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二胎政策对养老的影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二胎政策对养老的影响范文1
【关键词】人口政策 全面放开二胎 系统思维
【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020-03
一 线性思维下的生育政策严重影响社会发展
1.线性思维与系统思维之辨
线性思维,是指一种直线的、单向的、单维的、缺乏变化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在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置时间空间、环境条件的变化于不顾,只用一因一果式的思维去做决断①。与其相对应,系统思维强调相互联系、复杂因果、开放、动态变化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关注联系和变化着的因素,对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复杂性进行理性的判断,从而做出决策。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的过程,本质上具有复杂系统的开放与动态发展特征②。同时,人口过程是持续动态发展的过程,以线性思维去制定人口政策,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发展都是不科学和危险的。
因此,在面对生育政策这样复杂却又关乎民生的现实问题上,有必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准则,将系统思维纳入到放开二胎这一重要的现实问题中,以动态、多维和开放的视角去分析和解决当前面临的人口问题,具有独特的方法论和现实意义。
2.线性思维下的计划生育政策弊端颇多
第一,线性思维下的计划生育政策体现在“头痛医头”的思维定式上。这种政策受“马尔萨斯陷阱”的影响,认为人口增长会影响社会资源的供给、加大生存压力和就业压力等,而限制人口增长是政策之必需。这种简单的一因一果式的线性思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指导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而在计划生育政策上实行的“一票否决”制,变相地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列为政府工作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这种强制性的“少生”政策由于一味追求出生率而显得用力过猛,由此给生育家庭带来的不幸不再赘述。
第二,又一种线性思维:认为只有计划生育能够降低生育率。这一种思维定式主要存在于计生界,这种思维定式忽略了社会经济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对生育率的深层影响,而是简单认为只有计划生育才能导致生育率下降;计生管理工作力度的削弱会使社会生育率上升而不可能下降。正是由于上述误区,20多年来中国生育率的统计研究陷入了一个怪圈,即将低生育率的调查结果加以质疑和否定,而简单归因于出生漏报;然后大幅调高生育率估计并据此强调人口增长形势严峻,继续严格实
行生育控制,此后的调查便再现极低生育率,如此循环往复,延续多年③。
第三,线性思维下的计划生育政策后果严重。有学者认为,中国现在不是处在低生育的边缘,而是已经进入低生育漩涡的中心。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已从2012 年拉开序幕,每年减少存量达200万~300万之多,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硬约束。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调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目前仍然高达 115,长此以往必然影响人口生态安全,威胁社会的稳定和谐。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中国已经形成了低生育文化,“生得起养不起”已经成为年轻家庭的共同难题。2000年以来,中国已经掉入了低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文化双重约束下的“超低生育率陷阱”,总和生育率低于1.3,这是一个不妙讯号。长此以往,中国将面临劳动力短缺、人口失衡问题等诸多挑战④。
从养老的角度来讲,国际上的学者几乎普遍认为,日本经济的衰退、欧洲经济增长的低迷,是和其生育率过低、老龄化程度高密切相关的。欧洲、韩国和日本等国家在企图从“低生育陷阱”中解脱出来,目前中国要避免掉入“低生育率陷阱”,未来生育政策的选择将变得十分关键⑤。此外,从家庭幸福的角度看,累计已经有1.8亿政策性独生子女家庭面临的风险很大,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弱。我国失独、伤独的家庭越来越多,规模目前已经数以百万计,可预见的将来将超过千万,而独生子女家庭空巢老人将达到数以千万之众,他们将面临孤独终老、老无所依、老难所养、老难善终等诸多挑战⑥。
二 系统思维下二胎生育政策的走向
人口问题的动态性反映在,因为未来人口问题产生的根源在当下,人口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当人口发生突变的时候,那就是“量变引发了质变”,这就是值得重视的“人口转折”。因此,制定人口政策,尤其是生育政策,必须要根据几十年后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科学的预估,从而结合当下制定最适合中国的生育政策。
1.学界对当下该采取怎样的二胎政策存在很大争议
第一种观点是不能全面放开二胎。其理由是,全面放开二胎将累计多出生9700万人,每年出生人口峰值将达到4995万,生育率将达到4.5⑦。2014年7月10日,国家卫计委计划生育指导司司长杨文庄在新闻会上也采纳翟振武的数据,认为如果全面放开二孩,多生9000万人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会造成很大影响。
第二种观点提倡分阶段放开二胎。原因是自2014年单独放开二胎开始实施到现在才一年时间,不少家庭还在准备阶段,估计2015年申请二胎人数会比2014年的数额增加。此种观点主张按照年龄段逐步放开二胎生育,用五年左右的时间过渡到全面放开二胎生育⑧。
第三种观点呼吁应立即全面放开二胎。其理由是“单独二胎”实施后“遇冷”,“单独二胎”已无法缓解中国面临的人口危机,政府应加快全面开放二胎政策的推进。⑨
