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的多样性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的多样性总结范文1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探究情境 实验教学 课堂总结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初中生物课堂上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完善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改观传统教学里那种单向输入的“填鸭式”教学,积极利用探究教学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对生物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剖析,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由于探究性学习是动态变化的,它对教师的课堂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如何紧扣生物学科特点,积极搭建平台,有效引领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巧妙创设探究性情境,为探究性学习注入活力
在生物课堂上,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关的学习情境,一方面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交流和提问,另一方面则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展开积极探究,以开拓学习思路。初中阶段的生物课程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不能盲目采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创设出有趣的教学情境来,从而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在探究中更好地发现知识、获取知识。
例如在学习《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这个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出激发学生观察欲望的教学情境,通过情境让学生明确观察探究的学习目的,并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观察方案进行设计,有效借情境将观察内容和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认识学习内容。像利用视频演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让学生探究出“生物的生存都需要营养”这个内容的具体过程;而通过对动物的生活情境进行讲述,学生则可以探究出“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这一理论知识。在情境中,当学生建立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再次利用网络或书籍、课后观察等去了解和构建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些知识,从而促使学生将相关的知识点联系到一处,建立层次分明的学习结构,以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说,在利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教师要开放自身的教学思维,将教学目光从概念定理的桎梏中摆脱出来,并借情境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生物探究,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
二、巧妙结合实验内容,为探究性学习注入活力
生物是一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实验是学好生物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生物探究的重要过程。教师要重视实验内容,借助实验课程开展探究教学,以提升学生对生物的直观认识程度。同时,为了让探究过程更有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从整体内容来亲历实验,掌握不同生物的变化规律和生长周期,抓住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开展足够细致的观察,进而提高自身的生物探究学习能力。为了让探究过程更深入,教师在实验过程中也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以达到帮助学生在完成实验内容的同时正确认识观察的重要性,提高教学质量。
如在进行《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这个实验时,教师可以运用探究式教学法,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一方面是对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培训,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植物组织的方法进行培训,并借助相关实验过程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等实验用具的规范用法。另一方面则是引导学生对观察结果展开探究,像根尖在发育成根的过程中和其结构有怎样的关联,而根尖的结构特点又是如何决定根尖的功能等。学生只有利用实验好对根尖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进行探究,才能更好地了解根和根的功能,为后续知识的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对于错误的结论进行讨论和纠正,并鼓励学生根据实验过程,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实验探究结果。
三、巧妙结合总结渗透方法,为探究性学习注入活力
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总结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也是学生探究能力不断得以培养的重要过程,学生可以在探究中分析自己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可以通过总结为以后的探究积累更多的经验。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部分教师对于探究总结缺乏一个良好的教学策略。有些教师采用“放羊式”的方法让学生自由总结,有些教师在课堂结束之前并没有留出一定的总结时间,这两种情况都大大降低了探究式教学的深度发展。因此,为了完善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教师要在课堂结束阶段帮助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对内容进行总结与探究,让学生立足于学习过程,展开发散性的总结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知识内容的储备。
如在学习《生物多样性及保护》这个章节时,在课堂结束之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合作小组对“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价值”、“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这三个知识点内容展开梳理,并让学生对结合知识点展开文章结构脉络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总结的表现进行拓展性探究,如“探究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并借助实例来说明生物多样性的意义”,或者是对“生物多样性所面R的威胁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等,通过探究性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的意义。教材只是生物知识的概括性阐述,而生物探究却是持续的,教师要借助为学生渗透更多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并通过探究让学生发现更多的生物知识,验证教材上提出的生物知识,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获得探究性能力的全面发展。
总之,初中生物是一门探究性很强的学科,由于探究过程充满着动态变化,教师要用开放的眼光去引导学生展开生物探究,结合实验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巧妙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探究性知识素材,积极搭建探究性学习平台,使学生感受到探究过程的乐趣,并在探究过程中更好地发现生物知识、理解生物知识,获得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瞻.新课标下中学生物学体现的基本观点[J].中学生物学,2006,(01).
