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性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性范文1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区域问题增多、区域矛盾与冲突复杂化、人地关系紧张的特殊背景下提出的,具有战略性与极强的操作性,而且会涉及利益格局的大调整。

从区域问题、区域矛盾与冲突、人地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主体功能区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实际上,这些问题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那么,为何“十一五”期间才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建设生态文明呢?这是同中国发展的体制与阶段性特点有关的。“十一五”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全面调控区域发展的体制环境不成熟;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增强,但在“十一五”前中国还不具备在全国范围内改善与修复自然生态环境、控制国土开发强度、调整人口空间分布的经济基础。应该说,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与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是“十一五”提出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现实基础。

主体功能区与生态文明都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所作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即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其本质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根本目的是使不同类型区域的经济开发同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相匹配,避免资源耗竭与环境污染,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并在此基础上提升物质文明水平。不难看出,主体功能区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共同的基础,即实现科学发展并促进社会和谐。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工具,而生态文明是主体功能区所要实现的目标。

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通过主体功能区规划实现生态文明,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重点包括以下方面: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性范文2

关键词:林业;生态文化建设;问题

自然资源的综合应用与开发,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实现自然资源保护与建设与城市建设相互融合,逐步引导现代城市建设生态化发展;自然资源的发展逐步实现资源生态化管理,逐步引导现代资源的综合开发与良性循环。

1林业生态化建设的发展问题

1.1林业资源综合应用率低

林业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社会自然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综合途径。林业生态化建设与科学应用[1],是逐步引导现代资源合理开发的必然性基础。但结合我国现代林业资源管理的实际来看,我国林业资源的综合应用率较低。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林业资源整体砍伐率较高,林业种植率与砍伐率之间的百分比相差悬殊较大。同时,也正是由于我国林业种植率降低,导致土地流失等环境问题严重,对我国现代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应用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1.2林业资源管理水平低

我国林业资源管理与综合应用比重逐渐提升,自然资源的开发与持续管理水平较低,我国林业资源综合应用率较低;我国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应用的管理结构依据不完善,例如:地域性林业资源管理实际管理效果与林业规划管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悬殊。例如:由于一些地区现代林业资源规划结构存在资源管理与规划整体缺乏合理性对接,我党提出的林业生态化建设的文件在传达中缩减,基层林业管理缺乏科学的林业生态化建设管理渠道,给我国现代林业生态化建设带来阻碍。

2我国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

林业生态化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综合应用的必然发展趋势,林业资源是现代社会资源综合管理的必然性途径,为了实现社会资源的综合性规划与应用,完善我国林业生态文化建设与管理,为社会发展提供发展新动力。

2.1林业资源合理开发

林业资源的综合性开发是实现我国林业生态化建设的基础。林业资源管理与规划必须对综合开发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林业生态化建设的综合性开发应当坚持联系的观点,林业管理也是自然资源应用与管理的一部分,实施林业生态化建设,无法脱离自然资源循环整体。在这种意识基础上,逐步建立林业生态建设与土地、水资源综合应用相结合[2],例如:建立林业自然保护区,发挥森林资源自我净化与修复的作用,实现我国林业生态化建设体系的逐步完善;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也可以综合进行;林业资源的开发,林业种植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进一步开发林下经济,例如:菌类种植等种植业的发展,新兴产业的应用实现了现代林业管理资源的综合性应用,为现代我国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新趋势,是现代整体经济逐步拓展与优化发展的新途径。

2.2林业保护与发展同步

我国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化建设,逐步实现现代林业资源保护与发展同步。林业生态化建设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林业保护措施上,坚持林业自身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例如:某地结合当地森林覆盖率的综合分析,逐步实现森林资源开发与保护相互融合,制订合理的林业保护计划,在林业的逐步建设与完善的基础上,实施人工进行树木种植,人工维护与自然修复相融合,为当地的林业发展提供更完善的经济开发管理体系;林业保护与发展提供也可以逐步实现现代资源在现代结构体系建立林业维护管理体系,例如:实施我国林业生态建设规划管理小组,逐步应用现代资源综合性拓展,定期做好现代林业经济综合开发规划,将我党提出的生态管理理念深入落实到林业管理的基层,为现代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应用提供良好林业生态化管理保护措施。

