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1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缺乏相应的政策引导,小城镇发展水平仍然滞后,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影响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城乡分割,协调性较差。
在长期计划经济“城乡分治”制度的作用下,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得以产生、固化乃至于不断强化。特别是我国的户籍制度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限制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政府借助于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粮油供给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推行,逐渐形成了城乡有别的管理体系。城乡居民由于居住地域的差异和职业的不同最终演化成身份和地位的差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本身具有区位优势和功能优势,其聚集经济效应的强化作用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产业格局,最终使得城市和乡村演化成两个彼此相对独立的人为的封闭系统。由于城市的磁化作用,使得农村中原本匮乏的资金和人才被城市合理“掠夺”。城乡之间的公平问题作为市场经济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在我国表现得更为明显。
二、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
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肇始于重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其地域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培植上皆表现出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融合当地自然环境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在我国小城镇建设中,传统特色在逐渐淡化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地方不重视千百年来形成的各自独特的景观和风貌特色,盲目建设。山地城镇模仿平原城市,平原追求水乡风格,与山比高低、与水比深浅,喧宾夺主,抢人视线,导致景观风貌破坏。另外,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的雷同成为普遍现象。出于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的考虑,大、中、小城市均希望借助各种游说手段为当地争得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并通过构建完备的工业体系,努力为政府官员创造更多的政绩。同构化的城市结构,一方面强化了城市间的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地域特色和产业特色定位的模糊性直接侵蚀了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城市在主导产业的选择上、在未来功能的定位上均显示出明显的趋同性,这种现象对于城市的后续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三、城镇规划不合理,发展不和谐。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没有科学的规划,小城镇建设就会无章可循。就会变成一团乱麻。也将给小城镇的长期发展和未来建设造成隐患。从现实情况看,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城镇建设中要么先建设,后规划,要么只有建设开发规划,没有进行过环境影响论证评价,更没有去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我国很多建制镇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长远的、科学的规划。在管理体制方面,城镇的发展基本上被纳入农村发展的范畴,是实现农村城镇的主要途径,但是缺乏统一完善的布局和规划,有些地区在城镇建设时片面追求“高、大、新、全”,规划脱离实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增加了保护土地的压力。有些地区,尤其是偏远山区。缺乏超前规划,城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薄弱,镇容镇貌差,城镇迟迟未形成规模。一些新建制镇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规划不到位导致畸形发展,重点不明显,特色模糊。?
四、城镇体系不健全,协同效应不足。
受制于不同时期政治和经济环境的需要,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表现出明显的短期化特征。从建国后的“限制发展大城市和小城镇,适度发展中等城市”逐渐过渡到八十年代以后的“大力发展小城镇”。我国城镇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似乎更多的是出于解决特定矛盾的权宜之计,缺乏整体性和前瞻性,都是从静态和孤立的视角谋划城市的发展。其实,不同规模的城市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例如,大城市具备较强的聚集效应,但其“城市病”症状也更为明显;小城镇分布广阔,贴近农村市场,更有利于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交换,但其聚集功能较弱,土地浪费较为严重;而中等城市兼有二者的优势和劣势。所以,不能简单地评价哪种类型城市的优劣。
五、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 小城镇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对策;远景目标;安徽濉溪
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48-01
濉溪地处安徽淮北平原腹地,是淮北市唯一的市辖县。全县辖11个镇和省级濉溪经济开发区、濉溪芜湖现代产业园,县域总面积1 987 km2,总人口107万人。多年来政府把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作为解决全县“三农”问题、带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坚持以小城镇规划为切入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改善和提高城镇功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进程。2014年,全县新建村镇道路51 km,新修排水管道206.7 km,新增供水能力3 500 t/d,新建环卫设施168个,建成村级服务用房300间、敬老院6所、村级卫生室149个,新增园林绿地8.6万m2。截至2014年年底,全县小城镇建成区面积累计已达46.91 km2,城镇化水平达39%以上。
1 濉溪县小城镇建设规划存在的问题
1.1 规划编制滞后
