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乡村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乡村的意义范文1
“候鸟老师”:周末坐车3小时来农村上课
“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先吸气,吸足气再吹!”“把琴拿稳了,不要晃,眼睛看着五线谱,要学会手脑并用。”“这个节奏教了很多遍了,回家后一定要练习!”
长笛、短号、圆号、小提琴、大提琴、非洲鼓……伴随着老师们的讲课声,八九间教室传出各种乐器演奏的声音,这不是城市里的乐器培训班,而是河北省安新县端村镇的西堤小学。
2013年8月10日,在路上颠簸了约3个小时后,记者跟随来此上课的老师以及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来到这个坐落在白洋淀景区附近的小学。下车后,走过一大段泥泞崎岖的乡间小道,来到学校,孩子和家长们早已做好准备,等待这些从北京专程赶来给他们上课的老师。
荒寂的院落,破旧的桌椅,落满灰尘的教室,没有空调,风扇大多“罢工”,闷热的教室里夹杂着刺鼻气味……这样的教学环境,与大提琴如此高雅的艺术碰撞,总显得有点怪异,但丝毫没有影响到这些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以及北京舞蹈学院的师生们。
掀开一个草帘,记者走进一间教室,与热气一同扑面而来的,还有孩子们用各种乐器敲打出来的混音,面对近10个孩子参差不一的演奏,志愿者教师张钰金(中央音乐学院大一学生)耐心之中夹杂着几分焦急,不时弯下腰,汗流浃背地挨个指导。
与教节奏课程的张钰金相比,另一间教室的老师吴昊则显得严厉许多,这个东北姑娘200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她当时双修了徐悲鸿艺术学院的双学位,目前就职于中国东方交响乐团,是一名大提琴演奏员,她几乎每周末都来这里给孩子们教授大提琴课程。
“孩子们将来也不是非要靠这个吃饭,但至少能学会一样东西,还是挺好的,尤其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吴昊的这种想法基本代表了在这里授课的近20名老师的想法。
陪读家长:希望孩子别像他爹妈一样,什么都不会
在吴昊的班里,一个名叫刘子翔的10岁男孩练习得非常认真,但有时也会因为表现不好遭到老师的批评。刘子翔的妈妈刘艾瑛全天都坐在一旁,认真地帮自己的儿子做课堂笔记。
“我觉得,有这么好的机会,就得好好珍惜。我们这些没啥知识的农民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点修养。农村人没多少文化,就盼着自己的下一代有所改变。”刘艾瑛告诉记者,因为她自己很喜欢大提琴,所以一开班就送孩子来学大提琴,正好孩子也很喜欢。
“孩子能遇到这么好的机会,我心里确实挺激动,因为我小时候没有机会接受这么好的教育,所以现在特别希望孩子别像他爹妈一样,什么都不会。”说到这里,刘艾瑛眼泛泪花,背过身抹了一把泪。
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端村镇有东堤、西堤、大河南三所小学,共计600人左右,初报艺术班的孩子将近400人,目前有将近200个孩子坚持学习。
“有些家长选择放弃,因为他们认识不到艺术对孩子将来有多重要。这么好的机会他们都不知道把握,我都替他们感到着急。”在刘艾瑛看来,学点艺术,至少能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
农村孩子的艺术梦:我想去国家大剧院演出
2012年6月,在中央芭蕾舞团与北京舞蹈学院的全力支持下,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农村儿童芭蕾舞培训中心,全部成员来自端村当地的农民家庭。
在代课教师午休的餐馆――这个村里最豪华的两层饭店,记者见到了芭蕾舞班的“小明星”李紫依。面对记者,这个小女孩一点都不怕生,镇定自若地回答了记者所有的问题。
李紫依告诉记者,她6岁就开始学习民族舞,一直学到了8岁,寒暑假也没有中断过,但后来因为上学后要考试、复习、上功课辅导班,所以就放弃了,但自己一直很喜欢舞蹈,所以12岁的她又开始学习拉丁舞,直到村里这个芭蕾舞培训中心开班。
已经学习了好几个月芭蕾舞的李紫依说她最喜欢《天鹅湖》,为了学习芭蕾,她的脚曾经磨破流血,尽管这样,她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她认为,在这个班里,她能得到专业甚至顶尖级的芭蕾老师的辅导,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当问及为什么要学舞蹈的时候,李紫依很认真地告诉记者:“我的目标就是在国家大剧院正式演出。我想让外国人看看,我们中国农村的孩子也能上国家大剧院演出。”
“我对孩子学舞蹈很有信心,因为她很认真,脚磨破了都不放弃。我希望孩子通过现在的学习,将来有出息,不让别人看不起。”李紫依的爷爷曾是一名军人,在自家开的饭店门前,他接受了记者简短的采访。
“让我们高兴的是,几乎每个班都有相当有天赋的孩子。”基金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中李紫依就是“一个很好的苗子”。当然,这种优秀来自于天赋,也源于平时的努力。杨博翔就是一个很认真的孩子,他家人说:“这孩子在家经常练习节奏,没事就拍大腿,后来才发现,他腿面青一块紫一块。”
因为经营着这家饭店,李紫依的家庭条件在村里算得上优越,但其他大部分孩子没有这样幸运。据介绍,虽然基金会给孩子们免费提供了学习所需的所有乐器,但个别家长还是因为买不起几十元的校音器或者号油,担心以后还会涉及其他花费,想让孩子放弃学习。基金会通过家访了解情况,负责人说:“我们会跟家长详细解释,提出解决办法,总之不能让孩子因为眼前这一点点困难放弃学习。”
农村艺术教育的希望与困境:受困于实用思维
下午3点左右,志愿者教师们结束了一天的培训,汗流浃背地坐上了回北京的车。送走孩子和家长后,基金会工作人员也拎着几件乐器上了车。据介绍,这是孩子们不小心损坏的乐器,工作人员拿回北京,然后送到天津返厂维修。
据介绍,资金缺口成为基金会所面临的困难之一。另外,受困于实用思维,社会各界包括家长在内,对于农村艺术教育的意识和程度均不够。
“虽然困难重重,但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工程,我们必须坚持下去。”基金会创始人李风表示,“我们发起‘基础工程’就是因为深刻认识到,无论是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对于具有创造力的社会的构建,艺术都是极其重要的基础。”
“今天我比以往多了份信心,我认为艺术能带给处于贫困的儿童巨大的勇气和自信,这是一种精神的财富。虽然他们物质匮乏,但是精神富有,孩子们对美的认知,所有这一切都不是普通教育能解决的。”李风说,“从理论到实践上,我坚信对儿童和青少年从身处贫穷向未来目标的奋斗过程中,艺术教育能给予他们巨大的、长远的、深厚的、基础性的精神财富。”
数字乡村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数字乡村;乡村振兴;数字鸿沟;发展路径
数字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山东省在《数字山东发展规划(2018-2022年)》和《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互联网在乡村的快速普及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城市和乡村联系越来越紧密,城乡联动、融合发展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但数字乡村建设才刚刚起步,城乡数字鸿沟仍然存在,还有加大的趋势,鉴于此,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路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1数字基础设施全面提升。随着“宽带山东”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得到稳步增强,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运算速度和综合技术水平位于国内前列,全省所有城区、行政村实现了光纤全覆盖,城乡家庭互联网接入能力基本达到100Mbps,乡村数字基础设施也不断的得到完善,但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亟需增强,农村尤其是偏远山村,因其居住分散且基础设施差,导致网络建设成本很高,运营商无法收回成本,不愿意建设农村网络,设备商提供商也不愿意花费精力进行农村网络创新方案的研究,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广泛。1.2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各服务平台的核心业务信息化应用加速,“一次办好”改革全面推进,基本实现了公众和企业网上办事“一号登录、一站受理、一网通办”[2],全省政务信息系统集成整合共享工程明显提升了政府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但在农村,电子政务治理还比较薄弱,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建设还需稳步加强。1.3信息惠民水平大幅提升。在数字山东的带动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宽带建设已普及,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成效初显。在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惠民政策宣传和普及、信息服务平台的使用及惠民水平都得到了大大提高,形成了城乡共享的优质教育文化资源,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1.4农村数字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互联网+”和市县级大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使农村数字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越来越多的得到转化和推广应用,但是不同地区之间差距明显。鲁西南是淘宝村集聚区,菏泽市淘宝村、淘宝镇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地区分布来看,开展跨境电商的村主要位于沿海地区,特别是拥有外贸传统的城市,如青岛市等。同时电子政务标准及规范体系不断完善,网络空间法治化取得积极进展,显著提升了网络安全防护和处置能力[3]。
