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展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乡村展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乡村展望

数字乡村展望范文1

记者:大学向微软亚洲研究院提交的,“面向农牧区的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工程”的提案中有一段话让我们感触很深:“农牧地区,地广人稀,部分学校的覆盖半径甚至达到100~150公里,减慢了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步伐……”您是否可以更具体地谈谈边远、贫困农牧区在缺乏现代远程教育支持下的教育状况?

中国是一个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教育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仍有一些地区未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工作,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在,与教育相关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而解决这两个问题仍面临一些困难。首先,地广人稀,一些牧区学校的覆盖半径达100至150公里,许多学生要走100多公里路程,才能到达学校。所以,在这些地区集中教学存在许多困难;另外,基层教学点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人数不够、教师水平相对来说不高、教学环境差。这有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也有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的原因,这些因素制约了教育的发展。作为大学,我们一直希望在高等教育之外,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技术,为的基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认为,现代远程教育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实施集中教学困难的边远地区是最佳的选择。这也正是国家、教育部、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以及社会各界长期共同关注的问题,微软亚洲研究院“跨越数字鸿沟”的教育理念表达了人们共同的愿望。

记者:大学的“提案”得到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支持,也成为第一个由微软总部资助的中国西部教育项目,并以“大学-微软‘数字包容’项目”的形式实施,这个“提案”是在什么时间,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它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在此之前,我们在这方面一直在作积极的探索,也有一些设想。2005年6月,大学副校长、博士团成员张建文了解到教育部有关“数字包容”的项目之后,与教育部和微软及时进行了联系,为我们带回了这个项目,并在学校开始安排此项工作。学校领导和各级部门非常重视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对国内外远程教育情况,尤其是对我国西部远程教育和印度远程教育作了大量调查、分析和研究工作,先后向微软亚洲研究院提交了七版中英文“面向农牧区的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工程”提案。经过反复研究,微软亚洲研究院认为我们的提案对“数字包容” 项目来说是最合适的,并上报微软总部,最终得到了微软总部的支持。2006年2月,我们得到正式通知。在制定项目提案的过程中,教育部和微软亚洲研究院起到了重要作用,微软亚洲研究院基于对微软工作目标及工作方式的熟悉,对提案提出了不少修改意见,应该说教育部和微软亚洲研究院促成了这个项目的成功实施。

各级政府非常重视的教育事业,在硬件方面有不少投入,为许多基层学校配备了现代教育设备。教育部的西部远程教育项目,对远程教育的实施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熟练使用设备实施教学的教师,这些设备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此外,通过卫星传送教学资源到教学点,再将此制作成光盘,通过教学设备给学生播放,这种方式的最大问题在于教学是单向的,而不是双向和交互式的,而教学不应是单向的灌输。再者,这种教学没有建立起对教学效果的跟踪机制。为了解决传统远程教育方式中某些不太适合当地教学的问题,必须尽早启动现代远程教育方式,即基于Web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就教学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与基层教师进行交流,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跟踪。

为了有效实施“面向农牧区的现代远程教育示范工程”,我们将首先在大学建立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示范中心,充分利用大学的教育优势,建设远程教育平台,编写各类多媒体课件,培训基层学校教师,利用中国教育网和中国电信网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在中国电信网覆盖不到的地方,建设无线网络。在基层学校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教学设备,组织学生在经过培训后的教师的辅导下进行网上学习。

记者:我们了解到的远程教育网络平台是以大学为主展开并以“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为依托,您能否谈谈这个工程的整体构架、硬件设施及人员的组成情况?

由于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内地存在比较大的差距,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制约了教育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的教育手段,共享国内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出于这个想法,2004年大学将原来的中国教育网主节点、校园网网管中心、电教馆合并组建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它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教育教学的信息化建设。

在,我们有较好的软件、硬件环境及技术人员。在软件环境方面,大学目前是“西部高校优秀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的成员之一,可以共享西安交大、上海交大、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的涉及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另外,近年来大学还自主开发了大量的各类教学资源,其中包括适合基层农牧区的教学资源。因此,大学已经初步具备了开展项目工作的基础条件。

大学是中国教育网主节点的所在学校,接入主节点的单位很多,大学是接入主节点的其中一个单位,大学还有覆盖三个校区的校园网,另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有计算机网络、通信、教育学等学科的师资和技术人员20多人,其中有博士、硕士。现代远程教育示范中心将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利用中国教育网、中国电信网络和校园网开展面向农牧区的远程教育,它不是卫星网,完全是地网,地网覆盖不到的地方,我们将建设无线网络。现代远程教育示范中心通过计算机网络在拉萨周边偏远的乡村开展远程教育,这只是工作的开始,今后我们会逐步拓展工作面,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施现代远程教育。

记者:在“大学-微软‘数字包容’”项目中,微软亚洲研究院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支持?

第一,项目本身来源于微软,我们通过微软亚洲研究院与微软取得了联系;第二,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微软亚洲研究院利用他们的优势,基于他们对项目的了解以及对做这项工作目的和实施方式的了解,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微软亚洲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技术创新总监王坚博士、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关系经理张高博士,刘湘雯女士,微软亚洲研究院研究员Neema Moraveji及管刚先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通过电话会议对项目进行讨论,微软亚洲研究院也邀请了大学的教师到微软亚洲研究院进行培训。今年5月在北京,我们还与Neema Moraveji等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相关人士对项目实施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两次交流。

记者:“大学-微软‘数字包容’”项目的实施将使多少边远地区和孩子受益?

我们现在主要是在拉萨周边的一些偏远乡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示范工作(图1)。在现代远程教育领域进行积极的探索,成功之后,我们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逐步拓展工作面,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覆盖更多的农牧区学校。这不仅仅是一个研究项目,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农牧区通过现代远程教育在教育方面获益,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这项工作不应该做到一定地步就停止。

藏族人口占人口的90%以上,主要使用藏语文。我们计划利用大学在藏文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开发制作藏汉文双语远程教学平台和适合基层学校教学的各类多媒体课件。我们还计划将工作延伸到农牧业科普知识的普及、农牧科技信息的、政府政策的宣传等领域。大学有很多教育教学资源,我们希望利用这些资源,为农牧区的教育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记者:“大学-微软‘数字包容’”项目在实施中有什么困难?

