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1

[关键词]体育产业 课题标书 内容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27-01

怎样做好高校科研课题标书呢?

以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生态位发展态势耦合机制之研究为例

1.[选题依据]: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1.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1国外的研究 通过检索发现目前国外对生态学理论运用于经济、教育、文化和社会领域的研究日趋流行,对体育生态的研究还尚未形成明显的体系。

1.1.2国内关于体育生态的研究 国内的理论定性研究和论述,大部分是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出了研究体育生态问题的必要性和理论上的设想。如王如松(2001)《北京绿色奥运的生态学研究》,马玉华(2003)《体育的绿色思考》,熊茂湘(2003)《体育环境导论》,吴明深(2004)《论体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赵权(2009)《生态位理论视域中的我国体育消费研究初探》.

1.1.3国内关于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研究

体育产业、全民健身是中国目前体育界研究主流、将形成专门体系.从生态学角度研究体育现象在我国至少有十余年,基本是零散、移植和提出问题式研究,随着体育之发展,特别运用生态学理论来解决体育发展过程中、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却越来越引起体育界学者的关注。对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在同一时空维度研究多停留在定性方面,今对两者耦合机制研究尚未见新。

1.2课题研究的意义 主要是国家体育发展政策的导引、湖南省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事业间的不均衡、及解决体育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要依科学发展观理论和现代生态学理论的背景下进行。

1.2.1理论研究的意义 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是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对这类问题的重视和研究伴随我国体育改革和体育产业经济发展之全过程。实践中体育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并没取得大的进展,理论与政策研究时断时续地进行着。特别对体育产业发展与开展全民健身的问题始终没有将它处在同一时空维度、进行机制上的耦合性研究,这是我们研究中存在的遗憾与困惑,迄今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来进行研究。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全民健身是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原动力,全民健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除了带来崇尚休闲、娱乐、健身的和谐社会氛围外,它所带来的体育消费及其消费结构性变化,能够创造巨大商机和商业利润,决定着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另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为全民健身提供条件与保障,它为推动体育体制改革、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体 育服务体系、引领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湖南省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将急剧增长,居民的体育需求从量的方面还是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文明进步,为建设幸福和谐的湖南做出积极的贡献。

1.2.2研究方法上的意义 运用生态位理论对湖南省体育产业发展与全民健身活动在同一时空维度进行对比分析,这不仅是理论研究,也是实证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方法意义,可为今后类似的研究提供经验和借鉴。

2.[研究内容]

2.1研究的主要内容 体育生态理论研究评述;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理论研究评述;湖南省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湖南省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界定与分类;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的生态位理论与模型研究;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生态竞争力评价;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环境与资源分析;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生态战略定位;构建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耦合体系的政策建议。

3.[思路方法]

运用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位理论研究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的区域特点和湖南省体育产业的区域竞争力特征,并构建它们之间协调发展的耦合机制,从内容和机制上保证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的同时也使体育产业增加值也显著提高。

3.1文献资料法:本研究检索和查阅国内外全民健身计划、体育产业有关生态学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进行了重点阅读和分析,撰写课题的文献研究综述。

3.2专家访谈法:对我国制定全民健身计划的相关专家、体育产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问、调查,了解他们对如何从生态学角度对全民健身计划开展和体育产业发展的看法,并建立访谈记录。

3.3问卷调查法:拟定出湖南省各地与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体育产业相关的生态资源、现状需求、演化途径等因素,设计问卷调查表、效度评价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湖南省统计局、体育局进行课题研究相关数据的调查与搜集。

3.4数理统计法:对回收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并逐项录入,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并对相关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3.5理论分析法:运用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产业经济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对相关论点进行分析、综合与论证,建立科学、合理、符合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体育产业生态竞争力所需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为本课题研究所用。

3.6研究的重点难点

《湖南省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而体育系统则将努力把体育产业培育成为全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在既定投入保障的情况下如何使两者协调发展,这是各级政府和体育职能部门共同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研究重点难点是拟用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位理论,准确寻找到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良性互动的最佳契合点,从内容和机制构建两者的耦合机制,在实践操作中能真正统筹协调两者的关系,实现全民健身、体育产业发展之双赢。

