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校园暴力;调查分析;法律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1-0069-04

最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呈现出逐步增多的趋势。有关校园暴力事件不断被媒体曝光,{1}诸如此类的画面令人触目惊心。除此之外,老师殴打学生事件和学生殴打老师事件也在各大新闻媒体上被曝光。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已经成为社会聚焦的敏感性话题。

为了充分了解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真实情况以及处理方式,结合本城市和各旗县的地理分区,笔者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对赤峰地区的几所学校校园暴力的基本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420份学生的问卷调查,经过剔除无效问卷和空白卷外,共获得有效卷385份,调查问卷的有效率为91.67%。

本文试从法学角度对校园暴力进行界定,针对保障校园安全问题,提出构建校园暴力的法律防治体系的建议。

一、校园暴力的现状

(一)校园暴力总体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

校园暴力总体发生情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中学校的校园暴力的发生率仍然很高。无论是在高中还是大学,校园暴力发生的情况方面,选择“存在,但是少数”选项的学生最多,高中占有66.12%,而大学占有52.97%;其次,选择“不知道”选项的学生,高中和大学分别占有15.30%和26.24%;再次,在高中14.75%的学生认为本学校的校园里“不存在”校园暴力,而在大学13.86%的学生认为本学校的校园里“不存在”校园暴力的现象。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校园暴力发生的情况方面,选择“存在,很普遍”这个项目的学生人数最少,在高中和大学分别占有3.83%和6.93%。虽然选择这个选项的人数最少,但是这依然表明,这种暴力现象在整个校园里依然存在着。

(二)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情况

通常情况下,学生对校园暴力这一行为持着一种极为反对的态度,而这一行为的认知和看法也能够侧面体现出学生本身的心理状态特征。对校园暴力这一现象,如果学生认为是一种不足为奇的现象或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甚至是一种时尚的现象,这说明学生对这一行为表示及其认可的,而这将会导致校园暴力的行为的无限蔓延和扩张。本次调研关于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方面,如下:

从表格2中,可以看到,学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方面,占有40.26%的学生选择“其他”选项;占有34.29%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是一种“变态”行为;占有21.04%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事件是一种“正常”行为,甚至有4.42%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是一种“时尚”行为。被调查的全体学生的不足1/2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是一种“变态”行为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校园暴力事件已不足为奇了。

(三)校园暴力发生阶段情况

占有52.99%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多发生在“高中”阶段;占有38.44%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多发生在“初中阶段”。对于青春期阶段的中学生来说,神经系统处于高度敏感期,当他们的感情或观念、想法方面一旦发生了改变,他们就变得及其亢奋、激动、做事盲目冲动,不加以理智认真地思考问题,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青春期阶段是及其敏感又必须要认真理智地对待和解决复杂矛盾问题的阶段,因为又被称之为“危机期”。面对很多复杂多样的事情或矛盾时,他们通常处于紧张又困惑烦恼的情绪当中。在这种情绪的状态下,有会导致情绪失控,无法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状态,想发泄一下不满的情绪,这就成为校园暴力发生的一大诱因。占有5.45%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多发生在“小学”阶段;占有3.12%的学生认为校园暴力多发生在“大学”阶段。

(四)个人处理校园暴力的方式

当遭遇校园暴力事件时,学生采取的方式有很多。从上述图表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全体学生的将近一半的学生,即49.87%的学生仍然会选择“告诉老师或家长”;其次就是选择“报警”选项的学生,占22.08%。当学生遇到校园暴力时先告诉老师、家长或是报警,那么对校园暴力发展成为恶性事件而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起到控制或减缓作用。选择“以暴制暴,采取相同的方法或手段”的选项的学生也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即11.95%。当这类学生遇到校园暴力的时候,如同火上浇油,原本是受害者却将自己变成加害者,将校园暴力事件更加成为恶性严重的事件,后果极其可怕,其社会影响也就越恶劣。还有少部分同学,即占9.09%的学生采取其它方式;3.90%的学生选择“忍气吞声,息事宁人”,尽量采取忍耐或妥协的方式;2.86%的学生选择“转学”的方式;这两类学生主要持着一种“惹不起,躲得起”的想法,只要觉得校园暴力跟自己无关,那么就采取漠不关心或逃避的态度。而这种方式却往往使施暴者更加毫无阻力和约束的实施暴力行为,更加嚣张,对校园暴力的无限蔓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0.26%的学生选择了“加入他们的团伙”的方式;这也就成为校园暴力不断扩张的源动力。不过这些被调查的学生里没有一个学生选择“花钱买平安,他要钱就给”的方式。

二、校园暴力的成因分析

(一)法律上的缺失

1.现有法律法规不全面

我国目前校园暴力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仍然处于逐步完善阶段。虽然现在已有防范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2}有一些如何对在校学生的人身安全进行保护方面的规定。但它们对校园安全保障方面不具有全面性,只有解Q在校学生的校园安全保护的部分问题,具有片面性,而且仍存在许多空白与漏洞。因此,有必要制定详细又有综合性的《校园安全法》是很有必要的。

2.缺乏专门立法

由于校园安全保护本身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具有行政法、民法和刑法所不能完全包容的特征,为了有效防范各类校园暴力情况的发生,有必要制定防范校园暴力的专门的法律法规。

国外一些国家专门规定了有关校园安全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3}几乎涵盖了全部内容。比如校园暴力的预防方案和计划、校园暴力发生后的管理措施和具体的法律程序、步骤等等。{4}我们可以借鉴美国的这一做法。

虽然我国也有一些保障校园安全方面的法律规定,但这些规定过于笼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体系。而且从校园安全方面的规定的内容上来看,过于模糊,缺乏可操作性。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详细的专门的关于防范校园暴力方面的法律法规。除此之外,对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满14周岁的学生违法后,如何进行有效惩处或采取替代性措施方面却没有规定。法律对未成年人没有任何影响,更没有任何足够的威慑力。

