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乡村的好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乡村的好处范文1
如果以省为统计单位的村均债务超过100万,一定会引起整个社会的惊讶与不解。一个村,一千多村民,一年负担的税费总额还不到10万元,如何可能有百万元以上的债务?如何承担得起百万元以上的债务?何况还是以省为单位的村均。整个社会也一定因此关心,这么多的村级债务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产生?村民、村干部及乡镇干部在干什么?
我不太清楚全国村均债务的具体数字,也没有人搞得清楚。但我知道,以省为单位的村均负债接近甚至超过百万元的不是少数。这些负债自1990年代中期开始积累,用了10年的时间,到目前基本控制住了进一步增加的势头。
自1990年代以来,自上而下的各种文件,要求地方完成各种达标升级任务。最下面一级的乡镇被要求到:“采取什么措施我不管,政策不能违背,但任务必须完成,否则追究领导责任(乡村干部们称之为“九十年代在全国乡镇流行的最‘经典’的县市领导语录)。”最终自上而下的各级任务都被完成了,但后遗症却留了下来,其中之一就是,乡村为完成自上而下的任务,而不得不想办法加重农民负担,变卖集体资产及向各方面高息借贷,以得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资金。
乡镇的上面各级不清楚也不太关心村级负债,而乡镇一级则很清楚村级负债的原因,因为其中很多村级负债,简直就是由乡镇一级设计出来的。乡镇究竟如何使村级负债的呢?为了完成自上而下的各种任务,乡镇不能不加重农民负担。加重农民负担终会引起农民的反弹,即便是农民不去上访告状,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新闻联播节目,村民也都可以看到。在这种情况下,村干部即使要向农民收取正当的税费,都会受到质疑,何况乡镇的确希望在正当的税费以外,加收更多的钱以完成自上而下的各种达标任务,村干部便要为此付出格外多的代价。于是,村民对村干部的不满,借茬不缴税费,或指桑骂槐,或躲着不缴,甚至将村干部的草垛烧掉、耕牛毒死等等。村干部工资很少,而且还是由村民选举产生,他们却要花费如此大的精力和风险帮助乡镇收费,村干部的积极性于是成了大问题。
乡镇知道村干部的心思。面对必须完成的任务,为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乡镇不得不默许村干部借乡镇下达的收费任务,向农民搭车收费。有些乡镇甚至将村干部应该搭车收费的百分比都计算好了,一并下达到村,村干部收费后,将搭车的部分留下来作为奖励。
而一旦村干部可以从协助乡镇收费中获取个人利益的好处,他们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村民的不满也会增加。村庄社会被是一个半熟人的社会,村民不可能不知道村干部收费可以获得的个人好处。村民因此更加抵制村干部的收费,加之农民负担越重,村干部收费越难,而收费越高,村民越不满。各个方面相互叠加,事情就终会有个了断。这个了断就是:越来越多的村民拒绝交费,村干部越来越不能完成乡镇下达的税费收缴任务,乡镇越来越以完成税费任务作为评价村干部工作好坏的惟一标准。因此,那些可以从农民那里收上来税费的狠人、恶人陆续当上村干部,而对于可以收上税费的狠人、恶人村干部,乡镇本能是予以保护。
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着。到了1990年中后期,地方到了乡村两级,再增加农民负担的空间已经没有了。这时,可以想出的办法有二:一是将村集体财产拍卖变现;二是以村集体的名义贷款、借钱,只要能借,多高的利息都行。而无论以上哪一种,只要村干部还有办法可想,乡镇就会要求村干部首先满足税费任务的上缴。而乡镇要让村干部将想办法弄来的钱上缴,就会进一步默许甚至诱使村干部借想办法的过程捞取个人好处。将集体资产变现的过程,也是一个容易捞到好处的过程。笔者在20__年的农村调查中发现,村集体借贷的高息一度达到月息五分,即年初借1万元给村集体,年终还本息1.6万元。常见的利息大多为月息2分,年息24。
数字乡村的好处范文2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社会信息需求
当前,与社会需求以及理论研究相比,我国千余所高校的社会化服务程度还是很低。为了有效解决这理论与实践不对称的现实矛盾,积极探讨阻碍高校图书馆全面推进社会化服务的瓶颈,并建议采取有效的模式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能力,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等问题亟待解决。
一、建立独立信息中心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要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在馆藏资源、人力资源、资金等许可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到当地的工商部门去注册一个独立信息中心,以便更好的来进行社会化服务。高校图书馆建立独立信息中心的社会化服务模式,使以前的被动服务变为一种主动服务,由封闭服务走向开放型服务。在建立独立信息中心时,高校图书馆要认真对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状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调研,掌握不同社会用户的特点以及可能的需求,利用内部和外部先进的技术力量,从社会各方面采集并吸收信息,特别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有目标性的开发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建立独立信息中心的社会化服务模式,同时要以高校图书馆的现有的信息资源为依托,通过编制有价值的文摘索引、搜集商业重要信息、利用计算机全方位的检索、为社会用户传递所需文件、进行市场调研、查阅专利信息、设计科学的问卷、对社会用户提供档案管理、数据的统计分析、专业的定题服务、为用户提供调研报告、翻译外文资料等工作,满足社会用户对各种信息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与各类型图书馆联合协作
