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高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作为影响社会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受到了包括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积极关注。社会支持简言之即社会人利用其拥有的社会关系所获得相应的物质以及精神的支持。社会支持的程度、范围影响着社会人的情绪、认知、行为,特别是对压力体验和应激事件的处理。近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使得以积极社会支持为核心的研究内容受到了重视。其中,在促进人类的积极情绪、积极品质和积极的组织和文化等方面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进一步探索社会支持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

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的一类特殊的群体,关注其在社会角色转型时期的心理状态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是指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或者棘手问题时,受到来自他人、团体和机构的各种帮助,目的在于缓解或消除压力事件所引起的负性情绪体验。社会支持的完善对于大学生群体积极情感的体验、生活的满意度以及心理健康水平都有积极影响,特别是对高年级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面对的是学业技能完善和就业前途的双重压力,同时该群体也是从青年末期走向成年早期,承担的多元化压力,自身是否获得多维度的社会支持直接影响到其心身健康的发展以及能否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体验和事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班级为单位,在安徽的四所高校(安徽理工大学、合肥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中分层随机取样,抽取大三以及大四的在校学生350人统一施测。

(二)测量工具

采用由肖水源1993年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包括三个分量表: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三个分量表的信度在0.89~0.94之间,重测信度在0.85~0.90间,该量表得分越高,说明被试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越好。

(三)施测程序

在抽样班级中由主试统一发放问卷,整体实测并当场收回。剔除无效问卷21份后,得有效问卷329份,有效率为94%。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以及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等。

二、研究结果

(一)高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现状

对有效的329份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高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总体得分38.04±5.78。通过对SSRS问卷的描述性分析,了解到在遇到困难时,大学生获得的实际和心理的社会支持来源的得分如下:

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支持维度上,支持源的比重有所差异。在物质支持上,得分前三的支持源分别为父母、朋友和亲戚,而在精神支持层面上得分前三为朋友、父母以及亲戚。

(二)高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在人口学资料方面的差异

1、高年级大学生在性别方面社会支持的差异

通过数据统计,此次调研中男生共计147人,女生共计182人。根据对高年级大学生不同性别维度的T检验所得,男女生在客观支持(t=-2.38,p=0.001)、主观支持(t=-2.36,p=0.020)、支持利用度(t=-3.59,p=0.000)以及社会支持(t=3.55,p=0.000)总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女生的社会支持显著性高于男生。分析原因:一是由于女性的社会角色,普遍认为弱于男性,所以在遇到挫折或者困难时,弱者更容易获得帮助;二是由于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更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而且女生相对于男生情感更细腻,在精神层面也易于和他人进行沟通,表达或者发泄情感。

2、高年级大学生在学科方面社会支持的差异

数据结果统计,调研中文科生191人,理科生138人。通过对高年级大学生不同专业维度的T检验所得,不同专业在支持利用度(t=2.43,p=0.017)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主观支持(t=5.89,p=0.000)以及社会支持总分(t=4.30,p=0.000)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即文科专业社会支持得分显著高于理科,但是在客观支持(t=1.02,p=0.311)得分上,不同专业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分析原因,首先是文科学科的性质特点,感性多于理性,更容易有情感表达,文科的学生在主观上更容易相互支持和倾诉;其次是对于高年级的文科学生而言,他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感知系统,相对于理科生而言,他们更关注于软环境,因此对于支持获得和利用而言更敏感也更擅长。

3、高年级大学生在生源地方面社会支持的差异

此次调研中生源地来自城镇的共计199人,来自农村的130人。通过对不同生源地维度的T检验所得,在客观支持(t=2.02,p=0.046)的维度上,城镇的客观支持得分显著性高于农村。但是在主观支持(t=0.54,p=0.592)、支持利用度(t=0.16,p=0.869)以及社会支持这三个维度的总分上(t=0.65,p=0.515),不同生源地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一是地域上的差异,城镇的生活水平相对农村而言更优越,社会支持的客观物质载体也更丰富,因此在客观的物质支持上,城镇更佳;其次由于大学生群体本身具有较高的素质,即使是农村的大学生,也能合理优化利用群体同伴间的精神上的支持,因此在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和社会支持的得分上,虽然低于城镇学生,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4、高年级大学生在独生与否方面社会支持的差异