(二)其他因素

1.社会不良风气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是引起校园暴力的最主要的原因。在当今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恶性风气盛行的年代里,道德的沦丧,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已习以为常了。而青少年也往往很容易受到这个环境所感染。如今,良好的道德风尚已被这个恶劣的风气严重影响并破坏了。尤其是见义勇为和舍己救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5}只要发生了施暴事件,无人相救,出面制止的人不多,甚至无人出手相助。

此外,社会上许多小混混和不良青年的负面影响也是极其大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生活习性,价值理念和道德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所处的周围环境和交往的人群有密切相关。所以,在校学生一旦交友不慎,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青少年的影响,一些恶性就由此诞生了。同时,如今的不良影视和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和作用还是很大的。比如报刊杂志、影视广播、网络等。而这些当中都存在暴力倾向的内容,它们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由于这些暴力性电影的主角很少受到惩罚,这些青少年看了这些电影之后误以为不受任何不利约束和后果,因而常常模仿并学习这些行为。

很多参与或实施校园暴力无不与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及身心发展情况有关。一般13―24周岁的在校受教育的学生具有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有自己的独特思想,但是他们的心灵发展方面并不成熟,而且很容易冲动,做事比较极端,往往就是错误地判断失误,从而在这一错误的思想的引导下,很容易惹出事端。

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受到一定的不顺心的事或遭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暴躁的心理状态,在这个心理状态下,为了发泄一下自己内心深处的不满情绪,校园暴力行为就由此而产生了。

2.家庭的教育环境

一个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往往从侧面反映出这个人的家庭教育环境的情况。如今,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教育、德育方面还是比较重视的。但仍有些家长的本身的教导孩子的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在这些家庭中,这些家长往往采用粗暴的手段教育孩子,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情况,而很少关心孩子的心灵状态和心理发展水平,以及思想上的变化。

3.学校的教育理念

引发校园暴力方面,学校的教育理念错误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学校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身观形式的主要场所。而大多数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如何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而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很多在校学生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和心理承受能力差,因而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

三、校@暴力的法律防范对策

(一)完善防范校园暴力的相关立法

通过校园暴力事件能够真正地反映出学生、学校、家庭和社会问题。只有建立校园暴力的防范体系,确立相应的责任制,建立较为完备的程序救济机制,才能够彻底解决并根除校园暴力这一现象。

为了提高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对现行法律进行适当的修改。首先,《刑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不承担刑事责任这一规定,导致处于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不惧怕法律责任的承担,更不惧怕法律的威慑力。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制定一系列的惩罚改造性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比如,政府有关部分将这些未成年人在一定的场所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监督、改造、教育或对他们的监护人进行罚款,从而挽救并教育这些未成年人,提高他们对法律的一种崇高敬畏感。其次,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本身存在一些漏洞和问题。因此,有必要增加相关的法律条款。比如,明确校园安全保护的责任主体以及具体职权范围,违反法律后的惩罚性规定等法律条款。最后,我国可以先借鉴一下,美国的一些做法,先制定一些专门性法律法规。在制定的法律法规已成熟之后,即较为完备阶段后,我们再制定一部专门的《校园安全法》,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和明确各项主体(学校、家长、学生、政府)的责任划分,详细规范奖惩规定和法律制裁条款,从而最大范围内降低并减少在校学生人生伤害事件的发生。

(二)普法防范

对学校的要求是,应大量开展法制教育,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的特征,编写不同类型的法律教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初中生、高中生)来说,尽量让他们读一些通俗易懂的法律读物,甚至为了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采用些插图的解说形式或漫画书的形式说明基本法律常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对于大学生来说,向他们提供的法律教材内容中尽量有现实生活中发生过的活生生的案例,了解相关法律条文,从而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引领他们走向正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多种法律教育形式,比如在学校里建立模拟法庭。开设法律讲座,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带学生去参加法院旁听案件等等。对于青少年来说,不仅要读懂法律条文内容,而且多用法律的思维去解决问题,正确运用法律法规,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法制意识。

(三)执法防范

对于校园暴力的彻底防范防范方面,政府的角色和积极的作为也是不可或缺的。政府部门应当采取积极行为,在学校周边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为保障校园周围环境的安全,扫除社会中的毒瘤,应加强治安巡逻,从而防范校外闲杂人员的对在校学生的威胁。同时,还应当不定期检查校园周边环境的网吧、歌舞厅、游戏厅,严禁未成年人随意进入这些娱乐场所,一旦被发现,对这些场所进行严厉处罚,从而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四)司法防范

为了加大校园暴力案件的惩罚力度,司法机关通过自己本身的震慑作用减少或避免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6}对于社会外来闲杂人员对本校学生实施的校园暴力事件,对外来的施暴者尽量从重从快处罚。这对于保护在校学生利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暴力犯罪案件,依据不同情况采取区别处理原则,尽量对这些第一次犯罪或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罪犯,尽量给他们提供一次改邪归正、悔过自新的机会。但对于整个犯罪团伙中头目型或骨干型的未成年罪犯或累犯、惯犯的分子,必须要严惩。

对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可以采取对其监护人予以罚款、责令未成年人从事社区改造或劳动、收容教养、工读教育等刑罚替代措施,{7}不能让未成年人以为年龄上的原因就不受任何影响或受到任何法律上的不利后果的错觉。

当然,有效防范校园暴力必须由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的齐心协作,全力配合,才能够彻底的解决这一顽固性的问题。我国这一方面的研究仍处于雏形阶段,尚未成熟。因此,借鉴国外的先进有效做法,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校园暴力防范体系,这同时也是我们今后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

注 释:

{1}比如大众熟知的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山西弑师案等等,都给学校、社会、家庭都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让人们扼腕叹息。除此之外,网络上也多次出现中学生或大学生被同学施暴的视频,如抓头发、扇耳光、轮番踢打、……等等。

{2}比如《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多部法律法。

{3}比如美国预防校园暴力的教育法规众多,预防法、安全法、午餐法、经费法、校车法、授权法等等。

{4}范琪.校园暴力问题的探究与法律的思考[J].法制博览,2015(12):221~222.