小城镇规划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滞后现象普遍,全县5个乡镇尚未启动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半数以上的行政村未编制建设规划,尚无法适应又好又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的要求,全社会的规划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1.2 小城镇建设规划缺乏公众参与制度
小城镇建设规划领导干预过多,“长官”规划现象严重,规范缺乏公众制度参与,使得有些规划虽然得以实施,但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能跟踪到位。
1.3 小城镇建设亟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基层规划建设管理技术人员缺乏,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工作机制不完善,直接影响濉溪县村镇建设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1.4 城镇建设规划总体缺乏环保内容
目前的城镇集市,不论是新区还是老区,对生活污水和企业生产废水的排放和处理未引起过政府和居民的重视,极大地危害了广大居民的身体健康。
1.5 村镇规划编制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投资渠道单一,基础设施方面尤其薄弱,管理部门与基层的互动和衔接不够,导致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能配套到位,达不到逾期目标。
1.6 城镇规划建设中园林绿地偏少
规划建设中对园林绿地重视不够,对绿色植物存在的价值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用绿化改善环境、美化环境的意识不强,供居民游憩的地方少[1-2]。
2 濉溪县小城镇建设规划对策
2.1 多方筹集建设基金
为进一步发挥村镇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带动作用,建议根据不同情况,围绕以下6个方面解决村镇规划编制完善和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即“各级财政部门挤出一点,相关行业部门扶持一点,受益单位和个人分摊一点,土地出让金返还一点,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取一点,积极向上级争取一点”,多方筹集,解决资金问题。
2.2 做好产业规划文章
结合本地自然、历史、文化等现有基础条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县域城镇产业布局进行超前规划,采用“点轴式”的模式,以城镇为节点,交通干线为轴,产业沿轴线重点布局。调整和强化县城的区域职能,扩大其与邻近工矿城镇的互动发展能力。重点发展濉阜铁路、202省道、101省道、宿蒙公路为主轴和泗许高速、303省道、临南公路为次轴的县域4条轴线的开放式布局框架[3-4]。
2.3 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村镇服务功能和承载力
重点抓好道路、供排水、绿化、环卫等市政设施建设,加强文化、体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滚动发展,提升村镇服务功能和承载力,为村镇招商引资、发展经济提供载体和平台。
2.4 强化样本效应,加快推进居民集中区建设
建设居民集中区、促进人口集中居住,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要充分调动和尊重群众的创造性,抓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使居民集中区的建设呈现出差异化、多形式建设模式。
2.5 注重综合协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坚持把扩权强镇、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与城镇建设有机融合,协调联动,不断探索,创新以城带乡发展机制,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服务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适度规模流转等配套改革。
2.6 加大扶持力度,培育扶持龙头企业
围绕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6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承载力,打造招商引资的新载体和全民创业的新平台,大力实施乡镇“六个一”工程,以城镇聚集龙头企业,激活新的经济增长点,走以产业为支撑的小城镇建设新路子。
3 濉溪县小城镇建设规划远景目标
小城镇建设要合理规划、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点,全面安排工业、住宅、商业、交通、文化、市政设施等各项建设,以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镇情为依托,有针对性地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地理结构、原有植被与建筑,使得近期规划具有较强的超前性、可操作性和控制性。远期规划要留有余地,增强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只有这样,小城镇建设才会更加完美。
4 参考文献
[1] 邱清华,邓绍云.小城镇建设的作用与出现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1):57-59.
[2] 黄俊舟.当前小城镇建设的主要问题及措施[J].农业经济,2009(3):8-10.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3
>> 关于我国农村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探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遮谈 我国农村城镇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背景下小产权房存在的法律困境及解决途径 论当前新城镇化的解决对策问题 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探索 浅谈城镇化视阈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 我国农村家庭城镇化问题及对策探析 浅谈我国实现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纵论我国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义务教育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与出路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浅析我国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浅谈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9-12-10].
[3] 徐玉斌.完善农村走教制度,构建教师共同体[J].河南教育,2008(11).
[4]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央政府网站,2014-3-16.
[5] 2009年华商报乡村教育调查报告:走向“空壳”的乡村学校[N].2009-11-14.
[6] 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58).
[7]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9-9.
