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技术的内涵和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内涵和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能制造技术的内涵和特征

智能制造技术的内涵和特征范文1

关键词:智能制造;管理会计;创新

一、研究背景

制造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占主体地位,即是立国之根本、兴国之利器、强国之基石。在创新驱动下,许多新的生产方式、新产品、新形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应势而生。“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制造业的优化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都面临着新的机遇。智能制造内涵包括:一方面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减缓相关人员的工作强度,以达到提高产品的质量与生产的效率的目标;另一方面其体现“互联网+”技术的创新需求,奠定了“新经济”桥梁的基础。管理会计为了与“智能制造”相适应,应实施“智能管理”,依靠“人工智能”大力提升其处理系统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能力;充分理解管理对象异质性,有效、合理配置智能化管理工具,最大限度发挥管理会计管理控制和信息支持的功能。

二、智能制造下的管理会计

(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形成复杂多变的企业组织关系。要求管理会计控制系统不断通过优化升级产销流程,加强产品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同时重视企业价值增长的战略空间、管理过程、控制绩效,加大在不同战略选择下的成本管控力度,力求实现企业成本最小化和企业效益最佳化的最终目的。

(二)根据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有效、合理配置生产计划并掌控生产进度,深化产品生产的可视性。智能制造时代背景下,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媒介,工业机器、设备、存储系统及运营资源紧密连接在一起,充分发挥了良好的信息集成功能,并依赖于开放的管理会计信息支持系统将技术与经济结合起来,实现管理会计“管理控制”与“信息支持”活动的横纵双向沟通与交流,实现企业财务与业务有机结合、敏捷快速运作。

(三)影响管理会计的价值增值目标

1.从企业的外部环境看,持续不断的推进智能制造,对降低智能设备等的成本费用有促进意义,零成本社会的内在属性在智能化设备的配套环境中也得到了体现。

2.从企业的内部环境看,通过改革智能化管理会计的供给端结构,充分利用外部廉价的制造能力,将企业的固定成本转为可变成本,极大程度地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三、管理会计工具创新

智能制造是一个商业生态圈系统,由智能设备、智能工厂和智慧员工构成,结合企业具体的情境特征,创新管理会计工具可从智能制造与新经济的结合、智能制造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程度上进行。

(一)约束理论(TOC),每一个组织的发展都会受到来自不同约束条件的限定及制约。智能制造业绩高低主要是从完工效益、存货和营业费用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根据约束理论,实现“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移动技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融合,有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有形成本要素与无形成本要素。当前,依靠管理会计的创新驱动,智能制造的内在需求便是充分发挥无形成本的内在潜力。

(二)适时生产制(JIT),智能制造能使适时生产制进一步拓宽。适时生产制是作为一种无库存的生产系统,追求消除一切只增加成本而不向产品增加价值的过程。依靠价值链与供应链中的智能化成本管理,使企业线上与线下的经营活动紧密连接,使管理会计工具由时间驱动向时间与空间双驱动的融合创新方向发展。

(三)持续改善(Kaizen),智能制造对企业产生持续的改善作用,通过对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员工的努力、民主参与意识的高低等进行主动的沟通和调整,利于提高管理会计控制系统的效率与效果。实现智能制造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企业的成本或利润不仅仅是“数量”的要求,更是对“质量”的规范。

(四)精益成本管理(LCM),智能制造自身就是一种精益成本管理的过程。通过建立一种交互用户的平台,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型制造的升级,不仅为用户提供全流程个性化体验,而且能实现企业的价值的增值。

(五)业务流程再造(BPR),智能制造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可能会引起激进式的流程变迁。伴随现代科技的的迅猛发展,工业机器人已经是十分重要的自动化工具。广泛运用工业机器人,不但提高产品的产量与质量,且对人身安全的保证、劳动环境优化、劳动强度降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材料消耗的减少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具有非常意义。智能制造的业务流程再造是实现“互联网+”与新经济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的一种新兴工具。

(六)平衡计分卡(BSC),智能制造与平衡计分卡的结合有两个重要的优点。一个是能增强管理会计的战略导向性,另一个是能够促使企业的前景理论与平衡计分卡执行力的紧密融合。智能化平衡应当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基本平衡,指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平衡、实现结果与制约因素的平衡;二是具体平衡,具体指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实体价值链与虚拟价值链的平衡、链式整合链与网式整合链的平衡、内外群体的平衡、经营中的领先指标与滞后指标的平衡、学习与创新中的东方古典哲学与西方精细化管理的平衡。

(七)作业成本法(ABC),智能制造将从根本上对作业活动实现变革。智能作业管理能提供更加完整的成本核算信息,凭借合作联盟网站等网络式竞争平台,增强企业内外作业活动之间的合作、交流与服务,合作建立起产业作业链与技术联盟,形成网络集聚,扩大与拓展智能化作业管理的内涵与外延。

作者:吴小娥 单位:厦门立洲五金弹簧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姜红德.智能制造[J].中国信息化,2016.

