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市场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农业市场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范文1

1600万辆还不够

如果还用手扶拖拉机的眼光,看待今日农村动力车市场,那可大错特错了。经济迅猛发展,不仅造就了日益增长的城市汽车市场,也“无意间”成就了更大的农村动力车市场,让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用车着实风光了一把。2000年,农用车产量达到310多万辆,保有量超过1600万辆。

1600万辆!这个令人目眩的数字,但在中国还不够。为什么?因为我国有9亿农民;因为我国有118万公里的公路,而且还在以每年上万公里的速度增加;最重要的还是: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腾飞阶段,这昭示着我国农村的动力车市场,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加入WTO后,我国农村动力车市场,将不可避免地从国内汽车产业与农用车产业之间的竞争,迅速升级为国际间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技术含量更高、性能更优越、价格更有竞争力的专业和多用途车辆需求比例加大;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兄弟对生产和生活兼用车的新要求等,都给各农用车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农字号车业的发展之路

前些年国内农用车产业的超常快速发展,造成生产企业良莠不齐,而资金不足、技术陈旧、工艺粗糙、管理落后、生产规模小以及急功近利的短视,正是多数农用车中小企业的“软肋”。

所以,通过兼并重组、加速科研创新和产品升级、改进制造工艺、改善管理、降低成本、扩大生产规模等有力措施,来实现“脱胎换骨”,才是农字号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

其实,各汽车企业觊觎农村汽车市场已久,有的已经攻城掠地。如一汽的“世纪龙”、二汽的“神字”,跃进集团的“小金狐”等农用车,都先后闪亮登场。

农村汽车化进程仍很漫长

汽车成为农用车升级替代产品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这一进程漫长而曲折。

首先,我国农村经济还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发展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还将依赖经济实用的农用车。

其次,我国90%还是三级以下公路,这正是道路适应能力强的农用车的优势。

再次,我国农民增收速度减慢。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10年,我国农民人均收人大约为3480元,相对城市汽车消费,购买力仍然很低。

农民想买什么车

目前我国农村动力车市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东部及城郊市场多元化,西部仍以运输车为主。

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的郊区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需求,各种汽车销售也在升温,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农用车升级为轻、微型汽车的现象,可以生产生活兼顾的各种车辆销售前景更加看好,而经济型小轿车也正悄然进入更多的农民家庭。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则仍然将是农用运输车比较集中的地区,适合农村运输客货两用的“皮卡”车市场前景不错,而适合农村短途客运的面包车和长途运输的轻、巾型卡车也将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二是多功能变形车和专用车辆的需求将有大幅度提高。

农民从过去单一的粮棉油生产转向多种经营,导致农村市场对多功能变形车和专用车需求的不断升温,地理、道路及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等原因,也造成了地区要求的差异。如山区对人马山、能爬坡的车辆情有独钟,道路好的地区则希望车辆速度快―点,驾驶室舒适一点。

三是看重省油,重视环保。

我国油价正全面与国际接轨,加上迟早要实行燃油税,农民越来越看重车辆的耗油性能。同时,全民的环保意识增强,国家对车辆的环保要求提高,许多大中城市对环保性能差的各种农用车的种种进城限制,也是农民在买车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范文2

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发展方式转变中作用凸显。2013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将继续实施国家宽带战略和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将带来信息基础设施更新、应用创新和信息产品的更新换代,全球信息化将再掀热潮。

从国内看,国家将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宽带中国”战略将开始实施,IPv6规模商用,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信息化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及城市建设中得到深度应用。加强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统筹整合将是基本的发展趋势,信息化对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起到显著推动作用。

新的一年中,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将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在改造企业装备、创新工业产品、提升经营效益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加速推动我国工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信息基础设施加快改造提升,宽带应用大面积普及。信息化发展差距拉大,区域发展特点突出。我国信息化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别,东部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2013年,这种差距还将继续保持。东、中、西部信息化特点也各不相同。东部地区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侧重于数字内容建设和信息化深度应用,“云服务平台”、“网格化社会管理”、“智慧城市”、“数字社区”和“智慧产业”等成为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中西部地区正处于信息基础设施快速普及阶段,侧重于政府主导的国土资源管理、人口管理、农业水利等基本信息化建设。2013年,以东部纵深发展和中西部基础夯实的梯度格局将日渐清晰。