[8] 雷万鹏.城镇化进成中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14(2).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4
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言,我国的社会城市化建设的步伐在逐步的推进,为人们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但是,同时也有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在建设中会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不好的影响。这样一来,也会为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阻碍提高,因此,我国现在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城镇化建设中,一定要以此开展,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目前,在城镇化建设时,一些建设单位可能会应为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严重忽略了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注意。所以说,本文研究了在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关键词:
城镇化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正文:
1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1城镇居民垃圾污染问题显著
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在城镇化建设中,对于生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处理不到位,比如污水处理。在城镇中,很多的地方都没有妥善的处理好污水,并且缺乏对这方面的重视,相应的设备建设、技术力量也不足。就目前的具体情况来说,在城镇建设中,生活污水根本就没有处理,更不要提科学处理,这样的污水就被排放到土地、江河里面中去,其中存在不好的成分会严重的影响土壤的质量、水源的质量,极其不利于植物、动物和人们的居住生活,破坏了生态平衡。
1.2城镇工业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工业发展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因此,在城镇建设中,工业的建设和发展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但是,在发展中,城镇企业的发展模式是比较简单粗放的,只是一味的注意经济;利益,而完全忽略了污染问题。在工业发展中,其规划和管理都比较片面且不是很有效,在污染问题的处理上没有足够的注意,资金的投入也不是很多,导致工业污染很严重,对周边的自然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1.3养殖场粪便污染较为严重
对于发展而言,不可能是单一方面的,目前的城镇化发展很全面,在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也很快,特别是养殖方面。在城镇的周边郊区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养殖场,并且养殖的内容也是丰富的。但是在发展养殖业的同时,同样也会到来环境污染问题,比如一些动物的粪便问题,如果不妥善处理,就会严重影响到周围的空气、土质等,为环境的保护带来阻碍。如果粪便不好好处理,粪便会被农田吸走,过量的养分对植物的生长很不利,甚至会导致其死亡。此外,一些养殖场的粪便处理技术可能不是很完善,没有合理的利用处理粪便,即浪费了资源也影响了环境。
2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原因
2.1环保意识淡薄
在现阶段的城镇建设中,无论是政府相关单位还是相关设计单位或建设单位,都没有对环境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也就是环保意识缺乏。具体而言,就是在具体的建设中,可能过于注重经济利益的追逐,不惜会以破坏环境为目的,对于企业的现代竞争很不利,会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来阻碍。
2.2法治建设落后
法律是一切事情的建设根源,什么事情都要依据法律为准。但是,在目前的城镇化建设中,十分缺乏一部指导作用的法律,也就是没有一部关于法律是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让其缺乏保护环境的意识,所以在建设中环境保护工作也就不会落实。
2.3资金投入不足
现在社会的发展可能不是很均匀,有的地区资金可能不是很充足,所以在发展中就会忽视污水处理的问题。在城镇建设中,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到污水处理设备等的建设中,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污水处理设备,直接将污水投放到农田中,严重影响了污水的科学合理的治理,为周边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
3增强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3.1增强法制建设,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规章制度
全面加强法制建设能够对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生态环境问题起到非常好的制约作用。所以在实施的时候,可根据具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还要依据其具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生态环境整治活动。全面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责任体系,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统一规划的原则,合理处置各种音响生态环境的一切行为。同时,相关政府在推行城镇化时,应整体把控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制定一些符合地方特点的规章制度,及时补充国家法律存在的漏洞,让其可以有效发挥法律的作用,并有效制约,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水平。
3.2进一步的推行生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
生态农业的有效推行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不但能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可以合理地解决资源与环境、城镇化建设与人口等方面的矛盾。生态农业依据生态学和经济学的相关规律,运用系统工程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进一步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有效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同时,地方型政府在实际运行中应不断优化和改进产业结构,鼓励人民使用有机肥,有效协调乡镇企业和城镇化的发展,不断强化乡镇企业园区的规模。以集中化经营的模式,能够统一解决乡镇企业产生的三废问题,有效控制总排放量和解决乡镇企业的生态污染现象。
3.3科学规划城镇化
在进行城镇化时,一定要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规划,具体实施时,首先应及时调整城镇化中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且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应与本地的环境承载量相符,尤其是在个别市区尽可能地缩小规模,减少第二产业的数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另外,建设工业布局时,应依照环境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方向,将刚成立的工厂集中于城镇规划的工业区,并远离住宅区和商业区。总之,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同时致使城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原因也是多个方面造成的,所以我国在发展城镇化时,应先把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列入城镇化的规划中,生态环境保护和城镇化发展息息相关,生态保护能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生态基础,而城镇化发展能为生态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支持,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实现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素斋.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4.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土地流转 发展 制度