智能制造技术的内涵和特征范文2

当今世界正在步入新一轮科技革命拓展期,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产业化进程加速推进,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层出不穷,由此而产生的经济增长的新要素、新动力和新模式不断壮大,“新经济”浮出水面。

所谓“新经济”,其本质是由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带动新的生产、交换、消费、分配活动,这些活动表现为人类生产方式进步和经济结构变迁、新经济模式对旧经济模式的替代。在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产业结构分化、经济增长动能亟待转换的背景下,大力发展新经济既是积极应对新产业革命挑战的战略选择,也是我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要求。

为了更理性地看待“新经济”、理解新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及其政策着力点,本刊“高端访谈”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

对“新经济”的基本认识

《新经济导刊》:“新经济”这个词本身并不新,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美国一直在提“新经济”。当时对“新经济”理解不同,甚至一种美好的观点认为新经济是在信息技术和全球化驱动下呈现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率、低财政赤字等特征的经济。但到2000年下半年以后,以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主导的“新经济”泡沫最终破灭,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黄群慧: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把互联网这种技术和制造业结合在一起。离开制造业,仅仅停留在科技发明和金融追逐而衍生出来的经济大多都会成为泡沫。如果说在上世纪末美国提“新经济”还为时过早,现在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信息技术成本大幅度降低、信息技术已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并广泛地应用改变着社会经济生活,现在提“新经济”则是水到渠成。

现在新经济已不再是主要指美国的经济现象,而是指世界范围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所驱动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形态,其技术革命基础虽然还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新一代通信等信息技术为主,但还包括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无人驾驶汽车等智能制造技术,以及以纳米、石墨烯等新材料技术,氢能、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基因组、干细胞、合成生物等生物技术。新经济既表现为基于这些新技术产生的各类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还表现为传统产业与新技术融合发展。

《新经济导刊》:具体而言,新经济具备哪些方面的基本特征?

黄群慧:新经济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

第一,以信息技术突破应用为主导形成的物理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相互渗透的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构成了支持新经济发展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驱动下,整个工业系统将逐步发生内涵丰富、多层次巨大变革。现在看来,这种变革表现为四个层:一是以高效能运算、超级宽带、激光粘结、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通用技术层面;二是在通用技术基础之上的以人工智能、数字制造、机器人、3D打印等为代表的制造技术层面;三是以柔性制造系统和可重构的生产系统为代表的各种集成技术系统层面;四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层面,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正是德国工业4.0的目标和要求。与德国工业4.0相对应,美国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和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一个以智能制造为核心,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转型的工业生产体系。

第二,信息(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流动性日益增强,逐步成为独立的生产投入,成为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人类的社会活动与信息(数据)的产生、采集、传输、分析和利用直接相关,但以前这些信息或数据独立性和流动性弱。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发展,现在信息(数据)的可获得性和独立流动性日益增强,可以独立出来作为新生产要素。信息(数据)不仅逐步成为社会生产活动的独立投入产出要素,而且还可以借助信息物理系统(CPS)等大幅度提升边际效率贡献。正是信息(数据)作为新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一方面拉动了信息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大数据、云技术、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APP等这些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带来的大量投资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作为一种供给要素的信息(数据)流动性和可获得性的大幅度提高,进一步引发大规模社会分工协作方式变化,协作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协作方式变了,于是出现了共享经济、网络协同和众包合作等等,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源泉。

