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公共建筑的概念

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工程建筑地震概念建筑设计

我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地震是一种多发性的随机震动,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很难把握,要准确预测建筑物震害的特性和参数,目前还很难做到。抗震慨念的设计强调,在工程设计一开始,就应把握好场地条件和场地土的稳定性、能量输入、建筑物的平、立面布置及其体形、结构体系、刚度分布、抗侧力构件的布置、构件延性;材料与施工质量等几个主要方面。

1.场所是建筑物抗震先决条件

设计应尽量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这一点,在矿山设计选择工业场地时,由于可选择的余地较大,显得更为重要。对抗震不利地段,就地形而言,一般是条状突出的山嘴,孤立的山包和山梁的顶部,高差较大的台地边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可能发生崩塌、滑坡、地陷、泥石流等地段。就场地土质而言,一般是软弱土、易液化土,古河道、断层破碎带或半挖半填地基等。一般情况下,遇到不利地段时,宜采取避开的方案,实在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尽量使建筑物场地选择在基岩或薄土层上,或具有较大平均剪切波速的坚硬场地土上,从而减少地震能量对建筑物的输入。

2.建筑平面的布局要有科学性

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规整性,是结构设计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在建筑平面、立面设计中,宜尽可能简沽、规则,合理设置防震缝、结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相一致。对于结构平面布置不规则的房屋,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扭转效应,大大加剧地震的破坏力度。建筑立面设计时,应避免采用带有突然变化的阶梯形立面,并尽可能降低房屋的重心,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应过高,以免地震时发生鞭梢效应。当建筑平、立面设计中不可避免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时,应尽量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将体型复杂、平面特别不规则的建筑布局,分割成几个相对规则的独立单元。

3.合理地进行结构选型与布置

在结构选型方面,应根据建筑的重要性、设防烈度、房屋高度、场地、地基、基础、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确定。常见的结构类型按照抗震性能优劣依次是:钢结构,型钢混凝土结构,混凝土-钢混合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砌体结构,砌体结构等。

结构布置的平面布置力求对称,竖向布置力求均匀。在采用纯框架结构的高层建筑中,应尽量避免将楼梯踏步斜梁和平台梁,直接与框架柱相连,这样会使该柱变成短柱。地震时容易发生剪切破坏。另外,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不宜在高烈度区使用,此类结构存在致命的抗震弱点,唐山、汶川地震和国外的一些统计资料已经充分证明。

4.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结构的整体性是保证结构各部件在地震作用下协调工作的必要条件。要确保结构具有足够的抗震可靠性,就要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不丧失整体性。结构应具有连续性,构件之间的连接要可靠。海城、唐山、汶川地震中,导致房屋坍塌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构件之间连接遭到破坏,结构丧失了整体性。各个构件在未能充分发挥抗震承载力之前,就因为平面外失稳而倒塌。结构抗震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结构的空间整体刚度和整体稳定性。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和型钢混凝土结构具有整体性好、水平刚度大的优点,是比较理想的抗震构件。使用这种结构,不但可消除滑移、散落问题,而且增加结构的整体性和楼板的刚度。当平面上、下墙体不对齐时,现浇楼板及屋盖能起到传递水平力的作用,并增加楼板对墙体的约束。在适当的部位增设构造柱,并配置些构造钢筋,也能达到增强结构整体性的作用。另外,设置配筋圈梁可限制散落问题,增强空间刚度,提高结构整体稳定性,从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

5.添加多道抗震防线

地震有一定的持续时间,而且可能多次往复作用,根据地震后倒塌建筑物的分析可知,地震的往复作用,使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而最后倒塌,则是结构因破坏而丧失了承受重力荷载的能力。适当处理构件的强弱关系,使其形成多道防线,是增加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6.研发与建材相匹配延性

提高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往往是以提高工程造价及降低结构延性指标为代价的。要使建筑物在遭受强烈地震时,具有很强的抗倒塌能力,最理想的是使结构中的所有构件及构件中的所有杆件都具有较高的延性,然而实际工程中很难做到。有选择地提高结构中的重要构件,以及关键杆件的延性,是比较经济有效的办法。

结束语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为避免它给人类带来大的灾难,要求设计中,应非常注重抗震概念设计。这是由于建筑结构的复杂性、震动的不确定性,人们对地震时结构响应认识的局限性与模糊性、抗震分析计算的精确性及其它不可预测的因素,致使设计计算结果可能和实际相差很大。甚至有些作用效应,至今无法定量计算出来。因此在设计中,结构分析计算虽然是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但同时必须注重概念设计。应当指出,目前设计工作中,场地选择和平、立面布置等宏观方案,又很少由设计人员敲定。而只能侧重于结构计算。因此,业主和建筑、结构专业三者必须紧密结合,做好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参考文献:

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哈尔滨建筑艺术馆;改建工程;建筑装修理念;土建施工;工程管理