大致有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各方面需要充分了解和认识现代远程教育对促进基础教育的意义,如果其重要意义被忽视,其他工作则不可能顺利开展,这是个认识问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希望各方面重视现代远程教育;第二是资金问题,项目实施到一定程度后,希望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这样,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能逐步深化;第三,现代远程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共享,仅靠大学解决所有问题是有困难的,必须与内地在远程教育领域具有优势的高校进行合作。随着工作的深入,需要获得各方面更多的技术支持。从某些方面看,“数字包容”远远超出了一个项目本身的意义。

记者:“大学-微软‘数字包容’”项目不仅仅是美好的教育理念,也会成为改善中国西部边远地区教育现状触手可及的现实,对此您有何展望

数字乡村展望范文2

一年来,我们直面百年雪灾、特大地震、金融危机等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引,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导舆论、创精品,推网改、保奥运,办赛事、展形象,凝心聚力,克难奋进,各项工作逆境攀升,成效喜人。重点宣传大造声势。主动出击、整体策划、全程跟踪,接连赢取抗击雪灾、抗震救灾、百年奥运、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宣传战役。精品栏目频显亮点。强化“三贴近”,继续改版《宜兴新闻》、《阳羡茶馆》、《政风行风热线》、《欢乐陶都》等自办节目,架设起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推动和谐宜兴建设。节目创优有提升。10部作品获无锡市一等奖,两部获国家级奖项。宜兴抗击雪灾场景登上《焦点访谈》;《阳羡问茶》晚会,高清专题《江苏宜兴风光》在央视多频道展播,宜兴美名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展示。事业建设强势推进。基本完成网络改造,正式启动数字电视建设工程,大幅提升了节目容量和信号质量。场馆运作卓有成效。全年举办央视明星主持人慈善足球赛、全国女篮甲级联赛、中超乒乓联赛、中国斯诺克职业赛总决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赛事,对外展示了宜兴形象,对内掀起了群众体育运动的,启动了文体消费市场。

时光无语,岁月有痕。20__我们已经走过,留下的是凝聚着所有宜兴广电人心血与汗水,智慧、力量与勇气的坚实脚印,是你们风雨无阻,辗转全市各地,奔波城镇乡村;是你们甘当基石,默默奉献,坚守幕后岗位,是你们书写了并在继续书写着宜兴广电的历史。在这里,我代表宜兴广播电视台党委行政,向你们道声:幸苦了!感谢了!

昨日的成绩已成追忆,未来的征程刚刚启航。20__,我们将继续坚持“以导向为第一生命,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以改革为第一动力,以管理为第一抓手”的办台理念,把加强新闻宣传作为提高广电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抓手,把打造品牌作为提升广电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措施,把精品创作作为扩大广电产品吸引力的重要手段,把实施网络改造、数字电视平移等重点工程作为夯实广电基础的强大平台,把推进门户网站、文体产业经营等跨领域扩张作为加快广电产业发展的有力途径,把管办分离和分配机制创新作为推进广电效能建设的制度保障,全面推动广电事业新发展。我们相信,具备了勇于开拓、敢于拼搏的创业精神,默默无闻、不求名利的奉献精神,忠于职守、严谨细致的敬业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以求的吃苦精神的你们是不可战胜的,我们可以预见,宜兴广电必然会在20__的新征程上实现新跨越。

数字乡村展望范文3

        社会学研究

        (1)安徽省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现状和对策 翟年祥 曹增皊

        (9)我国淮河流域乡村庆生仪礼的调查研究——以淮南市四个村庄为例 汤夺先 高朋 慈艳艳 徐艳

        (16)高校受资助贫困生诚信问题及对策探究 许寅寅 方守志

        政治学法学研究

        (19)论在中国化过程中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张路

        (23)大学生被害预防体系构建研究 陈军

        经济学研究

        (26)论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掠夺——以淮南煤矿为例 陶立明

        (30)基于熵值法的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 潘桂荣

        (34)中小企业网络营销应用研究 李刚 卓曼

        文学研究

        (37)抗战文学“大众化”的历史逻辑与实践理路 吴翔宇

        (43)论姜文电影的秩序性 李凤成 魏国彬

        (47)人道主义视域中的灾难叙事——浅析小说《余震》中的叙事艺术 杨萍

        (51)万红丛中数点绿——聊斋话男狐 冯明涛

        (55)世纪病患者的荒诞、反抗与幸福——“局外人”与“多余人”的比较 周先卿

        (59)“有罪的母亲”——蓓基·夏泼与曹七巧形象分析 程东霞

        语言学研究

        (63)论《说文·田部》与中国古代农业文化 李晓丹

        (66)现代语言学“联绵字”内涵及分类之商榷 马秀月

        (69)英语语篇会话含义及其语用推理模式构建研究 吴艳

        (74)基于语篇分析的英语商业广告翻译模式构建 孙绪凯 王宏应

        (77)英汉商务信函中高频模糊限制语使用的异同现象分析 李小鹏 司蓓蓓

        艺术研究

        (80)对音乐作品一度与二度创作的再思考 林苹

        (83)马可歌曲创作特征及其对歌曲写作教学的启示 李世军 冉才

        (87)咏叹调《月亮颂》的音乐语言分析及演唱版本比较 张晓炳

        (92)希曼诺夫斯基《第一钢琴奏鸣曲》曲式分析 孙天

        (95)油画语言之我见 袁伟

        高等教育研究

        (98)《公共关系学》课程实践性教学中教学手段的创新 秦元春

        (102)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从科学课程教学改革谈起 刘庆炬

        (106)以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构建合理的新疆双语教育激励机制 王小许 蔡文伯

        (109)关于加强物理实验、促进科学研究的几点思考 朱小萍

        (111)改进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谭嵩 吴国强

        (114)论高师音乐教学法课中的“尝试教学” 夏雷英

&n

bsp;       (117)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综述 代桂兰

        (1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解读初探 朱友强 卜红兵

        (124)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群体凝聚力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淮南师范学院学生公寓党员工作站建设为例 杨敏

        (128)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孟冰燕

        (131)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杨菁

        计算机研究

        (135)基于soa的高校数字化校园构建 王佐臣

        (138)premiere视频特效与关键帧的结合应用——以编辑“gpu特效”为例 施勇 朱永海

        (141)校园网信息安全策略——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网为例 陈辉

        其他

        (144)洛河电厂#2机高压缸效率低原因分析 汪明旺

        (146)从2011年女排世界杯展望中国女排伦敦奥运前景 徐洁

数字乡村展望范文4

二.活动准备:

1.设计活动方案和报头

2.确定人选 主持人两名 舞蹈《今夜无眠》,表演者四名英文诗《师恩难忘》朗诵者两名 “成人宣誓仪式”领誓人:班主任或学校领导,宣誓人:年满18周岁的同学 领导祝愿致辞邀请一位学校领导到场 “新年的打算”发言人4人 青春劲舞《动起来》表演者6-8人(视场地面积而定) 歌曲《明天会更好》演唱者:全体同学

3.道具准备: 周冰倩演唱的《今夜无眠》演奏带 录音剪辑《新年的钟声》音乐 《成人宣誓誓词》准备 “新年打算”发言稿准备,英文诗《师恩难忘》内容准备 “发自内心的祝福”同学们自己书写的贺年卡(每人一张) “感谢您,亲爱的老师”贺年卡(视教师的数量而定) 《动起来》音乐(香港艺人郭富城演唱版) 歌曲《明天会更好》伴奏音乐

三 活动过程

1.(主持人出场) 甲:365里路程将在今夜走完,365页台历将从明日换篇。 乙:在旧岁姗姗远去的背影里,在新年将至的脚步声中,我们奏响了辞旧迎新的乐章。 合:“新的钟声别样响”辞旧迎新主题班会正式开始! 甲:日月焕新,海角天涯皆溢彩! 乙:山河铺锦,疆南地北总宜春! 甲:在乡村老树上喜鹊的喳喳叫声中,在城市街头上灯笼的红艳艳中,新年向我们走来! 乙:在老人捋须扬眉的欣喜中,在儿童摆臂自乐的欢笑中,新年向我们走来! 甲:它带着全新的气息,带着崭新的景象向我们走来了, 乙:它带着和煦的阳光,带着衷心的祝福向我们走来了, 甲:此时此刻,大江南北,歌绵绵,激情无限 ! 乙:此时此刻,长城内外,舞翩翩,欢乐无限!请听

2.舞蹈《今夜无眠》表演(放周冰倩演唱带) 甲:踏着音乐的节拍,聆听着同学们的欢呼,新年来了, 乙:穿过我们的身体,穿过时光的洗礼,新年的钟声响了。播放“新年的钟声”录音 甲:钟声一响辞旧岁,它是个感叹号,感叹岁月的流逝! 乙:钟声一响万物春,它是个问号,勾画着美好的明天。甲:从16岁变成了17岁,从17岁变成了18岁,虽然这只是一个数字的的跃进,它却昭示着我们已向成人靠近,或者已经加入了成人的行列。 乙:民法规定,已满18周岁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法律已赋予我们更多的权利与义务。下面请已满18周岁的同学上台,在班主任老师的引导下,举行成人宣誓仪式。有请班主任领誓。

4.成人宣誓仪式。 甲: 抚今追昔,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任重道远。 乙:今天我们很荣幸请来了学校领导光临我们的班会,在这激情满怀的时刻,他有勉励的话要对我们说,有请领导致辞

5.领导致辞 甲:权利与义务是一对孪生兄弟,长大成人,我们拥有了更大的权利,乙:再添一岁,我们也肩负了更多的义务和责任。 甲:一元复始,气象万千,每年的这一天都是一条起跑线, 乙:又长一岁,责任在肩,每年的这一天都是一座加油站。聆听了新年的钟声,在新的一年,我们有什么打算呢? 新年的打算(学生发言) 甲:同学们,当生命运行的轨迹与色彩斑斓的青春年轮线悄然交汇时,哪一双清澈纯真的双眸,不曾闪露出对未来的憧憬? 乙:当我们聆听着新年的钟声,第一次站在成人方阵中,举起稚嫩的拳头,庄严地宣誓时,我们心中有太多的感谢。 甲:我们感谢阳光的普照,雨露的滋润。乙:我们感谢父母的呵护,老师的恩泽。 合:如山的恩情,我们无法回报。此时此刻,我们只有向你们送去新年的祝福,道一声我们发自肺腑的感谢——《师恩难忘》

数字乡村展望范文5

关键词:树木年龄测定方法;年轮;进展

收稿日期:20130509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平台与基地建设”(编号:cstc2011pt-gc80019)资助

作者简介:吴斡宁(1968—),男,重庆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植物保护管理研究。中图分类号:S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15204

1 引言

树木生长周期长,有记录的最长寿树如美国一株刺果松(Pinus aristata),树龄可达万年之久。但如何准确鉴定其生长年龄是一个很难的技术问题,传统的按树木生长年轮来计算的方法,只能够测定生长期很短的如100年以内的树木,且树干良好,没有腐烂中空。多年来,国内外很多学者不断探索,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古树年龄测定方法主要有3种:①生长锥法,根据年轮测定树龄,但一般不常采用;②CT扫描法,但CT对古树生长有影响,而且设备贵,测定成本高;③14C测定法,需要专业的仪器在古树上取样,而且误差在20年以上。三种方法都存在设备贵、技术难度和实际操作难度大等不足,在古树年龄认定时,多据调查人员的实践经验来确定,其准确性难以得到可靠保证。

树龄是判别古树及其等级的唯一依据。古树保护工作中,实际年龄的鉴定往往成为棘手的技术难题。很多学者采取估算加推算的方法,进行了有一定水平的探索。但各地气候、物理、树种等都不一样,因此,没有一个完整的科学快速测定树龄的办法。

树龄鉴定技术与大气物理、地质、考古等有极大的相关性。年轮已成为此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树被称为活档案,年轮就是记录。它说明树木本身的年龄,每年的降水量和温度变化,记录森林大火、早期霜冻以及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的化学成分。因此,只要人类揭开年轮及树的秘密,就会向人类诉说从它出世起,周围发生的大量事情。现在这个学科的热点课题是从年轮中测出过去的气象以及气象的重大变化。因此,未来树木年龄测定技术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集国内外测树龄技术于一体,并对测定树龄技术提出新的展望。

2 传统树龄测定技术。

2.1 年轮计数法

这是一种最直接最基础的方法。年轮系指茎的横切面上所见一年内木材和树皮的生长层而言。这是1957年国际木材解剖学家协会的定义。树木春长秋止,并且在树干截面上形成疏密相间的圆圈,称为年轮。每年一轮,树木截面上的年代数目代表该树的年龄。轮与轮间的距离为轮距,而轮距并非均等,它与当时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旺盛,轮距就宽,如果干旱少雨则轮就窄。 在一株树中,年轮的数目由树干基部往上逐渐减少。