生物的多样性总结范文2
近年来,中欧双方在环境领域,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开展了密切而广泛的合作。在20*年*月举行的*中欧环境政策部长级对话会上,生物多样性被确定为中欧环境合作的四个优先领域之一。在中欧双方的共同努力下,20*年*月双方签署了“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协议,该项目已于今年*月正式启动,示范项目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次召开的中欧生物多样性战略研讨会是中欧生物多样性领域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做好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的具体行动。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环境与资源保护的重要内容,是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方面。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仅次于*和*,居世界第三位。中国自19*年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履行国际公约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规划,实施就地和迁地保护,开展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等手段,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
中国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法》以及《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管理体系;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履约协调机制和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实施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以及农业七大体系建设、林业六大工程以及种质资源保存等重大行动。截止20*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
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政府确立了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协调的指导方针,确立了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方略。中国已经明确把生物多样保护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国务院实施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对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明确提出在新的时期,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要实现三大历史性转变。明天,将召开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中国国务院领导将出席纪念大会,参加纪念大会的还有各有关部门领导和地方代表。这次纪念大会将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工作五十年来所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所有这些,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指明了方向。
当前,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实现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历史性转变,完成国家确定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明确发展战略、加强能力建设至关重要。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家,推行大规模的环保战略和行动,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其他国家先进的环保理念、经验和技术。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与欧盟的合作。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的启动就是双方深化合作、共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里程碑。双边合作,重要的是构建稳固的合作平台,建立灵活的合作机制。双方应本着平等、互信、共赢的原则,以合作机制为桥梁,以合作项目为平台、通过经验交流、人员培训以及项目援助等方式,让中国充分积累经验、克服现有困难,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大突破,促进、推动双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开展。目前,我们希望与欧盟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在三个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监督体系,即生物多样保护的的法律体系、管理体系和政策制定等;二是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体系,即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和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机制等;三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融资,即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融资渠道、国内财政机制等。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合作,在自然保护区建设、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等领域加强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以此充分有效的保护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建立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保障体系。