公共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大众,公共图书馆也是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不但可以满足本校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要求,而且还有一定的力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广大的社会公众服务,所以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化服务的阵营中来,配合基层公共图书馆搞好社会化服务。现实中,高校图书馆系统拥有的资源规模与质量某种程度上比其他部门和单位更具有优越性,其他单位甚至望尘莫及,然而各个高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原则与方向上存在差异,即使同等性质的院校仍然存在资源重复性建设,数字化资源的重复采购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势。就各个高校图书馆而言,自身资源既要满足本校师生,同时满足社会大众需求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通过联合协作,各种类型图书馆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增强了自身社会化服务的能力,为社会用户大大地扩展可利用资源的范围,提高了信息检索的效率,节省资源采购所用的开支。
因此,高校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共知就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高校图书馆需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封闭观念,主动深入科研院所图书馆,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其他高校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乡村图书馆、乡村资料室、文化站等,进行区域联合建立信息联盟网络和服务体系,通过这种联盟服务体系,形成布局合理,辐射覆盖范围面广,服务内容多元化的整体合力,不断发展并完善社会化服务工作,实现资源互补、资源共享,为区域内读者、为全社会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三、强化数字信息服务
数字信息服务方式,是指高校图书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设备,通过网络设备和手段实现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数字信息服务,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加灵活自有的为高校图书馆的社会用户服务。高校图书馆应抓住科技进步带来的这一大巨大好处,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加强对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整合。一方面可以购买大量的数据库,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图书馆学整合资源的知识,收集网上分散的、无序的各种信息、分门别类的加工整合,从而使随机的无序信息转化为有序的、稳定的、可有效高速存取的信息资源。在数字资源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加强自己的网站建设,通过图书馆网页向社会用户介绍国内外最新动态及相关信息资讯,使社会用户掌握信息主动权。高校图书馆强化数字信息服务方式,可以使高校图书馆与社会用户之间、与其他图书馆之间、与各个相关行业之间更加方便的协作与交流,在信息资源、服务功能等方面互通有无,真正的达到资源共享的目标,同时也使高校图书馆得社会化服务更加切实可行。
四、采用移动图书馆推送服务
高校图书馆主动推送服务给所需的社会用户,可以加快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步伐。主动推送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进行社会化服务的一种灵活的方式,它本着主动服务的理念,可以组织社会化服务的车队,通过移动图书馆的方式,载上高社会用户可能需要的资源和高校图书馆专业的服务人员,送书、送服务给广大社会用户。
高校图书馆采用移动图书馆推送服务时,首先将社会用户分类,根据不同的用户类型有步骤有层次的开展移动图书馆服务;其次高校图书馆要预测不同社会用户的需求,有针对性的为其提供服务。比如:高校图书馆可以送书进社区,向社区的社会用户宣传生活、娱乐、保健等方面的知识。高校图书馆也可以送资料进企业,将高校图书馆收集、开发、研究的知识产品送到相应的企业,是企业和高校图书馆互利双赢。主动推送服务具有直接、灵活等诸多优点,对于西部地区的城市和农村来说更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因为西部地区经济原因,县、乡财政非常紧张,多数地区没有能力建设自己的图书馆,所以这些地区公众的知识、技能需求等方面受到了很多的局限。高校图书馆通过主动推送服务的方式,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将社会用户需要的图书光盘资料、科学技术信息等以移动图书馆的形式传递给他们,这种服务所需成本低,有利于克服社会财政资金短缺的障碍。
参考文献
[1]唐晓应.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之我见[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5(6):59-60.
