒废;学生;校园
一.日本中小学校教育荒废的体现
1.日本中心小学生逃学与退学人数日益增多
在中国,中小学生很少有逃学现象的发生,学生一旦出现逃学的现象,老师就会立即打电话给家长,问清楚学生逃学的状况与理由,严重的情况下,老师还会到逃学的学生家进行家访,所以中小学生逃学问题在中国并不常见。而在当今的日本中小学校中,学生逃学现象极为普遍,学生与老师们对此见怪不怪,教师们虽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遏制学生们的逃学,但收效甚微。这些学生有的是因为在学校被同学集体欺凌,被他人孤立,而没有交流沟通的伙伴,就选择以逃学的方式来避免受到同学们的欺凌,宅在家中,或者跟着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少年与不良少女一起做坏事,危害社会正常的秩序。
而不同于中国的家庭,由于上世纪9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破灭,日本的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较低迷的状态,人们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大量的老员工依旧会被公司无情地裁员,而青年人就业也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难题,青年人的就业率低,失业率骤升。所以孩子的父亲为了能够守住当前的安稳工作,便拼命地上班工作,而母亲也从原来的全职太太走向了工作岗位去打短工以补充家里的经济开销,所以他们不会腾出足够的时间来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大多数日本逃学的中小学生的就生长在这样没有父母关心的家庭中,父母对他们孩子的教育问题不管不顾,只是一味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曾想到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贫乏,性格越发孤僻,以至于最后难以融入到集体生活中,而被同学欺凌,走上了逃学的不归路。即便教师们联系家长,向家长反应孩子的逃学问题,很多家长也不会把孩子逃学当回事,依然忙于自己的工作。在一些父母离异或者父母因不和而分居的家庭中,孩子们因不能得到双方家长的关心,往往会性格孤僻内向,无法很好地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因此更容易受到同学们的欺凌,而他们受到欺凌后,家长还会鼓励孩子暂时逃学,担心孩子的同学会因为他们的不良家庭环境而嘲讽他们,而这样错误的引导还孩子的方式更加助长了孩子们的逃学风气。相比于日本中小学生的逃学顽疾,日本中小学生的退学问题更加严重。很多中小学生因为大量的逃课后,最终选择了退学。逃学与退学都是日本中小学教育荒废的明显体现。
2.日本中小学校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
2.1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造成的不良影响
近几年来,日本的中小学校校园欺凌事件屡屡频发,导致许多中小学生因为承受不住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欺凌而选择了自杀,或者亲手杀害实施欺凌的同学,这样的校园事件已经多次被日本的媒体所曝光,所以引起了日本社会与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与警惕。虽然学校与社会都已经意识到了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并且也为防止校园欺凌问题的发生做了周全的准备与预防措施,但是,日本中心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依旧逐年攀升,成为了日本中小学教育的顽疾,也是日本中小学教育荒废的体现。中小学校园欺凌会大大增强那些对他人实施欺凌行为学生的暴力倾向并引起他们的犯罪心理,同时也会使被欺凌的学生产生消极的人生观,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信心,从而走上自杀的极端道路。
2.2恶劣的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手段
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手段日益增多,且对学生造成的危害越来越重。最常见的校园欺凌手段就是暴力,对其他同学进行肉体上的折磨,对其拳打脚踢,这样的手段对被打同学不仅在身体上造成了伤害,严重的还要住院治疗,更可怕的是,这种行为将会使校园暴力的风气延续,被打同学遭到暴力后,误认为对其他弱小的同学施暴是正确的行为,并将暴力的行为施加在其他同学身上,从而引发整个校园的暴力风气。其次,强迫型的校园欺凌也在蔓延,通过暴力手段或抓住了别人的把柄,从而强迫他人加入校园的不良少年或不良少女组织,有的则强迫被欺凌的学生定期给他们一定的费用,甚至有的女学生还强迫其他学生从事的不良社会行为。除此之外,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欺凌也成为了新的校园欺凌手段,有些同学对女同学的裙子撩开进行偷拍后,随即上传到网上,从而使女学生蒙羞。种种的这类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手段都深刻地反映出了日本中小学教育荒废的现状。
二.日本中小学教育荒废的成因分析
(1)严格的日本中小学教育管理模式引发学生的叛逆心理
日本中小学教育实行的是全国统一制,全国的中小学生有统一的校服,统一的规矩与严明的学校制度守则。日本的中小学教师的地位非常高,其薪水也高于日本公务员的平均薪水,所以教师的权威性在中小学中不容忽视。当中小学生一旦触犯了学校严明的校纪校规时,教师们就会采取惩罚的措施让他们悔改。与日本中小学严明的校纪校规相比,日本的青少年漫画、动画片与影视作品越来越轻浮,充斥着各种不良少男与不良少女的形象。这样一来,只要老师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惩罚措施后,他们就有可能学动画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对老师或弱小的同学进行暴力的心情宣泄,或者通过逃学与退学的方式逃脱学校的严格管理模式。