Abstract: in the city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art of architecture professional exhibition hall of Harbin art museum, Sophia church by national key cultural relics protection units and municipal protection building new jewish synagogue in two part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people's lif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the renovation project of Harbin architecture museum of art will be on the agenda at a later dat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of the decoration natural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the museum's reconstruction process, mus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roblem is to project quality control as the core, to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ngineering quality common faul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ecor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is will attract many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civil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hope to help in rebuilding engineering of Harbin architecture museum of art, the major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Key words: Harbin architecture museum of art; The redevelopment of the project;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concept;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7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正文:

索菲亚教堂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美的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同时它也是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已有近百年历史的索菲亚教堂充满着迷人的色彩,对于它的改建工程,必须严格保存它已有的风格,这在工艺水平上要有很高的要求,对建筑室内装修工程施工的质量标准也有新的要求。同时对于土建施工和工程管理的要求也不容忽视。在工程建设中工程质量的好坏主要受装修施工质量好坏的影响,对于艺术馆的使用也有很大的影响。至于装修工程的整改和修复,会对使用单位带来很大的麻烦,这就要求在装修施工中所有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控制及验收标准规范。建筑装修工程的施工必须以结构主体为载体才能进行进一步的施工,因为建筑装修只是敷设于建筑表面的装修层。它的施工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受建筑空间的限制,其次在施工过程中工序的平行、交叉、搭接也比较频繁,这样的交叉施工会造成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同时由于各类建筑装修风格的各不相同,加上繁多的装修材料品种,使得建筑装修施工工艺呈现多样性,换句话说,就是在同一空间的施工中,需要通过多道工序、多种工艺来完成,而同一道工序也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施工工艺来实现,同样会达到相同的效果。只是这样的建筑装修改建工作的施工工期短,可是对质量的要求标准又比较高,加上当前的装修工程主要是手工操作,现行的机械化程度还比较偏低,所以在整个建筑装修改建过程中对各方面的要求自然也就更加严格。

为了加强建筑装修质量的各方面措施,就必须制定质量控制方案。对于这样的要求,在装修工程开工之前必须实行图纸会审制度,这是对建筑的负责,也是对人民生命财产的负责,如图纸未经会审,就坚决不允许施工,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的减少图纸上存在的错误、纰漏等,以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有序进行。在实行图纸会审制度的同时必须还要实行图纸质量连带责任制,以增加会审各方的责任心,防止图纸会审制度变成流于形式,从而造成日后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反工等,影响了工程的进展和质量。除了在工程施工前进行图纸会审制度外,还必须严格控制与施工中有关材料的质量,最关键的就是对装修材料的控制。装修工程中重要的物质基础就是装修材料,所以保证装修工程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正确的选择和使用装修材料。只是现在在我国,对于建材市场的管理并不是很严格,这就导致了很多装修材料不能够符合国家及行业的标准。对于哈尔滨建筑艺术馆这样国家级的重点建筑,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必须慎重,在强调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下,要成立专门的监控小组对主要装修材料进行检查验收,确保在施工过程中使用质量好、价格低、无污染的装修材料。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范的要求来选择装修材料,主要是在材料的规格、品种及环保方面,特别是要满足国际上对绿色环保材料的要求,做到选对材料,以保证建筑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

施工工序的质量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因为工序质量是整个建筑施工工程的基础。所以,控制施工工序的质量是控制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工艺规程,人人都必须严格执行,在必要条件下还要能够主动调整工序顺序以掌握和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在工程施工期间,必须严格加强质量检验工作,综合统计分析现有的质量状况,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就要立即进行研究处理,不得有所拖延,确保工序活动的质量,以保证其满足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设置质量控制点是必须要做到的,首先必须对施工的工程对象进行全名分析、比较,以明确并确定质量控制点。对于所设的质量控制点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或可能造成的质量隐患进行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保证工程质量。对于很多特定的工程比如哈尔滨建筑艺术馆,要根据它本身的特点、重要性、精确性以及严格的质量标准和要求,设定更为全面、正确的质量控制点。

对于正在施工的部位和工序的质量要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和动态监控,一经发现问题要及时应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处理。实行现场动态监控的方法有很多,主要有目测法、实测法和实验法三种。对于隐蔽工程和工序间交接的项目的质量检测也不要有所忽视,它们的质量好坏同样会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好坏。在施工过程中,对于未经检查验收的工序绝对不要隐蔽,施工单位必须在自检合格后方能申请验收。鉴于我国现在的装修行情,专业施工人员少,专业设计人员的更加匮乏,最重要的是装修行业是新兴行业,所以对设计、施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不可忽视,提高建筑装修工程质量的基础之一就是加强对设计、施工人员的业务培训。这也要求各高等高校加速对专修人才的培养,同时专修企业也要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培训以提高装修队伍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建筑装修的质量。建筑管理人员也要做到尽心尽职,做到一切为施工过程考虑。