数字乡村的好处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资源 共享平台 专递课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于优质教育资源更加渴望。于是,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现象,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较大差距的事实,区域、城乡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于解决教育资源配置公平问题,世界各国主要的做法是“补短”,也就是对薄弱地区或薄弱学校增加投入。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县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发展差距可能并没有缩小,原因是统计数据一般都是以“生均”来计算,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乡村学校大量的学生离开生源地,向镇、县、市流动,造成统计评价指标的偏差[1]。许多乡村学校学生数量少,教师配备不足,而且教师学历水平低,年龄偏大,课程开不好、开不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趋势在短期内很难解决。为此,《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要求,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期间,基本完成了“三通两平台”的建设,《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专递课堂”建设。巩固深化“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成果,进一步提高教学点开课率,提高教学点、薄弱校教学质量,推广“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逐步使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本文正是基于上述背景,研究探讨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县区综合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县区内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县区内城乡、校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县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原则
“互联网+”时代实现县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就是在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建立的线上虚拟学习环境,它不打破原有的体制建制,而是对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补充、改进和创新,让实体学校和线上虚拟学校有机结合,让线上数字资源和本地课堂教学同时并进。“互联网+”环境下构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讲求实效的原则
讲求实效的原则即利用本地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重点解决乡村学校开不全课、开不好课的问题。随着“三通两平台”的逐步完成,县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具备网络课堂的传输和实现功能,无须再进行专项投入。须重点解决的是本地优质教师资源和现有数字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2.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位教师在一个课堂上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讲授,无论教师资源多么优质,但受众是有限的,共享平台可以将已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因为通过互联网,可以让一位优秀老师去服务成千上万个学生,通过直播课堂,学生可以直接接受优质教师资源,通过网上平台,学生可以打破时空,享受、学习到最优质的教学。
3.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原则
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教学,是对实体学校教学的补充和改进,是通过网上虚拟的教学环境,弥补实体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的现实,因此,实现共享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过程。首先,应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其次,优质资源共享,可帮助教师在教学方法、课程建设、教学理念等方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4.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
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教学,目的在于把优质的教师资源和数字教学资源引入乡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帮助这些学校开全课、开好课,和本地学校的教学相结合,全面提高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互联网+”时代县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框架模式
县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是基于县区“三通两平台”已基本完成、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具备各类网络课堂传输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的,是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因此对平台的硬件环境不再进行研究,只是对如何构建平台进行设计和研究。
1.打破“信息孤岛”,整合已有资源,构建县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整合县区内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完成县区内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数据中心,并实现与各学校之间的互通互联(如图1)。这是整个平台建设的框架和基础,是实现已有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渠道。但与平台建设以前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不同的是,这是云概念下的多媒体教学形式,平台上的教学资源是经过整合和筛选的,是单个学校的信息资源无法比拟的。通过平台,可以实现多样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向各个学校输送,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重要的借鉴与补充。但这种方式的教育资源传输是基于平台对学校、对教师的传输,对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有所帮助,但对于已经存在的校际间教育教学资源不均衡现象却没有太多的改变。
2.利用优质资源,开设同步直播课堂和专递课堂
针对县区内学校教学水平差异较大、许多薄弱校主要课程开不好、个别课程开不了的现实,开设同步课堂。在具有优质教学资源的中心学校或示范学校设置主讲课堂,利用宽带网络传输,通过平台同步直播到各相关学校和教学点,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一种是同步直播课堂,就是在主讲教师在本地为本校学生授课的同时,同步直播到其他学校,实现本校课堂和异校课堂同步讲授(如图2)。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各校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直接接受优质教师资源的讲授,不增加教学资源投入。但是由于资源输出学校的教师是在为本校的学生讲授的同时来完成输出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针对本校学生进行的,对于资源输入学校来说,由于教学水平的差异,可能会感觉到针对性不强,或者难度较大,影响教学效果。另一种方式是专递直播课堂,是资源输出学校的主讲教师专门针对资源输入学校设计的同步直播课堂(如图3),资源输出学校的课堂并没有自己的学生,这样做的好处是针对性强,可以照顾到资源入学校学生知识结构、接受能力和学习需求。但主讲教师会长期面对无人教室授课,影响讲课激情。在实践中可以在有条件的资源输入学校,让主讲教师作为专递课堂的支教教师,面对学生讲授,并向其他学校进行同步传输。
3.借助网络技术,实现校际互联互通,开设互动课堂和专递课堂
以上两种方式,都是建立在资源共享平台与各个学校或教学点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进行远程传输,是一点对多点的教学模式,是利用网络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均衡化的比较基础的形式,但是这种形式是在一个大平台下运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诸如网络速度、网络安全的影响,一旦遇到问题,整个共享平台都可能被迫中断。而且从平台本身来看,规模越大,对维护的技术要求就越高,维护成本也随之上升,平台整体行动的效率也会降低。因此,须着力打造“中心一”管理模式,使某些学校成为整个网络运行的核心力量[2],在平台与学校互联互通的基础上,服务器分级下移,建立平台中心校,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联互通,让中心校成为平台运行的核心力量,逐步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同步直播课堂,在小范围开设互动课堂和专递课堂(见图4)。