2.3林业资源的管理系统完善

我国实现林业资源生态化建设,必须实现林业资源的管理系统完善,依据我国现代林业资源分布结构图,逐步确立现代林业生态化建设的整体资源结构,完善现代林业资源应用管理的法律法规,发挥林业管理法律在社会资源生态建设中发挥的管理作用;同时,我国林业资源生态化建设的也需要逐步提升我国自然资源管理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逐步将这种管理意识落实到实际工作工作中,逐步引导现代林业资源生态文化建设结构体系的拓展与综合性完善。

3结论

林业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主要部分之一,结合现代社会资源开发与综合应用实际,对我国林业资源生态化建设与管理提出合理的规划措施,深入挖掘现代林业管理资源的综合开发,同时也实现现代自然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涛,齐鹏飞.我国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有关问题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6(06).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性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环境意识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压力的增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不断强化环保工作,以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的重要责任与义务。但是由于个人所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个人素质的不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差异很大,环境保护仍然很困难。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提高其环境保护意识,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实现和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未来发展中,大学生是重要参与者与决策者,为了促进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高校强化环境保护教育,势在必行。怎样对大学生实行环境保护教育,怎样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责任感,是高校环保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必然性

(一)现实环境问题要求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逐渐加重,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不但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过度追求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日益频繁,从而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再加上工业生产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在加剧,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演愈烈。如今,大气污染、河流污染、自然灾害频繁,这都是环境恶化的重要表现。因此,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1]。要想真正做到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就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自觉进行环境保护。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校加强大学生环保教育,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更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这也是改善现实环境条件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教育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做好环境保护教育,是从根本上实现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适应环境发展的实际需要,更能促进教育的进步与发展[2]。虽然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由于人们综合素质,环境保护意识总体水平还较低,片面追求发展的情况仍然存在。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就要依赖于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环保教育,改变学生传统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强化其环保理论与实践,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自我做起,努力影响改变其他人的片面发展思想,从而带动全民自觉进行环境保护,这也是高校教育进步的重要表现,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只有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教育水平,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才能在教育行业中长远发展。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有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人才,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在环境问题突出的现代社会中,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较高的环境保护意识,掌握更多的环保知识,能够真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在高校教育中,要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进行环境保护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主动参加到环保实践活动中去,不断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专业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培养出真正能够推动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四)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面对环境问题突出,生态破坏严重,能源资源短缺的现状,我国已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以求实现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在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关系着人民福祉,更关系着民族的未来。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当代大学生是主力军,大学生的环境保护理念与环境保护能力,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都会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技能,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与学习能力,采取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教育,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大学生的教育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能力,更要让学生具备优秀的道德素2017年3月养和综合素质,这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表现[3]。环境保护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大学生要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也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首先,高校要在专业学习中注重环境保护理念的渗透,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发展观。其次,要尽可能组织学生开展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实践能力。例如,在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回收站”活动,学生自愿参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愿出资购买储存袋及储存箱。回收物品主要有:矿泉水瓶,易拉罐瓶,废纸,废弃塑料制品等,进行分类回收。自主编写环保回收宣传单,面向全校学生,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待回收活动结束,将收集到的物品出售给相关废品收购站,所得款项捐助给山区贫困儿童。通过开展各类环保公益活动,不但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最后,要注意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环境保护知识的热情,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度。

(二)环境保护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对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4]。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不断强化环境保护,有利于强化学生环境保护思想,更新环境保护理念,同时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这也是落实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环境保护学习,学生能够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自然观和生态观,能够自觉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进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活动,自觉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习惯。例如,在基本原理概论这一思想政治课程中,在对“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这一内容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把联系与发展的哲学理论与思想教授给学生,使学生懂得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独立的,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发展的。接着,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把社会发展、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实例以图片、影像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些现象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所学到的思想政治原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数据资料,结合所学的哲学道理,能够把环境发展与社会发展更好地联系起来,并且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发展,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同时,能够结合哲学道理,用联系的观点探讨解决环境问题的办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能够把环保理论教育与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环境保护与高校专业课程相结合