移动互联网应用创新活跃,大数据商业模式引人关注。2013年,移动搜索将向智能化、语音化发展;跨平台、跨网络、跨终端的即时通讯将加快普及;高清网络视频将成为移动视频行业发展的方向;社交、评论、购物网站将紧密结合,并向“社交+本地+移动”的模式演化。移动金融云、电子商务云、物流云等行业云将迅速发展,面向个人的移动云存储、移动云音乐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云计算、物联网、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让各类数据量急剧增长,大数据正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2013年,将有更多互联网企业布局大数据战略,精准营销、精准服务将成为现实,面向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孕育着更多的商业模式创新,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应用等大数据产业将快速发展。

两化融合在试点评估引导下向深层次发展,智能工业将成为工业发展新方向。2013年,以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运营、智能管理、智能决策为特征的智能工业将成为工业发展新方向。3D打印等新技术将开始应用在设计领域,尤其是工业设计、数码产品开模等。基于网络、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虚拟制造、网络化制造、敏捷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将更加受到各行业重视。智能工业的发展将促进多领域技术集成,推动工业技术、企业管理理念的根本革新,并引起产业组织的革命性创新。

电子政务更加注重集成集约,公共服务成为电子政务建设重点。电子政务已进入综合集成应用阶段,各地政府积极建设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开展跨部门、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2013年,面向公共服务的电子政务建设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伴随政务信息资源开发、业务流程再造和政府管理机制创新的电子政务将进一步增强政府服务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显现,社会与民生服务领域信息化效果突出。2013年,各地在基础设施信息化和部分先行项目成熟的基础上,将陆续启动智慧交通、智慧服务、智慧城市管理等综合性强、建设周期长、实施难度大的信息化项目,这些项目将在未来2~3年显现成效。2013年,社会信息化、农业农村信息化将进一步拓展深化。跨医院电子病历信息交换共享将在更多医院得以应用;居家上班、远程服务将逐渐流行;社保卡将加快向农村普及,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领域的应用日渐深入,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然而,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普遍服务机制缺乏引起数字鸿沟持续扩大。2013年,在互联网大面积普及、信息化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数字鸿沟”问题也更显突出。我国至今尚未建立面向偏远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信息服务机制。由于缺乏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普遍服务政策,偏远地区及低收入人群不能得到最基本的电信服务、宽带接入服务。因此,在西部偏远落后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仍然落后,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未得到解决。面向残障人士、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政府和企业缺乏为其提供专用信息的服务意识,信息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也滞后。一些信息弱势群体常常缺乏起码的技术支持。这就进一步加大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信息化水平的差距,加大了特殊群体获取信息、利用信息的难度,数字鸿沟在未来一段时间面临继续扩大压力。

跨国公司加快布局云服务市场。2013年,云服务将成为全球信息产业新一轮竞争的主战场之一。目前,捆绑谷歌各类云服务的安卓系统在我国市场占有率为73.99%,国内魅族、天语、联想、华为等多家使用安卓系统的厂商都暂不具备与谷歌抗衡的技术实力。谷歌“芯片-系统-终端”的全产业链整合战略布局将给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同时,云计算可以实现跨地域、虚拟化服务模式,会带来大规模数据跨境流动引发的安全监管、隐私保护、司法取证等问题。谷歌、苹果、微软等跨国企业云服务向移动平台迁移的趋势将给我国信息资源生产、传播和监管带来严峻挑战。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范文3

[关键词]产业融合 信息产业 产业结构

一、产业融合的含义

1994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关于产业融合的学术论坛――“冲突的世界:计算机、电信以及消费电子学”。“哈佛论坛”的成功举行表明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开始得到了经济学界、管制机构和商界的真正关注。然而对于产业融合的定义,学术界的意见却一直没有得到“融合”,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但多数是针对信息产业融合或数字融合的。下面介绍几种国内有代表性和影响意义的定义:根据欧洲委员会“绿皮书”(Green Paper, 1997)的定义,融合是指“产业联盟和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融合”;Yoffie(1997)将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本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马健认为,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

