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民健身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民健身概念范文1
摘 要 对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阻滞因素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经对大学生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现状深入调查,从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内部和外部的阻滞因素进行结果分析,发现在所有阻滞因素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内部阻滞因素中大学生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认知不足,并以此提出相关建议以提高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质量,推动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大学生 全民健身 志愿服务 阻滞因素
本文对南京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体育社团的负责人和部分体育部教师进行访谈,同时对南京理工大学在校大学生分发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共发放120份,回收118份,回收率98.3%,其中有效问卷115份,有效率95.8%。通过对所获数据整理、分析对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情况初步了解,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阻滞因素提供依据。 一、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阻滞因素分析相关概念界定
《通知》中指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为目的,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公益性活动”[1],从这开始将志愿服务的理念和做法引入到全面健身的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在不追求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自愿贡献个人的专业知识、精力、技能,去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为推动社会进步而提供的服务[2]。
本文将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概念定义为:以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为主体,体育活动爱好者、体育骨干和体育积极分子共同组成的集合群体,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为目的,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以社区、工厂、企业和乡村为具体服务点,自愿、无偿地提供运动技能传授、健身指导、群体活动组织管理等服务的公益性活动。 二、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内部阻滞因素分析
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内部阻滞因素,是指由于大学生个人自身某一方面存在问题,对志愿服务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起了消极的作用。主要包括认知、动机、参与意愿三个方面存在的不足。 (一)大学生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认知不足
调查南京理工大学115名大学生数据分析显示,认为志愿服务是道德美德、崇高精神的体现(占35.6%)、社会实践活动(占34.8%)、社会责任(占18.3%)。总的来说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正确,但有10.4%的人认为志愿服务就是提供免费劳动力,这也说明有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行为的认识不够,存在偏差。“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灵魂,但是高校并没有很好的促进大学生“以志愿服务为荣”氛围形成,志愿精神在大学生志愿服务中显得十分空洞,大学生无法切身感受到“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内涵。 (二)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动机多样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主要的还是想帮助他人(28.6%)、增加社会经验(18.3%)和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14.8%),可知很多大学生是将锻炼自己与奉献社会联系在一起,其中,多以帮助他人为前提;此外,觉得好玩,想接触新鲜事物占到7.0%,这部分学生是以自己开心满足好奇心为目的参与其中,纯粹是奉献精神的很少,不过这种比例很小,并非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主流。 (三)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参与意愿尚可,但参与不足
有了参与意愿,才会参加志愿服务。经调查有87.8%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但是实际参与过的大学生只占24.3%,所调查的115名大学生中只占28人,可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在高校可开发的人力资源还有很大潜力。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流动性比较大,队伍不稳定,加上大学生对全民健身认识不足,这一领域的志愿服务涉及不多,在其他志愿服务中有涉及全民健身的内容,参与不足。应加强全民健身领域在学校的宣传力度,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中来。
以上三个方面的存在问题是有联系的,归根到底还是大学生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认知不足,志愿精神匮乏所致。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靠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从内心改造自身。 三、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外部阻滞因素分析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对其机制的管理,本文主要从组织管理、评估检查、表彰激励、保障四个方面的阻滞因素进行分析。
大学生志愿者招募是整个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关系着志愿者队伍质量的整体水平。调查得知在招募过程中,志愿服务组织缺乏细致的招募规划,使得招募数量不稳定;招募方式以公开招募,个人申请为主,缺乏目的性强、更专业性的定向招募。在招募信息渠道中,所属组织安排的人数比例达到42.6%,组织多数是从组织内部招募或直接安排自己觉得能胜任的学生,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
志愿者的素质是确保服务质量的关键。因此,对志愿者进行提高素质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在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之前参加过培训的71人,占总人数的61.7%;没有参加培训的44人,占38.3%。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基本理论(志愿服务基本知识)、专业技能、社会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安全保护措施以及服务中的注意事项6项内容。绝大部分人并没有得到长期系统的培训,无法满足志愿服务的实际需要,对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素质和改善志愿服务的水平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大学生志愿者注册,主要依据其参加培训通过理论考试资格和参与志愿服务次数的实践考核,向符合要求的大学生志愿者颁发毕业证书,取得注册资格,却不能如实反映志愿者的服务质量。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大学生群体是发展我国全民健身事业重要的人力资源,发展潜力巨大,正确引导他们参与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推动全民健身事业深入发展的有效途径。
2.大学生在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中,自身存在三个方面的阻滞因素,其中对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认知不够,存在偏差;参与动机多样、纯粹奉献精神很少;参与意愿尚可,但因没时间、没兴趣等参与不足。
3.大学生在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中,外部存在四个方面的阻滞因素,大学生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机制不规范,缺乏专门负责的组织协调机构;志愿者招募不公平,管理培训志愿者不到位;评估检查机制不完善,没有工作绩效评估制度,活动流于形式,对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监管不力;激励表彰机制不科学;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法律法规对志愿者权益的保障,经费来源渠道少且匮乏,未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建议
1.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从内心改造自身,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格结构;提高志愿服务中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以保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长期化,专业化的开展。
2.志愿服务组织要建立高效顺畅的大学生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志愿服务工作流程,规范志愿者招募、培训、注册体系,加大志愿服务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完善表彰完善评估检查机制,要逐级检查监督,提高大学生志愿者自身服务质量和效果;完善激励表彰机制,注重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多重需求;建立完善有效的资金收集机制,加强大学生志愿组织与民间基金会、慈善团体的合作。
3.政府完善对于志愿服务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建立统一的法律法规保障;在社会管理中来充当大学生志愿者团体中的组织协调角色,加强志愿者组织之间的沟通与配合,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机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工作方案》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Z].2010.12.1.
