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民健身日的来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民健身日的来历范文1
端午节到了,不少人家中都会有粽子。庆祝端午节不仅吃粽子,还会赛龙舟,放河灯等等。那端午节的来历和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你们知道吗?不知道?那就让我告诉你们吧!
下午,我到街上去问了一些公公婆婆,一些婆婆说:端午节的来历是纪念一个叫屈原的人,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十分伤心,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以免让蛟龙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一些公公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我问起公公婆婆们关于一些端午节的食品和赛龙舟的时候,他们说得更起劲儿了,他们说:端午节的食品和赛龙舟到现在已经成为人们过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东西了,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人们总会思念起屈原,在微微的月光下,诉说着对世间的美好愿望
小学生端午节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端午节到了,大家都开开心心吃着粽子。一个同学开玩笑说:这么好吃的粽子,肯定每个人都喜欢吃。有一次听爸爸说,端午节其实是来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我很好奇,于是,我对端午节的来历和粽子的由来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在网上了解。
2、访问家人,同学。
3、在书或报纸上看有关新闻、资料。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访问对象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备注 查阅教材 课本 调查报告的写法 参照五年级语文课本下册,P128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格式。 网络查询及查阅报刊 百度一搜、潇湘晨报 端午节的来历及传说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传说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也是为了纪念屈原。 咨询请教 爸爸妈妈 粽子的种类和包法 1、主要原料:粽叶、糯米。
2、不同味道的粽子:白粽子、腊肉粽子、鲜肉粽子、桂圆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红枣、绿豆、红豆、花生粽子等等。
3、制作和包扎方法:略
四、结论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全民健身日的来历范文2
关键词: 布依族; 抵杠; 保护;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85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085-02
前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群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不仅是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至今流行于贵州贵阳、安顺一带的布依族抵杠运动就是其中之一。
1 布依族抵杠的历史渊源及演变进程
布依族的抵杠竞技活动由来已久,由于布依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我们已无法考证它始于何年。关于布依族抵杠的起源,当地老百姓传说:古时候,每逢有老人过逝,全村男女青年都要帮忙料理后事。一次,一个力大且善于竞技的人(抵扛竞技创始人)对大伙说:“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说罢,便拿起碗口粗约一米长的木棍,自己挑一端,另一端指向众人说:“谁能与我比试乎?”这时便有不服的人上前拿起另一端,在众人的加油声中,两人相互推抵,一决胜负。这样,最初的布依族抵杠竞技便产生了,后历经数代人的传承,抵杠技艺日益演变发展和丰富。
清朝末年,当地布依族首领柏登扬为了族人能更好适应艰辛的生存环境,增强族人的体质,招贤纳士,便在黄腊(今西秀区黄腊乡)一带组织开展赛马、抱石、射箭、抵杠等一系列竞技活动。“抵杠”项目便从此发扬光大,并沿袭至今。五、六十年以前,现在的布依族抵杠竞技表演在贵州中部的平坝县羊昌乡本寨村、蒙古村、深冲村等村及其周围布依族聚居的村寨一度盛行。如今,布依族抵杠的比赛主要在本寨村举行。
2 布依族抵杠的形式和内容
抵扛竞技最初较少受时间、地点、器材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后来由于取胜方能获得一定的奖品或资金,并赢得众人的敬仰,特别是年青女子的青睐,人们逐渐将对抵杠胜利者的敬仰演化为对抵杠竞技的敬仰。因此,抵杠竞技只在丧葬、婚庆、节日或各种集会时进行。
布依族抵杠是一项两人对抗性活动,两人各把持木棒一端,巧力加实力,斗智斗勇,一决胜负。抵杠运动讲究巧劲,参赛者不仅需要臂力、腕力、腰劲,还讲求桩功。在抵杠比赛开始前,先由寨老将比赛用的杠“请出”放置于寨前土地庙进行祭祀,以乞求神灵保佑寨邻平安,五谷丰收。祭祀完毕后,由寨老将杠取下,交给参赛选手。比赛在直径为3.2米和6.4米的两个同心圆内进行[1]。比赛开始时,比赛双方蹲在小圆内,双手把持木棒,并将木棒两端各自夹在右臂腋下。在规定时间内,采用抵、挑、摆、推、压等方式,迫使对方退出大圆或者倒地为胜。比赛一般采用三局两胜制。参赛者只能采用蹲姿,不可站立,也不可将木棒脱离右臂腋下,否则被视为犯规[2]。比赛采用计分制,使对手臀部着地1分,单肩着地1分,双肩着地2分,单手着地1分,双手着地2分,将对手挑出大圆10分。比赛结束后,谁的分数高就获胜,胜者由寨老亲自颁奖。胜者是力的象征,是姑娘崇拜追求的偶像,也在村寨中享有崇高的声誉。比赛结束后,寨老将木棒收藏保管,下次要用时再将木棒“请出”。
3 布依族抵杠的主要特点
3.1布依族抵杠简单易行
举办布依族抵杠比赛,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可随时随地进行。在场院田坝中、平坦的野地都可以进行;比赛用的器械更是简单,有一根长约1.6米的木棒就可以开展。简单易行,加上吸引人的表演和简单的计分方式,使其十分便于推广。
3.2布依族抵杠对抗性强,损伤率低