智能制造技术的内涵和特征范文3

关键词:家电产品;物联网;系统化设计;和谐观

1新时期的家电产品系统化设计的特征

1.1中国家电产品系统化设计的现状困境

回顾家用电器百年历史,随着社会进步和技术发展,家用电器在形式与功能两方面,取得全面发展。国外家电产品风格设计脉络清晰,形式上经历了仪器设备、装饰风格、教堂式风格、流线型风格等主要阶段。各式设计风格连续性较强,功能主义、包豪斯主义、高技术等在历史上也都具有一席之地。家电产品历史成因既是各时代特征的产物,又具有时代性、系统性、局限性,过去研究往往只侧重其“型”,而忽视其外观表皮风格下的系统化设计内涵。

例如,电饭煲经历了机械式控制、电子式控制、微电脑控的过程。从1950年电饭锅的出现代替了木桶煮饭,到1955年第一台计时控温的东芝电饭锅,再到现今主流的电磁、微压力电饭煲,呈现出较清晰的产品改良再设计思路,体现了系统化技术革新与功能设计结合的特点,使得人们家务劳动更科学化、合理化、舒适化。然而,国产电饭煲却经历了三个“模仿”阶段,一是在国内实施日本磁钢温控技术的批量化生产阶段;二是对塑料化和电子化的日式“西施煲”的“拿取”、“效仿”制造阶段;三是国内企业对受到市场热捧的日本IH智能化电饭煲模仿阶段。社会环境发展设计与技术不断前行,反思中国家电产品“模仿”发展而造成的困境,企业建立自主及便利现代社会生活的产品系统化设计迫在眉睫,这对新时期中国家电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近几年,中国家电行业发展呈现如下趋势:2012年市场零售总规模首次下降;2013年家电下乡政策结束,这个阶段标志着行业走出政策扶持高峰期;随着“大数据”、“互联网电视”概念兴起,2014年中国家电改革迎来“智能化”元年,曾短暂风光;2015年,受到经济、地产、原材料持续走低影响,家电产量持续下降。中国家用电器内销市场持续低迷,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明显增多,全行业的转型和升级开始提速。伴随中国电商品物联网市龇⒘ρ该停2016年1至11月实物商品网络零售额突破37470亿,但家电市场增长仍率远低于全网的数据表现显得比较尴尬。新时期,传统家电行业面临国内国际经济、市场、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影响,其增长压力进一步加剧,中国家电产品智能制造技术与系统化设计革新要求势在必行。

1.2中国家电产业的演变与发展的历史教训

根据中国家电产业演变发展的既有经验教训来分析,中国家电产业历史上呈现过两个发展阶段与两个衰败阶段。

首先,第一个高速发展阶段,是在民国时期中国民营企业的出现,生产了数量可观、口碑极佳、远销海外的电子家电产品。而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在1949年建国之后,我国家电产品制造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革新。这一时期的家电市场也从“进口家电引领市场”的状况逐步转变为“国货的购买量大幅增加”的市场特征。

接下来,第一个衰落阶段产生是在二战之后,国外企业为了去库存增流动,将剩余物资中的大量家电产品倾销到中国市场。中国民营企业受到“舶来品”的严重打击,举步维艰。第二个衰落阶段始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伴随“进口潮”、“一窝蜂”开始。对于国内不具备条件生产的电器零配件(如冰箱压缩机)以及原材料等情况,企业通过大量低价进口已经被国外淘汰的家电产品及生产线。甚至主动放弃技术开发及自有的生产流水线的举措,使得这一时期的中国家电市场充斥着大量的“模仿品”,可见企业期望革新,但实现新技术的途径又如此艰难。而直至今日,仍然有部分企业对进口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缺乏自主的核心设计思维。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一度成为低质量劣、劳动密集的标签。诸如此类的历史遗留问题让我国自主品牌的现代家电国际化之路颇为艰难。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家电产业通过交付高昂学费,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70年代对国外产品技术外观仿造生产;80年代对产品凭票销售限制企业定点生产;90年代以买方市场为主导的差异化设计;新世纪以来,企业开始自主创新设计。进入新时期,在“社会转型”和“富民政策”引导下,从产品品牌萌发到发展壮大,中国家电企业需要进一步的系统化设计指导,并引领其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沿。

2新时期中国家电产品与企业的系统化设计的发展

2.1新时期系统化家电产品

我国针对用户需求的多样性,将家用电器按产品使用途径进行分类,发展多用途的系统化家用电器产品应运而生。具体有以下几种分类:

(1)基于“互联网+”家庭概念厨房系统。以现代生活方式为基础的,食物加工、烹饪、餐具清洗的系统化、自动化、智能化设备。

(2)基于“互联网+”家庭自清洁暖通空调系统。用于调整室内空气温度、湿度,交换室内外空气去除空气中灰尘及有害气体的设备,以及利用加热元件,使^体直接或间接获得热量的设备。