年轮的排列特别,宽窄相间。较宽的木质较松,色浅;较窄的木质较密,色深。一深一浅两圈,是树的一岁。因为夏季温度较高,水量充足,树木生长快;秋冬季水量不足,树木休眠状态生长慢,树干就留下了深浅窄宽的年轮。

这种方法适用于树龄小于100年的树木。对于有的年轮不清楚不便识别的树木,数年轮是比较细致的技术活,可以重复多人次数,取得一致准确结果。台湾学者[13]提出了加氯化铁增加茶树年轮的可识度。

2.2 数枝条法

其原理是树木每生长一年其技条也萌发一轮。对为20~30年以下的小龄树算年龄还是比较方便的。从末端往主干上数,一年生的枝条一般生在最末端,也就是一岁,抽出一年生枝条的就是二年生枝条,也就是两岁。依次往上数,数到主干,就是这棵树的年龄了。正常情况下,温带的树木通常一年内只形成一个生长轮。但也有个别树木一年要萌发两轮的,那样的话,这种方法计算树木的年龄就不准确了。

2.3 访谈法

调查古树一般可以通过实地考察、走访当地老人长者的方法来推测古树的大致年龄。一些乡村,古树对当地居民的观念意识和精神世界有较大的影响。有的古树,往往就是一个村屯的标志和图腾象征,百姓尤其是村中老人,把古树当作风水命脉,将其作为神灵来供奉朝拜。这种做法带有迷信色彩,但客观上对乡村古树保护却具有独特的作用。乡村民风淳朴,村中的大小事情靠口头及村规民约代代相传。因此,当地人对村中古树比较了解,而且印象深刻。所以,可以通过走访当地老人来获取一些关于乡村古树的资料,并粗略地推测树龄。

访谈法是一种比较简单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作为乡村古树年龄鉴定的辅助手段,它同样也具有较大的误差和局限性,只适合对那些树龄较小(100年)的古树进行鉴定。

这种方法在国内古树名木调查中广为采用。很多省市古树年龄都是用这种方法估算出来的。这方法简单实用,但科学性准确性比较差。

2.4 文献追踪法

按照人类目前的医疗卫生生活水平,居民寿命一般难以过100岁。而古树树龄多达百年以上,所以对那些高龄的古树就不适宜采用访谈法。要了解当地古树的年龄,除应用年轮测定和交叉定年法进行精确测定外,可通过查阅文献来推算,如某些地方历史文献资料如地方志、族谱、名人游记等,对当地古树名木也有相关的文字记载。这种方法称为文献资料追踪调查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访谈法的缺陷。

优点就是方法简单,只需要通过一般的文献查找和简单的数字推算就能得到所需要的结果,其准确程度有赖于当时文献记载的精度,也取决于个人分析处理文献数据的水平和能力。

缺点则有:一是资料奇缺。因为调查所需的地方历史文献很难找到;二是古今地名的变更及自然环境的变迁,增加了地理考证工作的难度;三是地方文献对乡村古树一般没有记载。因为南方自然生境好,森林覆盖率高,古树常见,因此,人们一般不会过多关注其数量、种类及生存状况。乡村信息传播手段落后,知名度低,因此,地方文献对乡间事鲜有提及。所以,要想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记载了解现今数量已比较稀少的乡村古树的年龄不容易。广州、重庆、北京、南京、西安等历史名城,多用此方法。

2.5 简单类比法

野外调查时,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树芯取样和具体测量的乡村偏远古树,可据以往在相同(或气候地理相似)地区古树样本测量数据的统计资料,分别统计不同树种,不同年龄段所得的平均值,以此作为计算以及年轮判读的经验值,解决这些古树年龄难以判断的问题。这种方法就是类比推断法。该方法的准确度与类比数据的可靠性有关,而后者又与测试样本的数量有关。另外,不同的地区或不同的时期,有时需要对经验值进行修正和相关的检验分析。此法的优点是可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缺点是所测对象的树龄是间接分析的结果,与实际情况可能有一定误差。

3 现代树龄测定技术

3.1 生长锥法

这种“T”字型工具将细细的锥筒穿进树皮,使锥筒向内旋转穿过树心,再将探取杆插入筒中取出筷子粗的木条,得到带有年轮的木条标本。在木条上打磨出年轮分界线,用放大镜观察便可数出年轮。整个过程像做微创手术。不过这个看似简单的办法实施起来却很困难,只有通过树心得出的树龄才准确,但几乎所有古树树干都不是绝对直。即便熟知树木生长习性的熟手,有时也要通过两三次取样才能找到树心。

这种方法直接科学准确测定出树木的年龄。对树木存在一定的伤害。对年龄巨大的古树不适用,只能测年龄在100年左右的树木。

3.2 侧枝年轮鉴定法

侧枝年轮鉴定法是根据古树Ⅰ、Ⅱ级及以上级别侧枝的年轮数,结合各侧枝年龄与树干高度、侧枝长度建立相关数学回归模型,计算古树实际年龄。袁传武、章建斌[11]等人对这种方法进了专门研究,提出了完整的测定程式,步骤和注意事项。

3.3 数据对照法

有专家根据北方树木生长特点制定标准,按照标准,柏类、白皮松胸径在30cm以上,五角枫、油松、君迁子则在40cm以上,银杏、流苏则达到50cm以上,国槐、榆树、皂角则是60cm以上,可认定为百年古树;而300年以上的标准更高,像柏类、白皮松、七叶树要达到60cm,油松70cm,银杏、国槐等90~100cm。此法需各地用基础的年轮方法作为基础性数据收藏工作,各地方差别大,不同树种之间也不一样。因此,需反复比照,多次核实才能达到理想的测定效果。

这里面有很多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生物个体都要经历不同的生命时期,都有不同的体态。树木到了老年,都有各自的老态。王其超[13]观察到古梅老态的六标志:树干扭曲;皮层隆起;小枝盘曲;树皮反翘剥落、苔藓、地衣缠身,百年以上的古梅有此老态;木腐中空,疮迹斑斑;树根凸突;此老态在古榕、古樟、古朴树等亦常见。