在抵杠比赛中,参赛双方都没有身体接触,只是将木棒夹在右臂腋下,在规定时间内,用抵、挑、摆、推、压等方式,迫使对方退出大圆或者倒地即可获分,虽然有很强的对抗性,但运动的损伤率非常低。
3.3布依族抵杠既有民俗性,又具有娱乐性
布依族抵杠是布依族传统社会交往的重要方式,蕴涵着丰富的布依族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抵杠比赛每次进行前都要寨老组织祭祀,以祈求神灵保佑寨邻平安,五谷丰收。参加抵杠运动的青年男性还可通过竞赛展示自己的力量,以获得异性的追慕。每年的布依族传统节日“六月六”和元宵节,热情好客的布依人会用对唱山歌、喝米酒、抵杠表演等独具特色的布依习俗来接待远方的客人,让客人从这些民俗活动中获得快乐。
4 布依族抵杠面临的困境
4.1生活方式的转变给布依族抵杠的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布依族抵杠与传统的布依族农耕文化息息相关。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特别是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求学。同时,随着现代文明影响的逐渐深入,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娱乐形式逐渐增多,青年男女的交往方式也逐渐增多,布依族抵杠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生态发生了变革。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外来节日的冲击,审美观赏需求的提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民族传统习俗越来越缺乏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以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抵杠竞技表演的来历和意义,布依族抵杠运动传承和发展形势十分严峻。
4.2现代体育的强烈冲击,布依族抵杠逐渐被边缘化
现代体育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电视、电脑等高科技媒体,能够让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进而走上了体育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多元发展之路,并且潜力巨大,充满了勃勃生机。同时,学校体育教育的普及使得现代流行的体育项目,如体操、篮球、乒乓球等广泛进入城乡中小学校,在年轻人中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这些使得布依族抵杠逐渐边缘化,参加的人越来越少,缺乏进一步发展的群众基础。
4.3组织管理机构机制建设滞后,制约了布依族抵杠的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还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面发展我国的大众体育的有益补充。目前,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和机制建设比较滞后,加之民族地区大都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在经费投入不足,在人才后继乏人,难以对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保护和开发,致使许多民族体育运动如今成为濒危的文化遗产。现在布依族抵杠竞技表演也只是在本寨村“六月六”节日中作为一个活动项目进行表演,且在竞技激烈程度和表演吸引力已大不如前。
5 布依族抵杠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5.1加强调查研究和保护传承
由于布依族抵杠运动的濒危性,其保护传承十分紧迫。体育、文化部门应将布依族抵杠作为重要的民族传统体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抓紧对布依族抵杠传承人进行走访,用文字、照片、影像等方法将抵杠的文化内涵和竞技形式进行科学记录,整理存档,以便研究、保护和传承。加强对现有传承人调查和保护,进一步培养新的传承人。可采取现场培训、比赛培训的方式培养传承人和爱好者。
5.2建立健全相关管理机构
采取“政府主导,部门分管,群众参与,社会联动”的模式,力促抵杠运动的传承和发展。体育、文化部门应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布依族抵杠运动的保护和发展工作。体育部门可结合大众体育、全民健身和社区体育发展,将布依族抵杠纳入工作规划,并在经费、人才培训上给予适当扶持。文化部门应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抵杠运动申报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方法进行保护传承。当地政府、村支两委也可采取建立“抵杠文体协会”,组建“抵杠表演队”等组织,在村寨内部、村寨之间组织开展“布依族抵杠比赛”,大力倡导抵杠运动的开展。相关体育民间组织、体育协会也应给予布依族抵杠积极的关注。
5.3完善比赛规则,增强布依族抵杠竞技性和观赏性
相关民族体育研究专家应加强布依族抵杠运动的研究,进一步对比赛内容、判分形式、比赛规则进行完善。如祭祀仪式的丰富、比赛场地的规范、比赛服饰的要求、选手年龄的分段、选手重量的分级、选手性别的分类、比赛裁判的要求等均应进行完善,以提高布依族抵杠运动的竞技性和观赏性,便于普及推广。
5.4开展布依族抵杠进校园活动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托学校得以普及,依托学校得以弘扬。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可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3]。中小学校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应肩负起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任。建议首先在布依族抵杠传播流行地区的中小学,结合学校体育,开设布依族抵杠教学。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支持配合,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传统体育进校园不仅能健全中小学生体魄,还能提高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布依族抵杠的传承难题,提高布依族同胞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5.5结合旅游经济,开依族抵杠旅游项目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迅速,旅游消费正在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人们在旅游活动中求新、求乐、求知、求动、求奇的心理日趋发展,人们要求在旅游业中提供更丰富的精神产品和娱乐产品[4]。因此,应结合文化旅游、民族旅游、乡村旅游、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增加布依族抵杠表演,并可以对有兴趣且想学习的游客进行抵杠技巧的讲解与教学,让游客参与抵杠表演。当地农民则可以在表演、教授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报酬,从而提高村民保护传承民族体育的积极性,丰富旅游体验和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6 结语