{5}罗小红.高校校园暴力的状况的分析及法律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13.

{6}李靖.校园暴力的法律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8(2):157.

{7}宋浩波.犯罪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5.

参考文献:

〔1〕杨梅.高校暴力犯罪归因及对策[J].时代经贸,2007(7).

〔2〕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3〕李婧.校园暴力的法律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08(2).

〔4〕朱作鑫.校园暴力之概念、现状与防治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6).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2

学校还是净土?

校园欺凌案例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诸如不堪入耳的谩骂侮辱、手段残忍的撕扯打斗,发生在中小学生之间的暴力事件频繁被曝出,并引发舆论哗然。

2016年4月,重庆彭水一初中生被同学持刀捅死的事件,就引发社会持续关注。据当地官方通报:4月28日13时许,桑柘中学学生沈某(男,14岁)与同校学生赵某(男,15岁)在校内因同学间纠纷发生争执。争执中,沈某持刀刺中赵某胸部,赵某被送桑柘卫生院抢救无效死亡。4月22日晚,有网友视频,内容为数名女生掌掴一名女生。在不到100秒的视频中,女生被掌掴32次,其间一直没有反抗。事件一经媒体报道,便引发公众热议。4月25日,湖南永州市道县政府官网通报称:“掌掴女生事件系琐事引发。目前已对涉事的多名学生进行处理,其中,3人被处以治安拘留,另4人管教。”

上述校园欺凌事件并非偶发。近年来,校园暴力呈次数增加、结果恶化、涉事人员低龄化等趋势。有媒体统计,仅2015年,媒体报道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校园暴力事件就有近百起,其中以发生在未成年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居多。

2016年4月,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曾根据2015年被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案件,对中国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综合分析: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在中国发生的地域范围十分广泛,覆盖了绝大多数省份,且城市、农村均在其内,频次十分密集,绝对数量巨大。现有案例大多数发生在学校外人烟较少的地方,在学校内的多在教室外,如操场或走廊。发生时间是课间或者放学后;绝大部分的欺凌案件均为多(欺凌者)对少(一两名受欺凌者),受欺凌者在曝光视频或文字描述中多选择沉默和忍受,不告诉老师,也不求助于家长。

校园暴力最终引起了教育部门重视。教育部统计,2016年5月至8月间,共有68起欺凌事件发生,这些事件都已处置完毕,相关责任人都作了严肃处理,欺凌事件频发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为进一步遏制校园暴力事件,教育部会同中央综治办等八部门,研究制定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于2016年11月出台。同时,还将对欺凌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根据相关要求,通过通报、约谈等方式进行责任追究。

欺凌者心态

在中学时期遭遇校园欺凌,对于被欺凌者来说,其后果有时是毁灭性的。邢佳怡小学毕业后,从城区学校转到了城郊的机关子弟学校。因为成绩好,被老师选为课代表,每次会登记不交作业的同学。这样的身份,使得邢佳怡不到两个月,就成了几个学生的欺凌对象。

扯头发、扇耳光、被关进厕所里,男生打,女生骂,在寻求老师的帮助时,老师却说 “一个巴掌拍不响”。邢佳怡在最绝望的时候甚至写了一份遗书。最终,邢佳怡用自己的方式结束了这场欺凌。在她长高了10公分,又长胖了10斤之后,她选择了反击。在又一次被群殴之后,她举起石头,打破了其中一个人的头。当时她想:“要死也要一起死。”这之后,没有人再敢打她。但让她痛苦的是:只有和加害者一样施暴,才能保护自己。

邢佳怡说:初中被欺凌的经历,让我整个人生都被毁了。我没有办法恋爱,看见异性就恶心反胃,当与人对视时,我会下意识地想: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遭遇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有可能是一辈子的噩梦。但欺凌者又是怎样的哪?早已走出校园的杨阳称自己读初中时是“班霸”:拉帮结派,恃强凌弱,如果遇上心情不好,恰巧在路上碰到同校平时“不喜欢”的同学,上前就打。他说:“被打者通常都是好欺负的‘老实人’。第一次打人,我是被高年级的一名同学叫去‘凑人头’打群架的。后来,成天和那帮人混,耳濡目染,对施暴渐渐变得麻木,根本就不会考虑对方的感受。现在回想起来,完全没法理解当初自己的行为。”当别人问杨阳,那时候为什么要放纵自己成为“班霸”时, 他说:“那个年纪的想法总是很幼稚,或许初中坏男生都和我当年一样,喜欢打架斗殴,以为欺负弱小就“酷”,像古惑仔一样;总觉得出手越狠就越帅,打得越凶就越有魅力,越能被同伴认可,甚至是崇拜。尽管后果是被学校处分,甚至开除。”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童小军表示:成人对校园欺凌现象很少能看到位。在面对校园欺凌时,成人的观点往往集中在两个方面:对于受欺凌者,“打回去”;对于施暴者,以后不许这么做了。然而,对于受欺凌者来说,很少能够“打回去”的;对于施暴者,一句“以后不许欺负人了”,也难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如何打破“僵局”

对校园暴力的治理,从2016年5月就已开始。5月9日,教育部网站消息称,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此次专项治理,覆盖全国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2016年4月至7月,主要是各校开展治理;第二阶段为2016年9月至12月,主要是开展专项督查。专项治理预期达到的效果是“加强法制教育,严肃校规校纪,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此次专项治理包括多方面的措施。诸如,各校要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此外,学校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术预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各校要及时发现、调查置校园欺凌事件,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国务院印发《通知》是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校园欺凌进行治理。湖北省襄阳市诸葛亮中学,装了108个摄像头,覆盖了校园各个角落。一旦发生欺凌或其他事件,校方就能立即发现。诸葛亮中学保卫科长刘作明表示:保卫科和派出所城管社区、联防队一起,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每周排查一次学校周边安全隐患,最大限度预防校园欺凌。