调研中通过数据统计,独生子女共计138人,非独生子女为191人。通过对高年级大学生是否为独生子女维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在客观支持维度上,是否独生的得分(t=1.24,p=0.217)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主观支持(t=-6.55,p=0.000)、支持利用度(t=-2.89,p=0.000)以及社会支持(t=4.90,p=0.005)得分上,是否独生存在极其显著性差异,即非独生子女的社会支持显著性高于独生子女。分析原因,一是因为非独生子女家庭的构造模式,非独生大学生在家庭成长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相互支持、分享,因此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获得来自兄弟姐妹的支持,特别是精神上;其次是独生子女的性格特点,除了独立也更易于自我反馈,社会支持主要源于朋友,表兄弟姐妹之间的支持较少,虽然在客观支持上获得的物质支持与非独生子女间没有差异,但是在其他几个维度的得分上均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三、讨论与建议

高年级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于面临着学业、就业的双重压力,同时又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因此,个体获得物质或精神的社会支持程度以及主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决定了该群体能否顺利的度过合法延缓期以及施行社会角色的顺利转换。通过对有效问卷的数据分析,高年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得分略高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得分(37.56±3.73),这也就说明高年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的获得和感知都是比较好的。本研究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家庭、友伴以及学校的支持对大学生度过高年级发展的关键期有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心理与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和谐、行为反应适度以及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点七个层面。此标准的后六个层面发展顺利与否都与高年级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现状有一定的关联,本文试从家庭、学校以及个人三个层面提供相关发展性建议,以期通过积极的视角推动高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构建与提升。

(一)家庭层面

家庭(包括父母和亲戚)作为社会人发展最初和最主要的支撑系统,自始至终发挥重要作用。心理学学家布郎芬布伦纳提出的生态系统理论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微观系统最重要成分,因此,构建积极的家庭氛围有助于提升高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质量。首先,家长应该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和大学生子女多进行沟通,更多关注子女的精神世界,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更要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其次,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子女认知大学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积极探讨在遇到应激事件时的处理思维和办法。最后,家长也要和高校保持沟通和联系,从积极的视角关注子女的身心发展。

(二)学校教育层面

罗杰斯指出学校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也就是强调了在以学校为载体的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和重要性。通过本次问卷统计,高校对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力度仅占总得分的17%。因此构建高校的积极社会支持能力有急迫的现实性意义。首先,高校的辅导员作为接触大学生最密切的群体,要积极关注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发展,要对不同特质、专业的学生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辅导。其次,高校应该积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正向的氛围,在无形中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最后,高校教学应该灵活化、时代化,完善教改课程,搭建多元化社会活动平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提升能力的同时,发展和完善个体的职业兴趣,特别是对高年级的学生开展相应的职业规划课程。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2

社??支持最初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主要是指个人与周边的社会之间的关系和社交系统。一般而言,社会支持包括服务性的社会支持、关怀性的社会支持以及团体性的社会支持。目前而言,社会支持对心理学有较大的影响,而且从研究结果上看,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也并不是如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全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是根据个人和背景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看,当对于一个人给予理解、尊重和关心以及帮助之后,肯定有助于其减轻心理压力。目前,我国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尤其是在国家大力扶持教育发展、资金政策向贫困落后地区倾斜之后,越来越多的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有了走入高等教育学府的机会。但需要认识到,虽然国家和院校在资金上给予了贫困大学生一定的帮助。但由于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通过对社会支持进行研究分析,进而总结其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就显得极为必要。

1 现阶段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和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增大。但由于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以及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使得仅仅是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难以满足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综合来看,现阶段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贫困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面临的压力要高于其他学生。目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这在当代大学生的吃穿用方面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来。现在,很多生活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在衣着上、通讯工具上、出行上和娱乐上都讲究消费成人化、高端化。而且,由于大学生大多年纪较小,在消费上也具有一定的攀比心理。这更加加剧了消费高端化的发展。但由于贫困大学生个人经济能力有限,而且大多数资金都是来自学校给予的助学金或者是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获得的。这就使得其在资金的使用上要更为谨慎,所面临的生活压力也要大于其他学生。