3.7主要观点 了解湖南省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构建与运行机制特征,以及湖南省体育产业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根据生态位理论分析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的生态位理论与模型研究,明确与构建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的生态战略定位与耦合机制,提出构建湖南省各地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耦合体系的政策建议。

4.[创新之处]

本研究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位理论,力求准确寻找到湖南省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良性互动的最佳契合点,从内容和机制上探讨关于如何构建湖南省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体育产业生态竞争力耦合机制,研究切入点和选题在国内相关领域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本课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国内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进行同一时空维度的研究中尚属首次应用。运用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于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体育产业竞争力的耦合机制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各地各种生态优势资源为全民健身事业与体育产业服务,是本课题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创新之处。本课题应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发展进行同一时空维度的研究中尚属首次应用。运用科学发展观与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于构建社会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竞争力的耦合机制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湖南省生态优势资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体育产业发展服务,是本课题研究中最具有特色的创新之处。

5.[预期成果]

5.1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排序不能够暴露作者姓名,按123456789排序

参考文献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2

关键词 高等院校 场馆 对外开放 现实意义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大众健身人口增多,锻炼场地出现严重短缺的问题,为此国家教育部允许并鼓励高校在满足正常教学的前提下实施场馆的对外开放,此项决议的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本文总结并参考了前人对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看法,以天津体育学院为例,针对部分参与者和部分场馆的管理人员制定访谈提纲,整理访谈结果并简单的分析了场馆对外开放对天津体育学院本身、学生和社会的现实意义,为提高人民群众对高校场馆对外开放的认识、增强各高校实施对外开放的积极性提供参考。

一、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对学院发展的意义

场馆开放的有效实施不仅利国利民,更对学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学校提供场馆维护的资金

场馆的对外开放是在满足日常体育教学与训练的前提下进行的,分为有偿和无偿两种类型,有偿开放部分增加了学校场馆科场馆管理的经费,为场地的管理、维护提供较为充足的资金,便于形成良好的循环发展,为参与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品质。

(二)形成“品牌效应”,增强学校发展的生命力

场馆既然要实施有偿的对外开放,就是提供服务并把服务转化为商品进行出售,有好的服务品质,不仅会给学校场馆开放带来不错的收益,而且也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展示学院风采,树立学院在社会中良好的形象,这些能吸引更多的莘莘学子报考学院,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学院应聘。同样的招生、招聘计划,却能在更大的基数上进行精良的选拔,必定使学院未来的发展更加充满活力。

二、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天津体育学院开设多个专业,且大部分专业与体育有关,这些学生大部分从中小学时代就开始参加专项技术训练,而且又通过了全国统考和学院的体育加试,可以说各个都是文化素养高、专项技能优秀的学生。学院实施场馆对外开放更多的是展示学院学生的精神面貌,因此,开放对学院学生也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为学生提供锻炼自己、展示才华的机会

原本就有着良好文化素养和高超专项技能的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学到了更多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对于训练方法、组织教学都有较为系统理论知识,这就为今后学生实施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外来的体育运动参与者多是业余水平,普遍存在着对运动技术认识不足的问题,这就需要技术指导。学院学生无论是理论知识、技术还是时间上(对外开放都是课余时间),都比较适合成为技术指导人员,这也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展示才华的机会。

(二)补贴生活费用,改善生活质量

大学生普遍年满18岁,身为有思想的当代青年想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是有责任心的表现,在不影响学习任务的前提下想通过自己的一技之长来获取劳动报酬是绝对的可取的,很多学生自食其力成为了技术指导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仅进行了教学实践,而且有一定的收入可以补贴生活费用,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三)提高学生就业率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是众多学子梦寐的港湾,更是搭建学生成功就业的桥梁。在场馆对外开放的推动下,社会对学院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水平必定有更深层次的了解,这也必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三、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对社会的意义

