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的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乡村的内容

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1

做好新时期乡村电影工作,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贯彻落实党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乡村先进文化,实现和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市在推行乡村电影放映工程方面做了一些积极探索,通过以钱养事方式,落实了一些公益电影放映场次,但总场次安排较少,技术装备落后,服务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全市广大农民群众对电影的需求,必须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强乡村电影工作,推进乡村电影事业的发展。

二、乡村电影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总体要求: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乡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深化乡村电影改革,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放映主体和方式相结合的新模式,促进乡村电影放映的规模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目标任务:逐步完善乡村电影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乡村电影放映新主体,推广乡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提高放映质量,加强乡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建立公益放映补贴新机制,开拓乡村电影市场,推动露天放映与室内放映相结合,免费放映和有偿放映相结合,胶片放映和数字放映相结合,并逐步向数字放映过渡,不断扩大乡村电影覆盖面。年,市力争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

三、加强乡村电影工作的措施

一完善乡村电影基础设施建设。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和各有关部门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和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要求出发,切实加强乡村电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电影放映场所条件。

二推进乡村电影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推广乡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电影工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按《公司法》组建市新乡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公司根据实际下设若干支放映队,负责乡村数字电影的放映工作。

三落实乡村电影公益性放映扶持政策。据测算,市乡村数字电影每场放映成本平均为150元,除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乡村数字电影给予补助外,市财政将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贴。实行补贴的数字电影放映场次,放映队不得再向村和农民收取任何费用。

四、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

一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要高度重视乡村电影工作,将其列入议事日程,要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文化、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要建立以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点,政府扶持和市场服务相协调的乡村电影放映新体系。

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2

关键词:法国;乡村;小规模学校;政策;现状

一、校舍建设标准

法国教育部与城市、青年和体育部以维护乡村学校日常教学和学生基本安全为出发点,制定了《乡村小规模幼儿园及小学校舍建设通用参照标准》。以小学为例,每个班级教室面积至少为50平方米,活动区域为10平方米,信息化教室面积为50~75平方米。图书馆面积和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依学校班级数量而异,3个班级以下的学校可不设图书馆,6个班级、9个班级和12个班级的学校的图书馆面积分别为60平米、75平米和100平米。12个班级的学校需配有1000~1600平方米的体育活动场地。教学办公方面,校长办公室面积为12平方米,6个班级、9个班级和12个班级的学校会议室面积依次为10平方米、15平方米和25平方米。卫生设施方面,学校医务室面积需达到10平方米,3个班级的学校卫生间总面积为30平方米、6个班级为50平方米、9个班级为80平方米、12个班级为100平方米。每20名学生配一个洗手池,每20名女生和每40名男生各配一个厕位。法国所有学校一律配备基本取暖设备。建设总面积方面,3个班级规模的学校为1800~2300平方米。

该标准虽由国家统一制定出台,但不强制执行,仅为学校建设管理提供参考。偏远地区的小学学生数量常年不足100人,学校通常设2个班级,一个班级由小学初级课程阶段CE1(Cours élémentaire 1)和CE2(Cours élémentaire 2)两个年级的学生合并组成,另一个班级由小学中级课程阶段CM1(Cours moyen 1)和CM2(Cours moyen 2)两个年级的学生合并组成。此类班级偏少的学校可依实际情况适当降低配备标准,并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如无体育活动场所的学校可利用当地公共体育场馆开展活动,暂无医务室的小学可使用临近初中的医务室,但学校所有配备设施须经当地学区督导办公室审核通过方可投入使用。

二、教学仪器配备标准

法国目前并未出台统一的教学仪器配备标准,具体配备何种仪器由学校按实际情况自主决定。法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学生通常只有一个固定的教室,所有科目课程均在该教室讲授。受条件所限,艺术类课程(音乐、美术等)并无专用教室,学校为学生配备画笔、画纸等器材,在教室或户外开展教学活动。各类音乐器材在此类学校也较为短缺,音乐课程通常由教师依据教学大纲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案教学,如采用电脑等电子设备。体育器材主要是球类,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内或校外公共场所完成体育活动。学校也鼓励教师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实际情况开展爬山、远足等多种体育活动。

2016年起,法国政府为推进“让学校进入数字时代”举措,陆续投入5000万欧元用于进一步改善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条件,特别是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目前,乡村小规模学校数字化器材配备情况参差不齐,个别学校缺乏基本的数字化装备,全校仅配备1~2台电脑。此项政策旨在为所有学校提供数字化教学条件,配齐计算机、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确保网络开通,通过校级数字化工作平台(ENT)逐步实现交互式教学资源共享,为分散在法国各地乡村的教师交流提供便利。