(2)日本中小学生的感情世界日益贫乏
由于当今日本的经济不景气,从而导致日本的家长只顾在外面拼命的工作来维系家庭的生活开销,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又由于日本的家庭教育从小就教育孩子们“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可以更好地锻炼孩子们的独立意识与自理能力,但是也造成了孩子们一旦遇到困难就闷声不响,把心事闷在肚子里,造成了情绪的极端压抑,于是只能借助于电子游戏、漫画、动画片等来消遣解闷,而日本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往往充斥着大量的暴力场景,教坏了孩子,使孩子性格越发孤僻,丧失与现实中的人沟通交流情感的能力。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并错误地选择了逃学与退学的方式。
校园暴力当今现状范文3
一、现状分析
我们采用了提问、谈话、观察和评定等方法对本园小班、中班、大班共300多名幼儿进行了调查研究,同时对幼儿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新班幼儿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100%的新入园幼儿在活动中不能自己调节活动量,87%的幼儿在感到不舒服时不是哭就是什么也不说,其他受调查的幼儿中有一半以上的幼儿尚不会系鞋带,52%的幼儿上完厕所后不会整理自己的衣裤。幼儿不良睡眠习惯呈上升趋势。30%的幼儿有俯睡习惯,20%的幼儿有蒙头睡觉的习惯,还有个别幼儿喜欢在床上玩耍。我们发现50%左右的幼儿在下楼梯时喜欢顺着扶手往下滑或是还剩下两格时就往下跳,并时有发生推挤的危险现象,不懂得靠右一个跟着一个走,在自由活动时间幼儿往往彻底地放松、宣泄,因而比较容易产生混乱、推挤等危险现象。
2.幼儿对危险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在发生意外时的反应能力较弱
社会上发生的各种幼儿遇险事件,诸如火灾、触电等,除因社会本身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外,主要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知识和应变能力有关。幼儿年龄小,往往分不清外界事物什么是有危险的,什么是没有危险的,加上成人过分保护与禁止,使幼儿失去了判断危险的机会。调查发现,近40%的幼儿没有防毒意识,大多数幼儿知道玩火、玩电的危害,但缺乏一些在紧急状态下的生存自救的本领。从安全标志掌握的情况看,大班幼儿对交通警告标志能正确认识的只有52%;对于安全门标志,47%的中班幼儿认为这只是一扇门,可以用来进出。
3.突发事件中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最弱
只有60%的幼儿拥有一些进餐、饮水、不玩电等生活防范能力,而对一些自然灾害的突发事件防范知识有待提高,如小班只有5%的幼儿拥有地震知识、14%的幼儿拥有火灾知识,水灾与其他灾害知识为零;中班有23%的幼儿拥有地震知识、21%的幼儿拥有火灾知识,有水灾知识占10.5%,其他灾害知识为零;大班有41%的幼儿拥有地震知识、41%的幼儿拥有火灾知识,9%拥有水灾知识,2%拥有其他灾害知识。幼儿拥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所需的自我保护技能甚少,令人担忧。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自我保护教育活动,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1.用具体言行指导幼儿,丰富幼儿的自我保护知识
安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幼儿“知”的形成,而将“知”转化为“行”则是安全教育目标的落脚点,也是安全教育最深刻、最现实的意义,幼儿的“知”和“行”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教师在开展日常教育活动时,对一些安全防护知识进行渗透教育,用具体言行指导幼儿,讲清道理,摆出后果,明确哪些事是不能做的,从而丰富他们的安全防护知识,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2.积极开展健康教学主题活动,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幼儿的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幼儿主动地获得。这种获得要从良好的环境中来,从各种教育实践活动中来,从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来。因此,开展主题《 我和我周围的人 》教学中教师及时设计了《 特殊的电话号码 》《 着火了,怎么办?》系列安全教育活动,并在情境游戏中增强了幼儿的应变处事能力,让幼儿在看、想、说、做、学中,通过多种感官参与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幼儿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让幼儿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技巧,并积累避开危险的应对技巧和方法。如小班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自我防护的意识比较差,我们可以运用简单的图示与标志让幼儿清楚盥洗、午睡、进餐等流程,并让幼儿能从教师简单易懂的要求中理解安全的重要性,把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如教师通过故事《 聪明的小鸭子 》创设一些生活情境,使幼儿在观看情境表演时对危险有正确的认识,帮助幼儿懂得遇到危险、遇到困难时不哭闹、不慌张,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