4.借助“三通两平台”项目,实现教师教研与学习的网上互通
“三通两平台”是以人为本的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学与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国家建设要求是初中学生有条件逐步实现“人人通”。结合共享平台的实际运行情况,笔者认为当前重点是要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而不是形式上的人人有帐号,教师要率先使用。平台的构建,为在不同时空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成为现实,对于课程输出学校和课程输入学校的教师针对同一课程的交流研讨变得非常直接,不同学校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心得交流更加顺畅,大量“精品课程”、“名师课堂”等数字资源,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平台建设运行过程中,一定要针对性地设置专门的教学研讨空间,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全面提高平台的使用效率。
三、县区内建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面临的问题
1.县区内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顶层设计不到位
随着县区“三通两平台”建设逐步完成,县区内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硬件环境已基本到位,但作为专门解决县区内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设计并没有同步跟进,平台所需的软件环境没有进行整合,只是进行最基础的一点对多点的数字资源的传输。
2.课程建设不足,现有教学资源针对性不强
针对县区内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特点的课程建设严重滞后,特别是本地自己建设课程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是在实体学校按传统方式授课的录像而已,根本不具备共享平台同步直播课堂的特点要求。而市面上的各类数字教学资源,虽然数量很大,但在实际使用中会发现针对性不强,也不具备同步直播课堂的特点要求。
3.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应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参差不齐,根据华晓宇的调查[3],从使用频率来看,尽管中小学教师使用网络文献资源的教师比率达到98%,但仅有12%的教师会每天查阅网络文献资源,56%的教师每周查阅1次以上;从使用能力来看,仅有不到2%的教师没有任何困难地进行网络资源收集和整理,50%左右的教师会遇到各种困难。在教学手段上,大部分教师只能制造简单的PPT,许多教师不能熟练地使用交互式电子白版。
四、平台建设的保障与措施
县区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县区政府的主导下,充分发挥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合力建设完成。
1.政府主导,推进平台建设
(1)建立UGBS协作模式,做好平台顶层设计
UGBS模式由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协同中心首创,是信息化带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创新模式[4]。U是高校研究机构,G是政府,B是企业,S是学校。即引入高校的先进理念、公司的先进技术,通过政府资金与管理的支持以及学校教师的主动参与,共同推进平台的建设。
(2)组建核心团队,促进平台建设
无论是平台的安全高效运行,还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中的学科建设,归根到底是人员队伍的建设,需要逐步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学科核心团队。因此,政府需要牵头组建包括信息技术专家、学科专家、一线教师、电教工作者等人员在内的学科研究团队,组成研究共同体。承担控制平台运行风险,帮助学校教师进行学科研究,进行课程建设,指导平台建设等任务。
(3)加强教师培训,完善平台建设
过去的几年间,国家实施了信息化教育教师培训计划,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教育部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推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必须针对平台运行需要,加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以此推动平台建设。
(4)制定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平台使用效益
根据《教育部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要制订针对区域、学校、课程、资源、教师、学生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将相关评估纳入教育督导工作,有效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因此,县区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平台建设和使用的实际,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开展面向县区教育信息化的督导评估,提升共享平台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2.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促进平台建设
(1)改变观念,创新教育教学组织方式
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校际优质资源共享,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变革,需要对教学流程进行重组和再造,要把教与学活动在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网上学习空g整合起来,并进行融合[5]。因此,学校层面必须改变观念,把实现县区优质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作为自己的责任。强化校际合作和支持,全力实现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打造信息化教育的教学环境。
(2)培养信息化队伍
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教学,利用数字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把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于县区内的每一所学校,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学校必须对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无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还是从课堂设计、讲授方式、课外辅导等,都要建立信息化教学的概念,符合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培养信息化的师资教学实施队伍。
(3)加强教研活动,探索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与实体学校相比,网上虚拟的学习环境突破了时间、空间的概念,所要求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有很大的改变,而且是全新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因此,根据信息化教育的特点,针对性地加强教学研究活动非常重要。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专门的教研活动,包括跨校、跨课程、跨年级的教研活动,以最大化地实现经验共享和思想碰撞,探索研究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3.增强教师能力,提高平台使用效能
(1)提高信息化教学操作和使用能力
教师要通过培训和教学实践,不断提高信息化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课程输出学校和输入学校的教师,都要熟练掌握课程同步直播过程中的各项程序,并且能够熟练地操作,保证课程同步直播和互动的教学效果。
(2)提高学科学术水平
教师能力的提高,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科学术水平,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网络数字资源,认真钻研业务。结合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活动,争取人人创建微课,人人有优课,人人争做教学名师,全面提高学科学术水平。
(3)改进创新教学方法
在平台上教学是一种创新,包括教学环境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因此,必须设计出符合信息时代认知规律的内容,培育多种新的教育方法。作为课程输出学校的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讲授时间、交流互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设计,以保证教学质量;课程输入学校的教师,既要同步掌握输入课程的全部内容,同时要维护好课堂的教学秩序,在直播过程中引导学生同步学习,还要在课下做好学生的辅导和预习,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
参考文献
[1] 陈鑫.我国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差异研究[J].求索,2012(3).