2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城乡数字化鸿沟进一步拉大。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下,城乡“数字鸿沟”是山东省数字乡村战略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4]。传统意义上的城乡“数字鸿沟”集中体现在基础设施配套和公共管理措施上。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构成了制约数字乡村建设的瓶颈[4]。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存在很明显的较大差异,城乡居民的互联网理念和对信息知识的应用就存在着较大差异,城乡“数字鸿沟”不断以新的形式呈现,其更多的是体现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理解和使用上,阻碍了农村培养数字化生产力的进程。还有一些地区在引导搬迁、撤并村庄时忽略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完善,促使了新的城乡“数字鸿沟”的形成。2.2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财富流失及空心化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中青年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也逐渐增多。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老人和妇女对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很少,导致了乡村的信息失联以及情感失联。大量中青年农民的进城,使得农村土地也被大量闲置起来,无人耕种,加剧了乡村财富的流失,乡村空心化严重。这是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必然产物。2.3农村数字化发展水平各地区不平衡。目前,我省农村数字化发展各地区很不均衡,发达地区与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比例差距也比较明显。淘宝村的出现,破解了农村信息化的难题,缩小了城乡数字鸿沟,如:滨州博兴县、菏泽曹县和郓城县等、青岛市即墨等淘宝村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2.4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我省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省移动宽带用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等指标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种植养殖、加工、集配、运输、仓储、营销、支付、消费等整个流程的数字化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产地仓、冷链物流、信息网络、购销网点等方面的建设还需加强,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建设任重道远。另外农村的互联网理念淡薄,缺乏网络设备与上网条件、缺乏文化知识与上网技能也是影响数字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2.5缺乏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在农村数字化建设中缺乏专业的科学技术指导和技能培训,没有完善的培训机制和管理机制。虽然在农村开启了社区教育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有些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构建还不完整,学习资源不丰富,根本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另一方面部分村民没有电脑和智能手机,不会上网也限制了数字化学习平台的使用,而且绝大部分人上网只是娱乐,对学习农业新技术不感兴趣。2.6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比较低。“互联网+党建”工作开展不到位,村干部老龄化严重,党务、村务、财务不能实现网上公开,乡村现代化治理能力进程缓慢,“互联网+政务服务”不能实现乡村覆盖,缺乏“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乡村治理能力和体系亟待加强。数字技术和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在线诊疗和在线教育等公共服务发展缓慢。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乡村综合治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使村民真正获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山东省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路径
3.1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乡村首先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各级政府部门应响应《数字山东2020行动方案》,积极推动“百兆乡村”建设,统筹推进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的IPv6发展,推动智慧广电网络建设,支持培育和引进开放的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农业农村观测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体系[5]。继续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动农业领域的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进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传统农业向数字化农业的转型。3.2加快建设数字政府。在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快建设数字型政府,加强各行政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办理,力推政务服务“一次办好”,并进行机制和体制改革,推进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一体化。地方政府做好促进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供给工作,建立或者健全一套适合当地农村数字经济发展的促进政策,特别是要制定出一套适合当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举措,补足数字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制度体系,营造适合数字经济发展的良好制度氛围。同时,协调各级政府部门,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主体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资金支持,以此来引导和激励当地的数字经济发展。3.3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建设幸福乡村。首先,加强乡村信息化教育,培养信息化技术人才,把握好“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机遇,利用现代科技建设数字乡村,使农民得到更大的收益,愿意留下来,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数字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利用数字化、现代化设备来实现智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鼓励农民积极接触和参与到农村电商中去,彻底打破农民信息贫困锁定的藩篱,为农村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不断丰富乡村网络内容,构建数字乡村新系统,不断完善乡村信息化建设和农村数字产业,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业,使农民获得幸福感,改善农村信息失联、情感失联及财富流失等问题,建设幸福乡村,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真正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助力农村数字化建设的全面开展。3.4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专业化信息人才的紧缺是数字乡村建设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本土农民是建设数字乡村的内生动力。首先,以本土农民为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前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中种地的人大量减少,大量的土地进行了流转,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形成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在发展农村数字经济的同时应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养,积极培育实现智慧化农业的新型职业农民。其次,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利用好各种培训平台,让农民成为懂信息、懂数据、懂技术的新时代农民,提升乡村信息化水平,进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再次,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引进及激励机制,为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3.5构建乡村大数据平台。山东省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平台的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传输、服务不健全,涉农电商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政策、规划发展乡村大数据平台,整合数据信息资源,加强乡村信息资源的共享、兼容和公开,利用“互联网+”模式建设具有乡村特色优势的大数据系统,借助大数据促进数字乡村的快速发展。