(一)场馆对外开放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国家早在1995年就了《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两项文件的说明国家对于全民健身计划的支持,对于国民体质的重视。体育院校场馆对外开放切实表现出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关注全民健康,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二)缓解国家压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利用更多的闲暇时间参加体育锻炼,这就使运动场馆处于缺乏状态,高校场馆的对外开放及时缓解了大众运动场地不足的现状,同时也缓解了国家兴建公共体育场馆的压力。高校场馆除了对学生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再无他用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对外开放的实施正是提高场馆资源的利用率有效方式,避免了学院在资源上的浪费。

四、总结

天津体育学院场馆对外开放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国家的提倡、高校的积极配合不仅提高了场馆的利用率、缓解了民众锻炼场所不足压力,更为各高校增加了场馆的维护费用,使场馆开放形成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这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不仅是天津体育学院应该重视场馆的对外开放,而且各个高等体育院校、各类高校也都应该积极推行场馆的对外开放,为高校本身、为民众、更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冯建中.充分认识“开放”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工作[J].体育教学2008(4).6-7.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3

1 对职中中学体育教学的反思

1)现在有许多学生酷爱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尤其是女生中这种情况较多,这与我们现行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有直接关系。传统体育教学重竞技,重技术,重教法,重运动成绩,教法简单,评价单一,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挥下整齐划一地被动练习,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和压抑。"要我学,要我练",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过分强调教师的教法,忽视了学生学法的研究及人体存在差异的基本规律,不管学生的先天差异如何,学生的练习项目、次数、难度、标准都必须一样,习惯于"一刀切”挫伤了不少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忽视对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以及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分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动技术、技能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的中心地位。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考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把体育锻炼当作短期行为,只要最终考试能顺利通过便完事。教学中忽视长远效益,忽视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忽视心理、社会两个领域素质的培养,没有把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指导思想,贯彻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的体育项目检测,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2) 对2007、2008、2009届本校职中约二千余名毕业生走上社会实际情况调查看,约80%的学生尚不会自主锻炼身体,也不会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因为缺乏必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很少会欣赏体育比赛,按体育能力而言,不少人还是"体育盲",结束学校生活等于结束体育生活,甚至,从此与体育无缘。

2 体育能力培养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2.1体育能力则是一个人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素质和体验等诸因素的综合能力,并在参与具体体育活动中可体现出来的各种锻炼方法和健身手段。根据职中学生年龄特点,体育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教师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服从于目标,服务于目标,教学手段上注重引导、激发与调节、控制,在不断改进和革新中做到多样化、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激发学生内在力,使自觉参与主动投入,在主动参与中体验成功、感受喜悦,促使能力的形成,巩固并发展。

2.2 国家教育部新编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确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强调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会适应三维健康观。关注学生体育学习、锻炼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动兴趣,使学生确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随着体育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观念、行为的变化而产生的。当代社会人们对体育需求的日益高涨,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形成一股社会体育的新潮流。学校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学生终身受益为出发点,着眼未来,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根据终身体育的思想和学校体育现状,强化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

2.3 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也就是将学生的个体行为纳入终身体育行为方式,拓宽了学校体育培养目标的内涵,在培养学生个体行为的基础上发展体育特长,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知识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普及与提高。

3 职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3.1 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都十分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因素。当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时,不仅会经常注意有关体育信息,自觉学习体育知识,观看体育比赛,积极从事体育锻炼。兴趣开始是要靠培养的,而且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即"有趣、乐趣、志趣",一环紧扣一环。例如当一个小孩受家庭、学校的感染,经常看羽毛球赛,就觉得很好玩,自己玩的很开心,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老师的引导下,他就会有理想参加比赛,为班、为校争光。另外新课程标准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将课程学习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并根据领域目标构建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师根据目标去选择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开展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体育教师应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终身受益。教学中可以精选适宜学生五个学习领域的内容;终身体育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兴趣的内容;实用体育、民族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体育的内容,如: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等。还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如:简化规则、降低难度等。以科学精选的新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时,首先要找出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的原因,并针对他们心理活动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教学手段,有的放矢地去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合作探究的精神,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由感兴趣到有乐趣,并逐渐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4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国民健康满意度;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2-0025-0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of citizens in China

LI Shu-yi,WANG Dian-e,CAO Yan-lan,WANG Ai-ping,LU Fei

(Spo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Center,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