3.4 CT法

日本林业专家研制成一种不需锯树就能准确地测定出树龄的树龄测定仪器。该仪器类似医用CT扫描机,体积不大,使用时只要把树干圈在里面进行扫描,树龄即会迅速显示出来,不会对树木造成损坏。这种仪器能测定直径1m 以内的树干,也就是说,它可测知千年以内的古树。郑楠[19]等提出 CT测龄法,通过三维 CT扫描,然后重建得到树干断面图像,在重建前后均可对图像进行处理以增强质量,最后通过年轮数目来判断树龄。

3.5 测定树龄X射线装置

日木研究成功一种能测定树木年龄的X射线装置该装置可以拍摄树木断层照片,以提供内部生长状况。使用这种装置不用破坏树干,只要将它卡在树干周围即可。根据树十断面透射的X射线强度,再经过设定的电子系统处理,就可获得清晰的图象从而得知树木的年轮。王庭魁[17]、林金国[18]等研究了X射线无损检测树木年轮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拍摄了清晰的年轮图像,分析和讨论了提高年轮图像清晰度的途径,给出了测算年轮宽度的公式,X射线无损检测树木年轮、生长势、外观形态、树皮状况、样本材质硬度的研究。

3.6 14C测定法

14C测定法最早应用于考古学,后来结合古树年轮辅测定交叉定位来测定树木的年龄。

基本原理是:放射性14C是由大气层中宇宙射线冲击14N而产生的。14C与O2结合形成CO2,CO2被生物吸收到组织细胞中。当生物活着的时候,放射性同位素14C与稳定同位素12C的比例保持平衡。虽然14C有一部分衰变为12C,但新的14C不断补充进去,使14C与12C的比例仍然保持平衡。当生物死后,14C不仅得不到补充,相反由于衰变而含量不断减少。14C的半衰期为5730年。标本中含14C率与现代生物中含14C率比较,可以求得标本年龄。

14C年龄测定法的前提条件是所测样本必须停止与大气中的14C交换,否则无法测定其衰减情况,故该法只能测定没有生命的物体。这种方法程序复杂,操作繁琐,需要昂贵的设备条件和技术力量来支撑,对时间跨度大,测试的结果比较精确(10年),但这种测试手段和条件一般单位难以具备。所以,乡村小镇的古树年龄测定时,一般都无法使用。

从大树的不同部位的年轮取样作测年,所得的14C年代与树轮的实际年代还是有差别的;它们的实际差距在2000年内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到5000~6000年前就有不小的差距了。因此,各国学者在准确测定树木年轮的年代之后,将14C年代与精细的树轮年代学方法进行比较,从中找到误差规律,再用树轮对14C作精确校正,这就是树轮曲线和树轮校正的方法。现在已经可以用近万年的树轮,去校正14C测定的年代。1965年问世的树轮校正曲线经改进,综合1000多个不同实验室测定的数据,建立了统一的曲线和表。1998年建立的年代校正曲线,是目前国际通用的数据。

14C测年法之父是个美国人利比(W.F.Libby)。1947年创立了用放射性14C测定年代的方法,这法也在考古学广为采用。

国内最权威的学者仇士华[6]对此进了30多年研究,提出了测定的相关程式和注意事项。此法技术上先进可行,但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费时费工费钱,且准确性也受多种因素制约,因而应用不多。

3.7 加速器质谱14C断代方法(AMS方法)

AMS(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的简写)法与14C断代原理基本相同,都是基于样品中14C同位素原子数随时间按指数函数衰变的规律;只是二者的所测物理量和测试技术有别,前者以对14C原子计数代替对β粒子的计数。

AMS方法是加速器技术、质谱技术和探测鉴别技术的产物,具有一些优点。①是AMS所需样品量少,一般1~5mg就足够了,甚至20~50μg;②是精确度高误差小;③是测定年代可以扩展到7.5~10万年;④是测量所用时间较短(30min)。AMS方法还可以解决如陶器起源的追溯、人类祖先何时到达美洲、农业起源的时间等问题。但这种方法也有其不足,精确度不如传统方法,只不过效率相对高些。但测定费用高。

4 结论与展望

树木年龄测定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成熟可操作性强的用于活体古树年龄测定的技术还是很少。国内学者更关注传统测树龄技术的发扬光大。1983年郭永台[15]提出用树皮确定树木年龄的方法;赵中振、唐晓军等1990年提出了一种判断树龄的新方法并申请发明专利,取树皮,用水或甘油与水软化,后切制成10~30μm厚的薄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韧皮纤维束构成的环带层数即树皮年龄,其特点是简便,易行,无害树体。这种方法对树皮年轮明显的树种最为适用。对于外皮不易剥落,或树皮不完整者大龄古树的测定有明显的不足。

张乔松[16]在《广州古树树龄鉴定初研》提出三段法测定古树年龄的方法,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可以与侧枝法和现代统计方法相结合达到精确测定树木年龄的效果。谢春平等[20]图象法也有一定的创新,利用树木的生长特性,结合CAD图像处理软件,测古树年龄。

日本学者[1~3]侧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统计方法进行测定仪器的研究,并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水平。德国的应力波测树木的技术世界领先,并研发定型仪器PICUS树面断层检测仪,虽然造价高,对于树木测年龄有一定的辅助技术支持。

4.1 侧枝法必定流行

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保证精确度下做到不伤古树主干,测树龄同时能很好保护古树本身。这种技术关键在于对于古树本身年轮,木材结构,地理气候学等相关的研究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行。这需要各国学者通力合作,信息共享,才能达到成熟的技术。

4.2 开发可操作性强,成本低的树龄测定仪器

如14C测定法进一步简化。同样地14C技术要运用现代科研成果,进一步简化取样,将准确性与交叉定年技术结合,运用适当年轮校正曲线,以达到高效准确地测定树木年龄的技术。

4.3 建立古树数据库

李军龙[4]等认为因为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响应密切,与温度、降水和其他气候因子影响力大。因此,不同地区树木年轮校正曲线也是不一样的。要尽可能运用死亡的古树年轮资料,建立数据库,校正曲线库,分别建立不同树种,不同地区国家的古树年轮资料库。如此,形成计算辅助系统,为活的古树测定提供技术支持。

4.4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技术路线

传统技术是现代测树龄技术的根本,现代技术是树木年龄测定的未来,二者有机结合才可能高效准确。如生长锥技术与图象处理和CT法充分协作互补可以更精准地测定树龄。

2013年7月 绿 色 科 技 第7期参考文献:

[1] 船田良,近藤健彦,小林修等.軟X線デンシトメトリーによるヤチダモ天然木の年輪解析[J].北海道大学農学部演習林研究報告,1995,52(1):12~21.