笔者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从经济和技术有机联系出发,通过技术革新特别是互联网发展为主导的,建立在数字融合基础上的各产业间的壁垒逐渐降低,而竞争合作关系不断加强的一种优化过程。

二、产业融合对信息产业的作用

产业融合促进了传统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由于产业融合容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产业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在客观上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取代了某些传统技术、产品或服务,造成这些产业市场需求逐渐萎缩,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同时产业融合催生出的新技术融合更多的传统产业部门,改变着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促使其产品与服务结构的升级。产品与服务的不断更新换代转而又带动需求结构升级,从而拉动产业结构升级。由于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科技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广泛关联以及这些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成长性,产业融合造成的边界模糊或消失可以使其他产业转换到高新技术产业中,并经过产业融合和产业创新的连锁反应,使得一国的产业结构得以转换和升级。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动力之一。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化发展使一些传统产业部门由资本与劳动密集型向信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等相继融入传统产业部门,深刻地改变了传统产业的产业属性。传统农业部门与工业技术、信息技术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农业工业化与农业信息化发展,同时也为网络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过渡,信息业与服务业也开始融合并形成一系列新兴的信息服务行业。服务业内部信息含量较高的部门得到较快发展,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进而推动整个服务业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为何产业融合和信息产业结构能够协同发展,笔者分析了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技术机会。在产业融合时期之前,技术和产品概念已定型,再加上技术垄断和专利保护制度的影响,技术创新空间有限,大多是一些局部和质量改良。在市场融合条件下,技术融合将创新成果扩散到众多领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创新,大大拓展了技术发展空间。一些传统技术由于融入了新的技术概念和原理,突破原有的技术极限,获得新的发展机会。例如,技术融合为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相互融合奠定了技术基础,使得三大网络都能提供综合业务。

第二,产业融合催生了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新产品带来源源不断的新的市场需求,改变着信息产业的需求结构,新产品中作为贸易产品的那部分也提高了我国出口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了我国信息产业贸易结构的发展。我国在在信息技术融合中,赋予传统服务新的内容,可以达到许多原来的服务所不能达到的质量要求,满足了人民的高需求。例如,由于文本和图片的平行,使电视节目增加了信息含量。再如在数据业务中,可以提供高带宽、高接通率的接入服务。总之,产业融合催生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了人们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更高层次消费品的需求。“供给创造自身需求”定律告诉我们,产品最终需求会随着产业融合而不断得到提升。

第三,产业融合促进了就业转变和人力资本发展。产业融合使得企业市场扩大、业务增多,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但同时对人才产生强大的需求。因此,产业融合需要造就一大批融合型和创造型复合高级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显著的双重经济效应,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层次之后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的助推器。人力资本投资本身是一个有良好劳动力市场前景的高级人才生产过程,本身可以带动就业增加和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人力资本“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运行的最终拉动力量,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能极大地带动生产增长。

第四,产业融合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融合使原本分立的产业价值链部分或全部实现了融合,新的价值链环节融合了两个或多个产业的价值,与原产业相比,融合型产业不仅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与更大的利润空间,而为消费者创造了更多、更方便、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代表了需求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的竞争力自然就会随着需求趋势向消费主流的转变而逐渐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增强使相关企业群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稀缺资源、雄厚的资本积累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另外,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新兴产业,是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产业融合加快了信息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可见,通过产业融合对信息产业进行改造可以提高整个信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产业融合能够促进信息产业结构的演化。

三、展望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握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的发展潮流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产业融合发展特点,调整信息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和运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确立我国在世界的竞争优势,构建并发展融合型产业体系必将成为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产业融合必将为我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提供强大动力。因此,加大中国的信息化和信息产业融合的进程,以信息产业融合来推进中国信息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成为新世纪非常紧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马健.信息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J].产业经济研究,2003,2.