三、注重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技能和应变能力
1.向幼儿介绍一些常用的安全防护知识,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怎样帮助幼儿减少危险的发生和掌握出现危险后的自我保护方法,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要教给幼儿一些常用的安全、急救常识,提高幼儿的自我救护能力,掌握一些防交通事故、防雷电、防火、防拐骗等技巧。
2.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应变能力与自我保护能力
充分挖掘社区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进社区”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生存与安全教育。请进来,邀请妇幼保健院、交警大队、消防大队、公安局、派出所的同志来园给幼儿上课,让幼儿了解并获得一些在特殊环境中的简单自我保护的知识与技能;走出去,或徒步、或乘车来到市里的公园、风景区、生态园等感受家乡的美,在快乐的实践活动中自然习得自我保护的知识与技能;进社区,到消防大队等地参观,到交通十字路口观摩交通警察的道路交通指挥,逐渐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3.定期开展安全演练活动,让幼儿学习安全逃生的方法与技能
幼儿园是人员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加之幼儿的体质相对柔弱,抵抗力非常有限,一旦发生地震、火灾、校园暴力等重大突发性灾害,极易造成重大伤亡。因此我园定期邀请消防大队、交警大队、公安民警到园进行定期模拟演练,如“预防地震演练”“预防火灾演练”“校园防暴演练”“紧急情况下的自我保护与逃生训练”,通过身临其境地参加逃生演习活动,让幼儿学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怎样安全疏散,让所有教师和幼儿都对自己的最佳逃生途径了如指掌,遇到紧急情况时迅速行动,把逃生课作为幼儿安全教育的必修课,并学会一些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与技能。
4.在日常保教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安全教育
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受年龄的限制较多,教师在日常的保教活动中要渗透安全教育。如部分幼儿因受性格的影响心理承受能力还较弱,伤心难过时不能及时告诉父母或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的教育教学活动,平时还需要教师多关注、多下功夫,以防幼儿受到无意识的精神伤害。又如,受年龄的限制,幼儿肢体动作发展能力较缓慢,在动作发展协调性上更需要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进行专项的体能训练,提高幼儿身体机能的协调性。幼儿对急救的知识掌握很少,大多数幼儿懂得身体受伤时能向大人求救,但不懂得简易的紧急处理办法,如幼儿如果遇到同伴出血都会比较惊慌、害怕,教师在处理这类事情中可以以身示范,并告诉幼儿一些处理的办法。
校园暴力当今现状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不足;完善措施
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肩负着我国实现小康社会和国家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使大学生的法制素养、法制观念得到提升,提高自我约束力,培养一群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刻不容缓。但事实上,近几年大学生违法事件不断提高,校园暴力和大学生犯罪的数量逐渐增加,折射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不足,大学生的法律意思薄弱,法律信仰缺失,使得高校法制教育受到社会质疑。
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意义
法律的作用是约束公民按照法律规定的行为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劳作,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是在提高大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力度,使大学生的行为始终保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详细概括,“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成为公民自身修养提高的重要参考。对青年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能有效加强学生自身文化修养,增强法律意识,保持与国家法制和法律同步,及时了解国家新出台的法律政策,完善自身知识,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自身生活水平。
二、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只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而忽视法制教育