[2] 川添陽平,吉田茂二郎,高嶋敦史等.ヤクスギ天然林における年輪年代学的研究[J].九州森林研究,2008(3).

[3] 鷲﨑弘朊.年輪年代法と炭素14年代法の問題点[J].九州森林研究,2009(11).

[4] 胡云龙.古树年龄的估测法[J].华东森林经理,1991,5(1).

[5] 李军龙,徐 雯.树轮宽度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31(3).

[6] 张雪莲,仇士华.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应用的系列样品方法测年及相关问题[J].考古,2006(2).

[7] 马利民,胡振国.干旱区树轮年代学研究中的交叉定年技术[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2,24(3).

[8] 王树芝.树木年代学研究进展[J].考古,2001(7):47~54.

[9] 马利民,胡振国.干旱区树轮年代学研究中的交叉定年技术[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9,24(3).

[10] 邵雪梅,方修琦,刘洪滨等.柴达木东缘山地千年祁连圆柏年轮定年分析[J].地理学报,2003(1).

[11] 袁传武,章建斌,张家来,等.湖北省古树年龄鉴定方法[J].湖北林业科技,2012(1).

[12] 杨伟儿,贺漫媚,张乔松,等.广州市第四批古树名木树龄鉴定[J].广州园林,2003(3).

[13] 王其超.古梅老态辨识与树龄评估[J].生命世界,1992(4).

[14] 茶树树龄测定方法[J].台湾农业情况,1994(2).

[15] 郭永台.用树皮确定树木年龄的方法[J].林业资源管理,1983(5).

[16] 张乔松,杨伟儿.广州古树树龄鉴定初研[J].中国园林,1994(3).

[17] 王庭魁,刘自强,王耀明.X射线无损检测树木年轮的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87(2).

[18] 林金国,徐永吉,陈 晞,等.木质材料无损检测方法及应用[J].木工机床,2002(2).

数字乡村展望范文6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视觉资源;大数据;数字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 G25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92

Abstract Visual resourc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uch as text, images, audio and video, and 3D models of digitization system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nformation. Research on digitalization technologies of visu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contributes to the promo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present situation i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ethod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acquisition, organization, understanding and description of the visual resourc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visual search and interaction patterns are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ase analysis.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 ICH visual resources; big data; digital library

1 引言

人类所接受的信息源中超过80%的信息来自于视觉通道(主要包含文本、图像、视频与几何模型等),作为承载视觉通道的信息资源类型称之为视觉资源。随着互联网环境的逐步完善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文本、图像、音视频和3D模型等为代表的视觉资源逐渐成为数字图书馆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ICH,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体系中也不例外。

非遗作为人类世代相传、与人类生存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传承方式和文化空间,由于其自身所带的系统性、无形性、复杂性和渐变性等特殊属性[1],使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难度较大。而非遗视觉资源除了拥有上述自然属性之外,在大数据环境下更是增添了数据量大、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纵深纬度高、语义关联性不强和语义时空性等附属特征,使得非遗视觉资源的高效处理、内容理解和交互反馈就成为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而非遗视觉资源的有效获取、系统组织与结构化描述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本文从优化非遗视觉资源的获取、组织与描述方式的角度出发,致力于研究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的获取、组织和描述过程,建立相应的模型,针对知识类和实体类非遗视觉资源提出相应的获取、组织和描述方法。

2 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护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非遗保护的研究成果非常多,从非遗的社会经济属性分析,到非遗的综合管理,也都出现了许多系统研究的专著。但专门针对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关于大数据环境下非遗数字化保护、非遗视觉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研究更少。

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是非遗保护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开始将数字化项目作为发展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主要策略。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行的“世界的记忆”计划、日本奥兹大学的“狮子舞”数字化保护工程、芝加哥大学与西安大略湖大学的“Sulman 木乃伊工程”等。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现已进入到飞速发展阶段,各种数字化保护平台、技术与工具层出不穷、琳琅满目[2]。如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网”[3]、“湖南纸影戏艺术数字化博物馆”、“山西地方戏剧文物文献资源数据库”等[4]。为了解和掌握非遗资源,我国会定期开展全国性非遗普查,采用田野调查、非遗传承人与专家访谈、扫描、拍摄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了大量极具文化、历史和科研价值,以文本、图像与音视频等视觉资源为主的非遗大数据资源[5],这一过程使得视觉资源逐渐成为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的主要信息载体[6],因此,国内外已有相关技术研究主要是围绕非遗视觉资源的获取、组织和描述等方面展开,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技术工具的选择与评价研究。如何选择恰当的视觉资源数字化技术、方法对非遗视觉资源进行获取、组织、描述和整理,是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必须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Cheng[7]、余日季[8]等分析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并提出通过三维重建、恢复与模拟等方式来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承与传播;Massimiliano等[9]认为3D技术应该在非遗数字化保护领域得到广泛的发展和充分的应用;夏立新等[10]从关联标签的角度对非遗图片资源之间的标签关联关系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可视化方法对非遗图片资源的主题特征进行了多元化展示;程秀峰等[11]则对舞蹈类非遗视觉资源的存在形式与类型进行了调研,提出采用社会化网络标签(SNA)形式来揭示非遗视觉资源之间的隐性知识关联。此外,宋丽华[4]、刘勐[12]、林毅红[13]、彭冬梅[14]等均探讨了不同的数字化保护方法、工具在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护中的应用,对黎族传统纺染织工艺、甘肃“花儿”艺术、剪纸艺术等非遗数字化保护平台建设进行了研究和评价。

(2)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存机制研究。国内外非遗视觉资源收藏机构都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整理、获取、组织、处理和展示其丰富的非遗资源,从而确保了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长期保存和多元化展示成为其重要的研究主题。从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存研究现状来看,当前主要研究重心集中在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存的元数据技术和方法方面。如Athanasios等[15]就非遗视觉资源数学建模与元数据集成问题进行了研究;Noriko等[16]分析了异构非遗视觉资源(如戏曲、舞蹈、建筑、绘画等)在线获取的元数据方法;Regina等[17]对非遗视觉资源元数据格式、标准与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

(3)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服务研究。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数字影像扫描与传感、三维数字建模、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可视化等技术的发展,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建设项目逐渐具备了多元化、嵌入式、协作化的知识服务与可视化共享功能,尤其是与视觉资源整合、开放式文化教育、自主交互式工具有机结合起来后,极大地推动了非遗视觉资源的数字化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