第四种观点主张取消生育限制,实行自由生育。持该意见的人士认为,不仅政策限制生育的理由不复存在,而且需要大力鼓励生育来应对新人口危机。有学者认为,中国人口的少子化趋势由来已久,从2003~2013年,中国的年出生人口徘徊在1500万到1700万之间,比1983~1993年的年平均水平萎缩了30%⑩。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来十年,中国22岁~30岁的女性数量将萎缩至目前的60%以下。即使生育率显著提升,也难以避免出生人口的急剧萎缩?。
2.二胎政策是对线性思维下人口危机的补救,应认清形势,迅速放开二胎
以上几种观点皆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系统思维的角度看,争论中第一种观点夸大了对放开二胎政策之后生育率回升的预期,并认为人口总和生育率1.7已达到预期,置人口世代更替率2.3于不顾;第二种观点没有意识到形势的严峻性,各省份二胎申请者大大低于相关部门预期申请数,我们所要做的是审时度势,及时放开二胎提高生育率,而不是在“遇冷”情况下原地踏步,因此当前低生育率的形势已无“分阶段、分年龄”的必要;而第四种观点所提倡的生育自由也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人们从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中突然“解放”出来,不仅对于单个家庭来说人口质量和整个社会的人口安全得不到保障,其引起的全民心理动荡将无法预测。
社会科学的研究,最基本原则的就是不能脱离社会事实。在二胎政策上,必须基于中国低生育率水平以及老龄化问题严峻的社会事实,主张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这是系统地结合人口、养老、经济发展等问题下的必要措施。
第一,从人口发展的状况来看,放开二胎政策是政策调整之必需。有数据显示,如果2015年全面放开二胎,即全国城乡统一放开“单独二胎”,则每年多出生的人口将比现在增加100万人左右,超过200万人的可能性很小。中国总人口高峰将在2026~2029年出现,高峰总人口估计值的均值为14.01亿人。而如果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且生育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则中国总人口高峰将在2023~2025年出现,高峰时期总人口估计值的均值为13.92亿人。也就是说放开二胎政策可能不会显著提高生育率,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金融政策、公共政策的调整等带来巨大好处。
第二,从养老角度来看,全面放开二胎能够缓解当前和未来老龄化的压力。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严峻挑战,而放开二胎政策有利于增加人口基数,改变现有人口格局,并且能够增加20年后劳动就业人口,从而缓解未来20年中国老龄化的局面。
第三,从经济发展角度看,经济的增长是和生育率过低、老龄化程度高密切相关的,目前中国要避免掉入“低生育率陷阱”,就需要通过及时有效的社会政策调整,使得社会生育率保持在一个稳定和适宜的水平。
三 系统思维下生育政策制定需要考虑多维因素
1.人口政策的转变需要更大的勇气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历史的惯性,相当一部分人的人口意识依然表现得过于陈旧和偏颇。目前的人口规划与其说缺乏的是智慧,不如说是勇气。如果规划者忽视国内学界已经比较成熟的建言,将会因人口规划的错误和滞后,给未来的社会发展带来隐患。
2.计划生育政策应与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
社会政策不是孤立的,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育政策与养老政策、劳动就业政策紧密相关,如果只是一味追求人口在数量上的合理性,而不关注与之相配套的医疗服务、养老服务、就业服务的话,那现有低生育率的格局则很难得到改变。
有学者从家庭的角度出发,提出鼓励生育背后需要配套的保障服务做支撑。为降低家庭内部的生育成本,保护年轻家庭的生育积极性,国家和政府要在怀孕生育、带薪休假、优生指导、孩子入托、上学、医疗等诸多方面全面采取生育友好、孩子友好、家庭友好的社会公共政策,鼓励结婚和生育,优化生育关怀、福利等公共服务保障体系,给家庭生育减负,给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家庭政治上地位、经济上实惠,全面营造生育二孩的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
3.改变生育理念,从“人”的角度做决策
第一,放开二胎政策并不代表取消计划生育。在中国,长期存在“计划生育”被等同于“少生少育”的理解误区。假如生育确实应该并且可以被“计划”,那么这样的“计划”也应该是双向的:当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生育率过高时,这时的“计划”应该是“节制生育”;而当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生育率过低时,那么这时的“计划”就应该是“鼓励生育”了?。
第二,在关注人口数量的同时,应当关注生育质量,即“优生”政策应到位。生育政策的内容不仅包括人口数量,还应当涵盖人口质量的内容。中国目前的“优生”政策主要有以下内容:有明显血缘关系禁止结婚,遗传咨询,提倡适龄生育和产前诊断。由于中国整体医学水平和民众的医疗常识与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优生工作在宣传、普及和应用方面还将面临很多困难。
第三,人口政策是对人的政策,不能仅以经济理性去思考,而更应该将人文关怀更多考虑在内。针对线性思维下计划生育政策对无数个家庭造成的创伤、对不断增长的失独家庭和空巢家庭带来的困难,以及人口严重老龄化的难题,顶层设计者应该听一听民众的反响和意见,或做出应有的弥补,或提供相应的服务,或改变现有政策,未来的政策调整也应如此。统计与精算是政策决定之必需,而是否注重人文关怀却直接影响政策的实施效果。
注 释
①唐钧.从计生和延迟退休看社会政策切忌线性思维[N].中国经济时报,2014.02.27
②陈勇.从复杂系统思维透视科学发展观[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7~18
③陈剑.应迅速放开二胎[J].中国经济报告,2014(11):52~55
④⑥穆光宗.“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人口政策选择[J].人口与社会,2015(2):3~9.