[中图分类号]F291;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134-01
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土地流转乃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所在。土地是农民的经济生活的来源,如何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农民在土地流转后的生活保障,以及达成土地流转的条件;土地流转的现状,土地流转的主要渠道,以及土地流转之后农民的就业情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方向、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等都值得我们的关注。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做一个简要的论述与分析。
一、土地流转问题的可行性分析
农村土地问题是一个永远不老,永远值得探究的问题,尤其是我们国家,农村发展关系重大,农村城镇化建设已在多数农村地区开展起来,但是农村土地流转尚且存在很多问题,如农村土地闲置,被迫低价出租,被城市建设用地占用等。导致一些地区农民与政府的不和谐局面,且这些问题存在于多数农村地区,目前却并没有得到更为合理的解决。综合考虑,土地流转问题是一个涉及国家快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二、土地流转需解决的问题
如何在实现和保障农民利益的条件下实现土地的流转;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实现土地高效合理的流转利用;如何兼顾好资本与农民两者的利益,从而实现土地流转的真正目的;政府、企业、农民三者之间应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实现土地流转,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情况的分析
由于在流转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流转信息不对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的管理不善,致使双方产生矛盾,以此形成纠纷。
(一)纠纷形成原因分析
流转纠纷的形成涉及方面较多,主要包括当前农民的认识水平的欠缺,农民主要考虑当前的既得利益,土地流转实现的规模化收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导致农民当前的既得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加之一些当地政府的处理不当,或方法欠缺,引起土地流转的纠纷。对土地纠纷的原因分析如下:
对土地流转制度立法的不足,流转行为的不规范,农民的法律意识欠缺,在大多数情况下缺少正当的流转协议。加之,村镇管理服务的的欠缺,缺少调节机构发挥纠纷调节作用,村级干部面对土地纠纷处理方式的不当,上述都可以加重矛盾的进一步升级。
(二)预防和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的对策思考
现阶段怎样有效地预防和处理好流转纠纷,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所以相关的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实施相应的措施,最主要的还在于底层干部的协调作用,县、镇两级人民政府和村委会均应加强对流转纠纷的调解,充分发挥矛盾纠纷调解的作用,及时化解纠纷;使村级干部学习法律知识,提高的法律素质;对于农民要采取自治对策加强自我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作为土地流转的一方要切实行使好自己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四、对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认识与建议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市场经济自愿、有偿、依法有序的流动起来,有利于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生产的规模化,实现农业生产利润的最大化;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便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更快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纵观整个社会局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的一个政策目标,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步便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土地流转就成了显著问题,如何才能让土地流转既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又实现了土地最大化的使用价值,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如何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变成了尤为重要的现实问题。在十八届上三中全会中,党的文件提出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其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一味地将农村变为城市,而是城乡统筹协调的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条件,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融资机制 新型城镇化建设 问题与措施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建设,而融资机制是保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化的融资主体和融资方式缺乏多样化、存在巨额的资金缺口、没有畅通的融资渠道且缺少完备的配套设施,这些问题必将会制约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对中国现阶段发展特征的清醒认识和把握,正确理解“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意义,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生态化、集群化及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特征是统筹和规划城乡一体化,要求是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的质量水平,充分体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新型城镇化格局——城乡统筹、生态宜居、社会和谐离不开融资机构的保障,因此必须创新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机制,提高相关资金保障能力,为更好的推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融资需求分析