浙江省平湖中学多次开展关于“预防校园欺凌”的主题班会活动,使学生们认识到欺凌行为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去理解被伤害者的内心感受,讲解校园暴力的定义和类别。为了让学生在遇到校园欺凌时懂得如何求救,教师鼓励学生开启头脑风暴模式,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自救知识比赛。宁夏银川唐徕回民中学下发一份关于校园欺凌的调查问卷,根据问卷的反馈,分班级确定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班级安全队,化解可能存在或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学校每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此外,还定期与家长交流。

《通知》特别指出: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针对日趋严重的校园欺凌现象,官方就校园欺凌出台防治“组合拳”――包括了三大方面的11个举措,涵盖了预防、处置和远期的防治部署。重点针对群殴、辱骂、拍、持刀威胁等校园欺凌事件做出治理要求。

“从我做起”就是防范

九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提出:“特别要关注学生有无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精神恍惚、情绪反常、无故旷课等异常表现及产生的原因,对可能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控制,严格落实值班、巡查制度,禁止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学校,针对重点学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开展防治工作。”

很多校园欺凌事件并非发生在校园内,学校周边多是这类事件的频发地。在这次官方打出的“组合拳”中,强化校园周边治理的举措颇为重要。《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作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示范工作的重要内容,推进校园及周边地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此外,公安机关要在治安情况复杂、问题较多的学校周边,设置警务室或治安岗亭,密切与学校的沟通协作,积极配合学校排查发现学生欺凌和暴力隐患,并及时预防处置。要加强学生上下学重要时段、学生途经重点路段的巡逻防控和治安盘查,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欺凌和暴力问题,要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并通知学校和家长,及时干预,震慑犯罪。

2016年11月21日,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双沟镇中学开展了“学法知法懂法,杜绝校园欺凌”为主题的法制教育专题会。该校法制副校长、襄州区双沟镇派出所副所长李永新,引用实例,以事论理,以案释法,针对近年全国各地发生在学生间的校园欺凌事件所产生的诱因、性质、特点和带来的危害,进行了解剖和分析;同时,就同学间如何和谐共处,如何化解矛盾,如何远离违法犯罪,如何维护自身权益等向同学们提出了建议,互动环节一一解答了同学们的困惑。秋季开学以来,双沟镇中学协同当地派出所将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纳入警校共建工作。学校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校园广播、主题班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宣誓承诺、法制教育、家长会等方式加大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宣传和教育,组织人员在学生上放学路上、课间校内校外巡查同时,充分发挥班主任、学生干部及广大学生的作用,把学生间的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对品行不端、行为不良的学生,采取一对一的教育和帮扶,心理教师跟进进行心理辅导。

据甘肃省教育厅披露,近年来,临泽县紧盯校园欺凌现象,大力实施阳光教育,认真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和谐校园营造了稳定的校园环境。组织全县中小学教职工认真学习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全县规模以上校园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制定了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相关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通过校园电视台、电子屏、宣传栏等公开校园欺凌救助和监督举报电话。依托家校联系平台,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相关培训,宣传国家、市区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政策要求,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陕西省柞水县制定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成立了全县校园欺凌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组。全县完小以上学校、幼儿园,均成立以校(园)长为组长的校园欺凌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制定了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相关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治理工作落到实处。该县要求:以校为单位,认真组织教职工学习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的相关政策和治理措施;利用升旗仪式、法制教育大会等形式,邀请公安、司法等部门人员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发挥心语室作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提高学生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016年11月17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6团二中利用大课间时间进行宣传,并开展“杜绝校园欺凌、从我做起”签字仪式。此举是为了进一步做好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校园欺凌事件,加强自我防范意识,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专家观点:依法明确惩戒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表示:“不论从前期的观念培养,还是后期的惩治措施,我国对待校园欺凌事件的水平都有待提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则认为:“中国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高发,与多方面教育缺失有关。针对目前的校园欺凌事件,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在处理时,采取内部处理方式,有的甚至在涉事学生家长出面摆平的情况下不了了之,这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另外,校园暴力多发还与学校心理教育薄弱有关,一些校园欺凌事件就是由于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会在遇到问题时采取极端手段。”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吴宗宪表示:“首先应该要加强学校法制副校长的责任。虽然法制副校长制度在各地施行已有一段时间,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建议把社区民警作为学校法制副校长的人选,并将学校工作纳入到社区民警的本职工作。”

西安市教育心理学会会长尚华表示:“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美的教育,说服教育不是万能的,应该赋予教育部门应有的惩戒手段。”尚华说,国家应针对校园恶性事件专门立法,细化解释鲜有法律,案发后强调施暴者父母承担连带法律责任。

新闻链接:美、日、韩应对原则

美国:50个州全部具有反校园霸凌立法,πT鞍粤璨扇×闳萑烫度。校园霸凌所有参与者包括围观者都要承担最严重的惩罚,即便未满18岁的青少年,也可按成人犯罪定案。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3

研究以德育教育为平台,以活动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多方面多渠道加强安全知识的教育,强化安全意识,提高全体师生自救互救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工作技巧,保护学生在校期间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对传统的校园安全教育模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

关键词:中职学校;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近年来校园突发事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面对我国目前的独生子女现状,学校除了承担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升学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变和处理能力。解决这个难题的重点在于提升教育工作者在突发事件面前的应变和处理能力。为了更真实的了解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园突发事件中的处理能力和策略,在我校教职工中开展了调研。通过问卷分析,总结出中等职业学校教职工在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和相关策略。

一、调研目的

此次调研重在了解掌握教师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认识、处理办法、心理特征及教师对学校现有关于校园突发事件系列教育活动的认识。进而分析和总结,为提高学校应对校园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和学校针对校园突发事件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提供相关依据和建议。

二、调查对象

此次教职工的问卷调查,共发问卷165份,回收有效问卷163份。从年龄上涵盖了老中青教职工;覆盖一线教师、班主任、学校行政、工勤人员;覆盖了文化课和专业课教师。问卷调查的覆盖面上达到了100%,保证了问卷调查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调研结果