Abstract: By carrying out a social investigation on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pulation in 14 cities and provinces in China, the authors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of citizens in China is at a low level - the percentage of “Very Satisfied” and “Satisfied” is 59.3%;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expectation for individual health in the future is 70.5%, which is relatively high; compared with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other indexe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with “Health of Population in China” is listed the eighteenth in 19 indexe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e second place

健康是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追求健康不仅是个人的目标,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价值观。“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这就是说,健康不仅属于医学范畴,而且属于心理和社会范畴。“健康”是一个关于人的生命存在的身体性的稳定性的文化概念,对其界定为“身体的良好状态”,包括体质良好、功能良好、心理良好;健康的重要特征是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2]。本文根据研究需要主要从健康的3个主要维度(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进行健康满意度研究。

1研究方法

1.1问卷的设计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于2007年5月完成了问卷调查。经过实验性填写和修订,问卷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与研究相关的14项指标);(2)对健康满意度(包括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满意程度和其他有关身体健康满意程度等21项指标);(3)对社会进步和生活满意度(包括对社会、经济、生活、环境满意程度等19项指标);(4)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包括体育锻炼对健康影响,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全民健身工作满意程度,锻炼的时间、次数等19项指标)。共73个问题(指标)的调查问卷。

1.2问卷调查的抽样

问卷调查采用社会学分层随机抽样的理论和方法,于2007年4月至8月从全国抽取样本。抽样方法:(1)区域分布:本抽样框按照我国现行行政区域东、中、西部划分为3大区域,然后按照各区域省市总数,按12的比例随机抽取天津、上海、浙江、山东、河北、辽宁、河南、湖南、江西、山西、甘肃、新疆、广西、内蒙14省市自治区作为调查样本。(2)各省市(样本)抽取人数的比例:根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基本按照各省人数的1/(5×105 )的比例抽取。(3)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男女性别比例(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因此,在选择样本时遇偶数时则男女比例为11,遇奇数时则男性比女性多1名。(4)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目前祖国大陆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比例为12,因此,在确定城乡人口样本比例时,城乡比例为12。而据天津市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天津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20.53万,占总人口的71.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80.35万人,占总人口的28.01%。因此将直辖市的城乡人口比例确定为21。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问卷1 200份,有效问卷1 193份,有效回收率99.5%。

1.3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问卷信度采用“测验-再测验”的方法,即第一次填表7 d后,再次填表,将两次填表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相关系数为0.88。采用特尔斐法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100%的专家认为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有效。问卷回收率99.2 %,有效率95.98%,能满足社会学问卷调查的要求。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国民对健康满意度

1)对身体健康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对自己身体健康满意度表现出如下特点:总体对身体健康满意度不高,对自己身体状况“非常满意”和“满意”为11%和44%。对自己身体状况“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为7.9%和1.1%。按照这个比例,我国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不满意的绝对人口数可达到约1.17亿。再加上对自己身体状况满意度“一般”的36%的人口,我国几乎一半人口对自己身体状况持消极态度。这一结果只是人们自己的感觉,如果用科学的标准测试,要远远高于这个结果。因为健康的科学标准要高于人们心目中“没病就是健康”的标准。在身体健康中,对自己的体型不满意的(包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占的比例最高,为16.6%,不满意的为11.1%。

2)对心理健康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对自己心理健康满意度表现出如下特点:总体对心理健康满意度不高,各项指标的“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都在50%左右;“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之和在12%左右。按照这个比例,我国有约1.6亿左右人口对自己精神健康状况不满意,再加上满意度“一般”的38%左右的人口,我国超过一半人口对自己精神健康持消极态度。

在心理健康中,对自己处理焦虑能力的满意度最低,“非常满意”仅6.8%;对自己的睡眠状况不满意(包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最高,为18.5%。与身体健康满意度相比,国民对心理健康满意度略低于对身体健康满意度。