3.6数字乡村文化建设。在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提升村民的信息化素养,尤其是乡村传统文化是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灵魂,以无形之力推进着乡村数字化的进程。首先,改变文化宣传方式,除了采用传统的公告栏外,还可采用微博、微信、网站等各种形式实现农村各项政策和事务的线上宣传,在乡村营造起良好的信息化氛围。其次,在培育新型农民的各种培训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元素,使农民在接受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理念同时,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逐渐提高村民的数字化素养。最后,利用新闻网站、学习强国及各种媒体平台,宣传数字农村的建设,讲好数字乡村故事,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数字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3.7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在乡村政务工作和乡村治理中深化数字化建设。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领导班子应改变传统思维,改变意识,从思想上树立农村信息化的观念,不断学习国家以及山东省关于农村数字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文件,并积极落实到位。其次:将农村的各类资源纳入到乡村大数据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数字化管理,建立“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再次:积极开展“互联网+党建”工作,定期开展党员信息化学习和培训,鼓励党员带领群众一起发家致富,探索农民在线交流议事模式,激发农民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最后: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真正实现党务、村务、财务的网上公开,推动形成积极互动的农村基层自治体系,建立健全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
4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将数据和信息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加快推动山东数字乡村建设,使网络信息化在全省农村社会的影响不断扩大。论文在分析了山东省农村数字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乡村数字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农村数字化发展的路径,以期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分四阶段扎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R].经济日报,2019-5-18.
[2]丛楷力.从“碎片化”到“整体性”: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治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3]2019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J].新疆农业科技,2018(6).
[4]毕耕.”软硬兼顾”解决数字乡村发展难题[N].光明日报,2019-09-25(11).
数字乡村的意义范文3
为切实抓好秋季动物防疫和今年“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县政府决定召开*年秋季动物疫病防控暨“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总结上半年动物防疫工作,深入分析当前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安排部署秋季动物防疫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安排部署*年“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全面提升我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水平,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上半年动物防疫工作回顾
今年上半年的动物防疫工作,在各乡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防疫密度达到要求。生猪防疫注射29.13万头,牛5.63万头,羊11.7万只,禽免疫47.4万羽;在春防的基础上,五月份注射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27.3万头,上半年综合防疫密度为103%。二是巩固了市场检疫效果。我县41个畜禽交易市场和4家生猪定点屠宰点,全面开展了检疫检验工作,检疫面100%。上半年检验肉食品4.65万件,检出病害肉68件,未发现“注水肉”出售;检疫畜禽30.46万头(匹、只),检出病畜禽71头(匹、只),对检出的病害动物及肉食品均按规定进行了处理,保障了肉食品的卫生安全,市场检疫效果得到巩固。三是市场监管效果明显。上半年共出动监督执法人员347人次,执法车辆15辆次,对全县99家兽药饲料经营户和33家规模养殖场开展了规模整治1次,常规检查5次,共检查兽药56个品种695批次,添加剂31个品种,饲料419批次,查获过期兽药5个品种、过期饲料528公斤,均进行了销毁处理,有效地维护了市场经营质量安全。四是动物疫病监测体系进一步加强。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网络监测体系,做到了县有统计员,乡有联络员,村、组有信息员。实行了日报、月报、季报、半年报等报表制度,县动物疫情办公室每天将收集到的信息汇总,分析动物疫情状况,准确掌握畜禽疫病动态,及时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并通过疫情网络直传中央数据库,完善了疫情监测体系。五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措施进一步完善。为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时能及时启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应急预案》,并按“早、快、严、小”的原则扑灭重大动物疫情,已按要求储备了防护服、水鞋、消毒药、针头、药棉、疫苗等应急物资。上半年销毁过期疫苗和消毒药品,并进行了更换储备,确保了储备物资的有效性。
上半年的动物防疫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部分乡镇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免疫不够彻底,防疫密度存在一定水分。二是防堵不够严,从外地购进染疫生猪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我县个别地方发生疫情。三是动物疫病呈现出复杂化趋势,多种疫病混合感染,给诊断、治疗和预防带来很大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要找准薄弱环节,站在顾大局、讲政治的高度,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把秋季动物防疫工作抓紧、抓好,确保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打好秋季动物防疫攻坚战
动物防疫涉及千家万户,时间紧,任务重,各乡镇和各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群策群力,扎实抓好秋季动物防疫工作。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动物防疫工作事关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事关社会稳定,各乡镇、各部门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县委、政府的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做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按照“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防控方针,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抓紧抓实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和完善动物防疫目标责任制,全面实行责任追究制,把免疫、疫情监测、疫情防堵和疫情报告等防控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协调配合到位,确保防控工作扎实有效推进,确保县内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
(二)进一步落实防控措施,确保按质按量完成免疫任务