全民健身概念范文2
摘 要 本文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体系的发展路径,满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需求,目的是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最终确立提供建议与意见。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全民健身 服务体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环鄱区)作为江西经济文化发展的引擎,在此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对增强环鄱区人民群众的体质、丰富人民娱乐文化及提高全省人民身体健康水平起积极作用。查阅大量文献发现当前江西省全民公共体育服务系统尚不成熟、组织机构缺失、民众健身意识差、人均健身途径较少等问题。下面对环鄱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探讨研究,找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不足并提出创新性对策,能对提高江西省民众体质贡献微薄之力。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状分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我国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占江西省总面积30%,人口4456万人占江西省总人口50%。环鄱区市县比为1:12.6,县乡镇农村地区占主要成分城乡差异较大。但江西省体育人口却不足33%,无完善的工作评价体系、数据统计体系,可见在环鄱区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对增强全民体质和发展体育人口起核心作用。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剖析
(一)体育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是城乡发展不均,区域差异较大
我国基尼系数从改革开放初期的0.16上升到0.47,处于贫富差距警戒线。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环鄱区市县比为1:12.6,县乡村占主体地位,城乡贫富差距日益显现。其中县乡镇农村群众早上基本无参与晨练习惯且健身路径缺乏有些甚至被村民私自毁坏拆除。民众晚上以散步为主,运动量小起不到健身效果。部分乡镇也无部门是专门管理体育运动,只有少数体育运动由村干部自发组织,因此政府主导部门未起带头作用。
(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领导机构不健全,管理层次单一
经调查走访发现环鄱区各地全民健身管理机构偏少,除南昌市外其他市县只依靠当地体育局和体育协会组织群众健身活动。而上级主管部门仅仅下发文件组织体育活动,地方机构只向民众传达文件精神而不落实具体内容,直接降低民众的体育参与热情。县镇农村更是只负责传达地方主管部门的方针政策,缺乏科学指导。
(三)地方性全民健身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影响
江西省城镇居民体育人口比例23.32%,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近期公布我国体育人口33.9%,可见江西省体育人口还处于全国下等水平。政府主管部门对全民健身重视程度也不够,未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大众健身意识淡薄尤其是乡镇农村地区,把劳作当体育、有钱人搞体育、运动浪费时间等观念强,直接导致农村体育人口偏低,明显少于城市体育人口。而农村地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与当地人口数比值低,民众有健身意愿但得不到科学指导,社会体育指导员极其缺乏。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构路径
(一)加强全民健身领导队伍建设,根据自身特点构建环鄱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层次上以南昌、鹰潭、景德镇3市构建城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城镇居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其下可分为社区级、街道级健身服务体系以家庭体育为发展落脚点。再之下可分为乡镇级、村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立农村体育协会,健全农村体育组织网络使之层次分明管理有序。城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并在《江西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框架下以江西省体育总局为依托指导人民群众体育健身。
(二)丰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内容完善其功能系统、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
内容上可以健身场馆设施、健身组织活动、信息统计、健身指导志愿服务、评价回馈为五大系统,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指导下五大系统紧密联系,协调配合直接为大众体育健身服务。农村按村级人口数比例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定期指导群众体育健身。发动在校大学生、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师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系统中来,立足基层为环鄱区群民健身服务。
四、结论与建议
目前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层次尚不清晰,体育机构有所缺失,同时未完善地方法律法规的保护与支持,城乡发展差异使体育公共服务水平不均。其次财政资金投入、媒体舆论宣传、体育场地设施、民众健身意识和专业性等方面是影响全面构建环鄱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主要因素。依据科学性、可操作性原则环鄱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路径建设以城市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为两大主体,又分各级别健身服务体系。体系下设立健身场馆设施、健身组织活动、信息统计、健身指导志愿服务、评价回馈五大系统并根据本地区特点增加财政投资、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提高专业指导等有针对性的利用该系统为环鄱区群众公共体育健身服务。
参考文献:
[1] 全民健身计划[N].中国体育报.2011-02-25(004).
[2] 黎晋添.地方全民健身法规建设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41).