参考文献:

1:《工程和设计中的人因学》,Mark S.Sanders Emest J.McCormick,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工业工程与系统仿真》,程光、陈永刚,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

3:《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夏云、夏葵、施燕,2011

4:《建筑形式的逻辑概念》,托马斯 史密斯(德),[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建筑教育的现状,重点强调了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设计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改革。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如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生态学等等,都对建筑学专业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建筑学专业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是建筑教育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我院建筑学专业在专业目标教学体系化改革的基础上,强化教学质量,进一步探索在成功素质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建筑教育为与国际接轨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在评估的标准要求下, 培养计划逐步规范,产学研结合较紧密。但总体而言,全国近80 所建筑院校普遍存在着重技能培训的倾向,教学体系中主干课与相关课的关系呈纵向线型模式,基本知识的传授较扎实。但是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以下不足。 

(一)重书本轻调研, 重表象轻能力 

从教与学两方面来看, 大多重视和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学生多依赖于书面资料获取知识, 重视对优秀作品的表象学习, 轻视调查研究, 缺乏对深入、细致、艰苦的实地考察环节重要性的认识。而我们的设计课教学由于受课时的制约, 学生调研“走马观花”,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也不够深入, 势必影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重成果轻过程 

建筑设计作为主干课程, 我们一贯以“最终图面成果”为评判依据, 图面的表现技能则直接影响了其好坏的评价。而对设计过程中学生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思考及提出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或少作评判依据。在此无形的导向之下, 学生往往只注重手上功夫的技能训练, 计算机制图等手段的运用, 而淡化对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 因而涉及问题面窄,研究问题肤浅。 

(三)重仿学轻创新, 重专业轻综合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量大、速度快, 查阅资料十分便捷, 加之我国建筑知识的普及性低, 人们对建筑好坏的评价常取决于表象、取决于 “新奇”。 出现了在建筑设计中拼凑“名作”、“复制杂志”的“仿学”现象。这样一来无形中抑制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 造成在特色与创新方面能力的匮乏。 

(四)重分值轻素质 

建筑学专业具有艺术与技术的双重特征。在我国目前的招生制度下, 大多数院校建筑学专业招生按分数线自高而低进行录取, 几乎无法考察考生是否具备攻读建筑学专业的基本素质。招生中这种重分值轻素质的现象, 常常导致大学学习阶段“高分低能”的局面。 

二、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 

专业教学改革措施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特点是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和专业的开放。如何发挥优势, 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 探求自身培育特色, 形成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开放性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 值得广泛、持续和深入地研究。专业间相关课程的开放,目前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了12个学分的跨学科选修课,体现了专业间的开放性。根据建筑学专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开设了建筑经济、建筑环境心理学、西方哲学专题、现代企业管理概论、建筑文化与评论、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筑摄影等选修课,这样,既可与社会对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相接轨, 也可以使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深度得以升华, 进而起到促进其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的开放, 则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 发挥教师来源广泛和年轻富有活力的优势, 加大系内选修课的开课量。城市建设学院有建筑学、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属相关学科,专业间选修课甚至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亦可以有一定量的开放性, 如土木工程的“房屋结构、地下结构、大跨度结构、特种结构、道路立交设计”及建筑学专业的“美术、设计基础、公共建筑设计(一)、建筑构造、阴影透视”等课程, 若以开放的观点来看待这样的选修课环境, 相信定会对学生的培养创造富有特色的良好发展空间。主要措施如下: 

1.贯彻整体优化的原则,修订教学计划,使之更加符合教育规律,并严格执行,以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2.改革设计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变类型教学为目标教学,重新修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3.在一至三年级实行教学年级责任人和骨干教师制度,而在四至五年级则实行教学专门化制度,强调教学的环节控制,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感; 

4.聘任教师实行公开评图制度,加强学生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 

5.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要求,实行规范化管理,建立教学保障体系,以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正常进行; 

6.抓紧重点课程建设,以专业主干课(含试验课) 、专业基础课和主要基础课为课程建设重点,对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教学内容、师资力量配备、教材及参考资料等均进行了认真研究,制订出改革措施。从而带动了各相关课程的整体发展; 

7.发挥教学督导小组的作用。组成由系主管副主任任组长的督导小组,对教学计划、上课情况、设计任务书的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等作出评定工作; 

8.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习中的教学环节,规范实习要求和内容,全面提高实习质量; 

9.构建专职兼职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建立开放的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资质认证制度,扩大学生在教师评定过程中的发言权。 