(3)基于“互联网+”家庭安全监控系统。以多功能网关为中心的智能家庭安全监控设备。

(4)基于“互联网+”娱乐影音系统,用于丰富现代业余文化生活的设备。

2.2新时期系统化家电生产企业

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的产业引导方向,人工智能将成为家电产品发展新方向。要改变现有家电产品同质化趋势,中国家电产业的改革创新必须紧跟潮流,企业利用突破性思维方式抢先研发智能的核心技术适时打造高效、智能、互联的家居生态系统。如小米公司的智能家电生态系统设备,涵盖了健康、安防、家居、照明、空净、净水等一系列家电设备等。而优秀品牌“美的”深化“智能制造+智慧家居”概念,将企业重新定义成为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器、暖通空调、机器人及工业自动化系统的科技集团。新时期中国家电企业在品牌形象、核心技术等家电系统化设计硬件与软件建设方面初现成效。

3新时期家电产品系统设计的和谐观方法

3.1产品与产品的和谐

伴随“物联网+”时代的深入,在系统化设计下,家电产品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如一套智能化的厨房系统,设备之间将产生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缺少部分都无法高效地进行现代厨房工作。如食材经过臭氧清洁机清洁后,其重量、营养成分等数据将会与智能APP操控的微波炉共享,即通过手机控制管理食物清洁到加工完成的整套过程。可以说,系统化的家电设计不仅是单个产品设计,更是能调节人类感官的联系及环境体验场所的指挥棒。

3.2产品与民生的和谐

智能家电为家人带来健康与便利已成为一种生活潮流。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智能家居的普及和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代表着智能、品质和健康的家电产品将更畅销,如除菌扫地、擦窗机器人等便捷人们生活的健康智能产品。家用电器家具化、智能化、健康化融入家居环境,产生和谐共生的系统设计观。

3.3产品与社会的和谐

四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为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和财富。如今“互联网革新”“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将会对中国社会生活方式革新产生推动作用。新时期家电产品如何实现并提升与社会相和谐的价值功能,要求设计师及品牌企业对家电设计动态的研究,需建立在以人们社会生活为中心的基础上,理解掌握系统化的设计内涵及方法,实现其社会价值属性。

3.4产品与文化的和谐

以往,“中国风”的家电往往流于形式,一般会将传统器物轮廓、图案、纹理等直接移植到家电设计与装饰中,表现为与家电的使用功能匹配较低。笔者认为,在家电产品的外观设计中应该体现出中式文化的记忆内涵。例如,前文提及利用现代技术再现传统“灶火饭”功能的案例。改善现代工业风格家电产品在中式家居环境下突兀的F状,利用隐匿与装饰设计方法,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造型,以此表达中式的仪式感、含蓄美、和谐意,从内在思想、内在传统、内在文化等方面对“中国风”进行全面诠释。

4新时期家电产品系统化设计的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家电系产品不仅成为满足超出一般生活需要的时尚需求,同时也能为社会创造综合价值。可以说,家电产品发展水平衡量了国民的生活水平的优劣。因此,家电产品系统化发展对国民生活水平提高意义重大。对于消费者而言,家电产品的优化,使其享受到更舒适、更便捷、更高效的使用体验。家电产品作为与人们生活最贴近的工业产物,其易于操作性、智能化、简单化变得尤为重要。新时期,利用互联网+与家电产品的交叉融合,进行再设计,建立“智慧生态圈”以提升社会生活下的家电产品整体和谐品质,成为重要研究课题。

智能制造技术的内涵和特征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智能制造;传统产业;服务化

一、智能制造的内涵

智能制造是以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为导向,融合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数据挖掘出客户需求信息并贯穿于供应链中各个生产环节,包括生产、设计、产品库存、客户需求、物流配送、客户关系管理等关键环节,使用先进自动化机械设备及制造系统进行柔性化生产,形成一个多维度的智能制造系统。通过智能制造提高核心竞争力,革新旧有的劳动密集型模式,把传统制造业打造成高附加值并提供生产服务化的高科技企业。智能制造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融合