[2] 华晓宇.中小学教师网络文献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1).
[3] 高振字.中小学校际介作网络构建的成效、类型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1).
[4] 杨宗凯.以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创新[J].中国教育信息化网().
数字乡村的好处范文4
刘杰:让更多人了解农民工群体
2011年,新华社摄影部青年编辑刘杰拍摄了反映留守问题的两组照片,分别命名为《空心》和《团圆》,照片发稿后先后被网易、新浪、腾讯等门户网站转载,引发了许多网友的共鸣,在网页和微博上大量评论、转载。之后,《团圆》还曾在北京798映画廊和2012平遥摄影节展出。
刘杰的作品看上去平实、朴素,没有任何炫技之处,却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照片运用了摆拍的方式呈现,《空心》中的大大小小的凳子、椅子和《团圆》中制作略显粗糙的照片都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本该在场却未到场的人。作者通过简单的道具,表达出了人物真实的状态和情感。
拍摄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态是刘杰很早就有的想法了。2007年,他搬到北京西站附近居住,每天都能看到背包进出火车站的农民工。对于这些每天出现在自己身旁的面孔,刘杰并没有太多陌生感。他在农村老家度过了童年时光,并在上小学前跟着父母来到县城,爷爷奶奶则留守在乡下。这种现象在国内十分普遍:部分农村人口通过考学、参军等途径进入城市,更多的人通过打工的形式离开农村,以摆脱贫苦,提高家庭收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截至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1.4亿人。然而受户籍、住房、教育等约束,许多农民工不得不把家人留在农村,自己单枪匹马或与配偶相继到城市闯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以千万计。
有关农民工、留守家庭的统计数字近年来时常出现在公众视野,然而这些数字过于抽象,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刘杰开始酝酿用摄影表现这一话题。作为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陕西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于是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他的拍摄目的地。
最初刘杰的设想是用一张照片表现一个村庄,将留在村中的人们集中起来拍摄合影,同时根据外出打工的人数,摆放同样数量的空椅子,这样,一个村庄去与留的人数在合影中便一目了然。然而三天过去,刘杰也没能拍出一张照片,要通知到每个村民并说服他们参与拍摄难度很大。于是只好放弃,改为拍摄家庭的合影。画面中的椅子都是从被摄者的家里搬来的,很有可能是家庭成员回家时坐过的。在他拍摄的第一个家庭中,空凳子的数量达到14把,画面中出现的只有两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之后拍摄的情况也基本类似。
就这样,利用两周休假加倒休的时间,刘杰在陕西辗转多个地点,寻找外出务工人数较多的村庄,拍摄了11张照片。陕西省地貌复杂多样,从陕北黄土高原,到关中平原,再到陕南秦巴山地……照片中的“空心”家庭分布在不同地域,使这组作品有了一点“抽样调查”的意味,也包含了更丰富的信息量。
《空心》的姊妹篇《团圆》,则把拍摄地点移到了城市,那些为人父母的农民工身边。刘杰在四川农村拍摄孩子的照片,之后将照片带给孩子的父母,让难以相聚的双方在一起合影。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要拍摄的家庭,得到了配合和理解。夜市、富士康工厂、航空物流站……在这些工作场所,父母看着孩子的照片,听摄影师聊起孩子的近况,流露出各自的情绪,思念、自责、担忧……或者只是抽一口烟,默默地发呆。其中有一对父母在深圳,与孩子离得最远。照片上的女儿头上缠着绷带,是一个多月前在路上摔倒受伤的。母亲看到照片,顿时泪流满面。每当看到这样的场面,刘杰的心情也变得沉重。一个家庭两地分居实属无奈,父母在城市里辛勤劳作,只为换取一个更好的未来。而这也让他更加认识到自己拍摄的意义:记录事实,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家庭的困境。
数字乡村的好处范文5
在富裕的国家里,金融服务处于非常良性的循环之中,大部分人会选择有息储蓄或以合理的利率抵押贷款以及选择丰富的消费信贷等等享受着现代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与此相比,在发展中国家穷人的金融服务――比较出名的是“小额信贷”――是非常糟糕和缺乏的。由于这里的人们没有安全的地方储存他们的财富,所以他们只能可怜地将他们的财富埋藏起来或者买死亡率高的牲畜或者投资容易被盗和很难卖掉的珠宝,至于基本的生命和财产保险那更是几乎都没有。然而这里的住房贷款是非常高的,对于这些人来说,仅有的金融信用资源就是当铺或者是放高利贷的人。在菲律宾,那些放高利贷的人每借出5个比索,他们会期望收到6个比索的回报。这就意味着每月贷款的年利率超过了1000%。
缺乏的金融服务