三、在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下的 

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为了避免技术基础课与设计主干课脱节的现象,要求按职业资格考试和专业评估要求培养学生。根据成功素质理论在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每个设计课程中,注重配合环境设计、建筑物理、技术、设备、防灾等方面的知识要求;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按教学要求将技术基础课的知识贯穿到各个设计主干课教学环节中。该系列课程包括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力学及结构等,它的建设主要是解决与设计主干课程的配合、交融问题,使其真正起到为设计服务的作用。采取的主要措施为: 

1.三年级上期的设计课中,结合住宅设计将建筑构造的知识运用,让学生完成从环境设计、建筑单体方案设计、建筑构造设计等系列设计。 

2.在三年级下期的设计课中,结合科技设计将工业设计、智能设计等构造知识相融合。结合博览、美术建筑将建筑物理中的光学、热工等知识相运用。 

3.在四年级的高层设计中,要求运用建筑设备、建筑防灾知识。 

4.五年级的厅堂设计中,要求结合建筑物理的声学知识。 

5.毕业设计则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 

四、几点思考 

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专业从起步到稳步发展,虽然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形成了一些特色,但仍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拼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何解放思想,树立“可持续性”的学科发展观念,完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本着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宗旨,我们初步设想:首先,强化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使建筑学专业在成功素质理论教学体系中求发展,以加强教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密切结合,为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其次,立足“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改思路,要积极培养、引进高、精、尖人才进一步充实教师队伍,要研究探索学生乐于接受、行之有效和适合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新方法。此外,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建设与应用。只要我们勤于思索,勇于创新,不久的将来,我们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的建筑学教学体系一定会显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首届全国建筑学专业学位研讨会、专业教育评估研讨会资料汇编. 国务院学位办编印,1992. 

[2]林涛.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 2004(1). 

[3]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欧洲教育考察团. 欧洲建筑教育考察思索[j]. 建筑学报, 2000(6). 

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公共建筑;外廊;空间;环境行为。

1 前言

外廊(Veranda)是指建筑物外墙前附加的自由空间,同其类似的形式很多,名称也各种各样。在欧美的书籍和资料中,有明显地使用外廊、阳台(Balcony)、平台(Terace)、门廊(Portico)、连廊(Arcade)的例子。【1】

外廊起源,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势力进入了印度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属于热带气候,长期生活在凉爽气候条件下的英国人,很难适应。为了克服这个生活上的不利因素,改善居住环境,创造凉爽舒适的居住条件,他们在建造住宅时,采用居室前加走廊的方法,以挡避炎热,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殖民者称这种“外廊式建筑”为“廊房”。“廊房”很快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形式,而且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如图一。

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家居“外廊式建筑”,随着殖民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经由南亚、东南亚、东北亚而至中国。目前,外廊在南方地区,广东沿海一带运用比较多,特别是厦门,常见的骑楼就是外廊建筑的一种,如图二。

骑楼底层的柱廊风格可分为梁柱式和恢式两种。梁柱式是骑楼的主要形式,由横梁和柱式组成,带有明显中西合璧的风格[2]。骑楼的立面主要由柱式控制,立面风格仍沿用古希腊时期的三段式做法。公共建筑中骑楼比较传统,基本通过柱子支撑形成一层柱廊空间,这样有利于首层形成尺度较大的半室外空间,在传统架构形式下,空间利用不受限制。普通民宅中,对空间要求相对较低,也有少量的利用悬挑形成骑楼,如图三。民宅中的骑楼打破传统骑楼构图手法,形成灵活多变的外廊形式和立面形式。这种变化也给后来公共建筑外廊空间带了一些启发。

北方地区建筑外廊没有南方地区那样普遍流行,一方面北方寒冷的气候条件觉得需要大量的日照要求,另一方面,北方侨民文化没有南方地区发达,不过解放前,北方地区洋人聚集的区域也出现了一些建筑外廊的形式。典型代表是天津五大道的外廊式建筑,北京也有一些代表,如正阳门东车站。但是,在普通民宅中,外廊建筑出现较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廊式建筑在北方地区越来越少,而且现代建筑结构的解放,柱廊式外廊更是少之又少。不过现代建筑外廊空间并没有消亡,只是形式和空间感觉发生变化。特别是现代公共建筑半室外空间出现的频率更多。典型的案例,西单商街,外廊不光体现在首层,甚至二层通过一系列的外廊,形成公共平台。将外廊的形式和意义进一步扩大了。

2 公共建筑外廊空间调研

为了了解现代公共建筑外廊空间在北方地区的一些运用和发展,笔者通过观察法和问卷法将公共建筑外廊空间与环境行为建立关系。

通过对西单商业街和阜外大街某写字楼群的观察发现。商业建筑外廊最大的作用营造室外人流聚集的场所。外廊空间结合一些景观小品和休息座椅,成为购物人群休息,等候,放松的主要空间。而且外廊空间削弱了商业建筑相互争强斗艳的气息,保证了商业界面的连续性。而写字楼建筑外廊空间,即便没有休息座椅,没有过多的环境小品,也会成为人们放松,接触自然,接受阳光的场所。哪怕是吸烟,聊天,朋友的临时会面,外廊空间不会受到气候影响。有了外廊空间的写字楼感觉更加亲切。尺度更加宜人。