布依族抵杠竞技表演是一项独特的民间体育竞技活动,它依托自己独有的文化内涵和比赛形式,表达了布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体现了布依族人民的自信、无畏、勇敢的秉性。抵杠竞技表演的举办对布依族的服饰、语言、民俗文化的传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增强民族团结和联系布依族人民之间,布依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情感纽带。保护和发展布依族抵杠传统体育,对带动和促进布依族地区民间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布依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布依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而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安顺市西秀区黄腊民族中学;布依族传统体育项目抵杠产生与发展的研究[M].贵州民族出版社.
[2]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荟萃[M].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
全民健身日的来历范文3
1.促进海派体育文化的全面继承和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体育文化已成为现代主流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的调节、控制和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上海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经济基础,先进的具有活力的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生命,可以极大地增强城市发展的活力,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形成更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效提高人们的社会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海是海派文化的发祥地,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是上海现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海派校园体育文化的创新,有利于海派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塑造具有国际一流、上海特色的城市体育文化.
2.大力提升上海市大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文化创新的动力就是来自于人们对体育文化的需要.促进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满足学生对体育文化的需要,让青少年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从而更加满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校园体育文化是深受学生喜爱的重要文化内容,是校园文化中的主流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身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特定的环境创造出特定的文化,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交叉、融合,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亚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的真正内涵是追求体育与人文精神的结合,通过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拥有健康的体魄和体育道德,形成和谐的社会价值观念,达到精神、理想、道德、知识、人格、身体的协调和统一,引导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人.构建现代化、海派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丰富和完善学生个性,使学生能乐于参与体育活动,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3.促进青少年对上海城市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就是对一个群体或文化的身份认同,又或者是指个人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个体民族特性的形成过程须以文化认同为基础.中华民族特性是在接受、学习、运用、认同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体育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文化创新,发展体育文化的新观念、新内容、新样式、新手段,让人们更好地欣赏、接受、认同中国体育文化,促进人们对中国文化、上海城市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海派学校体育文化的创新,有利于增强上海青少年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满足和增强人们的地域归属感.
