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粮食生产形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粮食生产形势范文1
一、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影响,粮食种植规模总体趋于减少的局面难以扭转
根据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我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506亿亩,减少至2011年的18.248亿亩,减少了1.258亿亩,年均减少838.9万亩。尽管随着耕地资源保护与后备耕地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近几年耕地净减少幅度明显下降,但2011年全国耕地面积仍然净减少了49万亩。未来20年,仍然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铁路和公路建设与生态建设也仍处于大发展时期,耕地非农占用问题难以控制,加之农业结构调整,未来粮食作物种植规模总体趋于减少的局面难以扭转。
二、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面临林业的冲击
过去,人们一谈到生态环境问题,必会谈到毁林造田,可以说毁林造田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近些年的农林关系几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种植业冲击林业,转变为现在的林业冲击种植业。即从开荒种地,转变为退耕造林。尽管个别地方还存在毁林开垦的现象,但从整体看,我国已步入林业冲击种植业的时代。
林业冲击种植业的动力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地方政府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大搞植树绿化,推动了退耕造林;二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地方产业结构的变革,鼓励发展速生原料林与林产加工业,推动了退耕造林;三是林业部门为了推动现代林业的发展,利用农田造林;四是农民为了降低土地投入成本,尤其是为了能够全时进城打工增收,推动了退耕造林。
在我国西南地区,尽管退耕还林地以陡坡地为主,但平缓耕地与梯田(地)还林的现象处处可见。在我国中东部粮食主产区的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河北、山东到处可以看到由粮田变成的速生原料林。
从发展现代林业、发展地方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以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角度出发,将农田改为速生林地是合理的。然而,从国家食物安全,尤其是粮食安全角度考虑,则令人担忧。
三、耕地流转的非粮化问题突出,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威胁
实现耕地规模化经营,是提高土地与劳动生产效率与效益、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出路,而耕地流转是实现耕地规模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所以,在全国范围内促进耕地流转是大势所趋。然而,从全国各地耕地流转后的去向看,耕地流转的非粮化问题非常突出,尤其是农户对协会和农户对企业的流转,很多耕地走向了“非粮化”,特别是经济较发达地区耕地流转后的“非粮化”倾向更为突出。如浙江嘉兴市1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通过流转获得的耕地全部用于非粮食产业;成都市只有不足1/5的流转耕地在种植粮食和油料作物。
基于2009年对浙江、河北两省6个典型县24个村的356个农户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农户原有的耕地主要是基本粮田,其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比重在80%以上;而流转后的耕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比重不足25%。
从局部来看,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企业获得了利润,农民增加了收入,地方财政得到了充实。但从全国看,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现象长期下去,必将危及我国的粮食安全。
四、北粮南运已呈常态,水资源短缺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趋突出
我国粮食生产的重心持续北移,北方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的比重从1982年的49.1%上升至2011年的55.3%;北方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从1982年的37.8%上升至2011年的55.6%。
我国粮食生产这种南、北方格局的变化,应该说是南、北方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影响的结果,也是因为北方的光温条件更适宜于籽粒作物生长发育的结果。但是北方缺水,发展粮食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水资源短缺对粮食生产的制约日趋突出。为此,必须在北方粮食生产比较优势明显与北方水资源短缺之间做出抉择。最为有效的举措,就是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设施,缓解水资源短缺对粮食生产的约束,使北方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得到发挥。
五、依靠提高单产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并且增产幅度趋于缩小
粮食总产量的多少取决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粮食作物单产。受我国耕地总面积不断减少的制约,我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总体上呈减少之势,未来增加粮食总产量只能依靠不断地提高粮食作物单产。