笔者对公共建筑外廊空间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取一周时间内随机发放50分问卷的方式。发放的50份问卷回收46份。其中对建筑物外廊概念完全不知道的4人,对外廊概念不是很了解的1人,其余41人有明显的概念和自身见解,视为有效问卷。调研问卷统计数据如下表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73.2%的人认为建筑外廊空间适用于现代建筑中;63.4%的人认为建筑外廊空间适用于北方地区;48.8%的人认为建筑外廊空间形式有无柱子均可;92.7%的人认为建筑外廊空间设计值得研究和推广;大多数人认为建筑外廊空间功能是多样复合的;除体育建筑外,大部分人认为多数公共建筑需要考虑外廊空间。不过,笔者认为,几乎所有的体育建筑实际上也存在外廊空间,只是与建筑本身的大体量比较起来,外廊空间容易被人们忽略掉。

通过以上分析,结论比较明显,人们对公共建筑外廊空间运用于北方现代建筑是比较认可的,并且对形式没有太多要求,功能需求是多样化的,建筑类型也是多样化的。说明人们对公共建筑外廊环境行为有一定感知和需求,并且从调研报告的其他一些建议看出,人们对外廊空间与环境行为的融合希望进一步加强。达到实用,美观的建筑基本要求。

3 现代公共建筑外廊空间设计研究

经过之前对建筑外廊的资料研读,和对公共建筑外廊空间环境行为调研。再次回归分析一些经典的现代公共建筑外廊空间设计。

建外Soho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整个规划建筑设计是由建筑大师山本理显完成,但是其中的低层部分建筑设计是有C+A小岛和米环境设计所完成。整个规划设计完全体现了开放的,建筑物延伸规划理念。高层建筑被一个个低矮的,室外的,半室外的空间分割开来,弱化了高层建筑对环境的压迫感,营造了丰富的庭院空间和小环境。而且空间是立体的,打破了传统的建筑外廊的概念,看似没有外廊空间,但实际上,建筑本身到处都充满了外部公共空间和半开放空间。如图四。

建外Soho另外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在建筑本身上也创造了20个双层花园,将建筑外廊空间很好的融合到环境中来,重新解读了建筑外廊空间的概念,给现代公共建筑外廊空间做了全新的诠释。

另个一个案例是笔者设计实践,

厦门五缘湾油画街,如图五、图六。

规划中重点强调艺术家的创作的私密性,同时又要考虑对外展示和交流的开放性,所以建筑外廊空间很好的解决了两者之间矛盾。同时,建筑外廊很好的解决了艺术品不能直接高强度阳光照射的问题。通过外廊的过渡,将室内外有效地区分,使得动静有一个相对的隔离。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外廊的形式没有受到建筑形体限制,设置比较自由,外廊空间、尺度可大可小,时断时续,位置灵活多变。局部通过立体交通空间形成二层外廊和室外平台。有效地解决上层空间的交流和观景需求。建筑外廊空间打破了单一的线性空间设计,形成不同尺度广场空间,满足不同主题需求和环境行为要求。

通两个案例分析,发现现代公共建筑外廊空间已经较传统的建筑外廊概念有了很大的不同,传统外廊建筑跟局限于单向的,平面的。现代建筑外廊更为丰富、自由,更为立体化,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而且外廊空间与外部环境结合更加紧密。外廊的功能需求和艺术效果较传统外廊建筑也有很大不同,传统建筑外廊可能更多考虑遮阳隔热功能,或者立面构图需要。但是,现代建筑外廊空间的功能需求更加趋于多样化。

4 结语

通过对建筑外廊研究,总结出传统建筑外廊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发生期,18世纪70年代以广州十三街为代表;初期,19世纪40年代以上海,广东等地的十三夷馆为代表;盛期,19世纪60年-80年代,以上海、烟台出现的哥特式建筑为代表;晚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上海虹口区黄埔73号建筑为代表。[3]外廊建筑在中国经历相当一段时间和发展,给中国近现代建筑留下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南方地区,以广东、福建为代表的区域还能看到外廊建筑的影子。而且这种建筑外廊满足了基本的功能需求,所以它还会发展下去。我们应该更加深入的研究它,适当地运用到现代建筑中来。

通过对建筑外廊空间环境行为研究,总结出现代建筑外廊空间设计,既要考虑南方地区遮阳隔热功能的需求,也要考虑北方地区整体空间的过渡需要。更多的是要突破外廊形式的限制,充分发挥公共建筑外廊的功能和美观作用。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现代的技术手段,将外廊空间融入到环境行为当中去。