4.促进上海学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化的世界舞台上,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文化同台竞技,多样性是全球体育文化生态的典型特征,人们对文化的选择有着自己的标准和喜好.发展有竞争力的体育文化必须进行文化创新,尽管我国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世界体育文化强国如美国相比,体育文化的竞争力仍然薄弱,我国很多体育竞技项目已经站上世界最高水平,但中小学生的喜好度、参与水平并不高,青少年竞技运动人才培养基础薄弱,这不利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上海学校体育文化的创新,有利于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吸引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上海学校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我国青少年运动竞技人才培养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
二、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创新的路径
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是指在一定文化传统中的人群对其自身的文化来历、形成过程的历史以及其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和发展的趋势等能作出认真的思考和反省.通过对中西体育文化的价值差异有理性清醒的判断,对西方体育活动方式、手段加工改造,有选择性的吸收,与我国悠久的传统体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的文化结构和价值体系互为补充,构建本土化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体育文化.
1.国际化———融合外来优秀学校体育文化成果整合西方体育文化,就要继续学习、吸收西方体育文化的优秀成果,使其本土化.西方体育文化源于工业文明,在体育价值取向上,以“竞争”和“超越”为基础,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崇尚力量、获胜,西方体育文化创新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过,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创造出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竞赛文化的雏形,成为西方体育文化的源头活水.17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欧洲体育文明复兴,英国的户外运动、德国、瑞典等国的体操等项目进一步成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回归欧洲.20世纪初至60年代,现代体育的项目文化、运动竞赛组织文化越来越成熟,并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西方体育文化崇尚竞争,重视娱乐价值和观赏性,得益于商业化的内在驱动力,具有全球输出、扩张的本能冲动,对发展中国家的体育文化有着较大的冲击.18世纪中叶,西方体育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中西体育文化产生激烈的冲突、碰撞,我国传统体育文化陷入空前的危机,但这也是我国了解、学习、吸收西方体育文化的开端,尽管这种文化互动的方式是极为被动的.中西体育文化在价值理念、体育手段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两者的融合交流,有助于促进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利于中国体育文化在体育手段、功能结构上吸收和借鉴世界体育文化的有益经验,创造新的体育文化样式.19世纪中叶,西方体育文化传入上海,各种现代体育项目如田径、足球、篮球、网球等纷纷兴起,再经上海辐射向全国其他地区.追寻上海体育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国际化、开放性是上海城市文化的重要基因.有效增强海派学校体育文化的活力,需要有效借鉴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新、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理念的有益经验和知识成果,可以直接引进国外优秀体育课程资源,积极推动海派学校体育文化走向国际化.