其次,贫困大学生还存在较为自卑、焦虑的情绪。现今社会贫富差距正在加速拉大。这使得贫困大学生虽然能够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帮助下交得起学费并获得一定的生活费。但从数量上与其他学生从家庭中获得的生活费相比,可以说是寥寥无几。由于贫困大学生长时间与其他学生在一起上课、吃饭和住宿。这种与其他学生的巨大反差会使得贫困大学生在面对物质匮乏感到困难和苦痛的同时,逐渐由物质匮乏转为精神匮乏,进而感到自卑并滋生出怨天尤人的情绪。当贫困大学生逐渐从思想上生出这种情绪之后,其自然会慢慢逃离班级中的集体活动。而焦虑情绪往往会造成贫困大学生无法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进而影响了其考试的成绩。当贫困大学生一旦出现考试成绩落后的情况时,往往会感到更加失落,进而影响了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

2 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首先,贫困大学生对自身的评价会影响到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在面对与其他同学之间巨大的生活水平的差距、明显的综合素质能力差距的时候,部分贫困大学生往往因面对这种巨大的差距而错误地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或埋怨命运的不公,却没有对自身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而当贫困大学生没有对自身进行有效的、合理的评价时,往往会在面对与他人的巨大差距时时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进而在自我评价上将自身的不足之处无限扩大了。这种无限扩大自身不足造成的结果就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得贫困大学生对自身的评价更为不合理,使得其自身更加难以有信心克服困难,进而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其次,人际交往也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是贫困大学生自身的问题,而是其长期所在的环境造成的这种现象。由于贫困大学生生活在家庭条件较为贫困的环境中。这造成了其在思考问题或与人交谈时最为关心的话题就是与金钱有关的问题。而对于大多数生活水平较好的学生和教师而言,这是他们所无法理解的。这种情况就造成了贫困大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人际交往的问题。而且,从结果上看,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由于本身就难以预留较多的资金进行人际交往,这也使得大多数的贫困大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但复杂,而且紧张。同时,自身的神经也较为敏感,甚至带有憎恨、厌烦他人的情绪,进而影响了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三,社会支持也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目前,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高校都认识到了对贫困大学生给予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机会的重要性。贫困大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以及日常课余时间在学校图书馆等地方打工的方式获得资金支持的这种方式远比仅仅由学校下发助学金等款项要更能体现对贫困大学生学习的激励作用。而且,由于在之前社会上对贫困学生的关注大多维持在中小学阶段,对大学生的关注和支持较少。这也造成了部分贫困大学生因获得的支持较少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目前,随着社会上对贫困大学生的关注度和支持度日益提高,贫困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也在朝着良性的目标发展。由此也可以看出,社会上的支持也是影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3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2(b)-0188-04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ntinuing nursing on living ability and psychology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after discharge.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68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6 were analyzed.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easures,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of 30 cases and the continuing nursing group of 38 cases.The evaluation of neurological deficits,the evaluation of daily living ability,the psychological emotion score and the social support score were observed in two groups.Results The evaluation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in the continuing nursing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ability of daily life activities was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scor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social support score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Continuing nursing care;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Post-discharge;Living ability;Psychological;Social adaptation;Effect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起病脑血液循环功能障碍症,患者多以局部神经缺失为主要症状,脑出血后会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对患者出院后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给患者造成生理、心理上双重负担[1-2]。随着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对于患者出院后护理工作的研究也逐渐增多[3-4]。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利于不良心理情绪的改善。延续性护理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院后实施的一种衔接性护理措施,其可以将住院期间的未完成的护理措施,在患者出院后继续实施,有效地保证护理措施的延续性。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延续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院后生活能力和心理、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56~77岁,平均(69.0±6.5)岁;平均收缩压(155±44)mmHg;平均舒张压(105±23)mmHg;病程9 h~5 d,平均(15.2±5.4)h;出血部位:下丘脑者13例,基底节10例,脑室5例,小脑2例;Brunnstrom分级:Ⅰ级20例,Ⅱ级10例。延续护理组3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2例;年龄55~79岁,平均(68.9±7.1)岁;平均收缩压(156±45)mmHg;平均舒张压(106±24)mmHg;病程10 h~4 d,平均病程(16.0±5.8)h;出血部位:下丘脑者16例,基底节12例,脑室7例,小脑3例;Brunnstrom分级:Ⅰ级28例,Ⅱ级10例,本研究在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下进行,两组患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项调查,两组患者的一般?Y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出院指导。延续护理组在对照组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延续护理措施,首先在患者出院时登记其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发放慢性心脑血管健康监测手册,指导患者对出院后血压、运动量、饮食、生活、用药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在患者出院3 d内进行电话随访,每15天进行1次电话随访,每1个月进行1次家访。随访和家访内容主要包括患者的饮食指导、生活习惯指导、作息时间、心理疏导、血压控制监测和药物应用情况[5-6]。①向患者耐心地讲解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症状,术后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于病情的认知水平,告知患者遇到急切事情要保持头脑冷静,心态保持平和,避免过度激动、紧张和焦虑。②合理地进行生活和休息,适当地进行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运动量和运动时间根据患者病情特点而定,不能过度疲劳,患者保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规律作息、劳逸结合。③注意保暖和预防感冒,避免因呼吸系统疾病,减少由于过度咳嗽造成的脑出血复发。④注意戒烟戒酒。⑤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造成脑出血的发生。⑥改善患者不良饮食习惯,少吃高盐、高油脂、高脂肪的失误,多食用蔬菜和水果,减少肥肉和动物内脏的摄入。⑦加腔用药指导,向患者耐心的讲解规律性服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控制血压水平。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均在出院后3个月观察下述指标。