3)对社会适应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对自己社会适应(社会性健康)满意度表现出如下特点:与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比,对社会性健康满意度最高。其中,与家人关系的满意度最高,“从家庭得到的支持”和“与家人的关系愉快”2项指标的“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都达到70%~80%。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也较高,“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自己在朋友那里得到支持”2项指标的“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在60%以上。对自己社会适应能力的满意度(满意和非常满意之和)为56.9%,也高于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满意度。在社会适应中,满意度最低的是对“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满意度(非常不满与不满之和)为7.2%。

4)对健康整体状况满意度及期望度。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对个人健康总体满意度表现出如下特点:我国国民对个人整体健康满意度与对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满意度相比,处于中间水平,“非常满意”和“满意”为10.7%和48.6%。高于“身体健康”(55%)4.3个百分点;高于“心理健康”(48.98%)11.39个百分点;但低于“社会性健康”满意度。对个人整体健康“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分别为5.6%和1.4%。低于“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但高于“社会性健康”满意度。人们对个人未来健康期望度较高,达到70.5%(17.1%+53.4%),高于对现在健康的满意度(59.3%)11.2个百分点。

2.2我国国民对健康满意度与对社会进步、生活满意度比较

国民对健康满意度在各种满意度中处于什么水平,为此作了社会、生活满意度调查,并进行分析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有目共睹。这次调查也显示,人们对社会进步和生活满意度很高。尤其是对社会发展的未来更是抱有极高的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在19项发展指标中,排在第1位的“对未来生活非常有信心”的为18.2%,“有信心”的为52.9%;第2位的是“对我国未来发展看法”,有信心的为65.5%。我国国民对社会、经济、生活发展进步满意度也很高,19项指标中,排在第3~5位的分别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满意以上为58.4%);“对自己的生活”(满意以上为56.1%);“能享有健康平等”(满意以上为52.9%)。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调查的19项社会指标中,满意度最低的是对“我国人口素质”和“我国人口健康”,分别排在第19位(倒数第1)和第18位(倒数第2)。满意以上分别只有26%和28.9%。说明社会迅速发展,而人的发展严重滞后,人的素质、人的健康,这2个关于人的指标的满意度最低。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为中心,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前期出现的人的发展滞后,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如此,显然,是与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初衷相悖,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相悖。

值得关注的是,所有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指标满意度都很高或较高,所有与个人相关的指标满意度均较低或很低,所有与人的素质、健康相关的指标满意度最低。但对社会健康平等(第5位)、国家和社会关注国民健康的满意程度(第10位)、社会通过体育达到国民健康的工作和制度(第11位)的满意度较高。

国民对人口健康、人口素质的满意程度最低,说明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国教育、宣传、社会舆论等影响人们意识的社会活动,特别是体育教育。值得关注的是“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率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1/4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3]。29岁以下中国男子的身高低于日本同龄男子,并表现出年龄越小差值越大的特点。而从学生的比较结果可以推测,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身高还将继续表现出低于日本同龄人群身高的现象[4]。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时间有所提前,儿童性发育提早,骨龄在10年间提前了1年[5];研究结果证明,人口健康问题已经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2.3我国国民对健康满意度与对社会满意度方差分析

通过对满意度评分的方法,进行了健康与社会满意度的比较分析。在每项选择中,选择“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然后,将健康与社会的各相关指标得分相加,通过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对健康满意度与对社会满意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健康满意度越高,对社会满意度得分也越高。而且,经检验P

2.4国民对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满意度

1)对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满意度。

我们国家历来对体育活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视的,下发一系列文件,制定各种制度、纲要、计划,领导着体育工作,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国民对关系到国民健康的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人对我国体育活动情况处于模糊或不满意状态。尤其是对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状况处于这种模糊或不满意状态的比例最高,达到69.1%,对社区体育活动开展满意的仅为29.9%。对国家全民体育健身工作满意度较高,为38.15%。对个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满意度最高,但也仅有46.3%。

2)对体育与健康的期望。

调查结果显示,国民对体育与健康的期望很高。在所有7项调查指标中,期望率(非常希望和希望)均达到75%以上,其中4项指标达到80%以上。可见国民对体育活动开展的满意度远低于对体育与健康期望度,低40多个百分点。