⑤乔晓春.从“单独二孩”政策执行效果看未来生育政策的选择[J].中国人口科学,2015(2):26~33
⑦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人口研究,2014(2):3~17
⑧太平洋亲子网.2015全面放开二胎最新消息[EB/OL].http://.cn/qzbd/1282092. html
⑨东方早报.中国2年内全面放开二胎?[N].东方早报,2014.10.18
⑩梁建章、黄文政、李建新.人口危机挑战中国 放开生育刻不容缓[J].决策与信息,2015(2):10~61
二胎政策对养老的影响范文2
关键词:“四二一”家庭结构 独生子女 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259-02
一、“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
事实上,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存在“四二一”家庭。目前“四二一”家庭结构之所以得到广泛关注,在于“四二一”家庭数量较之以往明显增多并有大幅提升的可能,而如果“四二一”家庭大量出现变为现实,将对中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从1979年起,中国开始在城镇普遍推行一胎制、严禁二胎制、杜绝多胎制的生育政策。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从未有过的大量独生子女。早在2003年,中国独生子女数量就达到了8 000万(翟振武,2003),这些独生子女中部分已经陆续进入婚育年龄,他们将逐渐组成新的家庭,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组成的家庭很有可能形成“四二一” 家庭结构。“四二一”家庭是三代人里连续两代父母选择只生育一胎的结果。计划生育政策是影响人们生育胎次选择的重要外部制约因素,它对于“四二一”家庭结构的形成作用明显。同时需要注意,并非所有“四二一”家庭结构都是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的被动选择。生育意愿是影响家庭结构形成的直接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更多父母开始倾向于让子女的质量取代数量。此外,子女养育成本的提升等原因也会使人们的生育意愿向一胎倾斜。目前大多数“四二一”家庭结构主要是在生育意愿和计划生育政策这对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二、对“四二一”家庭结构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四二一”家庭结构形成的概念基础是独生子女,它存在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形成需要性别不同的、存在婚姻关系的两个独生子女婚后只生育一个孩子,并且该独生子女夫妇双方的父母同时生存。广义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在狭义概念基础上考虑到了死亡因素。在某一时点上,“四”、“二”、“一”三代人的实际存活数量可能会比狭义概念相对应的各代人少,从而产生更多种不同代际数量组合形成的家庭结构,如“三二一”“二一一”等,它们都属于广义的“四二一”结构。
目前,学术界对于“四二一”家庭结构概念的理解仍不统一。郭志刚等认为“四二一”家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特定组合群体概念,三代人、三对夫妇、七个人只需要具有这种直接亲属关系结构,不需要生活在一起 。梁秋生根据家庭的两个属性指出,独生子女夫妇的双方父母之间,既无血缘关系、也无婚姻关系,而是通过子女之间的婚姻关系为纽带形成的亲家关系,明显不属于直接的亲属关系,认为所谓“四二一”家庭结构缺乏家庭的基本特征,不属于传统社会学意义上的家庭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家庭和代际关系的混合体。管华认为家庭模式包括家庭规模与家庭结构。“四二一”家庭模式,从家庭规模上看是由一对夫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组成;从家庭结构看则是由直系家庭和核心家庭两种家庭结构形式组成。
“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概念是基于计划生育政策形成大量独生子女的历史背景产生的,它是对家庭结构、婚姻生育、代际关系等形象的综合表述,隐含着中国现代家庭的变迁。笔者认为,各位研究者对于“四二一”家庭结构的表述在本质上并不矛盾,所以这些表述都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四二一”家庭结构。
三、“四二一”家庭数量的发展趋势
自从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以来,对于家庭内部关系,特别是对“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担心就一直存在。它对社会究竟会产生多大影响?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必须对“四二一”家庭的数量以及发展趋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四二一”家庭形成的前提之一是连续两代人只生育一个孩子。是否只生育一胎,是国家生育政策和个人生育意愿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生育政策角度,全国已经有25个省、市、自治区,明确宣布了夫妻双方若是独生子女就可以生育二胎的政策。按着政策的规定范围,今后最可能出现的只能是“四二二”家庭,而不是“四二一”家庭。从生育意愿角度,多数人还是倾向于生育两个孩子。上海曾做过独生子女生育意愿调查,结果表明,如果政策开放,54%的夫妇愿意生育第二胎,46%仍愿维持一个孩子。可以预见,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如上海、思想观念更为传统的其他城市以及农村,愿意生育第二胎的独生子女比例将更高。
需要补充的是,除了连续两代人只选择生育一胎,第二代父母均为独生子女也是“四二一”结构产生的必要前提。就此,有学者曾经推算,中国未来十几年间的结婚夫妇中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比例不会超过12.5%[5]。
综上分析,“四二一”家庭不太可能像人们想象中那样大量涌现。尽管从理论分析上看,“四二一”家庭可能是场虚惊,但在事实呈现之前“四二一”家庭可能带来或引发的问题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四、“四二一”家庭结构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
与各代生育多孩(两孩或两孩以上)的传统家庭结构相比,“四二一”家庭结构将对其家庭内部三代人产生不同方面的直接影响,从而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四二一”家庭产生的基础性因素是独生子女,每一个“四二一”家庭都意味着两代独生子女的存在。关于独生子女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有何不同?这种不同会对社会产生何种影响?回答这些问题显然是本文力所不及的,不过“四二一”家庭或者说独生子女家庭对独生子女一代的成长存在着负面效应是不争的事实。从社会学角度看,一个三口之家的关系结构是比较简单的,家庭成员之间只形成三种关系,即夫妻、父子、母子,这种关系的特点是对于子女来说,他们只有上下的代际关系而没有同代同辈的关系。与之相比,两孩家庭即四口之家的关系结构就不同了,家庭成员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家庭成员之间能够形成六种关系,即夫妻、父分别与两个子女、母分别与两个子女、子女之间,对子女来说不仅有上下代际关系还有同代同辈关系。在不考虑遗传因素的情况下,个体的不同就来自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塑造,而家庭环境是个体成长的最重要的初级社会化机构,在下一代的婴儿期、儿童期成长过程中家庭更是重要一环。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独生子女群体和非独生子女群体由于成长的家庭结构不同而可能不同。非独生子女存在血缘产生的同辈关系,他们有机会去体会兄弟情、兄妹情、姐弟情和姐妹情,而这种关系又是进一步培养个体某些优良品质的基础,如责任感、协作能力、竞争意识等。显然,“四二一”家庭结构影响下同辈关系的缺失会给独生子女在个性品质、行为心理等的培养方面带来不利。
“四二一”家庭对于第二代独生子女夫妇意味着抚养负担的大幅度增加。独生子女夫妇上有四位老人,下有一个孩子,其中最糟糕的情况是这五位都没有任何经济收入,那么“四二一”家庭内部的抚养与被抚养人数之比为2∶5,与之相比,传统多孩家庭中间代的抚养压力要小很多。上述情况虽然极端,但其现实可能性并不小,尤其是医疗、养老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的农村。
“四二一”家庭结构给处于代际顶端的四位老人带来的是养老风险。在中国,家庭养老是主要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与儿女数量密切。在假定儿女同等孝顺的情况下,那么老年父母所获得的养老资源就是每个儿女提供的养老资源与儿女总数的乘积。通过生育形成的家庭人力资源是老年父母晚年保障的基础性养老资源,其他的由下而上的养老资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生育资源的转化。在养老资源中,最重要、最基本、最可靠的正是生育资源,很多养老资源都是通过生育资源转化的。由于独生子女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比非独生子女家庭有更大的风险。一是表现在独生子女如果中途夭折或者发生伤残事故,独生子女家庭就可能丧失基本的养老资源。二是表现在独生子女的养老能力上,不同于多子女家庭,父母有问题的话,可以互相支持和帮助,独生子女只能依靠自己。因此,在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养老问题对于“四二一”家庭尤为突出,如何摆脱家庭养老的限制,拓宽可选择的养老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宋健.再论“四二一”结构:定义与研究方法[J].人口学刊,2010,(3).