免疫是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的关键措施,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规定,按照国务院关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负总责、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的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乡镇要成立以乡镇长为组长,畜牧兽医站、派出所、综治办、工商所等为成员的防疫工作领导组,负责制定秋防工作方案,落实好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保证人力、物力的投入;组织开好村、组和农户的三级会议,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发动农户积极配合,及时解决防疫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消除免疫空白和免疫死角,做到“应免尽免,不留空档”;对拒绝、阻挠免疫的农户,要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二是县农业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全力做好疫苗、物资就位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指导村防疫员按“五统一”(统一免疫疫苗、统一免疫程序、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免疫效果评价、统一使用免疫户口册)的要求,做到“六不漏”(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针不漏药),对全县所有应免畜禽实行免疫,按质按量完成免疫注射工作。秋防结束后,要做好“三不打”畜禽的查缺补漏,保证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禽流感和口蹄疫免疫密度100%;存栏畜禽群体免疫抗体合格率70%以上,未达到要求的要及时补免,确保畜禽处于有效的免疫保护状态。三是建立完整的免疫档案,做到县有汇总表,乡镇、村有免疫登记表,农户有免疫户口册。四是对秋防免疫工作不负责,走过场的,将进行通报批评;因工作不到位而导致动物疫情传播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防疫结束后,各乡镇要采用随机抽查方式,认真组织抽查组对防疫情况进行抽查,每村至少抽查5个村民小组,每个村民小组抽查10户,按抽查的防疫密度兑现防疫反应(治疗)和村兽医防疫注射补助,对免疫任务完成得好的村防疫员,给予奖励,任务完成较差的,扣除相关补助。今年春防,蒙姑乡防疫工作不扎实,不彻底,上报材料存在水分,防疫存在免疫空白,导致7月份因农户从外地购进生猪而引发生猪疫病,这种情况在今后的工作中,绝不允许再次发生。
(三)进一步强化动物疫情监测和报告
各乡镇和县农业局要加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监测的范围和频率,认真做好日常监测工作,及时评估疫情风险,同时对规模养殖场(户)、畜禽交易市场、牲畜定点屠宰场(点)、主要交通沿线、水网地区、候鸟密集活动区和曾经发生过疫情的区域要加大疫情的监测和排查力度,特别是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要实行专人监管、责任到人,一旦发现可疑疫情要严格按照疫情报告程序及时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通过其他任何渠道报告动物疫情,同时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和疫情处置技术规范的要求,本着“早、快、严”的原则及时处置,对病死畜禽,严格按照“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的措施进行处理,决不留下任何隐患。
(四)进一步强化检疫和市场监管
各乡镇要加强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市场监管工作,产地检疫率和屠宰检疫率要达到100%,确保畜禽及产品的卫生安全。出栏的畜禽,做到有出必检;屠宰的畜禽,做到有宰必检,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依法加强对饲养、屠宰、经营、加工、运输、储藏的动物及其产品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和日常监管,严厉打击逃避或抗拒检疫、贩卖病死动物及其产品的违法行为。
(五)进一步加强县外疫情防堵
今年以来,特别是六月份以来,全县外购畜禽特别是购进生猪较多,市场交易生猪来源复杂,疫情发生风险大,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一是要严格执行《云南省种畜禽管理办法》和《关于规范外引奶牛和种畜禽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云农(牧)字〔2003〕30号)的规定,办理有关引种审批手续。二是与四川接壤的蒙姑、金塘、白鹤滩、大寨、茂租、东坪、红山等乡镇设立的各公路、桥梁、索道、渡口等临时检查站与公路动物防疫临时监督检查站,务必进一步提高认识,克服厌战情绪,坚持24小时值班,严防死守,暂时禁止四川等地的生猪及其产品进入我县,防止疫情传入。若因措施不落实而导致疫情发生,将按照相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进一步加强防疫督查
秋防期间,县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将成立督查组,到各乡镇巡回督查防疫工作。督查组采取不告知、不定点、随机抽查的方式,对所到乡镇防疫情况进行抽查。白鹤滩、药山、老店3个镇抽查6个村,其余乡镇抽查4个村,每村至少抽查15户,抽查的防疫密度和抗体检测结果作为乡镇年终“争先创优”考核的打分依据。防疫密度低或质量差的,一律全县通报批评。任何乡镇出现重大动物疫情,“争先创优”考核一票否决。秋防各乡镇的防疫经费,根据督查组抽查的结果,完成任务指标的全额兑现,并给予奖励;完不成任务指标的乡镇,防疫经费由乡镇自己解决,由此造成疫病流行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督查组人员工作不到位、不负责、弄虚作假的,将进行全县通报批评。受通报批评人员,年终考核定为不称职,不得调动和参与职务(称)晋升。
(七)进一步强化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处置
各乡镇要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云南省突发重大疫情应急预案》、《昭通市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和《*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及工作方案,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县农业局要做好疫苗、药品、防护服等应急物资储备,把突发动物疫情应急准备工作做得更加主动、扎实、有效。一旦发生疫情,确保做到有效组织反应,坚决把疫情消灭在点上,防止扩散蔓延。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工作
实施“数字乡村”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反映民意,对外宣传,促进发展的重要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各乡镇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实施“数字乡村”工程的重要意义,切实抓好“数字乡村”工程建设。
(一)今年“数字乡村”工程的主要任务
*年“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的工作任务:一是在*年9月底前,要把各乡镇网站上现有的乡村基础数据进行全面更新;二是在*年12月中旬前,全县完成视频制作任务。
(二)今年“数字乡村”工程的主要内容
1.做好乡村基础信息的更新。各乡镇要把网站上现有的乡村基础数据进行全面更新:一是更新数据报表。为保持数据的相对稳定和便于数据对比,对基础性的常规指标,如地理状况、海拔、年降水量、国土面积等指标不作更新,仅对变量指标,如人口、收入、农田水利及耕地面积变化等进行更新,并新增农户建房等指标。二是图片信息要突出远景和整体效果,反映整个村庄全貌,对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的新情况,未按要求拍摄的要进行补充完善,有重大变化的要及时拍摄反映。对所更新的基础信息数据各乡镇要认真审核把关,确保准确性和权威性。
2.完成乡村视频信息制作。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和各乡镇要完成全县视频制作任务:一是突出重点。采集乡村视频图像的主要内容是乡村基本情况、经济情况、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重点项目、乡风民俗以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需要解决的重大困难和问题等,各乡镇在采集图像中要坚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的原则,图像资料要统一规范,以便收集、处理、编辑、制作。二是创新方式。要按照有关的视频模式、标准和需求开展视频制作工作,并通过利用语音合成等方式进行录制,以降低制作成本。三是努力扩大视频规模。今年,要将视频统一制作到乡镇和行政村一级,并努力扩大到新农村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典型自然村。有条件的乡镇要全面完成所有自然村的视频制作。
3.抓好“三农”信息。我县的“数字乡村”信息网络平台要建立信息采集、分析和机制,要与全省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平台建立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及时“三农”信息。一是突出信息重点。各乡镇要把面向广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的信息服务作为信息的重点,突出时效性、趋势性和突发性,在“数字乡村”网站上及时乡村基本信息,以及涉及“三农”的重大政策、政务、技术、市场、统计等信息。二是严格信息的审核把关。各部门、乡镇从信息的采集、编辑、审核、等各个环节上严格把关,对拟上网的信息进行审核,统一信息出口,未经审核批准的信息和按规定不得公开以及未经许可的信息不得。三是加强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应用。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组办公室要充分开发利用“数字乡村”网络平台现有数据资源和决策分析系统功能,加强数据信息的综合分析和预测,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提出对策措施,努力提高信息的分析利用水平。
4.努力拓展网站功能。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和各乡镇要进一步充实完善网站功能和作用,依托“数字乡村”网络平台重点开发和建设乡村视频数据、“三农”政策法规、农业技术、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数据库和农业生产形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土地承包等调查统计和管理系统。同时,要完善网站的地图导航功能,以方便信息搜索,逐步实现与地理信息系统对接。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加快推进乡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功能,创新信息服务模式,加快信息进村入户。