在高等院校教育中,涉及很多不同类别的专业课程,其中有很多高校专门设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专业课程,如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市政环境、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等,还有一些环境边缘学科,如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等。这就使环境保护教育更加专业化、正规化和明确化[5]。在专业教学中,要与时俱进,根据环境保护的实际要求,不断进行专业改革与创新,以求与环境发展实际需要相适应。例如:在环境工程的专业教学中,学生要学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专业课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科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措施,不断加深环境保护教育,提高环境保护的专业性。比如,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竞赛,教师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收集资料,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然后由学生自主拟题,教师给出适当指导意见。教师规定出具体设计时间,学生自主确定设计方案,对于疑难问题,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完成设计后,进行阐述与汇报,最后由师生共同评价,选出优秀设计作品进行适当奖赏。在此过程中,不但使学生加深对专业课程的理解,更能够把环保意识形成环保实践活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想法,有助于学生切实解决环境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环保能力得到提升。

(四)注重营造环境保护教育氛围

在高校教育环境中,时刻注意营造良好的环保教育氛围,使学生时时刻刻置身于环保氛围中,有助于提高环保教育的效果[6]。首先,高校要采取尽可能多的方式进行环保宣传,如张贴环境保护教育画报,展示环保成果,设立环境保护宣传栏等。其次,利用环境保护相关节假日,开展环境保护活动,如植树种草活动,环境保护讲座与竞赛,环境保护义务宣传,垃圾分类处理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在校园中时刻都能够感受到环境保护与自己的密切联系,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够从爱护校园环境上升到爱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动把保护自然、爱护环境与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三、结语

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既是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与环境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环保教育中,高校要结合专业知识,制定有效的教育策略,不断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能力,真正促进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倩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

[2]布署.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与提高[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9-121.

[3]孙丹丹.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4]许志刚,周岩,刘智敏.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教育研究初探[J].大学教育,2013(4):127-128.

[5]孔海兰.高校加强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4):20,23.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性范文4

关键词:环境美学;家园感;自然美;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B8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4)01-0101-03

环境美学是美学的分支学科。相对于美学来说,它虽然可以称为应用性学科,但毕竟是理论的。相对于园林、建筑、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学科,环境美学是它们的形而上学。

真正称得上环境美学研究的学术著作产生于上个世纪末,主要有美国学者阿诺德・柏林特的《环境美学》、芬兰学者约・瑟帕玛的《环境之美》和加拿大学者艾伦・卡尔松的《美学与环境――关于自然、艺术和建筑的欣赏》等。虽然各位学者均建立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但并没有建立起环境美学的体系。因此,关于环境美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弄明白。

一、环境美学的基本问题

环境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对于人具有两种意义:一是资源,二是家园。资源是掠夺对象,家园是保护建设的对象。环境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的家园。人的生存与发展,既需要资源,也需要家园,二者均在自然之中,共存共处。

适合于人需要的资源,在地球上是有限的。同样,适合人生存的家园也是有限的。目前适合人生存的自然界只是地球,地球是人类唯一共同的家园。

人对自然的过度掠取,竭泽而渔,会导致自然的不正常改变,以致危及家园。地球上的情况现在就是这样。

人既需要资源,也需要家园,这就需要一个调节,在调节不了的情况下,就需要有一个权衡:是要绿水青山,还是要金山银山?最好的回答是:保住绿水青山,谋建金山银山。“谋”指科学。

由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派生出生态与文明的关系问题。从本质上说,文明从破坏生态开始,具体来说,从掠夺自然资源开始。

工业社会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对自然资源掠夺的规模空前扩大,地球上原有的生态链破坏了。这种生态链的破坏,给人的生存带来危机。我们称之为生态危机。其实,自然元所谓危机,危机是对人而言的。

在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矛盾的背景下,以自然为本,显然是行不通的。老子说“道法自然”,似是以自然为本,其实还是以人为本,“法自然”的目的,不是让人灭绝,而是让人更好的生存。

以生态为本,也不行!以生态为本,人就要毁掉自己建立的文明,回到丛林中去,过茹毛饮血的生活。

可见,不论在哪种情况下,人只能以人为本。

须特别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这“本”指的是人的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而不是所有的利益。

在生态与文明矛盾激烈的情况下,人的办法只能有二:一是文明适当退让,牺牲人的某些非根本性的利益;二是文明与生态共生。“共生”在这里的意思既是文明的,又是生态的,文明与生态双赢。