1.3.1观察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情况 参照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7-8],对患者意识水平、水平凝视功能、面瘫、言语功能、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等情况进行评价,评分0~45分,轻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0~15分;中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6~30分;重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范围31~45分。

1.3.2观察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情况 参照ADL评分标准[9-10],主要包括个人卫生动作、进食动作、更衣动作、排便动作、器具使用、人士交流动作、床上运动、移位动作、步行动作情况进行评价,基本完全辅助椅自理水平:0~35~

1.3.3观察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心理情绪评分情况 主要观察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11-12],参照中国常模结果,焦虑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53分表示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DS)[13-14]:按中国常模结果,抑郁评定的分界值总分为80分,分数越高抑郁程度越高。

1.3.4观察两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社会支持评分情况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15],量表有12个项目,得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以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价的比较

延续护理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价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的比较

延续护理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心理情绪评分和社会支持评分的比较

延续护理组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社会支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属于神经外科常见病,其起病突然,病情?M展较快,变化复杂,很容易造成致残率和致死率升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家庭、社会均造成不良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入医院后往往可以得到系统地有效的治疗,从而最大限度地获得很好的预后。但是高血压脑出血属于人体慢性疾病,患者绝大多数需要终生服药治疗,很多患者病情好转后多数在院外治疗,患者在出院后有效的治疗和自我护理显得尤为重要[16]。怎样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护理措施从病房贯彻到家庭成为我科室研究的热点问题。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发展 新研究 方向

引言

随着通过生化技术来治疗心理疾病和情感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对精神和心理对抗运动的研究兴趣也逐渐增大。而最早意识到积极心理学作用的是:马丁・赛里格曼博士,它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鼻祖,并且用了40多年的时间致力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在追求生活质量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追求,因此负面心理纷至沓来。与此同时,传统的心理学中的诸多理论把人过于机械化,忽略了人内在的潜能和主动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以及研究层面

1.积极心理学简介

在过去10年里,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是其研究以及应用合理的囊括了人类经历的精神层面曾经被视为消极的、不成熟的、甚至是病态的心理现象已经不再为人鄙视,而更多的心理学专家对其表现出了积极地态度。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地品质,它与消极心理学对立而生,相对于消极心理学的负面、低落,积极心理学能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能,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生活更加的幸福安定。积极心理学本身利用了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有效的试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及发现的问题

单就目前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言,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层面上来研究其对人产生的影响。

首先由内而外,在主观层面上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其包括:幸福感和满足感、希望和乐观主义,以及快乐和幸福。而研究表明,人类的各种积极情绪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往往在体验一种积极情绪的同时,也会间接的感受到其他的积极情绪。

单就个人而言,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能力、人际交往技巧、对各种事物的感知能力、天赋、智慧等等,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在群体的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公民美德和使公民更具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以及民间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责任的媒体等等。

在对积极心理学产生的条件做相应研究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了诸多矛盾的问题。例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积极的心理学强调获得积极情绪,必须存在快乐、满足、幸福等必要因素,但是中国古人却留下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样的名言,而一些常识也进一步证明,有些成功,也要面对负面情绪的积累,而长期处于优渥环境下的人,反而丧志,所以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间如何转化?如何塑造更健全的人格? 这些也给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这也有待专家们的进一步的探究。