相关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人口的数量就会增加1000万左右,而人口数量的增加势必会对城市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务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会对融资需求提出更高的标准。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融资结构上应当加快调整,提升城市功能,其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公用事业建设资金需求及公共服务建设资金需求三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
当前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桥梁、隧道及水电气暖等。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城市的承载压力变大,城市的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其主要体现在资金需求量大,使用周期长且经济收益较低。特别是在对城市的交通道路、水电网进行改造时需要的一次性投资较大,这不单纯是通过财政拨款或银行贷款所能解决的,另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属于公用性建设项目,其存在明显的使用周期长的问题,有些项目甚至没有任何经济收益。
(二)公用事业建设资金需求
城市公用事业建设主要包括燃气、自来水、生活用电、公共交通等。对公用事业建设投资是人们生活所必不可少的,而且一般情况下规模较大,且收益对象是一部分特定的社会成员。由于公用事业其本身的特殊属性,且价格在经营上也有一定的垄断性。在城市建设中公用事业必须依托于特定的城市环境,因此会有很大的地域性,影响公用事业的价格因素也不一样,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以通过信贷或民间融资等方式来实现。
(三)公共服务建设资金需求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住房、就业、医疗、养老等各项社会保障设施。其具有的特征主要包括基础性和广泛性。同时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也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公共服务的对象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其供给主体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其他社会组织参者,其中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是公共服务建设所必须的。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融资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在使用上存在很大的缺口,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资主体较为单一
众所周知,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市级以下的财政力量比较微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其主要表现为融资主体和融资方式没有存在多样的形式。城市基础设施的属性是公共产品,其投资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机构,来自民间的资金比例相对较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成为制约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因素。
(二)融资方式缺乏多样性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机构是融资的主体,这就直接造成了政府需要承担几乎所有的风险,债务依存度过高给新的建设资金带来更大的压力。目前,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融资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以土地换投资的形式,这就导致了融资方式的单一,使得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严重的制约了城镇化建设。
(三)缺乏融资渠道
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融资渠道也是造成现在资金缺乏的主要问题,其主要体现在国家的金融机构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收紧,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的债务率过高,这也造成了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受阻,因而对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建设方面的资金不足。如果能够大量的引导民间资本的加入就可以很好的缓解资金短缺的矛盾,但实际上民间资本进人的门槛太高,不能够解决该问题。
(四)融资平台存在风险较大
近年来,融资平台已经成为主要的运作模式,但是当前对融资平台存在监管的缺失,融资规模的大幅度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债务风险的加大,同时在很多地方也存在融资平台运作不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这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城镇化建设资金的短缺。
四、创新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城镇化建设进程在逐步加快,要想有更多的资金保障,就必须创新融资机制,本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科学的分类
目前对城镇化建设项目的分类主要包括两大类: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公共产品主要表现为城市基本公共服务,例如居民的基础教育、城市的减灾防灾系统等,私人产品主要是指诸如房地产项目等,这样的产品只能满足社会中一些特定人群的消费需求。因此,只有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科学的分类,才能合理的对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范围进行科学界定,才能有利于提高融资机制的科学有效运作。
(二)对城镇化建设的融资平台进行科学规划
地方融资平台目前承担的风险正在逐步加大,从长远利益分析,这对城镇化建设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必须要对融资的制度进行改革创新,对城镇化建设的融资平台进行科学规划,首先是要对融资平台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其次要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监管,最后要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内控制度及治理结构进行逐步完善,从而更好的规范城镇化建设的融资平台。
(三)建立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来自金融信贷,因此要想建立健全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就必须建立与开发性金融的合作机制,完善城镇化建设的金融保障机制,除此之外要对吸引外资的方式进行创新,提高城镇化建设中利用外资的质量和规模。
(四)积极将民间资本引入城镇化建设
民间资本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疏通民间资本进入建设渠道及探索公私经营模式等方式,将更多的民间资本引入到城镇化建设中。
参考文献:
[1]秦海敏. 如何构建完善的地方政府融资机制——以河南省为例[J]. 市场研究,2011(04)
[2]王静,张玉梅. 建立合理融资机制的有效途径探讨[J]. 商业经济,2010(21)
[3]于壮,玉山,吾斯曼. “银政合作”融资机制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初探[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3)
[4]唐好军. 建立和完善财政投融资机制的思考[J]. 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09)
[5]张艳纯,葛小南. 完善小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的思考[J]. 社会科学家,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