然而,尽管我国粮食作物单产呈不断上升之势,但增产幅度趋于减小。如1949~1958年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年均提高3.8公斤/亩,年均递增4.6%;1958~1984年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年均提高5.3公斤/亩,年均递增3.3%;1984~1998年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年均提高4.3公斤/亩,年均递增1.6%;1998~2012年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年均提高3.8公斤/亩,年均递增1.2%。
众所周知,随着农村城镇化和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未来10年内,从事农业,尤其是从事粮食生产的劳动力素质难以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控制化肥、农药和农膜使用强度的呼声越来越高,水资源约束也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继续提高粮食作物单产的难度越来越大。
六、自然灾害威胁依然严重,区域性粮食生产稳定性差
从农业统计资料看,近5年(2007~2011年),全国农作物年平均遭受自然灾害面积6.18亿亩,占年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6%。在受灾面积中,受水灾和旱灾面积4.48亿亩,占农作物受灾总面积的72.4%,其中受旱灾面积3.01亿亩,受水灾面积1.47亿亩,分别占农作物受灾总面积的48.7%和23.7%,以旱灾为主。
近5年(2007~2011年),全国农作物年平均遭受自然灾害成灾面积2.99亿亩,农作物自然灾害成灾率(成灾率=成灾面积/受灾面积×100)48.3%,其中2008年成灾率高达55.7%。
近5年,全国农作物年平均旱灾成灾面积1.55亿亩,旱灾成灾率51.6%,其中2010年旱灾成灾率高达67.8%;水灾成灾面积6535万亩,水灾成灾率44.5%,其中2008年水灾成灾率高达56.4%;风雹成灾面积2623万亩,风雹成灾率48.2%,其中2009年风雹成灾率高达53.6%;台风成灾面积844万亩,台风成灾率37.9%,其中2010年台风成灾率49.1%;霜冻成灾面积4323万亩,霜冻成灾率46.5%,其中2008年霜冻成灾率高达59.3%。
上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每年我国农业遭受以旱灾为主的自然灾害危害规模相当大。尤其是由于我国农业抗灾能力还很弱,自然灾害成灾率很高,特别是旱灾多年平均成灾率在50%以上,2010年甚至达到了68%。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增,但每年均因自然灾害造成部分地区粮食减产。如2006年川渝大旱减产50多亿公斤,2007年东北大旱减产60多亿公斤,2009年东北及内蒙古大旱减产80亿公斤,2010年全国大丰收也有12个省份是减产的。
因经常性的自然灾害,1995~2011年17年中,我国玉米主产区之一的吉林省,玉米单产共有6年减产,其中减产幅度最大的2000年减产36.6%;黑龙江省的玉米单产共有8年减产,其中减产幅度最大的2007年减产25.4%。同期,我国最大的大豆生产省――黑龙江省的大豆单产共有9年减产,其中减产幅度最大的2007年减产36.4%。
粮食生产形势范文2
关键词 土地流转;生产现状;问题;原因;建议;江苏兴化;缸顾乡
中图分类号 F3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299-02
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大力推进下,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为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近2年的粮价下跌,难免出现丰产不增收的异常现象,农村土地流转和粮食生产就会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或更能加速土地流转,或将发生土地“退租”的现象。为此,为探索土地流转的动向对兴化市缸顾乡农村土地经营与粮食生产现状作深入调查,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1 缸顾乡土地流转现状
1.1 流转面积
缸顾乡共有耕地面积1 936.38 hm2,其中大田面积1 555.66 hm2,垛岸380.72 hm2,截至2016年7月,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 477.46 hm2,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76.3%。
1.2 流转方向
在全部流转耕地中,流转入农户面积1 121.9 hm2,占75.9%;流转入农民专业合作社176.1 hm2,占11.9%;流转入家庭农场91.4 hm2,占6.1%;流转入其他经营主体面积88 hm2,占5.9%。
1.3 流转土地用途
农户流转出的承包耕地中,用于种植粮食作物面积为838.3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56.7%;用于种植露地果蔬及水生蔬菜面积476.1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32.2%;发展设施农业面积70.4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4.7%;开发旅游休闲面积92.7 hm2,占流转总面积的6.2%。
1.4 土地流转价格
农户流转价格变幅在0~12 000元/hm2之间,平均价格为5 700元/hm2左右;合作社、家庭农场价格为12 000元/hm2;其他主体价格为15 000元/hm2。
2 土地流转与生产经营实例
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是发展适度规模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有利于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但目前粮食种植效益低下,“农村土地流转目标在哪里?以后的农村土地流转转给谁?流转后的土地应该怎么种?流转后的土地究竟种了些什么?”都成为了农村土地经营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全面了解全乡土地流转情况,对不同类型的粮食种植户进行深入调查,现举3个例子。