全民健身概念范文3
论文摘要本研究界定了终身体育社会保津体系的概念,并对上海市居民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构建,认为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应包括:体制保阵、制度保阵、人口保障、资源保阵和服务保阵五个方面的内容。另外本文还分别对终身体育保津体系的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目的在于推进上海市全面小康社会和健康城市的建设;为上海市居民创建科学、文明、健康的城市体育生活环境;帮助上海市居民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从而提高上海市居民的健康水平。
2006年11月8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年一2010年)》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2007年3月13日,上海市体育局制定的《上海市体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上海市体育事业目标之一是构建并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冈。本研究以此为背景,根据上海市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实际情况,从终身体育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上海市居民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将有利于上海市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的构建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的提出
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障法》,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保障”概念。1952年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首次在世界范围使用“社会保障”概念。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社会保障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目前,理论界对社会保障的一般定义为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换言之,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保障国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的系统,是由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军人保障以及各种具有互助共济功能的社会化保障机制共同编织成的“社会安全网’,团。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各个有机组成部分所构成的整体。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的整个过程中所进行的身体锻炼和接受的体育教育。终身体育与全民健身概念的提出目的都是要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但两者的角度不一样:“全民健身”概念强调“全民”也就是强调要所有人参与,但参与者并不一定能坚持这个行为。而“终身体育”强调的是个体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的体育行为的延续,参与者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整个过程一直坚持体育的行为。本研究依据社会学、体育学、人口学、保健学以及终身体育与社会保障体系相关理论提出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的定义,既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在现有体育资源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政府提供经济、法律、财政、行政支持,组织、协调各级部门形成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供给机制,保障全体国民都能享有平等的参与基本体育服务的机会,使全体国民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保障系统。
2上海市居民终身体育杜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2007年5月,上海市政府批准了《上海市体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在群众体育方面要构建并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的目标。本研究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健身计划、落实终身体育阶段任务、建设健康城市为目标,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构建了上海市居民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见图1)。本
研究所称的居民,包含本市居住及在本市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其他人员。
上海市市民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本研究还只对其做了初步设想。争取达成以下目标:第一是促进终身体育人口增长;第二是完善终身体育保障制度;第三是配备基本体育资源;第四是提供全方位终身体育服务。
2.1终身体育体制保障
管理体制是管理机构设置、权限划分、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和。是实现体育目标的组织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总则规定国务院体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体育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管理体育工作。从已有研究可知,上海市群众体育的开展主要分成以下几大组织:一是教育系统下的学校体育;二是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体育主管部门开展的单位;三是各居民小区开展的社区体育;四是各社会办经营性体育类俱乐部、协会开展的体育活动。各组织之间相互独立,平时各属其主管单位管理,分别开展各组织的体育活动。虽然现在已提倡开放学校体育设施等手段来缓解群众体育资源不足等问题,但由于各组织分属不同系统,属于不同单位管理,因此很难协调,也很难真正发挥各组织的体育优势。本研究按照上海市居民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根据终身体育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上海市居民终身体育“三区联动”管理体制,即将学区、园区、社区三部门的体育资源进行整合,在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市体育总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配合,发挥各组织的优势,让现在的体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缓解现阶段我市体育资源不足的现状。例如: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师的作用,让其在课余深人社区进行体育指导,指导市民科学健身等。这一管理体制的构建将有利于发挥各区的体育优势,充分挖掘上海市开展终身体育各项运动的潜能,使上海市居民的终身体育活动更科学化、多样化,娱乐化。
2.2终身体育制度保阵
规章制度是是党和国家在体育方面的策略、措施和办法,决定在体育领域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是解决问题、发展体育的对策,规定与指导着体育的发展方向。本研究从体现社会保障制度对象的全民性出发,提出可在我市已有体育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出台终身体育援助制度、终身体育福利制度,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提议颁布《终身体育法》,以增强现有体育法律法规对终身体育的扶持、引导力度,真正实现对上海市市民终身体育的全覆盖。体育援助概念来源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救助。体育援助制度是指国家与社会通过制定规章制度,通过一系列措施,长期、持续的向贫困人群和特殊人群通过发放现金、发放物质、提供服务等援助措施保障这一部分人群体育需求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体育福利概念来源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社会福利。体育福利制度是国家与社会通过规章制度,在解决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基本体育需求的同时,通过发放补贴、提供设施、提供服务等福利措施,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多方面的体育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些制度和法规的建立将有助于将一些因经济状况不允许等其它原因导致不能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具备同等参加基本体育服务的机会。如:爱立信中国公司考虑到员工工作的时间比较长、工作压力比较大,为了鼓励他们去锻炼、去运动,爱立信在北京的员工每年可获得5000元的体育补贴。
2.3终身体育人口保阵