三、经费保障标准

法国教育经费采用权力下放、分层管理的财政制度,国民教育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承担法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并根据学区内中小学师生数目进行相应财政拨款,其具体分配方式由各地方学区自行掌握。而其余开支则基本由地方政府支付,包括中小学校舍等基础设施建造费用、日常维护及运转费用、学生书本等教学用品采购费用、除正式教师以外的其他教学行政人员工资支出等。法国乡村小规模学校也遵循这一经费标准,除正式教师的工资由中央政府负责以外,学校的其余费用主要由当地乡镇政府落实。学校需提前将次年的校舍改建维修、教学设施采购等计划向当地政府提出申请,政府将在财政预算中对投入学校的具体经费数额进行商议审核。

法国中央政府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划拨专项教育经费,如2016年为乡村学校配备数字化教学装备的计划,中央政府会承担每所学校一半的开支,以减轻当地政府财政负担,确保改善数字化教学装备的举措在学校得以全面贯彻落实。再如,法国自2013年开始推行新课时改革,所有学校的学生每人获得50欧元的固定津贴,而困难地区的学生可获得90欧元的补贴,以保证法国各偏远地区课时改革顺利展开。

四、师资配备标准

目前,法国政府规定中小学教师每人负责25名学生,而法国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数量通常取决于当年的学生数量,由中央政府统筹协调安排。不足100人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通常设有2~3个班级,平均每个班级配备一位正式教师,责教授多年级所有课程。这些学校的正式教师需经过正规师范类高等教育培训,达到硕士研究生学位(M2),并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程序,方可获得教师资格,并由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地点和任教学校。教师助理及行政人员可由学校及当地政府根据需要自主聘用,并负担其工资及相关费用。正式教师工作一定年限后,可通过学校向当地政府提出调换工作地点的申请,当地政府将依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批准,但各地政府为保证本地师资力量的稳定,通常只接受省(Département)内的岗位调换申请。

目前,法国乡村小规模学校同样面临教师短缺的问题。由于此类学校采用多年级“混班制”教学模式,一个班级学生人数可达30人以上,超出了国家标准。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资力量,法国政府近年来多次大规模招募教师,同时提升了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据统计,法国中小学教师目前平均工资为2000欧元,国家每年为优先加强教育地区(REP和REP+)的教师分别提供1734欧元和2312欧元的额外补助。

五、管理体制

法国《教育法》(Code de l’Education)规定,基础教育由中央政府、地方学区及地方政府(省及乡镇)分工管理。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全国教育发展政策,确定教学内容及大纲,招聘正式教师及评估教学成果。地方学区负责具体落实国家教育政策,指导所在地区中小学教学活动并协调各地学校合作。地方政府负责中小学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维护工作。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校长属于国家正式教师,由教育部任命,需承担学校日常管理工作,负责管理学校的正式教师及行政后勤人员,确保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完成,定期c地方学区督导办就学校运转情况开会商议。家长协会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学校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交流会,向家长通报学校课程规划及学生学业表现,家长可就学校运作及各类校园生活问题发表意见和建议。

根据法国《教育法》,法国所有乡镇(commune)必须设立至少一所小学,若学校学生总人数少于15人,可酌情考虑跨乡合并学校,将就近乡镇的学校重组为一所学校,但需保证所涉乡镇之间的距离不超过3公里,确保学生可以顺利抵达学校。目前,乡镇学校整合(Regroupement Pédagogiques Intercommunaux)已在法国各地逐步普及,涉及4895所小学,56万余名学生,整合后的学校学生平均人数可达115人,班级数量由整合前的2~3个班增加至5个班,之前各年级混班教学情况得以明显改善,师资力量得以充分扩充,教学资源也得以更好利用。

六、教育教学模式

目前,法国小规模乡村学校囿于客观条件,通常采用“混班制”教学模式,两个或多个年级混合在一间教室同时上课,由一位教师教授所有课程。教师采用分组教学方式,在每一堂课程中轮流分组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随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讨论或练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享有充分的自,可根据教学大纲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并选择使用何种教材。但目前乡村学校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字化设施未得到充分普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较为单一;教师由于需要兼顾多个年级的不同学习需求,往往分身乏术,较难对每名学生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辅导,教学效率相对较低。