3讨论

从总体上说,我国国民对自己健康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仅为59.3%。对个人未来健康期望度较高,为70.5%。在国民健康的3个维度中,对心理健康满意度最低,对身体健康满意度稍高于心理健康满意度,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比,社会性健康满意度最高。

从健康的3个维度分析,在“身体健康”这一维度中,对自己体型的不满意度最高,为16.6%。这一数据提示,应组织国民参与科学的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生物学效应,提高国民对身体健康状况满意度。在“心理健康”这一维度中,对自己的睡眠状况不满意度最高,为18.5%,这一数据提示,低质量的睡眠已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会适应”这一维度中,满意度最低的是对“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满意度为7.2%。

“我国人口健康”满意度在社会发展的19项指标的满意度中,排在第18位(倒数第2位),仅高于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满意度,说明国民对与人相关的指标满意度最低。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健康满意度与社会满意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健康满意度越高,对社会满意度也越高。这一统计结果再次提示,国民健康满意度直接影响对社会的满意度、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国民对健康满意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民对体育活动开展的满意度远远低于对体育与健康的期望度,均低40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国家应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大对体育的宣传,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提高我国体育人口数量和国民体育运动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 芳芳.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徐武. “‘健康第一’与‘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观念”[J]. 体育与科学,2000,21(4):57-58.

[3] 记者. 北京晨报[N],2006-08-21.

对全民健身的看法范文5

近期我们走访了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和东方体育日报等媒体,了解了上海体育报道的基本情况。种种迹象表明,目前,包括新闻工作者在内的不少人对体育报道中文化内涵的理解存在着不少误读,而体育报道中的文化内涵也亟待提升。

体育报道中的文化

我们先来看“体育”和“文化”这两个概念。

“体育”是个舶来品,本义为“体能教育”(physicaleduc at ion)。

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变成一个内涵多元的概念,主要包含以提高大众身体素质和“保国强民”为目的的体育教育、以个人追求健康体魄为目的的体育锻炼、以竞赛夺标和体现人类“坚韧不拔、挑战极限”精神为目的的竞技体育三大内涵。

对文化的定义,则有许多理解。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

而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认为,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不管对文化的阐述有多少,但对其中一点是有共识的:体育是人类丰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蕴涵着文化内涵。

正是这些,形成了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人类关于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涵盖了人类的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

关注体育报道中文化内涵的缘由

1.现实的隐忧

目前,我国开办专业体育频道和文体频道的电视台已达20余家,全国专业体育报刊总数已超过100种,很多综合性报纸增加了体育报道版面。尤其是每当万众瞩目的重大赛事来临,电视往往竭尽一个频道之力,甚至翻牌为体育的专题频道。而平面媒体除了增加版面,还以出别册的方法来拓展阵地。但是,在其背后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体育报道文化内涵的缺乏。

受众对此已有敏锐的感觉,一位观众对电视台在2007年新年期间报道刘翔出征德国三场田径赛提出看法:我们的新闻往往就比赛而谈比赛,这当然没错。但“如果从更高的立足点去观察这三大赛事,就可以抓到更多、更好、更有意义的题材进行报道。”譬如,为什么德国会在短短十来天里举办三场田径大赛,为什么德国人不怕天寒地冻如此迷恋田径等。他认为,“常说优秀的体育报道可以深深触及一个国家在体育背后与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相关的东西,而不仅仅停留于就事论事上。”

观众希望在体育报道中获得更多的资讯,希望看到一些有文化内涵的内容。而现在的体育报道,一是体现文化内涵的不多,二是虽有反映,但质量不高。

体育报道不是单纯的体育新闻,而是一个整合了政治、经济、民族认同等复杂要素的综合体。面对数量庞大的受众,体育报道可以凭借它的优势施加更大的影响,在人群中培养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和融入体育文化的意识。然而,由于某些媒体和媒体工作者的忽视,造成现有体育报道文化内涵不足。如果担当传播文化的媒体本身没有意识到体育报道中文化的重要性,又谈何影响受众呢?