5.健全网站维护管理办法和长效机制。按照《云南省“数字乡村”网站管理暂行办法》和《昭通市“数字乡村”网站管理暂行办法》的精神,为确保我县“数字乡村”网站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组办公室要认真拟定《*县“数字乡村”网站管理暂行办法》,还要逐步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制定绩效考核奖励办法,对“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扎实、应用效果好的乡镇和个人,县政府将给予表彰和奖励,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为确保数据安全,县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和各乡镇要严格执行国家安全保密制度,认真做好数据备份,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三)加强领导,严格措施,切实加快“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进程
按照省“人员培训、方案制定、信息采编、网上、增强功能”的要求,*年数字乡村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各乡镇及县直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措施,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开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要把“数字乡村”工程建设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切实加强领导,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县政府已成立了领导组,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切实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确保“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顺利完成。
2.加强协调,统筹规划。“数字乡村”是一个系统化、集约化工程,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能够完成的,必须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制定计划,广泛宣传,克服困难,培训骨干,加强指导,认真组织实施好“数字乡村”工程。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各乡镇要树立大信息大发展的思想,统一领导,明确定位。农业和其他相关各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能,准确定位,共建共享,充分发挥其引导、管理、推动与规范的作用。各级各部门都要加强沟通协调,逐步建立健全部门共同推进的协作机制和县、乡、村三级协同工作机制,形成上下左右互联互动的运行机制和工作合力。同时,要抓紧研究制定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化培训等政策措施,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3.建立机制,增加投入。为切实抓好全县“数字乡村”工程建设,除省、市补助外,县里已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数字乡村”工程建设。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考核奖惩,调动各级各部门搞好“数字乡村”工程的积极性。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加入,多渠道增加对农业信息工作的投入,以确保此项工程的顺利进行。
数字乡村的意义范文4
以乡村旅游为背景,运用信息设计的方法,研究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的流程,在社会需求分析和数据库建立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乡村旅游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及视觉转化与表现,为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程度,推广宣传旅游资源,为新农村走向信息型城市综合体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信息视觉化 设计流程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乡村旅游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更多的时空障碍,其传播方式和途径发生的量的超越和质的改变。信息视觉化设计将一系列信息数据转化成视觉图表或图标,使繁复的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信息受众,以实现“用视觉去思考”的最终目的,实现信息的高效有序传播。
一、研究背景
旅游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业,成为政府关注的焦点,因其明显的特色和多样的性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为社会热点。2006年我国把旅游主题确定为乡村旅游年,这更加凸显了乡村旅游的重要性。2014年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提到,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推动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体系。党的十发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充分利用美好乡村建设成果,经营美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十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紧密联系十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以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的建设,实现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双赢。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使得乡村旅游市场日趋活跃,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日趋增长,人们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新的要求。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是区域旅游发展和区域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该研究可提高乡村旅游信息化程度,更好地宣传和推广旅游资源,扩大影响,在区域范围内,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和要求,为新农村走向信息型城市综合体的转变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为其他区域乡村旅游发展提供现实参照,还可为区域内其他产业的信息视觉化设计提供示范。
二、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
(一)乡村旅游
我国的乡村旅游活动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的接待活动。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乡村旅游是在乡村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即旅游开发的行为发生在乡村地区既包括以乡村事物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也包括以非乡村事物,如观光资源、温泉和宗教场所传统资源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是城市与荒野间连续体内人们文化特点的旅游。乡村旅游最大的吸引力是与城市不同的环境,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旅游自身的特点,主要的客源市场是都市居民,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村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风情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特产、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二)信息视觉化
信息视觉化是对大容量信息整合、归纳,从而进行视觉设计的―种方法,其本质是从抽象数据到视觉化结构的映射,是交互式的视觉展示。信息视觉化的目的不仅仅是视觉化的一种手段,最终是要实现从视觉化中进行数据挖掘,为决策服务。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是旅游信息呈现的独特途径和形式,是对信息架构运用艺术化、视觉化的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清晰的信息传达、有效沟通及使用。
三、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设计流程
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以市场调研为依据,实施社会需求的分析,以数据库的建立为基础,通过信息筛选与整合,利用视觉转换与表现来实现。
(一)社会需求分析
社会需求分析是人们借助各种途径了解和掌握并分析相关信息的能力。社会需求分析的质量和水平,是信息视觉化设计的前提,也是信息视觉化设计的驱动力,其水平直接影响整体水平。社会需求分析主要借助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和信息收集来完成,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大量文献信息、电子信息、网络信息的收集整理。