3 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的获取、组织与描述方法研究

3.1 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新问题

在大数据环境下,海量、异构的非遗视觉资源内容中,包含了对复杂、多元化的客观物理类非遗资源的多角度、全方位的映射与表达,可以让人们体验到更加客观、真实、全面的非遗视觉资源展示与感知,从而为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护与服务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撑,有效推动非遗的全面保护与活态传承,促进非遗客观物理空间与虚拟服务世界的有机融合。这些非遗视觉资源是来源于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彼此之间蕴含着密切的、复杂的时空关联关系,通过对非遗视觉资源的这些时空关联信息的分析、处理和整合,就可以清晰地组织、描述和可视化展示非遗保护、传承与服务的时空变迁。通过对非遗视觉大数据资源的动态挖掘、深度学习和实时分析,使得许多与人类认知相契合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服务的工具、技术和平台也层出不穷,如王蒙等[18]基于主题图理论和方法,以京剧与昆曲为例,建立了非遗信息资源主题图模型;陈路遥等[19]以“歌仔戏”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的非遗信息资源的组织方法与可视化展示技术。

一方面,由于视觉大数据资源因其自身特性,对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护的有序化传播、系统化整合、集约化管理、有效组织与描述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与传统非遗资源相比,非遗视觉大数据资源除了具有时空信息复杂、语义关联多样化、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等特点之外,还具有数据规模庞大、动态变化性、无序性、实时性等特征,使得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的分析和处理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另一方面,由于非遗视觉资源的来源具有不确定性、异构性和时空关联性,视觉资源本身也不易组织和整合,因此,如何进行视觉资源的高效获取、组织和描述也是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基础性问题。同时,随着非遗规模与类型的逐渐发展和壮大,非遗视觉资源的规模和种类也在不断增长,尤其在“互联网+”时代,三元空间融合下的非遗数字化保护体系在不断产生着无数的非遗视觉资源,只有对其所蕴含的内容进行有效获取与组织、深度理解与结构化描述,才有可能实现对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的深度分析和有效利用。

因此,大数据环境下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需要从非遗视觉资源的获取、组织、理解和结构化描述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

3.2 非遗视觉资源的获取与组织方法

非遗资源由于其生存环境、分类方法与传承方式的不同,使得非遗视觉资源的类型特征、处理手段、处理技术与保存方法等也会有一定区别,这些差异使其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存在形式是异构无序、动态变化、时空关联的,且与之相关的视觉资源的生成与也是动态无序的。每一项非遗数字化过程都需要对相关主题信息、繁杂异构信息与隐含关联关系等进行处理。此外,现有非遗视觉资源分析与处理都是基于文本标注的,且以人工标注为主,但传统的人工标注方法在大数据环境下,存在着标注精确性低、时间和人力成本高、分析和处理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如何方便快捷地获取与组织非遗视觉资源,是大数据环境下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键问题,而对大规模无关非遗视觉资源的分析、过滤、清洗以及对海量非遗视觉资源的高效组织也是非遗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核心问题。

在整个非遗视觉资源获取与组织流程(见图1)中,视觉资源过滤是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获取与分析的关键环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轮廓特征点的非遗视觉资源整合体系,采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层面对获取到的海量非遗视觉资源进行层次过滤、清洗,其中主要的过滤与清洗方法有三种:一是基于显著特征点的非遗视觉资源复杂性过滤,主要用于过滤、清洗掉高度复杂的非遗主体的背景视觉信息。该方法首先检测出非遗视觉对象的显著性区域,通过标识非遗主体的显著性区域,对所有非遗视觉对象进行区域分割,并对区域划分出的高显著区域附近一定阀值区域范围内的所有划分区域数量进行计算,选择其中划分区域数低于设定阀值的区域作为非遗主体的背景区域,并保留下来[20];二是基于轮廓特征点的非遗视觉资源相似性过滤,主要用于甄选出与特定几何轮廓一致的非遗视觉资源。在经过第一种过滤清洗方法之后,获取到带有简单背景区域的非遗视觉资源,得到符合下一操作要求的过滤清洗效果,在此基础上,对预先设定的分割边界与待识别非遗视觉资源轮廓特征点所构成的几何区域进行一致性检测和评估,并计算得出一致性值,取其中一致性值最高的作为轮廓相似性视觉对象;三是基于内容的非遗视觉资源过滤,主要利用设定的多种标注信息进行非遗视觉资源内容过滤,在前面两轮过滤清洗后获得的非遗视觉资源集合中,将无法提供普适性表象特性的视觉信息过滤清洗掉。如以广西瑶族长鼓为例,经过以上三种过滤方法的反复执行,就能从海量、动态变化、异构无序的“视觉资源海洋”中获取到符合要求的非遗视觉资源。

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人都拥有绘画技能而能手绘出自己希望搜索到的非遗,但几乎人人都能够手绘出自己希望搜索到的非遗轮廓的几何模型(如三角形、圆形、线条等)。简单几何模型是客观物理世界信息化的基础组成元素,现实世界中所有客观物质在转化成视觉效果(如绘画、设计图等)时,都能通过无数简单几何模型有机组合后,展示在人们视觉中,非遗亦不例外。因此,手绘简单几何模型的有机组合是人们展示灵感和构思创意最有效、最自然的手段和方法,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规划、工业设计、美术等领域。通过简单的手绘几何模型就能够帮助人们将心中正在想、或转载构思的非遗主体转化成具有真实感的粗放型视觉效果,这种粗粒度非遗主体轮廓可成为人们与非遗视觉资源整合平台之间实时交互的一种桥梁。事实上,借助于大数据环境下视觉资源的分析、获取、组织和描述方法而形成的非遗视觉资源数据集,基于粗粒度非遗主体轮廓的视觉搜索模式正逐渐走入人们生活中。