2007年5月,上海市政府批准了《上海市体育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上海要构建并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经常性参加体育健身的人口占到全市人口的50%。现代医学把体育运动作为预防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施,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缺少运动地健康的威胁。但统计表明大多数人没有进行足够的运动来保证身心健康,来自世界各地的关于健康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出惊人的一致:缺乏运动或处于类似情况的成年人约占人口总数的60%-85%。国家体育总局2000年的调查结果中指出“大多数人口进人青年时期后中断体育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并出现逐渐加剧的趋势。《全民健身计划》形成的良好态势是否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参与体育锻炼的个人是否能够长久地坚持。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形成的良好势态可持续地发展下去,本研究根据锻炼坚持理论,建议从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学习终身体育知识;培训终身体育技术技能等方面着手,保障我市终身体育人口的增长。如:通过杂志、图书、电视、网络等途径来获取最新的体育知识,满足居民们不断变化的提高的体育知识需求;在各体育网站和各健身苑点的体育健身杂志、宣传栏可分专题解决人们在终身体育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针对终身体育各阶段人群在体育与健身问题上的误区,突出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手段,体质评价与医务监督等内容的体育理论知识育。
2.4终身体育资源保障
体育资源是开展体育运动的前提。终身体育开展所需资源主要包括人才、经费、设施三个方面的内容。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市现已建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机制。在经费来源方面,政府投资在上海市体育事业经费来源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切。在设施建设方面,近年来,上海市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从现在可查文献资料所得出的结论来看,上海市现在的体育资源还是不能满足构建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如:在体育人才方面到2006年,我市社会指导员与人口比例为1:12000,若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规定的每千人配备2-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上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存量与现实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研究提出本市体育局应联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成立上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质量,推动我国社体育指导员事业的进一步兴旺发达。在经费方面,尽管上海市体育主管部门积极开拓体育事业融资渠道、兴办体育产业,但所获得的经费用于终身体育开展的还是有限,在国家不能为终身体育增加更多的投资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向上海市全体居民收取终身体育保障费,动员社会力量投人终身体育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设施建设方面,可借鉴北京市朝阳区在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方面的做法与开发商签订《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协议书》,建立配套设施公示制度,建成后由政府统一收缴和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居住区配套体育设施建设管理新模式等种种措施来不断丰富我市终身体育资源,保障人民群众开展各项终身体育的需要。
2.5终身体育服务保障
终身体育服务是促进市民参与健身的重要方式。主要包括体育信息、体育指导、体育活动几个方面的内容。在体育信息服务方面,近几年在我市政府的重视下,体育公共信息服务取得了较大进展,体育公共信息服务的途径、内容都得到不断丰富。在终身体育指导服务方面,终身体育指导服务主要有运动技术指导、科学健身指导、体质监测指导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从指导形式上看主要有现场指导、教学培训指导、视频教学指导等。为了推进我市体育指导服务工作,我市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措施:如:推行公益性和职业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实行分类指导和体育教学服务、在社区建立社会体育指导站、在社区建立体质测试站、出版全民健身蓝皮书、通过网站公布全市居民体质监测数据等。在终身体育活动服务方面,终身体育活动到包括体育竞赛活动、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展示活动等内容。上海市全体居民在市委、市政府、市体育局正确领导下,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创办了倡导科学健身的“健康的身体、幸福的家庭、文明的上海”为主题的内容形式独具匠心的“社区健身大会”、“家庭健身电视大奖赛”、“活力健康跑”等全民健身推广活动。组织了白领健身大赛、里弄运动会、老年健身操等活动。推出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宣传周、世界500强在华企业职工健身大赛、长三角全民健身大联动等节庆活动,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年年有亮点”,受到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欢迎。
全民健身概念范文4
江苏的全民健身工作有着规划早、起步早、起点高、标准高等特色。在做好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做好自选动作是丰富内涵的关键所在。从顶层设计以及地方规划来看,在未来的五年计划里,江苏将在以下七大方面进行突破:
一是城乡一体化。苏北尽管与苏南在经济上有着较大差距,但在2015全国百强城市排名中,江苏十三个大市全部上榜,说明相对经济欠发达的苏北放在全国并不算差,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杜绝等、靠、要的旧思维。以宿迁埠子镇为例,该镇除了自身创办一些群众赛事活动之外,还主动申请市里的一些群众性赛事活动来镇里举办,与当地的赛事结合起来。
二是抓住县域体育。从专业角度来说,几乎覆盖了整个体育的内容。江苏的县域经济在全国出名,江苏的县域体育一旦形成突破,将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三是抓好“三个全覆盖”。即健身人群全覆盖、生命周期全覆盖、健身过程全覆盖。著名学者胡鞍钢教授指出:全民健身是国家战略的内涵所在。抓好全民健身的三个全覆盖,则是江苏全民健身工作的内涵所在。
四是城乡健身健康融合发展。江苏部分地区已先行一步,这部分地区属于先天基础较好。例如,药企众多的泰州已经提出要建设健康之城。事实上,江苏有这样的先天条件不仅仅是泰州,首家成立体育医院的常州、有着长寿之乡美誉的如皋、淮安的运动康复基地等都有健康概念。未来五年规划里,江苏各县力争打造健康服务中心,贯彻落实健身健康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体育惠民。
五是做好体育服务工作。众所周知,我国体育产业以体育制造业为主,约占70%以上,体育服务、体育消费连30%都不到。换句话说,体育产业要想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在产业结构上实现转型,即体育服务、体育消费要占据更多的份额。
六是体现体育文化内涵。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刚认为,文化是体育发展的魂魄和精气神,只有充分彰显文化属性,运动项目才能永续传承,体育精神才能自由飞舞。我们的体育文化体现在哪儿?如何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接受我们自己的体育文化?颜争鸣指出,除了自身挖掘打造体育文化之外,各地应该有载体和项目。例如在媒体开设专版专栏、相关论坛的打造、线上或线下各种博物馆的建立等。
全民健身概念范文5
关键词:德国; 体育俱乐部; 群众体育; 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G8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1-0064-05
Abstract:The present article introduced and discus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ass sports in German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club system and mass sports by literature review and interview survey. The analyses of an example of a sports club showed that the sports clubs are the essential element to ensure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The sports club system and the Sports for All’s activity can be facilitated by each other. The article is aim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example for the Sports for All’s development in China.