大学教育是学生知识教育的最高殿堂,大学教育不同于初中高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包括文化知识、道德法制素质、个人能力等全方面的知识传授。然而,当今很多大学在学生道德法制教育上仍有缺失,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普通高校,在名牌大学也很普遍,从大学生犯罪情况就可以看出,如曾经轰动一时的清华学生刘海洋用硫酸烧熊,到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锤杀同室无辜生命,还有最近的大学生犯罪事件,如2015年8月11日,中国传媒大学某女大学生遇害,嫌疑人正是同校的大学生;2015年4月11日,安徽工业大学学生在校园持刀砍人......这些沾满鲜血的案例,警告大学加强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律责任,对法制教育不重视
当今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普遍较低,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外,其他的大学生对法律都是停留在对“法律”二字的名词解释层面,并且部分大学生对法律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常常对法律实施的某项制度不满,导致学生在进行法制教育课程学习时,用一种漠视的态度去对待,还有的学生表面知法,却常利用法律的漏洞来获取自身利益,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愿意或放弃使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往往采用极端的手段为自己“讨回公道”。
三、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相关对策
(一)加强学校法律章程,形成学生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加强学校依法治校的力度,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实施规范教育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小型法制环境,在完善大学生法制化管理的教育时,保证学校行政实施的程序化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有效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培养力度。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尊重学生自我价值观,尊重学生人格,保障学生的基本权利,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法制学习中,从而培养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在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时能自觉遵守法律,保证自我行为的规范。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
高校法制教育在传统教学中往往以理论为中心,通过理论灌输使学生自我理解法律的基本内涵,这种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对法律有清楚的认识,要让法制思想真正渗透到学生思维中,应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进行法制教学,通过实例分析、课堂互动进行理论教学,模拟案例庭审、现实执法观摩的方式,使学生结合实际有效运用法制理论,真正做到遵法守法,从而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
(三)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大学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重要发育期,在心理上比较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而一旦受到周围人的质疑和批判,往往不能保持良好的思维,控制不住自身情绪,进而作出违法行为。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室,使学生在心理受到伤害时能及时的向心理咨询教师沟通,防止学生恶性犯罪的发生,在心理咨询过程,保护好学生的隐私,保障学生健康发展。
结语: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高校应对现存的法制教育方式进行反思,更新教育模式,培养大学生道德与法律素质,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
【参考文献】
[1]何磊磊.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改进与完善[J].知识经济,2012(02).
[2]张阔海,宋宝萍.大学生法制教育困局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06).
[3]贺松兰,张增勇.浅谈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及改进途径[J].法制与社会,2012(15).
[4]朱中原,朱景平.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理念与路径探析[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5(01).