二、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意义

1.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完善心理学理论体系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并不是全新的流派,它是将以前各种专业研究中忽略的积极心理元素整合在一起,然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某种程度上的创新,促进心理学分支中人性积极层面的发掘。如今,积极心理学被越来越多的群体所重视,逐渐成为当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所以积极心理学发展的研究,有利于构建心理学的完整体系,同时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从而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及水平,使之与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匹配,由此带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积极心理学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积极心理学致力于研究的对象是个人,而且其关注的是人的优点和价值,关注正常人人性中的积极的成分,从而更加全面的了解人心理状况,更有利于展开积极的干预和诱导,以促进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积极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可以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从而更好的建立健全人格。

3.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对于传统研究技术的沿用,促进其更新变革。

从某种角度来说,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消极心理学研究过程中碎片化的整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继续沿用了消极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例如:问卷、访谈、实验等,但是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变革,研究方法更加的标准、醇熟,从而使研究方法更高的服务于心理学研究体系。

三、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遵循当前主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例如:问卷,访谈,实验等各种方法,同时中间还融合了人本主义思想。积极心理学倡导探讨人的美德、爱、宽恕、感激等各种积极的方面,引导人们不断的发现自身长处,使普通的个体对社会及生活充满积极情绪,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从某种意义上来来说,积极心理学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空档。

但是换言之,积极心理学也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新鲜事物,在以前的心理学研究中,就已经存在了积极心理学的元素,只是它们当初相对的分散,没有被整合成一个整体,虽然西方学者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得出了许多振奋人心的结论,但是上述研究中发现的矛盾及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参考文献

[1]曹爱红,陈晓芳,宋惠佳.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方向及价值核心.[J].心里科学进展,2008,5(9):30-37

[2]严文斌,宋佳鑫.社会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支持和影响.[J].应用心理学,2005,11(8):56-69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5

一、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 

培养目标就是学校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确立人才培养的规格。培养目标就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我们重点努力的方向,学校需要积极的构建教学内容并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已经恢复了部分心理学专业,但是应用心理学专业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展。 

(一)定位不准确 

伴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提升,导致社会的矛盾日益增多,加之人的心理失衡现象较为普遍。社会非常需要心理学人才,但是因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定位不准确,使得培养的目标发生改变,无法体现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特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但是却忽视了实践教学的作用,导致学生们整体的实践能力较差、 

(二)缺乏针对性 

应用心理学专业需要的是合格的人才,同时也应该满足当前各个领域对应用型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应该制定出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培养出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现阶段,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为了向社会各个领域输送心理学人才,缺乏了针对性,以至于授课的内容较为庞杂、零散,无法及时的形成拥有明确方向的课程体系。学生们在学习相关课程的时候无法面面俱到,所以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完整、明晰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框架,使得学生们在心理学应用领域无法学以致用。 

(三)培养目标狭窄 

学生在毕业之后真正的发展空间狭窄。主要的原因是在高校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目标较为狭窄,尤其是出现了封闭、方向单一的问题。国家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方向设置笼统,不够细化,所以无法达到具体的标准和规定,延伸出的课程设置相对杂乱,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多种多样,使学生们无法细化的掌握专业知识。 

二、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途径 

(一)合理教学内容的选择 

构建起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同时积极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情况,重视实际的应用成果。学校在设置学科的时候,应该重视通识课程的重要性,这是符合我们日后就业发展需要的关键。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認真的跟随老师的指导,有目的的参与到学科的选择中,并且积极的参与实践活动的训练,保证在第一时间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这是我们实习和见习的前提,只有我们积极的参与到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会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跟随老师的指导,重视自身心理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在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积极的参与学科的实践环节,保证符合实践课的操作性和专业性,更好的联系教学实际,通过自己的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拓宽专业的方向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拓宽专业的方向,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的机会,并给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家的心理学能够起到支撑作用的领域越来越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方向实现人才的分流成为必然。相对宽泛的专业方向能够让我们更好的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并给依照我们自身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方向,使我们更顺利的就业,从而获得长远的发展。 

三、结语 

作为当代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就是为未来的就业打基础的关键,因此需要我们正视社会转型期的影响,努力的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优势。面对社会转型期的发展需要,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需要我们正视细化后的专业方向,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出积极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之上,努力的学习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迎合未来应用型心理学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胡丽萍.社会转型期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J].教育与职业,2016,(22):87-89. 