(一)教师层面

1、校园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作为一所集教学、实训、住宿为一体的职业学校,校园突发事件的类型很多,有自然灾害事件、校园安全和事故突发事件、校园管理事件、政治类突发事件、网络和信息安全类事件、校园暴力事件、中职生心理危机、教师伤害事件等。在调查问卷中139名教师都经历过校园突发事件,只有24名教师未经历过,而这部分教师从教师年龄和工作岗位分析以年轻教师和行政人员为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时间比较短,和学生接触面窄,还没有遇到和经历过校园突发事件,也缺乏处理和解决校园突发事件的经验。从问卷调查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我校教师在经历过的校园突发事件占多数的是校园管理类事件如教学事故、师生矛盾冲突;校园暴力事件如学生斗殴、偷窃、赌博等。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做事容易冲动。当自主性被忽略或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他们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无所适从和反抗,有时用过激的行为方式去掩饰自己可能受到的伤害,比如通过逃课、顶撞教师、打架斗殴等违纪违规现象,显示自己的勇敢。此时教师如果引导不好,个别学生渐渐就会形成了反叛的人格倾向,容易偏离职业发展的正确道路。

2、教师对于校园突发事件的关注度不够

通过问卷分析共有128名教师选择关注和偶尔关注,有43位教师选择无所谓和不关注,表明我校教师在校园突发事件的上存在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重视的问题。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从学生的生源结构上分析,90%的学生在中考中失利,继而进入职业学校;少部分学生是在初高中辍学后重返校园,由于在普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关爱,学生的思想状态和精神状态容易出现一些扭曲,这部分学生将在社会上沾染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带入校园,给校园带来了一定的危险因素,同时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现阶段我校每年都会发生一到两起校园暴力事件,通过分析产生暴力事件的主要因素,就是因为学生之间的矛盾缺乏自我化解的能力,同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继而引发严重的后果,这对于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校园突发事件尤其是学生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工作上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不够,那么校园的和谐稳定就没有办法得到根本的保证。

3、如何提升教师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能力

(1)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2)将教师学习应对突发事件相关知识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并指导教师进行自主学习。

(3)加强教师的政治敏感度。

(二)学校层面

1、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上普遍存在观念陈旧、管理落后、投入不足三大问题。

为了解除这些安全隐患,学校首先必须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配备专业消防管理人员。安排学校综合治理办公室的正式教师接受系统完善的培训工作,能够熟练使用校园消防设施。组建教师、学生干部灭火队,当发生突发火灾时,正确使用消防器材扑灭初期火灾。在校园消防队的培训工作一定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必须让校园义务消防队的成员熟练操作消防设施,能够扑灭校园初期火灾。

2、在对学生开展的安全教育上,教育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一般。

3、预形成和完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警机制。

(三)社会层面

1、公开透明处理校园突发事件。

2、全力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社会开发劳动力资源,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重任。频繁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影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社会声誉的一大难题。面对复杂多变的突发事件,中职学校管理者绝不能畏缩、逃避,而应本着“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的态度,摸清突发事件的本质,掌握其规律,构建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运行机制。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是个系统工程,也是复杂的动态过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全力支持,只有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综合治理,持之以恒,才能还校园一片祥和与宁静。(作者单位:西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危机管理探讨.职业教育研究

[2]马桂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4

留守儿童现象是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与长期固化的二元社会制度之间摩擦的结果,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日益突显。本文基于对河北省地区留守儿童人身安全情况的实践调查,研究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面临的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留守儿童;人身安全

据全国妇联调查,我国有近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全国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隔两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同于普通儿童的影响,这些导致一些留守孩子们日常生活行为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定。近几年,不断有留守儿童自杀、受到其他留守儿童施暴致死等极端的越轨行为的发生,案例触目惊心,不得不引发我们对留守儿童行为的更深入的研究。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问题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河北省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及人身安全情况,我们深入河北省唐山、保定、张家口市和承德的农村地区,通过采访、发放问卷、走访及教育帮扶等形式完成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发现如下情况:

1.半留守家庭为主。

大多数留守家庭是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和孩子在家中。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父亲出去打工的占70%,母亲出去打工的占9%,父母双方都出去打工的占21%。只有一小部分留守儿童不能或很少能够直接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一方面父母为孩子提供模仿者对象,另一方面父母也为孩子提供情感满足。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甚至缺乏平常的情感交流。他们的日常起居、健康卫生得不到父母的照料,他们的情绪与情感也无法及时地与父母互动,甚至一个简单的拥抱和简单的交流都没有。而这些都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的家庭体验与社会经历,这种缺失使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产生空缺,儿童缺乏家庭安全依恋,会形成低自尊。

2.留守儿童受暴力情况。

(1)留守儿童遭受暴力情况较严重。大多数留守儿童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暴力。这其中以校园暴力为主。但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很多孩子难以有效地保护自己。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高达33%的人选择了默默忍受,8%的人选择了求饶,8%的人选择用暴力还击,忍受意味要无休止忍受暴力,这对于留守儿童的身体与心灵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儿童并没有掌握应对暴力事件的合理方法,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解决问题,长期下去,形成恶性循环,会产生恶劣的后果。(2)对于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的监管与处理不当。①家庭对于应对暴力事件方面的教育仍有很大欠缺。首先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护与管教,也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形成正确的定位。其次,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对于这方面的教育是回避的,父母不希望孩子接触这些,也不对其谈起。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对其更多物质上的关心,而疏忽其他的教导,使一些孩子行为无约束,任意妄为欺负别人,一些孩子内心无法倾诉,被人欺负。②政府对于学生暴力安全问题关注不足。政府行为在学生暴力安全问题处理方面没有“存在感”。政府在学生人身安全方面的作为仍偏向隐性的主导地位,比如校车的统一购置、学校教育的硬性规定,但每当发生学生人身安全事件,学校和学生往往会成为舆论的主要关注点。政府对于留守儿童伤害这种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会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缺乏对这方面应对的积极态度和有力措施。