Key words: Germany; sports club; mass sports; sports for all
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体制在体育发达国家中很有代表性,自从1816年德国第一个体育俱乐部成立以来,经过将近200年的发展,至今在全德国范围内已经有9万多个体育俱乐部,会员2700多万人。这些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体育俱乐部在德国的体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德国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等各个方面都是建立在俱乐部体制的基础之上,尤其在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方面,德国的体育俱乐部更是发挥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在德国,“体育俱乐部会员”几乎成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代名词。
1 群众体育的概念
本文研究的是体育俱乐部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因此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群众体育指的是什么,在德国有没有与群众体育相同或相近的概念。群众体育是中国特有的一个体育概念,具有特殊性的含义及产生背景,近年来这个概念一直存在争议,其提法的准确性、分类的科学性等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质疑。但考虑到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无论在学术论文还是日常生活中,从体育主管部门到基层体育工作者都一直在使用群众体育这个词汇,而且本文的主要目的也不是探讨这个概念的合理性,因此在本文中还是延用传统的群众体育。
从概念上看,群众体育是“人民大众在余暇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1] 因此可以把群众体育理解为一个总概念,即把“特殊人群”(如专业运动员、学生和军人等)的体育行为(即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军队体育等)以外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都包括在内,这就是本文研究的群众体育的含义。
在德文中被译为群众体育的词汇是Breitensport,即“广泛开展的体育活动”的意思,原东德曾经使用Massensport和Volkssport这两个词汇,即“大众体育”的意思,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但实际上Breitensport虽然被译为群众体育,但和我国目前群众体育的含义并不相同,这不是翻译的错误,而是因为Breitensport这个词汇的内涵在70年代以后发生了变化。70年代以前,Breitensport曾经作为一个表示大众体育的总概念,就象我国目前群众体育的概念一样,但随着Freizeitsport(休闲体育)的发展,Breitensport的内涵越来越窄,70年代还作为和Freizeitsport并列的概念,而从80年代开始逐渐成为Freizeitsport的一个子概念。目前在德国Breitensport指的是“传统的、在体育俱乐部里进行的、有对抗性的、注重竞技性但同时带有业余性质和基层性质的体育运动行为。”[2] 根据这个定义,目前汉语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概念和词汇。
既然Freizeitsport已经取代了Breitensport成为一个总概念,那么德文的Freizeitsport和中文的休闲体育又是什么关系呢?经研究发现,尽管德文的Freizeitsport被翻译为休闲体育,但其含义和中文的休闲体育并不完全一样。目前,德文的Freizeitsport是一个总概念,《体育科学辞典》中把Freizeitsport描述为“在70年代的争议逐渐减弱以后,广义理解的Freizeitsport看来是一个最合适的总概念来描述体育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即经过两次全民健身活动(1959年和1970年)后形成的与竞技体育相对的独立的体育活动现象。Freizeitsport包括:日常体育、群众体育、康复体育、家庭体育、健身体育、健康体育、终身体育、娱乐体育、社会体育、度假体育等等。在国际上这种体育活动现象通常用“全民健身”(Sport für alle)来表示。”[2]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休闲体育还没有上升为一个总概念。在国内常见的对休闲体育的定义中,不管是从时间和活动的范畴、从情感体验的角度、从修养身心的角度来界定,还是用哲学的方法,从意义和价值的角度分析,都没有把休闲体育定义为与竞技体育相对的总概念。[3] 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被认为是交叉、重叠的关系。[4]
根据上面的分析,通常被翻译成群众体育的Breitensport实际上不是本文研究的对象,德文中与我国群众体育最接近的概念应该是被译为休闲体育的Freizeitsport。因此,本文研究的实际上是德国体育俱乐部与德国休闲体育的关系,但为了与我国的概念相一致,下文还是延用群众体育一词。
2 德国的群众体育
德国是群众体育活动开展最好的国家之一,这里不妨把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第一期工程结束后2000年底的一些数据和德国做一个简单的对比。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2000”的结果,我国的体育人口总数约为33,93%,但这个数字是把7至15岁的在校学生以及武装力量等人口作为当然体育人口来统计,而实际上,2000年我国16岁以上城乡居民参加过一次或一次以上体育活动的只占35%,[5] 换句话说,就是有65%的人一年当中连一次体育锻炼都没参加过。再看德国,2000年德国共有体育俱乐部8.8万个,会员268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32.63%。[6] 除此之外,据不同的民意调查机构的研究结果,大约有与俱乐部会员数量相当,即占总人口三分之一左右的德国人经常在商业性健身场所、德国体育联合会(DSB)管辖以外的组织机构中或个人进行体育锻炼活动,比如德国最流行的商业性锻炼场所是健身中心,2000年大约有430万人在6000个健身中心进行锻炼。[7] 因此,德国的体育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
另外,德国每年都要举办大量的群众性体育比赛或活动,最流行的是群众性的跑步活动。从每年1月1日的新年长跑活动到12月31日的除夕赛跑,从在街道上举办的5公里比赛到整个城市的马拉松赛跑,不论什么季节,不论在什么地方,德国人都可以享受到奔跑的乐趣。根据德国田径协会的统计,2005年德国共举办了各种规模的跑步活动3821项,参赛人数达到179.1万人,比上年增加了3.8%。[8]
3 群众体育的核心是体育俱乐部
德国的群众体育能够蓬勃开展,与很多因素有关。首先因为德国的社会和经济高度发达,德国的民众有时间、有需要、也有经济实力参加各种体育锻炼;其次政府对群众体育非常重视,分别在1959年和1970年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全民健身活动,并在60年代实施了“黄金计划”。除此之外,体育俱乐部的存在很好的支持和保证了群众体育的开展,下面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和分析体育俱乐部在群众体育中的作用,从而明确其核心地位。
3.1 体育俱乐部是参加锻炼的主要形式
在德国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有四种可能:(1)参加体育俱乐部,利用俱乐部的场地器材进行锻炼;(2)在非营利性的机构中,比如社区大学、培训机构、工会、教会、康复中心等提供的锻炼场所进行锻炼;(3)在商业性的体育场所中,如健身中心、舞蹈和健身操培训班、体育休闲公园等进行相应的健身活动;(4)无组织的体育锻炼,即自发的、个人或团体的锻炼行为,这种方式往往在免费的场地上进行,比如慢跑、北欧式行走(Nordic Walking)等等。[9]