[5]季敏.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
校园暴力当今现状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安全感;泸州市
安全感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此后,弗洛姆、霍尼、沙利文、埃里克森等人也对安全感进行了探讨。马斯洛提出了“心理安全感”的概念,将其界定为“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和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 [1]。我国学者丛中、安莉娟认为,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人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制感[2]。此外,陈顺生、姚本先等人也从心理学角度对安全感进行了界定[3]。
目前国内对个人心理安全感的研究较多,研究者通常采用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问卷》、丛中和安莉娟2004年编制的《安全感量表》或自编问卷等工具进行测量,研究对象主要有患者、灾后群体、城市居民和学生等。国家统计部门每年组织开展对群众进行公共安全、对社会治安状况的评价、对平安建设的知晓度等方面的调查。一些学者,如赫剑梅 [4]、江思雨等 [5]等主要从宿舍安全、饮食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对大学生群体的安全感进行研究。
本文研究的“社会安全感”,侧重于社会学角度,认为社会安全感是指公众对其所处社会环境的安全状况的评价和感受,是衡量一个社会治安状况和运行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上述学者这的研究视角,选择大学生这个群体,在研究内容上有所深化。
一、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采取整群抽样与偶遇抽样两种方式,对泸州市四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共抽取样本900个,回收有效问卷895份(样本分布详见表1)。问卷数据全部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表1 样本分布情况
二、泸州市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绝大多数学生在校园内感到安全
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校园是他们学习、生活最主要的场所,校园环境的安全与否,对他们的社会安全感有最为直接的影响。本次调查中,87.8%的大学生在校园内有安全感。其中,警院、泸职和化专的学生对校园安全的认可度均超过90%,而泸医学生的认可度较低,仅为67.5%。(详见表2)
表2 校园安全感
通过SPSS中的相关分析,笔者发现大学生校园安全感的高低,与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是否到位、学生对安保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两者与校园安全感的Kendall相关系数分别为0.401、0.319。此外,校园内的各种安全隐患对大学生安全感也有较大影响,其中反映最强烈是校园盗窃(84.0%)和校园食品卫生(72.0%),此外还包括校园暴力(37.5%)、校园安全设施(如消防栓、灭火器、安全通道等)(36.2%)。
不同高校学生的校园安全感存在差异,与各高校的管理模式、学生成分和安全教育工作有很大关系。第一,在管理模式上,警院是一所公安院校,采取封闭式、警务化管理,学生未经批准不得随意外出,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校园内比校外更安全”的观念;泸职和化专作为本地职校,校园出入管理也较为严格,学生对安保人员工作的满意度分别达到79.0%和82.1%;而泸医是一所医科院校,采取开放式管理,学生和校外人员(包括前来泸医附院就医的患者)均可自由出入校园,学生对安保人员工作的满意度仅为54.1%。第二,在学生成分上,泸医不仅有专、本科生和研究生,还有成人教育脱产生和外国留学生;而其它三所高校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川渝地区,且只有专科和本科生,成分相对简单。不少泸医学生在调查中也表示,校园内人员混杂是导致自身安全感较低的主要原因。第三,在安全教育工作上,警院、泸职和化专做得比较到位,学生的认可度分别达到78.5%、82.5%和84.8%,而泸医学生认为泸医做得不尽理想,认可度仅为62.8%。由于上述原因,泸医学生的校园安全感远低于其它三所高校。
(二)大多数学生对本市治安状况表示认可
社会治安是指社会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及制度约束下呈现的一种安定、有秩序的状态。公众的社会安全感是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重要指标。本次调查中,共有67.2%的大学生认为本市治安状况是安全的,其中警院、泸职和化专学生的认可度分别达到72.2%、71.5%和75.9%,而泸医学生的认可度明显偏低,仅为45.9%。
导致泸医学生治安安全感偏低的原因,与该校区位和学科特殊性有一定关系。泸医老校区毗邻市中心,新校区则位于城北高速路口和西南商贸城附近,人、车流量较大,治安环境复杂;而其它三所高校集中在城西地段,人、车流量适中,且警院附近便是市公安局,治安环境良好。此外,医学院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更容易接触刑事、治安案件中的伤亡者,间接影响了他们对当地社会治安的看法。因此,泸医学生对本市治安状况的评价远低于其它三所高校。
(三)大多数学生对交通出行感到放心
城市与农村相比,具有人口集中、流动性强、车流量大、交通状况复杂的特点,使得交通安全成为市民生活中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次调查中,共有64.6%的大学生认为交通出行是安全的,四所高校间差异不明显。
影响大学生交通安全感的因素包括行人对交通规则的遵守程度、交(协)警维持交通秩序的效果、交管部门的执法力度、交通安全教育普及程度等。此外,部分大学生在调查中反映,泸州市区内坡道较多,但无论是私家车、出租车还是公交车,车速都较快,部分车辆在经过人行横道或转弯时仍未减速,极易诱发交通事故,从而降低了他们对交通出行的安全感。
(四)超过半数的大学生缺乏食品安全感