2.体育报道的影响力大小与其文化内涵的多少成正比

经常接受体育报道的,往往是固定人群。了解他们的需求,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提炼、加强体育报道中的文化含量,从而提高报道的影响力。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广播部的数据表明:25~45岁听众中以男性群体居多,以学生群体为主的15~25岁听众中女性比例较高。据《东方体育日报》负责人介绍,“体育本来就是年轻人喜欢的,我们针对的是年轻读者”,该报读者的年龄集中在25~45岁之间。

在总体上,体育报道的受众以中青年为主,他们文化程度高,综合素养好;不满足于报道取向的单一,渴望从中获取多元的资讯,更看重其中的文化含量。报道中体现的文化内涵以及价值取向,会提高报道对他们的影响力,尤其是对精英观众影响的增强,有助于增强报道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力。

3.提高体育报道的文化内涵是提高报道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

对于一个媒体来说,报道的质量就是媒体的生命线。关注体育报道文化内涵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体育报道的质量,从而使其不仅对新闻的受众有所影响,更对整个社会起到倡导一种健康的体育意识、体育文化的作用。

提高体育报道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提高报道的文化内涵,同时,它还将决定体育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忽视体育报道的文化内涵,也意味着对报道质量的忽视。如不加以改变,媒体就会面临被受众抛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体育报道中常见的文化含量

1.英雄主义

在国际重大赛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中国运动员,凭借出色的竞技能力和个人气质,成为许多人崇拜的对象,成为英雄式的人物。由于他们受欢迎程度相当高,许多体育报道的内容围绕着他们展开。这些内容涉及体育明星们的日常训练、个人生活、人际交往,甚至扩展到他们的家人、教练、朋友等。这种报道显现的倾向和追求的效果,都是以英雄主义为基石的。

“有竞技能力才能成为体育明星,除非是媒体恶意炒作。像田亮,首先是因为有了成绩,我们才会关注他有没有花边新闻、负面消息。”①

“其一,成绩很重要,不一定是得到了冠军,但在领域里要有影响力。其二,要有卖点。

比如像姚明、刘翔。还有像郭晶晶那样平常不太接受采访的。从前体育运动员都要靠竞技实力强才能出名,比如李宁得到5块金牌,女排有五连冠。但现在体育明星的诞生有可能完全是通过媒体造势得来的,中国男篮进入世锦赛前八不算什么很好的成绩,但关注程度就是很高,项目就是不停地被媒体报道了。从前大家只知道成绩,但现在强调的是曝光率。”

业内人士一致认同:体育明星首先要做到竞技成绩突出,但也有人认为,好成绩在如今并不能保证优秀运动员一定会成为明星。这不能说是个好现象,但却是市场导致的结果。

人们喜欢体育报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体育明星,因而,借助体育明星来引起对报道关注的做法也相当普遍。问题在于,报道是受人关注了,但它产生的影响却值得思考。有业内人士认为,“明星对体育报道的作用是把双刃剑,明星需要体育记者报道,过多的负面新闻对明星本人是有损害的。但体育明星对报道肯定是有好处的,报道通过明星产生。现在的体育记者后来也和娱记差不多了。”

2.公平、公开、公正的竞技精神

体育精神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竞技精神,它又可归结为公平、公开、公正。在这一前提下,尊重规则、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对赛场外的社会,体育报道所展现的这种竞技精神,对倡导良性竞争和公平竞争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这是不可或缺的。

3.奥林匹克精神

在本次采访中,当问及“什么是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时,很多业内人士的答案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

在体育报道中,人们时常可以感受到奥林匹克精神,其实,它带来的启示还有:超越国籍、种族,追求全人类的交流沟通。

一位体育记者认为,“体育精神可以用奥林匹克精神概括,还有拼搏精神在里面。体育有文化,五湖四海世界一体。就像音乐也是,把全世界的人融合一起,不分民族、种族,互相沟通。精神上,倡导积极向上的东西。体育精神影响还是有的,刘翔打破纪录时,有的单位还提倡学习‘刘翔精神’什么的,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触动,对整个社会还是有影响的。”

4.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往往体现在一些重大国际型赛事上。以奥运会为例,受众看到运动健儿摘金夺银时所感到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即为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对当前体育报道文化内涵的误读