智能制造集中体现在“智”。随着互联网+APP技术的兴起,“智”更多在于通过最新的信息通信技术拉进与终端消费者的距离,通过海量的数据采集并利用大数据挖掘客户的有效信息获知客户的需求,融合先进制造技术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互联网+时代形成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机融合。

2.智能工厂为载体,全面深度互联

智能工厂是实现传统制造业智能制造的重要载体。而智能制造系统则是智能工厂的核心环节。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智能化调度,有效执行生产和按需生产,按订单投产零库存是智能制造中最关键的制造节点和生产管理节点。以数据互联互通为特征的智能生产系统为导向,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通过打造可视化、智能化的工厂,实现生产过程如每个生产单元、工艺设计、智能设备的投放和使用、知识工人的运用、执行系统、物流自动化配送等系统进行实时管理和优化。

3.以客户端到生产端信息数据流为核心驱动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使得客户能在网上直接下单,C+M模式和O2O模式已成为现实。传统制造企业通过对网上生成的大批量订单进行智能分析,可以实现对个性化定制中的同类项需求合并。智能制造的驱动要素主要在于数据,当产品可以变成数据时,每一个生产工序能用一组数据进行串联,即可实现以互联网进行数据交换实现全程生产协同完成整个制造流程。简言之,智能制造环节是以客户端、生产端的信息源为核心驱动,使客户需求变成协同化制造的生产单元,实现大规模化的生产定制,从而实现从生产向服务、由用户直接驱动的制造方式。

4.以互联网驱动的新型产业制造模式

通过互联网+智能化技术、数字化、智能化3D打印技术、先进生产装备、机器人的应用,传统制造业中的流水线生产可升级为个性定制化的大规模生产,在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各环节实现端到端无缝协作的智能工业生态系统,生产型制造企业逐步转变为以提供服务为主的高科技制造企业。

二、传统生产型产业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

1.传统制造业附加值低,产销结构不合理

我国传统制造业大而不强,土地资源环境约束、产品附加值低、产销不对路导致库存积压、产业结构不合理、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制约着制造业的发展。

2.先进制造机械零部件依赖进口,替换成本高

智能制造的生产更新换代需要机器人的投入使用,需要提升生产效率。而先进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于进口,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订单小、资金周转慢等原因,大面积把工人替换成机器人也不现实。

3.智能软件系统发展滞后,自主研发程度低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和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等一系列“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传统的生产线操作远远不能满足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要求,特别是落后的生产软件系统无法生成一系列自动指令来指挥机器人操作。数控机床、机器人、行业内的生产工序的操作系统大多靠国外软件公司。国内智能制造装备生产企业的软件技术非常滞后,如CAD、ERP、MES、传感器等基础操作系统,仅有部分大型企业能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自主研发生产操作系统,融入客户个性化需求进行柔性化生产。

4.各行业内自动化生产基础差异导致智能化升级难度大

由于原有行业内的生产自动化、数字化基础差异,各行各业的智能制造升级路径存在较大差异。传统的生产制造主要企业生产什么,市场就会提供什么产品。但随着互联网+制造业工业融合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分析客户的订单,掌控最新的市场需求,实现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的监控。而部分企业数据集成和综合利用能力低,无法利用海量的源数据提取有效的客户需求信息,从而无法转化成生产数据和精准的经营决策。

三、智能制造的价值创造优势

当前,我国已进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时代。而产业链两端高附加值低、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战、劳动力成本上升、小批量多批次的定制化生产需求制约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通过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应用、云计算等现代通信技术,结合生产制造资源进行敏捷化柔性化生产,基本可以实现个性化定制、制造业服务化、资源高效利用,以及互联网与工业跨界融合。

1.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客户端,互联网融与制造工业的融合使得来自全球或全国各地的订单数据

能够零时差、零失误传递至生产企业内部;企业从网络云端获取订单数据,依照客户个性化需求进行定制生产,企业所有员工直接面对客户,避免了盲目生产,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在生产端,通过机器人的投入使用把工人从纯手动操作释放出来。生a过程采用全程数据驱动,把各项生产工序转变为系统指令,实现人机一体化,大大缩减研发、设计、管理人员,提高了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2.满足个性化需求,实现需求驱动

通过互联网技术,采用C+M的商业模式可以使消费者与生产者深度融合,满足顾客个性化私人定制的需求。以需求驱动为契机,企业生产效率更高,服务更为精准化。订台集合而来的数据,基本可以体现消费者的个性化设计需求。数据驱动和智能生产制造能有效化解个性化定制与大规模生产之间的难题,从而形成面向客户的极有竞争力的优势,把传统的制造企业变成高附加值以服务客户为主的网络科技企业。