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3

休闲作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的部分,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体现出人们的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美国专家弗瑞戈比提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的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张惠娣(2004)指出“休闲文化是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指人在闲暇时间内,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构建的一种生命状态和行为方式”。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通过渗透、融合、凝聚、熏陶、感知等多种形式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及经济的动力源泉。张祺等(2009)提出休闲文化在大多数农村尚处于自发萌芽状态,但农村休闲文化蕴涵着强劲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因此应重点发展农村休闲经济,其包括休闲农业、休闲旅游、休闲体育三个方面领域。吴建华(2009)认为乡村旅游文化可以分为健康的饮食文化、特色的田园文化、民俗文化及乡村市场文化。林雪涤(2013)认为农村休闲文化主要有四种类型:民俗民乐型、休闲娱乐型、农庄采摘型、主营经济型。因此,众学者认为通过各不同的休闲方式,激发并提高人的生活热情和意志,促进身心健康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休闲文化就是人们在休闲时间所创造出的休闲观念、态度、方法和休闲方式。乡村休闲旅游能够强身健体、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健康稳定的发展、推动农民回乡建设以缓解城市就业压力都有巨大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研究还可以从主体、客体与介体的角度来分类,从主体来看,包括旅游者休闲旅游的行为文化、消费文化、参与文化等;从客体来看,旅游产品文化、企业及经营文化、生态文化等,如浙江富阳的龙门古镇孙权故里,有老街文化、厅堂文化、弄巷文化、宗祠文化、古镇庙会、砚池文化等;从介体来看,包括民俗文化等,因此,在研究休闲旅游文化过程中,尤其是浙江省,不得不考虑的因素还有城市文化的冲击、杭派文化的熏陶、浙商文化的影响等。

二、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我们的社会正从信息时代步入智慧时代,新的应用技术与新一轮技术革命使对旅游者旅游信息与文化有更高层次的需求。游客获取旅游信息的方式、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需求、乡村旅游文化的体验都得以改变,因此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契机。对于游客来说,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包括乡村的方言、着装特点、生产生活方式、老的建筑、特别的饮食、不同的节庆与礼仪、千奇百怪的禁忌等等,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是最具的潜力的旅游资源。比如浙江桐庐的环溪村,作为三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坐落在著名的天山岗山麓,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两条溪流汇合于村口,其素有“门对天子一秀峰,窗含双溪两清流”的风貌写照,作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古村落之一,拥有著名的爱莲堂、尚志堂、安澜桥、保安桥等众多古建筑。休闲旅游文化在智慧旅游时代将更深刻地影响着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而旅游文化是乡村旅游业的精髓与核心,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强大引擎,也是乡村旅游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乡村居民和旅游者也日益感受到文化要素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乡村休闲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无时不渗透着文化因素。旅游的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没有文化介入、没有真正参与休闲旅游活动的休闲旅游不能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休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不再是乡村旅游的附属品,而是决定着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和成败的关键,同时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对于缩小城乡文化差距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建设与宣传可以弘扬中华传统、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

三、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的重要意义

随着大众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在对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多样化、层次化、个性化的潮流下,游客越来越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文化服务,更多的乡村自驾、散客、个性游客将成为潜力较大的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相对密集型的产业,对信息查询和信息共享有着根本性的需求。智能移动客户终端的APP应用如客房预订、机票预订、线路预定已经十分普遍,随着现代无线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云技术、数据处理已经被运用到旅游产业的之中且越来越普遍,可见,信息技术是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智慧化发展的关键力量。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悉知,智慧乡村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智慧化的文化宣传不但有利于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更加方便于休闲旅游地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对于休闲旅游地的形象产业属性定位与价值提升有着不可低估的巨大潜力。

四、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宣传平台建设

最早是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率先引用数字化技术在古迹保护上,使用数字化产品,包括图片、文化场景展示、3D情景体验、互动游戏等。数字化是将各种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读取的数字数据,这样一来,存储和处理数据变得既方便又容易,从而大大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数字化,不仅能够方便了行政管理部门对文化资源的管理利用、也方便学者们的挖掘与研究,最方便的是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的本土性保护与传播。信息采集过程中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为了准确地采集乡村休闲旅游文化信息,必须建立本地专家团队和独立专家团队,以确保休闲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与科学性,对各类乡村休闲旅游文化进行归类,包括主体文化、客体文化及介体文化。遵循保护文化原始性、科学性的原则来建立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库,同时也必须明确这些文化要素的变化规律。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宣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体现在设施设备方面,各乡村旅游地要建设乡村基础网络工程,包括无线宽带网络工程、室内WIFI覆盖工程;架设气象、交通、信息等旅游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电子宣传牌。基次是在软件技术方面,各景区及所在乡镇、村要建设乡村休闲旅游门户网站、并开通官方微信微博平台,除传统户外宣传牌、指示牌,配以电子显示器、电子讲解平台。官网应主要展现乡村地方历史文化、休闲旅游设施文化、特色乡村景观文化、休闲饮食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信息,其中节庆活动影像资料应该注意原创性、真实性,而景区景点文化介绍视频与音频资料要注意科学性、应用性。核心是打造乡村旅游地形象口号标识并配以图文介绍。民俗活动项目和相关文化性旅游项目的内容建应建立专门的链接网站,并做到网页内容实时更新。设计开发乡村休闲旅游App应用,支持微博、微信等视频信息的共享,让游客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带来的全新休闲旅游文化体验。通过引进人才、统筹规划、科学管理、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拉动文化资源信息共享。