误区一:体育报道本身就不存在文化内涵

从调研中发现,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认为,体育报道中无文化内涵可言,体育报道仅仅是让人们在日常繁忙紧张的工作后情绪得以宣泄,心理压力得以减轻。一位体育报刊负责人说:“体育不是多高深的东西,就是让大家发泄一下。我觉得对于社会起不了多少影响。”

现今大多数体育报道仍以提供简单资讯为主,资讯也不外乎赛事赛况、著名体育运动员和教练近况等,报道内容出现同质化现象,令人乏味。此外,体育报道中的庸俗化倾向也比较突出。这些恰恰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体育报道应该有文化内涵。

误区二:体育报道的文化内涵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在采访中,大多数体育报道从业人员还是肯定体育报道有文化内涵的,然而被问及有何文化时,都不太能提供一个较为明确的答案。有些人认为体育文化就是奥林匹克文化,体育精神就只是“更快、更高、更强”;并且认为体育的影响有限,只是围绕在“强身健体”上展开。总体上,对体育报道文化内涵的理解是有些模糊的。

误区三:对于体育报道中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

一些业内人士对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文化理解存在偏差,甚至有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之嫌,这正是媒体报道的立场不客观、观念狭隘的原因所在。如以刘翔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得110米栏金牌报道为例。许多媒体在报道时出现“这证明了黄种人是能跑得快的,亚洲人是能跑得快的”这类说法。这无疑是有种族主义色彩的。非洲裔运动员在田径项目上得到的金牌更多,又该如何解释?又如,在女排夺冠时,有媒体发出“中国女排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之语,貌似爱国主义,其实不然。体育强与民族强、国家强之间固然有关联,但不能完全划等号。难道赛场上的胜负就必定意味着民族的胜负?这种所谓的爱国,显得非常狭隘。

正因为明星效应的巨大,媒体为吸引受众的眼球,在报道中往往用很大比例去报道那些取得冠军的英雄人物。大多数体育报道总是围着他们展开,不免有唯冠军、唯金牌的倾向。

当然,这并不能将责任全部归咎于媒体。

一位业内人士说:“媒体不报道,观众不看;观众不看,赞助商不投钱;赞助商不投钱,媒体就更不报道,就更没观众看。只有这种项目的成绩达到登峰造极时才能改变这种现象。”这说明,唯冠军论的意识影响到整个社会,反映了媒体并不全面、并不科学的价值观,对全民健身理念的传播是不利的。

误区四:把体育与文化等同

对于体育中的文化内涵,人们还存在一种误解:认为体育文化,就是体育运动。事实上,体育运动并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它是一种文化现象。美国一位大学教授劳•温纳指出:“体育正在给我们营造一种感觉,体育似乎代表的就是文化,这超出了体育的内涵。”温纳还提醒,“当我们把一项事物置于很高地位时,肯定要丧失对其他东西的注意。在寻求自己的精神偶像时,我们要尽量超越媒体给我们提供的范畴。”

当下亟待改进之处在走访调研中,我们和业内人士直接进行了沟通,就如何提升体育报道的文化内涵作了探讨,大家认为当前需要从几个方面努力:

1.认识体育新闻报道中文化内涵的重要

媒体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文化含量在体育报道中的重要性,并使之不断提高,不仅仅是提供资讯,更能在精神层面影响大众。

2.加强监管力度,积极开拓报道面

为了避免体育节目的粗制滥造,应加强监管力度,扭转体育报道庸俗化的不良风气。这就要积极开拓新闻视野,不仅仅把报道的重心集中在少数几个项目或是人物之上。

3.需要博大宽广的爱国主义

媒体报道国际赛事时,应有博大宽广的爱国主义情怀。报道力求客观中立,不卑不亢,尊重他国选手,客观评价,摒弃民族主义、种族主义。2008年奥运会即将来临,作为东道主的我们,更需要这种胸襟。

4.不以成绩论英雄,不能棒杀也不能捧杀

对于一些成绩落后的运动员,评价应客观全面,不能恶意奚落,应冷静分析并予以鼓励。