3.实现了零库存,引导消费时代

通过智能制造,推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的综合应用,发展生产过程智能化,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可以实现零库存。个性化定制采用全程数据驱动,先付款后定制,避免了企业产销不对路的市场供给方式,原辅料和产品均能实现“零库存”,解决了库存长期积压企业资金周转慢的顽疾。

四、启示:传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升级的解决方案

根据Andy Neely对全球13000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研究的结果,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处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的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58%,而中国制造业的服务化进程相对落后,具备服务型制造能力的企业进展所有企业的2.2%。通过“互联网+智能制造”,传统的制造业对生产加工、产品研发、销售模式、盈利模式、物流系统重新再造,建立高效合理的业务流程和模式,实现生产和管理的智能化。

1.革新产业业态与定制化运营模式

从“互联网+智能制造”的视角出发,树立协同创新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商业思维,将产品设计研发、线上线下联动销售、生产制造流程、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过程进行高度整合,重塑价值链延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逐步有序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创客和众包设计,从而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2.打造智能车间、数字化工厂

通过打造智能车间和数字化工厂,让制造资源、生产过程、现场运行、物料管控、质量管控数字化,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人的积极性。此时,通过机器换人,把人从传统的工序中剥离出来,由传统的“人指挥机器”转变为“人根据信息指令完成生产工序的调度”,解决工业化进程中人类脑力劳动自动化效率低的难题,同时可有效应对人力成本上升带来的中低端产业转移至毗邻的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3.制造业智能服务化的战略及实现路径

(1)注重客户需求,实施个性化定制

通过移动互联网+电商渠道模式,积极探索客户需要,鼓励客户参与产品研发过程、消费体验,让制造企业从价值链低端逐渐延伸到价值链高端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共创,提高服务化产出,进而提升服务化水平。在产品销售管理方面,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微信公众号、网络商城、天猫淘宝、移动电商、跨境电商等渠道,来拓宽客户需求的层面。同时,鼓励自动化生产基础强、有一定影响力的制造企业率先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形成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中心,从而带动薄弱的中小微企业逐步升级为以服务提供商为主的制造企业。

(2)打造全生产服务生态链

以消费者为核心,重构产品个性化研发、柔性化生产、大规模定制的智能制造体系,通过云计算、云存储、物联网的运用,融入顾客参与设计产品服务的流程,增加制造业服务要素的投人和供给,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向研发、设计等价值链上游扩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价值链中的价值增值。此外,借助大数据的统计分析,打造智能产品平台和渠道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生态链延续。

(3)应用信息技术,革新营销方式

应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建立企业自身涵盖客户需求层面和工厂内部生产过程及设备运用的大数据体系,要将信息技术和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等有机结合起来,对企业进行内部治理。根据客户需求开发新技术、新工艺,革新营销方式和销售渠道等,进行服务创新。

(4)政企联动,鼓励智能制造服务化

长期以来,受粗放型工业发展影响,制造业企业过度追求规模、以产定需、重产品轻服务、忽视客户个性化需求,产品的附加能力相对较低。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出台,企业继续通过智能制造转型来解决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白热化的价格战、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困境。为保障战略的顺利实施,应采用政企联动战略,即通过政府的“手”打造生产集群基地,在财政税收、土地政策上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优惠措施,健全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融合发展,以点带面,实现规模化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建斌.大数据颠覆传统产业[J].企业管理,2017(04).

[2]余海燕,湛军.顾客体验与价值共创--宜家和曲美的服务化转型[J].企业管理,2017(04).

[3]柳屹立.酷特的智能之路[J].企业管理,2017(04).

[4]曹根基.互联网+智能制造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链分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5(12).

[5]肖静华,毛蕴诗,谢康.基于互联网及大数据的智能制造体系与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J].产业经济评论,2016(03).