[2]王健,宋玉萍,孙延超等.关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6):18-19. 

心理学对社会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残疾人;就业心理障碍;应对

一、前言

在当前整体就业形势颇为严峻的社会背景下,残疾人员作为就业大军中的特殊群体面临着更大的就业阻碍。政府虽对残疾人员给予了极大关注,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残疾人就业的优惠政策,但残疾人员要实现顺利就业仍然有相当大的难度。导致残疾人员就业困难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个体的身心因素和社会因素。而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因素,并通过激发其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使人更好地适应社会。本文针对残疾人就业心理障碍问题,运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为残疾人员就业提供一些建议,使其获得针对性的就业心理支持与指导,并以良好的择业心态应对挑战。

二、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末的美国,其创始人是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它不满于以人和社会的问题为研究中心的消极心理学,与之相反,它是着重研究人的积极力量的学科。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挖掘人固有的积极力量来使之成为健康幸福、自我实现的人,其关注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并以人的“积极因素”为研究重点。它主张心理学应以人潜在的、实际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美德为出发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主要包括:积极的情绪和体验,如幸福感、乐观等;积极的个人特质,如爱的能力、创造力、美德等;积极的社会环境,如社会关系、潜能发展的家庭影响;积极的心理过程对于生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培养天才等。

三、残疾人就业心理障碍及原因

在就业过程中,许多残疾人容易产生焦虑、自卑、逃避、偏执等消极心态。他们期待凭自身能力找到工作来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强劲的竞争对手,能力与岗位要求的落差,社会歧视等原因,使其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进而引起了情绪上的波动,形成焦虑的心理状态。而这种焦虑心态影响了个体对自身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使其开始怀疑自身能力,进而产生了自卑心态。自卑心态则直接导致他们逃避现实,不敢再尝试找工作,试图依赖他人或政府。一些人还形成了一味追求“被尊重、平等”等的偏执心态。这一系列消极心态的形成是残疾人员顺利就业的极大阻碍。而造成残疾人员就业存在心理障碍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方面

首先,由于自身身体上的一些缺憾,残疾人的就业机会要比普通人少很多,因而难免在就业方面受挫。这也容易导致残疾人群的一个极大特点――自卑心理的产生。其次,长期的不如意和挫败使得残疾人员变得极为敏感,并且对社会的公正产生怀疑或有偏执的认识,因而在与他人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再次,残疾人员的职业认知水平低。

2.社会方面

以往有研究表明社会大环境的不接纳已经成为残疾人员的普遍压力源。当前许多人和企业由于受到传统思想影响认为残疾人员在心理心智上不如普通人。加上普通人的不尊重和不理解,残疾人身处于一种“恶劣”的成长环境,因而变得更加自卑,心态也更消极。社会的不接纳和自我成长机会的匮乏,残疾人员处于双重压力之下,因而更易产生自我封闭、逃避等问题,导致出现认知偏差和负性情绪等。

四、积极心理学在缓解残疾人就业心理障碍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强调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现象做出适当的解释,并进行恰当的干预,从中获得积极意义。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积极心理学在缓解残疾人就业心理障碍中的运用。

1.主观层次上

(1)增进积极的情绪体验

对于身体上有着某种“缺陷”的残疾人来说,一般都会有一种自卑心理,容易产生消极情绪。而积极心理学提倡关注人的积极面,其中积极情绪是其核心内容。积极的情绪体验指“个体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乐观和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

(2)培养自我效能感

现实生活中,残疾人员由于自身和外界的一些原因,常常缺乏积极的经验且自我效能感较低。所以社会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鼓励残疾人群积极参与自己爱好的活动,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2.群体层次上

积极心理学除了研究人的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还关注积极的组织系统的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不仅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而且是个体积极体验最直接的来源。积极的组织系统是个体实现积极体验和积极人格的重要保障。

(1)建立积极的家庭支持系统

首先,应建立积极的家庭系统,根据残疾人员身心上的特征,其在生活中容易遇到困难,在职场上挫败,受委屈,甚至受到他人的歧视,而作为他最亲的家人则成为他们唯一的依靠,所以积极的家庭系统,更能够给予他们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积极体验,建立积极的人格。因此,父母及家人应该调整好心态,根据残疾人身心特点去了解他们的心理和内心需要,鼓励他们主动走出去与普通人沟通,面对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建立积极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