食品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物质条件。近年来,我国接连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如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三聚氰胺奶粉等,其中不乏知名商家和品牌,使得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大为下降,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本次调查中,仅有2.9%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的食品是“非常安全”的,41.4%认为“比较安全”,而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的食品是不安全的,反映出当今食品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其中,警院学生的食品安全感最低,这与该校学生食堂卫生状况不佳,学生反映强烈但一直未见改观有较大关系。
通过SPSS中的相关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食品安全感的高低,与对学校食堂卫生状况、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效果的评价呈正相关关系,两者与食品安全感的Kendall相关系数分别为0.483、0.373。超过90%的学生认为企业和商家片面追求利益是造成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政府监管力度不强。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感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五)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感一般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对现代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引发了网络安全的诸多隐患。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网民群体,他们的网络安全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次调查中,57.4%的大学生认为网络交往是安全的,但也有42.6%的大学生对网络安全表示担忧。影响他们网络安全感的因素,主要包括计算机病毒(70.9%)、个人信息泄露(70.2%)、网络诈骗(66.5%)和垃圾信息(62.8%)等。这反映出我国的信息网络安全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查发现,泸州市大学生的校园安全感、治安安全感和交通安全感较高,网络安全感一般,食品安全感则较低。调查数据反映出泸州市各高校和有关部门在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对各高校的建议
校园安全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保障,各高校应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切实抓好校园安全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1、在硬件设施上,定期检查门锁、教学设备、水电线路、天然气管道、消防器材等基本设施,及时更换老旧损坏的设施,防患于未然;在安全通道设置醒目标志,确保随时畅通;在校园重要部位安装监控摄像头,加强技防设施建设。
2、在宣传教育上,通过讲座、宣传栏、小册子等多种形式,加强防火、防盗知识的宣传,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规范上网行为,警惕网络风险;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灭火器,定期组织开展应急疏散、消防演练等活动,做到有备无患。
3、在日常管理上,严明校规校纪,禁止学生夜不归宿、留宿外来人员、使用违章电器;加强对非本校人员的门卫登记和管理,对可疑人员进行必要的盘查;安排专人轮流值守查看校内监控画面,及时发现和处置火灾、偷盗、打架斗殴等危及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加强食堂卫生安全检查,确保食物新鲜、餐具清洁,让全校师生吃得放心。
(二)对有关部门的建议
维护社会治安需要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做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全市人民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1、公安机关是维护社会治安的主力军,要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切实树立“人民警察为人民”的理念,不断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加大治安巡逻力度,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出租屋、旅店、网吧等特殊场所的管理,提高街面见警率,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等多发财犯罪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净化社会风气;对学校、医院、车站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不安全隐患,做好应急疏散演练;加大交警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交通违法行为,引导行人遵守交通规则,确保市民出行安全;坚持“专群结合、依靠群众”,推行社区警务战略,加强群众安全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发动群众做好群防群治工作,警民携手共建平安泸州。
2、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严把市场准入关,切实抓好市场监管,与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联合开展食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食药品安全责任体系与长效机制,确保全市人民吃得放心、安心。
3、经信部门要抓好本市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保障工作,联合公安网监部门,参与处置影响信息网络安全的重大事件,严厉打击危害信息安全和利用网络从事的违法犯罪活动,为全市人民构筑安全、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M].李伯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765.