两种办法,无疑这后一种是最好的,生态文明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文明。

二、环境美学的主题

环境是我们的家园。家园的意义有二:一是生命之本,二是居住之所。

生命之本,是从哲学意义上说的,指的是人的生命之源、发展之力。居住之所,是从生活意义上说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只有定居下来后,才有真正的发展,或者说比较大的发展。

农业对人最大的意义,是让人定居。定居才有家园的概念。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农业是环境美学之源。

就生命之本这一哲学意义而言,环境的概念涵盖了资源;就居住之所这一生活意义而言,环境的概念又不涵盖资源。

环境的概念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其基础是物质的。

在居住的意义上,环境可分为宜居、利居和乐居三个层面:宜居,是就生存的可能性即自然环境而言,重在生态;就社会环境而言,重在人际关系的良性有序。利居,是就利益的发展性而言。乐居,是就生活的品位和质量而言。

乐居之乐,不是一般的快乐,也不是指娱乐,而是指幸福。幸福不是幸福感,而是兼顾物质与精神,而且物质处在基础层面。概言之,乐居有四个看重:第一,看重文化生活;第二,注重精神享受;第三,看重个人自由;第四,注重审美品位。

宜居是乐居的基础,利居是乐居的必要条件。但是,乐居与宜居、利居不存在正比例的关系,不是说越宜居的城市越乐居,或者说越利居的城市越乐居。乐居有自身的相对独立的标准。不是宜居和利居发展到极致就可以自然达到的。

宜居、利居、乐居均是就环境的生活意义而言的,因此,生活是环境美学的主题。

三、环境美学的审美

人们通常是以康德的无利害关系和自由作为审美的特质。康德确实说过“美的欣赏的愉快是唯一无利害关系的和自由的愉快”。

“无利害关系”是一种哲学性的表述,其实质是精神上的自由创造。

康德虽然为美做了这样一个哲学性的定性,但回到现实界,他发现,无利害关系的美很少,大量的美是有利害关系的,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康德“也认识到这种独立性、超然性和纯粹性毕竟是假想的,或则说,为分析方便而设立的”,于是,他将美分成两种:一种是纯粹美,另一种为依存美。

环境美无疑是有利害关系的,属于依存美。这是它与艺术美、自然美的最大区别。

环境美的审美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可称之为赏,类于欣赏艺术美和自然美。另一种可称之为居,这种审美当然也有赏,但根本的是居――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感受到环境的美。

由于环境的主题是生活,所以后一种审美方式才是主要的。

加拿大学者艾伦・卡尔松将环境审美模式进行梳理,概括出对象模式、景观模式、自然环境模式、参与模式、神秘模式、唤醒模式等十种模式,唯独没有生活模式,说明西方学者心目中的环境美学其实也还是自然美学,他们仍然只是将环境看做欣赏对象,与欣赏艺术没有本质的差别。

任何审美,所审的对象都是感性的存在――象。象中有意,故称之为意象。审美的初级本体为意象,高级本体为境界。

景观是环境美的存在方式,环境审美是对景观的审美。我们在环境中生活,当将环境看成景观或感觉到景观时,那就是在审美了。

四、环境美学视界的自然美

人看自然,不可能不持人的立场,因此,所有进入人的生活的自然均是人的自然。

人的立场,按人的需要,分成若干种,于是,自然也因人看自然的不同立场,呈现出不同面目。

科学的立场是尽量将自然客体化,将自然与人分开来。科学家眼中的自然是某种科学理论的符号。以改造自然为目的生产活动是建立在这种立场之上的。

艺术的立场是尽量将自然主观化,将自然与人融汇起来。艺术家眼中的自然是人类情感的符号。

环境的立场是将自然尽量地主体化。主观化与主体化是不同的。主体化某种意义上包含主观化,但主体化中的“体”不只是精神性的,而具有物质性。人为主体,将环境主体化,即将环境也看成主体,将环境也看成人。作为主体的环境是人的生命之本、居住之所。环境的正能量要肯定、支持人的生命,肯定、适宜于人的居住。