以广西乡村彩调为例(见图3),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整合平台提供的视觉搜索有两个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一是非遗视觉资源的交互与融合搜索。人们只需在非遗视觉资源整合平台中选择所需要检索的非遗类别,并勾画出待检索非遗的大致轮廓,平台就可直接根据待检索非遗主体轮廓,自动对非遗主体轮廓执行轮廓匹配算法,在设定的非遗类别中检索符合要求的非遗视觉资源,并根据非遗主体轮廓在检索区域的相对位置、相对大小和组合关系将轮廓组合在一起。然后,平台根据视觉融合技术将检索出来的视觉资源进行完美融合,形成一幅全新的非遗视觉资源;二是非遗视觉资源的内容搜索。人们在非遗视觉资源整合平台中选择待检索非遗的类别,并勾画出待检索非遗几何轮廓,平台自动对非遗主体轮廓执行轮廓匹配算法,检索得出与该轮廓相似的非遗视觉资源列表。

4.2 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的交互模式

从国内外已有研究来看,传统基于文本标注的视觉搜索模式尽管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仍有不少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而对于视觉资源的深度交互与实时编辑问题却极少有研究者涉及,尤其是对非遗视觉资源的交互编辑问题的研究几乎为零。

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深度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相关算法的逐步完善,视觉资源的深度交互与实时编辑问题已成为热点课题。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利用过程,可采取基于视觉资源融合的方法来实现非遗视觉资源的交互编辑相关功能。具体过程为:给出一个待编辑的非遗视觉资源以及预设定的目标尺寸,在非遗视觉资源知识库中,检索得出一幅设定符合条件的新的非遗视觉资源,将二者有机融合形成一幅更大的视觉资源。这个算法执行的难点在于:一是如何找到符合条件的视觉资源;二是如何保证检索得到的视觉资源与原视觉资源进行有机融合。

本文曾提出基于局部区域特征和非遗主体轮廓结构的视觉描述网络这一方法,借助于该描述方法可实现相应的关联视觉资源的有机融合。首先,设定一个非遗视觉资源为待检索对象,同时,设定其交互编辑的目标尺寸与待融合方法;然后,非遗视觉资源整合平台可根据所提供的视觉搜索功能与相关算法,在非遗视觉资源数据集中检索得到最为合适的视觉资源列表,作为候选内容;接着,对候选资源与待处理非遗视觉资源的轮廓结构、局部特征和主体内容进行一致性、相似性评估,选出待融合的视觉资源;最后,采取局部区域特征融合和边界区域平滑过渡方法,对候选视觉资源进行局部融合和全局变换,使其与待处理非遗视觉资源边界部分进行曲线平滑过渡,并采取视觉融合技术和区域分割方法对二者进行处理[28]。

5 结论与展望

在我国文化发展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下,非遗数字化保护事业如何贯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重大指导性文件精神,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获得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理论、实践研究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非遗数字化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大数据、视觉搜索与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的冲击下,势必会给非遗原来赖以生存的原生态空间带来巨大的威胁,导致非遗保护工作受到巨大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毫无疑问,合理运用大数据、虚拟现实和视觉搜索等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非遗数字化保护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文本、图像、音视频和3D模型等视觉资源逐渐成为非遗数字资源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如何高效地分析和利用已有的和即将获取到的非遗视觉大数据资源,将非遗视觉大数据资源转化成知识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技术瓶颈。尤其是未来十年,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的积极推动下,我国非遗视觉资源的数据规模和类型将快速增长,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快速发展,开展大数据环境下非遗视觉资源的获取、组织和描述方法的研究,以为突破这一技术瓶颈提供有效的方法。因此,重视非遗视觉资源分析与利用的研究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谈国新,孙传明.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179-184.

[2] 谭必勇,张莹.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4):7-11.

[3] 宋俊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J].文化遗产,2015(2):1-8,157.

[4] 宋丽华,李万社,董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知识整合平台建设[J].图书馆杂志,2015,34(1):73-81.

[5] 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J].文化遗产,2015(1):1-10,157.

[6] 张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媒介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10):20-23.

[7] Cheng Yang,Shouqian Sun,Caiqiang Xu.Recovery of Cultural Activity for Digital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Proceeding of the 6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2006:10337-10341.

[8] 余日季.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4.

[9] Massimiliano Pieraccini,Gabriele Guidi,Carlo Atzeni.3D digitizing of cultural heritage[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1,

2(1): 63-70.

[10] 夏立新,白阳,孙晶琼.基于关联标签的非遗图片资源主题发现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22-29.

[11] 程秀峰,毕崇武,李成龙.基于SNA的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隐性知识关联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30-36.

[12] 刘勐,胡文静.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数字化探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10):99-101.

[13] 林毅红.基于数字化技术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工艺为例[J].民族艺术研究,2011(5):116-121.

[14] 彭冬梅.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15] Athanasios D.S,Ipek I.A.Metadatabased heritage sites modeling with e-learning functionality[J].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9,10(2):296-312.

[16] Noriko K,Jun A.Cultural Heritage Online:Information Access across Heterogeneous Cultural Heritage inJapan[C/OL]. [2016-01-20].http://kc.tsukuba.ac.jp/dlkc/e-proceedings/papers/dlkc04pp136.pdf.

[17] Regina Varnie.-Janssen.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与书目存取方法和组织:立陶宛的解决之道[J/OL].[2016-03-08].http:///newtsgj/iflaygt/gjtlzwyyzx/tlzlby/201011/P020101130493555274507.pdf.

[18] 王蒙,许鑫.主题图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组织中的应用研究――以京剧、昆曲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4):15-21.

[19] 陈路遥,许鑫.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及演化分析――以两岸同源“歌仔戏”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 2015,59(14): 22-30.

[20] 周莺,张基宏,梁永生,等.基于视觉运动特性的视频时空显著性区域提取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5,42(11):118-121.

[21] 欧阳军林,刘建勋,曹步清.基于LBSVM机器学习的相关反馈图像检索[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2):112-115.

[22] Wang X J,Zhang L,Liu M,et al.Arista-image search to annotation on billions of web photos[C].Proceedings of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San Francisco,2010:2987-2994.

[23] Wang X J,Xu Z,Zhang L,et al.Towards indexing representative images on the web[C].Proceedings of AC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Naran,2012:1229-1238.

[24] Huang S S,Shamir A,Shen C H,et al.Qualitative Organization of Collections of Shapes via Quartet Analysis[J].ACM Transactions on Graphics,2013,32(4): 1-10.

[25] 段凌宇,黄铁军,Alex CK,等.移动视觉搜索技术瓶颈与挑战[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2,8(12):8-15.

[26] 陈东,王波,席耀一,等.基于邻居向量的近似子图匹配[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4,35(11):4027-4033.

[27] 张磊.大规模互联网图像检索与模式挖掘[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3,43(12):1641-1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