例1:缸一村村民顾某,49岁,在本村种植了自主承包地及本组转包土地共计1.47 hm2,2014年在本乡夏广村流转土地11.53 hm2,合计种植13 hm2,2015年种植水稻12.2 hm2、小麦12.2 hm2、玉米0.8 hm2,顾某流转土地的年租金为1.2万元/hm2,1年2季庄稼,上年水稻生产成本约12 285元/hm2,水稻产量9 825 kg/hm2左右,出售价格2.7元/kg,产值26 527.5元/hm2,减去成本收入14 242.5元/hm2;小麦种植成本7 350元/hm2,产量5 700 kg/hm2,售价1.9元/kg,产值10 830元/hm2,收入3 480元/hm2。两熟收入为17 722.5元/hm2,减去土地年租金1.2万元/hm2,纯收入5 722.5元/hm2,全年粮食合计收入为7.44万元左右,这种收入如果在生产上管理稍有不慎,或遇到特殊不利天气,将会造成减产而亏损,再加上年生产成本19 635元/hm2,按半年折算,1年至少要投入12万元左右,利息也在1万元左右,收入并不高。由于流转合同一订5年,没有到期,加之缺乏好政策、好行情的支持,顾某对土地经营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他认为生产有风险。
例2:缸四村李某,54岁,种植粮食面积8 hm2,2015年水稻平均产量9 225kg/hm2,销售价2.56元/kg,收入23616元/hm2,生产成本13 005元/hm2,小麦产量4 200 kg/hm2,收入7 560元/hm2,生产成本6 990元/hm2,两熟收入11 181元/hm2,减去土地租金4 500元/hm2,纯收入为6 681元/hm2,如果按租金12 000元/hm2计算,生产亏损,对下步打算,李某感到迷茫,如一旦土地涨价,便弃田不种。
例3:西旺村村民沈某,53岁,粮食种植面积2.2 hm2,土地来自家族及农户间的转让或转包,平均土地租金2 250元/hm2左右,2015年水稻单产8 400 kg/hm2,销售价2.66元/kg,生产成本12 150元/hm2,收入10 194元/hm2,小麦单产5 850 kg/hm2,销售价为1.9元/kg,生产成本为6 300元/hm2,收入4 815元/hm2,两熟收入减去租金纯收入12 759元/hm2,总收入28 069.8元左右。沈某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高,如土地租金在7 500元/hm2以上便不种,保留自己口粮田便可。
3 导致当前生产经营问题的原因
一是国家长期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把粮价限制得很低,“谷贱伤农”。当地的粮食管理部门名存实亡,粮贩压级压价,如2016年小收购价为2.36元/kg,而老百姓最高质量的小麦只能卖到2元/kg。二是从事农业生产者的年龄结构老化。当今农民既不能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根本,又不能扩大生产,勉强维持种植。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落后。至今为止,缸顾乡尚有近666.67 hm2的农田不通路,生产困难。全乡还没有一套粮食烘干设备,粮食收获风险隐患较大[1]。
4 农村土地流转的动向
综合全乡调查状况,当前全乡土地流转与粮食生产的动向从表面上看有3种。一是农户以及家族之间的承包田转让,生产成本小,种植者不愿流转,其年龄都在60岁左右,种植面积在0.07~2.0 hm2之间,这部分人目前对土地还是依赖的,也只能再种3~5年,随着年龄的增加,便弃田不种。二是种植大户土地流转合同没有到期,硬着头皮去种,而且精耕细作,他们的动向是到期观望,期盼好年景、好政策[2]。三是廉价土地租金种植户,流转土地广种薄收,说是规模经营,实是生产粗放,这些田块大部分以低荒田为主,其动向很随意,土地涨价则不再耕种。
实际在土地流转的问题上,除了以上3种经营情况外,在当前的生产形势下,农村土地总体走向是土地租金在12 000元/hm2以上的,从事粮食生产基本不再扩大生产;而在部分土地流转比例小、生产水平相对落后的村,租金为4 500~7 500元/hm2,是个好的流转契机,但开始很难连片种植,1~2年便能成方成块。整个农村如不完善好土地流转机制,3~5 年后农业种植矛盾更为突出。
5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经营的建议
一是大幅度提高稻谷、小麦等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同时建立粮食的目标价格(以稻谷、小麦等粮食的生产成本加各行业的平均利润确定价格)制度。二是实施农村土地流转补贴,降低土地租金,同时要不断加大种粮大户补贴力度,培育稳定的种粮大户队伍,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地经营农业,夯实国民经济运行根基,如以10 500元/hm2租金为基数,每增加1 500元/hm2补贴20%等。三是创新流转租金结算方式,土地流转租金以稻谷的一定数量计算,按每年的国家挂牌价格折算现金,使租金随水稻行情变化而变,从而达到土地经营权者与种植者双赢[3]。四是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农田设施投入。改造发展旱能浇、涝能排的良田,加强水、电、路建设,提升机械化水平,减少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主体用工成本。五是加强农业服务组织化建设,促进各项生产服务之间的融合,以使服务效果更大化。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人才服务、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力度,要建立一种有机体系,切实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短、信息少、用工难的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4]。
6 参考文献
[1] 刘琴.土地流转下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研究[J].生态经济,2014,30(4):75-77.
[2] 白经天.土地流转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6):29.