[2]梁秋生.“四二一”结构:一种特殊的社会、家庭和代际关系混合体[J].人口学刊,2004,(2).
[3]宋健,黄菲.人口学视野下的婚姻家庭研究:内容与方法[J].西北人口,2005,(9).
[4]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从“小皇帝”到“新公民”[M].北京:知识出版社,2003.
二胎政策对养老的影响范文3
关键词:河南农村 出生人口性别比 现状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056-02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江西、广东、海南、安徽、河南等5个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30以上。2005年河南省1%人口抽样调查总结会上,有关负责人表示,对此次调查的初步分析表明,自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之后五年间,河南省人口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势头虽有所减弱,但仍在继续。而且农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大大高于城市。此种现状持续下去,将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必须受到足够重视。
一、河南省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现状描述
河南省“五普”资料分市、镇、乡村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情况为(见表1)[2],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不含镇)为115.8,镇为129.75,乡村为128.04。可以看出,镇和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均明显高于城市,镇与乡村比较没有显著差别。可见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主要表现在农村。河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报第48期透出的数据表明,河南农村的出生婴儿性别比仍在125以上。
表1河南省分区域(省、市、镇、乡村)出生人口性别比
表2 温县、孟津二县分区域总人口性别比和出生人口性别比
对各县出生人口性别比进行比较可知,河南温县为129,是众多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中等偏上县域中的一个县,有一定代表性。河南孟津为109,属于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程度较低县域中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县。温县、孟津二县分区域总人口性别比和出生人口性别比情况(见表2) [2]。表2中可见,温县、孟津二县总的人口性别比相差不大,但出生人口性别比无论全县、镇还是乡村相比较都具有明显差异。温县的镇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45,乡村为125,镇远远高于乡村20个百分点;孟津的镇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9,等于全县的平均水平,乡村为110,与全县及镇相比无较明显差别,仅仅高1个百分点。
二、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实证分析
为了探求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有效防止和综合施治,我们课题组的同志采取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温县、孟津二地特定地方的特定人群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地点:河南省温县城关镇和个别乡及作为对照组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城关镇和一些乡村;调查群体:20~50岁的育龄人群。
1.人们的生育意愿以及对性别的认识。调查表明:温县67.2%的被调查居民表现出显著的男孩儿偏好,21.3%的人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只有11.5%人表现出偏好女孩儿,孟津县这三个方面的比例分别为65.4%、20.9%、13.7%;男性的男孩儿偏好倾向显著高于女性。有趣的是,女性更偏好于女孩儿,男性更偏向于男孩儿。应该说,妇女的性别偏好反映了一种观念上的进步,说明她们在生育活动中已经有了发表意见的权利,而不是向传统社会那样仅仅是“生育的工具”。从长远看,妇女的女孩儿偏好也是妇女意识觉醒的一种表现,对最终消除偏男的性别偏好是有利的。在“你选择生男孩儿的理由”一项中,选择“传宗接代”这种传统观念的男性居多,占选择总人数的比例温、孟二县分别为79.3%、60.1%,在“你选择生女孩儿的理由”题项中,选择“养女也可防老、女儿也是传后人”此种反传统观念的女性居多,选择生男孩儿是基于诸如能干重活、能自卫等客观现实的也占有较大比例,同样,选择生女孩儿则是基于当今重活不多、女儿更具有体贴、孝顺长辈的优势这样的客观现实的也占有较大比例。
2.人们对当地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认识。河南省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一样,但各地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又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调查结果表明:在温县,80%以上的居民认为当地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可以生两个孩子,但必须间隔六年才可再生第二胎,符合了这个条件再交纳2 000元~3 000元的社会抚养费(当地农民叫做罚款)就可购买第二胎指标,另有15%的人认为只要交钱就可多生。只有5%的人选择了“只许生一个孩子”的政策选项。根据前面描述的河南省农村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现状说明,在城镇存在着更大比率的性别选择倾向。有资料表明,河南省在1986年之前的生育状况是高总和生育率与正常的出生人口性别比,20世纪80年代后,总和生育率下降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却有了显著的提高,出生的男婴数目显著高于正常水平,即造成男女比例失调。尽管政府明令禁止利用B超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然而计划生育政策的宽松,为有男孩儿偏好的人们悄然进行性别选择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
3.在计划生育社会养老保障方面。总的来讲,温县、孟津县两地的社会养老保障措施都很薄弱。在“据你所知当地有无养老机构”选项中,回答无或不知道的比例温县高达77.4%,孟津县高达75.9%;参加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比例在温县分别是15.8%、10.8%,孟津县的这一比例分别是16.2%、11.8%;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但从城乡比较来看,两地的城镇比例均明显高于乡村。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尤其是计划生育户的养老保障问题仍然是制约河南省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问题解决得怎样关系到能否为广大城乡居民解除后顾之忧,能否使他们将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问题。
三、河南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成因分析