2.现代化———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变革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大量异质体育文化的涌入,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对衰落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如日本古老的相扑运动在国内受到欢迎的程度也在不断降低,年轻人对这个项目越来越缺乏兴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源于农业文明,我国的农业文明持续的时间十分漫长,生产力较为落后,社会变迁的速度较为缓慢,人们的观念较为保守,更新较慢,比较容易安于现状.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以“天人合一、身心一元”观为哲理基础,强调内修、外练紧密的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肉体的统一,追求体育活动的健身性、自娱性、安全性和伦理道德[7].在全球化、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外来体育文化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有了多样化的选择.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在消退,人们的传统体育文化观念变得淡漠,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者有减少的趋势.很多青少年更愿意选择学习、接受外来体育文化,而对传统体育文化不感兴趣.因此传统体育文化如武术等要不断的创新,保持积极开放的心态,在观念、内容、规则上进行有效的变革,主动适应全球化、商业化的世界趋势.如此,传统体育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展现独特的魅力,保持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3.本土化———促进海派体育文化的原始创新与西方体育文化相比,我国的体育文化仍然处于弱势.在价值理念、竞赛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方面,西方体育文化均处于主导地位,具有较强的原始创新能力.这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较早,生产力较为发达,为体育文化发展提供了雄厚、坚实的社会基础条件.尽管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文化创新较为迟缓,但随着我国快速步入工业化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迁,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体育运动水平和规模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体育文化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强烈,海派体育文化创新的动力正进一步积累,促进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将进一步增强.促进海派学校体育文化的原始创新,可积极挖掘和整理上海地方民俗体育文化资源,梳理新兴体育项目文化,使之进入课堂,充分适应青少年学生的兴趣.
三、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体育文化格局的现实是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体育文化占据着强势的主导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体育文化的优秀成果陆续进入我国,与中华体育文化融合交流,焕发了我国体育文化的生机,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创新表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1.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正变得越来越强文化发展的决定性条件还是取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的水平,体育文化创新同样如此.西方体育文化创新为何能持续不断,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现代化的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提高,休闲娱乐目标的追求.我国长期以来农业文明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难以产生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因此体育文化变迁的速度较慢.随着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结构的升级,市民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创新的环境日益优化,创新主体的地位日益得到尊重,学校体育文化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正变得越来越强.
2.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创新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迄今为止,奥运会项目绝大多数是西方体育文化的产物.中国的传统项目如武术至今还没有能够成为可称为世界文化盛典的“奥运会”的正式项目.真正从中国诞生走向世界的运动项目,除了武术之外,为数甚少.西方体育文化创新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20世纪初随着工业文明的兴盛所发展起来的汽车、摩托车、赛车、摩托艇、航空等项目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风靡世界的极限运动更向人们展示了新的运动手段的魅力.长期以来,我国传统体育文化较为单一,人们对体育文化活动的参与主要还是以学习、借鉴、吸收西方体育文化为主,运动项目文化创新大多与武术项目保持内在的联系.而且即使是我国的民族体育文化瑰宝———武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吸引力也有待提高,因为全球化趋势下人们的文化选择更具有多样性,运动项目文化由于不断创新才能激发人们的兴趣.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社会体育领域如运动手段、活动方式等已经显露出体育文化创新的萌芽.
3.促进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创新的社会机制将会越来越成熟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和社会的自我调节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对于西方体育文化而言,社会化、商业化的机制是推动其发展的主导机制.相对于我国来说,西方体育运动项目文化的发展、体育运动竞赛的组织形式都是社会自主发展的结果,如奥运会、NBA、英超等,政府往往不会过多介入.而我国在体育领域主要还是以政府推动为主,尽管也提出了社会化发展的目标,但是社会化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商业化的机制仍未成熟,观众严重流失.尽管体育文化具有世界性,观众被英超足球赛、NBA篮球赛所吸引无可厚非,但如果我国的运动竞赛文化缺乏创新,失去竞争力,将会影响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创新离不开政府的积极推动,但更应该是适应中小学生自主发展需要、体育教师积极探索的自然渐进的过程.
四、体育教师在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创新中的作用
中小学体育教师从来都是海派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主体和推动力量.为了有力推动海派学校体育文化的创新,就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体作用,培育和促进海派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社会化机制,充分激发体育教师的创造热情和智慧.广大上海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较强,职业认同感较高,他们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教材内容、模式、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将新颖、独到和有价值的理念运用到体育教学和科研活动之中,发现行之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产生推动上海学校体育发展的教学研究成果,从而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在上海,目前为数不少的中小学都在积极开发和推行适合本校、体现学校特色并且与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相结合的校本课程,这些体育教学活动为上海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集聚能量和实践经验,从而促进上海学校体育改革深入发展.
五、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