3.在保护自己人身安全方面,留守儿童更多希望得到家庭父母的交流指导。

但对于留守儿童,最为缺乏的就是与父母的相处,这是留守儿童情感主要的缺失。

二、针对各方主体基于心理和教育角度对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解决的建议

1.父母。

(1)经常定期联系孩子,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孩子多谈生活、学习以及学校中的事情,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2)多和学校、孩子的临时监护人交流孩子的情况,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中的变化和态度。

(3)加强孩子关于人身安全方面的教育,告诉孩子保护自己的正确方法和应对危险的正确处理手段。在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家长不仅对孩子的性教育羞于启齿,而且还要隐瞒有关性的知识,这会使孩子可能会以不正确的方式了解性知识,而了解到的性知识大多数情况下为错误的,结果可能会使孩子形成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2.临时监护人。

(1)尽量和孩子沟通,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加强生理卫生指导,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加强家庭教育,改变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的状况,正确地管理教育孩子。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临时监护人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同时也要积极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临时监护人可以通过和其他家长探讨教育和管理孩子的方法,也可以举办或参加家庭教育辅导讲座,交流和学习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

(3)要加强对孩子人身安全的关注,一方面不让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伤害,另一方面防止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中受到伤害。

3.学校。

(1)克服老师对学生的“校园暴力”现象。校园暴力的一种体现就是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一些不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体罚和人格侮辱。要克服这一现象,就要求教育部门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校园教师的师德建设,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完善选拔任用制度和奖励惩罚制度,在选拔和任用一线教师时,要对教师的爱心、责任感和正义感有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多渠道了解学生、教师和家长对教师师德的评价,奖优惩劣。通过培养教育和制度建设,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2)学校加强纪律管理,减少儿童在学校里受到的伤害。学校要做好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工作,宣讲一些安全知识和自卫的技巧,提高儿童抵抗外来侵害的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对于校内发生的打架、斗殴等暴力事件要依照学校规定以及相关法律进行严惩,严禁本校学生在校内外组织或参加打架、斗殴等暴力事件。教师要积极关注和了解学生的课外生活,引导那些有不良课外文娱生活和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改正。

(3)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加强对儿童的心理知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和开设心理课,讲解心理知识,对心理紧张以及近期内行为有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建立责任制,由班主任以及各科老师对接相应的儿童,平时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了解他们的情况,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随时的辅导。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一方面,学校尽可能完善基础设施,修建篮球场、足球场等课外娱乐健身设施,鼓励学生们积极进行有益的课外活动。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开展运动会、欢度“六•一”等活动,用新颖独特的活动来吸引学生们参加。有益的课余活动能够缓解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5)注重对学生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当前情况下,我国性教育的意识和方式都比较落后,而正确的性知识和性道德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有重要的作用,在校园教育中不应回避这一问题,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对相应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这样对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性问题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4.政府。

(1)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发展经济。在地方政府层面上,要大力发展本地的经济,留下本地的劳动力。在国家层面上,要加强宏观调控,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镇化建设,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2)政府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使群体能真正了解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宝贵政策。政府加强监督,需要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3)完善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儿童的利益,为维护儿童的利益提供社会保障,减少社会对留守儿童的伤害。完善农民工子女随迁制度,从制度上打破阻碍子女随父母进城生活和接受教育的藩篱。

三、总结

留守儿童现象是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与长期固化的二元社会制度之间摩擦的结果,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隔两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同于普通儿童的影响,这些导致一些留守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伤害或是行为失范伤害他人。河北省留守儿童的家庭以半留守家庭为主,其中主要是父亲出外打工,母亲在家带孩子。多数的留守儿童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暴力,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方面有着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严重的影响。在应对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上,需要儿童本身、父母、临时监护人、学校以及政府各方的共同努力,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让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得以解决。

作者:刘萍 鄢载鹏 沈飞 苏林伟 张晓敏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DB/OL].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高职 安全保卫 工作探讨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042-01

高职院校的安全保卫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基础和保障。如何从高职院校的实际出发,做好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是高职院校当前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高职校园安全保卫的现状

(一)校园外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依然存在

在经济和社会不断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影响也很严峻,给校园环境带来治安、消防问题等。比如学校周边大都有很多网吧、娱乐场所、旅馆等,还有大量的出租屋。这些存在既严重地腐蚀了学生的心灵,也给打架斗殴、抢劫、盗窃等暴力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存在的温床,这对校园的治安问题构成了相对严重的威胁,在无形中间接导致学生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

(二)学生存在差异,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高等学校,学生入学分数相对本科院校低,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加之社会各界对高职的偏见,也缺乏重视,部分高职学生存在自卑和消极的心理。因而,高职学生在学习激情、学习态度、自律和自控能力等不如本科生,由于不能进入满意的高校或者专业,在各种心理障碍没有得到重视和及时的疏导干预,为心理危机埋下了不定时炸弹。

(三)校园内环境逐渐复杂,治安形势严峻

随着高职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在校园面积、建筑物、实验室等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逐渐增多,生源的各种差距,加重了安全保卫工作的负担。校园出现了各种临时工、建筑工、外界送货工,等等,也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难度。同时,一些高档的现代化产品随之进入了校园,学生的和科研教学设备方面的产品在逐年增多,特别是精密小型的高新技术的仪器设备,这些携带便携的产品给予了一些违法分子可趁之机,这无疑给高职安全保卫工作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

(四)安全防范意识较差和保护能力不足

高职院校在安全监控防范设备的缺乏,领导和保卫人员的不重视,加之学生多数是在家庭的温床中长大和在学校老师的关心照顾下成长的,对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对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各种安全问题不懂处理和放松警惕,自我保护能力严重不足,引发安全隐患,甚至导致个别学生走向偏激。同时因监控和管理的缺乏,给某些违法分子可趁之机,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问题发生。