乡村旅游的社会需求分析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社会需要哪些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或者说哪些乡村旅游信息可以通过视觉化,以提高人们旅游的方便快捷,这就关系到乡村旅游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二是社会需要怎样的乡村旅游视觉信息,即通过对乡村旅游信息的视觉化设计能否实现积极准确的引导人们,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影响人们旅游中的出行、游玩、休闲,甚至影响人们的旅游决策,这涉及到信息的视觉转化及表现。
(二)数据库建立
信息是人们传达意思的内容。信息由一系列有效数据组成,数据是信息的原始形态。通过这种数据按一定程序经过电子计算机处理、加工才能产生有助于实现特定目的的信息。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的内容。数据库的建立主要是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并实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想要对什么信息进行视觉设计,就决定了要收集怎样的数据类型,即这些数据是数量的、序列的、范围的还是什么等,最重要的是要弄清这些数据与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是否存在本质的联系。
乡村旅游信息视觉化,通过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原理把信息视觉化、符号化、图表化,使信息更方便、快捷地传达。乡村旅游数据库包含乡村旅游的方方面面,主要分为两大块,即乡村旅游消费者信息和产品信息。消费者信息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者旅游动机,一般来讲划分为三种(农事活动为主――回归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村寨景色为依托的环境旅游――生态绿色的乡村旅游、农村文化风俗为目的的旅游――体现为旧地重游、实践学习的旅游形式);二是消费者消费意向水平;三是消费者喜好。产品信息涉及到五个方面:一是属性:根据消费者乡村旅游动机,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类型有:休闲旅游(农家乐、渔家乐)、观光旅游(观光农业、科技观光、古村落观光)、收获品尝(采摘节、垂钓)、学习体验(夏令营旅游)、运动休闲(温泉、高尔夫球、攀岩)、以及复合产品等;二是规模:占地多大、客容量多大、同时可接纳住宿、就餐人数等。三是特色优势;四是位置和交通;五是价格。以上信息数据,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形成一个乡村旅游信息平台。
(三)信息筛选与整合
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是将已经收集到的信息依据设计的目的,选择有用的、有代表性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是一个由繁到简的筛选过程。毫无保留地将全部信息呈现给读者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意义的。在信息网络时『弋,我们不是缺乏信息,而是如何使我们更方便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信息还需要加以分析、解释并表达,信息筛选和整合的质量严重影响信息结构及视觉化设计的整体效果,建立明确、合理、清晰的信息关系是信息筛选和整合的关键。
乡村旅游涉及到的信息包括很多:旅游位置、景点特色、消费水平、条件、行程等;在信息筛选与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设定涉及目标,突出中心概念;其次要对已经收集的信息进行认真的筛选,去粗取精,保留最有价值的信息,或者说受众最感兴趣的乡村旅游信息,比如:乡村旅游景点分布、景点特色、线路等。通过对乡村旅游现状的调研,分析其旅游资源、客源信息、线路信息、交通信息等,通过对信息的筛选和与整合设计,使得信息的传达更明晰有效。
(四)视觉转化与表现
信息视觉转化与表现是指将信息形式转化为视觉形式并合理表达,即信息内容的视觉转化与表达。信息是抽象的,如何对信息进行视觉转化和表现是信息视觉化的核心。信息通过视觉转化使信息传达更方便、准确、更易识别,因而更有魅力和价值。乡村旅游信息的视觉转化主要通过视觉信息图形(图标)、视觉信息图表、视觉信息地图三种形式表现。
1.视觉信息图形(图标)
康德说:“绘画、雕塑甚至还包括建筑和园艺,只要是属于美术的视觉艺术,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图样的造型,因为造型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形状去奠定趣味的基础。”图通常表达一定的视觉内容所要传达的信息,而形是一定内容上的适合形式,具有形式美的表现力,图形所要表达的必定是具有内容的美的形式。乡村旅游信息涉及到旅游主客体的方方面面,如何使旅行者在繁杂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锁定所需信息,视觉信息图形(图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比如将乡村旅游的特征、旅游项目、客容量等通过图形(图标)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人们能更加快捷地捕捉信息,为决策服务。
2.视觉信息图表
视觉信息图表是以数据为依据而设计出来的,表现事物的客观内容、信息含量大,视觉信息图表是科技与艺术的结合,其内涵也远远超过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理查德・乌尔曼首次提出“视觉信息图表”的概念,他将视觉信息图表设计看作是一种构造信息结构的方式,认为信息结构设计师的根本任务是设计对信息的表达,即信息结构设计师应该能够提取复杂环境和信息中的内核并将其以清晰、美观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作为一种视觉语言传达方式,将文本形象化、时空层次化、信息秩序化,通过对图像、文字、符号、色彩等视觉元素的综合运用来处理一些单靠文本或数据很难解释的信息间的相对关系,并试图通过视觉语言提高信息传达的感染力、丰富性及交流的效率。
乡村旅游视觉信息图表不限于常用的数据图表,它所涵盖范围更大,它将乡村旅游信息量化,将视觉审美艺术与准确的乡村旅游数字文本信息结合在一起,用适当的视觉语言将数字与数字间的关系有效地组织和归纳,形成既生动又容易识别的图表格式,使人们以最少的时间消耗和最大的趣味性去阅读乡村旅游的信息,帮助读者理解过于乏味的描述性文字。
3.视觉信息地图
视觉信息地图的设计关键在于让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所要到达的目的地,因此,信息地图是一种做减法的设计。视觉信息地图是人们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重要资料。乡村旅游信息地图可解决区域范围类旅游的信息传递。主要有乡村旅游区域分布视觉信息地图、乡村旅游交通线路地图、旅游项目特色地图等。日益发展的乡村旅游业使得人们对乡村旅游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如何通过乡村旅游信息地图一目了然的找到目的地才是一张好的视觉信息地图的标准。
四、结语
数字乡村的意义范文5
善用地方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
山东省即墨市七级镇中心小学教学楼与众不同,楼道展示各种动植物标本。该校从1989年开始,至今已有20多年的标本制作传统。
“七级中心小学是个农村学校。依靠农村得天独厚的条件,标本制作的素材比较丰富。” 校长安成浩介绍,从七级中心小学毕业的学生,基本上都会制作标本。学生们毕业了,但是他们制作的标本还在学校留做纪念。自家养的花、菜园里的蔬菜、路旁的树叶,都可以做成植物标本。这些标本不仅让学生亲近大自然,还成为老师们的教材,让每个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知识。为了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标本制作,七级中心小学编写了校本教材,在每周的自然课上,学生们系统地学习如何制作标本。“三、四年级学习植物标本制作,五、六年级则开始学习动物标本制作。”安成浩校长说,学校的校本教材,是根据师生多年制作经验编写的,内容比较丰富。
副校长袁军说:“师生集体制作的标本留在学校,老师在教学中展示,直观形象。学生们可以认识大自然中千奇百怪的动植物 ,并了解他们的生长习性及特点。”学生们自己制作标本,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除了利用自然资源外,农村学校还可以充分挖掘本地的乡土文化。
寨英镇中心小学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寨英古镇,当地有贵州省保存较完整、梵净山区域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其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该建筑群雕梁画栋,飞檐斗角,集苗族建筑与徽派建筑之大成。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寨英镇中心小学自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以来,立足本地实际,融入乡土文化,以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行养成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满足学生课外活动要求为目的,开设了11个各具特色的兴趣小组,积极开展特色教育活动,让广大农村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习、传承。同时,为进一步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情怀,该校还将当地民间艺术“滚龙”引入校园,让几百年的民间文化艺术在孩子们身上得以传承。这不仅丰富了农村孩子的课余生活,还将乡村少年宫建设成了未成年人兴趣的摇篮和成长的乐园。
变化来源于“重视”