自然是环境的基础,作为环境基础的自然既然在环境视域下是和人一样的主体,那它就必然具有亲人性。

亲人性,从本质上来说,是指自然适合于人的生存,适合于人居住的属性。

人性是复杂的,它的本质是生命。人的生命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动物性、文明性和神性。相应地,作为人的另一体的环境,其亲人性也可以分为这样三个层次:本然性的自然(原始――动物性)、可然性的自然(文明――人)、应然性的自然(神性――生态)。本然性的自然与可然性的自然具有某种对立性,应然性的自然具有对这两种自然的超越性。

作为环境基础的自然,它的神性在于它的不可知性和对人的绝对的控制性。自然虽然是可知的,但人永远只能知道它的某些部分,不可全知、彻知。自然虽然可以是亲人的,但不独只亲人,它有自身的目的性或无目的性。这种目的性或无目的性不都是亲人的。因此,自然对人既是可爱可亲的,也是可敬可惧的。

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永远只能限制在“可然性”的程度上,人永远不可能认识到自然的应然性即它的必然性。

工业社会以来的高科技发展,让自然的许多魅力没有了,但自然的魅力是不可穷尽的。所以,自然去魅的结果,是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人遭受到自然的严重报复,可说两败俱伤。

后工业社会是工业社会的继续,也是对工业社会的批判与反拨。为了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方面要继续让自然去魅,另一方面,要更多地尊重自然,崇敬自然。让自然复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大使命。

五、环境美学视域中的城市化问题

人类的生活环境经历过三个阶段:自然、乡村、城市。史前人类主要生活在自然之中,进入文明社会后主要生活在乡村,其后逐渐走向城市。乡村环境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城市环境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城市化具有某种必然性。

但是,现代社会又在向后工业社会过渡,后工业社会的潮流在某种意义上却又是反城市化的。

工业社会为什么需要发展城市?因为工业社会的本质是追求高额的经济利益,为了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它需要集中物力、智力,将各种从事生产的工厂、从事商贸的公司集中在城市。在工业社会,乡村成为城市的掠夺对象,乡村衰败了。

后工业社会还需要这样的城市吗?后工业社会最大的特点是信息化。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突出标志。既然人们获得信息资源如此便捷,那种为了信息获得需要,生产机构、商贸机构是不是要集中在一起,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更重要的是,后工业社会是一个富裕社会。人们的追求出现一个重要特点即追求生活品位。有品位的生活一方面体现在精神追求上,另一方面还体现在追求自然的居住环境上。人们普遍地希望居住在美丽的大自然之中。当然,这种美丽的大自然是生态与文明共生的大自然,既能满足人对自然的需求,也能满足人对文明的需要。这种兼具生态与文明两性的生活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乡村。乡村不仅有更接近原生态的自然,还有人工的自然――农作物。居住在乡村,可以适当从事一些农业劳动,这对人的身心发展极为有利。

城市化不是将城市建得越来越大,相反,它是城市的解构或瘦身,城市的许多机构要搬出城市,搬到乡村或者大自然中去。美国许多大公司不在大城市,而在乡村。

城市化一方面是城市解构或者说瘦身,另一方面,又是将自然“请进”城市,诸如垒山、凿水、植树、养鸟、驯兽等。在合适的地方,还可以开辟农田,种庄稼。只要是文明的、有序的,与城市融为一体的,都可以在城市占一席之地。

对于农村来说,城乡一体化主要是将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起来,而不是将农村建成一座小城市。

六、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

几乎所有的建设均是工程,工程是有它自身的功利要求的。比如,水电工程中的大坝是为了蓄水,高速公路是为了让车流顺畅。

凡工程都要追求高功利,这是无疑的,但是,高功利的追求有可能带来环境的破坏。工程带来的环境破坏可以分成三类:一是有害物质的产生,二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三是景观的破坏。

前两种破坏已经为人们所注意,第三种破坏似乎还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景观的破坏我们可以叫做视觉污染,或听觉伤害,这种情况在市政工程中比较普遍。如高架路,城市原本没有为高架路腾出地方,现在因为交通紧张,凭空在狭窄的街道上建起高架路,使行人和街道两旁的住户都感到极大的不舒服。