(五)校园暴力和违法行为常有发生

由于高职院校的逐渐对外开放和信息的广泛传播,外界不良思潮对高职校园人员的影响也逐渐加大,而个别学生贪慕虚荣,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奢侈品等高消费,平板电脑、高档手机、数码相机、高级自行车以及高级化妆品等消费品在学生中的持有量比较普遍。而一些学生在自身条件不足的情况下,产生了盗窃的歪念,也就给违法犯罪提供了可能,同时也给安全保卫工作带来困难。

二、解决高职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建议

(一)建立校园全方位的安全防范体系

校园安全保卫部门根据学校实际,建立一套“人防、物防、技防”的全方位安全保卫防范体系,首先从提高学校师生素质和安全防范意识,对全校师生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然后,提高校园保卫队伍的素质,加强培训和锻炼。建议招聘受过安全保卫训练或者退伍军人等综合素质高的保安人员,实行军事化管理,对整个校园实行24小时值班巡逻,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上报,把问题降低到最低程度。

学校加大和严把校园入口的管理,对实验室和办公室等重点防护区的门窗等进行加工,在校园周边、实验室、宿舍公共空间等安装高清摄像头,24小时进行监控,同时,对一些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区域安装消防系统,在一定范围内配置灭火器。对实验室和宿舍等用电较大的地方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定时对线路、消防设施等进行检修,积极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二)学校加强与公安部门合作,优化校园及其周边环境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与所在地的公安部门加强合作,建立校园警务室,学校特别大的高职院校由当地派出所派出民警24小时值班巡逻,开展治安联防,“校警”共建活动,坚决打击校园内和校外人员在校园寻衅滋事、盗窃抢夺等违法犯罪活动。同时,与当地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协调,得到支持,通过他们对周边的存在违法犯罪等安全隐患的地方进行整治,创造一个优良的校园环境。

(三)进行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构建安全信息反馈和预警机制

高职院校通过入学教育、各种会议、讲座和选修课等对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保卫教育。同时,借助互联网、电子屏幕等媒体平台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处理能力。

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一套安全信息快速反馈体系,发现问题,积极通过各种突进以最快速度上报,确保安全信息畅通,使得事态的发展得到很好解决。构建灵敏、高效的预警机制,及早化解各种矛盾。

三、总结

当前,高职院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制定相应的对策加强管理,创建一个稳定、安全、平安的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对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 中职学生 人际关系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步上升。有调查发现,青少年对人际关系运作的满意度偏低,约10%认为自己没有任何朋友,60%的青少年与外人只发生表面的接触,只有10%的青少年表示自己“人际关系和谐”,还有80%的青少年不愿向他人吐露“真心、真情、真话”;不仅如比, 29.6%的青少年也认为“当前最大的苦恼”是“不被人理解”。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生理与心理发育会产生急剧变化,处于充满矛盾且很不稳定的时期,同时又会面临许多不利因素,容易造成心理危机。只有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学会与家人、教师和同学正确的相处模式,才能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提升中职生活的幸福感。

目前在中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疗法、团体辅导与箱庭疗法等,但这几种方法不能真正深入到中职学生求助者的内心深处。近年来,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受到许多治疗师和求助者的青睐,它能够帮助求助者深入思考人际关系,所以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给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带来了更加直击学生心理困扰的方法,能更有效地解学生的负面情绪,解决人际关系的困扰。

1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由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女士创建,被誉为家庭治疗师的先驱。治疗过程中,每个人都可以看到所有人的应对方式,治疗师会帮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并掌握一些更适宜的沟通技巧与行为方式,帮助求助者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变化,并对自我进行肯定。其治疗目的是为了让求助者正视并认同自己,帮助他们体悟自身存在的丰富能量与大量的资源,让生命将更加自信坚定、快乐平衡。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许多人际困扰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和家庭环境因素有关的,因此可以通过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解决中职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

2通过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解决初中生人际问题

2.1帮助学生积极面对人际问题

大部分人际关系有问题的学生都不能通过自身的尝试解决人际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无法正确找到问题根源。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曾努力过,但却并未取得显著效果。在父母眼中,他们会觉得孩子太过自卑或自负;在同学眼中,这些同学是不合群且不应该跟他们说话的。这类外在评价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导致他们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则提到了这样一句话: 人们因相同而有所联结,因相异而有所成长,健康的人际关系建立在价值平等的基础上。所以作为中职学生应以积极的心态接受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这个问题,提升个人价值,才能取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2.2系统化的咨询理念帮助消除人际隔阂

中职W生在进入青春期前多是处在以父母为主导的家庭人际关系中,但进入青春期后,叛逆的心理会让学生想对父母的建议进行反驳,从而满足内心存在感的实现。在原生家庭中,父母面对青春期的孩子依旧使用与之前教育孩子所使用的相同的交流方式,会让孩子产生更加反弹的心理,而这种反弹心理也会一直伴随孩子整个青春期。“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到: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会尽其所能地做到最好,同时也可以帮助父母体会到:父母通常会重复其在成长过成功熟悉的家庭模式,即使这种模式是功能不良的。

2.3运用积极的正向导向帮助学生

萨提亚心理治疗模式作为积极心理学的补充内容,它强调“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因此,教师在在改善一个学生的人际关系应对方式上,要注重如何去解决他的人际关系,而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出现的问题,治疗时多多关注积极正向及健康的方面。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进行咨询时,就可以帮助种子学生从过往失败的人际交往中找到一些积极的正向方面,在每一次的咨询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内在追求,激发他们的内在正向能量。

2.4帮助学生提升自我价值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自我价值是个人力量的源泉,当人们喜爱并欣赏自己时,身体内部的能量会有所提升,如果能够协调使用这些能量,那么我们的身体就会成为一个运转顺畅的系统,有力地支撑我们应对并不完美的现实生活带来的挑战。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部分是在中考中失利的,也有部分是由于家庭因素选择中职道路,因此此类学生看待事情多以负性评价为主,自我价值感较低,无法对自我进行正确评价。面对人际关系的挑战时容易没有自信,不能正面面对与人交往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萨提亚治疗模式在治疗过程中,通过和学生一起分析他的原生家庭图、一起探讨他及家人、朋友、长辈的内在冰山,让学生看到隐藏在行为、应对姿态以及观点背后的真实自我。通过帮助学生正视,进而满足的内心期待,让他真正感受到自己的痛苦知觉,感受到自己面对人际关系时心态的转变,不再惧怕由于人际问题给自己带来的痛苦。随着来访者自我价值的提升,他的观念也会发生变化。通过萨提亚治疗让学生成为自己的决策者,不再对自己的行为认定为是无价值的,也会珍惜自己、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发生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不良行为。