低矮破旧的瓦房,泥泞的运动场、杂乱重生的草木、简单的教学工具,这是过去广西灵山县大多数农村小学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这一景象,灵山县檀圩镇在“十二五”期间特别加大了对小学的教育资金投入,使全镇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都极大改观,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灵山县檀圩镇在各个村小学的班级教室安装了白板,大部分师生都可以感受现代电子教学设备带来的便捷和高效。同时还对各个小学配备相应数量的图书、仪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享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的实惠。据统计:目前全镇各小学现有师生工作学习电脑346台,图书143940册,各科教学器材10多万件。
近年来,广西玉林市先后投资8900多万元,为409所学校配备了7200多套网络多媒体电子白板教室和400多间电子备课教室;还投资了1518万元在全市1549所教学点装备了1549套卫星接收和资源教学播放设备。通过实施多媒体远程教育项目“班班通”,打造信息化服务平台,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让农村孩子实现了“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资源”的梦想。
学校面貌的改善源于政府不断的资金注入。“十二五”期间,广西5年累计投入资金227亿元,建设校舍1358万平方米,采购了大量图书、教学仪器设备、课桌椅、架床等,投入资金相当于“十一五”的3.9倍。根据广西自治区教育厅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8年,广西规划投入296.2亿元,继续推进“全面改薄”,惠及近2万所学校,相当于2000年至2013年13年投入的1.5倍。目前,广西已落实“全面改薄”资金177亿元 ,占5年资金计划的60%,其中地方资金84亿元,地方资金中自治区本级安排资金55亿元。根据规划,2014年至2018年,广西实施“全面改薄”项目覆盖学校18285所,其中购置实验实习等设备1199.07万件(台),购置音体美器材332.53万件(台),购置数字教育资源2046.24TB,购置计算机设备33.74万台。
农村学校也可以有科技馆
来自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的一项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0月底,全国已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建立了农村中学科技馆,共计171所。其中,由基金会全额资助77所,由基金会与地方共同建设68所,中国科技馆资助26所,直接受益人数已达100万人次以上。
据悉,“农村中学科技馆”大型公益项目是在2012年8月正式启动的。该项目由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发起,中国科协和正大集团共同支持,旨在从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选择一定数量的农村中学进行试点,充分利用农村中学现有场地条件,结合初中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馆内配备科普展品、数字科技馆、科普图书、学生科技创意作品以及多媒体投影设备等,以提升农村青少年的科学素质。
基金会算了一笔账:建一所农村中学科技馆需要资金约30万元,如果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助力这一公益项目,将扩大农村中学科技馆覆盖面,惠及更多农村学生和农村居民。
“农村中学科技馆”项目实施3年多来,各省区市科协充分发挥核心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协调各级政府、县区科协、相关学校共同狠抓落实。为偏远农村地区广大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开辟了有效途径。
“十二五”期间,宁夏科协大力推进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建成实体科技馆4座,宁夏科技馆、石嘴山科技馆和盐池县科技馆于2015年被列为全国免费开放试点;建成农村中学科技馆11所,实现石嘴山市农村中学科技馆全覆盖;建成乡村少年宫227所,面向乡村学校学生、留守儿童免费开放;初步建成网络数字科技馆1座,用虚拟网络世界充分展示科技馆独特的科学文化魅力;拥有流动科技馆3个,实现在尚未建有科技馆的市县巡展全覆盖;拥有科普大篷车23辆,发挥了“科普轻骑兵”和“流动科技馆”的作用,山里娃也实现了与科学知识零距离接触。
贵州省2012年以来在边远贫困地区共创建了25所农村中学科技馆,先后迎来试点学校及周边学校师生、居民共计40万人次参观。
威宁县九三中学科技馆,结合环保教育,开展了“变废为宝、从我做起”科学调查体验系列活动,使学生们了解废弃物从哪里来,如何分类、循环利用;开展了“冬季草海鸟类及周边植物种类调查科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调查中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初步认识动植物的进化史,从本质上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同时,定期选择初一、初二学业较轻松的学生组成社团,分期、分批轮流对科技馆展品进行仔细研究学习,并让部分优秀学生当讲解员。
贵州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美圣说:“农村中学科技馆拓展了山区孩子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更加热爱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并促进了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动了科普活动、科普展品进农村,提升了我省农村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和农村居民科学素质。”
“行走博物馆”的启示
博物馆被誉为立体的“百科全书”、实物的“图书馆”、民族记忆的殿堂。博物馆教育方式独具特点,它运用大量的文物、标本、模型等实物资料,作用于人的感官系统,使认知的过程变得亲切自然。它对少年儿童来说,则充满了新奇和幻想。
数字乡村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5)03―0023―06[DOll 10.3969/j.issn.1009-8097.2015.03.004
河北省阳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但是对教育却非常重视。2007年,阳原县教育局参加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开展了在“整体优化”理论指导下以教学设计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引领,强化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学改革试验,使全县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为了进一步促进县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阳原县教科局于2012年6月申报的“贫困地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经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审批立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国家课题“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的子课题,并被协会确定为总课题“全国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实验县”。
本课题研究正是探索在贫困地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从而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经过三年的课题研究与实践,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推进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一 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1 建设教育城域网,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课题组以张家口市教育城域网建设为契机,对全县中小学校园网建设进行了统筹规划,使乡村学校和县城学校同步实现了“宽带网络校校通”的目标。全县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含民办学校)全部通过光纤接入张家口市教育城域网,通过该网络平台组建了阳原县教育城域网,并实现了教学点的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教育城域网建成后,整合了“人教数字校园”、河北远程教育网等教学资源,链接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供全县各学校共享使用,扩大了优质资源使用效率,促进了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为全县实现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2 创建信息化示范校,打造了贫困地区数字校园
2012年9月投入使用的阳原县第三实验小学,是一所贫困地区按照数字校园标准建设的教育信息化示范校。校园网通过光纤接入张家口教育城域网,学校基本上建成了数字化校园网络环境,实现了以校园网为主干的互联网、校园广播、校园监控的多网融合。同时建设了全自动课程录播教室、网络计算机教室、数字影院。全校有36个教学班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系统,其余教室全部配备了65寸多媒体触控一体机。
数字校园使信息技术的环境与手段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促进了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创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人教数字校园”全面进入了课堂教学。数字校园也为学校开展集体备课提供了新的媒介与手段,校园网络及教育技术设备得到了高效率应用,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利用云教育平台提供的资源及教育、教学、教研功能开展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教育教学活动,改变了师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学生学习活动更多地变为自主获取,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借助信息化云教育平台得以逐步实现。