这四种方式中参加体育俱乐部进行锻炼始终占多数,尽管近年来随着一些商业性锻炼场所比如健身中心的普及,体育俱乐部的核心地位受到了一定冲击,但从参与锻炼的人数来看,在俱乐部里围绕某个运动项目进行锻炼的还是这四种方式中最多的,而且体育俱乐部和会员数量都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因此加入体育俱乐部还是德国人目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形式。
具体到德国人参加的运动项目,足球和体操(含舞蹈和健美操)无论从俱乐部还是从会员数量上看都是最受德国人欢迎的项目,此外,网球、射击(含射箭)、田径、手球、马术、登山、运动垂钓、乒乓球、滑雪、游泳等十个项目是比较受德国人欢迎的项目。[6]
3.2 德国人参加体育俱乐部的主要原因
根据Klaus Heinemann的研究,除热爱体育的主观原因外,德国人比较热衷参加体育俱乐部有三个客观原因:[10]
首先,体育俱乐部的会费比较便宜。表1是Klaus Heinemann在1991年做的关于俱乐部会费的调查,从表1中可以看出,俱乐部规模不同,会员缴纳会费的数量也不相同,原西德地区俱乐部会费大致介于每年150~260马克之间,换算成欧元大约在75~130欧元,这对于税后月平均工资2000欧元左右的德国人来说,的确不算很贵。
其次,体育俱乐部的数量众多,几乎处处都有。德国的9万多个体育俱乐部分布在全国各地,尽管大城市中的体育俱乐部在规模、场地条件等方面更好一些,但城镇和农村中同样有相当数量的俱乐部存在,因此无论在什么地方,德国人都可以找到合适的俱乐部,从事自己喜爱的项目。而商业性体育场所大都集中在较大的城市,因此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第三,体育俱乐部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项目。目前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下属共有60个专项协会,每个专项协会都负责管理本项目的体育俱乐部,从最大的德国足协(2006年会员为635万)到最小的冰壶协会(2006年会员只有734人),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奥运会项目(33个)和非奥运会项目(27个)。[6] 而商业性的体育场所则主要局限于健身、舞蹈、保龄球等少数项目,因此体育俱乐部的吸引力要更大一些。
除了上述三个因素之外,根据笔者本人参加网球俱乐部的经历,还有两个原因使德国的体育俱乐部更具吸引力。一是锻炼时间灵活,只要在俱乐部场地开放的时间,会员可以随时使用,甚至不用提前预约,这个优势是非营利性的体育锻炼场所不具备的;另外就是俱乐部同时也是一个社交场所,俱乐部会员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锻炼完之后一同在俱乐部的酒吧喝酒聚会,在这个意义上体育俱乐部所起的作用已经超出了体育锻炼的范畴,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
3.3 体育俱乐部中促进锻炼的主要措施
德国的体育俱乐部都是以运动项目为中心建立的,其最主要作用就是俱乐部会员可以在俱乐部里进行相关项目的体育锻炼活动。根据笔者的亲身体验,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为了使会员达到最佳锻炼效果、保持最高的锻炼积极性,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概括起来就是“四个提供”:
3.3.1 提供场地、器材
德国的体育场馆众多,1992年统计的各类体育场馆数量已达到9万多个。[9] 这些场馆除了少量作为专业用途(比如职业队或奥林匹克基地)和商业用途之外,大部分都属于大众俱乐部或学校,而学校里的场馆一般晚上和节假日也借(租)给大众俱乐部使用。也就是说俱乐部的存在使国家投资修建的大部分场馆都能够对大众开放,只要交纳会费成为俱乐部的会员,就可以免费使用这些场馆。有的俱乐部甚至提供运动器材和消耗品,比如科隆的一家羽毛球俱乐部,学生身份的会员只需交纳100欧元会费,便可每周两次免费使用俱乐部的场地而且羽毛球都由俱乐部提供。
3.3.2 提供教练指导
德国的大众俱乐部里一般都有两个教练,一个负责成年人,一个负责青少年。这些教练以专职为主,也有兼职的,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俱乐部里的代表队,同时也为会员提供个人辅导。如果是专职的教练,这些训练和指导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但收费标准比商业体育场所低。教练的存在使俱乐部会员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得到了保证,大大提高了会员锻炼的积极性。
3.3.3 提供共同锻炼机会
很多德国人参加俱乐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找到志同道合的锻炼伙伴。无论个人项目还是集体项目,如果能和比较熟悉的人一起锻炼,都可以达到比较好的锻炼效果,而俱乐部恰恰能起到这个作用。首先俱乐部有固定的锻炼场所,其次俱乐部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会员互相认识,再有就是每个俱乐部都有自己的代表队参加各个级别的联赛,这些都可以增加会员之间的了解,小规模的俱乐部甚至就象一个大家庭,几乎所有的会员都互相认识,到俱乐部去锻炼就像回家一样,能够充分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
3.3.4 提供比赛机会
笔者在“德国体育联赛体系研究”一文中已经详细介绍了德国的职业和业余联赛体系。联赛制度对于俱乐部的发展非常重要,如果把体育俱乐部比喻成一个大家庭,那联赛制度就是使这个大家庭具有凝聚力的保证。作为代表队的成员,俱乐部会员都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他们对比赛的重视和投入程度不比专业运动员逊色,同时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对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因此,德国的俱乐部在可能的情况下,都会尽量多的组织本俱乐部代表队参加联赛,以达到最佳锻炼效果,更大程度的调动会员积极性。
3.4 全民健身活动与体育俱乐部的关系
德国曾经开展过两次大规模的全民健身活动,分别是是1959年开始的“Zweiter Weg des Sports”(运动的第二选择)和1970年开始的“Trimm-Aktion”(锻炼活动)。
60年代以前,德国的体育俱乐部中提供的体育活动主要是对抗性的竞技运动项目,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休闲体育的逐渐发展,为了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休闲体育,把锻炼重点从竞技运动项目转移到休闲体育上来,德国体育联合会(DSB)在1959年提出了“运动的第二选择”的口号,拉开了第一次大规模全民健身活动的序幕。这也被认为是德国现代群众体育的开端。[7]
同年,德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的下属组织德国奥林匹克协会提出了“Goldner Plan”(黄金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在德国范围内大量兴建体育场馆,以此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黄金计划的实施得到了联邦德国政府、议会和各党派的支持,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提高了修建体育场馆的经费预算,使德国体育场馆的数量在60年代和70年代大大增加,质量也得到提高。[11]
1970年德国开始实施第二次全民健身活动“Trimm-Aktion”(锻炼活动),主要通过宣传来改变民众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鼓励民众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开始之后,经过大规模、全方位的宣传,8个月以后活动的知晓度已经达到60%,31个月以后达到了93%。[2]