[2]陈柳钦.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产业融合化[J].经济与管理,2006,3.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范文4

[关键词] 有线数字电视;市场拓展;网络冲击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视广播事业迅速地发展起来,电视机的种类也是变得更加的丰富。从原来的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现今的数字电视。从原来的三个频道,到后来的几十个频道,到现今的互动点播。这些都印证了电视广播事业的成长。然而,随着网络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互联网的强大互动等优势已经显现出来,并对电视广播事业造成了严重地冲击,这严重地影响到了有线数字电视的市场前景。

1 国内有线数字电视市场拓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构建与市场拓展投资巨大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尚处于建设的初期阶段,前期的建设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用于网络软硬件设施的购置与安装等。同时,渠道的开拓亦是需要巨大的资金作为支撑。这些费用使得有线电视运营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歌华有线是当前有线数字电视的一个重要运营商,其在电视数字化以及构建高清交互试点等项目中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其并没有获得理想的经济利益,从2010年开始,歌华有线的主营业务出现下滑,这一趋势逐渐明显。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部门亦是进行了大额的财政补贴,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长期下去,势必会进入恶性循环中。

1.2 有线数字电视的交互收视体验缺乏创新,未能抢占市场先机

随着各类高新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形式层出不穷,为广大的受众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其中,互联网已经成为了电视行业的强大对手,其凭借海量信息提供,灵活的互动形式以及高质量的信息服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心”,尤其是青少年,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必须品。然而,有线数字电视在工作时间段,多数是面向的老人。但是,老人对这些产品的使用流程并不熟悉,很少会关注其互动功能,以至于,有线数字电视的受众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1.3 付费电视节目市场尚待进一步走向成熟

以歌华有线为例,最初,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除了缴纳一定的有线数字电视使用费用以外,不需要缴纳其他的任何费用。随着有线数字电视功能的不断完善,在互动点播流程中,出现了付费点播环节。但是,调查了解,很少有用户愿意开通付费点播,多数人认为这一要求是不合理的。因为,其已经缴纳了使用费用。这项服务本身就应该是免费的,而不应该额外收取。即使是认同付费点播的用户,其也觉得缴纳的费用有些高。由此可见,在用户免费享受服务的理念驱使下,多数用户是否定点播付费的。老年人觉得浪费钱,年轻人认为网上可以免费观看,何必要花钱购买。如此,付费点播服务的市场推广工作难度很大。

1.4 缺乏对增值服务的宣传,市场营销工作质量尚待提升

一直以来,广播电视事业都是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发展壮大的,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很多管理者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市场中存在的各类商业危机。然而,在不知不觉中,互联网以及IT业异军突起,在各类市场营销手段的推动下,迅速地抢占了原本的广电市场份额。这对于早已习惯了高广告费收入的广播电视行业,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因为,如果没有受众,上哪去收取高额的广告费。更严重的是,互联网抢占的并不仅仅是观众,还抢占了大量的广告订单。当危机出现的时候,广播电视运营商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些,并积极进行创新,推出了多种数字互动服务功能。但是,其仍是显得较为被动,例如:机顶盒多数是等着客户上门购买,这与电信行业的宣传推广工作相比,差距甚大。所以,很多人并不看好。另外,在内容上,尽管已经更加的专业化和市场细化,但是,多数的有线数字电视节目还停留在传统的运营模式,并带有大众化的模拟电视痕迹。如此看来,有线数字电视节目的宣传和收视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专门化以及精准化宣传与服务有待进一步充实,市场营销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2 我国有线数字电视市场拓展策略

2.1 添加开放、合作和双赢的市场拓展理念

数字信息时代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开放、合作、竞争以及相融,其不仅在生产、管理以及盈利等方式上明显体现,更是融入到了各行业的发展理念当中。在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过程中,亦是应该充分展现出来。其中,杭州的华数传媒,从始至终都秉承资源共享、互助双赢的发展理念,并不断进行跨界以及跨地区组合与合作,如今的国内外合作供应商已经超过了130家,该体系仍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中。