[2]安莉娟,丛中.安全感研究述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6):698-699
[3]崔澜骞,姚本先.安全感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卫生软科学,2012,26(10):878-880
[4] 赫剑梅.风险社会与和谐校园:大学生社会安全感的量化分析DD一项关于兰州高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社科纵横,2007,(12):269-270
校园暴力当今现状范文6
Abstract: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has put too much emphasis 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gnore the humanistic educ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lack of humanistic spirit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dissemination and promo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imperative. Measures on the creation of the cour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universities, played a certain role, but the overall level need to be improved.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king students "spiritual adult",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higher education.
关键词: 大学生;传播;弘扬;传统文化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dissemination;promotion;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222-02
0引言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和独特性令世人瞩目。自20世纪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化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中国文化,成果卓著,异彩纷呈。面对高校人文教育薄弱的现象,如何在大学生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学术的层面,而在大学生中产生现实的影响,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的课题。
1必要性
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充满活力、个性张扬,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将来中国建设者的风采。但同时他们身上也存在一些令人感到忧虑的问题,比如学生非常重视专业的学习,但人文知识相对缺乏;个性鲜明、自我意识强烈但社会责任感淡薄;有求知的欲望但似乎找不到合适的途径,迷恋网络者不在少数;等等。而且,这并不是某些院校存在的个案,而是当今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
很多学生会这样度过他(她)的大学生活,大一进入新的环境,常会无所适从,适应大学生活成为主要内容;大二开始接触专业,会在专业上投入一定精力,但能够全力以赴者并不多见。因为熟悉了大学教学模式,感到通过考试并不难,所以大多数同学会在消遣娱乐或者考证过级方面耗费大量的时间;大三面临实习和即将到来的考研或工作的抉择,开始忙碌起来;大四尘埃落定,上研的上研,工作的工作,大学生活已经结束。大学四年一晃而过,这些学生成为某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但很多人对自己将来如何做人、如何工作、如何生活,并没有明确的想法和目标。包括北大清华这样的高校,学生在急匆匆的辅修双学位、考证、上新东方、保研、考研、出国、找工作的时候,却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他们做这一切是为什么。再深究的话,有些人出于从众心理,更多的则是为找个好工作增加砝码,除了这样现实的目标外,没有太多其他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的大学教育虽然完成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还不够成功。在大学阶段,虽然学生在年龄上已经成人,但在精神上并没有成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现行的高校教育体制可以说难辞其咎。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市场化的大潮不仅席卷了经济的领域,还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也概莫能外。从学校来说,面对彼此间激烈的竞争,在学科体系的建设、专业设置等方面,重视能给学校带来直接效益和回报的专业,而忽视相对“无用”的人文专业。从学生来说,上大学就是学一门专业,掌握一门技能,为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打下基础。强大的就业压力迫使绝大多数学生很“务实”,专业选择上讲“实用”,学习过程中又在专业和英语、计算机这些“必备能力”上投入极大的精力,而对专业之外的东西包括自己人生理想价值的思索,则是无暇顾及了。可见,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通病。长此以往,我们的大学将造就出很多“专业人员”,而不是兼具人文素养与知识技能的全面的人。更有甚者,人文教育的薄弱导致当代大学生中出现很多的不良倾向,比如说,功利化的倾向比较明显、缺乏理想和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淡薄,精神空虚、片面追求娱乐和享受、心理承受能力差,甚至自杀、犯罪、校园暴力等等。
钱致榕先生说过:“一个民族在全球化洪流冲击下的前途,就要看他的下一代,能不能做一个新时代的公民。这一切,都端赖于教育。”①中国的未来端赖于对我们下一代的教育,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必须再次明确其目的和任务。“大学教育之目的,不仅在于科学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还在于传统文化之保持,以及人格之铸就和人性之完善。”②面对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经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的共识。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人格铸造和价值理想的确立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如何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让大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思考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让他们成为能够撑起将来民族脊梁的人,已是至为迫切的了。
2现状与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