五、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的价值取向及功能

(一)休闲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休闲旅游文化保护要突出乡村特色和当地民族特色。发展智慧乡村休闲旅游,就是要协调乡村文明、城市现代文明的和谐。文化宣传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是是智慧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休闲旅游文化利用与共享的重要前提。休闲旅游文化保护性开发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战略措施。智慧乡村发展也要秉承“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构成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的理念。使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让人类更加理解智慧旅游能给环境和经济带来的好处,在感受高质量的休闲旅游体验同时保护后代的资源。借助智慧旅游发展的新模式,以保护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智慧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减少游客对文化要素的不必要的破坏。

(二)休闲旅游乡村形象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

乡村旅游地的形象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每一个乡村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阶段,旅游形象是向游客传达乡村品牌描述性和说服务性信息的高度概况,是用于向大众传递乡村信息和资源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所以对于在发展期、成熟期的乡村旅游地来说,有必要进行旅游地形象的定位和形象的传播,促进乡村旅游地得的发展。乡村旅游地形象是旅游者首先接触到的有关休闲旅游的信息,在目的地宣传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更是乡村营销活动组织过程中所离不开的中心。在旅游竞争日益激、旅游信息海量增长的今天,一个特色鲜明、意境优美、过目不忘的优秀乡村旅游形象,对乡村的休闲旅游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三)休闲旅游乡村产业属性定位与形象价值提升

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4

(一)数字化学习概述

数字化学习可以实现资源的全球共享,它的出现使得学习不再是仅仅在学校完成的事情,人们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环境。

1.数字化学习的概念。所谓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使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手段,自主获取和学习数字化资源、进行互动和交流的过程。

2.数字化学习的特点。首先,数字化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自主自发的获取学习资源,根据个人需要有选择的获取知识。其次,数字化学习能够实现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学习者能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与其他学习者交流与协作,创设网络学习共同体。再次,数字化学习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学习者随时随地可进入学习环境。最后,数字化学习有利于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3.数字化学习的要素。数字化学习包含三个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学习手段[1]。其中,数字化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进行数字化学习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包括设施、工具、平台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经过信息技术手段加工而成的供学习者使用的学习资料,如视频、音频等数据;数字化学习手段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环境获取学习资源所使用的方式或方法,如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

(二)学习型城市概述

学习型城市的理念具有悠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但它在1992年哥德堡会议被OECD赋予了新的内涵。OECD认为,城市在促进学习方面处在一个特别的强势地位,人们的学习与他们所处的直接环境相关,60%的OECD国家的人们生活在城市;城市提供了一个框架,为支离破碎的和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提供了连贯性;城市为社区主导的学习和社会行动提供了一个焦点。

1.学习型城市的内涵。它以市民自我完善、自我素质提升为目的,以城市居民为中心,以城市整体发展目标作为每位居民的奋斗目标,帮助市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行为,建立开放的终身教育系统和网络,加快知识更新速度,培养和造就大批高质量的各级各类人才[2]。虽然在每个地方的特定的模式是不同的,但学习型城市有一个共同的议程:成人与学习机构的协调;为提高学习的访问的策略;对当地经济的相关教育和培训战略;教育部门之间的联系;学习和社会参与之间的联系[3]。

2.学习型城市的特征。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学习型城市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首先,公民学习意识普遍增强,即每位市民、每个组织或单位都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都具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学习行为的持续性,即每位公民形成了持续学习的生活方式,延续了在校学习,充分利用城市为其提供的学习机会;其次,学习内容全面化和多样化,学习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而是开始注重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及学会发展等能力的培养;再次,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学化,即城市中的公民逐渐采取高效率的学习手段及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最后,学习体系的全面化和社会化,即公民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学校系统,而是充分整合社会中各种教育资源,构建社会化的学习体系[4]。

二、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案例分析

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引入和推广,是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学习型城市的建设进程,有助于将远程教育延伸到社区和居民身边,有助于探索一种更加开放的、适宜学习型城市建设需要的社区远程开放教育模式[5]。下面以对国内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政策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特别是利用数字化学习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一)英国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策略与经验

英国的许多城市和地区,受“学习型城市”这一概念的启发,将终身学习的发展作为地区发展策略的关键部分。学习型城市建设比较突出的城市有:利物浦、谢菲尔德、赫尔斯旺西、诺维奇和雷特福德,尽管这些城市在规模与性质上差别很大,但均提供了大量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在许多地区和城市,终身学习的规划往往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必需部分。这些城市开办了大量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项目和活动,以此来促进和鼓励学习的参与程度,如诺里奇的“学习商店和学习活动周”,利物浦、南安普敦和纽瓦克的“IT计划”等。在英国学习型城市建设中,基于数字化学习(信息与通信技术)的项目工程有谢菲尔德-“城讯通”项目、斯旺西-“城市及乡村学习网络”项目、西伯克希尔-“电子社区网络”项目等。下面通过以上三个项目来阐述英国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策略与经验。