生物的多样性总结范文3
“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课是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生命的演化”中第22章“物种的多样性”第3节。本节与前一节的植物的主要类群和后一节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同属于“生物的多样性”这一主题。本章对帮助学生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都有重要意义。
“动物的主要类群”一节可以分成3课时。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第2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和脊椎动物中的鱼类两栖类特征,第3课时的主要内容是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特征及动物进化系统树。
随着生物学的发展,传统的生物分类内容在生物学所占的比重有所缩减。因此,这一节的设计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学习方法的指导上,而不是去关注每种动物类群到底有什么样的细微差别。教学过程则应以学生的活动、体验为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获取和整理相关的知识。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能区别常见的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能说出鱼类和两栖类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能列举鱼类和两栖类的常见种类。
2.2能力目标
通过对17种“动物实物或标本的观察”、“区别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区别鱼类、两栖类”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观察力、阅读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进一步体会生物的多样性;通过对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观念。
3课前准备
草履虫录像和海葵、猪带绦虫、蚯蚓、沙蚕、河蚌、乌贼、沼虾、鲫鱼、鲨鱼、海马、青蛙、蝾螈、蜥蜴、野鸭、啄木鸟、家兔、松鼠17种动物实物或标本。
实验报告单:上面印有1~18的编号、需要学生填写名称和类别的部分以及30种备选动物名称。
3教学设计思路
3.1
学生观察辨认17种动物实物或标本
这是本节的一个重要活动。即在实验室中放置17种代表性的动物实物或标本并编号,请学生们观察,比较,并写出它们的名称。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观察形形的动物,让学生体验学习生物的乐趣,体验动物的多样性,对不同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并为引导学生理解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不同脊椎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和代表动物作好铺垫。
3.2学生从这17种动物中依次选出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并说明理由
通过指导学生看书、结合学生在观察辨认17种动物实物和标本活动中形成的感性认识、生成的疑惑和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区别、鱼类和两栖类的主要特征。
3.3
学生认识鱼类和两栖类的其他常见种类并说出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观看大量的相关动物图片和学生的介绍,进一步体会生物的多样性、强化保护动物多样性的观念。
4教学过程
4.1任务驱动,导入新课
请科代表提前分发实验报告单。展示第1号动物“草履虫”的录像,请学生将名称填写在报告单的1号位置。同时布置任务:在隔壁实验室还放置了17种动物的实物或标本,给10 min的时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辨认,并在报告单相应的位置写下它们的名称。
4.2观察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进入实验室,按要求观察、辨认17种动物,并在报告单相应的位置写下它们的名称。10 min后,教师用哨声通知学生回教室。请17名学生依次回答2~18号动物的名称,检测学生的活动完成情况:17名学生都能正确回答。
4.3
区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布置任务:请将这18种动物中不是脊椎动物的挑选出来。通过学生回答发现学生能准确选出。于是继续提问:为什么把这7种动物挑选出来?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回答并总结脊椎动物的基本特点:身体里有脊椎骨。接着展示4种脊椎动物鲫鱼、青蛙、家鸽、家兔的骨骼标本,强化学生对脊椎动物基本特点的理解。
4.4引导互助,学习鱼类特征
布置任务:请将余下的这11中脊椎动物中的鱼类挑选出来。在挑选鱼类的时候,学生意见不太统一,他们对鲨鱼是不是鱼、海马是不是鱼有争议。于是教师再提问:你认为鱼应具有哪些特征?有学生提出鱼类的特征有水生、鳃呼吸、有鳞片等。但表述不够准确,也有一些不正确的地方。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看书,根据生活环境、体表、呼吸器官、生殖方式等去方面寻求答案。学生得到答案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判断鲨鱼和海马是不是鱼,答案就很统一了。接着,教师再播放一些鱼类的图片,学生观看后自己总结鱼类与人类的关系。
4.5发现解决问题,学习两栖类特征
学习两栖动物的特征时,有学生通过看书发现蝾螈、大鲵这类两栖动物终生生活在水中,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两栖动物不是可以水陆两栖吗?”教师没有直接解答,而是把这个问题交给了其他学生。很多学生都肯定两栖动物并不是指既能水生又能陆生的动物。教师又提问:到底什么是两栖动物呢?并引导学生们仍然根据生活环境、体表、呼吸器官、生殖方式、等去思考。通过学习同学们认识到,两栖动物幼体具有水生动物(鱼)的特征,而成体具有陆生动物的特征。这时教师再强调,两栖动物其实是一种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型,而不是真正的能自由选择在水中还是在陆地生活的动物。接下来,再播放一些两栖类的图片,请同学们观看并总结两栖类与人类的关系。
4.6课后思考,留下伏笔
教师提出课后思考问题:蜥蜴是两栖动物吗?蝙蝠为什么不是鸟?蓝鲸为什么不是鱼?
5课后反思