这两次全民健身活动都与体育俱乐部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通过“黄金计划”的投入,德国的体育场馆大大增加,为建立更多的体育俱乐部提供了物质条件;通过“Trimm-Aktion”的宣传,为俱乐部吸引更多的会员提供了舆论和文化条件。反过来由于体育俱乐部吸引了大量会员,使德国民众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因此,可以说体育俱乐部是两次全民健身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两次全民健身活动也大大促进了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德国体育俱乐部的会员数量从1959年的510万激增至1980年的1692万。[2]
4 大众体育俱乐部实例介绍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德国大众体育俱乐部的具体情况和其在群众体育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这里介绍一个具体的例子,即笔者参加了三年的“科隆蓝色--金色网球俱乐部”(K?lner Tennisgesellschaft Blau-Gold e.V.)。下文中的大部分资料来自俱乐部的官方网站(ktg-blau-gold.de)和俱乐部每年寄给会员的内部资料。
4.1 俱乐部概况
“科隆蓝色--金色网球俱乐部”成立于1954年,最初是一个只有2片场地的私人俱乐部,后来很快发展到8片场地。1973年,这个俱乐部成为一家注册俱乐部,同时保留了原来的名称。1981年科隆足球队的发言人成为俱乐部的主席,由于他的影响力使俱乐部的会员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的550多人,加上每年秋天举办“各界名人双打赛”,使“蓝色金色俱乐部”远近闻名。目前,“蓝色金色俱乐部”共有注册会员400人左右,室外8片红土网球场,无论会员人数还是场地数量都属于中等规模的俱乐部。俱乐部的宗旨是“让会员感受到自己是主人,并在此度过最主要的休闲时间,同时尽可能为会员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
4.2 工作人员
由于是中等偏小的俱乐部,因此整个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只有8名,其中兼职3名,正式雇用的工作人员1名,聘用教练2名,雇用的临时工2名,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8名工作人员有5名是兼职或半兼职,有2名是临时工,正式雇用的工作人员只有1名,这样就最大程度的节省了俱乐部的开支。
4.3 收支状况
表3是“蓝色金色俱乐部”2006年收支平衡表,这个收支表是俱乐部邮寄给会员的,以便所有会员都能了解俱乐部的收支情况,一方面可以监督俱乐部的工作,同时也能提高会员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表3可以看出,俱乐部最主要的收支来源是会员缴纳的会费,占到了总收入的69.1%,而支出则各方面比较平衡,教练费用、人工费用、维护费用和比赛活动费用是支出最多的四个方面。所有的支出中只有1,195欧元交给上级主管协会,占总支出的百分之一,而其余的99%都用在了会员身上。另外,俱乐部专门为少年儿童会员组织训练班,收入中的训练附加费和支出中的教练费用都与这项工作有关,对比这两个数字可以看出,俱乐部2006年从其它收入中为少年儿童训练班补贴了将近1万5千欧元。
表4是2006年和2007年会员会费标准的对比表,由于连续三年出现赤字(2006年193欧元,2005年3,046欧元,2004年3,268欧元),因此2007年的会费有所提高。
4.4 代表队
目前“蓝色金色俱乐部”共有17支代表队,分别在11个不同的组别(女子组、女子30岁组、女子40岁组、男子组、男子30岁组、男子40岁组、男子50组、少年男子组、少年女子组、儿童男子14岁组和儿童女子14岁组等)代表俱乐部参加5个不同级别的联赛(高级联赛、一级协会联赛、二级协会联赛、一级地区联赛和二级地区联赛等)。根据网球联赛的规则,每次参赛的人数在4~6名,报名人数则在10~15名左右,这样计算下来,俱乐部中有200多名,也就是超过一半的会员是代表队的成员,这些代表队的成员也构成了俱乐部会员的核心部分。
4.5 各项活动
表5是“蓝色金色俱乐部”2007年全年的活动计划安排,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日常锻炼、训练和联赛外,俱乐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从俱乐部内部的网球比赛到增进友谊的扑克大赛,从与老人院联欢到新年和圣诞节的酒会,可以说已经超出了网球,甚至超出了体育的范畴。这些活动是对俱乐部“让会员感受到自己是主人,并在此度过最主要的休闲时间”的最好体现。
5 结论与展望
根据以上对德国群众体育开展状况、群众体育与体育俱乐部关系的分析及对大众体育俱乐部的实例介绍,可以得出以下4个结论:
5.1 德国的群众体育很发达、全民健身活动开展非常普及。德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体育俱乐部的会员,经常在俱乐部中参加体育锻炼和比赛,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经常在商业体育场所或自发的进行身体锻炼。
5.2 大众体育俱乐部是保证德国群众体育开展的最基本要素。德国的大众体育俱乐部以其合理的收费、众多的数量以及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吸引了大多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民众加入进来。
5.3 德国大众体育俱乐部通过提供场地器材、提供教练指导、提供共同锻炼机会和提供比赛机会等措施来增加会员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效果,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加会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5.4 在德国开展的两次全民健身活动中对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从物质基础和文化宣传两个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体育俱乐部体制的存在也使全民健身活动的成功开展成为可能。
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正式开始实施。旨在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的“全民健身计划”,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的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国家体育总局采取了多项措施,期望锻炼身体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与日常习惯,这些措施中的一项就是建设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乡镇体育指导站。2005年,德国最早的体育俱乐部“汉堡1816体操俱乐部(HT16)”计划进入中国市场,在北京建立一个与德国类似的公益性的大众体育俱乐部。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希望本文介绍的德国的经验能尽快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出适合在中国开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群众体育锻炼机制,为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卢元镇. 高等学校教材《社会体育导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R•thing / Prohl u. a. (Hrsg.), Sportwissenschaftliches Lexikon, 7., v[AKo¨D]llig neu bearbeitete Auflage, 2003 (体育科学辞典第7版).