2.5帮助学生学会宽恕

在校园里,学生有时会与同学或老师发生冲突。而由于年龄阶段的不同,其程度与表现方式也会有所差异。中职学校的校园暴力、欺凌弱小的人际问题比较常见,虽然不一定每一次的人际冲突事件都会产生严重的校园恐慌,但是其都会造成实施暴力和被伤害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时,会先从解决伤害、愤怒和怨恨等负面情绪入手,因为这些情绪往往是强烈且带有报复心理的,如果不能第一时间解决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促使学生又一次采用暴力行为来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导致校园暴力冲突事件的再次发生。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认为:运用宽恕的心态可以帮助一个人由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从而放弃对伤害事件的报复行为。治疗师通过体验性探索来帮助学生主动看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帮助学生处理他的情绪反应,从而满足学生的期待与渴望。通过内在冰山理论来了解其侵犯行为和自己的感受,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痛苦和报复心理。教师通过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抵御青春期时冲动的想法及行为,减少校园人际冲突事件,帮助来访者疗愈自己的伤口,减少校园人际冲突,维护校园的和谐气氛。

3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在中职人际关系中的应用

3.1运用萨提亚冰山理论处理师生关系

萨提亚家庭模式将个体比作冰山,冰山从上至下分别是:行为、应对方式、感受、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通过这八个层面,依次看到了个体在生命中的期待、渴望与真正的自我。这是了解学生内心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也是与学生产生共情的重要工具之一。教师要想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不能只是以个人的经验为依据,同时应该有理论作为支撑。冰山理论从浅至深,让教师能够像走阶梯一样走进学生的内心。同时也提醒教师要解决与学生之前存在的隔阂,不能只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找到问题的根源,进入学生的期待和渴望层次,帮助学生从深层次上意识到问题并作出改变。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常犯的错误则是把教育停留在表面,用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的想法,没有深入到学生的渴望层次。冰山理论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实际操作的理论支持,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到不能只是奔波于解决已经发生的事情,忘记了发生这件事情的原因。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发现行为背后隐藏的期待、渴望和自我。

首先,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深层渴望是什么?是否因为受到什么事件的刺激,或者处于青春期所以无法暗藏躁动的心情。其次,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问题时,一定要考虑事情背后的原因,接下来学生可能会做什么。所以对于学生的教育不仅要及时处理已发生问题,同时还要加强预防的知识普及。最后,学生冰山层次中的“渴望”层次需要得到教师的帮助才能更加完整,但是作为教师不能只是口头说自己很爱学生,或者只把这份爱停留在日常小事中,更要渗透到学生的心理,真正从内心关爱学生,切实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惑,做一个像朋友一样的倾听者和建议者,让学生感受到被爱、被认可。

3.2运用萨提亚沟通模式改善同学关系

萨提亚的五种应对姿态是人们日常行为中最主要的集中方式。例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要么是一方讨好另一方,尽量让同学开心;要么就指责对方,和对方对着干;要么是超理智,随便对方怎么办;要么是打岔,想到别的事情。多次反复后,学生之间就容易形成固定模式。在初中阶段,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比跟老师和家长更亲密,他们需要互相分享各自的烦恼和秘密,寻求可以倾听的对象。但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四种不恰当的应对姿态则会对双方的关系产生影响,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加严重,阻碍了学生之间的正常交流。例如:学生会因为受到同学的指责而不再与其他人交流,通过报复、攻击等行为来做无声对抗。当个体的自我价值降低时,就会在行为上产生不良表现;当个体的自我价值提升时,其行为则会呈积极正向趋势。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与他人交往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在讨论时就事论事,不能因为一件事情产生矛盾就把这种负性情绪转移到所有事情上,相信通过改变沟通方式,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改变学生之间的关系。

3.3原生家庭改善家庭关系

在父母与子女交流时,如果孩子犯了错误,父母多以指责的态度批评孩子。然而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父母的指责多是唱反调、或者是超理智、打岔,不能真正领会父母的用心。而父母也很少考虑到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就算考虑到了也不一定能找到正确的与孩子交流的方法。面对学生身上的不正确性格与习惯,或许可以考虑从原生家庭的长辈方面入手。比如,一个在家经常遭到父母指责和说教的学生,在学校里这类学生要么就十分内向,不愿多与他人交流;或者会选择做出一些事情来吸引老师与同学关注的目光。对于这样的孩子,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问题与行为,要考虑学生有这样的行为是否与其原生家庭有关系。

家庭关系融洽和谐,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同时教师也能结合学生不同的家庭因素,通过家校合作,让学生学会与父母交流,创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4结语

中职阶段,人际交往成为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如何应对人际关系,同时也需要家长一同配合,为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中职学生开展人际关系的教育过程,可以说是师生双向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面对青春期要张扬个性的中职学生,家长的权威压力和教育已慢慢不适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对中职学生应对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作用,这种模式与中职阶段所需要的心理需求相一致,注重心灵的触碰与自我的成长力量,同时不需要学习太过复杂的理论,所以非常适用于中职教师。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帮助家校走进中职学生的心理,通过改善人际交往障碍,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贵芳.大学生人际交往闭锁性的成因与教育对策[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66-68.

[2] 雷霞.青少年的人际关系运作能力及其培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7(11):78-81.

[3] 杨明娟.萨提亚治疗模式简介[M].社会心理科学,2008(1):112-115.

[4] Banmen.萨提亚转化式系统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