对于贫穷国家的人们来说,通过在海外冒险投机获得优越生活,再把挣得的钱寄给国内的亲人,其费用是非常昂贵的。尽管这种费用非常地昂贵,但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汇款已经变成了一种重要的收入来源,这无形中削弱了国外资本的流动,例如外国直接投资和多边援助。如果钱从美国汇到委内瑞拉,费用的总额差不多是汇款总额的34%,根据世界银行的Dilip Retha的说法。
为什么贫穷的第三世界国家金融服务这么不发达?一个简单的答案是这里的人们没钱,不适合做发达的金融服务的客户,但这至多只是事实的一半。一个比较好的解释是这里贫困的人们已经受到了庞大的市场和规范实效的伤害。尽管这种说法颇有争议。但幸运的是这种规范的实效能够并逐渐地在矫正。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这里的人提供金融服务的屏障是很容易找到的。通货膨胀具有强度大不稳定的特点;政府在治理方面的表现多半都是非常失职的;而必要的金融服务的法律框架经常缺失。因此穷人在借贷时以房产做抵押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过去,许多国家把高利贷视为违法,今天许多伊斯兰教国家是禁止征收利息的。发展中国家经常会强制性地要求为穷人贷款。但由于破坏了这种贷款的收益率,因此银行会减少对贷款的供应。
不完全和不稳定的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服务方面经常会破坏穷人的自信心。当他们找到一家金融机构可以接受他们微小的储蓄的时候,这些机构通常会缺乏在富裕国家里普通的政府储蓄保险的保障,因此当一家银行破产时,储户会遭受损失。例如,印尼的一家银行,因为为穷人服务而闻名,去年因为欺诈储户而破产被监管机构关闭。许多储户没有拿回他们的钱。
腐败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非常普遍的现象。世界银行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在金融体制被政府严格控制的印度的两个贫困的地方,借款人向官员行贿数额总计占他们贷款价值的8%~42%。腐败增加了每笔金融交易的成本,允许这种不受欢迎的交易发生将会破坏客户对金融系统的信心。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政府控制金融体系比较严格的国家的金融服务要少于那些没有被控制的国家的原因。
缺乏基本的公共服务,也增加了金融企业的负担。但是,也不能完全责备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金融服务企业也没有做好收集客户的金融数据的工作,没有积极地寻找扩大经营规模的路子。许多金融机构完全不考虑为穷人服务是一个有前途的业务。在2004年12月印度洋的海啸就将印尼许多小银行的金融记录全部摧毁。
形式的变化
近年来,至少在某些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首先是信用贷款增加,储蓄和来自海外的汇款也增加。在保险方面,不仅有基本的人寿保险,而且逐渐引进了牲畜保险和气候保险。这些变化最近引起了政策制定者的注意。一个重要的观点是信用贷款能够帮助消除贫困。世界银行在上个月的一个报告显示,缺乏金融入口和低收入之间有密切的关联。
更早的一份调查报告推断出,一个健康的金融系统提高了经济增长率,并且给低收入的人群带来了好处。几位美国学者在泰国的一项长期研究显示,那些接受信用贷款更多的家庭,比那些没有接受信用贷款的家庭消费更多,储蓄更少。
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现任以色列银行总裁的斯坦利・费希尔说,向穷人提供小额信贷是一个吸引人的主意,“希望许多穷人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改善他们自己的生活状态。”这标志着对其他的反贫困政策,例如国际援助和债务减免的背离。这两项反贫困政策基本上是自上而下,而不是自下而上。
为了找到可供选择的办法,有两种值得注意的尝试。一种是发展中国家的国有银行的创造物,特别为农村的穷人提供资金。但这种贷款大多数不能按时偿还成了灾难。另一种更成功,是由一些团体参与的、针对非常穷的借款人的无担保贷款。1971年,非赢利组织“机会国际”(Opportunity International)在哥伦比亚开始贷款。1973年,非赢利组织“国际美侨社区协会”(ACCION International)发放了首批它所谓的“微型贷款”。1976年,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开始向小的妇女团体提供“微型信用贷款”,并且很快名扬世界。
根据研究表明,对于穷人来说有更安全的地方存钱和有更多的保障来抵抗生活中的各种风险意义非同寻常,选择储蓄或者保险来为未来的生活作保障是他们的基本需求。因此金融服务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在某种意义上,小额信贷是近年来向穷人提供金融服务的最有效的方法。30多年来,这种新兴的融资方式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在美国最古老的金融机构是位于墨西哥城中心广场的一个当铺。建立在1775年,旨在帮助那些在金融方面遇到麻烦的人。它被称为Monte de Piedad,这个名字被翻译成各种各样的名字,比如说仁慈的大山或者怜悯的大山。
一直演变到现在没有人了解有多少机构可以提供小额信贷,但这个数字是巨大的。他们成长得飞快,服务大批人们。过去常常忽视穷人的那些金融机构,例如Ecuador's Bank Pichincha 和 India's ICICI现在也开始进入这个市场。甚至更让人瞩目的世界上最大最富有的一些银行,包括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Commerzbank、汇丰银行和ABN Amro都开始进入这个市场。