参考文献

[1] 藤森照信 张复合译 外廊样式――中国近现代建筑原点 建筑学报1993-5

[2] 余强 厦门骑楼建筑风貌分析 小城镇建设2003/9

[3] 刘亦师 中国近代“外廊式建筑”的类型及其分布

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城市公共建筑 室外空间 功能探析

中图分类号: TU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的含义、类别以及特点

1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概念解析

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从范围上讲,包含了公共建筑入口的一边或两边,并与楼梯转弯位置围合成开放性质的室外建筑空间。在公共建筑室外空间这个大范围内,该空间属于较次的位置。城市公共建筑在设计室外空间时应和建筑本体以及主体建筑的设计理念相互协调,通过设计反应出建筑本体以及主体建筑的特点。在此类空间内进行活动的人员来源广泛,空间内活动一般为必要性活动,也夹杂其他活动,所以室外空间在设计时应凸显其适应性及包容性。

2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类型

以使用功能为标准将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分为三大种类,包括封闭性、半封闭性和开放性。由于我国众多大城市修建的公共建筑设计有围墙,并将公共建筑和城市之间在用地上互相隔绝,将其封闭起来,致使公共建筑难以定义为广场或者庭院,因此被统一称为“城市公共建筑环境空间”;有的医院和体育馆的内部设计有环境空间或花园,仅开放给病人或体育馆观赛的人群,其性质为半封闭。

二 设计城市公共建筑室外空间时应注意下面几点

城市公共建筑应遵照“公共化”、“城市化”的设计理念。越是大型公共建筑越要注意其开放性,室外空间在设计时应做到部份或全部对外开放。并将城市大空间与其相连接,扩大建筑室外空间,防止堵塞,并使活动场所给人带来更舒适的感觉。

1 在建筑室外空间进行分级

建筑内部的室外空间其作用是完成公众性与私密性之间的过渡,应进行分层和分级。人位于室外时会下意识寻找一个空间区域,既满足对背部的保护,又能拥有开阔的视野,同时这个区域要被排除在观察空间之外。所以,角落空间是最佳选择:首先角落是一个小区域,既能观测大空间又易于给人“靠背”感觉;其次位于其开口处观察范围更高一级,形成有效空间等级。

2 设计交通流线

通常来讲,室外空间应设计不少于两个出入口,并使用自然路径完成连接。路径在分布上应迎合人们散步需求。所以交通流线在设计阶段时,就应使用道路将目标之间连接起来。连接的道路既能选择直线又能稍微弯曲实现目标连接;道路铺设时应将其放大并对目标进行围绕;在道路中间位置设为人提供驻足的位置。

3 布置室外空间设施

室外空间布置的设施,尤其要注意座位布置,有些地区的室外空间会存在座位不够的情况。室外空间在进行座位位置选择时需要对气候以及景观加以考虑,使座位能够被充分利用起来。所以布置室外座位时,用心选择合适的位置要比用尽心思在座椅样式设计上更加重要。

4 完善室外空间环境绿化

建筑室外空间进行绿化时应着重对主体建筑进行衬托,若建筑外部景观优美,绿化时可使用草坪和花坛以及低矮绿篱。若需种植树木,品种上应该选用树冠比较小、树干高大的树木,每株间适当拉大距离,避免将人看向建筑景致的视线阻隔住。

建筑室外空间的位置若离公园以及城市广场较近,在环境绿化设计时应注重层次的分化,并和城市绿地相接。丰富层次主要使用植物类型完成分化,通过改变植物造型以及色彩组合,凸显本空间绿化的特点。

三 外部空间的利用

1经济效益

建筑的设计可以看做是一项艺术,其中既含有工程和艺术元素,同时也含有经济学元素。建筑在设计阶段必须有经济支持,但是优秀的建筑设计不能被经济因素所完全辖制。我国有一句古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由上可知,建筑设计若完全不存在限制有可能难以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而优秀的建筑作品常常诞生在充满限制的环境中。

2对城市功能进行创新

公共建筑属于城市的必须部分,其不但要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更需担负起城市功能责任。公共建筑内外空间的设计都应看做是城市空间设计的一部分,建筑环境设计的是否优秀,会直接影响到人和人以及人和城市之间的感觉。公共建筑不能提供较为宽阔的活动场地给人,较差的空间环境难以使人长时间逗留的,人和人之间不能建立和谐关系,人和城市也会产生相互排斥的感觉。与之相反,设计较为优秀的公共建筑,亲和感强,有力促使人和人之间和谐共处,促进人和城市之间互相协调。所以,城市在进行公共建筑功能创新时,应着重将创新方向放在城市环境改善上。