1.性别偏好是导致高出生性别比的根本原因。第一,性别偏好在河南农村表现得比较突出。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生育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生育观念中宣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多家旺”、“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这些落后的性别文化理念,对女性的出生、成长、受教育、就业等方面都将带来很大的影响。第二,政策因素对人们的生育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河南省一孩出生性别比均低于或接近正常,二孩及三孩以上出生性别比大幅上升,很明显这是受到性别偏好的影响。出生性别比在第二胎超出常态,并呈随孩次攀升的强势,这说明政策因素对人们的生育决策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第三,性别偏好在不同年龄层和不同文化水平的居民中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比如,农民的婚育观念中,普遍认为男婚女嫁的婚姻模式才是正常的。在河南农村此种模式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做上门女婿被人们瞧不起,也是造成男孩性别偏好的重要因素。
2.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不力为部分人性别选择打开了缺口。目前稳定低生育水平和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必须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心理学专家研究认为,绝大多数育龄夫妇在生育第一胎时一般不会进行人为的性别选择,第二胎以上进行性别选择的可能性很大。海外有舆论把近年来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渐趋严重现象归咎于中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而我们的调查结果恰恰说明了没有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只会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的进一步上升。有关资料表明,现在在一些计划生育做得非常好的地方,并没有出现性别比失衡的现象。如陕西省略阳县近年来一直保持较低的生育率,但是,其男女出生人口性别比并没有升高,有关专家认为是因为那里没有重男轻女的文化。在略阳约有1/3家庭招了上门女婿,没有人以此为耻,纯女户的老人养老问题就此解决 [3]。
3.计划生育户社会保障普遍较弱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仍不健全,养儿仍然是防老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国家和河南省政府相关部门都在采取多种措施遏制性别比失衡的现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比如,2004年的试点工作从处罚多生到奖励少生,强化了利益导向,彰显了“民本”理念,体现了一种政府公共管理的“善治”。但这只属于一种扶助奖励性质的钱而并非保障措施。假若一个老人只有一个孩子或两个女儿,他一年的基本养老费用是多少?与上面计算的600元的差距有多大?这个差距能否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而逐步补上?建议有关部门进行测算,为逐渐实行完善的农村保障制度提供依据。2007年在中国普遍推行的奖励扶助制度也只能是计划生育的一种“扶助”之策,我们看重这个制度将要发挥的重要作用,但更期待一个根本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早日实施。
参考文献:
[1]赵白鸽.性别平衡与和谐社会[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9):96.
二胎政策对养老的影响范文4
—Daisy
在印度,黄金与文化、宗教密切相关,体现在结婚、各种仪式,以及生活习惯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国,而印度教信徒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2%。在印度教中,黄金象征着财富与繁荣,能带来吉祥与运势。这也是为什么在印度看到的女性,几乎都能从她们身上找出一件金饰。印度女性的配饰很多,从耳环、鼻环,再到手镯,脚链,肚脐上也有。
在宗教节日期间,印度人喜欢用黄金做装饰,或者当礼品相互赠送。除此以外,有些印度的糖使用金箔包装,金线刺锈被广泛用于丝绸衣物的制作,在一些传统的药物中,黄金也可能被用到。
在印度,黄金是最主要的嫁妆。女儿出嫁时,佩戴着叮当作响的金饰,父母与女儿都很有荣耀感,也象征着女儿能为夫家带去财富与吉祥。这也与印度的传统有关。在印度,儿子通常为家庭的财产继承者,父母希望通过陪嫁的黄金,使得女儿在夫家依然拥有经济保障和地位。
印度的黄金贸易在公元一世纪就有纪录,当时黄金大量流入印度。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人对黄金的酷爱再次升温。2007年,印度的实物黄金需求占全球总需求的61%。
印度的黄金需求主要依靠进口满足,在2001年至2011年的10年里,印度进口的黄金近7000吨,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印度官方公布的黄金储备仅约为560吨,进口黄金量相当于其黄金储备的12.5倍。大量的黄金存在于印度的民间,除了家庭持有外,还广泛分布于寺庙中,最有名的便是斯瓦米神庙,据称其黄金存量富可敌国,这与中国的布达拉宫有点像,其黄金珠宝价值连城。
除了当嫁妆和装饰,黄金在印度还有着很强的保值作用。公开数据显示,印度通货膨胀指数不低,基于此,印度民众喜欢把财富换成黄金,这和咱们中国大妈买黄金的心态异曲同工。比较特别的是,印度农民所购买的黄金占印度人每年黄金消费总量的六成,这可能因为印度乡村的银行网点少,服务不方便,手中一有钱,他们便趋向于购买黄金。遇到特殊时期,无论是携带还是转手,都比较方便容易。
据估算,印度家庭拥有的黄金总量可能高达1.5万吨,而全球黄金储备第一的美国,其官方公布的黄金储备也仅超8100吨,相当于略超印度民间黄金总量的一半。印度官方黄金储备在全球排名第十,其民间黄金总量约为官方储备的27倍。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朱宝
微博互动专区
杨大發Qmi:要回去了,杂志太沉,邮费又贵,只好把“一财周刊”留在石家庄,想把里面有用的都剪下来……好心疼。
RE:剩下的仍可以捐出去。
destiny你是我的命运:我已经得了周末睡不了懒觉的毛病了,一上午看完两本《第一财经周刊》的单行本。一本是讲乐高的,辩证看创新,有好也有坏,怎样找到真正值得前进的创新最重要,所以正确的方向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另一本是讲香港的,很平常,香港已日落西山,以后的财富中心将会是内地,选择远比做事重要。所以眼光真的很重要。
RE:很有收获的样子。
贼忒兮兮额XiaoWei:订的一财周刊没收到,打电话去,很快补送了。不久投递站回电说以后能不能直接联系他们,同样会补送,不要找客服,因为客服都做投诉处理,每次扣投递员20元钱,还请求撤销投诉,投递员挣钱不容易。现在存了投递站电话决定不找客服了。说到底,服务的核心是人,做不好服务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看指标而忽略人。
RE:好吧。收到就好。
读者来信
一点疑问
第43期炫公司《买个包包还是一口锅》一文很有意思。不过文章里提到的“据说这个品牌的工业设计启发了苹果的产品”是指美诺吗?作为一个忠实果粉,我所知道的苹果设计的启发品牌是另外一个德国品牌博朗Bruan,特别是其灵魂设计师Dieter Rams—乔布斯真正敬仰的设计师—时期设计的一系列极简主义产品,他也是开创“less is more”的那个人。如果你们随便去搜一下就能搜到苹果设计的很多产品都以博朗产品为原型,如收音机、计算机等。
我如此肯定是因为除了读过《乔布斯传》里多次提到博朗是他最喜欢的设计和品牌之一以外,我也曾服务过博朗品牌并对它的设计历史有所了解。所以应该不会错:)请理解同时作为果粉和博朗粉丝的这点纠结。建议以后还是多做一些功课再下笔写“据说”吧。
—菲奥娜
RE:Hi,果粉和博朗粉谢谢深夜来信,我想你说的两个启发并不冲突。乔布斯爱Rams,也爱美诺。你应该想得到,如果一个人到了乔布斯那个地步,启发他的东西不止一个。顺便说一下,就连宝丽莱的发明人也是他的灵感启蒙者。(CBN杨樱)