前景光明
虽然有人认为向赤贫人群发放商业贷款是糟糕的赌注,但小额信贷机构获得的回报却可与商业银行媲美。在印度、肯尼亚和菲律宾所做的研究表明,小额贷款的年投资回报率平均为117%至847%。小额融资机构还经常与大型金融机构合作,向客户提供更广泛的服务项目,例如储蓄账户与保险。
另外,许多小额信贷交易的交易成本很高,促使利率抬升,这是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最大挑战。“妇女世界信贷网”分支机构的每个贷款人员平均要管理600名客户。他们就像小型机器,深入到乡村地区收回还款和发放新贷款,但即使是这样的效率水平,每借出一美元就需支付10美分的管理成本。高成本加上通货膨胀,促使实际利率超过25%。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学教授塔伊卜・沙布尔认为,只有降低利率,小额信贷才能真正在全球扶贫中发挥作用。现在某些地区的小额信贷利率为40%―50%,要真正有利于借贷人,该数字必须下降至10%。
数字乡村的好处范文6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功能区;前提;意义
一、旅游功能区概述
近年来,为打造旅游亮点,提高城市知名度,塑造旅游新形象,实现产业升级,海南、成都、青岛等旅游热点城市逐步重视对城市、乡村、滨海等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功能区构建。
2009年,三亚市提出本地休闲观光农业在总体上要形成“东西两翼蝶形伸展、中部纵向点片镶嵌”的发展格局。围绕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乡村旅游功能区的开发,依次打造“亲近三亚之旅”、“浪漫天涯的魅力”、“将美丽进行到底”三大特色乡村旅品牌。2011年,成都成华区以“田园城市”为蓝图划分了成都东区数字音乐公园、北湖熊猫国际旅游休闲区等六大城市主题旅游功能区。成都、三亚等知名旅游目的地基于发展城市(乡村)旅游角度对城市(乡村)旅游功能区进行了划定,并基于此提出了战略性的旅游发展规划。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旅游功能区的划分逐渐受到各大旅游城市及旅游规划界的重视。
可见,旅游功能区构建不仅是旅游目的地为发展旅游业而提出的概念性方案,更是促进当地产业化发展,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幸福度的前瞻性构想。
二、乡村旅游功能区构建的前提
建设旅游功能区的意义在于借助旅游业的规划及发展,整合旅游地可利用资源,达到科学配置生产要素,正确引导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目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地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基础。因此,旅游功能区的构建必须考虑旅游地旅游资源的富集程度。一般情况下,旅游资源越密集,资源等级较高的区域越具备优先建设旅游功能区的条件。可见,旅游功能区构建的先决条件取决于当地旅游资源的数量、等级、分布范围及可利用程度等因素。
乡村旅游地与一般旅游地在建设旅游功能区的问题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当地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更在于以发展旅游业为契机,统筹基础设施,整合当地资源,升级产业结构。基于此,在可行性高的乡村旅游地构建旅游功能区,将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充分利用土地、基础设施、乡村文化等资源,促进产业形态的聚集和规模经济的形成,最终实现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品优势、产业集聚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的目的。那么,如何鉴定乡村旅游地是否符合构建旅游功能区的基本条件?如何根据乡村旅游地发展现状预测旅游功能区构建的最佳时机?结合一般旅游功能区构建前提和乡村旅游地发展进程,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地功能区的构建除了考虑当地旅游资源的富集度外,还应考虑土地资源分布、产业结构现状及农民集中程度三个因素。
(1)土地资源分布
土地资源集中分布是发展乡村旅游,构建乡村旅游功能区的必要条件之一。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升级和转型过程中,首先要解决农村土地从“点”到“面”的规划问题,即将零散分布的土地资源通过合理置换,集中在相邻区域,为节约化、规模化、片区式开发做好前期准备。乡村旅游地旅游功能区的构建应基于当地土地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的前提下,才有利于资源的成片开发和保护,有利于实现最基础的资源聚集效应。
(2)产业结构现状