(1)城市环境的优化离不开畅通的交通环境,拥堵的交通环境将会导致城市空间缺乏充分联系,并使城市空间充满枯燥的感觉。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传统交通环境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空间的联系需求。公共建筑需要担负其联系交通的责任,而且,复合化的建筑空间出现,也使得公共建筑能更好起到联系交通的作用。城市公共建筑功能创新设计的重要方向,就是将建筑与交通相互融合。首先,公共建筑空间内部引入了交通要素,并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建筑空间也起到了交通枢纽的作用,成为集散中心;其次,公共建筑之间使用道路进行连接,使得建筑之间避免因道路出现分离,交通也日益呈现立体化发展趋势。

(2)城市区域内的公共建筑不应仅看做是一项建筑设计艺术,优秀的建筑作品往往能有效的融入周边环境。城市公共建筑具有多项功能,其中最主要的是空间创造。影响城市公共建筑的功能创新,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城市环境,不论公共建筑处在怎样的环境里,在设计时都应将周围环境特色考虑进去,并据此寻找创新思路。

3作为标志展示城市形象

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是指社会历史进程中人类所有的物质以及精神成果。狭义则仅包括精神文明成果。城市公共建筑的功能创新设计,特别是具备重大影响力的公共建筑,和普通建筑物相比,其具有更强的精神、物质影响能力,此类建筑一般体积非常大,作为地标对城市的精神风貌起着重要的承载作用,并将城市形象展示出来,同时建筑也是历史及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致力于建设高层建筑以缓解城市用土紧张问题。高层建筑的出现不仅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空间,同时也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生活体验,其已经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层公共建筑的设计理念常包含城市文化特色。以城市形象的视角看高层公共建筑,其会对城市轮廓线产生重大影响。城市的整体轮廓线分为实体以及虚体两种,实体是指城市中建筑物之间外延所连边线,虚体是指市内各个建筑物最高点之间的连线。人们在离城市较远位置就可对城市整体轮廓有较深印象,因此轮廓线也是人们对城市的第一印象。高层建筑也因城市轮廓线的作用,将城市标志特色反应出来。所以,目前众多建筑设计人员都致力高层建筑形体创新,希望通过高层建筑将城市形象甚至国家形象完整展示出来。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展馆的设计者何镜堂将“寻觅”作为设计主线,并将设计理念展示在展馆内部的的流水展线上,并将展馆分为“东方足迹”和“寻觅之旅”以及“低碳行动”三大区域供游人观光。并将我国30多年的城市发展进程,全面展示给游人,让游客感受到我国的城市发展成果,并将我国目前的发展以及中国人民的智慧进行充分的展示。展览最后,一道绵延长远的“智慧之旅”引领游人展望未来,使游人充分领悟到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以及建设未来城市的高超智慧。展馆的外观,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作为其创新的设计理念,并在色彩元素上采用富含中国特色文化中国红,同时在外形设计上使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斗拱体系,对该体系进行一系列简化以及变形操作,使其既具备现代特色又不失去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气质。

4历史文化韵味的表达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才能形成一定的文化特色,同时文化特色也能看做是该国家或地区文化代表。建筑作为一个地区的文化载体,宣扬文化特色以及活跃文化环境也是建筑环境的主要功能之一。公共建筑不仅能对城市以及国家的给人的印象产生重大影响,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媒介,更是城市文化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和尺度以及细部的选择都将影响城市传统文化发展。

小结

公共建筑将历史文化的绵延作为设计理念主导因素,设计中应将历史文化以及文脉作为创新基础,并要将公共建筑作为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建筑由于长期受到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社会情况、社会习俗以及审美情趣等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以及制约,导致建筑在位置分布、建材、外表、结构形态以及色彩装饰等各个方面都显现出多样化的形式状态。

参考文献

[1]杨靖,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探究[J],新建筑,2011年02期

公共建筑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公共建筑; 绿色设计

Abstract] With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 green building,to improve the design level and promote energy-saving and green building. At present everywhere is devoted to development of public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service of people's life but also the green building concept is introduced, the realization of gree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buildings.

[keyword] public building; green design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建筑行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中大型公共建筑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对促进工商业和农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空间的就业机会。虽然建筑行业能够显著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一直以来的建筑行业的粗放的发展模式。 大量的建筑工程消耗掉了过多的能源资源, 并且在是施工过程中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 有统计资料表明目前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的耗能已经占到了社会各个行业耗能总量的30%左右。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我们国家的建筑行业还将保持一个积极发展的态势, 建筑面积也将不断的增加, 如果不对传统的建筑行业进行变革和创新, 每年的建筑工程将会消耗掉更多的能源。 所以绿色发展是建筑行业的必由之路, 是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2、 绿色建筑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2.1绿色建筑的特点