粮食生产形势范文3
兴宁市获此称号,除了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以外,更重要的是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多措并举,推进粮食生产,最终实现“积小胜为大胜”。
近年来,兴宁市各级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粮食生产考评责任制,层层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来抓,实现了全市粮食持续较大幅度的增产增收。2011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81.11万亩,平均亩产425公斤,总产34.51万吨,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兴宁市在抓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同时,重点抓好种粮补贴、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鼓励农民多产粮,产好粮。”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催生了一大批种粮大户,迅速提高了粮食商品率。在2011年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该市新陂镇种粮大户李志新荣获了“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荣誉称号。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兴宁市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扶持和加强本级配套,逐年加大投入加快农业基层建设,特别是水利建设成为历史上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几年。
近年来,兴宁市每年对农业投入1600-2300万元。除地方财政外,农业部门和镇村各级都坚持扶持粮食生产,尤其是农业部门在农业基础设施、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和粮食加工销售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并提供技术、信息等全方位的无偿服务。
兴宁市农业局作为职能部门,非常重视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对农技干部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在2011年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上,该市的农业科技干部石坤华获得了全国“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荣誉称号。通过大力调整优化粮食内部结构,优质粮比例逐年增加,2011年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53.06万亩,占水稻面积的78.6%。这些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
兴宁市各级领导和农业部门历来重视粮食生产,各级均建立粮食生产考评责任制,组织开展粮食创高产活动。近几年,该市坚持在福兴、刁坊、龙田、新陂等镇抓好万亩优质稻生产基地,并开展高产试验示范活动,由市主管农业领导、农业局领导带头办点。据了解,全市共建立万亩高产示范片3个,连片千亩以上示范点20个,培育1000个超级稻高产示范户,辐射带动2万个农户,带动示范面积6万多亩,取得了显著成效。
“高产创建活动促进了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粮食产量和粮食效益逐年提高。”从农业局提供的资料上显示,自2006年以来,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都是总体呈上升趋势。
兴宁农业名片
2005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超级稻示范推广县(市);
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超级稻示范推广县(市);
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008-201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粮食高产创建先进单位”;
粮食生产形势范文4
一、工作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程为依据,以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标本兼治,依法治理,促进安全生产,为粮食流通经济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总体目标: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治理行动,促进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治理纠正违规违章行为,狠抓隐患排查治理,切实解决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促进全市粮食流通经济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主要工作内容
各县(区)、局直属单位要对以下行为行进严格治理:
1、安全生产责任制未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的;
2、重要生产场所、重要部位的日常监管、安全警示标志、防范措施不到位的;
3、特种作业人员未取得操作证而上岗的,对从业人员安全教育培训不够的;
4.安全生产工艺系统、技术装备、监控设施、作业环境、劳动防护用品配备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安全生产相关设备的安装、使用、检测、维护、改造、报废不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的;
5.受自然灾害威胁而未落实防范措施的,安全生产事故救援不及时、也不及时上报的;