乡村旅游地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是辨别构建乡村旅游功能区可行性的基础。旅游业及以旅游业为依托的服务业在整个乡村旅游地产业结构中所占相对比例越大,越能凸显第三产业在当地产业结构中的重要性和带动作用。而在此类乡村旅游地构建旅游功能区,将能更好地整合旅游资源和现有的旅游服务体系,使本区域成为旅游者集中、旅游消费集中之地,用人气聚集商气,带动整个乡村旅游地其他产业的迅速发展。反之,如果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所占比例越低,说明乡村旅游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优势尚不明显,或说明当地经济发展对旅游业的依赖程度通常不高,构建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乡村旅游功能区尚不成熟。
(3)农民集中程度
农民集中居住,是统筹城乡规划的先进之举,也是乡村旅游功能区建设的基础保障。乡村旅游地农民集中居住对旅游功能区建设有三大好处,一是可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二是便于统一管理和规划;三是利于农村环境和当地资源的保护。乡村旅游地旅游功能区的建设需要大量可利用土地,农民集中居住程度越高意味着旅游功能区的可利用土地率越高。此外,农民集中居住还可使他们直接参与到旅游业的经营和发展中,为实现产业形态的集聚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做好人力资源储备。
综上所述,构建乡村旅游功能区不仅要考虑当地旅游资源的分布和开发潜力,还需要结合土地情况、产业结构及农民居住等因素进行全盘考虑,才能实现旅游功能区建设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三、乡村旅游功能区构建的意义
在以上述四个方面发展相对成熟的乡村旅游地构建旅游功能区无疑是乡村旅游地实现资源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完善产业链条的最佳选择。乡村旅游功能区构建的意义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诠释:
(1)整合旅游资源,实现资源载体保护
在乡村旅游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通常会依靠土地、植被、建筑等一切可利用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的创新,以吸引游客,扩大旅游市场。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或资源使用不当等破坏性开发。如何将乡村旅游的升级立足于保护性开发的角度进行合理规划,避免破坏性建设带来的负面效应已成为乡村旅游地发展和升级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瓶颈。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旅游功能区规划,确立区域内的重点开发区、限制性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将有效避免对当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载体,促进当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
(2)细分区域功能,确定土地利用方式
通过旅游功能区的建设,乡村旅游地不仅将明确区域内的土地利用性质,如经济发展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农民安置区等,还将落实各个细分区域的旅游主体功能,如生态观光区、旅游休闲区、乡村度假区等。每块用地也将被赋予与其承载力相适应的经济活动,避免过度的商业包装和生态破坏。因此,乡村旅游功能区的建立将有利于指导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形成。同时,有助于巧妙地引导游客旅游线路和控制游客停留区域,在可进入区域、限制性进入区域及禁止进入区域之间形成一道隐形屏障,对有效处理环境承载力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3)完善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集群效应
在发展相对成熟的乡村旅游地,其旅游业的产业要素发展势必有一定基础。此时,构建旅游功能区将进一步引导当地旅游业六大要素的组合,完善产业链条。通过旅游功能区的建设,区域内的住宿业、购物业、餐饮业等将从产品价格、形象包装及地理位置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配置,达到片区式规划、组团式开发的效果,在乡村旅游地形成产业集群,从而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四、结语
在以旅游业发展为主导且条件相对成熟的乡村旅游地构建旅游功能区有助于从战略规划的层面更好地整合当地资源,提升乡村旅游形象,保护乡村环境,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从而在升级乡村旅游的进程中,树立区域竞争优势,延伸旅游地的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井小鹏.边缘效应与乡村旅游规划优化设计探讨——以临潼区乡村旅游规划实践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33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