1)绿色建筑强调的是全寿命周期念, 它主要强调的是建筑在使用寿命时间内对环境的影响。 从项目选址、 规划、 设计、 施工到运营的整个过程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建筑物寿命的组成部分, 要在建筑物的这个使用寿命时间段内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全面的估算。 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并不仅仅是发生在建筑物存在的这一时期里面, 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前后不断的扩展, 要皆可能多的考虑到与建筑相关的各个环节。 往前可以追溯到建筑材料的开采、运输和生产的环节, 往后可以考虑到建筑在被拆除后产生的垃圾进行自然降解和有选择的回收利用的过程。 采用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就意味着从原材料采购环节就要入手分析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程度, 尽量就地取材, 减少运输能耗, 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 淘汰落后的、 耗能高的生产工艺和设备, 建材的选择要具有前瞻性, 尽量选择可循环再利用的建材。 所以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在建筑的前期建造过程中就要充分的被重视起来。

2)要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能源资源, 做好对环境的保护,尽量减少建筑物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 建设部对建筑工程提出了 “四节一环保” 的要求, 也就是用来强调节地、 节能、 节水、 节材和保护环境。

3)要保证建筑根本的功能需求。 保证建筑使用人员的健康是最基本的要求, 节约能源资源不能建立在牺牲人的健康的基础上。 同时要尽可能的降低成本, 在绿色建筑的建造之后使用过程中坚决不能出现奢侈与浪费的现象。

4)建筑要与自然做到和谐统一。 我们大力提倡发展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人、 建筑和自然的协调统一。 做到和谐发展的目的。

2.2绿色建筑的发展规律

要统筹兼顾好绿色建筑的生产与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 全面安排。 既要保证经济效益又要有社会效益。 建筑业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落后也会影响到建筑业的发展, 反之建筑业的不合理发展也会阻碍经济的长期发展。绿色建筑要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绿色建筑的发展要遵循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规律。 要做好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满足以下几方面, 一是使得环境与经济协调, 保持经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是处理好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人类的发展是一方面要做好各个利益方之间的平衡, 另一方面也要在成本--收益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 绿色建筑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同样需要与各利益方在结构上平衡、 在发展上协调统一。

3、 公共建筑绿色设计

3.1公共建筑的规划和选址

选址是建筑设计的第一步, 公共建筑的位置要跟城市的整体规划想适应, 要考虑对周围环境、 交通、通信等的影响程度, 最大程度的将公共建筑的作用最大化。 公共建筑的选择位置不应对原因的水体、 土壤、 植被等有大的破坏。 同时加强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区域内有价值的历史遗迹要做好保护和传承。

3.2建筑室外和室内环境设计

对于公共建筑的设计要处理好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两者之间的关系。 要重点关注室外的环境, 主要包括: 光、 风、 声、 热等方面。 要充分利用好日然光, 门窗是采光的主要通道, 要根据不同地区合理的选择一些节能措施来进行调节。 要消除公共建筑玻璃幕墙和场地照明带来的光污染。 选择好照明方式和设备。 在公共建设场地内不应设计强噪声源, 同时对周围的噪音源做好遮挡等处理措施。 城市的热岛效应日益明显,在公共建设的设计过程中要合理的设计集合外型和总体布局, 最大程度的减小热岛效应的影响。在室内装饰过程中要选择低毒和低污染的建筑材料, 利用好自然风来净化空气质量。 要采用必要的隔离技术来消除室内的噪音污染。 室内照明要尽量选择自然光, 人工照明作为补充, 要选择节能灯具, 室内的照明系统要和谐统一。

3.3技能措施的采用

建筑外墙面积大, 做好外墙的节能尤为重要。墙体材料的选择要采用复合材料来代替烧结普通砖。 复合墙体材料能够提供更好的保温, 另外要尽量减少窗墙的比例, 这样可以更大程度的减少热、 冷负荷。公共建筑的面积大, 其采暖的负荷极易受到外界气温的影响。 要做好废热的重复利用。 对公共建筑中不同功能的房间, 要合理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间, 采取不同的空调系统。 最大程度上节约能源的消耗。

要利用好太阳能资源, 使其服务于热水系统、 采暖系统、 空调系统和发电系统之中。 太阳能热水系统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要处理好用地面积、活动面积之间的关系。 太阳能采暖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设计,利用公共建筑物自身来实现集热、 储热和释热的过程 。太阳能空调系统是将光能合理的转化为其他的形式。 太阳能光伏系统可以充分的利用公共建筑的大表面积, 节约电量的损失, 绿色环保无污染。

3.4节水措施

公共建筑的节水的关键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对不同等级的水都要加以利用。 要合理的选择供水的方式, 采用气压或者是变频供水系统, 减少供水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将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区分开。 绿化用水要尽量采用雨水或者是处理后的中水。 设置必要的节水水龙头和节水便器。

结论

公共建筑的大量涌现, 代表了城市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 代表了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 但在公共建筑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能源消耗大、 利用率低等问题。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人心, 实现公共建筑的绿色发展也迫在眉睫。 我国的绿色建筑起步较晚,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建设设计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