1.谢菲尔德-“城讯通”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发展和延伸以私营部门、公共部门和社区为基础的学习电子网络,建立城市合作伙伴关系,即该城市所有大型和小型组织,均参与城市学习中心的运行。首先,该项目所采取的策略是扩大和统筹学习中心活动,即建立一个学习中心分层的动态结构,确立各个等级和层次学习中心的学习支持服务范围。当然,所有学习中心都必须符合项目规定标准。其次,“城讯通”项目的评价涉及到大量关系链,项目评价沿着“实践,进展与评估”的路线,将“城讯通章程和评估问卷”作为工具,由“城讯通”督导小组进行二次评估。最后,“城讯通”项目通过了关键参与者都同意的协议,以此来约束参与者行为,确保参与者共同遵守章程,切实保证项目落到实处[6]。由上可知,“诚讯通”项目为我国提供的可借鉴的经验包括:各级各类组织和个人的参与是关键点;通过建立分层次的学习中心,确保各类人群的参与;通过制定章程和协议约束组织行为,确保项目效果。

2.斯旺西-“城市及乡村学习网络”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确保贫困地区也能通过使用新技术而受益,使得数字化学习覆盖更多的地区和市民。首先,该项目致力于建立社会合作关系,将数字化学习技术应用到社区学习策略发展中,建立城市和乡村的合作关系,将专业的学习支持服务团队作为本项目的基础。另外,社区教育在该项目中起到表率作用,但其他组织也非常积极。由此可见,“城市及乡村学习网络”项目经验可总结如下:以社区教育发展为抓手,建立城市和乡村的合作关系;以专业的学习支持服务团队为基础,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支持服务来吸引更多的市民;促进城市及乡村数字化学习的共同发展,扩大数字化学习的覆盖面,以此来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

3.西伯克希尔-“电子社区网络”项目

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规划和审查,促进电子社区网络的发展,它仅仅着眼于通过新技术的使用提高社区学习参与程度。首先,该项目已经开展了合作伙伴关系网站(EezEE网站),该网站对学习内容、链接到其他网站的内容、学习支持服务的咨询和指导都承担着巨大的责任。其次,该小组制定了一项实施性较强的行动计划,以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即通过技术的运用解决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最后,该小组已经开始讨论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在提供信息方面所起的作用,即,技术不仅仅是纯粹作为一个接入点,更重要的是提供和鼓励反馈。然而,该项目认为,数字化技术主要是社区网络内部的“社交工具”[7]。到目前为止,该项目仍未解决参与人数量的扩大和参与质量的深化问题,但该项目所采取的一些举措仍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建立城市学习网站,并对学习内容及链接、学习支持服务质量负责;制定行动计划,解决学习机会不均等问题;将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反馈和监督的重要渠道,以此来监督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举措是否合理。

(二)国内城市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策略与经验

1.北京的策略与经验。自1999年将建立终身学习制度和进入学习化社会为主要标志的教育现代化作为北京市城市发展目标之一开始,北京市在创建学习型城市和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服务市民、促进学习、交流信息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在此过程中,电大系统作为学习型北京建设的主力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北京开放大学(北京电大)专业的开办密切结合北京市的人才培养需求。北京开放大学开设的计算机类、电子类、软件开发类等课程,是针对首都信息化建设对工程类人才的强烈需求;而金融经贸类课程又有效适应了北京市经济贸易发展的需求;另外,法律、会计等专业为北京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的学历层次提高和业务能力提升提供了渠道;各学科教育专业为北京市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8]。(2)坚持远程开放教育办学特色,充分发挥电大系统集成优势,成为创建学习型北京的重要基地。各区县分校立足本地实际,培养适应本地特色应用性人才,将构建学习型地区纳入当地发展规划,立足社区,统筹资源,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奠定基础。(3)建设北京市学习型城市网站,免费向市民开放。学习型城市网站可以向市民提供综合教育服务,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整合各种优质资源,提高市民整体文化素质,促进学习型北京的建设和发展。

2.上海的策略与经验。上海市自1999年便提出要创建学习型城市的概念,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形成了终身教育体系框架[9]。(1)架构覆盖全市的终身教育系统,形成三网合一的虚拟校园。上海开放大学(上海电大)充分发挥电大系统优势,将电大系统与社区教育机构有机整合,形成了覆盖多个社区学院和学习点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有机整合了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和社区教育等,有力推动了学习型上海的建设。另外,上海市将通讯网、电信网和办学网有机结合,三网合一,市民可自由选择到校学习或者上网学习[10]。(2)集成数字化的终身学习网。上海市自2004年开始建设教育资源库,经过3期,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资源库,覆盖8大类数字化资源。以资源库为中心,上海市将上海教师教育网、党员干部在线教育网等9个学习网集成为数字化学习公共平台[11]。