由于教学设计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体验为主,学生们兴致很高,注意力很集中。由于考虑了活动的一些细节,如准备报告单,实物标本的选择、安放位置等,观察活动很有序地进行。安排学生将报告单上18种动物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等一步步筛选出来,这种过渡方式能很自然地后将前后内容衔接。
生物的多样性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氨基酸 结构通式 脱水缩合 肽键 肽链
一、氨基酸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约有20种。其结构通式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叫做肽键。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又叫肽链。一条或多条肽链能弯曲、折叠,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
三、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1.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取决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2.氨基酸的排列与多肽的种类:
四、相关计算
根据蛋白质合成过程,采用图形和公式法总结相关规律,就可以熟练掌握有关蛋白质类物质的计算问题。
(一)示意图
注意:1.直链肽链:(1)氨基酸个数-肽链数=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2)蛋白质中含有多少个肽键,形成时就失去多少个分子的水,完全水解时就需加入多少个分子的水;(3)有几条肽链至少有几个氨基和几个羧基,故蛋白质中氨基或羧基数目=肽链条数+R基中氨基或羧基数;(4)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水分子数目×18。
2.环形肽链:(1)氨基酸个数=肽键数=脱去的水分子数;(2)蛋白质中含有多少个肽键,形成时就失去多少个分子的水,完全水解时就需加入多少个分子的水;(3)环形肽链最少有0个氨基和0个羧基,故蛋白质中氨基或羧基数目=R基中氨基或羧基数;(4)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氨基酸数目-水分子数目×18。
生物的多样性总结范文5
关键词: 种群密度 物种多样性 模拟实验 棋盘法
高中《生物》第3册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中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这个探究实验由于需要野外操作,因而会出现很多制约因素,比如植物识别是否准确,样地选择是否合适,时间安排是否及时,学生安全是否保证等等。本文通过借鉴大学教材《生态学实验》,对其加以改良,将野外实验搬进了实验室,使之成为模拟实验,既能准确地体现实验原理,又能克服实际中的诸多不便。具体操作如下:
一、基本实验流程
教师先给出基本的实验材料。
1.准备一个1m2木盒(10格×10格),将其模拟为野外样地,将木盒内100个小方格编号:00~99,每个小方格相当于一个样方;
2.准备一包一定数量的黄豆(500粒,事先不要告诉学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后续实验步骤如何设计,各组展示设计方案,教师加以总结后补充实验方案如下:
3.以黄豆模拟待测种群,将其随机散布在木盒内;
4.随机抽取样方;
5.分别计数已抽取样方中的个体数量;
6.计算每个样方内平均个体数,然后乘100,即为种群数量的估计值。
之后师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师:各小组讨论一下,这个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难问题?
生:如果黄豆压线,如何计数?
师追问:如果全部计数是否准确?
生:不准确,会造成重复计数。
师:对,为了避免重复,应取上边,左边,左上角处计数,即按照取左上原则处理。[2]
二、实验后关键问题的讨论
各组汇总结果后,教师公布每组黄豆真实数量为500粒,之后各组讨论如果误差较大,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讨论之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可能的原因有3个:
1.散播黄豆时,没有随机进行。比如没有散开,大部分集中在某一区域。[3]
2.抽取样方时,没有随机进行。应该是一位小组成员背对棋盘,随机报样方号,以保证不受主观影响。
3.抽取样方数量太少。取样小于20个样方的小组都有较大误差,为保证准确性和高效性,应取20个样方为宜。
三、由模拟走向现实,由室内走向野外
如果直接进行野外实验,学生因为没有相关知识铺垫,只能被动接受相关知识,而在开展了模拟实验后,便可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发散思维,思考野外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应如何进行呢?经过学生小组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定样地;
2.根据种群个体疏密程度,确定样方面积及数量,密度大的样方可以小些,需要提前进行预实验加以确定;
3.随机抽取样方,计数样方内的个体数,并计算种群密度。
四、进一步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植物的物种多样性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棋盘法调查植物物种多样性(沪教版为必修内容,其他地区教师可针对性指导学生进行拓展实验)。经讨论,总结方案如下:
1.将木盒内100个小方格编号:00~99;
2.将混好的各色豆随机散布在木盒内,其中不同颜色的豆相当于不同植物种群(每组中豆的种类以及各种豆数量有所不同);
3.随机抽取样方20个;
4.分别计数已抽取样方中的各种豆的数量;
5.利用辛普森指数,计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经过实验之后,各组展示实验结果,并讨论物种丰富度(取决于豆的种类数)和物种均匀度(取决于各种豆数量的接近程度)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4]
综上所述,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开展探究实验,既能准确地体现实验原理,又能克服野外实际中的诸多不便,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只给出基本的模型用具,使用探究性实验教学,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充分思考,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5]
参考文献:
[1]李铭红.生态学实验.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1).