智能制造技术的内涵和特征范文5

【关键词】ZigBee 物联网 智能校园 RFID

基金项目: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支持。

ZigBee技术

ZigBee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速率、低功耗无线网络技术,主要用于近距离无线连接。有自己的无线电标准,在数千个微小的传感器之间相互协调实现通信。这些传感器只需要很低的功耗,以接力的方式通过无线电波将数据从一个传感器传到另一个传感器,和目前的通信方式相比具有通信效率高等优点。ZigBee技术的发射功率低,非常省电; ZigBee协议免专利费,工作于免付费频段,成本较低;通信时延和从休眠状态激活时延短;一个星型结构的ZigBee网络最多可以容纳254个从设备和一个主设备,一个区域内可以同时存在最多100个ZigBee网络,而且网络组成灵活。此技术在工业控制、医疗监控、安防领域,物联网的无线定位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RFID技术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是一种利用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RFID 技术与互联网、通信等技术相结合,可实现全球范围内物品跟踪与信息共享。RFID 技术应用于物流、制造、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可大幅提高管理与运作效率,降低成本。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由美国MIT大学提出,早期的物联网是以射频识别技术为基础的物流网络,但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物联网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目前,物联网是通过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等,在物理世界实体的部署中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嵌入式芯片和软件的集合,是其成为智能的物体。通过网络设备能够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等能力,从而实现了物与物、物与人之间的互联。物联网是新兴的通信应用网络,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是嵌入式软件、RFID、传感器及传输数据计算领域上。

“智能校园”体系构架

智能校园体现信息时代的特征,标志着速度和效率。智能型校园具有完善的通信网络提供工作的速度和效率。ZigBee技术和其他技术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各大公司、企业都相继投入到对ZigBee技术的研究当中,此技术的研究应用能够为我们带来很大的经济、社会效益。ZigBee作为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速率、低功耗的无线网络技术,非常适合设计智能校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1.智能自动点名系统。目前大部分学校教师在上课前均采用点名制考勤,一是为了督促学生充分利用上课学习时间,再者为了保证学校在校期间的安全。但教师点名考勤制度除了浪费时间外还存在着弊端,例如,刚开始上课时有的学生为了应付点名而到课,而在下课休息时又逃课,一堂课下来教师不可能多次进行点名。智能点名系统能够很好地克服以上弊端,而且不占用教室上课时间。智能点名系统由RFID电子标签身份卡、RFID阅读器、ZigBee无线网络传输等部分组成。在教室的入口处安装若干RFID阅读器,携带有RFID电子标签身份卡的学生进入教室后,ZigBee网络会将到课学生的情况通过校园网汇入到学校考勤管理系统中,表示出学生的出勤情况。上课铃声响后,学校考勤管理软件会统计出这堂课学生的到课总数和出勤率,便于校方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情况。

2.校门出入人员监测系统。校内人员均佩戴RFID电子标签身份卡(学生卡或教师卡),在通过校门时网络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识别到身份识别卡后报警系统不报警,表示进入人员为本校人员,可以通过,同时系统将记录他们进入校园的时间,若进入人员没有佩戴学校身份识别卡,系统则自动报警。此功能比普通的网络摄像头多了报警功能。若有校外人员来访,通过对来访人员身份的识别或相应证件的扫描,此时相关职能部门的办公室电脑会收到来访人员的资料信息,相关职能人员可以即时对是否同意访客进入进行批示。访客登记的全过程将由摄像机进行拍摄备案,并在来访结束后,系统自动记录访客离开时间。校门出入人员监测系统除了具有身份识别的功能外还应具有图像监控功能。

结束语

ZigBee技术和其他技术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各大公司、企业都相继投入到对ZigBee技术的研究当中,此技术的研究应用能够为我们带来很大的经济、社会效益。ZigBee作为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速率、低功耗的无线网络技术,非常适合设计智能校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因此研究如何利用ZigBee实现以传感器终端互联为目标的智能校园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ZigBee无线通信网络调研报告[R].

[2]潘涛.基于ZigBee传感器网络的煤矿安全检测系统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10.

智能制造技术的内涵和特征范文6

【关键词】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

前言

中国资源储蓄量和产量很庞大,但是因为人口众多,所以也是一个能源小国。面对这种状况,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正在不断地优化采煤工艺中的各方面技术,以不断的增强我国采煤工业实力。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关注,它作为一门先进的综合化采煤技术,直接的提高了矿井的生产能力。那么到底什么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它在我国运用的现状又如何,接下来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来探讨一下煤矿机电一体化在我国的发展方向。