3.天津的实践探索。“十一五”期间,天津教育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数字化学习、学习型城市建设,是天津实现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与手段。为了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工作原则,天津市政府又提出市民素质提升工程,这项工程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将成为天津市政府构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天津的重要举措,建设市民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和学习资源库,建设示范性社区,形成终身学习网络[12]。(1)构建起完备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式。2006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天津电大承担“数字化学习型社区学习中心”建设任务,以天津市欣苑社区为试点[13]。通过构建社区型数字化学习中心学习支持服务模式,天津市数字化学习中心向天津市市民提供四种支持服务,即技术平台支持服务、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服务、学习管理支持服务和后勤管理支持服务。通过多项支持服务工作,满足天津市市民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求,保障社区居民学习活动充分开展,为学习型城市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2)依托天津市政府和天津市教委开展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非学历培训项目。截止到2013年,天津电大承担了包括红十字救护师培训、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党员网校、普通高中空中课堂和大学生创业培训等多个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培训项目,天津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注册学员33万余人,累计访问600万人次,积极发挥电大数字化学习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内涵。由北京、上海和天津三地电大的实践经验可知,城市电大要立足自身系统办学优势,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建立城市市民终身学习网站,整合城市优质资源,解决资源分布不均等的问题;向城市市民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切实满足市民需要,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终身学习,建立城市终身学习体系框架。

(三)案例总结

综合分析以上城市案例可以看出,数字化学习在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1)数字化学习使得学习资料和信息的获取更加容易,人们更容易参与学习。在以上案例中,均通过建立城市学习网站,市民足不出户即可轻松获取学习资料,由于可以更经济有效地获取更多的信息,使得人们更容易参与学习。(2)数字化学习技术能够促进和激发各个年龄阶段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案例中的城市通过建立城市终身学习平台,整合多种优质资源,开展各级各类学历、非学历项目,充分满足和激发了各个年龄阶段学习者的学习欲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学习资源共享程度的极大提高,使信息技术手段、数字化学习更好地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3)数字化学习能够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从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领域,数字化学习都有着传统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促进了学习的便捷性和高效性,使得市民学习更有效率,进而可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进程。

三、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对策

1.以更新市民观念为关键点,增强市民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传统学习观念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学习仅仅局限于传统学校教育,人们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方式、学习手段的认识更多地停留于传统的学校知识传授、课堂学习,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城市建设所提倡的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数字化学习等概念,对于很多国民来说,尚属于新鲜事物。数字化学习要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必须使得更多国民接受这种学习方式。要以市民观念的更新和学习意识的增强为关键点,突破传统思维,培养市民自主、自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市民自动自发的使用数字化学习手段,促进自身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是数字化学习服务于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

2.以政府为主导,有机整合和统筹各种资源。学习型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观念更新、基础设施建设、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学习资源的有机整合和统筹规划等多方面,需要政府协调好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各个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更快更好的建设学习型城市。因此,各城市必须以政府统筹规划为主导,通过政府组织各项惠民工程和项目、政府出台文件等行政手段,确保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各种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和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分配等措施落实到位,形成各种资源统筹规划的整体机制,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提供机制保证。

3.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和抓手,多方面组织和团体参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应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通过小型的学习型组织建立、联合,逐渐形成学习型城市关系链,进而形成整个学习型城市建设体系。因此,各个城市应该建立基层学习型组织,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政府机关、学习型民间组织,并以此作为载体和抓手,相互交流,沟通合作,形成各级学习型关系链和关系网,进而促进学习型城市建设,实现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

4.以平台建设和项目开展为动力,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在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中,通过开展项目来加快这一进程,是许多成功地区采取的路线之一。各个城市可以通过建设城市学习网站、开展学历和非学历培训项目,面向不同组织和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项目,如教师培训、公务员培训、企业经理培训等,扩大学习型组织的覆盖面,提高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居民受益率,能够激发社会各方积极性,包括学习机会提供者及学习参与者等,加快学习型城市建设进程。

5.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手段,大力推动数字化学习。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和替代的作用。各城市应充分发挥信息通信技术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优势,深入开展信息通信技术与居民学习行为的深度整合,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充分融入教学设计,积极整合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学习手段,建设好终身学习公共服务系统,为市民提供完备的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不断完善现代开放与远程教育服务体系,为市民终身学习做好服务。

四、小结

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5

一、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一) 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及农业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布署,结合农经站工作实际,组织全站干部职工认真参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农经站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3月底开始,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3月底至4月底已结束。通过深入动员,组织学习培训,各股室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农经工作调研活动。第二阶段从5月上旬至6月底,通过征求群众意见,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查摆问题,撰写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等一系列活动,对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检查自身存在的不足,紧扣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剖析思想根源,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在活动中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提高对学习实践活动的认识,端正态度,增强信心,进一步明确了农经工作的目标,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精神和农业局党组部署上来。