城市工程当然需要建,但应当在设计上较多地考虑到工程的审美功能,力求将工程建设成景观。工程能不能建设成景观,关涉到诸多问题,首要的是观念上对功能与审美关系的理解。功能与审美可以构成一定的冲突,也可以实现统一,即既是功能的,又是审美的。功能即审美。这种优秀的市政工程也是存在的。

关于环境保护,有科学技术上的保护,也有观念上的保护。目前许多科学技术上的保护没有用上去,主要是观念不到位。观念达到什么层次,保护就达到什么层次。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性范文5

关键词 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措施;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F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225-01

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的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的木本植物群落,受环境的制约又影响环境,形成独特、完整的生态系统。森林对于人类来讲是一种关系非常密切的自然资源和绿色财富,不仅可以满足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而且具有维持生态平衡、固碳释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消除污染、杀菌滞尘、降低噪音、吸收紫外线、防灾减灾和美化环境的特殊功能,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国家森林城市是指城市生态系统以森林植被为主体,城市生态系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各项建设指标达到标准,并经国家林业主管部门批准授牌的城市。

1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态问题已日益突出,解决污染与环保问题,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环境、营造良好的人居和投资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建设和发展森林城市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城市绿化和森林建设事关一个城市的民生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森林,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1]。

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在100多年前就是一个国际招标规划的城市,整座城市都处在森林环抱之中,各组团之间都由森林相隔,可以说是“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典范。在美国旧金山城区就可观赏到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公园,法国巴黎的2片大森林就象二个“肺”,赐予巴黎清新空气和优美的景色。在中国,2004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评定程序,制定了《“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和《“国家森林城市”申报办法》,同时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截至2011年6月,中国已有30个城市获“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这些森林城市不仅给当地居民创建了绿色家园、生态居所和幸福港湾,而且打造了绿色文明、生态环保名片,提升了城市品位和形象,增强了城市综合竞争力。

因此,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城市居民民生的需要,更是当今信息和碳汇经济时代的必然选择。“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营造绿色宜居家园”已成为当今社会绿色文明、生态安全、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

2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措施

城市森林建设是城市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森林城市就是要强壮城市的“肺”和“肾”,让市民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纯净的水,吃上绿色食品,拥有健康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居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要需要强化以下几项措施。

(1)科学规划。确定政府主导、城乡统筹、生态优先、崇尚自然、山水相依、乡土树种为主、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划原则,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体系纳入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

(2)重在自然。创建森林城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工程,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实施过程中要实现3个转变:一是要从过去注重美化效果为主向美化和生态功能兼顾转变。在绿化植物的配置上要突出乡土乔、灌木为主体,花草点缀,分布合理,景观优美,管理相对粗放,形成低成本、低维护、节水型的绿地类型;二是从过去的注重绿地面积的扩大、平直向提高土地空间利用和追求近自然的地形地貌、水岸、道路转变。发展城市森林需要一定面积的用地,为了节约城市宝贵的土地,可采取建小森林的方式,按适地适树的原则选种树体高大、冠形良好的乔木树种,使其向空间延伸。草本花卉占地面积大且生长量小,而乔木每年的生长可以使有限的绿地逐年产生更高的生态效益。有研究资料称,通常1 hm2森林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20 hm2草地所吸收的数量。同时,改变传统的枯枝落叶和杂草野花管理方式,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野趣性。城市森林建设要求尽可能维护区域山水格局和大地的连续性、完整性。地形地貌也属城市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可以调剂人工道路的平滞和呆板。山清水秀是人们对大自然的共同向往,很多缺山缺水的城市不惜花巨资人工造山、造湖来塑造形象,而我国许多城市目前的现状是有些水面被填埋,有些不是非搬不可的山头却被夷为平地或在山上建房开发。即使是紫页岩山头也可象过去那样,采取爆破分化若干年后进行绿化,使山真正和林、水在一起。三是从重视城区绿化美化向建立城乡一体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转变。长期以来,大多数城市政府主要将资金投在建成注重视觉效果的园林绿化工程上,而林业生态建设的重点则基本在山区农村,要充分利用附近小城镇既有秀美的山水、田园、农舍、乡间小路,又有原生植被资源,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资源和基础。因此,城乡同步发展城市森林是大势所趋,也有助于推进森林城市和新农村建设共同发展[1-2]。