2.2 提升节目质量,建立节目引入和退出机制

有线数字电视节目的集成,还处于批量上线的初期阶段,其中不乏一些粗制滥造的节目,严重影响了用户对数字电视节目的评价。在当前媒介形态多样、用户选择多元的情况下,这样的有线数字电视节目不仅难以激发用户的付费意愿,甚至不能调动用户免费收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有线数字电视运营而言,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此,重视节目质量,而不仅仅看重节目数量,应该是有线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

2.3 积极培育市场,统筹进行市场拓展

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对有线数字电视能带来更多的节目内容、更方便自主的节目收看状态和更清晰的收视效果,是怀有一定期待的。这说明数字电视产业拥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只是在培育市场时,应该针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方式,来达到双赢的目的。受众虽然对免费电视中的广告有些抱怨,但适量的广告播放可能不会招致他们的明显抵触。鉴于有线数字电视用户中付费意愿的比例较低,而有线数字电视前期成本投入又大,有线数字电视的盈利模式,不必完全限制在单一的付费收看方面,广告依然可以作为其中的盈利模式予以重视。鉴于收入越高,付费开通有线数字电视的能力越强,能够承受的费用也相对较高,因此除了保持原有用户群之外,高收入用户市场的开发是大有可为的,关键是内容运营商能否提供有吸引力的个性化、精细化、便利化的产品打包服务。

3 结论

信息时代,随着媒介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尽管有线数字电视行业仍是主流的媒体播放形式,但是,有线数字电视行业势必会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甚至会受到严重地冲击。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务生活,有线数字电视应该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展,从理念、定位和市场营销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开拓市场,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施为民.当代媒介语境下地市级电视台生存与发展战略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04).

[2]钟向东.中国数字电视的发展状况分析[J].中国传媒科技,2013(08).

[3]张舰心.广播电视传媒发展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08).

[4]贾义亮.数字电视产业化发展及政府管制制度研究[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5]郝毅.我国数字电视的运营和未来发展[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范文5

云南茶、中国茶的突围之路,涉及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茶和云南茶的位置在哪里;二是如何借助人类大健康的机遇;三是如何撬动大健康产业,让茶无处不在;四是如何实现茶的全价利用和全产业链打造。

“大资源小产业”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成为了茶叶种植大国、生产大国,但在茶叶出口上却是一个数量大国、效益小国。

中国是全球第一大茶叶经济体,茶叶产量占世界的近四成、消费量占三成,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生产率的提高和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但在国际贸易中仍然呈现竞争力弱、附加值低等特点,出口均价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仅为最高水平的1/9。

在云南,全省茶园面积达580万亩,采摘面积472万亩,产量27万吨,综合产值达223亿元;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分别位居全国一、二名,成为名副其实的产茶大省。产值亿元以上的茶企达20户,千万元以上产值的茶企达118户;茶叶精深加工比例超过60%;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出口创汇不断增加,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效应日益彰显,普洱茶产业发展迅速;茶事活动蓬勃开展,文化发掘方兴未艾。

但也要看到,云南茶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也面临着诸多困境:全球茶叶长期产大于销;传统茶产品与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冲突;资源利用率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种植规模优势逐渐弱化;茶叶深加工不够,大企业不强,科技含量低,品牌生产缺乏活力、不成规模,处于产业链中资源供应的末端,等等。

云南茶产业“多、散、弱、小”的格局依然没有质的改变,依然没有走出“大资源小产业”的发展困境。

茶产业要抓住“健康红利”

健康红利时代到来,茶产业是重要的大健康产业,农业和茶产业发展的最终方向究竟在哪里?