(二) 加强领导,切实做好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

1、加强对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全面贯彻落实农民负担“四项制度”,继续开展农民负担专项治理,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2、贯彻落实“一事一议”管理办法,做好筹资酬劳监督管理,今年4月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农业厅**省一事一议筹资酬劳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村民筹资上限标准和以资代劳工价标准,报经市政府审核同意实施。

3、为更好地做好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工作,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强对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政策的宣传,让广大农民全面准确地了解直补政策,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三)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执行力度,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逐步步入法制化轨道。

1、继续贯彻落实《省政府转发农业厅关于做好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意见的通知》,全面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补换发工作步伐,力争近期能够全面完成补换发工作。

(四)进一步加大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及财务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项目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

1、配合市财政局组织召开了全市全面推行村级财务会计委托服务工作会议,并负责起草《**市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市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实施细则》,报**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经市政府申批后下发各县(区),推动各县(区)工作的开展。

2、组织申报2009年省级财政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根据《**省农业厅、**省财政厅关于做好2009年**省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市及时布置,认真组织收集审核汇总上报19个项目。

况写成文字材料上报省站。

4、完成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实施绩效评价工作。根据《**省农业厅关于开展2008年度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自评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对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绩效自评。并将绩效评价情况写成文字材料上报省农业厅计财处。

7、组织开展2008年省级示范项目实施情况总结。对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资金到位、管理使用以及实施进展情况等进行检查验收总结,涉及检查项目项目7个,通过市县两级的检查,没有发现项目资金被挪用、截留等违纪情况。资金到位及时,管理规范。目前,除宁洱县民安村仔猪养殖协会项目还在实施当中,其他项目已按计划实施结束,通过项目实施,部分已初见成效。

8、认真做好项目挂牌工作。截至2008年**市得到省级财政扶持项目35个,为了切实加强项目管理,根据省财政厅、农业厅项目相关管理要求,市农经站组织各县(区)农经站对2004—2008年省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项目单位全部进行挂牌,设立示范项目标识牌,并指导帮助项目单位开展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五) 加强农经统计工作

2、按时完成上报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统计监测分析工作。

(六) 加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农业农村信息网络体系

1、开展业务培训情况。2009年5月31日前,全市共举办“数字乡村”工作培训29期,475人次,其中县(区)级11期,69人次,乡(镇)级18期,406人次。

3、网站维护及信息情况。我

4、强化督促检查,确保工程进度。市农业局分管领导及业务负责人通过网络、电话、报送进度统计表、到实地督查等方式检查促进我市“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使工程建设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1、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严格按照农业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要求,按照规定的程序,认真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

2、加强对村级财务委托工作的督促检查工作及2009年省级财政扶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组织实施。

3、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步伐,加大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力度,力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年初制定的50个的发展目标。

4、认真抓好农业部、省农业厅各项统计报表的培训、布置工作,做好2009年各项统计数据资料的收集、汇总和分析上报工作,做到及时、全面、准确。认真开展下半年农村入户调查工作。重点做好农民收入、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查、资料整理、预测和分析。

5、认真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好服务“三农”的信息通道工作。完善和稳定工作机构,加强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下半年市级计划开展技术人员培训一期。

充实完善栏目内容,突出信息的重点。加强对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宣传力度,扩大我市名特优农产品的知名度,发掘我市各地乡村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开发潜能;提供劳务信息、产品供求信息的,培育农村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劳动力转移、乡村旅游的发展。

数字乡村的内容范文6

【关键词】羌族文化 旅游地理信息 空间数据库

羌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国唯一保留远古时期族称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羌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其生存与生活中创造、多次交融、长期沉淀而形成的与其所居住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羌族文化涵盖了语言、信仰、服饰、饮食、村落分布、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礼仪庆典、民间艺术、手工技艺等诸多方面,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羌族的民居和碉楼、羌笛、多声部民歌、羌绣、羌年、瓦尔俄足节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5.12”大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急待保护和传承。

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利用“互联网+文化旅游”技术进行利用,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动羌族地区的文化旅游和经济的发展。

1 空间数据库设计

1.1 设计思路

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采用PHP+MySQL设计,项目成果正式运营后可根据实际需要,将MySQL数据库改为Oracle数据库。

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系统是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知识管理系统。在提供羌族文化遗产知识获取同时,支持个人、单位、组织、景区、村寨、游客等共同参与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内容建设。系统提供了一个简单、易用、功能强大的操作平台,任何一个注册用户,能方便、快捷地享受到百科带来的知识体验,可以进行创建/编辑词条、添加/修改资料、站内短信、百科搜索等众多的百科操作。经审核通过后可成为正式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内容。