仅碎碎念
看上期“编读”发现一位读者署名为“忠实到连软文都会看的粉丝”,可能对于长期订阅周刊的读者群来说,封面故事或“硬文”(各人标准不一)并不是最重要的考虑因素,因此一财对这部分客户的定位反馈做得实在到位。
于我而言最先关注的必然是互动板块,编者的话、李洋专栏、“向我们提问吧”也是不容错过的干货。之所以写以上的碎碎念是为了回应主编伊险峰的话:读者的阅读习惯,持续关注、引用或收藏分别是哪些。
我相信自己作为“大数据”之一也能让贵刊越来越了解到读者的需求并持续下去。
—读者曾子琪
RE:谢谢你,“大数据”。软文是指文字广告,它的对应产品是传说中的“硬广”。
不同意见
一财君好!
读了李洋大人的《艰难二胎》一文,我在想,我们生二胎图个什么呢。瞧瞧她说的这两个北京熊孩子,生下来就有至少四个家长加保姆在身边盯着,读双语幼儿园,小学和初中都花大笔择校费,上各种收费兴趣班,自费留学,可结果是,不论男女都是父母不给人家礼金/嫁妆就结不了婚,不用父母的养老金就付不起自己房子的首付款,到最后父母老的时候,还可能一个都指望不上……她以为北京人民的下一代都是李某某吗?……这真不是“这个社会怎么了”的问题,这是“您家教育怎么了”的问题。
再仔细琢磨她说的这七条,我在想,我们北京人都是这么过日子的吗?这种实力不济生二胎,和卖肾买“苹果”有区别吗?莫非她说的是落魄北漂?那样的话,真的纠结二胎还是“回老家结婚”去吧……假如我的孩子住我买的房子不尽子女义务,我就卖ta住的房子养老。还有,我觉得中国社会中有个很奇怪的现象是,有人认为择校收费是权力寻租体制问题,但只要有机会就一定抢着埋单,有人整天声讨特权呼吁公平,可自己的孩子却一定要上贵族学校……另外,以后写文拿外国说事的时候能不能更客观一些?日本的部分地方政府确实给第二胎子女提供幼儿园和上小学低年级时的补贴,但是每年给多少啊?换成人民币说,那个金额确实还不错。但请横向比比那些生活费,比如东京23区内一个停车位的月租金一年下来是多少钱,比如东京的那些政府不管的私立名校的年学费平均是多少钱……我觉得只要按照同样的逻辑,不正确认识自身现状适当调整生活方式,北京的那些二胎难问题,搬到东京、纽约享受外国政策一样是二胎难问题。
—张思远
RE:生养是各家的事,各有各的活法,探讨起来:一是“你们北京人”如何生二胎,是个新问题,这确实有重新审视的问题,这一点你说得对。二是文章中说的这七条,都需要父母、政策制定者等认真对待,这本来是个开放的提出问题的文章,你的愤怒有用力过猛的嫌疑。至于日本停车位和政策支持问题,意见不同就不同吧。
一点读后感
一财君好:
前两期关于chic一词的话题栏目,让我看后哭笑不得。首先,纠正一下chic是个法语词,并不是英语,意思大致是“别致的、雅致的”,可又有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帅劲儿在里面。英语里没有相对应的词,所以英语国家的人借用了过去,可能也是为了显得时髦些且有些法国味。同理的还有dejavu(是两个词)。所以首先编辑同学犯了个基本的语种常识错误。其次,由于语种错了,你们对发音也继续错了下去。chic读音类似“是义客”,用英语的发音规则类似“shik”,所以怎么也不会和chicken谐音。
第三点,chic这个词似乎没有那么多人追着用吧,让贵刊这一写好像倒是给推广了。
—一财忠实粉丝
RE:嗯,谢谢指正。(这期来得都是高人啊,组团批评我们。)
求建议
亲爱的一财君:
我是一名武汉大学经管类的大一学生。读一财刚刚三个月,刚开始看时,目的或许有点功利吧,但看了两期之后,我发现挺喜欢你们的。
和很多刚入学的人一样,我的感觉就是迷茫。我希望自己有想法,能在大学里面做出点什么。而家里的意见是我应更专注于学习,出国读研。我考虑过出国,但我不希望我的大学都是学习。我想过投资、创业和给些企业提供些自己不成熟的想法。投资和创业因为家里并不是很支持,所以不能进行,我会继续进行沟通。我也尝试过为一家做西点的企业提供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可是并没有得到这家企业的任何回应。现在的我,真的有点迷茫和无奈。不知道很多时间该用在哪里,在武汉这个新一线的城市里,应该有很多好的机会存在,可是现状和期盼有很大的反差。盼望一财君能给我点建议。
—陈诗源
RE:企业没回应是正常的。下次不要把不成熟的想法告诉别人,还期待他们采纳。整体建议就是心急不得。
本周我推荐
卡车司机看世界
这组图来自俄罗斯的Knock Knock艺术设计工作室。篇幅缘故,只能呈现部分。小小空间储存了大量细节。
二胎政策对养老的影响范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房地产;需求
本文系辽宁社科项目:“辽宁人口与房地产关系研究”(编号:L11CJY033)和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人口结构变化、城镇化与房地产市场”(编号:W2014367)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16日
进入21世纪以来,房地产经济在中国GDP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房地产业的发展程度是直接关系到中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的。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将引起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我国从2000年始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38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0.1%,预计2020年这一比例会达到12.8%。中国的老龄化具有“未富先老”的特点,尤其是在中国农村地区,许多家庭难以承受老年人口数量增多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目前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在很多地方,家庭养老是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育率下降、死亡率下降、人的预期寿命延长及人口的迁移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主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育率和死亡率都会最终达到低水平的均衡发展,人们的预期寿命会持续增加,人口迁移发生的可能性也将更大,所以人口老龄化将越来越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中国2005年到2014年65岁及以上人口统计见表1。可以看出,近20年来,中国老龄化人口逐年增加,老龄化人口比例也逐年增加,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1995年为6.2%;2005年7.69%,2014年为10.06%。预测到2025年,6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达到2.1亿,约占总人口的15%左右。(表1)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发展,房价不断攀升,特别是近10年以来,房价不断高企,不断涌现出“地王”,使得专家学者都纷纷研究和预测房价的未来走势,他们普遍认为,在人民币汇率不断上升和国际的大好前景下,基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和中国目前人口基数大的条件下,房地产需求将会持续上升,导致房价将会高居不下,如表2所示。(表2)
目前,我国家庭模式正趋于小型化,多数是二人户,三人户。三代同堂的现象已经不那么普遍。未来的城市家庭将是以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两口之家的老年“空巢”家庭、新婚无子女家庭和单身住户为主体,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未来城市住宅需求单位将趋于小型化,两室一厅和一室一厅的需求量将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住户的分散和住户总数的增多,将导致市场对住宅数量需求的增加。