3 加强信息化教学应用研究,推动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教师有了更加开阔的教学视野、更加开放的教学意识,对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更加自觉的追求。
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环境的不断完善,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现在,乡村学校和县城学校都通过教育城域网共享了“人教数字校园”资源,并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融合,优化了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了教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4 开展课题研究,促进了县域教育均衡发展
“贫困地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使信息技术对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得到了提升,有效地促进了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全县范围内的培训与各学校的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城乡学校逐步实现了学校管理的信息化,进一步形成与教育信息化相适应的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促进了学校管理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通过网络实现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教学交流,依托教育城域网,通过网络公开课的功能实现了远程课堂教学,实现了学校之间校本资源(电子教案、课件)的共享交流。
二 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为了科学地检验课题研究的效果,课题组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课题研究确实对促进阳原县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
1 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对比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二五”总课题组曾经提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要素,即教育环境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质量均衡。并依此确定了11项二级指标及其对应的47项三级指标,形成了“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阳原县课题组分别以“贫困地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开展前(即“十一五”末的2010年)和课题研究即将结束时(2013年)为时间节点,以课题研究所得到的数据为依据,详细填写了《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数据分析。为了节省篇幅,在此只列出一级指标的数据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二五”总课题按照我国的实际情况曾经给出,当计算所得城乡均衡系数大于0.8时,即可以认为达到了均衡发展状态;在0.6~0.79之间可以认为达到基本均衡状态;在0.4至0.59之间呈不均衡状态;而在0.4以下则为非常不均衡状态。
根据表l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县义务教育区域均衡系数在2010年为0.8596,到2013年为0.9310,经过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均衡系数提高了7.14个百分点,达到了高度均衡的状态;其中和教育信息化密切相关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的变化最大,从基本均衡提升到均衡状态。从数据的变化看到了本课题研究对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当然,其中还有一个在高水平发展层次均衡和低水平发展层次均衡的问题。阳原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在本县区域内的教育方面能够有此成绩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其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这也正是阳原县今后教育信息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2 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影响的研究》一文中,我们曾经讨论过信息技术通过对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机会、“学与教”方式、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能够对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显著地影响其评价指标的实现。通过相关讨论,我们建立了信息技术与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关系。为了量化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促进作用,总课题组制定了《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统计简表》,其中“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对应着《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教育环境”要素;“教育资源建设”对应其“教育资源”要素;“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对应其“教育质量”要素。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具体数据加入到《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统计简表》中进行统计,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对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影响的状况,如表2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通过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课题研究,使信息技术对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得到了提升。现在,城乡学校顺利访问教育城域网的比例均为100%,均衡系数达到了1,利用教育城域网,乡村学校和县城学校一样在教学中引进了“人教数字校园”资源,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学校间的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缩小了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通过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城乡教师经常应用信息技术的比例均有明显变化。
但是,从上表还可以看出,城乡学校“班班通”的比例(初中0.4、小学0.3)、城乡学校教育资源校均保有量(初中0.64、小学0.59)、城乡小学教师经常应用信息技术的比例(0.67)、城乡小学教师参加本县优质课的比例(0.5)、城乡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的比例(初中0.75、小学0.63)、城乡教师人均发表研究成果数(初中0.67、小学0.63)等方面,不仅处于基本均衡的层面,有待改善,而且更重要的是总体水平偏低,有待提高。
三 课题研究结论
通过几年来的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条重要的途径。新一轮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宽带网络校校通,全县中小学教育城域网的全面接入,教学资源的全县共享与教学应用,全县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本上实现了同步与均衡,极大地促进了县域均衡发展。全县中小学全部接入张家口教育城域网后,为信息技术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实现了学校间的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缩小了城乡学校之间的数字化差距。
信息化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建设是基础,信息技术应用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效途径。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除硬件基础设施外,还包含教育资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几年来,我们采取有效措施,重点做好乡村薄弱学校的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以信息化为保障打造高效课堂,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一大批乡村青年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最优化。经过教育信息化的洗礼,使教育教学环境与条件得到了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