1、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内涵

在我们的印象中,可能比较狭义的将机电一体化归属在机械制造行业中。其实机械制造行业只是较早的引入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以后各个行业的发展中,对机电一体化都有了不同的定义与内涵。但是一般来讲,机电一体化是指在原有的机械技术的基础之上,再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光学技术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技术设备,使原有的生产模式和生产手段更加的具有科学性。而煤矿机电一体化,就是将机电一体化运用在煤炭行业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技术来提高原来的机械操作水平,控制了煤矿工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安全系数。在进行煤矿开采工作时,用计算机技术来控制整体操作,并严格深入煤矿开采工作的每个环节,并通过计算机来计算和监测煤矿开采工作的进度。并采用自动控制技术进行远程挖掘机的操控,提高了作业质量和进程。在矿井中的安全情况监控方面,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来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汇报,有效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运用的现状

因为我国的经济和技术比起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较晚,所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煤矿企业中发展也比较落后。随着计算机的逐渐发展与应用,加速了机电一体化在煤矿工作中的应用,但是跟西方发达国家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除了具体的机械设备上的落后,我国的自动化技术还未成熟。但是我国的煤炭机电一体化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对综合液压支架的应用、对钢丝绳损耗定量检测系统的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2.1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中的应用

电牵引采煤机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在采煤机的一个典型应用。与液压牵引相比,它具有一下特点:

①良好的牵引特性:可以在采煤机前进时提供牵引力,使其克服阻力移动,也可以在采煤机下滑时进行发电制动,向电网反馈电能。

②可用于大倾角煤层:牵引电动机轴端装有停机时防止机器下滑的制动器,因为它的设计制动力矩为电动机额定转矩的1.6~2.0倍,所以电牵引采煤机可用在40°~50°倾角的煤层,而不需要其它防滑装置。

③运行可靠,使用寿命长,电牵引和液压牵引不同,前者除电动机的电刷和整流子有磨a损外,其它元件均无磨损,因此工作可靠,故障少,寿命长,维修工作量小。

④反应灵敏,动态特性好:电控系统能及时调整各种参数,防止采煤机超载运行。

⑤结构简单、效率高:电牵引采煤机机械传动结构简单、尺寸小、重量轻,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只做一次转换,效率可达99%,而液压采煤机的效率只有65%~70%左右。

1991年煤炭总院上海分院与波兰玛克公司合作,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采用交流变频调速MG344-PWD型薄煤层强力爬底板电牵引采煤机以来,我国的电牵引采煤机有了较快的发展。国内上海天地公司、太原矿山机械厂、西安煤机厂、鸡西煤机厂等都生产交流变频和直流电牵引采煤机,而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近20年的研制开发,我国的电牵引采煤机一逐步走向成熟,为煤矿生产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方向

3.1智能化

智能化系统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是很多技术都想达到的最终效果。煤炭机电一体化在智能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要开发更多的技术应用在煤炭机电一体化技术上,增加煤矿机电一体化的功能与应用。使其更加的智能,为煤矿开采工作带来更多的方便,尤其是在作业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不仅保证了工作质量与工作进程,更是最大程度的提供了矿井内的准确、全面的信息,保证了矿井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3.2微型化

在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中,微型化尚未成熟。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开发和兴起,微型化也随之流行。微电子技术在机电技术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型的生产机械在很大程度上为煤矿工作带来了不便,而且使其受阻碍不能正常运转的因素有很多。而微电子技术发展而来的微型化则解决了这些问题,微型机械也备受关注和应用。虽然在煤矿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是也是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中不得不走的道路。

3.3系统化

当前煤矿企业中机电一体化所包含的范围越大越广,所涉及的技术范围也随着增加,正是因为应用技术繁多,人们就将关注点转移到如何组合来自各个方面的技术,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将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进行系统化的探究与应用,最大化的避免在运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充分的利用他们的优势,使机电一体化技术以最大的效率运用在煤矿开发工作中。

3.4绿色化

现在全球都在提倡环保,进行绿色生产。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额增强,对各个企业的环保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因此,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以绿色安全无公害为里程碑,优化生产模式,在每个环节都要环保放在首位,实现经济和生态保护的共同发展,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利益。所以实现煤矿机电一体技术的绿色化,是迎合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4、小结

随着机电一体化在我国煤矿企业的应用,是矿井作业更加的安全高效。在煤矿机电一体化的运用过程中,虽然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但是我国有关企业单位及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使当前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不断的向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和绿色化发展。为我国的煤矿开发事业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道路,更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增长,国家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周俊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及发展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