对于房地产的需求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投资使用,房地产作为不动产,伴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提升,人民普遍为了投机需求,在满足自身对房产的需求之后,纷纷投资房地产业,以使自己的资产增值;二是作为自身的居住需求,中国的人口基数很大,未来人口数量必定是增长的前提下,即使人口老龄化带来青年人口数量下降,但人口增加必然使得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持续上涨。老人出于养老的需求,与子女一起居住会存在着诸多的不便,如两代人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消费习惯的差异,作息时间的差异,处理问题意见不一,再加上日常起居不便,住在一起时间短尚能忍受,时间一长难免出现矛盾。所以,未来住宅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
三、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对房地产业的各种需求,又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后代人的生产生活创造必要的空间发展条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英国学者韦克斯在研究老年人口问题时曾概括地指出,现代老年人问题主要是基于老年人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生显著变化而造成的:经济来源所得方面的变化;社会角色与人际关系方面的变化;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变化;身体健康方面的变化。正是因为这些方面的变化使得老年人口群体对房地产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老年人口增多导致老年扶养比上升将会影响到整个人口的经济承受能力等。随着我国生育率的不断降低,一个青年抚养老年人口的数量在逐年增加,社会养老负担愈来愈重。
(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老年人口收入的关系。消费是生产的目的,也是生产的动力,所以房地产业发展的动力源于人们对它的消费。同时,房地产的消费不同于其他商品的消费,它需要消费者具有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水平。由于老年人口在社会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他们的收入会受到体力、年龄、精力下降等因素影响,再加上退休收入减少,这样一来,老年人口群体中具有购买房屋能力的人比较少;另一方面老年人口中也有一些在年轻时已有房屋,已经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不需要再购买房。总之,老年人口都不能成为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房地产业别是商品房的发展速度会受到更为明显的影响。
(二)老年人口身体素质、心理需求变化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劳动力资源是推动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口老龄化加重使得劳动力的供给减少,也使得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年龄上升,老年劳动人口规模变大。从人的生理功能角度来看,人的身体素质、精神状态等因素到一定年龄后就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所以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劳动年龄人口的整体身体素质有下降趋势,从而不能更好地创造房地产发展的人口环境。
在人的老年时期,生理与心理等方面与中青年时期有很大差异,在住的方面,他们希望能满足安全性和私密性的基本要求,同时人口老龄化中的高龄化现象突出,高龄老年人更多的是身体行动不便者,所以房地产在开发时需要不断考虑到满足老年人需要而进行的对住宅房基础设施和功能改善的建设,而基础设施和功能改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一些企业考虑到眼前利益就可能忽视此类建设,这样房地产业的供给就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群的住房需要。
(三)老年扶养比上升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老年扶养比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它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龄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重,而生育率却不变或者继续降低,就肯定会使社会老年抚养比上升。而社会老年抚养比上升,老年人口增多,则赡养费用也增多,劳动力成本就大大提高了。而且,老年人口是退出劳动年龄的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则越来越远离劳动,成为纯被扶养人口,社会养老负担会逐渐加重。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人口老龄化中的老年人口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但却不是孤立的群体,老年人是社会、家庭的重要成员,所以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影响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人口老龄化对房地产业更多的是间接、长远的影响,甚至在目前是微不足道的,但从长远来看,通过采取一些措施,一方面可以让老年人口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另一方面还能解决人口老龄化中“老有所居,老有所乐”问题和房地产业供需矛盾等问题,也是我国目前需要解决与落实的重要问题。
(二)建议
1、坚持贯彻和落实二胎政策。我国目前已经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在中国人口红利消失殆尽的时候,放开二胎政策,会在未来增加社会的劳动力,降低劳动成本,使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减轻。
2、加大房地产业中的技术创新与应用,以适应老年群体的需求。目前,我国房地产业的技术含量较低,缺乏先进的设备、技术,许多建设行业仍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只有通过新技术的应用,才能建设功能齐全、设计人性化的房地产业,才能充分满足人口老龄化中不断增多的老年人口群体的特殊需要。因此,房地产企业要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
3、提高年轻年龄段的人口文化素质。老年人的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老年人口的就业、经济收入、经济生活来源和供养状况,并间接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文化生活状况。受低水平的历史发展和教育发展制约,现阶段的老年人口整体文化水平是比较低的,再加上老年人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低,所以提高现阶段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难度较大,但应重视提高年轻年龄段人口的文化素质,为他们将来的老年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二胎政策对养老的影响范文6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影响措施
20世纪后半叶,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老龄化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已对经济产生了持续的,全面的,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是一个严峻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正确地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从总体来看,截止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亿,占总人口的12%,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三分之一以上,超过4.3亿。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还有以下特点:
1.人口基数大。我国总人口将近14亿,占世界总人口20%,基数非常大。
2.发展速度快。从1982年到1999年,我国仅仅用了17年的时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西方国家一般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在2000年到2007年的7年中,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更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
3.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同时发生。不同于他国的先老龄化,后高龄化,我国是“三化”同时发生,给我国应对老龄化问题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4.老龄化先于现代化。老龄化一般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而我国还是中低收入国家,尚未实现现代化。因此老龄化问题势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往往会给一国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老龄化程度越高,发展速度越快,其给经济增长带来的阻力就越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根据人口学的规律,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的就业人口将不断下降。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靠拥有富裕的劳动力这一优势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而取得的。而老龄化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势必会削弱这个优势,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2.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水平的影响。有调查显示,老年人口比重每增加1%,储蓄率会相应增加0.37%。我国一直是个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内需不足,过多地依赖出口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老龄化的发展会使这个问题恶化,是我国经济增长难以保持安全性和稳定性。
3.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的主要消费者,但总体来说,他们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远远低于年轻人。因此,在一个老年人不断增加的国家中,消费会持续下降,并间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人口老龄化对国家财政的影响。首先,国家难以负担巨额的养老金,虽然个人和企业也承担了部分,但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缺口仍有1.3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政府支付的养老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将超过10%,占工资总额的比重将超过30%,超过国际上划定的警戒线,意味着国家财政和经济发展将陷入困境。其次,医疗保障资金将急速增加。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料的主要消费者,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对象。到203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增速远远大于GDP。最后,我国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形势严峻。我国60%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但他们却缺乏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我国正在积极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准备逐步建立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制度。这些都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
三、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接受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更不可能幸免。当前,我国应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这个问题。
1.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经济目前仍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国情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就业人口的大幅减少,将使我国丧失劳动力这一最大优势,使经济受到重创,因此放开二胎乃至三胎的生育政策会增加年轻人口,有效缓减老龄化给经济带来的冲击。
2.大力投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源泉,在劳动力数量无法增长的情况下,要想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3.充分利用老年人资源。老年人尽管在体力上已衰退,但他们拥有青年人无法比拟的丰富的经验。开发老年人资源,不仅可以实现他们的价值,增加他们的收入,更可以弥补劳动力供给不足,维持经济快速发展。
4.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年人是医疗保健,人寿保险等行业的主要消费人群。我国有1.4亿的老年人口,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据测算我国每年老龄消费者有100亿的购买力未能实现。如果可以充分开发这个前景广阔的市场,将大大刺激我国内需,缓解就业压力,带动经济增长。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至今,为了发挥比较优势,我国一直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资本密集型,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使经济发展从高能耗、高投入、低收益向低能耗、低投入、高收益方向转变。
总之,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其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我国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巨大,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现象,实施切实有效的措施,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艺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2009;7
[2]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