从外部环境看,在全球气候变暖、空气质量严重下降、江河和地下水遭污染、耕地重金属超标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屡发的现实情况下,中国正置身于空前严峻的环境挑战中。

世界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黄色农业、黑色农业三大阶段,在当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的形势下,农业发展出现了历史性的重要转折,现已步入绿色农业时代,而且呈现有机化、高端化、健康化等特点。一个生态文明的大时代即将到来。

生态文明是全球的共同价值,而人类的大健康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命题。在人们追求身体健康、生活品质的过程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将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效益,即“健康红利”- - -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创造、传递健康的大健康产业,将成为新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

人类千年的饮茶历史和现代科学证明,茶是绿色、生态、健康的日常饮品,茶是愉悦精神、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茶产业必将是打造大健康产业的主力军。

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出:“人类需要寻求更加集约、更可持续、更符合自然和社会伦理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个根本出路就是以新一轮技术革命为支点,推进和实现新的产业革命。”

中国的和平发展,正推动中国文化、中国理念、中国产品被世人熟知、欣赏并接纳。云南茶产业的发展也要适应这一历史趋势,借助这一强劲势头,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禀赋,以科研创新为撬动发展的支点,将产业发展提升到生态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让茶无所不在。

云南茶产业的整体提升,不仅是让茶作为饮品的品质提升,更要让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去创造一个全新的大健康产业。

实现中国茶的战略突围

站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关口上,我们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摒弃落后、低效、单一的生产方式,建立更完善的产业结构,激发更丰富的产品需求,创造更新颖的盈利模式;注重应用现代科技成果,积极开拓电商渠道。

同时以工业连接农业,用科技连接企业,整合各方资源,拓展茶叶在品饮、日化、保健、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功能,应用数字化科研成果创新茶文化传播的方向,引领消费时尚,以深加工促进茶叶资源的全价利用、跨界发展,把云南茶产业打造成一个千亿元级的大产业,推动中国茶产业发展实现战略突围,重塑中国茶产业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创新的路径首先是以基地为依托,以茶园为“第一车间”,通过规范化种植、细化管理流程、统一产品认证等方式,强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与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茶农自觉进行标准化种植管理,进一步突出生态茶园的生物多样性,走绿色环保、生态有机、优质安全的茶叶种植道路。

以企业为主体。进一步强化企业在茶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认真筛选有发展基础、市场前景好、竞争实力强的本土企业、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并制定有吸引力的政策条件,营造有竞争力的发展环境,积极引导一些有意进入茶产业的大企业集团和企业家来云南考察投资。

以科技为支撑。重点加强与国内外先进高端科研平台、机构、专家的合作,着力打造“没有围墙的研究院”,重点向食品、保健品、药品、日化用品、天然生物化工原料方向发展,积极开展茶叶功效研究、工艺研究和产品开发,减少传统茶叶的生产、消费环节的浪费,尽可能实现茶叶的全价利用和深加工,推动茶产业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

以创新为突破。当前有用普洱茶、红茶、绿茶有效成分为主要原料、加配其他生物制剂的日化用品,一上市就获得市场青睐。

以品牌为关键。要围绕自然的生态、食品的生态、文化的生态,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的云茶品牌,使云南茶品牌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走向世界的又一张金色名片。

以效益为目标。对于不同发展基础、不同品格类型、不同需求层次的茶产品,要围绕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分类指导、分类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一个产业要做大,必须创造一种新的消费习惯,使产业发展的成果成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必需品。因此,云南茶产业发展要在适应市场传统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引领和发掘人民群众与茶相关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创造更新、更多的茶产品,服务市场需求。

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的平台和角度,整合各方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资源,集中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进行攻坚;对辐射带动产业跨越发展作用明显的关键环节进行提升,形成“五联盟”、“两连锁”、“两联动”的良好格局,即:产业、企业、基地、农庄、产品联盟;国内、国际市场连锁;网上、网下销售联动。

数字农业市场前景范文6

2007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16.10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城镇居民6.12亿人次,农村居民9.98亿人次。全国国内旅游收入7770.6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5550.3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220.23亿元。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482.65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906.93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22.47元。可见,农民旅游市场是我国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旅游,农村将会成为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 

随着国家富农政策的出台,“十一五”期间农民的收入水平将显著提高,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强,农村居民很快将成为即期旅游消费的需求者,其旅游花费数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将为我国旅游消费和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前景。并且农民不受工作日的限制,相对比较自由,这也是农民旅游的一大优势。 

 