6.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措施不落实、整改不到位的;
7.应急救援队伍、装备不健全,应急预案制定修订演练不及时,以及自救装备配备不足、使用培训不够的;
8.粮食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的;
9.粮食储藏保管工作和粮食加工作业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
10、储粮化学药品的采购、保管、使用、销毁制度不建全、不完善、不合理的。
三、进度安排
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安全生产治理行动要贯穿全年安全生产工作的始终,与安全生产执法行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和同步总结,并结合安全生产规律特点,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
(一)制定方案,动员部署(5月底前)
各县(区)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制定工作方案,抓好动员部署工作,此项工作于5月底前完成。
(二)督促检查,全面推进(6月至10月)
各县(区)、局直属单位要按照前述10项治理工作内容,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各县(区)要加强对相关企业单位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对行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掌握情况。市局将分期、分批对各县(区)、局直属单位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时间另行通知。
(三)深化治理,巩固成果(11至12月)。
各县(区)、局直属单位要在对前述10项治理工作内容认真检查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治理,严肃处理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认真落实安全防范各项措施,切实消除事故隐患。
为了做到切实治理,巩固成果,推广经验,促进安全生产,各县(区)要对安全生产治理行动进行隐患整改情况“回头看”。市局也将根据各县(区)、局直属单位的检查情况,组织开展抽查,时间另行通知。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市粮食局安全生产治理行动由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各县(区)、局直属单位也要明确这次安全生产检查工作的责任机构,按进度要求抓好各阶段工作。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治理行动既要突出粮食收购期间、粮食加工作业期间、粮食出入库期间、粮食保管施药期间、粮食仓储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期间、雨季汛期等重点时段的安全生产治理,也要注意日常检查,做到不留死角,全面深入开展治理行动。
(三)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安全生产治理行动是安全专项整治的深化,是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继续。通过安全生产治理行动,既要治隐患,除隐患,更要着力推进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落实各项治本之策,解决影响安全生产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高企业安全基础保障水平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四)深入发动,群防群治。各县(区)、局直属单位要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从业人员参与治理行动,紧紧依靠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广大职工,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组织职工全面细致地查找各种事故隐患,积极参加隐患治理;
(五)及时总结,按时上报
各县(区)、局直属单位要对安全生产治理行动专项行动进行全面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整改,对取得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今后安全生产。
各县(区)、局直属单位安全生产治理专项行动工作报告于2009年11月20日前报市局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报告内容:
粮食生产形势范文5
开展此次粮食行业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工作,是彻底排查和治理安全隐患问题,切实掌握安全生产情况,确保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接到市局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的通知,我局领导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于5月29日,及时召开了由局机关及粮食购销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学习文件精神,安排部署安全生产专项治理的相关工作,明确指导思想。及时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及粮食购销公司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加强领导。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工作。
二、按照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治理工作