[2]朱钧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的模拟实验.新课程学习(中), 2011(4)
[3]朱俊.种群密度的调查及误差分析.考试(高中理科),2014(2)
[4]唐杰.“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记重捕法”实践的一些改进.中学生物,2014(3)
[5]陈蓉.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探讨.课程教育研,2014(1)
生物的多样性总结范文6
关键词:热液 羽流 微生物分子生态 西南印度洋洋中脊
中图分类号:Q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3-094-041 前言
自从1977年美国深海探测器“阿尔文”号在加拉帕戈斯大裂谷深处首次发现热液喷发,一个以化能合成为基础的“黑暗生物圈”震惊了整个生物界和地学界。热液从海底喷口喷发,与含氧的深海海水混合,高浓度的无机物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了大量的能源和物质,引发微生物旺盛的化能合成新陈代谢,维持着高丰度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虽然近喷口的环境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分散消耗更多地热能距离喷口数百米连绵数百公里的热液羽状流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羽流中,氢气、甲烷、氨、硫、铁、锰等都存在强烈变化,它们不仅为化能无机自养提供能源,并且是深海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因此,通过热液羽流微生物对物质能量的作用,一个从海底到海表,从岩石圈到生物圈新的海底生态系统诞生了。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尚未广泛应用于深海热液羽流,因此对羽流微生物的习性、来源以及生态还知之甚少。早期研究显示了羽流中微生物相对于背景海水其生物量增加,微生物活动增强,而最近的研究则渐渐了解了一些特定微生物的生态特征,例如厌氧氨氧化细菌。然而,并没有研究从根本上解决深海热液羽状流微生物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本质。要解决这个关键的问题就必须了解热液羽流中微生物的生态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制约的具体体现。
本文对西南印度洋洋中脊热液羽状流进行科考采样,通过16S rRNA序列测定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对其中甲烷异常层热液羽流中的细菌、古菌的系统发育树进行分析,并加以初步总结。
2 材料和方法
2.1 采样地点
样品位于西南印度洋洋中脊水深约2800m的甲烷异常热液羽状流。西南印度洋洋中脊(SWIR)是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之间的主要边界,从西端的布维三联点(Bouvet Triple Junction, BJT)到东端的罗得里格斯三联点(Rodrigues Triple Junction,RTJ),全长约8000km。按几何形态和扩张历史,将SWIR从西至东分为7段,采样点位于Marion转换断层和Gallien转换断层之间的第五段,隆起相对较高,轴向深度相对较浅,是全球为数不多的超慢速扩张的洋中脊之一。
2.2 采样方法
样品经由SBE 19plus CTD(sn:5120)采集之后,选取羽流层2L水样真空抽滤过0.22um微孔滤膜,收集滤膜在2ml EP管中,冷藏保存于-80℃。
2.3 基因组 DNA的提取
实验采用gDNA Extraction(DNA物理提取)方法,通过加入适量DNA提取Buffer后,将EP管反复放入液氮和65℃水浴锅中进行破壁,加入适量蛋白酶、SDS,而后按照酚仿—氯仿—异戊醇的顺序进行抽提转移,最后重复使用乙醇进行洗涤,转移加入100%el灭菌水入EP管保存于-80℃。Extraction buffer包括:100 mM Tris-HCl (pH 8);100 mM Na2-EDTA;100 mM NaH2PO4 (pH 8);1.5 M NaCl;1% CTAB。
2.4 PCR体系与程序
实验采用Biometra公司Tprofessional Thermocycler型PCR仪,使用Di Cello F提出的50%el PCR体系,包括:DNA模板,2 %el(10-20ng);双向扩增引物,2%el;Taq DNA聚合酶,2%el;2.5mmol/l dNTP,4%el;10譖CRbuffer,5 %el;25 mmol/l MgCl2 3%el;最后用 ddH2O补至 50 %el。
2.5 测序与系统发育分析
割胶纯化 PCR 产物,与TaKaRa公司pMD18-T vector载体(载体序列:GCTTGCATGC CTGCAGGTCG ACGATt——ATCTC TAGAGGATCC CCGGGTACCG)连接, 转化大肠杆菌,涂板培养,挑取阳性克隆子送样测序 (上海杰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用 DNAMAN、Gene Tool 等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编辑分析,在 GenBank 数据库中进行Blast同源性检索后下载同源性序列,使用Clustal X 以及Mega 5.0软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采用邻接法(neighbour-joining-analysis)构建系统发育树。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文库稀释曲线及多样性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