二、农民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旅游消费层次低 

统计数字表明,在消费水平方面,200元~400元的人均花费构成了当前农民国内旅游消费的主流,这种消费水平约为城镇人口旅游消费水平的1/4。农民旅游消费层次较低。 

(二)针对性市场供给不足 

现有旅游产品在供给内容、价格和服务网络三大方面都很难与农民旅游的特殊需求相接。目前的旅游企业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农民设计旅游产品的意识。开发的旅游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农民需求。再就是价位问题。虽然一些农民富裕了,但农民出游一般还是能省的钱尽量会省下来,这和以营利为目的的旅行社形成很大的反差,认为利润不大,这也是旅行社不太愿意开发农民旅游市场的一个原因。现在的旅行社一般只设到县城,乡镇一级基本没有。城市化的旅游广告显然也不适合相对地广人稀的农村,成本太高,效度也低。 

(三)缺乏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 

农民游客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消费观念。集中的出游观念一般是想到大城市里看个热闹,或者到一些宗教文化比较浓郁的地方祈神纳福,旅游意识不强,旅游观念普遍落后,对于休闲游、专项旅游等旅游形式认识不足。 

(四)缺少专门服务于农民旅游团的导游人才 

我国为农民旅游团服务的导游大多数都是专门为城镇旅游者提供服务的,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与农民游客的要求差距太大,且思想意识又大有不同,交流沟通起来相对困难,造成服务质量相对不高,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将会制约我国农民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对于农民游客这一特殊群体,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导游队伍,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服务,对开拓和占领市场更具有战略意义。 

三、中国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对策研究

(一)高度重视农民旅游

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进一步使农民成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群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在扶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中,应将农村居民旅游纳入全国经济发展的规划中来,这无疑是一项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事业。

(二)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

我国更要加强对农民旅游的宣传力度,要使旅游丰富人生的观念深入富裕农民群体的心中。帮助农民正确认识旅游的价值,激发农民出游的热情,传输新的消费观念,创造一种适合农民旅游的出游环境。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将农民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全面规划,系统考虑,以使农民旅游适应我国农民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

(三)细分农民旅游市场,开发农民旅游产品

旅行社在开发农民需求的常规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必须为农民旅游量体裁衣,开发和丰富农民喜爱的旅游产品,形成一批适应农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如城市精品游、宗教游等,以进一步推动农民旅游。旅游企业在确定农民旅游目标市场时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我国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较富农村中的较富农民。

富裕农村的旅游者在经济上与发达的城市没有多少区别,人均花费与城市旅游者比较毫不逊色。同时应积极引导、培育乡村旅游中介组织,如可以采取设立分社等方式,让富裕起来的农民充分享受现代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便捷。

(四)重视人才培训工程

人力资源是第一生产力。和所有工作一样,新农村建设需要人才,开展农业旅游的人才更是奇缺。客观来讲,农民群众普遍知识面不宽,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较陈旧,信息不通畅。旅游对从业人员素质有一定的要求、规范,农业旅游需拥有特殊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建议我国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把培训农民导游作为一项基础性、先导性的工作。尽量在农民中培养自己的导游。要选择一批在农村工作、生活过,对农村、农民有较深的感情,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形象气质较好,会讲普通话、特殊方言的人为培养对象,进行系统全面正规的旅游知识培训,并参加全国统一的导游资格考试,取得导游证,壮大丰富导游队伍。

(五)注重提高农民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市场的成功开发不仅得益于到位的宣传和适销对路的产品,还需要优良的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农村基本没有旅游业务机构,旅行社在农村旅游市场的销售还是一项空白。对此,旅行社既可采取在农村设立专门门市部和收客点的办法,还可利用一些成熟的网络来方便农民外出旅游报名。从目前来看,利用一些成熟网络来方便报名可能更为有效。因为根据农民传统心理,相信熟人总比相信看不到、摸不着的旅行社好。因此旅行社可和各地的邮政代办点、村委会、居委会建立广泛联系,通过他们宣传来招徕游客。要注意解决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交通、卫生、安全、回扣以及市场准入等问题,以打消农村居民旅游的后顾之忧。坚决打击宰客和欺骗游客的行为,同时要做好投诉处理服务。

(六)旅游与帮助农民致富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