1.2 体系结构

羌族文化旅游区域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包括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接口、地理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羌族文化旅游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的创建等部分(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内容涵盖羌族文化区域内,羌族文化遗产及其载体的地理信息数据、文化旅游相关地理信息及旅游POI数据,组合构造有时间、空间维度的羌族文化旅游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是羌族文化旅游电子地图的核心数据基础和支撑。

地理信息数据采集:羌族文化区域基础地理信息、羌族文化遗产及其载体的地理信息、羌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地理信息及其旅游POI信息相关的地理信息。地理信息数据采集模块有数据添加、环测设备读入、位置获取等功能模块,对获取的数据分类存储。

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羌族文化遗产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与文化景观遗产三部分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核心,物质文化遗产是载体,生态与文化景观遗产是依托。跟据《羌族文化遗产目录》进行采集、数字化、保存。

旅游资源数据库和旅游POI数据库:旅游是文化交流、学习、传播和传承的最好载体。对羌族文化区域内的旅游羌族地区4万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地理信息数据和相应的POI信息进行采集,这些数据是羌族文化旅游电子地图的核心数据基础和支撑,满足基于电子地图的多样化的应用需求。通过对旅游景区数据的处理和组织,构建一个建立于GIS电子地图之上的旅游数据信息系统,构建与旅游六大要素相关的POI数据,使得游客能够详细的了解景区和周边的GIS信息和详情。把羌族文化旅游区域内的景区、旅行社、酒店以及旅游相关产业的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打造一个较为完善的文化旅游资源地理信息数据库和服务系统。

气象生态数据库:电子地图系统使用“天地图.四川”的基础地图,可以调用它的生态气象信息,一般只有县一级和个别著名风景区的信息,很难获得乡村级的生态气象信息。本课题整合了一些环测设备,在羌族地区布置了十几个乡村,把获取的信息实时地倒入地图系统中,为乡村文化生态旅游提供服务。

地理信息数据处理:按羌族文化旅游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的需求,对所有数据经审核,并做预处理,加上时空信息,正式存入羌族文化遗产数据库。

1.3 多时相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技术

空间信息包括位置、属性、时间三个方面。羌族文化旅游区域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在传统的空间数据库基础上增加时间属性,以便基于时间轴的电子地图的设计和应用。

1.4 数据库管理

后台资源管理:根据功能划分为用户和权限管理、文物管理、日志管理、数据管理等模块。

前台展示与交互:数字资源类型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三维等多种数据类型,前台展示和交互需要支持各种异构数据在统一平台集中展示,需要将富媒体内容在交互界面中进行显示。如图2所示。

海量存储:由于数字化的内容包括海量的图片、视频、音频和三维等内容,所以系统需要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

数据搜索和查询:支持异构数据库的跨库统一检索并对检索结果实时重排。游客通过统一检索入口,可以查询不同资源,并可以查询文字外的其他类型的数据资源,确保快速的浏览访问。

2 电子地图应用

2.1 羌族文化旅游地理信息地图服务系统

在“天地图・四川”的基础地图上进行羌族文化旅游地理信息的标注,构建羌族文化旅游地理信息地图服务系统,通过图层管理实现用户所需要的电子地图服务。如图3所示。

2.2 带时间轴的电子地图技术

带时间属性的地理信息数据库中每个元素都有时间属性,把库和历史库分开,每次数据更新后,被替换的数据写入历史库,为还原历史地理信息打下数据基础。

在地图显示模块中,设置时间轴控件(如图4所示),连接多时相的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用户在前端浏览时,电子地图呈现可以追溯到任何有记录点的时间,对羌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人口迁徙流动、人口分布、重要历史事件、名人历史轨迹、植被生态等进行追溯。

2.3 乡村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应用

在地图上实现了实时的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如图5所示),反映乡村生态数据,对促进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和旅游式养生养老产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更能有效地促进羌族文化产业集群的创新服务。

3 探索与总结

多时相的羌族文化旅游区域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促进了羌族文化旅游电子地图的应用,填补了羌族文化区域旅游地理地图信息系统的空白。

带时间轴的电子地图可以支持历史、现在和未来不同时段的地图元素,实现不同时期文化遗产数据和其他旅游相关数据的展示和查询,促进了羌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但是,羌族文化旅游区域的历史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采集有难度,一方面采用实地采集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比较、融合,还原历史数据;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历史文献,采用虚拟技术进行仿真。

基于电子地图的服务聚合技术使电子地图服务更加个性化,把羌族文化旅游区域乡村级的环测信息聚合在电子地图中,填补了乡村生态环境信息的采集和的空白。

参考文献

[1]张庆全,林富明,周源.基于”天地图”的位置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08).

[2]王富强.城市旅游知识地图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05).

[3]倪锡春.基于地理空间框架的共享服务平台设计与实现[J].地理空间信息,2013(08).

[4]卫东.地理空间数据一体化更新系统的技术研究[J].测绘通报,2013(07).

作者简介

张平(1965-),男,四川省剑阁县人。现为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