6—11月,由主要领导负牵头,分管领导具体抓,全面发动安全生产专项行动,以排查治理县粮食购销公司安全生产管理行为、储粮安全隐患为重点,围绕10项治理工作内容,组织各股室工作人员和粮食购销公司管理人员分4次对对粮食购销公司储粮库点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硬件设施、药品药剂管理与使用等安全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及治理工作。
第一,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情况。局领导与公司经理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已建立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包括:储备粮管理制度、安全储粮责任制、粮情检查制度、化学药剂使用管理制度、业务学习制度等。
第二,硬件设施安装及使用情况。粮食购销公司经营场所、储备粮库日常管理到位,安全警示标志明显,防范措施到位。仓管员劳动防护用品配有口罩、防毒面具等。生产设备如烘干机、环流薰蒸、检测仪等安装、使用检测、维护均符合行业标准。对办公区域、生活区域、出租房区域内的用火、用电、用水以及物品堆放情况做了全面细致的检查,未发现安全隐患。储粮仓房结构整体完好,对部分破损的房屋及时修缮。
第三,队伍建设情况。购销公司有管理人员6人,其中具备保管员资质3人,检查化验员资质3人。
第四,储备粮管理情况。粮食储藏采用了电子测温、环流熏蒸、水分检测的科学监测储粮技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薰蒸、杀虫等,无违章事故发生。
第五,储粮化学药品管理情况。储粮化学药品现有磷化铝180公斤,储藏于粮食购销公司药品仓库,实行专仓双人双锁管理,管理规范,使用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操作规范安全。
第六,应急管理工作开展情况。一是××粮食局于2007年9月拟定了《××县粮食应急预案》上报县人民政府,政府于2008年5月份批转执行。二是规范了应急备案体系。严格按照省、市、县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备案工作。2009年5月,建立粮食局应急管理制度和管理台帐,并在县人民政府备案,进一步完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应急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把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成为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应急管理的日常化、长期化和规范化。
第七,结合专项治理工作,认真学习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知识;举一反三,汲取各地发生的一些安全生产事故教训,开展警示教育,提高安全生产意识,做到安全生产警钟常鸣。
三、取得的经验和工作方向
粮食生产形势范文6
关键词:实验室 质量管理体系 问题
实验室是生产企业的质量检验部门,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立行使检验职权的技术职能部门。实验室在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不能削弱。实验室在企业内部,将按标准进行样品分析,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把关;而企业外部,则代表企业向顾客提品合格的质量证据。因此实验室具有鉴别、把关、预防和报告的职能。
1.管理职责履行不到位
1.1实验室管理者重视不够
在IS09001: 2008标准的精髓中明确指出,要重视领导的作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涉及实验室的各个部门,如果实验室的领导和管理者不重视,实验室与其他部门之间的配合不协调,质量管理体系就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就要求管理者对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既要有很高的认识,又要有足够的重视。
1.2职责分工不清和内部沟通不畅
质量管理体系中的各种分工必须明确到具体的责任部门或人员。很多实验室因为人员紧张,职责权限规定不清而且相互间缺少有效沟通,致使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工作差错。所以实验室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时需要在体系文件中将质量活动的各个过程落实到具体部门或人员,明确规定职责和权限,除此之外,还应建立沟通机制,及时进行情况交流,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和运行。
1.3质量方针、目标问题
质量方针是实验室的工作准则,它体现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和持续改进。质量目标要切实可行,不能过高或太低。实验室每年要定期统计目标完成情况,然后根据上一年的绩效制定下一年的质量目标,目标完成情况可以反映质量体系运行存在的问题。通常情况下,实验室存在质量目标设定不合理、不全面和不够细化的问题。
2实验室资源提供不足和管理问题
2.1人力资源不足或管理不到位
产品实现过程的每一步都需要人的参与,如果人力资源不足,就不能保证整个体系的所有过程完全受控,体系的执行就不能落到实处。在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中,人是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人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将直接影响实验室的整体绩效。尤其实验室技术员是一线的操作人员,是体系中核心因素检验质量控制的主力军,他们的工作将直接影响数据和报告的准确性,影响客户的满意度。
2.2员工意识和技能培训不足问题
员工培训是人力资源的管理的重点内容。但很多实验室存在体系宣传贯彻不够、全员参与意识不强的现象。实际上只有一个部门或一两个人在运作体系,多数人只是旁观者,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IS09000体系标准宣传、贯彻、落实不到位。质量管理原则要求全体人员都要充分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理解IS09001: 2008标准的内容和要求,明白每一个岗位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职责和作用,从思想和行动上积极参与到质量活动中,将体系要素的实施过程变成自觉行动。实验室还要建立员工的业务培训,并要做好培训效果评价,通常企业实验室存在培训都不充分,而且缺少效果评价的问题,不能提供人员素质和技能完全胜任的证据。