(3)适应市场。随着城市基础设施逐步推向市场,城市绿化也实行了建、管分离,工程项目招投标,目的就是创造

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以达到减少投资、提高质量、加快进度、满足需求的目的。建设森林城市具有长期稳定,管理粗放,节约用地、用水、用工的特点,要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投资最少,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4)注重协调。一方面,发展森林城市不仅是绿地面积和树木数量的扩张,更重要的是森林与园林、水系、道路、建筑、人居、环境的协调,注重格调的一致性和相互的包容性。同时,缩小城乡造林、绿化、美化的差距,形成各具特色、遥相呼应、协调发展的生态圈。另一方面,各部门、单位之间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齐心协力抓好城市绿化和建设森林城市工作,严格按照《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创建森林城市,同时精心培育亮点,打造景观林精品,达到城市园林化、小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努力实现一路一特色、一街一景观、季相常变化、四时景不同的效果[3-4]。

3 参考文献

[1] 金志勇.丽水创建森林城市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J].丽水学院学报,2010(2):38-41.

[2] 方小宁.宣城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刍议[J].安徽林业科技,2011,37(3):66-68.

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性范文6

关键词:现代林业;发展重要性;防控措施

1 现代林业的概念

较早出现在国内的现代林业其定义大致为: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装备以及现代工艺方法进行武装和生产,运用现代先进且科学的管理方法,实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对现代林业的定义完善如下: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手段,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一起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使森林的多种功能以及多种价值均得以发挥,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以及社会需要的林业。对比2种定义可以发现,后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可实践性,其定义的实质内容也在可持续发展林业的范围之中。

2 现代林业的内涵

根据现代林业的定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理解现代林业:①现代林业的经营对象为整个森林生态系统②和谐的处理好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人地共荣”的最终目标。因此,在理解现代园林的内涵过程中,应以和谐为指导、应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3 现代林业的实施对象

现代林业的实施对象为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其机构特征是最完善的。如果将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经营对象,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人类的经营活动不应超出森林调节能力的最大值,以免造成生态失衡。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开展相应的森林经营活动,通过一切可能的措施增加林地养分的补充,从而促进林业系统有序化运行。

4 现代林业的实施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直接导致人口压力过大,各种矿物燃料的日趋枯竭以及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林业的实施原则应坚持①开发短期丰产林②为解决燃料的短缺情况,可加大营造高产能源林,以达到以绿色能源代替矿物能源,最终达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及社会的发展,阻碍现代林业实施各种困难层出不穷,笔者根据石嘴山当地林业中“虫害”这一现象,突出说明实施现代林业的重要性。

石嘴山市地处宁夏北部,其大陆性气候特征很明显,给城市绿化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石嘴山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6%。但是在林业发展过程中随之而出的不良现象也层出不穷,“虫害”就是妨碍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威胁之一,现根据笔者多年来的林业工作,将“虫害”引发的原因以及制定的相关防控对策,报道如下:

5 “虫害”引发的原因

随着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活动的深入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快速发展,森林资源和造林面积逐年成倍增加,在整个生态建设过程中,因为本地苗量有限,故外调苗量增加,从而使有害生物入侵频繁、严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天牛和臭椿沟眶象的传入给我市的杨树、柳树、臭椿等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6 防控对策的制定与实施

在“虫害”的防控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依法治理”防控总体思路,通过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人们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的认识与关注,采用多种宣传方式,普及有害生物的危害性,以及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性。

对于外来苗木要加大检查检验力度,此举是为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检验部门需要重点抓好调运苗木的复检工作,通过检验部门与绿化养护单位、以及绿化施工单位的联合,及时掌握外来苗木的生长等情况,从根本上杜绝和消灭外来有害生物。

加强植物的养护管理,提高其抗虫能力;及时清理虫害林木以及虫害枝叶,并对其焚烧深埋。对于拔除病株后的土壤采用石灰消毒杀菌。植物的修剪工作要合理,保持足够的通风性以及透光性,以减少虫害的发生以及蔓延。

目前林业不仅肩负了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使命,而且还担任着保护以及拯救生物的多样性及改善整个生态系统的职责。林业能否良好的发展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本文中提到的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林业中“虫害”现象,针对本市在林业经营水平和行政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应大力提倡“现代林业”,以促进石嘴山市林业的良好、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