[3] 常朝阳. 五年来我国休闲体育研究状况的综述[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1).
[4] 徐佶. 新的体育视角:休闲体育兼论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社会体育的关系[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05).
[5] 卢元镇. 中国体育文化纵横谈[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6] DOSB, Bestandserhebung 2006 (德国奥林匹克体育联合会统计年表).
[7] Jürgen Dieckert / Christian Wopp, Handbuch Freizeitsport, 2002.
[8] DLV, Volkslauf Statistik 2005(德国田径协会群众性跑步活动统计年表).
[9] Hong-Nam Kim, Der deutsche Sportverein Modell für Süd-Korea?, 2002.
全民健身概念范文6
摘 要 全民健身计划制定及实施以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健身的重要性,但却忽略了健身的科学性、合理性,过度的健身运动不但起不到健身效果,反而会对身体造成损伤。本文以衢州市白云社区100名中老年人研究对象,调查结果显示多数锻炼者并不了解运动处方,应加强宣传。
关键词 衢州市 中老年全民健身 运动处方
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不断的增强了人们的健康意识,也促使人们改变传统的体育锻炼态度及观念,越来越多的群众积极的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特别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掀起了群众体育开展的热潮,有了政策的扶持,全民健身的氛围也逐渐形成。然而只有科学的合理的进行锻炼才会不断增强体质,改善身体机能,盲目的进行体育锻炼不但不会增强体质,反而会损伤身体。运动处方就是针对个人的身体状况和需要而制定的一种科学的定量化的周期性锻炼计划,是一种个体化的科学锻炼的运动程序[1]。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对衢州市中老年群众进行关于群众体育健身现状、运动处方的认识及使用等进行调查研究,希望运动处方健身模式在群众体育开展过程中得到推广和运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衢州市白云社区100名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笔者从CNKI及万方、维普等期刊数据库中搜集关于运动处方在群众体育健身中的运用相关文章50余篇,从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10余册为本课题的顺利完成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
笔者参考相关资料制定《衢州市中老年体育健身基本情况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基本的健身情况进行问卷调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情况
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经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对年龄的划分标准做出了新的规定。该规定将人的一生分为5个年龄段,即: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岁至59岁为中年人,60岁至74岁为年轻的老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
(二)衢州市中老年人健身现状的调查分析
1.衢州市中老年人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
态度是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倾向。体育锻炼态度也就是指人们在自身道德观和价值观基础上对体育锻炼的评价和体育锻炼行为的行为倾向。积极的锻炼态度会促使人们主动的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被调查者有着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这有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
2.衢州市中老年人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了解程度的调查
表3显示多数被调查者已经知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表明纲要已深入人心,但仍有25%的被调查者仍不了解,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3.衢州市中老年人体育健身目的的调查
4.衢州市中老年人对运动处方知晓度的调查
从调查结果显示,衢州市中老年人对运动处方知晓率较低,应加强科学健身的宣传力度。
三、衢州市中老年人体育健身运动处方的分析
(一)运动处方的概念
运动处方是进行健身活动的指导性条款。它是根据参加活动者的体适能水平和健康状况以处方形式确定其活动强度、时间、频率和活动方式,这如同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病况开出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用量的处方一样[2]。
(二)运动处方的分类
运动处方的基本分类方法是按照运动处方内容分类,可将运动处方分为单一运动处方和多项运动处方。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很多运动处方的变式。
(三)运动处方制定的原则
1.个体化原则
运动处方根据个人的体质水平设计的,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取得成效,千万不可盲目攀比,也不要逞强而使自己的运动量超出力所能及的范围。
2.循序渐进原则
运动处方应以最适运动强度为依据,循序渐进增加负荷,使运动强度既产生足够刺激,又力所能及。
3.自我评估
运动处方是渐进式的。每一个阶段要完成的任务,实际上就是一个阶段目标,学会自我评估是向下一阶段迈进的最有效手段。
4.充分考虑气候条件
四、结论与建议
(一)衢州市中老年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有非常明确的目的,但在运动健身的科学性的了解上程度不高,应在社区体育开展过程中加大科学健身的宣传力度。
(二)应关注中老年人常发疾病,有针对性地提出健身方案,指导中老年人有效地进行科学健身活动。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衢州学院2011年度校级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KRY111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