2.3硬件设施资源提供不足
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是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保持和有效运行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实验室除了需要有满足要求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环境之外,还应该有满足要求并适合本实验室特点的分析设备和信息系统等。在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今天,实验室需要在保证准确性和效率的基础上,进行硬件资源的建设和提供。仪器和管理设施先进性需要与实验室的体系要求相匹配。另外,信息系统的建设也是同样的道理,如何建立适合的系统来保证体系的各个因素受控,从而全面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也是资源提供的重要问题。只有借助先进的管理系统,软件和硬件密切配合,才能将体系的要素控制措施完全落实。
3产品实现方面的问题
3.1体系文件的管理和执行不到位
实验室通过对产品实现的策划来确定文件需求,包括文件的数量和类型等。文件是策划的结果之一,文件的管理和执行是关键。实验室在编写质量体系文件时,应根据本实验室检测的实际情况,“写自己所做的”,并按照体系要求识别所有影响检测质量的因素,分析后取措施加以控制。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后,需要员工按照文件的要求去执行,即“做自己所写的”,使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真正实施到位。但实际运行中,通常会出现在现场的文件版本不是最新版本,员工对更新后的文件不能及时不知晓,文件生效前没有及时沟通和组织学习,缺少文件管理监督机制,导致文件的执行不到位。一旦存在执行无效文件的情况,文件管理的有效性就受到挑战,质量管理体系的漏洞就出现了。
3.2检测过程的策划问题。
体系要求对包括采样、样品准备、检测质量控制、检验原始记录和报告的管理等方面进行策划。样品采样是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实验室需要制定详细的《样品采样及检验计划》,规定样品的采样点、采样频率、采样时间、分析项目及指标范围,提供了采样和检验任务执行的标准和分析结果判定的技术依据;实验室应对样品的保存和处理进行严格管理,原材料和产品的留样作为处理客户抱怨或投诉时复测的客观证据,所以必须确保样品不污染、状态完好。需要做好留样记录,超过留样期限的样品需要按规定及时处置;实验室人员进行检测工作时,检验员完全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操作并做好记录,进行正确的数据处理,做好监测结果的记录,对结果的可靠性负责;如果遇到异常情况,应查找原因,不能处理时,立即向实验室管理者汇报。如果上面的任何一个方面出现策划不全面的问题,都将对产品实现或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3.3测量和监视设备的控制问题
实验室应保证产品实现过程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装置的运行状态良好,为产品满足要求提供证据。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对设备进行监定和校准,并做好标识,同时应该做好维护,保证测量的结果有效。在很多实验室中,存在没有设备的检定校准计划,缺少仪器的维护保养记录的问题,也经常会缺少对仪器状态进行有效监控的措施,所以仪器状态出现异常时,操作人员难以及时发现,甚至会提供不可靠的分析结果。
4测量分析和改进措施有效性差
4.1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质量低
企业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一段时间后,应按照体系要求组织内审员对体系进行内部审核,从而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策划的安排,是否符合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内部审核是实验室自我评价和完善的一种重要手段。实验室要做好体系内部审核,关键在于领导对内审的重视和自身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最高负责人要亲自来抓内部审核工作,尤其重要的是充分运用内部审核这个重要的管理手段和改进机制,来保持和改进体系。评审是为确定主题事项达到规定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所取的措施。
4.2缺少纠正和预防措施
如果不合格产生,首先应该进行纠正,纠正是指为消除已发现的不合格所采取的措施,然后找出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制定纠正措施,最后为防止不合格的再次发生,针对潜在产生不合格的原因制定预防措施。但这样的程序在生产企业实验室的管理体系中通常存在问题,缺少制定有效合理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4.3数据分析问题
实验室应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的目的是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在何处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但很多实验室只是进行样品检测,却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或者有分析,但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温韧钢;质量管理与企业管理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